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2862B - 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2862B
CN106042862B CN201610237766.0A CN201610237766A CN106042862B CN 106042862 B CN106042862 B CN 106042862B CN 201610237766 A CN201610237766 A CN 201610237766A CN 106042862 B CN106042862 B CN 1060428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gate
door
harness
ca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377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42862A (zh
Inventor
岩下和之
赤尾有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42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8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428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8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about door frame, panels, materials used, reinforc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容易进行线束的设置作业。后部车门构造(20)在尾门(25)上设有副车门(26),并具有从车身后部(11)经由尾门(25)设置在副车门(26)上的线束(22)。线束(22)分为:设置在尾门(25)的内部(35)的尾门侧线束(85);和设置在车门闭合截面部(67)的内部(73)的副车门侧线束(86)。副车门侧线束(86)以及尾门侧线束(85)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连接,且副车门侧线束(86)与多个电装部件(77、82)等连接。

Description

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在车身后部开闭自如地设有尾门,并且在尾门上开闭自如地设有副车门。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公知有如下构成:在车身后部开口的上端部经由铰链开闭自如地设有后门(以下称为尾门),在尾门的侧部框架上形成有窗开口,且在窗开口的下方设有后雨刷器用电机(即电装部件)。在后雨刷器用电机上连接有线束(wire harness)。
即,线束从车身的后部开口经由尾门的上端部设置在侧部框架上。设置在侧部框架上的线束穿插到侧部框架的内部并从侧部框架设置直到电机。
通过线束向电机供给电力,并通过电机使后雨刷器动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车辆中公知有如下构成:在车身的后部开口的上端部开闭自如地设有尾门,在尾门上设有副车门开口,在副车门开口的侧部开闭自如地设有副车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1-96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2448号公报
在如专利文献2的车辆那样地在尾门上设有副车门的情况下,有在副车门侧也设有电装部件的情况。因此,需要将线束从车身的后部开口的上端部设置直到尾门,并且需要将设置至尾门的线束从尾门设置直到副车门。
在此,通过侧部框架而在尾门上设有窗开口部的情况下,能够考虑到使线束穿插到侧部框架的内部并将其从尾门设置直到副车门。
但是,为了确保尾门的窗开口部,不希望使尾门的侧部框架不必要地形成得过大。另外,由于将线束从车身的后部开口的上端部经由尾门而设置直到副车门,所以使线束变长。因此,需要使长线束穿插在侧部框架的内部并设置直到副车门,设置线束的作业是困难的。
特别是在尾门与副车门之间形成有面对外部的空间。由此,在从尾门直到副车门设置有线束的状态下,在尾门与副车门之间线束会向外部露出。
因此,需要通过保护材料等来保护向外部露出的部位。但是,在露出部位上设置保护材料等的情况下,保护材料也会从侧部框架的内部通过,从而使线束的设置作业变得更加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能够容易地进行线束的设置作业。
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具有:设在车身后部的后部开口;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设在该尾门上的副车门开口;和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其特征在于,上述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具有从上述车身后部经由上述尾门设置在上述副车门上且与设在上述副车门上的电装部件连接的线束,该线束分为:从上述车身后部设置到上述尾门的内部的尾门侧线束;和设置在上述副车门的内部并与上述电装部件连接的副车门侧线束,上述副车门侧线束以及上述尾门侧线束在上述尾门的内部连接。
技术方案2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尾门侧线束设置在上述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上述副车门经由车门铰链开闭自如地支承在上述副车门开口的上述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上。
技术方案3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副车门开口的上述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与上述尾门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配置在上述一端部侧。
技术方案4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副车门具有:设置有牌照板的牌照凹部;和照亮该牌照凹部的牌照灯,上述副车门侧线束与该牌照灯连接。
技术方案5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副车门具有对该副车门的窗玻璃进行拂拭的雨刷器,上述副车门侧线束与该雨刷器连接。
技术方案6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尾门具有支柱部,该支柱部形成上述副车门开口的上述一端部侧的侧缘部并且安装有上述车门铰链,在该支柱部上安装有上述尾门侧线束和上述副车门侧线束中的至少一方。
技术方案7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供上述尾门侧线束以及上述副车门侧线束连接的连接部,上述连接部安装在上述支柱部上。
发明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将线束分为尾门侧线束和副车门侧线束。因此,能够将设置在尾门的内部的尾门侧线束抑制得短。由此,能够不费事地设置线束并使线束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使副车门侧线束以及尾门侧线束在尾门的内部连接(连结)。由此,副车门侧线束的部位向尾门与副车门之间的外部露出。
由此,在通过保护部件来保护向尾门与副车门之间的外部露出的部位的情况下,不需要使保护材料穿插到尾门的内部(特别是形成尾门的窗开口的侧部框架),使线束的设置作业变得更容易。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副车门开口中,使副车门开闭自如地支承在尾门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上。由此,使副车门侧线束穿插到副车门开口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并能够从该侧缘部设置到尾门的内部。
由此,能够将尾门侧线束直接从尾门的一端部设置直到副车门开口的侧缘部。因此,不需要使尾门侧线束在副车门开口中沿着尾门的另一端部侧的侧缘部或副车门开口的上缘部、下缘部等迂回,能够使尾门侧线束缩短。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在副车门开口中,将尾门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与尾门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配置在一端部侧上。由此,能够将从尾门的一端部侧到副车门开口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为止的距离抑制得短。
由此,由于能够将尾门侧线束抑制得短,所以尾门侧线束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在副车门上设有牌照凹部。在此,副车门开口中,尾门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也与尾门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配置在一端部侧上。
由此,能够使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具备于副车门上。由此,通过在副车门上形成牌照凹部,易于确保用于将牌照板接近车宽方向中央地(或者在车宽方向中央)设置的空间(位置)。
由此,在决定牌照板的安装位置时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由于能够接近车宽方向中央地(或者在车宽方向中央)配置牌照板,所以易于从车辆后方目视牌照板,从而能够提高牌照板的识别性。
并且,在副车门上设置牌照灯,并且使副车门侧线束连接在牌照灯上。由此,能够将向牌照灯的连接部(具体来说连接器等)设在副车门侧线束上。即,不需要将向牌照灯的连接部设在尾门侧线束上。
由此,使尾门侧线束穿插到尾门的侧部框架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在尾门上设有雨刷器。在此,副车门开口中,尾门的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与尾门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配置在一端部侧上。
因此,能够使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具备于副车门上。由此,通过在副车门上安装雨刷器,易于确保用于将雨刷器接近车宽方向中央地(或者在车宽方向中央)安装的空间(位置)。
即,在决定雨刷器的安装位置时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并且,使副车门侧线束连接在雨刷器上。由此,能够将向雨刷器的连接部(具体来说连接器等)设在副车门侧线束上。即,不需要将向雨刷器的连接部设在尾门侧线束上。
由此,使尾门侧线束穿插到尾门的侧部框架的设置作业变得容易。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为了通过尾门支承车门铰链,所以在尾门上设有提高了刚性的支柱部。在该刚性高的支柱部上安装有尾门侧线束和副车门侧线束中的至少一方。
由此,能够在通过支柱部使尾门侧线束和副车门侧线束稳定的状态下牢固地支承尾门侧线束和副车门侧线束(即能够提高支承刚性)。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在支柱部上安装有连接部。由此,能够在通过刚性高的支柱部使连接部稳定的状态下牢固地支承连接部(即能够提高支承刚性)。
由此,因为在通过连接部将尾门侧线束和副车门侧线束连接时,能够使连接部稳定,所以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2的(a)是表示将图1的后部车门构造开放的状态的后视图,图2的(b)是表示将图1的副车门开放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图1的后部车门构造拆下窗玻璃以及外表部件的状态的分解后视图。
图4是表示从图1的后部车门构造拆下外面板的状态的分解后视图。
图5是表示从图4的后部车门构造拆下副车门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3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车室侧观察图1的后部车门构造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5的尾门侧线束拆下副车门侧线束的状态的分解后视图。
图10是图5的10部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图8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将图11的连接部从安装托架上拆下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说明将本发明的副车门侧线束的主干部设置在副车门的外部空间上的例子的图。
图14是说明将本发明的副车门侧线束的主干部设置在尾门闭合截面部的内部上的例子的图。
图15是说明设置本发明的尾门侧线束的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
11 车身后部
12 后部开口
20 后部车门构造
22 线束
25 尾门
26 副车门
27 尾门窗玻璃(窗玻璃)
35 尾门的内部
38 右侧部框架(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
39 尾门闭合截面部
41 副车门开口
41a 副车门开口的右侧缘部(一端部侧的侧缘部)
42 尾门支柱部(支柱部)
46 尾门闭合截面部的内部
48 尾门的车宽方向中央
57 上下的车门铰链(车门铰链)
62 车门窗玻璃(窗玻璃)
63 雨刷装置(雨刷器)
67 车门闭合截面部
73 车门闭合截面部的内部(副车门的内部)
76 牌照凹部
78 牌照板
77、82 多个电装部件(牌照灯、电机)
85 尾门侧线束
86 副车门侧线束
88 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前(Fr)”、“后(Rr)”、“左(L)”、“右(R)”是遵照从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
对于实施例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10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10具有:设在车身后部11的后部开口12;设在车身后部11的多个车门支承轴14;以多个车门支承轴14为轴转动来对后部开口12进行开闭的后部车门构造20;和从车身后部11引导至后部车门构造20的线束22。
后部车门构造20具有: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车身后部11的上部11a上的尾门25;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尾门25的副车门开口41上的副车门26;设在副车门25上的尾门窗玻璃27;设在尾门窗玻璃27的下方的上尾门外表部件28;和设在上尾门外表部件28的下方的下尾门外表部件29。
如图3、图4所示,尾门25通过尾门内面板32以及尾门外面板33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并经由多个车门支承轴14沿上下方向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车身后部11的上部11a。
在尾门内面板32的右上角部32a形成有线束开口部,在线束开口部上安装有锁环34。在锁环34中贯穿有线束22的尾门侧线束85,且在尾门25的内部35设置有尾门侧线束85。
尾门25具有:设在尾门25的右上部的尾门窗开口37;设在尾门窗开口37的右侧的右侧部框架(车宽方向的一端部)38;设在尾门窗开口37的下方的尾门闭合截面部39;设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以及尾门窗开口37的左侧的副车门开口41;和形成副车门开口41的右侧缘的尾门支柱部(支柱部)42。
通过将尾门窗玻璃27安装在尾门窗开口37上,而使尾门窗开口37由尾门窗玻璃27覆盖。另外,尾门闭合截面部39由上尾门外表部件28以及下尾门外表部件29覆盖。
如图3、图5所示,尾门内面板32配置在车内44(也参照图2)侧,尾门外面板33配置在车外45侧。尾门内面板32以及尾门外面板33的周缘接合。由此,通过双方的面板32、33而将右侧部框架38以及尾门闭合截面部39形成为闭合截面。
右侧部框架38形成为中空的筒状,右侧部框架38的上部与右上角部32a的锁环34连通。由此,从锁环34引出的线束22的尾门侧线束85穿插到右侧部框架38的内部。
另外,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参照图6)形成为中空。右侧部框架38的内部与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连通。由此,从右侧部框架38的内部引出的线束22的尾门侧线束85设置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
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左侧形成有副车门开口41的右侧缘部(一端部侧的侧缘部)41a,在右侧缘部41a上设有尾门支柱部42。右侧缘部41a以及尾门支柱部42与尾门25的车宽方向中央48相比配置在右侧部框架38侧(即右侧)。
如图5、图6所示,在副车门开口41的右侧缘部41a上且在尾门内面板32以及尾门外面板33之间设有加强部件51。具体来说,在加强部件51的左凸缘51a以及右凸缘51b与尾门内面板32接合的状态下,加强部件51从尾门内面板32的上端部32b延伸直到尾门内面板32的下端部32c。
通过加强部件51的左凸缘51a以及右凸缘51b与尾门内面板32接合,而利用加强部件51以及尾门内面板32将尾门支柱部42形成为刚性高的闭合截面。
尾门支柱部42从尾门25的上端部25a沿上下方向延伸直到下端部25b(参照图3)。由此,由刚性高的尾门支柱部42来加强尾门25。
如图7所示,在尾门支柱部42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在加强部件51的外壁52上形成有贯穿孔53。另外,由右凸缘51b以及尾门内面板32形成有开口54。即,在尾门支柱部42上形成有贯穿孔53以及开口54。并且,在尾门外面板33中,在与外壁52的贯穿孔53相对的部位上形成有贯穿孔55。
在尾门外面板33的贯穿孔55、尾门支柱部42的贯穿孔53以及开口54中,贯穿有线束22的副车门侧线束86。
回到图1、图2,在尾门支柱部42上,经由上下的车门铰链57沿水平方向转动自如地支承有副车门26。通过向右方向打开副车门26来开放副车门开口41。副车门开口41与后部开口12连通。由此,通过开放副车门开口41而使车内44以及车外45连通,从而能够经由副车门开口41来实现乘员的上下车或货物的装卸。
另一方面,通过关闭副车门26而使副车门开口41由副车门26覆盖。
另一方面,在副车门26关闭的状态下,通过向上方打开尾门25(具体地为后部车门构造20)而使后部开口12开放。通过开放后部开口12而使车内44以及车外45连通,从而能够实现乘员的上下车或货物的装卸。
另一方面,通过向下方关闭后部车门构造20而使后部车门构造20大致垂直地配置。在该状态下,后部开口12由后部车门构造20覆盖。
副车门26具有:经由上车门铰链57以及下车门铰链57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尾门支柱部42上的车门主体61;设在车门主体61的上部的车门窗玻璃(窗玻璃)62;拂拭车门窗玻璃62以及尾门窗玻璃27的雨刷装置(雨刷器)63;和设在车门窗玻璃62的下方的树脂制的车门外表部件64。
如图3所示,车门主体61具有:设在上部的车门窗开口66;和与车门窗开口66相比设在下方的车门闭合截面部67。车门窗玻璃62安装在车门窗开口66上。通过在车门窗开口66上安装有车门窗玻璃62,而使车门窗开口66由车门窗玻璃62覆盖。另外,车门闭合截面部67由车门外表部件64覆盖。
如图6、图7所示,副车门26的车门内面板71配置在车内44侧,车门外面板72配置在车外45侧。通过使车门内面板71与车门外面板72的周缘接合,而利用双方的面板71、72将车门闭合截面部67形成为闭合截面。车门闭合截面部67的内部73形成为中空。
车门内面板71在与尾门支柱部42相对的部位上且在上下方向中央71a处形成有贯穿孔74。在该贯穿孔74内安装有线束22的锁环87的上安装部87a。线束22的副车门侧线束86穿插在该锁环87内。
如图3所示,车门外面板72具有:位于车门闭合截面部67的上下方向中央且形成在右端部的牌照凹部76;和设在牌照凹部76的上方的一对牌照灯(即电装部件)77。
牌照凹部76的车身后方侧形成为凹状。在该牌照凹部76中,从车身后方侧安装有牌照板78(参照图1)。由此,在牌照板78的上方设有一对牌照灯77。一对牌照灯77与线束22(具体地为副车门侧线束86)的第二分支线束102(参照图8)连接。
通过点亮一对牌照灯77,而由一对牌照灯77照亮牌照板78。
在此,副车门开口41的右侧缘部41a以及尾门支柱部42与尾门25的车宽方向中央48相比配置在右侧部框架38侧。由此,能够使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67a具备于车门闭合截面部67上。
通过在车门闭合截面部67的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67a上形成牌照凹部76,而易于确保用于将牌照板78接近车宽方向中央48地(或者在车宽方向中央48上)配置的空间(space)。由此,在决定牌照板78的安装位置时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通过接近车宽方向中央48地(或者在车宽方向中央48上)配置牌照板78,而能够容易从车辆后方目视牌照板78。由此,能够提高牌照板78的识别性。
如图8所示,雨刷装置63在电机托架81上安装有电机82(即电装部件),且在电机82上连接有雨刷片83。
电机托架81设在副车门26的车门闭合截面部67(具体地为车门内面板71)上,且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67a上。
电机82安装在电机托架81上,并与线束22的副车门侧线束86的第六分支线束106(参照图8)连接。通过电机82使雨刷片83动作,由此由雨刷片83拂拭车门窗玻璃62以及尾门窗玻璃27。
在此,在车门闭合截面部67的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67a上具有电机托架81(即雨刷装置63)。由此,易于确保用于将雨刷装置63接近车宽方向中央48地(或者在车宽方向中央48)安装的空间(space)。
由此,在决定雨刷装置63的安装位置时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如图8、图9所示,线束22从车身后部11引导至后部车门构造20。线束22从车身后部11经由尾门25设置在副车门26上,并与设在副车门26上的多个电装部件77、82……连接。
电装部件77是图3所示的一对牌照灯77。
线束22具有:从车身后部11设置在尾门25的内部35的尾门侧线束85;设置在车门闭合截面部67的内部73的副车门侧线束86;与副车门侧线束86嵌合的锁环(保护部件)87;和连接有尾门侧线束85的前端部85a以及副车门侧线束86的基端部86a的连接部88。
换言之,线束22被分为尾门侧线束85和副车门侧线束86,各线束85、86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经由连接部88连接。
尾门侧线束85设置在尾门25的右侧部框架38以及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即尾门25的内部35)。具体来说,尾门侧线束85从车身后部11经由尾门25的锁环34而从右侧部框架38的上端部38a穿插到内部。
在此,右侧部框架38的下端部38b与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右上角部39a连通。由此,从右侧部框架38的上端部38a穿插到内部的尾门侧线束85从右侧部框架38的下端部38b穿插到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
尾门侧线束85的前端部85a经由连接部88与副车门侧线束86的基端部86a连接。即,连接部88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且配置在尾门支柱部42的附近,由此,副车门侧线束86以及尾门侧线束85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连接。
从尾门侧线束85的中途分支的分支线束91向上地设置直到尾门窗开口37的下缘37a。所设置的分支线束91的前端部与尾门窗玻璃27的加热线连接。
并且,从尾门侧线束85的中途分支的分支线束92向下地设置。所设置的分支线束92的前端部与尾门开放开关连接。
尾门窗玻璃27的加热线以及尾门开放开关是电装部件。
副车门侧线束86具有:形成基端部86a侧的主干线束的主干部89;和从主干部89分支的第一~第八分支线束101~108。第一分支线束101与确认车辆后方的摄像机连接。第二分支线束102与一对牌照灯77(参照图3)连接。
第三分支线束103与在副车门26的开放时照射乘员脚下的踏步灯连接。
第四分支线束104与防止副车门26开放的儿童锁开关连接。第五分支线束105与防止尾门25开放的尾门锁开关连接。
第六分支线束106与雨刷装置63的电机82连接。第七分支线束107与车门窗玻璃62的加热线连接。第八分支线束108与开放副车门26的副车门开放开关连接。
摄像机、牌照灯77、踏步灯、儿童锁开关、尾门锁开关、雨刷装置63的电机82、车门窗玻璃62的加热线以及副车门开放开关是电装部件。
即,副车门侧线束86为了与多个电装部件连接而配置有第一~第八分支线束101~108等。
这样,通过使副车门侧线束86与多个电装部件连接,而能够将与多个电装部件连接的连接部(具体地为连接器等)设在副车门侧线束86上。即,不需要将与多个电装部件连接的连接器设在尾门侧线束85上。
由此,容易进行将尾门侧线束85穿插到尾门25的右侧部框架38,且设置到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的设置作业。
在此,副车门26开闭自如地支承在副车门开口41的尾门支柱部42上。由此,能够将副车门侧线束86的主干部89从车门闭合截面部67的内部73穿插到尾门支柱部42而设置到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
具体来说,如图6所示,副车门侧线束86的主干部89从车门闭合截面部67的内部73经由副车门26的贯穿孔74引导至副车门26的外部空间79。如图7所示,引导至外部空间79的主干部89经由尾门外面板33的贯穿孔55、尾门支柱部42的贯穿孔53以及开口54设置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
在设置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的主干部89上不具有分支线束。由此,能够不费工夫且容易地将主干部89经由副车门26的贯穿孔74、尾门25的贯穿孔55、53以及开口54设置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
回到图8、图9,线束22二分为尾门侧线束85和副车门侧线束86。并且,副车门26开闭自如地支承在副车门开口41的右侧缘部41a上。由此,能够使副车门侧线束86穿插到副车门开口41的右侧缘部41a,并从右侧缘部41a设置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
由此,能够将尾门侧线束85从尾门25的右侧部框架38直接设置到副车门开口41的右侧缘部41a。因此,不需要使尾门侧线束85沿副车门开口41的左侧缘部41b、上缘部41c、下缘部41d等迂回从而能够缩短尾门侧线束85。
另外,副车门开口41的尾门支柱部42与尾门25的车宽方向中央48相比配置在右侧部框架38侧上。由此,能够将从右侧部框架38到尾门支柱部42为止的距离L1抑制得短。由此,能够更加缩短尾门侧线束85。
并且,尾门侧线束85只具有两条分支线束91、92来作为分支线束。
这样,尾门侧线束85被抑制得短、且尾门侧线束85的分支线束被抑制得很少,仅有两条分支线束91、92。由此,能够使尾门侧线束85从尾门25的锁环34经由右侧部框架38的上端部38a容易地穿插到右侧部框架38的内部。
另外,能够使穿插到右侧部框架38的内部的尾门侧线束85经由右侧部框架38的下端部38b从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右上角部39a容易地设置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上。
由此,能够不花费工夫地将尾门侧线束85从右侧部框架38设置直到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尾门侧线束85(即线束22)设置在尾门25上的作业。
如图10所示,副车门侧线束86的主干部89以及尾门侧线束85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连接。由此,主干部89的规定部位89a设置在尾门25与副车门26之间的外部空间79内。
因此,使锁环(保护材料)87与主干部89的规定部位89a嵌合,以防止规定部位89a向外部空间79露出。
具体来说,在主干部89的规定部位89a上嵌合有中空状的锁环87,锁环87的上安装部87a安装在副车门26的贯穿孔74中,下安装部87b安装在尾门25的贯穿孔55中。
由此,锁环87保持在尾门25以及副车门26之间的外部空间79内。
尾门25以及副车门26之间的外部空间79是面对车辆10(具体地为后部车门构造20)的车身后方的车外45(参照图1)的空间。
通过将主干部89的规定部位89a穿插至锁环87内,而能够由锁环87防止主干部89的规定部位89a露出到后部车门构造20的车外45。由此,由锁环87保护副车门侧线束86。
在主干部89的规定部位89a穿插至锁环87内的状态下,主干部89贯穿至副车门26的贯穿孔74、尾门25的贯穿孔55、53以及开口54内。
在该状态下,副车门侧线束86(即主干部89)的基端部86a设置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上。
这样,使副车门侧线束86的主干部89以及尾门侧线束85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连接。并且,使主干部89的规定部位89a设置在尾门25与副车门26之间的外部空间79内。
即,不需要使尾门侧线束85设置在尾门25与副车门26之间的外部空间79内。由此,不需要在尾门侧线束85上嵌合锁环(保护部件)87来保护尾门侧线束85。
由此,在使尾门侧线束85穿插到尾门31的右侧部框架38中时,不需要使锁环87穿插到右侧部框架38内,所以能够使将尾门侧线束85(即线束22)设置到尾门25上的作业变得容易。
如图11、图12所示,连接部88具有:与副车门侧线束86(具体地为主干部89)的基端部86a连接的第一连接器111;设在第一连接器111上的卡子112;和与尾门侧线束85的前端部85a连接的第二连接器113。
卡子112与安装托架43卡定。安装托架43从尾门内面板32中的形成尾门支柱部42的部位突出至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换言之,在尾门支柱部42上设有安装托架43。
由此,第一连接器111经由卡子112以及安装托架43安装在尾门支柱部42上。由此,副车门侧线束86经由第一连接器111以及安装托架43安装在尾门支柱部42上。
通过使第二连接器113与第一连接器111卡合,而使副车门侧线束86的基端部86a以及尾门侧线束85的前端部85a经由连接部88连接。
这样,通过将连接部88安装在尾门支柱部42上,而能够在由刚性高的尾门支柱部42使连接部88稳定的状态下牢固地支承(即能够提高支承刚性)。
由此,因为在由连接部88将尾门侧线束85以及副车门侧线束86连接时能够使连接部88稳定,所以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并且,为了通过尾门25支承上下的车门铰链57(参照图3),而在尾门25上设有刚性高的尾门支柱部42(也参照图5)。在该刚性高的尾门支柱部42上经由连接部88而安装有尾门侧线束85或副车门侧线束86(具体地为主干部89)。
由此,能够在通过尾门支柱部42使尾门侧线束85或副车门侧线束86稳定的状态下牢固地支承尾门侧线束85或副车门侧线束86(即能够提高支承刚性)。
接着,基于图13~图15说明在本发明的尾门25以及副车门26上设置线束22的例子。
如图13的(a)所示,在副车门侧线束86的基端部86a上连接有第一连接器111。在该状态下,将第一连接器111从副车门26的贯穿孔74如箭头A所示地导出至副车门26的外部空间79。
由此,副车门侧线束86的主干部89与第一连接器111一起如箭头A所示地导出至副车门26的外部空间79。
如图13的(b)所示,在导出至外部空间79的副车门侧线束86的主干部89上,从第一连接器111侧如箭头B所示地嵌合有锁环87。使所嵌合的锁环87如箭头C所示地移动到主干部89的规定部位89a。
如图14的(a)所示,将第一连接器111经由尾门25的贯穿孔55、53以及开口54如箭头D所示地向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导出。由此,副车门侧线束86的主干部89与第一连接器111一起如箭头D所示地向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导出。
如图14的(b)所示,由卡子112将向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导出的第一连接器111如箭头E所示地卡定在安装托架43上。
回到图14的(a),副车门侧线束86在主干部89上不具有分支线束。由此,能够不费事地使主干部89贯穿副车门26的贯穿孔74、尾门25的贯穿孔55、53以及开口54。
由此,能够不费事地将主干部89从副车门26设置直到尾门闭合截面部39的内部46。
如图15所示,在尾门侧线束85的前端部85a连接有第二连接器113。在该状态下,经由尾门25的锁环34如箭头F所示地向右侧部框架38(也参照图3)导出第二连接器113以及分支线束91、92。
由此,尾门侧线束85与第二连接器113或分支线束91、92一起如箭头F所示地向右侧部框架38导出。
将导出直到右侧部框架38的尾门侧线束85如箭头G所示地设置在尾门闭合截面部39(也参照图3)。在该状态下,将尾门侧线束85的第二连接器113与第一连接器111卡合。
由此,能够将线束22设置在尾门25以及副车门26上。
在此,能够将尾门侧线束85抑制得短。另外,将尾门侧线束85的分支线束被抑制得很少,仅有两条分支线束91、92。并且,设为使锁环(保护部件)87与副车门侧线束86嵌合的构成。由此,不需要使锁环87与尾门侧线束85嵌合。
由此,能够不花费工夫地将尾门侧线束85设置在尾门25的内部35。
此外,本发明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而能够进行适宜变更、改良。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尾门支柱部42上安装有第一连接器111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在尾门支柱部42上安装第二连接器113。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车门闭合截面部67的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67a上形成有牌照凹部76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即,在副车门26中只要将牌照凹部76形成在如下部位上即可,该部位能够使牌照板78配置在接近于车宽方向中央48的位置(或者在车宽方向中央48上)。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车门闭合截面部67的车宽方向中央的部位67a上安装雨刷装置63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即,在副车门26中只要将雨刷装置63配置在如下部位上即可,该部位能够使雨刷装置63配置在接近于车宽方向中央48的位置(或者在车宽方向中央48上)。
另外,上述实施例所示的车辆、车身后部、后部开口、后部车门构造、线束、尾门、副车门、尾门窗玻璃、右侧部框架、尾门闭合截面部、副车门开口、副车门开口的右侧缘部、尾门支柱部、上下的车门铰链、车门窗玻璃、雨刷装置、车门闭合截面部、牌照凹部、牌照板、牌照灯、电机、尾门侧线束、副车门侧线束以及连接部等的形状或构成并不限定于所例示的构成而能够适当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优选适用于如下汽车,该汽车在车身后部开闭自如地具有后部车门构造,且在后部车门构造中具有尾门以及副车门。

Claims (8)

1.一种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设有:
设在车身后部的后部开口;
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
设在该尾门上的副车门开口;和
对该副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副车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具有从所述车身后部经由所述尾门设置在所述副车门上的线束,该线束与设在所述副车门上的电装部件连接,
该线束分为:从所述车身后部设置到所述尾门的内部的尾门侧线束;和
设置在所述副车门的内部并与所述电装部件连接的副车门侧线束,
所述副车门侧线束以及所述尾门侧线束在所述尾门的内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侧线束设置在所述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
所述副车门经由车门铰链开闭自如地支承在所述副车门开口的所述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门开口的所述一端部侧的侧缘部与所述尾门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配置在所述一端部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门具有:
设置有牌照板的牌照凹部;和
照亮该牌照凹部的牌照灯,
所述副车门侧线束与该牌照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门具有对该副车门的窗玻璃进行拂拭的雨刷器,
所述副车门侧线束与该雨刷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门具有对该副车门的窗玻璃进行拂拭的雨刷器,
所述副车门侧线束与该雨刷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门具有支柱部,该支柱部形成所述副车门开口的所述一端部侧的侧缘部并且安装有所述车门铰链,
在该支柱部上安装有所述尾门侧线束和所述副车门侧线束中的至少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供所述尾门侧线束以及所述副车门侧线束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安装在所述支柱部上。
CN201610237766.0A 2015-04-17 2016-04-15 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 Active CN1060428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5125A JP6091543B2 (ja) 2015-04-17 2015-04-17 後部ドア構造付き車両
JP2015-085125 2015-04-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2862A CN106042862A (zh) 2016-10-26
CN106042862B true CN106042862B (zh) 2018-07-06

Family

ID=57176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37766.0A Active CN106042862B (zh) 2015-04-17 2016-04-15 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91543B2 (zh)
CN (1) CN1060428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57301B1 (ko) * 2018-11-05 2024-04-16 에이치디현대인프라코어 주식회사 건설 기계의 스마트 도어 장치
JP7229850B2 (ja) * 2019-05-20 2023-02-2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両用サイドドアの製造方法、ドア用部品及びサイドドア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87147A2 (en) * 1998-09-17 2000-03-2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Wire harness layout arrangement for an automobile back door
CN1262189A (zh) * 1999-01-26 2000-08-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保护器
CN102009582A (zh) * 2009-09-08 2011-04-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电动拉门的车辆的操作缆线的布缆构造
CN104512223A (zh) * 2013-10-04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的线束结合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507Y2 (ja) * 1987-08-17 1994-08-17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車両用のバックドア装置
JP2000247192A (ja) * 1999-02-24 2000-09-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におけるガラスハッチへの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2001191868A (ja) * 2000-01-11 2001-07-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車体パネルへの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方法
JP2002249002A (ja) * 2001-02-22 2002-09-03 Yazaki Corp ドアヒンジハーネス
FR2869570B1 (fr) * 2004-04-28 2008-09-26 Renault Sas Etancheite de charniere d'abattant de coffre ou de hayon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5647186B2 (ja) * 2012-07-04 2014-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87147A2 (en) * 1998-09-17 2000-03-2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Wire harness layout arrangement for an automobile back door
CN1262189A (zh) * 1999-01-26 2000-08-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保护器
CN102009582A (zh) * 2009-09-08 2011-04-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电动拉门的车辆的操作缆线的布缆构造
CN104512223A (zh) * 2013-10-04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的线束结合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03716A (ja) 2016-12-08
CN106042862A (zh) 2016-10-26
JP6091543B2 (ja)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63366B (zh) 用于面齐平的窗玻璃设计的具有在框架侧的引导元件处的导入区域的车门组件和装配方法
RU2489280C2 (ru) Автомобиль с а-стойкой и с расположенной в ней подушк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CN106042862B (zh) 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
US8746733B2 (en) Pillar garnish
CN105539277B (zh) 车身构造
RU2643747C2 (ru) Опорн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рыш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06043161A (zh) 线束保护器
KR20180008580A (ko) 차량
US9321414B2 (en) Check-link harness guide
US6513867B1 (en) Sunroof trough molded bus bar system
US20010002520A1 (en) Center channel fixation for a door in vehicle
CN107813683A (zh) 机动车辆的门框
CN205930376U (zh) 一种座椅内侧饰板结构
CN208359893U (zh) 一种集成式全景天窗支架及具有其的汽车
JPH019236Y2 (zh)
CN205769112U (zh) 一种尾门线束安装结构
US9873398B2 (en) Vehicle interior structure
JP6669709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1105868A (ja) リアハッチゲートハーネス配索こう造
JP6179236B2 (ja) 戸袋フレーム構造
CN110337385B (zh) 支撑车门饰边的外部机动车辆后视镜
CN209870318U (zh) 一种公交车型材安全门
JPH09142230A (ja) バックドアの配線構造
US10940808B2 (en) Trim panel member for a vehicle
JP2009262617A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