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78750A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78750A
CN108778750A CN201780015905.8A CN201780015905A CN108778750A CN 108778750 A CN108778750 A CN 108778750A CN 201780015905 A CN201780015905 A CN 201780015905A CN 108778750 A CN108778750 A CN 108778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body
moving body
mandrel
printing equipment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59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78750B (zh
Inventor
木村宣彦
小岛真
小岛真一
池田和纪
诹访明日美
藤沼兼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temi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Aluminum C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146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7716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145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0991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Aluminum Can Corp filed Critical Showa Aluminum Can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7/01234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187863A1/ja
Publication of CN108778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8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78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8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3Printing o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not being in sheet or web form, e.g. spherical or cubic obj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3Printing o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not being in sheet or web form, e.g. spherical or cubic objects
    • B41J3/40733Printing on cylindrical or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objects, e. g. on bott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k Jet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高使用多个图像形成部形成于罐体的图像的品质。在印刷装置(500),设有支承并移动罐体(10)的移动单元(550)。而且,设有印刷部(520),所述印刷部(520)具备多个喷墨头(11W、11C、11M、11Y、11K),向由移动单元(550)支承的罐体(10)进行印刷。此外,设有使用线性机构使移动单元(550)移动的移动机构(560)。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过至少一个喷墨印刷站来进行喷墨印刷,并且在喷墨印刷站配置有多个喷墨头的印刷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327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经由设有多个的图像形成部的每一个的方式使罐体移动而向罐体进行印刷时,若罐体相对于各图像形成部的定位的精度差,则会导致所形成的图像的品质的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使用多个图像形成部形成于罐体的图像的品质。
此外,在印刷装置中,有时会使保持有罐体的移动体移动,但当移动体的重量大时,会导致移动体的移动速度的降低,容易导致印刷效率的降低。此外,当移动体的重量大时,移动体停止时的惯性力变大,移动体恐怕也会停止在与原本预定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谋求保持并移动罐体的移动体的轻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应用了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具备:移动体,支承并移动罐体;印刷部,具备多个图像形成部,向由移动体支承的罐体进行印刷;以及移动部,以移动体经由多个图像形成部的每一个的方式使移动体移动,并且使用线性机构使移动体移动。
在此,可以为,其特征在于,在印刷部,移动体呈直线状移动。
此外,可以为,其特征在于,以由移动体支承的罐体的轴向与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式,进行罐体的支承。
此外,可以为,其特征在于,移动体沿着环状的路径进行移动,由移动体支承的罐体以比环状的路径的径向的内侧靠近外侧的状态配置。
而且,可以为,其特征在于,移动体构成为能支承多个罐体。
此外,可以为,其特征在于,移动部在使移动体经由多个图像形成部的每一个而移动时,使用线性机构来进行移动体的移动,并且在设有多个图像形成部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不使用线性机构来进行移动体的移动。
而且,可以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使由移动体支承的罐体旋转的驱动源,驱动源设置于移动体以外的部位。
从另一观点理解,应用了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具备:移动体,具备使罐体旋转的驱动机构,支承并移动该罐体;印刷部,向由所述移动体支承的罐体进行印刷;以及驱动源,设于与所述移动体不同的部位,产生供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机构使用的驱动力。
在此,可以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将由所述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机构的传递机构。
此外,可以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体设有多个,所述传递机构与设于多个所述移动体的每一个的所述驱动机构接触,向多个驱动机构传递驱动力。
此外,可以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机构使用循环移动的带构件,向所述多个驱动机构传递驱动力。
而且,可以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机构与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机构接触而将驱动力传递至该驱动机构,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隔着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机构从所述传递机构的设置侧的相反侧支承该驱动机构的支承构件。
此外,可以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使所述传递机构相对于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机构进退的进退部。
而且,可以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体设有永磁铁,在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路径设有电磁铁,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控制向所述电磁铁的通电而使所述移动体移动的移动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高使用多个图像形成部形成于罐体的图像的品质。
此外,根据本发明,能谋求保持并移动罐体的移动体的轻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印刷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移动单元、移动机构等的剖面图。
图3是示出了印刷部以及移动单元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4(A)、图4(B)、图4(C)是示出了印刷部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5是示出了心轴驱动机构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6(A)、图6(B)是对罐体投入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图6(A)的附图标记6A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8(A)、图8(B)是对罐体排出部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示出了印刷部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0(A)、图10(B)是示出了喷墨头的其他配置例的图。
图11是示出了印刷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2是示出了印刷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3是示出了印刷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4是示出了印刷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5是图14的XV-XV线的剖面图。
图16是示出了印刷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7是从图16的箭头XVII方向观察干燥部的情况的图。
图18是示出了罐体检查部的构成的图。
图19是示出了心轴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20是对邻接的两个喷墨头进行观察的情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印刷装置500的俯视图。
在印刷装置500设有:投入罐体10的罐体投入部510、向所投入的罐体10进行印刷的印刷部520、对印刷完的罐体10进行干燥的干燥部530、将干燥完的罐体10排出的罐体排出部540。
而且,在印刷装置500设有:支承并移动罐体10的多个移动单元550、作为使移动单元550移动的移动部的一部分发挥功能的移动机构560。移动机构560形成为环状。
在印刷部520,设有在图中左右方向排列地配置的多个喷墨头。各喷墨头可以理解为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印刷部520设有多个图像形成部。
具体而言,在印刷部520设有:喷出白色的油墨的第一喷墨头11W、喷出青色的油墨的第二喷墨头11C、喷出品红色的油墨的第三喷墨头11M、喷出黄色的油墨的第四喷墨头11Y、喷出黑色的油墨的第五喷墨头11K。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特别区分第一喷墨头11W~第五喷墨头11K的情况下,仅称为“喷墨头11”。
在此,第一喷墨头11W~第五喷墨头11K的五个喷墨头11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的油墨来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罐体10通过该五个喷墨头11的下方的过程中,油墨从上方喷出至罐体10,在罐体10形成图像。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单元550经由设有多个的喷墨头11的每一个。在该移动的过程中,油墨从各喷墨头11向罐体10喷出,在罐体10形成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设有五个喷墨头11的情况,但可以进一步设置喷出企业颜色(Corporate Color)等特色油墨的喷墨头11。
作为移动体的一个例子的移动单元550以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进行移动,此外,移动单元550上的罐体10以预先设定的转速向周向进行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示出了五个移动单元550,但在印刷装置500设置有超过五个的移动单元550,这些移动单元550通过移动机构560进行循环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设定罐体10到达各喷墨头11的定时(timing),各喷墨头11根据罐体10到达喷墨头11的定时,开始喷出油墨。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使用第一个的第一喷墨头11W在罐体10的表面形成定位用标记,利用第二个以后的喷墨头11读取该定位用标记,来决定油墨的喷出定时。
此外,对于使用定位用标记的喷出定时的决定,除了读取专用的标记来决定喷出定时之外,还可以读取条形码、再循环标记(Recycle mark)来决定喷出定时。
干燥部530配置于印刷部520的下游侧,对罐体10照射紫外线。由此,形成于罐体10的外周面的图像进行固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的油墨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干燥部530对该罐体10照射紫外线,使罐体10上的图像固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时,也可以使用热固化型的油墨,该情况下,在干燥部530对罐体10进行加热,罐体10上的图像进行固化。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移动单元550、移动机构560等的剖面图。
在移动机构560,设有进行移动单元550的引导的引导构件561。该引导构件561具有上表面561A、外周面561B、下表面561C。在引导构件561的内部,设有电磁铁562。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线性机构使移动单元550移动。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500设有控制部600,所述控制部600作为控制向电磁铁562的通电而使移动单元550移动的移动部的一部分发挥功能。该控制部600由程序控制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构成。
在使用线性机构的输送中,能简单地变更移动单元550的移动速度。此外,在使用线性机构的输送中,也能进行移动单元550的后退。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有多个的喷墨头11的每一个的下方使移动单元550停止,并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但对于各喷墨头11,若移动单元550相对于喷墨头11的定位的精度差(若停止位置的精度差),则形成在罐体10上的各种颜色的图像偏移,所形成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用线性机构的情况下,例如,能将停止位置的精度设为100μm以内,能降低各种颜色的图像的偏移。在需要高精细的印刷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使移动单元550的移动速度降低等设计,能获得50μm~100μm或者10μm~30μm等位置精度。
如图2所示,在移动单元550,设有由引导构件561进行引导的被引导构件551。
在被引导构件551设有:与引导构件561的上表面561A对置的上侧对置部551A、与引导构件561的外周面561B对置的侧面对置部551B、与引导构件561的下表面561C对置的下侧对置部551C。
而且,在引导构件561与上侧对置部551A、侧面对置部551B、下侧对置部551C的每一个之间,设置有可旋转的辊状构件80。辊状构件80固定于被引导构件551。辊状构件80降低引导构件561与被引导构件551之间的滑动阻力。
而且,在被引导构件551的上侧对置部551A、下侧对置部551C的每一个,设有由永磁铁构成的单元侧磁铁9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设于引导构件561的电磁铁562产生的磁场和单元侧磁铁90,在移动单元550产生推进力,移动单元550沿着环状的引导构件561移动。
而且,如图2所示,移动单元550具有支承罐体10的心轴70和支承该心轴70的支承部75。支承部75由被引导构件551从下方支承。在支承部75的内部,设有使心轴70在周向旋转的心轴用电机M。
心轴70形成为圆筒状。此外,心轴70以平置的状态(沿着水平方向的状态)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罐体10也以平置的状态配置。
而且,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单元550设有多个。此外,移动单元550通过位于设有多个的喷墨头11的下方的区域。
而且,移动单元550在每次到达各喷墨头11的下方时停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心轴用电机M(参照图2)被驱动,心轴70(参照图2)在周向旋转。而且,从喷墨头11喷出油墨。
然后,当开始喷出油墨后,心轴70旋转360°时,油墨的喷出停止。由此,在罐体10的外周面形成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心轴70的旋转可以在心轴70每次到达各喷墨头11的下方时进行,也可以在移动单元550从罐体投入部510出发至到达罐体排出部540的期间持续使心轴70旋转。
在此,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心轴70以横向配置。具体而言,心轴70以沿着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正交(交叉)的方向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罐体10的轴向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正交(交叉)的状态,进行罐体10的输送。
该情况下,与心轴70沿着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缩小印刷装置500的长度L。换言之,能缩小移动单元550进行移动的移动路径的全长。
然后,在该情况下,能降低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在使罐体10移动的过程中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500的情况下,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容易随着该罐体10的移动路径的长度而增加。特别是在线性输送的情况下,制造成本增加。
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以横向配置心轴70的情况下,能缩短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能降低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
此外,当以横向配置心轴70时,能提高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上的移动单元550的配置密度,能增加可设置的移动单元550的数量。
而且,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心轴70以及喷墨头11以横向配置,且以朝向引导构件561的径向的外侧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另外,心轴70以及喷墨头11以比引导构件561的径向的内侧靠近外侧的状态配置。
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单元550沿着图中附图标记1A所示的环状的移动路径进行移动,但罐体10以比该环状的移动路径的径向的内侧靠近外侧的状态配置。
有时会进行心轴70、喷墨头11的维护,在该情况下,当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心轴70以及喷墨头11靠近外侧时,与靠近内侧的情况相比,更容易进行该维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喷墨头11配置于罐体10的上方,油墨从上方喷出至罐体10。
该情况下,与喷墨头11配置于罐体10的侧方、罐体10的下方的情况相比,能减小作用于从喷墨头11喷出的油墨的液滴的重力的影响,能提高罐体10的油墨的附着位置的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示出了在支承部75的图中右侧设有心轴70以及喷墨头11的情况,但如图2的附图标记2A所示,也可以在支承部75的图中左侧设置心轴70以及喷墨头11。
此外,也可以在支承部75的图中右侧以及左侧的两侧设置心轴70以及喷墨头11。
在支承部75的右侧以及左侧(支承部75的两侧)设置心轴70以及喷墨头11的情况下,与仅在支承部75的一侧设置心轴70以及喷墨头11的情况相比,能增加每单位时间可印刷的罐体10的个数。
此外,在支承部75的两侧设置心轴70的情况下,移动单元550的左右(图2中的左右)的平衡变好,能抑制起因于心轴70的重量而移动单元550倾斜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承部75的两侧设置心轴70的情况下,可以与各心轴70对应地设置心轴用电机M(可以针对每一个心轴70设置心轴用电机M),也可以利用一个心轴用电机M使位于两侧的两个心轴70旋转(可以使多个心轴70旋转)。
在此,在利用一个心轴用电机M使两个心轴70旋转的情况下,例如,在心轴用电机M与两个心轴70之间设置传动齿轮,将来自心轴用电机M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各心轴70。
在支承部75的两侧设置心轴70的情况下,装接于心轴70的罐体10的朝向不同。对于位于支承部75的两侧的两个心轴70,心轴70的顶端部朝向的方向相互不同,在该情况下,所装接的罐体10的朝向也不同。
此外,通过上述的传动齿轮的构成,两个罐体10同向旋转,或者反向旋转。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对与两个罐体10对应地设置的两个喷墨头11的喷出控制进行相同的控制时,在一方的罐体10形成的图像恐怕会成为与原本预定的图像不同的图像。
因此,在支承部75的两侧设置心轴70的情况下,对用于印刷的图像数据进行旋转处理、反转处理等图像处理等,生成与心轴70的朝向、旋转方向匹配的图像数据,使用该图像数据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
接着,对移动机构56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设于移动机构560的引导构件561形成为环状。而且,引导构件561具备:具有曲率的第一曲线部571、形成为直线状的第一直线部572、具有曲率的第二曲线部573、形成为直线状的第二直线部574。
第一直线部572、第二直线部574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此外,第一直线部572、第二直线部574以对置的方式配置。
此外,第一曲线部571将第一直线部572的一端部与第二直线部574的一端部连接。此外,第二曲线部573将第一直线部572的另一端部与第二直线部574的另一端部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曲线部571设有罐体投入部510。此外,在第一直线部572设有印刷部520以及干燥部530。进而,在第二曲线部573设有罐体排出部540。
图3是示出了印刷部520以及移动单元55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在该构成例中,在一个移动单元550设有三个(多个)心轴70,各移动单元550保持并移动三个罐体10。
而且,在印刷部520,与三个心轴70对应地设有三个同一颜色的喷墨头11。具体而言,按各种颜色设有三个喷墨头11。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省略了黄色的第四喷墨头11Y、黑色的第五喷墨头11K的图示,但对于黄色的第四喷墨头11Y、黑色的第五喷墨头11K而言,也设有三个喷墨头11。
在图3所示的该构成例中,各移动单元550在按各种颜色设置的三个喷墨头11的下方停止。
然后,在各移动单元550,进行三个心轴70(罐体10)的旋转,进而,从喷出相同颜色的油墨的三个喷墨头11向各罐体10喷出油墨。由此,与上述同样,在罐体10的外周面形成图像。
在图3所示的构成例中,与移动单元550在每次到达一个相邻的喷墨头11时进行印刷的图1的构成相比,能提高印刷效率。
而且,在该构成例中,在喷出相同颜色的油墨的三个喷墨头11的每一个,以相同定时喷出油墨。由此,与油墨的喷出定时在各喷墨头11不同的构成相比,能谋求处理的简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移动单元550设置多个心轴70的情况下,心轴70的设置个数优选设为2~8个。当心轴70为9个以上时,移动单元550的重量变大,移动单元550的位置的控制恐怕会变难。
具体而言,当移动单元550的重量变大时,移动单元550停止时的移动单元550的惯性力变大,移动单元550的停止位置容易从原本的位置偏移。
需要说明的是,在移动单元550设置多个心轴70的情况下,心轴70的优选设置个数为2~4个。
图4(A)、图4(B)、图4(C)是示出了印刷部52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4(A)是俯视图,图4(B)是从图4(A)的箭头IVB方向观察印刷部520的情况的图,图4(C)是从图4(A)的箭头IVC方向观察印刷部520的情况的图。
在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在移动单元550未设有心轴用电机M。
如图4(B)所示,在该构成例中,设于各移动单元550的心轴70由设于与移动单元550不同的地方的心轴驱动机构20驱动。
心轴驱动机构20具备:带构件21,形成为环状并进行循环移动;驱动辊22,与该带构件21接触配置并使带构件21旋转;以及带用电机23,使该驱动辊22旋转。而且,虽然省略图示,但心轴驱动机构20还具备从内测架设带构件21的架设辊。
在此,作为驱动源的一个例子的带用电机23产生用于使由移动单元550支承的罐体10旋转的驱动力。该驱动力经由带构件21等传递至罐体10。
如图4(C)所示,带构件21与心轴70接触配置。更具体而言,在各移动单元550,设有与心轴70配置于同轴上的齿轮(以下,称为“心轴侧齿轮71”),带构件21与该心轴侧齿轮71啮合。
在带构件21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凹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构件21的该齿轮与心轴侧齿轮71啮合,旋转驱动力从进行循环的带构件21传递给心轴70。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移动单元550到达印刷部520(参照图4(B))时,设于移动单元550的心轴侧齿轮71与带构件21接触,产生心轴侧齿轮71与带构件21的啮合。由此,心轴70能向周向旋转。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心轴侧齿轮71以及心轴70作为使罐体10旋转的驱动机构发挥功能,此外,驱动辊22以及带构件21作为将由带用电机23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该驱动机构的传递机构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机构的一部分发挥功能的心轴侧齿轮71与作为传递机构的一部分发挥功能的带构件21接触,由此,心轴70向周向进行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构件21与心轴侧齿轮71的上侧的部分接触,但也可以采用带构件21与心轴侧齿轮71的下侧的部分接触的构成。
此外,如图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心轴侧齿轮71与带构件21的外周面接触,但也可以采用心轴侧齿轮71与带构件21的内周面接触的构成。在该情况下,与心轴侧齿轮71与带构件21的外周面接触的情况相比,能谋求印刷装置500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印刷部520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心轴驱动机构20也设于干燥部530(参照图1)等处,在干燥部530等处,罐体10也在周向旋转。
在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能提高移动单元550的停止位置的精度,进而,能谋求驱动源的削减。
当在各移动单元550设置心轴用电机M时,移动单元550的重力增加,移动单元550停止时的惯性力增加。在该情况下,移动单元550的停止位置的精度恐怕会降低。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移动单元550独立地设有驱动源,驱动力从移动单元550的外部供给至移动单元550。
在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能实现移动单元550的轻型化,移动单元550停止时的惯性力变小。然后,在该情况下,能提高移动单元550的停止位置的精度。
而且,在各移动单元550设置心轴用电机M的构成中,成为以与移动单元550的数量相应的数量设有心轴用电机M的形式,导致驱动源的增加,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增加。
相对于此,在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共用驱动源,能谋求驱动源的削减。然后,在该情况下,能谋求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沿着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带构件21来使各心轴70旋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各心轴70的旋转也可以使用带构件21以外的构件来进行。
例如,可以与各喷墨头11对应地设置旋转的齿轮(未图示)(以下,称为“旋转齿轮”),使心轴侧齿轮71与该旋转齿轮啮合,从而使各心轴70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各旋转齿轮可以通过共同的驱动源来旋转,也可以通过按各旋转齿轮准备的驱动源来旋转。
带构件21、各旋转齿轮可以在移动单元550正在移动时旋转,或者,也可以先使其停止,在移动单元550停止于喷墨头11的下方后开始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带构件21始终旋转的情况下,移动单元550在喷墨头11之间移动时,驱动力也会从带构件21供给至心轴70。在该情况下,移动单元550上的心轴70进行旋转,同时移动单元550进行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带构件21使多个心轴70旋转与使用按各心轴70单独设置的旋转齿轮使心轴70旋转相比,更容易提高形成于罐体10的图像的品质。
在利用带构件21使多个心轴70旋转的情况下,能减少各种颜色的图像的位置的偏移,能提高所形成的图像的品质。
在与各心轴70对应地设置旋转齿轮的情况下,起因于构件的尺寸公差等,各旋转齿轮的相互的位置恐怕会偏移。在该情况下,心轴侧齿轮71啮合于旋转齿轮时的、心轴70的位置(心轴70相对于喷墨头11的位置)容易按心轴侧齿轮71所啮合的旋转齿轮而不同。在该情况下,容易在形成于罐体10上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之间产生偏移。
相对于此,当使用连续状的带构件21时,由于心轴70是同步的,因此,难以产生其位置的变动,难以产生形成于罐体10上的各种颜色的图像的偏移。
进一步对其他构成例进行说明。
在图5(示出了心轴驱动机构2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所示的构成例中,在心轴侧齿轮71的图中上方以及下方的两方,设置了将旋转驱动力赋予至心轴侧齿轮71的带构件21。
在图4(C)所示的构成例的情况下,心轴侧齿轮71被带构件21从上方按压,使心轴70倾斜的载荷作用于心轴侧齿轮71。
相对于此,在图5所示的构成例中,心轴侧齿轮71由作为支承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带构件21(图中下侧的带构件21)从下方支承,与图4(C)所示的构成相比,难以产生心轴70的倾斜。
换言之,在图5所示的构成例中,可以将图中上侧的带构件21理解为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心轴侧齿轮71的传递机构。然后,在该构成例中,隔着心轴侧齿轮71,从该传递机构的设置侧的相反侧,心轴侧齿轮71由带构件21(图中下侧的带构件21)支承。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对在心轴侧齿轮71的图中上方以及下方的两方设置带构件2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代替该带构件21而设置上述旋转齿轮(在心轴侧齿轮71的上方以及下方设置旋转齿轮),通过该旋转齿轮来进行心轴侧齿轮71的旋转以及心轴侧齿轮71的支承。
此外,可以在心轴侧齿轮71的图中上方以及下方的一方设置带构件21,在另一方设置旋转齿轮。
此外,可以采用心轴侧齿轮71的图中上方以及下方所配置的两个构件(带构件21、旋转齿轮)中的一方的构件不将旋转驱动力赋予至心轴侧齿轮71的构成。
在该情况下,该一方的构件主要进行心轴侧齿轮71的支承。此外,在该情况下,该一方的构件从动于心轴侧齿轮71而旋转。
此外,如图4(B)所示,也可以设置作为使心轴驱动机构20相对于移动单元550(的心轴侧齿轮71)进退的进退部的一个例子的进退机构89,通过该进退机构89使心轴驱动机构20上下移动,来进行心轴驱动机构20相对于移动单元550的进退。
具体而言,例如,在移动单元550正在移动时(移动单元550正在喷墨头11之间移动时),使心轴驱动机构20退避至上方。然后,当移动单元550在喷墨头11的下方停止时,使心轴驱动机构20下降,使心轴驱动机构20的带构件21与心轴侧齿轮71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带构件21与心轴侧齿轮71接触后使带构件21旋转,也可以使带构件21始终旋转,使正在旋转的带构件21与心轴侧齿轮71接触。
此外,在图4(B)所示的构成例中,对整个心轴驱动机构20进行上下移动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仅使图4(B)中附图标记4E所示的部分(带构件21中的位于下侧的部分)上下移动的构成。
此外,上述旋转齿轮也同样,可以使旋转齿轮上下移动,来进行旋转齿轮与心轴侧齿轮71的接触、旋转齿轮从心轴侧齿轮71的退避。
当从上游侧移动而来的移动单元550的心轴侧齿轮71与正在循环移动的带构件21、正在旋转的旋转齿轮接触时,作用于移动单元550的冲击变大,容易促进心轴侧齿轮71等的磨耗。
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带构件21、旋转齿轮与正在停止的移动单元550接触的情况下,能减小作用于移动单元550的冲击,进而,能抑制心轴侧齿轮71等的磨耗。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A)所示的构成例中,由按各种颜色设置的三个喷墨头11构成一个喷墨头组,进而,各喷墨头11之间的间隔均为头间隔L1,相互邻接的喷墨头组的分离距离均为分离距离L2,各喷墨头11之间的间隔L1的全部以及相互邻接的喷墨头组的分离距离L2彼此相等。
在该情况下,各喷墨头11以等间隔来定位,进而使各移动单元550移动至位于旁边的喷墨头组时的移动距离对于各移动单元550而言是相等的,能简化使移动单元550移动时的控制。
在此,头间隔L1以及分离距离L2在罐体10之间以及喷墨头11之间不干渉的范围内设为最短距离,此时上述的移动距离最短,故优选。
而且,此时,优选的是,例如在罐体10从喷墨头11W的位置移动至喷墨头11C的位置时,换言之,在罐体10移动了(2×L1+L2)的距离时,以在喷墨头11W处的罐体10的印刷开始点为与喷墨头11C对置的位置的方式来设定罐体10的转速。这样一来,在喷墨头11C的位置处,不会存在罐体10的上述印刷开始点通过自转到达与喷墨头11C对置的位置的等待时间。
图6(A)、图6(B)是对罐体投入部510进行说明的图。图7是图6(A)的附图标记6A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6(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罐体投入部510设于移动机构560的第一曲线部571。
罐体投入部510通过输送机构400依次输送尚未进行印刷的罐体10。然后,如图6(A)的箭头6B所示,该罐体10被朝向设于移动单元550的心轴70推出(由未图示的推出机构推出),心轴70被插入至罐体10的内部。由此,开始由心轴70支承罐体10。
需要说明的是,在罐体投入部510中,从心轴70的后端部侧(开始向罐体10插入的顶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侧)进行心轴70内的空气的吸引,当罐体10向心轴70装接时,罐体10由心轴70吸引。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罐体投入部510设有吸引装置410,在罐体投入部510,该吸引装置410连接于移动单元550,通过该吸引装置410,心轴70的内部的空气被吸引。由此,通过心轴70进行罐体10的吸引,心轴70进入罐体10的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B)所示,在移动单元550设有多个心轴70的情况下,使与心轴70的设置数量对应的个数的罐体10朝向心轴70前进。
图8(A)、图8(B)是对罐体排出部540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8(A)所示,罐体排出部540设于移动机构560的第二曲线部573。
在罐体排出部540,使用未图示的空气供给装置,将压缩空气从心轴70的后端部侧供给至心轴70内。由此,罐体10由该压缩空气按压,罐体10从心轴70脱离。需要说明的是,从心轴70脱离的罐体10通过未图示的输送机构输送至下一工序。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B)所示,在移动单元550设有多个心轴70的情况下,将压缩空气供给至各心轴70内,从所有心轴70取下罐体10。
在此,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部520设于移动机构560的第一直线部572。当印刷部520设于第一曲线部571、第二曲线部573时,罐体10相对于喷墨头11的位置容易变动,所形成的图像的品质恐怕会降低。
另一方面,当将印刷部520设于第一直线部572时,在移动单元550呈直线状移动的过程中,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在该情况下,难以产生罐体10相对于喷墨头11的位置的变动,能抑制形成于罐体10的图像的品质的降低。
图9是示出了印刷部52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在该构成例中,在一个心轴70(罐体10)上配置有多个喷墨头11。具体而言,在位于图中最上游侧的移动单元550配置有三个心轴70。
在该三个心轴70所包含的各心轴70的上方,设置有白色的第一喷墨头11W、青色的第二喷墨头11C这两个喷墨头11。
此外,在位于图中上游侧第二个的移动单元550,在三个心轴70的各自的上方,设置有品红色的第三喷墨头11M、黄色的第四喷墨头11Y这两个喷墨头11。
需要说明的是,在位于最下游侧的移动单元550,在三个心轴70的各自的上方,设置有黑色的第五喷墨头11K。此时,在设置喷出企业颜色等特色油墨的喷墨头11的情况下,与黑色的第五喷墨头11K一起设置于位于最下游侧的移动单元550的位置即可。
在该构成例中,如此,使用多个喷墨头11对一个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而且,在该构成例中,使用相同颜色的油墨对设于一个移动单元550的多个罐体10的每一个进行图像形成。
具体而言,例如,在位于图中最上游侧的移动单元550,设有三个罐体10,但在该三个罐体10中,无论是哪一个罐体10,都使用白色、青色这两色油墨进行图像形成。
在图1所示的构成例中,在每次形成一个颜色的图像时,需要进行移动单元550的停止、移动的重新开始,需要进行总计五次的停止、移动的重新开始。在图9所示的构成例中,三次的停止、移动的重新开始即可,能提高印刷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以在一个心轴70之上设置有两个喷墨头11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图10(A)、图10(B)(示出了喷墨头11的其他配置例的图)所示,在一个心轴70(罐体10)之上设置三个以上喷墨头11。
此外,在像这样在一个心轴70之上设置多个喷墨头11的情况下,如图10(A)、图10(B)所示,可以设置使该多个喷墨头11相对于心轴70(罐体10)进退的进退机构800。
若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A)的箭头10A所示,罐体10(心轴70)沿着水平方向且呈直线状移动,但在该情况下,最上游侧的喷墨头11(附图标记10B所示的喷墨头11)与罐体10恐怕会干渉。
为了避免该干渉,如箭头10C所示,以从远离喷墨头11的地方通过的方式使罐体10移动即可,但在该情况下,罐体10远离喷墨头11,图像的品质恐怕会降低。
相对于此,若设置进退机构800,则能避免喷墨头11与罐体10的干渉,此外,能在喷墨头11的附近配置罐体10。
对由进退机构800实现的处理进行详细地说明,当罐体10被输送来时,使喷墨头11向图10(A)、图10(B)的箭头10X所示的方向移动,使喷墨头11退避至远离罐体10的移动路径的一侧。
然后,当罐体10在喷墨头11的下方停止时,如箭头10Y所示,使喷墨头11向罐体10前进。然后,从喷墨头11开始喷出油墨,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
当图像形成结束时,使喷墨头11向箭头10X所示的方向移动,使喷墨头11退避。然后,重新开始罐体10的输送。
由此,能避免喷墨头11与罐体10的干渉,此外,能在罐体10的附近配置喷墨头11。
需要说明的是,进退机构800可以通过公知的技术来构成,例如,可以使用电机、螺线管等来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中,对使喷墨头11移动(上下移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罐体10上下移动。
此外,如图10(B)所示,在将五个喷墨头11设置于一个罐体10的上方的情况下,仅使罐体10旋转一圈就能结束向罐体10的印刷。
图11是示出了印刷装置5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在该构成例中,将移动机构560形成为大致矩形。
而且,在该构成例中,在罐体投入部510与印刷部520之间,设有异常检测部511以及异常品排出部512。而且,在干燥部530与罐体排出部540之间,设有外表面涂装部535。
异常检测部511检测罐体10的异常。更具体而言,检测罐体10的形状、划伤或凹陷等异常或者罐体10的装接的异常。例如,在罐体10的一部分突出至罐体10的外周面的外侧的情况下,检测出该突出,而检测出在罐体10存在异常。
在异常检测部511设置有例如所谓的透射型的传感器,并设有发光部以及受光部。如上所述在罐体10产生有突出部的情况下,从发光部朝向受光部的光被该突出部遮挡。由此,会检测出罐体10的异常。同样地,对于罐体10的划伤、凹陷或者罐体10的装接的异常,也使用各种传感器来检测即可
异常品排出部512与罐体排出部540同样地构成,在存在异常的罐体10被输送来的情况下,将压缩空气供给至保持该罐体10的心轴70的内部。由此,罐体10从心轴70脱离。需要说明的是,从心轴70脱离的罐体10(存在异常的罐体10)被未图示的输送机构输送至预先设定的地方。
外表面涂装部535将涂料涂布于罐体10的外周面,在罐体10的外周面形成保护层。在外表面涂装部535设有与罐体10的外周面接触的辊(未图示),使用该辊,将涂料涂布于罐体10的外周面而形成保护层。
图12是示出了印刷装置5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在该构成例中,设有两组由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罐体排出部540构成的基本构成。由此,在该构成例中,能增加每单位时间可印刷的罐体10的数量。
具体而言,第一组基本构成(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罐体排出部540)位于在图中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12A的图中上方。
在此,与上述同样地,在该第一组基本构成中,罐体投入部510位于第一曲线部571,印刷部520、干燥部530位于第一直线部572,罐体排出部540位于第二曲线部573。
此外,第二组基本构成(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罐体排出部540)位于直线12A的图中下方。
在此,在该第二组基本构成中,罐体投入部510位于第二曲线部573,印刷部520、干燥部530位于第二直线部574,罐体排出部540位于第一曲线部571。
在图12所示的该构成例中设有两组基本构成的结果是,每单位时间可印刷的罐体10的数量也变为两倍。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构成例中,对设有两组基本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只是一个例子,也可以设有三组以上的基本构成。此外,也可以将图11所示的异常检测部511、异常品排出部512、外表面涂装部535设置于各基本构成。
图13是示出了印刷装置5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在上述所说明的构成例中,遍及移动单元550所移动的环绕路径的整周地设置引导构件561,遍及该整周地使用线性机构使移动单元550移动。
但是,移动机构560(的引导构件561)的设置范围并不限于整周,如图13所示,也可以设为环绕路径的一部分。在图13所示的该构成例中,将移动机构560的一部分换成带输送装置750。换言之,在该构成例中,在印刷部520等使用线性机构来使移动单元550移动,但在第二直线部574不使用线性机构来使移动单元550移动。
在带输送装置750设有:循环移动的循环带751、架设该循环带751的架设辊(未图示)、使该架设辊旋转的驱动电机(未图示)。
此外,在带输送装置750的上游侧部分750A与移动机构560之间、以及在带输送装置750的下游侧部分750B与移动机构560之间,设有移动导轨750C。
在该构成例中,当移动单元550移动至带输送装置750的上游侧时,移动导轨750C进入设于移动单元550的“コ”字形的被引导构件551(参照图2)的内部。然后,移动单元550由该移动导轨750C引导,移动单元550移动至带输送装置750。然后,移动单元550载置于循环带751上。
其后,移动单元550通过该循环带751向图中右方移动之后,再次由移动机构560的引导构件561支承。
具体而言,移动单元550以载置于循环带751的状态向图中右方移动之后,首先,由移动导轨750C支承。接着,移动单元550由移动导轨750C进行引导,移动单元550到达移动机构560。然后,移动单元550再次由设于移动机构560的引导构件561支承。
在印刷部520等中,需要控制移动单元550的位置,但在第二直线部574等未特别设置有功能部的部位,不需要控制移动单元550的位置。而且,由于移动机构560使用线性机构使移动单元550移动,因此,当将移动机构560设于整周时,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增加。
因此,在该构成例中,在位于设有印刷部520的部位的相反侧的部位(在未设有对罐体10进行处理的功能部的部位),将移动机构560的一部分置换为更廉价的带输送装置750。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中,对仅在第二直线部574设置有带输送装置7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第一曲线部571、第二曲线部573设置带输送装置750。而且,例如可以在第一直线部572、第二直线部574使用线性机构进行移动单元550的移动,在第一曲线部571以及第二曲线部573使用带输送装置750进行移动单元550的移动。
图14是示出了印刷装置5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图15是图14的XV-XV线的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中,示出了从印刷装置500的侧方观察印刷装置500的情况的状态。此外,在图14中,省略了图4所示的心轴驱动机构20的图示。
如图14所示,在该构成例中,印刷装置500纵置配置。具体而言,在该印刷装置500,第一直线部572位于上方,第二直线部574位于第一直线部572的下方。
在图1等中示出了横置的印刷装置500,但印刷装置500不限于横置,也可以如图14所示纵置设置。
如图15所示,在印刷装置500为纵置的情况下,移动单元550在位于第一直线部572时,载置于设于移动机构560的引导构件561的外周面561B上。
此外,移动单元550上的心轴70与图1同样并且如图14所示横向配置。具体而言,心轴70以沿着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正交(交叉)的方向的方式配置。
在像本构成例这样将印刷装置500纵置配置的情况下,与横置配置的情况相比,印刷装置500的占有面积变小。
另一方面,在纵置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利用第二直线部574(参照图14)。如图12所示,在横置的情况下,在第二直线部574也能设置印刷部520等,但在纵置的情况下,难以在第二直线部574设置印刷部520等。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纵置的印刷装置500,也能将上述所说明的各种构成应用于该纵置的印刷装置500。
例如,在移动单元550设置多个心轴70的构成(参照图3(A))、通过外部的驱动源来驱动心轴70的构成(参照图4(B))、设置异常检测部511、异常品排出部512、外表面涂装部535的构成(参照图11)也能应用于纵置的印刷装置500。
此外,设置多组印刷部520等的构成(参照图12)、在一个心轴70的上方设置多个喷墨头11的构成(参照图9)、喷墨头11进行进退的构成(参照图10)等也能应用于纵置的印刷装置500。
图16是示出了印刷装置5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在图16所示的构成例中,构成为:在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之间设有一个以上的其他罐体停止部位。此外,在上述所说明的构成例中,主要示出了五个移动单元550,但在图16中,示出了超过五个的移动单元550。
在图16所示的该构成例中,也依次输送罐体10,并且每当罐体10到达预先设定的多个罐体停止部位的每一个时使罐体10暂时停止。
具体而言,每当罐体10到达喷墨头11的每一个时,此外,每当罐体10到达喷墨头11以外的其他停止部位时,使罐体10的移动停止。
更具体而言,每当罐体10到达附图标记16A所示的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以下,称为“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的每一个时,使罐体10停止,此外,在第一曲线部571、第二曲线部573、第二直线部574的每一个中,均在预先设定的停止部位使罐体10停止。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罐体10的输送方向上,在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的下游侧的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使罐体10停止。换言之,在进行紫外线的照射的干燥部530使罐体10停止。
在此,上述省略了说明,但在干燥部530设有射出紫外线的光源(未图示)和容纳该光源的光源容纳箱531。在光源容纳箱531,设有入口部531A、出口部531B,罐体10(移动单元550)穿过入口部531A进入光源容纳箱531的内部。此外,罐体10穿过出口部531B来到光源容纳箱531之外。
在此,在该构成例中,在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位于最下游侧的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之间,设有不进行图像形成以及光照射的罐体停止部位16C,由此,紫外线难以到达喷墨头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干燥部530中照射紫外线,但当该紫外线例如到达位于上游侧的喷墨头11时,油墨在喷墨头11中进行固化,产生油墨堵塞,所形成的图像的品质恐怕会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之间,设有一个罐体停止部位16C,增大干燥部530与喷墨头11的分离距离,减少到达喷墨头11的紫外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之间,设有一个罐体停止部位16C,但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罐体停止部位16C。
此外,在图16所示的构成例中,如附图标记16X所示,在各罐体10(各心轴70)的两旁,设有上游侧限制壁31、下游侧限制壁32。
上游侧限制壁31在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上位于罐体10的上游侧,下游侧限制壁32在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上位于罐体10的下游侧。
此外,上游侧限制壁31、下游侧限制壁32以沿着罐体10的轴向的方式配置,并且以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式配置。
而且,上游侧限制壁31、下游侧限制壁32以与设有多个的移动单元550(罐体10)的每一个对应的方式设置多个(多组),进而,伴随各移动单元550而移动。
上游侧限制壁31在罐体10停止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干燥部530)时,位于该罐体10的上游侧(设有喷墨头11的一侧)。由此,上游侧限制壁31位于罐体10与喷墨头11之间,会抑制紫外线朝向喷墨头11。
此外,下游侧限制壁32在罐体10停止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干燥部530)时,位于该罐体10的下游侧。由此,会抑制紫外线朝向罐体10的下游侧方向。
图17是从图16的箭头XVII方向观察干燥部530的情况的图。
如图17所示,在干燥部530,设有光源容纳箱531。然后,在该光源容纳箱531,如上所述设有入口部531A。
在此,在该构成例中,当罐体10停止于光源容纳箱531的内部时,与该罐体10对应设置的上游侧限制壁31堵塞光源容纳箱531的入口部531A。由此,会抑制紫外线通过入口部531A朝向喷墨头11。
此外,如图16所示,当罐体10停止于光源容纳箱531的内部时,下游侧限制壁32也堵塞光源容纳箱531的出口部531B。由此,会抑制紫外线从光源容纳箱531的出口部531B漏出。
此外,在图16所示的构成例中,在罐体投入部510(参照图16)与印刷部520之间,设有罐体检查部591以及罐体排出部592。
罐体检查部591在通过印刷部520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之前进行罐体10的检查。
在罐体排出部592,进行被罐体检查部591判断为不满足预先设定的条件的罐体10的排出。具体而言,与罐体排出部540的处理同样地,向心轴70内供给压缩空气,进行罐体10的排出。
图18是示出了罐体检查部591的构成的图。
图18所示的罐体检查部591进行罐体10是否变形的检查。
具体而言,在罐体检查部591,在罐体10的一方的端部侧,设有射出沿着罐体10的外周面且沿着罐体10的轴向行进的激光的光源92A。而且,在罐体10的另一方的端部侧,设有接收来自光源92A的激光的受光部92B。
当罐体10的一部分像附图标记3A所示那样发生变形时,激光被遮挡,受光部92B接收不到激光。由此,会感测到罐体10的变形。
此外,在罐体检查部591,设有具备射出激光的光源以及接收激光的受光部的双方的反射式激光检测装置92C。反射式激光检测装置92C从光源朝向罐底射出激光。所射出的激光在罐底反射,所反射的激光被受光部接收。
在反射式激光检测装置92C中,根据从射出至接收的时间来检测至罐底的距离,由此,感测罐体10是否完全装接于心轴70。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心轴70设置槽,也能感测罐体10的有无。
然后,在该构成例中,在通过罐体检查部591判断为罐体10不满足预先设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在判断为罐体10发生变形的情况下),或者在判断为罐体10向心轴70的装接状态不完全的情况下,通过罐体排出部592进行罐体10的排出。
图19是示出了心轴7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在图19所示的心轴70中,一端部237的直径小于另一端部238的直径。
更具体而言,在该构成例中,在心轴70插入至罐体10时,一端部237成为前头,但该一端部237侧的直径小于另一端部238侧的直径。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心轴70的外径随着从另一端部238侧朝向一端部237侧而变小的方式,在心轴70的外周面且一端部237形成锥形。
在此,当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一端部237侧的直径小于另一端部238侧的直径时,会抑制心轴70的磨耗。
更具体而言,在心轴70插入至罐体10时,心轴70的顶端难以接触罐体10,会抑制心轴70的磨耗。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构成例中,一端部237侧的直径变小的结果是,在该一端部237的外周面与罐体1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存在这样的间隙,由于以喷墨方式进行印刷(通过将油墨变为微细的油墨液滴并使其附着于罐体10来执行印刷,在印刷中外力不会作用于罐体10),因此罐体10不会因印刷而产生变形,也能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
在此,在不是喷墨方式而是将版按压到罐体10的外周面来转印图像的印刷版方式中,在形成有间隙的部分,罐体10向内侧凹陷,罐体10产生变形。
另外,在上述情况下,没有特别提及罐体10的转数,但可以控制罐体10的转数。
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以自罐体10开始从在罐体10的移动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喷墨头11的一方的喷墨头11向另一方的喷墨头11进行移动,至罐体10到达该另一方的喷墨头11的期间的罐体10的转数为整数的方式,来控制罐体10的旋转。
参照图20(观察邻接的两个喷墨头11的情况的示意图)来具体地进行说明。
在图20所示的处理中,罐体10始终旋转,当罐体10从位于上游侧的一方的喷墨头11(图中右侧的喷墨头,以下称为“上游侧喷墨头11A”)向位于下游侧的另一方的喷墨头11(图中左侧的喷墨头11,以下称为“下游侧喷墨头11B”)移动时,罐体10一边旋转一边移动。
然后,在该处理中,自罐体10开始从上游侧喷墨头11A进行移动,至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的期间的罐体10的转数为整数。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时,从上游侧喷墨头11A喷出的油墨最初附着的附着开始位置P1位于该下游侧喷墨头11B的对置位置。
在此,通过上游侧喷墨头11A,从油墨最初附着的附着开始位置P1(附图标记3A所示的位置)延伸至油墨最后附着的附着结束位置P2(同样的附图标记3A所示的位置)的带状的图像形成在罐体10的外周面上。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罐体10一边旋转一边移动,当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的下方时,附着开始位置P1位于该下游侧喷墨头11B的下表面241的对置位置。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罐体10到达该下游侧喷墨头11B的下方的同时喷出油墨,进行图像形成。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上游侧喷墨头11A完成图像形成的同时(罐体10旋转一圈并且附着开始位置P1再次与该上游侧喷墨头11A对峙的同时),开始罐体10的移动。
然后,在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的下方的同时(附着开始位置P1与下游侧喷墨头11B对峙的同时),开始从该下游侧喷墨头11B喷出油墨,开始图像形成。
在此,在该处理中,当通过下游侧喷墨头11B开始图像形成时,附着开始位置P1位于该下游侧喷墨头11B的正下方。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游侧喷墨头11A开始图像形成时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与通过下游侧喷墨头11B开始图像形成时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一致。
在此,当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时,在附着开始位置P1与该下游侧喷墨头11B不对峙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用于使附着开始位置P1朝向下游侧喷墨头11B的控制。
具体而言,例如,需要进行通过旋转编码器(Rotary encoder)等来检测罐体10的状态,并基于该检测结果使罐体10旋转等处理。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这样的处理,能更简单地使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对齐。
需要说明的是,自罐体10开始从上游侧喷墨头11A进行移动,至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的期间的罐体10的转数只要是整数就可以为任意值,可以为1,也可以为2以上。
此外,作为其他处理,当罐体10从相互邻接的两个喷墨头11中的一方的喷墨头11向另一方的喷墨头11进行移动时,可以使罐体10以比预先设定的转数(图像形成时的转数)更大的转数旋转。
更具体而言,在通过各喷墨头11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时,使罐体10以预先设定的转数旋转,在使罐体10移动时(使罐体10正在移动时),可以使罐体10以比该预先设定的转数更大的转数旋转。
在此,在像这样使转数增加的情况下,容易使罐体10的外周面的油墨固化。更具体而言,在例如使用热固化型的油墨而不是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的油墨的情况下,若转数增加,则油墨容易干燥,与转数不增加的情况相比,油墨会更迅速地固化。
另外,上述对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的油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热固化型的油墨,在该情况下,若使罐体10的转数增加,则与不使转数增加的情况相比,油墨会更迅速地固化。
此外,作为其他处理,当罐体10从相互邻接的两个喷墨头11中的一方的喷墨头11向另一方的喷墨头11进行移动时,可以使罐体10以比该预先设定的转数更小的转数旋转。
更具体而言,在通过各喷墨头11向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时,使罐体10以预先设定的转数旋转,在使罐体10移动时(使罐体10正在移动时),可以使罐体10以比该预先设定的转数更小的转数旋转。
在像这样使罐体10的转数降低的情况下,用于使罐体10旋转的各机构部的总转数降低,与各机构部的转数固定的情况或者如上所述变大的情况相比,会抑制各机构部的损耗。
此外,对于各喷墨头11,可以在罐体10在喷墨头11的下方以预先设定的次数旋转之后向罐体10开始图像形成,而不是在罐体10到达喷墨头11的同时开始图像形成。
使罐体10移动至各喷墨头11的下方直后,有时罐体10不会完全停止而是振动。特别是,在罐体10的移动速度大的情况下,罐体10的振动容易变大。当罐体10振动时,容易导致形成于罐体10的图像的品质的降低。
相对于此,当使罐体10在喷墨头11的下方旋转后再通过喷墨头11开始图像形成时(当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再通过喷墨头11开始图像形成时),罐体10的振动会降低或者消失,会抑制形成于罐体10的图像的品质的降低。
另外,在罐体10到达喷墨头11的下方并使罐体10旋转一定时间的期间,可以使罐体10的旋转停止或者使罐体10的转速降低。但在该情况下,当通过喷墨头11开始图像形成时,需要使已停止或者已减速的罐体10加速至图像形成所需要的转速,此时有时会在罐体10产生振动。
此外,作为其他控制,可以使喷墨头11开始图像形成时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罐体10的周向的位置)按喷墨头11不同,使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在罐体10的周向错开。
在使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对齐的情况下,画质容易降低的部分集中在一个部位,恐怕会导致画质降低。更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所形成的图像的起点与终点彼此重合,或者在起点与终点之间形成有间隙,画质容易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当使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对齐时,与图像形成开始位置不对齐的情况相比,画质更容易降低。
当使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按照喷墨头11而不同,使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在罐体10的周向错开时,能抑制画质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使喷墨头11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错开的方法,不特别进行限定,但例如通过使各喷墨头11对油墨的喷出定时错开,能使图像形成开始位置错开。
附图标记说明
10…罐体;11…喷墨头;21…带构件;22…驱动辊;23…带用电机;70…心轴;71…心轴侧齿轮;89…进退机构;90…单元侧磁铁;500…印刷装置;520…印刷部;550…移动单元;560…移动机构;562…电磁铁;600…控制部。

Claims (14)

1.一种印刷装置,具备:
移动体,支承并移动罐体;
印刷部,具备多个图像形成部,向由所述移动体支承的罐体进行印刷;以及
移动部,以所述移动体经由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的每一个的方式使该移动体移动,并且使用线性机构使该移动体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在所述印刷部,所述移动体呈直线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以由所述移动体支承的罐体的轴向与该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式,进行该罐体的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体沿着环状的路径进行移动,
由所述移动体支承的所述罐体以比所述环状的路径的径向的内侧靠近外侧的状态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体构成为能支承多个罐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部在使所述移动体经由所述多个图像形成部的每一个而移动时,使用线性机构来进行该移动体的移动,并且在设有该多个图像形成部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不使用线性机构来进行该移动体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使由所述移动体支承的罐体旋转的驱动源,
所述驱动源设置于所述移动体以外的部位。
8.一种印刷装置,具备:
移动体,具备使罐体旋转的驱动机构,支承并移动该罐体;
印刷部,向由所述移动体支承的罐体进行印刷;以及
驱动源,设于与所述移动体不同的部位,产生供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机构使用的驱动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将由所述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机构的传递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体设有多个,
所述传递机构与设于多个所述移动体的每一个的所述驱动机构接触,向多个驱动机构传递驱动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传递机构使用循环移动的带构件,向所述多个驱动机构传递驱动力。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传递机构与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机构接触而将驱动力传递至该驱动机构,
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隔着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机构从所述传递机构的设置侧的相反侧支承该驱动机构的支承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使所述传递机构相对于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机构进退的进退部。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在所述移动体设有永磁铁,
在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路径设有电磁铁,
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控制向所述电磁铁的通电而使所述移动体移动的移动部。
CN201780015905.8A 2016-04-28 2017-03-27 印刷装置 Active CN108778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0965 2016-04-28
JP2016-090965 2016-04-28
JP2016-090964 2016-04-28
JP2016090964 2016-04-28
JP2017014600A JP6877160B2 (ja) 2016-04-28 2017-01-30 印刷装置
JP2017-014594 2017-01-30
JP2017014594A JP6809916B2 (ja) 2016-04-28 2017-01-30 印刷装置
JP2017-014600 2017-01-30
PCT/JP2017/012346 WO2017187863A1 (ja) 2016-04-28 2017-03-27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78750A true CN108778750A (zh) 2018-11-09
CN108778750B CN108778750B (zh) 2020-09-08

Family

ID=64034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5905.8A Active CN108778750B (zh) 2016-04-28 2017-03-27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43485B2 (zh)
EP (1) EP3450172B1 (zh)
CN (1) CN10877875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4344A (zh) * 2019-09-23 2019-12-20 青岛大学 一种纸件档案管理系统
CN112703114A (zh) * 2018-11-12 2021-04-23 昭和铝罐株式会社 印刷系统以及罐体的制造方法
CN113039130A (zh) * 2018-12-18 2021-06-25 昭和铝罐株式会社 印刷系统
CN113302061A (zh) * 2019-03-22 2021-08-24 昭和铝罐株式会社 印刷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42212B2 (en) * 2017-04-24 2019-10-15 Pad Print Machinery of Vermont, Inc. Rotary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JP7123556B2 (ja) 2017-12-27 2022-08-23 アルテミラ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7075212B2 (ja) 2017-12-27 2022-05-25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缶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6512771B (zh) * 2023-04-18 2024-02-02 北京太平机电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管材生产线的自适应喷码机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102755A1 (en) * 2002-05-31 2003-12-11 Shadrach William S Iii System for applying printed information to a package
US20110067584A1 (en) * 2008-03-11 2011-03-24 Polytype S.A. Modular linear printing press for printing hollow articles by means of different printing processes
CN201900805U (zh) * 2010-11-19 2011-07-20 纳百利装饰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适用于圆柱面喷印的多工位数码喷印平台
JP2012144264A (ja) * 2011-01-07 2012-08-02 N Tech:Kk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US20130063505A1 (en) * 2010-05-19 2013-03-14 Khs Gmbh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in particular for printing containers in several colors
JP2013051237A (ja) * 2011-08-30 2013-03-14 Nikon Corp 物体処理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物体搬送装置、及び物体の搬入方法
JP2014051301A (ja) * 2012-09-07 2014-03-20 Fuji Seal International Inc 物品添付装置および物品添付方法
JP2014512990A (ja) * 2011-04-26 2014-05-29 インクス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インク カンパニー 概ね円筒形状の対象物に印刷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関連する方法
US20150039676A1 (en) * 2013-07-31 2015-02-05 Microsoft Corporation Messaging api over http protocol to establish context for data exchange
US20150059601A1 (en) * 2013-09-04 2015-03-05 Krones 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on containers
US20150113918A1 (en) * 2012-03-26 2015-04-30 Khs Gmbh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eating packag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87307B2 (ja) * 1995-12-05 1999-04-26 株式会社ヤクルト本社 円形断面容器の印字機構
US6817287B2 (en) 2002-05-31 2004-11-16 Shadrach, Iii William S. System for applying printed information to a package
JP5891602B2 (ja) * 2011-04-28 2016-03-23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ムレス缶の印刷方法
FR2991911B1 (fr) 2012-06-19 2014-07-11 Jean Luc Perret Procede et dispositif d'impression de motifs sur des articles tridimensionnels
ITMI20131318A1 (it) 2013-08-02 2015-02-03 Tapematic Spa Apparecchiatura e metodo per il trattamento superficiale di oggetti
JP6259612B2 (ja) 2013-08-22 2018-01-10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缶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12453B2 (ja) 2014-02-04 2018-04-18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缶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285253B2 (ja) 2014-04-01 2018-02-28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缶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画像が形成された缶体の製造方法
US20160023471A1 (en) 2014-07-24 2016-01-28 James M. Jeter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for cylindrical containers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102755A1 (en) * 2002-05-31 2003-12-11 Shadrach William S Iii System for applying printed information to a package
US20110067584A1 (en) * 2008-03-11 2011-03-24 Polytype S.A. Modular linear printing press for printing hollow articles by means of different printing processes
US20130063505A1 (en) * 2010-05-19 2013-03-14 Khs Gmbh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in particular for printing containers in several colors
CN201900805U (zh) * 2010-11-19 2011-07-20 纳百利装饰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适用于圆柱面喷印的多工位数码喷印平台
JP2012144264A (ja) * 2011-01-07 2012-08-02 N Tech:Kk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2014512990A (ja) * 2011-04-26 2014-05-29 インクス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インク カンパニー 概ね円筒形状の対象物に印刷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関連する方法
JP2013051237A (ja) * 2011-08-30 2013-03-14 Nikon Corp 物体処理装置、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デバイス製造方法、物体搬送装置、及び物体の搬入方法
US20150113918A1 (en) * 2012-03-26 2015-04-30 Khs Gmbh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eating packages
JP2014051301A (ja) * 2012-09-07 2014-03-20 Fuji Seal International Inc 物品添付装置および物品添付方法
US20150039676A1 (en) * 2013-07-31 2015-02-05 Microsoft Corporation Messaging api over http protocol to establish context for data exchange
US20150059601A1 (en) * 2013-09-04 2015-03-05 Krones 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on container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3114A (zh) * 2018-11-12 2021-04-23 昭和铝罐株式会社 印刷系统以及罐体的制造方法
CN113039130A (zh) * 2018-12-18 2021-06-25 昭和铝罐株式会社 印刷系统
CN113302061A (zh) * 2019-03-22 2021-08-24 昭和铝罐株式会社 印刷系统
CN113302061B (zh) * 2019-03-22 2023-05-23 Altemira 株式会社 印刷系统
CN110584344A (zh) * 2019-09-23 2019-12-20 青岛大学 一种纸件档案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78750B (zh) 2020-09-08
EP3450172A1 (en) 2019-03-06
EP3450172B1 (en) 2023-09-13
US10843485B2 (en) 2020-11-24
US20190070866A1 (en) 2019-03-07
EP3450172A4 (en) 202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78750A (zh) 印刷装置
US9815300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n body on which image is formed
US10124604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n on which image is formed
US9239970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WO2017187863A1 (ja) 印刷装置
JP6809916B2 (ja) 印刷装置
CN109311316A (zh) 印刷装置以及罐体制造系统
WO2015118999A1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缶体の製造方法
JP7050197B2 (ja) 印刷装置
JP2017071059A (ja) 印刷装置
WO2020194998A1 (ja) 印刷システム
CN113039130B (zh) 印刷系统
JP7123556B2 (ja) 印刷装置
JP57757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が形成された缶体の製造方法
JP2019155794A (ja)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CN112384372B (zh) 印刷装置
JP7270805B2 (ja) 印刷装置
CN100406254C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12703114B (zh) 印刷系统以及罐体的制造方法
JP60031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29950A (ja) 印刷装置
JP2010058271A (ja) 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Showa aluminum can Global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SHOWA ALUMINUM CAN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31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SHOWA ALUMINUM CAN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Showa aluminum can Glob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ALTEMIRA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SHOWA ALUMINUM CAN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