CN106094474A - 显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94474A
CN106094474A CN201610391523.2A CN201610391523A CN106094474A CN 106094474 A CN106094474 A CN 106094474A CN 201610391523 A CN201610391523 A CN 201610391523A CN 106094474 A CN106094474 A CN 106094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part
scraper
attachment
along
scr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915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94474B (zh
Inventor
森启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94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944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94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944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7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box like sha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G03G15/0889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agitation or stirr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regulating means, e.g. structure of doctor bla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09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for space saving, e.g.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显影装置包括:外罩;显影剂载体,在其周向表面上携带显影剂;层厚调节部件,包括刮刀和支撑部件,刮刀沿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向方向接触周向表面。支撑部件包括:接触刮刀的第一支撑部;从第一支撑部弯曲的第二支撑部;一对附接部,每个附接部形成有附接孔,以插入螺钉,将层厚调节部件附接到外罩。第一支撑部相对于刮刀设于与显影载体相反的一侧,附接部设于第一支撑部的沿旋转轴向方向的两侧且设于与第一支撑部相同的平面上,且沿在与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线垂直且与附接部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离开显影剂载体的方向从第一支撑部的上边缘凸出,且第一支撑部和附接部限定U形形状,且螺钉位于刮刀上方且不接触刮刀。该显影装置能减小尺寸。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12月27日、发明名称为“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且申请号为201010623067.2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该申请要求2009年12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294596和2010年3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053661的优先权,其全部主题在此通过引用而被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方面涉及一种被以可拆离方式安装在成像设备例如激光打印机上的显影装置和一种包括该显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显影装置,已知一种显影盒,该显影盒被以可拆离方式安装在成像设备上并且被构造为在感光鼓上显影静电潜像(例如,参考JP-A-2008-51875)。
在JP-A-2008-51875中描述的显影盒包括外罩,该外罩容纳调色剂并且以可旋转方式支撑被构造为在其周向表面上携带所容纳的调色剂的显影辊。在形成图像时,显影辊沿着显影辊的旋转轴向方向在其整个区域之上接触感光鼓并且被旋转以向形成在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供应调色剂。相应地,能够在感光鼓上显影静电潜像。
在这里,显影盒设有层厚调节刮刀,该层厚调节刮刀被构造为调节在显影辊的周向表面上的调色剂的厚度(层厚)。
近来,存在减小显影盒的尺寸的需要。然而,根据显影盒的相关技术结构,要求用于提供层厚调节刮刀的空间,从而已经不能满足减小显影盒的尺寸的需要。
发明内容
相应地,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尺寸的显影装置和一种包括该显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包括:外罩;显影剂载体,该显影剂载体被外罩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被构造为在其周向表面上携带显影剂;和层厚调节部件,该层厚调节部件包括刮刀和支撑刮刀的支撑部件,该刮刀被构造为沿着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向方向接触显影剂载体的周向表面,该层厚调节部件被构造为调节在显影剂载体的周向表面上的显影剂的层厚。该支撑部件包括:接触刮刀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从所述第一支撑部弯曲;和被附接到外罩的一对附接部,每一个附接部形成有附接孔,通过所述附接孔插入螺钉,以将所述层厚调节部件附接到所述外罩。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刮刀被设于与所述显影载体相反的一侧处。附接部被设于第一支撑部的沿着旋转轴向方向的两侧处且被设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同的平面上,并且沿着在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线垂直且与所述附接部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离开显影剂载体的方向从第一支撑部的上边缘凸出。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一对附接部限定U形形状。所述螺钉位于所述刮刀的上方,并且所述螺钉不接触所述刮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上述显影装置;感光体,该感光体包括周向表面,在该周向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和曝光单元,该曝光单元被构造为利用光照射感光体的周向表面以对其曝光,由此在感光体的周向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从曝光单元到感光体的光路经过该一对附接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示意性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包括:外罩,该外罩包括顶壁、底壁、后侧壁和一对侧壁;显影辊,该显影辊在沿着旋转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部处被该一对侧壁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被构造为在其周向表面上携带显影剂;以及层厚调节部件,该层厚调节部件被构造为调节在显影辊的周向表面上的显影剂的层厚。该顶壁包括:第一顶壁,该第一顶壁在从旋转轴向方向观察时被设于侧壁之间且处于底壁的相对于侧壁上端的一侧处;和第二顶壁,该第二顶壁被设于侧壁的上端和后侧壁上端上。该层厚调节部件从相对于顶壁与显影辊相反的一侧被设于第一顶壁上。
附图说明
通过与附图相结合的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并且更加易于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意性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右侧截面视图;
图2是处理盒的右侧截面视图;
图3是显影盒的右侧截面视图;
图4是从前左上方向看到的显影盒的透视图;
图5是显影框架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从前右上方向看到的完成的显影框架的透视图;
图7A是显影盒的右侧视图;
图7B是显影盒的右侧截面视图;
图8是从前左上方向看到的层厚调节部件的透视图;
图9是层厚调节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层厚调节部件和显影辊的右侧截面视图;
图11是根据修改的示意性实施例的层厚调节部件和显影辊的右侧截面视图;并且
图12是从前左上方向看到的根据修改的示意性实施例的包括层厚调节部件的显影盒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如在图1中所示,打印机1(成像设备的一个实例)在本体外壳2中包括被构造为馈送片材S(记录介质的一个实例)的馈送器单元3和被构造为在馈送的片材S上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4。
本体外壳2当从侧端面看时具有基本矩形盒子形状,并且本体外壳2容纳馈送器单元3和成像单元4,本体外壳2在其一个侧壁处具有盖5以用于安装和移除处理盒13(在以后描述)。盖5被设于本体外壳2从而能够围绕作为支撑点的下端部分旋转。当盖5被打开时,能够将处理盒13安装在本体外壳2上或者从本体外壳2移除处理盒13。
在以下说明中,盖5被设置于此的一侧(图1中的右侧)被称作后侧,而相反侧(图1中的左侧)被称作前侧。另外,当从打印机1的前侧看时定义左侧和右侧。换言之,图1的图纸的后侧是左侧,而图1的图纸的前侧是右侧。此外,左右方向可以被称作宽度方向。
馈送器单元3被设于本体外壳2的下部处。馈送器单元3包括接收片材S的片材馈送托盘6、被设于片材馈送托盘6的后端部分上方的拾取辊7、以及在拾取辊7的后侧处彼此对置的分离辊8和分离垫片9。另外,馈送器单元3具有在分离垫片9上方彼此对置的一对前和后馈送辊10,沿着基本前上方向从在两个馈送辊10之间的对置区域延伸的片材馈送路径11、和被设于片材馈送路径11的前侧处的主体侧配准辊20。
片材S被堆叠在片材馈送托盘6中。如利用点线示意地,通过拾取辊7的旋转,最上片材S被馈送到在分离辊8和分离垫片9之间的对置区域。片材S一张接一张地被分离辊8和分离垫片9分离。然后,利用馈送辊10而经过片材馈送路径11的片材S被在主体侧配准辊20和处理侧配准辊21(在以后描述)之间输送并且被进一步朝向感光鼓17(在以后描述;感光部件的一个实例)和转印辊19(在以后描述)之间输送。
同时,与馈送器单元3分开地,设置一种片材反转机构,该片材反转机构如利用点线示意地从片材排放路径27(在以后描述)朝向主体侧配准辊20和处理侧配准辊21(在以后描述)之间返回片材S,从而能够利用打印机1实现双面打印。
成像单元4包括曝光单元12、处理盒13和定影单元14。
曝光单元12被设于本体外壳2的上部处。曝光单元12基于图像数据朝向感光鼓17(在以后描述)发射光(利用点线箭头示意的激光束),由此对感光鼓17(在以后描述)进行曝光。
处理盒13在本体外壳2中被以可拆离方式接收于曝光单元12的下部处和馈送器单元3的上部处。处理盒13包括感光鼓盒15和被以可拆离方式附接到感光鼓盒15的显影盒16(显影装置的一个实例)。
感光鼓盒15包括感光鼓17、梳型充电器18和转印辊19。
感光鼓17沿着宽度方向是长的并且被以可旋转方式设于感光鼓盒15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前端部分处。充电器18被设置成在感光鼓17的前上侧处在其间以一定的间隔地与感光鼓17对置。转印辊19被设置成与感光鼓17的下侧对置并且挤压接触到感光鼓17的下侧。
另外,感光鼓盒15包括处理侧配准辊21。
处理侧配准辊21被设置成在感光鼓盒15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基本中心部分的下部处接触主体侧配准辊20的上侧。
显影盒16包括显影辊22(显影剂载体的一个实例),显影辊22沿着宽度方向是长的。
显影辊22在显影盒16的前端部分处被显影盒16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从而被从前侧暴露,并且显影辊22被挤压接触到感光鼓17的后侧。
另外,显影盒16包括供应辊23和层厚调节部件24,供应辊23沿着宽度方向长并且被构造为向显影辊22供应调色剂(显影剂的一个实例),层厚调节部件24被构造为调节在显影辊22上供应的调色剂的厚度。调色剂被容纳在供应辊23和层厚调节部件24的后方空间中。
当形成图像时,显影盒16中的调色剂被供应到供应辊23并且还被供应到显影辊22并且被在供应辊23和显影辊22之间正极性地摩擦带电。
当显影辊22旋转时,层厚调节部件24调节在显影辊22上供应的调色剂的厚度,并且在显影辊22的表面(周向表面)上携带调色剂作为具有预定厚度的薄层。
同时,感光鼓17的表面(周向表面)在感光鼓17旋转时被充电器18正极性地且均匀地充电,并且然后通过来自曝光单元12的激光束(参考点线箭头)的高速扫描而被曝光。相应地,在感光鼓17的表面上形成与将在片材S上形成的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当感光鼓17进一步旋转时,在显影辊22的表面上携带的正极性充电的调色剂被供应到在感光鼓17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相应地,感光鼓17的静电潜像变成可视图像,并且在感光鼓17的表面上携带由反转显影产生的调色剂图像。
如点线所示,当在感光鼓17和转印辊19之间输送的片材S在感光鼓17和转印辊19之间经过时,在感光鼓17上携带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S上。
定影单元14被设于处理盒13的前侧处,定影单元包括加热辊25和与加热辊25对置的挤压辊26。在片材S在加热辊25和挤压辊26之间经过时,通过加热和挤压使得在片材S上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在处理盒13中被热定影。
调色剂图像在其上得以定影的片材S经过如由点线示意的、由U形转弯路径构成的片材排放路径27、被朝向片材排放辊28输送并且被片材排放辊28排放到片材排放托盘29上。片材排放托盘29被设于曝光单元12的上侧处。
2.处理盒的细节
(1)感光鼓盒
如在图2中所示,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感光鼓盒15具有基本矩形形状,具有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感光鼓盒15具有形成其外形的感光鼓框架30。
感光鼓框架30具有中空盒子形状,具有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感光鼓框架30包括形成有附接和拆离开口31的顶壁30A、形成有进入开口32的底壁30B和形成有离开开口33的前侧壁30C。感光鼓框架30的内部分别地经由附接和拆离开口31、进入开口32和离开开口33而与外部连通。
附接和拆离开口31形成在从顶壁30A的后侧起大约四分之三的区域处。进入开口32从底壁30B的中心起在底壁30B中在前侧处形成。进入开口32和离开开口33中的每一个具有比片材S大的宽度(参考图1)。
处理侧配准辊21被以可旋转方式设于比底壁30B中的进入开口32进一步向后的位置处,从而面向下。
感光鼓框架30的内部被划分成占据前侧的大约四分之一部分的感光鼓容纳腔室34和占据后侧的大约四分之三部分的盒容纳腔室35。感光鼓容纳腔室34和盒容纳腔室35相互连通。
感光鼓容纳腔室34在其中接收感光鼓17、充电器18和转印辊19。充电器18被支撑在前侧壁30C的上端部分处。感光鼓17的后侧周向表面与盒容纳腔室35的前侧对置。
附接和拆离开口31从上侧与盒容纳腔室35直接地连通。一对推动部件36在盒容纳腔室35的内部的后端部分处沿着宽度方向被以一定间隔设置。当从宽度方向看时,每一个推动部件36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薄板形状并且向上变薄。每一个推动部件36被感光鼓框架30(感光鼓框架3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或者后侧壁)支撑。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推动部件能够围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未示出)旋转。另外,当从宽度方向看时,每一个推动部件36被未示出的挤压部件(弹簧等)挤压以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
一旦显影盒16被从感光鼓框架30的附接和拆离开口31接收于盒容纳腔室35中,便完成了显影盒16到感光鼓盒15的附接。同时,通过经由附接和拆离开口31拉出在盒容纳腔室35中接收的显影盒16,能够从感光鼓盒15拆离显影盒16。
另外,如上所述(参考图1),经由进入开口32在感光鼓17和转印辊19之间导引从片材馈送托盘6输送的片材S(参考图1)。同时,如上所述,调色剂图像在其上得以转印的片材S经由离开开口33而被导引到定影单元14(参考图1)。
(2)显影盒
如在图3和图4中所示,显影盒16具有沿着宽度方向长的盒子形状,并且具有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参考图3,显影盒16包括构成显影盒的外形的显影框架40(外罩的一个实例)、显影辊22、供应辊23、层厚调节部件24和搅拌器41。
(2-1)显影框架
显影框架40由树脂制成,并且显影框架40具有沿着宽度方向长的盒子形状,并且具有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显影框架40包括沿着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彼此对置的一对侧壁42、顶壁43、底壁44和后侧壁45(连接壁的一个实例)。
当从宽度方向看时,每一个侧壁42具有沿着前后方向长且沿着宽度方向薄的基本矩形板形状。参考图5,每一个侧壁42的前端部分比从该前端部分进一步向后设置的后侧部分沿着宽度方向更薄(参考左侧壁42L)。即,每一个侧壁42的横向内端面(面对显影框架40的内部空间的表面)在前端部分和从前端部分进一步向后设置的后侧部分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台阶部分48。
台阶部分48具有被弯曲以形成当从右侧端面看时基本J形形状并且面对前侧的粘附表面49。
台阶部分48在粘附表面49上方的相邻位置处具有螺丝部50。螺丝部50具有基本凸形形状并且具有沿着基本竖直方向平的前端表面。朝向前侧稍微凸出的柱形凸部51被一体地设于螺丝部50的前端表面的上部位置处。在柱形凸部51的圆形前端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形成朝向螺丝部50的内部向后延伸的螺丝孔52。
在螺丝部50的前端表面的横向外端部分(沿着宽度方向比凸部51进一步向外的位置)处形成沿着上下方向长且深深向侧方凹进的凹进部53。
在从螺丝部50进一步向后侧的每一个侧壁42的上端边缘的后侧处形成沿着前后方向细长且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平的平表面54。向上凸出的定位凸部55被一体地设于平表面54的前端部分处。螺丝部50比定位凸部55进一步向上凸出。每一个侧壁42形成有倾斜表面60(参考左侧壁42L),倾斜表面60沿着后上方向倾斜并且连接粘附表面49的上端部分的横向内端部分和平表面54的前端部分的横向内端部分。
每一个侧壁42形成有轴承凹部39,轴承凹部39从前端边缘朝向后侧凹切侧壁的前端部分。参考右侧壁42R,轴承凹部39当从宽度方向看时具有基本圆形形状,并且沿着宽度方向穿过右侧壁42R。同时,左侧壁42L的轴承凹部39包括与右侧壁42R的轴承凹部39相同的圆形部分和从圆形部分连续地进一步向后延伸以沿着上下方向切割粘附表面49的部分。
沿着宽度方向向外凸出的推动凸部38被与每一个侧壁42的横向外表面的后端部分成一体。
第一轴56、第二轴57和第三轴58顺序地与比侧壁42R的右侧端面上的推动凸部38进一步向前的区域成一体。所述轴从侧壁42R的右侧端面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向右凸出。第一轴56和第三轴58分别地具有带更大直径的中空柱形形状。第二轴57具有带更小直径的中空柱形形状。
顶壁43具有被置于侧壁42的上端边缘之间并且沿着上下方向薄的板的形状。顶壁43一体地包括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本矩形形状的前侧的第一顶壁61和具有比第一顶壁61更宽的基本矩形形状的后侧的第二顶壁62,并且当从平面视图看时顶壁43具有沿着宽度方向长且朝向前侧变窄的基本凸形形状。
第一顶壁61的两个横向端部具有沿着前下方向(后上方向)倾斜的倾斜壁63。然而,在倾斜壁63之间置入的部分沿着基本水平方向是平的。在第一顶壁61的上表面上形成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肋。此外,在第一顶壁61的上表面上形成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一个肋。在第一顶壁61的、在倾斜壁63之间置入的部分的上表面上沿着宽度方向以基本相同的间隔形成多个接收孔64(在这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四个接收孔)。当从平面视图看时,接收孔64沿着前后方向是长的。第一顶壁61的、在其上形成接收孔64的部分具有与接收孔64相应地向下凸出的凸形部分65。相应地,凸形部分65的下端部分与接收孔64的最深部分相对应。
第一顶壁61的前端表面是沿着基本竖直方向平的对置表面66。对置表面66具有当从前端面看时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本矩形形状,在这里,每一个凸形部分65的下端部分65A被设于对置表面66。因此,四个凸形部分65的下端部65A在对置表面66的下端边缘处被沿着宽度方向以基本相同的间隔设置。在与对置表面66齐平的情况下,各自的凸形部分65的下端部65A的前端表面从对置表面66的下端边缘向下延伸。
对置表面66的下端边缘的两个横向端部一体地设有向下凸出的定位凸起67。当从前端面看时,每一个定位凸出67具有基本直角三角形形状,其中竖直延伸侧边在横向外侧处。
在第二顶壁62的下表面上,左侧、右侧和后侧中的每一个周边部分沿着基本水平方向是平的。第二顶壁62的前端部分的两个横向端部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穿过第二顶壁62的插入贯穿孔68。
底壁44具有沿着上下方向薄且在侧壁42的下端边缘之间延伸的板的形状,并且当从平面视图看时具有沿着宽度方向长的基本矩形形状。
底壁44按照次序从前侧一体地具有第一底壁69、第二底壁70和第三底壁71。第三底壁71占据底壁44的后侧的大约三分之二(参考图3)。
第一底壁69沿着前下方向(参考图3)延伸并且在左侧壁和右侧壁42的粘附表面49的前侧之间延伸。第二底壁70从第一底壁69的后端边缘连续地向后延伸并且当从宽度方向看时(参考图3)以圆弧形状向下地凸出。第三底壁71从第二底壁70的后端边缘连续地向后延伸并且当从宽度方向看时(参考图3)以圆弧形状向下地凸出。
后侧壁45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薄的板的形状并且具有当从前端面看时沿着宽度方向长的基本矩形形状。后侧壁45在侧壁42的后端边缘之间形成以在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同时连接侧壁42,并且被连接到底壁44(第三底壁71)的后端边缘。后侧壁45的上端边缘形成有沿着宽度方向细长且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平的平表面72。平表面72延续到侧壁42的上端边缘的平表面54的后端部。
向后延伸的延伸部73被一体地设于后侧壁45的上端边缘。延伸部73具有当从平面视图看时沿着宽度方向长的板的形状,并且延伸部的上表面沿着基本水平方向是平的并且与平表面72齐平。沿着后上方向凸出的手柄74被一体地设于延伸部73的后端部分的横向中心部分。
在这里,关于显影框架40,除了顶壁43之外的部分(侧壁42、底壁44和后侧壁45)被成一体地构成第一框架46,并且顶壁43构成第二框架47并且是与第一框架46分开的部件。换言之,显影框架40具有能够被分离的第一框架46和第二框架47。在这里,显影框架40如上所述是由树脂制成的,这意味着第一框架46和第二框架47也是由树脂制成的。
通过将第二框架47连接到第一框架46来实现显影框架40。具体地,如在图5中所示,第二框架47位于第一框架46上方,并且然后降低从而得以组装。
因此,顶壁43的第二顶壁63的下表面的左周边部分从上方与左侧壁42L的上端边缘的平表面54面接触,右周边部分从上方与右侧壁42R的上端边缘的平表面54面接触,并且后侧周边部分从上方与后侧壁45的上端边缘的平表面72面接触。另外,关于顶壁43的第一顶壁61,左倾斜壁63从上方与左侧壁42L的倾斜表面60面接触,并且右倾斜壁63从上方与右侧壁42R的倾斜表面60面接触。另外,如在图6中所示,第一顶壁61被置于左和右螺丝部50的下端部之间。
此时,侧壁42的定位凸部55从下方插入第二顶壁62的插入贯穿孔68中并且第一顶壁61的对置表面66的定位凸起67与侧壁42的横向内侧接触。由此,第二框架47相对于第一框架46的位置得以确定。
在这种状态下,不带游隙地通过粘结剂或者超声波焊接连接第一框架46和第二框架47的面接触部分,第二框架47被连接到侧壁42和第一框架46的后侧壁45(参考图3),从而实现显影框架40。
如在图6中所示,在所实现的显影框架40中,顶壁43的前端部分从侧壁42的前端部和底壁44以第一底壁69的量向后退回。另外,顶壁43的对置表面66在从左和右螺丝部50的前端表面向后退回的位置处被设于左和右螺丝部50的下端部之间。另外,显影框架40的顶表面形成有凹进部88,凹进部88限定在被置于左和右螺丝部50的下端部之间的第一顶壁61之间并且向下凹进。
所实现的显影框架40的前侧端面形成有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开口75。开口75由侧壁42的每一个前端部分、顶壁43和底壁44限定并且与显影框架40的内部空间连通。
参考图3,显影框架40在侧壁42之间的内部空间被划分成显影辊容纳腔室76、显影腔室77和调色剂容纳腔室78。显影辊容纳腔室76、显影腔室77和调色剂容纳腔室78被从前侧顺序地布置,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彼此邻近的空间相互连通。显影辊容纳腔室76的下端部分由第一底壁69限定,显影腔室77的下端部分由第二底壁70限定,并且调色剂容纳腔室78的下端部分由第三底壁71限定。调色剂被容纳在调色剂容纳腔室78中。另外,左和右螺丝部50沿着前后方向处于与显影腔室77相同的位置。
(2-2)显影辊、供应辊和搅拌器
显影辊22被接收在显影辊容纳腔室76中,供应辊23被接收在显影腔室77中并且搅拌器41被接收在调色剂容纳腔室78中。
显影辊22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柱形辊轴22A和覆盖辊轴22A的除了辊轴的两个横向端部之外的部分的柱形橡胶辊22B。辊轴22A的两个横向端部从前侧分别地经由轴承79(参考图4)而被装配到轴承凹部39(参考图5)中。在这个状态下,显影辊22的两个横向端部利用左侧壁和右侧壁42(参考图4)在辊轴22A的两个横向端部处经由轴承79而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换言之,显影辊22能够围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辊轴22A)旋转,并且显影辊22的旋转轴的方向是宽度方向。
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底壁69的上表面(与显影辊22的下周向表面面对的表面)安装有下薄膜80。下薄膜80是由具有挠性的材料例如PET片材或者橡胶片材制成并且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矩形形状的薄膜,并且当从宽度方向看时沿着后上方向延伸。下薄膜80的后上侧的端部在其整个横向区域之上与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下周向表面接触。由此,在显影辊22和第一底壁69之间的间隙得以密封。
另外,显影框架40的每一个侧壁42的横向内侧的粘附表面49(参考图6)附着有具有带形形状且由弹性部件例如毡、海绵等制成的侧密封件(未示出)。附着到左和右粘附表面49的侧密封件从后侧分别地接触到显影辊22(橡胶辊22B)的后侧周向表面的两个横向端部,以不带游隙地在粘附表面49和橡胶辊22B的横向端部的周向表面之间密封。
供应辊23的两个横向端部由侧壁42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供应辊23的旋转轴23A的右端部分被从右侧壁42R的右侧端面暴露(参考图7A)。
当从右侧端面看时,搅拌器41能够在左侧壁和右侧壁42之间围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41A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轴41A的右端部分从中空柱形第三轴58(参考图5)的内部部分通过右侧壁42R的右侧端面而被暴露(参考图7A)。
在这里,将描述用于旋转显影辊22、供应辊23和搅拌器41的构造。如在图7A中所示,右侧壁42R的右侧端面(显影框架40的右侧端部)设有显影辊齿轮81、供应辊齿轮82、联接齿轮83(联接部件的一个实例)、中继齿轮84和搅拌器齿轮85。这些齿轮当从右侧端面看时具有圆形形状,并且分别地在周向表面上具有齿轮齿。同时,齿轮通常被设于右侧壁42R的盖87(参考图4)覆盖和保护。
显影辊22的辊轴22A的右端部分被固定到显影辊齿轮81的中心从而它不能相对地旋转。供应辊23的旋转轴23A的右端部分被固定到供应辊齿轮82的中心从而它不能相对地旋转。搅拌器41的旋转轴41A的右端部分被固定到搅拌器齿轮85的中心从而它不能相对地旋转。
第一轴56(参考图5)被从左侧插入联接齿轮83的中心,并且第二轴57(参考图5)被从左侧插入中继齿轮84的中心。在这种状态下,联接齿轮83和中继齿轮84被相应的第一轴56(参考图5)或者第二轴57(参考图5)以可旋转方式支撑。
在这种状态下,显影辊齿轮81从前侧与联接齿轮83啮合,供应辊齿轮82从下侧与联接齿轮83啮合,并且中继齿轮84从后侧与联接齿轮83啮合且从前侧与搅拌器齿轮85啮合。
在这里,联接齿轮83的右端表面形成有向左凹进的联接部89和通常从盖87(参考图4)向右暴露的联接部89。具体地,联接部89包括向右立起的柱形壁和从柱形壁沿其径向方向突出的两个突出部。另外,本体外壳2(参考图1)设有被连接到驱动源(未示出;例如马达)的联接部件(未示出;驱动侧联接部件的一个实例)。
在其中显影盒16被安装在本体外壳2上的状态下(参考图1),联接部件(未示出)向左移动并且被装配于联接部89中。由此,联接齿轮83被沿着宽度方向连接到外部联接部件(未示出)。因此,当驱动源(未示出)在相应的状态下产生驱动力时,联接齿轮83(联接部89的突出部)被施加有驱动力并且因此被旋转。
结果,与联接齿轮83啮合的显影辊齿轮81、供应辊齿轮82和中继齿轮84被旋转,并且与中继齿轮84啮合的搅拌器齿轮85被旋转。当显影辊齿轮81、供应辊齿轮82和搅拌器齿轮85被旋转时,显影辊22、供应辊23和搅拌器41也被旋转。相应地,联接齿轮83将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22、供应辊23和搅拌器41。
这里,当从右侧端面看时,显影辊22和供应辊23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搅拌器41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参考图3)。
参考图7B,在显影框架40中,第一框架41的截面是沿着右上方向延伸的倾斜阴影部分,而第二框架47的截面是沿着右下方向延伸的倾斜阴影部分。
在图7B中,当从宽度方向观察时,利用点线示意的联接齿轮83与在第一框架46和第二框架47(严格地,第一框架46的倾斜表面60和第二框架47的倾斜表面63)之间的连接部X重叠。具体地,当从宽度方向观察时,联接齿轮83的旋转中心83A在连接部X中与第一框架46和第二框架47中的至少一个(在这里,在倾斜表面60中的第一框架46的厚部46A)重叠。
(2-3)层厚调节部件
参考图8,层厚调节部件24包括被构造为调节被供应到显影辊22的调色剂的厚度的刮刀100、支撑刮刀100的支撑部件101、和增强刮刀100的增强部件102。
参考图9,刮刀10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薄的板的形状并且具有当从前端面看时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本矩形形状。刮刀100是由具有弹性的金属制成的。刮刀100的横向尺寸基本与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横向尺寸相同(参考图4)。刮刀100的上端部分具有比上端部分下方的部分的宽度稍大的宽度。
刮刀100的上端部分的两个横向端部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前后方向)穿过刮刀100的贯穿孔103。左贯穿孔103L是沿着宽度方向长的长孔,而右贯穿孔103R是圆形孔。刮刀100的下端部分在整个横向区域之上朝向下端边缘以圆弧形状向后弯曲(参考图10)。
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通过将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金属板弯曲成L形状而形成支撑部件101。构成支撑部件101的金属板是由具有高刚度的金属(即,不容易弯曲的金属)制成的并且具有比刮刀100的厚度厚的厚度。因此,支撑部件101是非常坚硬的。
支撑部件101围绕弯曲部分101A被弯曲成基本直角并且一体地包括相对于弯曲部分101A位于一侧(图9中的下侧)处的第一支撑部105(接触部或者第一部分的一个实例)和位于另一侧(图9中的后侧)处的第二支撑部106(第二部分的一个实例)。
第一支撑部105具有当从前端面看时沿着前后方向薄且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本矩形板的形状。第一支撑部的横向尺寸基本与刮刀100的横向尺寸相同。第一支撑部105的前侧和后侧端面沿着基本竖直方向是平的。第一支撑部105的前侧端面的两个横向端部一体地设有向前侧凸出的柱形凸形部109。
第一支撑部105的两个横向端部一体地设有从第一支撑部105的上端边缘向上侧凸出的凸起108(附接部或者第三部分的一个实例)。每一个凸起108具有薄板形状,其具有与第一支撑部105相同的厚度。在每一个凸起108中,其前侧端面与第一支撑部105的前侧端面齐平并且其后侧端面与第一支撑部105的后侧端面齐平。因此,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左和右凸起108和第一支撑部105被设于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相同平面Y上(参考图10)。左和右凸起108是第一支撑部105的一部分。
当从前端面看时,每一个凸起108具有基本矩形形状。每一个凸起108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前后方向)穿过凸起108的附接孔110。左凸起108L的附接孔110L是沿着宽度方向长的长孔,而右凸起108R的附接孔110R是圆形的。
第二支撑部106沿着上下方向是薄的并且具有当从平面视图看时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本矩形板的形状。第二支撑部的横向尺寸比在左和右凸起108之间的距离稍小。第二支撑部106的上侧和下侧端面沿着基本水平方向是平的。换言之,因为第二支撑部106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延伸,所以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第二支撑部位于与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平面Y(参考图10)交叉的平面上。
第二支撑部106沿着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有多个螺丝孔112(在这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四个螺丝孔),每一个螺丝孔沿其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穿过第二支撑部106。第二支撑部106的上侧端面一体地设有环形凸部113,每一个环形凸部在沿着螺丝孔112形成边缘的同时稍微地向上凸出。
类似支撑部件101,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通过将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金属板弯曲成L形状而形成增强部件102。构成增强部件102的金属板是由具有高刚度的金属(即,不易弯曲的金属)制成的并且具有比刮刀100厚的厚度。因此,增强部件102是非常坚硬的。
增强部件102一体地具有:相对于弯曲部分102A位于一侧(图9中的下侧)的第一增强部114;和相对于弯曲部分102A位于另一侧(图9中的后侧)的第二增强部115。增强部件102被围绕弯曲部分102A弯曲成稍微小于90°的角度。因此,在第一增强部114和第二增强部115之间的角度稍微小于90°。
第一增强部114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薄且当从前端面看时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本矩形板的形状。第一增强部的横向尺寸基本与第二支撑部106的横向尺寸相同。严格地,第一增强部114的横向尺寸被如此形成,使得它的上端部分的宽度更窄一点。第一增强部114的前侧和后侧端面沿着基本竖直方向是平的。
第二增强部115具有沿着上下方向薄且当从平面视图看时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本矩形板的形状。第二增强部的横向尺寸基本与第一增强部114的上端部分的横向尺寸相同。第二增强部115的上侧和下侧端面沿着基本水平方向是平的。
第二增强部115沿着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有多个插入贯穿孔117(在这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四个),每一个插入贯穿孔沿其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穿过第二增强部115。在沿着宽度方向彼此邻近的插入贯穿孔117之间的间隔与沿着宽度方向彼此邻近的螺丝孔112的间隔相同。在该四个插入贯穿孔117中,仅仅在右端部分处的插入贯穿孔117是圆形的,而另外三个插入贯穿孔117是沿着宽度方向长的长孔。
当组装具有刮刀100、支撑部件101和增强部件102的层厚调节部件24时,首先如在图9中所示地放置刮刀100、支撑部件101和增强部件102。
然后,刮刀100被附接到支撑部件101的前侧。在附接时,支撑部件101的右凸形部109R被从刮刀的后侧插入刮刀100的右贯穿孔103R中,由此在支撑部件101的第一支撑部105的右部处定位刮刀100的右部,在这之后,刮刀100围绕用作支撑点的贯穿孔103R向后倾斜。
然后,支撑部件101的左凸形部109L被从刮刀的后侧插入刮刀100的左贯穿孔103L中,由此在第一支撑部105的左部处定位刮刀100的左部。由此,刮刀100相对于支撑部件101的第一支撑部105得以定位并且刮刀100的后侧端面的相当大的上侧半部在整个横向区域之上与第一支撑部105的前侧端面面接触。
在这里,因为左贯穿孔103L是长孔,所以即使当在凸形部109R和凸形部109L之间的距离存在误差时,左凸形部109L也被可靠地插入左贯穿孔103L中。另外,被插入相应的贯穿孔103中的每一个凸形部109的前端部分从刮刀100的前侧端面沿着刮刀100的厚度方向(前后方向)向前凸出。
接着,增强部件102被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增强部114位于比刮刀100进一步向前的位置处,并且然后被降低。因此,在与刮刀100的前侧对置的同时,增强部件102的第一增强部114被降低,并且在与第二支撑部106的上侧对置的同时,第二增强部115在第一支撑部105的左和右凸起108之间被降低。
当第二增强部115从上方接触到第二支撑部106时,增强部102的降低停止。在这个阶段,第一增强部114从前侧与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的半部对置。另外,关于第二支撑部106的每一个螺丝孔112(凸部113),第二增强部115的沿着宽度方向位于相同位置处的插入贯穿孔117沿着向前方向稍微地移位。另外,第一增强部114位于被插入贯穿孔103中的左和右凸形部109之间。
在这种状态下,螺钉118被插入各自的插入贯穿孔117中并且然后被从上方插入相应的螺丝孔112中。因此,当螺钉118被组装到螺丝孔112中时,螺钉118(下侧部,而非其头部)向后挤压沿着第二增强部115的插入贯穿孔117的后侧的周向边缘的边界的一个部分。因此,在当螺钉118到螺丝孔112的组装几乎得以完成时之前,当从平面视图看时,插入贯穿孔117与螺丝孔112(凸部113)相符,并且凸部113被从下方装配到插入贯穿孔117中。
这里,因为该三个左插入贯穿孔117是长孔,所以即使当在凸部113之间的距离存在误差时,所有的凸部113也都被可靠地装配到相应的插入贯穿孔117中。
当每一个凸部113被装配到插入贯穿孔117中时,增强部件102相对于支撑部件101得以定位并且第二增强部115从上方与第二支撑部106面接触(参考图10)。
如在图10中所示,当螺钉118被完全地组装到螺丝孔112中时,支撑部件101的第二支撑部106和增强部件102的第二增强部115被螺钉118彼此吸引并且因此被彼此固定(组装)。此时,每一个螺钉118的基本上下侧半部从第二支撑部106的螺丝孔112向下凸出。结果,如在图8中所示,层厚调节部件24的组装得以完成。
在这里,参考图10,如上所述,在增强部件102中的第一增强部114和第二增强部115之间的角度稍微小于90°。因此,在将螺钉118组装到螺丝孔112中的早期阶段,第一增强部114朝向刮刀100沿着后下方向稍微倾斜。在这种情形下,当螺钉118被逐渐地组装到螺丝孔112中时,如上所述,螺钉118向后挤压第二增强部115。相应地,第一增强部114的上端部分被第二增强部115向后吸引。
由此,当螺钉118到螺丝孔112中的组装(层厚调节部件24的组装)得以完成时,即使第一增强部起初沿着后下方向倾斜,第一增强部114也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然而,在这个状态下,因为第一增强部114由于自恢复力而沿着后下方向倾斜并且因此总是沿着向后方向挤压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半部,所以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半部沿着前后方向被第一增强部114和第一支撑部105紧紧地夹持。换言之,刮刀100接触且被固定到第一增强部114和第一支撑部105。另外,增强部件102通过在第一增强部114和第一支撑部105之间夹持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半部而增强了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半部。
相应地,当层厚调节部件24的组装得以完成时,第一支撑部105和第一增强部114彼此对置,同时在其间夹持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半部,并且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115彼此对置。刮刀100的基本上下侧半部从第一支撑部105和第一增强部114之间向下凸出。在这里,第一增强部114(增强部件102)被设于相对于刮刀100与第一支撑部105(支撑部件101)相反的一侧处。
下面,将描述层厚调节部件23到显影框架40(参考图6)的附接。此时,显影辊22未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
首先,在附接层厚调节部件24之前,从前侧将密封部件119附接到显影框架40的第二框架47的对置表面66(参考图6)(参考图3)。密封部件119是由海绵等制成的,并且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带形形状和当从前端面看时与对置表面66基本相同的尺寸。密封部件119的从对置表面66向下凸出的部分被附接到四个凸起65的下端部65A的前侧端表面(与对置表面66齐平的表面)。
然后,层厚调节部件24被设于显影框架40的第一顶壁61的前端部分(参考图6)的上方并且然后被降低。因此,从上方,将层厚调节部件24的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115装配到在显影框架40的顶表面上的左和右螺丝部50之间的凹进部88中,从而层厚调节部件从上方以一定间隔与第一顶壁61对置(参考图6)。另外,各自的螺钉118的向下地通过螺丝孔112凸出的基本上下侧半部被从上方装配到在第一顶壁61上沿着宽度方向位于相同位置处的接收孔64(参考图6)中。此时,每一个螺钉118未接触第一顶壁61(限定接收孔64的一部分)。
另外,在层厚调节部件24的支撑部件101中,左和右凸起108(参考图8)从前侧与沿着宽度方向位于相同位置处的显影框架40的螺丝部50(参考图6)的前端表面对置,并且凸起108的附接孔110(参考图8)从前侧与相应的螺丝部50的凸部51和螺丝孔52(参考图6)对置。另外,支撑部件101的第一支撑部105和刮刀100的基本上下侧半部从前侧与密封部件119(换言之,在其上附接有密封部件119的对置表面66)对置(参考图3)。
在这种状态下,整个层厚调节部件24平行地沿着向后方向移位。由此,每一个螺钉118的基本上下侧半部在接收孔64(参考图6)中向后移动并且被布置在接收孔64的后端部分处。此时,每一个螺钉118仍然未接触第一顶壁61(限定接收孔64的部分)。即,每一个接收孔64带有沿着层厚调节部件24(凸起108)到显影框架40的附接方向(向后方向)的游隙地接收螺钉118。
此时,第一支撑部105和刮刀100的基本上下侧半部将密封部件119挤压到其后侧的对置表面66,从而密封部件119在刮刀100的基本上下侧半部和第一支撑部105与凸形部分65的下端部65A的前端表面和对置表面66(参考图3)之间被压缩。另外,螺丝部50的凸部51(参考图6)被从后侧装配到左和右凸起108的附接孔110(参考图8)中,并且凸部51和螺丝孔52通过附接孔110(参考图8)而被向前暴露。
另外地,此时,当从前端面看时,与凸起108(参考图8)对置的、在各自的螺丝部50的前端表面(显影框架40的与层厚调节部件24对置的表面)上的横向外部端部的凹部53和相应的凸起108的横向外端边缘彼此相符(参考图4)。因此,即便在凸起108的横向外端边缘处存在毛刺,毛刺也被置于凹部53中。
最后,当螺钉120(参考图3)被从前侧组装到左和右螺丝部50的凸部51的螺丝孔52(参考图6)中时,左和右凸起108分别地从前侧和后侧被螺钉120和螺丝部50的头部夹持。相应地,层厚调节部件24仅仅在左和右凸起108处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在这里,因为螺钉120在刮刀100上方并且未接触刮刀100(参考图3),所以将螺钉120组装到螺丝部50中的力并不作用于刮刀100上而在刮刀100中引起弯曲。
此时,因为左和右凸起108被在沿着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处附接到螺丝部50,所以具有被集成于此的左和右凸起108的支撑部件101(参考图9)被置于左和右螺丝部50即左侧壁和右侧壁42之间。在这里,如上所述,因为左和右螺丝部50沿着前后方向位于与显影腔室77相同的位置处,所以支撑部件101被置于显影腔室77中的侧壁42之间(参考图3)。
另外,此时,层厚调节部件24的刮刀100被沿着宽度方向和竖直方向设置。另外地,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115达到显影框架40的顶表面的凹进部88的最深部分并且在其间带有稍微的间隔地从上方邻近于第一顶壁61(参考图3)。另外,在于其间置入密封部件119的同时,第一支撑部105(除了左和右凸起108之外)和第一增强部114从前侧与第一顶壁61的前端表面(对置表面66)对置(参考图3)。另外地,左和右凸起108在沿着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处从前侧与螺丝部50的前端表面对置。
换言之,当从前端面看时,第一支撑部105和第一增强部114与对置表面66相符,并且左和右凸起108与相应的螺丝部50相符(参考图3)。因此,显影框架40的由第一顶壁61和左和右螺丝部50限定的凹进部88沿着由第一支撑部105(第一增强部114)和凸起108限定的U形形状向下地凹进。
当显影辊22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时,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后侧和上周向表面被从前侧挤压与刮刀100的下端部分的推动部104(参考图8)接触。因此,刮刀100的基本上下侧半部(未被第一增强部114和第一支撑部105夹持的部分)稍微地向后弯曲。利用被施加到刮刀100的恢复力(弹性力),如在图10中所示,推动部104从后侧在其整个宽度之上挤压显影辊22(橡胶辊22B)的后上周向表面。换言之,刮刀100被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并且在推动部104处被沿着宽度方向接触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
即,在其中显影辊22和层厚调节部件24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并且因此显影盒16得以实现的状态(参考图4)下,支撑部件101的第一支撑部105相对于刮刀100位于与显影辊22相反的位置处。另外,支撑部件101的左和右凸起108(参考图8)比沿着向上方向变得更加远离显影辊22的第一支撑部105和增强部件102进一步凸出。
另外,在这种状态下,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由点线示意的联接齿轮83与支撑部件101的弯曲部分101A重叠并且与除了凸起108之外的整个支撑部件101重叠。另外地,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如果假定是其两条边由L形支撑部件101限定的矩形区域Z(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则联接齿轮83的旋转中心83A位于矩形区域Z中。
(3)显影盒在感光鼓盒上的附接
下面,将描述显影盒16到感光鼓盒15的附接和从感光鼓盒15的拆离。显影盒16到感光鼓盒15的附接和从感光鼓盒15的拆离是在本体外壳2(参考图1)的外部执行的。
参考图2,当将显影盒16附接到感光鼓盒15时,使用者首先握持手柄74并且在感光鼓盒15的附接和拆离开口31上方布置显影盒16。
然后,使用者降低显影盒16,从而前端的显影辊22首先经过附接和拆离开口31,并且然后显影盒16被接收于感光鼓盒15的盒容纳腔室35中。此时,显影盒16的左和右推动凸部38从前上侧接触沿着宽度方向位于感光鼓盒15的相同位置处的推动部件36。由此,每一个推动部件36抵抗由挤压部件(未示出)施加的力并且因此当从宽度方向看时被沿着顺时针方向偏压。
如在图2中所示,当显影盒16被完全地接收于盒容纳腔室35中时,显影盒16到感光鼓盒15的附接得以完成。
在这种状态下,显影盒16的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前侧周向表面通过显影框架40的开口75而被暴露于前侧,并且从后侧在整个横向区域之上与感光鼓盒15的感光鼓17的后侧周向表面对置。
另外,此时,每一个推动部件36由于由挤压部件(未示出)施加的力而被偏压以朝向它的在显影盒16的附接之前的初始位置沿着当从宽度方向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在向前方向上推动推动凸部38。由此,因为总体显影盒16被沿着向前方向压迫,所以显影辊22(橡胶辊22B)被朝向感光鼓17推动,并且橡胶辊22B的前侧周向表面被从后侧在整个横向区域之上挤压接触感光鼓17的后侧周向表面。
这里,推动部件36沿其推动推动凸部38的方向,即显影辊22对于感光鼓17的推动方向P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是沿着基本水平方向朝向前侧的方向,如由粗点线箭头示意地。因为层厚调节部件24的第二支撑部106如上所述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延伸,所以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能够看到第二支撑部沿着推动方向从第一支撑部105的上端部分延伸。
另外,在其中显影盒16被附接到感光鼓盒15的状态中,显影盒16的顶表面的凹进部88通过感光鼓盒15的附接和拆离开口31而被向上地暴露并且被从后上方向朝向感光鼓17的周向表面导引(参考图1)。
同时,当使用者在握持手柄74的同时通过感光鼓盒15的附接和拆离开口31拉出显影盒16时,能够从感光鼓盒15拆离显影盒16。
(4)在显影盒中的操作
参考图3,当形成图像时,在调色剂容纳腔室78中的调色剂在通过搅拌器41的旋转而被搅拌的同时被输送到前侧显影腔室77并且然后被供应到供应辊23。然后,调色剂通过显影腔室77中的供应辊23的旋转而被供应到显影辊22,并且被携带在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上。
在这里,因为如上所述显影辊22当从右侧看时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当显影辊22旋转时,在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上携带的调色剂被从后下方向供应到层厚调节部件24的刮刀100的下端部分处的推动部104和显影辊22(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之间。在推动部104和显影辊22(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之间调节调色剂的层厚时,如上所述调色剂作为薄层被携带于显影辊22(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上。
换言之,当推动部104在整个横向区域之上接触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时,刮刀100调节在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上的调色剂的层厚。
在这里,因为在显影辊22和显影框架40的底壁44之间的间隙被下薄膜80密封并且在刮刀100和显影框架40的对置表面66之间的间隙被密封部件119密封,所以调色剂不会通过那些间隙泄漏。
另外,左侧和右侧密封(未示出)从后侧接触显影辊22(橡胶辊22B)的后侧周向表面的两个横向端部。因此,当显影辊22在相应的状态下旋转时,显影辊22(橡胶辊22B)的两个横向端部的后侧周向表面在接触每一个侧密封件的同时滑动。此时,防止了调色剂从在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上夹在左侧和右侧密封件之间的区域向横向外侧泄漏。换言之,左侧和右侧密封件防止了调色剂在显影辊22的两个横向端部处泄漏。
如上所述,在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上携带的薄调色剂层被供应到形成在感光鼓17(参考图1)的周向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在这里,参考图1,关于在感光鼓17上形成静电潜像,从曝光单元12照射在感光鼓17的表面上的激光束沿着前下方向如由点线箭头示意地以线性形状延伸,经过显影盒16的顶表面的凹进部88并且到达感光鼓17的周向表面。换言之,激光束从曝光单元12到感光鼓17的光路L经过凹进部88,即,经过支撑部件101的左和右凸起108之间(参考图4)。
3.操作效果
(1)参考图3,在显影盒16中,被构造为在周向表面上携带调色剂的显影辊22被显影框架40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另外,显影盒16包括层厚调节部件24。
层厚调节部件24包括刮刀100和支撑刮刀100的支撑部件101,刮刀100被构造为在显影辊22的旋转轴向方向(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之上接触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并且因此调节在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上的调色剂的层厚。
支撑部件101包括接触刮刀100的第一支撑部105和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的凸起108。凸起108位于第一支撑部105的两个横向端部处并且沿着离开显影辊22的方向(向上方向)比第一支撑部105进一步凸出(参考图9)。
换言之,在层厚调节部件24的支撑部件101中,沿着离开显影辊22的方向比第一支撑部101进一步凸出的部分仅仅是在第一支撑部101的两个横向端部处的凸起108。相应地,与其中在两个端部处的凸起108之间的部分也凸出的情形相比,能够减小显影盒16的尺寸。
另外,层厚调节部件24仅仅在左和右凸起108处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从而能够在显影框架40中将层厚调节部件24的附接空间减小为仅仅左和右螺丝部50,因此,能够减小显影盒16的整体尺寸。另外,激光束的光路L在左和右凸起108之间经过,从而能够使得光路L尽可能靠近地接近显影盒16(层厚调节部件24)。因此,能够通过接近的尺寸减小打印机1的整体尺寸(参考图1)。
如在图8中所示,仅仅层厚调节部件24的支撑部件101的左和右凸起108向上凸出。由此,在其中图4所示显影盒16掉落到地面或者显影盒16被附接到本体外壳2和被从本体外壳2拆离的情形中(参考图1),即使当外侧物体与层厚调节部件24碰撞时,冲击也被左和右凸起108接收而不作用于刮刀100上。因此,能够防止刮刀100受到损坏。
换言之,能够在确保光路L(参考图1)和层厚调节部件24到显影框架40的附接空间的同时防止刮刀100受到损坏。
(2)参考图10,层厚调节部件24具有增强部件102,增强部件102相对于刮刀100被设于与支撑部件101相反的一侧处并增强刮刀100。
在这里,当从宽度方向观察时,支撑部件101和增强部件102二者均被弯曲。相应地,能够增加支撑部件101和增强部件102中的每一个的刚度并且将支撑部件101和增强部件102的高度(换言之,层厚调节部件24的整个高度)减小为小的。
在支撑部件101中,相对于弯曲部分101A而言的一侧构成第一支撑部105,而相对于弯曲部分101A而言的另一侧构成第二支撑部106。另外地,在增强部件102中,相对于弯曲部分102A而言的一侧构成第一增强部114,而相对于弯曲部分102A而言的另一侧构成第二增强部115。
第一支撑部105和第一增强部114在彼此对置的同时在其间夹持刮刀100,并且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115在彼此对置的同时被固定。由此,被第一支撑部105和第一增强部114夹持的刮刀100相对于支撑部件101和增强部件102的弯曲部分101A、102A被设于与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115的固定部(支撑部件101和增强部件102的固定部)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从固定部分离刮刀100。
相应地,如在上述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当利用螺钉118固定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115时,能够防止螺钉118利用其在固定部处固定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115的力作用于刮刀100上并且因此刮刀100被不必要地弯曲(卷曲)的问题。
(3)与第一增强部114一起地夹持刮刀100(即,接触刮刀100并且因此支撑刮刀100)的第一支撑部105相对于刮刀100被设于与显影辊22相反的一侧。因此,显影辊22利用其在前侧处挤压刮刀100的力能够从力作用方向的下游侧(后侧)由第一支撑部105支撑。因此,能够防止刮刀100的位置由于力而被移位。由此,能够提高刮刀100相对于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的定位精度。
另外地,第一支撑部105的两个横向端部设有凸起108,该凸起108设于与第一支撑部105相同的平面Y上并且沿着离开显影辊22的方向比增强部件102进一步凸出(参考图9)。换言之,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的凸起108(参考图4)和支撑刮刀100的第一支撑部105被设于相同的平面Y上。因此,当凸起108被以高精度附接到显影框架40时,也能够以高精度在所期位置处设置第一支撑部105(刮刀100)。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刮刀100到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的定位精度。
(4)如在图4中所示,在层厚调节部件24中,仅支撑部件101的凸起108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因此,与其中层厚调节部件24的除了凸起108之外的其它部分(例如,增强部件102等)也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的情形相比,能够仅通过以高精度将凸起108附接到显影框架40而以高精度将整个层厚调节部件24附接到显影框架40(换言之,能够以高精度相对于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定位刮刀100)。
(5)显影框架40形成有沿着由第一支撑部105(参考图9)和凸起108限定的U形图案凹进的凹进部88。相应地,能够与凹进部88相应地减小显影盒16的尺寸。
(6)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115利用螺钉118而被组装(参考图10)。与此相应地,如在图6中所示,显影框架40形成有接收螺钉118的接收孔64。
在这里,接收孔64能够带有沿着凸起108(换言之,整个层厚调节部件24)到显影框架40的附接方向(前后方向)的游隙地接收螺钉118(参考图10)。因此,在将层厚调节部件24(参考图8)附接到显影框架40时,能够通过将已经与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115组装的螺钉118插入接收孔64中并且然后将凸起108(层厚调节部件24)附接到显影框架40而在附接期间防止螺钉118被卡在显影框架40中。
在显影框架40中,与接收孔64的最深部分相应的部分(凸形部65的下端部65A)延伸至显影框架40的与刮刀100对置的对置表面66。参考图3,密封部件119被设于在下端部65A(下端部65A的前端端面)和对置表面66与刮刀100之间的空间(在下文中,被称作“间隙”)处。由此,能够防止调色剂进入该间隙。在显影框架40中,不仅对置表面66而且凸形部65的下端部65A的前端端面支撑密封部件119。因此,能够使设于该间隙处的密封部件119的位置稳定。
(7)参考图4,凹部53形成在与层厚调节部件24对置的、与显影框架40的表面(左和右螺丝部50的前端端面)上的凸起108的端部边缘相应的部分处。因此,即使当在端部边缘处具有毛刺的凸起108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时,毛刺也被接收于凹部53中。因此,毛刺并不对于凸起108(层厚调节部件24)到显影框架40的附接精度(换言之,刮刀100到显影框架40的周向表面的定位精度)具有坏的影响。
(8)参考图1,在打印机1中,曝光单元12利用光照射感光鼓17的周向表面以对其曝光,由此在感光鼓17的周向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在这里,从曝光单元12到感光鼓17的光路L在该一对凸起108之间经过(参考图4)。因此,能够使得光路L接近层厚调节部件24(即,显影盒16)。因此,能够利用接近的尺寸来减小打印机1的尺寸。
4.修改的示意性实施例
虽然已经参考本发明的某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且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在不偏离如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其中作出形式和细节的各种改变。
在以上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在层厚调节部件24中,支撑部件101的第二支撑部106和增强部件102的第二增强部115被螺钉118固定(参考图10)。然而,第二支撑部和第二增强部可以通过焊接而被固定(焊接)。
在以上示意性的实施例中,联接齿轮83的旋转中心83A位于由L形支撑部件101限定的矩形区域Z中。然而,如在图11中所示,联接齿轮83的旋转中心83A可以位于矩形区域Z的外侧。
另外,在上述示意性实施例中,刮刀100通过被夹持在增强部件102的第一增强部114与第一支撑部105之间而被固定到第一支撑部105。但是,刮刀100可以通过焊接被固定到第一支撑部105。在该情形下,可以省略增强部件102。
另外,如在图4中所示,作为刮刀100的下端部分(前端部)的推动部104具有与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横向尺寸基本相同的横向尺寸,并且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在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之上被推动部104挤压。然而,如在图12中所示,刮刀100的下端部分的两个横向端部可以是凹陷的并且因此推动部104具有比橡胶辊22B的横向尺寸小的横向尺寸。
在此情形下,推动部104不在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之上接触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从而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具有其中推动部104并不接触橡胶辊22B的两个横向端部的部分。因此,优选的是推动部104的横向尺寸等于或者大于感光鼓17的表面的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成像区域的横向尺寸,并且推动部104接触显影辊22(橡胶辊22B)的与成像区域接触的沿着宽度方向的整个部分。

Claims (9)

1.一种显影装置,包括:
外罩;
显影剂载体,所述显影剂载体被所述外罩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所述显影剂载体被构造为在所述显影剂载体的周向表面上携带显影剂;和
层厚调节部件,所述层厚调节部件包括:
刮刀,所述刮刀被构造为沿着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向方向接触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所述周向表面;和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刮刀,所述层厚调节部件被构造为调节在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所述周向表面上的所述显影剂的层厚,
其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
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接触所述刮刀;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从所述第一支撑部弯曲;和
一对附接部,所述一对附接部被附接到所述外罩,每一个附接部形成有附接孔,通过所述附接孔插入螺钉,以将所述层厚调节部件附接到所述外罩,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刮刀被设于与所述显影载体相反的一侧处,
其中所述附接部被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沿着所述旋转轴向方向的两侧处且被设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同的平面上,并且所述附接部沿着在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线垂直且与所述附接部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离开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方向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上边缘凸出,并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一对附接部限定U形形状,并且
其中所述螺钉位于所述刮刀的上方,并且所述螺钉不接触所述刮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所述外罩设有与所述附接孔对应的一对螺丝部,并且所述外罩在所述一对螺丝部的下端部之间设有第一顶壁,并且
其中由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一对螺丝部限定的凹进部沿着所述U形形状向下凹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所述外罩设有一对螺丝部,每个螺丝部具有平的前端表面,在每个螺丝部的所述前端表面处一体地设有朝向前侧凸出的柱形凸部,并且在所述柱形凸部的前端表面处形成朝向所述螺丝部的内部向后延伸的螺丝孔,并且
其中当将所述层厚调节部件附接到所述外罩时,所述一对螺丝部的所述柱形凸部被从后侧装配到所述附接孔中,并且所述螺钉被从前侧组装到所述一对螺丝部的所述柱形凸部的所述螺丝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每一个所述附接部被夹在所述螺钉的头部与所述外罩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在所述层厚调节部件中,仅所述附接部被附接到所述外罩。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所述外罩的与所述层厚调节部件对置的表面在与每一个所述附接部的边缘部分对置的部分处形成有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所述附接部被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沿着所述旋转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部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从所述第一支撑部弯曲的弯曲部分处,所述支撑部件被弯曲成直角,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相对于所述弯曲部分而言的一侧处,并且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相对于所述弯曲部分而言的另一侧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在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线上的尺寸比在所述一对附接部之间的距离小。
CN201610391523.2A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 Active CN1060944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94596 2009-12-25
JP2009-294596 2009-12-25
JP2010-053661 2010-03-10
JP2010053661A JP5418314B2 (ja) 2009-12-25 2010-03-10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1010623067.2A CN102109794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23067.2A Division CN102109794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94474A true CN106094474A (zh) 2016-11-09
CN106094474B CN106094474B (zh) 2019-09-20

Family

ID=43798525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23067.2A Active CN102109794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201610391523.2A Active CN106094474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
CN201610391524.7A Active CN106094475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
CN201610391041.7A Active CN106094473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201610390989.0A Active CN106094472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201610390955.1A Active CN106094471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23067.2A Active CN102109794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91524.7A Active CN106094475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
CN201610391041.7A Active CN106094473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201610390989.0A Active CN106094472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201610390955.1A Active CN106094471B (zh) 2009-12-25 2010-12-27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4) US8737889B2 (zh)
EP (3) EP3168687B1 (zh)
JP (1) JP5418314B2 (zh)
CN (6) CN102109794B (zh)
DE (1) DE202010018301U1 (zh)
ES (3) ES2685948T3 (zh)
PL (3) PL2980653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104263A (ko) * 2008-03-31 2009-10-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현상기
JP5418314B2 (ja) 2009-12-25 2014-0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3898B2 (ja) 2011-08-30 2016-05-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5962379B2 (ja) 2012-09-21 2016-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90787B2 (ja) * 2014-09-09 2017-08-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3454134A1 (en) * 2017-09-07 2019-03-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JP7254615B2 (ja) * 2018-06-29 2023-04-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規制ブレードの取付方法、及び現像装置
JP7135674B2 (ja) 2018-09-28 2022-09-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338207B2 (ja) * 2019-04-01 2023-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81987A (ja) * 2000-03-28 2001-10-10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728010A (zh) * 2004-07-29 2006-02-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处理盒、成像装置及显影装置的组装方法
CN101140441A (zh) * 2006-09-07 2008-03-12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限制刮板结构体,显影器,打印机及图像形成装置
EP2068204A1 (en) * 2007-12-04 2009-06-10 Ricoh Company, Ltd. Fastening structure, blade structure, develop unit,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09175678A (ja) * 2007-12-28 2009-08-06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ブレード組立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46393B2 (ja) * 1989-05-31 1997-08-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DE69333986T2 (de) * 1992-09-28 2006-08-10 Fuji Xerox Co., Ltd. Entwicklungsvorrichtung von bilderzeugungsgerät
JPH07209985A (ja) 1994-01-26 1995-08-11 Seiko Instr Inc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の現像装置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H07325481A (ja) 1994-05-31 1995-12-12 Fuji Xerox Co Ltd 一成分現像装置
US5557380A (en) * 1994-07-07 1996-09-17 Mita Industrial Co., Ltd.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an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having limiting blade holding device
JP3362541B2 (ja) 1995-01-31 2003-01-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H10268600A (ja) 1997-03-24 1998-10-09 Canon Inc 支持部材
JPH11202618A (ja) * 1998-01-20 1999-07-30 Tokai Rubber Ind Ltd トナー層形成ブレード
JP2000075631A (ja) 1998-08-31 2000-03-14 Canon Inc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336014B1 (en) 1999-06-18 2002-01-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developing device with sealing members for preventing toner leakage
US6535709B2 (en) * 2000-04-13 2003-03-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n end of a regulating member coupled to a supporting member of the apparatus, regulating membe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JP2002108090A (ja) * 2000-10-02 2002-04-10 Oki Data Corp 供給ローラ、層厚規制部材及び現像装置
JP2002341644A (ja) 2001-05-14 2002-11-29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
JP3782691B2 (ja) 2001-08-31 2006-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弾性ブレード、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62147A (ja) * 2001-11-27 2003-06-06 Canon Inc 現像装置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565818B2 (ja) 2003-07-31 2010-10-20 九州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電気器具
JP4641439B2 (ja) 2004-03-31 2011-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6039430A (ja) 2004-07-29 2006-02-09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292802B2 (en) 2004-07-29 2007-11-0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and assembly method of developing apparatus
US7336913B2 (en) * 2004-07-29 2008-02-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leakage
JP2006301481A (ja) * 2005-04-25 2006-11-02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86620B2 (ja) * 2005-04-26 2010-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52301B2 (ja) 2005-11-17 2012-0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支持機構
CN100543614C (zh) * 2006-03-27 2009-09-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处理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7623815B2 (en) 2006-08-22 2009-11-2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051875A (ja) 2006-08-22 2008-03-06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358954B2 (ja) * 2008-01-15 2013-12-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6893B2 (ja) * 2008-01-29 2012-06-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4968957B2 (ja) * 2008-03-31 2012-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2009294596A (ja) 2008-06-09 2009-12-17 Fujifilm Corp カメラ及び撮影制御方法
JP5203101B2 (ja) 2008-08-29 2013-06-05 住友林業株式会社 木製筋交の角部取付け構造
EP2196864B1 (en) * 2008-12-12 2019-02-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ealing member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5418314B2 (ja) 2009-12-25 2014-0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81987A (ja) * 2000-03-28 2001-10-10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728010A (zh) * 2004-07-29 2006-02-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处理盒、成像装置及显影装置的组装方法
CN101140441A (zh) * 2006-09-07 2008-03-12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限制刮板结构体,显影器,打印机及图像形成装置
EP2068204A1 (en) * 2007-12-04 2009-06-10 Ricoh Company, Ltd. Fastening structure, blade structure, develop unit,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09175678A (ja) * 2007-12-28 2009-08-06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ブレード組立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567457T3 (es) 2016-04-22
US20160097990A1 (en) 2016-04-07
CN106094473A (zh) 2016-11-09
PL2343608T3 (pl) 2016-08-31
EP2343608A3 (en) 2014-07-09
DE202010018301U1 (de) 2015-06-30
EP2980653B1 (en) 2017-02-01
EP2343608B1 (en) 2016-03-02
CN106094473B (zh) 2019-09-20
JP2011150268A (ja) 2011-08-04
CN102109794A (zh) 2011-06-29
US8737889B2 (en) 2014-05-27
US9316940B2 (en) 2016-04-19
US20140241761A1 (en) 2014-08-28
CN106094471A (zh) 2016-11-09
CN106094471B (zh) 2019-11-05
CN106094475B (zh) 2019-09-20
PL2980653T3 (pl) 2017-06-30
EP3168687B1 (en) 2018-06-27
CN106094474B (zh) 2019-09-20
US20170115603A1 (en) 2017-04-27
EP3168687A1 (en) 2017-05-17
EP2980653A1 (en) 2016-02-03
CN106094475A (zh) 2016-11-09
US9989890B2 (en) 2018-06-05
EP2343608A2 (en) 2011-07-13
CN106094472B (zh) 2019-09-20
ES2685948T3 (es) 2018-10-15
CN102109794B (zh) 2016-07-06
JP5418314B2 (ja) 2014-02-19
US9563147B2 (en) 2017-02-07
CN106094472A (zh) 2016-11-09
US20110158709A1 (en) 2011-06-30
PL3168687T3 (pl) 2018-11-30
ES2614245T3 (es) 2017-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94475A (zh) 显影装置
CN102109798B (zh) 显影装置
CN102109799B (zh) 显影装置
CN102109793B (zh) 显影装置
CN102109795B (zh) 显影盒及用于制造显影盒的方法
CN105022245A (zh) 显影盒
US9057982B2 (en) Developer contai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