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8886A - 搅拌单元和饮料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搅拌单元和饮料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8886A
CN106028886A CN201580007974.5A CN201580007974A CN106028886A CN 106028886 A CN106028886 A CN 106028886A CN 201580007974 A CN201580007974 A CN 201580007974A CN 106028886 A CN106028886 A CN 1060288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ing
agitator tank
liquid
tea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797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28886B (zh
Inventor
志摩秀和
三角胜
三枝贵三子
坂根安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803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7593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803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7690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814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7691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28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8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28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8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40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with dispensing means for adding a measured quantity of ingredients, e.g. coffee, water, sugar, cocoa, milk, tea
    • A47J31/401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with dispensing means for adding a measured quantity of ingredients, e.g. coffee, water, sugar, cocoa, milk, tea whereby the powder ingredients and the water are delivered to a mixing bowl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40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with dispensing means for adding a measured quantity of ingredients, e.g. coffee, water, sugar, cocoa, milk, tea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4Cooking-vessels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43/00Implements for preparing or holding food,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A47J43/04Machines for domestic use not covered elsewhere, e.g. for grinding, mixing, stirring, kneading, emulsifying, whipping or beating foodstuffs, e.g. power-driven
    • A47J43/07Parts or details, e.g. mixing tools, whipping tools
    • A47J43/08Driving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44Parts or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43/00Implements for preparing or holding food,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A47J43/04Machines for domestic use not covered elsewhere, e.g. for grinding, mixing, stirring, kneading, emulsifying, whipping or beating foodstuffs, e.g. power-driven
    • A47J43/046Machines for domestic use not covered elsewhere, e.g. for grinding, mixing, stirring, kneading, emulsifying, whipping or beating foodstuffs, e.g. power-driven with tools driven from the bottom s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AREA)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搅拌单元,具备被供给液体的搅拌槽(510),以及搅拌供给至搅拌槽(510)的液体的搅拌构件(550),搅拌槽(510)随着朝向下方、水平方向的开口面积变小。

Description

搅拌单元和饮料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搅拌槽和搅拌构件的搅拌单元、以及饮料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使饮料的口味舒爽,开发了各种能生成细小的泡的搅拌单元。作为公开了这种搅拌单元的文献,例如可以列举国际申请说明书日文译本特表2010-535577号(专利文献1)。
按照专利文献1公开的搅拌单元,在与电源连接的底板上放置容器(搅拌槽),由此通过设置在容器内部的导电路径,对驱动部供电。这样,驱动部使搅拌构件进行搅拌,从而使搅拌槽内的液体(牛奶)被搅拌起泡。使用者握住设置在容器上的把手,把容器从底板拆下,将起泡的牛奶从注入口注入杯子中。
此外,以往为使饮料的口味舒爽,开发了各种具备能生成细小的泡的搅拌装置的饮料制造装置。
作为公开具备这种搅拌装置的饮料制造装置的文献,例如可以列举上述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163622号(专利文献2)。
上述专利文献1的饮料制造装置具有和上述同样的结构,使搅拌构件进行搅拌,从而使搅拌槽内的液体(牛奶)被搅拌起泡。使用者把容器从底板拆下,将起泡的牛奶从注入口注入杯子中。
按照专利文献2公开的饮料制造装置,首先,从副原料供给部作为一杯份、向杯子供给所需的奶油粉和砂糖,接着从热水部向杯子供给粉末冲调热水。通过使设置在搅拌轴的前端的搅拌部浸泡在杯内的冲调热水中并利用搅拌驱动部使搅拌轴旋转,生成奶油。接着,将搅拌轴和搅拌部移动到杯外,从咖啡生成部向杯内供给咖啡液。
此外,近年开发了各种在容器等的搅拌槽内搅拌液体的搅拌单元和饮料制造装置。作为公开这种搅拌单元或饮料制造装置的文献,例如可以列举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065325号(专利文献3)、上述专利文献1、上述专利文献2等。
按照专利文献3公开的饮料制造装置,把通过使搅拌容器内设置的刀具旋转而生成的果汁,用果汁取出泵强制转移到果汁取出管中。通过在果汁取出管的开关阀关闭的状态下使刀具和果汁取出泵平时一体旋转,能进行果汁的生成和搅拌,通过在所述状态下打开开关阀,可以向容器外流出浓度均匀的果汁。
按照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搅拌单元,具有和上述同样的结构,通过使搅拌构件进行搅拌,使搅拌槽内的液体(牛奶)被搅拌起泡。使用者把容器从底板拆下,将起泡的牛奶从注入口注入杯子中。
按照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饮料制造装置,具有和上述同样的结构,通过使设置在搅拌轴的前端的搅拌部浸泡在杯内的冲调热水中并利用搅拌驱动部使搅拌轴旋转,生成奶油。接着,将搅拌轴和搅拌部移动到杯外,从咖啡生成部向杯内供给咖啡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申请说明书日文译本特表2010-535577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163622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065325号
可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搅拌单元中,搅拌构件借助从配置于容器的上方侧的驱动装置向下方延伸的连接轴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因此,搅拌装置从容器的底部离开相当距离配置。此外,容器具有从上方至底部开口面积几乎一定的有底圆筒形状,或随着从上方、向底部开口面积变大的有底圆筒形状。
这样,按照专利文献1公开的搅拌单元,为了充分搅拌起泡对象的液体,需要向容器内供给相当程度的量的液体并使搅拌构件中负责搅拌的螺旋弹簧(搅拌部)整体浸泡在液体中。即,液体的供给量较少时,搅拌构件位于液面的上方,难以充分搅拌液体。
此外,由于不能抑制根据液体的供给量而波动的液面的高度的变动,所以液体的供给量多于规定的供给量时,不能抑制液面的高度的上升,液面过多地离开搅拌构件。这样,搅拌时不能充分吸入空气,因此充分起泡变得困难。
可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牛奶起泡器中,从注入口向杯中注入含泡的牛奶时,比重大的液态的牛奶先被注入,比重小的起泡状态的牛奶(牛奶的泡)残存在容器的内壁上。由于这样比重不同的液体分开注入,所以难以根据使用者的喜好向杯内注入具有期望的比重的液体。
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饮料制造装置中,首先在杯内生成起泡的奶油(奶油的泡)后,向杯子供给咖啡液。因此,尽管奶油的泡不会残留在杯上,但是只能在杯中制造1杯份量的饮料。因此,统一制造数人份的饮料的饮料制造装置上,难以应用专利文献2公开的饮料制造装置的结构。
可是,按照专利文献3公开的饮料制造装置,需要在连接容器底部上设置的开口部和果汁取出管的部分上,设置由驱动部驱动的果汁取出泵,结构变得复杂。
此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牛奶起泡器中,从注入口向杯中注入含泡的牛奶时,比重大的液态的牛奶先被注入,比重小的起泡状态的牛奶(牛奶的泡)残存在容器的内壁上。因此,难以从因比重差而分为不同的层的液体高效地流出含比重小的层的液体。
此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饮料制造装置中,首先在杯内生成起泡的奶油(奶油的泡)后,向杯子供给咖啡液。因此,尽管奶油的泡不会残留在杯上,但是只能在杯中制造1杯份量的饮料。因此,在统一制造数人份的所期望的量的饮料的饮料制造装置上,难以应用专利文献2公开的搅拌机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即使供给的液体的量较少也能充分搅拌所述液体的搅拌单元和饮料制造装置。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能制造期望的量的饮料的且能配合使用者的喜好吐出具有期望的比重的饮料的饮料制造装置。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具有简单的结构、能搅拌以期望的量供给的液体、且能确保从搅拌后生成的因比重差而分为不同的层的搅拌液吐出含比重小的层的液体的搅拌单元和饮料制造装置。
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搅拌单元,具备:被供给液体的搅拌槽;以及搅拌供给至上述搅拌槽的上述液体的搅拌构件,上述搅拌槽随着朝向下方、水平方向的开口面积变小。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搅拌单元,优选液体的供给基准量被预先决定,此时,优选上述供给基准量最少时的液位位置,比上述搅拌构件的上表面位于上方。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搅拌单元,优选上述搅拌构件设置在上述搅拌槽的底部。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搅拌单元,优选上述搅拌槽具有以随着朝向下方、水平方向的上述开口面积变小的方式弯曲的弯曲形状。
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具备:将粉碎对象物粉碎而得到粉末的磨粉单元;以及被供给上述粉末和液体的搅拌单元,上述搅拌单元是前述的搅拌单元。
基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具备:搅拌槽;搅拌供给至上述搅拌槽的液体的搅拌构件;使上述搅拌构件旋转驱动的搅拌构件驱动部;设置于上述搅拌槽、从上述搅拌槽向外部吐出液体的吐出机构;以及控制上述搅拌构件驱动部的控制部,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搅拌构件驱动部在从上述吐出机构向外部吐出液体时使上述搅拌构件旋转驱动。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优选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搅拌构件驱动部使上述搅拌构件间歇旋转驱动。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优选还具备用于操作上述吐出机构的操作部;以及检测上述操作部被操作的时机的检测装置。此时,上述控制部可以从上述检测装置输入检测出上述时机的检测信号,控制上述搅拌构件驱动部在从上述吐出机构向外部吐出上述液体规定时间后使上述搅拌构件旋转驱动。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优选还具备:用于操作上述吐出机构的操作部;以及检测上述操作部被操作的时机的检测装置。此时,上述控制部可以从上述检测装置输入检测出上述时机的检测信号,控制上述搅拌构件驱动部在从上述吐出机构向外部吐出液体前使上述搅拌构件旋转驱动。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还具备用于指示上述搅拌构件旋转驱动的时间和/或转速的输入部。
基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搅拌单元,具备:被供给液体的搅拌槽;搅拌供给至上述搅拌槽的上述液体的搅拌构件;以及把通过上述搅拌构件的搅拌生成的搅拌液向外部吐出的吐出机构,上述搅拌液包含第一层,以及相对上述第一层、因比重差分离到上层的第二层,上述吐出机构具有位于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的边界部附近的吸入口,吐出从上述吸入口吸入的上述搅拌液。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搅拌单元,上述吐出机构能选择:吐出包含上述第一层的上述搅拌液的第一吐出流道;以及吐出包含上述第二层的上述搅拌液的第二吐出流道。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搅拌单元,优选还具备与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的上述边界部的变动随动的浮筒构件。此时,优选上述浮筒构件设置在上述吸入口的周围,优选上述吸入口利用上述浮筒构件随动于上述边界部的变动,优选吸入包含上述第二层的上述搅拌液。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搅拌单元,上述吸入口能开闭地设置在上述搅拌槽的侧面上,在上述吸入口打开的状态下,从上述吸入口吸入包含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的上述搅拌液。
基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具备:将粉碎对象物粉碎而得到上述粉末的磨粉单元;以及被供给上述粉末和上述液体的搅拌单元。上述搅拌单元是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搅拌单元。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可以提供即使供给的液体的量较少也能充分搅拌所述液体的搅拌单元和饮料制造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可以提供能制造期望的量的饮料的且能配合使用者的喜好吐出具有期望的比重的液体的饮料制造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可以提供具有简单的结构、能搅拌以期望的量供给的液体、且能确保从搅拌后生成的因比重差而分为不同的层的搅拌液吐出含比重小的层的液体的搅拌单元和饮料制造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饮料制造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饮料制造装置的简要结构要素的整体图。
图4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的饮料制造装置的茶水吐出的第一制造流程的图。
图5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的饮料制造装置的茶水吐出的第二制造流程的图。
图6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的饮料制造装置的茶水吐出的第三制造流程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饮料制造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磨粉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磨粉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磨粉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搅拌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搅拌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搅拌叶片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搅拌叶片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沿图13所示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
图17是沿图16所示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
图19是沿图18所示的XIX-XIX线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
图21是沿图20所示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
图23是沿图22所示的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
图25是沿图24所示的XXV-XXV线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
图27是沿图26所示的XXVII-XXVII线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
图29是沿图28所示的XXIX-XXIX线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
图31是沿图30所示的XXXI-XXXI线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9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
图33是沿图32所示的XXXIII-XXXIII线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比较实施方式中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
图35是沿图34所示的XXXV-XXXV线的剖视图。
图36是表示为确认本发明的效果进行的验证实验的条件和结果的图。
图37是本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38是图37中XXXVIII-XXXVIII线箭头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的简要结构要素的整体立体图。
图40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41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制造茶水的第一制造流程的图。
图42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制造茶水的第二制造流程的图。
图43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制造茶水的第三制造流程的图。
图44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5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磨粉单元的立体图。
图46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磨粉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7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磨粉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48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搅拌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9是表示实施方式10的搅拌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50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的饮料制造流程的具体吐出工序的流程图。
图51是图41所示的搅拌开始工序中的搅拌槽内的状态的图。
图52是从图41所示的搅拌结束工序中的搅拌结束后经过规定的时间后的搅拌槽内的状态的图。
图53是表示在图41所示的吐出工序中吐出的茶水的状态的图。
图54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1的饮料制造装置的饮料制造流程的具体吐出工序的流程图。
图55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2的饮料制造装置的饮料制造流程的具体吐出工序的流程图。
图56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3的饮料制造装置的饮料制造流程的吐出工序前的搅拌结束工序和吐出工序之间的搅拌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7是表示实施方式14的饮料制造装置的剖视图。
图58是表示实施方式15的饮料制造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59是沿图58中的LIX-LIX线的剖视图。
图60是表示实施方式15的饮料制造装置的简要结构要素的整体图。
图61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5的饮料制造装置的茶水吐出的第一制造流程的图。
图62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5的饮料制造装置的茶水吐出的第二制造流程的图。
图63是表示采用实施方式15的饮料制造装置的茶水吐出的第三制造流程的图。
图64是表示实施方式15的饮料制造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65是表示实施方式15的磨粉单元的立体图。
图66是表示实施方式15的磨粉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7是表示实施方式15的磨粉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68是表示实施方式15的搅拌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9是表示实施方式15的搅拌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7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5的搅拌单元生成的搅拌液和吐出机构的简要剖视图。
图71是表示图70所示的吐出机构打开而形成第一吐出流道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
图72是表示图70所示的吐出机构打开而形成第二吐出流道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
图7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6的搅拌单元生成的搅拌液和吐出机构的简要剖视图。
图74是搅拌液的一部分从图73所示的状态吐出后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
图7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7的搅拌单元生成的搅拌液和吐出机构的简要剖视图。
图76是表示图75所示的搅拌单元的吐出机构打开而形成第二吐出流道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
图7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8的搅拌单元生成的搅拌液和吐出机构的简要剖视图。
图78是从正面观察图77所示的吐出机构的主视图。
图79是表示图77所示的吐出机构打开而吐出搅拌液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
图8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9的搅拌单元生成的搅拌液和吐出机构的简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相同或共通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说明采用茶叶作为粉碎对象物制造茶水作为饮料的情况,但是粉碎对象物不限于茶叶,采用谷物、干物、其他的粉碎对象物制造饮料时也能应用。以下,茶叶代表粉碎前的固体状态,茶叶粉末代表粉碎的茶叶,茶水代表茶叶粉末和热水搅拌的(混合的)饮料。
(实施方式1)
(饮料制造装置1)
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饮料制造装置1。图1是饮料制造装置1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图1中II-II线箭头剖视图,图3是表示饮料制造装置1的简要结构要素的整体立体图。
如图1至图3所示,饮料制造装置1采用茶叶作为粉碎对象物,将所述茶叶粉碎后得到茶叶粉末。采用所述得到的茶叶粉末制造作为饮料的茶水。饮料制造装置1具备作为主体部的装置主体100,磨粉单元300,搅拌单元500,液体贮存容器700,作为液体供给部的液体供给流道155(参照图2),以及作为粉末承接部的茶叶粉末托盘800和放置基座900。放置基座900在装置主体100的前侧下方朝向前侧突出设置,能放置杯(图示省略)和茶叶粉末托盘800。茶叶粉末托盘800以使用者能握住并移动的方式设置。
(磨粉单元300)
磨粉单元300能装拆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00的前表面侧设置的磨粉单元安装部180上。在磨粉单元安装部180中,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30朝向前方突出设置,磨粉单元300能装拆地安装于所述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30。磨粉单元300通过与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30连接,获得研磨作为粉碎对象物的茶叶的驱动力。
从磨粉单元300的上部投入磨粉单元300的内部的茶叶,在磨粉单元300的内部被细致粉碎。粉碎的茶叶作为茶叶粉末落下并收集在磨粉单元300的下方放置的茶叶粉末托盘800中。另外,磨粉单元300的具体结构采用图8~图10后述。
(液体贮存容器700)
液体贮存容器700能装拆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00的上表面侧设置的液体贮存容器安装部195上。液体贮存容器700包含具有上表面开口的容器主体710,以及堵塞容器主体710的上表面开口的盖部720。液体贮存容器700通过拆下盖部720,贮存从外部导入的水等液体。
液体贮存容器700的内圆周面上,设有多个表示根据制造茶水的份量应贮存的液体的量的基准的基准线。例如,内圆周面的周向延伸设有4条基准线。4条基准线在上下方向分开设置。
位于最下方的第一基准线,表示为了制造半杯的茶水向液体贮存容器700导入推荐液量的水时的水位位置。此时,优选半杯是从70cc至80cc的范围,优选大体为75cc。
位于从底部侧的第二个位置的第二基准线,表示为了制造1人份(1杯份)的茶水向液体贮存容器700导入推荐液量的水时的水位位置。位于从底部侧的第三个位置的第三基准线,表示为了制造2人份(2杯份)的茶水向液体贮存容器700导入推荐液量的水时的水位位置。位于最上方(从底部侧第四个)的第四基准线,表示为了制造3人份(3杯份)的茶水向液体贮存容器700导入推荐液量的水时的水位位置。利用这种基准线,预先决定从液体贮存容器700向搅拌单元500供给的液体的供给基准量。
(液体供给流道155)
液体供给流道155收容在装置主体100内。液体供给流道155和液体贮存容器700连接(参照图7)。液体供给流道155的连接液体贮存容器700一侧的相反侧设有供给口171。液体供给流道155包含热水管150和热水喷嘴170。热水管150的一端侧连接液体贮存容器700,另一端侧连接热水喷嘴170。从液体贮存容器700导入液体供给流道155的液体,通过热水管150、热水喷嘴170供给至搅拌单元500。
(搅拌单元500)
搅拌单元500具有搅拌液体及粉末的搅拌叶片550,以及收容搅拌叶片550的搅拌槽510。搅拌叶片550相当于搅拌构件。搅拌槽510能装拆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00的前表面侧设置的搅拌槽安装部190上。搅拌槽510以其一部分从装置主体100的前表面沿所述前表面的法线方向突出的方式,安装在搅拌槽安装部190上。
搅拌槽安装部190上设有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140A。搅拌单元500放置在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140A上。设置在搅拌单元500的内部的搅拌叶片550,通过搅拌电动机单元140和与其连接的永磁体141旋转。搅拌电动机单元140和永磁体141,以位于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140A的下方的方式收容在装置主体100内。搅拌电动机单元140相当于使搅拌叶片550旋转驱动的搅拌叶片驱动部。
装置主体100的搅拌槽安装部190的上部,设有热水喷嘴170。在装置主体100的内部,热水管150内的水上升到规定温度,热水从热水喷嘴170供给到搅拌槽510内。向搅拌槽510内投入在装置主体100中作成的热水以及从磨粉单元300得到的茶叶粉末,利用搅拌槽510内的搅拌叶片550,搅拌热水和茶叶粉末。这样,在搅拌槽510内制造茶水。
在搅拌单元500内制造的茶水,通过对设置在搅拌单元500的下方的吐出口开闭机构540的操作杆542进行操作,可以注入放置基座900上放置的杯(图示省略)中。另外,搅拌单元500的具体结构,采用图11和图12后述。
(茶水(饮料)的制造流程)
接着,参照图4至图6,说明采用上述饮料制造装置1的茶水(饮料)的制造流程。图4至图6是表示采用饮料制造装置1的茶水吐出的第一至第三制造流程的图。另外,向磨粉单元300中投入规定量的茶叶,液体贮存容器700中贮存有规定量的水。
(第一制造流程)
参照图4说明第一制造流程。所述第一制造流程是同时进行磨粉单元300中的茶叶的粉碎以及从装置主体100向搅拌单元500的热水供给的流程。
饮料制造装置1同时开始步骤11中的通过磨粉单元300的茶叶磨粉,以及步骤13中的从装置主体100向搅拌单元500的热水供给。接着,在步骤12中,通过磨粉单元300的茶叶磨粉结束,并且步骤14中的从装置主体100向搅拌单元500的热水供给结束。
在步骤15中由使用者把在步骤12中得到的茶叶粉末投入搅拌单元500内。
接着,在步骤16中,开始在搅拌单元500中搅拌茶叶粉末和热水。在步骤17中,搅拌单元500中的茶叶粉末和热水的搅拌结束。在步骤18中,通过由使用者操作搅拌单元500的下方设置的吐出口开闭机构540的操作杆542,向放置基座900上放置的杯吐出茶水。按照本流程,由于茶叶的磨粉和热水供给同时进行,所以能够在短时间高效制造茶水饮料。
(第二制造流程)
参照图5,说明第二制造流程。所述第二制造流程是磨粉单元300中的茶叶被粉碎后,进行从装置主体100向搅拌单元500的热水供给的流程。
饮料制造装置1在步骤21中,开始通过磨粉单元300的茶叶磨粉。在步骤22中,通过磨粉单元300的茶叶磨粉结束。在步骤23中,由使用者把在步骤22中得到的茶叶粉末投入搅拌单元500内。
在步骤24中,开始从装置主体100向搅拌单元500的热水供给。在步骤25中,从装置主体100向搅拌单元500的热水供给结束。
接着,在步骤26中,开始在搅拌单元500中搅拌茶叶粉末和热水。在步骤27中,搅拌单元500中的茶叶粉末和热水的搅拌结束。在步骤28中,通过由使用者操作搅拌单元500的下方设置的吐出口开闭机构540的操作杆542,向放置基座900上放置的杯吐出茶水。按照本流程,由于在茶叶的磨粉后进行热水供给,所以能够抑制热水的温度降低。
(第三制造流程)
参照图6,说明第三制造流程。所述第三制造流程具备在搅拌单元500中通过搅拌使热水冷却的步骤。
饮料制造装置1同时开始步骤31中的通过磨粉单元300的茶叶磨粉以及步骤33中的从装置主体100向搅拌单元500的热水供给。步骤34中的从装置主体100向搅拌单元500的热水供给结束。
接着,在步骤32中,通过磨粉单元300的茶叶磨粉结束,并且在步骤35中,在搅拌单元500中开始热水的冷却搅拌。在步骤36中,在搅拌单元500中热水的冷却搅拌结束。
在步骤37中由使用者把在步骤32中得到的茶叶粉末投入搅拌单元500内。
接着,在步骤38中,开始在搅拌单元500中搅拌茶叶粉末和热水。在步骤39中,搅拌单元500中的茶叶粉末和热水的搅拌结束。在步骤40中,通过由使用者操作搅拌单元500的下方设置的吐出口开闭机构540的操作杆542,向放置基座900上放置的杯吐出茶水。按照本流程,针对玉露茶等适于相对低温的热水的茶叶,能够以适当的温度制造茶水饮料。
(装置主体100的内部结构)
接着,参照图7,说明装置主体100的内部结构。图7是表示饮料制造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在饮料制造装置1的装置主体100的内部,在液体贮存容器700的前表面侧配置有采用了安装有电子元件的印刷配线基板的控制部110。根据使用者输入的开始信号,由控制部110执行上述茶水的制造流程。
控制部110的下方位置,配置有对磨粉单元300给予驱动力的磨粉电动机单元120。所述磨粉电动机单元120的下方位置上设有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30,所述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30向前方突出设置,用于向磨粉单元300传递磨粉电动机单元120的驱动力。
液体贮存容器700的底面连接有从底面暂且向下方延伸、再呈U形向上延伸的热水管150的一端。热水管150的上端部连接热水喷嘴170,其用于向搅拌单元500的搅拌槽510注入热水。热水管150的中途区域安装有U形的加热器160,用于加热通过热水管150内的水。
(磨粉单元30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8至图10,说明磨粉单元300的结构。图8是磨粉单元300的立体图,图9是磨粉单元300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磨粉单元300的纵剖视图。
磨粉单元300具有整体呈圆筒形状的磨粉容器310,磨粉单元300的下方的侧面上设有连接用窗300W,供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30插入其内部。磨粉容器310的内部设有贮存由上磨360和下磨350生成的茶叶粉末的贮存部311(参照图10),以及与贮存部311连通的排出流道312。成为磨粉容器310的最下端部的排出流道312的下端部,设有把茶叶粉末朝向茶叶粉末托盘800排出的排出口312a。排出口312a设在比后述保温容器512(参照图12)的开口部513位于下方。这样,可以防止由供给到保温容器512内的热水生成的热气从排出口312a侵入。
磨粉单元300包含粉碎粉碎对象物的上磨360和下磨350,以及安装所述下磨350的下磨支承部340。在磨粉容器310的内部,从下方依次设有下磨支承部340、下磨350、上磨360。
下磨支承部340从上磨360所处一侧的相反侧(下磨350的下方侧)支承下磨350。下磨支承部340具有大体圆柱形状的主体部341、卡合突起部342和刮粉部343。磨粉轴345设置在主体部34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磨粉轴345和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30连接。这样,下磨支承部340能够在支承下磨350的状态下旋转。
卡合突起部342设在主体部341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卡合突起部342是用于将下磨350卡止的部位。刮粉部343设置在主体部341的周缘部上。通过使下磨支承部340旋转,刮粉部343刮取贮存部311中贮存的茶叶粉末并向排出流道312输送。
下磨350包括:和上磨360的主面360a相对配置的主面350a;位于所述主面350a的相反侧的主面350b;以及连接主面350a和主面350b的圆周面。下磨350的主面350a上形成多个断槽。多个断槽例如沿等角螺旋延伸设置。此外,多个断槽也可以通过将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形成的直线状的槽辐射状设置构成。
下磨350的主面350b上设有卡合凹部352。卡合凹部352设置在与下磨支承部340的卡合突起部342对应的位置,与卡合突起部342卡止。这样,下磨350与下磨支承部340联动旋转。下磨350的中央部上设有沿转轴芯朝向上方延伸的芯359。
芯359贯穿设置在上磨360的中央部的通孔361。芯359具有螺旋状设置的螺旋叶片359a。
上磨360包含:和下磨350的主面350a相对配置的主面360a;位于所述主面360a相反侧的主面360b;以及连接主面360a和主面360b的圆周面。上磨360的主面360a上,和下磨的主面350a同样形成断槽。
上磨360被配置在其上方的上磨保持构件370保持。例如,上磨360的上表面设有未图示的孔部,通过使设置在上磨保持构件370上的未图示的销部进入所述孔部,防止上磨360的旋转。
上磨保持构件370包含:具有孔部371a的底面部371;从底面部371的周向边缘朝向上方直立设置的外筒部372;以及从孔部371a的周向边缘朝向上方直立设置的内筒部373。孔部371a和上磨360的通孔361连通。外筒部372和内筒部373之间,收容有将上磨360朝向下方按压的弹簧381和弹簧保持构件380。通过弹簧381调节作用在上磨360和下磨350之间的粉碎压力。
磨粉容器310的上端开口部310b侧安装有料斗部320,所述料斗部320用于把粉碎对象物供给到上磨360和下磨350之间。料斗部320具有顶板部321、筒状部322和粉碎对象物投入口325。顶板部321具有在大体中央部设有开口部323的碗形。筒状部322从开口部323的周向边缘向下方直立设置。筒状部322插入内筒部373的内侧。
粉碎对象物投入口325由开口部323和筒状部322限定。粉碎对象物投入口325内,收容有芯359的前端侧。筒状部322内以横跨粉碎对象物投入口325的方式,设有多个直线状的肋391、392、393。
粉碎茶叶时,优选料斗部320被罩部330覆盖。这样,可以防止将茶叶投入粉碎对象物投入口325后,异物侵入磨粉单元300内,并且防止粉碎的茶叶飞散。另外,投入茶叶时,从料斗部320取下罩部330。
投入粉碎对象物投入口325的茶叶,收容在由从上磨保持构件370露出的上磨360的上表面和筒状部322的内圆周面限定的空间内。通过螺旋叶片359a伴随下磨350的旋转而旋转,所述空间中收容的茶叶被引导到上磨360和下磨350之间。
被引导到上磨360和下磨350之间的茶叶,粉碎后作为茶叶粉末从上述上磨360和下磨350的周向边缘向下方落下。落下的茶叶粉末的一部分,通过排出流道312从排出口312a向茶叶粉末托盘800排出。落下的茶叶粉末的其他的部分,贮存在贮存部311中。通过刮粉部343伴随下磨支承部340的旋转而旋转,贮存部311内的茶叶粉末向排出流道312输送并从排出口312a向茶叶粉末托盘800排出。
(搅拌单元50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搅拌单元500的结构。图11是搅拌单元500的立体图,图12是搅拌单元500的纵剖视图。
搅拌单元500具有上表面开口的容器形状,具备搅拌槽510、搅拌叶片550、搅拌罩530和吐出口开闭机构540。搅拌槽510包含树脂制的封装支架511以及被所述封装支架511保持的保温容器512。封装支架511上设有由树脂一体成形的把手520。保温容器512具备有底筒形状,并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513。
搅拌罩530以能开闭开口部513的方式安装在开口部513上。搅拌罩530上设有:用于投入由磨粉单元300粉碎的茶叶粉末的粉末投入口531,以及从热水喷嘴170注入在装置主体100内形成的热水的热水口532。热水口532设在与热水喷嘴170的供给口171对应的位置。
粉末投入口531和热水口532,与开口部513连通。从被移动的茶叶粉末托盘800投入粉末投入口531的茶叶粉末,借助开口部513投入保温容器512内。从热水喷嘴170注入热水口532的热水,借助开口部513供给到保温容器512内。
搅拌槽510的底部安装有搅拌叶片550。搅拌槽510的底部设有向上方延伸的转轴560,搅拌叶片550的筒状芯250插入所述转轴560。
搅拌叶片550中埋入有永磁体240。在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140A,通过使埋入搅拌叶片550的永磁体240与搅拌电动机单元140侧设置的永磁体141在非接触的状态下磁性结合,搅拌电动机单元14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搅拌叶片550。另外,搅拌叶片550具体采用图13至图15后述。
搅拌槽510还具备用于吐出生成的饮料的吐出部545。吐出部545设置在从装置主体100突出的部分的搅拌槽510上。吐出部545包含:设置在搅拌槽510的底部的吐出口541;以及开闭吐出口541的吐出口开闭机构540。吐出口541是用于吐出茶叶粉末和热水被搅拌叶片550搅拌后生成的茶水的部位。
吐出口开闭机构540包含:插入吐出口541的使吐出口541能开闭的开闭喷嘴543;以及控制开闭喷嘴543的位置的操作杆542。开闭喷嘴543在通常状态下通过弹簧等加力构件(图示省略)以堵塞吐出口541的方式被施加作用力。使用者使操作杆542反抗作用力移动时,使开闭喷嘴543移动,从而打开吐出口541。这样,搅拌槽510内的茶水,向放置基座900上放置的杯(省略图示)流出。
(搅拌叶片55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5,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搅拌叶片550的结构。图13是表示搅拌叶片550的形状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搅拌叶片55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图13中的XV-XV线箭头剖视图。
参照图13和图14,搅拌叶片550在中心具备内部插入有转轴的圆筒形状的筒状芯250。筒状芯250构成具有旋转中心轴(C)的旋转部。搅拌叶片550具备第一桨片210、第二桨片211和叶片部220。一对第一桨片210从筒状芯250的外圆周面辐射状延伸并设置在180度相对的位置上。一对第二桨片211在相对第一桨片210旋转90度的位置并设置在180度相对的位置上。
叶片部220包含多个叶片221、下部辅助环222和上部辅助环223。下部辅助环222设置在一对第一桨片210的外圆周面和一对第二桨片211的外圆周面上。下部辅助环222具有相对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方向)不构成阻力的形状。
下部辅助环222上设置有多个叶片221,所述多个叶片221向第一桨片210和第二桨片211的上表面(第一面)侧延伸并包围旋转中心轴C。此外,多枚叶片221相对旋转中心轴C旋转对称地设置。叶片221的上端部与上部辅助环223连接。上部辅助环223也和下部辅助环222同样,具有相对旋转方向不构成阻力的形状。另外,叶片221的具体形状后述。
一对第一桨片210向下方(第二面)侧具有规定的厚度,从旋转方向观察具有向下游侧凹入的弯曲形状,在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方向)上形成有负责搅拌的弯曲形状的桨片面212。同样,第二桨片211也向下方(第二面)侧具有规定的厚度,从旋转方向观察具有向下游侧凹入的弯曲形状,在旋转方向(图中箭头A方向)上形成有负责搅拌的弯曲形状的桨片面212。桨片面212设置在4个部位上,第一桨片210和第二桨片211之间,形成合计4个部位的空间210h。一对第一桨片210的内部埋入有永磁体240。
筒状芯250和一对第一桨片210,包含一体成形的罩260a。第一桨片210的桨片主体260b内,设有用于收纳永磁体240的圆筒状的收容部210a。埋入一对第一桨片210内的永磁体240,利用非接触旋转驱动机构(搅拌电动机单元140和永磁体141),形成磁力带来的旋转传递。为提高旋转驱动中的磁力的保持力,优选在两个部位上设置永磁体。
一对第一桨片210之间,设有插入转轴的通孔253。筒状芯250的内部收容有圆锥状帽251,用以使转轴的前端点接触、使搅拌叶片550平滑旋转。罩260a和桨片主体260b间,嵌入用于保证水密性的密封环252。
接着,参照图15,说明叶片221的形状。叶片221设有随着朝向上方、向外侧扩展的倾斜角θ。倾斜角θ例如75度左右。利用倾斜角θ,搅拌叶片550能以相同外形获得高搅拌力,或者以相同搅拌力能降低旋转驱动部的负载。
此外,利用倾斜角θ,搅拌叶片550的清扫性提高。相对搅拌叶片550的全高h,将第一桨片210和第二桨片211的高度ha定义成如图15所示相对旋转方向构成阻力的(贡献搅拌力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h=9.5mm,ha=5.5mm。此外,优选叶片221的内径外径采用具有这种尺寸的搅拌叶片550时,可以在水深为从底部在19mm以上、38mm以下时生成细小的泡。水深过低时,不形成涡流,因此难以借助所述涡流从液面吸入空气。水深过高时,由于涡流不能到达叶片部220,所以难以生成细小的泡。
使搅拌叶片550旋转时,通过搅拌叶片550的搅拌作用,对热水作用大体垂直旋转中心轴C方向的力。其结果,形成到达搅拌叶片550的涡流。借助所述涡流将取入热水中的空气和热水一起从搅拌叶片550的中央部向外周部送出,边形成泡边搅拌茶叶粉末和热水。形成的泡通过与叶片221撞击而粉碎,成为细小的泡。
另外,作为搅拌构件,说明了采用具有上述结构的搅拌叶片550的示例,但是不限于此,作为搅拌构件,可以适当采用外周部具有搅拌要素的构件。作为搅拌要素,可以采用螺旋管形状的金属丝构成的卷绕部、叶轮等。
(搅拌槽510的形状)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图17是沿图16所示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6和图17中,对搅拌槽510图示时,为方便省略封装支架511,图示了限定搅拌槽510的内圆周面510a的保温容器512。参照图16和图1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的内圆周面510a的形状。
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的内圆周面510a,由保温容器512的侧壁部515的内表面限定。保温容器512的底部514相当于搅拌槽510的底部。保温容器512的侧壁部515,和保温容器512的底部514的周向边缘连接设置。
搅拌槽510的内圆周面510a以开口面积随着从侧壁部515的上端515b侧朝向底部514而连续变小的方式设置。具体搅拌槽510的内圆周面510a,具有圆锥台形状。
如图17所示,在搅拌槽510的中央部的断面中,优选侧壁部515与底部514所呈的角(图中AR2和AR1所呈的角)θ,在90°以上、119°以下。此外,优选底部514的内径在60mm以上。
虚拟线S1代表根据上述的供给基准量最大的第一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供给热水时的水位位置(第一液位位置),虚拟线S2表示根据上述的供给基准量最少的第二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投入热水时的水位位置(第二液位位置)。第一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比第二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大。
通过将搅拌槽510的内圆周面510a如上所述倾斜设置,相比搅拌槽的开口面的开口面积至底部大体一定的容器,即使供给少量的热水时,也可以提高液位位置。
这样,为了制造未盛满一杯的半杯程度的茶水,即使根据第二供给基准量供给热水时,由此形成的第二液位位置,也位于搅拌叶片550的叶片部220的上表面220a上方。其结果,能使搅拌叶片550中负责搅拌的叶片部220整体浸泡在热水中,所以能充分搅拌热水和粉末。
此外,如上所述搅拌槽510的内圆周面510a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径向扩展的方式倾斜,所以能够抑制根据供给的热水的量而波动的液面的高度的变动。因此,相对于规定的供给基准量,即便供给量变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液面至搅拌叶片550的距离的变动。形成的泡的状态受从液面至搅拌叶片550的距离影响,但由此根据液量调整液面的变动,能够充分保证搅拌力,从而可以向热水中充分吸入空气。其结果,可以形成极细小的良好的泡。
如上所述,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500和具备搅拌单元500的饮料制造装置1时,即使供给液体的量较少也能充分搅拌所述液体。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500和具备搅拌单元500的饮料制造装置1,能够抑制根据供给的液体的量的增加而波动的液面的高度的变动。即,能够由液量调整液面的变动。
(实施方式2)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图19是沿图18所示的XIX-XIX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8和图19中图示搅拌槽510A时,为方便省略封装支架511,图示了限定搅拌槽510A的内圆周面510a的保温容器512A。参照图18和图1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A的内圆周面510a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A的内圆周面510a,具有以开口面积随着朝向底部514而变小的方式弯曲的弯曲形状。具体如图19所示,在以搅拌槽510A的中心轴C2为纵轴时的纵断面视图中,搅拌槽510A的内圆周面510a,具有比连接其上端P1和下端P2的虚拟线L1向内侧凹入弯曲的弯曲形状。由于侧壁部515A的下端部与底部514所呈的角接近90°,所以能够使底部514的内径比实施方式1的大。
即使这种情况下,虚拟线S1所示的根据供给基准量最大的第一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A供给热水时的第一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也比虚拟线S2所示的根据供给基准量最少的第二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A投入热水时的第二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大。
此外,第二液位位置位于比搅拌叶片550的叶片部220的上表面220a位于上方。这样,可以使叶片部220的整体浸泡在以最少供给基准量供给的热水中,能充分搅拌所述热水和茶叶粉末。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内圆周面510a具有开口面积随着朝向底部514而变小的弯曲的弯曲形状,即使供给的液体的量较少,也能充分搅拌所述液体。此外,能够抑制根据供给的液体的量的增加而波动的液面的高度的变动。即,能够由液量调整液面的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以搅拌槽510A的中心轴C2为纵轴时的纵断面视图中,搅拌槽510A的内圆周面510a具有比连接其上端P1和下端P2的虚拟线L1向内侧凹入弯曲的弯曲形状的示例,但是不限于此,内圆周面510a也可以具有比虚拟线L1向外侧鼓起弯曲的弯曲形状。此时,搬运装有搅拌结束而完成的饮料的搅拌单元时,饮料不易洒出而便于处理。
(实施方式3)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图21是沿图20所示的XXI-XXI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20和图21中图示搅拌槽510B时,为方便也省略封装支架511,图示了限定搅拌槽510B的内圆周面510a的保温容器512B。参照图20和图2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B。
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B的内圆周面510a具有台阶形状。这样,搅拌槽510B的开口面积随着朝向底部514阶梯性变小。具体后述的第三筒状部518的高度方向(搅拌槽510B的中心轴C2的轴线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搅拌槽510B的开口面积,后述第二筒状部517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搅拌槽510B的开口面积,以及后述第一筒状部516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搅拌槽510B的开口面积,依次阶梯性变小。
保温容器512B的侧壁部515B包含第一筒状部516、第二筒状部517、第三筒状部518、连接部571和连接部574。第一筒状部516具有圆筒形状,和底部514连接设置。第二筒状部517具有圆筒形状,借助连接部571和第一筒状部516连接。第二筒状部517的内径大于第一筒状部516的内径。第三筒状部518具有圆筒形状,借助连接部574和第二筒状部517连接。第三筒状部518的内径大于第二筒状部517的内径。
连接部571包含弯曲部572和平坦部573。弯曲部572和第一筒状部516的上端连接,随着朝向上方、以远离中心轴C2的方式弯曲。平坦部573具有和水平方向平行的环状的平板形状。平坦部573的外周向边缘上连接设置有第二筒状部517。
连接部574包含弯曲部575和平坦部576。弯曲部575和第二筒状部517的上端连接,随着朝向上方、以远离中心轴C2的方式弯曲。平坦部576具有平行水平方向的环状的平板形状。平坦部576的外周向边缘上连接设置有第三筒状部518。
从底部514的内表面至平坦部573的内表面的沿中心轴C2方向的长度h1,从平坦部573的内表面至平坦部576的内表面的沿中心轴C2方向的长度h2,以及从平坦部576的内表面至第三筒状部518的上端515b的沿中心轴C2方向的长度h3几乎相同。
此时,根据供给基准量最大的第一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B供给热水时的第一液位位置,位于根据供给基准量最少的第二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B投入热水时的第二液位位置的上方,第一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
具体如虚拟线S1所示,第一液位位置位于第二筒状部517和第三筒状部518的边界部附近。这里,第一液位位置位于第二筒状部517和第三筒状部518的边界部附近,是指液面位于和在水平方向上通过平坦部576的内表面的平面相同高度,或者位于比所述平面略低的位置。
此外,如虚拟线S2所示,第二液位位置位于第一筒状部516的规定的位置,并位于搅拌叶片550的叶片部220的上表面220a的上方。这样,可以使叶片部220整体浸泡在以最少供给基准量供给的热水中,能充分搅拌所述热水和茶叶粉末。
另外,通过使第一液位位置位于第二筒状部517和第三筒状部518的边界附近,在向液体贮存容器700导入水时越过位于最上方的基准线导入水而导致向搅拌槽510B供给超过所述最大供给基准量的热水时,热水超过第二筒状部517的上端、而供给到第三筒状部518内。由于第三筒状部518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筒状部517的开口面积,所以相比仅向第二筒状部517供给热水的情况,能够抑制液面的高度的变动。
按照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搅拌槽510B的内圆周面510a具有随着朝向底部514、开口面积阶梯性变小的台阶形状,即使供给的液体的量较少也能充分搅拌所述液体。此外,能够抑制根据供给的液体的量的增加而波动的液面的高度的变动。
(实施方式4)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图23是沿图22所示的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22和图23中图示搅拌槽510C时,为方便也省略封装支架511,图示了限定搅拌槽510C的内圆周面的保温容器512C。参照图22和图2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C。
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C和实施方式3的搅拌槽510B比较时,通过使保温容器512C的侧壁部515C的形状不同,导致搅拌槽510C的内圆周面510a的形状不同。
具体连接第一筒状部516和第二筒状部517的连接部571C,以及连接第二筒状部517和第三筒状部518的连接部574C,代替实施方式3的平坦部573、576,具有随着朝向上方、在径向扩展倾斜的倾斜部573C、576C。倾斜部573C、576C在与弯曲部572、575的边界上具有倾斜开始点P3、P4。
从底部514的内表面至倾斜开始点P3的沿中心轴C2方向的长度h1,从倾斜开始点P3至倾斜开始点P4的沿中心轴C2方向的长度h2,以及从倾斜开始点P3至第三筒状部518的上端515b的沿中心轴C2方向的长度h3几乎相同。
即使具有这种结构的情况下,搅拌槽510C的开口面积也随着朝向底部514阶梯性变小。具体第三筒状部518的高度方向(搅拌槽510C的中心轴C2的轴线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搅拌槽510C的开口面积,第二筒状部517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搅拌槽510C的开口面积,第一筒状部516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搅拌槽510C的开口面积,依次阶梯性变小。
此时,优选如虚拟线S1所示,第一液位位置位于倾斜开始点P4附近,如虚拟线S2所示,第二液位位置位于第一筒状部516的规定的位置。通过这种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C能够得到和实施方式3的搅拌槽510B几乎同样的效果。此外,通过设置倾斜部573C、576C能够得到饮料排出时液体的流动比实施方式3的结构更平滑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图25是沿图24所示的XXV-XXV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24和图25中图示搅拌槽510D时,为方便也省略封装支架511。参照图24和图2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D。
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D和实施方式4的搅拌槽510C比较时,通过使保温容器512D的侧壁部515D的形状不同,导致搅拌槽510D的内圆周面510a的形状不同。
具体根据供给的热水的份量(1人份的份量,2人份的份量,3人份的份量等),第一筒状部516的高度、第二筒状部517的高度、以及第三筒状部518的高度彼此不同。
具体从底部514的内表面至倾斜开始点P3的沿中心轴C2方向的长度h1,比从倾斜开始点P3至倾斜开始点P4的沿中心轴C2方向的长度h2,和从倾斜开始点P3至第三筒状部518的上端515b的沿中心轴C2方向的长度h3更大。从倾斜开始点P3至倾斜开始点P4的沿中心轴C2方向的长度h2,比从倾斜开始点P3至第三筒状部518的上端515b的沿中心轴C2方向的长度h3更大。
如虚拟线S2所示,供给最少供给基准量的半杯程度的热水时的液位位置(第二液位位置),位于第一筒状部516的高度的大体一半的高度位置。供给1人份的热水时的液位位置,位于倾斜开始点P3附近。供给2人份的热水时的液位位置,位于倾斜开始点P4附近。如虚拟线S1所示,供给最大供给基准量的3人份的热水时的液位位置(第一液位位置),位于第三筒状部518的上端附近。
通过这种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D能够得到和实施方式4的搅拌槽510C几乎同样的效果。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D,由于内圆周面510a的台阶部分(连接部571C、574C)作为刻度发挥功能,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确认热水的供给量,因此提高了便利性。
(实施方式6)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图27是沿图26所示的XXVII-XXVII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26和图27中图示搅拌槽510E时,为方便也省略封装支架511,图示了限定搅拌槽510E的内圆周面510a的保温容器512E。参照图26和图2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E。
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E和实施方式3的搅拌槽510B比较时,通过使保温容器512E的侧壁部515E的形状不同,导致搅拌槽510E的内圆周面510a的形状不同。
具体搅拌槽510的内圆周面510a具有螺旋面510c。螺旋面510c沿搅拌槽510的中心轴C2方向具有一定宽度的同时,以围绕中心轴C2旋转的方式设置。螺旋面510c随着朝向上方、与搅拌槽510E的中心轴C2的径向的距离扩大。优选螺旋面510c的旋转方向与搅拌叶片550的旋转方向一致。这样,可以加强搅拌时的液体的流动。
即使在这种结构下,也可以随着朝向底部514、使搅拌槽510E的开口面积变小。这样,虚拟线S1所示的根据供给基准量最大的第一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E供给热水时的第一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大于虚拟线S2所示的根据供给基准量最少的第二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E投入热水时的第二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
此外,第二液位位置位于搅拌叶片550的叶片部220的上表面220a的上方。这样,可以使叶片部220整体浸泡在以最少供给基准量供给的液体中,能充分搅拌所述液体和粉末。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E中,通过将内圆周面510a设为螺旋面,即使供给的液体的量较少,也能充分搅拌所述液体。此外,能够抑制根据供给的液体的量的增加而波动的液面的高度的变动。而且,通过将内圆周面510a设为螺旋面,能够得到饮料排出时液体的流动比实施方式3的搅拌槽510B更平滑的效果。
(实施方式7)
图2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图29是沿图28所示的XXIX-XXIX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28和图29中图示搅拌槽510F时,为方便也省略封装支架511。参照图28和图2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F。
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F和实施方式3的搅拌槽510B比较时,通过使保温容器512F的侧壁部515F的形状不同,导致搅拌槽510F的内圆周面510a的形状不同。更具体而言,设置在内圆周面510a上的台阶数不同。
保温容器512F的侧壁部515F包含第一筒状部516、第二筒状部517和连接部571F。第一筒状部516具有圆筒形状,和底部514连接设置。第二筒状部517具有圆筒形状,借助连接部571F和第一筒状部516连接。第二筒状部517的内径大于第一筒状部516的内径(底部514的内径)例如,优选第一筒状部516的内径为70mm左右,此时,优选第二筒状部的内径在124mm以上。
连接部571F具有平行水平方向的环状的平板形状。连接部571F连接第一筒状部516的上端和第二筒状部517的下端。
即使具有这种结构的情况下,搅拌槽510F的开口面积随着朝向底部514阶梯性变小。具体第二筒状部517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搅拌槽510F的开口面积,第一筒状部516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搅拌槽510F的开口面积,依次阶梯性变小。
此时,如虚拟线S1所示第一液位位置位于第二筒状部517的高度方向的中央,如虚拟线S2所示第二液位位置位于第一筒状部516和第二筒状部517的边界部附近。
此外,第二液位位置位于搅拌叶片550的叶片部220的上表面220a的上方。这样,可以使叶片部220的整体浸泡在以最少供给基准量供给的热水中,能充分搅拌所述热水和茶叶粉末。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F,能够得到和实施方式3的搅拌槽510B几乎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减小底部514的内径,即使在供给到搅拌槽510F的液量较少时,也能够加大从搅拌叶片550至第二液位位置的距离。而且,通过使第二筒状部517的内径大于第一筒状部516的内径,当供给的液量较大时,可以缩小从搅拌叶片550至第一液位位置的距离。
这样,在各种情况下,利用搅拌叶片550的旋转、从液面取入空气而形成空气的涡流,并通过由搅拌叶片550的叶片部220切割所述空气,可以生成细小的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搅拌和起泡能对应的液量的范围扩大。
(实施方式8)
图3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图31是沿图30所示的XXXI-XXXI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30和图31中图示搅拌槽510G时,为方便省略了封装支架511。参照图30和图3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G。
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G和实施方式7的搅拌槽510F比较时,通过使保温容器512G的侧壁部515G的形状不同,导致搅拌槽510G的内圆周面510a的形状不同。具体连接部571G的形状不同。
连接部571G具有上下方向的两端开口的碗状。此外,连接部571G以随着朝向下方、开口面积逐渐变小的方式设置。连接部571G的下端侧与第一筒状部516的上端连接。连接部571G的上端侧与第二筒状部517的下端侧连接。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线S1所示的根据供给基准量最大的第一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G供给热水时的第一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也大于虚拟线S2所示的根据供给基准量最少的第二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G投入热水时的第二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
此外,第二液位位置位于搅拌叶片550的叶片部220的上表面220a的上方。这样,可以使叶片部220的整体浸泡在以最少供给基准量供给的热水中,能充分搅拌所述热水和茶叶粉末。
另外,通过使底部514的内径减小,即使在向搅拌槽510G供给的液量较少时,也可以加大从搅拌叶片550至第二液位位置的距离。此外,连接部571G的大部分,大于第一筒状部516的内径,所以在供给的液量较大时,也可以缩小从搅拌叶片550至第一液位位置的距离。这样,可以将搅拌和起泡能对应的液量的范围扩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G能够得到和实施方式7的搅拌槽510F几乎同样的效果。此外,通过使连接部571G具有碗状,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G能够抑制台阶部对水的阻力,得到了饮料排出时液体的流动平滑的效果。
(实施方式9)
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图33是沿图32所示的XXXIII-XXXIII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32和图33中图示搅拌槽510H时,为方便了省略封装支架511。参照图32和图3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H。
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H和实施方式8的搅拌槽510G比较时,通过使保温容器512H的侧壁部515H的形状不同,导致搅拌槽510H的内圆周面510a的形状不同。
保温容器512H的侧壁部515H包含第一筒状部516和第二筒状部517H。第一筒状部516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周长一定的圆筒形状。第二筒状部517H具有随着朝向下方、周长逐渐变短的筒状形状。这样,第二筒状部517H的开口面积随着朝向下方逐渐变小。第二筒状部517H的下端与第一筒状部516的上端连接。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线S1所示的根据供给基准量最大的第一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H供给热水时的第一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也大于虚拟线S2所示的根据供给基准量最少的第二供给基准量向搅拌槽510H投入热水时的第二液位位置的开口面积。
此外,第二液位位置位于搅拌叶片550的叶片部220的上表面220a的上方。这样,可以使叶片部220的整体浸泡在以最少供给基准量供给的热水中,能充分搅拌所述热水和茶叶粉末。
此外,第二筒状部517H的大部分,大于第一筒状部516的内径,所以如上所述,可以使搅拌和起泡能对应的液量的范围扩大。
另外,通过使第二筒状部517H具有上述的形状,能够抑制台阶部对水的阻力,也能够得到饮料排出时液体的流动平滑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H能够得到和实施方式8的搅拌槽510G几乎同样的效果。
(比较实施方式)
图34是表示比较实施方式中的搅拌槽和搅拌叶片的立体图。图35是沿图34所示的XXXV-XXXV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34和图35中图示搅拌槽510X时,为方便省略了封装支架511。参照图34和图35,说明比较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X。
比较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X和实施方式7的搅拌槽510F比较时,通过使保温容器512X的侧壁部515X的形状不同,导致搅拌槽510X的内圆周面510a的形状不同。
保温容器512X的侧壁部515X,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周长一定的圆筒状。因此,侧壁部515X的开口面积在上下方向上通常一定。此外,侧壁部515X的内径(底部514的内径)大于实施方式1~9的搅拌槽510~510H的底部514的内径。
这里,搅拌叶片550通过旋转形成涡流,通过用叶片部220切割从所述涡流取入的空气,生成极细小的泡。向搅拌槽510X供给热水时,水深(液体的深度)过低时,不能形成涡流,搅拌时不能将空气吸入热水中。因此,为了生成细小的泡,需要使液面适当位于搅拌叶片550的上方。
如上所述,按照比较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X,底部514的内径大于实施方式1~9。因此,使液面位于搅拌叶片的上方所需要的最小的供给基准量,比实施方式1~9的最少的供给基准量多。因此,比较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X在供给液体的量较少时,不能充分搅拌液体。
实施例
(验证实验)
图36是表示为确认本发明的效果而进行的验证实验的条件和结果的图。参照图36说明为确认本发明的效果而进行的验证实验。
作为验证实验,比较例1中采用具备比较实施方式的搅拌槽510X的搅拌单元,实施例1中采用具备实施方式1的搅拌槽510的搅拌单元500,实施例2中采用实施方式7的搅拌槽510F。另外,在比较例1中,设侧壁部515X的内径(底部的内径)为100mm,侧壁部515X相对底部以90°的角度直立设置。此外,在实施例1中,设底部的内径为60mm,侧壁部515和底部514所呈的角为119°。在实施例2中,设第一筒状部516的内径(底部的内径)为70mm,第二筒状部517的内径为124mm。
此外,作为搅拌叶片550使用了水深在19mm以上、38mm以下时能生成细小的泡的结构。
在实施例1、2和比较例1中,测量了水深为19mm和水深为38mm时对各搅拌槽供给的水的量。将水深为19mm时所需的供给量作为最少的基准供给量。将水深为38mm时所需的供给量作为最大的基准供给量。
在比较例1中,最小的基准供给量为150cc,最大的基准供给量为300cc。在实施例1、2中,最小的基准供给量约为比较例1的一半,为75cc。此外,在实施例2中,最大的基准量为450cc。在实施例2的形状中,通过使第二筒状部517的内径大于比较例1,可以增加最大的供给量。
此外,实验证明了通过采用具备带有实施例1、2这种形状的搅拌槽的搅拌单元,即使供给的液体的量较少也能充分搅拌所述液体。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例示说明了饮料制造装置1具备带有实施方式1的搅拌槽510的搅拌单元500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还可以具备带有实施方式2~9的搅拌槽510A~510H中任意一项的搅拌单元。
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9中,例示说明了搅拌槽由封装支架和保温容器构成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还可以仅由保温容器构成。此外,代替保温容器,也可以使用没有保温性而具有耐热性能的容器。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9的搅拌单元中,例示说明了搅拌作为液体的热水和作为粉末的茶叶粉末制造作为饮料的茶水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搅拌单体的牛奶等饮料用液体生成奶昔等起泡的饮料,还可以搅拌比重不同的多个饮料用液体而生成将其混合的饮料。
(实施方式10)
(饮料制造装置1001)
参照图37至图40,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饮料制造装置1001。图37是饮料制造装置1001的整体立体图,图38是图37中II-II线箭头剖视图,图39是表示饮料制造装置1001的简要结构要素的整体立体图。图40是表示饮料制造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37至图39所示,饮料制造装置1001采用茶叶作为粉碎对象物,粉碎所述茶叶得到茶叶粉末。采用所述得到的茶叶粉末制造作为饮料的茶水。饮料制造装置1001具备作为主体部的装置主体1100、磨粉单元1300、搅拌单元1500、液体贮存容器1700、液体供给流道1155(参照图38)、以及作为粉末承接部的茶叶粉末托盘1800和放置基座1900。放置基座1900在装置主体1100的前侧下方朝向前侧突出设置,能放置杯(省略图示)和茶叶粉末托盘1800。茶叶粉末托盘1800能供使用者握住并移动。
(磨粉单元1300)
磨粉单元1300能装拆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100的前表面侧设置的磨粉单元安装部1180上。磨粉单元1300从正面观察时在搅拌单元1500所含的搅拌槽1510的下方、以不和搅拌槽1510重合的方式与搅拌槽1510分开配置。
在磨粉单元安装部1180中,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130朝向前方突出设置,磨粉单元1300能装拆地安装于所述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130。磨粉单元1300通过和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130连接,获得研磨作为粉碎对象物的茶叶的驱动力。
从磨粉单元1300的上部投入磨粉单元1300的内部的茶叶,在磨粉单元1300的内部被细致粉碎。粉碎的茶叶作为茶叶粉末落下并收集在磨粉单元1300的下方放置的茶叶粉末托盘1800中。另外,磨粉单元1300的具体结构采用图45~图47后述。
(液体贮存容器1700)
液体贮存容器1700能装拆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100的上表面侧设置的液体贮存容器安装部1195上。液体贮存容器1700包含具有上表面开口的容器主体1710,以及堵塞容器主体1710的上表面开口的盖部1720。液体贮存容器1700通过拆下盖部1720,贮存从外部导入的水等液体。
(液体供给流道1155)
液体供给流道1155收容在装置主体1100内。液体供给流道1155和液体贮存容器1700连接(参照图44)。液体供给流道1155的连接液体贮存容器1700一侧的相反侧设有供给口1171。液体供给流道1155包含热水管1150和热水喷嘴1170。热水管1150的一端侧和液体贮存容器1700连接,另一端侧和热水喷嘴1170连接。从液体贮存容器1700导入液体供给流道1155的液体,通过热水管1150、热水喷嘴1170供给到搅拌单元1500。
(搅拌单元1500)
搅拌单元1500包含搅拌液体(包含液体和粉末混合的混合液)的搅拌叶片1550,以及收容搅拌叶片1550的搅拌槽1510。搅拌叶片1550相当于搅拌构件。搅拌槽1510能装拆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100的前表面侧设置的搅拌槽安装部1190上。搅拌槽1510以从装置主体1100向和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安装在搅拌槽安装部1190上。具体搅拌槽1510以其一部分从装置主体1100的前表面沿所述前表面的法线方向突出的方式安装。
搅拌槽安装部1190上设有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1140A。搅拌单元1500放置在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1140A上。设置在搅拌单元1500的内部的搅拌叶片1550,通过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和与其连接的永磁体1141旋转。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和永磁体1141,以位于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1140A的下方的方式收容在装置主体1100内。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相当于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的搅拌构件驱动部。
装置主体1100的搅拌槽安装部1190的上部设有热水喷嘴1170。在装置主体1100的内部,使热水管1150内的水上升到规定温度,热水从热水喷嘴1170供给到搅拌槽1510内。向搅拌槽1510内投入在装置主体1100中作成的热水以及从磨粉单元1300得到的茶叶粉末,通过搅拌槽1510内的搅拌叶片1550搅拌热水和茶叶粉末。这样,在搅拌槽1510内制造作为混合液的茶水。
在搅拌单元1500内制造的茶水,通过对设置在搅拌槽1510的下方的吐出机构1540的操作杆1542进行操作,可以注入放置基座1900上放置的杯(省略图示)中。另外,搅拌单元1500的具体结构采用图48和图49后述。
如图40所示,饮料制造装置1001还具备控制部1110、磨粉电动机单元1120、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加热器1160、输入部1112和检测装置1115。控制部1110控制磨粉电动机单元1120、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和加热器1160的动作。磨粉单元1300被磨粉电动机单元1120驱动,搅拌单元1500被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驱动。
具体磨粉电动机单元1120通过使磨粉单元1300的下磨1350(参照图46)旋转驱动,在上磨1360(参照图46)和下磨1350之间将茶叶粉碎。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通过使搅拌单元1500的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搅拌供给到搅拌槽1510的热水和茶叶粉末。
输入部1112用于对控制部1110指示后述吐出工序中的搅拌叶片1550的旋转模式、搅拌叶片1550的搅拌时间和/或搅拌次数。作为输入部1112可以采用按压式按钮以及和触摸传感器一体化的液晶显示部等。输入部1112由按压式按钮构成时,通过适当选择例如预先设定有不同条件的第一按钮、第二按钮等多个按钮,可以决定旋转模式、搅拌时间和/或搅拌次数等条件。此外,输入部1112由和触摸传感器一体化的液晶显示部等构成时,使用者还可以直接输入上述条件。
检测装置1115检测操作后述吐出机构1540所具备的操作杆1542的时机。检测装置1115向控制部1110输入检测所述时机的检测信号。控制部1110在检测装置1115检测到所述时机之前预先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并且在输入了上述检测信号的信号输入状态下,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
液体贮存容器1700内贮存的水等液体,被导入液体供给流道1155。导入液体供给流道1155的水,被加热器1160加热成为热水,向搅拌单元1500供给。
(茶水(饮料)的制造流程)
接着,参照图41至图43,说明采用上述饮料制造装置1001的茶水(饮料)的制造流程。图41至图43是表示采用饮料制造装置1001制造茶水的第一至第三制造流程的图。另外,磨粉单元1300中投入规定量的茶叶,液体贮存容器1700中贮存有规定量的水。
(第一制造流程)
参照图41说明第一制造流程。所述第一制造流程是同时进行磨粉单元1300中的茶叶的粉碎以及从装置主体1100向搅拌单元1500的热水供给的流程。
饮料制造装置1001同时开始步骤111中的通过磨粉单元1300的茶叶磨粉,以及步骤113中的从装置主体1100向搅拌单元1500的热水供给。接着,在步骤112中,通过磨粉单元1300的茶叶磨粉结束,并且步骤114中的从装置主体1100向搅拌单元1500的热水供给结束。
在步骤115中由使用者把在步骤112中得到的茶叶粉末投入搅拌单元1500内。
接着,在步骤116中,开始在搅拌单元1500中搅拌茶叶粉末和热水。在步骤117中,搅拌单元1500中的茶叶粉末和热水的搅拌结束。在步骤118中,通过由使用者操作搅拌单元1500的下方设置的吐出机构1540的操作杆1542,向放置基座1900上放置的杯吐出茶水。
(第二制造流程)
参照图42说明第二制造流程。所述第二制造流程是磨粉单元1300中的茶叶粉碎后,进行从装置主体1100向搅拌单元1500的热水供给的流程。
饮料制造装置1001在步骤121中,开始磨粉单元1300中的茶叶的磨粉。在步骤122中,磨粉单元1300中的茶叶的磨粉结束。在步骤123中,由使用者把在步骤122中得到的茶叶粉末投入搅拌单元1500内。
在步骤124中,开始从装置主体1100向搅拌单元1500的热水供给。在步骤125中,从装置主体1100向搅拌单元1500的热水供给结束。
接着,在步骤126中,开始在搅拌单元1500中搅拌茶叶粉末和热水。在步骤127中,搅拌单元1500中的茶叶粉末和热水的搅拌结束。在步骤128中,通过由使用者操作搅拌单元1500的下方设置的吐出机构1540的操作杆1542,向放置基座1900上放置的杯吐出茶水。
(第三制造流程)
参照图43说明第三制造流程。所述第三制造流程具备通过在搅拌单元1500中搅拌热水使其冷却的步骤。
饮料制造装置1001同时开始步骤131中的通过磨粉单元1300的茶叶磨粉以及步骤133中的从装置主体1100向搅拌单元1500的热水供给。步骤134中的从装置主体1100向搅拌单元1500的热水供给结束。
接着,在步骤132中,通过磨粉单元1300的茶叶磨粉结束,并且在步骤135中,在搅拌单元1500中开始热水的冷却搅拌。在步骤136中,在搅拌单元1500中热水的冷却搅拌结束。
在步骤137中由使用者把在步骤132中得到的茶叶粉末投入搅拌单元1500内。
接着,在步骤138中,开始在搅拌单元1500中搅拌茶叶粉末和热水。在步骤139中,搅拌单元1500中的茶叶粉末和热水的搅拌结束。在步骤140中,通过由使用者操作搅拌单元1500的下方设置的吐出机构1540的操作杆1542,向放置基座1900上放置的杯吐出茶水。
(装置主体1100的内部结构)
接着,参照图44,说明装置主体1100的内部结构。图44是表示饮料制造装置100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在饮料制造装置1001的装置主体1100的内部,在液体贮存容器1700的前表面侧配置有采用了安装有电子元件的印刷配线基板的控制部1110。根据使用者输入的开始信号,由控制部1110执行上述茶水的制造流程。
控制部1110的下方位置上,配置有对磨粉单元1300给予驱动力的磨粉电动机单元1120。所述磨粉电动机单元1120的下方位置上设有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130,所述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130向前方突出设置,用于向磨粉单元1300传递磨粉电动机单元1120的驱动力。
液体贮存容器1700的底面连接有从底面暂且向下方延伸、再呈U形向上延伸的热水管1150的一端。热水管1150的上端部连接热水喷嘴1170,其用于向搅拌单元1500的搅拌槽1510注入热水。热水管1150的中途区域上安装有U形的加热器1160,其用于加热通过热水管1150内的水。
(磨粉单元130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45至图47,说明磨粉单元1300的结构。图45是磨粉单元1300的立体图,图46是磨粉单元1300的分解立体图,图47是磨粉单元1300的纵剖视图。
磨粉单元1300具有整体呈圆筒形状的磨粉容器1310,磨粉单元1300下方的侧面上设有连接用窗1300W,供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130插入其内部。磨粉容器1310的内部设有贮存由上磨1360和下磨1350生成的茶叶粉末的贮存部1311(参照图47),以及与贮存部1311连通的排出流道1312。成为磨粉容器1310的最下端部的排出流道1312的下端部,设有将茶叶粉末朝向茶叶粉末托盘1800排出的排出口1312a。排出口1312a设在比后述保温容器1512(参照图48)的开口部1513位于下方。这样,可以防止由供给到保温容器1512内的热水生成的热气从排出口1312a侵入。
磨粉单元1300包含粉碎粉碎对象物的上磨1360和下磨1350,以及安装所述下磨1350的下磨支承部1340。在磨粉容器1310的内部,从下方依次设置下磨支承部1340、下磨1350、上磨1360。
下磨支承部1340从上磨1360所处一侧的相反侧(下磨1350的下方侧)支承下磨1350。下磨支承部1340具有大体圆柱形状的主体部1341、卡合突起部1342、刮粉部1343。磨粉轴1345设在主体部134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磨粉轴1345和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130连接。这样,下磨支承部1340能够在支承下磨1350的状态下旋转。
卡合突起部1342设在主体部1341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卡合突起部1342是用于将下磨1350卡止的部位。刮粉部1343设置在主体部1341的周缘部上。通过使下磨支承部1340旋转,刮粉部1343刮取贮存部1311中贮存的茶叶粉末并向排出流道1312输送。
下磨1350包含:和上磨1360的主面1360a相对配置的主面1350a;位于所述主面1350a的相反侧的主面1350b;以及连接主面1350a和主面1350b的圆周面。下磨1350的主面1350a上形成多个断槽。多个断槽例如沿等角螺旋延伸设置。此外,多个断槽也可以通过将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形成的直线状的槽辐射状设置构成。
下磨1350的主面1350b上设有卡合凹部1352。卡合凹部1352设置在与下磨支承部1340的卡合突起部1342对应的位置,与卡合突起部1342卡止。下磨1350和下磨支承部1340联动旋转。下磨1350的中央部上设有沿转轴芯朝向上方延伸的芯1359。
芯1359以贯穿设置在上磨1360的中央部的通孔1361的方式设置。芯1359具有螺旋状设置的叶片部1359a。
上磨1360包含:和下磨1350的主面1350a相对配置的主面1360a;位于和所述主面1360a相反侧的主面1360b;以及连接主面1360a和主面1360b的圆周面。上磨1360的主面1360a上,和下磨的主面1350a同样形成断槽。
上磨1360由配置在其上方的上磨保持构件1370保持。例如,上磨1360的上表面设有未图示的孔部,通过使上磨保持构件1370上设置的未图示的销部进入所述孔部,防止上磨1360旋转。
上磨保持构件1370包含:具有孔部1371a的底面部1371;从底面部1371的周向边缘朝向上方直立设置的外筒部1372;以及从孔部1371a的周向边缘朝向上方直立设置的内筒部1373。孔部1371a以和上磨1360的通孔1361连通的方式设置。外筒部1372和内筒部1373之间,收容有将上磨1360朝向下方按压的弹簧1381和弹簧保持构件1380。利用弹簧1381,调节作用在上磨1360和下磨1350之间的粉碎压力。
磨粉容器1310的上端开口部1310b侧安装有用于向上磨1360和下磨1350之间供给粉碎对象物的料斗部1320。料斗部1320具有顶板部1321、筒状部1322和粉碎对象物投入口1325。顶板部1321在大体中央部具有设置了开口部1323的碗形。筒状部1322从开口部1323的周向边缘向下方直立设置。筒状部1322插入内筒部1373的内侧。
粉碎对象物投入口1325由开口部1323和筒状部1322限定。粉碎对象物投入口1325内,收容有芯1359的前端侧。在筒状部1322内以横跨粉碎对象物投入口1325的方式,设有多个直线状的肋1391、1392、1393。
粉碎茶叶时,优选料斗部1320被罩部1330覆盖。这样,可以防止将茶叶投入粉碎对象物投入口1325后,异物侵入磨粉单元1300内,并且可以防止粉碎的茶叶飞散。另外,投入茶叶时,从料斗部1320取下罩部1330。
投入粉碎对象物投入口1325的茶叶,收容在由从上磨保持构件1370露出的上磨1360的上表面和筒状部1322的内圆周面限定的空间内。通过螺旋状的叶片部1359a伴随下磨1350的旋转而旋转,所述空间中收容的茶叶被引导到上磨1360和下磨1350之间。
被引导到上磨1360和下磨1350之间的茶叶,粉碎后作为茶叶粉末从上述上磨1360和下磨1350的周向边缘向下方落下。落下的茶叶粉末的一部分,通过排出流道1312从排出口1312a向茶叶粉末托盘1800排出。落下的茶叶粉末的其他部分贮存在贮存部1311中。通过刮粉部1343伴随下磨支承部1340的旋转而旋转,贮存部1311内的茶叶粉末向排出流道1312输送并从排出口1312a向茶叶粉末托盘1800排出。
(搅拌单元150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48和图49,说明搅拌单元1500的结构。图48是搅拌单元1500的立体图,图49是搅拌单元1500的纵剖视图。
搅拌单元1500具备搅拌槽1510、搅拌叶片1550和搅拌罩1530。搅拌槽1510包含树脂制的封装支架1511,以及被所述封装支架1511保持的保温容器1512。保温容器1512相当于搅拌槽1510的容器主体。封装支架1511上设有由树脂一体成形的把手1520。保温容器1512具有有底筒形状,并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1513。
搅拌罩1530以能开闭开口部1513的方式安装在开口部1513上。搅拌罩1530上设有:用于投入由磨粉单元1300粉碎的茶叶粉末的粉末投入口1531,以及从热水喷嘴1170注入在装置主体1100内形成的热水的热水口1532。热水口1532设在与热水喷嘴1170的供给口1171对应的位置。
粉末投入口1531和热水口1532,和开口部1513连通。从移动的茶叶粉末托盘1800投入粉末投入口1531的茶叶粉末,借助开口部1513投入到保温容器1512内。从热水喷嘴1170注入热水口1532的热水,借助开口部1513向保温容器1512内供给。
搅拌槽1510的底部安装有搅拌叶片1550。搅拌槽1510的底部设有向上方延伸的转轴1560,搅拌叶片1550的筒状芯1250插入所述转轴1560。
搅拌叶片1550中埋入永磁体1240。在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1140A,通过使埋入搅拌叶片1550的永磁体1240与设置在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侧的永磁体1141在非接触的状态下磁性结合,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搅拌叶片1550。
另外,作为搅拌构件,说明了采用具有上述结构的搅拌叶片1550的示例,但是不限于此,作为搅拌构件,可以适当采用外周部具有搅拌要素的构件。作为搅拌要素,可以采用螺旋管形状的金属丝构成的卷绕部、叶轮等。
搅拌槽1510上设有吐出机构1540。吐出机构1540是用于把由搅拌叶片1550搅拌热水(液体)和茶叶粉末(粉末)而生成的茶水(混合液)从搅拌槽1510向外部吐出的机构。
吐出机构1540包含:与搅拌槽1510的容器内连通的吐出口1541;以能开闭吐出口1541的方式插入吐出口1541的开闭喷嘴1543;以及控制开闭喷嘴1543的位置的操作杆1542。操作杆1542相当于操作吐出机构1540的操作部。
开闭喷嘴1543在通常状态下通过弹簧等加力构件(省略图示)以堵塞吐出口1541的方式被施加作用力。使用者使操作杆1542反抗作用力移动时,使开闭喷嘴1543移动,从而打开吐出口1541。这样,搅拌槽1510内的茶水向放置基座1900上放置的杯(省略图示)吐出。
说明搅拌槽1510内的茶水吐出时的搅拌叶片1550的动作。图50是表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的饮料制造流程的具体吐出工序的流程图。参照图50,具体说明吐出工序。
在吐出工序中,首先,如步骤118所示,吐出工序开始时同时开始进行步骤1181中的吐出口1541的打开动作和步骤1183中的搅拌动作。具体使用者通过使操作杆1542反抗作用力移动、使开闭喷嘴1543上升,而打开吐出口1541。同时,和操作杆1542的动作联动、设置于装置主体1100的开关(未图示)被按下。这样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另外,所述开关相当于检测装置1115。
通过开关被按下而成为接通状态,所述开关检测出操作杆1542被操作的时机,即茶水从吐出机构1540向外部吐出的时机,并且把检测所述时机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部1110。控制部1110根据输入的检测信号,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这样,在打开吐出口1541的同时、搅拌叶片1550旋转。
为了向杯中吐出期望的量的茶水,从吐出口1541打开并经过规定的时间后,在步骤1182中关闭吐出口1541。具体使用者通过使操作杆1542从反抗作用力移动的状态返回原状态,使开闭喷嘴1543下降,从而使吐出口1541关闭。同时开关从接通状态成为断开状态。
从步骤1181到步骤1182期间,控制部1110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连续性或间歇性旋转驱动。具体在步骤1184中,控制部1110判断是连续旋转模式还是间歇旋转模式。连续旋转模式或间歇旋转模式例如由使用者通过操作面板预先选择决定。另外,当预先设定了进行连续旋转模式和间歇旋转模式中任意一方时,步骤1184被省略,进行步骤1185A和步骤1185B中任意一方。
在步骤1184中,控制部1110判断是连续旋转模式时(步骤1184:是),实施步骤1185A。在步骤1185A中,控制部1110从吐出口1541打开、至吐出口1542关闭期间,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连续性旋转驱动。这样,从吐出机构1540向外部吐出液体(粉末和液体组成的混合液)时,搅拌叶片1550连续旋转。另外,搅拌时间也可以是从吐出口1541打开、至经过规定的时间。这种搅拌时间可以由上述的输入部1112指示。
另一方面,在步骤1184中,控制部1110判断是间歇旋转模式时(步骤1184:否),实施步骤1185B。在步骤1185B中,控制部1110从吐出口1541打开、至吐出口1542关闭期间,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间歇性旋转驱动。这样,从吐出机构1540向外部吐出液体时,搅拌叶片1550间歇旋转。这里间歇性旋转驱动是指,根据规定的接通、断开周期,分开规定的间隔重复旋转规定的时间。搅拌叶片1550旋转的时机可以适当设定,还可以仅在吐出口1541刚刚打开后或在吐出口即将关闭前搅拌。搅拌叶片旋转的次数,从吐出口1541打开、至吐出口1542关闭期间,可以是仅规定时间内的1次。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的时间和/或转速,可以由上述的输入部1112指示。
接着,在步骤1186中,控制部1110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的旋转动作停止。这样,搅拌结束。通过步骤1182中的吐出口1541的关闭和步骤1186中的搅拌的结束,如步骤1189所示,吐出工序结束。
说明这种吐出带来的搅拌槽1510内的茶水状态的变化。图51是表示图41所示的搅拌开始工序中的搅拌槽内的状态的图。图52是表示在图41所示的搅拌结束工序中、从搅拌结束后经过规定的时间后的搅拌槽内的状态的图。图53是表示在图41所示的吐出工序中、吐出的茶水的状态的图。
如图51所示,在执行图41中的步骤116至步骤117期间,为了搅拌供给到搅拌槽1510的热水和茶叶粉末,控制部1110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在所述状态中,通过搅拌叶片1550的旋转驱动,搅拌槽1510内的热水上作用了离心力。这样,液面S形成涡流,可以将空气吸入热水中。被吸入的空气被搅拌叶片1550的叶片部细致粉碎后成为气泡B,和茶叶粉末P一起均匀分散在热水内。这样,生成细小的泡和浓度几乎一定的茶水。
如图52所示,图41中的步骤117中的搅拌结束、至步骤118中的开始吐出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生成的茶水分离为包含大量的气泡B(泡)的层(层S1)、包含少量的茶叶粉末的层(层S2)以及包含大量的茶叶粉末的层(层S3)。
层S1因包含大量的泡、而比重小,因此步骤117中的搅拌结束后,几乎瞬间分离。另一方面,层2和层3随着茶叶粉末向搅拌槽1510的底部沉降而分离。因此,层2和层3的分离,需要比层S1分离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的时间。
此时,由于层S2所含的茶叶粉末的量,比层S3所含的茶叶粉末的量少,所以层S2的比重(浓度)比层S3的比重(浓度)小。
吐出这种比重不同的部分分离的茶水时,从层S3依次吐出。因此,生成几人份的茶水时,会出现仅吐出浓度高的茶水、而不吐出泡的情况。这样,担忧会吐出与使用者的喜好不同的茶水。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的吐出工序所述,控制部1110根据检测装置1115检测吐出机构1540吐出的时机而输入的检测信号,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在吐出机构1540开始吐出茶水的同时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
这样,如图53所示,在吐出茶水时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可以以气泡B和茶叶粉末P均匀分散的状态向杯中吐出茶水。
这样控制部1110在输入了检测信号的信号输入状态下,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在吐出机构1540开始吐出茶水的同时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1001能够制造期望量的饮料,并且能够吐出配合使用者的喜好具有期望的比重的饮料。
另外,从吐出口1541吐出茶水期间,使搅拌叶片1550间歇性旋转的情况下,由于搅拌叶片1550停止期间不产生搅拌叶片1550的旋转导致的负压,所以能加快茶水从吐出口1541的吐出速度。这样,可以缩短吐出所需的量的茶水的时间。此外,即使使搅拌叶片1550连续性旋转的情况下,通过限制搅拌时间,也能设置不产生负压的时间,所以可以缩短吐出茶水的时间。此外,通过调整搅拌时间,可以调整泡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说明了从在步骤117中搅拌结束、至在步骤118中开始吐出为止经过规定的时间,导致茶水分离为层S1、层S2和层S3的情况,但是茶水的分离不限于这种情况。
例如,茶水也可以分离为包含大量泡的层和几乎具有均匀浓度的液体层这2层。此时,包含大量泡的层,在步骤117中搅拌结束后瞬间分离。因此,从步骤117结束后、至在步骤118中开始吐出为止的规定的时间,也包含了泡从液体分离这种非常短的时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说明了检测装置1115是以和操作杆1542的动作联动的方式设置的开关,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不和操作杆1542的动作联动的方式设置的开关。此时,在吐出工序中,按压开关的时机可以在操作杆1542的操作前。此时,步骤1183中的搅拌动作首先开始,直至步骤1186中的搅拌动作结束为止的期间,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操作杆1542开闭吐出口1541。而且此时,优选饮料制造装置1001具有在步骤1183至步骤1186之间通知使用者处于吐出等待状态内容的装置。另外,还可以在操作杆1542被操作后按下开关。
(实施方式11)
图54是表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的饮料制造流程的具体吐出工序的流程图。参照图5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吐出工序。
如图5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的吐出工序和实施方式10的搅拌单元1500的吐出工序比较时,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的时机不同。具体按照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的饮料制造流程的吐出工序,吐出口1541打开并经过规定的时间后,搅拌叶片1550旋转。
更具体说明时,首先,如步骤118所示吐出工序开始时,在步骤1181中吐出口1541打开。具体使用者通过使操作杆1542反抗作用力移动、使开闭喷嘴1543上升,而打开吐出口1541。接着,从打开吐出口1541经过规定的时间(第一时间)向杯中吐出期望量的茶水后,在步骤1182中关闭吐出口1541。
进行步骤1181和步骤1182期间,并列进行步骤1183A至步骤1186的动作。在步骤1181中,使用者移动操作杆1542时,与操作杆1542的动作联动、装置主体1100上设置的开关(未图示)被按下。这样开关成为接通状态。
通过使开关成为接通状态,所述开关检测从吐出机构1540向外部吐出茶水的时机,并且把检测所述时机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部1110。
在向控制部1110输入了所述检测信号的信号输入状态下,首先,在步骤1183A中,控制部1110确认吐出口1541打开后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比第一时间短的第二时间)。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步骤1183A:是)时,实施步骤1183B。另一方面,未经过规定时间(步骤1183A:否)时,待机至经过规定时间。
接着,在步骤1183B中,控制部1110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接着,从步骤1184至步骤1186,控制部1110进行和实施方式10中的从步骤1184至步骤1186同样的动作,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连续性或间歇性旋转。另外,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的时间,比上述的第一时间短。
在步骤1186中,控制部1110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的旋转动作停止。这样,搅拌结束。这样,通过步骤1182中吐出口1541的关闭以及步骤1186中搅拌的结束,如步骤1189所示吐出工序结束。
通过进行以上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吐出工序中,吐出口1541打开后、至搅拌开始之间,主要吐出比重大的茶水。因此,优选在图41所示的步骤117的搅拌结束后马上开始所述吐出工序。此时,茶叶粉末的沉降被抑制,可以向杯中吐出浓度相对均匀的茶水。
接着,搅拌开始后、至吐出口1541关闭,通过利用搅拌叶片1550的旋转搅拌搅拌槽1510内的茶水,向杯中吐出气泡和茶叶粉末均匀分散的茶水。此时,搅拌前有一部分茶水已被吐出,所以搅拌时搅拌槽1510内的茶水的量减少。因此,通过搅拌生成含大量泡的茶水。
因此,添注的茶水主要含大量的泡,可以在先前注入杯中的浓度大体一定的茶水上添加细小的泡,向杯内供给茶水。当使用者希望提高口感、细细品茶时,优选采用这种吐出工序。
这样,控制部1110从检测装置1115输入检测信号,并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在从吐出机构1540向外部吐出液体并经过规定时间后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中,也可以制造期望的量的饮料,并且可以配合使用者的喜好、吐出具有期望的比重的饮料。
(实施方式12)
图55是表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的饮料制造流程的具体吐出工序的流程图。参照图5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吐出工序。
如图5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流程的吐出工序和实施方式10的第一制造流程的吐出工序比较时,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的时机不同。具体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的吐出工序中,在吐出口1541打开为止的期间开始搅拌。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和实施方式10的搅拌单元1500相比,吐出机构的结构不同。具体搅拌单元1500的吐出机构代替操作杆1542和开闭喷嘴1543,具备例如电磁阀(未图示)等自动开闭吐出口1541的开闭装置。此外,设有用于操作所述开闭装置的操作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吐出工序中,首先,在使用者期望吐出的时机,操作装置主体1100上设置的操作机构。作为操作机构,可以采用用于开始控制动作的按压式按钮和与触摸传感器一体化的液晶显示部等。操作机构作为如上所述操作吐出机构1540的操作部发挥功能,并且还作为检测装置1115发挥功能。操作机构将操作的时机输入控制部1110。
如步骤118所示,通过操作操作部开始吐出工序。此外,通过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所述操作部检测从吐出机构向外部吐出茶水的时机,并且把检测所述时机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部1110。控制部1110根据输入的检测信号,在步骤S183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
接着,从步骤1184至步骤1186,进行和实施方式10的从步骤1184至步骤1186同样的动作,控制部1110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连续性或间歇性旋转。在步骤1186中,控制部1110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的旋转动作停止。这样,搅拌结束。
接着,在步骤1188A控制部1110将吐出机构1540的电磁阀设为打开状态,打开吐出口1541。为了向杯中吐出期望的量的茶水,在打开吐出口1541并经过规定时间后,在步骤1188B关闭吐出口1541。这样,如步骤1189所示,吐出工序结束。
通过进行以上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吐出工序中,吐出口1541打开后、至吐出口1541关闭期间,主要吐出比重大的茶水。
因此,优选从步骤1186中的搅拌结束后马上打开吐出口1541,向杯中吐出搅拌槽1510内的茶水。此时,茶叶粉末的沉降被抑制,可以向杯中吐出浓度相对均匀的茶水。使用者喜欢泡少的茶水时,优选采用这种吐出工序。
这样,控制部1110从检测装置1115输入检测信号,并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在从吐出机构1540向外部吐出液体(茶水)前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在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中,也可以制造期望的量的饮料,并且配合使用者的喜好吐出具有期望的比重的饮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说明了吐出口1541打开前使搅拌叶片1550的搅拌结束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还可以在吐出口1541打开后结束搅拌叶片1550的搅拌。即,可以在步骤1188A后进行步骤1186。
(实施方式13)
图56是表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的饮料制造流程的吐出工序前的搅拌结束工序和吐出工序之间的搅拌单元的动作的流程图。参照图5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的制造流程。
如图56所示,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制造茶水的制造流程中,在采用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制造茶水的第一制造流程的步骤S17和步骤118之间包含步骤11171至步骤1173的工序(动作)。
具体在步骤117中搅拌结束后,在步骤11171中,控制部1110确认规定时间内是否从检测装置1115输入了检测信号。规定时间内输入了检测信号时(步骤11171:是),开始步骤118。
另一方面,规定时间内未输入检测信号时(步骤11171:否),实施步骤1172。在步骤1172中,控制部1110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
接着,在步骤1173中,控制部1110进行和实施方式10的步骤1184同样的动作,决定使搅拌叶片1550连续性旋转或者间歇性旋转。在步骤1173中,控制部1110判断为连续旋转模式时(步骤1173:是),实施步骤1174A。在步骤1174A中,控制部1110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连续性旋转驱动。
另一方面,在步骤1173中,控制部1110判断为间歇旋转模式时(步骤1173:否),实施步骤1174B。在步骤1174B中,控制部1110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间歇性旋转驱动。
使搅拌叶片1550连续性或间歇性旋转规定时间后,控制部1110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的旋转停止。而后,重复从步骤11171的动作。
这样,控制部1110在检测装置1115检测出吐出茶水的时机前,在以通常的制造流程使搅拌叶片1550旋转规定时间后,直到吐出工序开始为止,控制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使搅拌叶片1550定期旋转,由此可以防止茶叶粉末沉降到搅拌槽1510的底部。
另外,例示说明了实施方式13的搅拌结束工序和吐出工序之间的动作应用于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的第一制造流程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可以应用于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的第二制造流程和第三制造流程,还可以应用于实施方式11或3的饮料制造流程。
(实施方式14)
图57是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的剖视图。参照图5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1001D。
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制造装置1001D和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1001比较时,不同点在于设有搅拌槽检测装置1116,用于检测搅拌单元1500是否安装在搅拌槽安装部1190上。其他的结构几乎相同。
搅拌槽检测装置1116例如安装于液体供给流道1155,以贯穿限定搅拌槽安装部1190的装置主体1100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搅拌槽检测装置1116在安装了搅拌单元1500的状态中,和搅拌单元1500接触。作为搅拌槽检测装置1116,可以采用光传感器、负荷传感器等各种检测传感器。另外,使用光传感器时,不必使搅拌检测装置1116和搅拌单元接触,只要搅拌槽检测装置1116设置在装置主体1100内并借助设置在限定搅拌槽安装部1190的装置主体1100的一部分上的通孔能够检测搅拌单元1500的安装状态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搅拌槽检测装置20检测到搅拌单元的安装的期间,设定为搅拌叶片1550间歇性旋转驱动。这样,即使例如图41所示的第一制造流程中的从步骤117的搅拌结束后、至步骤118的吐出工序的开始为止的时间变长,也可以防止粉末的沉降和泡的破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获得和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几乎同样的效果,此外即使从步骤117的搅拌结束后、至步骤118的吐出工序的开始为止的时间变长时,也可以防止粉末的沉降和泡的破灭。
例示说明了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0至3以及实施方式14中的吐出工序应用于实施方式10的饮料制造装置的第一制造流程中的吐出工序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还可以应用于第二制造流程的吐出工序和第三制造流程的吐出工序。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0至5中,例示说明了饮料制造装置具备检测装置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没有检测装置。此时,例如还可以设定为直到饮料制造装置的电源断开为止使搅拌叶片1550连续性或间歇性旋转。此时,配合搅拌叶片1550旋转的时机,操作操作杆1542或操作面板。这样,可以在从吐出机构1540向外部吐出液体时形成搅拌叶片1550旋转驱动的状态。
(实施方式15)
(饮料制造装置2001)
参照图58至图60,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饮料制造装置2001。图58是饮料制造装置2001的整体立体图,图59是图58中II-II线箭头剖视图,图60是表示饮料制造装置2001的简要结构要素的整体立体图。
如图58至图60所示,饮料制造装置2001作为粉碎对象物采用茶叶,将所述茶叶粉碎后得到茶叶粉末。采用所述得到的茶叶粉末,制造作为饮料的茶水。饮料制造装置2001具备作为主体部的装置主体2100、磨粉单元2300、搅拌单元2500、液体贮存容器2700、作为液体供给部的液体供给流道2155(参照图59)、作为粉末承接部的茶叶粉末托盘2800和放置基座2900。放置基座2900以向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装置主体2100的前侧下方,能放置杯(省略图示)和茶叶粉末托盘2800。茶叶粉末托盘2800以使用者能握住并移动的方式设置。
(磨粉单元2300)
磨粉单元2300能装拆地安装在装置主体2100的前表面侧设置的磨粉单元安装部2180上。在磨粉单元安装部2180中,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2130朝向前方突出设置,磨粉单元2300能装拆地安装于所述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2130。磨粉单元2300通过和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2130连接,获得研磨作为粉碎对象物的茶叶的驱动力。
从磨粉单元2300的上部投入磨粉单元2300的内部的茶叶,在磨粉单元2300的内部被细致粉碎。粉碎的茶叶作为茶叶粉末落下并收集在磨粉单元2300的下方放置的茶叶粉末托盘2800中。另外,磨粉单元2300的具体结构采用图65~图67后述。
(液体贮存容器2700)
液体贮存容器2700能装拆地安装在装置主体2100的上表面侧设置的液体贮存容器安装部2195上。液体贮存容器2700包含具有上表面开口的容器主体2710,以及堵塞容器主体2710的上表面开口的盖部2720。液体贮存容器2700通过拆下盖部2720,贮存从外部导入的水等液体。
(液体供给流道2155)
液体供给流道2155收容在装置主体2100内。液体供给流道2155和液体贮存容器2700连接(参照图64)。液体供给流道2155的连接液体贮存容器2700一侧的相反侧设有供给口2171。液体供给流道2155包含热水管2150和热水喷嘴2170。热水管2150的一端侧和液体贮存容器2700连接,另一端侧和热水喷嘴2170连接。从液体贮存容器2700导入液体供给流道2155的液体,通过热水管2150、热水喷嘴2170供给至搅拌单元2500。
(搅拌单元2500)
搅拌单元2500包含搅拌液体和粉末的搅拌叶片2550,以及收容搅拌叶片2550的搅拌槽2510。搅拌叶片2550相当于搅拌构件。搅拌槽2510能装拆地安装在装置主体2100的前表面侧设置的搅拌槽安装部2190上。搅拌槽2510以其一部分从装置主体2100的前表面沿所述前表面的法线方向突出的方式,安装在搅拌槽安装部2190上。
搅拌槽安装部2190上设有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2140A。搅拌单元2500放置在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2140A上。设置在搅拌单元2500的内部的搅拌叶片2550,通过搅拌电动机单元2140和与其连接的永磁体2141旋转。搅拌电动机单元2140和永磁体2141,以位于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2140A的下方的方式收容在装置主体2100内。搅拌电动机单元2140相当于使搅拌叶片2550旋转驱动的搅拌叶片驱动部。
装置主体2100的搅拌槽安装部2190的上部设有热水喷嘴2170。在装置主体2100的内部,使热水管2150内的水上升到规定温度,将热水从热水喷嘴2170供给到搅拌槽2510内。在装置主体2100中作成的热水和由磨粉单元2300得到的茶叶粉末被投入搅拌槽2510内,利用搅拌槽2510内的搅拌叶片2550,搅拌热水和茶叶粉末。这样,在搅拌槽2510内制造茶水。
在搅拌单元2500内制造的茶水,通过对搅拌单元2500的下方设置的吐出机构2540的操作杆2542进行操作,可以注入放置基座2900上放置的杯(省略图示)中。另外,搅拌单元2500的具体结构采用图68和图69后述。
(茶水(饮料)的制造流程)
接着,参照图61至图63,说明采用上述饮料制造装置2001的茶水(饮料)的制造流程。图61至图63是表示采用饮料制造装置2001的茶水吐出的第一至第三制造流程的图。另外,磨粉单元2300中投入规定量的茶叶,液体贮存容器2700中贮存有规定量的水。
(第一制造流程)
参照图61说明第一制造流程。所述第一制造流程是同时进行磨粉单元2300中的茶叶的粉碎以及从装置主体2100向搅拌单元2500的热水供给的流程。
饮料制造装置2001同时开始步骤2211中的通过磨粉单元2300的茶叶磨粉,以及步骤2213中的从装置主体2100向搅拌单元2500的热水供给。接着,在步骤2212中,通过磨粉单元2300的茶叶磨粉结束,并且步骤2214中的从装置主体2100向搅拌单元2500的热水供给结束。
在步骤2215中由使用者把在步骤2212中得到的茶叶粉末投入搅拌单元2500内。
接着,在步骤2216中,开始在搅拌单元2500中搅拌茶叶粉末和热水。在步骤2217中,搅拌单元2500中的茶叶粉末和热水的搅拌结束。在步骤2218中,通过由使用者操作搅拌单元2500的下方设置的吐出机构2540的操作杆2542,向放置基座2900上放置的杯中吐出茶水。按照本流程,由于茶叶的磨粉和热水供给同时进行,所以能够在短时间高效制造茶水饮料。
(第二制造流程)
参照图62,说明第二制造流程。所述第二制造流程是在磨粉单元2300中的茶叶被粉碎后,进行从装置主体2100向搅拌单元2500的热水供给的流程。
饮料制造装置2001在步骤221中,开始通过磨粉单元2300的茶叶磨粉。在步骤222中,通过磨粉单元2300的茶叶磨粉结束。在步骤223中,由使用者把在步骤222中得到的茶叶粉末投入搅拌单元2500内。
在步骤224中,开始从装置主体2100向搅拌单元2500的热水供给。在步骤225中,从装置主体2100向搅拌单元2500的热水供给结束。
接着,在步骤226中,开始在搅拌单元2500中搅拌茶叶粉末和热水。在步骤227中,搅拌单元2500中的茶叶粉末和热水的搅拌结束。在步骤228中,通过由使用者操作搅拌单元2500的下方设置的吐出机构2540的操作杆2542,向放置基座2900上放置的杯中吐出茶水。按照本流程,由于茶叶磨粉后进行热水供给,所以能够抑制热水的温度降低。
(第三制造流程)
参照图63,说明第三制造流程。所述第三制造流程具备在搅拌单元2500中通过搅拌热水使热水冷却的步骤。
饮料制造装置2001同时开始步骤231中的通过磨粉单元2300的茶叶磨粉以及步骤233中的从装置主体2100向搅拌单元2500的热水供给。步骤234中的从装置主体2100向搅拌单元2500的热水供给结束。
接着,在步骤232中,通过磨粉单元2300的茶叶磨粉结束,并且在步骤235中,在搅拌单元2500中开始热水的冷却搅拌。在步骤236中,在搅拌单元2500中热水的冷却搅拌结束。
在步骤237中由使用者把在步骤232中得到的茶叶粉末投入搅拌单元2500内。
接着,在步骤238中,开始在搅拌单元2500中搅拌茶叶粉末和热水。在步骤239中,搅拌单元2500中的茶叶粉末和热水的搅拌结束。在步骤240中,通过由使用者操作搅拌单元2500的下方设置的吐出机构2540的操作杆2542,向放置基座2900上放置的杯中吐出茶水。按照本流程,针对玉露茶等适于相对低温的热水的茶叶,能够以适当的温度制造茶水饮料。
(装置主体2100的内部结构)
接着,参照图64,说明装置主体2100的内部结构。图64是表示饮料制造装置200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在饮料制造装置2001的装置主体2100的内部,液体贮存容器2700的前表面侧配置有采用了安装有电子元件的印刷配线基板的控制部2110。根据使用者输入的开始信号,由控制部2110执行上述茶水的制造流程。
控制部2110的下方位置,配置有对磨粉单元2300给予驱动力的磨粉电动机单元2120。所述磨粉电动机单元2120的下方位置设有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2130,所述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2130向前方突出设置,用于把磨粉电动机单元2120的驱动力向磨粉单元2300传递。
液体贮存容器2700的底面连接有从底面暂且向下方延伸、再呈U形向上延伸的热水管2150的一端。热水管2150的上端部连接用于向搅拌单元2500的搅拌槽2510注入热水的热水喷嘴2170。热水管2150的中途区域安装有U形的加热器2160,用于加热通过热水管2150内的水。
(磨粉单元230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65至图67,说明磨粉单元2300的结构。图65是磨粉单元2300的立体图,图66是磨粉单元2300的分解立体图,图67是磨粉单元2300的纵剖视图。
磨粉单元2300具有整体呈圆筒形状的磨粉容器2310,磨粉单元2300的下方的侧面上设有连接用窗2300W,供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2130插入其内部。磨粉容器2310的内部设有贮存由上磨2360和下磨2350生成的茶叶粉末的贮存部2311(参照图67),以及和贮存部2311连通的排出流道2312。成为磨粉容器2310的最下端部的排出流道2312的下端部,设有把茶叶粉末朝向茶叶粉末托盘2800排出的排出口2312a。排出口2312a设在比后述保温容器2512(参照图69)的开口部2513位于下方。这样,可以防止由供给到保温容器2512内的热水生成的热气从排出口2312a侵入。
磨粉单元2300包含粉碎粉碎对象物的上磨2360和下磨2350,以及安装所述下磨2350的下磨支承部2340。在磨粉容器2310的内部,从下方依次设置下磨支承部2340、下磨2350、上磨2360。
下磨支承部2340从上磨2360所处一侧的相反侧(下磨2350的下方侧)支承下磨2350。下磨支承部2340具有大体圆柱形状的主体部2341、卡合突起部2342、刮粉部2343。磨粉轴2345设在主体部2341的下表面上,朝向下方延伸。磨粉轴2345和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2130连接。这样,下磨支承部2340能够在支承下磨2350的状态下旋转。
卡合突起部2342设在主体部2341的上表面上,朝向上方突出。卡合突起部2342是用于将下磨2350卡止的部位。刮粉部2343设置在主体部2341的周缘部。通过使下磨支承部2340旋转,刮粉部2343刮取贮存部2311中贮存的茶叶粉末并向排出流道2312输送。
下磨2350包含:和上磨2360的主面2360a相对配置的主面2350a;位于所述主面2350a的相反侧的主面2350b;以及连接主面2350a和主面2350b的圆周面。下磨2350的主面2350a上形成多个断槽。多个断槽例如沿等角螺旋延伸设置。此外,多个断槽也可以通过将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形成的直线状的槽辐射状设置构成。
下磨2350的主面2350b上设有卡合凹部2352。卡合凹部2352设在与下磨支承部2340的卡合突起部2342对应的位置,与卡合突起部2342卡止。下磨2350和下磨支承部2340联动旋转。下磨2350的中央部上设有沿转轴芯朝向上方延伸的芯2359。
芯2359贯穿设置在上磨2360的中央部的通孔2361。芯2359具有螺旋状设置的螺旋叶片2359a。
上磨2360包含:和下磨2350的主面2350a相对配置的主面2360a;位于所述主面2360a相反侧的主面2360b;以及连接主面2360a和主面2360b的圆周面。上磨2360的主面2360a上,和下磨的主面2350a同样形成断槽。
上磨2360被配置在其上方的上磨保持构件2370保持。例如,上磨2360的上表面设有未图示的孔部,通过使设置在上磨保持构件2370上的未图示的销部进入所述孔部,防止上磨2360的旋转。
上磨保持构件2370包含:具有孔部2371a的底面部2371;从底面部2371的周向边缘朝向上方直立设置的外筒部2372;以及从孔部2371a的周向边缘朝向上方直立设置的内筒部2373。孔部2371a和上磨2360的通孔2361连通。外筒部2372和内筒部2373之间,收容有将上磨2360朝向下方按压的弹簧2381和弹簧保持构件2380。利用弹簧2381调节作用在上磨2360和下磨2350之间的粉碎压力。
磨粉容器2310的上端开口部2310b侧安装有用于向上磨2360和下磨2350之间供给粉碎对象物的料斗部2320。料斗部2320具有顶板部2321、筒状部2322和粉碎对象物投入口2325。顶板部2321具有在大体中央部设置了开口部2323的碗形。筒状部2322从开口部2323的周向边缘向下方直立设置。筒状部2322插入内筒部2373的内侧。
粉碎对象物投入口2325由开口部2323和筒状部2322限定。芯2359的前端侧收容在粉碎对象物投入口2325内。多个直线状的肋2391、2392、2393,以横跨粉碎对象物投入口2325的方式设在筒状部2322内。
粉碎茶叶时,优选料斗部2320被罩部2330覆盖。这样,可以防止将茶叶投入粉碎对象物投入口2325后,异物侵入磨粉单元2300内,并且防止粉碎的茶叶飞散。另外,投入茶叶时,从料斗部2320取下罩部2330。
投入粉碎对象物投入口2325的茶叶,收容在由从上磨保持构件2370露出的上磨2360的上表面和筒状部2322的内圆周面限定的空间内。通过使螺旋叶片2359a伴随下磨2350的旋转而旋转,所述空间中收容的茶叶被引导到上磨2360和下磨2350之间。
被引导到上磨2360和下磨2350之间的茶叶,粉碎后作为茶叶粉末从上述上磨2360和下磨2350的周向边缘向下方落下。落下的茶叶粉末的一部分,通过排出流道2312从排出口2312a向茶叶粉末托盘2800排出。落下的茶叶粉末的其他部分贮存在贮存部2311中。通过使刮粉部2343伴随下磨支承部2340的旋转而旋转,贮存部2311内的茶叶粉末向排出流道2312输送并从排出口2312a向茶叶粉末托盘2800排出。
(搅拌单元250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68和图69,说明搅拌单元2500的结构。图68是搅拌单元2500的立体图,图69是搅拌单元2500的纵剖视图。
搅拌单元2500具有上表面开口的容器形状,具备搅拌槽2510、搅拌叶片2550、搅拌罩2530、吐出机构2540。搅拌槽2510包含树脂制的封装支架2511,以及被所述封装支架2511保持的保温容器2512。封装支架2511上设有由树脂一体成形的把手2520。保温容器2512具备有底筒形,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2513。
搅拌罩2530以能开闭开口部2513的方式安装在开口部2513上。搅拌罩2530上设有用于投入由磨粉单元2300粉碎的茶叶粉末的粉末投入口2531,以及从热水喷嘴2170注入在装置主体2100内形成的热水的热水口2532。热水口2532设置在与热水喷嘴2170的供给口2171对应的位置。
粉末投入口2531和热水口2532,与开口部2513连通。从被移动的茶叶粉末托盘2800投入粉末投入口2531的茶叶粉末,借助开口部2513投入保温容器2512内。从热水喷嘴2170注入热水口2532的热水,借助开口部2513供给到保温容器2512内。
搅拌槽2510的底部安装有搅拌叶片2550。搅拌槽2510的底部设有向上方延伸的转轴2521,搅拌叶片2550的筒状芯2250插入所述转轴2521。
搅拌叶片2550中埋入有永磁体2240。在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2140A中,通过使埋入搅拌叶片2550的永磁体2240与设置在搅拌电动机单元2140侧的永磁体2141在非接触的状态下磁性结合,搅拌电动机单元2140的旋转驱动力向搅拌叶片2550传递。
另外,搅拌叶片2550只要是在外周部具有搅拌要素的搅拌构件,就可以适当变更。作为搅拌要素,可以采用螺旋管形状的金属丝构成的卷绕部、叶轮等。
吐出机构2540吐出通过搅拌叶片2550搅拌生成的茶水。吐出机构2540以能开闭设置在搅拌槽2510的底部的吐出口2541的方式设置。通过使用者移动操作杆2542,可以切换(选择)吐出口2541的开闭和后述搅拌液的吐出流道。通过使吐出口2541打开,搅拌槽2510内的茶水,向放置基座2900上放置的杯(省略图示)流出。
(吐出机构2540的细节)
图70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生成的搅拌液和吐出机构的简要剖视图。图71和图72是表示图70所示的吐出机构打开、形成第一吐出流道和第二吐出流道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参照图70至图72,具体说明搅拌后的茶水的状态和吐出机构2540。
如图70所示,通过搅拌叶片2550的搅拌生成的茶水,因比重差的不同,分离为比重小的第二层S2和比重大的第一层S1。比重小的第二层S2主要由泡构成,比重大的第一层S1由茶叶粉末和热水几乎均匀搅拌的茶水构成。另外,通过边向液体中取入空气、边搅拌茶叶粉末和热水,生成泡。
吐出机构2540包含盖构件2543、堵塞构件2545、升降机构2560、筒状构件2570和吐出管2590。盖构件2543是能使设置在搅拌槽2510的底部2510b的吐出口2541开闭的堵塞部件。盖构件2543例如由衬垫构成。盖构件2543被弹簧等加力构件施加朝向底部2510b的作用力。这样,盖构件2543的下表面2543b与底部2510b液密方式接触。
此外,盖构件2543以能反抗作用力、向离开底部2510b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盖构件2543具有中央设有通孔2544的环形。通孔2544连通吐出口2541。
堵塞构件2545以能从吐出口2541侧对设置在盖构件2543上的通孔2544进行开闭的方式堵塞。堵塞构件2545例如由衬垫构成。堵塞构件2545被弹簧等加力构件施加朝向盖构件2543的作用力。这样,堵塞构件2545的上表面2545a,与盖构件2543的下表面2543b液密方式接触。堵塞构件2545具有外径大于通孔2544的内径的圆盘形状。
升降机构2560具有操作杆2542、支承轴2547、推举构件2546。操作杆2542被支承轴2547轴支承,能绕轴(图中DR1方向)转动。推举构件2546具有例如圆柱或棱柱形状。推举构件2546的上端固定在堵塞构件2545的下表面2545b上,推举构件2546的下端固定在操作杆2542的前端2542a上。推举构件2546和操作杆2542的转动联动,向上下方向移动。
筒状构件2570以一端2570a侧包围通孔2544的方式配置在盖构件2543的上表面2543a上。筒状构件2570的一端2570a侧上设有开口部2571。筒状构件2570的另一端2570b上设有吸入口2572。吸入口2572位于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边界部K1附近。具体吸入口2572位于比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边界部K1略靠下方。
吐出管2590和设置在搅拌槽2510的底部的吐出口2541连通。吐出管2590从吐出口2541的周向边缘朝向下方延伸。吐出管2590的内部收容升降机构2560的一部分。吐出管2590包含出口部2591。
如图71所示,使用者把操作杆2542的基端部2542b侧向下方(图中AR1方向)转动时,推举构件2546向上方移动,推起堵塞构件2545、盖构件2543和筒状构件2570。此时,堵塞构件2545的上表面2545a维持与盖构件2543的下表面2543b液密方式接触的状态,堵塞构件2545维持将通孔2544封闭的状态。
通过盖构件2543被推向上方而离开吐出口2541,在盖构件2543的下表面2543b和底部2510b之间形成缝隙。这样,搅拌槽2510内和吐出口2541连通,形成用于吐出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的第一吐出流道。第一吐出流道由盖构件2543的下表面2543b、与其相对的部分的搅拌槽2510的底部2510b、吐出口2541限定。此时,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如图中箭头AR10所示流过第一吐出流道内并从吐出口2541向吐出管2590导出,从吐出管2590的出口部2591向外部吐出。
如图72所示,使用者把操作杆2542的基端部2542b侧向上方(图中AR2方向)转动时,推举构件2546向下方移动。与此相伴,固定在推举构件2546上的堵塞构件2545反抗施加在所述堵塞构件2545上使其朝向盖构件2543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这样,堵塞构件2545离开通孔2544,堵塞构件2545的上表面2545a与盖构件2543的下表面2543b液密方式接触的状态被解除。另外,由于盖构件2543的下表面2543b通过为了使盖构件2543朝向搅拌槽2510的底部而施加的作用力,维持与所述底部液密方式接触的状态,所以盖构件2543除了和通孔2544连通的部分,维持将吐出口2541封闭的状态。
其结果,筒状构件2570的开口部2571、盖构件2543的通孔2544、吐出口2541连通,形成第二吐出流道。第二吐出流道由筒状构件2570的内圆周面、比筒状构件2570的一端2570a位于内侧部分的盖构件2543的上表面2543a、通孔2544、吐出口2541限定。此时,如图中箭头AR20所示,包含第二层S2和第一层S1的茶水从筒状构件2570的吸入口2572吸入,流过第二吐出流道内并从吐出口2541向吐出管2590导出,从吐出管2590的出口部2591向外部吐出。
这样,通过切换操作杆2542的基端部2542b的移动方向,吐出机构2540可以切换(选择)吐出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的第一吐出流道,以及吐出至少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的第二吐出流道。这样,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喜好,吐出期望量的包含第二层的茶水。
另外,先从第一层S1向外部吐出时,伴随所述吐出、边界部K1的液位下降。边界部K1低于筒状构件2570的吸入口2572时,不能吐出第二层S2。因此,如图72所示,例如生成3人份量的茶水时,优选先分别吐出三杯包含第二层的茶水后,再分别吐出三杯包含第一层的茶水。
此外,吐出机构2540由被轴支承成能转动的操作杆2542、与所述操作杆2542联动动作的推举构件2546等构成。因此,吐出时不必对吐出机构进行电驱动,可以使吐出机构2540的结构相对简单。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和具备搅拌单元2500的饮料制造装置2001,具有简单的结构,能搅拌以期望的量供给的液体,并且可以确保从搅拌后生成的因比重差而分为不同的层的搅拌液,吐出包含比重小的层的液体。
(实施方式16)
图73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生成的搅拌液和吐出机构的简要剖视图。图74是表示从图73所示的状态吐出搅拌液的一部分后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参照图73和图7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A。
如图7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A和实施方式15的搅拌单元2500比较时,在具备浮筒构件2595的点上以及吐出机构2540A的结构上不同,其他结构几乎相同。吐出机构2540A和实施方式15的吐出机构2540比较时,筒状构件2570A的结构不同,其他的结构几乎相同。
筒状构件2570A具有第一筒状部2575和第二筒状部2576。第一筒状部2575位于筒状构件2570A的一端2570a侧。第一筒状部2575固定在盖构件2543的上表面2543a上。第一筒状部2575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滑动槽。
第二筒状部2576位于筒状构件2570A的另一端2570b侧。第二筒状部2576和第一筒状部2575连接,并且以相对第一筒状部2575能向上下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具体第二筒状部2576通过后述浮筒构件2595从第一层S1受到的浮力向上下方向移动。
第二筒状部2576的内圆周面上,设有滑动自如地嵌合在上述的第一筒状部2575的滑动槽中的突起部。通过突起部在滑动槽内滑动,第二筒状部2576的内圆周面在第一筒状部2575的外圆周面上滑动。此外,第二筒状部2576的上端侧设有吸入口2572。
浮筒构件2595以在第二层S2所含的液体中下沉、相对第一层S1层所含的液体浮起的方式设置。即,浮筒构件的比重设定为大于第二层S2的比重、小于第一层S1的比重。这样,浮筒构件2595能随动于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边界部K1的变动。
浮筒构件2595设置在吸入口2572的周围。因此,通过使浮筒构件2595随动于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边界部K1的变动,第二筒状部2576相对第一筒状部2575移动,吸入口2572的位置随动于边界部K1的变动。
如图74所示,吐出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时,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边界部K1的位置,从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如图中箭头所示向下方移动。此时,浮筒构件2595的位置随动于边界部K1的位置的波动,向下方移动。
第二筒状部2576通过浮筒构件2595从第一层S1受到的浮力而悬浮在第一层S1中。因此,伴随浮筒构件2595向下方的移动,第二筒状部2576的突起部沿第一筒状部2575的滑动槽向下方移动,从而第二筒状部2576向下方移动。这样,吸入口2572的位置可以维持处于边界部K1的附近的状态。
另外,优选吸入口2572的位置位于比边界部K1略靠下方。这样,可以在吸入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的同时,吸入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因此,相比吸入口2572位于第二层S2内的情况,可以高效吐出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
在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A中,也使吐出机构2540A结构简单,通过使用者操作操作杆2542,可以切换吐出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的第一吐出流道,以及吐出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的第二吐出流道。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A中,也得到了和实施方式15的搅拌单元2500几乎相同的效果。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A,即使在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边界部K1的位置变动时,吸入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的吸入口2572的位置也能随动于边界部K1的位置,因此使用者可以向杯中吐出适当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因此,提高了便利性。
(实施方式17)
图75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生成的搅拌液和吐出机构的简要剖视图。图76是表示图75所示的搅拌单元的吐出机构打开而形成第二吐出流道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参照图75和图7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B。
如图7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B和实施方式15的搅拌单元2500比较时,吐出机构2540B的结构不同。其他的结构几乎相同。
吐出机构2540B包含第一开闭机构2540B1和第二开闭机构2540B2。第一开闭机构2540B1具有第一盖构件2548、第一升降机构2560A和第一吐出管2590A。
第一盖构件2548是能使设置在搅拌槽2510的底部2510b的第一吐出口2541A开闭的堵塞部件。第一盖构件2548例如由衬垫构成。第一盖构件2548被弹簧等加力构件施加朝向底部2510b的作用力。这样,第一盖构件2548与底部2510b液密方式接触。
第一升降机构2560A具有和实施方式15的升降机构2560几乎相同的结构,具有操作杆2542A、支承轴2547A、推举构件2546A。通过使操作杆2542A围绕支承轴2547A朝向下方转动,而使推举构件2546A向上方移动。这样,第一盖构件2548被推向上方,从而在第一盖构件2548和底部2510b之间形成缝隙。
其结果,第一吐出口2541A通过第一开闭机构2540B1成为打开的状态,形成吐出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的第一吐出流道。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流过第一吐出流道内并从第一吐出口2541A向第一吐出管2590A导出,从第一吐出管2590A的出口部2591A向外部吐出。
第二开闭机构2540B2具有第二盖构件2549、第二升降机构2560B、第二吐出管2590B、筒状构件2570B。
第二盖构件2549是使设置在搅拌槽2510的底部2510b的第二吐出口2541B开闭的堵塞部件。第二盖构件2549例如由衬垫构成。第二盖构件2549被弹簧等加力构件施加朝向底部2510b的作用力。这样,第二盖构件2549与底部2510b液密方式接触。
第二升降机构2560B具有和实施方式15的升降机构2560几乎相同的结构,具备操作杆2542B、支承轴2547B、推举构件2546B。操作杆2542B能围绕支承轴2547B转动。推举构件2546B与操作杆2542B的转动联动向上下方向移动。
筒状构件2570B具有第一筒状部2575B和第二筒状部2576B。第一筒状部2575B位于筒状构件2570B的一端侧。第一筒状部2575B具有带顶板部的帽形。第一筒状部2575B的下端(开口端),以包围第二吐出口2541B的方式设置。第一筒状部2575B的内部收容第二盖构件2549。第一筒状部2575B的顶棚部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二筒状部2576B的连接部。
第二筒状部2576B位于筒状构件2570B的另一端侧。第二筒状部2576B和第一筒状部2575B的顶板部连接。第二筒状部2576B具有可弯曲性,能相对第一筒状部2575B移动。具体第二筒状部2576B通过浮筒构件2595从第一层S1受到的浮力弯曲变形。第二筒状部2576B的内径比第一筒状部2575B的内径小。
位于和第一筒状部2575B侧相反侧的第二筒状部2576B的端部,设有吸入口2572。此外,吸入口2572的周围设置有和实施方式16的浮筒构件相同的浮筒构件2595。浮筒构件2595随动于边界部K1的变动,由此第二筒状部2576B弯曲变形而相对第一筒状部2575B移动。这样,吸入口的位置随动于边界部K1的变动。
如图76所示,通过使操作杆2542B围绕支承轴2547B向下方转动,而使推举构件2546B向上方移动。这样,第二盖构件2549被推向上方,从而在底部2510b和第二盖构件2549之间形成缝隙。
其结果,筒状构件2570B的开口部2571和第二吐出口2541B连通而形成第二吐出流道。第二吐出流道由第二筒状部2576B的内圆周面、第一筒状部2575B的内表面、比第一筒状部2575B的开口端位于内侧部分的底部2510b、第二吐出口2541B限定。
此时,如图中箭头AR30所示,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从吸入口2572吸入,流过第二吐出流道内并从第二吐出口2541B向第二吐出管2590B导出,从第二吐出管2590B的出口部2591B向外部吐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B中,吐出机构2540B也结构简单,通过使用者操作操作杆2542A、2542B,可以切换吐出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的第一吐出流道,以及吐出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的第二吐出流道。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B中,也能得到和实施方式15的搅拌单元2500几乎相同的效果。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B,即使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边界部K1的位置变动时,由于吸入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的吸入口2572的位置也随动于边界部K1的位置,因此使用者可以向杯中吐出适当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这样,提高了便利性。
(实施方式18)
图77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生成的搅拌液和吐出机构的简要剖视图。图78是从正面观察图77所示的吐出机构的主视图。图79是表示图77所示的吐出机构打开而吐出搅拌液的状态的简要剖视图。参照图77至图7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C。
如图77和图7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C和实施方式15的搅拌单元2500比较时,吐出机构2540C的结构不同。
吐出机构2540C包含开闭机构2580和吐出管2586,所述开闭机构2580用以切换设置在搅拌槽2510的侧面侧的开口部2572C的开闭状态。开口部2572C作为吸入包含后述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茶水的吸入口发挥功能。开口部2572C以规定的宽度(图78中左右方向的长度)从侧面的上方侧至底部的方式设置。开口部2572C的上端,比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边界部K1位于上方。
开闭机构2580包含盖构件2584、支承轴2585、凸轮2581、操作杆2582和操作轴2583。盖构件2584是以从搅拌槽2510的内侧对设置在搅拌槽2510的侧面上的开口部2572C进行开闭的堵塞部位。盖构件2584以支承轴2585为中心能绕轴转动。盖构件2584例如由衬垫构成。盖构件2584被弹簧等加力构件施加朝向搅拌槽2510的侧面的作用力。这样,盖构件2584在开口部2572C的周围,与搅拌槽2510的底部2510b和侧面液密方式接触。
操作杆2582以操作轴2583为旋转中心能绕轴转动。凸轮2581以和操作杆2582的转动联动的方式设置。凸轮2581以操作轴2583为中心绕轴转动。
吐出管2586以从搅拌槽2510的侧面的外侧包围开口部2572C的方式设置。吐出管2586朝向下方延伸。吐出管2586具有出口部2587。出口部2587位于比搅拌槽2510的底部2510b低的位置。吐出管2586的内部,收容上述的凸轮2581、操作轴2583和操作杆2582的一部分。
如图79所示,使用者将操作杆2582的基端部2582b向下方(图中AR3方向)转动时,凸轮2581反抗作用于盖构件2584的作用力,将盖构件2584向搅拌槽2510的内侧推入。这样,搅拌槽2510的侧面和盖构件2584之间形成缝隙。这样,如图中箭头AR40所示,包含第二层S2和第一层S1的茶水,从开口部2572C向吐出管2586导出,并从吐出管2586的出口部2587向外部吐出。这样,可以向杯内注入包含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茶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吐出包含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茶水,可以确保吐出口味舒爽的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C中,吐出机构2540C由被轴支承成能转动的操作杆2582,以及与所述操作杆2582联动动作的凸轮2581等构成。因此,吐出时不必对吐出机构进行电驱动,可以使吐出机构2540C的结构简单。
这样,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C,也可以获得和实施方式15的搅拌单元2500几乎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19)
图80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生成的搅拌液和吐出机构的简要剖视图。参照图8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D。
如图8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D中,搅拌槽2510D的形状和吐出机构2540D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一个都不同。其他的结构几乎相同。
搅拌槽2510D具有台阶形状。具体搅拌槽2510D包含第一底部2510b1、第二底部2510c、第三底部2510d、第一侧壁部2514、第二侧壁部2515、第三侧壁部2516。第一底部2510b1、第二底部2510c和第三底部2510d中的第一底部2510b1位于在深度方向上离搅拌槽2510D的开口面2513a最远的位置。第二底部2510c比第一底部2510b1位于上方。第三底部2510d比第二底部2510c位于上方。
第一侧壁部2514连接第一底部2510b1和第二底部2510c。第二侧壁部2515连接第二底部2510c和第三底部2510d。第三侧壁部2516从第三底部2510d的周向边缘向上方垂直立设。
吐出机构2540D包含第一开闭机构2540D1、第二开闭机构2540D2和第三开闭机构2540D3。第一开闭机构2540D1能切换设置在第一底部2510b1的第一吐出口2541A的开闭状态。第一开闭机构2540D1具有和实施方式17的第一开闭机构2540B1几乎相同的结构。此时,操作杆2542A~2542C在纸面垂直方向延伸。
第一开闭机构2540D1通过使操作杆2542A的基端部朝向下方转动,使推举构件2546A向上方移动。这样,盖构件2548A被推向上方,盖构件2548A和第一底部2510b1之间形成缝隙。
其结果,第一吐出口2541A成为被第一开闭机构2540D1打开的状态,形成吐出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的第一吐出流道。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流过第一吐出流道内并从第一吐出口2541A向第一吐出管2590A导出,从第一吐出管2590A的出口部2591A向外部吐出。
第二开闭机构2540D2能切换设置在第二底部2510c上的第二吐出口2541B的开闭状态。第三开闭机构2540D3能切换设置在第三底部2510d上的第三吐出口2541C的开闭状态。第二开闭机构2540D2和第三开闭机构2540D3,具有和第一开闭机构2540D1几乎相同的结构。这样,通过进行和第一开闭机构2540D1相同的动作,从第二开闭机构2540D2具有的第二吐出管2590B的出口部2591B,和第三开闭机构2540D3具有的第三吐出管2590C的出口部2591C向外部吐出茶水。
另外,第二开闭机构2540D2具有的操作杆2542B和第三开闭机构2540D3具有的操作杆2542C,处于和第一开闭机构2540D1的操作杆2542A相同位置,第二开闭机构2540D2具有的第二吐出管2590B的出口部2591B和第三开闭机构2540D3具有的第三吐出管2590C的出口部2591C,处于和第一开闭机构2540D1具有的第一吐出管2590A的出口部2591A相同的位置。
这样,第二开闭机构2540D2具有的第二吐出管2590B和推举构件2546B的长度,比第一开闭机构2540D1具有的第一吐出管2590A和推举构件2546A的长度长。
此外,第三开闭机构2540D3具有的第三吐出管2590C和推举构件2546C的长度,比第二开闭机构2540D2具有的第二吐出管2590B和推举构件2546B的长度长。
按照搅拌单元2500D,当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边界部K1比第三底部2510d位于上方时,首先,使用第三开闭机构2540D3将第三吐出口2541C设为打开的状态,由此可以借助第三吐出口2541C向外部吐出包含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茶水。
具体通过操作操作杆2542C将盖构件2548C顶起,盖构件2548C和第三底部2510d之间形成缝隙。这样,形成吐出茶水的吐出流道。此时,所述吐出流道作为第二吐出流道发挥功能。包含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茶水,流过所述吐出流道并从第三吐出口2541C向第三吐出管2590C导出,从第三吐出管2590C的出口部2591C向杯中吐出。
接着,如上所述,使用第一开闭机构2540D1将第一吐出口2541A设为打开的状态,由此借助第一吐出口2541A向杯中吐出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这样,可以在杯内生成第二层S2和第一层S1混合的茶水。
此外,当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边界部K1位于第二底部2510c和第三底部2510d之间时,使用第二开闭机构2540D2将第二吐出口2541B设为打开的状态,由此可以借助第二吐出口2541B向外部吐出茶水。
具体通过操作操作杆2542B将盖构件2548B顶起,盖构件2548B和第二底部2510c之间形成缝隙。这样,形成吐出茶水的吐出流道。此时,所述吐出流道作为第二吐出流道发挥功能。包含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茶水,流过所述吐出流道并从第二吐出口2541B向第二吐出管2590B导出,从第二吐出管2590B的出口部2591B向外部吐出。
接着,如上所述,使用第一开闭机构2540D1将第一吐出口2541A设为打开的状态,由此借助第一吐出口2541A向杯中吐出包含第一层S1的茶水。这样,可以在杯内生成第二层S2和第一层S1混合的茶水。
这样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D,根据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边界部K1的位置,选择开闭机构来适当选择成为打开状态的吐出口,由此能够吐出包含第一层S1和第二层S2的茶水,可以确保吐出口味舒爽的包含第二层S2的茶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D中,吐出机构2540D由被轴支承成能转动的操作杆,以及与所述操作杆联动动作的推举构件等构成。因此,吐出时不必对吐出机构进行电驱动,可以使吐出机构2540D的结构简单。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D,可以获得和实施方式15的搅拌单元2500几乎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D中,例示说明了操作杆2542A、2542B、2542C处在相同高度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可以适当变更上述操作杆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搅拌单元2500D中,例示说明了搅拌槽2510设置为二段台阶状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还可以设为一段台阶状,也可以设为三段以上的台阶状。此时,根据构成台阶的底部的数量,设置开闭机构。
另外,按照上述的实施方式15,例示说明了饮料制造装置2001具备实施方式15的搅拌单元2500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还可以具备实施方式16~5的搅拌单元2500A~2500D。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5至5中,例示说明了搅拌槽由封装支架和保温容器构成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还可以仅由保温容器构成。此外,代替保温容器,也可以使用没有保温性而具有耐热性的容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5至5的搅拌单元中,例示说明了通过搅拌作为液体的热水和作为粉末的茶叶粉末制造作为饮料的茶水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搅拌单体的牛奶等饮料用液体生成奶昔等起泡的饮料,还可以搅拌比重不同的多个饮料用液体生成将这些混合的饮料。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全部的特征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特征。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决定,并包括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实质性相同的内容和范围内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饮料制造装置,100装置主体,110控制部,120磨粉电动机单元,130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40搅拌电动机单元,140A非接触台,141永磁体,150热水管,155液体供给流道,160加热器,170热水喷嘴,171供给口,180磨粉单元安装部,190搅拌槽安装部,195液体贮存容器安装部,210第一桨片,210a收容部,210h空间,211第二桨片,212桨片面,220叶片部,220a上表面,221叶片,222下部辅助环,223上部辅助环,240永磁体,250筒状芯,251圆锥状帽,252密封环,253通孔,260a罩,260b桨片主体,300磨粉单元,300W连接用窗,310磨粉容器,310b上端开口部,311贮存部,312排出流道,312a排出口,320料斗部,321顶板部,322筒状部,323开口部,325粉碎对象物投入口,330罩部,340下磨支承部,341主体部,342卡合突起部,343刮粉部,345磨粉轴,350下磨,350a、350b主面,352卡合凹部,359芯,359a螺旋叶片,360上磨,360a、360b主面,361通孔,370上磨保持构件,371底面部,371a孔部,372外筒部,373内筒部,380弹簧保持构件,381弹簧,391、392、393肋,500搅拌单元,510、510A、510B、510C、510D、510E、510F、510G、510H、510X搅拌槽,510a内圆周面,510c螺旋面,511封装支架,512、512A、512B、512C、512D、512E、512F、512G、512H、512X保温容器,513开口部,514底部,515、515B、515C、515D、515E、515F、515G、515H、515X侧壁部,516第一筒状部,517第二筒状部,518第三筒状部,520把手,530搅拌罩,531粉末投入口,532热水口,540吐出口开闭机构,541吐出口,542操作杆,543开闭喷嘴,545吐出部,550搅拌叶片,560转轴,571、571C、571F、571G连接部,572弯曲部,573平坦部,573C倾斜部,574、574C连接部,575弯曲部,576平坦部,576C倾斜部,700液体贮存容器,710容器主体,720盖部,800茶叶粉末托盘,900放置基座,1001,1001D饮料制造装置,1100装置主体,1110控制部,1112输入部,1115检测装置,1116搅拌槽检测装置,1120磨粉电动机单元,1130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1140搅拌电动机单元,1140A搅拌电动机非接触台,1141永磁体,1150热水管,1155液体供给流道,1160加热器,1170热水喷嘴,1171供给口,1180磨粉单元安装部,1190搅拌槽安装部,1195液体贮存容器安装部,1240永磁体,1250筒状芯,1300磨粉单元,1300W连接用窗,1310磨粉容器,1310b上端开口部,1311贮存部,1312排出流道,1312a排出口,1320料斗部,1321顶板部,1322筒状部,1323开口部,1325粉碎对象物投入口,1330罩部,1340下磨支承部,1341主体部,1342卡合突起部,1343刮粉部,1345磨粉轴,1350下磨,1352卡合凹部,1359芯,1359a叶片部,1360上磨,1361通孔,1370上磨保持构件,1371底面部,1371a孔部,1372外筒部,1373内筒部,1380弹簧保持构件,1381弹簧,1391、1392、1393肋,1500搅拌单元,1510搅拌槽,1511封装支架,1512保温容器,1513开口部,1520把手,1530搅拌罩,1531粉末投入口,1532热水口,1540吐出机构,1541吐出口,1542操作杆,1543开闭喷嘴,1550搅拌叶片,1560转轴,1700液体贮存容器,1710容器主体,1720盖部,1800茶叶粉末托盘,1900放置基座,2001饮料制造装置,2100装置主体,2110控制部,2120磨粉电动机单元,2130磨粉驱动力连接机构,2140搅拌电动机单元,2140A非接触台,2141永磁体,2150热水管,2155液体供给流道,2160加热器,2170热水喷嘴,2171供给口,2180磨粉单元安装部,2190搅拌槽安装部,2195液体贮存容器安装部,2240永磁体,2250筒状芯,2300磨粉单元,2300W连接用窗,2310磨粉容器,2310b上端开口部,2311贮存部,2312排出流道,2312a排出口,2320料斗部,2321顶板部,2322筒状部,2323开口部,2325粉碎对象物投入口,2330罩部,2340下磨支承部,2341主体部,2342卡合突起部,2343刮粉部,2345磨粉轴,2350下磨,2352卡合凹部,2359芯,2359a螺旋叶片,2360上磨,2361通孔,2370上磨保持构件,2371底面部,2371a孔部,2372外筒部,2373内筒部,2380弹簧保持构件,2381弹簧,2391、2392、2393肋,2500、2500A、2500B、2500C、2500D搅拌单元,2510、2510C、2510D搅拌槽,2510b底部,2510b1第一底部,2510c第二底部,2510d第三底部,2511封装支架,2512保温容器,2513开口部,2514第一侧壁部,2515第二侧壁部,2516第三侧壁部,2520把手,2521转轴,2530搅拌罩,2531粉末投入口,2532热水口,2540、2540A、2540B、2540C、2540D吐出机构,2540B1、2540D1第一开闭机构,2540B2、2540D2第二开闭机构,2540D3第三开闭机构,2541吐出口,2541A第一吐出口,2541B第二吐出口,2541C第三吐出口,2542、2542A、2542B、2542C操作杆,2543盖构件,2544通孔,2545堵塞构件,2546、2546A、2546B、2546C推举构件,2547、2547A、2547B支承轴,2548第一盖构件,2548A、2548B、2548C盖构件,2549第二盖构件,2550搅拌叶片,2560升降机构,2560A第一升降机构,2560B第二升降机构,2570、2570A、2570B筒状构件,2571开口部,2572吸入口,2572C开口部,2575、2575B第一筒状部,2576、2576B第二筒状部,2580开闭机构,2581凸轮,2582操作杆,2583操作轴,2584盖构件,2585支承轴,2586吐出管,2587出口部,2590吐出管,2590A第一吐出管,2590B第二吐出管,2590C第三吐出管,2591、2591A、2591B出口部,2595浮筒构件,2700液体贮存容器,2710容器主体,2720盖部,2800茶叶粉末托盘,2900放置基座。

Claims (15)

1.一种搅拌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被供给液体的搅拌槽;以及
搅拌供给至所述搅拌槽的液体的搅拌构件,
所述搅拌槽随着朝向下方、水平方向的开口面积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单元,其特征在于,液体的供给基准量被预先决定,所述供给基准量最少时的液位位置,比所述搅拌构件的上表面位于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搅拌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构件设置在所述搅拌槽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搅拌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槽具有以随着朝向下方、水平方向的所述开口面积变小的方式弯曲的弯曲形状。
5.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粉碎对象物粉碎而得到粉末的磨粉单元;以及
被供给所述粉末和液体的搅拌单元,
所述搅拌单元是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搅拌单元。
6.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搅拌槽;
搅拌供给至所述搅拌槽的液体的搅拌构件;
使所述搅拌构件旋转驱动的搅拌构件驱动部;
设置于所述搅拌槽、从所述搅拌槽向外部吐出液体的吐出机构;以及
控制所述搅拌构件驱动部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搅拌构件驱动部在从所述吐出机构向外部吐出液体时使所述搅拌构件旋转驱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搅拌构件驱动部使所述搅拌构件间歇旋转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用于操作所述吐出机构的操作部;以及
检测所述操作部被操作的时机的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部从所述检测装置输入检测出所述时机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搅拌构件驱动部在从所述吐出机构向外部吐出所述液体规定时间后使所述搅拌构件旋转驱动。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用于操作所述吐出机构的操作部;以及
检测所述操作部被操作的时机的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部从所述检测装置输入检测出所述时机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搅拌构件驱动部在从所述吐出机构向外部吐出液体前使所述搅拌构件旋转驱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用于指示所述搅拌构件旋转驱动的时间和/或转速的输入部。
11.一种搅拌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被供给液体的搅拌槽;
搅拌供给至所述搅拌槽的所述液体的搅拌构件;以及
把通过所述搅拌构件的搅拌生成的搅拌液向外部吐出的吐出机构,
所述搅拌液包含第一层,以及相对所述第一层、因比重差分离到上层的第二层,
所述吐出机构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边界部附近的吸入口,吐出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所述搅拌液。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搅拌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吐出机构能选择:吐出包含所述第一层的所述搅拌液的第一吐出流道;以及吐出包含所述第二层的所述搅拌液的第二吐出流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搅拌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所述边界部的变动随动的浮筒构件,
所述浮筒构件设置在所述吸入口的周围,
所述吸入口利用所述浮筒构件随动于所述边界部的变动,吸入包含所述第二层的所述搅拌液。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搅拌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能开闭地设置在所述搅拌槽的侧面上,
在所述吸入口打开的状态下,从所述吸入口吸入包含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所述搅拌液。
15.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粉碎对象物粉碎而得到粉末的磨粉单元;以及
被供给所述粉末和所述液体的搅拌单元,
所述搅拌单元是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搅拌单元。
CN201580007974.5A 2014-09-04 2015-08-25 搅拌单元和饮料制造装置 Active CN1060288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0356A JP6475938B2 (ja) 2014-09-04 2014-09-04 撹拌ユニットおよび飲料製造装置
JP2014-180356 2014-09-04
JP2014180358A JP6376909B2 (ja) 2014-09-04 2014-09-04 撹拌ユニットおよび飲料製造装置
JP2014-180358 2014-09-04
JP2014-181457 2014-09-05
JP2014181457A JP6376910B2 (ja) 2014-09-05 2014-09-05 飲料製造装置
PCT/JP2015/073806 WO2016035605A1 (ja) 2014-09-04 2015-08-25 撹拌ユニットおよび飲料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8886A true CN106028886A (zh) 2016-10-12
CN106028886B CN106028886B (zh) 2019-10-25

Family

ID=55439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7974.5A Active CN106028886B (zh) 2014-09-04 2015-08-25 搅拌单元和饮料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07067A1 (zh)
CN (1) CN106028886B (zh)
CA (1) CA2940010C (zh)
RU (1) RU2670535C2 (zh)
WO (1) WO201603560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71389A1 (en) * 2017-10-09 2019-04-18 Face Moore International Limited MIXING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030535U (zh) 2019-03-08 2021-04-23 沙克忍者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食品处理系统及与其一起使用的附件、附接组件
WO2020185691A1 (en) 2019-03-08 2020-09-17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Vacuum food processing system
CN212939453U (zh) 2019-03-08 2021-04-13 沙克忍者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食品处理系统、用于其的容器组合件及与其一起使用的附件
USD927256S1 (en) 2019-06-06 2021-08-10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Blender
USD925270S1 (en) 2019-06-06 2021-07-20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Blender
USD940500S1 (en) 2019-06-06 2022-01-11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Lid
USD924007S1 (en) 2019-06-06 2021-07-06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Strainer blender accessory
USD954505S1 (en) 2020-02-10 2022-06-14 Keurig Green Mountain, Inc. Liquid receptacle
USD953790S1 (en) * 2020-02-10 2022-06-07 Keurig Green Mountain, Inc. Beverage machin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5269A (ja) * 2000-09-21 2002-03-26 Aiho Corp 調理装置
CN1663411A (zh) * 2004-03-03 2005-09-0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饮料制造装置
JP2006326056A (ja) * 2005-05-27 2006-12-07 Toshib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ミキシング装置および飲料提供装置
CN101066193A (zh) * 2006-05-01 2007-11-0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泡沫奶生成器
JP2009146127A (ja) * 2007-12-13 2009-07-02 Toshib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ミキシ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3435B2 (ja) * 1987-11-30 1995-07-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調理器
JP3052198B2 (ja) * 1998-05-18 2000-06-12 信二 草間 自動抹茶立て装置
DE102007063549A1 (de) * 2007-12-21 2009-06-25 Eldora Gmbh Automatischer Milchschaumbereit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5269A (ja) * 2000-09-21 2002-03-26 Aiho Corp 調理装置
CN1663411A (zh) * 2004-03-03 2005-09-0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饮料制造装置
JP2006326056A (ja) * 2005-05-27 2006-12-07 Toshib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ミキシング装置および飲料提供装置
CN101066193A (zh) * 2006-05-01 2007-11-0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泡沫奶生成器
JP2009146127A (ja) * 2007-12-13 2009-07-02 Toshib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ミキシング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71389A1 (en) * 2017-10-09 2019-04-18 Face Moore International Limited MIXING DEVICE
CN111918588A (zh) * 2017-10-09 2020-11-10 昀陞有限公司 混合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6134441A (ru) 2018-10-04
WO2016035605A1 (ja) 2016-03-10
RU2016134441A3 (zh) 2018-10-04
CA2940010C (en) 2018-09-04
CA2940010A1 (en) 2016-03-10
CN106028886B (zh) 2019-10-25
RU2670535C2 (ru) 2018-10-23
US20170007067A1 (en) 2017-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28886A (zh) 搅拌单元和饮料制造装置
CN105451615B (zh) 搅拌叶片、搅拌装置、饮料制造装置和搅拌部
JP4499105B2 (ja) コーヒー入れ器
JP5044799B2 (ja) 少なくとも部分的に泡立てた又は泡立てない飲料を形成し計量分配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00405960C (zh) 饮料制造装置
CN101056560A (zh) 具有可移除的荚果转架轮的茶和咖啡分配器
TW201002256A (en) Beverage dispenser outlet
JP6289130B2 (ja) 飲料製造装置
CN106163347A (zh) 饮料冲泡器以及冲泡饮料的相关方法
JP5169230B2 (ja) カップ式自動販売機の攪拌具
CN206333758U (zh) 咖啡萃取组件及咖啡机
CN106793889A (zh) 饮料制造装置
CN106793891A (zh) 饮料制造装置
CN105266657B (zh) 咖啡机及过滤引流筒
CN109330370A (zh) 一种饮品冲泡机及冲泡方法
CN206414106U (zh) 一种搅拌杯
CN207755078U (zh) 一种二合一咖啡机
CN208837650U (zh) 一种现磨咖啡冲泡机
CN208447262U (zh) 改进了酿造腔结构的咖啡机
JP2020114501A (ja) カップ式自動販売機の攪拌具
CN107072431A (zh) 以大体上水平通流制作热饮料的系统和制作热饮料的方法
TWI629033B (zh) 漩茶機
JP6475938B2 (ja) 撹拌ユニットおよび飲料製造装置
CN201039930Y (zh) 自动饮料机的混合搅拌装置
KR200396676Y1 (ko) 소형 자동판매기의 냉음료 생산 보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