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4934B - 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 - Google Patents

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4934B
TWI704934B TW106101524A TW106101524A TWI704934B TW I704934 B TWI704934 B TW I704934B TW 106101524 A TW106101524 A TW 106101524A TW 106101524 A TW106101524 A TW 106101524A TW I704934 B TWI704934 B TW I7049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slider
storage portion
blood cell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1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1534A (zh
Inventor
濱田成行
中村修二
佐渡克行
金田健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托朗塞爾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托朗塞爾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托朗塞爾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1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1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4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493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5/00Other centrifuges
    • B04B5/04Radial chamber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predominantly liquid mixtures, e.g. butyrometers
    • B04B5/0407Radial chamber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predominantly liquid mixtures, e.g. butyrometers for liquids contained in recepta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02Blood transfusion apparatus
    • A61M1/029Separating blood components present in distinct layers in a contain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02Blood transfusion apparatus
    • A61M1/0272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blood or blood constituents prior to or for conservation, e.g. freezing, drying or centrifu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02Blood transfusion apparatus
    • A61M1/0281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blood or blood constituents prior to transfusion, e.g. washing, filtering or thaw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93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using separ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densities of components, e.g. centrifug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11/00Feeding,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bowls
    • B04B11/04Periodical feeding or discharging; Contro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04Liquids
    • A61M2202/0413Blood
    • A61M2202/0439White blood cells; Leucocy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10Bone-marr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11/00Feeding,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bowls
    • B04B11/04Periodical feeding or discharging; Contro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B04B2011/046Loading, unloading, manipulating sample contain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ath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Centrifugal Separator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1),具備具有第1貯存部(21)及第2貯存部(22)之血液貯存槽(20)、能夠自第1貯存部往第2貯存部移動之滑塊(30)、及使貯存槽之內外連通之流路(40f)。於滑塊處於第1貯存部內時,第1貯存部與第2貯存部連通。當將滑塊插入至第2貯存部時,於滑塊與第2貯存部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且藉由滑塊將第1貯存部與第2貯存部之連通阻斷。滑塊可一邊於與第2貯存部之內周面之間維持液密之密封,一邊於第2貯存部內移動。隨著滑塊進入至第2貯存部內,第2貯存部內之血液成分通過流路而被擠出至貯存槽外。

Description

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對血液進行離心分離成各血液成分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
近年來,逐漸發展取代全血輸血而僅將血液中之必要成分輸血給患者之成分輸血、及進行用以製造血漿製劑之血漿採取等。因此,利用比重差對血液進行離心分離成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各成分並取出所需成分之血液成分之分離,正於血液事業之領域中持續發展。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用於將血液離心分離之裝置。該裝置具備用以貯存血液之血液貯存槽,該貯存槽具有第1貯存部、第2貯存部、及設置於第1貯存部與第2貯存部之間且與第1貯存部及第2貯存部連通之第3貯存部。於第1貯存部內設有能夠於第1貯存部內移動之第1阻斷構件,於第2貯存部內設有能夠於第2貯存部內移動之第2阻斷構件。
當將血液注入至貯存槽內進行離心分離時,血液被分離成第1貯存部內之紅血球成分、第2貯存部內之血漿成分、及第3貯存部內之白血球成分。之後,使第1阻斷構件移動,利用第1阻斷構件將第3貯存部之第1貯存部側之開口封閉,使第2阻斷構件移動,利用第2阻斷構件將 第3貯存部之第2貯存部側之開口封閉。於該狀態下,通過保持第1阻斷構件之中空之桿,將第3貯存部內之白血球成分回收。
若使用專利文獻1之裝置,則係將血液於3個貯存部內分別進行離心分離成紅血球成分、血漿成分、白血球成分之3種成分,之後,利用第1及第2阻斷構件阻斷相鄰之貯存部間之連通,因此,可在不使其他成分混入之下,將白血球成分回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5/025912號公報
專利文獻1之裝置中,於利用第1阻斷構件及第2阻斷構件將第3貯存部之兩端之開口密封之狀態下,於保持第1阻斷構件之桿連接注射器,而將第3貯存部內之白血球成分抽吸至注射器內。該方法存在如下問題,即,於第3貯存部之內周面,以附著於其上之狀態殘留有白血球成分內所含之細胞,因此,無法充分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將殘留於第3貯存部之白血球成分利用生理鹽水洗淨並回收之方法。具體而言,將第3貯存部內之白血球成分抽吸至注射器內之後,取代該注射器而將貯存有生理鹽水之注射器連接於桿。然後,將注射器內之生理鹽水注入至第3貯存部,利用生理鹽水將第3貯存部洗淨之後,將該生理鹽水抽吸至注射器。
然而,該方法需要將生理鹽水注入至第3貯存部且於之後抽吸生理鹽水之步驟。進一步地,為了自抽吸至注射器之生理鹽水分離並回收白血球成分,進而需要離心分離等步驟。因此,存在為了提高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而花費極大之工夫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且高效率地回收白血球成分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
本發明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用於對血液進行離心分離。上述裝置,具備具有第1貯存部及第2貯存部之血液貯存槽、能夠自上述第1貯存部往上述第2貯存部移動之滑塊、及使上述貯存槽內與上述貯存槽外連通之流路。於上述滑塊處於上述第1貯存部內時,上述第1貯存部與上述第2貯存部相互連通。當將上述滑塊插入至上述第2貯存部時,於上述滑塊與上述第2貯存部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且藉由上述滑塊阻斷上述第1貯存部與上述第2貯存部之連通。上述滑塊可一邊於與上述第2貯存部之內周面之間維持上述液密之密封,一邊於上述第2貯存部內移動。上述裝置構成為隨著上述滑塊進入上述第2貯存部內,上述第2貯存部內之血液成分通過上述流路而被擠出至上述貯存槽外。
根據本發明,以滑塊處於第1貯存部內之狀態對血液進行離心分離,之後,當將滑塊插入至第2貯存部內時,可將第2貯存部內之白血球成分通過流路而擠出至貯存槽外。滑塊於第2貯存部內移動時,將附著於第2貯存部之內周面之白血球成分刮取。因此,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 提高。
為了提高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於使用習知之裝置的情形時,需要使用生理鹽水之洗淨步驟、或洗淨所使用之生理鹽水之離心分離步驟,但於使用本發明之裝置的情形時,無需該等步驟。因此,根據本發明,可高效率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1、2: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
20:血液貯存槽
21:第1貯存部
22:第2貯存部
23:缸部
24:副貯存部
28:蛇腹構造(容積調整機構)
30、31:滑塊
32:阻斷構件
40f、32f、42f:流路
40:桿(第1桿)
40g:鎖定槽(第1鎖定機構)
41:第1桿
41g:第1鎖定槽(第1鎖定機構)
42:第2桿
42g:第2鎖定槽(第2鎖定機構)
110:鎖定構件(第1鎖定機構)
150:血液成分回收器
151:第1容器
152:第2容器
157a、157b:夾具(切換機構)
210:第1鎖定構件(第1鎖定機構)
220:第2鎖定構件(第2鎖定機構)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之立體圖。
圖2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裝置之剖面立體圖。
圖3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4A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中滑塊及桿之立體圖。圖4B係其剖面立體圖。
圖5A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中頂蓋之立體圖。圖5B係其剖面立體圖。
圖6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中鎖定構件之立體圖。
圖7係用於滑塊之鎖定機構處於鎖定狀態的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裝置之俯視圖。
圖8係用於滑塊之鎖定機構處於非鎖定狀態的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裝置之俯視圖。
圖9係滑塊處於嵌入至缸部之第1貯存部側之開口之狀態的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裝置之剖面圖。
圖10係結束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的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裝置之剖面圖。
圖11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血液成分回收器之立體圖。
圖12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之立體圖。
圖13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裝置之剖面立體圖。
圖14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15A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中,滑塊及第1桿之立體圖。圖15B係其剖面圖。
圖16A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中,阻斷構件及第2桿之立體圖。 圖16B係其剖面圖。
圖17A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中,頂蓋之立體圖。圖17B係其剖面立體圖。
圖18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中,第1鎖定構件之立體圖。
圖19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中,第2鎖定構件之立體圖。
圖20係處於初始狀態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裝置之俯視圖。
圖21A係處於阻斷構件將滑塊部與副貯存部之連通阻斷之狀態的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裝置之剖面圖。
圖21B係圖21A所示之裝置之立體圖。
圖22係處於將第1鎖定構件拔出之狀態的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裝置之剖面圖。
圖23係處於阻斷構件將第1貯存部與缸部之連通阻斷之狀態的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裝置之剖面圖。
圖24係結束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的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裝置之剖面圖。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裝置亦可進一步具備保持上述滑塊且被導出至上述貯存槽外之第1桿。於此情形時,上述流路能夠設置於上述第1桿內。利用第1桿保持滑塊,有利於容易進行貯存槽內之滑塊之移動。於第1桿內設置流路無需用以構成流路之另一構件,因此,有利於簡化裝置之構成。於滑塊側設置流路,有利於回收高純度之白血球成分及提高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裝置亦可進一步具備限制上述第1貯存部內之上述滑塊朝向上述第2貯存部移動之第1鎖定機構。此有利於防止滑塊意外地移動而將第1貯存部與第2貯存部之連通阻斷之事態發生。
上述第2貯存部,亦可具有與上述第1貯存部鄰接配置之缸部。於此情形時,較佳為:於上述缸部之內周面與上述滑塊之間形成上述液密之密封。
較佳為:上述缸部之內周面為圓筒面。此有利於以簡單之構成形成滑塊與缸部之內周面之間之液密之密封。
上述第2貯存部,可具有透過上述缸部而與上述第1貯存部連通之副貯存部。於此情形時,上述副貯存部亦可具有較上述缸部更大之內徑。由於在離心分離後貯存紅血球成分之副貯存部具有相對較大之內徑,故而可縮小貯存槽及裝置之高度。
上述第2貯存部,可具有透過上述缸部而與上述第1貯存部連通之副貯存部。於此情形時,可阻斷上述缸部與上述副貯存部之連通的阻斷構件,亦可設置於上述第2貯存部內。藉此,可於利用阻斷構件將缸部與副貯存部之連通阻斷之狀態下,將滑塊插入至缸部,從而將缸部內之白血球成分擠出至貯存槽外。若利用阻斷構件將缸部與副貯存部之連通阻斷,則缸部內之白血球成分與副貯存部內之紅血球成分不會混合。因此,根據上述之較佳之構成,可使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穩定地提高。
亦可為上述阻斷構件能夠於上述副貯存部內移動。於此情形時,較佳為:於上述阻斷構件處於上述副貯存部內時,上述缸部與上述副貯存部相互連通。較佳為:當將上述副貯存部嵌入至上述缸部之上述副貯存部側之開口時,藉由上述阻斷構件將上述缸部與上述副貯存部之連通阻斷。此種構成有利於以相對較簡單之構成確實地切換缸部與副貯存部之連通及其阻斷。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裝置,亦可進一步具備保持上述阻斷構件且被導出至上述貯存槽外之第2桿。於此情形時,上述流路可設置於上述第2桿內。利用第2桿保持阻斷構件,有利於容易進行副貯存部內之阻斷構件之移動。於第2桿內設置流路無需用以構成流路之另一構件,因此,有利於簡化裝置之構成。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裝置亦可具備用以維持上述阻斷構件將上述缸部與上述副貯存部之連通阻斷之狀態的第2鎖定機構。此有利於防止缸部與副貯存部意外地連通之事態發生。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裝置亦可進一步具備使上述第1貯 存部與上述貯存槽外連通之通氣埠。根據該較佳之構成,隨著滑塊進入至第2貯存部內,外部氣體通過通氣埠而流入至第1貯存部內。此有利於容易地進行藉由使滑塊於第2貯存部內移動而將血液成分擠出至貯存槽外之操作。
亦可於上述第2貯存部設置可調整上述貯存槽之容積的容積調整機構。根據該較佳之構成,可無關於要被離心分離之血液的血液量或血容比,而使離心分離後之白血球成分層之位置與第2貯存部內之所希望之區域(例如缸部)一致。此有利於提高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裝置亦可進一步具備將通過上述流路而被擠出至上述貯存槽外之上述血液成分回收之血液成分回收器。於此情形時,上述回收器亦可具備第1容器、第2容器、及使上述流路選擇性地連通於上述第1容器及上述第2容器之任一者之切換機構。根據該較佳之構成,可根據自第2貯存部通過流路而被擠出之血液成分,使流路適當地連通於第1容器及第2容器之任一者。此有利於回收實質上未混入有血漿成分或紅血球成分的高純度之白血球成分。
以下,一邊示出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邊對本發明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是,當然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實施形態。於以下說明中參照之各圖,為了便於說明而將構成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主要構件簡化表示。因此,本發明可具備以下各圖中未示出之任意之構件。又,可於本發明之範圍內對以下各圖所示之各構件進行變更或省略。
1.實施形態1
1.1.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之構成
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以下簡稱為「裝置」)1之構成進行說明。
圖1係裝置1之立體圖。圖2係沿著裝置1之上下方向面之剖面立體圖。於圖2中,一點鏈線1a係裝置1之中心軸。為了方便以下之說明,將與中心軸1a平行之方向稱為「上下方向」,將與和中心軸1a正交之平面平行之方向稱為「水平方向」。將沿著與中心軸1a正交之直線之方向稱為「半徑方向」或「徑向」,將繞著中心軸1a旋轉之方向稱為「圓周方向」。
如圖2所示,裝置1具備用以貯存血液之血液貯存槽(以下簡稱為「貯存槽」)20。裝置1用於將貯存於貯存槽20內之血液進行離心分離成各血液成分。
貯存槽20,具備第1貯存部21、及第2貯存部22。第2貯存部22,具備缸部23及副貯存部24。自上向下依序配置第1貯存部21、缸部23、副貯存部24,其等相互連通。即,缸部23與第1貯存部21及副貯存部24分別連通,第1貯存部21與副貯存部24透過缸部23而連通。裝置1,通常係將中心軸1a設於鉛直方向,將副貯存部24設於下方使用。大致圓筒形狀之開口25自第1貯存部21之上面之中央朝向上方突出。開口25、第1貯存部21、缸部23、副貯存部24,與中心軸1a同軸地配置。
血液透過開口25被注入至貯存槽20內。貯存槽20內貯存有血液之裝置1以離心力作用於圖1及圖2之箭頭F之方向之方式搭載於離心分離機。於離心分離時,各血液成分可自第1貯存部21通過缸部23而往副貯存部24或其相反方向自由移動。於離心分離後,比重相對較大之紅血球成分貯存於副貯存部24,比重相對較小之血漿成分貯存於第1貯存 部21,包含白血球成分及血小板之白血球層(白血球成分之層)貯存於缸部23。第1貯存部21、缸部23、副貯存部24之各容積,係以構成血液之各成分於離心分離後貯存於貯存槽20內之既定之部分內之方式設定。
第1貯存部21具有中空之大致圓筒形狀。
副貯存部24整體具有中空之大致圓筒形狀。副貯存部24之外徑及內徑分別與第1貯存部21之外徑及內徑大致相同。但是,於副貯存部24之圓筒形狀之側壁,設有可於上下方向伸長及/或壓縮之蛇腹構造28。蛇腹構造28,係藉由將副貯存部24之側壁週期性地彎折為鋸齒狀而形成。藉由使蛇腹構造28於上下方向伸縮,可使副貯存部24之容積、進而使貯存槽20之容積增減。即,蛇腹構造28作為可調整貯存槽20之容積的「容積調整機構」而發揮功能。
缸部23亦具有中空之大致圓筒形狀。缸部23之內周面,為於中心軸1a方向上內徑固定之圓筒面。如下所述,其於滑塊30在缸部23內朝向下方移動時,有利於在滑塊30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又,於離心分離時,各血液成分變得容易通過缸部23而朝向上方或下方移動,因此,各血液成分之分離能力提高,有利於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之提高。
缸部23之內徑,較第1貯存部21及副貯存部24之各內徑小。由於血液中之白血球成分之比率相對較小,故而藉由使缸部23之內徑較小,可使離心分離後之白血球層之厚度(上下方向尺寸)相對較大。此有利於高效率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較佳為:第1貯存部21之下側壁(缸部23側之壁)21a之 內面,具有以隨著靠近中心軸1a而下降(靠近缸部23)之方式傾斜之漏斗形狀(即,圓錐面形狀或傾斜面形狀)。此有利於離心分離時,第1貯存部21內之紅血球等比重相對較大之血球成分通過缸部23而往副貯存部24移動。
同樣地,較佳為:副貯存部24之上側壁(缸部23側之壁)24a之內面,具有以隨著靠近中心軸1a而上升(靠近缸部23)之方式傾斜之漏斗形狀(即,圓錐面形狀或傾斜面形狀)。此有利於離心分離時,副貯存部24內之血漿等比重相對較小之成分通過缸部23而往第1貯存部21移動。
貯存槽20之材料,較佳為具有於貯存有血液之狀態下其形狀不會變化(即,具有形狀保持性)之程度之機械強度,進而較佳為具有相對較高之剛性以使得即便於離心分離時受作用於血液之離心力之影響,變形亦能被抑制為較小。但是,較佳為:蛇腹構造28具有可伸縮之程度之柔軟性。又,較佳為:以可自外部視認貯存槽20內之血液之方式具有透明性。就此觀點而言,雖無限制,但例如可使用LDPE(低密度聚乙烯)、PP(聚丙烯)、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等樹脂材料。
貯存槽20之製造方法並無限制,但於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樹脂材料藉由吹塑成形法等而包含蛇腹構造28在內將貯存槽20之整體作為一零件一體地成形。與將分別製成之複數個零件接合之情形相比,貯存槽20無接縫而一體地成形有利於降低因離心分離時之離心力而被加壓之血液漏出至貯存槽20外之可能性。又,亦有利於貯存槽20之製造之簡化及成本之降低。
當然,亦可將分別製成之複數個構件液密地結合並一體化而製造貯存槽20。為了於缸部23之內周面與滑塊30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詳情於下文中進行敍述),較理想為:使構成缸部23之內周面之圓筒面之精度提高。就該觀點而言,較佳為:利用射出成形法等使用模具而高精度地形成缸部23之內周面。為了實現此,可利用射出成形法製成缸部23整體,或者,亦可利用射出成形法製成構成缸部23之內周面之圓筒狀之構件,且將該構件嵌入至另行利用吹塑成形法製成之貯存槽20內。於射出成形法中,為了提高成形精度,較佳為:使用相對較硬質之材料、例如聚碳酸酯、聚乙烯、聚酯、聚甲基戊烯、甲基丙烯酸、ABS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ET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VC(聚氯乙烯)等樹脂材料。
圖3係裝置1之分解立體圖。如可從圖1~圖3理解般,於貯存槽20之外周面安裝支持構件90。支持構件90具有大致沿著貯存槽20之外周面之內周面,且自貯存槽20之上端(包圍開口25之圓筒形狀部分)遍及至蛇腹構造28而覆蓋貯存槽20。支持構件90係由2個支持半體91a、91b所構成(參照圖3)。支持半體91a、91b以其等之間夾著貯存槽20之方式安裝於貯存槽20之外周面。之後,於支持半體91a、91b,自其等上方外嵌鎖定環98。如此,於貯存槽20上將支持半體91a與支持半體91b一體化。之後,於支持構件90之下端安裝底蓋80,於支持構件90之上端安裝頂蓋60。
支持構件90(支持半體91a、91b)於其下端具備裙部92。裙部92具有圓筒形狀,且包圍貯存槽20之蛇腹構造28。於裙部92之外周 面,形成有公螺紋93。
底蓋80具有有底圓筒形狀。於底蓋80之圓筒部之內周面,形成有母螺紋83。母螺紋83與支持構件90之公螺紋93螺合。
相對於支持構件90使底蓋80旋轉,隨著將公螺紋93旋入母螺紋83,貯存槽20之蛇腹構造28於支持構件90與底蓋80之間於上下方向被壓縮變形。當蛇腹構造28壓縮變形時,副貯存部24之容積減少,使貯存槽20之容積減少。如此,藉由調整公螺紋93相對於母螺紋83之旋入深度,可調整蛇腹構造28之壓縮變形量,進而可調整貯存槽20之容積。支持構件90之公螺紋93與底蓋80之母螺紋83,構成調整蛇腹構造28之伸縮量的「蛇腹調整機構」。顯示底蓋80之旋轉位置或公螺紋93與母螺紋83之螺合深度之刻度,亦可設置於底蓋80或支持構件90。
支持構件90及底蓋80防止因於離心分離時作用於血液貯存槽20內之血液之離心力導致貯存槽20(尤其是蛇腹構造28或缸部23)變形。因此,較佳為:支持構件90及底蓋80具有實質上可視為剛體之程度之較高的機械強度。又,較佳為:支持構件90及底蓋80具有透明性,以便能夠透過支持構件90及底蓋80而透視貯存槽20內之血液。就此觀點而言,作為支持構件90及底蓋80之材料,例如可例示聚碳酸酯、聚丙烯、硬質聚氯乙烯、聚甲醛、聚醚醚酮等樹脂材料。
如圖2所示,裝置1,於第1貯存部21內具備滑塊30。滑塊30保持於桿40之下端。
圖4A係滑塊30及桿40之立體圖,圖4B係其剖面立體圖。滑塊30具有大致圓板形狀(或較薄之大致圓筒形狀)。於滑塊30之圓筒面 狀之外周面,作為密封構件安裝有環狀之墊圈50。於滑塊30之中央設置有於上下方向貫通滑塊30之貫通孔。
桿40為具有中空圓筒形狀之棒狀構件。桿40之下端連接於滑塊30之上面之中央。如圖4B所示,桿40之內腔與滑塊30之貫通孔連通而形成流路40f。流路40f於上下方向貫通滑塊30及桿40。於桿40之外周面形成有於水平方向延伸之一對鎖定槽40g。另外,鎖定槽40g無需於圓周方向被斷離,例如,亦可為於圓周方向連續之環狀之槽。於桿40之外周面安裝有O型環53。O型環53位於鎖定槽40g與滑塊30之間。
於本實施形態中,滑塊30(除墊圈50以外)與桿40作為整體而一體地製造成為一個零件,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將分別製造之滑塊30與桿40組合。
圖5A係頂蓋60之立體圖,圖5B係其剖面立體圖。頂蓋60,具備圓形之頂板61、自頂板61之外周端緣朝向下方延伸之圓筒形狀之外周壁62、及自頂板61之下面朝向下方延伸之導引筒63。
於頂板61之上面,設有筆直延伸之槽65。槽65之寬度並不固定,具備寬度相對較寬之寬幅部65a、及寬度相對較窄之窄幅部65b。寬幅部65a設置於頂板61之中央,窄幅部65b連接寬幅部65a與頂板61之外周端緣。
導引孔70於上下方向貫通頂板61及導引筒63。導引孔70係與頂板61同軸地設置於槽65之寬幅部65a內。於導引孔70之朝向上方之開口之端緣,藉由被略微擴徑而形成環狀之凹部,於該凹部內安裝有O型環54。
於頂板61,設有於上下方向貫通頂板61之2個貫通孔64a、64b。貫通孔64a、64b設置於頂板61之槽65以外之區域。
貫通孔64a,被利用作為用以將血液注入至貯存槽20內之注入埠。貫通孔64a(注入埠64a),於將血液注入至貯存槽20內之後,由栓(未圖示)等密封。
貫通孔64b,被利用作為通氣埠。於貫通孔64b(通氣埠64b)內,設有通氣過濾器68。通氣過濾器68係具有使氣體通過但不使液體通過、又亦不使細菌等通過之性質之過濾器。貫通孔64b(通氣埠64b)透過通氣過濾器68而使貯存槽20(尤其是第1貯存部21)內與外界氣體連通。
於外周壁62之內周面,設有與設置於支持構件90(支持半體91a、91b)之公螺紋99(參照圖3)螺合之母螺紋69。
圖6係鎖定構件110之立體圖。鎖定構件110具備大致矩形之薄板狀之操作部111、及設置於操作部111之一邊之大致「U」字形狀之框架112。框架112,具備前端之擴徑部114、及擴徑部114與操作部111之間之相互平行之2根鎖定桿113。於本實施形態中,擴徑部114具有大致圓形,但擴徑部114之形狀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具有橢圓形、正六邊形(參照下述之圖19)、正八邊形等任意之形狀。擴徑部114之內徑(擴徑部114之內接圓之直徑)與桿40(參照圖4A)之外徑大致相同或較其略大。擴徑部114之外尺寸較2根鎖定桿113之外尺寸大。2根鎖定桿113間之間隔較擴徑部114之內徑小,又,較桿40之外徑更小。如下述般,2根鎖定桿113以可與形成於桿40之鎖定槽40g(參照圖4A、圖4B)卡合之方式構成。
如可從圖2及圖3理解般,保持於桿40之滑塊30、及頂蓋 60概略地以如下之方式組裝於貯存槽20。
於貯存槽20安裝支持構件90。桿40,自下方插入至頂蓋60之導引孔70。將滑塊30插入至貯存槽20之開口25,將頂蓋60螺固於支持構件90之上端。開口25由頂板61覆蓋。桿40,貫通頂蓋60並朝向上方突出。將桿40插入至鎖定構件110之擴徑部114內。然後,使鎖定構件110嵌入至形成於頂蓋60之上面之槽65。更詳細而言,使鎖定構件110之擴徑部114及操作部111,分別嵌入至槽65之寬幅部65a及窄幅部65b。以設置於桿40之鎖定槽40g成為與鎖定構件110相同之高度之方式調整桿40之上下方向之位置。然後,使鎖定構件110於槽65內移動,使鎖定構件110之鎖定桿113嵌入至桿40之鎖定槽40g。
圖7係以此方式組裝之裝置1之俯視圖。桿40位於鎖定構件110之鎖定桿113間。圖1及圖2顯示鎖定構件110處於圖7之位置之裝置1。如圖2所示,鎖定桿113卡合於桿40之鎖定槽40g。因此,防止桿40及保持於其之滑塊30下降。如此,鎖定構件110及與其卡合之設置於桿40之鎖定槽40g構成防止滑塊30下降之「用於滑塊30之鎖定機構」。利用鎖定機構進行之鎖定之有效化/無效化之切換,可藉由使鎖定構件110在槽65內於水平方向移動而進行。於如圖7般,桿40位於鎖定桿113間,鎖定桿113卡合於鎖定槽40g時,鎖定機構成為鎖定狀態,於桿40位於擴徑部114內時,鎖定機構成為非鎖定狀態。鎖定構件110之移動可將手指壓抵於操作部111而進行。
於鎖定機構為鎖定狀態時,如圖2所示,保持於桿40之下端之滑塊30,未與第1貯存部21之內周面接觸,而於第1貯存部21內懸 浮。將圖2所示之滑塊30之位置稱為滑塊30之「初始位置」。
只要鎖定構件110(鎖定桿113)與桿40之卡合(鎖定狀態)未解除,則即便對桿40施加向下之力,或者重力或離心力作用於桿40及滑塊30,滑塊30亦不會自初始位置下降。鎖定機構有利於將滑塊30穩定地保持於初始位置。因此,保證第1貯存部21與第2貯存部22(缸部23及副貯存部24)之連通。此有利於在自貯存槽20之開口25注入血液時,使血液自第1貯存部21往第2貯存部22確實地流入。又,有利於使血液離心分離成第1貯存部21內之血漿成分、缸部23內之白血球成分、及副貯存部24內之紅血球成分。
將滑塊30處於初始位置且鎖定構件110與桿40卡合之狀態(鎖定狀態)稱為「初始狀態」(圖1、圖2、圖7)。
O型環53、54,將桿40之外周面與頂蓋60之導引孔70之內周面之間的間隙液密地密封。進一步地,頂蓋60將貯存槽20之上端之開口25液密地密封。因此,貯存槽20內之空間,除了設置於滑塊30及桿40之流路40f、及頂蓋60之貫通孔64a(注入埠64a)、貫通孔64b(通氣埠64b)以外,被液密地密封。
滑塊30之材料,較佳為:以墊圈50可於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詳情於下文中進行敍述)之方式實質上可視為剛體之硬質材料。具體而言,作為滑塊30之材料,例如可使用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樹脂、聚乙烯(PE)、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合樹脂(EVA)等樹脂材料。又,為了抑制紅血球往滑塊30附著,亦可於滑塊30之上面設置圓錐面等傾斜面或實施塗佈 (coating)。
作為墊圈50,可使用與安裝於一般的注射器之柱塞(推子)之前端的墊圈相同者。又,作為O型環53、54,可使用能夠形成液密之密封的通用之O型環。墊圈50及O型環53、54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天然橡膠、異戊二烯橡膠、矽酮橡膠等橡膠或苯乙烯系彈性體、烯烴系彈性體、聚胺基甲酸酯系彈性體等熱塑性彈性體等具有橡膠彈性之材料(亦稱為彈性體)。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滑塊30作為密封材料安裝有墊圈50,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可將能夠於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之任意之密封材料安裝於滑塊30。例如,亦可將與O型環53、54同樣之任意的O型環安裝於滑塊30之外周面。
1.2.使用方法
對裝置1之使用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採取要被離心分離之血液(骨髓液)。採取方法為任意,例如,可將事先利用肝素(heparin)濕潤之注射器於骨髓穿刺十數處,並採取既定量(例如,100ml~400ml左右)之骨髓液。
其次,測定所採取之血液之血液量及血容比。根據血液量及血容比計算紅血球成分之量、血漿量。
準備處於初始狀態之空的裝置1(參照圖1、圖2、圖7)。使底蓋80旋轉而調整蛇腹構造28之壓縮變形量。壓縮變形量係根據先前求出之紅血球成分量及血漿量,以離心分離後之白血球層形成於貯存槽20之缸部23內之方式決定。於桿40之上端,安裝有封堵流路40f之蓋(未圖示)。
接著,透過貫通孔64a(注入埠64a)將所採取之血液注入至貯存槽20內。伴隨著注入血液,貯存槽20內之空氣透過貫通孔64b(通氣埠64b)而流出至貯存槽20外。因此,即便將流路40f關閉,血液之注入亦較容易。之後,將貫通孔64a(注入埠64a)密封。
接著,將填充有血液之裝置1安裝於離心分離機,進行離心分離。離心力,與中心軸1a平行地作用於圖1及圖2之箭頭F之方向。血液被離心分離成第1貯存部21內之血漿成分、缸部23內之白血球層(白血球成分及血小板)、及副貯存部24內之紅血球成分。
於初始狀態下,處於鎖定構件110卡合於保持滑塊30之桿40且鎖定機構有效地發揮功能之鎖定狀態。因此,即便於離心分離時離心力F起作用,滑塊30亦不會自初始位置往下方移動。
於離心分離後,將裝置1自離心分離機取出。亦可以白血球層準確地配置於缸部23內之方式,於離心分離後視需要使底蓋80旋轉,而微調整白血球層之上下方向位置。
接著,於桿40之上端連接血液成分回收器150(參照圖11,詳情於下文中進行敍述)。
接著,如圖8所示,以桿40位於擴徑部114內之方式,使鎖定構件110於槽65內於水平方向移動。藉此,鎖定構件110之鎖定桿113與桿40之鎖定槽40g之卡合被解除(非鎖定狀態)。
接著,將桿40往下方按下。設置於桿40下端之滑塊30亦與桿40一起往下方移動。如圖9所示,滑塊30嵌入至缸部23之上側(第1貯存部21側)之開口。於設置於滑塊30之墊圈50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 間形成液密之密封。其結果,第1貯存部21與第2貯存部22(缸部23及副貯存部24)之間的連通被滑塊30液密地阻斷。
進一步地將桿40往下方按下。滑塊30一邊於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維持液密之密封,一邊於缸部23內朝向下方移動。隨著滑塊30進入至缸部23內(即,遠離第1貯存部21),第2貯存部22之容積減少。因此,與滑塊30之下面接觸之血液成分(例如,白血球成分)通過流路40f而流出至貯存槽20外。隨著滑塊30之下降,外部氣體透過貫通孔64b(通氣埠64b)而流入至第1貯存部21內,從而防止第1貯存部21內成為負壓。因此,按下桿40及滑塊30之操作較容易。
於使缸部23內之所有白血球成分流出至貯存槽20外之時點,停止滑塊30之下降,白血球成分之回收作業結束。圖10係此時之裝置1之剖面圖。滑塊30到達至缸部23之下側(副貯存部24側)之開口或其附近。
1.3.作用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1之裝置1,於貯存槽20內具有能夠自第1貯存部21向缸部23(第2貯存部22)移動之滑塊30。於滑塊30處於第1貯存部21內時,第1貯存部21與缸部23相互連通。當將滑塊30插入至缸部23時,於滑塊30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滑塊30將第1貯存部21與缸部23之連通阻斷。滑塊30可一邊維持該液密之密封,一邊於缸部23內移動。因此,當將滑塊30保持於第1貯存部21內以進行血液之離心分離,之後,將滑塊30自第1貯存部21插入至缸部23內時,隨著滑塊30進入至缸部23內,可將缸部23內之血液成分通過流路 40f而擠出至貯存槽20外。若於即將讓滑塊30插入至缸部23內之前以缸部23內存在白血球成分之方式將血液離心分離,則可通過流路40f而回收白血球成分。
滑塊30以於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維持液密之密封之方式於內周面上滑動。因此,附著於缸部23之內周面之白血球成分,藉由滑塊30滑動而被刮取(或被削落)。於滑塊30通過後,於缸部23之內周面幾乎不殘留白血球成分。因此,裝置1有利於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之提高。
如上所述,於使用習知之裝置(參照專利文獻1)之情形時,為了提高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必需使用生理鹽水之洗淨作業。然而,若僅憑利用生理鹽水之洗淨,則存在有無法充分地回收附著於貯存槽之內周面之白血球成分的情況。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裝置1中,由於滑塊30一邊與缸部23接觸一邊移動(即,滑動),故可更確實地回收附著於缸部23之內周面之白血球成分。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習知相比,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顯著提高。
又,於使用習知之裝置之情形時,除了利用生理鹽水將貯存槽內洗淨之步驟以外,之後還必需進行如下步驟,即,對包含白血球成分之生理鹽水進行離心分離等而自生理鹽水分離並回收白血球成分。因此,為了提高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將花費極大之工夫。相對於此,於使用本實施形態之裝置1之情形時,無需洗淨步驟或生理鹽水之離心分離步驟便可提高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因此,藉由使用裝置1,可高效率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習知之裝置,為了將貯存槽之第3貯存部(相當於本實施形 態1之缸部23的部分)之上下之開口封堵,必須具備能夠於貯存槽內移動之2個阻斷構件。又,習知之裝置中,係於將貯存槽之第3貯存部之上下之開口封堵之狀態下,將第3貯存部內之白血球成分抽吸至注射器,因此,除了用以供白血球成分自第3貯存部流出之流路以外,還必須設置用以隨著白血球成分之流出而使空氣流入至第3貯存部內之空氣流路以免第3貯存部成為負壓。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能夠於貯存槽20內移動之構件僅為滑塊30。又,由於利用滑塊30將第2貯存部22內之白血球成分擠出並回收,故無需通至第2貯存部22之空氣流路。進一步地,用以使白血球成分流出之流路40f,設置於用以使滑塊30移動之桿40內。其等之結果,本實施形態1之裝置1,與習知之裝置相比,其構造格外簡單。
於習知之裝置中,於利用2個阻斷構件將貯存槽之第3貯存部(相當於本實施形態1之缸部23之部分)之上下之開口封堵之狀態下,透過設置於保持將第3貯存部之下側之開口封堵之阻斷構件(第1阻斷構件)之桿內之流路,而回收第3貯存部內之白血球成分。由於以隨著自第3貯存部回收白血球成分而空氣流入至第3貯存部內之方式構成,因此供白血球成分流動之流路透過設置在位於第3貯存部之下端之第1阻斷構件附近之位置的開口而與第3貯存部連通。因此,流路變長,故附著於流路之內壁面之白血球成分變多。又,白血球成分亦附著於下側之第1阻斷構件之表面。如此,白血球成分所附著之區域較廣,故存在無法充分地回收白血球成分之問題。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用以回收白血球成分之流路40f設置於保持滑塊30之桿40,故可使流路40f較習知之裝置之流路短。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不存在相當於習知裝置之第1阻斷構件之構 件。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供白血球成分附著之區域相對較小。因此,本實施形態之裝置1有利於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之提高。
於習知的裝置中,於將貯存槽之第3貯存部(相當於本實施形態1之缸部的部分)之下側之開口及上側之開口分別利用阻斷構件依序封堵之後,將第3貯存部內之白血球成分回收。於利用阻斷構件將第3貯存部之下側之開口封堵時,有時阻斷構件會將白血球成分之層與紅血球成分之層之邊界攪亂,而於邊界附近白血球成分與紅血球成分混合。其結果,存在有引起如下問題之情況,即,於所回收之白血球成分中混入紅血球成分,或無法回收所有白血球成分等。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1中,無需將缸部23之下側(副貯存部24側)之開口封堵。又,即便將滑塊30自上側之開口插入至缸部23,處於缸部23之下側之開口附近的白血球成分之層與紅血球成分之層之邊界亦幾乎不受影響。因此,可消除習知裝置之上述問題。就此點而言,裝置1亦有利於提高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
進一步地,於本實施形態1中,為了回收白血球成分,只要於離心分離後將桿40按下,使滑塊30自第1貯存部21向缸部23移動即可。藉由按壓桿40而將白血球成分擠出之原理,係與於一般的注射器中將柱塞按入至外筒內而將外筒內之液體擠出之原理基本上相同。由於只要使桿40及滑塊30朝向下方簡單移動即可回收白血球成分,因此誤操作之可能性低,且可減輕作業者之負擔。
1.4.血液成分回收器
針對適於使用本實施形態1之裝置1回收白血球成分之血液成分回收器進行說明。
圖11顯示血液成分回收器150之一例。回收器150,具備第1容器151及第2容器152、以及柔軟且透明之管155。管155自主管155c呈Y字狀(或T字狀)分支為2個分支管155a、155b。主管155c連接於裝置1之桿40之上端(參照圖1、圖2)。分支管155a、155b分別連接於容器151、152。於分支管155a、155b上,設有用以將各自之流路開閉之夾具157a、157b。於容器151、152之蓋,設有用以使容器151、152之內外氣體連通之通氣孔151a、152a。於通氣孔151a、152a,設有使氣體通過但不使液體通過之通氣過濾器(未圖示)。
使用回收器150之血液成分之回收作業,係以如下之方式進行。
於將裝置1內之血液離心分離之後,於滑塊30處於初始位置之初始狀態(參照圖2)下,將主管155c連接於桿40之上端。之後,使桿40下降,使滑塊30嵌入至缸部23之上側之開口(參照圖9)。
透過支持構件90及貯存槽20,觀察缸部23內之血液成分。例如,於在缸部23內,於滑塊30之正下方存在較薄之血漿成分之層,於其下存在白血球成分之層之情形時,將夾具157a打開,將夾具157b關閉。然後,使桿40下降。隨著滑塊30於缸部23內下降,首先血漿成分自缸部23通過桿40之流路40f及管155流出,接著白血球成分流出。透過管155觀察流動於管155之血液成分,於流動於管155之血液成分自血漿成分切換為白血球成分時,將夾具157a關閉,將夾具157b打開。之後,繼而使桿40下降。之後,於流動於管155之血液成分自白血球成分切換為紅血球成分時(參照圖10),將夾具157b關閉,停止桿40之下降操作。如此,可分別 於第1容器151回收血漿成分,於第2容器152回收白血球成分。
如此,回收器150,具備2個容器151、152、及切換其等與裝置1之流路40f之連通的切換機構(夾具157a、157b)。藉由使用此種回收器150,即便於使滑塊30嵌入至缸部23之上側之開口之時點(參照圖9),於滑塊30之下側存在血漿成分之層或紅血球成分之層進入至缸部23之下部,亦可藉由利用切換機構(夾具157a、157b)切換流路40f與容器151、152之連通,而回收實質上未混入有血漿成分或紅血球成分之高純度之白血球成分。
因此,於使用回收器150之情形時,於離心分離後之滑塊30處於初始位置之狀態(參照圖2)下,白血球成分之層之上端及下端無需分別與缸部23之上端及下端準確地一致。只要白血球成分之層均存在於缸部23內即可,血漿成分之層或紅血球成分之層亦可進入至缸部23內。因此,可省略計算所採取之血液之紅血球成分之量或血漿量之步驟或緩和蛇腹構造28之壓縮變形量之調整精度,可簡化白血球成分之回收作業。進而,亦可省略如蛇腹構造28之容積調整機構,而使貯存槽20及裝置1之構成進一步簡化。
上述回收器150,具備夾具157a、157b作為用以使流路40f選擇性地與第1容器151及第2容器152之任一者連通之切換機構,但切換機構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切換機構亦可取代夾具157a、157b而為設置於管155之Y字狀(或T字狀)之分支部分之三通閥。
第1容器151及第2容器152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第1容器151及/或第2容器152亦可為將具有柔軟性之片材貼 合而成之袋。於此情形時,於袋亦可不設置通氣孔151a、152a。
2.實施形態2
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進行說明。於以下之說明中參酌之圖式中,對具有與實施形態1中參酌之圖式所示之構件或要素相同之功能的構件或要素標註與實施形態1相同之符號。於本實施形態2中,關於該等構件或要素,省略重複之說明。因此,視需要須參酌實施形態1之說明。以下,以與實施形態1之不同點為中心,對本實施形態2進行說明。
2.1.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之構成
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以下簡稱為「裝置」)2之構成進行說明。
圖12係裝置2之立體圖。圖13係裝置2之沿著上下方向面之剖面立體圖。於圖13中,一點鏈線2a係裝置2之中心軸。圖14係裝置2之分解立體圖。
如圖13所示,裝置2於第1貯存部21內具備滑塊31,於副貯存部24內具備阻斷構件32。滑塊31係與實施形態1之滑塊30同樣地發揮功能之構件,且保持於2根第1桿41之下端。阻斷構件32保持於第2桿42之下端。
圖15A係滑塊31及第1桿41之立體圖,圖15B係其剖面圖。滑塊31具有大致圓板形狀(或較薄之大致圓筒形狀)。於滑塊31之中央,形成有於上下方向貫通滑塊31之貫通孔31a。具有有底之圓筒形狀之墊圈51,以覆蓋滑塊31之外周面及下面之方式安裝於滑塊31。於墊圈51之與滑塊31之貫通孔31a對應之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通墊圈51之底板的 貫通孔51a。較佳為:貫通孔51a之開口徑,略小於貫通孔31a之開口徑。
第1桿41為實心之棒狀構件。2根第1桿41設置於滑塊31之上面之相對於貫通孔31a對稱之位置。2根第1桿41相互平行地朝向上方延伸。
於各第1桿41之外周面,形成有於水平方向延伸之一對第1鎖定槽41g(於圖15A中,看不到設置於第1桿41之背面側之第1鎖定槽41g)。再者,設置於第1桿41之各者的第1鎖定槽41g,無需於圓周方向斷離,例如,亦可為於圓周方向連續之環狀之槽。
於本實施形態中,滑塊31(除墊圈51以外)與第1桿41係作為整體而一體地製造成為一個零件,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將分別製造之滑塊31與第1桿41組合。
圖16A係阻斷構件32及第2桿42之立體圖,圖16B係其剖面圖。阻斷構件32,具有大致圓板形狀(或較薄之大致圓筒形狀)。於阻斷構件32之圓筒面狀之外周面,安裝有O型環52。於阻斷構件32之上面,形成有4個開口32a。4個開口32a透過形成於阻斷構件32內之具有大致十字之俯視形狀之流路32f而相互連通。開口32a之數量無需為4個,可多於4個,亦可少於4個。
第2桿42為具有中空圓筒形狀之棒狀構件。較佳為,第2桿42具有與第1桿41(參照圖15A)相同之外徑。第2桿42設置於阻斷構件32之上面之中央。如圖16B所示,第2桿42內之流路42f與阻斷構件32內之流路32f連通。因此,開口32a、流路32f、流路42f依序連通。
另外,亦可省略阻斷構件32之開口32a及流路32f,而於第 2桿42之阻斷構件32附近之位置設置與流路42f連通且沿著半徑方向之橫孔。
於第2桿42之外周面,形成有於水平方向延伸之一對第2鎖定槽42g(於圖16A中,看不到設置於第2桿42之背面側之第2鎖定槽42g)。再者,第2鎖定槽42g無需於圓周方向斷離,例如,亦可為於圓周方向連續之環狀之槽。
圖17A係頂蓋260之立體圖,圖17B係其剖面立體圖。頂蓋260,具備圓形之頂板61、自頂板61之外周端緣朝向下方延伸之圓筒形狀之外周壁62、及自頂板61之下面朝向下方延伸之導引筒263。
於頂板61之上面,設置有筆直地延伸之槽67。槽67之寬度並不固定,與實施形態1之槽65(參照圖5A)同樣地具備寬度相對較寬之寬幅部67a、及寬度相對較窄之窄幅部67b。寬幅部67a設置於頂板61之中央,窄幅部67b將寬幅部67a與頂板61之外周端緣連接。
3個導引孔71a、71b、72於上下方向貫通頂板61及導引筒263。導引孔71a、71b、72沿著與槽67之長度方向大致正交之直線配置。第1導引孔71a、71b隔著槽67設置於其兩側,第2導引孔72與頂板61同軸地設置於槽67之寬幅部67a內。於導引孔71a、71b、72之朝向上側之開口之端緣藉由略微擴徑而形成環狀之凹部,於該凹部內安裝有O型環55a、55b、56。同樣地,於導引孔71a、71b之朝向下側之開口之端緣藉由略微擴徑而形成環狀之凹部,於該凹部內安裝有O型環57a、57b。
於頂板61之槽67以外之區域,設置有於上下方向貫通頂板61之2個貫通孔64a、64b。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貫通孔64a被利用作為 注入埠,貫通孔64b被利用作為通氣埠。
圖18係第1鎖定構件210之立體圖。第1鎖定構件210具備大致「C」字形狀之操作部211、及自操作部211之兩端延伸之2根鎖定桿213。2根鎖定桿213,除了設置於其長度方向之大致中間位置之擴幅部214以外,相互平行地延伸。擴幅部214處之鎖定桿213間之間隔,較其他部分處之間隔大。擴幅部214之內徑(擴幅部214之內接圓之直徑)與第2桿42(參照圖16A)之外徑大致相同或較其略大。擴幅部214以外之2根鎖定桿213間之間隔,較第1桿41(參照圖15A、圖15B)之外徑小。如下述般,2根鎖定桿213之除擴幅部214以外之部分,構成為可與形成於第1桿41之第1鎖定槽41g(參照圖15A)卡合。
圖19係第2鎖定構件220之立體圖。第2鎖定構件220,與實施形態1之鎖定構件110(參照圖6)同樣地,具備大致矩形之薄板狀之操作部221、及大致「U」字形狀之框架222。框架222,具備擴徑部224、及擴徑部224與操作部221之間的相互平行之2根鎖定桿223。於本實施形態中,雖擴徑部224具有大致正六邊形,但擴徑部224之形狀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具有圓形(參照圖6)、橢圓形、正八邊形等任意之形狀。擴徑部224之內徑(擴徑部224之內接圓之直徑),與第2桿42(參照圖16A)之外徑相同或較其略大。擴徑部224之外尺寸,較2根鎖定桿223之外尺寸大。2根鎖定桿223間之間隔,較擴徑部224之內徑小,又,較第2桿42之外徑更小。如下述般,2根鎖定桿223構成為可與形成於第2桿42之第2鎖定槽42g(參照圖16A)卡合。
如可從圖13及圖14理解般,保持於第1桿41之滑塊31、 保持於第2桿42之阻斷構件32、及頂蓋260,概略地以如下之方式組裝於貯存槽20。
於貯存槽20安裝支持構件90。阻斷構件32,自開口25被插入至貯存槽20內。使用第2桿42,阻斷構件32自第1貯存部21通過缸部23而移動至副貯存部24內。第2桿42,依序插入至墊圈51之貫通孔51a及滑塊31之貫通孔31a。進而,第2桿42,自下方插入至頂蓋260之第2導引孔72。又,2根第1桿41,自下方插入至頂蓋260之第1導引孔71a、71b。將頂蓋260螺固於支持構件90之上端。開口25由頂板61覆蓋。桿41、41、42貫通頂蓋260並朝向上方突出。
將第2桿42插入至第2鎖定構件220之擴徑部224內。然後,使第2鎖定構件220嵌入至形成於頂蓋260之上面之槽67。更詳細而言,使第2鎖定構件220之擴徑部224及操作部221,分別嵌入至槽67之寬幅部67a及窄幅部67b(參照圖20)。
接著,將桿41、41、42插入至第1鎖定構件210之2根鎖定桿213間。以第2桿42位於擴幅部214內之方式,調整第1鎖定構件210之水平方向位置。然後,使鎖定桿213嵌入至設置於第1桿41之第1鎖定槽41g。將第1鎖定構件210載置於頂蓋260之頂板61上。
圖20係以上述方式組裝成之裝置2之俯視圖。第2桿42,位於第2鎖定構件220之擴徑部224內,且位於第1鎖定構件210之擴幅部214內。第1桿41,位於第1鎖定構件210之鎖定桿213間。圖12及圖13顯示第1及第2鎖定構件210、220處於圖20之位置之裝置2。
如圖12所示,第1鎖定構件210之鎖定桿213(除擴幅部 214以外)卡合於第1桿41之第1鎖定槽41g。因此,防止第1桿41及保持於其之滑塊31下降(參照圖13)。如此,第1鎖定構件210及與其卡合之設置於第1桿41之第1鎖定槽41g,構成防止滑塊31下降之「用於滑塊31之鎖定機構」(以下稱為「第1鎖定機構」)。利用第1鎖定機構進行之鎖定之有效化/無效化之切換,可藉由第1鎖定構件210相對於第1桿41之裝卸而進行。於如圖20般第1桿41位於鎖定桿213間、且鎖定桿213卡合於第1鎖定槽41g時,第1鎖定機構成為鎖定狀態,若將第1鎖定構件210自第1桿41拉取(參照下述圖22),則第1鎖定機構成為非鎖定狀態。第1鎖定構件210之自第1桿41之拉取,可藉由將手指放入操作部211,於桿41、42、41之排列方向拉拽第1鎖定構件210而進行。
於第1鎖定機構為鎖定狀態時,如圖13所示,保持於第1桿41之下端之滑塊31,不與第1貯存部21之內周面接觸,而於第1貯存部21內懸浮。將圖13所示之滑塊31之位置稱為滑塊31之「初始位置」。
只要第1鎖定構件210(鎖定桿213)與第1桿41之卡合(鎖定狀態)未解除,則即便對第1桿41施加向下之力,或者重力或離心力作用於第1桿41及滑塊31,滑塊31亦不會自初始位置下降。第1鎖定機構,有利於將滑塊31穩定地保持於初始位置。因此,保證第1貯存部21與第2貯存部22(缸部23)之連通。此有利於在自貯存槽20之開口25注入血液時,使血液自第1貯存部21往第2貯存部22確實地流入。又,有利於使血液離心分離成第1貯存部21內之血漿成分、缸部23內之白血球成分、及副貯存部24內之紅血球成分。
如圖20所示,第2鎖定構件220之擴徑部224之內徑,與 第2桿42之外徑相同或較其大。又,第1鎖定構件210之擴幅部214之內徑,與第2桿42之外徑相同或較其大。因此,於圖13中,第2桿42及保持於其下端之阻斷構件32能夠相對於貯存槽20於上下方向移動。
另一方面,當以第2鎖定槽42g成為與第2鎖定構件220相同之高度之方式使第2桿42上升時,可使第2鎖定構件220之鎖定桿223嵌入至第2桿42之第2鎖定槽42g(參照下述圖21A及圖21B)。
當鎖定桿223卡合於第2鎖定槽42g時,能防止第2桿42及保持於其之阻斷構件32下降。如此,第2鎖定構件220及與其卡合之設置於第2桿42之第2鎖定槽42g,構成防止阻斷構件32下降之「用於阻斷構件32之鎖定機構」(以下稱為「第2鎖定機構」)。利用第2鎖定機構進行之鎖定之有效化/無效化之切換,可藉由於槽67內使第2鎖定構件220於水平方向移動而進行。於如圖20般第2桿42位於擴徑部224內時,第2鎖定機構成為非鎖定狀態,於第2桿42位於鎖定桿223間、且鎖定桿223卡合於第2鎖定槽42g時(參照下述圖21A及圖21B),第2鎖定機構成為鎖定狀態。第2鎖定構件220之移動,可以將手指壓抵於操作部221之方式進行。
於圖13中,阻斷構件32,與副貯存部24之底板24b相接。將圖13所示之阻斷構件32之位置稱為阻斷構件32之「初始位置」。
於本發明中,將滑塊31及阻斷構件32均處於上述初始位置,且第1鎖定構件210與第1桿41卡合(鎖定狀態),且第2鎖定構件220與第2桿42未卡合(非鎖定狀態)之狀態稱為「初始狀態」(圖12、圖13、圖20)。
於第1桿41之外周面與保持於頂蓋260之O型環55a、55b、 57a、57b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於第2桿42之外周面與設置於滑塊31之墊圈51及保持於頂蓋260之O型環56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進一步地,頂蓋260將貯存槽20之上端之開口25液密地密封。因此,貯存槽20內之空間,除流路32f、42f、及頂蓋260之貫通孔64a(注入埠64a)、貫通孔64b(通氣埠64b)(參照圖17A)以外,被液密地密封。
滑塊31及阻斷構件32之材料,較佳為:以墊圈51及O型環52可於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詳情於下文中進行敍述)之方式實質上可視為剛體之硬質材料。關於滑塊31及阻斷構件32之材料,可應用關於實施形態1之滑塊30之說明。
關於墊圈51及O型環52、55a、55b、56、57a、57b之材料,可應用關於實施形態1之墊圈50及O型環53、54之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滑塊31作為密封材料安裝有墊圈51,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可將能夠於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之任意之密封材料安裝於滑塊31。例如,亦可將與實施形態1之墊圈50同樣之不具有底板之環狀之墊圈安裝於滑塊31之外周面。或者,亦可將與O型環52同樣之任意之O型環安裝於滑塊31之外周面。於此等情形時,較佳為:將可於與第1桿41之外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之O型環,安裝於滑塊31之貫通孔31a之內周面、或頂蓋260之第2導引孔72之內周面之下端。
2.2.使用方法
對裝置2之使用方法進行說明。
將所採取之血液注入至處於初始狀態之空的裝置2(參照圖 12、圖13、圖20)之貯存槽20。接著,進行離心分離。血液被離心分離成第1貯存部21內之血漿成分、缸部23內之白血球層(白血球成分及血小板)、及副貯存部24內之紅血球成分。以上操作實質上與實施形態1相同。
於初始狀態下,處於第1鎖定構件210卡合於保持滑塊31之第1桿41、且第1鎖定機構有效地發揮功能之鎖定狀態。又,阻斷構件32,與副貯存部24之底板24b相接。因此,即便於離心分離時離心力F(參照圖13)起作用,滑塊31及阻斷構件32亦不會自初始位置移動。
於離心分離後,於第2桿42之上端,連接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之血液成分回收器(參照圖11)之主管155c。
接著,抓住第2桿42之上端,將第2桿42往上方拉起。此時,亦可視需要用抓住第2桿42之手以外之手,將第1桿41或第1鎖定構件210朝向下方按壓以不使滑塊31與上升之第2桿42一起上升。當拉起第2桿42時,安裝於第2桿42之下端之阻斷構件32於副貯存部24內朝向上方移動。而且,如圖21A所示,阻斷構件32嵌入至缸部23之副貯存部24側之開口,將該開口封堵。安裝於阻斷構件32之O型環52,於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其結果,缸部23與副貯存部24之連通,由阻斷構件32液密地阻斷。
於阻斷構件32將缸部23之下側之開口封堵之狀態下,如圖21B所示,以第2桿42位於2根鎖定桿223間之方式,使第2鎖定構件220於水平方向移動。第2桿42之第2鎖定槽42g(參照圖16A),於阻斷構件32將缸部23之下側之開口封堵時,設置於如成為與第2鎖定構件220相同之高度之位置。因此,如圖21A所示,第2鎖定構件220之鎖定桿223嵌 入至第2鎖定槽42g,第2鎖定機構成為鎖定狀態。只要不解除第2鎖定機構之鎖定狀態,則即便對第2桿42施加向下之力,亦不會存在阻斷構件32下降而將缸部23之下側之開口開放之情況。
另外,亦可與上述不同,在使第2桿42往上方移動之前,與上述同樣地,以第2桿42位於2根鎖定桿223間之方式,使第2鎖定構件220於水平方向移動。藉由第2桿42,以2根鎖定桿223之間隔擴大之方式,第2鎖定構件220之框架222(參照圖19)彈性變形。於該狀態下,一邊透過第1鎖定構件210而按壓第2鎖定構件220以不使第2鎖定構件220上升,一邊使第2桿42上升。當第2鎖定槽42g上升至鎖定桿223之位置時,框架222彈性恢復,鎖定桿223嵌入至第2鎖定槽42g,第2鎖定機構成為鎖定狀態。與此同時,阻斷構件32將缸部23之副貯存部24側之開口液密地封堵。該方法只要使鎖定桿223嵌入至第2鎖定槽42g,則缸部23之下側之開口被阻斷構件32液密地封堵,因此,無論作業者之熟練度如何,均可容易且穩定地進行阻斷缸部23與副貯存部24之連通之作業。
接著,如圖22所示,抓住操作部211,於水平方向拉拽第1鎖定構件210,自第1桿41拉取。藉此,第1鎖定構件210與第1鎖定槽41g之卡合被解除,第1鎖定機構成為非鎖定狀態。
接著,將2根第1桿41一起往下方按下。設置於第1桿41下端之滑塊31亦與第1桿41一起往下方移動。如圖23所示,滑塊31嵌入至缸部23之上側(第1貯存部21側)之開口。於設置於滑塊31之墊圈51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其結果,第1貯存部21與第2貯存部22(缸部23)之間之連通藉由滑塊31液密地阻斷。
進一步地將第1桿41往下方按下。滑塊31一邊於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維持液密之密封,一邊於缸部23內朝向下方移動。隨著滑塊31進入至缸部23內(即,遠離第1貯存部21),缸部23之容積減少。因此,缸部23內之血液成分(例如白血球成分),流入阻斷構件32之開口32a,且通過流路32f、42f(參照圖16A、圖16B)而流出至貯存槽20外。隨著滑塊31之下降,外部氣體透過貫通孔64b(通氣埠64b)(參照圖17A)而流入至第1貯存部21內。因此,按下第1桿41及滑塊31之操作較容易。
如上所述,第2鎖定構件220與第2桿42之第2鎖定槽42g卡合,第2鎖定機構依然處於鎖定狀態。因此,即便於按下第1桿41時誤對第2桿42施加向下之力,或者,即便在滑塊31於缸部23內下降之過程中缸部23內之壓力上升,亦不會發生阻斷構件32自缸部23之下側之開口脫出之操作失誤。
於使缸部23內之所有白血球成分流出至貯存槽20外之時點,停止滑塊31之下降,白血球成分之回收作業結束。圖24係此時之裝置2之剖面圖。滑塊31(或墊圈51)靠近或抵接於阻斷構件32。
通過流路42f而自缸部23流出之血液成分,流入至回收器150(參照圖11)。藉由根據流動於管155之血液成分切換夾具157a、157b之開閉,可將白血球成分回收至第2容器152。於利用阻斷構件32將缸部23之下側之開口封堵,且將滑塊31插入至缸部23之上側之開口時(參照圖23),可能會產生如下情況,即,於阻斷構件32之正上方存在較薄之紅血球成分之層,於滑塊31之正下方存在較薄之血漿成分之層,於其等之間存在白血球成分之層。與實施形態1之裝置1不同,於裝置2中,缸部23 內之血液成分,通過阻斷構件32之開口32a而往回收器150流動。因此,於上述情形時,自缸部23依序流出紅血球成分、白血球成分、血漿成分。僅於白血球成分於管155流動時,將夾具157a關閉,將夾具157b打開,藉此,可將白血球成分回收至第2容器152。
2.3.作用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2之裝置2,於貯存槽20內,除了具有滑塊31以外,還具有以可將缸部23與副貯存部24之連通液密地阻斷之方式構成之阻斷構件32。於離心分離後,利用阻斷構件32將缸部23與副貯存部24之連通阻斷。之後,將滑塊31自第1貯存部21插入至缸部23內。隨著滑塊31進入至缸部23內,可將缸部23內之存在於滑塊31與阻斷構件32之間的血液成分通過流路32f、42f而擠出至貯存槽20外。若於即將讓滑塊31插入至缸部23內之前以缸部23內存在白血球成分之方式對血液進行離心分離,則可通過流路32f、42f而回收白血球成分。
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滑塊31以於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維持液密之密封之方式於內周面上滑動。因此,附著於缸部23之內周面之白血球成分,藉由滑塊31滑動而被刮取(或削落)。於滑塊31通過後,缸部23之內周面幾乎不殘留白血球成分。因此,裝置2有利於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之提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2中,可在不進行於使用習知的裝置(參照專利文獻1)之情形時進行的使用生理鹽水之洗淨步驟、或於洗淨後回收之生理鹽水之離心分離步驟之下,提高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因此,藉由使用裝置2,可高效率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於習知的裝置中,於將貯存槽之第3貯存部(相當於本實施形態1之缸部23之部分)之上下之開口封堵之狀態下將第3貯存部內之白血球成分抽吸至注射器,因此,除了用以供白血球成分自第3貯存部流出之流路以外,還必須設置用以伴隨著白血球成分之流出而供空氣流入至第3貯存部內之空氣流路以免第3貯存部成為負壓。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利用滑塊30將白血球成分擠出並回收,因此無需通至第2貯存部22(缸部23)之空氣流路。其結果,本實施形態2之裝置2,與習知的裝置相比,其構造較簡單。
藉由於裝置2連接回收器150(參照圖11),可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回收白血球成分。於利用阻斷構件32將缸部23之下側之開口封堵,且將滑塊31插入至其上側之開口時(參照圖23),即便於阻斷構件32之正上方存在紅血球成分之層,又,即便於滑塊31之正下方存在血漿成分之層,亦可藉由對切換機構(夾具157a、157b)適當地進行切換而將實質上未混入有紅血球成分或血漿成分之高純度之白血球成分回收至第2容器152。因此,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可省略計算所採取之血液之紅血球成分之量或血漿量之步驟、或緩和蛇腹構造28之壓縮變形量之調整精度,可簡化白血球成分之回收作業。
本實施形態2之裝置2,與實施形態1不同,具備將缸部23與副貯存部24之連通阻斷之阻斷構件32。因此,若利用阻斷構件32將缸部23與副貯存部24之連通阻斷,則之後並不會因裝置2之姿勢(斜度)變化或滑塊31往缸部23內進入等而導致缸部23內之白血球成分與副貯存部24內之紅血球成分混合。因此,若使用裝置2,則即便為不熟練之作業者, 亦可穩定地提高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
本實施形態2,除上述情況以外係與實施形態1相同。實施形態1之說明可適當應用於本實施形態2。
3.各種變更實施形態
上述實施形態1、2僅為例示。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1、2,可適當變更。
於上述實施形態1、2中,第2貯存部22雖由內徑不同之缸部23及副貯存部24構成,但第2貯存部22無需具有此種內徑不同之部分。
例如,於不具備阻斷構件32之實施形態1中,副貯存部24亦可具有與缸部23相同之內徑。於此情形時,缸部23與副貯存部24之外觀上之區別消失,第2貯存部22之內徑於中心軸1a方向上固定(但是,除蛇腹構造28以外)。即便於此種情形時,若於離心分離後,使滑塊30於第2貯存部22內移動至白血球成分之層與紅血球成分之層之邊界,則亦可回收白血球成分。但是,由於血液含有較白血球成分多之紅血球成分,故而,如上述實施形態1般,於第2貯存部22設置直徑較缸部23大之副貯存部24,有利於使貯存槽20及裝置1之高度(沿著中心軸1a之尺寸)較小。
於實施形態2中,作為於離心分離後,於白血球成分之層與紅血球成分之層之邊界或其附近將第2貯存部22液密地分割之手段,雖使用能夠於第2貯存部22內移動之阻斷構件32,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利用能夠於水平方向膨脹之氣球(balloon)構成將第2貯存部22分割為兩部分之手段。氣球預先固定於白血球成分之層與紅血球成分之層之邊界之位置附近。於氣球消縮之狀態下進行血液之離心分 離,之後,使氣球膨脹,使氣球與第2貯存部22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將第2貯存部22內分割為兩部分。用以使氣球膨脹之空氣或液體(水、生理鹽水等),可自裝置2之外透過管等而供給。於如該構成般,不使用於副貯存部24內升降之阻斷構件32之情形時,於實施形態2中,亦無需使第2貯存部22之內徑於缸部23與副貯存部24不同。
將用以使貯存槽20之內外連通且回收白血球成分之流路,於實施形態1中設置於保持滑塊30之桿40內,於實施形態2中設置於保持阻斷構件32之第2桿42內,但本發明之流路並不限定於該等。
例如,於實施形態1、2中,亦可於滑塊30、31設置於上下方向貫通該等之貫通孔,於該貫通孔連接柔軟之管,且將該管導出至貯存槽20外。如此,將流路設置於桿40、42外,可使用實心之構件作為桿40、42,因此,有利於桿40、42之強度提高。
於實施形態2中,亦可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於滑塊31及保持其之第1桿41內形成流路。
一般而言,如實施形態1般自相對於白血球成分之層位於上側之滑塊30側回收白血球成分之構成,相較於如實施形態2般自相對於白血球成分之層位於下側之阻斷構件32側回收白血球成分之構成,流路內之相對於白血球成分之不同血液成分之混入變少,因此,有利於回收高純度之白血球成分。即,於實施形態1中,存在如下情形,即,隨著滑塊30於缸部23內下降,首先血漿成分、繼而白血球成分流動於流路40f,於此情形時,流路40f內之相對於白血球成分之血漿成分之混入相對較少。相對於此,於實施形態2中存在如下情形,即,隨著滑塊31於缸部23內下降,首 先紅血球成分、繼而白血球成分流動於流路32f、42f,於此情形時,流路32f、42f內之相對於白血球成分之紅血球成分之混入相對較多。關於該差異,雖並不確定,但仍可認為起因於比重或黏度等血液成分之物性不同。因此,於實施形態2中,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設置透過滑塊31之流路之構成,可有利於回收高純度之白血球成分。又,於保持滑塊31之第1桿41內設置流路之構成,與在保持阻斷構件32之第2桿42內設置流路之實施形態2之構成相比,可縮短流路。此可減少附著於流路之內壁面之白血球成分,因此,有利於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之提高。
用於滑塊30、31及阻斷構件32之鎖定機構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1、2。例如,於滑塊30、31處於初始位置之狀態(參照圖1、圖2、圖12、圖13)下,於自頂蓋60、260往上方突出之桿40、41之部分設置沿著半徑方向突出之突起,於該突起與頂蓋60、260之頂板61之間,安裝能夠裝卸之間隔構件。於使滑塊30、31下降時,將間隔構件卸除。該構成無需於桿40、41設置鎖定槽40g、41g,因此,可解決因設置鎖定槽40g、41g而導致的桿40、41之強度之降低、或因鎖定槽40g、41g與O型環54、55a、55b、57a、57b互相干擾而導致的使滑塊30、31下降之作業之操作性降低等問題。同樣地,亦可於阻斷構件32將缸部23之下側之開口封堵之狀態(圖21A、圖21B)下,於自頂蓋260往上方突出之第2桿42之部分設置沿著半徑方向突出之突起,於該突起與頂蓋260之頂板61之間,安裝能夠裝卸之間隔構件。該構成亦無需於第2桿42設置第2鎖定槽42g,因此,可解決因設置第2鎖定槽42g而導致的桿42之強度降低、或因第2鎖定槽42g與O型環56互相感擾而導致的使阻斷構件32上升之作業之操 作性降低等問題。
保持滑塊30、31及阻斷構件32之桿之數量,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任意地變更。例如,於實施形態2中,亦可利用1根第1桿41保持滑塊31,利用2根第2桿42保持阻斷構件32。
於上述實施形態1、2中,為了於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於滑塊30、31安裝有墊圈50、51,於阻斷構件32安裝有O型環52。但可藉由利用具有橡膠彈性之材料(亦稱為彈性體)構成滑塊30、31及阻斷構件32本身,而省略墊圈50、51及O型環52。於此情形時,作為能夠使用之具有橡膠彈性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天然橡膠、異戊二烯橡膠、矽酮橡膠等橡膠或苯乙烯系彈性體、烯烴系彈性體、聚胺基甲酸酯系彈性體等熱塑性彈性體。
於上述實施形態1、2中,將血液透過設置於頂蓋60、260之貫通孔64a(注入埠64a)而注入至貯存槽20。然而,注入血液之方法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透過用以回收白血球成分之流路40f、42f、32f而注入血液,亦可於將頂蓋60、260安裝於貯存槽20之前,透過貯存槽20之開口25而注入血液。於該等情形時,可省略貫通孔64a(注入埠64a)。
回收白血球成分之容器,亦可為圖11所示之回收器150以外之任意之容器。
於上述實施形態1、2中,蛇腹調整機構,構成為於上下方向壓縮蛇腹構造28而調整其壓縮量,但亦可構成為使蛇腹構造28於上下方向伸長而調整其伸長量。
於上述實施形態1、2中,構成調整蛇腹構造28之伸縮量的 蛇腹調整機構之公螺紋93及母螺紋83分別形成於支持構件90及底蓋80,但亦可於支持構件90形成母螺紋,於底蓋80形成公螺紋。
公螺紋93亦可設置於支持構件90以外之構件,又,母螺紋83亦可設置於底蓋80以外之構件。例如,亦可將構成蛇腹調整機構之公螺紋93及母螺紋83之至少一者設置於貯存槽20。例如,可將公螺紋93設置於貯存槽20之較蛇腹構造28更上側之位置。於此情形時,於貯存槽20具有不因離心分離時之離心力而變形之程度之強度的情形時,可省略支持構件90。或者,可將公螺紋93設置於貯存槽20之較蛇腹構造28更下側之位置。可將支持構件90之裙部92延長至下方,於其內周面形成母螺紋。可相對於貯存槽20使支持構件90旋轉而調整蛇腹構造28之伸長量。於此情形時,可省略底蓋80。
於上述實施形態1、2中,蛇腹調整機構,構成為根據支持構件90與底蓋80之旋轉位置、或公螺紋93與母螺紋83之螺合深度而調整蛇腹構造28之壓縮量,但亦可利用除此以外之方法調整蛇腹構造28之壓縮量。例如,可考慮如下方法,即,於底蓋80之底板80b與貯存槽20之底板24b之間介置具有與蛇腹構造28所需之壓縮量對應之厚度之板狀構件,使支持構件90與底蓋80嵌合。蛇腹構造28之壓縮量,可藉由改變板狀構件之積層數、或更換為厚度不同之板狀構件而加以調整。於該方法中,藉由板狀構件將底蓋80之底板80b實質地墊高,因此,即便不調節螺合深度,亦可於將底蓋80安裝於支持構件90之時點,使蛇腹構造28壓縮所需量。
用以調整貯存槽20之容積的容積調整機構,並不限定於蛇腹構造28。例如,可利用隔膜、活塞、氣球等構成容積調整機構。容積調 整機構,例如可設置於副貯存部24內或與其鄰接設置。可於離心分離前求出血液之血容比,以於離心分離後白血球層形成於缸部23內之方式,使用容積調整機構來調整貯存槽20之容積。
於實施形態1之上述使用方法中,為了將白血球成分擠出至貯存槽20外,使滑塊30於缸部23下降。然而,使用實施形態1之裝置1將白血球成分回收至貯存槽20外之方法,並不限定於此。即,亦可於如圖9所示般使滑塊30嵌入至缸部23之上側(第1貯存部21側)之開口而將第1貯存部21與第2貯存部22之間的連通阻斷之狀態下,使用容積調整機構(蛇腹構造28)減少第2貯存部22之容積。隨著第2貯存部22之容積減少,可使與滑塊30之下面接觸之血液成分(例如白血球成分)通過流路40f而流出至貯存槽20外。於裝置1之該使用方法(以下稱為「另一使用方法」)中,無需使滑塊30一邊於滑塊30與缸部23之內周面之間維持液密之密封、一邊於缸部23內移動。此可緩和缸部23之內周面之精度,因此,有利於例如藉由吹塑成形法等高效率且價格低廉低製造貯存槽20之整體。另外,於另一使用方法中,滑塊30不於缸部23內移動,因此,與實施形態1之上述使用方法不同,滑塊30不會刮取附著於缸部23之內周面之白血球成分。然而,由於在將缸部23之下側(副貯存部24側)之開口開放之狀態下使用容積調整機構減少副貯存部24之容積,故白血球成分與紅血球成分混合之可能性低。就該觀點而言,裝置1之另一使用方法,與使用習知的裝置之情形相比,可提高白血球成分之回收率。
於本發明中,亦可省略調整貯存槽20之容積之容積調整機構。但是,於使用裝置1執行上述另一使用方法之情形時,無法省略容積 調整機構。
用以維持貯存槽20之形狀之支持構件90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之例,可為任意。例如,支持構件並不限定於如上述實施形態1、2般於圓周方向被分割為兩部分,亦可由在圓周方向上被分割為3個以上之部分之3個以上之構件構成。支持構件亦可由在圓周方向上相互隔開之複數個柱狀之構件構成。於藉由在構成貯存槽20之零件一體地形成支持構件等而使貯存槽20具有不會因離心分離時之離心力而變形之程度之強度的情形時,亦可省略作為與貯存槽20不同構件之支持構件。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利用領域並無特別限制,可廣泛用於需要將血液離心分離之醫療領域。其中,可較佳地用於進行僅將血液中之必要成分輸血給患者之成分輸血等之情形時之血液成分之分離、主要使用白血球成分之骨髓移植、及再生醫療之領域。
1‧‧‧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
1a‧‧‧一點鏈線
20‧‧‧血液貯存槽
21‧‧‧第1貯存部
21a‧‧‧第1貯存部21之下側壁
22‧‧‧第2貯存部
23‧‧‧缸部
24‧‧‧副貯存部
24a‧‧‧副貯存部24之上側壁
24b‧‧‧副貯存部24之底板
25‧‧‧貯存槽20之上端之開口
28‧‧‧蛇腹構造
30‧‧‧滑塊
40‧‧‧桿
40f‧‧‧流路
40g‧‧‧鎖定槽
50‧‧‧墊圈
53‧‧‧O型環
54‧‧‧O型環
60‧‧‧頂蓋
64a‧‧‧貫通孔
64b‧‧‧貫通孔
68‧‧‧通氣過濾器
70‧‧‧導引孔
80‧‧‧底蓋
80b‧‧‧底板
83‧‧‧母螺紋
90‧‧‧支持構件
91a‧‧‧支持半體
92‧‧‧裙部
93‧‧‧公螺紋
98‧‧‧鎖定環
110‧‧‧鎖定構件
113‧‧‧鎖定桿
F‧‧‧箭頭

Claims (14)

  1. 一種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係用於對血液進行離心分離,其特徵在於:具備具有第1貯存部及第2貯存部之血液貯存槽、能夠自上述第1貯存部往上述第2貯存部移動之滑塊、及使上述貯存槽內與上述貯存槽外連通之流路;於上述滑塊處於上述第1貯存部內時,上述第1貯存部與上述第2貯存部相互連通;當將上述滑塊插入至上述第2貯存部時,於上述滑塊與上述第2貯存部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且藉由上述滑塊阻斷上述第1貯存部與上述第2貯存部之連通;上述滑塊可一邊於與上述第2貯存部之內周面之間維持上述液密之密封,一邊於上述第2貯存部內移動;隨著上述滑塊進入至上述第2貯存部內,上述第2貯存部內之血液成分通過上述流路而被擠出至上述貯存槽外。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進一步具備保持上述滑塊且被導出至上述貯存槽外之第1桿;上述流路設置於上述第1桿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進一步具備限制上述第1貯存部內之上述滑塊朝向上述第2貯存部移動之第1鎖定機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中,上述第2貯存部,具有與上述第1貯存部鄰接配置之缸部; 於上述缸部之內周面與上述滑塊之間形成上述液密之密封。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中,上述缸部之內周面為圓筒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中,上述第2貯存部,具有透過上述缸部而與上述第1貯存部連通之副貯存部;上述副貯存部,具有較上述缸部大之內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中,上述第2貯存部,具有透過上述缸部而與上述第1貯存部連通之副貯存部;可阻斷上述缸部與上述副貯存部之連通的阻斷構件,設置於上述第2貯存部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中,上述阻斷構件能夠於上述副貯存部內移動;於上述阻斷構件處於上述副貯存部內時,上述缸部與上述副貯存部相互連通;當將上述副貯存部嵌入至上述缸部之上述副貯存部側之開口時,藉由上述阻斷構件阻斷上述缸部與上述副貯存部之連通。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進一步具備保持上述阻斷構件且被導出至上述貯存槽外之第2桿;上述流路設置於上述第2桿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具備用以維持上述阻斷構件將上述缸部與上述副貯存部之連通阻斷之狀態的第2鎖定機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進一步具備使上述第1貯存部與上述貯存槽外連通之通氣埠。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中,於上述第2貯存部設有可調整上述貯存槽之容積的容積調整機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其進一步具備將通過上述流路而被擠出至上述貯存槽外之上述血液成分回收之血液成分回收器;上述回收器,具備第1容器、第2容器、及使上述流路選擇性地與上述第1容器及上述第2容器之任一者連通之切換機構。
  14. 一種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係用於對血液進行離心分離,其特徵在於:具備具有第1貯存部及第2貯存部之血液貯存槽、能夠自上述第1貯存部往上述第2貯存部移動之滑塊、使上述貯存槽內與上述貯存槽外連通之流路、及可調整上述第2貯存部之容積的容積調整機構;於上述滑塊處於上述第1貯存部內時,上述第1貯存部與上述第2貯存部相互連通;當將上述滑塊插入至上述第2貯存部時,於上述滑塊與上述第2貯存部之內周面之間形成液密之密封,且藉由上述滑塊阻斷上述第1貯存部與上述第2貯存部之連通;當於上述滑塊將上述第1貯存部與上述第2貯存部之連通阻斷之狀態下,上述容積調整機構使上述第2貯存部之容積減少時,上述第2貯存部內之血液成分通過上述流路而被擠出至上述貯存槽外。
TW106101524A 2016-01-21 2017-01-17 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 TWI7049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9739 2016-01-21
JPJP2016-009739 2016-01-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1534A TW201731534A (zh) 2017-09-16
TWI704934B true TWI704934B (zh) 2020-09-21

Family

ID=59361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1524A TWI704934B (zh) 2016-01-21 2017-01-17 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2121B2 (zh)
EP (1) EP3406276B1 (zh)
JP (1) JP6618209B2 (zh)
KR (1) KR102154729B1 (zh)
CN (1) CN108601868B (zh)
AU (2) AU2016387808B2 (zh)
CA (1) CA3011673C (zh)
ES (1) ES2925940T3 (zh)
HK (1) HK1255866A1 (zh)
MX (1) MX2018008976A (zh)
MY (1) MY186942A (zh)
SG (1) SG11201806097PA (zh)
TW (1) TWI704934B (zh)
WO (1) WO20171262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532696A (ja) 2016-09-16 2019-11-14 フェンウォール、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遠心分離および回転膜分離技術を用いた血液分離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KR101979382B1 (ko) * 2018-11-30 2019-05-17 (주)레보메드 줄기세포를 포함하는 체액세포 분리 및 농축키트
US11311823B2 (en) 2019-03-05 2022-04-26 Fenwal, Inc. Collection of mononuclear cells an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EP4238596A3 (en) 2019-05-23 2023-12-13 Fenwal, Inc. Centrifugal separation and collection of red blood cells or both red blood cells and plasma
EP3741460B1 (en) 2019-05-23 2023-09-27 Fenwal, Inc. Adjustment of target interface location between separated fluid components in a centrifuge
EP4000665B1 (en) 2019-09-16 2023-04-19 Fenwal, Inc. Dynamic adjustment of algorithms for separation and collection of blood components
US11969536B2 (en) 2019-12-12 2024-04-30 Fenwal, Inc. Systems enabling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rapeutic red blood cell exchange and/or 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CN112535881A (zh) * 2020-11-02 2021-03-23 南京泽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动物血液连续离心分离的分离装置
EP4240525A1 (en) * 2021-01-21 2023-09-13 Patrick Pennie Vented dual port centrifuge tub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6959A (en) * 1981-02-04 1982-04-27 Ferrara Louis T Blood separator and dispenser
WO2013042862A1 (ko) * 2011-09-22 2013-03-28 Hwang Eui Jae 자가 혈소판 추출을 위한 혈액 분리 용기 및 자가 혈소판 추출 장치
WO2015025912A1 (ja) * 2013-08-22 2015-02-26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JP2015054181A (ja) * 2013-09-13 2015-03-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WO2015045688A1 (ja) * 2013-09-25 2015-04-02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12077B2 (en) * 2008-05-23 2011-09-06 Biomet Biologics, Llc Blood separating device
BRPI0921339B8 (pt) * 2008-11-28 2021-06-22 Terumo Corp sistema de bolsa de sangue e cassete
US8313954B2 (en) * 2009-04-03 2012-11-20 Biomet Biologics, Llc All-in-one means of separating blood components
KR101049201B1 (ko) 2009-10-29 2011-07-14 토자이홀딩스 주식회사 말초혈액 내의 조혈 줄기세포 및 중간엽 줄기세포의 추출을 위한 바이오 디바이스
KR101170146B1 (ko) * 2011-11-30 2012-07-31 (주)알엠바이오 혈소판이 풍부한 성장인자 추출을 위한 혈액분리 및 농축장치
KR101313048B1 (ko) 2013-04-09 2013-09-30 김준우 성분 분리기
JP6146188B2 (ja) 2013-07-25 2017-06-14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603986B2 (en) 2013-08-30 2017-03-28 Fenwal,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and producing 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
KR101371674B1 (ko) 2013-09-11 2014-03-10 김준우 성분분리기
KR101585857B1 (ko) 2014-05-23 2016-01-15 주식회사 라온 Prp 추출키트
US10905819B2 (en) * 2014-08-19 2021-02-02 Fenw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ed recovery of white blood cells after producing a leuko-reduced blood produc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6959A (en) * 1981-02-04 1982-04-27 Ferrara Louis T Blood separator and dispenser
WO2013042862A1 (ko) * 2011-09-22 2013-03-28 Hwang Eui Jae 자가 혈소판 추출을 위한 혈액 분리 용기 및 자가 혈소판 추출 장치
WO2015025912A1 (ja) * 2013-08-22 2015-02-26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JP2015054181A (ja) * 2013-09-13 2015-03-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WO2015045688A1 (ja) * 2013-09-25 2015-04-02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6387808B2 (en) 2019-09-26
SG11201806097PA (en) 2018-08-30
AU2016387808A1 (en) 2018-08-30
EP3406276B1 (en) 2022-07-27
TW201731534A (zh) 2017-09-16
HK1255866A1 (zh) 2019-08-30
EP3406276A4 (en) 2019-09-18
JP6618209B2 (ja) 2019-12-11
CN108601868B (zh) 2020-08-14
CN108601868A (zh) 2018-09-28
EP3406276A1 (en) 2018-11-28
US20190030545A1 (en) 2019-01-31
MY186942A (en) 2021-08-26
JPWO2017126279A1 (ja) 2019-01-24
KR102154729B1 (ko) 2020-09-10
WO2017126279A1 (ja) 2017-07-27
MX2018008976A (es) 2018-11-09
AU2019284105B2 (en) 2021-04-01
CA3011673C (en) 2020-07-14
ES2925940T3 (es) 2022-10-20
CA3011673A1 (en) 2017-07-27
US11192121B2 (en) 2021-12-07
AU2019284105A1 (en) 2020-01-23
KR20180100387A (ko) 2018-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4934B (zh) 血液成分分離用裝置
JP6360486B2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US20220226812A1 (en) Cell concentr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JP6154904B2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JP2012058242A (ja) ニードルレスサンプリングポート
JP6079018B2 (ja) 生体試料移送装置及び生体試料移送方法
JP7162226B2 (ja) 灌流培養システム
AU2011362013A1 (en) Puncture free bottle cork and the application thereof
CN214130397U (zh) 一种prp提取分离针筒及包含此针筒的提取分离套装
JP2015054181A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JP5136848B2 (ja) 点滴筒、及び輸液セット
WO2013146505A1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及び血液成分分離方法
JP2016198386A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JP2013208155A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の姿勢保持具
AU2019360011A1 (en) Vessel and device for recovering and preparing adipose t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