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39276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39276B
CN105739276B CN201510995910.2A CN201510995910A CN105739276B CN 105739276 B CN105739276 B CN 105739276B CN 201510995910 A CN201510995910 A CN 201510995910A CN 105739276 B CN105739276 B CN 1057392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frame
shaft
closing member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959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39276A (zh
Inventor
山本浩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39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392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392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392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框架变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框体;开闭部件,设置为能够在覆盖框体的上方的关闭位置与使框体的上方开放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轴部,设于框体和开闭部件中的任一方;轴承部,设于框体和开闭部件中的另一方并承接轴部;以及维持机构,将开闭部件维持在打开位置,开闭部件具有抵接部,当开闭部件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进行转动时,抵接部与维持机构抵接,维持机构包括:维持部件,在开闭部件位于打开位置时,与抵接部抵接,来限制开闭部件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以及施力部件,对维持部件朝向抵接部施力,框体具有框架,框架具有引导记录介质的输送部,框架支撑轴部和轴承部中的任一方和维持机构。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公知的是包括:具有向上方开放的开口部的主体外壳、和设置在主体外壳的上端部并开闭开口部的上罩盖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打开上罩盖而使开口部开放,并经由开口部,进行盒的更换或者除去堵塞的纸张等维护。因此,希望能够抑制在维护作业时不小心将上罩盖关闭的的情况。
因此,例如,提出了一种具有使上罩盖维持在将开口部开放的开放位置的维持机构的打印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在如上所述的打印机中,维持机构的维持部件利用弹簧部件而被向上方施力,并从下方与上罩盖的抵接部抵接,从而将上罩盖维持在开放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5573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中,维持机构支撑在主体外壳的后框架上,上罩盖能够转动地支撑在主体外壳的一对侧框架上。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后框架有时会由于使维持部件向上方施力的弹簧部件的作用力而发生变形。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框架变形的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框体;开闭部件,该开闭部件设置为能够在覆盖所述框体的上方的关闭位置与使所述框体的上方开放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轴部,该轴部设于所述框体和所述开闭部件中的任一方;轴承部,该轴承部设于所述框体和所述开闭部件中的另一方并承接所述轴部;以及维持机构,该维持机构将所述开闭部件维持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开闭部件具有抵接部,当所述开闭部件在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进行转动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维持机构抵接,所述维持机构包括:维持部件,该维持部件在所述开闭部件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来限制所述开闭部件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转动;以及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所述维持部件朝向所述抵接部施力,所述框体具有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引导记录介质的输送部,所述框架支撑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承部中的任一方和所述维持机构。
(2)优选的是,所述输送部位于沿着与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输送区域,所述维持机构、所述轴部以及所述轴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输送区域内。
(3)优选的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体,该感光体承载显影剂图像;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将所述显影剂图像从所述感光体转印到记录介质;以及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使所转印的所述显影剂图像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定影,所述输送部配置在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定影装置之间。
(4)优选的是.所述框架包括:支撑部,该支撑部支撑所述维持部件,以使所述维持部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第一基部,该第一基部支撑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承部中的任一方,并且,从所述支撑部连续,并朝向所述开闭部件延伸。
(5)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基部具有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沿着所述维持部件的侧部引导所述维持部件,在所述第一引导部的上方,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承部中的任一方设于所述第一基部。
(6)优选的是,所述框架具有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相对于所述维持部件而设于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相反的一侧,并且,沿着所述维持部件的侧部朝向所述开闭部件延伸。
(7)优选的是,所述轴部设置有多个,在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上,多个所述轴部分别向相同的方向突出。
(8)优选的是,所述轴部的轴线配置成:在沿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上下方向上所述轴部的轴线与所述维持部件重叠。
(9)优选的是,所述抵接部具有:第一抵接部;以及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在与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维持机构具有: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相对的第一维持机构;以及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相对的第二维持机构,所述框架具有:设于所述第一维持机构的侧部的第一基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维持机构的侧部的第二基部。
(10)优选的是,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承部分别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基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维持机构至少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并且,具有多个所述轴部和多个所述轴承部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基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维持机构至少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并且,具有多个所述轴部和多个所述轴承部中的至少一个。
(11)优选的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构成为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外部连接部,所述外部连接部配置为,沿与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观察,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维持机构重叠,在所述开闭部件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和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观察,所述外部连接部是露出的。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能够将开闭部件维持在打开位置,同时能够提高记录介质的输送精度。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中央剖视图。
图2A是从右后方观察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立体图,表示上罩盖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图2B是从右后方观察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立体图,表示上罩盖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3是从左后方观察图2A所示的打印机的立体图,表示将后罩盖拆卸后的状态。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后框架的后视图。
图5A表示从右后方观察图3所示的维持部件的立体图。图5B表示图5A所示的维持部件的右侧视图。
图6A是用于说明将上罩盖组装于图1所示的后框架的说明图,表示组装上罩盖前的状态的平剖视图。图6B是表示接着图6A组装上罩盖的途中状态的平剖视图。图6C是表示接着图6B完成上罩盖的组装的状态的平剖视图。
图7是从左前方观察图6C所示的后罩盖和上罩盖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打印机的A-A剖视图,表示上罩盖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9是是图7所示的打印机的A-A剖视图,表示上罩盖处于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状态。
图10是图7所示的打印机的A-A剖视图,表示上罩盖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符号说明
1 打印机
2 主体外壳
7 上罩盖
16 扫描单元
20 感光鼓
21 转印辊
33 连接器
38 后框架
50 第三输送部
52 支撑凹部
62 第一支柱
63 第一轴部
64 第一引导部
65 第二支柱
66 第二轴部
67 第二引导部
70 锁止机构
71 第一锁止机构
72 第二锁止机构
73 锁止部件
74 螺旋弹簧
93 第一轴承部
96 抵接部
97 第二轴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包括:作为框体的一例的主体外壳2;供纸部3;及图像形成部4。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在说明方向的情况下,以将打印机1水平放置的状态为基准,以将图1的纸面左侧为后方,以图1的纸面右侧为前方。另外,以从前方观察打印机1时为左右的基准,图1的纸面近前侧为左侧,纸面里侧为右侧。另外,图1的纸面上方为上方,纸面下方为下方。即,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分别为水平方向,上下方向为铅垂方向。另外,左右方向为轴线方向和第一方向的一例,前后方向为第二方向的一例。
(1)主体外壳
打印机1包括:主体外壳2;作为开闭部件的一例的上罩盖7;及供纸罩盖8。
主体外壳2为大致箱形,具有:盒开口部5、纸张开口部6。
盒开口部5配置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沿上下方向贯通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即,主体外壳2朝向上方开放。
如图8和图10所示,上罩盖7配置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以其后端部为支点,覆盖主体外壳2的上方,能够在闭合盒开口部5的关闭位置和使主体外壳2的上方开放而使盒开口部5开放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1所示,纸张开口部6配置在主体外壳2的前端部的下方部分,从前后方向贯通主体外壳2的前端部。
供纸罩盖8配置在主体外壳2的前端部,并以其下端部为支点,在闭合纸张开口部6的关闭位置与使纸张开口部6开放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此外,在图1中,配置在关闭位置的上罩盖7和供纸罩盖8用实线表示,配置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上罩盖7和供纸罩盖8用假想线表示。
(2)供纸部
供纸部3构成为将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P供给到图像形成部4,并收容在主体外壳2内的下方部分。供纸部3包括:纸张放置部9、供纸框架14、拾取辊11、分离辊12、分离架23、供纸垫13。
纸张放置部9配置在主体外壳2内的底部,经由纸张开口部6,与主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并且,在供纸罩盖8配置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纸张P的前方部分层叠在供纸罩盖8的上表面,并且其后方部分经由纸张开口部6层叠在纸张放置部9内。
供纸框架14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纸张放置部9的后端部的上方。供纸框架14的后表面构成为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输送通道14A。拾取辊11能够旋转地支撑在供纸框架14的下端部,并配置在纸张放置部9的后端部的上方。分离辊12能够旋转地支撑在供纸框架14的下端部,并相对于拾取辊11配置在后方。分离架23相对于分离辊12,在后下方稍隔开间隔地配置。供纸垫13由分离架23保持,并与分离辊12相对配置。
(3)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4构成为在从供纸部3供给的纸张P上形成图像,并在主体外壳2内,配置在供纸部3的上方。
图像形成部4包括:处理盒15、扫描单元16、作为定影装置的一例的定影单元17。
处理盒15能够经由盒开口部5而相对于主体外壳2进行拆装,并在供纸框架14的上方,安装在主体外壳2上。
处理盒15包括: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拆装的鼓盒18、能够拆装地安装在该鼓盒18上的显影盒19。
鼓盒18包括:作为感光体的一例的感光鼓20、作为转印装置的一例的转印辊21、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2。
感光鼓20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并能够旋转地支撑在鼓盒18的后方部分。转印辊21以从后方压接于感光鼓20的方式,配置在感光鼓20的后方,并能够旋转地支撑于鼓盒18。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2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上方。
显影盒19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下方,并收容有作为显影剂的一例的调色剂。另外,显影盒19包括显影辊24。显影辊24以其上方部分和后方部分露出的方式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显影盒19的后端部,并从前下方与感光鼓20接触。
在主体外壳2内,扫描单元16配置在处理盒15的前方。
在主体外壳2内,定影单元17配置在鼓盒18的后方部分的上方。定影单元17包括:加热辊26、加压辊27、输送导向件40。加压辊27相对于加热辊26,从后上方压接。
输送导向件40配置在感光鼓20与加热辊26之间,并沿着连结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延伸,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输送导向件40的上端部相对于加热辊26与加压辊27的接触点,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后下方。
2.主体外壳的具体结构
如上所述,主体外壳2具有朝向上方开放的大致箱形,包括左侧壁29、右侧壁30、后壁31。
(1)侧壁
如图2A和图2B所示,左侧壁29为主体外壳2的左端部。右侧壁30为主体外壳2的右端部,相对于左侧壁29,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右侧。由此,左侧壁29和右侧壁30在左右方向上夹着持供纸部3和图像形成部4。左侧壁29和右侧壁30分别具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从侧面看大致矩形的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
另外,右侧壁30包括控制电路基板(未图示)、作为外部连接部的一例的连接器33。
控制电路基板(未图示)构成为控制打印机1的动作,并配置在右侧壁30的内部。
连接器33与控制电路基板(未图示)电连接,并且,构成为与外部设备电连接。连接器33配置在右侧壁30的后端部的上端部,从后方观察,连接器33是从右侧壁30露出的。作为连接器33,具体而言,可以例举USB插口,在连接器33上例如连接有USB线34、USB存储器(未图示)等。
(2)后壁
如图1所示,后壁31为主体外壳2的后端部,并与左侧壁29和右侧壁30各自的后端部连结。由此,后壁31相对于供纸部3和图像形成部4配置在后方。
后壁31包括作为框架的一例的后框架38、后罩盖39。
如图4和图7所示,后框架38例如由高抗冲击聚苯乙烯(PS-HI)等树脂材料构成,并一体具有框架主体41、框架连接部44。
如图7所示,框架主体41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从正面看为大致矩形的形状。如图3所示,框架主体41的上下方向尺寸比左侧壁29和右侧壁30各自上下方向尺寸短。并且,框架主体41以框架主体41的下端部与左侧壁29和右侧壁30各自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一致的方式,配置在左侧壁29和右侧壁30的后端部间。
另外,如图1和图7所示,框架主体41的前表面形成主体外壳2的内表面的后端面,并具有:纸张前端限制部46、第一输送部47、第二输送部48、盒凹部49、第三输送部50、导向配置部51。
纸张前端限制部46为框架主体41的前表面的下端部,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纸张前端限制部46配置在拾取辊11的后下方,限制放置于纸张放置部9的纸张P的前端。
第一输送部47是配置在拾取辊11与感光鼓20之间的路径,从纸张前端限制部46的上端部连续,并随着向后方延伸而向上方倾斜。具体而言,第一输送部47引导由拾取辊11输送的纸张P,并从纸张前端限制部46的下游侧朝向感光鼓20地一边弯曲一边向上方倾斜。
另外,如图7所示,在第一输送部47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设置有框架开口47A。如图1所示,框架开口47A具有从正面看为大致矩形的形状,并收容分离架23,由此,分离架23能够转动地保持于框架主体41。
第二输送部48为配置在分离辊12与感光鼓20之间的路径,并从第一输送部47的上端部朝向感光鼓20,向上方延伸。第二输送部48配置在与保持分离辊12的供纸框架14的输送通道14A相对的位置。
盒凹部49具有沿着处理盒15的后端部的从侧面看为大致弯曲的形状,并从框架主体41的前表面向后方凹陷。盒凹部49的下端部与第二输送部48的上端部连续。并且,盒凹部49承接安装于主体外壳2的处理盒15的后端部。
第三输送部50为输送部的一例,配置在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定影单元17之间,从盒凹部49的上端部连续,并向上方延伸。另外,如图7所示,第三输送部50具有输送肋42。
输送肋42隔开间隔地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多个。多个输送肋42分别具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从侧面看为大致矩形的形状,并从第三输送部50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
导向配置部51从第三输送部50的上端部连续,并向上方延伸至框架主体41的上端缘。另外,导向配置部51配置在与输送导向件40的下端部相对的位置。因此,输送导向件40从第三输送部50的上端部朝向加热辊26,向上方延伸。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框架主体41具有:加强肋43、作为支撑部的一例的支撑凹部52。
如图4所示,加强肋43配置在框架主体41的后表面。在从后面观察时,加强肋43具有包括四边形、六变形等的蜂巢状的閉截面,并从框架主体41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
在框架主体41的上端部,支撑凹部52隔开间隔地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多个。如图7所示,从前后方向观察,支撑凹部52配置为与导向配置部51重叠,并配置在比第三输送部50靠近上方的位置。
支撑凹部52具有向上方开放的从正面看为大致U形的形状,并从框架主体41的上端缘向下方凹陷。支撑凹部52的左右两端面分别沿着上下和前后方向延伸。
更具体而言,多个支撑凹部52为两个支撑凹部52,包括第一支撑凹部53、第二支撑凹部54。
第一支撑凹部53为两个支撑凹部52中的右侧的支撑凹部52,并配置在框架主体41的上端部的右侧部分。第二支撑凹部54为两个支撑凹部52中的左侧的支撑凹部52,并配置在框架主体41的上端部的左侧部分。第二支撑凹部54相对于第一支撑凹部53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左侧。
框架连接部44与框架主体41一体,并相对于框架主体41配置在上方,包括第一框架连接部56、第二框架连接部57。
第一框架连接部56与第一支撑凹部53对应。第二框架连接部57与第二支撑凹部54对应,并相对于第一框架连接部56,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左侧。
第一框架连接部56和第二框架连接部57分别包括第一框架接头60、第二框架接头61。第一框架接头60相对于对应的支撑凹部52配置于右侧,如图4所示,第一框架接头60包括:第一支柱62、第一引导部64、作为轴部的一例的第一轴部63。
第一支柱62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棱柱的形状,在框架主体41的上端部,从比对应的支撑凹部52靠近右侧的部分向上方突出。即,第一支柱62从框架主体41向上罩盖7延伸。
另外,第一支柱62的左表面沿着上下和前后方向延伸,并与对应的支撑凹部52的右表面共面地连续。
更具体而言,第一框架连接部56的第一支柱62与第一基部对应,并相对于第一支撑凹部53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侧,该第一支柱62的左表面与第一支撑凹部53的右表面共面地连续。
另外,第二框架连接部57的第一支柱62相对于第二支撑凹部54,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内侧,该第一支柱62的左表面与第二支撑凹部54的右表面共面地连续。
另外,第一支柱62具有凹部62A。凹部62A配置在第一支柱62的后表面,并从第一支柱62的后表面向前方凹陷。
第一引导部64配置在第一支柱62的左表面的下方部分。第一引导部64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棒状的形状,具体而言,大致棱柱形状,并从第一支柱62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
第一轴部63配置在第一支柱62的右表面的上方部分,并位于比第一引导部64靠近上方的位置。第一轴部63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从第一支柱62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由此,第一轴部63支撑于第一支柱62。
第二框架接头61相对于对应的支撑凹部52配置在左侧,并包括:第二支柱65、第二引导部67、作为轴部的一例的第二轴部66。
第二支柱65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棱柱形状,在框架主体41的上端部,从比对应的支撑凹部52靠近左侧的部分向上方突出。即,第二支柱65从框架主体41向上罩盖7延伸。
另外,第二支柱65的右表面沿着上下和前后方向延伸,并与对应的支撑凹部52的左表面共面地连续。
更具体而言,第一框架连接部56的第二支柱65相对于第一支撑凹部53,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内侧,该第二支柱65的右表面与第一支撑凹部53的左表面共面地连续。
另外,第二框架连接部57的第二支柱65与第二基部对应,并相对于第二支撑凹部54,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侧,该第二支柱65的右表面与第二支撑凹部54的左表面共面地连续。
另外,第二支柱65具有凹部65A。凹部65A配置在第二支柱65的后表面,并从第二支柱65的后表面向前方凹陷。
第二引导部67配置在第二支柱65的右表面的下方部分,并相对于第一引导部64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左侧。第二引导部67具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棒形状,具体而言,具有大致棱柱形状,并从第二支柱65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
第二轴部66配置在第二支柱65的右表面的上方部分,并位于比第二引导部67靠近上方的位置。第二轴部66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从第二支柱65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由此,第二轴部66支撑于第二支柱65。另外,第二轴部66的外径与第一轴部63的外径大致相同。
即,框架连接部44包括多个轴部,具体而言,包括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这些轴部从对应的支柱在左右方向上,向同一方向,具体而言,从左侧向右侧突出。另外,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各自的中心轴线A相互一致。
另外,第一框架连接部56包括防脱部68。
在第一框架连接部56,防脱部68配置在第二支柱65的左表面的上方部分,相对于框架主体41,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上方。防脱部68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从后面观察为大致矩形的板状,并从第二支柱65的左表面向左侧延伸。并且,防脱部68能够向前后方向弹性变形。
如图2A所示,后罩盖39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从后面观察为大致矩形的板状。并且,如图1和图2A所示,后罩盖39从后方一并覆盖后框架38和维持机构70,并相对于后框架38配置在后方。
3.维持机构
另外,如图7所示,打印机1包括维持机构70。
维持机构70支撑于后框架38,具体而言,多个支撑凹部52分别收容于两个支撑凹部52。多个维持机构70包括第一维持机构71、第二维持机构72。
第一维持机构71与第一支撑凹部53对应,并收容于第一支撑凹部53。由此,第一维持机构71夹在第一框架连接部56的第一支柱62与第二支柱65之间,第一框架连接部56的第一支柱62相对于第一维持机构71,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侧。
第二维持机构72与第二支撑凹部54对应,并收容于第二支撑凹部54。由此,第二维持机构72夹在第二框架连接部57的第一支柱62与第二支柱65之间,第二框架连接部57的第二支柱65相对于第二维持机构72,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侧。
如图8所示,第一维持机构71和第二维持机构72分别包括维持部件73、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例的螺旋弹簧74。
如图5A和图5B所示,维持部件73具有向上下方向延伸、上端部闭合的大致方筒形状,并一体具有一对侧部77、前部79、后部78、上部80。
一对侧部77为维持部件73的左右两端部,并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一对侧部77分别具有从侧面观察为大致梯形的形状,其后端部的上下方向尺寸小,其前端部的上下方向尺寸大。
如图8所示,前部79为维持部件73的前端部,并与一对侧部77的前端部连结。如图5A和图5B所示,后部78为维持部件73的后端部,并与一对侧部77的后端部连结。
如图5A和图5B所示,上部80为维持部件73的上端部,并与一对侧部77的上端部连结。具体而言,如图5B所示,上部80包括:第一导向部82、第二导向部83、第一导向部82与第二导向部83连续的连续部分84。
第一导向部82为上部80的后方部分,从后部78的上端部连续,并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
另外,连续部分84被倒角,且具有以朝向上方鼓出的方式弯曲并从侧面观察为大致圆弧的形状。
第二导向部83为上部80的前方部分,随着从连续部分84朝向前方延伸而向下方倾斜。并且,第二导向部83的前端部与前部79的上端部连接。
另外,如图5A所示,维持部件73具有导向槽81。
导向槽81与第一引导部64和第二引导部67分别对应,并在一对侧部77上各配置一个。
如图5B所示,导向槽81具有朝向上方开放的从侧面观察为大致U形的形状,并从侧部77的左右方向外表面向内侧凹陷。
另外,维持部件7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与支撑凹部5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并且,如图4和图8所示,维持部件73以右侧的导向槽81从下方承接第一引导部64,并且左侧的导向槽81从下方承接第二引导部67的方式收容于对应的支撑凹部52。即,第一引导部64和第二引导部67相对于维持部件73而相互设置于相反侧,并沿着对应的导向槽81向上下方向延伸。
由此,维持部件73支撑于对应的支撑凹部52和框架连接部44。并且,维持部件73通过使右侧的导向槽81被第一引导部64导向,左侧的导向槽81被第二引导部67导向,而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如图8所示,螺旋弹簧74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维持部件73内,螺旋弹簧74的上端部固定于上部80的下表面,并固定于螺旋弹簧74的下端部所对应的支撑凹部52的底面。由此,螺旋弹簧74以压缩状态夹在维持部件73的上部80的下表面与对应的支撑凹部52的底面之间。
因此,维持部件73通过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而始终被向上方施力。并且,维持部件73配置在如下的第一位置:左右双方的导向槽81的各自的下表面始终与第一引导部64和第二引导部67的各自的下表面接触,从而限制在此以上再向上方的移动。
另外,如图3所示,沿左右方向观察时,位于第一位置的维持部件73的上部80与连接器33重叠。
4.上罩盖的具体结构
如图7所示,上罩盖7包括罩盖主体85、罩盖连接部86。
从侧面看,罩盖主体85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台阶,在俯视时,罩盖主体85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延伸。
另外,如图1所示,罩盖主体85具有排纸托盘35。排纸托盘35配置在罩盖主体85的大致中央,从罩盖主体85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
罩盖连接部86配置在罩盖主体85的下表面的后端部。如图7所示,罩盖连接部86包括:延长部87、第一罩盖连接部88、第二罩盖连接部89、限制部90。
延长部87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从正面观察为大致矩形的板状,并从罩盖主体85的后端部向下方突出。延长部87的左右方向尺寸比罩盖主体85的左右方向尺寸小。
第一罩盖连接部88与第一框架连接部56对应,并配置在延长部87的前表面的右侧部分。第二罩盖连接部89与第二框架连接部57,并配置在延长部87的前表面的左侧部分。第二罩盖连接部89相对于第一罩盖连接部88,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左侧。
第一罩盖连接部88和第二罩盖连接部89分别包括第一罩盖接头91、第二罩盖接头92。
第一罩盖接头91与第一框架接头60对应,并具有作为轴承部的一例的第一轴承部93。第一轴承部93具有从侧面观察为大致矩形的板状,并从延长部87向前方突出。第一轴承部93的下端缘在上下方向上与延长部87的下端缘大致一致。
另外,如图6A~图6C所示,第一轴承部93具有第一贯通口93A。第一贯通口93A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第一轴承部93。第一贯通口93A的直径与第一轴部63的外径大致相同。
如图7所示,第二罩盖接头92与第二框架接头61对应,并相对于第一罩盖接头91,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左侧。第二罩盖接头92包括:作为轴承部的一例的第二轴承部97、加强部94、连结部95、抵接部96。
第二轴承部97相对于第一轴承部93,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左侧。第二轴承部97具有从侧面观察为大致矩形的板状,并从延长部87向前方突出。第二轴承部97的下端缘与延长部87的下端缘在上下方向上大致一致。
另外,如图6A~图6C所示,第二轴承部97具有第二贯通口97A。第二贯通口97A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第二轴承部97。第二贯通口97A的直径与第二轴部66的外径大致相同。另外,第一贯通口93A和第二贯通口97A在左右方向观察时相互一致。
如图7所示,加强部94相对于第二轴承部97,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右侧,并配置在第一轴承部93与第二轴承部97之间。加强部94具有从侧面观察为大致矩形的板状,并从延长部87向前方突出。加强部94的下端缘与延长部87的下端缘在上下方向上大致一致。
连结部95具有仰视时为大致矩形的板状,将第二轴承部97的下端部和加强部94的下端部在左右方向上连结。另外,连结部95的后端部与延长部87的下端部连结。
抵接部96与维持机构70对应,并配置在连结部95的下表面。如图3所示,抵接部96具有从后表面观察为大致矩形的板形,如图8所示,并从连结部95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抵接部96的下端部被倒角成从侧面看为大致半圆形状。
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罩盖连接部88的抵接部96与第一抵接部对应。另外,第二罩盖连接部89的抵接部96相对于第一罩盖连接部88的抵接部96,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左侧,并与第二抵接部对应。
如图7所示,限制部90配置在第一罩盖连接部88与第二罩盖连接部89之间,并相对于第一罩盖连接部88的第二轴承部97,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左侧。限制部90与第二轴承部97的左右方向的间隔、与第一框架连接部56的第二支柱65的左右方向尺寸和防脱部68的左右方向尺寸之和大致相同。
限制部90具有从侧面看为大致矩形的板状,并从延长部87向前方突出。
5.上罩盖相对于主体外壳的组装
接下来,说明上罩盖7相对于主体外壳2的组装。在将上罩盖7组装于主体外壳2时,首先,如图6A所示,维持机构70如上所述地支撑于后框架38。
接下来,将上罩盖7配置成,罩盖连接部86相对于框架连接部44位于后方。
此时,第一轴承部93配置为比对应的第一框架接头60的第一轴部63靠近右侧,并且,第二轴承部97配置为比对应的第二框架接头61的第二轴部66靠近右侧。另外,限制部90配置在防脱部68的左端部的后方。
接下来,使上罩盖7向前方移动。于是,如图6B所示,限制部90的前端部从后方与防脱部68的左端部抵接,并且第一轴承部93的前端部到达第一轴部63的右侧,第二轴承部97的前端部到达第二轴部66的右侧。
然后,防脱部68随着上罩盖7向前方延伸,而向前方弹性变形。由此,上罩盖7利用防脱部68的弹力向左侧施力。
此时,第一轴承部93的前端部从右侧与第一轴部63的右端面接触,第二轴承部97的前端部从右侧与第二轴部66的右端面接触。由此,限制朝向上罩盖7的左侧的移动。
然后,使上罩盖7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如图6B和图6C所示,第一轴承部93的第一贯通口93A到达第一轴部63的右侧,并且第二轴承部97的第二贯通口97A到达第二轴部66的右侧。
由此,解除第一轴承部93与第一轴部63的接触和第二轴承部97与第二轴部66的接触,上罩盖7利用防脱部68的弹力向左侧移动。于是,第一轴承部93的第一贯通口93A能够旋转地承接第一轴部63,并且第二轴承部97的第二贯通口97A能够旋转地承接第二轴部66。另外,防脱部68的弹性变形被消除,第一框架连接部56的第二支柱65、防脱部68夹在第一罩盖连接部88的第二轴承部97与限制部90之间。
由此,上罩盖7组装于后框架38。
如图8~图10所示,在上罩盖7组装于后框架38的状态下,将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的中心轴线A作为转动中心,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间转动。另外,上罩盖7的转动中心A配置为,在左右方向观察时,与维持部件73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接下来,使上罩盖7配置在关闭位置。
此时,如图3和图8所示,抵接部96配置为比上罩盖7的转动中心A靠近后方,相对于对应的维持部件73的第一导向部82,在后上方稍微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
接下来,在将后罩盖39相从后方组装于如图3所示的后框架38后,将后罩39螺纹固定于后框架38。
以上,上罩盖7相对于主体外壳2的组装完毕。
6.上罩盖的开闭动作
接下来,说明上罩盖7的开闭动作。
(1)从上罩盖的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的转动动作
在使上罩盖7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转动时,如图8所示,操作人员将上罩盖7的前端部向后上方抬起。
于是,如图8和图9所示,上罩盖7以轴线A为转动支点,从关闭位置朝向打开位置,在从左侧面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此时,抵接部96伴随上罩盖7的转动向前上方移动,并使抵接部96的下端部从后方与对应的维持部件73的第一导向部82抵接。然后,在上罩盖7进一步向从左侧面观察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抵接部96的下端部沿着第一导向部82的倾斜,一边与第一导向部82滑动摩擦,朝向前上方移动。
此时,维持部件73通过使第一导向部82与抵接部96滑动摩擦而被向前下方按压。于是,维持部件73通过使两个导向槽81分别被第一引导部64和第二引导部67引导,由此克服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而从第一位置逐渐向下方移动。
然后,如图9所示,在抵接部96的下端部到达维持部件73的连续部分84时,维持部件73配置在退避到最下方的第二位置。
接下来,如图10所示,在使上罩盖7进一步向从左侧面观察逆时针转动时,抵接部96的下端部跨过连续部分84,进一步沿着第二导向部83的倾斜,一边与第二导向部83滑动摩擦一边向前上方移动。
此时,维持部件73利用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而从第二位置逐渐向上方移动。
并且,在上罩盖7到达打开位置时,抵接部96的下端部位于比维持部件73靠近前方的位置,从而解除抵接部96与第二导向部83的滑动摩擦。此时,螺旋弹簧74使维持部件73朝向抵接部96施力,维持部件73的第二导向部83从下方与抵接部96抵接。
由此,限制上罩盖7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转动。即,维持机构70将配置于打开位置的上罩盖7维持在打开位置。
以上,上罩盖7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的移动完毕。
在上罩盖7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罩盖连接部86的延长部87的下端部分别由第一支柱62的凹部62A和第二支柱65的凹部65A承接。另外,如图3所示,从后方观察,连接器33从上罩盖7露出。
(2)上罩盖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转动动作
另外,在使上罩盖7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按照与上述上罩盖7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的转动动作相反的顺序进行操作。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操作人员使上罩盖7的前端部朝向前下方按下。于是,上罩盖7以轴线A为支点,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向从左侧面观察顺时针方向转动。
于是,抵接部96使维持部件73的第二导向部83向后下方按压。由此,维持部件73通过使两个导向槽81分别被第一引导部64和第二引导部67引导,由此克服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而逐渐向下方移动。
然后,在抵接部96的下端部与第二导向部83滑动摩擦后,如图9所示,到达连续部分84。此时,维持部件73配置在退避到最下方的第二位置。
然后,在使上罩盖7进一步向从左侧观察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抵接部96的下端部跨过连续部分84,而到达第一导向部82。接下来,抵接部96的下端部沿着第一导向部82,与第一导向部82滑动摩擦地向后下方移动。
此时,维持部件73通过使第一导向部82与抵接部96的下端部滑动摩擦,并且利用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而逐渐向上方移动。
接下来,如图8所示,在上罩盖7到达关闭位置时,解除抵接部96与第一导向部82的接触。由此,维持部件73利用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向上方移动,而配置在第一位置。
以上,上罩盖7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转动动作完毕。
7.图像形成动作
在如上所述的打印机1中,如图1所示,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开始图像形成动作。
在开始图像形成动作时,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2使感光鼓20的表面均匀带电。然后,扫描单元16如实线所示地朝向感光鼓20的表面,射出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L,而使感光鼓20曝光。由此,在感光鼓20的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另外,显影辊24将收容于显影盒19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20的静电潜像。由此,感光鼓20承载有作为显影剂图像的一例的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拾取辊11通过旋转,而使层叠在纸张放置部9上的纸张P输送到分离辊12与供纸垫13之间。然后,分离辊12通过使来自拾取辊11的纸张P旋转而一张一张地整理好,依次向输送通道14A输送。由此,纸张P以规定的时机向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一张一张地供纸。然后,转印辊21在纸张P通过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时,使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20转印到纸张P。
接下来,第三输送部50的多个输送肋42将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向输送导向件40引导,输送导向件40将该纸张P向定影单元17引导。即,框架主体41的第三输送部50位于向纸张P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输送区域T,并将纸张P从转印辊21向定影单元17引导。此外,输送区域T是图7所示的范围,输送区域T内表示:从前侧观察后框架38时,使第三输送部50的左端缘和右端缘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假想区域的内侧。此外,左右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例。
另外,维持机构70和框架连接部44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输送区域T内,如图8所示,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输送区域T靠近后方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输送区域T靠近上方的位置。接下来,被输送导向件40引导的纸张P到达加热辊26与加压辊27之间。然后,加热辊26和加压辊27对纸张P进行加热和加压,使转印于纸张P的调色剂图像在纸张P上热定影。然后,纸张P利用各种辊向上罩盖7的排纸托盘35排纸。
这样一来,在从侧面看为大致C形的输送通道中以如下方式输送纸张P:从纸张放置部9供纸,并通过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接下来,在通过加热辊26与加压辊27之间后,向排纸托盘35排纸。
8.作用效果
(1)在打印机1中,如图10所示,维持部件73利用螺旋弹簧74向抵接部96施力,并与位于打开位置的上罩盖7的抵接部96抵接,限制上罩盖7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转动。因此,能够将上罩盖7维持在打开位置。
另外,如图4和图7所示,主体外壳2的后框架38支撑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维持机构70,而能够容易地将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维持机构70靠近地配置。
因此,能够简单构成,并能够将上罩盖7的转动支点、维持机构70靠近配置,具有第三输送部50的后框架38能够利用螺旋弹簧74的作用力来抑制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纸张P的输送精度的提高。
另外,后框架38由树脂材料构成,能够弹性变形,后框架38随着上罩盖7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会有反复弹性变形与恢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如下不良情况:后框架38在从弹性变形的状态恢复时,会产生杂音。
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抑制了后框架38的变形,因此在使上罩盖7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时,能够抑制产生杂音。
(2)如图7所示,维持机构70、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第一轴承部93和第二轴承部97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输送区域T内。因此,能够实现打印机1的左右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即便维持机构70、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第一轴承部93和第二轴承部97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输送区域T内,由于维持机构70、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由后框架38支撑,因此能够抑制后框架38的变形,进而能够抑制位于输送区域T的第三输送部50的变形。
(3)如上所述,由于抑制了具有第三输送部50的后框架38的变形,因此如图1所示,第三输送部50能够精度良好地从转印辊21向定影单元17引导纸张P。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图像形成不良。
(4)如图4所示,支撑维持部件73的支撑凹部52与支撑第一轴部63的第一支柱62连续。因此,能够可靠地靠近配置维持部件73、第一轴部63,进而能够可靠地靠近配置维持部件73、上罩盖7的转动支点。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抑制具有第三输送部50的后框架38变形。
(5)如图8所示,由于第一引导部64引导维持部件73,因此能够确保维持部件73的顺畅移动。
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轴部63在第一引导部64的上方设置在第一支柱62上。因此,在左右方向上,能够使上罩盖7的转动支点、维持部件73进一步可靠地靠近配置。
(6)如图4和图7所示,第二引导部67相对于维持部件73设置在与第一引导部64相反的一侧,并且,沿着维持部件73的导向槽81朝向上罩盖7延伸。因此,能够引导维持部件73的移动,并能够确保维持部件73的稳定移动。
(7)如图6A~图6C所示,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向同一方向突出。因此,若使上罩盖7向左右方向移动,以使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分别被对应的第一轴承部93和第二轴承部97承接,则能够使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一起被对应的第一轴承部93和第二轴承部97承接。
因此,能够实现上罩盖7相对于主体外壳2组装作业的顺畅化。
(8)如图8所示,第一轴部63的轴线A配置为,沿左右方向观察时,与维持部件73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因此,在前后方向上,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使上罩盖7的转动支点与维持部件73靠近配置。
(9)如图3所示,抵接部96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两个,维持机构70具有与两个抵接部96对应的第一维持机构71和第二维持机构72。因此,能够将上罩盖7进一步可靠地维持在打开位置。
(10)如图7所示,相对于每个第一维持机构71和第二维持机构72,在左右方向上,后框架38与上罩盖7从相同的方向连接。因此,与后框架38、上罩盖7相对于第一维持机构71和第二维持机构72,在左右方向上分别从不同方向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抑制后框架38变形。
(11)如图2B所示,连接器33在上罩盖7位于打开位置时,从后方观察是露出的。因此,即便在连接器33上连接有USB线34的状态下,能够将上罩盖7配置在打开位置。其结果是,能够确保连接器33的设计自由度。
9.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架连接部44包括轴部,具体而言,包括第一轴部63和第二轴部66,罩盖连接部86包括轴承部,具体而言,包括第一轴承部93和第二轴承部97,但不限于此,也可是框架连接部44包括轴承部,罩盖连接部86包括轴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框架连接部56和第二框架连接部57分别具有第一支柱62和第二支柱65。即,框架连接部44具有四个支柱,但不限于此,支柱的个数只要是一个以上,就不做特殊限制,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也可以超过四个。
另外,第一框架连接部56和第二框架连接部57也可以分别仅具有第一支柱62和第二支柱65中的任一个。另外,第一框架连接部56也可以仅具有第一支柱62和第二支柱65中的第一支柱62,第二框架连接部57也可以仅具有第一支柱62和第二支柱65中的第二支柱65,第一框架连接部56也可以仅具有第一支柱62和第二支柱65中第二支柱65,第二框架连接部57也可以仅具有第一支柱62和第二支柱65中的第一支柱62。
根据上述变形例,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
开闭部件,该开闭部件设置为能够在覆盖所述框体的上方的关闭位置与使所述框体的上方开放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轴部,该轴部设于所述框体和所述开闭部件中的任一方;
轴承部,该轴承部设于所述框体和所述开闭部件中的另一方并承接所述轴部;以及
维持机构,该维持机构将所述开闭部件维持在所述打开位置,
所述开闭部件具有抵接部,当所述开闭部件在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进行转动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维持机构抵接,
所述维持机构包括:
维持部件,该维持部件在所述开闭部件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来限制所述开闭部件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转动;以及
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所述维持部件朝向所述抵接部施力,
所述框体具有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引导记录介质的输送部,
所述框架支撑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承部中的任一方和所述维持机构,
所述框架包括:
支撑部,该支撑部支撑所述维持部件,以使所述维持部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
第一基部,该第一基部支撑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承部中的任一方,并且,从所述支撑部连续,并朝向所述开闭部件延伸,
所述轴部的轴线配置成:在沿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上下方向上所述轴部的轴线与所述维持部件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位于沿着与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延伸的输送区域,
所述维持机构、所述轴部以及所述轴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输送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光体,该感光体承载显影剂图像;
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将所述显影剂图像从所述感光体转印到记录介质;以及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使所转印的所述显影剂图像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定影,
所述输送部配置在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定影装置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部具有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沿着所述维持部件的侧部引导所述维持部件,
在所述第一引导部的上方,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承部中的任一方设于所述第一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有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相对于所述维持部件而设于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相反的一侧,并且,沿着所述维持部件的侧部朝向所述开闭部件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设置有多个,
在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上,多个所述轴部分别向相同的方向突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具有:第一抵接部;以及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在与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维持机构具有: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相对的第一维持机构;以及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相对的第二维持机构,
所述第一基部设于所述第一维持机构的侧部,
所述框架还具有:设于所述第二维持机构的侧部的第二基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和所述轴承部分别设有多个,
所述第一基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维持机构至少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并且,具有多个所述轴部和多个所述轴承部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基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维持机构至少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并且,具有多个所述轴部和多个所述轴承部中的至少一个。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构成为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外部连接部,
所述外部连接部配置为,沿与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观察,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维持机构重叠,
在所述开闭部件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和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观察,所述外部连接部是露出的。
CN201510995910.2A 2014-12-26 2015-12-25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7392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64793 2014-12-26
JP2014264793A JP6330657B2 (ja) 2014-12-26 2014-12-26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39276A CN105739276A (zh) 2016-07-06
CN105739276B true CN105739276B (zh) 2020-09-04

Family

ID=56164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95910.2A Active CN105739276B (zh) 2014-12-26 2015-12-25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35392B2 (zh)
JP (1) JP6330657B2 (zh)
CN (1) CN1057392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1266B (zh) * 2018-06-29 2020-01-01 虹光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設備
JP7275705B2 (ja) * 2019-03-20 2023-05-1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70761A (ja) * 2001-06-14 2002-12-24 Toshiba Tec Corp カバー回動支持装置
CN1453632A (zh) * 2002-04-22 2003-11-05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成像装置的压板盖开/关机构
CN1952796A (zh) * 2005-10-20 2007-04-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铰链单元及具有该铰链单元的成像装置
JP2012242736A (ja) * 2011-05-23 2012-12-1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
CN103869674A (zh) * 2012-12-12 2014-06-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41211B2 (ja) * 2002-09-27 2006-11-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ヒン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入出力装置
JP5120392B2 (ja) 2010-02-23 2013-01-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7932B2 (ja) * 2010-02-26 2014-02-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47958B2 (ja) * 2012-07-06 2016-1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70761A (ja) * 2001-06-14 2002-12-24 Toshiba Tec Corp カバー回動支持装置
CN1453632A (zh) * 2002-04-22 2003-11-05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成像装置的压板盖开/关机构
CN1952796A (zh) * 2005-10-20 2007-04-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铰链单元及具有该铰链单元的成像装置
JP2012242736A (ja) * 2011-05-23 2012-12-1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
CN103869674A (zh) * 2012-12-12 2014-06-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39276A (zh) 2016-07-06
US20160187843A1 (en) 2016-06-30
JP6330657B2 (ja) 2018-05-30
US9535392B2 (en) 2017-01-03
JP2016126058A (ja) 2016-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10762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78889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9100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41760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5770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rawer supporting process cartridge
JP2007161461A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の給紙装置が適用され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720606B2 (ja) 給紙カセットおよび給紙装置
CN10573927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196346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シート搬送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0944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44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2383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3198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05005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3666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80243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039290B2 (ja) シート収容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77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7030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1686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276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2307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99222A (ja)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JP4725686B2 (ja) 給紙カセットおよび給紙装置
JP60283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