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8315A - 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8315A
CN105938315A CN201610121586.6A CN201610121586A CN105938315A CN 105938315 A CN105938315 A CN 105938315A CN 201610121586 A CN201610121586 A CN 201610121586A CN 105938315 A CN105938315 A CN 1059383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powder body
section
transfer
bond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215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8315B (zh
Inventor
川崎智广
石川哲也
川井夏子
古田达也
樱井翔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938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83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83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83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ditioning the transfer element, e.g. clea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8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py material, e.g. postcards, large copies, multi-layered materials, coloured sheet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9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preconditioning the paper base before the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即便粘接剂从标签纸漏出,也可以抑制漏出的粘接剂向转印部的转移。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具有:粉体收容部,所述粉体收容部相对于转印部在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在与所述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的纸张的端部附近能够保持或能够引导粉体,所述转印部在纸张上转印调色剂像,所述纸张在基体材料层和剥离层之间具有包含粘接剂的粘接层;以及粉体附着促进部,所述粉体附着促进部对所述粉体从所述粉体收容部附着到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进行促进。

Description

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向带电的感光体照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影。接着,由显影装置向形成有静电潜影的感光体(像承载体)供给调色剂,从而使静电潜影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并且,在使该调色剂像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张上之后,利用由加热部件(例如,定影辊)和加压部件(例如,加压辊)形成的定影捏合部进行加热、加压而使调色剂像定影,从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以往,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前段连接供纸装置并在后段连接卷绕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已实用化,所述供纸装置供给连续卷筒纸、折叠纸等连续的纸张,所述卷绕装置将利用该图像形成装置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卷绕。
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中使用的纸张除仅包含纸的通常的纸张之外,还存在被称为标签纸的包含粘贴用的浆料(粘接剂)的纸张。该标签纸除A4尺寸等短的标签纸之外,还存在一卷的长度为数百m的卷筒状的长的标签纸(以下称为“标签卷筒纸”)。
然而,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使用包含粘接剂的标签纸的情况下,因在向标签纸转印调色剂像时或调色剂像转印后的定影时施加的压力,粘接剂有时从标签纸的端部漏出。若存在漏出的粘接剂附着到转印带、转印辊等可动部(转印部)那样的情形,则恐怕会产生清洁不良、图像不良。
作为清除在感光体的表面附着的异物的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感光体清扫装置。在该感光体清扫装置中,具有将附着于感光体表面的异物剥离除去的清洁刮板,通过对该清洁刮板相对于感光体表面的接触角度以及推压线压进行限定,可以谋求除去附着在感光体表面的异物。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307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感光体清扫装置中,存在如下课题:在附着在感光体表面的异物例如是从包含粘接剂的标签纸漏出的粘接剂的情况下,即便想要从感光体表面进行除去,也有时不能可靠地除去具有粘着性的粘接剂,而且,因残留的粘接剂向转印部转移,恐怕会引起清洁不良、图像不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即便粘接剂标签纸漏出,也可以抑制漏出的粘接剂向转印部的转移。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具有:粉体收容部,所述粉体收容部相对于转印部位于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在与所述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的所述纸张的端部附近能够保持或能够引导粉体,所述转印部在纸张上转印调色剂像,所述纸张在基体材料层和剥离层之间具有包含粘接剂的粘接层;粉体附着促进部,所述粉体附着促进部促进所述粉体从所述粉体收容部附着到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便粘接剂从标签纸漏出,也可以抑制漏出的粘接剂向转印部的转移,可以降低引起清洁不良、图像不良的担忧。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一般的标签卷筒纸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中间转印单元输送路径部侧的部分、粉体供给装置的密封部件以及粘接剂回收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粉体供给装置概略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带电装置概略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显影装置概略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导向部件外观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实施方式3中的导向部件安装于标签卷筒纸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H-H线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中的导向部件作用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的I-I线剖视图。
图13是图11的J-J线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导向部件的变形例外观的立体图。
图15(a)、(b)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导向部件外观的立体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4中的导向部件作用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的K-K线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对本发明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的实验结果的表。
附图标记说明
1 供纸装置
2 图像形成装置
3 排纸装置
10 图像读取部
20 操作显示部
30 图像处理部
40 图像形成部
42 中间转印单元
50 纸张输送部
53 输送路径部
60 定影部
72 存储部
83 粉体供给装置
84 粘接剂回收装置
102 CPU
103 ROM
104 RAM
121 带电装置
121a 带电针
121b、131、141、151、161 导向部件
121c、122b 电源
122 显影装置
122a 显影单元
122c 显影辊
122d 容器
122e 搅拌辊
132 相向部件
421 中间转印带
423B 背撑辊
424 二次转印辊
831 密封部件
832 粉体收容室
833a、833b 泵
834 管
842 吸引管道
NP2 二次转印捏合部
P 标签卷筒纸
P1 剥离片
P2 粘接剂
P3 基体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系统100整体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0具有的图像形成装置2的控制系统主要部分结构的图。图像形成系统100是如下的系统:将在图1中用粗线表示的长条纸P或被切割为规定的纸张尺寸的纸张(也称为“切割纸”)S用作记录介质,在长条纸P或纸张S上形成图像。在此,长条纸P指的是如下的纸张:在其输送方向上例如具有超过图像形成装置2的主体宽度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长条纸P,使用标签卷筒纸。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长条纸P称为标签卷筒纸P。
在此,图3表示一般的标签卷筒纸P的结构。如该图所示,标签卷筒纸P采用如下结构:使基体材料P3附着在涂敷了脱模材料的剥离片P1上,该基体材料P3在背面(与脱模材料对应的面)覆盖着粘接剂P2。标签卷筒纸P在基体材料P3的表面形成图像后,剥下剥离片P1粘贴在对象物上使用。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00沿着标签卷筒纸P的输送方向(以下也称为“纸张输送方向”)从上游侧起连接供纸装置1、图像形成装置2以及排纸装置3而构成。供纸装置1以及排纸装置3在使用标签卷筒纸P那样的长条纸的情况下使用。
供纸装置1是向图像形成装置2供给标签卷筒纸P的装置。如图1所示,在供纸装置1的框体内,卷筒状的标签卷筒纸P卷绕在支承轴上而能够旋转地被保持。供纸装置1将卷绕在支承轴上的标签卷筒纸P经由多个输送辊对(例如,送出辊、供纸辊等)以恒定的速度向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供纸装置1的供纸动作由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的控制部101控制。
另外,在供纸装置1中,不一定需要呈卷筒状地保持标签卷筒纸P,也可以保持规定尺寸(例如,210[mm]×1200[mm])的多张标签卷筒纸P。
图像形成装置2是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2将在感光鼓413上形成的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在中间转印带421上使4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后,将其二次转印到从供纸装置1供给来的标签卷筒纸P上或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送出来的纸张S上,从而形成图像。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2采用如下的串联方式:将与YMCK4色对应的感光鼓413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直列配置并按照一圈的顺序使各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通信部71、存储部72、粉体供给装置83、粘接剂回收装置84以及控制部101。
控制部101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02、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03、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104等。CPU102从ROM103读出与处理内容相应的程序并在RAM104中展开,与展开的程序协作来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的各块等的动作。此时,参照存储部72所存储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例如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1经由通信部71在其与连接到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的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1例如接收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使图像形成在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上。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如图1所示,图像读取部10具有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进纸器)的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而构成。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1利用输送机构输送被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D并向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送出。借助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1,可以连续地一下子读取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很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括双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对从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1输送到了稿台玻璃上的原稿或载置于稿台玻璃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从而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对该输入图像数据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摸屏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发挥作用。显示部21按照从控制部101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各功能的工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有数字键、启动键等各种操作键,接受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将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1。
图像处理部30具有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用户设定相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1的控制下基于灰度修正数据(灰度修正表)进行灰度修正。另外,除灰度修正之外,图像处理部30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颜色修正、阴影修正等各种修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进行这些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来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具有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所述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由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形成图像。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便于图示以及说明,通用的结构要素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对各个图像形成单元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在附图标记上附带Y、M、C或K进行表示。在图1中,仅针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结构要素标注附图标记,针对其他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结构要素,省略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单元41具有: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鼓413是如下的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Photo-conductor):例如在鼓直径为80[mm]的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管)的周面依次层叠了基底涂覆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 Generatio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Layer)。电荷产生层由使电荷产生材料(例如酞菁颜料)分散到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中而得到的有机半导体构成,借助由曝光装置411进行的曝光而产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由使空穴输送性材料(供电子性含氮化合物)分散到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中而得到的原料构成,将在电荷产生层产生的正电荷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控制部101通过控制向使感光鼓413旋转的驱动电机(省略图示)供给的驱动电流,从而使感光鼓413以恒定的圆周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呈负极性带电。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向感光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在感光鼓413的电荷产生层产生正电荷并将其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由此,感光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被中和。在感光鼓413的表面,利用与周围的电位差形成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影。
显影装置412是二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在感光鼓413的表面,使静电潜影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刮板等,将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413的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除去。
中间转印单元42具有: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中间转印带421由环形带构成,呈环状地张设于多个支承辊423。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他的支承辊由从动辊构成。例如,优选为,相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配置在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辊423A是驱动辊。由此,容易将一次转印部中的带的行进速度保持恒定。驱动辊423A进行旋转,由此,中间转印带421沿箭头A方向以恒定速度行进。
中间转印带421是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的带,在表面具有体积电阻率为8~11[logΩ·cm]的高电阻层。中间转印带421根据来自控制部101的控制信号被旋转驱动。另外,关于中间转印带421,只要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即可,并不限定材质、厚度以及硬度。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色成分的感光鼓413相向地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一次转印辊422隔着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感光鼓413,由此,形成用于从感光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捏合部。
二次转印辊424与配置在驱动辊423A的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背撑辊423B相向地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二次转印辊424隔着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背撑辊423B,由此,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捏合部。
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捏合部时,感光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复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具体而言,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并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背面侧(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电荷,由此,调色剂像以静电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
此后,在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捏合部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上。具体而言,对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并在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的背面侧(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一侧)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电荷,由此,调色剂像以静电方式转印到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上。转印了调色剂像的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被朝向定影部60输送。
带清洁装置426将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除去。另外,也可以代替二次转印辊424而采用二次转印带呈环状地张设于包括二次转印辊的多个支承辊的结构(所谓带式的二次转印单元)。
定影部60具有上侧定影部60A和下侧定影部60B等,所述上侧定影部60A具有在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的定影面(形成有调色剂像的面)侧配置的定影面侧部件,所述下侧定影部60B具有在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的背面(与定影面相反的面)侧配置的背面侧支承部件。背面侧支承部件压接于定影面侧部件,由此,形成夹持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而输送的定影捏合部。
定影部60通过在定影捏合部对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并输送来的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像定影在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上。定影部60作为单元被配置在定影器F内。另外,在定影器F也可以配置有空气分离单元,该空气分离单元通过吹送空气而使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从定影面侧部件或背面侧支承部件分离。
上侧定影部60A具有作为定影面侧部件的环形的定影带61、加热辊62以及定影辊63(带加热方式)。定影带61以规定的带张力(例如,40[N])张设于加热辊62和定影辊63。
定影带61例如作为基体而使用厚度80[μm]的PI(聚酰亚胺),作为弹性层而用厚度250[μm]的耐热性的硅橡胶(硬度JIS-A30°)覆盖基体的外周面,进而,在表层(脱模层)进行厚度70[μm]的作为耐热性树脂的PFA(全氟烷氧基树脂)的涂敷。定影带61的外径尺寸例如是100[mm]。定影带61与形成有调色剂像的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接触而利用定影温度(例如,160~200[℃])将该调色剂像加热定影在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上。在此,定影温度指的是能够供给为了将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上的调色剂熔融而需要的热量的温度,根据将要形成图像的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的纸张种类等而不同。
加热辊62内置加热源(卤素加热器),对定影带61进行加热。由加热源加热加热辊62,其结果是,定影带61被加热。加热源的温度由控制部101控制,以使定影带61的温度成为设定温度即180[℃]。加热辊62的外径尺寸例如是50[mm]。
定影辊63具有在例如由铝等构成的圆柱状的金属芯的外周面依次层叠由硅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例如厚度:10[mm])和由PTFE等氟类树脂构成的表层(例如厚度:70[μm])而形成的结构。定影辊63的外径尺寸例如是40[mm]。定影辊63的驱动控制(例如,旋转的启动/停止、圆周速度等)由控制部101进行。控制部101使定影辊6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定影辊63进行旋转,由此,定影带61以及加热辊62沿顺时针方向从动旋转。
下侧定影部60B具有作为背面侧支承部件的加压辊64(辊加压方式)。加压辊64具有在例如由铁等构成的圆柱状的金属芯的外周面依次层叠由硅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和由PFA管构成的表层而形成的结构。加压辊64的外径尺寸例如是40[mm]。加压辊64借助压接分离部(未图示)而经由定影带61以规定的定影载荷(例如,1000[N])压接于定影辊63。压接分离部具有公知的结构,使定影带61和加压辊64相互压接或分离。这样一来,在定影带61和加压辊64之间,形成夹持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而输送的定影捏合部。加压辊64的驱动控制(例如,旋转的启动/停止、圆周速度等)以及压接分离部的驱动控制由控制部101进行。控制部101使加压辊6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纸张输送部50具有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输送路径部53等。基于单位面积重量、尺寸等被识别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按照预先设定的各个种类被收容在构成供纸部51的三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输送路径部53具有包括对齐辊对53a的多个输送辊对。配设有对齐辊对53a的对齐辊部对纸张S或标签卷筒纸P的倾斜以及偏移进行修正。
供纸托盘单元51a~51c所收容的纸张S从最上部起一张张地被送出,由输送路径部53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0。在图像形成部40,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一并被二次转印到纸张S的一个面上,在定影部60实施定影工序。另外,从供纸装置1向图像形成装置2供给的标签卷筒纸P由输送路径部53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0。接着,在图像形成部40,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一并被二次转印到标签卷筒纸P的一个面上,在定影部60实施定影工序。形成了图像的标签卷筒纸P或纸张S由具有输送辊对(排纸辊对)52a的排纸部52输送到排纸装置3。
排纸装置3是将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标签卷筒纸P卷绕而收纳的装置。在排纸装置3的框体内,例如如图1所示,标签卷筒纸P卷绕在支承轴上而呈卷筒状地被保持。为此,排纸装置3将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标签卷筒纸P经由多个输送辊对(例如,送出辊、排纸辊)以恒定的速度卷绕在支承轴上。排纸装置3的卷绕动作由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的控制部101控制。
图4是表示中间转印单元42的输送路径部53侧的部分、粉体供给装置83的密封部件831以及粘接剂回收装置84的外观的立体图。在该图中,关于粉体供给装置83,虽然在以下详细说明,但该粉体供给装置83是如下的装置:在标签卷筒纸P的纸张输送方向(图中的箭头B方向)上的相比二次转印捏合部NP2更靠上游侧,向标签卷筒纸P的纸张宽度方向两端部分(以下称为“宽度方向端部”)供给粉体的装置。粉体供给装置83的动作由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的控制部101控制。
图5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83的概略结构的图。另外,在该图中,关于密封部件831,以剖面示出。粉体供给装置83具有:两个密封部件831、收容粉体的粉体收容室832、两个泵833a、833b、以及将密封部件831、粉体收容室832及泵833a、833b各自之间连接的管834。在此,粉体例如使用以淀粉为主成分的扑面(打粉)。
密封部件831是中空的方形部件,在相对于标签卷筒纸P设置时,在与标签卷筒纸P的端部相向的面上开设有用于供给粉体的开口部831a。另外,在与开设有开口部831a的面正交的上下表面中的上表面,开设有用于供粉体流入的流入孔831b,在下表面开设有用于排出粉体的排出孔831c。两个密封部件831以各自的开口部831a与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相向的方式靠近标签卷筒纸P的端部而配置,能够将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粘接剂P2包围。另外,两个密封部件831能够调节在标签卷筒纸P的纸张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从而也能够应对纸张宽度的尺寸不同的标签卷筒纸P。
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831相对于转印部在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构成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附近能够保持或能够引导粉体的粉体收容部。
泵833a吸引粉体收容室832所收容的粉体,经由设置于流入孔831b的喷嘴(省略图示)向两个密封部件831输送,泵833b吸引流入到了两个密封部件831的粉体并向粉体收容室832输送。这些泵833a、833b进行工作,由此,粉体收容部832所收容的粉体流入到两个密封部件831的每一个,并在密封部件831内扩散。扩散到了密封部件831内的粉体,利用在面对开口部831a的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粘接剂P2的粘着力而附着于该粘接剂P2,多余地扩散到了密封部件831内的粉体被回收到粉体收容室832。
在本实施方式中,泵833a、833b构成对粉体从密封部件831附着到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进行促进的粉体附着促进部,泵833a的喷嘴构成使粉体扩散到密封部件831的内部的扩散部。
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到标签卷筒纸P上之前,使粉体附着于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粘接剂P2,由此,因二次转印捏合部NP2处的按压而漏出的粘接剂P2中含有粉体。含有粉体的粘接剂P2的粘着性降低,从而难以转印到二次转印带421、二次转印辊424等上。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分别配置有一个密封部件831的例子,但设置密封部件831的个数并未限定,也可以设置多个。
图4所示的粘接剂回收装置84是对因二次转印捏合部NP2处的按压而从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漏出的粘接剂P进行回收的装置。粘接剂回收装置84形成为长度与二次转印辊424大致相同程度的长方形的箱状。在粘接剂回收装置84设置有多个吸引管道842,沿着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隔配置。另外,在各吸引管道842设置有未图示的开闭机构,根据标签卷筒纸P的纸张宽度,需要进行吸引的吸引管道842的开闭机构成为打开状态,不需要进行吸引的吸引管道842的开闭机构成为关闭状态。开闭机构相对于粘接剂回收装置84的各吸引管道842的开闭动作由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的控制部101控制。
粘接剂回收装置84相对于中间转印单元42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与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和二次转印辊424相向地配置,将附着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二次转印带421的与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接触的部分、或二次转印辊424的与标签卷筒纸P接触的部分的粘接剂P2吸引并回收。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剂回收装置84相对于转印部在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构成将附着了粉体的粘接剂P2从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吸引并回收的回收部。
由于从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漏出的粘接剂P2含有粉体,因此,可以通过各吸引管道842容易地回收。所回收的粘接剂P2的粘着性降低,因此,可以利用例如废调色剂的输送路径将其废弃。
根据像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利用在标签卷筒纸P的纸张输送方向上相比图像形成部40的中间转印单元42配置在上游侧的粉体供给装置83,向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供给粉体,使其附着于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粘接剂P2。由此,即便在标签卷筒纸P在中间转印单元42的二次转印捏合部NP2被按压而导致粘接剂P2从其宽度方向端部漏出的情况下,由于漏出的粘接剂P2中含有调色剂而使得粘着性降低,因此,向二次转印带421、二次转印辊424等可动部(转印部)的转印也得以抑制。因此,可以降低因粘接剂P转移到转印部而引起清洁不良、图像不良的担忧。
另外,利用相对于中间转印单元42在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与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和二次转印辊424相向地配置的粘接剂回收装置84,对在中间转印单元42的二次转印捏合部NP2被按压而从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漏出的粘接剂P2进行回收。回收到的粘接剂P2的粘着性降低,因此,可以容易地废弃。
在本实施方式中,粉体供给装置83或粉体供给装置83与粘接剂回收装置84的组合,构成预防由粘接剂P2引起的转印部污染的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
(实施方式2)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系统。
图6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粉体供给装置(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的带电装置121的概略结构的图。图7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粉体供给装置的显影装置122的概略结构的图。图6所示的带电装置121和图7所示的显影装置122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2。带电装置121相比图像形成部40的中间转印单元42配置在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显影装置122相比带电装置121配置在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并且相比中间转印单元42配置在上游侧。
带电装置121是使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粘接剂P2带电的装置,具有:两个带电针121a、两个导向部件121b、以及电源121c。带电针121a是圆锥形的带电部件,利用电源121c被施加负的电压。导向部件121b形成为具有比标签卷筒纸P的厚度稍宽的间隙的截面コ形。导向部件121b对带电针121a进行引导,以使带电针121a的前端与通过间隙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粘接剂P2相向。这种结构的导向部件121b分别配置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
带电装置121构成使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粘接剂P2带电的带电部。
显影装置122是如下的显影机构:针对利用带电装置121带电了的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粘接剂P2,使用带电了的调色剂(带电粉体)进行显影,该显影装置122具有两个显影单元122a、以及电源122b。显影单元122a具有:收容圆筒形状的显影辊122c的容器122d(粉体收容部)、以及在容器122d内搅拌调色剂的螺旋形状的搅拌辊122e。利用电源122b对两个显影单元122a各自的显影辊122c施加成像偏压。该成像偏压被施加,从而在显影辊122c与处于带电状态的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的粘接剂面之间产生电位差,用带电调色剂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的粘接剂面进行显影。
显影装置122构成用带电调色剂在利用带电装置121带电了的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的粘接剂P2进行显影的显影部。而且,显影装置122和带电装置121的组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粉体附着促进部。
另外,带电方式、显影方式并不限定,只要适时地形成电位差,即可使带电调色剂显影。另外,所使用的调色剂可以是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中的任一种,但例如透明的调色剂对于确认纸张的污垢而言是有用的。另外,通过使作为粉体的调色剂带电,与使用不带电的粉体的情况相比,可以仅供给所需要的量,而且,也不会产生多余的污垢。
根据像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2,利用在标签卷筒纸P的纸张输送方向上相比图像形成部40的中间转印单元42在上游侧配置的带电装置121,使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粘接剂P2带电,而且,利用相比带电装置121在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且相比图像形成部40的中间转印单元42在上游侧配置的显影装置122,针对利用带电装置121带电了的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粘接剂P2,进行带电了的调色剂的显影。由此,即便在标签卷筒纸P在中间转印单元42的二次转印捏合部NP2被按压而导致粘接剂P2从其宽度方向端部漏出的情况下,由于漏出的粘接剂P2中含有调色剂而使得粘着性降低,因此,向转印部的转印也得以抑制。因此,可以降低因粘接剂P转移到转印部而引起清洁不良、图像不良的担忧。
(实施方式3)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系统。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粉体供给装置(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所使用的导向部件13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将导向部件131安装于标签卷筒纸P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图9的H-H线剖视图。另外,在图9以及图10中,省略标签卷筒纸P的基体材料P3。
如图8所示,导向部件131是中空的薄型箱状的部件,其外形在俯视时呈将四边形的一个角部分倾斜地切掉而得到的五边形。在导向部件131的侧面131a开设有粉体流入口131c,在侧面131b开设有粉体排出口131d。粉体排出口131d的大小形成为占据侧面131b的大致整个区域,粉体流入口131c的大小形成为占据侧面131a的十分之三左右。粉体从与图5所示的粉体收容室832类似的未图示的粉体收容室供给到粉体流入口131c。通过粉体流入口131c流入到了导向部件131内的粉体从粉体排出口131d被排出。另外,如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那样,粉体例如使用以淀粉为主成分的扑面。
在此,导向部件131例如表面由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形成或作为材质而使用PI(聚酰亚胺)或陶瓷来形成,以免标签卷筒纸P的粘接剂P2附着。
导向部件131在标签卷筒纸P的纸张输送方向上相比图像形成部40的中间转印单元42在上游侧,安装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即,如图9所示,导向部件131的设置有粉体流入口131c的侧面131a与纸张输送方向平行,并且,设置有粉体排出口131d的侧面131b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导向部件131以这种朝向安装,以使倾斜侧面131e侧的部分进入标签卷筒纸P的粘接剂P2与剥离片P3之间。
另外,如图10所示,导向部件131的插入标签卷筒纸P的部分,被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配置在基体材料P1上的相向部件132按压。通过由相向部件132对导向部件131的插入标签卷筒纸P的部分进行按压,可以将导向部件131固定,即便输送标签卷筒纸P,也不会导致导向部件131随之移动。导向部件131的安装在开始对标签卷筒纸P进行印刷之前的停止状态时进行。
在导向部件131安装于标签卷筒纸P后,在开始对标签卷筒纸P进行印刷时,开始向导向部件131供给粉体。粉体的供给/停止供给由控制部101进行。如图11所示,在针对标签卷筒纸P开始印刷的同时输送标签卷筒纸P。另外,在图11中,省略了标签卷筒纸P的基体材料P3。标签卷筒纸P被输送,由此,借助导向部件131的倾斜侧面131e使标签卷筒纸P的粘接剂P2向纸张中央侧(图中的箭头E方向)靠近。由此,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的粘接剂P2的量减少。另外,虽然是微小量,粘接剂P2仍随着标签卷筒纸P的输送而在导向部件131的插入标签卷筒纸P的部分的上表面通过。供给到了导向部件131的粉体附着于该微小量的粘接剂P2。图11中所示的粘接剂P2a是通过了导向部件131的前端部分的上表面的粘接剂。另外,图11中所示的粘接剂P2b是通过导向部件131的前端部分的上表面并附着了粉体的粘接剂。
导向部件131能够从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插入到标签卷筒纸P的基体材料P3和剥离片P1之间并形成为中空,并且具有能够将粉体供给到标签卷筒纸P的内部的开口部131d。该导向部件131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粉体收容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通过导向部件131将粉体送出到标签卷筒纸P的内部的送出部,可以使用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泵833a。
图12是图11的I-I线剖视图,图13是图11的J-J线剖视图。如图12所示,在导向部件131的标签卷筒纸P的插入部分的上表面,存在微小量的粘接剂P2a。另外,如图13所示,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存在附着了粉体的粘接剂P2b。
附着了粉体的粘接剂P2的粘着性降低,而且其量少,因此,在标签卷筒纸P通过了中间转印单元42的二次转印捏合部NP2(参照图4)时,几乎不会产生向转印部的转印。
根据像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3,利用在标签卷筒纸P的纸张输送方向上相比图像形成部40的中间转印单元42在上游侧配置的导向部件131,使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的粘接剂P2向纸张中央侧靠近,并且,向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供给粉体以使其附着于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残留的粘接剂P2a。由此,即便标签卷筒纸P在中间转印单元42的二次转印捏合部NP2被按压,粘接剂P2也几乎不会从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漏出,即使漏出,由于在该粘接剂P2b中含有粉体而使得粘着性降低,因此,向转印部的转印也得以抑制。因此,可以降低因粘接剂P转移到转印部而引起清洁不良、图像不良的担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3的导向部件131在侧面131b具有一个粉体排出口131d,但由于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残留的粘接剂P2a的大部分都通过导向部件131的标签卷筒纸P的插入部分的上表面,因此,也可以在其上表面设置粉体排出口。图14是表示其一例的导向部件141的外观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在侧面141a开设有粉体流入口141c,在上表面141d开设有多个粉体排出口141e。
(实施方式4)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图像形成系统。
上述实施方式3的导向部件131仅通过其形状即可使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的粘接剂P2的量减少,因此,即便省略供粉体通过的结构,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效果。另外,与不具有供粉体通过的结构相应地,可以谋求低成本化。图15是表示省略了供粉体通过的结构的导向部件的一例的图。该图的(a)的导向部件151是与导向部件131相同的五边形并具有恒定的厚度。该图的(b)的导向部件161也是与导向部件131相同的五边形,但厚度随着趋向前端而逐渐变薄。导向部件161的前端部分的厚度薄,因此,可以容易地向标签卷筒纸P的剥离片P1和粘接剂P2之间进行插入。通过将导向部件151安装在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如图16所示,随着标签卷筒纸P的输送,标签卷筒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的粘接剂P2向纸张中央侧靠近。另外,在图16中,省略了标签卷筒纸P的基体材料P3。图17是图16的K-K线剖视图,如该图所示,借助导向部件151,大部分粘接剂P2向纸张中央侧靠近,但微小量的粘接剂P2在导向部件131的标签卷筒纸P的插入部分的上表面通过。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都仅仅表示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非由上述各实施方式限定性地解释。
最后,说明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的实验的结果。
用于确认有效性的验证,在作为比较例未采取粘接剂P2的任何漏出对策的图像形成系统、以及上述实施方式1~4的各个图像形成系统中,对使A3尺寸的标签卷筒纸P以2km连续地通过后的粘接剂P2的迁移量、以及提取了SRA3尺寸的半色调图像时的FD方向的白色条纹的图像不良进行了比较。图18是表示对本发明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的实验结果的表。其中,该图中的“○”、“△”、“×”的意思如下所述。
·粘接剂的转移
○:不存在向转印R的迁移
△:存在向转印R的轻微迁移(在实用方面没问题)
×:存在向转印R的严重迁移
·图像白色条纹
○:不产生图像条纹
△:产生轻微的图像条纹(在实用方面没问题)
×:产生严重的图像条纹
由图18可知,比较例在0.5km时产生轻微的不良情况(粘接剂的转移、图像条纹),在1km时产生严重的不良情况。实施方式1~3不存在不良情况,得到了良好的结果。虽然实施方式4在1.5km以上时产生了轻微的不良情况,但与比较例相比,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Claims (12)

1.一种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粉体收容部,所述粉体收容部相对于转印部位于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在与所述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的纸张的端部附近能够保持或能够引导粉体,所述转印部在纸张上转印调色剂像,所述纸张在基体材料层和剥离层之间具有包含粘接剂的粘接层;
粉体附着促进部,所述粉体附着促进部促进所述粉体从所述粉体收容部附着到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收容部具有将在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所述粘接层包围的密封部件,
所述粉体附着促进部具有使所述粉体扩散到所述密封部件的内部的扩散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是带电粉体,
所述粉体附着促进部具有:
带电部,所述带电部使在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所述粘接层带电;
显影部,所述显影部用所述带电粉体对利用所述带电部带电了的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所述粘接层进行显影。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收容部具有导向部件,所述导向部件能够从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插入到所述纸张的所述基体材料层和所述剥离层之间并形成为中空,并且具有能够将所述粉体供给到所述纸张的内部的开口部,
所述粉体附着促进部具有将所述粉体通过所述导向部件送出到所述纸张的内部的送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件在从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插入到了所述纸张的所述基体材料层和所述剥离层之间时,使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剂向所述纸张的中央侧靠近。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回收部,所述回收部相对于所述转印部在所述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将附着了所述粉体的粘接剂从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吸引并回收。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收容部具有将在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所述粘接层包围的密封部件,
所述粉体附着促进部具有使所述粉体扩散到所述密封部件的内部的扩散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是带电粉体,
所述粉体附着促进部具有:
带电部,所述带电部使在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露出的所述粘接层带电;
显影部,所述显影部用所述带电粉体对利用所述带电部带电了的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所述粘接层进行显影。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收容部具有导向部件,所述导向部件能够从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插入到所述纸张的所述基体材料层和所述剥离层之间并形成为中空,并且具有能够将所述粉体供给到所述纸张的内部的开口部,
所述粉体附着促进部具有将所述粉体通过所述导向部件送出到所述纸张的内部的送出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件在从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插入到了所述纸张的所述基体材料层和所述剥离层之间时,使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剂向所述纸张的中央侧靠近。
12.如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回收部,所述回收部相对于所述转印部在所述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将附着了所述粉体的粘接剂从所述纸张的宽度方向端部吸引并回收。
CN201610121586.6A 2015-03-04 2016-03-03 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9383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42318 2015-03-04
JP2015042318A JP6176273B2 (ja) 2015-03-04 2015-03-04 転写部汚染予防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8315A true CN105938315A (zh) 2016-09-14
CN105938315B CN105938315B (zh) 2019-05-31

Family

ID=56847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21586.6A Active CN105938315B (zh) 2015-03-04 2016-03-03 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96680B2 (zh)
JP (1) JP6176273B2 (zh)
CN (1) CN10593831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83817A (zh) * 2017-07-20 2019-01-29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17546B2 (en) * 2014-06-02 2016-08-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forming a transparent toner image and a color image
JP2016180904A (ja) * 2015-03-24 2016-10-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20005B2 (ja) 2017-09-07 2022-02-1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56042B2 (ja) * 2017-09-07 2022-04-1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容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203634B1 (en) 2017-09-20 2019-02-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transfer roller clea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10156821B1 (en) 2017-09-21 2018-12-1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11318509B2 (en) * 2017-11-06 2022-05-03 Air Systems Design, Inc. Dust hoo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0727A (ja) * 1993-01-29 1994-08-19 Toppan Moore Co Ltd ラベルシート及びその作成方法
JPH0812133A (ja) * 1994-06-24 1996-01-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252111A (zh) * 2013-06-26 2014-12-3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8360A (ja) * 2002-02-26 2003-09-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26824A (ja) * 2003-01-24 2004-08-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0234B2 (ja) * 2014-05-26 2017-03-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743010B1 (ja) * 2014-06-20 2015-07-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塗布装置、塗布剤、及び搬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0727A (ja) * 1993-01-29 1994-08-19 Toppan Moore Co Ltd ラベルシート及びその作成方法
JPH0812133A (ja) * 1994-06-24 1996-01-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252111A (zh) * 2013-06-26 2014-12-3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83817A (zh) * 2017-07-20 2019-01-29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59292A1 (en) 2016-09-08
JP2016161853A (ja) 2016-09-05
JP6176273B2 (ja) 2017-08-09
US9696680B2 (en) 2017-07-04
CN105938315B (zh) 2019-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8315A (zh) 转印部污染预防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86580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75386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86580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74680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forming a transparent toner image and a color image
JP2009192917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CN106814566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US96966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ation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US92232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JP6451223B2 (ja) 汚れ防止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6483803B (zh)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JP2015230366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47148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71166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284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223793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進入位置移動方法
JP58588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080956A1 (en) In-line printing media treatment for printing on non-paper printing media and thick printing media
JP2002049247A (ja) 転写搬送ベルト装置
JP58613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476998B2 (ja) 湿式電子写真型小型カラープリンタ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12309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79866A (ja) 加湿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加湿制御方法
JP201910119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45756A (ja) 加湿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