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4245A -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4245A
CN105984245A CN201610150693.1A CN201610150693A CN105984245A CN 105984245 A CN105984245 A CN 105984245A CN 201610150693 A CN201610150693 A CN 201610150693A CN 105984245 A CN105984245 A CN 1059842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bearing
axle portion
axis hole
rotary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506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4245B (zh
Inventor
伊东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84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42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4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42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即使在被连结的多个辊中存在制造误差的情况下其也能够抑制输送精度的降低。输送装置通过输送辊而对介质进行输送,该输送辊具备沿着旋转轴方向而并排的多个辊(71、(71F、71S))、和对在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两个辊(71)的端部彼此进行连结的连结部(72)。连结部(72)具备:第一轴承(73),其对第一辊(71F)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支承;第二轴承(74),其对第二辊(71S)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支承;固定部件(75),其固定有轴承(73)、(74);结合部(76),其在旋转轴方向上被配置在第一轴承(73)与第二轴承(74)之间,并以能够传递旋转力的方式而对第一辊(71F)的端部与第二辊(71S)的端部进行结合。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如下技术,即,在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打印机中,具备通过输送辊而对印刷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在这种输送装置中,当应输送的介质的宽度变大时,与此同时需要使输送辊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也增加。但是,当以此方式使输送辊长条化时,会存在制造误差增大从而使输送精度降低的问题。
因此,为了应对这种问题,一直以来,存在有一种如下输送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即,通过使用十字头型的联轴器而在宽度方向上对多个驱动辊进行连结的方式构成输送辊的输送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然而,十字头型的联轴器的特征在于,在被连结的两个旋转轴中的一方上设置突起,而在另一方上设置槽,并通过使一方的突起沿着槽而在另一方上滑动从而容许离心。由此存在如下优点,即,只要能够以此方式通过联轴器而容许离心,便能够容许相应程度的各驱动辊的制造误差。但是,在十字头型的联轴器中,在其结构上存在如下课题,即,随着使用其突起或槽会磨损,结果将导致间隙增大从而输送精度降低。
另外,这种课题并不限定于打印机所使用的输送装置,在具备对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辊的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中也存在大致共同的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440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被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该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即使在被连结的多个辊上存在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输送精度的降低。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输送装置为通过输送辊而对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辊具备沿着旋转轴方向而并排的多个辊、和对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两个所述辊的端部彼此进行连结的连结部,在所述输送装置中,在将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所述两个辊分别设为第一辊以及第二辊的情况下,所述连结部具备:第一轴承,其对所述第一辊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支承;第二轴承,其对所述第二辊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支承;固定部件,其固定有所述第一轴承以及所述第二轴承;结合部,其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并对所述第一辊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辊的端部进行结合。
根据该结构,虽然构成输送辊的多个辊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轴承支承,但是通过将该轴承固定在固定部件上从而成为在辊中两个轴承所夹着的部分的位移被限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结合部对两个辊的端部进行结合时,即使在其结合部分中存在辊的制造误差,但由于被两个轴承所夹着的部分的旋转轴的位置不变,因此也能够抑制作为输送辊整体的输送精度的降低。因此,即使在被连结的多个辊中存在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输送精度的降低。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所述辊具有位于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端部处的轴部,所述结合部能够以容许所述第一轴承以及所述第二轴承的旋转轴中心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中心的偏移的状态,对所述第一辊的所述轴部与所述第二辊的所述轴部进行结合。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被连接的辊的轴部中存在制造误差,且其轴部的旋转轴中心相对于轴承所支承的部分的旋转轴中心而离心或偏角的情况下,但由于结合部能够以容许这种偏差的状态而对辊的轴部彼此进行结合,因此也能够对在连结部中存在制造误差的两个辊进行连结。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所述辊具有位于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端部处的轴部,所述轴部具有在所述结合部实施结合时能够与所述结合部接触的大径部、和与所述大径部相比而外径较小的小径部。
根据该结构,在结合部对两个辊的端部彼此进行结合时,虽然被设置在该端部处的大径部与结合部接触,但是与该大径部相比而外径较小的小径部不与结合部接触。即,由于结合部在旋转轴方向上与轴部接触的面积较小,因此容许轴部在小径部与结合部之间产生间隙的范围内的倾斜。因此,即使在被连结的辊的轴部产生偏角的情况下,但由于结合部能够在容许这种偏角的状态下对辊的轴部彼此进行结合,因此也能够对在连结部中存在制造误差的多个辊进行连结。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所述结合部具备呈圆筒状且其内周面形成轴孔的轴孔形成部件,所述轴孔形成部件具有:切口,其与所述轴孔连通,并且以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在圆筒部分上;第一螺丝孔,其以夹着所述轴孔的方式而被成对地对置配置在所述圆筒部分上,且在与所述旋转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二螺丝孔,其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螺丝孔相比而靠近所述切口的位置处,通过将与所述第二螺丝孔螺合的螺栓旋紧,从而能够使所述轴孔的直径缩小,与所述第一螺丝孔螺合的两个螺丝能够向所述轴孔内突出。
根据该结构,由于构成结合部的轴孔形成部件具有与其内周面形成的轴孔连通的切口,因此通过将插通于被设置在靠近其切口的位置处的第二螺丝孔中的螺栓旋紧,从而能够使切口的宽度变窄而使轴孔的直径缩小。因此,通过在从轴孔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辊的端部与第二辊的端部的状态下使轴孔的直径缩小,从而能够对被插入该轴孔中的两个辊的端部进行结合。此外,通过使与以夹着轴孔的方式而成对的第一螺丝孔螺合的螺丝向轴孔突出,从而能够使被插入至轴孔中的辊的端部以相对于轴孔形成部件而不会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固定。由此,能够通过结合部而在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切实地传递旋转力。
解决上述问题的印刷装置具备上述输送装置、和向由所述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输送装置的作用来抑制输送精度的降低,从而能够使印刷部以较高精度向输送辊所输送的介质实施印刷。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以及输送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在图2中由单点划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为从第一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结合部的立体图。
图5为从第二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结合部的立体图。
图6为从第三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结合部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通过图3的7-7线向视所示的切面而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合部的结构进行切割的剖视图。
图8为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9为对作用于比较例的辊上的力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0为对作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辊上的力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的剖视图。
图12为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印刷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印刷装置例如为对长条的介质实施印刷(记录)的大幅面打印机。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放卷部20,其对卷绕成卷筒状的介质M进行放卷;支承部30,其对介质M进行支承;输送装置40,其在图1的箭头标记所示的方向上对介质M进行输送;印刷部50,其对介质M实施印刷;收卷部60,其对印刷完成的介质M进行收卷。
在以后的说明中,将沿着与介质M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在图1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一个方向设为扫描方向X,并将在印刷部50实施印刷的位置处介质M被输送的方向设为输送方向Y。在本实施方式中,扫描方向X以及输送方向Y为相互交叉(优选为正交)的方向,并且均为与重力方向Z交叉(优选为正交)的方向。
如图1所示,放卷部20具有保持部22,所述保持部22对将介质M卷绕成卷筒状的滚筒体21进行保持。保持部22能够对扫描方向X上的长度或卷数的不同的多种滚筒体21进行保持。并且,放卷部20通过使滚筒体21向一个方向(在图1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将介质M从滚筒体21中放卷出。
支承部30具备形成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32、以及第三支承部33。第一支承部31将从放卷部20放卷出的介质M朝向第二支承部32进行引导。第二支承部32被设置在与印刷部50对置的位置处,并对被实施了印刷的介质M进行支承。第三支承部33将由印刷部50而实施了印刷的介质M朝向收卷部60进行引导。
印刷部50具备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的引导轴51、被引导轴51支承的滑架52、以及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印刷头53。滑架52通过未图示的滑架电机的驱动而在扫描方向X上沿着引导轴51往返移动。印刷头53以与被第二支承部32支承的介质M对置的方式而被保持在滑架52的铅直下方。并且,印刷部5通过在向滑架52的扫描方向X的移动时,从印刷头53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在介质M上形成文字或图像的印刷动作。
收卷部60具有保持部62,所述保持部62对将介质M卷绕成卷筒状而形成的卷筒体61进行保持。并且,收卷部60通过使滚筒体61向一个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实施印刷完成的介质M的收卷。
接下来,对输送装置40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输送装置40具备:输送辊对41,其在输送方向Y上被设置在第一支承部31与第二支承部32之间,排纸辊对42,其被设置在第二支承部32与第三支承部33之间;输送电机43。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辊对41以及排纸辊对42的旋转轴方向为沿着扫描方向X的方向。
输送辊对41通过使被配置在支承台45上的输送辊46、和被支承机构47支承的从动辊48成对的方式而构成,并通过输送辊46与从动辊48而对介质M进行夹持。此外,支承机构47具有施力部件(省略图示),所述施力部件以朝向输送辊46进行按压的方式而对动辊48进行施力。并且,输送辊对41通过使输送辊46根据输送电机43的驱动力而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向第二支承部32的一方输送所夹持的介质M。
如图2所示,输送装置40具备沿着旋转轴方向而并排的多个辊71(71F、71S)、和对在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两个辊71的端部彼此进行连结的至少一个连结部72。并且,通过由连结部72连结的多个辊71而构成输送辊46。
支承机构47沿着旋转轴方向而被设置在与辊71对应的位置处,支承机构4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对多个从动辊48进行支承。并且,从动辊48以避开连结部72的部分的方式而配置,并朝向辊71而对介质M进行按压。
在输送辊46中,如果将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两个辊71分别设为第一辊71F以及第二辊71S,则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在旋转轴方向上交替并排的三个第一辊71F与两个第二辊71S、和被配置在辊71F、71S之间的四个连结部72而构成输送辊46。另外,构成输送辊46的辊71以及连结部72的数量能够任意地变更。此外,构成输送辊46的多个辊71中,位于旋转轴方向上的两端处的辊71的未设置连结部72的一方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在与支承台45一体化的侧壁部44上。
连结部72具备第一轴承73、第二轴承74、固定部件75、结合部76、以及覆盖部件77,所述第一轴承73对第一辊71F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支承,所述第二轴承74对第二辊71S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支承,所述固定部件固定有第一轴承73以及第二轴承74,所述覆盖部件77对结合部76进行覆盖。第一轴承73以及第二轴承74以使朝向旋转轴方向以及与旋转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而被固定在固定部件75上。结合部76在旋转轴方向上被配置在第一轴承73与第二轴承74之间,并以能够传递旋转力的方式而对第一辊71F的端部与第二辊71S的端部进行结合。覆盖部件77通过对与辊71相比而外径较小的结合部76进行覆盖,从而使介质M在连结部72中不朝向下方挠曲。
如图3所示,辊71具有:圆柱状的接触部78,其在对介质M进行输送时能够与介质M接触;一对轴部79,其与接触部78相比而外径较小,并且位于旋转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处。第一轴承73以及第二轴承74以使第一辊71F以及第二辊71S的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C2与旋转轴中心一致的方式而被分别安装在第一辊71F以及第二辊71S上。并且,当轴承73、74被固定在固定部件75上时,第一辊71F以及第二辊71S成为被两个轴承73、74夹着的部分(接触部78)的位移被限制的状态。
但是,实际上,在轴承73、74上存在内部间隙。因此,与轴承73、74的内周部卡合的辊71被设为,能够相对于与轴承73、74的外周部卡合的固定部件75而在轴承73、74的轴向和径向上稍微进行相对位移。换言之,由于轴承73、74并没有对辊71进行固定支承,因此在力或力矩作用于辊71的轴部79的情况下,其影响将会波及辊71的接触部78。
轴部79具有大径部79a、小径部79b、以及卡合部79c,所述大径部79a在结合部76实施结合时能够与结合部76接触;所述小径部79b与大径部79a相比而外径较小;所述卡合部79c与第一轴承73或第二轴承74卡合。在本实施方式的辊71中,大径部79a被设置在轴部79的顶端处,小径部79b在旋转轴方向上被设置在大径部79a与卡合部79c之间。
如图4、图5以及图6所示,结合部76具备轴孔形成部件81,所述轴孔形成部件81呈圆筒状,并且其内周面形成轴孔81a。轴孔形成部件81具有第一切口81b、槽部81c、第二切口81d,所述第一切口81b与轴孔81a连通,并且以在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在圆筒部分上,所述槽部81c被设置在圆筒部分的内周面上与第一切口81b对置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切口81d在圆周方向上从第一切口81b起延伸至槽部81c。
在轴孔形成部件81的圆筒部分中,将通过第一切口81b、第二切口81d以及槽部81c而划分出的两个部分设为第一固定部82以及第二固定部83,并将其以外的半圆筒部分(从第一切口81b起至槽部81c为止的部分)设为主体部84。在该情况下,在旋转轴方向上,第一固定部82与第二固定部83以在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配置,第一固定部82被设置在与第一辊71F的轴部79对应的位置处,另一方面,第二固定部83被设置在与第二辊71S的轴部79对应的位置处。
如图4至图7所示,轴孔形成部件81具有两对第一螺丝孔85和两对第二螺丝孔86,所述第一螺丝孔85以夹着轴孔81a的方式而成对的方式被对置配置在圆筒部分上,且在与旋转轴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螺丝孔86与第一螺丝孔85的轴方向平行,并被设置在与第一螺丝孔85相比靠近第一切口81b的位置处。第一螺丝孔85(85A、85B)以及第二螺丝孔86(86a、86b)优选为,在旋转轴方向上设置在与辊71的轴部79中的大径部79a对应的位置处。
在第二螺丝孔86中插通有具有头部的螺栓88。成对的第二螺丝孔86a、86b中的一方(在图7中为右方)的螺丝孔86a被形成为能够对螺栓88的头部进行收纳的形状。螺栓88在从一方的螺丝孔86a朝向另一方的螺丝孔86b以跨及第一切口81b的方式而被插通并被结合的情况下,使固定部82、83以槽部81c为中心而进行挠曲位移,以使由第一切口81b产生的间隙变小。
即,在轴孔形成部件81中,由于在其圆筒部分上具有第一切口81b以及槽部81c,因此成为通过将与第二螺丝孔86螺合的螺栓88旋紧从而能够使轴孔81a的直径缩小的结构。并且,通过在将第一辊71F的端部(轴部79)和第二辊71S的端部(轴部79)分别从轴孔81a的旋转轴方向的两端插入的状态下,使轴孔形成部件81所形成的轴孔81a缩小,从而对辊71的轴部79进行结合固定。
作为成对的第二螺丝孔86中的一方的螺丝孔86a以在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主体部84上。此外,作为成对的第二螺丝孔86中的另一方的螺丝孔86b分别以在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被设置在第一固定部82以及第二固定部83上。并且,在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两个螺栓88分别使第一辊71F的轴部79和第二辊71S的轴部79相对于轴孔形成部件81而固定。
在第一螺丝孔85A、85B中分别插通有不具有头部的两个螺丝(空心螺丝)87。另外,将螺丝87中的、被插通于螺丝孔85A中的螺丝设为螺丝87A,将被插通于螺丝孔85B中的螺丝设为螺丝87B。
两个螺丝87在分别与第一螺丝孔85A、85B螺合从而被旋紧了的情况下,通过两顶端部向轴孔81a突出而与辊71的大径部79a碰撞,从而对辊71的轴部79进行夹持。由此,通过轴孔81a的缩小而被结合固定的辊71的轴部79,其相对于轴孔形成部件81的朝向圆周方向的相对移动将被进一步牢固地限制。
作为成对的第一螺丝孔85中的一方的螺丝孔85A在主体部84上以在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而被设置在圆周方向的中央附近处。此外,作为成对的第一螺丝孔85中的另一方的螺丝孔85B分别被设置在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第一固定部82以及第二固定部83中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处。并且,在旋转轴方向并排的两个螺丝87分别使第一辊71F的轴部79与第二辊71S的轴部79相对于轴孔形成部件81而固定。
如图7所示,在以与旋转轴方向正交的面而对轴孔形成部件81进行切割的截面中,轴孔形成部件81的第一切口81b与槽部81c优选被配置为,相互对置,并且将二者连接的假想线L1与轴孔形成部件81的圆筒部分的中心轴C3交叉。此外,成对的第一螺丝孔85(85A、85B)优选为,以与其一致的轴线L2在中心轴C3处与假想线L1正交的方式而配置。另外,在图7中,为了明确表示结构部件的位置关系等,而以与实际尺寸相比较小的方式对轴部79进行图示。
接下来,对第一辊71F与第二辊71S的连结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将第一辊71F以及第二辊71S的轴部79分别插入与轴孔形成部件81的第一固定部82以及第二固定部83对应的位置处的状态下,将螺栓88插通于轴孔形成部件81的第二螺丝孔86中并轻微旋紧。于是,由于第一切口81b的宽度变窄而使轴孔81a缩小,因此第一辊71F以及第二辊71S的轴部79向槽部81c的一方按压。
接下来,对支承轴承73、74的固定部件75的位置进行微调节,从而使第一辊71F的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与第二辊71S的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2一致,并且使该旋转轴中心C1、C2与轴承73、74的旋转轴中心一致。
接下来,将螺丝87插通于第一螺丝孔85中并轻微旋紧。此时,优选为,以通过一方的螺丝孔85A与另一方的螺丝孔85B而均等地对轴部79进行夹持的方式而取得平衡并且交替地进行旋紧。例如,先在将螺丝87B插通于被形成在在第一固定部82以及第二固定部83上的螺丝孔85B中并进行预定量旋转之后,将螺丝87A插通在被形成在主体部84上的螺丝孔85A中并进行同程度旋转。由此,从螺丝孔85A向轴孔81a突出的螺丝87的顶端与从螺丝孔85B向轴孔81a突出的螺丝87的顶端与轴部79碰撞,从而限制轴部79相对于轴孔形成部件81的相对旋转。
并且,在以此方式通过螺栓88以及螺丝87B、87A而相对于轴孔形成部件81而对辊71F、71S依次进行定位之后,通过以该定位的顺序(例如,螺栓88、螺丝87B以及螺丝87A的顺序)而对螺栓88以及螺丝87进行较牢固地旋紧,从而对辊71F、71S与轴孔形成部件81进行固定。由此,第一辊71F的端部与第二辊71S的端部通过结合部76而成为被结合的状态。
接下来,对以上的方式而构成的印刷装置11以及输送装置40的作用进行说明。
输送装置40具备在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多个辊71、和对在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两个辊71的端部彼此进行连结的连结部72,并通过由连结部72而连结的多个辊71所构成的输送辊46而对介质M进行输送。即,即使在应当输送的介质M的宽度(在成为旋转轴方向的扫描方向X的长度)变长的情况下,但由于输送辊46不使单体的部件大型化,而通过对多个辊71进行连结从而实现大型化(长条化),因此也能够抑制伴随着大型化而产生的制造误差的增大。
但是,在对多个辊71进行连结的情况下,由于这些辊71各自具有制造误差,因此当在旋转轴方向上对辊71进行连结时,各个辊71的制造误差将会累积,从而输送辊46的旋转轴中心会弯曲而使介质M的输送精度降低,由此存在印刷精度降低的可能。
关于此点,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辊46中,在使各辊71的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C2一致的状态下,由于通过轴承73、74以及固定部件75对轴部79中的靠近接触部78的卡合部79c的部分以无法移动的方式进行固定,因此各个辊71的制造误差将不易作为输送辊46的整体误差而累积。
并且,有时在各个辊71中由于其接触部78与轴部79间会产生旋转轴中心发生离心或偏角的制造误差,但是即使存在该轴部79的偏移,结合部76也能够对辊71进行结合。
例如,如图8所示,在第一辊71F中,即使轴部79的旋转轴中心Ax(Ax1)相对于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而产生了偏角,也会通过利用螺栓88而对轴孔形成部件81进行结合的工序,而使第一固定部82以沿着偏移角的轴部79的方式而进行挠曲位移,从而对其大径部79a进行固定。此外,在第二辊71S中,即使轴部79的旋转轴中心Ax(Ax2)相对于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2而产生了离心,也会通过螺栓88而对轴孔形成部件81进行结合的工序,而以沿着离心的轴部79的方式而使第二固定部83挠曲位移,从而对该大径部79a进行固定。
即,由于轴孔形成部件81在其圆筒部分上具有在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切口81b以及槽部81c,因此通过以螺栓88的结合力而对轴孔81a的直径进行调节,从而在容许轴部79的位置偏移的同时进行固定。此外,由于轴孔形成部件81在其圆筒部分上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切口81d,因此通过使由其第二切口81d而划分成的固定部82、83分别挠曲位移,从而分别容许在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第一辊71F的轴部79与第二辊71S的轴部79的偏移。
并且,虽然在以此方式而对辊71F、71S的端部进行结合时,各轴部79的旋转轴中心Ax与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C2偏移,但是由于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C2在以与轴承73、74的旋转轴中心一致的方式而被调节的基础上被固定在固定部件75上,因此在介质M的输送中不易反映出轴部79的偏差。
以此方式,结合部76能够在容许第一轴承73以及第二轴承74的旋转轴中心与轴部79的旋转轴中心Ax的偏差的状态下,对第一辊71F的轴部79与第二辊71S的轴部79进行结合。因此,在首先在使辊71F、71S的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C2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将轴承73、74固定在固定部件75上,此后结合部76能够对包含制造误差的两个轴部79进行结合。以此方式,即使增加构成输送辊46的辊71的数量,输送辊46整体的输送精度也不易降低,即使不使被连结的辊71的制造精度相当程度地增加,也能够确保输送辊46整体的输送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轴部79上设置小径部79b,而使轴部79相对于轴孔形成部件81的接触面积减小的方式,也容易容许轴部79的制造误差。但是,存在如下可能性,即,由于使轴部79的相对于轴孔形成部件81的接触面积减小,因而在从一方的辊71向另一方的辊71传递旋转时,另一方的辊71的轴部79将会相对于轴孔形成部件81而在圆周方向上滑动。
关于此点,只要通过两个螺丝87而对在轴部79中与结合部76接触的大径部79a进行固定,就能够抑制辊71与轴孔形成部件81的朝向圆周方向的相对移动,从而可靠地从一方的辊71向另一方的辊71传递旋转力。另外,在结合部76中,即使两个螺丝87欲与小径部79b接触,也能够抑制辊71的相对于轴孔形成部件81的相对旋转。
此外,如图7所示,由于插通有螺栓88的第二螺丝孔86位于靠近第一切口81b的位置处,因此当将螺栓88旋紧而使轴孔81a的直径缩小时,贯穿于轴孔81a中的轴部79将成为偏向槽部81c一方的状态。即,轴部79的旋转轴中心Ax将偏向于与轴孔形成部件81的中心轴C3相比而远离第一切口81b的位置。
因此,在以第一螺丝孔85的轴线L2在中心轴C3处与假想线L1正交的方式而配置有第一螺丝孔85时,被插通于第一螺丝孔85中的螺丝87的顶端与从轴部79的旋转轴中心Ax向第一切口81b侧偏移的外周面接触。其结果为,螺丝87以将轴部79进一步向槽部81c的一方按压的方式而对轴部79进行固定。
因此,在沿着旋转轴方向而配置的多个连结部72中,只要使圆周方向上的第一切口81b的位置一致,就能够使多个轴部79偏向相同方向而固定。并且,以此方式,通过使相邻的轴部79的旋转轴中心Ax(Ax1,Ax2)的位置对准,从而能够使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C2的位置对齐。
接下来,对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辊71A与图1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辊71进行比较,并对在辊71、71A的轴部79中产生的力矩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以及图10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而显著地对辊71、71A的轴部79的倾斜进行图示。即,实际上,采用使靠近接触部78的卡合部79c的旋转轴中心与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在辊71、71A的轴方向上大致一致的方式。
如图9所示,比较例的辊71A的轴部79仅具备大径部79a以及卡合部79c。因此,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辊71A的轴部79与轴孔形成部件81的接触面积大于图1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辊71的轴部79与轴孔形成部件81的接触面积。
那么,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辊71、71A的轴部79的旋转轴中心Ax1相对于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而发生了偏角的情况(倾斜的情况下)下,当对辊71、71A的轴部79进行结合时,该轴部79将以使辊71、71A的轴部79的旋转轴中心Ax1接近于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的方式而发生变形。
即,轴部79在轴孔形成部件81被插入至轴孔81a中的状态下,由于轴孔81a的直径缩小,因此朝向旋转轴中心Ax1的载荷将会作用于轴部79的顶端的位置P1、和与该位置P1相比靠基端侧的位置P2处。即,在以轴部79的位置P2为基准时,由从位置P2至位置P1的轴方向上的距离(臂的长度)与作用于位置P1处的载荷F的乘积表示的力矩将作用于该轴部79上。另外,在该情况下,位置P1为力点,位置P2为作用点。
另外,由于对辊71、71A的轴部79彼此进行连结,因此该力矩将会作用于该辊71、71A的轴部79上。并且,由于在与辊71、71A的轴部79(卡合部79c)卡合的轴承73中存在内部间隙,因此当上述力矩增大时,辊71、71A的接触部78有可能会弯曲。
在此,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当对在轴部79上未设置小径部79b的比较例与在轴部79上设置了小径部79b的本实施方式进行比较时,与比较例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距离Lf将会变得较短。因此,由于设置了小径部79b,因此与比较例相比,本实施方式通过对辊71的轴部79进行连结从而使在该辊71的轴部79产生的力矩较小。这样一来,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对辊71的轴部79进行连结,从而降低了辊71弯曲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这种效果。
(1)虽然构成输送辊46的多个辊71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轴承73、74支承,但是通过将该轴承73、74固定在固定部件75上从而成为在辊71中两个轴承73、74所夹着的部分(接触部78)的位移被限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结合部76对两个辊71F、71S的端部进行结合时,即使在成为其结合部分的轴部79中存在辊71的制造误差,但由于两个轴承73、74所夹着的部分的旋转轴的位置不变,因此也能够抑制作为输送辊46整体的输送精度的降低。因此,即使在被连结的多个辊71中存在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输送精度的降低。并且,通过利用这种这种输送装置40的作用来抑制输送精度的降低,从而能够使印刷部50以较高精度向输送辊46所输送的介质M实施印刷。
(2)即使在被连结的辊71的轴部79中存在制造误差,且其轴部79的旋转轴中心Ax相对于被轴承73、74支承的接触部78的旋转轴中心C1、C2而发生了离心或偏角的情况下,但由于结合部76能够以容许这种偏移的状态而对辊71的轴部79彼此进行结合,因此也能够对连结部72中存在制造误差的两个辊71进行连结。
(3)在结合部76对两个辊71F、71S的端部彼此进行结合时,虽然被设置在该端部(轴部79)上的大径部79a与结合部76接触,但是与其大径部79a相比而外径较小的小径部79b不与结合部76接触。即,在旋转轴方向上,由于结合部76与轴部79接触的面积较小,因此在小径部79b与结合部76之间产生的间隙的范围内容许轴部79的倾斜。因此,即使在被连结的辊71的轴部79相对于接触部78而产生了偏角的情况下,但由于结合部76能够以容许这种偏移角的状态而对辊71的轴部79彼此进行结合,因此也能够对在连结部72中存在制造误差的多个辊71进行连结。
(4)由于构成结合部76的轴孔形成部件81具有与其内周面形成的轴孔81a连通的第一切口81b,因此通过将插通于被设置在靠近该第一切口81b的位置处的第二螺丝孔86中的螺栓88旋紧,从而能够使第一切口81b的宽度变窄而使轴孔81a的直径缩小。因此,通过在分别从轴孔81a的两端插入第一辊71F的端部与第二辊71S的端部的状态下使轴孔81a的直径缩小,从而能够对被插入至该轴孔81a中的两个辊71F、71S的端部进行结合。此外,通过使与以夹着轴孔81a的方式而成对的第一螺丝孔85螺合的螺丝87向轴孔81a突出,从而能够使被插入轴孔81a中的辊71的端部以相对于轴孔形成部件81不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而固定。由此,能够通过结合部76而在第一辊71F与第二辊71S之间切实地传递旋转力。
(5)通过在轴部79上设置小径部79b,从而使轴部79相对于辊71的轴方向上的轴孔形成部件81的接触面积(接触长度)减小。因此,在对辊71的轴部79进行连结时,能够使作用于辊71的轴部79的力矩减小,从而降低辊71弯曲的可能性。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在输送装置40中介质M的输送精度的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印刷装置(输送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说明的固定部件75以及支承台45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件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存在即使为标注相同符号的部件结构为了容易理解说明也对形状稍作变更的部件结构。
如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40具备构成装置的骨架的框架91、和对框架91以及支承台45进行结合的结合机构92。
在框架91中,在与支承台45接触的壁部91a上,在辊71的轴方向以及与介质M的输送方向Y交叉(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螺丝孔91b。另一方面,在支承台45上于与框架91的螺丝孔91b的形成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形成有与该螺丝孔91b相比而内径较大的贯穿孔45a。此外,在固定部件75中形成有收纳结合机构92的收纳室75a。
结合机构92具备阶梯螺丝93和垫圈94,所述阶梯螺丝93具有呈圆柱状的圆柱部93a、和形成有螺丝的螺丝部93b,所述垫圈94与阶梯螺丝93一起使用。阶梯螺丝93的圆柱部93a的外径与框架91的螺丝孔91b的内径相比而较大,与支承台45的贯穿孔45a的内径相比而较小。此外,阶梯螺丝93的螺丝部93b被设为能够与框架91的螺丝孔91b螺合。
另一方面,垫圈94的内径与阶梯螺丝93的圆柱部93a的外径大致相等,外径与支承台45的贯穿孔45a的内径相比而较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垫圈94为所谓的波形垫圈。
并且,如图11所示,在对输送装置40进行组装时,在使支承台45的贯穿孔45a的中心与框架91的螺丝孔91b的中心一致的状态下,使安装有垫圈94的阶梯螺丝93插通于支承台45的贯穿孔45a中,并且与框架91的螺丝孔91b螺合。这样一来,使支承台45成为通过框架91与垫圈94夹持的状态,从而使支承台45相对于框架91而被固定。
但是,在该状态下,由于在支承台45的贯穿孔45a与阶梯螺丝93的圆柱部93a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当力朝向辊71的轴方向而作用于支承台45上时,容许支承台45相对于框架91、阶梯螺丝93以及垫圈94的相对移动。附带言之,支承台45相对移动的必要的力与阶梯螺丝93的结合力成比例。
接下来,以阶梯螺丝93的头部收纳在收纳室75a中的方式而在支承台45上载置固定部件75,从而使固定部件75固定在支承台45上。另外,虽然在图11中未图示,但是固定部件75以通过螺丝等的结合部件而相对于支承台45以无法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而被固定。
之后,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通过被固定部件75固定的轴承73、74与轴孔形成部件81而对辊71的轴部79彼此进行连结。这样一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合机构92,能够在容许支承台45以及固定部件75相对于容许框架91而在辊71的轴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同时,使支承台45以及固定部件75相对于框架91而固定。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扫描方向X上的一端侧(右侧)的辊71(第一的辊71)的一端侧(右侧)的轴部79以无法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方式而被支承。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的这种印刷装置11中,具备为了促进向介质M喷出的油墨的定影而对印刷前后的介质M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热源的一个示例)。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即,随着加热装置对介质M进行加热,由于输送装置40的支承台45被加热而使该支承台45热变形的可能性。并且,当由于支承台45发生热变形(弯曲)而使被固定在该支承台45上的固定部件75在重力方向Z上产生位移时,会使辊71弯曲或者相邻的辊71的旋转轴中心C1、C2不一致,由此可能会导致介质M的输送精度降低。
关于此点,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台45以能够在辊71的轴方向上相对于框架91移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因此,在支承台45的一部(在图12中为右侧部分)分被加热而发生热变形的情况下,容许支承台45向该轴方向位移。
另外,被固定在支承台45上的固定部件75以及被固定在固定部件75上的轴承73、74也以与支承台45相同的方式进行位移。但是,由于扫描方向X上的一端侧的辊71以无法在该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因此该辊71或与该辊71连结的其他辊71不会随着支承台45的位移而进行位移。
这样一来,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有支承台45在辊71的轴方向上进行位移的间隙(支承台45的贯穿孔45a与阶梯螺丝93的圆柱部93a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该支承台45以弯曲的方式发生热变形的情况。其结果为,固定部件75在重力方向Z上进行位移的情况将被抑制。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6)采用如方式,即,使该框架91对支承台45以能够在辊71的轴方向上相对于框架91进行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支承。因此,由于即使通过印刷装置11的热源而对支承台45进行加热,该支承台45也能够在辊71的轴方向上进行位移,因此能够抑制支承台45以弯曲的方式而发生热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因该支承台45的弯曲而使固定部件75在重力方向Z上发生位移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经由轴承73、74而被支承在固定部件75上的辊71弯曲的情况。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如下所示的改变例的方式而改变。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与下述改变例能够任意地组合。
·在仅通过螺栓88的结合力而能够抑制轴部79与轴孔形成部件81的朝向圆周方向的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螺丝孔85以及螺丝87。或者说,也可以仅设置成对的第一螺丝孔85A、85B中的一方(例如,螺丝孔85B),并通过一个螺丝87而对轴部79进行固定。另一方面,在进一步抑制轴部79与轴孔形成部件81的朝向圆周方向的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第一螺丝孔85,并通过插通其中的三个以上的螺丝87而对轴部79进行固定。
·在通过螺栓88的结合力而能够使轴孔形成部件81挠曲从而使轴孔81a缩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轴孔形成部件81上不设置槽部81c。
·如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对多个辊71进行连结从而构成的输送辊46不仅限于向印刷部50输送介质M的输送辊,例如也可以具体化为作为构成排纸辊对42的输送辊等被配置在任意的位置处的输送辊。但是,在向印刷部50输送介质M的输送辊46中,由于追求特别高的输送精度以使印刷位置不产生偏移,因此优选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辊46。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承台45的贯穿孔45a也可以为在辊71的轴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由此,能够容许支承台45在辊71的轴方向上相对于框架91进行位移的同时,抑制在与该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输送方向Y)上进行位移的情况。
·印刷部50也可以不具备滑架52,而具备与介质M的整个宽度对应的长条状的被固定的印刷头的所谓的串行式的印刷装置。此时的印刷头也可以通过并列配置形成有喷嘴的多个单位头部从而使印刷范围跨及介质M的整个宽度,还可以通过在单一的长条头上以跨及介质M的整个宽度的方式而配置多个喷嘴,从而使印刷范围跨及介质M的整个宽度。
·印刷所使用的记录材料也可以为油墨以外的流体(包含液体或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成的液状体、溶胶这样的流状体、能够作为流体而流动并喷射的固体)。例如,也可以采用喷射如下液体状而实施记录的结构,即,以分散或溶解的形态含有在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
此外,印刷装置也可以为喷射溶胶(例如物理溶胶)等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还可以为喷射以调色剂等粉体(粉粒体)为例的固体的粉粒体喷射装置(例如调色剂喷射式记录装置。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流体”为,不包含仅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概念,在流体中包括例如液体(包括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融液)等)、液状体、流状体、粉粒体(包括粒体、粉体)等。
·印刷装置11并不仅限于通过喷射油墨等的流体而实施记录的打印机,例如也可以为激光打印机、LED打印机、热打印式打印机(包括升华型打印机)等的非击打式打印机,还可以为点击打式打印机等的击打式打印机。
·介质并不仅限于纸,也可以为塑料膜或较薄的板材等,也可以为印染装置等所使用的布帛。
·具备上述输送辊46的输送装置40除了被搭载在印刷装置11上,也可以被搭载在例如实施输送的介质M的读取的扫描仪、传真机、复印装置或具备这些装置的多功能机器上。
符号说明
11…印刷装置;40…输送装置;46…输送辊;50…印刷部;71、71F、71S…辊;71F…第一辊;71S…第二辊;72…连结部;73…第一轴承;74…第二轴承;75…固定部件;76…结合部;78…接触部;79…轴部;79a…大径部;79b…小径部;81…轴孔形成部件;81a…轴孔;81b…作为切口的第一切口;85,85A、85B…第一螺丝孔;86,86a、86b…第二螺丝孔;87,87A,87B…螺丝;88…螺栓;M…介质。

Claims (5)

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为通过输送辊而对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辊具备沿着旋转轴方向而并排的多个辊、和对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两个所述辊的端部彼此进行连结的连结部,在所述输送装置中,
在将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并排的两个所述辊分别设为第一辊以及第二辊的情况下,所述连结部具备:
第一轴承,其对所述第一辊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支承;
第二轴承,其对所述第二辊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进行支承;
固定部件,其固定有所述第一轴承以及所述第二轴承;
结合部,其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并对所述第一辊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辊的端部进行结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具有位于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端部处的轴部,
所述结合部能够以容许所述第一轴承以及所述第二轴承的旋转轴中心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中心的偏移的状态,对所述第一辊的所述轴部与所述第二辊的所述轴部进行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具有位于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端部处的轴部,
所述轴部具有在所述结合部实施结合时能够与所述结合部接触的大径部、和与所述大径部相比而外径较小的小径部。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具备呈圆筒状且其内周面形成轴孔的轴孔形成部件,
所述轴孔形成部件具有:切口,其与所述轴孔连通,并且以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在圆筒部分上;第一螺丝孔,其以夹着所述轴孔的方式而被成对地对置配置在所述圆筒部分上,且在与所述旋转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二螺丝孔,其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螺丝孔相比而靠近所述切口的位置处,
通过将与所述第二螺丝孔螺合的螺栓旋紧,从而能够使所述轴孔的直径缩小,
与所述第一螺丝孔螺合的两个螺丝能够向所述轴孔内突出。
5.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
向由所述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部。
CN201610150693.1A 2015-03-17 2016-03-16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Active CN1059842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3039 2015-03-17
JP2015053039 2015-03-17
JP2015-174439 2015-09-04
JP2015174439A JP6651749B2 (ja) 2015-03-17 2015-09-04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4245A true CN105984245A (zh) 2016-10-05
CN105984245B CN105984245B (zh) 2020-06-09

Family

ID=57007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50693.1A Active CN105984245B (zh) 2015-03-17 2016-03-16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51749B2 (zh)
CN (1) CN1059842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7242B2 (ja) * 2017-01-31 2021-01-06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ローラとエンコーダとの連結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2734A (en) * 1990-11-08 1991-11-05 Vanzee David G Shaft coupling device
JP2000044084A (ja) * 1998-07-31 2000-02-15 Mutoh Ind Ltd プロッタの紙送り機構
CN1515421A (zh) * 2003-01-04 2004-07-28 ���ǵ�����ʽ���� 用于成像设备的纸排出装置
EP1591391A1 (de) * 2004-04-26 2005-11-02 Voith Paper Patent GmbH Wickelmaschine zum kontinuierlichen Aufwickeln einer Materialbahn
CN103862886A (zh) * 2012-12-17 2014-06-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2734A (en) * 1990-11-08 1991-11-05 Vanzee David G Shaft coupling device
JP2000044084A (ja) * 1998-07-31 2000-02-15 Mutoh Ind Ltd プロッタの紙送り機構
CN1515421A (zh) * 2003-01-04 2004-07-28 ���ǵ�����ʽ���� 用于成像设备的纸排出装置
EP1591391A1 (de) * 2004-04-26 2005-11-02 Voith Paper Patent GmbH Wickelmaschine zum kontinuierlichen Aufwickeln einer Materialbahn
CN103862886A (zh) * 2012-12-17 2014-06-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72640A (ja) 2016-09-29
JP6651749B2 (ja) 2020-02-19
CN105984245B (zh) 202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0343B (zh) 连续卷筒片材保持装置和打印设备
CN103963458A (zh) 打印设备
EP3070035B1 (en) Transportation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CN105984244B (zh)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CN107031210A (zh) 印刷装置
CN108778750A (zh) 印刷装置
CN10225948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984245A (zh)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JP5082916B2 (ja) 収容体及び記録装置
CN101746626B (zh) 偏斜修正装置及记录装置
EP2689936B1 (en) Printer
JP200813270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06313920A (zh) 印刷控制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JP2011225298A (ja) 媒体送り装置、記録装置
CN102333715A (zh) 用于扭转和/或横向偏移印刷机器中输送带的方法和设备
JP2010167619A (ja) 記録装置
JP2016172610A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080689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74740A (ja) 印刷装置
JP2015227229A (ja) 用紙搬送装置
JP2011225297A (ja) 媒体送り装置、記録装置
CN105564053B (zh) 介质保持件、介质装填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US20090213202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8100696A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軸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7187199A (zh) 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