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82356B - 钴氧化物、锂钴氧化物、制备它们的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钴氧化物、锂钴氧化物、制备它们的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82356B
CN106082356B CN201610274713.6A CN201610274713A CN106082356B CN 106082356 B CN106082356 B CN 106082356B CN 201610274713 A CN201610274713 A CN 201610274713A CN 106082356 B CN106082356 B CN 1060823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balt oxide
lithium
particle size
cobalt
secondar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747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82356A (zh
Inventor
金志炫
权善英
朴晙皙
朴度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823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823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823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823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1/00Compounds of cobalt
    • C01G51/04Oxides; Hydr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1/00Compounds of cobal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1/00Compounds of cobalt
    • C01G51/40Cobaltates
    • C01G51/42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2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3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S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51Particles with a specif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Abstract

钴氧化物、锂钴氧化物、制备它们的方法、和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钴氧化物包括具有约25MPa‑约50MPa的颗粒强度的颗粒,具有约14μm‑约18μm的粒径D10,且具有小于约15μm的在粒径D90与粒径D10之间的粒径差。

Description

钴氧化物、锂钴氧化物、制备它们的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将2015年4月28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且题为“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钴氧化物、由钴氧化物形成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锂钴氧化物、制造钴氧化物的方法、和包括包含锂钴氧化物的正极的锂二次电池”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5-0059634全部通过参考引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钴氧化物、由所述钴氧化物形成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锂钴氧化物、制造所述钴氧化物的方法、和包括包含所述锂钴氧化物的正极的锂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二次电池由于其高的电压容量和高的能量密度而可用在多种领域中。例如,用于电动车(例如HEV和PHEV)中的锂二次电池可具有优异的容量用于充入或放出大量的电力,并且可具有在高温下运行的能力。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涉及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钴氧化物、由所述钴氧化物形成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锂钴氧化物、制造所述钴氧化物的方法、和包括包含所述锂钴氧化物的正极的锂二次电池。
所述实施方式可通过提供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钴氧化物实现,其中所述钴氧化物包括具有约25MPa-约50MPa的颗粒强度的颗粒,具有约14μm-约18μm的粒径D10,且具有小于约15μm的在粒径D90与粒径D10之间的粒径差。
所述钴氧化物可具有约18.4μm-约19μm的平均粒径D50。
所述钴氧化物可具有约26μm-约28μm的粒径D90。
所述在粒径D90与粒径D10之间的粒径差可为约10μm-约12μm。
所述实施方式可通过提供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锂钴氧化物实现,其中所述锂钴氧化物具有在约3.8g/cc-约3.97g/cc范围内的混合密度,且所述锂钴氧化物包括由式1表示的锂钴氧化物:
[式1]
LiaCobOc
其中,在式1中,a、b、和c满足以下关系:0.9≤a≤1.1,0.98≤b≤1.00,和1.9≤c≤2.1。
所述锂钴氧化物包括进一步包含如下的至少一种的锂钴氧化物:镁(Mg)、钙(Ca)、锶(Sr)、钛(Ti)、锆(Zr)、硼(B)、铝(Al)、和氟(F)。
所述锂钴氧化物的平均粒径D50可为约5μm-约20μm。
所述实施方式可通过如下实现:提供制备根据实施方式的锂钴氧化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钴氧化物;和在约900℃-约1,100℃范围内的温度下热处理所述钴氧化物和锂前体的混合物,其中所述钴氧化物包括具有约25MPa-约50MPa的颗粒强度的颗粒,具有约14μm-约18μm的粒径D10,且具有小于约15μm的在粒径D90与粒径D10之间的粒径差。
提供钴氧化物可包括:通过使钴前体、沉淀剂、和螯合剂的混合物共沉淀而制备氢氧化钴;干燥所述氢氧化钴;和在约800℃-约850℃的温度下热处理经干燥的氢氧化钴。
热处理经干燥的氢氧化钴可在氧化性气氛下进行。
热处理所述混合物可在氧化性气氛下进行。
所述实施方式可通过如下实现:提供包括正极的锂二次电池,所述正极包括根据实施方式的锂钴氧化物。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特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明晰的,其中:
图1说明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锂二次电池的示意图;
图2A和2B说明显示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钴氧化物在不同的放大倍率水平下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
图3A和3B说明显示在对比例1中制备的钴氧化物在不同的放大倍率水平下的SEM图像;
图4A和4B说明显示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钴氧化物的光学显微镜图像,所述图像是在进行混合器试验之后获得的;
图5A和5B说明显示在对比例1中制备的钴氧化物的光学显微镜图像,所述图像是在进行混合器试验之后获得的;
图6说明显示对在实施例1和对比例1中制备的钴氧化物的粒径分布分析的结果的图;
图7A和7B说明显示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锂钴氧化物的SEM图像;
图8A和8B说明显示在对比例1中制备的锂钴氧化物的SEM图像;
图9说明显示在制造实施例1中制造的硬币半电池的根据容量的电压变化的图;和
图10说明显示在制造对比例1中制造的硬币半电池的根据容量的电压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实例实施方式;然而,它们可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并且不应解释为限于本文中阐明的实施方式。相反,这些实施方式被提供使得本公开内容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传达示例性实施。
在附图中,为了说明的清楚,可放大层和区域的尺寸。还将理解,当一个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外的层或元件“上”时,其可直接在所述另外的层或元件上,或者还可存在中间层。另外,还将理解,当一个层被称为“在”两个层“之间”时,其可为所述两个层之间的唯一的层,或者还可存在一个或多个中间层。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指的是相同的元件。
在下文中,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详细地描述锂钴复合氧化物或锂钴氧化物及其前体、制备所述锂钴氧化物及其前体的方法、和包括包含所述锂钴氧化物的正极的锂二次电池。
所述实施方式可提供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钴氧化物(Co3O4)例如钴(II,III)氧化物材料、颗粒、或成分。例如,所述钴氧化物可包括钴氧化物颗粒或者由钴氧化物颗粒组成。所述钴氧化物中的钴氧化物的颗粒可具有约25MPa-约50MPa的颗粒强度。所述钴氧化物可具有例如约14μm-约18μm的粒径D10。所述钴氧化物可具有粒径D90。例如,粒径D10指的是所述钴氧化物的累积体积为10%处的粒径,且粒径D90指的是所述钴氧化物的累积体积为90%处的粒径。在实施中,在粒径D90与粒径D10之间的粒径差可小于约15μm。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D50”、“D90”和“D10”分别指的是对应于在累积粒度分布曲线中基于颗粒的100%的总体积的从最小粒径起的50体积%、90体积%、和10体积%的粒径。例如,所述钴氧化物可包括不同尺寸的钴氧化物颗粒。
锂钴氧化物可用作用于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然而,根据对于通过固溶体硬化制备的锂二次电池的要求,已考虑了增加锂钴氧化物的容量的方法。在这点上,已考虑了锂钴氧化物的密度和球度。
例如,锂钴氧化物可根据固态反应制备。在此情况下,可无法容易地控制颗粒形状。
根据实施方式,钴氧化物可根据共沉淀方法制备。所述钴氧化物可具有大的颗粒强度和良好的粒径分布特性。因此,可通过使用所述钴氧化物制备具有良好的球度和混合密度特性的锂钴氧化物。所述钴氧化物可呈现出大的颗粒强度,在与锂前体例如碳酸锂混合时所述钴氧化物的球度可得以保持而不破坏,且通过使用所述钴氧化物制备的锂钴氧化物可因此不仅具有改善的球度和混合密度,而且具有改善的电化学性质。
所述钴氧化物可具有例如约18.4μm-约19μm的平均粒径D50。所述钴氧化物可具有例如约26μm-约28μm的粒径D90。在实施中,在粒径D90和粒径D10之间的粒径差(即D90-D10)可小于15μm、例如约10μm-约12μm。当所述钴氧化物具有在以上范围内的粒径差时,所述钴氧化物可具有均匀的和窄的粒径分布。
另一实施方式可提供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锂钴氧化物例如锂钴氧化物材料、颗粒、或成分。例如,所述锂钴氧化物可包括锂钴氧化物颗粒或者由锂钴氧化物颗粒组成。在实施中,所述锂钴氧化物可具有约3.8g/cc-约3.97g/cc的混合密度、例如约3.9g/cc-约3.95g/cc的混合密度。所述混合密度通过如下测量:将除集流体之外的电极组分(即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粘结剂等)的重量除以电极的体积。在实施中,所述锂钴氧化物可包括由下式1表示的锂钴氧化物。
[式1]
LiaCobOc
在式1中,0.9≤a≤1.1,0.98≤b≤1.00,和1.9≤c≤2.1。
所述锂钴氧化物可具有大的混合密度和良好的球度。在实施中,所述锂钴氧化物的球形颗粒可帮助使其比表面积最小化。因此,所述锂钴氧化物可帮助提供正极材料在高温下充电和放电的条件下的化学稳定性。例如,包括所述锂钴氧化物的锂二次电池可具有改善的容量和高效率特性。
将所述锂钴氧化物的混合密度保持在以上范围内可帮助确保包括包含所述锂钴氧化物的正极的锂二次电池呈现出良好的容量和高效率特性。
式1的锂钴氧化物可包括例如LiCoO2
在实施中,所述锂钴氧化物可具有例如约5μm-约20μm的平均粒径D50。当所述锂钴氧化物的平均粒径D50在以上范围内时,包括包含所述锂钴氧化物的正极的锂二次电池可具有良好的容量和高效率特性。
所述锂钴氧化物可进一步包括如下的至少一种元素:镁(Mg)、钙(Ca)、锶(Sr)、钛(Ti)、锆(Zr)、硼(B)、铝(Al)、和氟(F)。例如,除锂、钴、和氧之外,所述锂钴氧化物可进一步包括上述元素之一。因此,包括包含所述锂钴氧化物的正极的锂二次电池可具有进一步改善的电化学特性。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制备所述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锂钴氧化物的方法。
所述锂钴氧化物可根据共沉淀方法合成。
首先,可使钴氧化物(Co3O4)和锂前体的混合物在约900℃-约1,100℃、例如约1,000℃-约1,100℃的温度下经历热处理。所述钴氧化物可包括根据实施方式的钴氧化物,例如,可具有约25MPa-约50MPa的颗粒强度、约14μm-约18μm的粒径D10、和小于约15μm的在粒径D90与粒径D10之间的粒径差。
将进行热处理的温度保持在约900℃-1,100℃可帮助确保所述锂钴氧化物的球度和混合密度不劣化。
在实施中,所述锂前体可包括例如氢氧化锂、氟化锂、碳酸锂、或其混合物。这里,可以化学计量的方式调节这样的锂前体的量,以获得式1的锂钴氧化物。在实施中,所述锂前体的量可为约1.0摩尔-约1.1摩尔,基于1摩尔的钴氧化物。
所述热处理可在使用氧化性气体例如氧气或空气的氧化性气氛下进行。例如,所述氧化性气体可包括约10体积%-约20体积%的量的氧气或空气以及约80体积%-约90体积%的量的惰性气体。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钴氧化物可如下获得。
首先,可制备钴前体、沉淀剂、螯合剂、和溶剂的混合物并使其经历共沉淀反应以产生沉淀物。然后,可将所述沉淀物干燥和在约800℃-约850℃的温度下热处理,由此获得具有期望的颗粒强度和粒径分布特性的钴氧化物。在实施中,所述热处理可在使用氧化性气体例如氧气或空气的氧化性气氛下进行。例如,所述氧化性气体可包括约10体积%-约20体积%的量的氧气或空气以及约80体积%-约90体积%的量的惰性气体。
可将所述混合物控制为具有约9-约12的pH。
将热处理进行的温度保持在约800℃-约850℃可帮助确保所述钴氧化物以球形形状形成或/和可帮助防止其颗粒强度和粒径分布特性的劣化。
所述沉淀剂可使用例如氢氧化钠溶液等作为pH调节剂。
所述螯合剂可包括例如氨、硫酸铵等。
可用氮气吹扫所述混合物,以获得氢氧化钴,或者可将在不用氮气吹扫的情况下获得的沉淀物洗涤、过滤和干燥,以获得氢氧化钴。
可将所述沉淀物在约100℃-约150℃的温度下干燥。
当所述混合物具有约9-约12的pH范围时,可获得具有期望的颗粒状态的钴氧化物。
所述钴前体可包括例如硫酸钴、硝酸钴、氯化钴等。这里,可以化学计量的方式调节所述钴前体的量,以获得式1的锂钴氧化物。
所述溶剂可包括例如水等。例如,所述溶剂的量可为约100重量份-约3,000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的所述钴前体。当所述溶剂的量在以上范围内时,可获得其各组分可均匀地混合的混合物。
如上所述,可控制所述钴氧化物的颗粒强度和粒径分布,使得通过使用所述钴氧化物获得的锂钴氧化物可保持球形颗粒形状且具有良好的混合密度。当在制造正极时使用所述锂钴氧化物时,可制备具有改善的容量和高效率特性的锂二次电池。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使用所述锂钴氧化物作为用于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锂二次电池的方法。例如,将详细地描述制备包括正极、负极、包含锂盐的非水电解质、和隔板的锂二次电池的方法。
正极和负极可各自通过使用用于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组合物和用于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组合物涂覆集流体而制备。
所述用于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组合物可通过将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混合而制备。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可包括以上描述的锂钴氧化物。
所述粘结剂可促进活性物质和集流体的粘结以及活性物质颗粒的粘结。在实施中,待添加到所述组合物的所述粘结剂的量可为约1重量份-约50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粘结剂的实例可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CMC)、淀粉、羟丙基纤维素、再生纤维素、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EPDM)、磺化EPDM、丁苯橡胶、氟橡胶、和多种共聚物。在实施中,所述粘结剂的量可为约2重量份-约5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当所述粘结剂的量在以上范围内时,所述粘结剂可具有更强的对所述集流体的附着。
可使用具有导电性且在电池中不引起化学变化的合适的材料作为所述导电剂。所述导电剂的实例可包括:石墨例如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碳质材料例如炭黑、乙炔黑、科琴黑、槽黑、炉黑、灯黑、或夏黑(summer black);导电纤维例如碳纤维或金属纤维;金属粉末例如铝粉末、或镍粉末;氟化碳粉末;导电晶须例如氧化锌或钛酸钾;导电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钛;和导电聚合物例如聚亚苯基衍生物。
所述导电剂的量可为约2重量份-约5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当所述导电剂的量在以上范围内时,最终获得的电极可具有高的导电性。
所述溶剂的实例可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
所述溶剂的量可为约80重量份-约500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当所述溶剂的量在以上范围内时,可容易地形成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
正极集流体可具有约3μm-约500μm的厚度,且可使用具有高的导电性且在电池中不引起化学变化的合适的材料作为所述正极集流体。所述正极集流体的实例可包括不锈钢、铝、镍、钛、和热处理的碳。在实施中,所述正极集流体可为各自用碳、镍、钛、或银表面处理的铝或不锈钢。所述正极集流体可具有波纹状表面以促进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对所述正极集流体的更强的附着。所述正极集流体可以多种形式例如膜、片、箔、网、多孔制品、泡沫体、或无纺物制备。
独立地(分开地),可通过将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导电剂、和溶剂混合而制备用于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组合物。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可为能够嵌入/脱嵌锂离子的材料。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实例可包括碳质材料例如石墨或碳、锂金属和其合金、或氧化硅。在实施中,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可包括氧化硅。
所述粘结剂的量可为约1重量份-约50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所述粘结剂的实例可包括以上关于正极描述的那些。
所述导电剂的量可为约1重量份-约5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当所述导电剂的量在以上范围内时,最终获得的电极可具有高的导电性。
所述溶剂的量可为约80重量份-约500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的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当所述溶剂的量在以上范围内时,可容易地形成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
所述导电剂和所述溶剂的实例可包括以上关于正极描述的那些。
负极集流体可具有在约3μm-约500μm范围内的厚度。可使用具有高的导电性且在电池中不引起化学变化的合适的材料作为所述负极集流体。用于所述负极集流体的材料的实例可包括铜、不锈钢、铝、镍、钛、和热处理的碳。在实施中,所述负极集流体可为各自用碳、镍、钛、或银表面处理的铜或不锈钢。在实施中,所述负极集流体可为铝-镉合金。在实施中,如关于所述正极集流体所描述的,所述负极集流体可具有波纹状表面以促进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对所述负极集流体的更强的附着。所述负极集流体可以多种形式例如膜、片、箔、网、多孔制品、泡沫体、或无纺物制备。
所述隔板放置在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间。
所述隔板可具有约0.01μm-约10μm的孔径、和约5μm-约300μm的厚度。例如,所述隔板可为各自由基于烯烃的聚合物例如聚丙烯或聚乙烯形成的片或无纺物;或玻璃纤维。当使用固体电解质例如聚合物作为电解质时,所述固体电解质还可充当隔板。
所述包含锂盐的非水电解质可包括非水电解质和锂盐。所述非水电解质可为非水电解质溶剂、有机固体电解质、或无机固体电解质。
所述非水电解质溶剂的实例可包括非质子有机溶剂例如N-甲基-2-吡咯烷酮、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丁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γ-丁内酯、1,2-二甲氧基乙烷、2-甲基四氢呋喃、二甲亚砜、1,3-二氧戊环、N,N-二甲基甲酰胺、二氧戊环、乙腈、硝基甲烷、甲酸甲酯、乙酸甲酯、磷酸三酯、三甲氧基甲烷、二氧戊环衍生物、环丁砜、甲基环丁砜、1,3-二甲基-2-咪唑烷酮、碳酸亚丙酯衍生物、四氢呋喃衍生物、醚、丙酸甲酯、或丙酸乙酯。
所述有机固体电解质的实例可包括聚乙烯衍生物、聚环氧乙烷衍生物、聚环氧丙烷衍生物、磷酸酯聚合物、聚乙烯醇、和聚偏氟乙烯。
所述无机固体电解质的实例可包括Li3N、LiI、Li5NI2、Li3N-LiI-LiOH、Li2SiS3、Li4SiO4、Li4SiO4-LiI-LiOH、或Li3PO4-Li2S-SiS2
所述锂盐可为容易地溶解在所述非水电解质中的材料。所述锂盐的实例可包括LiCl、LiBr、LiI、LiClO4、LiBF4、LiB10Cl10、LiPF6、LiCF3SO3、LiCF3CO2、LiAsF6、LiSbF6、LiAlCl4、CH3SO3Li、(CF3SO2)2NLi、氯硼酸锂、低级脂族羧酸锂、和四苯基硼酸锂。
图1说明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锂二次电池30的示意图。
参照图1,锂二次电池30可包括正极23,负极22,在正极23和负极22之间的隔板24,浸渍有正极23、负极22、和隔板24的电解质,电池壳25、和用于密封电池壳25的帽组件26。在实施中,锂二次电池30可通过如下形成:将正极23、负极22、和隔板24顺序地堆叠,然后,将堆叠的结构体螺旋卷绕以容纳在电池壳25中。然后可将电池壳25用帽组件26密封,由此完成锂二次电池30的制造。
提供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以强调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特性,但是将理解,所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将不被解释为限制实施方式的范围。此外,将理解,所述实施方式不限于在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描述的具体细节。
实施例1
分别制备600ml 2M硫酸钴溶液、300ml 8M NaOH溶液(沉淀剂)、和90ml NH4OH溶液(螯合剂),然后,将其同时添加至反应器。将反应混合物的pH调节至约10,然后将所得物在40℃下搅拌,由此形成沉淀物。
将所得沉淀物过滤、洗涤和在120℃的温度下干燥过夜,由此获得氢氧化钴(Co(OH)2)。
使氢氧化钴Co(OH)2在含氧气的气氛下在约800℃的温度下经历第一热处理6小时,由此获得钴氧化物(Co3O4)。
将通过第一热处理获得的钴氧化物Co3O4和碳酸锂在混合器中干混约0.5小时,使得将锂对钴的原子比设置为约1。然后使混合物在含氧气的气氛下在约1,100℃的温度和20升/分钟(LPM)氧气的流速下经历第二热处理10小时,由此获得锂钴氧化物(LiCoO2)。
实施例2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钴氧化物(Co3O4)和锂钴氧化物LiCoO2,除了如下之外:将进行第一热处理的温度改变为850℃。
对比例1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钴氧化物(Co3O4)和锂钴氧化物LiCoO2,除了如下之外:将进行第一热处理的温度改变为750℃。
对比例2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钴氧化物(Co3O4)和锂钴氧化物LiCoO2,除了如下之外:将进行第一热处理的温度改变为900℃。
制造实施例1
使用实施例1的锂钴复合氧化物即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如下制造硬币电池。
将96g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2g聚偏氟乙烯、137g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和2g导电剂炭黑完全混合,并且通过使用掺合机(搅拌器,blender)除去在混合物中形成的气泡,由此制造用于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
通过使用刮刀将所述浆料施加到铝薄板以制备涂覆有所述浆料的薄板。将所述薄板在135℃的温度下干燥至少3小时,然后辊压和真空干燥,由此制造正极。
将所述正极和用作对电极的锂金属一起用于制造2032尺寸的硬币电池。将由多孔聚乙烯(PE)膜形成的隔板(具有约16μm的厚度)安置在所述正极和所述锂金属之间,然后向其添加电解质溶液,由此制造2032尺寸的硬币电池。
所述电解质溶液为这样的溶液:其中在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乙甲酯(EMC)以3:5的体积比混合的溶剂中溶解LiPF6以形成1.1M溶液。
制造实施例2
以与制造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硬币电池,除了如下之外:使用实施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代替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
制造对比例1和2
以与制造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硬币电池,除了如下之外:使用制造对比例1和2的正极活性物质各自代替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
评价实施例1:钴氧化物的颗粒强度的测量
使实施例1以及对比例1和2的钴氧化物经历其颗粒强度的测量。
通过使用设备(可得自Shimadzu Corporation的MCT-W500-E)测量实施例1以及对比例1和2的钴氧化物的颗粒强度例如颗粒压缩强度。即,将所述钴氧化物的颗粒作为样品放置在光学显微镜的玻璃上,并且通过使用探针向其施加压力例如压缩压力,以测量其颗粒强度。这里,将至少5个钴氧化物颗粒的平均值定义为所述钴氧化物的颗粒强度,且测量结果示于下表1中。
[表1]
分类 颗粒强度(MPa)
实施例1 30.166
实施例2 31.47
实施例3 29.15
实施例4 31.03
实施例5 32.51
对比例1 11.366
对比例2 13.237
参照表1,与对比例1和2的钴氧化物的颗粒强度相比,实施例1的钴氧化物呈现出增强的颗粒强度。
评价实施例2: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
使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经历SEM分析,且结果示于图2A、2B、3A、和3B中。图2A和2B说明显示实施例1的钴氧化物在不同的放大倍率水平下的SEM图像,且图3A和3B说明显示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在不同的放大倍率水平下的图像。
如图2A和2B中所示,实施例1的钴氧化物显示出在进行第一热处理之后得以保持而没有破坏的正常的且光滑的球形颗粒形状。如图3A和3B中所示,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显示出在进行第一热处理之后破坏或坍塌的球形颗粒形状。因此,可看出,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在保持正常的球形颗粒形状方面具有困难。
另外,还使通过使用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获得的锂钴氧化物经历SEM分析,且结果示于图7A、7B、8A、和8B中。
如图8A和8B中所示,关于通过使用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所述钴氧化物具有低的颗粒强度)制备的锂钴复合氧化物,可看出,所述锂钴复合氧化物的球形形状被破坏,并且当将所述钴氧化物和碳酸锂混合在一起时在所述锂钴复合氧化物颗粒中部分地形成小粒。同时,如图7A和7B中所示,关于通过使用实施例1的钴氧化物(所述钴氧化物具有高的颗粒强度)制备的锂钴复合氧化物,可看出,所述锂钴复合氧化物的球形形状得以良好地保持。
评价实施例3:混合器试验
在制造根据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锂钴复合氧化物时,将钴氧化物和碳酸锂在混合器中干混约0.5小时,然后,使其经历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分析以检测锂钴氧化物的颗粒强度。
分析结果示于图4A、4B、5A、和5B中。
如图4A、4B、5A、和5B中所示,在将钴氧化物和碳酸锂干混之后,实施例1的钴氧化物的球形颗粒形状与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的球形颗粒形状相比更少地被破坏。例如,可看出,实施例1的钴氧化物具有比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强的颗粒强度。
评价实施例4:粒度分布测试
使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经历粒度分布测试。
在粒度分布分析中,通过动态光散射方法测量所述钴氧化物的粒度。为了评价所测量的粒度分布,根据干激光衍射法基于颗粒的体积计算粒径D10、D90、和D50、以及在粒径D90与D10之间的差(D90-D10)。
在粒径D90和D10之间的差表示指示粉末的粒度分布程度的值。所述值越小,所述粉末在粒度分布中越均匀且越窄。
粒度分布分析的结果示于图6和表2中。
[表2]
Figure BDA0000977001550000121
Figure BDA0000977001550000131
参照图6和表2,可看出,与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相比,实施例1的钴氧化物具有更均匀的和更窄的粒度分布。
然而,在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的细颗粒和小粒附近观察到峰,且在此情况下,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具有比实施例1的钴氧化物的粒径D10小的粒径D10。因此,可看出,对比例1的钴氧化物(具有弱的颗粒强度)容易地被外部刺激破坏,且因此粉碎。
评价实施例5:混合密度和球度
使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锂钴氧化物经历其混合密度和颗粒形状的测量,且结果示于表3中。
[表3]
分类 混合密度(g/cc) 颗粒形状
实施例1 3.95 球形
对比例1 3.78 非球形
参照表3,可看出,与对比例1的锂钴氧化物相比,实施例1的锂钴氧化物具有球形颗粒形状和大的混合密度,其得益于使颗粒的比表面积最小化。因此,实施例1的锂钴氧化物可提供正极在高温下充电和放电的条件下的化学稳定性。
评价实施例6:充电和放电实验
关于制造实施例1和制造对比例1的硬币电池,通过使用充放电调节器(制造商:TOYO,型号:TOYO-3100)评价充电和放电性质,且结果示于表4中。
在制造实施例1和制造对比例1的硬币电池中,通过如下进行化成:将所述硬币电池各自以0.1C充电和放电一次,然后以0.1C进行充电和放电一次以检验初始充电和放电性质。然后,以1C重复充电和放电240次以研究循环性质。将充电程序设置成以恒流(CC)模式在4.5V截止,和将放电过程设置成以恒流至3.0V的电压。
表4中的初始充电效率是根据下面的方程1测量的。
(1)充电容量和放电容量
在第一次循环中测量充电容量和放电容量。
(2)初始充电效率(I.C.E)
根据下面的方程1测量I.C.E。
[方程1]
I.C.E[%]=[第1次循环放电容量/第1次循环充电容量]×100
[表4]
分类 充电容量(mAh/g) 放电容量(mAh/g) I.C.E(%)
制造实施例1 208.3 202.5 97.2
制造对比例1 203.2 196.4 96.6
而且,评价制造实施例2的硬币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性质。结果,制造实施例2的硬币电池具有与制造实施例1的硬币电池相同的充电和放电性质。
评价实施例7:高效率特性
将制造实施例1和制造对比例1的硬币电池在与恒流(即0.1C)和恒压(即4.5V,在0.01C截止)有关的条件下充电。在10分钟静置之后,将硬币电池在与恒流(即0.1C、0.2C、0.5C、或1C)有关的条件下放电直至它们的电压达到3.0V。即,在以0.1C、0.2C、0.5C、或1C放电的条件下重复充电-放电循环,由此评价所述硬币半电池各自的特性。
使制造实施例1和制造对比例1的硬币半电池经历高效率放电性质的测量,且结果示于表5以及图9和10中。
表5中的高效率放电性质是根据下面的方程2计算的。
[方程2]
高效率放电性质(%)=(当将电池以1C放电时的放电容量)/(当将电池以0.1C放电时的放电容量)*100
[表5]
Figure BDA0000977001550000141
参照表5以及图9和10,可看出,与制造对比例1的硬币半电池相比,制造实施例1的硬币半电池具有改善的高效率放电性质。
作为总结和回顾,锂钴氧化物可具有优异的每体积的能量密度且可用作正极活性物质。控制锂钴氧化物粉末的粒度和颗粒形状可帮助进一步改善锂钴氧化物的容量。
如上所述,根据以上实施方式的一个或多个,钴氧化物可具有强的颗粒强度,且因此可通过使用所述钴氧化物制备具有良好的球度和改善的混合密度的锂钴氧化物。另外,可使用所述锂钴氧化物制造具有改善的充电和放电特性以及高效率性质的锂二次电池。
所述实施方式可提供具有改善的颗粒强度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钴氧化物。
所述实施方式可提供具有改善的容量和高效率特性的锂二次电池,所述锂二次电池包括使用所述锂钴氧化物的正极。
已在本文中公开了实例实施方式,且尽管采用了具体术语,但是它们仅在通常的和描述的意义上被使用和解释且不用于限制的目的。在一些情况中,如对于在本申请提交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明晰的,关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要素可单独地或者与关于另外的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要素组合使用,除非另外具体地指明。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中阐明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形式和细节方面的多种变化。

Claims (11)

1.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钴氧化物Co3O4,其中所述钴氧化物Co3O4
包括具有25MPa-50 MPa的颗粒强度的颗粒,
具有14μm-18μm的粒径D10,且
具有小于15μm的在粒径D90与粒径D10之间的粒径差。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钴氧化物Co3O4,其中所述钴氧化物Co3O4具有18.4μm-19μm的平均粒径D50。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钴氧化物Co3O4,其中所述钴氧化物Co3O4具有26μm-28μm的粒径D90。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钴氧化物Co3O4,其中所述在粒径D90与粒径D10之间的粒径差为10μm-12μm。
5.锂二次电池,其包括正极,所述正极包含锂钴氧化物,所述锂钴氧化物是通过在900℃-1,100℃的范围内的温度下热处理钴氧化物成分和锂前体的混合物制备的,其中:所述钴氧化物是通过如下制备的:
通过使钴前体、沉淀剂、和螯合剂的混合物共沉淀而制备氢氧化钴;
干燥所述氢氧化钴;和
在800℃-850℃的温度下热处理经干燥的氢氧化钴,
所述锂钴氧化物具有在大于3.9g/cc至3.97g/cc范围内的混合密度,且
所述锂钴氧化物包括由式1表示的锂钴氧化物:
[式1]
LiaCobOc
其中,在式1中,a、b、和c满足以下关系:0.9≤a≤1.1,0.98≤b≤1.00,和1.9≤c≤2.1。
6.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锂钴氧化物包括进一步包含如下的至少一种的锂钴氧化物:镁(Mg)、钙(Ca)、锶(Sr)、钛(Ti)、锆(Zr)、硼(B)、铝(Al)、和氟(F)。
7.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锂钴氧化物的平均粒径D50为5μm-20μm。
8.制备如权利要求5-7任一项中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如下制备所述锂钴氧化物:
提供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钴氧化物Co3O4;和
在900℃-1,100℃的范围内的温度下热处理所述钴氧化物Co3O4和锂前体的混合物。
9.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方法,其中热处理经干燥的氢氧化钴在氧化性气氛下进行。
10.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方法,其中热处理所述混合物在氧化性气氛下进行。
11.制备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钴氧化物Co3O4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制备钴前体、沉淀剂、螯合剂、和溶剂的混合物并使所述混合物经历共沉淀反应以产生沉淀物,
将所述沉淀物干燥和在800℃-850℃的温度下热处理,由此获得所述钴氧化物Co3O4
CN201610274713.6A 2015-04-28 2016-04-28 钴氧化物、锂钴氧化物、制备它们的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Active CN1060823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059634 2015-04-28
KR1020150059634A KR102426251B1 (ko) 2015-04-28 2015-04-28 리튬이차전지용 산화코발트, 이로부터 형성된 리튬이차전지용 리튬코발트산화물,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양극을 구비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82356A CN106082356A (zh) 2016-11-09
CN106082356B true CN106082356B (zh) 2020-10-23

Family

ID=57205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74713.6A Active CN106082356B (zh) 2015-04-28 2016-04-28 钴氧化物、锂钴氧化物、制备它们的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322633A1 (zh)
KR (2) KR102426251B1 (zh)
CN (1) CN1060823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20272B1 (ko) * 2017-01-31 2020-06-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코어-쉘 구조의 리튬 코발트 산화물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WO2018143612A1 (ko) 2017-01-31 2018-08-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코어-쉘 구조의 리튬 코발트 산화물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상기 양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양극 및 이차전지
KR102244955B1 (ko) * 2017-09-19 2021-04-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재, 이의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2306545B1 (ko) * 2017-10-19 2021-09-30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재, 이의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3196528B (zh) * 2018-12-19 2024-04-30 尤米科尔公司 用作可再充电锂离子蓄电池的正电极材料的前体的钴氧化物
CN114349066B (zh) * 2021-12-28 2023-11-24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镁铝共掺杂钴酸锂前驱体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3383A (zh) * 1999-12-10 2003-07-30 Fmc公司 锂钴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73966A (ja) * 1997-07-01 1999-03-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法
KR100562366B1 (ko) * 2002-05-20 2006-03-20 니치아 카가쿠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수성 전해액 이차전지용 양극활성물질
KR100895225B1 (ko) * 2002-09-26 2009-05-04 에이지씨 세이미 케미칼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튬 2차 전지용 양극 활성 물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943145B2 (ja) * 2004-06-16 2012-05-30 Agcセイミ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粉末
CN101461088B (zh) * 2006-05-31 2011-12-2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高电压充电型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KR100982325B1 (ko) * 2006-12-12 2010-09-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JP5758743B2 (ja) * 2010-09-02 2015-08-05 日本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水酸化コバ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酸化コバ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60020456A1 (en) * 2012-04-19 2016-01-21 Kore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Inststute Cathod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spherical cobalt hydroxide
KR101335430B1 (ko) * 2012-04-19 2013-11-29 전자부품연구원 구형의 수산화코발트를 이용한 비수계 리튬이차전지용 양극재료의 제조 방법
KR102195722B1 (ko) * 2014-06-19 2020-12-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리튬 코발트 산화물,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양극을 구비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3383A (zh) * 1999-12-10 2003-07-30 Fmc公司 锂钴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82356A (zh) 2016-11-09
KR102426251B1 (ko) 2022-07-28
KR20220058498A (ko) 2022-05-09
KR20160127991A (ko) 2016-11-07
US20160322633A1 (en) 2016-11-03
KR102580242B1 (ko) 202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44981B (zh)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基于镍的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括包含其的正极的锂二次电池
JP6991184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ニッケル系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正極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11569503B2 (en) Nickel-based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positive electrode including the nickel-based active material
CN111587500B (zh)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和包括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电极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KR102172842B1 (ko) 리튬이차전지용 니켈계 활물질 전구체, 그 제조방법, 이로부터 형성된 리튬이차전지용 니켈계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양극을 함유한 리튬이차전지
KR102256298B1 (ko) 리튬이차전지용 니켈계 활물질 전구체, 이의 제조방법, 이로부터 형성된 리튬이차전지용 니켈계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양극을 함유한 리튬이차전지
CN110226251B (zh) 镍活性物质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镍活性物质以及锂二次电池
CN108155357B (zh)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基于镍的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包括包含其的正极的锂二次电池
JP2020074264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ニッケル系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正極を含んだ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6082356B (zh) 钴氧化物、锂钴氧化物、制备它们的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CN108183233B (zh)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基于镍的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包括含其的正极的锂二次电池
CN111193008B (zh)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括其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KR102195722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리튬 코발트 산화물,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양극을 구비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11656586B (zh)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阴极活性物质、包括该阴极活性物质的阴极和包括该阴极的锂二次电池
US11482704B2 (en) Lithium cobalt oxide for 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positive electrod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038169B2 (en) Cobalt oxi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preparing method thereof, lithium cobalt oxi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formed from the cobalt oxid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positive electrode comprising the lithium cobalt oxide
CN113871609A (zh) 镍类锂金属复合氧化物、其制备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KR101741027B1 (ko) 복합체 전구체, 이로부터 형성된 복합체, 그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구비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12640162A (zh) 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其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KR102448301B1 (ko) 리튬이차전지용 산화코발트, 그 제조방법, 이로부터 형성된 리튬코발트산화물 및 이를 포함한 양극을 구비한 리튬이차전지
KR20150097023A (ko) 양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한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구비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