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9678A - 组织把持器具 - Google Patents

组织把持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9678A
CN105939678A CN201580005997.2A CN201580005997A CN105939678A CN 105939678 A CN105939678 A CN 105939678A CN 201580005997 A CN201580005997 A CN 201580005997A CN 105939678 A CN105939678 A CN 1059396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
annular component
close member
bending sectio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59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9678B (zh
Inventor
横田拓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39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9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9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96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5Excision instruments
    • A61B17/32056Surgical snare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38Type of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adapted to be inserted through a working channel of an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358Snares for grasp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743Type of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of treatment sites
    • A61B2017/00818Treatmen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32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jaw members
    • A61B2017/2938Independently actuatable jaw members, e.g. two actuating rods

Abstract

该组织把持器具包括:第一开闭构件和第二开闭构件,其能够相互开闭;第一圈部,其利用自第一开闭构件突出的第一线状的构件形成有第一圈,在顶端部具有下压组织的下压面;以及第二圈部,其利用自第二开闭构件突出的第二线状的构件形成有第二圈,在顶端部具有上推组织的上推面。在比第一圈部的下压面靠基端侧的位置配置有第二圈部的上推面。与第一开闭构件和第二开闭构件闭合的动作相应地第一圈部的下压面与第二圈部的上推面之间的距离增大。

Description

组织把持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织把持器具。
本申请基于2014年7月1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4-136180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感染性的胰脏坏死的治疗方法,经内窥镜地使用了腐胰切除术(英文:necrosectomy)。内窥镜下腐胰切除术是一种在内窥镜下从胃接近病灶(胰脏)并利用组织把持器具回收坏死组织、向胃内或体外移动组织把持器具而从组织把持器具上去除坏死组织的方法。
以往,作为为了进行腐胰切除术而使用的组织把持器具,使用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杯型钳子、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取石篮型钳子等。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杯型钳子具有钳子杯与驱动杆形成为一体的两组构件。钳子杯呈半长球状。在该构件的钳子杯与驱动杆之间的交界部分附近穿设有轴孔。这些构件在轴孔内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轴,一对钳子杯以开放面彼此相对的状态配置。如此构成的杯型钳子通过使驱动杆以支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一对钳子杯开闭,将生物体的组织牢固地夹入一对钳子杯之间而进行提取。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取石篮型钳子在护套的顶端侧具有处理部,该处理部具有4条弹性线。4条弹性线的基端部借助连接构件分别固定于操作线的顶端部。4条弹性线的顶端部分别固定于顶端头。4条弹性线绕轴线每隔等角度地配置,并弯曲为在4条弹性线内形成预定的空间。如此构成的取石篮型钳子向处理部内取入结石。若牵引操作线,则处理部缩小而在处理部内可靠地保持结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3382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7045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杯型钳子由于其大小被限制为能够贯穿于软性内窥镜的处理器具通道内的大小,因此一次无法回收较多的组织。另外,有时在组织中存在带血流的血管,存在在利用杯型钳子把持血管时切断血管、对患者带来负担的可能性。
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取石篮型钳子由于在把持组织时组织自取石篮型的把持部逃脱,因此最终能够回收的坏死组织的量较少。其结果,为了从病灶上完全去除坏死组织,需要多次重复进行在病灶中回收坏死组织、在胃内或体外去除坏死组织的步骤,处理花费时间。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咬断坏死组织地把持坏死组织且一次能够回收较多坏死组织的组织把持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组织把持器具包括:长轴构件,其能够向体内插入;第一开闭构件和第二开闭构件,其设于所述长轴构件的顶端部,并能够相互开闭;第一圈部,其利用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突出的第一线状的构件形成有第一圈,在该第一圈部的顶端部具有下压组织的下压面;以及第二圈部,其利用自所述第二开闭构件突出的第二线状的构件形成有第二圈,在该第二圈部的顶端部具有上推组织的上推面。在比所述第一圈部的所述下压面靠基端侧的位置配置有所述第二圈部的所述上推面。与所述第一开闭构件和所述第二开闭构件闭合的动作相应地所述第一圈部的所述下压面与所述第二圈部的所述上推面之间的距离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长轴构件在自然状态下沿着第一轴线进行延伸。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开闭构件和所述第二开闭构件能够在沿着与所述第一轴线交叉的第二轴线的方向上开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圈部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向顶端侧突出。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圈部自所述第二开闭构件向顶端侧突出。也可以是,在与分别同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正交的第三轴线平行地观察所述第一开闭构件与所述第二开闭构件闭合的状态时,所述第一圈部与所述第二圈部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圈部能够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圈部能够自所述第二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圈部具有:第一弯曲部,其是以随着朝向沿着所述第三轴线的方向的一侧去而向所述第二圈部靠近的方式使所述第一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以及第二弯曲部,其是以随着朝向沿着所述第三轴线的方向的另一侧去而向所述第二圈部靠近的方式使所述第一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圈部具有:第三弯曲部,其是以随着朝向沿着所述第三轴线的方向的所述一侧去而向所述第一圈部靠近的方式使所述第二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以及第四弯曲部,其是以随着朝向沿着所述第三轴线的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去而向所述第一圈部靠近的方式使所述第二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还具有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三圈部。也可以是,所述第三圈部在从沿着所述第二轴线的方向观察时配置在所述第一圈部的边缘部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五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圈部和所述第三圈部能够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圈部能够自所述第二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四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圈部具有:第一环状构件,其是线状的构件呈圈状形成的,该第一环状构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一弯曲部并且该第一环状构件的剩余部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以及第二环状构件,其是线状的构件呈圈状形成的,该第二环状构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二弯曲部并且该第二环状构件的剩余部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一弯曲部之间。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圈部具有:第三环状构件,其是线状的构件呈圈状形成的,该第三环状构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三弯曲部并且该第三环状构件的剩余部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三弯曲部与所述第四弯曲部之间;以及第四环状构件,其是线状的构件呈圈状形成的,该第四环状构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四弯曲部并且该第四环状构件的剩余部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四弯曲部与所述第三弯曲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七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环状构件和所述第二环状构件能够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也可以是,所述第三环状构件和所述第四环状构件能够自所述第二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七技术方案的组织把持器具中,所述第一环状构件在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外径为第一值以下时成为相对于与所述第三轴线正交的基准面面对称的形状。也可以是,所述第二环状构件在所述第二环状构件的外径为第二值以下时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准面面对称的形状。也可以是,所述第三环状构件在所述第三环状构件的外径为第三值以下时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准面面对称的形状。也可以是,所述第四环状构件在所述第四环状构件的外径为第四值以下时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准面面对称的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组织把持器具,能够不咬断坏死组织地把持坏死组织且一次回收较多的坏死组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和与该组织把持器具一起使用的内窥镜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处理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处理部中的开闭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5是所述处理部的顶端侧的立体图。
图6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处理部中的开闭构件为打开状态时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7是所述开闭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的两圈部的主视图。
图8是所述开闭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的两圈部的俯视图。
图9是所述开闭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的两圈部的侧视图。
图10是说明在所述开闭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第一圈部没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A是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未设有弯曲惯性的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B是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未设有弯曲惯性的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A是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均匀地设有弯曲惯性的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B是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均匀地设有弯曲惯性的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手法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剖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组织把持器具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的开闭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的两圈部的俯视图。
图24是所述开闭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的两圈部的侧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的开闭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的两圈部的主视图。
图26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开闭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的两圈部的俯视图。
图27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开闭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的两圈部的侧视图。
图28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开闭构件为闭合状态时的两圈部的立体图。
图29A是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不均匀地设有弯曲惯性的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9B是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不均匀地设有弯曲惯性的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0A是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不均匀地设有弯曲惯性的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0B是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不均匀地设有弯曲惯性的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1A是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组织把持器具、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不均匀地设有弯曲惯性的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1B是关于所述组织把持器具、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不均匀地设有弯曲惯性的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2A是关于所述组织把持器具、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不均匀地设有弯曲惯性的其他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2B是关于所述组织把持器具、说明在第一开闭构件中贯穿有不均匀地设有弯曲惯性的其他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3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环状构件的外径为预定的值以下时的俯视图。
图34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环状构件的外径为预定的值以下时的侧视图。
图35是所述组织把持器具的环状构件的外径大于预定的值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1和与该组织把持器具1一起使用的内窥镜装置300的整体图。
内窥镜装置300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窥镜装置300是软性内窥镜,具有从口向胃内插入的软性的内窥镜插入部301。在内窥镜插入部301内设有供组织把持器具1贯穿的处理器具通道302。
组织把持器具1包括在体内进行处理的处理部10、在顶端部设有处理部10的插入部40以及设于插入部40的基端部的操作部50。以下,将相对于操作部50的处理部10侧称作顶端侧,将相对于处理部10的操作部50侧称作基端侧。
如图1和图2所示,插入部40是从顶端向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内插入的构件。插入部40具有在未作用有外力的自然状态下沿着第一轴线X延伸、且能够向体内插入的长轴构件41。长轴构件41是顶端侧(前方)与基端侧开口的筒状构件。长轴构件41具有即使在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弯曲的状态下、也能够在处理器具通道302内进退的程度的柔软性。
如图3所示,在长轴构件41中形成有内腔41a、41b、41c。3个内腔41a、41b、41c例如分别配置在位于与第一轴线X正交的圆形截面内的三角形的各个顶点的部位。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插入部40的长轴构件41的顶端部设有处理部10。处理部10具有固定于长轴构件41的顶端的筒状的外壳11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外壳11的第一开闭构件20A及第二开闭构件20B。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开闭构件20A、20B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第一开闭构件20A的结构,在数字上附加英文字母“A”,对于第二开闭构件20B的对应的结构,在相同的数字上附加英文字母“B”进行表示。由此,省略重复的说明的一部分。后述的第一圈部25A、第二圈部25B、进退操作线33A、33B等也由于结构相同或大致相同,因此仅说明不同的部分。
第一开闭构件20A向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延伸。在第一开闭构件20A的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未图示的通孔。在该通孔内贯穿有固定于外壳11的固定销12。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一开闭构件20A的顶端面上形成有向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延伸的通孔21A和凹部22A。通孔21A形成为在第一开闭构件20A的顶端侧与第二开闭构件20B的顶端侧相接近、接触而成为无法继续接近的闭合状态(关闭的状态)时与第一轴线X平行。
如图4所示,在开闭构件20A、20B的基端侧,借助销14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有中间连杆15的一端部。两个中间连杆15的另一端部借助销1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有操作块17。在操作块17上连结有开闭操作线(操作构件)18的顶端部。即,开闭操作线18的顶端部借助操作块17和中间连杆15连结于开闭构件20A、20B。
如此构成的开闭构件20A、20B、中间连杆15以及操作块17通过使开闭操作线18相对于长轴构件41向基端侧移动,从而开闭构件20A、20B成为闭合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开闭操作线18相对于长轴构件41向顶端侧移动,从而如图6所示,第一开闭构件20A的顶端侧与第二开闭构件20B的顶端侧分开,例如通过使操作块17接触开闭构件20A、20B,从而第一开闭构件20A的顶端侧与第二开闭构件20B的顶端侧成为无法继续分开的打开状态。
这样,通过使开闭操作线18在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上进退,从而开闭构件20A、20B能够进行在沿着与第一轴线X正交(交叉)的第二轴线Y的方向上打开或闭合的开闭动作。在此,限定分别与第一轴线X和第二轴线Y正交的第三轴线Z。
如图5所示,在第一开闭构件20A上设有自第一开闭构件20A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一圈部25A。同样地在第二开闭构件20B上设有自第二开闭构件20B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二圈部25B。
以下,详细说明第一圈部25A。在第一圈部25A中,通过将由例如不锈钢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的第一线(第一线状的构件)24A设为圈状(环状)而形成有第一圈。另外,第一线24A也可以使用超弹性线。
如图7~图9所示,第一圈部25A具有第一弯曲部26A、第二弯曲部27A以及连接第一弯曲部26A与第二弯曲部27A的辅助弯曲部28A。另外,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对第一弯曲部26A、第二弯曲部27A以及后述的第三弯曲部26B、第四弯曲部27B标注彼此不同的阴影进行表示。
第一弯曲部26A是以随着朝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一侧Z1去而从第一圈部25A的顶端侧向第二圈部25B的顶端侧靠近(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一侧Y1)并且朝向顶端侧的方式使第一线24A弯曲而形成的。第二弯曲部27A以随着朝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另一侧Z2去而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一侧Y1并且朝向顶端侧的方式弯曲。辅助弯曲部28A以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一侧Y1凸起并且朝向顶端侧凸起的方式弯曲。辅助弯曲部28A的顶端部的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另一侧Y2的外表面是下压组织的下压面29A。
同样地在第二圈部25B中,通过将第二线(第二线状的构件)24B设为圈状而形成有第二圈。第二圈部25B具有第三弯曲部26B、第四弯曲部27B以及连接第三弯曲部26B与第四弯曲部27B的辅助弯曲部28B。
第三弯曲部26B是以随着朝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一侧Z1去而从第二圈部25B的顶端侧向第一圈部25A的顶端侧靠近(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另一侧Y2)并且朝向顶端侧的方式使第二线24B弯曲而形成的。第四弯曲部27B以随着朝向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另一侧Z2去而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另一侧Y2并且朝向顶端侧的方式弯曲。辅助弯曲部28B以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另一侧Y2凸起并且朝向顶端侧凸起的方式弯曲。辅助弯曲部28B的顶端部的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一侧Y1的外表面是上推组织的上推面29B。
第一圈部25A的外径(在与第二轴线Y平行地进行观察时,第一圈部25A中的外径最大的部分的长度L1)大于第二圈部25B的外径(在与第二轴线Y平行地进行观察时,第二圈部25B中的外径最大的部分的长度L2)。因此,第一圈部25A与第二圈部25B不会完全重叠。如图9所示,在第一圈部25A的比下压面29A靠基端侧的位置配置有第二圈部25B的上推面29B。
在从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看到的图7中,第一弯曲部26A和第二弯曲部27A整体形成为以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另一侧Y2凸起的方式弯曲的C字状。第三弯曲部26B和第四弯曲部27B整体形成为以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一侧Y1凸起的方式弯曲的C字状。第一弯曲部26A和第二弯曲部27A所形成的C字的凹部与第三弯曲部26B和第四弯曲部27B所形成的C字的凹部相对。
如图9所示,在与第三轴线Z平行地观察开闭构件20A、20B闭合的状态时,第一圈部25A与第二圈部25B交叉。在图9中,用两点划线表示开闭构件20A、20B成为打开状态时的第一圈部25A的位置Q1、第二圈部25B的位置Q2。此时,下压面29A位于位置Q3,下压面29B位于位置Q4。与第一开闭构件20A和第二开闭构件20B闭合的动作相应地使下压面29A从位置Q3向实线所示的位置移动,上推面29B从位置Q4向实线所示的位置移动。此时,下压面29A与上推面29B之间分开距离L3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线24A的成为第二弯曲部27A侧的一端部在第一开闭构件20A的凹部22A内利用硬钎焊等而固定。第一线24A的成为第一弯曲部26A侧的另一端部贯穿于第一开闭构件20A的通孔21A。第一线24A的另一端部例如利用硬钎焊等在长轴构件41内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3A(参照图2)的顶端部。在该情况下,横穿固定销12的线成为线24A、24B这两条,通过操作两条线24A、24B,从而开闭构件20A、20B进行开闭动作。为了打开开闭构件20A、20B,横穿固定销12的线也沿着开闭构件20A、20B弯曲。因而,与相对于各个开闭构件20A、20B分别使两条、共计4条线穿过外壳11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为了使开闭构件20A、20B进行开闭动作所需的力量。
如图3所示,进退操作线33A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长轴构件41的内腔41b。进退操作线33B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长轴构件41的内腔41c。开闭操作线18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长轴构件41的内腔41a。
若使进退操作线33A相对于外壳11向基端侧移动(拉回),则形成弯曲部26A、27A、28A的第一线24A经由通孔21A向基端侧移动,从而如图10所示,自第一开闭构件20A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一圈部25A逐渐没入。在此所说的第一圈部25A没入并不是第一圈部25A完全收纳于第一开闭构件20A内的意思,而是指自第一开闭构件20A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一圈部25A的突出长度变短。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第一开闭构件20A的顶端面上设置槽等、并在该槽内收纳第一圈部25A而将第一圈部25A完全收纳于第一开闭构件20A内。另一方面,若使进退操作线33A相对于外壳11向顶端侧移动(压入),则第一圈部25A比第一开闭构件20A逐渐向顶端侧突出。
这样,通过操作进退操作线33A,从而能够使第一圈部25A自第一开闭构件20A向顶端侧突出或者没入第一开闭构件20A内。第一圈部25A以能够自第一开闭构件20A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开闭构件20A。同样地,通过操作进退操作线33B,从而能够使第二圈部25B自第二开闭构件20B向顶端侧突出或者没入第二开闭构件20B内。
在此,说明将第一圈部25A形成为如此弯曲的圈状(环状)的方法。图11A和图11B表示使未设有弯曲惯性的线W1贯穿于第一开闭构件20A的通孔21A的状态。线W1能够由不锈钢等形成。在该情况下,线W1在平坦的基准面上成为圈状。在图12A和图12B中使用的线W2上,与线W2的长度方向无关地设有均匀的弯曲惯性。在图12A中,线W2的各个部位所记载的箭头A2的长度越长,表示线W2的基于在自然状态下的弯曲惯性的曲率半径越小。通常来说,线具有线自身欲成为稳定的形状的性质。在线W2的弯曲惯性均匀的情况下,使基于该性质的力与线的长度方向无关地为恒定,因此线W2以向第二圈部25B靠近的方式大致均匀地弯曲。越减小施加于线W2的弯曲惯性的曲率半径,越进一步向第二圈部25B弯曲。另外,通过向凹部形成为弯曲惯性的形状的模具内放入线,并对模具进行加热,从而能够对线设置弯曲惯性。
由于利用线的弯曲惯性在第一圈部25A中形成弯曲部26A、27A,因此能够与第一轴线X平行地形成第一开闭构件20A的通孔21A,能够使第一开闭构件20A在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上变薄,能够实现处理部10的细径化。而且,由于贯穿于第一开闭构件20A的通孔21A的第一线24A与第一轴线X平行,因此拉回或压入第一线24A所需的操作力量变小。
如图3所示,组织把持器具1的操作部50具有操作部主体51、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设于操作部主体51的开闭操作构件56以及进退操作构件57、58。在操作部主体51上连结有长轴构件41的基端部。开闭操作线18的基端部连结于开闭操作构件56。进退操作线33A、33B的基端部分别连结于进退操作构件57、58。因而,操作者通过滑动操作开闭操作构件56,从而能够使开闭操作线18相对于长轴构件41向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移动,并使开闭构件20A、20B进行开闭动作。另外,操作者通过滑动操作进退操作构件57、58,从而能够借助进退操作线33A、33B使圈部25A、25B分别独立地突出没入。
接着,列举使用了组织把持器具1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手法的一例来说明像以上那样构成的组织把持器具1的作用。图13是表示使用了组织把持器具1的胰脏的腐胰切除术的手法的流程图。为了进行本手法,使用了内窥镜装置300、内窥镜用高频电刀310(参照图15)、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参照图16)以及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1。
在手法开始之前,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1通过借助开闭操作构件56拉回开闭操作线18,从而开闭构件20A、20B成为闭合状态。通过借助进退操作构件57、58拉回进退操作线33A、33B,从而圈部25A、25B没入开闭构件20A、20B内而成为圈部25A、25B的外径缩小为最小尺寸的缩径状态。
首先,将内窥镜装置300的内窥镜插入部301插入患者的胃内(图13所示的步骤S1)。在步骤S1中,如图14所示,从患者P的未图示的口经由食道向胃P1内配置内窥镜装置300的内窥镜插入部301。在本手法中,操作者通过使用内窥镜图像对胃P1内进行观察,从而选择用于切开的适当的部位。这样的话,步骤S1结束,进入步骤S2。
步骤S2是切开胃P1的后壁、并在胃P1和胰脏中形成用于向胰脏内引导组织把持器具1的通路的步骤。在步骤S2中,出于切开在上述步骤S1中选择的部位的目的,将上述内窥镜用高频电刀310安装于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操作者使用内窥镜用高频电刀310在胃P1的后壁上开孔,设为通路(开口部)P2(参照图15)。这样的话,步骤S2结束,进入步骤S3。
步骤S3是使在上述步骤S2中形成的通路P2扩张的步骤。在步骤S3中,经由设于内窥镜用高频电刀310的内筒(未图示)向体内导入引导线(未图示)。进而,沿着引导线将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导入体内。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的顶端被引导线向形成于胃P1的通路P2引导。如果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被引导到通路P2,则向在上述步骤S2中形成的通路P2内插入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的球囊部。
之后,使球囊部膨胀,如图16所示,将通路P2按压扩张至期望的大小。由此,在步骤S3中,在胃P1和胰脏中形成扩张为能够将处理部10从胃P1内插入胰脏内的大小的通路P2。在进一步使通路P2扩张的情况下,例如,使用利用高频电流切开生物体组织的高频处理器具。如果形成了期望的大小的通路P2,则拔出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这样的话,步骤S3结束,进入步骤S4。
步骤S4是经由在上述步骤S3中扩张的通路P2向胰脏内引导处理部10的步骤。在步骤S4中,在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内安装组织把持器具1(参照图1)。另外,也可以从处理器具通道302中卸下内窥镜用高频电刀310、内窥镜用扩张导管320而在空的处理器具通道302内安装组织把持器具1。在处理器具通道302内插入组织把持器具1的处理部10和插入部40。组织把持器具1的长轴构件41的顶端自处理器具通道302的顶端突出。由于圈部25A、25B为缩径状态,因此易于向处理器具通道302内贯穿组织把持器具1的处理部10。之后,操作安装有组织把持器具1的内窥镜装置300的操作者通过弯曲操作内窥镜装置300的内窥镜插入部301或者使内窥镜装置300的内窥镜插入部301移动,从而经由形成于胃P1和胰脏P5的通路P2内向胰脏P5内引导长轴构件41的顶端部(参照图17)。如果组织把持器具1进入到胰脏P5内,则拔出引导线。这样的话,步骤S4结束,进入步骤S5。
步骤S5是使用在上述步骤S4中被引导到胰脏P5内的处理部10来回收坏死组织的步骤。在步骤S5中,操作者使用借助内窥镜装置300看到的图像来调整处理部10的位置。接着,操作者一边将胰脏P5内的成为回收对象的坏死组织定为目标一边使内窥镜装置300的内窥镜插入部301的顶端移动。如果开闭构件20A、20B的顶端的正面来到图18所示的与胰脏P5的坏死组织P6相对的位置,则压入进退操作构件57、58。通过如此操作,从而圈部25A、25B扩张而向顶端侧突出,圈部25A、25B的外径扩大而成为把持面变大了的扩径状态。接着,压入开闭操作构件56。通过如此操作,从而开闭构件20A、20B成为打开状态。
接着,操作者一边将圈部25A、25B按压于坏死组织P6,一边如图19所示将开闭构件20A、20B设为闭合状态。此时,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一圈部25A的辅助弯曲部28A与第二圈部25B的辅助弯曲部28B交叉(重叠)。如图20所示,下压面29A下压坏死组织P6,另一方面,上推面29B上推坏死组织P6,下压面29A与上推面29B之间分开距离L3。若开闭构件20A、20B成为闭合状态,则辅助弯曲部28A与辅助弯曲部28B重叠,从而利用辅助弯曲部28A、28B、更详细地说利用下压面29A和上推面29B在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上交错(锯齿)把持坏死组织P6。因而,能够利用圈部25A、25B可靠地把持坏死组织P6。
由于第一圈部25A与第二圈部25B交叉,因此坏死组织P6进入与第一圈部25A的第一线24A之间,坏死组织P6未被咬断。线24A、24B具有弹性,粘于坏死组织P6的表面。当线24A、24B接触到坏死组织P6时,线24A、24B弹性变形,因此坏死组织P6不会被线24A、24B咬断。附着于线24A、24B的坏死组织P6被线24A、24B缠绕。在坏死组织P6内,有时存在虽未图示但是带血流的血管。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由线24A、24B形成的圈部25A、25B来把持血管从而也不会咬断血管。
如图21所示,在将开闭构件20A、20B设为闭合状态的状态下拉回操作部50,从坏死组织P6上切下把持组织P7。由于圈部25A、25B成为扩径状态,因此能够一次切下较多的把持组织P7。另外,即使不进行用于从坏死组织P6上切下把持组织P7的切开等动作,若在把持组织P7缠于圈部25A、25B的状态下拉回操作部50,则也从坏死组织P6上切下把持组织P7。把持于圈部25A、25B的把持组织P7在被夹于圈部25A、25B的状态下被组织把持器具1回收。当在把持组织P7中存在带血流的血管时,由于带血流的血管不同于坏死组织P6而较结实,因此仅靠拉回操作部50无法从坏死组织P6上拉开把持组织P7。因此,把持组织P7自圈部25A、25B脱落,不会切断血管。
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1所具有的圈部25A、25B的线24A、24B形成为圈状。因而,扩径状态的圈部25A、25B夹持较多的坏死组织P6,从而在该夹持的力的作用下能够将坏死组织P6的一部分取入线24A、24B的圈中。另外,在回收把持组织P7时,拉回进退操作线33A、33B。由此,圈部25A、25B的线24A、24B的外径缩小,利用圈部25A、25B可靠地保持把持组织P7。另外,也能够与成为去除对象的把持组织P7的大小相对应地预先调整圈部25A、25B的外径。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设定为把持组织P7的提取滑落较少的适当的圈直径。这样的话,步骤S5结束,进入步骤S6。
步骤S6是使在上述步骤S5中回收到的坏死组织P6(把持组织P7)向胰脏P5外移动的步骤。操作者将开闭构件20A、20B设为闭合状态,并使内窥镜装置300的内窥镜插入部301移动,或者使组织把持器具1的长轴构件41相对于处理器具通道302移动,将处理部10从胰脏P5内向胃P1内拉回。这样的话,步骤S6结束,进入步骤S7。
步骤S7是将坏死组织P6废弃在胃P1内的步骤。在步骤S7中,首先,操作者将开闭构件20A、20B设为闭合状态。另外,使圈部25A、25B的线24A、24B的外径扩大。通过如此操作,从而由开闭构件20A、20B把持的把持组织P7被丢到胃P1内。此时,在把持组织P7或缠绕或附着于线24A、24B而不容易去除时,操作者独立地扩大/缩小第一圈部25A、第二圈部25B而进行磨合。或者,使圈部25A、25B没入开闭构件20A、20B内。由此,促进把持组织P7的去除。
被丢到胃P1内的把持组织P7经由消化管排泄出去。另外,在步骤S7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将收纳有把持组织P7的处理部10取出到体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组织把持器具1整体与内窥镜装置300一起取出到体外。另外,只要是能够在保持着把持组织P7的状态下将处理部10拉入处理器具通道302内的大小,就也可以将收纳有把持组织P7的处理部10经由处理器具通道302拉出到体外。被取出到体外的把持组织P7能够用于病理检查等。这样的话,步骤S7结束。
在本手法中,在需要从胰脏P5内去除的坏死组织P6的量非常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多次重复从上述步骤S4到上述步骤S7的步骤。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1,与开闭构件20A、20B闭合的动作相应地下压面29A与上推面29B之间分开距离L3。在开闭构件20A、20B为闭合状态时,第一圈部25A与第二圈部25B交叉。因此,能够在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上不咬断坏死组织P6地交错把持坏死组织P6。通过将圈部25A、25B设为扩径状态,从而能够利用变大的把持面一次把持较多的坏死组织P6。第一圈部25A能够自第一开闭构件20A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第二圈部25B能够自第二开闭构件20B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因而,通过在使组织把持器具1向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贯穿时将圈部25A、25B设为缩径状态,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组织把持器具1贯穿于处理器具通道3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图22所示的组织把持器具2那样,也可以取代在第一开闭构件20A上形成凹部22A而形成通孔71A,并向该通孔71A内贯穿第一线24A。在比第一开闭构件20A靠基端侧的位置,第一线24A的两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3A的顶端部。通过借助进退操作构件57拉回进退操作线33A,从而拉回第一线24A的两端部,因此与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1相比,能够使第一圈部25A的相对于拉回进退操作构件57的长度的没入的量增大。第二开闭构件20B、第二线24B也是相同的。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3和图24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但是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之处。
如图23和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3的处理部80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部10的各个结构以外,还具有第三圈部81A和第四圈部81B。
第三圈部81A除了外径小于圈部25A、25B的外径以外构成得与第一圈部25A相同。即,第三圈部81A自第一开闭构件20A向顶端侧突出。第三圈部81A具有第一辅助弯曲部82A、第二辅助弯曲部83A以及连接第一辅助弯曲部82A与第二辅助弯曲部83A的辅助弯曲部84A。在从沿着图23所示的第二轴线Y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圈部81A配置在第一圈部25A的边缘部内且第二圈部25B的边缘部内。第三圈部81A是将第一辅助线85A形成为圈状而构成的。第一辅助线85A的成为第二辅助弯曲部83A侧的一端部在第一开闭构件20A的凹部22A内利用硬钎焊等而固定。第一辅助线85A的成为第一辅助弯曲部82A侧的另一端部贯穿于第一开闭构件20A的通孔21A。通过操作第一辅助线85A的另一端部,从而第三圈部81A能够自第一开闭构件20A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四圈部81B除了外径小于圈部25A、25B、81A的外径以外构成得与第二圈部25B相同。即,第四圈部81B自第二开闭构件20B向顶端侧突出。第四圈部81B具有第三辅助弯曲部82B、第四辅助弯曲部83B以及连接第三辅助弯曲部82B与第四辅助弯曲部83B的辅助弯曲部84B。第四圈部81B在从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观察图23所示的开闭构件20A、20B闭合的状态时,第四圈部81B配置在第三圈部81A的边缘部内。第四圈部81B是将第二辅助线85B形成为圈状而构成的。第二辅助线85B的成为第四辅助弯曲部83B侧的一端部在第二开闭构件20B的凹部22B内利用硬钎焊等而固定。第二辅助线85B的成为第三辅助弯曲部82B侧的另一端部贯穿于第二开闭构件20B的通孔21B。通过操作第二辅助线85B的另一端部,从而第四圈部81B能够自第二开闭构件20B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第一线24A的另一端部和第一辅助线85A的另一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3A的顶端部。第二线24B的另一端部和第二辅助线85B的另一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3B的顶端部。通过借助进退操作构件57操作进退操作线33A,从而圈部25A、81A能够成为一体地自第一开闭构件20A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通过借助进退操作构件58操作进退操作线33B,从而圈部25B、81B能够成为一体地自第二开闭构件20B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3,能够不咬断坏死组织P6地把持坏死组织P6并一次回收较多的坏死组织P6。利用辅助弯曲部28A、28B、84A、84B在沿着第一轴线X的方向上交错(锯齿)把持坏死组织P6。因而,能够更可靠地把持坏死组织P6。圈部25A、81A能够自第一开闭构件20A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圈部25B、81B能够自第二开闭构件20B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因而,通过在使组织把持器具3向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贯穿时将圈部25A、81A、25B、81B设为缩径状态,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组织把持器具3贯穿于处理器具通道3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组织把持器具3没有进退操作线33B和进退操作构件58,线24A、24B的另一端部以及辅助线85A、85B的另一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3A的顶端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进退操作构件57来操作4个圈部25A、25B、81A、81B。通过如此构成,从而操作部50的进退操作构件的数量减少,操作部50的操作变容易。
也可以构成为,第一线24A的另一端部和第二辅助线85B的另一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3A的顶端部、第二线24B的另一端部和第一辅助线85A的另一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3B的顶端部。另外,也可以是,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3没有第四圈部81B。这是因为,如果组织把持器具3具有第三圈部81A,则能够交错把持坏死组织P6。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5~图35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但是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之处。
如图25~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4的处理部90的第一圈部91A具有第一环状构件92A和第二环状构件93A。处理部90的第二圈部91B具有第三环状构件92B和第四环状构件93B。
第一环状构件92A是将第一线(线状的构件)95A形成为圈状(环状)而构成的。第一环状构件92A具有上述第一弯曲部(一部分)26A和辅助弯曲部(剩余部)96A。作为辅助弯曲部96A的一部分的区域97A(参照图26)配置在第一弯曲部26A与第二环状构件93A的第二弯曲部27A之间、即比第一弯曲部26A靠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另一侧Z2的位置。同样地,第二环状构件93A是将第二线(线状的构件)99A形成为圈状而构成的。第二环状构件93A具有上述第二弯曲部(一部分)27A和辅助弯曲部(剩余部)100A。作为辅助弯曲部100A的一部分的区域101A配置在第二弯曲部27A与第一弯曲部26A之间、即比第二弯曲部27A靠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一侧Z1的位置。第一环状构件92A与第二环状构件93A交叉。
第三环状构件92B是将第三线(线状的构件)95B形成为圈状而构成的。第三环状构件92B具有上述第三弯曲部(一部分)26B和辅助弯曲部(剩余部)96B。作为辅助弯曲部96B的一部分的区域97B配置在第三弯曲部26B与第四环状构件93B的第四弯曲部27B之间、即比第三弯曲部26B靠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另一侧Z2的位置。同样地,第四环状构件93B是将第四线(线状的构件)99B形成为圈状而构成的。第四环状构件93B具有上述第四弯曲部(一部分)27B和辅助弯曲部(剩余部)100B。作为辅助弯曲部100B的一部分的区域101B配置在第四弯曲部27B与第三弯曲部26B之间、即比第四弯曲部27B靠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一侧Z1的位置。
在该例子中,利用第一线95A和第二线99A构成了第一线状的构件。利用环状构件92A、93A整体形成了第一圈。同样地,利用第三线95B和第四线99B构成了第二线状的构件。利用环状构件92B、93B整体形成了第二圈。
第一环状构件92A的第一线95A的一端部和第二环状构件93A的第二线99A的一端部在第一开闭构件20A的凹部22A内利用硬钎焊等而固定。线95A、99A的另一端部贯穿于第一开闭构件20A的通孔21A。线95A、99A的另一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3A的顶端部。通过借助进退操作构件57操作进退操作线33A,从而环状构件92A、93A能够成为一体地自第一开闭构件20A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第三环状构件92B的第三线95B的一端部和第四环状构件93B的第四线99B的一端部在第二开闭构件20B的凹部22B内利用硬钎焊等而固定。线95B、99B的另一端部贯穿于第二开闭构件20B的通孔21B。线95B、99B的另一端部连接于进退操作线33B的顶端部。通过借助进退操作构件58操作进退操作线33B,从而环状构件92B、93B能够成为一体地自第二开闭构件20B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在此,说明形成环状构件92A、93A、92B、93B的方法。在图29A和图29B中使用的线W3上设有随着沿线W3的长度方向向通孔21A靠近而使曲率半径变小的不均匀的弯曲惯性。在该情况下,根据上述说明,线W3以曲率半径越小(箭头A3的长度越长)越向第二圈部91B靠近的方式较大地弯曲。
在图30A和图30B中使用的线W4上设有随着沿线W4的长度方向向通孔21A靠近而使曲率半径变大的不均匀的弯曲惯性。在该情况下,线W4以曲率半径越小(箭头A4的长度越长)越向第二圈部91B靠近的方式弯曲。因此,以线W4的配置于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另一侧Z2的部分比线W4的配置于一侧Z1的部分向第二圈部91B靠近的方式弯曲。
通过作为第一线95A使用线W3,作为第二线99A使用线W4,从而能够形成环状构件92A、93A。环状构件92B、93B也是相同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开闭构件20A、20B从打开状态设为闭合状态时,在开闭构件20A、20B完全成为闭合状态之前,4个环状构件92A、93A、92B、93B交叉,开闭构件20A、20B不会继续闭合且动作停止。此时,在第一圈部91A与第二圈部91B中,利用4个环状构件92A、93A、92B、93B形成了图25~图27所示的空间V。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组织把持器具4,能够不咬断坏死组织P6地把持坏死组织P6并一次回收较多的坏死组织P6。而且,在从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观察时,配置为第一弯曲部26A与第三弯曲部26B交叉,且配置为第二弯曲部27A与第四弯曲部27B交叉。由此,在把持并拉开坏死组织P6的阶段难以使坏死组织P6从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逃离。另外,在从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观察时,由于在第一弯曲部26A与第二弯曲部27A之间配置有辅助弯曲部96A的区域97A与辅助弯曲部100A的区域101A,因此空间V内的坏死组织P6难以从第一弯曲部26A与第二弯曲部27A之间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另一侧Y2泄漏。同样地,由于在第三弯曲部26B与第四弯曲部27B之间配置为辅助弯曲部96B的区域97B和辅助弯曲部100B的区域101B交叉,因此空间V内的坏死组织P6难以从第三弯曲部26B与第四弯曲部27B之间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一侧Y1泄漏。
环状构件92A、93A能够自第一开闭构件20A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环状构件92B、93B能够自第二开闭构件20B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因而,通过在使组织把持器具5向内窥镜装置300的处理器具通道302内贯穿时将圈部92A、93A、92B、93B设为缩径状态,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组织把持器具5贯穿于处理器具通道302。支承于第一开闭构件20A的环状构件92A、93A、支承于第二开闭构件20B的环状构件92B、93B分别成为一体地突出没入。通过使环状构件92A、93A与环状构件92B、93B以磨合的方式进行移动,从而能够擦掉附着于环状构件92B、93B、92B、93B的坏死组织P6。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在线的长度方向上使设于线的弯曲惯性的曲率半径的分布发生变化。在图31A和图31B中使用的线W5上,在线W5的长度方向上从第一开闭构件20A的凹部22A到预定的长度的区域R1内设置恒定的曲率半径的弯曲惯性。在线W5的长度方向上比区域R1靠通孔21A侧的区域R2内设有随着向通孔21A靠近而使曲率半径变小的弯曲惯性。
在该情况下,在比第一开闭构件20A靠顶端侧的位置,若以仅在线W5的区域R1内形成有环状构件W11的方式使环状构件W11较小地突出,则环状构件W11成为相对于与第三轴线Z正交的基准面T1面对称的形状。即,在环状构件W11的外径L6为预定的值以下时,环状构件W11成为相对于基准面T1面对称的形状。另一方面,若使环状构件W12的外径比预定的值大,则区域R2的线W5突出,从而环状构件W12中的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一侧Z1的部分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一侧Y1弯曲。
在图32A和图32B中使用的线W6上,在线W6的长度方向上距第一开闭构件20A的凹部22A预定的长度的区域R3内设置恒定的曲率半径的弯曲惯性。区域R3的曲率半径预先小于上述区域R1的曲率半径。在线W5的长度方向上比区域R3靠通孔21A侧的区域R4内设有随着向通孔21A靠近而使曲率半径变大的弯曲惯性。在该情况下,在比第一开闭构件20A靠顶端侧的位置,若以仅在线W6的区域R3内形成有环状构件W13的方式使环状构件W13较小地突出,则环状构件W13成为相对于基准面T1面对称的形状。即,在环状构件W13的外径L7为预定的值以下时,环状构件W13成为相对于基准面T1面对称的形状。另一方面,若使环状构件W14的外径比预定的值大,则区域R4的线W6突出,从而环状构件W14中的沿着第三轴线Z的方向的另一侧Z2的部分朝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一侧Y1弯曲。
图25所示的第一线95A使用线W5,第二线99A使用线W6。线95B、99B也同样地使用调节了曲率半径的线。另外,各条线的预定的值既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不同。
在环状构件的外径为预定的值(第一值、第二值、第三值、第四值)以下时,像图33和图34所示的处理部90A那样,各个环状构件92A、93A、92B、93B以相对于基准面T1面对称的形状比较小地突出(第二扩径状态)。在该状态下,施加于第二环状构件93A的弯曲惯性的曲率半径小于施加于第一环状构件92A的弯曲惯性的曲率半径,因此第二环状构件93A比第一环状构件92A进一步向沿着第二轴线Y的方向的一侧Y1弯曲。
另一方面,当各个环状构件92A、93A、92B、93B的外径大于预定的值时,如图35所示,环状构件92A、93A、92B、93B与上述处理部90的环状构件92A、93A、92B、93B相同地弯曲,比较大地突出(扩径状态)。
通过如此构成处理部90A,从而在从胰脏P5上去除的坏死组织P6比较硬时,通过使环状构件92A、93A、92B、93B像第二扩径状态那样较小地突出,从而能够牢固地把持坏死组织P6。
另外,在该变形例中,设为了与环状构件92A、93A、92B、93B的全部的外径的大小相应地使形状在扩径状态与第二扩径状态之间发生变化。但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环状构件92A、93A、92B、93B中的环状构件92B、93B不成为第二扩径状态。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但是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特征的变更、组合、删除等。而且,当然能够适当地组合利用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各特征。
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第一圈部设为能够自第一开闭构件20A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但是在第一圈部的外径比较小的情况等下,第一圈部也可以是自第一开闭构件20A向顶端侧突出的形状而已。第二圈部、第三圈部以及第四圈部也是相同的。
本发明并不由上述说明限定,而仅由添加的权利要求书限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不咬断坏死组织地把持坏死组织且一次回收较多坏死组织的组织把持器具。
附图标记说明
1、2、3、4组织把持器具;20A第一开闭构件;20B第二开闭构件;24A第一线(第一线状的构件);24B第二线(第二线状的构件);25A、91A第一圈部;25B、91B第二圈部;26A第一弯曲部(一部分);26B第三弯曲部(一部分);27A第二弯曲部(一部分);27B第四弯曲部(一部分);29A下压面;29B上推面;41长轴构件;81A第三圈部;92A第一环状构件;92B第三环状构件;93A第二环状构件;93B第四环状构件;95A第一线(线状的构件);95B第三线(线状的构件);96A、96B、100A、100B辅助弯曲部(剩余部);97A、97B、101A、101B区域(一部分);99A第二线(线状的构件);99B第四线(线状的构件);L3距离;T1基准面;X第一轴线;Y第二轴线;Y1、Z1一侧;Y2、Z2另一侧;Z第三轴线。

Claims (9)

1.一种组织把持器具,其中,该组织把持器具包括:
长轴构件,其能够向体内插入;
第一开闭构件和第二开闭构件,其设于所述长轴构件的顶端部,并能够相互开闭;
第一圈部,其利用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突出的第一线状的构件形成有第一圈,在该第一圈部的顶端部具有下压组织的下压面;以及
第二圈部,其利用自所述第二开闭构件突出的第二线状的构件形成有第二圈,在该第二圈部的顶端部具有上推组织的上推面,
在比所述第一圈部的所述下压面靠基端侧的位置配置有所述第二圈部的所述上推面,
与所述第一开闭构件和所述第二开闭构件闭合的动作相应地所述第一圈部的所述下压面与所述第二圈部的所述上推面之间的距离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长轴构件在自然状态下沿着第一轴线进行延伸,
所述第一开闭构件和所述第二开闭构件能够在沿着与所述第一轴线交叉的第二轴线的方向上开闭,
所述第一圈部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向顶端侧突出,
所述第二圈部自所述第二开闭构件向顶端侧突出,
在与分别同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正交的第三轴线平行地观察所述第一开闭构件与所述第二开闭构件闭合的状态时,所述第一圈部与所述第二圈部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圈部能够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所述第二圈部能够自所述第二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圈部具有:
第一弯曲部,其是以随着朝向沿着所述第三轴线的方向的一侧去而向所述第二圈部靠近的方式使所述第一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以及
第二弯曲部,其是以随着朝向沿着所述第三轴线的方向的另一侧去而向所述第二圈部靠近的方式使所述第一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
所述第二圈部具有:
第三弯曲部,其是以随着朝向沿着所述第三轴线的方向的所述一侧去而向所述第一圈部靠近的方式使所述第二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以及
第四弯曲部,其是以随着朝向沿着所述第三轴线的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去而向所述第一圈部靠近的方式使所述第二线状的构件弯曲而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该组织把持器具还具有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向顶端侧突出的第三圈部,所述第三圈部在从沿着所述第二轴线的方向观察时配置在所述第一圈部的边缘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圈部和所述第三圈部能够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所述第二圈部能够自所述第二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圈部具有:
第一环状构件,其是线状的构件呈圈状形成的,该第一环状构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一弯曲部并且该第一环状构件的剩余部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以及
第二环状构件,其是线状的构件呈圈状形成的,该第二环状构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二弯曲部并且该第二环状构件的剩余部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一弯曲部之间,
所述第二圈部具有:
第三环状构件,其是线状的构件呈圈状形成的,该第三环状构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三弯曲部并且该第三环状构件的剩余部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三弯曲部与所述第四弯曲部之间;以及
第四环状构件,其是线状的构件呈圈状形成的,该第四环状构件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四弯曲部并且该第四环状构件的剩余部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四弯曲部与所述第三弯曲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环状构件和所述第二环状构件能够自所述第一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所述第三环状构件和所述第四环状构件能够自所述第二开闭构件相对于顶端侧突出没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织把持器具,其中,
所述第一环状构件在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外径为第一值以下时成为相对于与所述第三轴线正交的基准面面对称的形状,
所述第二环状构件在所述第二环状构件的外径为第二值以下时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准面面对称的形状,
所述第三环状构件在所述第三环状构件的外径为第三值以下时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准面面对称的形状,
所述第四环状构件在所述第四环状构件的外径为第四值以下时成为相对于所述基准面面对称的形状。
CN201580005997.2A 2014-07-01 2015-04-28 组织把持器具 Active CN1059396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6180 2014-07-01
JP2014-136180 2014-07-01
PCT/JP2015/062887 WO2016002328A1 (ja) 2014-07-01 2015-04-28 組織把持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9678A true CN105939678A (zh) 2016-09-14
CN105939678B CN105939678B (zh) 2018-05-08

Family

ID=55018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5997.2A Active CN105939678B (zh) 2014-07-01 2015-04-28 组织把持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2307B2 (zh)
EP (1) EP3165183A4 (zh)
JP (1) JP5914779B1 (zh)
CN (1) CN105939678B (zh)
WO (1) WO201600232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0511A (zh) * 2019-07-09 2022-04-12 奥村株式会社 可拆卸多环牵引装置
CN111194186B (zh) * 2017-08-09 2023-10-20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内窥镜系统和相关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53942B2 (en) * 2015-03-24 2023-05-23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Retrieval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IT202100006344A1 (it) * 2021-03-17 2022-09-17 Claudio Salerno Dispositivo endoscopico per necrosectomia
CN115089233B (zh) * 2022-06-06 2023-04-14 北京市普惠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组织夹及组织夹夹持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08406A (en) * 1990-12-14 1992-04-28 L.P. Wagi Instrument to retrieve intraluminal objects
US5171314A (en) * 1990-07-24 1992-12-15 Andrew Surgical, Inc. Surgical snare
US5562678A (en) * 1995-06-02 1996-10-08 Cook Pacemaker Corporation Needle's eye snare
US6013095A (en) * 1997-04-24 2000-01-11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doscopic grasping tool
US6093195A (en) * 1998-08-17 2000-07-2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doscopic treatment tool
CN101578070A (zh) * 2006-10-26 2009-11-11 切斯纳特医学技术公司 体内抓取装置
US20100292724A1 (en) * 2006-03-13 2010-11-18 Sundaram Ravikuma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Clamps, Assemblies an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3621Y2 (ja) * 1992-01-31 1997-04-23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把持鉗子
US7226467B2 (en) * 1999-04-09 2007-06-05 Evalve, Inc. Fixation device delivery catheter,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JP4338267B2 (ja) 1999-09-16 2009-10-07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生検鉗子
EP1996090A2 (en) * 2006-03-13 2008-12-03 Minilap Technologies, In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assembly and methods
WO2010146789A1 (ja) 2009-06-15 2010-12-23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処置具
WO2013018445A1 (ja) * 2011-08-01 2013-02-07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処置具
CN104661604A (zh) * 2013-01-18 2015-05-27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处理器具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1314A (en) * 1990-07-24 1992-12-15 Andrew Surgical, Inc. Surgical snare
US5108406A (en) * 1990-12-14 1992-04-28 L.P. Wagi Instrument to retrieve intraluminal objects
US5562678A (en) * 1995-06-02 1996-10-08 Cook Pacemaker Corporation Needle's eye snare
US6013095A (en) * 1997-04-24 2000-01-11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doscopic grasping tool
US6093195A (en) * 1998-08-17 2000-07-2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doscopic treatment tool
US20100292724A1 (en) * 2006-03-13 2010-11-18 Sundaram Ravikuma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Clamps, Assemblies and Methods
CN101578070A (zh) * 2006-10-26 2009-11-11 切斯纳特医学技术公司 体内抓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94186B (zh) * 2017-08-09 2023-10-20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内窥镜系统和相关方法
CN114340511A (zh) * 2019-07-09 2022-04-12 奥村株式会社 可拆卸多环牵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65183A4 (en) 2018-01-17
EP3165183A1 (en) 2017-05-10
JP5914779B1 (ja) 2016-05-11
CN105939678B (zh) 2018-05-08
WO2016002328A1 (ja) 2016-01-07
US10092307B2 (en) 2018-10-09
JPWO2016002328A1 (ja) 2017-04-27
US20160317165A1 (en) 2016-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9678A (zh) 组织把持器具
CN105530877B (zh) 医疗装置
EP1583477B1 (en) Surgical device for extracting a foreign objec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4661604A (zh) 处理器具
CN106102605A (zh) 组织把持器具
CN105979895A (zh) 内窥镜处理系统及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CN103385770B (zh) 具有血栓收集器的临时滤器
JP5508479B2 (ja) スタイレットを有したカテーテル型治療・診断器具およびスタイレットが用いられるカテーテルチューブ
JP2017529213A (ja) レンズ状組織除去のための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CN204446016U (zh) 一种内窥镜下取石网篮
CN105979897B (zh) 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及切开系统
CN106028992A (zh) 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CN107427667A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
CN106037844A (zh) 生物穿刺针及其制造方法
JP7079732B2 (ja) デバイスおよび水晶体組織を切断する方法
CN107427311A (zh) 取回装置以及相关的使用方法
CN114886506A (zh) 一种取栓系统及取栓方法
CN110420375A (zh) 球囊导管及其制作方法
CN108366804A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JP2010503508A (ja) 血管塞栓オーガー
JP6832000B2 (ja) ステント
CN106073835B (zh) 一种内镜粘膜下隧道支撑器
CN106232025A (zh) 线固定系统
US20210212728A1 (en) Needle for harvesting human eggs
WO2019188308A1 (ja) 回収用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