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82957B -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82957B
CN105682957B CN201480058345.0A CN201480058345A CN105682957B CN 105682957 B CN105682957 B CN 105682957B CN 201480058345 A CN201480058345 A CN 201480058345A CN 105682957 B CN105682957 B CN 1056829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owout
blowing portion
state
b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83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82957A (zh
Inventor
田中祐介
新美康彦
藤井贵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82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2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82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29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85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71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 B60H1/00678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the axis of rotation being in the door plane, e.g. butterfly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35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 B60H1/00842Damper doors, e.g. position control the system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damper doors; Air distribution between several outl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21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ventilating, air admitting or air distributing devices
    • B60H1/00871Air directing means, e.g. blades in an air outl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2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vehicle ventilation system, e.g.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2001/003Componen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using an air flo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在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调温前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使吹出风切换装置(24)将空气吹出部(321)向第一吹出状态切换。另一方面,在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调温状态的情况下,使吹出风切换装置(24)将空气吹出部(321)向第二吹出状态切换。并且,在第一吹出状态下,第一吹出口(321a)开放,另一方面第二吹出口(321b)封闭。相反,在第二吹出状态下,第一吹出口(321a)封闭,另一方面第二吹出口(321b)开放。因此,不需要在座椅空调装置(10)空调开始时抑制吹出风量,就能够避免将未充分地调温的空气吹向就座者。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在2013年10月2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222118,本申请参照了其公开内容并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用座椅中吹出空调风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关于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的以往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从形成于座椅表面的多个微细孔吹出空调风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在该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中,在进行车室内的制冷及制热时的开始座椅空调时,以来自座椅表面的吹出风速为0.4m/s以下的方式限制该吹出风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7731号公报
在座椅空调的开始时,在从对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热交换器到吹出口的通风路中热损失较大,因此吹出空气的调温不充分。以此为起因,有可能损害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该吹出空气所吹向的乘员的舒适性。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中,通过较弱地吹出这样的调温不充分的空气,从而实现不损害乘员的舒适性。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中,在吹出空气的调温不充分的期间内,通过通风路的空气的风量较小,因此从该空气向通风路移动的单位时间的热量较小。因此,通风路的温度不容易接近通过通风路的空气的温度,向乘员吹出并使空气温度成为充分调温后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有可能变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内容,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不需要在空调开始时抑制吹出风量,就能够维持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中,具备:
吹送空气的送风机(18);
热交换器(20),所述热交换器对送风机吹送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
空气吹出部(122p、122q、321、422),所述空气吹出部向车室内开放,并吹出从热交换器引导的空气;
第一切换装置(24、50),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将空气吹出部切换为第一吹出状态和第二吹出状态,所述第一吹出状态是以偏离乘员空间(34)的方式从空气吹出部吹出空气的状态,所述乘员空间是占据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支承面(122k)上方的空间,所述车辆用座椅(12)支承就座的乘员,所述第二吹出状态是从空气吹出部向乘员空间吹出空气的状态;及
控制装置(26),在从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处于调温前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使第一切换装置将所述空气吹出部切换为第一吹出状态,另一方面,在从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处于调温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使第一切换装置将空气吹出部切换为第二吹出状态,所述调温前状态是从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处于达到预先规定的所述调温状态之前的状态。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在从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处于上述调温前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使吹出风切换装置将空气吹出部向上述第一吹出状态切换,另一方面,在从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处于上述调温状态的情况下,使吹出风切换装置将空气吹出部向第二吹出状态切换。因此,不需要在空调开始时抑制吹出风量,就能够避免将未充分地调温的空气吹向乘员。因此,能够维持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和安装有该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车辆用座椅显示得容易观察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III-III剖视图,是座椅座垫及座椅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III-III剖视图,是表示第二吹出口开放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图3的控制装置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及座椅空调装置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的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及座椅空调装置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4的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及座椅空调装置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的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及座椅空调装置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4的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及座椅空调装置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的图。
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及座椅空调装置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4的图。
图12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及座椅空调装置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10的图。
图1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及座椅空调装置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11的图。
图14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特征的图,是以沿着空气流动的截面表示空气吹出部与空气吸入部的剖视图。
图15是从图14的上侧观察空气吹出部与空气吸入部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4的XVI-XVI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送风机的吸引力不作用于吸入通风管而从空气吹出部吹出空气的情况下的空气流动的空气吹出部与空气吸入部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6所示的空气吹出部及空气吸入部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19是表示图16所示的空气吹出部及空气吸入部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相互相同或均等的部分在图中附有同一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10和安装有该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10的车辆用座椅12的概略立体图。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21与座椅座垫122上分别安装有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但本发明适用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10(以下简称为座椅空调装置10)是安装于座椅座垫122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另外,在图1中,箭头DR1表示车辆的左右方向DR1即车辆宽度方向DR1,箭头DR2表示车辆的上下方向DR2即车辆上下方向DR2,箭头DR3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DR3即车辆前后方向DR3。
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2具备:成为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即就座者的靠背的座椅靠背121、及作为该就座者的座部发挥作用而支承就座者的臀部及大腿部14的座椅座垫122。车辆用座椅12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DR1上对称的形状。
图2是将图1的车辆用座椅12显示得容易观察的车辆用座椅12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是座椅座垫122及座椅空调装置10的剖视图。在图3中,在座椅座垫122上图示有就座者的大腿部14的截面。另外,座椅座垫122及座椅空调装置10在车辆宽度方向DR1上成为大致对称形状,因此在图3中省略了车辆宽度方向DR1上的车辆左侧一半的图示。该图示的省略在后述的图4、图6~13中也相同。
如图2及图3所示,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座垫122由具有弹性的发泡聚氨酯性的座椅垫122a、及覆盖座椅垫122a的就座者侧的表面的座椅表皮122b构成。
座椅表皮122b以能够沿座椅垫122a的外形形状的方式立体地缝制,并且通过悬挂构造而追随座椅垫122a的外形形状。该悬挂构造将设于座椅表皮122b的背面侧的吊线122c与埋设于座椅垫122a的插入线122d卡止,由此成为将座椅表皮122b吊入形成于座椅垫122a的表面的吊入槽122e的结构。
如图2所示,由该吊线122c及插入线122d构成的吊入部122f以在车辆宽度方向DR1上排列地成为一对的方式配置。各吊入部122f形成为沿座椅座垫122的就座者侧的表面形状向车辆前后方向DR3延伸。并且,如图3所示,吊入部122f作为将座椅表皮122b向座椅垫122a接合的表皮接合部发挥作用。
如图2所示,座椅座垫122的就座者侧表面由在车辆宽度方向DR1上排列的3个部位,即右侧座椅周缘部122h、左侧座椅周缘部122i、夹在上述座椅周缘部122h、122i之间的中央就座部122j构成。该2个座椅周缘部122h、122i成为隔着中央就座部122j而对称的形状。在中央就座部122j的就座者侧形成有支承该就座者即乘员的乘员支承面122k(参照图3)。即,中央就座部122j是与乘员直接接触而支承乘员的乘员支承部。
在车辆宽度方向DR1上,右侧座椅周缘部122h与中央就座部122j经由一对吊入部122f中的一方而相邻,左侧座椅周缘部122i与中央就座部122j经由一对吊入部122f中的另一方而相邻。另外,座椅靠背121的构造也与上述座椅座垫122的构造相同。
如图1及图3所示,座椅空调装置10设于车辆用座椅12,在从座椅座垫122的下方到侧方的范围内设置。座椅空调装置10是吸入来自车室内空调单元16的空气或车室内的空气,并将加热该空气而得到的暖风从车辆宽度方向DR1的座椅座垫122的两侧分别向就座者的左右大腿部14吹出的空调装置。总之,座椅空调装置10是从车辆用座椅12周围向就座者吹出暖风的空调装置。另外,车室内空调单元16是具备蒸发器及加热器芯且配置于仪表板内的一般的空调单元。并且,通过设于车室外的热交换器而被加热或冷却的制冷剂进行循环,由此进行车室内的空调。
如图3所示,座椅空调装置10具备送风机18、热交换器20、导入空气切换装置22、吹出风切换装置24、连接它们的通风管、及控制装置26等。送风机18是将从空气吸入口18a吸入的空气从空气吹出口18b吹出的电动的离心式送风机。送风机18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6的控制信号而旋转并送风。
在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口18a连接有吸入通风管28的一端,在该吸入通风管28的另一端配置有导入空气切换装置22。该导入空气切换装置22具备:转动门221、及使该转动门221按照来自控制装置26的控制信号而转动的促动器。
导入空气切换装置22根据转动门221的转动位置而将作为吸入通风管28的另一端的空气吸入部28a切换为第一导入状态及第二导入状态。在第一导入状态下,设为能够将车室内的空气导入到吸入通风管28,另一方面切断来自车室内空调单元16的空气导入。在第二导入状态下,切断来自车室内的空气导入,另一方面设为能够将来自车室内空调单元16的空气导入到吸入通风管28。这样一来,车室内的空气或来自车室内空调单元16的空气被引导到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口18a。该来自车室内空调单元16的空气是被从例如车室内空调单元16的与下部吹出口连接的配管分支的配管引导,并通过了车室内空调单元16内的蒸发器的空调风。
热交换器20是对送风机18吹送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例如由PTC加热器构成。详细而言,该PTC加热器由具有在规定温度电阻值急剧增加的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电阻体构成。在热交换器20与送风机18的空气吹出口18b之间设有中继通风管30,热交换器20的空气流入侧经由中继通风管30而与送风机18的空气吹出口18b连接。
在热交换器20的空气流出侧连接有吹出用通风管32,该吹出用通风管32分别向车辆宽度方向DR1的一方和另一方分支。吹出用通风管32中的热交换器20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向车室内开放,成为空气吹出部321,该空气吹出部321将从热交换器20引导的空气吹出。该空气吹出部321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DR1上的座椅座垫122的外侧。另外,吸入通风管28、中继通风管30、及吹出用通风管32构成例如一体地构成的树脂制的管道部件。
在空气吹出部321上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DR1上向外侧开放的第一吹出口321a、向座椅座垫122侧的斜上方开放的第二吹出口321b(参照图4)。图4与图3相同地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但与图3不同而表示第二吹出口321b开放的状态。另外,图3表示第一吹出口321a开放的状态。
吹出风切换装置24配置于空气吹出部321。该吹出风切换装置24具备:转动门241、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6的控制信号使该转动门241转动的促动器。吹出风切换装置24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切换装置。
吹出风切换装置24根据转动门241的转动位置而将空气吹出部321切换为第一吹出状态与第二吹出状态,所述第一吹出状态是将第一吹出口321a开放,另一方面将第二吹出口321b封闭的状态,所述第二吹出状态是将第一吹出口321a封闭,另一方面将第二吹出口321b开放的状态。当空气吹出部321被切换为上述第一吹出状态时,第一吹出口321a开放。由此,空气以偏离乘员空间34(参照图3)的方式从第一吹出口321a吹出,该乘员空间34是占据中央就座部122j的乘员支承面122k(参照图3)上方的空间。换言之,向离开该乘员空间34的方向即不朝向乘员空间3的方向吹出空气。另一方面,当空气吹出部321被切换为上述第二吹出状态时,第二吹出口321b开放,由此,向乘员空间34吹出空气。另外,上述乘员空间34是指占据乘员支承面122k上方的三维的范围,因此无论就座者在不在乘员支承面122k上都不变。
图3所示的控制装置26是由CPU、ROM、RAM等构成的周知的微型计算机和其周边电路构成的电子控制装置,按照预先存储于ROM等的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控制处理。
座椅空调装置10具备吹出温度传感器40等一般的座椅空调装置所具有的传感器类。吹出温度传感器40在吹出用通风管32内设于空气吹出部321,对从吹出用通风管32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即吹出空气温度Tspt进行检测。从吹出温度传感器40等传感器依次将检测信号输入至控制装置26,控制装置26使送风机18、热交换器20、导入空气切换装置22、及吹出风切换装置24等工作来执行各种空调控制。例如,控制装置26执行后述的图5的控制处理。
图5是表示控制装置26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例如,座椅空调装置10在由乘员操作的未图示的座椅空调开关为接通时成为动作状态,控制装置26使送风机18开始送风并且使热交换器20开始送风空气的加热。与此同时,执行图5的流程图所示的控制处理。此时,控制装置26可以使导入空气切换装置22将吸入通风管28的空气吸入部28a切换为上述第一导入状态与第二导入状态中的任一个。另外,除了上述座椅空调开关以外还设有由乘员操作的未图示的风量设定开关,控制装置26对送风机18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送风机18吹出的风量成为由风量设定开关设定的设定风量。
首先,在图5的S101中,控制装置26根据吹出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信号取得吹出空气温度Tspt。并且,判定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是否处于达到预先规定的调温状态之前的调温前状态。该调温状态是预先实验性地设定的空气的温度状态,具体而言,是吹出空气温度Tspt成为预先实验性地设定的温度阈值T1spt以上的状态。并且,调温前状态是热交换器20开始加热送风空气后达到调温状态之前的状态,因此具体而言是吹出空气温度Tspt低于温度阈值T1spt的状态。即,在吹出空气温度Tspt为温度阈值T1spt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6判定为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调温状态。相反,在吹出空气温度Tspt低于温度阈值T1spt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6判定为该空气处于调温前状态。
在S101中,在判定为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调温前状态的情况下进入S102。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不处于调温前状态的情况下,即判定为该空气处于调温状态的情况下进入S103。
在S102中,使吹出风切换装置24将空气吹出部321切换为图3所示的第一吹出状态。即使在判定为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调温前状态的期间,控制装置26也对送风机18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送风机18的风量成为基于风量设定开关的设定风量。
S102的接下来返回S101。即,在判定为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调温前状态的期间,使空气吹出部321持续维持第一吹出状态。
在S103中,使吹出风切换装置24将空气吹出部321切换为图4所示的第二吹出状态。当S103结束时,然后进行一般的座椅空调装置进行的通常的空调控制。在该通常的空调控制中,例如,如上述那样对送风机18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送风机18的风量成为基于风量设定开关的设定风量。总之,吹出风切换装置24根据S101的判定结果而工作,但其以外的设备例如送风机18及热交换器20与S101的判定结果无关地工作。
另外,上述图5的各步骤的处理构成实现各个功能的手段。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上述调温前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6使吹出风切换装置24将空气吹出部321切换为上述第一吹出状态。另一方面,在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上述调温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6使吹出风切换装置24将空气吹出部321切换为上述第二吹出状态。并且,在第一吹出状态下,如图3那样第一吹出口321a开放,另一方面第二吹出口321b封闭。相反,在第二吹出状态下,如图4那样第一吹出口321a封闭,另一方面第二吹出口321b开放。因此,在座椅空调装置10的空调开始时,不需要抑制吹出风量,就能够避免未充分调温的空气吹向就座者。因此,能够避免损害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就座者的舒适性。
另外,在例如对车室内急速地制暖的急速制暖时,能够避免损害就座者的舒适性并且使充分的风量在热交换器20中通过,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充分调温后的吹出空气。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将调温不充分的空气从座椅座垫122向车辆宽度方向DR1外侧吹出的第一吹出口321a设于吹出用通风管32的顶端。因此,在从第一吹出口321a吹出空气的情况下,能够对作为热损失的主要原因的冷的吹出用通风管32在从热交换器20的连接部分到其相反侧的空气吹出部321大致全长上进行加热。由此,在例如急速制暖时,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调温后的吹出空气。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送风机18能够通过吸入通风管28吸入由车室内空调单元16进行了调温的空调空气,因此能够利用该车室内空调单元16的空调能力来进行座椅空调。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省略或简略化地说明。在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以后也相同。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122及座椅空调装置10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的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122及座椅空调装置10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4的图。图7相对于图6而言吹出风切换装置24的导风部件242的朝向不同。
如图6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吹出用通风管32不绕到座椅座垫122的侧方,吹出用通风管32不具有空气吹出部321(参照图3)。吹出用通风管32中的热交换器20侧的相反侧的端部322与从座椅座垫122的下侧形成于座椅座垫122的通风孔122m连接。该座椅座垫122的通风孔122m贯通至座椅表面,在右侧座椅周缘部122h开口。该结构在左侧座椅周缘部122i(参照图2)也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0具备挡板42。该挡板42由硬度比座椅座垫122高且具有弹性的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在挡板42上形成有作为贯通孔的挡板通风路421,挡板42以该通风路421连接于通风孔122m的方式从上侧即就座者侧向座椅座垫122插入。在挡板42中在座椅座垫122上开口的端部成为空气吹出部422,该空气吹出部422向车室内开放并吹出从热交换器20引导的空气。
本实施方式的吹出风切换装置24配置于挡板42的空气吹出部422。并且,该吹出风切换装置24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动门241(参照图3)而具备导风部件242。该导风部件242是改变从空气吹出部422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导风板,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动门241相同,通过按照控制装置26的控制信号而工作的促动器而转动。导风部件242在车辆宽度方向DR1上被定位于:如图6的箭头AR01那样从座椅座垫122向外侧吹出空气的第一转动位置;及如图7的箭头AR02那样向中央就座部122j侧的斜上方吹出空气的第二转动位置。
如图6及图7所示,吹出风切换装置24通过如上述那样定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或第二转动位置的导风部件242来改变从空气吹出部422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由此,吹出风切换装置24将空气吹出部422切换为:以偏离乘员空间34的方式吹出空气的第一吹出状态;及向该乘员空间34吹出空气的第二吹出状态。详细而言,当导风部件242如图6那样定位于第一转动位置时,空气吹出部422成为第一吹出状态。另一方面,当导风部件242如图7那样定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空气吹出部422成为第二吹出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空气吹出部422被切换为第一吹出状态或第二吹出状态,因此能够得到基于此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122及座椅空调装置10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的图。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122及座椅空调装置10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4的图。在图8中,吹出风切换装置24的开闭门243的转动位置与图9不同。
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吹出用通风管32不绕到座椅座垫122的侧方,吹出用通风管32不具有空气吹出部321(参照图3)。吹出用通风管32中的热交换器20侧的相反侧的端部322与从座椅座垫122的下侧形成于座椅垫122a的通风路122n连接。
该座椅垫122a的通风路122n以能够将来自热交换器20的空气向座椅表面整体输送的方式在座椅垫122a内分叉,而向座椅表皮122b开放。另外,座椅座垫122具有与该通风路122n连通的吹出口122p。该座椅座垫122的吹出口122p是与通风路122n连通,并吹出从热交换器20引导出的空气的开口部。并且,吹出口122p形成于乘员支承面122k以外的部位,具体而言形成于朝向车辆宽度方向DR1的座椅座垫122的侧面。
包括座椅座垫122的乘员支承面122k在内的座椅表皮122b是形成有多个微细孔122q的带孔眼的表皮。座椅表皮122b由例如天然皮革或人工皮革构成。该座椅表皮122b的微细孔122q分别是直径为1mm左右的通风孔,将从热交换器20通过通风路122n而引导来的空气对就座者吹出。座椅座垫122的全部多个微细孔122q与吹出口122p作为整体而构成向车室内开放并吹出从热交换器20引导来的空气的空气吹出部。
本实施方式的吹出风切换装置24配置于座椅座垫122的吹出口122p。并且,该吹出风切换装置24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动门241(参照图3)而具备开闭门243。该开闭门243是对吹出口122p进行开闭的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动门241相同,通过按照来自控制装置26的控制信号而工作的促动器而转动。开闭门243被定位于如图8那样将吹出口122p开放的开位置与如图9那样将吹出口122p封闭的闭位置。
另外,从座椅座垫122的吹出口122p吹出空气时的通风阻力小于从多个微细孔122q吹出空气时的通风阻力。因此,若吹出口122p开放,通过座椅垫122a的通风路122n的空气不从多个微细孔122q吹出,而只从吹出口122p吹出。相反,若吹出口122p封闭,通过座椅垫122a的通风路122n的空气从多个微细孔122q吹出。即,吹出风切换装置24将由吹出口122p与多个微细孔122q构成的空气吹出部切换为以偏离乘员空间34的方式吹出空气的第一吹出状态时,使吹出口122p如图8那样开放。另一方面,将空气吹出部切换为向乘员空间34吹出空气的第二吹出状态时,使吹出口122p如图9那样封闭。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空气吹出部切换为第一吹出状态或第二吹出状态,因此能够得到基于此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122及座椅空调装置10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的图。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122及座椅空调装置10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4的图。图11相对于图10而言吹出风切换装置24的转动门241的朝向不同。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侧的部件及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0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具备作为向车室内开放的吸入配管部的吸入通风管44。该吸入通风管44具有:向车室内开放的空气吸入部441;与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口18a连接的空气流出部442;及连接空气吸入部441与空气流出部442的空气流路443。
在车辆宽度方向DR1上,空气吸入部441以分别在座椅座垫122的左右两侧构成一对的方式配置。因此,空气流路443也以从空气流出部442分叉的方式分支,分支后的空气流路443中的一方与空气吸入部441中的一方连接,分支后的空气流路443中的另一方与空气吸入部441中的另一方连接。
另外,空气吸入部441以吸入从空气吹出部321的第一吹出口321a吹出的基本全部空气的方式与该第一吹出口321a相邻地配置。
根据这样的吸入通风管44的结构,空气流出部442使从空气吸入部441吸入的空气向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侧流出,送风机18将从该吸入通风管44吸入的空气向热交换器20送入。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空气吹出部321切换为第一吹出状态或第二吹出状态,因此能够得到基于此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从空气吹出部321的第一吹出口321a吹出的空气基本全部被吸入吹出用通风管32,空气吹出部321处于第一吹出状态的期间空气进行循环。因此,能够提高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调温后的吹出空气的效果。
另外,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组合。在将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组合的情况下,例如将空气吹出部422(参照图6)如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部321那样配置于座椅座垫122的外侧即可。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122及座椅空调装置10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10的图。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座垫122及座椅空调装置10的剖视图,是相当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11的图。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侧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具体而言,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口18a仅连接有吸入通风管44的空气流出部442。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0具备:导入空气切换装置22;吸入通风管28;及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并且,吸入通风管28的一端和吸入通风管44的空气流出部442分别经由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而与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口18a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导入空气切换装置22及吸入通风管28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在图12及图13中省略地图示。因此,该导入空气切换装置22及吸入通风管28作为导入从车室内空调单元16引导来的空气或来自车室内的空气的空气导入部发挥作用。
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配置于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口18a与吸入通风管28及吸入通风管44之间。该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具备:转动门501;及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6(参照图3)的控制信号而使该转动门501转动的促动器。
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对应于转动门501的转动位置而切换为第一连通状态及第二连通状态。在第一连通状态下,如图12那样使吸入通风管44的空气流出部442与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口18a连通,另一方面封闭吸入通风管28。在第二连通状态下,如图13那样封闭吸入通风管44的空气流出部442,另一方面吸入通风管28与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口18a连通。即,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是将吸入通风管44的空气流出部442或吸入通风管28向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口18a连接的装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切换装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6使吹出风切换装置24将空气吹出部321向上述第一吹出状态切换时,同时使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将吸入通风管44的空气流出部442与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口18a连接。
具体而言,控制装置26在图5的S102中,如图12所示,使吹出风切换装置24将空气吹出部321向第一吹出状态切换,并且使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切换为上述第一连通状态。另外,在图5的S103中,如图13所示,使吹出风切换装置24将空气吹出部321向第二吹出状态切换,并且使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切换为上述第二连通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0包含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得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送风机18能够通过吸入通风管28吸入由车室内空调单元16调温后的空调空气,因此能够利用该车室内空调单元16的空调能力来进行座椅空调。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如图14~16所示,吹出用通风管32的空气吹出部321与吸入通风管44的空气吸入部441一体地构成。该图14是以沿着空气流动的截面表示空气吹出部321与空气吸入部441的剖视图。图15是从图14的上侧观察空气吹出部321与空气吸入部441的俯视图。图16是图14的XVI-XVI剖视图。
另外,图14记载的箭头表示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切换为第一连通状态,而送风机18的吸引力作用于空气流路443时的空气流动。另外,空气吹出部321及空气吸入部441在座椅座垫122的左右任一侧都如图14~16所示地形成,成为隔着座椅座垫122而对称的形状。
如图14~16所示,当沿着吸入通风管44的轴向即图14的箭头ARst的方向观察时,空气吹出部321以在空气吸入部441的外侧包围该空气吸入部441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并且,空气吹出部321及空气吸入部441形成为,在送风机18送风并且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被切换为第一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参照图12),即在送风机18的吸引力作用于吸入通风管44的情况下,从空气吹出部321向空气吸入部441吸入空气。图14的箭头表示此时的空气流动。
此外,空气吹出部321及空气吸入部441形成为,在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被切换为第二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参照图13),即在吸入通风管44被转动门501封闭而送风机18的吸引力未作用于吸入通风管44的情况下,从空气吹出部321向乘员空间34(参照图13)吹出空气。
具体而言,在形成为环状的空气吹出部321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开口321c,在送风机18的吸引力作用于吸入通风管44的情况下,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通过该第一开口321c而向空气吸入部441流入(参照图14)。
另外,在沿着图14的箭头ARst的方向观察时,设为遮风板52遮掩空气吸入部441,在空气吹出部321上形成有沿着吹出用通风管32的轴向开口的第二开口321d。该第二开口321d在遮风板52周围形成为环状。在送风机18的吸引力不作用于吸入通风管44而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空气的情况下,从该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通过第二开口321d而向车室内吹出(参照图17)。图17是用于表示此时的空气流动的空气吹出部321与空气吸入部441的剖视图,图17的箭头表示该空气流动。
如图17所示,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从环状的第二开口321d吹出,因此空气吹出部321以成为内侧的空气流动比外侧的空气流动慢的环状喷流的方式吹出空气。
如图14及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0不具备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本发明的第一切换装置对应的吹出风切换装置24。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参照图12)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切换装置。并且,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通过切换为上述第一连通状态,而将空气吹出部321设为如图14所示那样向不朝向乘员空间34(参照图12)的方向吹出空气的第一吹出状态。相反,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通过切换为上述第二连通状态,而将空气吹出部321设为如图17所示那样向乘员空间34吹出空气的第二吹出状态。
另外,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切换装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不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切换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未设有与本发明的第二切换装置对应的装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0包含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吸入路径切换装置50被切换为第二连通状态而送风机18进行送风的情况下,空气吹出部321以成为环状喷流的方式吹出空气,因此能够有效利用该环状喷流的特性使暖风传递得较远。
另外,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组合。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送风机18是离心式送风机,但不限定于该形式,也可以是例如轴流式送风机。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20是例如PTC加热器,但不限定于PTC加热器等电加热器,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的加热器。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座椅空调装置10是吹出暖风的空调装置,但也可以是吹出冷风的空调装置。在该情况下,热交换器20不是加热用热交换器,而是对送风机18吹送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由例如帕尔贴元件等构成。若将本发明适用于吹出冷风的座椅空调装置,则能够在短时间内吹出充分调温后的冷风,在对车室内急速制冷的急速制冷时特别有效。
在座椅空调装置10为吹出冷风的空调装置的情况下,在图5的S101中,控制装置26代替在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温度阈值T1spt使用预先实验性地确定的温度阈值T2spt。即,在吹出空气温度Tspt高于该温度阈值T2spt的情况下,控制装置26判定为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上述调温前状态。
(4)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图5的S101中,基于吹出空气温度Tspt来判断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是否处于调温前状态,但也可以基于其他参数来进行判定。例如,若吹出调温不充分的空气,则为热交换器20的加热开始之初,因此控制装置26也可以使用计时器来进行S101的判定。
若使用计时器,则控制装置26从热交换器20开始加热空气起经过了预先实验性地确定的判定时间TIME1时,判定为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上述调温前状态。并且,若经过了该判定时间TIME1,则判定为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上述调温状态。另外,在热交换器20被设为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变形例中也相同,在该变形例中,从热交换器20开始空气的冷却到经过了判定时间TIME1为止,判定为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上述调温前状态。
(5)在上述第一~三、五、六实施方式中,车室内的空气或来自车室内空调单元16的空气被导入到送风机18的空气吸入口18a,但也可以是仅其任一方被导入到该空气吸入口18a。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导入空气切换装置22。
(6)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图14的XVI-XVI截面上空气吹出部321与空气吸入部441整体呈圆形状,但可以如图18那样呈椭圆形状,也可如图19那样呈矩形形状。图18是与图14的XVI-XVI剖视图即表示对于图16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图19是表示对于该图16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7)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座椅表皮122b由例如天然皮革或人工皮革构成,但也可以是短毛绒织物等纺织品。在该情况下,纺织品的织眼作为微细孔122q发挥作用。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座椅空调装置10设于座椅座垫122,但也可以设于座椅靠背121。
(9)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座椅座垫122的通风孔122m构成座椅空调装置10的通风路的一部分。但是,这是为了使该通风路能够吸收座椅座垫122的挠曲,因此也可以代替该通风孔122m而由蛇腹或橡胶管等构成该通风路的一部分。
(10)在上述第一、二、四~六实施方式中,空气吹出部321、422以在车辆宽度方向DR1上成为左右一对的方式设有合计2个,但也可以仅设置这2个中的一方而不设置另一方。这一情况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吹出口122p(参照图8)也相同。
(11)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图6中,空气吹出部422设于座椅座垫122的座椅周缘部122h、122i,但也可以与图3的空气吹出部321相同地设于座椅座垫122的外侧。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由图5的S101判定为从空气吹出部321吹出的空气处于调温前状态的期间,送风机18以使该送风机18的风量成为基于风量设定开关的设定风量的方式进行控制。但是,也可以以使送风机18的风量成为比设定风量多规定量的方式进行控制。这样一来,与以使送风机18的风量成为设定风量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从热交换器20到空气吹出部321的通风路尽快变暖。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图5的流程图所示的各步骤的处理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但也可以由硬逻辑构成。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下及认为在原理上明显为必须的情况下等以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了的情况下及认为在原理明显是特定的数字的情况下等以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字。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了的情况下及认为在原理上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下等,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Claims (12)

1.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吹送空气的送风机(18);
热交换器(20),所述热交换器对所述送风机吹送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
空气吹出部(122p、122q、321、422),所述空气吹出部向车室内开放,并吹出从所述热交换器引导的空气;
第一切换装置(24、50),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将所述空气吹出部切换为第一吹出状态和第二吹出状态,所述第一吹出状态是以偏离乘员空间(34)的方式从所述空气吹出部吹出空气的状态,所述乘员空间是占据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支承面(122k)上方的空间,所述车辆用座椅支承就座的乘员,所述第二吹出状态是从所述空气吹出部向所述乘员空间吹出空气的状态;及
控制装置(26),在从所述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处于调温前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将所述空气吹出部切换为所述第一吹出状态,另一方面,在从所述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处于调温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将所述空气吹出部切换为所述第二吹出状态,所述调温前状态是从所述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达到预先规定的所述调温状态之前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吹出部(321)具备第一吹出口(321a)和第二吹出口(321b),所述第一吹出口和所述第二吹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24)而开闭并吹出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吹出口开放而成为所述第一吹出状态,通过所述第二吹出口开放而成为所述第二吹出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切换装置(24)具有改变从所述空气吹出部(422)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导风部件(242),通过所述导风部件改变空气的吹出方向,由此所述空气吹出部被切换为所述第一吹出状态和所述第二吹出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吹出部(122p、122q)具备:多个微细孔(122q),所述多个微细孔形成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所述乘员支承面,并吹出从所述热交换器引导的空气;及吹出口(122p), 所述吹出口形成于所述乘员支承面以外的部位,并吹出从所述热交换器引导的空气,
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空气时的通风阻力小于从所述多个微细孔吹出空气时的通风阻力,
在将所述空气吹出部向所述第一吹出状态切换时,所述第一切换装置(24)使所述吹出口开放,另一方面,在将所述空气吹出部向所述第二吹出状态切换时,所述第一切换装置(24)使所述吹出口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具备吸入配管部(44),所述吸入配管部具有:空气吸入部(441),所述空气吸入部向所述车室内开放,并以吸入从所述第一吹出状态下的所述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的方式与所述空气吹出部相邻地配置;空气流出部(442),所述空气流出部使从该空气吸入部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送风机的空气吸入侧流出;及空气流路(443),所述空气流路将所述空气吸入部和所述空气流出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具备:
空气导入部(22、28),所述空气导入部导入从车室内空调单元(16)引导的空气或来自所述车室内的空气,所述车室内空调单元与所述车辆用座椅分体设置;及
第二切换装置(50),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对所述吸入配管部的空气流出部与所述送风机的空气吸入侧的连接、或所述空气导入部与所述送风机的空气吸入侧的连接进行切换,
在使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将所述空气吹出部向所述第一吹出状态切换时,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将所述吸入配管部的空气流出部向所述送风机的空气吸入侧连接,在使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将所述空气吹出部向所述第二吹出状态切换时,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将所述空气导入部向所述送风机的空气吸入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具备吸入配管部(44),所述吸入配管部具有:空气吸入部(441),所述空气吸入部向所述车室内开放,并以吸入从所述第一吹出状态下的所述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的方式与所述空气吹出部相邻地配置;空气流出部(442),所述空气流出部使从该空气吸入部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送风机的空气吸入侧流出;及空气流路(443),所述空气流路将所述空气吸入部和所述空气流出部连接,
所述空气吹出部(321)以在所述空气吸入部的外侧包围该空气吸入部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所述空气吹出部及所述空气吸入部一体地形成,并且在所述送风机的吸引力作用于所述吸入配管部时,从所述空气吹出部向所述空气吸入部吸入空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吹出部以形成为内侧的空气流动比外侧的空气流动慢的环状喷流的方式吹出空气。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具备空气导入部(22、28),所述空气导入部导入从车室内空调单元(16)引导的空气或来自所述车室内的空气,所述车室内空调单元与所述车辆用座椅分体设置,
所述第一切换装置(50)将所述吸入配管部的空气流出部或所述空气导入部中的一方向所述送风机的空气吸入侧连接,将所述吸入配管部的空气流出部或所述空气导入部中的另一方封闭,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使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将所述吸入配管部的空气流出部向所述送风机的空气吸入侧连接,从而使所述空气吹出部向所述第一吹出状态切换,所述控制装置通过使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将所述吸入配管部的空气流出部封闭,从而使所述空气吹出部向所述第二吹出状态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7、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是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
在从所述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的温度(Tspt)低于预先规定的温度阈值(T1spt)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判定为从所述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处于所述调温前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7、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是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
在从所述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的温度(Tspt)高于预先规定的温度阈值(T2spt)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判定为从所述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处于所述调温前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7、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热交换器开始加热空气或开始冷却空气起经过了预先规定的判定时间(TIME1)时,所述控制装置判定为从所述空气吹出部吹出的空气处于所述调温前状态。
CN201480058345.0A 2013-10-25 2014-10-14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829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2118A JP6044506B2 (ja) 2013-10-25 2013-10-25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13-222118 2013-10-25
PCT/JP2014/005197 WO2015059894A1 (ja) 2013-10-25 2014-10-14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82957A CN105682957A (zh) 2016-06-15
CN105682957B true CN105682957B (zh) 2017-06-30

Family

ID=52992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834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82957B (zh) 2013-10-25 2014-10-14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50905A1 (zh)
JP (1) JP6044506B2 (zh)
CN (1) CN105682957B (zh)
DE (1) DE112014004865T5 (zh)
WO (1) WO20150598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7676B (zh) * 2012-12-14 2016-12-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车载制热装置
EP3147156B1 (en) * 2014-05-23 2019-08-07 Dayou Holdings Co., Ltd. Multi-hardness cushion for automobile and multi-hardness cushion having ventilation structure
JP6582837B2 (ja) * 2015-10-01 2019-10-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8042769A1 (ja) * 2016-09-01 2018-03-08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空調機能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794812B2 (ja) * 2016-12-12 2020-12-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空調シート
JP6658679B2 (ja) 2017-06-20 2020-03-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装置
JP6766762B2 (ja) * 2017-06-22 2020-10-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システム
JP6699632B2 (ja) * 2017-07-20 2020-05-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DE102018001550A1 (de) * 2018-02-28 2019-08-29 Gentherm Gmbh Klimatisier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7024538B2 (ja) * 2018-03-22 2022-02-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装置
JP7095533B2 (ja) * 2018-09-28 2022-07-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9532593B (zh) * 2018-12-24 2020-04-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汽车风冷降温座椅
JP7211204B2 (ja) * 2019-03-27 2023-01-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近接空調ユニット
US10889378B1 (en) * 2019-08-23 2021-01-12 B/E Aerospace, Inc. System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a seat and seat assemblies
KR20210030553A (ko) * 2019-09-09 2021-03-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CN114728609B (zh) * 2019-12-20 2024-05-28 捷温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空气混合器
CN113147541A (zh) * 2020-01-07 2021-07-23 B/E航空公司 座椅加热和通风系统以及车辆座椅组件
JP7268610B2 (ja) * 2020-01-08 2023-05-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シート空調装置
KR20220123995A (ko) * 2021-03-02 2022-09-13 현대두산인프라코어(주) 건설 기계
DE102021006436A1 (de) * 2021-12-31 2023-07-06 Gentherm Gmbh Belüft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mit mindestens einem Sensor
CN115352335B (zh) * 2022-09-14 2023-07-18 广州吉中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坐垫总成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3116A (ja) * 1998-03-17 1999-09-28 Dens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03011639A (ja) * 2001-06-28 2003-01-15 Fujikura Ltd 空調制御装置
JP2004268848A (ja) * 2003-03-11 2004-09-30 Tokai Rika Co Ltd 座席用空調装置の空調制御方法
JP2006069327A (ja) * 2004-09-01 2006-03-16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シート用空調装置
JP2006137362A (ja) * 2004-11-15 2006-06-01 Denso Corp 座席用空調装置
JP2007137218A (ja) * 2005-11-17 2007-06-07 Dens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93016B2 (en) * 2000-01-28 2004-09-21 Denso Corporatio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seat air conditioning unit
JP2010142274A (ja) * 2008-12-16 2010-07-01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5381834B2 (ja) * 2010-03-17 2014-01-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3116A (ja) * 1998-03-17 1999-09-28 Dens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03011639A (ja) * 2001-06-28 2003-01-15 Fujikura Ltd 空調制御装置
JP2004268848A (ja) * 2003-03-11 2004-09-30 Tokai Rika Co Ltd 座席用空調装置の空調制御方法
JP2006069327A (ja) * 2004-09-01 2006-03-16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シート用空調装置
JP2006137362A (ja) * 2004-11-15 2006-06-01 Denso Corp 座席用空調装置
JP2007137218A (ja) * 2005-11-17 2007-06-07 Dens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4004865T5 (de) 2016-07-28
US20160250905A1 (en) 2016-09-01
JP6044506B2 (ja) 2016-12-14
JP2015083406A (ja) 2015-04-30
WO2015059894A1 (ja) 2015-04-30
CN105682957A (zh) 201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82957B (zh)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CN105682956B (zh)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CN105377599A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CN105003965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4697056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4697061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89162B (zh) 空气吹出装置
CN105972700B (zh) 空调器及其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CN105377598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648081B (zh) 车辆空调系统及对车辆空调系统进行排尘除霉的方法
CN107401776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682952A (zh) 车辆用座椅空调装置
CN107702204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2189912A (zh) 车辆座位空调系统
CN110186117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7388371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0736140B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7555756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44903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123264A (zh)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JP2006242567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949198B (zh) 空调机
CN107747761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531129A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CN110392806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30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