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82368B -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82368B CN105882368B CN201610083811.1A CN201610083811A CN105882368B CN 105882368 B CN105882368 B CN 105882368B CN 201610083811 A CN201610083811 A CN 201610083811A CN 105882368 B CN105882368 B CN 1058823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cover
- overhead guard
- folded bicycle
- ca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51 synthe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61 synthetic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62 cor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331 Pinus X rigitae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613 Pinus brut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18646 Pinus brut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27 up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20—Vehicle storage compartments for roof parts or for collapsible flexible tops
- B60J7/201—Vehicle storage compartments for roof parts or for collapsible flexible tops being outside of vehicle, e.g. onto boot lid, or into a storage compartment to be closed by one of the roof panels itsel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20—Vehicle storage compartments for roof parts or for collapsible flexible tops
- B60J7/202—Vehicle storage compartments for roof parts or for collapsible flexible tops being characterised by moveable cover parts for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boot lid and rearmost sea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1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1/1807—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movable for vehicles with convertible top
- B60J1/1823—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movable for vehicles with convertible top adjustable relative to hard- or soft-top, e.g. pivot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8—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 B60J7/1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foldable; Tensioning mechanisms therefor, e.g. struts
- B60J7/1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foldable; Tensioning mechanisms therefor, e.g. struts with a plurality of rigid plate-like elements or rigid non plate-like elements, e.g. with non-slidable, but pivotable or foldable movement
- B60J7/143—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foldable; Tensioning mechanisms therefor, e.g. struts with a plurality of rigid plate-like elements or rigid non plate-like elements, e.g. with non-slidable, but pivotable or foldable movement for covering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的大型的折叠车顶罩关闭时,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下部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具备:收纳区域,将覆盖车辆的上部的开闭顶棚和后窗部作为被收纳部件,允许从车辆上方收纳被收纳部件;折叠车顶罩,覆盖收纳区域的开口;以及罩开闭机构,使折叠车顶罩向车辆上方移动,折叠车顶罩具备:左右一对罩侧壁部,在车宽方向上隔开了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车辆上方形成;以及罩头部,将罩侧壁部的上端沿着车宽方向连结,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开闭顶棚接近,具备左右一对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用于决定罩侧壁部的下部相对于车体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该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例如具备折叠车顶罩(deck cover),该折叠车顶罩将收纳开闭自如的开闭顶棚的收纳区域覆盖,并且开闭自如地连结到车体。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类型之一,有用开闭自如的开闭顶棚覆盖乘客所乘坐的车室部的上部的车辆、即所谓的敞篷车。具有这样的开闭顶棚的车辆,例如将开闭顶棚折叠地收纳在形成于车辆后部的收纳区域,从而使车室部的上部开放。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车辆,该车辆具备:开闭顶棚(6),由位于车辆前方的前部顶棚(11)和位于车辆后方且后端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从车体立设的立设部(9)的后部顶棚(12)构成;以及收纳区域(24),在车体后部收纳开闭顶棚(6)。
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后窗(28)向车辆下方移动而收纳在车室内之后,以前部顶棚(11)与后部顶棚(12)的连结部位作为旋转轴(13),前部顶棚(11)向车辆上方后方转动。
然后,以后方顶棚(12)与立设部(9)的连结部位作为旋转轴(8),前部顶棚(11)和后部顶棚(12)一体地向车辆后方上方转动,从而收纳到收纳区域(24)。
在具有这样的开闭顶棚的车辆中,收纳开闭顶棚的收纳区域与开闭顶棚的开闭状态无关地被开闭自如的折叠车顶罩覆盖,以免损害车辆的外观。
作为该开闭自如的折叠车顶罩的开闭构造,例如像专利文献1那样,已知通过将折叠车顶罩(25)的后端和车体旋转自如地连结的铰链,使折叠车顶罩(25)转动的开闭构造。
此外,作为另一个折叠车顶罩的开闭构造,例如已知如下的开闭构造:通过将折叠车顶罩和车体连结的多个连杆部件、以及使连杆部件转动的驱动机构部,使折叠车顶罩以向车辆上方抬起的方式大致平行移动。
但是,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并列设置有在乘客的后方朝向车辆上方以翼片状隆起的隆起部(27)的折叠车顶罩的情况下,与大致平板状的折叠车顶罩相比,其大小变大,因此重量变重,并且折叠车顶罩的重心位置也容易变高。
像这样,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的大型的折叠车顶罩例如以向车辆上方抬起的方式大致平行移动而开闭的情况下,容易承受风力,或者折叠车顶罩因其大小而摇动,存在折叠车顶罩的开闭轨迹难以稳定的问题。
此外,例如设置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开闭顶棚接近、并且将隆起部沿车宽方向连结的头部的情况下,折叠车顶罩更加大型化,从而导致折叠车顶罩的开闭轨迹更加难以稳定。
因此,将折叠车顶罩关闭时,可能会产生折叠车顶罩的下部接触到车体的问题,或者折叠车顶罩在相对于车体扭曲的状态下关闭而导致开闭不良等问题。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061253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的大型的折叠车顶罩关闭时,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下部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
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具备:收纳区域,将覆盖车辆的上部的顶棚、及/或比所述顶棚更位于车辆后方的后窗作为被收纳部件,允许从车辆上方收纳所述被收纳部件,并且该收纳区域形成于车体;折叠车顶罩,将该收纳区域的车辆上方开闭自如地覆盖;以及罩开闭单元,使该折叠车顶罩向车辆上方移动,所述折叠车顶罩具备:左右一对罩侧壁部,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车辆上方形成;以及头部,将一对该罩侧壁部的上端沿车宽方向连结,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顶棚接近,该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一对定位单元,该左右一对定位单元决定所述罩侧壁部的下部相对于所述车体的位置。
上述顶棚是以向车辆后方折叠的方式收纳的顶棚,可以采用由篷布和篷骨构成的软顶,或者采用由金属制或树脂制等的顶棚构成的硬顶。或者,也可以采用固定于车室部的上部的顶棚。
上述折叠车顶罩可以采用由罩侧壁部和头部构成的正面观察时大致门型形状的折叠车顶罩,或者采用由正面观察时以大致山形形状隆起的罩侧壁部和头部构成的折叠车顶罩等。
上述罩开闭单元可以采用通过电动或液压驱动使折叠车顶罩开闭的构造,或者采用通过手动使折叠车顶罩开闭的机构。
上述定位单元可以采用相对于车宽方向的定位单元、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定位单元、或者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定位单元。或者,也可以采用将这些组合的方向的定位单元。
根据本发明,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的大型的折叠车顶罩关闭时,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下部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
具体地说,通过用于决定罩侧壁部的下部相对于车体的位置的左右一对定位单元,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特别是抑制罩侧壁部的下部的位置偏移。
因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将大型的折叠车顶罩关闭时,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的下部与车体接触。此外,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将车体与折叠车顶罩的下部的间隔保持为大致一定,所以不会损害车辆的外观。
此外,能够通过定位单元来抑制折叠车顶罩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所以与提高连杆部件的机械强度的情况相比,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车辆后部的重量增加。
因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在通过定位单元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的大型的折叠车顶罩关闭时,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下部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比所述收纳区域更靠车辆前方侧的所述车体上具备左右一对立柱部件,该左右一对立柱部件朝向大致车辆上方延伸,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罩侧壁部的前部接近,将所述定位单元配置在所述立柱部件的附近。
根据本发明,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相对于车体及立柱部件的位置偏移。
具体地说,通过将定位单元配置在立柱部件的附近,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相对于立柱部件的位置偏移、特别是罩侧壁部的前部的位置偏移。
由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左右一对定位单元来进行折叠车顶罩相对于车体及立柱部件的定位。因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将折叠车顶罩关闭时,能够可靠地防止车体及立柱部件与折叠车顶罩接触。
此外,能够稳定地确保立柱部件与罩侧壁部的前部的间隔,所以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此外,例如设置了存在于立柱部件和罩侧壁部的前部之间的密封部件的情况下,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稳定地确保立柱部件和罩侧壁部之间的密封性。
因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在立柱部件的附近具备定位单元,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相对于车体及立柱部件的位置偏移。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具备收纳单元,该收纳单元将所述被收纳部件及所述车体连结,并且将所述被收纳部件收纳到所述收纳区域,将所述定位单元中的所述罩侧壁部的下部侧作为左右一对罩侧定位部,将所述定位单元中的车体侧作为左右一对车体侧定位部,所述车体侧定位部、所述收纳单元、所述立柱部件一体地构成。
根据本发明,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折叠车顶罩对于车体的组装性,并且一体地抑制与周边部位的位置偏移。
具体地说,将车体侧定位部、收纳单元及立柱部件分别组装到不同的车体位置的情况下,需要分别进行折叠车顶罩相对于车体的位置调整、以及被收纳部件相对于车体的位置调整。
与此相对,通过将车体侧定位部、收纳单元及立柱部件一体地构成,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在维持各自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组装到车体。由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不需要分别进行折叠车顶罩相对于车体的位置调整、以及被收纳部件相对于车体的位置调整。
因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将车体侧定位部、收纳单元及立柱部件一体地构成,能够提高折叠车顶罩及被收纳部件相对于车体的组装性,并且一体地抑制折叠车顶罩及被收纳部件的位置偏移。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定位单元具备在车宽方向上抵接的车宽方向抵接部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抵接的上下方向抵接部。
上述车宽方向抵接部是定位单元中的车体侧与折叠车顶罩侧在车宽方向上抵接的部分。
上述上下方向抵接部是定位单元中的车体侧与折叠车顶罩侧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抵接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限制折叠车顶罩向车宽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的移动,能够稳定地保持关闭状态的折叠车顶罩。
具体地说,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定位单元的车宽方向抵接部来限制折叠车顶罩向车宽方向的移动。
因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因行驶风等而向车宽方向的松动。由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的下部和车体在车宽方向上接触。
此外,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定位单元的上下方向抵接部来限制折叠车顶罩向车辆上下方向的移动。
更详细地说,例如相对于定位单元中的车体侧,定位单元中的折叠车顶罩侧是从车辆下方抵接的上下方向抵接部的情况下,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向车辆上方的移动。
因此,例如在顶棚被收纳在收纳区域的状态下行驶时,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限制折叠车顶罩向车辆上方的移动,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因承受的行驶风而抬起。
或者,例如相对于定位单元中的车体侧,定位单元中的折叠车顶罩侧是从车辆上方抵接的上下方向抵接部的情况下,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向车辆下方的移动。因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即使折叠车顶罩被施加了朝向车辆下方的载荷,也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的下部与车体接触。
此外,例如在顶棚被收纳在收纳区域的状态行驶时,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对折叠车顶罩施加朝向车辆下方的拉伸载荷,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因承受的行驶风而抬起。
由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非意图的载荷施加到罩开闭单元,并且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向车辆上下方向的松动。
即,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左右一对定位单元同时地可靠进行车宽方向上的定位和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定位。因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来防止关闭状态下的折叠车顶罩的松动,更可靠地抑制折叠车顶罩和车体接触。
因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在定位单元具备车宽方向抵接部和上下方向抵接部,能够同时进行车宽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定位,并且能够稳定地保持关闭状态的折叠车顶罩。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罩开闭单元由罩连杆部件和罩连杆驱动部构成,该罩连杆部件将所述折叠车顶罩及所述车体连结,该罩连杆驱动部装配固定到所述车体,并且使所述罩连杆部件转动,所述定位单元相对于所述罩连杆驱动部配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车体和折叠车顶罩的位置偏移。
具体地说,越是远离罩连杆驱动部的折叠车顶罩的端部,开闭轨迹越难以稳定,所以在将折叠车顶罩关闭时,车体和折叠车顶罩的端部的位置偏移可能会变大。
在此,通过将定位单元相对于罩连杆驱动部配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将折叠车顶罩关闭时,能够更可靠地进行折叠车顶罩中的开闭轨迹难以稳定的部分的定位。
因此,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将定位单元配置在远离罩连杆驱动部的位置,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车体和折叠车顶罩的位置偏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的大型的折叠车顶罩关闭时,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下部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开闭顶棚关闭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开闭顶棚打开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将折叠车顶罩打开的状态下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开闭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顶棚开闭机构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的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的车宽方向截面图。
图6是表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车体侧抵接部件的主要部分外观立体图。
图7是表示前方上部限制构造体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的车辆前后方向截面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2的从车辆外侧观察的顶棚开闭机构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的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的车宽方向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2的从车辆外侧观察的车体侧抵接部件的主要部分外观立体图。
符号说明:
1…车辆;5…开闭顶棚;10…折叠车顶罩;12…后窗部;20…顶棚开闭机构;30…立柱部件;40…罩开闭机构;41…前方罩连杆;42…后方罩连杆;43…罩连杆驱动部;60…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1…罩侧抵接部;62…车体侧抵接部件;90…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91…罩侧抵接部;92…车体侧抵接部件;93…长椭圆孔;94…锁止部;103…罩侧壁部;104…罩头部;611…罩平面部分;612…罩倾斜部分;622…车宽方向限制部;622a…抵接面;623…上下方向限制部;912…罩倾斜部分;922…鼓出部;922a…抵接面;S1…收纳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使用图1~图7详细说明实施例1中的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
另外,图1表示将开闭顶棚5关闭的状态的车辆1的外观立体图,图2表示将开闭顶棚5打开的状态的车辆1的外观立体图,图3表示将折叠车顶罩10打开的状态下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开闭机构的侧视图。
此外,图4表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顶棚开闭机构20的侧视图,图5表示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的车宽方向截面图,图6表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车体侧抵接部件62的主要部分外观立体图,图7表示前方上部限制构造体70的车辆前后方向截面图。
此外,在图中,箭头Fr及R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r表示车辆后方。此外,箭头Rh及Lh表示车宽方向,箭头Rh表示车辆右方向,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向。此外,图1中的上方是车辆上方,图1中的下方是车辆下方。
首先,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车辆1从车辆前方起,依次配置有:车辆前部4,配设有前轮2和机罩3;车室部6,用开闭自如的开闭顶棚5覆盖车辆上部,并且供乘客乘坐;车辆后部9,配设有后轮7和左右一对后翼板8。
此外,如图3所示,车辆后部9在左右一对后翼板8之间的车辆前方侧具备收纳部分(图示省略),该收纳部分由向车辆上方开口的收纳区域S1和将收纳区域S1的开口封闭的折叠车顶罩10构成。
此外,如图3所示,在车辆后部9,在左右一对后翼板8之间的车辆后方侧、即收纳区域S1的车辆后方具备行李箱部分(图示省略),该行李箱部分由向车辆上方开口的行李箱区域S2和将行李箱区域S2的开口封闭的行李箱门11构成。
并且,如图1~图3所示,车辆1是能够将覆盖车室部6的车辆上方的开闭顶棚5和位于车室部6的车辆后方的后窗部12收纳到收纳区域S1的所谓的敞篷车。
更详细地说,如图1~图3所示,开闭顶棚5在车室部6的上部由位于车辆前方的前顶棚51和位于前顶棚51的后方的后顶棚52构成。
前顶棚5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占据车室部6的上部的一半以上,将作为车体的外观设计面的上面板511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上面板511对置的下面板512一体地接合而形成。该前顶棚51的前端构成为相对于支承前窗玻璃13的前窗框架14的上部拆装自如。
后顶棚52是前端与前顶棚51接近、后端与折叠车顶罩10(后述的折叠车顶罩10的罩头部104)接近的大小,将作为车体的外观设计面的上面板521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上面板521对置的下面板522一体地接合而形成。
另外,在后顶棚52上,将用于密封与前顶棚51之间的间隙的合成橡胶制的密封部件(图示省略)装配在前端,并且将用于密封与折叠车顶罩10(后述的折叠车顶罩10的罩头部104)之间的间隙的合成橡胶制的密封部件523(参照图7)装配在后端。
如图3所示,后窗部12由具有透光性的后窗玻璃121、支承后窗玻璃121的后窗框架122、沿着后窗框架122的外周缘装配的车窗密封部件123构成。此外,在后窗框架122的前面侧装配固定有左右一对托架124,该左右一对托架124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并且与后述的顶棚开闭机构20连结。
具备这种构造的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的车辆1能够通过左右一对顶棚开闭机构20来实现开闭顶棚5和后窗部12向收纳区域S1的收纳、以及收纳状态的开闭顶棚5和后窗部12的展开。
如图3所示,顶棚开闭机构20由支承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的多个顶棚连杆部件、使多个顶棚连杆部件转动的左右一对顶棚连杆驱动部23构成。
另外,多个顶棚连杆部件是能够将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收纳到收纳区域S1的构造即可,可以是适当的构造,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一例。
作为一例,多个顶棚连杆部件由将开闭顶棚5的后顶棚52和顶棚连杆驱动部23连结的左右一对第1顶棚连杆21、将第1顶棚连杆21的后端和后窗部12连结的左右一对第2顶棚连杆22、以及将第1顶棚连杆21的前端和开闭顶棚5的前顶棚51连结的左右一对第3顶棚连杆(图示省略)构成。
第1顶棚连杆21是侧视时大致T字状的连杆部件,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紧固到后顶棚52的车辆外侧端部,将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的下端连结到顶棚连杆驱动部23。
第2顶棚连杆22是侧视大致带状的连杆部件,将前端旋转自如地连结到第1顶棚连杆21的后端,将后端旋转自如地连结到后窗部12的托架124。
第3顶棚连杆将一端旋转自如地连结到第1顶棚连杆21的上部,将另一端紧固到前顶棚51。
如图3所示,顶棚连杆驱动部23在车室部6的车辆内侧使用紧固螺栓17紧固到构成车门15(参照图1)的开口缘的内立柱面板16。
如图4及图5所示,该顶棚连杆驱动部23构成为,在由位于车辆内侧的内壳体231a和位于车辆外侧的外壳体231b构成的壳体23的内部与第1顶棚连杆21连结,并且容纳被旋转自如地轴支承的大径齿轮232、以及与大径齿轮啮合并被旋转自如地轴支承的多个驱动齿轮对(图示省略)等。
此外,在外壳体231b配置有用于对驱动齿轮对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马达233。
另外,将电动马达233控制为,使得左右一对顶棚连杆驱动部23同步地驱动车辆右侧和车辆左侧。
此外,如图3所示,内壳体231a具备从前部上端向车辆上方延伸设置的壳体延设部234。在该壳体延设部234上,使用紧固螺栓31紧固着夹设于车门玻璃18(参照图1)和折叠车顶罩10之间的立柱部件30。
如图3及图4所示,立柱部件30由立柱芯材(图示省略)、合成橡胶制的立柱密封部件32、立柱装饰件33构成,该立柱芯材紧固在壳体延设部234上,该立柱密封部件32装配在立柱芯材上,并且将车门玻璃18和折叠车顶罩10之间的间隙密封,该立柱装饰件33是车辆1的外观设计面。
上述构成的顶棚开闭机构20使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以折叠的方式移动,收纳到收纳区域S1。
详细地说,顶棚开闭机构20接受到将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收纳到收纳区域S1的乘客操作后,对顶棚连杆驱动部23的电动马达233进行旋转驱动,使第1顶棚连杆21开始向车辆后方转动。这时,第2顶棚连杆22及第3顶棚连杆与第1顶棚连杆21的转动相联动地开始转动。
然后,顶棚开闭机构20以前顶棚51的下面和后顶棚52的下面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置的方式,使后顶棚52向车辆前方下方转动。进而,顶棚开闭机构20以使前面侧朝向车辆上方的方式,使后窗部12转动,并移动到折叠的后顶棚52的下侧。
像这样,顶棚开闭机构20一边使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折叠,一边使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移动到收纳区域S1。
在俯视时,该收纳区域S1在车辆上方具有比开闭顶棚5的前顶棚51更大的开口,并且具有能够收纳折叠状态的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的内部空间。
另一方面,如图1~图3所示,覆盖收纳区域S1的开口的折叠车顶罩10,由左右一对罩隆起部101、罩平面部102、左右一对罩侧壁部103、罩头部104一体地形成为正面观察时大致门型形状,该左右一对罩隆起部101以从后翼板8连续的方式,朝向车辆上方隆起为正面观察时大致山形,该罩平面部102将罩隆起部101的下部连结,并且与行李箱门11连续,该左右一对罩侧壁部103中,罩隆起部101中的车辆外侧向车辆前方延伸设置,并且前端与立柱部件30接近,该罩头部104将罩侧壁部103的上端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并且前端与后顶棚52接近。
并且,如图3所示,折叠车顶罩10将由车辆上下方向上的罩平面部102与罩头部104之间、以及车宽方向上的与罩隆起部101之间构成的开口,作为供后窗部12可取下地装配的车窗开口部105。
如图3所示,这样形状的折叠车顶罩10通过将作为车辆1的外观设计面的金属制的罩外面板111、以及沿着罩外面板111的内侧覆盖而形成的合成树脂制的罩内面板112组装而构成。
此外,在罩头部104,与罩外面板111分体地,将成为车辆1的外观设计面的头装饰件113以从车辆上方覆盖罩外面板111的方式装配。
此外,在罩侧壁部103中的罩外面板111的车辆外侧前部,装配有侧视大致三角形状的侧面装饰件114(参照图1及图5)。
具备这种构造的折叠车顶罩10的车辆1,能够通过左右一对罩开闭机构40来实现折叠车顶罩10向车辆上方的移动从而将收纳区域S1开放、以及折叠车顶罩10向车辆下方的移动从而关闭。
如图3所示,罩开闭机构40由支承折叠车顶罩10的左右一对前方罩连杆41及左右一对后方罩连杆42、以及使前方罩连杆41转动的左右一对罩连杆驱动部43构成。
前方罩连杆41是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侧视大致带状,将上端旋转自如地连结到设置于折叠车顶罩10的下部的罩托架115的前端,将下端连结到罩连杆驱动部43。
后方罩连杆42是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侧视大致带状,在比前方罩连杆41更靠车辆后方,上端旋转自如地连结到折叠车顶罩10的罩托架115,下端旋转自如地连结到罩连杆驱动部43。
另外,折叠车顶罩10的罩托架115,在与车窗开口部105大致同等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经由罩内面板112紧固到设置于罩外面板111的加强部件。
罩连杆驱动部43紧固到构成后翼板8的车辆内侧部分的翼板内面板8a。
更详细地说,罩连杆驱动部43在折叠车顶罩10移动到车辆上方的状态下,与罩托架115和前方罩连杆41的连结部位相比,与前方罩连杆41的连结部位位于车辆前方,并且相对于顶棚开闭机构20在车辆后方位于隔开了规定间隔的位置。
该罩连杆驱动部43与前方罩连杆41连结,并且由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承的大径齿轮(图示省略)、与大径齿轮啮合且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承的多个驱动齿轮对(图示省略)、容纳保持这些齿轮的壳体、以及对驱动齿轮对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马达(图示省略)等构成。
此外,在罩连杆驱动部43的上部后端,旋转自如地连结着后方罩连杆42的下端。即,罩开闭机构40是将前方罩连杆41作为驱动连杆、将后方罩连杆42作为从属连杆的四节连杆构造。
接下来,详细说明在上述的折叠车顶罩10关闭的状态下决定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车体的位置的定位单元。
首先,如图1所示,在车辆1中作为第1定位单元具备限制折叠车顶罩10在前方下部的位置的左右一对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
此外,作为第2定位单元,具备限制折叠车顶罩10在前方上部的位置的左右一对前方上部限制构造体70,作为第3定位单元,具备限制折叠车顶罩10在后部的位置的左右一对后部限制构造体80。
如图4及图5所示,作为第1定位单元的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由凹设于折叠车顶罩10的罩内面板112的罩侧抵接部61和紧固于顶棚连杆驱动部23的车体侧抵接部件62构成。
如图5所示,罩侧抵接部61由罩平面部分611和罩倾斜部分612一体地形成,该罩平面部分611是从车辆上下方向的规定位置向车辆外侧以大致直角将罩内面板112弯曲而形成的,该罩倾斜部分612是从罩平面部分611的车辆外侧端部向车辆下方外侧倾斜而形成的。
如图4所示,车体侧抵接部件62在立柱部件30的车辆后方附近紧固到顶棚连杆驱动部23中的外壳体231b的上部。
如图5及图6所示,该车体侧抵接部件62由固定到外壳体231b的主体部621、在车宽方向上与罩侧抵接部61的罩倾斜部分612抵接的车宽方向限制部622、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罩侧抵接部61的罩平面部分611抵接的上下方向限制部623构成。
主体部621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侧视大致长椭圆形状。在该主体部621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开口形成有允许顶棚连杆驱动部23所螺合的紧固螺栓63插通的开口孔(图示省略)。
如图5及图6所示,车宽方向限制部622是从主体部621中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向车辆外侧突出的大致柱状体,与主体部621一体地形成。
该车宽方向限制部622中的车辆外侧端面,以下端相对于上端位于车辆外侧的方式倾斜,并且在折叠车顶罩10关闭的状态下,作为在车宽方向上与罩侧抵接部61的罩倾斜部分612抵接的抵接面622a形成。
如图5及图6所示,上下方向限制部623由罩侧抵接部61的罩平面部分611所抵接的俯视大致六角形的螺栓头部623a、以及在外周形成有螺纹山的螺栓轴部623b形成为六角螺栓状。该上下方向限制部623构成为与设置于主体部621的车辆前方的螺纹孔(图示省略)螺合。
并且,上下方向限制部623在车辆上下方向的折叠车顶罩10的下端与车体之间成为规定间隔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与主体部621的螺纹孔螺合,以使得罩侧抵接部61的罩平面部分611和螺栓头部623a抵接。
如图7所示,作为第2定位单元的前方上部限制构造体70,在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的车辆上方由设置于折叠车顶罩10的嵌合部件71和设置于第1顶棚连杆21的连杆突部72构成。
嵌合部件71以允许后述的连杆突部72插通的大小,形成为车辆下方侧开口的箱状。该嵌合部件71通过适当的机构装配固定到罩头部104中的罩内面板112。
连杆突部72是与嵌合部件71凹凸嵌合的侧视大致矩形的平板状,与第1顶棚连杆21一体地形成。更详细地说,连杆突部72在折叠车顶罩10关闭的状态下,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嵌合部件71的开口对置的第1顶棚连杆21的上端部分朝向车辆上方一体地形成。
如图3所示,作为第3定位单元的后部限制构造体80,由设置于折叠车顶罩10的后部下面的钩部81和设置于行李箱部分的前部的锁扣部82构成。
钩部81设置在罩隆起部101的后端下面,并且形成为在车辆前方侧具有开口的大致钩爪状。
锁扣部82具有将金属制柱状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为正面观察大致门型形状的锁扣(图示省略),并且配置在形成行李箱部分的开口缘的开口缘部19的前部。
该后部限制构造体80作为锁止装置构成,与乘客对开闭顶棚5的开闭操作相联动,电气地进行钩部81钩挂到锁扣部82的钩挂状态的锁止和钩挂状态的锁止解除。
实现以上构造的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的大型的折叠车顶罩10关闭时,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10下部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
具体地说,通过决定罩侧壁部103的下部相对于车体的位置的左右一对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特别是罩侧壁部103的下部的位置偏移。
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将大型的折叠车顶罩10关闭时,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10的下部与车体接触。此外,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将车体和折叠车顶罩10的下部的间隔保持为大致一定,所以不会损害车辆1的外观。
此外,通过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所以与提高前方罩连杆41及后方罩连杆42的机械强度的情况相比,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车辆后部9的重量增加。
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的大型的折叠车顶罩10关闭时,通过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10下部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
此外,通过在立柱部件30的附近配置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车体及立柱部件30的位置偏移。
具体地说,通过将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配置在立柱部件30的附近,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立柱部件30的位置偏移,特别是罩侧壁部103的前部的位置偏移。
由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左右一对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限制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车体及立柱部件30的定位。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将折叠车顶罩10关闭时,能够可靠地防止车体及立柱部件30与折叠车顶罩10接触。
此外,能够稳定地确保立柱部件30和罩侧壁部103的前部的间隔,所以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改善车辆1的外观。此外,能够用折叠车顶罩10稳定地按压立柱密封部件32,所以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稳定地确保立柱部件30和罩侧壁部103的密封性。
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在立柱部件30的附近具备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车体及立柱部件30的位置偏移。
此外,通过将车体侧抵接部件62、顶棚连杆驱动部23、立柱部件30一体地构成,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车体的组装性,并且能够一体地抑制与周边部位的位置偏移。
具体地说,将车体侧抵接部件62、顶棚连杆驱动部23及立柱部件30分别组装到不同的车体位置的情况下,必须分别进行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车体的位置调整、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相对于车体的位置调整。
与此相对,通过将车体侧抵接部件62、顶棚连杆驱动部23及立柱部件30一体地构成,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在维持各自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组装到车体。
由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不需要分别进行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车体的位置调整和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相对于车体的位置调整。
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将车体侧抵接部件62、顶棚连杆驱动部23及立柱部件30一体地构成,能够提高折叠车顶罩10、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相对于车体的组装性,并且能够一体地抑制折叠车顶罩10、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的位置偏移。
此外,通过在车宽方向上罩倾斜部分612与车宽方向限制部622抵接、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罩平面部分611与上下方向限制部623抵接的构造的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10向车宽方向及车辆下方向的移动,能够稳定地保持关闭状态的折叠车顶罩10。
具体地说,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使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的罩倾斜部分612和车宽方向限制部622的抵接面622a抵接,能够限制折叠车顶罩10向车宽方向的移动。
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10因行驶风等而向车宽方向的松动。由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10的下部和车体在车宽方向上接触。
进而,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的罩平面部分611和上下方向限制部623的抵接,能够限制折叠车顶罩10向车辆下方向的移动。
更详细地说,罩侧抵接部61的罩平面部分611从车辆上方与车体侧抵接部件62的上下方向限制部623抵接,所以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限制折叠车顶罩10向车辆下方的移动。
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即使向车辆下方的载荷被施加到折叠车顶罩10,也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10的下部与车体接触。
进而,在将开闭顶棚5收纳到收纳区域S1的状态下行驶时,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所承受的行驶风导致的折叠车顶罩10的抬起被施加到罩开闭机构40向车辆下方的拉伸载荷。
由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非意图的载荷被施加到罩开闭机构40,并且防止折叠车顶罩1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松动。
即,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左右一对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同时且可靠地进行车宽方向的定位和车辆下方向的定位。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来防止关闭状态的折叠车顶罩10的松动,更可靠地抑制折叠车顶罩10与车体接触。
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能够同时进行车宽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的定位,并且能够稳定地保持关闭状态的折叠车顶罩10。
此外,相对于罩开闭机构40的罩连杆驱动部4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配置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由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车体和折叠车顶罩10的位置偏移。
具体地说,越是远离罩连杆驱动部43的折叠车顶罩10的端部,开闭轨迹越难以稳定,将折叠车顶罩10关闭时,车体和折叠车顶罩10的端部的位置偏移可能会变大。
在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罩连杆驱动部43隔开了规定间隔的位置配置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由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将折叠车顶罩10关闭时,能够更可靠地进行折叠车顶罩10中的开闭轨迹难以稳定的部分的定位。
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在相对于罩连杆驱动部43分离的位置配置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车体和折叠车顶罩10的位置偏移。
此外,除了左右一对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还具备左右一对前方上部限制构造体70及左右一对后部限制构造体80,由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在多个部位进行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车体的定位。
即,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来抑制折叠车顶罩10的下部的位置偏移,通过前方上部限制构造体70来抑制折叠车顶罩10的上部的位置偏移,通过后部限制构造体80来抑制折叠车顶罩10的后部的位置偏移。
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左右一对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左右一对前方上部限制构造体70、以及左右一对后部限制构造体80的协动,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折叠车顶罩10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
【实施例2】
接下来,使用图8~图10详细说明作为第1定位单元的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例1不同的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
另外,图8表示实施例2的从车辆外侧观察的顶棚开闭机构20的侧视图,图9表示实施例2的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90的车宽方向截面图,图10表示实施例2的从车辆外侧观察的车体侧抵接部件92的主要部分外观立体图。
此外,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的构成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实施例2中的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90由突设于折叠车顶罩10的罩内面板112的罩侧抵接部91和紧固于顶棚连杆驱动部23的车体侧抵接部件92构成。
如图9所示,罩侧抵接部91将朝向车辆内侧鼓出的罩嵌合部分911和作为罩内面板112的倾斜部分的罩倾斜部分912从车辆前方起依次并列配置而一体地形成。
罩嵌合部分911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为截面大致L字状的箱状。在该罩嵌合部分911的后面,开口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椭圆状的长椭圆孔93。
罩倾斜部分912形成为,下端相对于上端位于车辆外侧,并且在将折叠车顶罩10关闭时,车体侧抵接部件92在车宽方向上抵接。
如图8~图10所示,车体侧抵接部件92是侧视大致台形状,在比立柱部件30更靠车辆后方,紧固于顶棚连杆驱动部23的外壳体231b的上部。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该车体侧抵接部件92的车辆外侧,从车辆前方起依次形成有:供罩侧抵接部91的罩嵌合部分911嵌合的凹部921、以及在车宽方向上与罩侧抵接部91的罩倾斜部分912抵接的鼓出部922。
凹部921在车体侧抵接部件92的前部朝向车辆内侧凹设为侧视大致矩形而形成。此外,在凹部921的后面,具备朝向车辆前方突出的锁止部94。
锁止部94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正面观察大致长椭圆形状的柱状体,形成为能够插通罩侧抵接部91的长椭圆孔93的大小。该锁止部94构成为,通过与设置于车体侧抵接部件92的内部的螺线管(图示省略),与折叠车顶罩10的开闭动作相联动,从而向车辆前后方向伸出或退回。
更详细地说,锁止部94在折叠车顶罩10关闭的状态下,处于插通到罩侧抵接部91的长椭圆孔93的状态,在折叠车顶罩10打开时,向车辆后方移动而从长椭圆孔93脱离。并且,将折叠车顶罩10关闭时,锁止部94向车辆前方移动而插通罩侧抵接部91的长椭圆孔93。
鼓出部922在车体侧抵接部件92的后部形成为朝向车辆外侧以侧视大致半圆状鼓出的形状。该鼓出部922的车辆外侧端面,以下端相对于上端位于车辆外侧的方式倾斜,并且在折叠车顶罩10关闭的状态下,作为在车宽方向上与罩倾斜部分912抵接的抵接面922a形成。
实现以上构造的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的大型的折叠车顶罩10关闭时,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10下部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偏移。
此外,通过插通到长椭圆孔93的车体侧抵接部件92的锁止部94,罩侧抵接部91和锁止部9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抵接,所以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折叠车顶罩1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移动。
由此,在将开闭顶棚5收纳到收纳区域S1的状态下行驶时,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限制折叠车顶罩10向车辆上方的移动,来防止所承受的行驶风导致的折叠车顶罩10的抬起。
此外,即使向车辆下方的非意图的载荷被施加到折叠车顶罩10,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也能够防止折叠车顶罩10的下部与车体接触。
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非意图的载荷被施加到罩开闭机构40,并且防止折叠车顶罩10向车辆上下方向的松动。
即,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左右一对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90来可靠地进行车宽方向的定位和车辆上下方向的定位。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来防止关闭状态的折叠车顶罩10的松动,更可靠地抑制折叠车顶罩10和车体接触。
因此,车辆1的后部车体构造,通过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90,能够同时进行车宽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的定位,并且能够稳定地保持关闭状态的折叠车顶罩1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采用了由前顶棚51及后顶棚52构成的硬顶的开闭顶棚5,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由篷布和篷骨构成的软顶的开闭顶棚。
此外,采用了将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收纳到收纳区域S1的构造的车辆1,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后窗部12装配固定到折叠车顶罩10,将开闭顶棚5收纳到收纳区域S1。或者,也可以采用覆盖车室部6的上部且固定于车体的固定顶棚,将后窗部12收纳到收纳区域S1。
虽然采用了由罩隆起部101、罩平面部102、罩侧壁部103及罩头部104构成的折叠车顶罩1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由隆起为正面观察大致山形形状的左右一对罩隆起部、将罩隆起部的下部沿车宽方向连结的罩平面部、将罩隆起部的上端沿车宽方向连结的罩头部构成的折叠车顶罩。
此外,采用了通过电动马达233驱动的罩开闭机构4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通过液压驱动来对折叠车顶罩10进行开闭的罩开闭机构。或者,也可以由相对于车体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承的前方罩连杆及后方罩连杆构成罩开闭机构,通过乘客的手动操作来对折叠车顶罩10进行开闭。
此外,在折叠车顶罩10开闭时,也可以使左右一对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具备用于引导折叠车顶罩10的移动的引导部。同样,也可以在左右一对前方上部限制构造体及左右一对后部限制构造体设置用于引导折叠车顶罩10的移动的引导部。
此外,采用了由钩部81及锁扣部82构成的后部限制构造体80,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通过设置于车体侧的凹部和设置于折叠车顶罩10侧的凸部进行凹凸嵌合,从而限制折叠车顶罩10的后部的位置的后部限制构造体。
在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对应中,
本发明的顶棚与实施方式的开闭顶棚5对应,
以下同样,
后窗与后窗部12对应,
被收纳部件与开闭顶棚5及后窗部12对应,
罩开闭单元与罩开闭机构40对应,
头部与罩头部104对应,
定位单元与前方下部限制构造体60、90对应,
收纳单元与顶棚开闭机构20对应,
罩侧定位部与罩侧抵接部61、91对应,
车体侧定位部与车体侧抵接部件62、92对应,
车宽方向抵接部与罩倾斜部分612和车宽方向限制部622的抵接面622a的抵接部分、以及罩倾斜部分912和鼓出部922的抵接面922a的抵接部分对应,
上下方向抵接部与罩平面部分611和上下方向限制部623的抵接部分、以及长椭圆孔93和锁止部94的抵接部分对应,
罩连杆部件与前方罩连杆41及后方罩连杆42对应,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得到多种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具备:
收纳区域,将覆盖车辆的上部的顶棚、及/或比所述顶棚更位于车辆后方的后窗作为被收纳部件,允许从车辆上方收纳所述被收纳部件,并且该收纳区域形成于车体;
收纳单元,将所述被收纳部件和所述车体连结,并且将所述被收纳部件收纳到所述收纳区域;
折叠车顶罩,将该收纳区域的车辆上方开闭自如地覆盖;以及
罩开闭单元,使该折叠车顶罩向车辆上方移动,
所述折叠车顶罩具备:
左右一对罩侧壁部,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车辆上方形成;以及
头部,将一对该罩侧壁部的上端沿车宽方向连结,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顶棚接近,
该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一对定位单元,该左右一对定位单元决定所述罩侧壁部的下部相对于所述车体的位置,
将所述定位单元中的车体侧作为左右一对车体侧定位部,
在比所述收纳区域更靠车辆前方侧的所述车体上具备左右一对立柱部件,该左右一对立柱部件朝向大致车辆上方延伸,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罩侧壁部的前部接近,
所述车体侧定位部、所述收纳单元、所述立柱部件一体地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所述定位单元配置在所述立柱部件的附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将所述定位单元中的所述罩侧壁部的下部侧作为左右一对罩侧定位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所述定位单元具备在车宽方向上抵接的车宽方向抵接部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抵接的上下方向抵接部。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所述罩开闭单元由罩连杆部件和罩连杆驱动部构成,该罩连杆部件将所述折叠车顶罩及所述车体连结,该罩连杆驱动部装配固定到所述车体,并且使所述罩连杆部件转动,
所述定位单元相对于所述罩连杆驱动部配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所述罩开闭单元由罩连杆部件和罩连杆驱动部构成,该罩连杆部件将所述折叠车顶罩及所述车体连结,该罩连杆驱动部装配固定到所述车体,并且使所述罩连杆部件转动,
所述定位单元相对于所述罩连杆驱动部配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27121A JP6225929B2 (ja) | 2015-02-16 | 2015-02-16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2015-027121 | 2015-02-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82368A CN105882368A (zh) | 2016-08-24 |
CN105882368B true CN105882368B (zh) | 2018-09-28 |
Family
ID=56552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8381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82368B (zh) | 2015-02-16 | 2016-02-06 |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36982B2 (zh) |
JP (1) | JP6225929B2 (zh) |
CN (1) | CN105882368B (zh) |
DE (1) | DE102016001506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39330B2 (en) * | 2014-03-28 | 2018-04-10 | Darryl G. Walker |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subthreshold operating circuits including a back body bias potential based on temperature range |
DE102015016630B4 (de) * | 2014-12-24 | 2019-05-29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Struktur eines hinteren Abschnitts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6315012B2 (ja) * | 2016-03-18 | 2018-04-2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格納式ルーフ付き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6197903B2 (ja) * | 2016-03-18 | 2017-09-2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格納式ルーフ付き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6202122B2 (ja) * | 2016-03-18 | 2017-09-2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格納ルーフ付き自動車用の上部車体構造 |
GB2553111B (en) * | 2016-08-22 | 2021-08-11 | Mclaren Automotive Ltd | Vehicle upper structure |
JP6300191B1 (ja) | 2016-10-14 | 2018-03-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6350976B2 (ja) | 2016-10-14 | 2018-07-0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US11148616B2 (en) | 2019-10-31 | 2021-10-1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ening hard and soft top appliques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698642Y (zh) * | 2003-10-30 | 2005-05-11 | 陈建华 | 折叠式活动车厢硬顶 |
FR2891235A1 (fr) * | 2005-09-29 | 2007-03-30 | Heuliez Sa | Construction legere pour un capot de recouvrement d'un espace arriere de rangement d'un vehicule transformable |
CN201580234U (zh) * | 2009-11-13 | 2010-09-15 | 上海万超汽车天窗有限公司 | 轿车天窗 |
CN102333663A (zh) * | 2009-01-08 | 2012-01-25 | 菲斯科汽车公司 | 敞篷车顶 |
CN103732429A (zh) * | 2011-02-04 | 2014-04-16 | 独创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敞蓬车的可收回式顶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3314A (en) * | 1934-03-22 | 1935-09-03 | Heinz O Metz | Automobile roof construction |
JPH0339293Y2 (zh) * | 1985-07-12 | 1991-08-19 | ||
JPH0726193Y2 (ja) * | 1988-12-06 | 1995-06-1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オープンカーの車体シール構造 |
DE4106732A1 (de) * | 1991-03-02 | 1992-09-03 | Porsche Ag | Faltverdeck fuer fahrzeuge |
JPH05169978A (ja) * | 1991-12-20 | 1993-07-09 | Nissan Shatai Co Ltd | ルーフ開閉装置 |
DE9311798U1 (de) * | 1993-08-07 | 1994-12-08 | Wilhelm Karmann GmbH, 49084 Osnabrück | Versenkbares Faltverdeck für ein Cabriolet-Fahrzeug |
DE4445944C1 (de) * | 1994-12-22 | 1996-04-25 | Daimler Benz Ag | Hardtop-Fahrzeug |
FI102468B (fi) * | 1997-06-16 | 1998-12-15 | Valmet Automotive Oy | Avoauton avattava kovakattorakenne |
FR2791007B1 (fr) * | 1999-03-16 | 2001-05-25 | France Design | Toit repliable pour vehicule decouvrable |
DE19912893C2 (de) * | 1999-03-23 | 2003-02-27 | Daimler Chrysler Ag | Cabrio-Fahrzeug mit einem Verdeck |
US6508502B2 (en) * | 2001-02-08 | 2003-01-21 | Asc Incorporated | Convertible roof and tonneau cover system |
DE10107079B4 (de) * | 2001-02-13 | 2008-03-20 | Webasto Ag | Verdeckkastendeckel für ein Cabrio |
DE10141312C1 (de) * | 2001-08-28 | 2003-05-22 | Cts Fahrzeug Dachsysteme Gmbh | Fahrzeugdach mit einem zwischen Schließposition und Öffnungsposition verstellbaren Verdeck |
DE10242502B4 (de) * | 2002-09-12 | 2005-11-03 | Cts Fahrzeug-Dachsysteme Gmbh | Verstellbares Fahrzeugdach |
US6832805B2 (en) * | 2002-10-02 | 2004-12-21 | Wilhelm Karmann Gmbh | Convertible top system for vehicle |
FR2851505A1 (fr) * | 2003-02-21 | 2004-08-27 | Renault Sa | Dispositif de porte de coffre et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
FR2859413B1 (fr) * | 2003-09-05 | 2005-10-28 | France Design | Toit escamotable a elements verrouillables et vehicule ainsi equipe |
DE602004024232D1 (de) | 2003-12-19 | 2009-12-31 | Ferrari Spa | Mit klappverdeck versehenes kraftfahrzeug |
US7032952B2 (en) * | 2004-06-24 | 2006-04-25 | Asc Incorporated | Dual acting decklid |
DE102004038433A1 (de) * | 2004-08-07 | 2006-02-23 | Daimlerchrysler Ag | Verdeckkastendeckel für Kraftfahrzeuge |
DE102005033609B4 (de) * | 2005-07-14 | 2013-02-07 | Webasto Ag | Antriebsvorrichtung eines bewegbaren Bauteils eines Fahrzeugs |
DE102005058714A1 (de) * | 2005-09-09 | 2007-03-22 | Volkswagen Ag | Kraftfahrzeug (I) |
DE102005058715B4 (de) * | 2005-09-09 | 2018-06-21 | Volkswagen Ag | Kraftfahrzeug |
DE102005052063A1 (de) * | 2005-10-28 | 2007-05-03 | Webasto Ag |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eines Verdeckkastendeckels eines Cabriolets |
FR2894886B1 (fr) * | 2005-12-15 | 2010-05-21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Procede de deplacement d'un toit articule, systeme de toit articu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
DE102006001473B4 (de) * | 2006-01-09 | 2007-10-25 | Rausch & Pausch Gmbh | Anordnung zur Betätigung eines Cabrioheckdeckels |
FR2897585A1 (fr) * | 2006-02-22 | 2007-08-24 | Heuliez Sa | Couvercle de coffre a axe deporte |
EP1882605B1 (en) | 2006-07-29 | 2012-09-1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Convertible vehicle body |
DE102006042197A1 (de) * | 2006-09-08 | 2008-03-27 | Dr.Ing.H.C. F. Porsche Ag | Gestängeanordnung für einen Verdeckkastendeckel eines Cabriolet-Fahrzeuges |
DE102006053048B4 (de) * | 2006-11-10 | 2015-11-26 | Valmet Automotive Oy |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unterhalb eines Deckelteils ablegbaren Dach oder Dachteil |
DE102006060662A1 (de) * | 2006-12-21 | 2008-06-26 | Wilhelm Karmann Gmbh |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unterhalb eines Deckelteils ablegbaren Dach oder Dachteil |
WO2008138366A1 (de) * | 2007-05-10 | 2008-11-20 | Webasto Ag | Abdichtungsanordnung für ein cabrioletfahrzeug |
DE102008053218A1 (de) * | 2008-10-25 | 2010-05-20 | Audi Ag | Vorrichtung zur Festlegung der Lage einer Klappe |
DE102009052796A1 (de) * | 2009-11-11 | 2011-05-19 | Magna Car Top Systems Gmbh | Fixierungssystem für einen Verdeckkastendeckel |
ITBO20110476A1 (it) * | 2011-08-01 | 2013-02-02 | Ferrari Spa | Automobile con un tetto apribile provvista di montanti verticali interni ed esterni |
DE102012023569A1 (de) * | 2012-12-01 | 2013-07-25 | Daimler Ag | Antriebseinheit eines Beplankungselements eines Kraftwagens |
DE102014110828A1 (de) * | 2014-07-30 | 2016-02-04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Anordnung eines Deckels eines Verdeckkastens bei einem Cabriolet |
JP6308086B2 (ja) * | 2014-09-26 | 2018-04-1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DE102015010338B4 (de) * | 2014-09-26 | 2018-10-31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Heck-Fahrzeugkarosseriestruktur eines Fahrzeugs |
DE102014017353B4 (de) * | 2014-11-22 | 2019-05-23 | Audi Ag |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Cabriolet mit einem Verdeckkastendeckel |
DE102015016630B4 (de) * | 2014-12-24 | 2019-05-29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Struktur eines hinteren Abschnitts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
2015
- 2015-02-16 JP JP2015027121A patent/JP622592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
- 2016-01-22 US US15/004,067 patent/US9636982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2-06 CN CN201610083811.1A patent/CN10588236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02-10 DE DE102016001506.3A patent/DE102016001506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698642Y (zh) * | 2003-10-30 | 2005-05-11 | 陈建华 | 折叠式活动车厢硬顶 |
FR2891235A1 (fr) * | 2005-09-29 | 2007-03-30 | Heuliez Sa | Construction legere pour un capot de recouvrement d'un espace arriere de rangement d'un vehicule transformable |
CN102333663A (zh) * | 2009-01-08 | 2012-01-25 | 菲斯科汽车公司 | 敞篷车顶 |
CN201580234U (zh) * | 2009-11-13 | 2010-09-15 | 上海万超汽车天窗有限公司 | 轿车天窗 |
CN103732429A (zh) * | 2011-02-04 | 2014-04-16 | 独创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敞蓬车的可收回式顶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636982B2 (en) | 2017-05-02 |
JP2016150587A (ja) | 2016-08-22 |
CN105882368A (zh) | 2016-08-24 |
DE102016001506B4 (de) | 2020-01-16 |
US20160236559A1 (en) | 2016-08-18 |
JP6225929B2 (ja) | 2017-11-08 |
DE102016001506A1 (de) | 2016-08-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82368B (zh) |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 |
EP2755857B1 (de) | Dachbox, kraftfahrzeugdach mit dachbox sowie kraftfahrzeug mit dachbox | |
US8220861B2 (en) | Convertible vehicle body | |
CN101516661B (zh) | 具有支柱的可开车顶系统 | |
US6471284B2 (en) | Rear end closure assembly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 |
US6224140B1 (en) | Tonneau cover | |
CN204749813U (zh) | 用于车辆的分段式舱门和车辆 | |
DE112011100482T5 (de) | Lastenträger | |
CN110753635B (zh) | 用于车辆的可展开顶篷的改进 | |
US7281744B1 (en) | Convertible pickup canopy | |
CN103732429A (zh) | 用于敞蓬车的可收回式顶篷 | |
US9586463B2 (en) | Top for an openable vehicle roof | |
CN105971432B (zh) | 用于打开和/或关闭翼扇的装置 | |
DE19641360C2 (de) |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Heckklappe | |
US6688669B2 (en) | Motor vehicle having a folding roof which can be opened | |
US6938949B1 (en) | Open-air pickup truck | |
US7607709B1 (en) | Reversible bulkhead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EP1457373A1 (de) | Hecktüre für ein Fahrzeug | |
CN107199859B (zh) | 汽车的收纳式顶棚的连杆构造 | |
KR200482458Y1 (ko) | 차량용 적재함 커버장치 | |
EP1678000B1 (fr) | Vehicule automobile decouvrable | |
WO2005108191A1 (fr) | Vehicule a pieds milieu mobiles et procede de rangement | |
AU2007100762A4 (en) | Convertible canopy | |
DE102006000966A1 (de) | Faltbare Dachkonstruktion und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solchen Dachkonstruktion | |
US20160059681A1 (en) | Openable vehicle roof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