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36571B -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36571B
CN105636571B CN201480053104.7A CN201480053104A CN105636571B CN 105636571 B CN105636571 B CN 105636571B CN 201480053104 A CN201480053104 A CN 201480053104A CN 105636571 B CN105636571 B CN 1056365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unit
blood
cutting section
storage
separ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31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36571A (zh
Inventor
田锹纮信
平井聪
田中良树
中村修二
佐渡克行
金田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arl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arl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arl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Searl Ltd By Shar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36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65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365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65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93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using separ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densities of components, e.g. centrifu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1412Containers with closing means, e.g. caps
    • A61J1/1418Threaded ty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1475Inlet or outlet po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2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or mixing fluids, e.g. from vial to syringe
    • A61J1/2003Accessorie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means for transfer or mixing of fluids, e.g. for activating fluid flow, separating fluids, filtering fluid or ven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2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or mixing fluids, e.g. from vial to syringe
    • A61J1/22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or mixing fluids, e.g. from vial to syringe with means for metering the amount of flu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02Blood transfusion apparatus
    • A61M1/029Separating blood components present in distinct layers in a contain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05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toring or administering blood, plasma or medical fluids ; Infusion or perfusion containers
    • A61J1/06Ampoules or carpules
    • A61J1/067Flexible ampoules, the contents of which are expelled by squeez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04Liquids
    • A61M2202/0413Blood
    • A61M2202/0415Plasm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04Liquids
    • A61M2202/0413Blood
    • A61M2202/0429Red blood cells; Erythrocyt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用于存储血液的血液存储槽(20)具有第一存储部(21)、第二存储部(22)、以及设置于第一存储部与第二存储部之间并且与第一存储部及第二存储部连通的第三存储部(23)。在血液存储槽(20)设置有波纹结构(28)。通过使用波纹调整机构(83、93)改变波纹结构(28)的伸缩量,能够调整血液存储槽(20)的容积。

Description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了将血液离心分离为各血液成分而使用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代替全血输血而采用仅将血液中的必要成分向患者输血的成分输血、甚至是进行用于制造血浆制剂的血浆提取等。因此,以往,在血液事业的领域中,进行利用比重的差将输入到塑料制的血液袋的血液离心分离为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各成分,并取出必要成分的血液成分的分离。
如图25所示,用于血液成分的分离的以往的血液袋800具有塑料制的大致长方形的袋主体801、与袋主体801连通的端口802以及送液管811、812、813。在送液管812、813的末端分别连接有用于存储已分离的血液成分(血浆成分、白血球成分)的子袋(未图示)。
如以下那样地进行使用血液袋800的血液成分的分离。首先,将提取的血液经由送液管811存储在袋主体801内。此时,端口802及送液管812、813关闭。接着,对袋主体801内的血液进行离心分离,如图25所示,分离为红血球层A、血浆层B、包含血小板的白血球层C。接着,开通送液管812,对袋主体801进行加压,将血浆层B经由送液管812移送到与该送液管812的末端连接的子袋(未图示)。接着,开通送液管813,对袋主体801进行加压,将白血球层C经由送液管813移送到与该送液管813的末端连接的其他子袋(未图示)。这样,完成各血液成分的分离。
血液中所占的白血球成分比其他成分少。因此,在图25所示的以往的血液袋800中,在红血球层A与血浆层B之间,白血球层C被分离为极薄的层。在上述方法中,很难不将红血球成分混入白血球成分、或者不在红血球层A中残存白血球成分、并非仅存留白血球成分地经由送液管813移送到子袋中。另外,在为了将白血球层C向子袋移送而使其在袋主体801内移动时,由于在袋主体801的内表面附着有白血球成分,所以很难回收全部的白血球成分。
因此,提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血液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利用图26对其进行说明。
如图26所示,该血液成分分离用血液袋900具有用于存储血液的袋主体901和用于将提取的血液移送到袋主体901的送液管902。袋主体901具有两端的第一袋部911及第二袋部912、以及它们之间的第三袋部913。第三袋部913比第一袋部911及第二袋部912的宽度窄。在第一袋部911、第二袋部912、第三袋部913分别设置有用于取出各自的内容物的第一端口921、第二端口922、第三端口923。
如以下那样地进行使用血液袋900的血液成分的分离。首先,将血液经由送液管902存储在袋主体901内。接着,对袋主体901内的血液进行离心分离。将血液分离为第一袋部911内的红血球层A、第二袋部912内的血浆层B、第三袋部913内的白血球层C。接着,分别密封第一袋部911与第三袋部913的边界部分、以及第三袋部913与第二袋部912的边界部分。密封是例如利用热密封法、高频密封法进行。接着,在密封部分将袋主体901切割为第一、第二及第三袋部911、912、913。将第一、第二及第三袋部911、912、913内的红血球层A、血浆层B及白血球层C经由第一端口921、第二端口922及第三端口923分别取出。
这样,血液袋900构成为,能够在离心分离后将袋主体901按照各成分的每一者密封并分离。因此,不会使其他血液成分混入,能够将血液分离为纯粹的各血液成分,特别是,能够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319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血液中,因其红细胞比容值及血液量的不同,红血球成分的量、血浆量也不同。红细胞比容值是表示血球在血液中所占体积的比例的数值,在成人男性中,40~50%左右为正常值,在成人女性中,35~45%左右为正常值。该红细胞比容值有时也因某种原因而比正常值低或比正常值高。如果在红细胞比容值及血液量存在偏差,则在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后,形成于血液袋内的白血球层的位置变化。
因此,在上述以往的血液袋900(参照图26)中存储血液而进行离心分离时,白血球层C不一定总是形成于第三袋部913内。在白血球层C从第三袋部913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能够挤破第一袋部911或第二袋部912而使白血球层C向第三袋部913移动。因此,因该操作导致各成分混合,所以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降低。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离心分离后能够使白血球层(也称为“血沉棕黄层”)稳定地形成于所希望的位置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具有用于存储血液的血液存储槽,用于对存储于所述血液存储槽内的血液进行离心分离。所述血液存储槽具有第一存储部、第二存储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二存储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存储部及所述第二存储部连通的第三存储部。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设置于所述血液存储槽的波纹结构、以及调整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的波纹调整机构。通过使用所述波纹调整机构来改变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能够调整所述血液存储槽的容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根据离心分离的血液的血液量及红细胞比容值来调整波纹结构的伸缩量,从而能够调整血液存储槽的容积。由此,无论离心分离的血液的血液量、红细胞比容值如何,都能够使离心分离后的血沉棕黄层的位置始终与第三存储部一致。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由于波纹结构的结构简单,所以有利于可靠性、耐久性、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图4是波纹结构相比于图3更被压缩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图7是第一切断部件切断第一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从图7的状态拆下限制器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第一切断部件切断第一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第二切断部件切断第二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中回收第三存储部内的白血球成分时的流体的流动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中利用生理盐水清洗第三存储部内时的流体的流动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第二切断部件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第一切断部件切断第一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剖视图。
图17是第一切断部件切断第一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第二切断部件切断第二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第二切断部件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1是第一切断部件切断第一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剖视图。
图22是第一切断部件切断第一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第二切断部件切断第二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剖视图。
图23是图22的状态下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中回收第三存储部内的白血球成分时的流体的流动的放大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用于血液成分的分离的以往的血液袋的简要纵向剖视图。
图26是表示用于血液成分的分离的以往的改良后的血液袋的简要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上述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中,所述波纹结构优选设置于在离心分离后存储红血球成分的所述第一存储部。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离心分离后的血沉棕黄层的位置与第三存储部一致。
优选的是,所述血液存储槽包含所述波纹结构而一体地形成为一个部件。由此,降低被离心分离时的离心力加压的血液向血液存储槽外漏出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能够容易地制造血液储血槽,所以能够降低成本。
所述波纹调整机构也可以具有外螺纹和内螺纹。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调整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的螺合深度,能够调整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由此,由于波纹调整机构的结构变得简单,所以有利于可靠性、耐久性、成本降低。另外,波纹结构的压缩量的微调整、甚至血液存储槽的容积的微调整较容易。
上述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也可以还具有防止离心分离时所述第三存储部变形的支承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一存储部的底部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底盖。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支承部件及所述底盖中的一方设置所述外螺纹,在另一方设置所述内螺纹。由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结构的复杂化,并且能够构成波纹调整机构。
在所述底盖或支承部件也可以设置有成为调整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时的指标的刻度。由此,能够简单且迅速地进行与血液相应的血液存储槽的容积的调整作业。
优选的是,上述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构成为,能够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能够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由此,在离心分离后,能够抑制白血球成分混入其他成分,并且能够有效进行回收。
上述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也可以还具有用于使所述第三存储部内的血液成分向所述血液存储槽外流出的流路。由此,在离心分离后,能够有效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上述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可以在所述血液存储槽内具有第一切断部件及第二切断部件。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切断部件构成为能够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切断部件构成为能够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根据该优选的方式,与以往的血液袋不同,在相邻的存储部之间的边界部分,能够以不会使血液存储槽变形或者挤压为前提切断相邻存储部之间的连通。这会在离心分离后切断相邻存储部之间的连通时降低分别存储于相邻存储部的血液成分彼此混合的可能性,因此有利于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效率。另外,由于能够将第三存储部的内径设定得相对较大,所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效率。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切断部件在所述第一存储部内移动,从而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在所述第二存储部内移动,从而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根据该优选的方式,不需要为了切断连通而使第一切断部件及第二切断部件自身发生实质的变形。因此,提高切断相邻存储部之间的连通时的液密性。这有利于有效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在上述说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装置具有保持所述第一切断部件且被向所述血液存储槽外导出的第一杆。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使所述第一杆移动,能够使所述第一切断部件移动。根据该优选的方式,能够容易地使第一切断部件从血液存储槽外移动,从而切断第一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
优选的是,设置有在所述第一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三存储部内与所述血液存储槽外连通的第一流路。根据该优选的方式,能够经由第一流路回收第三存储部内的白血球成分。
优选的是,还设置有在所述第一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三存储部内与所述血液存储槽外连通的第二流路。根据该优选的方式,能够抑制第三存储部内的压力变动,并且能够顺利地回收第三存储部内的白血球成分。
优选的是,将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至少一方设置在所述第一杆内。根据该优选的方式,与将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设置在第一杆外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构成装置的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简化装置的结构。
所述第一杆也可以具有在外侧管内插入有内侧管的双重管结构。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内侧管内形成有所述第一流路,在所述内侧管与所述外侧管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流路。根据该优选的方式,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共同的第一杆内设置彼此独立的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
优选的是,能够将所述第一切断部件与所述第一存储部的底面抵接而配置。根据该优选的方式,能够在离心分离时稳定地保持第一切断部件。
优选的是,所述装置具有保持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并且被向所述血液存储槽外导出的第二杆。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使所述第二杆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切断部件移动。根据该优选的方式,能够容易地使第二切断部件从血液存储槽外移动,从而能够切断第二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装置还具有移动限制机构,所述移动限制机构限制所述第二切断部件的移动,以便在离心分离时避免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在所述血液存储槽内移动而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根据该优选的方式,能够在离心分离时稳定地保持第二切断部件。
优选的是,所述移动限制机构包含设置于所述血液存储槽外并能够拆下的限制器。根据该优选的方式,能够在离心分离后拆下限制器,使第二切断部件移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在离心分离时限制移动、在离心分离后能够移动的第二切断部件。
或者,所述移动限制机构也可以包含设置于所述血液存储槽外并且与所述第二杆连结的限制器。根据该优选的结构,能够防止丢失限制器。另外,即使缩短第二杆,也能够操作限制器而使第二切断部件移动。
优选的是,上述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压力释放机构,所述压力释放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时的所述第三存储部内的压力。根据该优选的结构,能够降低因第三存储部内的压力上升而使第三存储部内的白血球成分通过所述第一流路或所述第二流路向外界漏出、或者难以利用第二切断部件切断第三存储部与第二存储部的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压力释放机构包含以使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连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切断部件的贯通孔。根据该优选的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压力释放机构。
在上述说明中,所述压力释放机构还含有设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单向阀。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单向阀允许通过所述贯通孔从所述第三存储部向所述第二存储部的流动,并且禁止通过所述贯通孔从所述第二存储部向所述第三存储的流动。根据该优选的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压力释放机构。
或者,所述压力释放机构还可以包含一端与所述贯通孔连接的管。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管的另一端在比所述血液存储槽内的血液面更靠上的位置开口。根据该优选的结构,能够实现提高了动作的可靠性的压力释放机构。
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状态下吸引并回收所述第三存储部内的白血球成分时,所述压力释放机构构成使外界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三存储部内的流路。根据该优选的结构,能够抑制第三存储部内的压力变动,并且能够顺利地回收第三存储部内的白血球成分。另外,由于无需区别于压力释放机构地设置使外界的空气流入第三存储部内的流路,所以能够减少构成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部件数,另外能够简化其结构。
以下,一边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一边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所参照的各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简化地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部件中的为了说明本发明而必须的主要部件。因此,本发明具有以下各图所没有表示的任意部件。另外,在以下各图中,没有忠实地表现实际部件的尺寸及各部件的尺寸比例等。
(实施方式一)
在实施方式一中,对具有调整血液存储槽的容积的容积调整机构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1(以下,简称“装置1”)的简要立体图。图2是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装置1的沿上下方向面的截面立体图。在图3中,单点划线1a是装置1的中心轴。为了便于以下的说明,将平行于中心轴1a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平行于与中心轴1a垂直的平面的方向称为“水平方向”。
如图1、图2、图3所示,装置1具有用于存储血液的血液存储槽20。装置1为了将存储于血液存储槽20内的血液离心分离为各血液成分而使用。
如图3所示,血液存储槽20具有第一存储部21、第二存储部22、以及设置于第一存储部21与第二存储部22之间的第三存储部23。第三存储部23分别与第一存储部21及第二存储部22彼此连通。因此,第一存储部21和第二存储部22经由第三存储部23彼此连通。在离心分离时,各血液成分从第一存储部21通过第三存储部23向第二存储部22、或者与其相反地自由移动。装置1通常使中心轴1a为铅垂方向,使第一存储部21为下而使用。
血液经由向第一储血部21的上表面的中央突出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开口24向血液存储槽20内注入。在血液存储槽20内存储有血液的装置1以朝向图1、图3的箭头F作用离心力的方式搭载于离心分离机。在离心分离后,红血球成分存储于第一存储部21,血浆成分存储于第二存储部22,包含白血球成分及血小板的血沉棕黄层(白血球层)存储于第三存储部23。第一、第二及第三存储部21、22、23及开口24同轴地配置。
第一存储部21整体具有中空的大致圆筒形状,但是其外周面具有能够沿上下方向伸长及/或压缩的波纹结构28。波纹结构28通过使第一存储部21的外周壁周期地弯曲成锯齿状而形成。通过使波纹结构28沿上下方向伸缩,能够增减第一存储部21的容积、甚至血液存储槽20的容积。
第二存储部22具有中空的大致圆筒形状。第二存储部22的外径与第一存储部21的外径大致相同。
第三存储部23也具有中空的大致圆筒形状。第三存储部23的内周面是中心轴1a方向上的内径大致恒定的光滑的圆筒面。由于使第一存储部21与第二存储部22连通的第三存储部23具有这样的内周面,所以在离心分离时在第三存储部23内移动的血液成分很难滞留在第三存储部23内。即,在离心分离时,红血球等比重相对较大的血球成分容易通过第三存储部23从第二存储部22向第一存储部21移动,另外,血浆等比重相对较小的成分容易通过第三存储部23从第一存储部21向第二存储部22移动。因此,第三存储部23的内周面是具有恒定的内径的圆筒面这一点有利于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提高。
第三存储部23的内径比第一存储部21及第二存储部22的各内径小。由于血液中的白血球成分的比例相对较小,所以通过减小第三存储部23的内径,能够使离心分离后的血沉棕黄层的厚度(上下方向尺寸)相对较大。这有利于高效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优选的是,第二存储部22的下侧壁(第三存储部23侧的壁)22a的内表面具有以随着靠近中心轴1a而下降(靠近第三存储部23)的方式倾斜的漏斗形状(即,圆锥面形状或锥面形状)。下侧壁22a的内表面倾斜这一点,使得离心分离时第二存储部22内的红血球等比重相对较大的血球成分容易通过第三存储部23向第一存储部21移动。
同样地,优选的是,第一存储部21的上侧壁(第三存储部23侧的壁)21a的内表面具有以随着靠近中心轴1a而上升(靠近第三存储部23)的方式倾斜的漏斗形状(即,圆锥面形状或锥面形状)。上侧壁21a的内表面倾斜这一点,使得离心分离时第一存储部21内的血浆等比重相对较小的成分容易通过第三存储部23向第二存储部22移动。
在沿包含中心轴1a的面的截面中,第二存储部22的下侧壁22a的内表面相对于沿水平方向的面的倾斜角度、以及第一存储部21的上侧壁21a的内表面相对于沿水平方向的面的倾斜角度不做特别的制限,但优选10度~45度,更优选15度~30度,如果列举一个例子,则能够设定为20度。如果倾斜角度比该数值范围大,则第一及第二存储部21、22的容积变小。如果倾斜角度小于该数值范围,则在离心分离后在第二存储部22内残留红血球、白血球等,或者在第一存储部21内残留白血球、血浆成分,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降低。第二存储部22的下侧壁22a的内表面及第一存储部21的上侧壁21a的内表面不需要是准确的圆锥面,例如也可以是下侧壁22a的内表面及上侧壁21a的内表面的倾斜角度根据距中心轴1a的沿水平方向的距离而变化的倾斜面。
优选的是,包含第一、第二及第三存储部21、22、23的血液存储槽20的材料具有在存储血液的状态下不改变其形状的(即,具有形状保持性)程度的机械强度,更优选的是,以即使在离心分离时受到作用于血液的离心力、也将变形抑制得很小的方式具有相对较高的刚性。另外,优选的是,以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存储于其内部的血液的方式具有透明性。但是,优选的是,波纹结构28具有能够伸缩的程度的柔软性。从该观点来看,虽不进行制限,但能够使用例如LDPE(低密度聚乙烯)、PP(聚丙烯)、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等树脂材料。
血液存储槽20的制造方法虽不进行制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树脂材料通过吹塑成形法等,包含波纹结构28而将血液存储槽20的整体作为一个部件一体地成形。与将分别制成的多个部件接合的情况相比,通过将血液存储槽20无接缝地一体成形,降低因离心分离时的离心力而加压的血液向血液存储槽20向外漏出的可能性。另外,能够使血液储血槽20的制造简单,并且降低成本。
当然,也能够将分别制成的多个部件液密地结合并一体化来制造血液储血槽20。根据需要而在相邻部件之间的结合部夹设有O形环。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波纹结构28使用上述相对较软质的材料而制成。波纹结构28以外的部分使用相对硬质的材料,例如,聚碳酸酯、聚乙烯、聚酯、聚甲基戊烯、甲基丙烯、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ET树脂(聚对苯二酸乙二醇酯)、PVC(聚氯乙烯)等树脂材料而制成。
如图1~图3所示,开口24被顶盖25液密地封闭。通过将形成于开口24的外周面的外螺纹与顶盖25的内螺纹螺合,将顶盖25安装于开口24。顶盖25防止在存储有血液的血液存储槽20无意翻倒、或被施加冲击时血液向外界漏出。另外,安装于开口24的顶盖25能够作为用手抓着装置1来移动时的把手而利用。
在血液存储槽20安装有支承部件90(参照图1)。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一中,支承部件90由分别具有半圆筒形状的支承半体91a、91b构成。支承半体91a、91b在第一存储部21与第二存储部22之间朝向第三存储部23而安装于血液存储槽20。支承半体91a和支承半体91b利用螺钉等紧固部件(未图示)、或者通过粘接、热粘等方法相互结合。
如图3所示,支承部件90具有与第一存储部21的上侧壁21a抵接而对其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90a、与第二存储部22的下侧壁22a抵接而对其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部90b。支承部件90还具有从第一支承部90a向下方延伸的裙部92。裙部92具有圆筒形状,包围第一存储部21的波纹结构28。在裙部92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93和槽94。槽94是相对于外螺纹93与其下侧邻接地配置、沿周向连续的环状槽。在槽94内嵌入有O形环97。沿周向连续的环状的肋95从裙部92的内周面朝向中心轴1a突出。肋95嵌入形成于波纹结构28的外周面的凹凸中的最上面的凹部内。
在血液存储槽20安装支承部件90,接着,在支承部件90的槽94安装O形环97。之后,从下侧在血液存储槽20安装有底盖80。如图2所示,底盖80具有有底圆筒形状。在底盖80的圆筒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83。内螺纹83与支承部件90的外螺纹93螺合。
如上所述,支承部件90的第一支承部90a与第一存储部21的上侧壁21a抵接。另外,支承部件90的裙部92的肋95嵌入波纹结构28的最上方的凹部内。由此,第一存储部21的上侧壁21a被支承部件90沿上下方向把持。底盖80的底部80b覆盖第一存储部21的底部21b并且与其抵接。因此,随着相对于支承部件90使底盖80旋转、将外螺纹93螺入内螺纹83,第一存储部21的波纹结构28在支承部件90与底盖80之间沿上下方向被压缩变形。图4是波纹结构28相对于图3被更大地压缩变形的装置1的截面立体图。如果比较图3、图4则能够容易理解,在波纹结构28压缩变形时,第一存储部21的容积减少,血液存储槽20的容积减少。这样,通过调整外螺纹93相对于内螺纹83的螺入深度,能够调整波纹结构28的压缩变形量,甚至能够调整血液存储槽20的容积。与第一存储部21的上侧壁21a一体地位移的支承部件90的外螺纹93、以及具有与第一存储部21的底部21b抵接的底部80b的底盖80的内螺纹83构成调整波纹结构28的伸缩量的波纹调整机构。也可以在底盖80或支承部件90设置表示底盖80的旋转位置、或外螺纹93与内螺纹83的螺合深度的刻度。
保持于裙部92的槽94的O形环97与底盖80的内螺纹83抵接,并且利用支承部件90和底盖80沿半径方向压缩。O形环97使支承部件90与底盖80之间的摩擦力增大,防止因离心分离时的离心力、振动导致外螺纹93与内螺纹83的相对位置变化。其结果是,将波纹结构28的压缩变形量保持为恒定,抑制血液存储槽20的容积意外地变化。
支承部件90防止因离心分离时作用于血液存储槽20内的血液的离心力导致血液存储槽20(特别是第三存储部23)弯曲变形、压曲变形。另外,底盖80在离心分离时经由内螺纹83支承血液存储槽20及支承部件90。因此,优选的是,支承部件90及底盖80具有实质上能看成刚体的程度的较高的机械强度。另外,优选的是支承部件90及底盖80具有透明性,以便能够在将支承部件90及底盖80安装于血液存储槽20的状态(参照图1)下经由支承部件90及底盖80透视血液存储槽20内的血液。从该观点来看,作为支承部件90及底盖80的材料,例如能够示例聚碳酸酯、聚丙烯、硬质聚氯乙烯、聚甲醛、聚醚醚酮等树脂材料。
O形环97的材料不做特别限制,但能够使用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硅酮橡胶等橡胶、苯乙烯系弹性体、烯系弹性体、聚氨酯系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也称为弹性体)。另外,也可以代替使用O形环97,利用双色成形将上述材料埋入支承部件90或底盖80,使支承部件90与底盖80之间的摩擦力增大。
在底盖80具有透明性的情况下,能够经由底盖80透视安装于裙部92的O形环97。因此,可以在底盖80的外周面设置用于与O形环97对位的多个刻度98。在各刻度98可以附注血液的红细胞比容值(省略图示)。附注有红细胞比容值的各刻度98的上下方向位置被设定为,在离心分离具有该红细胞比容值的血液的情况下,血沉棕黄层与第三存储部23一致。求出离心分离前血液的红细胞比容值,以使O形环97与对应于该红细胞比容值的刻度98一致的方式旋转底盖80来调整波纹结构28的压缩变形量(参照图3、图4)。由此,能够简单且迅速地进行与血液对应的血液存储槽20的容积的调整作业。另外,也可以经由底盖80透视O形环97以外的支承部件90(特别是裙部92)上的位置,调整波纹结构28的压缩变形量。
[使用方法]
说明装置1的使用方法。
首先,提取离心分离的血液(骨髓液)。提取方法是任意的,例如,能够事先将在肝素中湿润的注射器在骨髓穿刺十几处,并且提取规定量(例如100ml~400ml左右)的骨髓液。
接着,测定提取的血液的血液量与红细胞比容值。根据血液量及红细胞比容值计算红血球成分的量、血浆量。
准备空的装置1。使底盖80旋转,调整波纹结构28的压缩变形量。基于事先求出的红血球成分量及血浆量,以将离心分离后的血沉棕黄层形成于血液储血槽20的第三存储部23内的方式确定压缩变形量。此外,在底盖80设置有与血液的红细胞比容值对应的多个刻度98的情况下,以使O形环97与和测定的血液的红细胞比容值对应的刻度98的位置一致的方式使底盖80旋转。在该情况下,不需要上述红血球成分的量、血浆量的计算。
接着,经由开口24,将提取的血液注入血液存储槽20内。之后,在开口24安装顶盖25,液密地密封开口24。
接着,将填充有血液的装置1安于离心分离机,进行离心分离。离心力与中心轴1a平行地、朝向图1、图3的箭头F作用。血液被离心分离为第一存储部21内的红血球成分、第二存储部22内的血浆成分、第三存储部23内的血沉棕黄层(白血球成分及血小板)。为了将血沉棕黄层准确地配置于第三存储部23内,也可以在离心分离后根据需要使底盖80旋转,微调整血沉棕黄层的上下方向位置。
[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存储部21设置有波纹结构(容积调整机构)28。根据离心分离的血液的血液量、红细胞比容值调整波纹结构28的压缩量,从而调整血液存储槽20的容积。由此,即使血液量、红细胞比容值以注入血液存储槽20的血液为单位而不同,也能够使离心分离后的血沉棕黄层的位置始终与第三存储部23一致。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通过调整构成波纹调整机构的外螺纹93与内螺纹83的螺合深度能够调整波纹结构28的压缩量。由于波纹结构28及波纹调整机构都是极简单的结构,所以有利于可靠性、耐久性及成本降低。另外,波纹结构28的压缩量的微调整、甚至血液存储槽20的容积的微调整变得容易。
由于血液存储槽20由具有形状保持性的材料构成,所以即使在离心分离后使底盖80旋转而对波纹结构28的压缩量进行微调整,血沉棕黄层与红血球层、血浆层混合的可能性也较低。
由于波纹结构28构成血液存储槽20的一部分,所以因设置波纹结构28而导致的血液存储槽20的容积的减小很少。
因为波纹结构28设置在离心分离后存储有红血球成分的第一存储部21,所以在离心分离后容易使血沉棕黄层位于第三存储部23。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在实际的血液的离心分离作业中,在离心分离后,进行将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向血液存储槽20外取出的工序。为了抑制白血球成分混入其他成分并且有效对其进行回收,希望在切断第三存储部23与第一存储部21及第二存储部22的连通的状态下,使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向血液存储槽20外流出。具有能够实现这一点的结构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结构不做限定,可以采用各种结构。以下,示例地说明代表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二)
在实施方式二中,对能够移动的第一及第二切断部件切断第三存储部23与第一存储部21的连通以及第三存储部23与第二存储部22的连通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进行说明。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结构]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2(以下,简称为“装置2”)的立体图。图6是装置2的截面立体图。在以下说明中,构成本实施方式二的装置2的部件中的与实施方式一的装置1相同的部件或对应的部件标注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以下,以与实施方式一的装置1不同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实施方式二的装置2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第一存储部21内设置有圆板状的第一切断部件31。在第一切断部件31的圆筒面状的外周面安装有第一O形环51。第一切断部件31保持于中空圆筒形状的第一杆41的下端。第一杆41沿中心轴1a向上方延伸,贯通顶盖25。在第一杆41的圆筒状的外周壁形成有使第一杆41的内外连通的第一孔41a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第二孔41b。第一孔41a设置在第一切断部件31的附近、并且是距此稍微靠上的位置。第二孔41b被设置为,在将第一切断部件31配置在切断第一存储部21与第三存储部23的连通的位置时(参照后述的图9、图10),位于第三存储部23的上端附近。
在第一杆41内插入有具有中空圆筒形状的柔软的管43。管43的下端通过形成于第一杆41的第一孔41a向第一杆41外导出。从第一杆41导出的管43朝向下方弯曲,其下端的开口位于第一切断部件31的上表面附近。
管43的上端从第一杆41的上端的开口导出。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管43的上端设置有能够与注射器的口部(阳型引导件)连接的连接器(阴型连接器)。
管43的外径比第一杆41的内径小。因此,在第一杆41与第一杆41内的管43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
在第二存储部22内设置有圆板状的第二切断部件32。在第二切断部件32的圆筒面状的外周面安装有第二O形环52。第二切断部件32保持于2个第二杆42的下端。第二杆42配置在相对于第一杆41对称的对称位置,与第一杆41平行地向上方延伸,贯通顶盖25。第二杆42的上端固定在比顶盖25更配置在上方的操作片45。
第一杆41贯通第二切断部件32及操作片45。为了液密地密封第一杆41的外周壁与第二切断部件32之间,第三O形环53安装于第二切断部件32的供第一杆41贯通的贯通孔的内周面。
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的材料优选的是实质上被看成刚体的硬质材料,以便能够使O形环51、52、53形成液密的密封件。另外,第二切断部件32的材料为了避免离心分离时作用大的离心力而优选的是比重小的材料,并且是比血浆的比重(约1.027)低的比重。从该观点来看,作为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PP)、聚乙烯(P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EVA)等树脂材料。另外,为了抑制红血球附着于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优选在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的上表面设置圆锥面等倾斜面,或者实施表面涂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二中,比保持第一切断部件31的O形环51的部分31a更靠下侧的相对扩径的扩径部31b不是由上述硬质材料构成,而是由具有挠性的软质材料构成。这是因为,在装置2的组装作业中,为了在一体成形的血液存储槽20的第一存储部21内配置第一切断部件31,需要使第一切断部件31从第二存储部22侧通过第三存储部23。
另一方面,作为O形环51、52、53,能够使用可形成液密的密封件的通用的O形环。其材料不做特别的限制,但能够使用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硅酮橡胶等橡胶、苯乙烯系弹性体、烯系弹性体、聚氨酯系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也称为弹性体)。
通过操作向血液存储槽20外突出的第一杆41,能够使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一杆41一体地上下移动。另外,通过操作安装于第二杆42的上端的操作片45,能够使第二切断部件32、第二杆42以及操作片45一体地上下移动。包含第一切断部件31在内的一体化部件的上下移动与包含第二切断部件32在内的一体化部件的上下移动能够彼此独立地进行。
在顶盖25与操作片45之间插入有限制器47。在限制器47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3个切口47n(参照后述的图8)。在3个切口47n插入有第一杆41及2个第二杆42。限制器47限制由第二切断部件32、第二杆42以及操作片45构成的一体化部件向下方移动。通过使限制器47沿切口47n向水平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自由地在顶盖25和操作片45之间拔出、插入。
在图6中,第一切断部件31的下表面与第一存储部21的底部21b抵接。另外,第二切断部件32不与第二存储部22的内周面接触,而是在第二存储部22内浮起。在本发明中,将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的图6的位置称为“初期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二中,在顶盖25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够供操作片45嵌入的凹部25a。由于限制器47比凹部25a的开口大,所以不会向凹部25a内落下。
在顶盖25的上表面的凹部25a的外侧区域设置有注入端口26及通气过滤器27(参照图8)。与实施方式一不同,血液经由注入端口26注入血液存储槽20内。通气过滤器27是具有使气体通过但不使液体通过、而且也不使细菌等通过的性质的过滤器。通气过滤器27封闭形成于顶盖25的贯通孔(未图示)。经由通气过滤器27使血液存储槽20内与外界通气地连通。在经由注入端口26向空的血液存储槽20内注入血液时,原本存在于血液存储槽20内的空气经由通气过滤器27向血液存储槽20外排出。其结果是,减轻血液存储槽20内的压力过度升高,能够以不会降低向血液存储槽20内注入血液的注入速度为前提将所希望的量的血液注入血液存储槽20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盖25的上表面设置注入端口26及通气过滤器27,但注入端口26及通气过滤器27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二存储部22的上表面设置注入端口26及通气过滤器27。但是,通气过滤器27一旦与血液接触而被打湿,则会导致其通气性降低。因此,通气过滤器27优选设置在与血液接触的可能性低的部位。
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在血液存储槽20的外周面安装有支承部件90。支承部件90由支承半体91a、91b构成。但是,支承部件90的形状与实施方式一的形状有一些不同。本实施方式二的支承部件90具有沿第三存储部23的缩颈部分的缩颈部分,从该缩颈部分呈放射状地延伸的4个肋90c将第一支承部90a和第二支承部90b相连。另外,支承部件90覆盖第二存储部22的外周面的大致整面。但是,支承部件90的形状是任意的,也可以具有与实施方式一的支承部件相同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二中,第一存储部21的底部21b的一部分(中央部分)从底盖80的底部80b向上方分离,但也可以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第一存储部21的底部21b的整个部分与底盖80的底部80b抵接。
装置2除上述以外都与实施方式一的装置1相同。
[使用方法]
说明装置2的使用方法。
与实施方式一相同,提取离心分离的血液(骨髓液)。测定血液的血液量和红细胞比容值,计算红血球成分的量、血浆量。
准备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处于图6所示的初期位置的空的装置2。以使离心分离后的血沉棕黄层形成于血液储血槽20的第三存储部23内的方式使底盖80旋转而调整波纹结构28的压缩变形量。与实施方式一相同,也可以使用刻度98调整压缩变形量。
接着,将血液经由注入端口26注入血液存储槽20。之后,液密地封闭注入端口26。
接着,将装置2安于离心分离机,进行离心分离。离心力与中心轴1a平行地朝向图5、图6的箭头F作用。第一切断部件31的下表面与第一存储部21的底面抵接。另外,在顶盖25与操作片45之间插入有限制器47。因此,即使在离心分离时作用有离心力F,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的上下方向位置也都不会从初期位置变化。
离心分离后,将装置2从离心分离机取出。确认血沉棕黄层形成于第三存储部23。也可以根据需要使底盖80旋转,对血沉棕黄层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微调整。
接着,抓住第一杆41的上端,将第一杆41向上方提起。此时,为了使第二切断部件32不与上升的第一杆41一起上升,可以根据需要利用与抓住第一杆41的手不同的手朝向下方控制操作片45。通过提起第一杆41,使得安装于第一杆41的下端的第一切断部件31在第一存储部21内朝向上方移动。而且,如图7所示,安装有第一O形环51的第一切断部件31嵌入第三存储部23的下侧的开口。这样,第三存储部23的第一存储部21侧的开口被第一切断部件31封闭。其结果是,通过第一切断部件31液密地切断第一存储部21与第三存储部23的连通。
接着,如图8所示,从第二存储部22的上表面与操作片45之间去除限制器47。接着,向下按压操作片45。此时,也可以以不使第一切断部件31与下降的操作片45一起下降的方式,根据需要利用与按压操作片45的手不同的手朝向上方拉拽第一杆41的上端。通过按下操作片45,使得安装于第二杆42的下端的第二切断部件32在第二存储部22内朝向下方移动。接着,如图9所示,安装有第二O形环52的第二切断部件32嵌入第三存储部23的上侧的开口。这样,第三存储部23的第二存储部22侧的开口被第二切断部件32封闭。其结果是,第二存储部22与第三存储部23之间的连通被第二切断部件32液密地切断。操作片45嵌入顶盖25的凹部25a内。
这样,存储有红血球成分的第一存储部21、存储有白血球成分的第三存储部23、以及存储有血浆成分的第二存储部22被相互液密地切断。从第一杆41的第一孔41a导出的管43的下端、以及第一杆41的第二孔41b向第三存储部23内开口。
接着,在管43的上端的连接器(未图示)连接空的注射器的口部(阳型引导件),拉拽注射器的柱塞。由此,在图10中,如箭头65所示,将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经由管43内的流路(第一流路)61吸入并回收于注射器内。随着白血球成分从第三存储部23向注射器移动,外界的空气如箭头66所示那样通过将第一杆41与管43之间的间隙、以及设置于第一杆41的第二孔41b依次连接的流路(第二流路)62流入第三存储部23内。因此,能够以不使第三存储部23内过大地变为负压为前提容易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而且,可以利用生理盐水清洗第三存储部23、管43内,从而进一步回收残存于它们内部的白血球成分。这能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从管43的上端的连接器拆下回收白血球成分的注射器,取而代之,将填充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与该连接器连接。接着,在图11中,如箭头67所示,从该注射器将生理盐水经由管43内的第一流路61注入第三存储部23内。此时已经存于第三存储部23内的空气如箭头68所示那样通过将设置于第一杆41的第二孔41b、以及第一杆41与管43之间的间隙依次连接的第二流路62,向第三存储部23外流出。与上述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相同,注入到第三存储部23内的生理盐水也能够通过安装于管43的上端的注射器的吸引操作进行回收。回收的生理盐水包含白血球成分。也可以离心分离该回收的生理盐水,进行白血球成分的浓缩等公知的处理。
[作用]
本实施方式二除了实施方式一的作用以外,还起到以下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二的装置2中,在第一存储部21内设置有第一切断部件31,在第二存储部22内设置有第二切断部件32。在离心分离后,能够使第一切断部件31移动,利用第一切断部件31封闭第一存储部21与第三存储部23的边界部分,另外,能够使第二切断部件32移动,利用第二切断部件32封闭第二存储部22与第三存储部23的边界部分。因此,在将血液离心分离为红血球成分、血浆成分及白血球成分这3种成分后,在血液储血槽20内液密地分割为3部分。在该状态下,能够经由第一流路61回收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而且,能够经由第一流路61与生理盐水一起回收残留于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因此,能够以避免其他成分(红血球成分、血浆成分等)混入白血球成分为前提有效地进行回收。
不需要为了封闭第一存储部21与第三存储部23的边界部分及第二存储部22与第三存储部23的边界部分而在该边界部分使血液存储槽20变形或挤压。因此,能够将第三存储部23的内径设定得相对较大。由此,在离心分离时各成分容易通过第三存储部23,所以血液被容易地离心分离为3种成分。这有利于有效地回收白血球成分。另外,有利于在未安装支承部件90的状态下提高血液存储槽20的形状保持性。
在保持第一切断部件31的第一杆41内插入管43而构成双重管结构,在作为内侧管的管43内形成第一流路61,在管43(内侧管)与作为外侧管的第一杆41之间形成第二流路62。由于形成有使被封闭两端的第三存储部23与血液存储槽20外连通的2个流路61、62,所以能够抑制第三存储部23内的压力变动,并且能够顺利地回收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而且,由于第一流路61及第二流路62形成于保持第一切断部件31的第一杆41内,所以与在第一杆41外形成第一流路61及第二流路62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构成装置1的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简化装置1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二除上述以外都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实施方式一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本实施方式三。
(实施方式三)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3(以下,简称为“装置3”)具有在封闭第三存储部23的两端的开口时防止第三存储部23内变为正压的压力释放机构,这一点与实施方式二的装置2不同。以下,以与实施方式二的装置2不同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本实施方式三的装置3。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结构]
使用附图说明实施方式三的装置3的结构。在以下所示的附图中,对构成本实施方式三的装置3的部件中的与实施方式一、二的装置1、2相同的部件或对应的部件标注与实施方式一、二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12是装置3的立体图。图13是装置3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沿装置3的上下方向面的截面立体图。在图14中,单点划线1a是装置3的中心轴。
与实施方式一、二相同,血液存储槽20具有第一存储部21、第二存储部22、以及设置于第一存储部21与第二存储部22之间的第三存储部23。在第一存储部21的外周面设置有能够沿上下方向伸长及/或压缩的波纹结构28。
与实施方式一、二相同,在血液存储槽20的外周面安装有支承部件90。支承部件90由支承半体91a、91b构成。其中,支承部件90的形状与实施方式一、二的稍微不同。本实施方式三的支承部件90具有大致沿血液存储槽20的外周面的内周面,从血液存储槽20的上端的开口24至波纹结构28地覆盖血液存储槽20。支承半体91a和支承半体91b在其上下安装顶盖250及底盖80(后面详述),从而一体化。
支承部件90具有沿第三存储部23的缩颈部分的缩颈部分,8个肋90c从该缩颈部分呈放射状延伸。肋90c将第一支承部90a和第二支承部90b相连,防止因离心分离时的离心力导致支承部件90弯曲变形、压曲变形。第一支承部90a与第一存储部21的上侧壁21a抵接,第二支承部90b与第二存储部22的下侧壁22a抵接。
与实施方式一、二相同,支承部件90在其下端具有裙部92。裙部92的外螺纹93与底盖80的内螺纹83螺合。支承部件90的外螺纹93和底盖80的内螺纹83构成调整波纹结构28的伸缩量。
如图14所示,在第一存储部21内设置有圆板状的第一切断部件31。在第一切断部件31的外周面安装有第一O形环51。第一切断部件31保持在中空圆筒形状的第一杆41的下端。第一杆41沿中心轴1a向上方延伸至血液存储槽20外。在第一杆41的圆筒状的外周壁形成有使第一杆41的内外连通的第一孔41a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第二孔41b。
在第一杆41内插入有具有中空圆筒形状的柔软的管43。管43的下端通过形成于第一杆41的第一孔41a向第一杆41外导出。管43的下端在第一切断部件31的上表面的附近开口。
在第二存储部22内设置有圆板状的第二切断部件32。图15是第二切断部件32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在第二切断部件32的外周面安装有第二O形环52。第二切断部件32保持于第二杆(滑尺)242的下端。第二杆242具有中空的圆筒形状,与中心轴1a同轴地配置。
在离开第二切断部件32的中央的位置形成有供第二切断部件32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32h。在贯通孔32h设置有单向阀235。单向阀235允许液体(血液)通过贯通孔32h朝向上方流动,但禁止液体通过贯通孔32h朝向下方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单向阀235,由具有橡胶状的弹性的材料(所谓的弹性体)构成,使用具有大致蘑菇形状的伞阀。但是,单向阀235只要具有上述功能即可,不论其形式如何。例如,能够使用鸭嘴阀。
第一杆41贯通第二切断部件32及第二杆242。第三O形环53安装于供第二切断部件32的第一杆41贯通的贯通孔的内周面。第三O形环53液密地密封第一杆41的外周面与第二切断部件32之间。而且,第四O形环54安装于第二杆242的内周面、并且是其上端附近的位置。第四O形环54密封第一杆41的外周面与第二杆242之间。
第二杆242插入具有中空的圆筒形状的引导筒270内。引导筒270的上端保持于具有大致圆板形状的顶板255。在顶板255形成有4个端口256a~256d(在图15中,看不到端口256b、256c)。端口256a~256d是使血液存储槽20的内外连通的贯通孔。端口的数量不限于4个,可以比其多也可以比其少。
第二杆242具有从具有中空圆筒形状的部分朝向上方延伸的操作片245。操作片245比顶板255更向上方突出。与实施方式二的操作片45相同,通过操作操作片245,能够使第二杆242及第二切断部件32一体地上下移动。这些上下移动能够相对于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一杆41的上下移动独立地进行。
为了密封第二杆242的外周面与引导筒270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第五O形环55及第六O形环56。第五O形环55安装于引导筒270的内周面、并且是其下端附近的位置。第六O形环56安装于第二杆242的外周面、并且是其上端附近的位置。
在第二杆242与引导筒270之间,形成有由第五O形环55及第六O形环56密封的密闭空间273。在引导筒270的靠密闭空间273的下端附近的位置连接有空气管272的下端。空气管272的上端与形成于顶板255的端口256d连接。因此,密闭空间273经由空气管272及端口256d而与血液存储槽20外连通。由此,在密闭空间273内的气压不变化的情况下,使第二杆242容易相对于引导筒270沿上下方向移动。
作为O形环54、55、56,与实施方式一、二中说明的O形环51、52、53相同,能够使用通用的O形环。其材料也使用与O形环51、52、53相同的材料。
在组装装置3时,第二杆242的外周面被杀菌处理。O形环55、56维持其杀菌状态。因此,在为了利用第二切断部件32封闭第三存储部23的上侧的开口而按下第二杆242时(参照后述的图17),能够降低细菌混入血液内的可能性。
具有大致U形的限制器247(参照图13)以能够相对于第二杆242沿水平方向装卸的方式卡定。在以使第二切断部件32在第二存储部22内浮起的方式使第二杆242上升时(参照图14、图15),能够使限制器247卡定在形成于第二杆242的外周面的槽。在限制器247卡定于第二杆242的状态下,由于限制器247的下表面与引导筒270的上端或顶板255的上表面抵接,所以不能使第二杆242下降。在本发明中,将该状态称为限制器247的“锁定状态”。
支承部件90包围血液存储槽20的圆筒形状的开口24。在包围开口24的支承部件90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96。在外螺纹96螺合顶盖250的内螺纹252。在顶盖250与血液存储槽20的开口24的端缘之间,夹设有环状的密封部件253。在顶盖250的中央的开口内嵌入有顶板255。这样,血液存储槽20的开口24被封闭。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螺纹96形成于支承部件9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实施方式二那样,与顶盖螺合的外螺纹也可以形成于血液存储槽20。顶盖250与实施方式一、二的顶盖25相同,能够用作在利用手抓住装置2移动时的把手。
在形成于顶板255的端口256a设置有与实施方式二的通气过滤器27相同功能的通气过滤器227。端口256b、256c可作为用于向血液存储槽20内注入血液的血液注入端口而使用。在血液注入端口也可以连接有例如柔软的管的一端。在该情况下,在该管的另一端也可以设置公知的母连接器。
在图14中,第一切断部件31的下表面与第一存储部21的底面抵接。另外,第二切断部件32不与第二存储部22的内周面接触,而是在第二存储部22内浮起。将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的图14的位置称为“初期位置”。
[使用方法]
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装置3,说明将提取的血液离心分离为各血液成分的方法。
与实施方式一、二相同,提取被离心分离的血液(骨髓液)。测定血液的血液量和红细胞比容值,计算红血球成分的量、血浆量。
准备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位于图14所示的初期位置的空的装置3。以使离心分离后的血沉棕黄层形成于血液储血槽20的第三存储部23内的方式,使底盖80旋转而调整波纹结构28的压缩变形量。与实施方式一、二相同,也可以使用刻度98调整压缩变形量。
接着,经由设置于顶板255的血液注入端口256b、256c,将提取的血液注入血液存储槽20内。之后,液密地封闭血液注入端口256b、256c。
接着,将填充有血液的装置3安于离心分离机,进行离心分离。离心力与中心轴1a平行地朝向图12、图14的箭头F方向作用。第一切断部件31的下表面与第一存储部21的底面抵接。另外,在第二杆242卡定有限制器247。因此,即使在离心分离时作用离心力F,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的上下方向位置也都不会从初期位置变化。
在离心分离后,从离心分离机取出装置3。确认白细胞形成于第三存储部23。根据需要,可以使底盖80旋转,对血沉棕黄层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微调整。
接着,抓住第一杆41的上端,将第一杆41向上方拉起。接着,如图16所示,使第一切断部件31嵌入第三存储部23的下侧的开口。第三存储部23的第一存储部21侧的开口被第一切断部件31封闭。其结果是,第一存储部21与第三存储部23的连通被第一切断部件31液密地切断。第二切断部件32依然处于初期位置(参照图14)。
接着,从第二杆242拆下限制器247(参照图13)。接着,向下方按下操作片245。随着第二杆242下降,密闭空间273的容积减小。存在于密闭空间273内的空气通过空气管272及端口256d向装置3外放出。因此,密闭空间273内的压力不会上升,使第二杆242下降的操作变得容易。
操作操作片245,如图17所示那样使第二切断部件32嵌入第三存储部23的上侧的开口。第三存储部23的第二存储部22侧的开口被第二切断部件32封闭。其结果是,第二存储部22与第三存储部23的连通被第二切断部件32液密地切断。第一切断部件31未从图16的位置位移。
这样,存储有红血球成分的第一存储部21、存储有白血球成分的第三存储部23、以及存储有血浆成分的第二存储部22相互液密地切断。从第一杆41的第一孔41a导出的管43的下端、以及第一杆41的第二孔41b在第三存储部23内开口。
之后,与实施方式二相同,将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经由管43内的流路(第一流路)61吸入并回收。与此同时,外界的空气通过依次连着第一杆41与管43之间的间隙、以及设置于第一杆41的第二孔41b的流路(第二流路)62流入第三存储部23内。
而且,与实施方式二相同,也可以经由管43内的第一流路61向第三存储部23注入生理盐水。之后,将生理盐水经由管43内的第一流路61回收。随着生理盐水经由第一流路61相对于第三存储部23流入/流出,空气经由第二流路62相对于第三存储部23流出/流入。由此,能够将残存于第三存储部23、管43内的白血球成分与生理盐水一起回收。
[作用]
本实施方式三除了实施方式二的作用以外,还起到以下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三中,在第二切断部件32设置有贯通孔32h及单向阀235。
在第二切断部件32未设置贯通孔32h及单向阀235的实施方式二的装置2中,在封闭第三存储部23的下侧的开口(图7)、接着将第二切断部件32嵌入第三存储部23的上侧的开口时,存在第三存储部23内的压力上升的可能性。因此,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能够通过第一流路61及/或第二流路62向装置2外漏出。如果封闭第一流路61及第二流路62,就能够防止白血球成分向装置2外漏出。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三存储部23内的压力上升,很难使第二切断部件32嵌入第三存储部23的上侧的开口,或者存在引起将第一切断部件31从第三存储部23的下侧的开口拔出的误操作。这样的误操作使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降低。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三中,在第二切断部件32设置有贯通孔32h及单向阀235。因此,在第三存储部23内压力上升时,单向阀235打开,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通过贯通孔32h向第二存储部22流动。设置于第二切断部件32的贯通孔32h及单向阀235作为释放第三存储部内的压力、以便避免第三存储部23内的压力异常地上升的压力释放机构而起作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白血球成分向外界漏出,或者防止上述误操作。
即使不在贯通孔32h设置单向阀235,也能够防止第三存储部23内的压力上升。但是,在该情况下,在不需要释放第三存储部23内的压力时,也经由贯通孔32h连通第三存储部23与第二存储部22。因此,在利用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分别封闭第三存储部23的下侧开口及上侧开口的状态(参照图17)下吸入并回收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时,第二存储部22内的血浆成分可能通过贯通孔32h流入第三存储部23内。这使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降低。单向阀235在回收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时,防止血浆成分从第二存储部22流入第三存储部23内。
由于在第二切断部件32设置贯通孔32h及单向阀235,存在释放第三存储部23内的压力的同时、白血球成分从第三存储部23向第二存储部22流出的可能性。但是,与在未设置贯通孔32h及单向阀235的情况下可能引起的白血球成分向血液存储槽20外漏出、因上述误操作导致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降低的问题的大小相比,因设置贯通孔32h及单向阀235而导致的白血球成分流出的问题小到可以无视。另外,通过调整波纹结构28使血沉棕黄层的位置在第三存储部23内形成于稍微离开第二存储部22的位置,从而能够减少通过单向阀235流出的白血球成分的量。
在使第一切断部件31嵌入第三存储部23的下侧的开口的过程(参照图16)中,存在降低第一存储部21内的压力降低的可能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存储部21设置有波纹结构28。波纹结构28能够以对应于第一存储部21内的压力的降低而缩小其长度的方式适当地变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很难发生因降低第一存储部21内的压力而使第一切断部件31很难嵌入第三存储部23的下侧的开口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三中,除上述以外都与实施方式一、二相同。实施方式一、二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本实施方式三、。
(实施方式四)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4(以下,简称为“装置4”)主要在以下两点与实施方式三的装置3不同。第一、在装置4中,保持第一切断部件31的第一杆41不具有双重管结构。第二、装置4的用于防止第三存储部23内变为正压的压力释放机构的结构与装置3不同。以下,以与实施方式三的装置3不同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本实施方式四的装置4。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结构]
利用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四的装置4的结构。在以下所示的附图中,对构成本实施方式四的装置4的部件中的与实施方式一~三的装置1~3相同的部件或对应的部件标注与实施方式一~三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18是装置4的立体图。图19是沿装置4的上下方向面的截面立体图。在图19中,单点划线1a是装置4的中心轴。
如图19所示,在中空圆筒形状的第一杆41的下端保持有第一切断部件31。第一杆41沿中心轴1a向上方延伸到血液存储槽20外。在本实施方式三的第一杆41没有形成在实施方式二、三中形成的第一孔41a及多个第二孔41b(参照图6、图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四的第一杆41内,不存在实施方式二、三中插入的管43(参照图6、图14)。
在第一切断部件31的上表面形成有2个开口31a。2个开口31a形成于第一切断部件31内,经由大致“U”形的流路31b连通。第一杆41的下端插入第一切断部件31内,并且与流路31b的大致中央部分连通。因此,第一杆41与开口31a在第一切断部件31内连通。
图20是第二切断部件32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在第二杆242的下端保持有第二切断部件32。在第二切断部件32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其的贯通孔32h。以上与实施方式三相同。但是,在贯通孔32h未设置实施方式三中设置的单向阀235(参照图15)。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挠性的中空的第一管371的下端从上方插入贯通孔32h。第一管371的上端插入并保持在形成于引导筒270的上端附近的第一支架376。
在本实施方式四的引导筒270中,代替实施方式三的空气管272(参照图15),连接有具有挠性的中空的第二管372的下端。第二杆242与引导筒270之间的密闭空间273与第二管372连通。第二管372的上端插入并保持在形成于引导筒270的上端附近的第二支架377。
在图20中,双点划线L表示装置4的使用时的血液面的代表位置。第一管371及第二管372的上端在比血液面L更高的位置,在血液存储槽20内朝向水平方向开口。
在顶板255形成有2个端口256a、256b。端口256a、256b是使血液存储槽20的内外连通的贯通孔。在端口256a设置有与实施方式一的通气过滤器27相同功能的通气过滤器227。端口256b是为了向血液存储槽20内注入血液而使用的血液注入端口。也可以在血液注入端口256b连接例如柔软的管的一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该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公知的阴型连接器。
第二杆242具有从具有中空圆筒形状的部分朝向上方延伸的操作片245。操作片245比顶板255更向上方突出。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操作片245的上端,经由沿水平方向的转动轴347a连接有限制器347。限制器347能够绕转动轴347a转动。在图18及图19中,限制器347相对于操作片245在外侧(远离中心轴1a的一侧)与操作片245重叠地配置。在限制器347位于该位置时,作为限制器347的前端(与转动轴347a相反的相反侧端)的限制器端347e与引导筒270的上端或顶板255的上表面抵接。因此,在限制器347位于该位置时,不能使第二杆242下降。在本发明中,将该状态称为限制器347的“锁定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三中,未设置实施方式二的能够装卸的限制器247。
在图19中,第一切断部件31的下表面与第一存储部21的底面抵接。另外,第二切断部件32以不与第二存储部22的内周面接触为前提在第二存储部22内浮起。将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的图19的位置称为“初期位置”。
支承半体91a、91b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二大致相同。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安装于血液存储槽20的2个支承半体91a、91b分离的方式,将环状的支承环91c安装于支承半体91a、91b的外周面上(参照图18、图19)。支承环91c有利于提高支承半体91a、91b相对于血液存储槽20的组装作业性。
[使用方法]
使用上述构成的装置4,说明将提取的血液离心分离为各血液成分的方法。
与实施方式一~三相同,提取离心分离的血液(骨髓液)。测定血液的血液量和红细胞比容值,计算红血球成分的量、血浆量。
准备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位于图19所示的初期位置的空的装置4。以使离心分离后的血沉棕黄层形成于血液储血槽20的第三存储部23内的方式,使底盖80旋转来调整波纹结构28的压缩变形量。与实施方式一~三相同,也可以利用刻度98调整压缩变形量。
接着,经由设置于顶板255的血液注入端口256b,将提取的血液注入血液存储槽20内。之后,液密地封闭血液注入端口256b。如图20所示,血液面L位于比第一管371及第二管372的上端的开口更靠下的位置。
接着,将填充有血液的装置4安于离心分离机,进行离心分离。离心力与中心轴1a平行地朝向图18、图19的箭头F的方向作用。第一切断部件31的下表面与第一存储部21的底面抵接。另外,与第二杆242连结的限制器347处于锁定状态。因此,即使在离心分离时作用有离心力F,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的上下方向位置也都不会从初期位置变化。
在离心分离后,将装置4从离心分离机取出。确认血沉棕黄层形成于第三存储部23。也可以根据需要使底盖80旋转,对血沉棕黄层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微调整。
接着,抓住第一杆41的上端,将第一杆41向上方拉起。接着,如图21所示,将第一切断部件31嵌入第三存储部23的下侧的开口。第三存储部23的第一存储部21侧的开口被第一切断部件31封闭。其结果是,第一存储部21与第三存储部23的连通被第一切断部件31液密地切断。第二切断部件32依然处于初期位置(参照图19)。
接着,使限制器347从图18及图19的状态转动,接触锁定状态。接着,将操作片245向下方按下。随着第二杆242下降,密闭空间273的容积减小。存在于密闭空间273内的空气通过第二管372流入第二存储部22内,而且通过设置于端口256a的通气过滤器227向装置4外放出。因此,以不使密闭空间273内的压力上升为前提使第二杆242下降的操作变得容易。
操作操作片245,如图22所示,使第二切断部件32向第三存储部23的上侧的开口嵌入。第三存储部23的第二存储部22侧的开口被第二切断部件32封闭。其结果是,第二存储部22与第三存储部23的连通被第二切断部件32液密地切断。第一切断部件31未从图21的位置位移。第一管371随着第二切断部件32的下降而变形。
这样,存储有红血球成分的第一存储部21、存储有白血球成分的第三存储部23、以及存储有血浆成分的第二存储部22相互液密地切断。
图23是第二切断部件32处于封闭第三存储部23的上侧的开口的图22所示的状态的装置4的立体图。限制器347绕转动轴347a转动,比顶板255更向上突出。操作片245的大部分收纳于引导筒270内。如本实施方式四所示,在操作片245的前端能够转动地连结限制器347,从而即使缩短操作片245的长度,也能够操作限制器347而容易地进行利用第二切断部件32封闭第三存储部23的上侧的开口的作业。另外,与实施方式二的限制器47(参照图8)、实施方式三的限制器247(参照图13)不同,由于限制器347与第二杆242的操作片245连结,所以不存在丢失限制器347的可能性。
接着,在第一杆41的上端,经由柔软的管等连接空的注射器的口部(阳型引导件),拉拽注射器的柱塞。由此,如图24中的箭头65所示,将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从第一切断部件31的上表面的开口31a,经由依次连着流路31b、第一杆41的流路(第一流路261)向注射器内吸入回收。随着白血球成分从第三存储部23向注射器移动,外界的空气如箭头66所示那样通过依次连着设置于端口256a的通气过滤器227(参照图22)、第一管371、第二切断部件32的贯通孔32h的流路(第二流路262)向第三存储部23内流入。因此,第三存储部23内不会过大地变为负压,能够容易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而且,与实施方式二、三相同,也可以经由第一杆41内的第一流路261向第三存储部23注入生理盐水。之后,将生理盐水经由第一杆41内的第一流路261回收。随着生理盐水经由第一流路261相对于第三存储部23流入/流出,空气经由第二流路262相对于第三存储部23流出/流入。由此,能够将残留于第三存储部23、第一杆41及流路31b内的白血球成分与生理盐水一起进行回收。
[作用]
本实施方式四除了实施方式三的作用以外,也起到以下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四中,在第一杆41内,不存在实施方式二、三中存在的管43。这将不需要向第一杆41内插入管43的作业,所以有利于装置4的组装作业的简单化。另外,在经由第一杆41吸入并回收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时,供白血球成分流动的第一杆41内的流路(即,第一流路261)的截面积扩大。这会使流动阻力降低,所以有利于白血球成分的回收作业的容易化。
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从第一切断部件31的上表面的开口31a通过流路31b向第一杆41流动。因此,不需要在第一杆41的外周面形成供白血球成分流入的孔。另外,代替白血球成分流入第三存储部23内的空气没有通过第一杆41,而是依次通过第一管371、第二切断部件32的贯通孔32h流入第三存储部23内。因此,不需要在第一杆41形成实施方式二、三那样的多个第二孔41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需要在第一杆41的外周面形成孔,所以第一杆41的结构变得简单。另外,由于提高了第一杆41的机械强度,所以能够通过操作第一杆41而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利用第一切断部件31封闭第三存储部23的下侧的开口的作业。
其中,也可以在第一杆41外周面的、第一切断部件31的附近的位置形成贯通孔,经由该贯通孔回收白血球成分。在该情况下,不需要第一切断部件31的开口31a及流路31b。
第二切断部件32的贯通孔32h和与其连接的中空的第一管371构成压力释放机构。如果在利用第二切断部件32封闭第三存储部23的上侧的开口时第三存储部23内变为正压,则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通过贯通孔32h及第一管371向第二存储部22流动。由此,能够防止第三存储部23内的压力异常地上升。
实施方式三的压力释放机构由第二切断部件32的贯通孔32h和设置于该贯通孔32h的单向阀235构成。在该结构中,根据第三存储部23内的正压的程度,可能引发单向阀235不打开、因此不释放第三存储部23的压力的情况。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压力释放机构构成为,在第二切断部件32的贯通孔32h中仅连接有空的第一管371。由于压力释放机构没有阀,所以无论第三存储部23的正压的程度如何,都可靠地释放第三存储部23内的压力。因此,压力释放机构的动作的可靠性提高,能够防止实施方式三中说明的白血球成分向外界漏出、误操作。这有利于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的提高。
第一管371的上端在比血液储血槽20内的血液面L更靠上方的位置开口。因此,在利用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分别封闭第三存储部23的下侧开口及上侧开口的状态(参照图24)下吸入并回收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时,第二存储部22内的血浆成分不会通过第一管371流入第三存储部23。另外,由于在端口256a设置有通气过滤器227,所以从第三存储部23通过第一管371流出的白血球成分不会向装置4外漏出。
以使第一管371的上端的开口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由第一支架376保持第一管371。因此,通过第一管371流出的白血球成分浸湿通气过滤器227的可能性低。另外,即使因第二切断部件32下降而朝向下方拉拽第一管371,第一管371从第一支架376脱落的可能性也较低。
如图24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压力释放机构在将第三存储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经由第一流路261回收时,也作为用于使外界的空气代替白血球成分而向第三存储部23内流入的第二流路262起作用。由于实施方式三的压力释放机构不能作为第二流路而起作用,所以在实施方式三中需要区别于压力释放机构地确保第二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利用共同的部件构成压力释放机构与第二流路,所以能够减少构成装置4的部件数量,而且能够简化其结构。
本实施方式四除了上述说明外都与实施方式一~三相同。实施方式一~三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本实施方式四。
(各种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一~四仅是示例而已。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一~四,能够适当地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一~四中,波纹调整机构构成为将波纹结构28沿上下方向压缩并调整其压缩量,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使波纹结构28沿上下方向伸长并调整其伸长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一~四中,构成调整波纹结构28的伸缩量的波纹调整机构的外螺纹93及内螺纹83分别形成于支承部件90及底盖80,但是也可以在支承部件90形成内螺纹,在底盖80形成外螺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一~四中,波纹调整机构构成为根据支承部件90和底盖80的旋转位置、外螺纹93与内螺纹83的螺合深度调整波纹结构28的压缩量,但是也可以利用除此以外的方法进行调整。例如,考虑在底盖80的底部80b与第一存储部21的底部21b之间夹设有具有与波纹的压缩幅度对应的厚度的板状部件、从而使支承部件90与底盖80嵌合的方法。此时,由于利用板状部件提高底盖80的底部80b,所以即使不调节螺合深度,也能够在使支承部件90与底盖80嵌合的时刻使波纹结构28压缩所希望的量。
也可以将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四的波纹结构28及波纹调整机构相同的第二波纹结构及第二波纹调整机构设置于第三存储部23。离心分离后的血沉棕黄层的厚度(上下方向尺寸)有时因血液的不同而不同。通过在第三存储部23设置第二波纹结构及第二波纹调整机构,能够与血沉棕黄层的厚度对应地变更第三存储部23的上下方向尺寸,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也可以将外螺纹93设置在支承部件90以外的部件,另外,也可以将内螺纹83设置在底盖80以外的部件。例如,也可以将构成波纹调整机构的外螺纹93及内螺纹83的至少一方设置于血液存储槽20。例如,能够将外螺纹93设置在比血液存储槽20的波纹机构28更靠上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血液存储槽20具有不会在离心分离时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变形的程度的强度的情况下,能够省略支承部件90。或者,能够将外螺纹93设置在比血液存储槽20的波纹机构28更靠下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使支承部件90的裙部92向下方延长,在其内周面形成内螺纹。能够省略底盖80。能够相对于血液存储槽20使支承部件90旋转而调整波纹机构28的伸长量。
支承部件90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一~四。在上述实施方式一~四中,支承部件90由2个支承半体91a、91b构成,但是也可以由3个以上部件构成。支承部件也可以由在周向(包围中心轴1a的方向)上彼此分离的多个柱状的部件构成。由于在构成血液存储槽20的部件一体地形成支承部件等,所以在血液存储槽20具有不会在离心分离时的离心力下变形的程度的强度的情况下,能够省略支承部件90。
用于在离心分离后切断第一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切断第二存储部与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结构不限于实施方式二~四。例如,也可以在第三存储部与第一存储部及第二存储部的边界部分分别配置气球。通过向该气球注入流体而使其膨胀,能够切断第三存储部与第一存储部及第二存储部的连通。或者,也可以在第三存储部与第一存储部及第二存储部的边界部分分别配置具有与透镜快门相同的结构的、能够开闭的多个叶片。从血液存储槽外操作多个叶片,从而能够切断第三存储部与第一存储部及第二存储部的连通。或者,也可以使第三存储部与第一存储部及第二存储部的边界部分分别由具有挠性的管构成。通过夹紧管而封闭,能够切断第三存储部与第一存储部及第二存储部的连通。
在上述实施方式二~四中,为了形成液密的密封,在第一切断部件31安装有第一O形环51,在第二切断部件32安装有第二O形环52及第三O形环53。其中,通过利用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也称为弹性体)构成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自身,能够省略O形环51、52、53。在该情况下,作为能够用作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的材料的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不做特别的限制,能够使用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硅酮橡胶等橡胶、苯乙烯系弹性体、烯系弹性体、聚氨酯系弹性体等热可塑性弹性体。通过使用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作为第一切断部件31及第二切断部件32的材料,存在例如使固定于第一杆41的末端的第一切断部件31从第二存储部22侧通过第三存储部23而配置于第一存储部21等的能够改善装置的组装性的可能性。
在实施方式二、三中,第一流路61及第二流路62都形成于第一杆41内,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实施方式二中,也可以利用中空的棒状部件构成第二杆42,将该第二杆42的下端插入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二切断部件32的贯通孔,使该第二杆42的上端贯通操作片45而朝向上方开口。由此,能够将液密地密封的第三存储部23与血液存储槽20外连通的第二流路形成于第二杆42内。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杆41内仅形成1个流路(第一流路)即可。因此,不需要管43。另外,也不需要在第一杆41形成第二孔41b。
或者,也可以在第三存储部23的外周壁设置与第三存储部23连通的多个端口。能够从多个端口中的一部分注入生理盐水,并且从剩下的端口将白血球成分与生理盐水一起进行回收。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在第一杆41内形成第一流路61、261(甚至第二流路62),能够使用实心的棒状部件作为第一杆41。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利用领域不做特别的限定,能够广泛利用于需要离心分离血液的领域中。其中,能够优选地利用于进行仅将血液中的必要成分输送给患者的成分输血等的情况下的血液成分的分离、主要利用白血球成分的骨髓移植、再生医疗的领域中。
附图标记说明
1、2、3、4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20 血液存储槽
21 第一存储部
22 第二存储部
23 第三存储部
28 波纹结构
31 第一切断部件
32 第二切断部件
32h 贯通孔(压力释放机构)
41 第一杆(外侧管)
42 第二杆
43 管(内侧管)
47、247、347 限制器(移动限制机构)
61、261 第一流路
62 第二流路
80 底盖
83 内螺纹(波纹调整机构)
90 支承部件
93 外螺纹(波纹调整机构)
98 刻度
235 单向阀(压力释放机构)
242 第二杆
245 第二杆的操作片
371 第一管(压力释放机构)

Claims (22)

1.一种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具有用于存储血液的血液存储槽,用于对存储于所述血液存储槽内的血液进行离心分离,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存储槽具有第一存储部、第二存储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二存储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存储部及所述第二存储部连通的第三存储部,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设置于所述血液存储槽的波纹结构、调整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的波纹调整机构、防止离心分离时所述第三存储部变形的支承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一存储部的底部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底盖,
所述波纹调整机构具有外螺纹和内螺纹,
在所述支承部件及所述底盖中的一方设置有所述外螺纹,在另一方设置有所述内螺纹,
通过调整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的螺合深度,能够调整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
改变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从而能够调整所述血液存储槽的容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盖设置有成为调整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时的指标的刻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构成为,能够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能够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
4.一种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具有用于存储血液的血液存储槽,用于对存储于所述血液存储槽内的血液进行离心分离,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存储槽具有第一存储部、第二存储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二存储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存储部及所述第二存储部连通的第三存储部,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设置于所述血液存储槽的波纹结构、以及调整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的波纹调整机构,
利用所述波纹调整机构改变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从而能够调整所述血液存储槽的容积,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在所述血液存储槽内具有第一切断部件及第二切断部件,
所述第一切断部件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一存储部内移动,从而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
所述第二切断部件构成为能够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纹调整机构具有外螺纹和内螺纹,
通过调整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的螺合深度,能够调整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防止离心分离时所述第三存储部变形的支承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一存储部的底部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底盖,
在所述支承部件及所述底盖中的一方设置有所述外螺纹,在另一方设置有所述内螺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盖设置有成为调整所述波纹结构的伸缩量时的指标的刻度。
8.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具有保持所述第一切断部件并被向所述血液存储槽外导出的第一杆,
通过使所述第一杆移动,能够使所述第一切断部件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设置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在所述第一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三存储部内与所述血液存储槽外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设置有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在所述第一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三存储部内与所述血液存储槽外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的至少一方设置于所述第一杆内。
12.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在所述第二存储部内移动,从而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具有保持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并且被向所述血液存储槽外导出的第二杆,
通过使所述第二杆移动,能够使所述第二切断部件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移动限制机构,所述移动限制机构限制所述第二切断部件的移动,以便在离心分离时避免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在所述血液存储槽内移动而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
15.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压力释放机构,所述压力释放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时的所述第三存储部内的压力释放。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释放机构包含以使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连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切断部件的贯通孔。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释放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单向阀,
所述单向阀允许通过所述贯通孔从所述第三存储部向所述第二存储部的流动,并且禁止通过所述贯通孔从所述第二存储部向所述第三存储部的流动。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释放机构还具有一端与所述贯通孔连接的管,
所述管的另一端在比所述血液存储槽内的血液面更靠上的位置开口。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一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切断部件切断所述第二存储部与所述第三存储部的连通的状态下吸引并回收所述第三存储部内的白血球成分时,所述压力释放机构构成使外界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三存储部内的流路。
20.如权利要求1或 4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纹结构设置于在离心分离后存储红血球成分的所述第一存储部。
21.如权利要求1或 4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存储槽包含所述波纹结构而一体地形成为一个部件。
22.如权利要求1或 4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用于使所述第三存储部内的血液成分向所述血液存储槽外流出的流路。
CN201480053104.7A 2013-09-25 2014-08-21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Active CN1056365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8558 2013-09-25
JP2013-198558 2013-09-25
PCT/JP2014/071854 WO2015045688A1 (ja) 2013-09-25 2014-08-21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36571A CN105636571A (zh) 2016-06-01
CN105636571B true CN105636571B (zh) 2019-05-21

Family

ID=52742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3104.7A Active CN105636571B (zh) 2013-09-25 2014-08-21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38787B2 (zh)
JP (1) JP6360486B2 (zh)
CN (1) CN105636571B (zh)
WO (1) WO20150456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6387808B2 (en) 2016-01-21 2019-09-26 Transell Co., Ltd. Blood component separating device
EP3512577A1 (en) 2016-09-16 2019-07-24 Fenwal, Inc. Blood sepa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employing centrifugal and spinning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s
KR101930290B1 (ko) * 2018-01-12 2018-12-18 (주)레보메드 체액 분리 장치
KR101979382B1 (ko) * 2018-11-30 2019-05-17 (주)레보메드 줄기세포를 포함하는 체액세포 분리 및 농축키트
US11311823B2 (en) 2019-03-05 2022-04-26 Fenwal, Inc. Collection of mononuclear cells an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US11890399B2 (en) 2019-05-23 2024-02-06 Fenwal, Inc. Centrifugal separation and collection of red blood cells, plasma, or both red blood cells and plasma
US11484891B2 (en) 2019-05-23 2022-11-01 Fenwal, Inc. Adjustment of target interface location between separated fluid components in a centrifuge
CN112495596B (zh) 2019-09-16 2022-07-26 汾沃有限公司 用于血液成分的分离和收集的算法的动态调整
EP3834858A1 (en) 2019-12-12 2021-06-16 Fenwal, Inc. Systems enabling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rapeutic red blood cell exchange and/or 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WO2022076908A2 (en) 2020-10-09 2022-04-14 Icu Medical, Inc. Fluid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for sam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93456A1 (en) * 1986-12-15 1988-12-07 Uresil L.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llecting body fluids
US5632906A (en) * 1992-06-30 1997-05-27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separated component in liquid from a flexible bag in a centrifugal container
JP2002291874A (ja) * 2001-03-29 2002-10-08 Jms Co Ltd 血液成分分離用血液バッグ及び血液分離方法
CN1846603A (zh) * 2005-04-11 2006-10-18 榎本股份有限公司 血液收集工具
JP2011055916A (ja) * 2009-09-07 2011-03-24 Terumo Corp 検査用血液容器および採血器具
CN201816872U (zh) * 2010-10-18 2011-05-04 浙江大学 伸缩水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06356A (ja) 1996-02-05 1997-08-12 Nissho Corp 血液バッグ及び血液成分分離方法
WO2013015419A1 (ja) 2011-07-28 2013-01-31 テルモ株式会社 遠心分離器用血液容器
JP2013226370A (ja) 2012-03-30 2013-11-07 Jms Co Ltd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及び血液成分分離方法
JP2014079442A (ja) 2012-10-17 2014-05-08 Jms Co Ltd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及びその姿勢保持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93456A1 (en) * 1986-12-15 1988-12-07 Uresil L.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llecting body fluids
US5632906A (en) * 1992-06-30 1997-05-27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separated component in liquid from a flexible bag in a centrifugal container
JP2002291874A (ja) * 2001-03-29 2002-10-08 Jms Co Ltd 血液成分分離用血液バッグ及び血液分離方法
CN1846603A (zh) * 2005-04-11 2006-10-18 榎本股份有限公司 血液收集工具
JP2011055916A (ja) * 2009-09-07 2011-03-24 Terumo Corp 検査用血液容器および採血器具
CN201816872U (zh) * 2010-10-18 2011-05-04 浙江大学 伸缩水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60486B2 (ja) 2018-07-18
US10238787B2 (en) 2019-03-26
WO2015045688A1 (ja) 2015-04-02
CN105636571A (zh) 2016-06-01
JPWO2015045688A1 (ja) 2017-03-09
US20160235906A1 (en) 2016-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36571B (zh)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US11660603B2 (en) Cell concentr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including a syringe and a syringe holder
CN106232020B (zh) 抽吸装置
JP6154904B2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TWI704934B (zh) 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
CN104507528B (zh) 输液套件及其使用方法
CN101765437B (zh) 血液成分分离收容装置
CN103068306A (zh) 通气血液取样装置
CN201949452U (zh) 药液自闭阀
KR200492869Y1 (ko) 에어 차단기능을 갖는 드립챔버
JP2015054181A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JP5860326B2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の姿勢保持具
WO2013146505A1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及び血液成分分離方法
US11752069B2 (en)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cellular medicine using a cellular medicine transfer system
JP2016198386A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CN115475705A (zh) Prp制作包的使用方法
JP2011062239A (ja) 半固形物用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454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1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earl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Hiroshima County

Applicant before: JMS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JIMRO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