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2281A - 直线形钢板桩、使用了该直线形钢板桩的结构物的加强结构及加强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直线形钢板桩、使用了该直线形钢板桩的结构物的加强结构及加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2281A
CN106062281A CN201580011676.3A CN201580011676A CN106062281A CN 106062281 A CN106062281 A CN 106062281A CN 201580011676 A CN201580011676 A CN 201580011676A CN 106062281 A CN106062281 A CN 106062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sheet
sheet pile
thickness
linear steel
wor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16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恩田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FE Steel Corp
JFE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KK Corp filed Critical N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62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22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02Sheet piles or sheet pile bulkheads
    • E02D5/03Prefabricated parts, e.g. composite sheet piles
    • E02D5/04Prefabricated parts, e.g. composite sheet piles made of steel
    • E02D5/08Locking forms; Edge joints; Pile crossings; Branch pie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lkheads Adapted To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REA)
  •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直线形钢板桩(1)的特征在于,接头的主爪高度g为6.0mm以上,主爪厚度f3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3/f1为0.82以上,副爪厚度f2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2/f1为1.16以上,接头开口高度c与主爪厚度f3之比c/f3为1.25以上,从腹板部(5)的中心位置至副爪部(3b)的最外缘的距离h(有效高度)为40mm以下。

Description

直线形钢板桩、使用了该直线形钢板桩的结构物的加强结构 及加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线形钢板桩(straight web-type sheet piles)、使用了该直线形钢板桩的结构物的加强结构及加强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直线形钢板桩使两端的接头(joint)嵌合(fit)并连结成圆形或椭圆形状,作为闭合的壁结构而使用于结构物的加强结构。
作为结构物的加强工作方案的一例,存在如下情况:以包围已存结构物的方式,在周围打设直线形钢板桩而形成外壁,使填充混凝土流入直线形钢板桩与已存结构物的间隙,进行一体化而强化的“衬砌加强工作方案”(winding-up reinforcement constructionmethod)(参照专利文献1)。
而且,作为加强使用的直线形钢板桩的形状,存在FL型、FXL型(参照非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97826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钢管桩协会:钢板桩从设计至施工,pp.337-338,200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说明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之前,基于图5说明一般性的直线形钢板桩的接头部的形状。
如图5所示,直线形钢板桩50具有:由主爪部51a和副爪部51b构成的接头部51;将接头部51彼此连结的腹板部52。在本说明书中,将从腹板部52的中心(中心位置在图5中由单点划线表示)至副爪部51b的最外缘的距离称为有效高度h。
接下来,基于图6~图8,说明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需要说明的是,图6~图8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图。
在图6中,53表示已存结构物(在专利文献1中为桥墩),55表示底脚(footing),57表示地面(ground surface),在图7及图8中,59表示填充混凝土(在专利文献1中为固化材料),61表示加强钢筋(reinforcing bar)(61a为主钢筋(main reinforcement),61b表示带状钢筋(hoop bar))。
在前述的“衬砌加强工作方案”(参照图6)中,打算通过使已存结构物53与钢板桩壁(由直线形钢板桩50形成的钢板桩壁)极力接近来减小施工用地面积(constructionsite area)。
然而,如图7所示,在已存结构物53与钢板桩壁之间,有时还配置加强钢筋61,这种情况下,由于直线形钢板桩50的接头部位与加强钢筋61的间隙窄,因此在填充混凝土59流入间隙时,可能混凝土骨材(aggregate for concrete)(最大径20mm左右)卡住、未填充混凝土而产生空隙(弱点部位)。
关于这一点,以下基于图8具体地进行说明。
在专利文献1中,已存结构物53与钢板桩壁的接近距离(接近距离B)(neardistance B)设为200mm程度。
此外,根据公路桥规范书(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bridges)等,为了确保品质,直至加强钢筋61的覆盖厚度k(cover thickness k)需要为70mm以上。因此,从已存结构物53至加强钢筋61的距离最小成为70mm。而且,同样从确保品质的方面出发,主钢筋直径d1最小规定为16mm,带状钢筋直径d2最小规定为13mm。
另一方面,目前,作为使用的直线形钢板桩50的形状,为FL型、FXL型(参照非专利文献1),有效高度h分别为44.5mm、47.0mm。钢板桩的整个高度(h×2)例如在FL型中为89mm。
因此,在使用了FL型的加强结构中,从直线形钢板桩50至加强钢筋61的间隙(最小部)S成为S=B-k-d1-d2-(h×2)=200-70-16-13-89=12mm。这样,即便使用接头部51的有效高度h最小的FL型,间隙S也比通常的混凝土最大骨材径20mm小。
根据以上的情况,混凝土骨材可能卡住。
针对上述的问题,若能够减小钢板桩的接头形状(高度),则能够扩宽直线形钢板桩的接头部位与加强钢筋的间隙,从而消除混凝土骨材的卡住的问题。
然而,仅仅是减小钢板桩的接头形状的话,存在接头嵌合部的强度下降的问题。
在使用了直线形钢板桩的加强结构中,主要通过钢板桩壁面的限制力(restrainteffect by sheet pile wall)来提高结构耐力(structural bearing force)。并且,发明者们想到了如下情况:产生钢板桩壁的周面限制力的重要部位是钢板桩的接头部,若接头部与接头部嵌合的接头嵌合部的拉伸耐力(tensile bearing force)下降,则钢板桩壁的周面限制力也同时下降。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得到极力减小钢板桩的接头形状(高度),提高填充混凝土打设时的施工性及结构可靠性(structural reliability),并且接头嵌合部的拉伸耐力不下降的直线形钢板桩、使用了该直线形钢板桩的加强结构及加强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直线形钢板桩在两端具有由主爪(main-claw)和副爪(sub-claw)构成的接头部,其特征在于,
接头的主爪高度g为6.0mm以上,主爪厚度f3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3/f1为0.82以上,副爪厚度f2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2/f1为1.16以上,接头开口高度c与主爪厚度f3之比c/f3为1.25以上,从腹板部的中心位置至副爪部的最外缘的距离h(有效高度)(effectiveheight)为40mm以下。
(2)另外,本发明的直线形钢板桩在两端具有由主爪和副爪构成的接头部,其特征在于,
接头的主爪高度g为6.0mm以上,主爪厚度f3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3/f1为0.82以上,副爪厚度f2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2/f1为1.16以上,接头开口高度c与主爪厚度f3之比c/f3为1.25以上,从腹板部的中心位置至副爪部的最外缘的距离h(有效高度)为37mm以下。
(3)另外,本发明的结构物的加强结构利用直线形钢板桩包围结构物的周边而进行加强,其特征在于,利用上述(1)或(2)记载的直线形钢板桩,以使所述结构物与所述直线形钢板桩壁的接近距离成为200mm以下的方式包围所述结构物的周边,在所述直线形钢板桩与所述结构物的间隙配置加强钢筋并填充固化材料,从而形成所述结构物的加强结构。
(4)另外,本发明的结构物的加强方法利用直线形钢板桩包围结构物的周边而进行加强,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物的加强方法包括:利用上述(1)或(2)记载的直线形钢板桩,以使所述结构物与所述直线形钢板桩壁的接近距离成为200mm以下的方式包围所述结构物的周边的工序;将所述直线形钢板桩与所述结构物之间的砂土除去的工序;及在所述直线形钢板桩与所述结构物的间隙配置加强钢筋并填充固化材料的工序。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直线形钢板桩中,接头的主爪高度g为6.0mm以上,主爪厚度f3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3/f1为0.82以上,副爪厚度f2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2/f1为1.16以上,接头开口高度c与主爪厚度f3之比c/f3为1.25以上,有效高度h为40mm以下,由此能够维持接头嵌合部的强度及施工性,并减小接头形状,因此能够提高经济性。
另外,由于接头部的有效高度h为40mm以下,因此从直线形钢板桩至钢筋的间隙S(参照图2)扩展,能够消除混凝土骨材的卡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直线形钢板桩的接头部的形状的说明图。
图2是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直线形钢板桩的接头部的加强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直线形钢板桩的接头嵌合部的载荷传递机构的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实验方法使用的解析模型的说明图。
图5是一般性的直线形钢板桩的接头部的说明图。
图6是使用了以往的直线形钢板桩的接头部的加强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使用了以往的直线形钢板桩的接头部的加强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使用了以往的直线形钢板桩的接头部的加强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直线形钢板桩1的形状,基于图1进行说明。
图1是将俯视观察直线形钢板桩1的立设状态时的接头部3放大图示的图。如图1所示,直线形钢板桩1具有:由主爪部3a和副爪部3b构成的接头部3;及将接头部3彼此连结的腹板部5。
在图1中,g表示主爪高度,f1表示腹板部板厚,f2表示副爪厚度,f3表示主爪厚度,c表示接头开口高度,h表示有效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主爪高度g是主爪部3a的爪深度在高度方向上成为最深的部位(主爪最深部)的爪高度。
另外,副爪厚度f2是副爪部3b的爪深度在高度方向上成为最深的部位(副爪最深部)的厚度,更详细而言是副爪最深部与副爪部最外缘之间的距离。
另外,主爪厚度f3是主爪部3a的主爪最深部的厚度,更详细而言,是在从主爪最深部引出与直线形钢板桩1的轴线正交的直线时,该直线与主爪的外缘交叉的点至主爪最深部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直线形钢板桩1的特征在于,接头的主爪高度g为6.0mm以上,主爪厚度f3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3/f1为0.82以上,副爪厚度f2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2/f1为1.16以上,接头开口高度c与主爪厚度f3之比c/f3为1.25以上,有效高度h为40mm以下或37mm以下。
直线形钢板桩1的形状基于下述所示的研讨的结果得到的以下的见解(i)~(vi)。
关于用于消除混凝土骨材的卡住的要件及用于维持直线形钢板桩1的接头嵌合部的强度的要件进行研讨。
首先,基于图2,说明关于用于消除混凝土骨材的卡住的要件的研讨得到的见解。
图2是图示了使用直线形钢板桩1的已存结构物53的加强结构7(以下,仅称为“加强结构7”)的一部分的图。在图2中,对于与图8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加强结构7以接近距离B成为200mm以下的情况为前提,覆盖厚度k、主钢筋直径d1及带状钢筋直径d2与图8的情况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加强结构7的详情,在实施方式2中进行说明。
发明者们为了消除混凝土骨材的卡住,以能够确保与混凝土最大骨材径相同程度(或这以上)的间隙S的方式研讨了接头形状时,优选钢板桩的整个高度(h×2)成为81mm(=B-k-d1-d2-S=200-70-16-13-20)以下,因此,得到了接头部的有效高度h成为40mm以下比较适合的见解(见解(i))。
另外,根据公路桥规范书等,相对于混凝土最大骨材径,有时需要4/3倍以上的间隙,最大骨材径为20mm的话,需要20×4/3=26mm以上的间隙。因此,这种情况下,接头部的有效高度h成为37mm以下比较合适(见解(ii))。
在目前存在的直线形钢板桩中,接头部的有效高度h最小的是FL型,h=44.5mm。然而,如见解(i)(ii)所示,作为接头部的有效高度h,需要比44.5mm小的40mm以下,有时需要成为37m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有效高度h从确保接头嵌合部的强度的观点出发,希望大于30mm。
接下来,说明关于用于维持直线形钢板桩1的接头嵌合部的强度的要件进行了研讨的结果、得到的见解。
关于直线形钢板桩1的接头嵌合部的拉伸强度,设为与直线形钢板桩1的腹板部5的拉伸强度相同程度是最合理的。
发明者们根据基于实验及解析的研讨,关于直线形钢板桩1的接头嵌合部的拉伸强度,得到了接头的主爪高度g、副爪厚度f2、主爪厚度f3及腹板部板厚f1主要做出贡献的见解。而且,从接头部的嵌合施工性的点出发,接头开口高度c变得重要。以下,关于这一点,基于图3进行详细说明。
图3示出接头嵌合部的载荷传递机构,并将应力分布(stress distribution)进行分层显示(contour display)。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对于与图1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而且,在图3中,概略地颜色越浅的部分而表示应力越高的情况。
(接头嵌合部的载荷传递机构)
若接头嵌合部的拉伸强度低于腹板部5的拉伸强度,则产生弱点部位且由直线形钢板桩1形成的衬砌结构(胞状结构)(cell structure)变得不稳定。
另一方面,相对于腹板部5的拉伸强度,即使将接头嵌合部的拉伸强度增大为必要以上也徒劳。
考虑到上述事项,在直线形钢板桩的JIS规格的SY295的情况下,接头嵌合部的基准拉伸强度(长度每1m)为3.92MN/m。
接头嵌合部的拉伸强度需要避免低于上述的基准值。
如图3所示,腹板部5的屈服拉伸载荷(每单位进深,即钢板桩的每单位长度)为T1时,由以下的式子表示。
T1=f1×σy
其中,T1:腹板部5的屈服拉伸载荷(每单位进深)
f1:腹板部板厚
σy:直线形钢板桩1的材料强度(拉伸屈服应力)
在接头嵌合部中,如图3所示,存在P2、P3这两个部位的接触部,通过副爪部3b及主爪部3a的两个分力(component force)来负担作用于腹板部5的拉伸载荷。其由式子表示的话成为下式。
T1=T2+T3
其中,T2:作用于副爪的拉伸载荷分力(每单位进深)
T3:作用于主爪的拉伸载荷分力(每单位进深)
另外,上式中的各个分力的屈服强度可以由下式表现。
T2×X2=(f2)2/6×σy
T3×X3=(f3)2/6×σy
其中,X2:从腹板部中心轴至副爪分力作用点的距离
X3:从腹板部中心轴至主爪分力作用点(平均)的距离
f2:副爪厚度
f3:主爪厚度
从图3可知,当观察从腹板部中心轴至各分力作用点(平均)的距离时,主爪的X3比副爪的X2小。这表示与副爪的分力T2相比,主爪的分力T3中产生的力偶(couple of force)小且拉伸载荷的传递有效。
因此,进一步增加T1的分力(T2,T3)中的T3的比例在减小剖面形状(接头部的板厚)的点上有利。
T3根据接触部P3的载荷传递能力来决定,因此为了增加该比例,需要预先提高接触部P3的载荷传递能力。载荷传递能力通过接触部的钢材的承压能力F(=T3)来决定,承压能力F(bearing capacity F)可以表现为钢材的有效接触高度与材料强度之积(参照下式)。有效接触高度可以将主爪高度g乘以接触角度θ的正弦sinθ来评价(参照下式)。因此,为了提高接触部P3的载荷传递能力,确保接头的主爪高度g至关重要。
F=g×σy×sinθ
其中,θ:腹板部中心轴与接触部P3的切线L所成的角度(接触角度)
将腹板部板厚f1设为FL型的标准的9.5mm、将最小接触角度θ设为50°(伴随着载荷的增加,接头变形而接触角度θ减小)时,根据先述的式子,T1、F(=T3)如以下表示。
T1=f1×σy=9.5×σy
F=g×σy×sin50°=0.77×g×σy
在接触部P3中,为了至少传递T1的一半程度以上的载荷,根据上式的关系,主爪高度g需要确保6.0mm程度以上(见解(iii))。另一方面,在接触部P3中为了负担T1的全部,主爪高度g只要为12.0mm程度即可。
另外,为了确保主爪的载荷传递能力(强度),可认为相对于腹板部板厚f1而需要将主爪厚度f3确保规定厚度以上。
关于这一点,根据基于解析等的研讨,得到为了防止主爪部产生提前的断裂而接头嵌合强度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需要使f3/f1成为0.82以上的见解(见解(iv))。
另一方面,若极端地增加T3的比例,则接头嵌合部从以往的两点接触结构接近于一点接触结构而成为不稳定结构,因此关于副爪也需要平衡良好地确保载荷传递能力(强度)。即,可认为相对于腹板部板厚f1而需要将副爪厚度f2确保规定值以上。
关于这一点,根据基于解析等的研讨,得到为了防止在副爪部产生提前的塑性弯曲变形(ductile bending deformation)而接头嵌合强度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需要使f2/f1成为1.16以上的见解(见解(v))。
若进一步考虑接头嵌合的施工性,则相对于主爪厚度f3,接头开口高度c需要具有适当的富余度。
关于这一点,根据基于解析等的研讨,为了防止施工时的以钢板桩弹性变形等为起因的接头嵌合阻力增大,需要使c/f3成为1.25以上的见解(见解(vi))。另一方面,若接头开口高度c大于主爪厚度f3与主爪高度g之和,则接头脱落的风险升高,因此需要注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主爪高度g为6.0mm以上,主爪厚度f3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3/f1为0.82以上,副爪厚度f2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2/f1为1.16以上,接头开口高度c与主爪厚度f3之比c/f3为1.25以上,有效高度h为40mm以下或37mm以下,由此能够维持接头嵌合部的强度及施工性,并减小接头形状,从而能够提高经济性。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接头嵌合部的强度,通过实施例1进行验证。
另外,由于接头部的有效高度h为40mm以下,因此如图2所示,在使用了直线形钢板桩1的加强结构7中,与以往的结构相比能够扩宽从直线形钢板桩1至钢筋的间隙S,混凝土骨材不会卡住而能够使填充混凝土流入间隙S,不会产生空隙(弱点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f3/f1、f2/f1、c/f3的上限值,通过有效高度h而自然决定,但是现状型的值不会超过f3/f1=0.95,f2/f1=1.36,c/f3=1.57。
关于加强结构7,通过如下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已存结构物53的加强结构7的特征在于,如图2所示,通过实施方式1所示的直线形钢板桩1以使已存结构物53与钢板桩壁的接近距离B成为200mm以下的方式包围已存结构物53的周边,在直线形钢板桩1与已存结构物53的间隙配置加强钢筋61而填充作为固化材料的填充混凝土59。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省略填充混凝土59的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实施例2说明使用了直线形钢板桩1的加强结构的具体例。
如以上所述,加强结构7是使用了实施方式1的直线形钢板桩1的结构,能够提高填充混凝土打设时的施工性,并且接头嵌合部的拉伸耐力不下降,因此钢板桩壁的周面限制力也不下降,能够确保结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已存结构物53的加强结构7通过具有以下所示的各工序的加强方法能够构筑。
即,已存结构物53的加强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如下工序:通过直线形钢板桩1将已存结构物53的周边包围的工序;除去直线形钢板桩1与已存结构物53之间的砂土的工序;及在直线形钢板桩1与已存结构物53的间隙配置加强钢筋61并填充作为固化材料的填充混凝土59的工序。
实施例1
由于进行了确认本发明的直线形钢板桩1的接头嵌合部的强度的实验,因此以下说明其结果。
实验通过基于FEM的结构解析,关于变更了现状FL型及其剖面形状的钢板桩(包括本发明),求出接头嵌合的拉伸耐力。
结构解析是模拟了直线形钢板桩1的接头拉伸试验(JIS A 5528,热轧钢板桩)的结构解析,将嵌合的直线形钢板桩1的接头沿腹板长度方向拉伸,通过二维弹塑性解析(two-dimensional elasto-plastic analysis)(平面变形状态模型)(plane straincondition model)模拟至接头脱离或计算不再收敛为止。图4示出解析模型。在图4中,对于与图1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
材料强度特性为杨氏模量205,000N/mm2的双线性型(bilinear type),材料屈服强度为295N/mm2,材料拉伸强度为450N/mm2(钢板桩材质SY295的规定下限值)。
剖面形状的变更以接头部的有效高度h、接头的主爪高度g、腹板部板厚f1、副爪厚度f2、主爪厚度f3、接头开口高度c为解析参数进行。
本发明例1~本发明例4将上述各解析参数设定成为本发明的范围内。具体而言,接头的主爪高度g成为6.0mm以上,主爪厚度f3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3/f1成为0.82以上,副爪厚度f2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2/f1成为1.16以上,接头开口高度c与主爪厚度f3之比c/f3成为1.25以上,且有效高度h成为40mm以下。
而且,为了比较,以使上述各解析参数中的任一个成为本发明的范围外的方式设定了比较例1~比较例3。具体而言,比较例1的主爪高度g为5.5mm(不是6.0mm以上),比较例2的f3/f1为0.74(不是0.82以上),比较例3的f2/f1为1.11(不是1.16以上)。
解析参数及解析结果汇总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如表1所示,本发明例1能得到与现状FL型相同程度的接头嵌合部拉伸耐力。
另外,在本发明例2、本发明例3及本发明例4中,虽然比现状FL型的接头嵌合部拉伸耐力稍低,但是能得到超过接头嵌合部的基准拉伸强度3.92MN/m的强度,因此优选。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比较例3、比较例7、8中,成为在基准拉伸强度以下的结果。
如以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直线形钢板桩1中,接头形状小且主爪厚度f3、副爪厚度f2、接头开口高度c设为能得到平衡良好的载荷传递能力(强度)的值,由此验证了接头嵌合部的强度比基准拉伸强度高的情况。
实施例2
关于本发明的加强结构7的接头部的有效高度h与接近距离B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总结,因此以下参照图2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覆盖厚度k设为70mm,主钢筋直径d1设为16mm,带状钢筋直径d2设为13mm。
设想使用混凝土最大骨材径为20mm的填充混凝土的情况,为了避免混凝土骨材的堵塞,从直线形钢板桩1至钢筋的间隙S设为20mm。
在上述条件下,将接头部的有效高度h与接近距离B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总结的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如表2所示,在有效高度h设为40mm以下的本发明例5~本发明例8中,可以将接近距离B形成为200mm以下。
接下来,使用混凝土最大骨材径为20mm的填充混凝土,设想相对于混凝土最大骨材径而需要4/3倍以上的间隙的情况,对间隙S设为26mm的情况进行说明。
其他的条件与表2的情况同样,将覆盖厚度k设为70mm,将主钢筋直径d1设为16mm,将带状钢筋直径d2设为13mm。
在上述条件下,对于接头部的有效高度h与接近距离B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总结的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这种情况下,如表3所示,在将有效高度h设为37mm以下的本发明例9~本发明例11中,可以将接近距离B形成为200mm以下。
标号说明
1 直线形钢板桩
3 接头部
3a 主爪部
3b 副爪部
5 腹板部
7 加强结构
50 直线形钢板桩(以往例)
51 接头部
51a 主爪部
51b 副爪部
52 腹板部
53 已存结构物(桥墩)
55 底脚
57 地面
59 填充混凝土
61 加强钢筋
61a 主钢筋
61b 带状钢筋

Claims (4)

1.一种直线形钢板桩,在两端具有由主爪和副爪构成的接头部,其中,
接头的主爪高度g为6.0mm以上,主爪厚度f3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3/f1为0.82以上,副爪厚度f2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2/f1为1.16以上,接头开口高度c与主爪厚度f3之比c/f3为1.25以上,从腹板部的中心位置至副爪部的最外缘的距离h(有效高度)为40mm以下。
2.一种直线形钢板桩,在两端具有由主爪和副爪构成的接头部,其中,
接头的主爪高度g为6.0mm以上,主爪厚度f3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3/f1为0.82以上,副爪厚度f2与腹板部板厚f1之比f2/f1为1.16以上,接头开口高度c与主爪厚度f3之比c/f3为1.25以上,从腹板部的中心位置至副爪部的最外缘的距离h(有效高度)为37mm以下。
3.一种结构物的加强结构,利用直线形钢板桩包围结构物的周边而进行加强,其中,
利用权利要求1或2的直线形钢板桩,以使所述结构物与所述直线形钢板桩壁的接近距离成为200mm以下的方式包围所述结构物的周边,在所述直线形钢板桩与所述结构物的间隙配置加强钢筋并填充固化材料,从而形成所述结构物的加强结构。
4.一种结构物的加强方法,利用直线形钢板桩包围结构物的周边而进行加强,其中,
所述结构物的加强方法包括:利用权利要求1或2的直线形钢板桩,以使所述结构物与所述直线形钢板桩壁的接近距离成为200mm以下的方式包围所述结构物的周边的工序;将所述直线形钢板桩与所述结构物之间的砂土除去的工序;及在所述直线形钢板桩与所述结构物的间隙配置加强钢筋并填充固化材料的工序。
CN201580011676.3A 2014-03-03 2015-03-02 直线形钢板桩、使用了该直线形钢板桩的结构物的加强结构及加强方法 Pending CN1060622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0308A JP5871023B2 (ja) 2014-03-03 2014-03-03 直線形鋼矢板、該直線形鋼矢板を用いた構造物の補強構造及び補強方法
JP2014-040308 2014-03-03
PCT/JP2015/001071 WO2015133111A1 (ja) 2014-03-03 2015-03-02 直線形鋼矢板、該直線形鋼矢板を用いた構造物の補強構造及び補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2281A true CN106062281A (zh) 2016-10-26

Family

ID=54054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1676.3A Pending CN106062281A (zh) 2014-03-03 2015-03-02 直线形钢板桩、使用了该直线形钢板桩的结构物的加强结构及加强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871023B2 (zh)
CN (1) CN106062281A (zh)
MY (1) MY176962A (zh)
SG (1) SG11201605861VA (zh)
WO (1) WO20151331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0891B2 (ja) * 2016-12-22 2020-08-19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ハット形鋼矢板
JP7135740B2 (ja) 2018-11-02 2022-09-13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鋼矢板
JP6741136B2 (ja) * 2019-10-07 2020-08-19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ハット形鋼矢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設計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0227A (en) * 1979-07-26 1981-02-25 Kawasaki Steel Corp Linear type steel sheet-pile
CN1981092A (zh) * 2004-05-14 2007-06-13 派尔普罗有限公司 用于接合板桩和支承部件的连接型件及具有该连接型件的组合板桩壁
JP2007297826A (ja) * 2006-04-28 2007-11-15 East Japan Railway Co 橋脚の鋼板を用いた補強方法
WO2010082468A1 (ja) * 2009-01-16 2010-07-22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組合せ鋼矢板、組合せ鋼矢板により構成される土留め壁、及び組合せ鋼矢板の選定方法
WO2010089966A1 (ja) * 2009-02-04 2010-08-12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組合せ鋼矢板、組合せ鋼矢板を利用した連続壁、及び組合せ鋼矢板の圧入方法
WO2013171909A1 (ja) * 2012-05-16 2013-11-21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組合せ鋼製壁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96556A (ja) * 1989-09-11 1991-04-22 Taisei Corp 鉄筋の接合構造
JP3209899B2 (ja) * 1995-10-27 2001-09-17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柱脚の補強構造及び補強方法
JPH11350737A (ja) * 1998-06-04 1999-12-21 Kyoei Steel Ltd 鉄筋の接続構造
JP2001355231A (ja) * 2000-06-14 2001-12-26 Kawasaki Steel Corp 連結部疲労特性に優れた熱間圧延製直線型形鋼
JP4217150B2 (ja) * 2003-12-19 2009-01-28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橋脚の補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0227A (en) * 1979-07-26 1981-02-25 Kawasaki Steel Corp Linear type steel sheet-pile
CN1981092A (zh) * 2004-05-14 2007-06-13 派尔普罗有限公司 用于接合板桩和支承部件的连接型件及具有该连接型件的组合板桩壁
JP2007297826A (ja) * 2006-04-28 2007-11-15 East Japan Railway Co 橋脚の鋼板を用いた補強方法
WO2010082468A1 (ja) * 2009-01-16 2010-07-22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組合せ鋼矢板、組合せ鋼矢板により構成される土留め壁、及び組合せ鋼矢板の選定方法
WO2010089966A1 (ja) * 2009-02-04 2010-08-12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組合せ鋼矢板、組合せ鋼矢板を利用した連続壁、及び組合せ鋼矢板の圧入方法
WO2013171909A1 (ja) * 2012-05-16 2013-11-21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組合せ鋼製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76962A (en) 2020-08-28
JP5871023B2 (ja) 2016-03-01
JP2015165074A (ja) 2015-09-17
WO2015133111A1 (ja) 2015-09-11
SG11201605861VA (en) 2016-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2281A (zh) 直线形钢板桩、使用了该直线形钢板桩的结构物的加强结构及加强方法
CN106400799B (zh) 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现浇护壁结构及施工方法
KR101509179B1 (ko) 콘크리트 슬래브 합성구조용 용접빔 및 이를 이용한 기둥-보의 결합구조
JP5764945B2 (ja) ハット形鋼矢板
CN105781115B (zh) 钢筋混凝土部件的内部箍筋固定结构
CN106400784B (zh) 采用灌注桩钢筋笼制成灌注桩的施工方法
TWI539062B (zh) 組合鋼製壁
CN208476552U (zh) 一种用于盾构隧道纵向模型试验的管片衬砌模型
CN2931576Y (zh) 弯折成型钢板桩
CN108699794A (zh) 使用销桩的海堤、挡土墙和类似结构的改进
TW201033439A (en) Combined steel sheet pile, retaining wall having combined steel sheet pile,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combined steel sheet pile
CN208040411U (zh) 隧道橡胶止水带固定结构
CN207211132U (zh) 用于制备h型混凝土桩的钢筋笼结构
CN210129724U (zh) 一种电缆沟转角处的预制盖板的钢筋骨架及预制盖板
JP6706499B2 (ja) 鋼コンクリートサンドイッチ構造の設計方法
CN206091178U (zh) 一种带混凝土挂板的房屋墙体结构
CN107355031A (zh) 一种双面预制叠合墙的外饰面造型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208395866U (zh) 一种基础筏板跳仓施工分缝结构
CN103306312B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板式刚性接头及其施工方法
CN208267241U (zh) 一种建筑结构的保护层骨架及其板构件
CN203113313U (zh) 一种钢板桩
CN208266714U (zh) 一种适用于钢混组合的钢波纹板拱形桥涵外模板
CN205617367U (zh) 一种可周转复杂地层灌注桩试桩接桩护筒
CN208748459U (zh) 一种钢板路面加固埋件
CN205224597U (zh) 支模辅助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2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