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2101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2101B
CN106462101B CN201580026056.7A CN201580026056A CN106462101B CN 106462101 B CN106462101 B CN 106462101B CN 201580026056 A CN201580026056 A CN 201580026056A CN 106462101 B CN106462101 B CN 1064621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ly unit
rotary body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605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2101A (zh
Inventor
谷口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462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2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2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21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8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directed to paper handling or jam treat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盖部件(33)、输送单元(35)、第一旋转体(9)、第二旋转体(11)、轴承单元(40)、预紧部件(38)及连杆部件(43)。盖部件(33)具有能够卡合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的钩(37)和使该钩(37)移动至解除位置的开闭杆(34)。输送单元(35)配置在盖部件(33)的内侧,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被可转动地支承。连杆部件(43)可摆动地支承于输送单元(35),并且与轴承单元(40)卡合。通过在输送单元(35)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对开闭杆(34)进行操作,从而连杆部件(43)被钩(37)按压而摆动,轴承单元(40)抵抗预紧部件(38)的预紧力,进而第一旋转体(9)向与第二旋转体(11)分离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它们的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使装置整体小型化,而在装置主体的侧面附近,沿垂直方向设置纸张的输送路的情况较多。在沿垂直方向设置的输送路上,配置有用于输送纸张的输送辊对。一般而言,设置增设有该输送辊对中的一个辊、压接于图像承载体而形成转印夹持部的转印辊等的输送单元,并设为相对于装置主体可开闭输送单元的结构,由此使输送路大范围露出来进行卡纸处理或维护的作业。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结构:一种纸张输送装置,其具有两条以上并行的纸张输送路且该纸张输送路径的卡纸处理方向仅限于从一个方向进行处理,其中,该纸张输送装置具备用于打开该两条以上的纸张输送路的两个以上的摆动导向板、开闭摆动导向板的开闭结构以及开闭装置主体的外盖,并与外盖的开闭联动来开闭摆动导向板。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结构:转印辊具备可旋转地支承旋转轴的轴承部件、将轴承部件向感光鼓侧按压的弹簧部件、以及收容轴承部件,并以使轴承部件在收容的空间内能够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的轴承支架,通过相对于装置主体关闭设置有转印辊的盖部件,轴承部件在装置主体侧的轴承支架的收容空间内自由移动,转印辊的旋转轴与装置主体侧的轴承导向件的导向沟槽相对地嵌装在导向沟槽内,转印辊对感光鼓压接,构成可以夹持输送记录介质的夹持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成10-1474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7-2408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外,在通过使具备输送辊、转印辊的输送单元相对于装置主体开闭来进行卡纸处理或维护的结构中,输送辊或转印辊以较大的按压力压接于相对的输送辊或图像承载体,使得能够维持足够的夹持宽度(纸张输送力)。若该按压力的方向和输送单元的开闭轨道所呈的角度增大,则为了解除按压力所需要的力成为输送单元的开闭操作的负载,从而会存在使输送单元在开闭时的操作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输送单元进行开闭操作时简易地解除增设在输送单元上的辊与装置主体侧的旋转体的按压力的图像形成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结构为具有盖部件、输送单元、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轴承单元、预紧部件以及连杆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盖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被可开闭地支承,且具有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卡合的钩、以及使钩移动至解除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卡合的解除位置的开闭杆。输送单元配置在盖部件的内侧,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被可转动地支承。第一旋转体在输送单元的内侧被可转动地支承。第二旋转体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被可旋转地支承。轴承单元相对于输送单元被可移动地支承,并可旋转地支承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轴。预紧部件以将第一旋转体向第二旋转体的轴芯方向按压的方式来预紧轴承单元。连杆部件可摆动地支承于输送单元,同时与轴承单元卡合。并且,在输送单元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一旋转体压接于第二旋转体,形成输送记录介质的夹持部。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在输送单元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对开闭杆进行操作,从而连杆部件被钩按压而摆动,轴承单元抵抗预紧部件的预紧力,第一旋转体向与第二旋转体分离的方向移动。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结构,通过在输送单元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对开闭杆进行操作,能够解除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的压接状态。因此,由于第一旋转体对第二旋转体的按压力不会成为输送单元在打开操作时的负载,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以较小的力打开输送单元,输送单元的操作性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纸张输送路14、反转输送路21周边的截面图。
图3是图2的二次转印辊9周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侧观察侧面盖33和输送单元35的立体图。
图5是卸下连杆部件43的轴承导向部件41周边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从背面侧(轴承导向部件41侧)观察连杆部件43的立体图。
图7是从表面侧(钩37侧)观察连杆部件43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钩37按下连杆部件43的臂部43c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从连杆部件43的轴承孔43a至卡合部43b的距离L1与从轴承孔43a至臂部43c的距离L2的关系的图。
图10是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的背面侧框架101b的与输送单元35重合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输送单元35从打开状态向关闭方向仅转动规定量,从而连杆部件43的臂部43c与导向部51的第一导向面51a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表示从图11的状态进一步转动输送单元35,从而臂部43c与第二导向面51b抵接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表示从图12的状态进一步转动输送单元35,从而臂部43c沿第三导向面51c移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转动至完全关闭状态的输送单元35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示意结构的截面图。图像形成装置10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并列配置有对应四种不同颜色(品红、青色、黄色及黑色)的四个感光鼓1a、1b、1c及1d来形成图像的四串联式的彩色复印机。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主体内,在图1中,从左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四个图像形成部Pa、Pb、Pc及Pd。这些图像形成部Pa~Pd对应于四种不同颜色(品红、青色、黄色及黑色)的图像进行设置,并分别通过带电、曝光、显影及转印各工序,依次形成品红、青色、黄色及黑色的图像。
在这些图像形成部Pa~Pd分别配置有承载各色可视图像(调色剂图像)的上述感光鼓1a~1d,进而,在图1中,与各图像形成部Pa~Pd邻接地设置有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在这些感光鼓1a~1d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被转印至一边与各感光鼓1a~1d抵接一边进行移动的中间转印带8上之后,在二次转印辊9上转印到纸张P上一次,进而,在定影装置15中在纸张P上定影之后,从图像形成装置100排出。在使感光鼓1a~1d在图1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执行对各感光鼓1a~1d的图像形成过程。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收容在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下部的供纸盒16内,经由供纸辊12、定位辊对13、纸张输送路14向二次转印辊9进行输送。对中间转印带8使用电介质树脂制的片材,主要使用不具有接缝的(无缝)带。中间转印带8及二次转印辊9通过带驱动马达(未图示)以与感光鼓1a~1d同一线速度进行旋转驱动。另外,在二次转印辊9的下游侧配置有用于去除残存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调色剂等的刀片状的净带器19。
接着,对图像形成部Pa~Pd进行说明。在被可旋转地配置的感光鼓1a~1d的周围及下方,设置有使感光鼓1a~1d带电的带电装置2a、2b、2c及2d、基于图像数据对各感光鼓1a~1d进行曝光的曝光单元5、用调色剂使形成在感光鼓1a~1d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3a、3b、3c及3d、以及回收、去除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1a~1d上的显影剂(调色剂)的清洁装置7a、7b、7c及7d。
图像读取部23由搭载有在复印时对原稿照明的扫描仪光源或改变来自原稿的反射光的光路的反射镜的扫描光学系统、对来自原稿的反射光进行聚光并成像的聚光透镜、以及将所成像的图像光转换为电信号的CCD传感器等(均未图示)构成,并对原稿图像进行读取,转换为图像数据。
在进行复制操作时,在图像读取部23对原稿的图像数据进行读取,转换为图像信号。另一方面,通过带电装置2a~2d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均匀带电,接着,通过曝光单元5基于图像数据进行光照射,在各感光鼓1a~1d上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a~3d具备与感光鼓1a~1d相对配置的显影辊(显影剂承载体),并分别填充有规定量的含有品红、青色、黄色及黑色的各色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
此外,由于形成后述调色剂图像而使在各显影装置3a~3d内填充的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的比例低于规定值时,从容器4a~4d向各显影装置3a~3d补充显影剂。该显影剂中的调色剂会由显影装置3a~3d供应至感光鼓1a~1d上,并通过静电附着,形成与由曝光单元5的曝光而形成的静电潜像对应的调色剂图像。
并且,通过一次转印辊6a~6d在一次转印辊6a~6d与感光鼓1a~1d之间施加规定的转印电压,由此在中间转印带8上对感光鼓1a~1d上的品红、青色、黄色及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一次转印。这四种颜色的图像形成为具有为了形成规定的全彩图像而预先确定好的规定的位置关系。一次转印辊6a~6d通过一次转印驱动马达(未图示)以与感光鼓1a~1d及中间转印带8相同的线速度进行旋转驱动。然后,为随后形成新的静电潜像做准备,通过清洁装置7a~7d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a~1d表面的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8被搭挂在从动辊10及驱动辊11上,若随着基于上述带驱动马达的驱动辊11的旋转,中间转印带8开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纸张P在规定时刻从定位辊对13向与中间转印带8邻接设置的二次转印辊9和中间转印带8的夹持部(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在夹持部,全彩图像被二次转印在纸张P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会经由纸张输送路14向定影装置15中输送。
输送至定影装置15的纸张P在通过定影辊对15a的夹持部(定影夹持部)时会被加热及加压,且调色剂图像会在纸张P的表面被定影,形成规定的全彩图像。形成有全彩图像的纸张P通过向多个方向分支的分支部17分配输送方向。仅在纸张P单面形成图像时,直接通过排出辊对18排出至排出盘20上。
另一方面,在纸张P的两面形成图像时,暂时使通过定影装置15的纸张P的一部分从排出辊对18突出至装置外部。之后,通过使排出辊对18反向旋转,纸张P被分支部17分配至反转输送路21,在使图像面反转后的状态下再次被输送至二次转印辊9。并且,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的下一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9转印至纸张P的未形成图像的一面,并被输送至定影装置15,且在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之后,通过排出辊对18排出至排出盘20上。
图2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纸张输送路14、反转输送路21周边的截面图,图3是图2的二次转印辊9周边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侧观察侧面盖33和输送单元35的立体图。另外,在图4中,对侧面盖33和输送单元35的轴向的一端侧(正面侧)的结构进行了图示,但是对于侧面盖33和输送单元35的另一端侧(背面侧)的结构及动作也与一端侧相同。
侧面盖33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侧面102,且可转动地支承于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下方的支点33a。侧面盖33的内侧面构成反转输送路21的一个输送面,仅使侧面盖33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向打开方向转动,由此反转输送路21将大范围露出。另外,通过使侧面盖33与输送单元35一同向打开方向转动,输送单元35与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侧分离,纸张输送路14将大范围露出。另一方面,通过使侧面盖33与输送单元35一同向关闭方向转动,输送单元35与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侧抵接,二次转印辊9被按压至驱动辊11上。
在侧面盖33的内侧配置有输送单元35。输送单元35以支轴35a为中心,可转动地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构成反转输送路21和纸张输送路14的输送面的一部分。反转输送路21构成为在侧面盖33和输送单元35之间沿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侧面102向上下方向延伸,弯曲成大致C字状,并在纸张输送路14合流。在输送单元35的内侧面,从纸张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图2的下侧)依次增设有构成定位辊对13的一侧的辊13b、第一辊即二次转印辊9。二次转印辊9夹着中间转印带8且对第二辊即驱动辊11进行按压。
如图3所示,二次转印辊9可旋转地支承于轴承单元40,轴承单元40将摆动轴45(参照图5)作为支点相对于输送单元35被可摆动地支承,通过压缩弹簧38及按压部件39在朝向驱动辊11的轴芯的方向(箭头A方向)进行预紧。在图2的状态下,二次转印辊9被配置在通过压缩弹簧38的预紧力以规定的压力抵接驱动辊11而在与中间转印带8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侧面盖33的侧端缘设置有钩37。钩37通过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的正面侧框架101a及背面侧框架101b上的卡合销47(参照图10)卡合,将侧面盖33保持为关闭状态。钩37通过未图示的弹簧在与卡合销47卡合的方向(图4的上方向)被预紧。钩37被设置为与连接在钩37的转动轴的侧面盖33的开闭杆34联动,通过把持提拉开闭杆34的下端,转动轴旋转且钩37摆动,钩37与卡合销的卡合被解除,从而能够打开侧面盖33。
另外,在轴承单元40的两端部增设有轴承导向部件41。轴承导向部件41具有与二次转印辊9的旋转轴同轴突出的定位凸台41a,在定位凸台41a被嵌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的侧面框架101上所形成的第二导向沟槽53(参照图10)的状态下,二次转印辊9被按压在驱动辊11上。
在进行反转输送路21的卡纸处理时,仅使侧面盖33从图2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反转输送路21会被打开。另一方面,在进行纸张输送路14的卡纸处理时,使输送单元35与侧面盖33一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纸张输送路14会被打开。此时,二次转印辊9会与驱动辊11分离,构成定位辊对13的一个辊13b与另一个辊13a分离。并且,在去除纸张之后,通过使输送单元35及侧面盖33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再次返回至图2的状态,从而输送单元35被配置在使二次转印辊9压接于驱动辊11,使辊13b压接于辊13a的位置上。
另外,在使输送单元35从图2的状态向打开方向转动时,二次转印辊9也在以支轴35a为中心的圆弧上向箭头B方向移动。此时,二次转印辊9通过压缩弹簧38及按压部件39,向箭头A方向被按压,如图3所示,二次转印辊9的按压方向(箭头A方向)与二次转印辊9的移动方向(箭头B方向)会呈接近90°的较大角度。因此,由二次转印辊9作用于驱动辊11的按压力成为使输送单元35转动时的负载,从而使输送单元35的操作性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具备在操作输送单元35时使二次转印辊9向与驱动辊11分离的方向移动的辊退避机构。辊退避机构包括钩37、轴承导向部件41、以及配置在钩37与轴承导向部件41之间的连杆部件43。
图5是卸下连杆部件43的轴承导向部件41周边的局部放大图,图6及图7是分别从背面侧(轴承导向部件41侧)及表面侧(钩37侧)观察连杆部件43的立体图。
连杆部件43为具有轴承孔43a、卡合部43b及臂部43c的树脂制部件。轴承孔43a内可摆动地插入有设置在轴承单元40上的摆动轴45。卡合部43b以与形成在轴承导向部件41上的被卡合部41b卡合的方式,形成于连杆部件43的背面侧。臂部43c以与钩37的下端部接触的方式,在连杆部件43的表面侧突出。
接着,对使输送单元35转动来打开纸张输送路14时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把手指放在开闭杆34(参照图2)的下端而将其提起,从而设置在侧面盖33的两侧端的钩37进行转动,使得与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侧的卡合销47的卡合被解除。
此时,如图8所示,钩37的下端按下连杆部件43的臂部43c,由此,连杆部件43以摆动轴45为支点向下侧方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由于连杆部件43的卡合部43b与轴承导向部件41的被卡合部41b(参照图5)卡合,因此随着连杆部件43的转动,轴承导向部件41也向下侧方向下降。其结果为,轴承单元40抵抗压缩弹簧38的预紧力向下侧方向移动,二次转印辊9向与驱动辊11分离的方向移动。
由此,由于二次转印辊9对驱动辊11的按压力不会成为输送单元35在打开操作时的负载,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以较小的力打开输送单元35,从而输送单元35的操作性得以提高。此外,此处将连杆部件43的摆动支点、轴承单元40的摆动轴45设为通用,但除了摆动轴45,还可以将连杆部件43的摆动支点设置在输送单元35。
另外,如图9所示,在将从连杆部件43的摆动支点(轴承孔43a)至连杆部件43引入轴承导向部件41(轴承单元40)的作用点(卡合部43b)的距离设定为L1,将从摆动支点至用钩37使连杆部件43旋转的作用点(臂部43c)的距离设定为L2时,使得L1为L2的1/2以下。由此,能够利用杠杆原理降低操作开闭杆34所需要的力。
图10是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的背面侧框架101b的与输送单元35重合的部分的放大图。在背面侧框架101b上,形成有侧面盖33的钩37所卡合的卡合销47、引导连杆部件43的第一导向沟槽50、以及引导轴承导向部件41的定位凸台41a的第二导向沟槽53。在第一导向沟槽50的上表面,形成有抵接于臂部43c使连杆部件43摆动的导向部51。此外,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侧框架101a除了与背面侧框架101b左右对称之外为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着,对使输送单元35转动来关闭纸张输送路14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若使处于打开状态的侧面盖33及输送单元35逆时针转动,则连杆部件43的臂部43c会被引导进第一导向沟槽50。
图11是表示输送单元35从打开状态向关闭方向仅转动规定量,从而连杆部件43的臂部43c与导向部51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1所示,导向部51从臂部43c的插入方向上游侧(图11的右方向)依次具有第一导向面51a~第三导向面51c。
若将输送单元35进一步向关闭方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仅转动规定量,则连杆部件43也将与输送单元35一同进一步向关闭方向移动。连杆部件43通过对轴承单元40进行预紧的压缩弹簧38的预紧力,向上侧方向(图11的逆时针方向)预紧,但由于连杆部件43的臂部43c沿第一导向面51a向下侧方向移动,因此会抵抗压缩弹簧38的预紧力向下侧方向(图11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并且,如图12所示,在将输送单元35转动至臂部43c与第二导向面51b抵接的位置时,连杆部件43转动至最低点,与连杆部件43卡合的轴承导向部件41也将向下侧方向被拉下。其结果为,轴承单元40也将抵抗压缩弹簧38的预紧力向下侧方向移动,二次转印辊9与轴承单元40一同向下侧方向退避。
若输送单元35进一步向关闭方向仅转动规定量,则连杆部件43也将与输送单元35一同进一步向关闭方向移动。其结果为,如图13所示,由于要将连杆部件43向上侧方向(图13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压缩弹簧38的预紧力作用于连杆部件43,因此臂部43c会沿第三导向面51c向上侧方向移动。
图14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转动至完全关闭状态的输送单元35的局部立体图。如图14所示,在输送单元35与侧面盖33一同转动至完全关闭状态时,增设在输送单元35的侧端部的连杆部件43的臂部43c被嵌装在正面侧框架101a及背面侧框架101b上形成的第一导向沟槽50的最内部。另外,轴承导向部件41的定位凸台41a也被嵌装在正面侧框架101a及背面侧框架101b上形成的第二导向沟槽53(参照图10)。由此,二次转印辊9会压接在驱动辊11上,在其与中间转印带8之间形成转印夹持部。另外,侧面盖33的钩37与卡合销47卡合,输送单元35及侧面盖33保持在关闭状态。
如上所述,由于二次转印辊9在关闭输送单元35的过程中暂时向下侧方向(与驱动辊11分离的方向)退避,之后向上侧方向(压接于驱动辊11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防止输送单元35在关闭操作时对二次转印辊9与驱动辊11的干涉,且能够顺利地关闭输送单元35。
另外,若关闭输送单元35,则如图12所示,产生用于推压压缩弹簧38的负载,直至臂部43c越过第二导向面51b,但如图13所示,在臂部43c越过第二导向面51b之后,通过被推压的压缩弹簧38的复原力,臂部43c沿第三导向面51c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侧(图13的左方向)移动。即,由于压缩弹簧38的预紧力会作为将输送单元35引入的方向的力来起作用,因此能够施加关闭输送单元35时的辅助力。另外,能够给予操作人员严密吻合的操作感,使其识别出输送单元35已转动至规定位置。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轴承单元40的两端部增设轴承导向部件41,并经由轴承导向部件41卡合轴承单元40和连杆部件43,但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轴承导向部件41,直接卡合轴承单元40与连杆部件4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二次转印辊9与驱动辊11的组合的辊退避机构进行了举例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定位辊对13等增设在输送单元35上的其他辊对的压接、分离。另外,还可以适用于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辊与感光鼓的压接、分离。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它们的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利用本发明,可以提供在输送单元进行开闭操作时能够简易地解除增设在输送单元上的辊与装置主体侧的旋转体的按压力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盖部件、输送单元、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轴承单元及预紧部件,
所述盖部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被可开闭地支承,且具有可以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呈关闭状态卡合的钩、和用于解除该钩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卡合的开闭杆;
所述输送单元配置在该盖部件的内侧,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被可转动地支承;
所述第一旋转体在该输送单元的内侧被可转动地支承;
所述第二旋转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一侧被可旋转地支承;
所述轴承单元相对于所述输送单元被可移动地支承,并可旋转地支承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轴;
所述预紧部件以将所述第一旋转体向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轴芯方向按压的方式来预紧所述轴承单元,
在所述输送单元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一旋转体压接于所述第二旋转体,形成输送记录介质的夹持部,
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连杆部件,其可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输送单元,同时与所述轴承单元卡合;
在所述输送单元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开闭杆的操作,所述连杆部件被所述钩按压而摆动,所述轴承单元抵抗所述预紧部件的预紧力,所述第一旋转体向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分离的方向移动;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输送单元的侧端部相对的一对框架,在所述框架上形成有在所述输送单元从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时供所述连杆部件卡合的导向沟槽;
通过随着所述输送单元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转动,所述连杆部件沿所述导向沟槽摆动,从而所述轴承单元在向将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分离的方向移动之后,向将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压接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部件具有可摆动地与所述输送单元的摆动轴连接的轴承孔、与所述轴承单元连接的卡合部、以及与所述钩抵接的臂部;
在将从所述轴承孔至所述卡合部的距离设定为L1,将从所述轴承孔至所述臂部的距离设定为L2时,满足2L1≤L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杆部件沿所述导向沟槽摆动,且所述轴承单元向将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压接的方向移动时,使所述预紧部件作用将所述输送单元向关闭位置转动的方向的预紧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为二次转印辊,所述第二旋转体为驱动承载有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的驱动辊,在所述二次转印辊与所述中间转印带之间形成的二次转印夹持部上,将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
CN201580026056.7A 2014-05-29 2015-04-24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4621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0842 2014-05-29
JP2014110842 2014-05-29
PCT/JP2015/062556 WO2015182313A1 (ja) 2014-05-29 2015-04-24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2101A CN106462101A (zh) 2017-02-22
CN106462101B true CN106462101B (zh) 2019-10-15

Family

ID=54698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6056.7A Active CN106462101B (zh) 2014-05-29 2015-04-24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85981B2 (zh)
JP (1) JP6319435B2 (zh)
CN (1) CN106462101B (zh)
WO (1) WO2015182313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6963A (ja) * 1990-07-04 1992-03-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40329A (ja) * 2003-02-07 2004-08-2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40395A (ja) * 2013-03-29 2013-07-18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47451A (ja) 1996-11-20 1998-06-02 Ricoh Co Ltd 用紙搬送装置
US6829453B2 (en) * 2003-03-04 2004-12-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arr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in which the relative positioning of carrying rollers is automatically adjusted
JP2007240834A (ja) 2006-03-08 2007-09-2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7979000B2 (en) * 2008-07-04 2011-07-12 Ricoh Company Limited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00540B2 (ja) * 2008-07-04 2012-1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587314B1 (en) * 2011-10-26 2020-09-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59908B2 (ja) * 2012-04-13 2016-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6963A (ja) * 1990-07-04 1992-03-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40329A (ja) * 2003-02-07 2004-08-2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40395A (ja) * 2013-03-29 2013-07-18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2101A (zh) 2017-02-22
JPWO2015182313A1 (ja) 2017-04-20
US9885981B2 (en) 2018-02-06
US20170185005A1 (en) 2017-06-29
WO2015182313A1 (ja) 2015-12-03
JP6319435B2 (ja) 2018-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89115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742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62054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349650B2 (en) Printer apparatus
CN108345194B (zh) 薄片输送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193718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909193B (zh) 片材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JP20082500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19275A (ja) 手差し給紙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7348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376715B (zh) 成像装置
JP53445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84754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871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00363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109779A (ja) 回動部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09711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3412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46210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11159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163727A (ja) 回動開閉するドア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052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68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37914A5 (zh)
JP2018118851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