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74664B - 火花塞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74664B
CN105874664B CN201580003651.9A CN201580003651A CN105874664B CN 105874664 B CN105874664 B CN 105874664B CN 201580003651 A CN201580003651 A CN 201580003651A CN 105874664 B CN105874664 B CN 1058746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rear end
terminal fittings
spark plug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36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74664A (zh
Inventor
尾关启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74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46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74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46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04Means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parking plu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4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f electrodes in insulation, e.g. by embedding

Landscapes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将端子配件和绝缘体之间的偏心量抑制为较小。火花塞具备绝缘体、端子配件以及主体配件。主体配件的后端处的绝缘体的外径是8mm以下,绝缘体的平坦部和端子配件的接触面的接触面积小于10mm2

Description

火花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花塞。
背景技术
通常,火花塞在其前端侧具有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在其后端侧具有用于接收电力的供给的端子配件。端子配件保持于绝缘体的轴孔,并从绝缘体的后端突出。绝缘体容纳并保持于主体配件的内部。在绝缘体的后端设置有平坦部,端子配件的阶梯部的接触面与绝缘体的平坦部接触。
端子配件通过加热密封工序固定在绝缘体的轴孔内。在该加热密封工序中,在将绝缘体的前端部朝向下方的状态下,最初,中心电极插入于绝缘体的轴孔的前端部,接着,在填充电阻器粉末和导电性密封粉末后,端子配件以向绝缘体的后端侧突出的状态插入于绝缘体的后端侧。并且,将端子配件向下按压且在加热电阻器粉末和导电性密封粉末并使它们软化后,冷却电阻器粉末和导电性密封粉末并使它们固化,从而在绝缘体的轴孔内密封并固定中心电极和端子配件。这样地固定有中心电极和端子配件的绝缘体通过敛缝工序固定于主体配件。在该敛缝工序中,设置于主体配件的后端的被敛缝部被敛缝并且主体配件的被弯曲部弯曲,其结果是,主体配件和绝缘体牢固地卡合。另外,在该敛缝工序中,为了在正确的位置上保持绝缘体,在利用施压夹具按压后端的端子配件的状态下执行敛缝加工。
并且,关于火花塞,对于与闪络(围绕绝缘体表面在端子配件和主体配件之间产生的沿面放电)的抑制和绝缘体的损坏防止等不断进行各种研究(专利文献1~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456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62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1313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以内燃机的设计自由度提高等为目的,谋求火花塞的小型化和小径化。由于随着火花塞的小径化,绝缘体的厚度减小,因此存在绝缘体的强度下降这样的问题,并且,对于火花塞的各部分谋求更高的尺寸精度和更高的组装精度。在火花塞的组装精度中,特别是,上述的加热密封工序后的端子配件和绝缘体之间的偏心量是重要的。即,如果端子配件和绝缘体之间的偏心量变大,则在上述的敛缝工序中,存在无法满足所需的组装精度的可能性。更具体来说,在端子配件和绝缘体之间的偏心量较大的情况下,在敛缝工序中存在施压夹具无法将端子配件(进而绝缘体)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上,导致绝缘体以相对于主体配件大幅度地偏移的状态固定于主体配件的可能性。
并且,也存在如果端子配件和绝缘体之间的偏心量变大,则容易产生闪络这样的问题。即,在绝缘体头部(绝缘体的后端)设置有与端子配件的阶梯部的接触面接触的平坦部。绝缘体头部的平坦部的外径成为比端子配件的外径大,具有抑制闪络的功能。但是,由于在端子配件和绝缘体之间的偏心量较大的情况下,成为与绝缘体头部的平坦部的外径实质上较小的结构等价的组装形状,因此出现容易产生闪络这样的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下述的方式而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火花塞,该火花塞具备:绝缘体,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和位于所述绝缘体的后端的平坦部;端子配件,配置于所述轴孔的后端,并具有与所述平坦部接触的接触面;以及筒状的主体配件,在内部保持所述绝缘体。该火花塞的特征在于,在该火花塞中,所述主体配件的后端处的所述绝缘体的外径是8mm以下,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平坦部和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接触面的接触面积小于10mm2。根据该火花塞,由于绝缘体的平坦部和端子配件的接触面的接触面积小于8mm2,因此能够将端子配件和绝缘体之间的偏心量抑制为较小。特别是,由于在主体配件的后端处的所述绝缘体的外径是8mm以下的情况下,端子配件和绝缘体之间的偏心量给予火花塞的组装精度和性能(闪络等)的影响较大,因此由将端子配件和绝缘体之间的偏心量抑制为较小而引起的效果是显著的。
(2)在上述火花塞中,所述接触面积也可以小于5mm2。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端子配件和绝缘体之间的偏心量抑制为更小。
(3)在上述火花塞中,所述接触面积也可以是2.3mm2以上。根据该结构,在通过加热密封工序将端子配件固定在绝缘体的轴孔内时,能够降低绝缘体的头部损坏的可能性。
(4)在上述火花塞中,所述端子配件具有使所述端子配件的外径向所述轴线方向的后端侧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而成的伸出部,该伸出部与所述接触面的后端相邻,所述伸出部的最大外径和所述伸出部的后端处的所述端子配件的外径的差也可以是0.2mm以下。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提高闪络开始电压,因此能够抑制闪络的产生。
(5)在上述火花塞中,沿所述轴线方向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平坦部到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伸出部的最大外径的位置所测得的距离t和所述伸出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宽度T也可以具有t>T/2的关系。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进一步提高闪络开始电压,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闪络的产生。
(6)在上述火花塞中,也可以是,比所述主体配件的后端靠后端侧的所述绝缘体的外径形状由柱状部和后端缩径部构成,所述柱状部与所述主体配件的后端侧相邻且外径恒定,所述后端缩径部与所述柱状部的后端侧相邻,且直到所述平坦部为止外径逐渐减小。在该结构中,由于没有在绝缘体设置有波纹,因此存在容易产生闪络的倾向,但通过采用上述的特征而能够将端子配件和绝缘体之间的偏心量抑制为较小,能够抑制闪络的产生。
另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能够以例如火花塞、火花塞的制造方法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一实施方式的火花塞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将端子配件和绝缘体放大地示出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具有图2的形状的样品S03的尺寸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第一比较例的样品C01的形状和尺寸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第二比较例的样品C02的形状和尺寸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各种样品的尺寸和机械的特性的实验结果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对于各样品的接触面积Rc和端子偏心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示出端子配件的伸出部的直径差S、宽度T以及闪络开始电压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0的局部剖视图。在下文中,将图1所示的轴线方向OD定义为上下方向,将下侧定义为火花塞的前端侧,将上侧定义为后端侧而进行说明。该火花塞100具备绝缘体10、中心电极20、接地电极30、端子配件40以及主体配件50。绝缘体10具有沿轴线O延伸的轴孔12。中心电极20是沿轴线O延伸的棒状的电极,以插入到绝缘体10的轴孔12内的状态保持。主体配件50是包围绝缘体10的外周的筒状的部件,将绝缘体10固定于内部。
接地电极30是一端固定于主体配件50的前端,另一端与中心电极20相对的电极。端子配件40是用于接收电力的供给的端子,与中心电极20电连接。如果在火花塞100安装于发动机缸盖200的状态下,对端子配件40和发动机缸盖200之间施加高电压,则在中心电极20和接地电极3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绝缘体10由陶瓷(例如氧化铝)形成,并形成有沿轴线方向OD延伸的轴孔12。在绝缘体10的轴线方向OD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外径最大的凸缘部19。在比凸缘部19靠后端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后端侧主体部18。该后端侧主体部18是外径大致恒定的部分,也称为“柱状部”或者“绝缘体标记部”。称为“绝缘体标记部”是由于在该部分形成有文字等标记。在后端侧主体部18的最后端侧形成有外径减小的后端缩径部18t。与后端缩径部18t相连,在绝缘体10的后端形成有平坦部11。该平坦部11是与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后述)接触的部分,并是与轴线方向OD垂直的平面。另外,在该火花塞100的绝缘体10没有形成波纹。即,比主体配件50的后端靠后端侧的绝缘体10的外径形状仅由与主体配件50的后端侧相邻并且外径恒定地维持的部分(后端侧主体部18即柱状部18)和与后端侧主体部18的后端侧相邻并且外径直到平坦部11为止减小的部分(后端缩径部18t)形成。换句话说,绝缘体10在比主体配件50的后端靠后端侧形成为绝缘体10的外径一次都没有增大而单调减小。这样地形成绝缘体10是由于基于火花塞100的小径化的需要,减小了绝缘体10的外径,因此如果设置有波纹(沿着轴线方向的凹凸)则会使绝缘体10的厚度过度变小而强度下降。另外,波纹具有抑制闪络的产生的效果。由于在没有波纹的火花塞100中容易产生闪络,因此后述的闪络对策变得更加重要。
绝缘体10的露出长度L是从主体配件50的后端位置到绝缘体10的后端的平坦部11的范围内的沿着绝缘体10的轴线方向OD的长度。在该露出长度L足够长的情况下不容易产生闪络,相反地,在露出长度L较短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闪络。例如,在绝缘体10的露出长度L是28mm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抑制闪络的产生(参照上述的专利文献3)。另一方面,由于在绝缘体10的露出长度L小于28mm的情况下,存在容易产生闪络的倾向,因此后述的闪络对策变得更加重要。
在比位于绝缘体10的中央的凸缘部19靠前端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外径比后端侧主体部18小的前端侧主体部17。在比前端侧主体部17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一圆柱部13、锥状部14以及第二圆柱部15。锥状部14的外径随着接近前端侧而变小。在火花塞100安装于内燃机的发动机缸盖200的状态下,锥状部14以及第二圆柱部15暴露在内燃机的燃烧室内。在第一圆柱部13和前端侧主体部17之间形成有外周侧台阶部16。
中心电极20是配置在绝缘体10的轴孔12内,并从后端侧向前端侧延伸的棒状的部件。中心电极20的前端在绝缘体10的前端侧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电极20具有在电极母材21的内部埋设有芯材22的构造。
在绝缘体10的轴孔12内的中心电极20的后端侧设置有密封体4以及陶瓷电阻3。中心电极20经由密封体4以及陶瓷电阻3与端子配件40电连接。
主体配件50是由低碳钢形成的筒状的配件,将绝缘体10保持于内部。从绝缘体10的后端侧主体部18的一部分到第二圆柱部15的一部分的部位被主体配件50包围。
在主体配件50的外周形成有工具卡合部51和螺纹部52。工具卡合部51是与火花塞扳手(未图示)嵌合的部位。主体配件50的螺纹部52是形成有螺纹牙的部位,并与内燃机的发动机缸盖200的安装螺纹孔201螺合。火花塞100通过使主体配件50的螺纹部52螺合于发动机缸盖200的安装螺纹孔201而紧固,从而固定于内燃机的发动机缸盖200。
在主体配件50的工具卡合部51和螺纹部52之间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法兰状的凸缘部54。在螺纹部52和凸缘部54之间的螺纹颈59嵌插有环状的衬垫5。衬垫5通过折弯板体而形成,在火花塞100安装于发动机缸盖200时,在凸缘部54的基座面55和安装螺纹孔201的开口周缘部205之间挤压变形。通过该衬垫5的变形,密封火花塞100和发动机缸盖200的空隙,抑制经由安装螺纹孔201的燃烧气体的泄漏。
在主体配件50的比工具卡合部51靠后端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厚度较小的被敛缝部53。并且,在凸缘部54和工具卡合部51之间形成有厚度较小的被弯曲部58。在从主体配件50的工具卡合部51到被敛缝部53的内周面和绝缘体10的后端侧主体部18的外周面之间插入有圆环状的环状部件6、7。进而,在两环状部件6、7之间填充有滑石(脱石)9的粉末。在火花塞100的制造工序中,如果被敛缝部53向内侧折弯而被敛缝,则被弯曲部58随着压缩力的施加而向外侧变形(弯曲),其结果是,固定主体配件50和绝缘体10。滑石9在该敛缝工序时被压缩而提高主体配件50和绝缘体10之间的气密性。
在主体配件50的内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架部57。在主体配件50的架部57和绝缘体10的外周侧台阶部16之间设置有环状的片式密封垫8。主体配件50和绝缘体10之间的气密性也通过该片式密封垫8而确保,从而抑制燃烧气体的泄漏。
接地电极30是与主体配件50的前端接合的电极,优选为由耐腐蚀性优异的合金形成。接地电极30与主体配件50的接合例如通过焊接而进行。接地电极30的前端部33与中心电极20的前端相对。
在端子配件40经由火花塞帽(未图示)连接有高压线缆(未图示)。如上所述,如果对该端子配件40和发动机缸盖200之间施加高电压,则在接地电极30和中心电极20之间产生火花放电。
图2(A)将端子配件40和绝缘体10的后端部分放大地示出,图2(B)示出将端子配件40和绝缘体10分离的状态。如在图1中所说明地,绝缘体10具有后端侧主体部18、后端缩径部18t以及平坦部11。端子配件40具有前端侧的小径部43和后端侧的大径部41,并在这两者之间形成有具有接触面42的阶梯部。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42是与绝缘体10的平坦部11面接触的部分。并且,在与接触面42相邻的后端侧设置有外径向后端侧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伸出部44。也将伸出部44称为“凸缘部”。另外,为了能够将端子配件40插入到绝缘体10的轴孔12内,绝缘体10的轴孔12的内径比端子配件40的小径部43的外径稍大地形成。
图2(C)将位于绝缘体10的后端的平坦部11的附近放大地示出。绝缘体10与端子配件40在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42的外径的位置和绝缘体10的平坦部11的内径的位置之间的圆环状的区域中彼此面接触。
图3示出具有图2的形状的样品S03的尺寸。另外,在图3(A)中,为方便图示,省略阴影线。在样品S03中,端子配件40的大径部41的外径D41是5.4mm,绝缘体10的后端侧主体部18的外径D18是7.5mm。并且,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42的外径Do是5.4mm,绝缘体10的平坦部11的内径Di是4.9mm。如图3(B)所示,绝缘体10和端子配件40面接触的区域的面积Rc是从具有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42的外径Do的圆的面积中减去具有绝缘体10的平坦部11的内径Di的圆的面积而得到的值。在该例中,接触面积Rc是4.04mm2
在图3(C)中,示出与伸出部44关联的尺寸。伸出部44是与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42的后端相邻,并使端子配件40的外径向轴线方向OD的后端侧逐渐增大并在到达其顶点后使外径逐渐减小的部分。伸出部44的最大外径和伸出部44的后端处的外径(即大径部41的外径D41)的差S(在下文中,称为“直径差S”)是表示伸出部44的最大外径的大小的指标。由于在伸出部44的直径差S较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从伸出部44的最大外径位置向主体配件50(图1)的沿面放电(闪络),因此伸出部44的直径差S优选为较小。
伸出部44的轴线方向OD上的宽度T与伸出部44的下端和上端之间的距离相当。从绝缘体10的平坦部11到端子配件40的伸出部44的最大外径位置所测得的距离t与从伸出部44的下端到最大外径位置的距离相当。在距离t相对于伸出部44的宽度T的一半的值(T/2)的比t/(T/2)等于1的情况下,伸出部44的最大外径位置位于伸出部44的宽度T的中央。由于伸出部44的最大外径位置距绝缘体10越远,越不容易产生闪络,因此上述的比t/(T/2)的值越大越优选。对于与涉及伸出部44的形状的参数t、T关联的实验结果在后文中叙述。
图4是示出作为第一比较例的样品C01的形状和尺寸的说明图。在样品C01中,通过将端子配件40的伸出部44形成为凸缘状(法兰状)形状,使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42的面积增大。端子配件40的大径部41的外径D41是6.4mm,绝缘体10的后端侧主体部18的外径D18是9.0mm。并且,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42的外径Do是7.1mm,绝缘体10的平坦部11的内径Di是5.8mm。绝缘体10和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积Rc是13.17mm2。另外,在该样品C01中,在绝缘体10设置有波纹的点上也与图3的样品S03不同。
图5是示出作为第二比较例的样品C02的形状和尺寸的说明图。在样品C02中,也与样品C01同样地将端子配件40的伸出部44形成为凸缘状(法兰状)形状。但是,样品C02的伸出部44的大小比样品C01小,比图3的样品S03大。在该样品C02中,端子配件40的大径部41的外径D41是5.4mm,绝缘体10的后端侧主体部18的外径D18是7.5mm。并且,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42的外径Do是6.1mm,绝缘体10的平坦部11的内径Di是4.9mm。绝缘体10和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积Rc是10.37mm2。如果对图3和图5进行比较则可知,在图5的样品C02中,绝缘体10的形状和尺寸与图3的样品S03相同,仅端子配件40的形状和尺寸与样品S03不同。图5的样品C02与图3的样品S03的最大的差异是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42的外径Do的值。并且,绝缘体10和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积Rc与接触面42的外径Do的值相对应地成为较大程度地与样品S03不同的值。另外,在该样品C02中,在绝缘体10的后端侧主体部18未设置有波纹的点上与图3的样品S03是共通的。
图6示出各种样品的尺寸和机械的特性的实验结果。样品C01、C02、S03是分别在上述的图4、图5、图3中说明的样品。在图6的表中除它们之外还追加有样品S01~S02、S04~S07。在这些追加的样品S01~S02、S04~S07的尺寸中,仅接触面42的外径Do和接触面积Rc与样品S03不同,其它尺寸与样品S03相同。在样品S01~S07中,绝缘体10和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积Rc成为与接触面42的外径Do相对应的值,从6.66mm2逐渐减少到0.78mm2。换句话说,样品S01~S07是通过将接触面42的外径Do设定为彼此不同的值,使绝缘体10和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积Rc的值变化的样品。并且,作为第二比较例的样品C02也是通过与样品S03相比使接触面42的外径Do增大而使绝缘体10和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积Rc的值增大的样品。
从图6的右端起第二栏所示的端子偏心量是在通过加热密封工序将端子配件40固定于绝缘体10后,测定端子配件40和绝缘体10之间的偏心量的实验结果。另外,端子偏心量的值是在分别对各样品制作完成30个试样而测定的偏心量的平均值上加上偏心量的标准偏差的三倍(3σ)而得到的值。加上3σ的理由是为了得到与现实中的偏心量的最大值相当的值。在该端子偏心量较大的情况下,加热密封工序后的端子配件40和绝缘体10之间的实际的偏心量变大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如在现有技术中所说明地,在主体配件的敛缝工序中,存在无法满足所需的组装精度的可能性,并且,存在容易产生闪络的可能性。
另外,在图6所举出的样品C01~C02、S01~S07中,样品C01的绝缘体10的后端侧主体部18的外径D18是9.0mm,其它样品C02、S01~S07的外径D18全都是7.5mm。由于在绝缘体10的后端侧主体部18的外径D18是8mm以上的情况下,容易比较大地取得平坦部11的外周和伸出部44的外周之间的距离,因此不容易产生闪络,存在由偏心引起的闪络的影响不容易成为问题的倾向。从这层意思上来说,在绝缘体10的后端侧主体部18的外径D18是8mm以下的情况下,将端子配件40和绝缘体10之间的偏心量抑制为较小的效果更显著。
图7是将对于图6的样品C01~C02、S01~S07的接触面积Rc和端子偏心量的关系形成为图表的图。在比较例的样品C01、C02中,在表示端子偏心量是0.44mm以上的较大的值的点上是不优选的。另一方面,在样品S01~S07中,在表示端子偏心量是0.43mm以下的比较小的值的点上优选。特别是,如果考虑主体配件的敛缝工序等火花塞的组装工序中的组装精度,则作为端子偏心量的值,优选小于0.42mm,更优选小于0.41mm,最优选小于0.40mm。从该观点出发,作为绝缘体10的平坦部11和端子配件40的接触面42的接触面积Rc的值,优选小于8mm2,更优选小于7mm2(或者6.7mm2以下),最优选小于5mm2(或者4.9mm2以下)。
图6的右端所示的“绝缘体裂缝的有无”是在通过加热密封工序将端子配件40固定于绝缘体10后,调查在绝缘体10的头部(后端部)是否产生裂缝的实验结果。在该栏中,空心圆圈“○”是完全没有产生绝缘体裂缝的样品,空心三角“△”是在一部分的试样中产生了绝缘体裂缝的样品。如果为了减小接触面积Rc而将接触面42的外径Do减小,则由于绝缘体10的后端部的厚度变小,因此存在容易产生绝缘体裂缝的倾向。关于有无产生绝缘体裂缝,样品S01~S07全都处于足够实用的范围内。但是,从尽量不使绝缘体裂缝产生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将接触面积Rc的值设为1.0mm2以上,更优选设为2.3mm2以上。另外,与图6的样品C02、S01~S07相关的上述的实验结果可推定为替代使接触面42的外径Do变化而使平坦部11的内径Di变化的情况也同样。
图8示出端子配件40的伸出部44的直径差S(图3(C))、伸出部44的宽度T以及闪络开始电压的关系。图的横轴是端子配件40的伸出部44的直径差S,纵轴是闪络开始电压的相对值。在该图中,针对从绝缘体10的平坦部11到端子配件40的伸出部44的最大外径位置所测得的距离t(图3(C))与伸出部44的宽度T的一半的值(T/2)之间的大小关系不同的三个情况,示出三根曲线。这样的三个情况下的距离t与宽度T的值分别如下所述。(1)t>T/2的情况:t=0.75mm,T=1.0mm(2)t=T/2的情况:t=0.50mm,T=1.0mm(3)t<T/2的情况:t=0.25mm,T=1.0mm
闪络开始电压的相对值是将t=T/2以及直径差S=0.5mm的情况作为基准的相对值。并且,在图8中,也示出“无凸缘”的情况的闪络开始电压。在此,“无凸缘”是指在图3所示的样品S03中将伸出部44完全地削除而形成为圆柱状的结构。另外,在图8的实验中使用的各试样的形状和尺寸在参数S、t、T以外与图3所示的样品S03相同。
如从图8也能够理解地,从抑制闪络的产生的点出发,伸出部44的直径差S优选为较小。这是由于如果伸出部44的直径差S较大,则容易产生从伸出部44的最大外径位置向主体配件50(图1)的沿面放电(闪络)。从该观点出发,伸出部44的直径差S优选设为小于0.3mm,更优选设为0.2mm以下,最优选设为0.15mm以下。
并且,距离t相对于伸出部44的宽度T的一半的值(T/2)的比t/(T/2)优选为较大。这是由于上述的比t/(T/2)的值越比1大,伸出部44的最大外径位置距绝缘体10越远,越不容易产生闪络。从该观点出发,距离t相对于伸出部44的宽度T的一半的值(T/2)的比t/(T/2)优选为比1大(即t>(T/2))。并且,完全没有伸出部44的“无凸缘”也由于闪络开始电压较高的点而优选。
另外,能够理解为,如果考虑图8的整体,则优选将伸出部44的直径差S设为0.2mm以下且设为t>(T/2)。但是,满足伸出部44的直径差S和t>(T/2)这两方的条件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仅满足任一方的条件。另外,可推定为,与上述的三个参数S、t、T相关的优选的范围在这些参数S、t、T与图8不同的情况下也存在同样的倾向。
·变形例另外,该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和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在各种方式下实施。
·变形例1:作为火花塞,能够将具有图1所示的结构以外的各种结构的火花塞应用于本发明。特别是,对于端子配件和绝缘体的具体的形状,能够进行多种变形。
标号说明
3…陶瓷电阻
4…密封体
5…衬垫
6…环状部件
8…片式密封垫
9…滑石
10…绝缘体
11…平坦部
12…轴孔
13…第一圆柱部
14…锥状部
15…第二圆柱部
16…外周侧台阶部
17…前端侧主体部
18…后端侧主体部
18t…后端缩径部
19…凸缘部
20…中心电极
21…电极母材
22…芯材
30…接地电极
33…前端部
40…端子配件
41…大径部
42…接触面
43…小径部
44…伸出部
50…主体配件
51…工具卡合部
52…螺纹部
53…被敛缝部
54…凸缘部
55…基座面
57…架部
58…被弯曲部
59…螺纹颈
100…火花塞
200…发动机缸盖
201…安装螺纹孔
205…开口周缘部。

Claims (6)

1.一种火花塞,具备:
绝缘体,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和位于所述绝缘体的后端的平坦部;
端子配件,配置于所述轴孔的后端,并具有与所述平坦部接触的接触面;以及
筒状的主体配件,在内部保持所述绝缘体,
所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配件的后端处的所述绝缘体的外径是8mm以下,
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平坦部和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接触面的接触面积小于8mm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面积小于5mm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面积是2.3mm2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配件具有所述端子配件的外径向所述轴线方向的后端侧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而成的伸出部,该伸出部与所述接触面的后端相邻,
所述伸出部的最大外径和所述伸出部的后端处的所述端子配件的外径的差是0.2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轴线方向从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平坦部到所述端子配件的所述伸出部的最大外径的位置所测得的距离t和所述伸出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宽度T具有t>T/2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比所述主体配件的后端靠后端侧的所述绝缘体的外径形状由柱状部和后端缩径部构成,所述柱状部与所述主体配件的后端侧相邻且外径恒定,所述后端缩径部与所述柱状部的后端侧相邻,且直到所述平坦部为止外径逐渐减小。
CN201580003651.9A 2014-01-24 2015-01-13 火花塞 Active CN1058746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1376 2014-01-24
JP2014011376A JP5798203B2 (ja) 2014-01-24 2014-01-24 スパークプラグ
PCT/JP2015/000098 WO2015111381A1 (ja) 2014-01-24 2015-01-13 スパークプラ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4664A CN105874664A (zh) 2016-08-17
CN105874664B true CN105874664B (zh) 2017-09-05

Family

ID=53681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3651.9A Active CN105874664B (zh) 2014-01-24 2015-01-13 火花塞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60423B2 (zh)
EP (1) EP3098913B1 (zh)
JP (1) JP5798203B2 (zh)
KR (1) KR101861454B1 (zh)
CN (1) CN105874664B (zh)
WO (1) WO20151113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70196B2 (ja) * 2018-07-24 2022-05-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
JP6753898B2 (ja) * 2018-08-09 2020-09-0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14778C (zh) * 2004-08-31 2009-07-15 株式会社电装 火花塞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96700B2 (ja) 2001-07-26 2010-12-0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06100250A (ja) 2004-08-31 2006-04-13 Denso Corp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点火装置
JP2013016295A (ja) 2011-07-01 2013-01-24 Ngk Spark Plug Co Ltd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276707B2 (ja) 2011-12-21 2013-08-2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点火プラグ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14778C (zh) * 2004-08-31 2009-07-15 株式会社电装 火花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98913B1 (en) 2020-06-17
US9660423B2 (en) 2017-05-23
US20160329688A1 (en) 2016-11-10
KR101861454B1 (ko) 2018-05-28
EP3098913A1 (en) 2016-11-30
JP5798203B2 (ja) 2015-10-21
EP3098913A4 (en) 2017-10-04
CN105874664A (zh) 2016-08-17
JP2015138749A (ja) 2015-07-30
WO2015111381A1 (ja) 2015-07-30
KR20160093661A (ko) 2016-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71910B1 (ko) 스파크 플러그
US9644842B2 (en) Glow plu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972792A (zh) 火花塞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62369A (zh) 火花塞
CN105874664B (zh) 火花塞
CN104488151A (zh)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JP5369227B1 (ja) 点火プラグ
US10079476B2 (en) Spark plug
WO2017098674A1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8568181B2 (en) Spark plug with undercut insulator
JP6427142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6438140B2 (ja) 火炎面まで達するコアを備えた点火プラグ電極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US6346688B1 (en) Glow plug with crimp-secured washer and method
JP6592473B2 (ja) 点火プラグ
JP6261537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7236513B1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6054928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18152310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400198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用絶縁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JP6077397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CN107204568A (zh) 火花塞
CN106981823A (zh) 火花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