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4308A -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4308A
CN106044308A CN201610236988.0A CN201610236988A CN106044308A CN 106044308 A CN106044308 A CN 106044308A CN 201610236988 A CN201610236988 A CN 201610236988A CN 106044308 A CN106044308 A CN 1060443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member
conveying guide
conveying
sheet material
original cop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369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44308B (zh
Inventor
数藤康裕
森本泰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446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9139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28243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025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44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4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443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43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2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transpor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65H5/38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immovable in ope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4Housings
    • B65H2402/441Housings movable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to area inside the housing, e.g. pivoting or sli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65H2404/6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10Ensuring correct operation
    • B65H2601/11Clearing faulty handling, e.g. j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30Facilitating or easing
    • B65H2601/32Facilitating or easing entities relating to handling machine
    • B65H2601/321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9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包括对输送的片材进行引导的片材输送引导部。片材输送引导部包括:绕第一轴线摆动自如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和在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之间形成片材输送路且绕第二轴线摆动自如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具有: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时所在的第一位置;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位于比第一位置打开的位置的第二位置;和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从第二位置打开的第三位置。

Description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该申请基于2015年4月15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5-083607和2016年3月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6-044689请求优先权。通过在此提及,其全部内容被引用于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复印机、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片材输送装置通常具有对输送的片材进行引导的片材输送引导部。
作为这种片材输送装置,存在具有片材输送引导部的装置,该片材输送引导部包括: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其绕第一轴线摆动自如,该第一轴线沿着与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片材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其在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之间形成使片材通过的片材输送路,且利用螺钉等固定部件固定于片材输送装置主体。
这样,在将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固定于片材输送装置主体的片材输送装置中,片材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相反的一侧堵塞的情况下(产生所谓卡纸的情况下),难以进行去除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相反的一侧的片材的处理(所谓卡纸解除处理)的作业。
关于这一点,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原稿输送装置,经一个共用的支承轴可开闭地构成上部框架(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和中间框架(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并设置有使2个框架相互卡止的卡止部。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1-1060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利用卡止部将上部框架(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和中间框架(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相互卡止,因此,不能使中间框架(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相对于上部框架(第一输送引导部件)自由地开闭,进行原稿(片材)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不充分。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自由开闭,由此能够实现进行片材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的容易化的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以下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1)片材输送装置
(1-1)第一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包括对输送的片材进行引导的片材输送引导部,该片材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片材输送引导部包括: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其绕沿着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的第一轴线摆动自如,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之间形成使所述片材通过的片材输送路,并且绕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二轴线摆动自如,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时所在的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位于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打开的位置的第二位置;和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打开的第三位置。
(1-2)第二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包括对输送的片材进行引导的片材输送引导部,该片材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片材输送引导部包括: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其绕沿着与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的第一轴线摆动自如,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之间形成使所述片材通过的片材输送路,并且绕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二轴线摆动自如;和摆动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所述第一轴线不同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绕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三轴线摆动自如,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开闭时,跟与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绕所述第一轴线的开闭动作相伴的所述摆动部件绕所述第三轴线的摆动动作连动,使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绕所述第二轴线摆动。
(2)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所述本发明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应用所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输送原稿作为所述片材。
(3)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本发明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即使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开闭,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和所述摆动部件也不与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绕所述第二摆动轴的开闭动作连动地摆动。
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所述摆动部件具有:往返移动部,其在所述摆动部件伴随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打开动作而绕所述第三轴线摆动时,沿着作为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往返移动方向进行往返移动;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往返移动部,与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抵接,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具有滑接引导部,该滑接引导部构成为:在所述摆动部件的所述往返移动部进行移动时,通过与所述摆动部件的所述抵接部滑接,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绕所述第二轴线抬起。
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所述摆动部件还具有支承部,所述抵接部经所述支承部由所述往返移动部支承。
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所述支承部具有挠性。
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还包括设置于片材输送装置主体的框架,在所述框架设置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在所述往返移动方向上对所述摆动部件的所述往返移动部进行引导,在所述摆动部件的所述往返移动部设置有与所述框架的所述引导部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还包括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摆动部件的所述往返移动部与所述框架之间,经所述摆动部件向绕所述第一轴线的打开方向对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施力。
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时所在的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位于比所述第一位置打开的位置的第二位置;和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打开的第三位置。
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在所述第三位置停止。
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与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开口差,大于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与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开口差。
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还包括第三输送引导部件,利用该第三输送引导部件和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对输送的所述片材进行引导,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三输送引导部件的开口,大于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的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开口。
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在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在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重心以通过所述第二轴线的假想铅垂线为基准处于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闭合的一侧的所述第三位置停止。
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在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在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重心以所述第二轴线的假想铅垂线为基准处于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打开的一侧的所述第三位置,被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限制而停止。
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在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在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重心以通过所述第一轴线的假想铅垂线为基准处于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的一侧的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第一位置停止。
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在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在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重心以通过所述第一轴线的假想铅垂线为基准处于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的一侧的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第二位置停止。
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在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与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摆动支点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凹部。
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在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比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更靠操作侧的位置设置有凹部。
所述第一方式和所述第二方式中,可示例如下方式:还包括禁止装置动作的联锁检测开关和使所述联锁检测开关工作的工作部,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和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中的任一输送引导部件设置有所述联锁检测开关,并且在另一个输送引导部件设置有所述工作部,所述联锁检测开关和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联锁检测开关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的状态下由所述工作部导通的位置,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所述第二轴线位于相互不同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自由地开闭,由此,能够实现进行片材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的容易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概略主视图,是表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且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一例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且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一例的片材输送部分放大表示的概略主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结构中去除框架、摆动部件和施力部件后的状态的概略主视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第二输送引导部件、摆动部件和施力部件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片材输送部分的概略主视图,是表示通过操作者的开闭操作,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处于开闭中途,与此相伴,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状态的图。
图10是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片材输送部分的概略主视图,是表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全开,与此相伴,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1是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片材输送部分的概略主视图,是表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全开,通过操作者的打开操作,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抽出第二输送引导部件、摆动部件和施力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中的摆动部件的概略结构,(a)~(f)分别是摆动部件的背视图、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左侧视图、右侧视图。
图14是表示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中的摆动部件的立体图,(a)是从正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的图,(b)是从正面侧的左斜上方观察的图。
图15是表示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在第三位置停止时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进行凹凸卡合的卡合结构的例子的概略剖视图,是表示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凹状部的一例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的凸状部的一例卡止的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在第三位置停止时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进行凹凸卡合的卡合结构的例子的概略剖视图,是表示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凸状部的一例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的凹状部的一例卡止的结构的图。
图17是将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另一例的片材输送部分放大表示的概略主视图,是表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且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片材输送部分的概略主视图,是表示通过操作者的开闭操作,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处于开闭中途,与此相伴,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状态的图。
图19是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片材输送部分的概略主视图,是表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全开,与此相伴,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0是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片材输送部分的概略主视图,是表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全开,通过操作者的打开操作,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联锁检测开关和工作部的工作状态的说明图,是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全开且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处于开闭中途的状态下,从侧面侧观察联锁检测开关和工作部的立体图。
图22是用于说明联锁检测开关和工作部的工作状态的说明图,是表示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全开且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全开的状态下联锁检测开关和工作部的位置关系的概略主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设置于分支部件的贯通窗的说明图,是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全开且拆下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状态下从侧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分支部件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像读取装置200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基于由图像读取装置200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设备发送的图像数据,由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记录用纸等记录片材P上图像形成单色图像或彩色图像。
图像读取装置200包括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和原稿读取装置400,由原稿读取装置400读取由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输送的原稿G(片材的一例),或由原稿读取装置400读取载置于原稿载置台410上的原稿G,并将读取的原稿G的图像作为图像数据输出。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将多个像载持体(具体而言,感光体)在规定方向(该例中为左右方向Y)上并排设置的结构的所谓串列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在该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0为能够形成全彩色图像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复合机。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为串列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也可以使其为其它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另外,使图像形成装置100为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也可以使其为单色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包括:感光体11(具体而言,感光鼓)、除电装置12、作为带电装置发挥作用的带电器13、曝光装置14、显影装置15、作为一次转印装置发挥作用的中间转印带装置16、鼓清洁装置17、二次转印装置18、带清洁装置19、定影装置20、输送路径R1、供纸托盘31和排纸托盘32。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由带电器13使感光体11的表面带电,由曝光装置14对该带电区域进行图像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并由显影装置15将该静电潜像可视图像化(显影)为调色剂像,将该可视图像化而得到的调色剂像静电性地转印至中间转印带装置16,并由二次转印装置18将转印至中间转印带装置16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片材P,进一步由定影装置20使调色剂像定影在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P上。
彩色图像通过将黑色(K)、青色(C)、品红(M)和黄色(Y)的各色的调色剂像重叠而形成。因此,感光体11、除电装置12、带电器13、显影装置15和鼓清洁装置17各设置有4个,以形成与各色相应的4种调色剂像,各自与黑色、青色、品红和黄色对应,构成4个图像形成站Pa、Pb、Pc、Pd。
各图像形成站Pa、Pb、Pc、Pd均进行以下所示的相同的动作。
即,除电装置12~12对在转动方向B(图1的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上被转动驱动的感光体11~11的表面照射光而将感光体11~11的表面的电荷(残留电荷)去除(除电)。
带电器13~13使由除电装置12~12除电后的感光体11~1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而成为规定的电位。
曝光装置14对由带电器13~13均匀带电后的感光体11~11的表面进行曝光,在感光体11~1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5~15将因曝光装置14而形成的感光体11~1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并在感光体11~1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
各图像形成站Pa、Pb、Pc、Pd中,通过该一连串的动作,在感光体11~11的表面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像。
中间转印带装置16包括一次转印辊16a和中间转印带16b。一次转印辊16a分别在中间转印带16b的内侧设置有4个,以形成与各色相应的4种调色剂像。一次转印辊16a~16a将形成于感光体11~11的表面的各色的调色剂像转印至向箭头C的方向环绕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6b。
鼓清洁装置17~17去除和回收未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6b而残留的感光体11~11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
二次转印装置18包括二次转印辊18a。二次转印辊18a以在与中间转印带16b之间形成压印区域的方式设置。二次转印辊18a将通过输送路径R1输送来的记录片材P夹入压印区域进行输送,在通过压印区域时,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16b的表面的调色剂像(例如彩色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片材P上。
带清洁装置19去除和回收未转印至记录片材P而残留于中间转印带16b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
定影装置20包括加热辊21和加压辊22,在加热辊21与加压辊22之间夹入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P进行加热和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片材P上。
供纸托盘31装载记录片材P。在供纸托盘31的记录片材P的供给侧设置有拾取辊33。拾取辊33将记录片材P从供纸托盘31抽出,并向输送路径R1输送。
输送路径R1将记录片材P经二次转印装置18和定影装置20输送至排出辊36。排出辊36设置在输送路径R1的记录片材P的排出侧。排出辊36将在输送路径R1上输送的记录片材P排出至排纸托盘32。在输送路径R1设置有定位辊34和各输送辊35~35。定位辊34在使记录片材P一端停止并将记录片材P的前端对齐后,与中间转印带16b和二次转印辊18a之间的压印区域中的调色剂像的转印定时相应地输送记录片材P。各输送辊35~35是促进记录片材P的输送的辊。
另外,输送路径R1包括反转路径Rr。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不仅在记录片材P的表面进行图像形成,还在背面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从排出辊36向反转路径Rr在反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P,并使记录片材P的正面和背面反转后再次向定位辊34引导,与记录片材P的表面同样地,使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片材P的背面上后将该记录片材P向排纸托盘32排出。
此外,图1中,符号X表示宽度方向(进深方向),符号Y表示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左右方向Y,符号Z表示高度方向(具体而言,上下方向)。另外,将在后文对以上说明的图1中未说明的符号的部件进行说明。
[图像读取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200的概略结构的概略主视图,是表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200为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装置200以如下方式构成:利用原稿固定方式固定原稿G并读取原稿图像,另一方面,利用原稿移动方式使原稿G移动并读取原稿图像。即,图像读取装置200包括原稿固定读取结构和原稿移动读取结构。
原稿固定读取结构中,利用作为照明装置发挥作用的光源单元420隔着原稿台玻璃411对载置于构成原稿载置台410的原稿台玻璃411(参照图2)上的原稿G进行照明,使光源单元420向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的一侧移动,同时使来自被光源单元420照明的原稿G的反射光在与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上扫描,从而读取原稿图像。
原稿移动读取结构中,由原稿读取装置400中位于固定位置V(参照图2)的光源单元420隔着原稿读取玻璃412,对利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以通过构成原稿载置台410的原稿读取玻璃412(参照图2)上的方式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原稿G进行照明,同时使来自被光源单元420照明的原稿G的反射光在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上扫描,从而读取原稿图像。
详细而言,原稿读取装置400不仅包括原稿台玻璃411、原稿读取玻璃412和光源单元420,还包括使光源单元420移动的光学系驱动部(未图示)、反射镜单元430、聚光透镜440和光电转换元件(此处为CCD)450,这些部件收容于框体400a(参照图2)内。如图2所示,光源单元420具有向原稿G照射光的光源421和将来自原稿G的反射光向反射镜单元430引导的第一反射镜422。
原稿台玻璃411和原稿读取玻璃412由透明的玻璃板构成,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载置于框体400a。此外,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绕沿着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的轴线(例如由铰链转轴支承)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400可开闭,其下表面兼作从上方按压载置于原稿读取装置400的原稿台玻璃411上的原稿G的原稿按压部件。
如图2所示,反射镜单元430包括第二反射镜431、第三反射镜432和支承部件(未图示)。反射镜单元430中的支承部件以反射来自反射光源单元420的第一反射镜422的光并将该光导向第三反射镜432的方式支承第二反射镜431。另外,反射镜单元430中的支承部件以反射来自第二反射镜431的光并将该光导向聚光透镜440的方式支承第三反射镜432。聚光透镜440将来自反射镜单元430中的第三反射镜432的光聚集到光电转换元件450的受光面451上。光电转换元件450将来自聚光透镜440的光(原稿图像光)转换成电信号作为图像数据。
另外,原稿读取装置400中的光学系驱动部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使光源单元420以一定速度在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上移动,并且使反射镜单元430以光源单元420的移动速度的1/2的移动速度同样在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上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适用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包括:为了输送原稿G而载置的原稿托盘301;配置于原稿托盘301下方的排出托盘302;连接它们之间的主输送路303;上游侧输送辊对304;和下游侧输送辊对305。
上游侧输送辊对304在原稿G的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比原稿读取玻璃412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在比原稿读取玻璃412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输送原稿G。下游侧输送辊对305在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比原稿读取玻璃412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比原稿读取玻璃412更下游侧的位置输送原稿G。即,上游侧输送辊对304、原稿读取玻璃412和下游侧输送辊对305在主输送路303上按照该顺序配置。另外,原稿读取玻璃412以构成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参照图2)的引导壁的一部分的方式大致水平地设置,该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构成主输送路303。
此外,将在后文对以上说明的图2中未说明的符号的部件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200中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一例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且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3中示出拆下前侧盖后的状态。
另外,图4是将图2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200中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一例的片材输送部分放大表示的概略主视图。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结构中去除框架FL、摆动部件330和施力部件340后的状态的概略主视图。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包括输送原稿G时对输送的原稿G进行引导的片材输送引导部306。
片材输送引导部306包括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
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绕沿着与原稿G的输送方向Y1正交或大致正交的原稿G的宽度方向X的第一轴线P1(参照图4和图5)摆动自如。
详细而言,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摆动自如地设置于沿着宽度方向X的第一摆动轴310a(参照图2、图4和图5)。在该例中,第一摆动轴310a固定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片材输送装置主体的一例)(参照图3~图5)。
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时被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覆盖,在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之间形成使原稿G通过的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片材输送路的一例)(参照图2、图4和图5),且绕沿着宽度方向X的第二轴线P2(参照图4和图5)摆动自如。
详细而言,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摆动自如地设置于沿着宽度方向X的第二摆动轴320a(参照图2、图4和图5)。在该例中,上游侧输送辊对304为将在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上输送的原稿G暂时停止并在预先设定的规定的定时再次开始原稿G的输送的一对定位辊304a、304b(参照图4和图5)。一对定位辊304a、304b中,一个定位辊304a设置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另一个定位辊304b设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而且,第二摆动轴320a为设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的另一个定位辊304b的转动轴。即,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另一个定位辊304b的转动轴(第二摆动轴320a)上。
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拆装自如地设置于辊的转动轴,在该例中,拆装自如地设置于另一个定位辊304b的转动轴(第二摆动轴320a)。具体而言,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具有与第二摆动轴320a卡止的卡止部320d(参照图4和图5)。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中的卡止部320d由树脂等挠性部件形成,并且呈具有将第二摆动轴320a夹入且比第二摆动轴320a的直径窄的开口部的C形的形状。由此,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能够将卡止部320d可脱离地嵌入第二摆动轴320a。因此,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能够设置成相对于第二摆动轴320a绕第二摆动轴320a摆动自如且拆装自如。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还包括:拾取辊311(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散开辊312(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分离辊或分离垫等分离部件(该例中为分离辊324)。
拾取辊311和散开辊312设置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拾取辊311将载置于原稿托盘301上的原稿G从原稿托盘301沿着输送方向Y1向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内送出。散开辊312配置于比拾取辊311更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的位置,与分离辊324一起夹持由拾取辊311送来的原稿G,同时将该原稿G进一步向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输送。
分离辊324设置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分离辊324在与散开辊312对置的状态下将原稿G散开(分离),使在与散开辊312之间输送的原稿G成为1张。
具有该结构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由拾取辊311将原稿G输送至散开辊312与分离辊324之间,在此将原稿G散开分离,并且对散开辊312进行转动驱动,由此,逐张进行输送。而且,由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对由散开辊312输送的原稿G进行引导,向上游侧输送辊对304逐张供给。
详细而言,拾取辊311被拾取辊驱动部(未图示)驱动成能够与在原稿托盘301上装载的原稿G接触分离。另外,拾取辊311经包含环带等的驱动传递装置313(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以与散开辊312在相同方向上转动的方式与散开辊312连结。拾取辊311和散开辊312在要求原稿G的读取时,被原稿供给驱动部(未图示)在使原稿G向输送方向Y1输送的转动方向W(参照图2)上转动驱动。
在该例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构成为:在可读取原稿G的一面(表面)地进行输送后,使原稿G以正面和背面颠倒的方式反转,以可读取原稿G的另一面(背面)地进行输送。
详细而言,片材输送引导部306为使原稿G的正面和背面反转的结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具有与反转之前的原稿G的一面(表面)对置的第一片材引导面310b(参照图3~图5)。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具有与反转之前的原稿G的另一面(背面)对置的第二片材引导面320b(参照图3~图5)和与反转之后的原稿G的另一面(背面)对置的第三片材引导面320c(参照图4和图5)。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还包括: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参照图2、图4和图5)、排出输送部307(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和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
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一边使从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送来的原稿G通过,一边使原稿G的正面和背面反转。在此,主输送路303包括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和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
详细而言,主输送路303形成环状,将原稿G从散开辊312经上游侧输送辊对304、原稿读取玻璃412和下游侧输送辊对305向排出输送部307引导。
如图4和图5所示,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还包括设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的上游侧引导件3031、下游侧引导件3032和原稿读取引导件3033。原稿读取引导件3033配置于原稿读取玻璃412的上方。上游侧引导件3031和下游侧引导件3032配置于上游侧输送辊对304和下游侧输送辊对305的下方。
详细而言,上游侧引导件3031在输送方向Y1上配置于上游侧输送辊对304的下游侧且配置于原稿读取玻璃412的上游侧。下游侧引导件3032在输送方向Y1上配置于原稿读取玻璃412的下游侧且配置于下游侧输送辊对305的上游侧。原稿读取引导件3033以与上游侧引导件3031、下游侧引导件3032和原稿读取玻璃412隔开规定间隔地对置的方式设置。而且,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形成于上游侧引导件3031、原稿读取玻璃412及下游侧引导件3032与原稿读取引导件3033之间。
排出输送部307将在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中正面和背面反转后的原稿G向外部排出,或在排出的中途使其后退。
详细而言,排出输送部307包括: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参照图2、图4和图5);排出辊对307b(参照图2、图4和图5);在与原稿托盘30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的片材引导部307c(参照图4和图5);和对排出辊对307b进行转动驱动的排出辊驱动部(未图示)。
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将从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送来的原稿G向排出托盘302引导。
排出辊对307b在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比下游侧输送辊对305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具体而言,设置于下游侧输送辊对305与排出托盘302之间。排出辊对307b将从下游侧输送辊对305输送来的原稿G向排出托盘302输送,还将从下游侧输送辊对305输送来的原稿G以后端(输送方向Y1上的上游侧端)成为前方的方式,在与输送方向Y1相反的反输送方向Y2(参照图4和图5)上进行输送。
排出辊驱动部向正方向对排出辊对307b进行转动驱动,使原稿G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另一方面,向反方向对排出辊对307b进行转动驱动,使原稿G在反输送方向Y2上输送(转向)。
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设置(固定)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闭合时,被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覆盖,在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之间形成使在排出输送部307中后退的原稿G通过的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参照图2、图4和图5)。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具有与反转之后的原稿G的一面(表面)对置的第四片材引导面350b(参照图4和图5)。
而且,由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中的第一片材引导面310b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中的第二片材引导面320b构成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由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三片材引导面320c和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的第四片材引导面350b构成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
在该例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还包括分支部件308(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
详细而言,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下方配置有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和分支部件308,在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和分支部件308的下方配置有下游侧输送辊对305和原稿读取引导件3033。
分支部件308设置于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的出口侧与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的入口侧之间。
详细而言,分支部件308设置于从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到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的通路与从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到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的通路之间的分支部。分支部件308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闭合时,被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覆盖,将来自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的出口侧的原稿G向排出输送部307引导,另一方面,将在排出输送部307中后退的原稿G向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的入口侧引导。
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不仅是通过排出辊对307b的正方向的转动而输送的原稿G的正输送路,而且还是通过排出辊对307b的反方向的转动而输送的原稿G的反输送路。
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将由排出辊对307b以后端成为前方的方式输送且由分支部件308分支的原稿G向比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的上游侧输送辊对304更靠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的位置引导。
分支部件308绕沿着与原稿G的输送方向Y1正交或大致正交的原稿G的宽度方向X的转动轴线转动自如。
详细而言,分支部件308转动自如地设置于沿着宽度方向X的转动轴350a(参照图2、图4和图5)。下游侧输送辊对305为一对输送辊305a、305b(参照图4和图5),设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一个输送辊305a设置于环状的主输送路303的外侧,另一个输送辊305b设置于环状的主输送路303的内侧。在该例中,转动轴350a为设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的另一个(内侧的)输送辊305b的转动轴。即,分支部件308转动自如地设置于另一个输送辊305b的转动轴350a。
具体而言,分支部件308从正面看(主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形状。另外,分支部件308具有配置于转动轴350a的配置部308a(参照图4和图5)。分支部件308中的配置部308a具有将转动轴350a夹入,并且滑动自如地载置于转动轴350a的外周面上的C形的形状。由此,分支部件308能够使配置部308a转动自如地与转动轴350a卡合。因此,分支部件308能够设置成相对于转动轴350a绕转动轴350a转动自如。
分支部件308构成为可采用将原稿G从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向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引导的第一姿势(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的姿势)和将原稿G从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向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引导的第二姿势。
在该例中,分支部件308因自重而闭塞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与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之间的路径,另一方面,因自重而打开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与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之间的路径。详细而言,分支部件308的爪部308b(前端部)(参照图4和图5)与片材引导部307c抵接。分支部件308在原稿G的前端(输送方向Y1上的下游侧端)从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到达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时,爪部308b被原稿G的输送力向绕转动轴350a的上方上推,而允许原稿G向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的输送。分支部件308在原稿G的后端通过之后,爪部308b向绕转动轴350a的下方落下。另外,分支部件308在由排出输送部307后退的原稿G的后端从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到达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时,保持该姿势,允许原稿G向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的输送。
即,分支部件308以在通常状态下闭塞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与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之间的路径而将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与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直接连结的形态配置。当从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输送原稿G时,原稿G的前端上推分支部件308,从而分支部件308将原稿G向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引导。分支部件308在原稿G通过时,爪部308b因自重而落下。而且,分支部件308在从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反向输送原稿G时,将原稿G向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引导。
此外,载置于原稿托盘301的原稿G的尺寸由配置于原稿托盘301的原稿载置部的原稿尺寸传感器309a、309a(参照图1~图3)检测。载置于原稿托盘301的原稿G的有无由原稿托盘301中配置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中的拾取辊311附近的原稿有无检测传感器309b(参照图1~图5)检测。另外,上游侧输送辊对304在停止状态下使从散开辊312送来的原稿G的前端顶着该上游侧输送辊对304,并与读取定时相应地进行转动驱动。这样输送的原稿G由输送方向Y1上配置于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与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的合流部更靠下游侧,且比上游侧输送辊对304更靠上游侧的位置的输送传感器309c(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检测。另外,由排出辊对307b排出的原稿G由配置于比排出辊对307b更靠排出侧且位于排出辊对307b的附近的位置的排出传感器309d(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检测。此外,上游侧输送辊对304、下游侧输送辊对305、排出辊对307b等输送类辊由未图示的输送类的驱动部进行驱动。
以上说明的图像读取装置200中,当收到利用原稿移动方式读取原稿G的原稿图像的指示时,光源单元420保持静止在图2所示的固定位置V的状态,由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以原稿G通过光源单元420的上方的方式在输送方向Y1上进行输送原稿G。即,载置于原稿托盘301的原稿G由拾取辊311抽出,由散开辊312和分离辊324逐张分离,并向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输送。输送至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的原稿G由输送传感器309c确认到原稿G的输送后,由上游侧输送辊对304将前端对齐以防止斜向行进,并且在规定的读取定时送出,并使正面和背面反转,同时向原稿读取玻璃412输送。
而且,通过原稿读取玻璃412上方的原稿G的一面(表面),被隔着原稿读取玻璃412照射来自光源单元420的光,该光被该一面(表面)反射。从原稿G的一面(表面)反射的光被第一反射镜422反射之后,由反射镜单元430中的第二反射镜431和第三反射镜432进行180°光路转换,并经聚光透镜440在光电转换元件450的受光面451上成像,在此,原稿图像被读取,而转换成电性图像数据。
在只读取原稿G的一面(表面)的情况下,原稿G的一面(表面)的读取结束后的原稿G由下游侧输送辊对305从原稿读取玻璃412上抽出,经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由正向转动的排出辊对307b排出至排出托盘302上。
另外,在读取原稿G的一面(表面)和另一面(背面)这两面的情况下,读取了一面(表面)的原稿G不被排出到排出托盘302,而以原稿G的后端位于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内的方式被输送,由反向转动的排出辊对307b在反输送方向Y2上反向输送,并经分支部件308向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引导。引导至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的原稿G经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再次返回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由上游侧输送辊对304进行输送,并在原稿读取玻璃412上通过而读取另一面(背面)。此外,光电转换元件450的读取动作与上述的一面读取的情况同样,在此,省略说明。
这样两面读取结束后的原稿G在片材排出输送路307a中通过,经正向转动的排出辊对307b排出至排出托盘302。
此外,将在后文对以上说明的图3、图4和图5中未说明的标记的部件进行说明。
(片材输送引导部)
图6和图7分别是表示将图4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200中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状态和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摆动部件330和施力部件340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图6和图8中示出拆下了前侧盖和框架FL的状态。图7中示出拆下了前侧盖、框架FL和施力部件340的状态。
图9~图11是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片材输送部分的概略主视图。图9是表示通过操作者OP的开闭操作,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处于开闭中途,与此相伴,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状态的图。图10是表示使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全开,与此相伴,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全开,且通过操作者OP的打开操作,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抽出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摆动部件330和施力部件340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的摆动部件330的概略结构。图13(a)~图13(f)分别是摆动部件330的背视图、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左侧视图、右侧视图。
另外,图14是表示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的摆动部件330的立体图。图14(a)是从正面侧的右斜上方观察的图,图14(b)是从正面侧的左斜上方观察的图。
如图6~图14所示,片材输送引导部306还包括摆动部件330。
摆动部件330在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一轴线(该例中为第一摆动轴310a)不同的位置,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绕沿着宽度方向X的第三轴线P3(参照图4和图9~图11)摆动自如。
详细而言,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设置有支点部314(参照图6、图7和图8)。摆动部件330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设置的支点部314。在该例中,支点部314为宽度方向X上较深的支点洞。摆动部件330具有沿着宽度方向X延伸的第三摆动轴330a。摆动部件330在第三摆动轴330a处插拔自如地设置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支点部314。支点部314以摆动部件330可顺畅地摆动的程度,形成比第三摆动轴330a的直径大规定量的直径。由此,摆动部件330能够使第三摆动轴330a可脱离地插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支点部314。因此,摆动部件330能够设置成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支点部314绕第三摆动轴330a摆动自如且拆装自如。
摆动部件330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能够设置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前侧、后侧或两侧)。在该例中,摆动部件330仅设置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具体而言,前侧)。
而且,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具有: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时所在的第一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时(具体而言,全开时)位于比第一位置打开的位置(具体而言,打开了预先设定的规定角度的位置)的第二位置(图10所示的位置);和将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从第二位置打开的第三位置(图11所示的位置)。
在此,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二位置能够为:按照例如能够使用户等操作者OP看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可开闭的程度,或/和能够看到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该例中,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或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卡纸的原稿G的程度,从第一位置打开规定角度的位置。另外,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三位置是绕第二轴线P2的打开方向Q2上的比第二位置更靠下游侧的位置。
[第一实施方式]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如下构成:通过操作者OP的开闭操作而开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时(参照图9),与伴随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绕第一轴线(该例中为第一摆动轴310a)的开闭动作的摆动部件330绕第三轴线P3(该例中为第三摆动轴330a)的摆动动作连动,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轴线P2(该例中为第二摆动轴320a)摆动。
详细而言,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如下构成:通过由操作者OP进行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打开操作,打开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时,跟与向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绕第一摆动轴310a的打开方向Q1(参照图10,从正面观察为逆时针方向)的打开动作相伴的摆动部件330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相对摆动动作连动,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向绕第二摆动轴320a的打开方向Q2(参照图10,从正面观察为逆时针方向)摆动。
另外,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如下构成:通过由操作者OP进行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闭合操作,而将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时,跟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向绕第一摆动轴310a的闭塞方向Q3(参照图10,从正面观察时为顺时针方向)的闭合动作相伴的摆动部件330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相对摆动动作连动,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向绕第二摆动轴320a的闭塞方向Q4(参照图10,从正面观察上为顺时针方向)摆动。
(第一实施方式-1)
第一实施方式-1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如下构成:即使通过由操作者OP进行的开闭操作而开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摆动部件330也不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摆动轴320a的开闭动作连动地摆动。
详细而言,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如下构成: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的状态下,通过由操作者OP进行的开闭操作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开闭时(参照图11),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摆动部件330独立地绕第二轴线P2(该例中为第二摆动轴320a)开闭。
具体而言,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闭合的状态下绕第二摆动轴320a摆动自如地接近或抵接(该例中,接近)摆动部件330。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可以通过被施力部件向摆动部件330侧施力而接近或抵接摆动部件330,也可以因自重而接近或抵接摆动部件330。在该例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闭合的状态下,且在接近摆动部件330的状态下,输送方向Y1上的上游侧端部320e(参照图4、图5和图9~图12)因自重而载置于原稿托盘301的输送方向Y1上的下游侧端部301a(参照图4、图5和图9~图11)上。
(第一实施方式-2)
第一实施方式-2中,摆动部件330具有往返移动部332和抵接部333。往返移动部332在摆动部件330随着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打开动作而绕第三轴线P3(该例中为第三摆动轴330a)摆动时,沿着与宽度方向X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即往返移动方向(该例中为左右方向Y)往返移动。抵接部333设置于往返移动部332,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抵接。
详细而言,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如下构成:随着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打开动作,一边使摆动部件330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绕第三摆动轴330a相对摆动,一边使摆动部件330中的往返移动部332沿左右方向Y往返移动。即,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如下构成:在左右方向Y上,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时所在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一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与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全开时所在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二位置(图10所示的位置)之间,使往返移动部332往返移动。
具体而言,摆动部件330具有长条的(棒状的)摆动部件主体331。第三摆动轴330a设置于摆动部件主体331的一端部,往返移动部332设置于摆动部件主体331的另一端部。
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上设置有使往返移动部332在往返移动方向(该例中为左右方向Y)上引导的引导部FLa(参照图2~图4、图9~图11)。
作为引导部FLa,可示例与摆动部件330中的往返移动部332卡合的凸条部、长孔或凹条槽。此外,本说明书中,“凸条”是指在规定方向上凸状延伸的形状,“孔”是指贯通孔,“洞”是指有底洞。
在该例中,引导部FLa具有在左右方向Y上延伸的长孔FLa1(参照图3和图11)。引导部FLa也可以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时,限制从规定的全开位置(图10所示的位置)进一步向打开方向Q1摆动。
详细而言,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还包括设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的框架FL(该例中为前侧框架)(参照图9~图11)。框架FL为沿着高度方向Z和左右方向Y设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的板状框架。引导部FLa设置于框架FL。
具体而言,框架FL使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插入形成为长孔FLa1的引导部FLa。长孔FLa1的左右方向Y上的一端部为限制第一输送引导部件从规定的全开位置向打开方向Q1的进一步的摆动的限制部。
另外,在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设置有与框架FL中的引导部FLa卡合的卡合部332a(参照图6~图8和图12~图14)。在该例中,卡合部332a从正面(宽度方向X)观察上呈圆形状。
长孔FLa1的宽度为比卡合部332a的直径大规定量的宽度,使得往返移动部332能够顺畅地往返移动。由此,框架FL能够使往返移动部332的卡合部332a在长孔FLa1中顺畅地滑动。因此,摆动部件330能够使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相对于框架FL中的长孔FLa1在左右方向Y上顺畅地往返移动。
摆动部件330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状态下,为通过第三摆动轴330a的中心和往返移动部332的中心的假想直线α(参照图12)沿着左右方向Y这样的姿势。
抵接部333具有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上滑动的滑动面333a(参照图4、图6~图14)。抵接部333的滑动面333a具有沿着左右方向Y弯曲的凸状的曲面形状(参照图8和图12~图14)。抵接部333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状态下在高度方向Z上延伸。抵接部333的高度方向Z上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侧的端面为滑动面333a。
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具有滑接引导部322(参照图6~图12),该滑接引导部322以如下方式构成:在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向往返移动方向(该例中为左右方向Y)的一侧(该例中,从正面观察时为左侧)移动时,通过与摆动部件330的抵接部333滑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轴线P2(该例中为第二摆动轴320a)抬起。
作为滑接引导部322,可示例与摆动部件330的抵接部333卡合的凸条部、长孔或凹条槽。
在该例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包括板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主体321。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主体321在厚度方向上,在一面具有第二片材引导面320b,在另一面具有第三片材引导面320c。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主体321的一面设置有分离辊324。滑接引导部322设置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主体321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侧的面中的、设置有摆动部件330的一侧的面320f(该例中为正面侧的面)(参照图4~图12)。滑接引导部322为向宽度方向X上的外方(该例中为正面侧)突出的凸条部。滑接引导部322具有与摆动部件330的抵接部333的滑动面333a滑接的滑接面322a(参照图4~图12)。
滑接面322a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状态下,跟摆动部件330摆动时与摆动部件330(该例中为滑动面333a)的接触点的移动轨迹β(参照图4、图9和图10)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一位置(参照图4)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二位置(参照图10)之间交叉。在该例中,滑接面322a为如下倾斜面,即,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状态下,以作为第三摆动轴330a侧的左右方向Y的一侧(该例中,从正面观察时为左侧)低于作为与第三摆动轴330a侧的相反侧的另一侧(该例中,从正面观察时为右侧)的方式倾斜。
滑接引导部322如下构成: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全开)时,以操作者OP能够看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开闭的程度,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向绕第二摆动轴320a的打开方向Q2抬起规定量(参照图10)。
具体而言,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主体321和滑接引导部322一体形成而构成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
(第一实施方式-3)
第一实施方式-3中,摆动部件330还具有支承部334(参照图6~图14)。抵接部333经支承部334由往返移动部332支承。
详细而言,支承部334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状态下,在左右方向Y上延伸。支承部334的一端设置于摆动部件主体331的往返移动部332侧端部,并且另一端设置于抵接部333的与滑动面33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该例中,支承部334设置于摆动部件主体331的高度方向Z上的比中央部更靠滑接引导部322的相反侧(具体而言,下侧)。另外,支承部334具有挠性。
具体而言,摆动部件主体331、第三摆动轴330a、往返移动部332、抵接部333和支承部334一体形成而构成摆动部件330。
作为可用于摆动部件330的材料,可示例弹力性(特别是支承部334的弹力性)优异,且滑动性(特别是抵接部333的滑动性)优异的树脂(例如聚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
(第一实施方式-4)
第一实施方式-4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还包括施力部件340(参照图1~图4和图6、图8~图12),该施力部件340设置于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与框架FL之间,经摆动部件330向绕第一轴线(该例中,第一摆动轴310a)的打开方向Q1对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施力。
详细而言,施力部件340为长条的串绕弹簧。施力部件340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状态下,以沿着往返移动方向(该例中,左右方向Y)的状态设置于往返移动部332与框架FL之间。
具体而言,在框架FL设置有卡止部FLb(该例中为卡止孔)(参照图3、图4和图9~图11)。在往返移动部332设置有卡止部332b(该例中为卡止孔)(参照图3、图6~图8和图12~图14)。施力部件340的一端与框架FL中的卡止部FLb连接,且另一端与往返移动部332中的卡止部332b连接。
在该例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还包括锁定机构360(参照图3和图7),该锁定机构360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时,将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可解除地锁定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
作为锁定机构360,例如,可示例将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可解除地凹凸卡合而相对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锁定的凹凸卡合锁定机构,或通过具有供用户把持的把持部的杆,将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可解除地卡止,而相对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进行锁定的杆锁定机构。
在该例中,锁定机构360为凹凸卡合锁定机构。锁定机构360具有:在宽度方向X上凹下的凹部361和在宽度方向X上突出并与凹部361卡止的凸部362。凹部361和凸部362中,任一者(该例中,凹部361)设置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另一者(该例中,凸部362)设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凹部361和凸部362中,任一者(该例中,凸部362)被弹簧等施力部件(未图示)向宽度方向X上的中央侧(该例中,突出方向)施力,另一方面,抵抗该施力部件的弹力,从而向宽度方向X上的外侧(该例中,退避方向)移动被允许。
(第一实施方式-5)
第一实施方式-5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如下构成: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时(具体而言,全开时),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重心M1(参照图10和图11)以通过第一轴线P1的假想铅垂线γ1(参照图10和图11)为基准处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一侧(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因自重而闭合的一侧)(图10和图11中的右侧)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一位置(参照图10和图11)停止。在此,假想铅垂线γ1是与水平成直角的直线。
在该例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如下构成: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一位置,被施力部件340限制向闭塞方向Q3的转动而停止。
(第一实施方式-6)
第一实施方式-6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因通过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开闭而摆动的摆动部件330,而位于第二位置(图10所示的位置)。
(第一实施方式-7)
第一实施方式-7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在第二位置(图10所示的位置)转动自如地开闭。即,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开闭,当在绕第二轴线P2的打开方向Q2上的下游侧松开手时,因自重而转动(落下)。
(第一实施方式-8)
第一实施方式-8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在第三位置(图11所示的位置)停止。即,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当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打开时,在绕第二轴线P2的打开方向Q2上的下游侧停止。
详细而言,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时,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重心M2(参照图11)以通过第二轴线P2的假想铅垂线γ2(参照图11)为基准处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闭合的一侧(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因自重而闭合的一侧)(图11中的右侧)的第三位置(图11所示的位置)停止。在此,假想铅垂线γ2是与水平成直角的直线。
在该例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在第三位置,通过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具体而言,外装盖部件300x)凹凸卡合而卡止(锁定)(停止)。
图15和图16是表示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第三位置停止时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凹凸卡合的卡合结构的例子的概略剖视图。图15表示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凹状部320g的一例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的凸状部381a的一例卡止的结构。图16表示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凸状部391a的一例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的凹状部300b的一例卡止的结构。
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具有凹状部320g(参照图15)或可因预先设定的规定的压力而退避地突出的凸状部391a(参照图16)。
-图15所示的凹凸卡合的结构-
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具有凹状部320g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凹状部320g在该例中为具有曲面的凹状形状。此外,凹状部320g也可以为具有V字状的倾斜面的凹状形状。
另一方面,在外装盖部件300x设置有凸状部件380。凸状部件380包括:具有凸状部381a的进退部件381;沿着进退方向S往返移动自如地收容进退部件381的收容室382;向凸状部381a从外装盖部件300x突出的方向对进退部件381施力的施力部件383(该例中为串绕弹簧)。
凸状部381a的前端部(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凹状部320g接触的部分)为曲面山形形状。此外,凸状部381a的前端部也可以为三角山形形状。
施力部件383设置于进退部件381的与凸状部381a相反的一侧的背面381b和收容室382的与进退部件381的凸状部381a的相反侧对置的底面382a之间。具体而言,施力部件383的一端部与进退部件381的背面381b处的卡止部381c(该例中为卡止洞)卡止,且另一端部与收容室382的底面382a处的卡止部382b(该例中为卡止洞)。
-图16所示的凹凸卡合的结构-
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具有凸状部391a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设置有凸状部件390。凸状部件390包括:具有凸状部391a的进退部件391;在进退方向S上往返移动自如地收容进退部件391的收容室392;在凸状部391a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突出的方向上对进退部件391施力的施力部件393(该例中为串绕弹簧)。
凸状部391a的前端部(与外装盖部件300x的凹状部300b接触的部分)为三角山形形状。此外,凸状部391a的前端部也可以为曲面山形形状。
施力部件393设置于进退部件391的与凸状部391a相反的一侧的背面391b和收容室392的与进退部件391的凸状部391a的相反侧对置的底面392a之间。具体而言,施力部件393的一端部与进退部件391的背面391b处的卡止部391c(该例中为卡止洞)卡止,且另一端部与收容室392的底面392a处的卡止部392b(该例中为卡止洞)卡止。
另一方面,外装盖部件300x的凹状部300b在该例中为具有V字状的倾斜面的凹状形状。此外,凹状部300b也可以为具有曲面的凹状形状。
此外,也可以在图15所示的结构中,外装盖部件300x具有凹状部,且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设置凸状部件,另外,也可以在图16所示的结构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具有凹状部,且在外装盖部件300x设置凸状部件。
另外,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如下构成: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5中,去除施力部件340,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例子那样,通过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二位置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具体而言,外装盖部件300x)凹凸卡合而卡止(锁定)(停止)。
另外,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也可以如下构成: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时,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重心M2以假想铅垂线γ2为基准处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的一侧(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因自重而打开的一侧)(图11中的左侧)的第三位置停止,或者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时,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重心M2以假想铅垂线γ2为基准处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的一侧的第三位置,被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限制而停止。例如,在打开方向Q2上因自重而进行转动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也可以如下构成:通过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具体而言,外装盖部件300x)凹凸卡合,或在第三位置与停止于第二位置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抵接,由此,限制向打开方向Q2的转动。
(第一实施方式-9)
第一实施方式-9中,位于第二位置(图10所示的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位于第三位置(图11所示的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开口差d1(角度)(参照图11),大于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位于第一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开口差d2(角度)(参照图10)。
(第一实施方式-10)
第一实施方式-10中,位于第三位置(图11所示的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的开口d3(间隙)(参照图11),大于位于第三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时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开口d4(间隙)(参照图11)。
[第二实施方式]
图17是将图4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200中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另一例的片材输送部分放大表示的概略主视图,是表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且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8~图20是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片材输送部分的概略主视图。图18是表示通过操作者OP的开闭操作,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处于开闭中途,与此相伴,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状态的图。图19是表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全开,与此相伴,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图。另外,图20是表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全开,且通过操作者OP的打开操作,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是在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结构中,去除施力部件340和框架FL的卡止部FLb,并增长框架FL的引导部FLa的长孔FLa1的长度后的装置。
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对与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实质上相同结构的部件和部位标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1)
第二实施方式-1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如下构成: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时(具体而言,全开时),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重心M1(参照图19和图20)以通过第一轴线P1的假想铅垂线γ1(参照图19和图20)为基准处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的一侧(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因自重而打开的一侧)(图19和图20中的左侧)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二位置(参照图19和图20)停止。
在该例中,在打开方向Q1上因自重而转动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也可以如下构成: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二位置,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与框架FL的引导部FLa卡止,由此,限制向打开方向Q1的转动而停止。例如,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例子那样,通过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二位置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具体而言,外装盖部件300x)凹凸卡合而卡止(锁定)(停止)。
(第二实施方式-2)
第二实施方式-2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因通过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开闭而摆动的摆动部件330,而位于第二位置(图19所示的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3)
第二实施方式-3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在第二位置(图19所示的位置)转动自如地开闭。即,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开闭,当在绕第二轴线P2的打开方向Q2中的下游侧松开手时,因自重而转动(落下)。
(第二实施方式-4)
第二实施方式-4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在第三位置(图20所示的位置)停止。即,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当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打开时,在绕第二轴线P2的打开方向Q2上的下游侧停止。
详细而言,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时,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重心M2(参照图20)以假想铅垂线γ2为基准处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的一侧(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因自重而打开的一侧)(图20中的左侧)的第三位置(图20所示的位置)停止,或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时,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重心M2以假想铅垂线γ2为基准处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的一侧的第三位置被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限制而停止。例如,在打开方向Q2上因自重而进行转动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如下构成:通过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具体而言,外装盖部件300x)的凹凸卡合(参照图15和图16),或在第三位置与停止于第二位置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该例中,一个定位辊304a)抵接,限制向打开方向Q2的转动。
此外,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也可以如下构成: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时,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重心M2以通过第二轴线P2的假想铅垂线γ2为基准处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闭合的一侧(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因自重而闭合的一侧)(图20中的右侧)的第三位置停止。例如,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也可以如下构成:在第三位置通过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具体而言,外装盖部件300x)的凹凸卡合(参照图15和图16)而卡止(锁定)(停止)。
(第二实施方式-5)
第二实施方式-5中,位于第二位置(图19所示的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位于第三位置(图20所示的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开口差d1(角度)(参照图20),大于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位于第一位置(图17所示的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开口差d2(角度)(参照图19)。
(第二实施方式-6)
第二实施方式-6中,位于第三位置(图20所示的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的开口d3(间隙)(参照图20),大于位于第三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时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开口d4(间隙)(参照图20)。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摆动支点(第二轴线P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输送方向Y1上的上游侧端部320e),如图12所示,设置有凹部325(参照图11、图20和图22)。另外,凹部325设置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宽度方向X上的比中央更靠操作侧X1(参照图11)。在此,操作侧是指,图像读取装置200(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操作者OP进行操作的一侧。
详细而言,凹部325具有: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二片材引导面320b向下方凹下且输送方向Y1上的上游侧打开而供操作者OP的手指插入的插入部325a;覆盖插入部325a的上部打开部325x的输送方向Y1上的下游侧且供操作者OP的手指把持的把持部325b。另外,在把持部325b的上表面设置有将把持部325b把持的部分告知操作者OP的标识325c〔例如,规定颜色(该例中为绿色)的贴纸〕。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还包括:禁止装置动作(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动作)的联锁检测开关370(参照图4、图5、图9~图11)和使联锁检测开关370工作的工作部323(参照图4、图5和图7以及图9~图12)。
图21和图22是用于说明联锁检测开关370和工作部323的工作状态的说明图。图21是在将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全开且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为开闭中途的状态下从侧面侧观察联锁检测开关370和工作部323的立体图。图22是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全开且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全开的状态下表示联锁检测开关370和工作部323的位置关系的概略主视图。此外,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适用于图4和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这两者,因此,图22中,以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结构例为代表示出,省略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结构例的图示。
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中的任一个输送引导部件(该例中为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设置有联锁检测开关370,且在另一个输送引导部件(该例中为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设置有工作部323。
联锁检测开关370和工作部323设置于联锁检测开关370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状态(即,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均闭合的状态)下由工作部323导通的位置(即解除对装置动作的禁止的位置,换而言之,允许装置动作的位置)(参照图4和图5)。在该例中,联锁检测开关370和工作部323设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具体而言,后侧)(参照图21)。
而且,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一轴线(该例中为第一摆动轴310a)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二轴线P2(该例中为第二摆动轴320a)设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参照图2、图4、图5、图8~图11和图22)。
联锁检测开关370为如下开关(具体而言,微动开关),包括:绕沿着宽度方向X的轴线进行摆动的促动部371(参照图4、图5、图9~图11、图21和图22);在不对促动部371施加外力时,维持工作解除状态(断开状态),并且当对促动部371施加外力时,通过促动部371的摆动而成为工作状态(导通状态)的开关部372(参照图4、图5、图9~图11、图21和图22)。
具体而言,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主体321和工作部323一体形成而构成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
[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分支部件308设置有在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侧与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侧之间贯通的贯通窗308c(参照图4、图5和图9~图11)。
图23是用于说明设置于分支部件308的贯通窗308c的说明图,是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全开且拆下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状态下,从侧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分支部件308部分的立体图。此外,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适用于图4和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这两者,因此,图23中,以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结构例为代表示出,省略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结构例的图示。
如图23所示,贯通窗308c为多个贯通窗308c~308c,多个贯通窗308c~308c沿着宽度方向X并排设置。
(操作者进行的卡纸解除处理的操作)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该例中,为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或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产生了原稿G的卡纸的情况下,当进行去除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该例中,为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或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首先,通过操作者OP进行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打开操作,将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向第一位置(参照图10)或第二位置(参照图19)打开。
具体而言,当通过操作者OP进行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打开操作而锁定机构360解除时(参照图9),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因施力部件340的向打开方向Q1的力而自动向打开方向Q1打开(全开),而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一位置停止(参照图10)。详细而言,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以不从第一位置向闭塞方向Q3转动的方式被保持。另外,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被操作者OP向打开方向Q1打开(全开),而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二位置停止(该例中,往返移动部332与引导部FLa卡止)(参照图19)。详细而言,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以不从第二位置向打开方向Q1转动的方式被限制。
此时,伴随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绕第一摆动轴310a的向打开方向Q1的打开动作,与摆动部件330绕第三摆动轴330a的摆动动作连动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摆动轴320a向打开方向Q2的第二位置摆动。
详细而言,摆动部件330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绕第三摆动轴330a相对地摆动,往返移动部332沿着左右方向Y(具体而言,框架FL中的引导部FLa)向左右方向Y的一侧(该例中,从正面观察,左侧)移动。于是,设置于往返移动部332的抵接部333(具体而言,经支承部334设置于往返移动部332的抵接部333)的滑动面333a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滑接引导部322上滑动。此时,向左右方向Y的一侧移动的往返移动部332的抵接部333通过跟与移动轨迹β交叉的滑接面322a的滑动(参照图9和图18),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向第二位置抬起。具体而言,以操作者OP可看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开闭的程度,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向绕第二摆动轴320a的打开方向Q2的第二位置抬起规定量(参照图10和图19)。其结果,能够使操作者OP看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开闭。或/进一步能够使操作者OP看到原稿G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该例中,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或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卡纸。
而且,通过操作者OP进行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打开操作,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被操作者OP向打开方向Q2打开而位于第三位置(例如通过凹凸卡合而停止)(参照图11)。另外,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被操作者OP向打开方向Q2打开而位于第三位置(例如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抵接,向打开方向Q2的转动被限制而停止)。由此,操作者OP当原稿G在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参照图5)卡纸时,能够容易地去除在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卡纸的原稿G,或当原稿G在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卡纸时,能够容易地去除在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卡纸的原稿G(具体而言,从分支部件308的贯通窗308c看到的原稿G)。
进行卡纸解除处理之后,通过操作者OP进行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闭合操作,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向第二位置闭合(参照图10和图19)。具体而言,通过操作者OP进行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闭合操作,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向闭塞方向Q4闭合,且在第二位置,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滑接引导部322因自重而载置于摆动部件330的抵接部333上(参照图10和图19)。
接着,通过操作者OP进行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闭合操作,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参照图4和图17)。
具体而言,图4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通过操作者OP进行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闭合操作,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抵抗施力部件340向打开方向Q1的力而向闭塞方向Q3闭合(参照图9),并被锁定机构360锁定(参照图4)。另外,图17所示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中,通过操作者OP进行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闭合操作,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向闭塞方向Q3闭合(参照图18),并被锁定机构360锁定(参照图17)。
此时,伴随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绕第一摆动轴310a的向闭塞方向Q3的闭合动作,与摆动部件330绕第三摆动轴330a的摆动动作连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摆动轴320a向闭塞方向Q4的第一位置摆动。
详细而言,摆动部件330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绕第三摆动轴330a相对地摆动,且往返移动部332沿着左右方向Y(具体而言,框架FL的引导部FLa)向左右方向Y的另一侧(该例中,从正面观察,右侧)移动。于是,设置于往返移动部332的抵接部333(具体而言,经支承部334设置于往返移动部332的抵接部333)的滑动面333a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滑接引导部322上滑动。此时,向左右方向Y的另一侧移动的往返移动部332的抵接部333通过跟与移动轨迹β交叉的滑接面322a的滑动,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因自重而下降。然后,解除滑动面333a与滑接引导部322的接触,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第一位置,上游侧端部320e因自重而载置于原稿托盘301的下游侧端部301a上,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
[本实施方式]
如以上进行的说明,根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具有: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时所在的第一位置;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时位于比第一位置打开的位置的第二位置;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从第二位置打开的第三位置,因此,能够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自由开闭,由此,能够实现进行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的容易化。
详细而言,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位于比第一位置打开的第二位置,由此,能够使操作者看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可开闭,并且能够使操作者容易地把持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因此,能够由操作者容易地打开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而且,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且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开闭,由此能够使操作者OP可靠地看到原稿G是否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该例中,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或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卡纸。另外,当原稿G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侧(该例中,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卡纸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的状态下去除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侧卡纸的原稿G。另外,在原稿G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该例中,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或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卡纸的情况下,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的状态下,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从第二位置打开且位于第三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去除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卡纸的原稿G。
另外,根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轴线P2(该例中,第二摆动轴320a)摆动自如,因此,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产生原稿G的卡纸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而且,摆动部件330在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一轴线(该例中,第一摆动轴310a)不同的位置,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绕第三轴线P3(该例中,第三摆动轴330a)摆动自如,因此,能够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相对于摆动部件330自由开闭,因此,能够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自由开闭。由此,能够实现进行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的容易化。
另外,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如下构成: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开闭时,跟与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绕第一轴线(该例中,第一摆动轴310a)的开闭动作相伴的摆动部件330绕第三轴线P3(该例中,第三摆动轴330a)的摆动动作连动,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轴线P2(该例中,第二摆动轴320a)摆动,因此,能够使操作者OP看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可开闭,并且能够使操作者OP容易地把持摆动后的状态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因此,能够由操作者OP容易地打开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因通过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开闭而摆动的摆动部件330而位于第二位置,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位于第二位置。
另外,也可以使用连结部件将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摆动部件330可拆装地连结,但在该情况下,进行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易于变差,此外,装置结构复杂化,并且部件成本变高。
就这一点而言,本实施方式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如下构成:即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开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摆动部件330也不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摆动轴320a的开闭动作连动而摆动,由此,能够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相对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摆动部件330更自由地开闭,相应地能够使进行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容易。而且,不需要使用连结部件,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化,并且能够较低地抑制零件成本。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摆动部件330具有往返移动部332和抵接部333,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具有滑接引导部322,该滑接引导部322以如下方式构成: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进行移动时,与摆动部件330的抵接部333滑接,由此,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轴线P2(该例中,第二摆动轴320a)抬起,由此,通过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打开动作相伴的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移动时抵接部333向滑接引导部322的滑动动作,能够容易地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向绕第二轴线P2(该例中,第二摆动轴320a)的打开方向Q2抬起。
另外,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轴线P2(该例中,第二摆动轴320a)摆动自如,因此,当操作者OP以较强的力对打开状态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进行闭合动作时(即猛力闭合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时),导致滑接引导部322与抵接部333猛力碰撞,抵接部333破损,或抵接部333从往返移动部332脱落之类的抵接部333的损伤。这在即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开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摆动部件330也不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摆动轴320a的开闭动作连动地摆动的情况下尤为显著。
就这一点而言,本实施方式中,摆动部件330还具有支承部334,抵接部333经支承部334由往返移动部332支承,由此,能够抑制抵接部333破损,或抵接部333从往返移动部332脱落之类的抵接部333的损伤。另外,支承部334具有挠性,由此,能够利用具有挠性的支承部334缓冲对抵接部333施加的冲击。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抵接部333破损,或抵接部333从往返移动部332脱落之类的抵接部333的损伤。这在即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开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摆动部件330也不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摆动轴320a的开闭动作连动地摆动的情况下尤其有效。
另外,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的状态下,使摆动部件330的抵接部333在滑接引导部322上滑动而将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抬起时,如果过于抬起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过于打开),则操作者想要仅强制闭合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时,存在如下的不良情况。即,对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滑接引导部322和摆动部件330的抵接部333施加不合理的负载,于是,导致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和/或摆动部件330的破损。
就这一点而言,本实施方式中,滑接引导部322如下构成: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时,以操作者能够看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开闭的程度,将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绕第二轴线P2(该例中,第二摆动轴320a)向打开方向Q2抬起规定量,由此,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防止操作者OP进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闭合操作,因此,能够避免对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滑接引导部322和摆动部件330的抵接部333的不合理的负载,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和/或摆动部件330的破损。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的框架FL设置有将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在往返移动方向(该例中,左右方向Y)上引导的引导部FLa,在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设置有与框架FL的引导部FLa卡合的卡合部332a,由此,能够使框架FL的引导部FLa可靠地引导往返移动部332的卡合部332a。由此,能够稳定地使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伴随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打开动作往返移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340设置于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与框架FL之间,经摆动部件330向绕第一轴线(该例中,第一摆动轴310a)的打开方向Q1对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施力,由此,能够利用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打开动作相伴的摆动部件330的往返移动部332的往返移动机构,由施力部件340向绕第一轴线(该例中,第一摆动轴310a)的打开方向Q1对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施力。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施力部件340向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施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340为长条的串绕弹簧,施力部件340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状态下,以沿着往返移动方向(该例中,左右方向Y)的状态设置于往返移动部332与框架FL之间,由此,在往返移动部332沿着往返移动方向(该例中,左右方向Y)进行往返移动时,不会损坏施力部件340的施力能力,能够经摆动部件330向绕第一轴线(该例中,第一摆动轴310a)的打开方向Q1对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施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第三位置停止,由此,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卡住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中,能够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不因自重而转动,由此,不需要把持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因此,能够容易地除掉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卡住的原稿G,能够实现进行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的进一步容易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构成为在第二位置转动自如地开闭,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第二位置开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位于第三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开口差d1,大于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开口差d2,由此,能够容易地去除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之间堵塞的原稿G,由此,能够实现进行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的进一步容易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三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的开口d3,大于位于第三位置时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时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开口d4,由此,能够容易地去除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与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之间堵塞的原稿G,由此,能够实现进行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的进一步容易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时,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重心M2以通过第二轴线P2的假想铅垂线γ2为基准处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闭合的一侧的第三位置停止,由此,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产生卡纸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中,能够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不因自重而向闭合的一侧转动,由此,不需要把持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因此,能够实现进行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卡住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的进一步容易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时,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重心M2以通过第二轴线P2的假想铅垂线γ2为基准处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的一侧的第三位置被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限制而停止,由此,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卡住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中,能够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不因自重而向打开的一侧转动,由此,不需要把持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因此,能够实现进行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卡住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的进一步容易化。而且,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第三位置被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限制而停止,由此,能够不设置用于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停止的部件,相应地可以实现结构的简化且低成本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时,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重心M1以通过第一轴线P1的假想铅垂线γ1为基准处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一侧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一位置停止,由此,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侧卡住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中,能够使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不因自重而向闭合的一侧转动,由此,不需要把持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因此,能够实现进行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侧卡住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的进一步容易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时,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重心M1以通过第一轴线P1的假想铅垂线γ1为基准处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的一侧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二位置停止,由此,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侧卡住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中,能够使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不因自重而向打开的一侧转动,由此,不需要把持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因此,能够实现进行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侧卡住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时的操作性的进一步容易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摆动支点(第二轴线P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输送方向Y1上的上游侧端部320e)设置有凹部325,由此,能够使操作者OP的手指插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凹部325,由此,能够由操作者OP容易地使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25设置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宽度方向X上的比中央更靠操作侧X1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操作者OP进行的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打开操作的操作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包括联锁检测开关370和工作部323,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中的任一输送引导部件(该例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设置有联锁检测开关370,且在另一个输送引导部件(该例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设置有工作部323,联锁检测开关370和工作部323位于联锁检测开关370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闭合的状态下由工作部323导通的位置。
另外,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一轴线(该例中为第一摆动轴310a)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二轴线P2(该例中为第二摆动轴320a)位于相同或大致相同位置时,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进一步将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时,虽然需要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而联锁检测开关370断开,但是联锁检测开关370由工作部323导通,于是,装置动作的禁止被解除(换而言之,允许装置动作)。由此,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时的安全性变差。
就这一点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的第一轴线(该例中为第一摆动轴310a)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二轴线P2(该例中为第二摆动轴320a)位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由此,即使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打开,且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也能够如图22所示,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的状态下,使联锁检测开关370和工作部323位于联锁检测开关370不由工作部323导通的位置,由此,能够避免工作部323进行的联锁检测开关370的导通动作。因此,在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打开时,能够维持装置动作的禁止。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打开时的安全性变差。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设置于输送原稿G的辊的转动轴,由此,作为构成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二轴线P2的摆动轴,能够使用现有的辊的转动轴,因此,不需要额外设置构成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二轴线P2的摆动轴。由此,能够实现装置的紧凑化和低成本化。另外,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在输送原稿G的辊的转动轴上拆装自如,由此,能够提高维护操作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定位辊304a、304b中,一个定位辊304a设置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另一方面,另一个定位辊304b设置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主体300a,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另一个定位辊304b的转动轴(第二摆动轴320a),由此,作为构成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第二轴线P2的摆动轴,能够使用现有的定位辊的转动轴,相应地能够实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的紧凑化和低成本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片材输送引导部306构成为使原稿G的正面和背面反转,由此,即使在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产生正面和背面反转后的原稿G的卡纸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的与第一输送引导部件310相反的一侧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包括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排出输送部307和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在与第二输送引导部件320之间形成使排出输送部307中后退的原稿G通过的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由此,在一边使从第一片材输送路303a送出的原稿G通过一边使原稿G的正面和背面反转的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中反转了正面和背面的原稿G由排出输送部307在排出的中途后退时,即使正面和背面反转后的原稿G在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中产生卡纸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三输送引导部件350上的原稿G的卡纸解除处理。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分支部件308设置有在第二片材输送路303c侧与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侧之间贯通的贯通窗308c,由此,能够使操作者OP通过贯通窗308c看到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中的原稿G的状况,由此,能够使操作者OP看到在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中是否有原稿G之类的原稿G的状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贯通窗308c为多个贯通窗308c~308c,多个贯通窗308c~308c沿着宽度方向X并排设置,由此,能够使操作者OP遍及宽度方向X整体地看到在反转片材输送路303b中卡纸的原稿G。
(其它实施方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适用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30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适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而输送记录片材P作为片材。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形式进行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只不过是简单的示例,不作限定性的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示出,不被说明书限制。另外,属于权利要求的均等范围的变形和变更全部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包括对输送的片材进行引导的片材输送引导部,该片材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输送引导部包括:
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其绕沿着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的第一轴线摆动自如,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和
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之间形成使所述片材通过的片材输送路,并且绕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二轴线摆动自如,
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时所在的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位于比所述第一位置打开的位置的第二位置;和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打开的第三位置。
2.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包括对输送的片材进行引导的片材输送引导部,该片材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输送引导部包括:
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其绕沿着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的第一轴线摆动自如,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
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之间形成使所述片材通过的片材输送路,并且绕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二轴线摆动自如;和
摆动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所述第一轴线不同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绕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三轴线摆动自如,
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开闭时,跟与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绕所述第一轴线的开闭动作相伴的所述摆动部件绕所述第三轴线的摆动动作连动,使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绕所述第二轴线摆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即使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开闭,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和所述摆动部件也不与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绕所述第二摆动轴的开闭动作连动地摆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部件具有:往返移动部,其在所述摆动部件伴随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打开动作而绕所述第三轴线摆动时,沿着作为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往返移动方向进行往返移动;和抵接部,其设置于所述往返移动部,与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抵接,
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具有滑接引导部,该滑接引导部构成为:在所述摆动部件的所述往返移动部进行移动时,通过与所述摆动部件的所述抵接部滑接,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绕所述第二轴线抬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部件还具有支承部,
所述抵接部经所述支承部由所述往返移动部支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具有挠性。
7.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于片材输送装置主体的框架,
在所述框架设置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在所述往返移动方向上对所述摆动部件的所述往返移动部进行引导,
在所述摆动部件的所述往返移动部设置有与所述框架的所述引导部卡合的卡合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摆动部件的所述往返移动部与所述框架之间,经所述摆动部件向绕所述第一轴线的打开方向对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施力。
9.如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时所在的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位于比所述第一位置打开的位置的第二位置;和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打开的第三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在所述第三位置停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与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开口差,大于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与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开口差。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输送引导部件,利用该第三输送引导部件和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对输送的所述片材进行引导,
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三输送引导部件的开口,大于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的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的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在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在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重心以通过所述第二轴线的假想铅垂线为基准处于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闭合的一侧的所述第三位置停止。
14.如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在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在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重心以通过所述第二轴线的假想铅垂线为基准处于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打开的一侧的所述第三位置,被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限制而停止。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在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在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重心以通过所述第一轴线的假想铅垂线为基准处于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的一侧的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第一位置停止。
16.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在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时,在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重心以通过所述第一轴线的假想铅垂线为基准处于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打开的一侧的该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第二位置停止。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与该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摆动支点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凹部。
18.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比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更靠操作侧的位置设置有凹部。
19.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禁止装置动作的联锁检测开关和使所述联锁检测开关工作的工作部,
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和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中的任一个输送引导部件设置有所述联锁检测开关,并且在另一个输送引导部件设置有所述工作部,
所述联锁检测开关和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联锁检测开关在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闭合的状态下由所述工作部导通的位置,
所述第一输送引导部件的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输送引导部件的所述第二轴线位于相互不同的位置。
20.一种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应用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输送原稿作为所述片材。
2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CN201610236988.0A 2015-04-15 2016-04-15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0443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82436.2A CN108502589B (zh) 2015-04-15 2016-04-15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3607 2015-04-15
JP2015083607 2015-04-15
JP2016-044689 2016-03-08
JP2016044689A JP6691399B2 (ja) 2015-04-15 2016-03-08 シート搬送装置、自動原稿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82436.2A Division CN108502589B (zh) 2015-04-15 2016-04-15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4308A true CN106044308A (zh) 2016-10-26
CN106044308B CN106044308B (zh) 2018-04-27

Family

ID=5712980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36988.0A Active CN106044308B (zh) 2015-04-15 2016-04-15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201810282436.2A Active CN108502589B (zh) 2015-04-15 2016-04-15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82436.2A Active CN108502589B (zh) 2015-04-15 2016-04-15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3) US10048632B2 (zh)
CN (2) CN10604430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69301A (zh) * 2017-08-01 2020-03-0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打印介质引导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57340B2 (ja) * 2009-10-30 2011-08-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その照明装置を備える画像読取り装置、その画像読取り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10048632B2 (en) 2015-04-15 2018-08-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879466B2 (ja) * 2017-09-28 2021-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942619B2 (ja) * 2017-12-06 2021-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7252511B2 (ja) * 2019-02-07 2023-04-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ドライバー
JP7476714B2 (ja) * 2020-08-05 2024-05-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79900A (ja) * 2021-05-24 2022-12-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2846A (en) * 1992-01-02 1992-11-10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ver control mechanism
JP2010054881A (ja) * 2008-08-29 2010-03-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子装置
CN101937182A (zh) * 2009-06-30 2011-01-05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4724395B2 (ja) * 2004-08-24 2011-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81392A (zh) * 2011-03-18 2012-09-19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60598B2 (ja) 1997-10-02 2006-03-2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原稿搬送装置
JP3538022B2 (ja) 1998-05-12 2004-06-14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媒体処理装置
JP2001233491A (ja) * 2000-02-24 2001-08-28 Murata Mach Ltd 自動シート搬送装置
US7212321B2 (en) * 2000-06-13 2007-05-01 Nisca Corporation Simple and compact automatic document feed device containing a single adjusting unit
JP2009049725A (ja) * 2007-08-20 2009-03-05 Canon Finetech Inc 自動原稿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56558B2 (ja) 2008-09-12 2013-03-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64518B2 (ja) * 2010-01-19 2012-10-3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96850B2 (ja) * 2013-03-29 2018-03-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048632B2 (en) 2015-04-15 2018-08-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2846A (en) * 1992-01-02 1992-11-10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ver control mechanism
JP4724395B2 (ja) * 2004-08-24 2011-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4881A (ja) * 2008-08-29 2010-03-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電子装置
CN101937182A (zh) * 2009-06-30 2011-01-05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81392A (zh) * 2011-03-18 2012-09-19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69301A (zh) * 2017-08-01 2020-03-0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打印介质引导件
US11117765B2 (en) 2017-08-01 2021-09-1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 medium gui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306314A1 (en) 2016-10-20
CN108502589A (zh) 2018-09-07
US10048632B2 (en) 2018-08-14
US20180356760A1 (en) 2018-12-13
US20190339640A1 (en) 2019-11-07
CN106044308B (zh) 2018-04-27
US10401773B2 (en) 2019-09-03
CN108502589B (zh) 2020-02-18
US10663903B2 (en) 2020-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44308A (zh) 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32864C (zh) 离接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909193B (zh) 片材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1614990B (zh) 定影装置
EP2009508A1 (en) 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63733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807594A (zh) 成像单元
CN100547494C (zh) 片材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RU2663097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дачи листов
US6763211B2 (en) Vertical path sheet jam recovery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950515B1 (en) Scann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6691399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自動原稿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7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68574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82925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00084960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US696574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detecting unit incorporated in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2655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46210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2523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38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S60239786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11719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50072952A (ko) 화상형성장치
CN109951610A (zh) 原稿送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