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1868B -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1868B
CN108601868B CN201680079636.7A CN201680079636A CN108601868B CN 108601868 B CN108601868 B CN 108601868B CN 201680079636 A CN201680079636 A CN 201680079636A CN 108601868 B CN108601868 B CN 1086018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ervoir
blood
cylinder
blood component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96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01868A (zh
Inventor
滨田成行
中村修二
佐渡克行
金田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ranc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rranc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rance Corp filed Critical Torranc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01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1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1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18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5/00Other centrifuges
    • B04B5/04Radial chamber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predominantly liquid mixtures, e.g. butyrometers
    • B04B5/0407Radial chamber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predominantly liquid mixtures, e.g. butyrometers for liquids contained in recepta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02Blood transfusion apparatus
    • A61M1/029Separating blood components present in distinct layers in a contain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02Blood transfusion apparatus
    • A61M1/0272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blood or blood constituents prior to or for conservation, e.g. freezing, drying or centrifu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02Blood transfusion apparatus
    • A61M1/0281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blood or blood constituents prior to transfusion, e.g. washing, filtering or thaw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93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using separ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densities of components, e.g. centrifug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11/00Feeding,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bowls
    • B04B11/04Periodical feeding or discharging; Contro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04Liquids
    • A61M2202/0413Blood
    • A61M2202/0439White blood cells; Leucocy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10Bone-marr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11/00Feeding,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bowls
    • B04B11/04Periodical feeding or discharging; Contro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B04B2011/046Loading, unloading, manipulating sample contain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ath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Centrifugal Separator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1)具有:血液贮存槽(20),其具有第一贮存部(21)和第二贮存部(22);滑动部(30),其能够从第一贮存部向第二贮存部移动;及流路(40f),其使贮存槽的内外相连通。在滑动部处于第一贮存部内时,第一贮存部与第二贮存部相连通。当滑动部插入第二贮存部时,第二贮存部的内周面与滑动部之间形成液密密封,并且,第一贮存部与第二贮存部之间的连通被滑动部阻断。滑动部能够在维持其与第二贮存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液密密封的同时,在第二贮存部内移动。第二贮存部内的血液成分能够随着滑动部进入第二贮存部内而经由流路被推出到贮存槽外。

Description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用于通过离心分离而将血液分离为各血液成分。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代替全血输血的成分输血以及用于制造血浆制剂的血浆采集等推行起来,成分输血是指仅向患者输入血液中的患者所需成分。为此,在血液行业领域中,正在推行下述这样的血液成分分离:利用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各成分的比重的不同,通过离心分离将血液分离为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各成分,并提取所需成分。
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用于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的装置。该装置具有用于贮存血液的血液贮存槽,该贮存槽具有:第一贮存部;第二贮存部;及第三贮存部,其设于第一贮存部与第二贮存部之间,且与第一贮存部和第二贮存部相连通。在第一贮存部内设有能够在第一贮存部内移动的第一阻断构件,在第二贮存部内设有能够在第二贮存部内移动的第二阻断构件。
当将血液注入贮存槽内来进行离心分离时,能够将血液分离为处于第一贮存部内的红血球成分、处于第二贮存部内的血浆成分和处于第三贮存部内的白血球成分。之后,使第一阻断构件移动,利用第一阻断构件封堵第三贮存部的靠第一贮存部侧的开口,并使第二阻断构件移动,利用第二阻断构件封堵第三贮存部的靠第二贮存部侧的开口。在该状态下,经保持有第一阻断构件的空心的杆,回收第三贮存部内的白血球成分。
采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通过离心分离将血液分离为红血球成分、血浆成分、白血球成分这三种成分,并将这三种成分分别贮存在三个贮存部内,之后,利用第一阻断构件和第二阻断构件阻断相邻的贮存部之间的连通,因此,能够回收没有其他成分混入的白血球成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259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采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在利用第一阻断构件和第二阻断构件将第三贮存部的两端开口密封的状态下,将注射器连接于保持有第一阻断构件的杆,然后,将第三贮存部内的白血球成分抽吸到注射器内。该方法存在下述这样的问题:由于白血球成分内所含的细胞会以附着于第三贮存部的内周面的状态残留,因此,无法完全回收白血球成分。
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一种方法:通过使用生理盐水来清洗残留在第三贮存部的白血球成分并对白血球成分进行回收。具体地讲,将第三贮存部内的白血球成分抽吸到注射器内之后,换下该注射器,而将贮存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于杆。然后,将注射器内的生理盐水注入第三贮存部,用生理盐水对第三贮存部进行清洗之后,再将该生理盐水抽吸到注射器中。
然而,该方法需要下述这样的工序:将生理盐水注入第三贮存部之后,再抽吸生理盐水。而且,为了从被抽吸到注射器中的生理盐水中分离出白血球成分并进行回收,还需要再次进行离心分离等工序。因此,存在下述这样的问题:为了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而要花费大量的工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回收白血球成分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用于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所述装置具有:血液贮存槽,其具有第一贮存部和第二贮存部;滑动部,其能够从所述第一贮存部向所述第二贮存部移动;及流路,其使所述贮存槽内与所述贮存槽外相连通。在所述滑动部处于所述第一贮存部内时,所述第一贮存部与所述第二贮存部彼此相连通。当所述滑动部插入所述第二贮存部时,所述第二贮存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滑动部之间形成液密密封,并且,所述第一贮存部与所述第二贮存部之间的连通被所述滑动部阻断。所述滑动部能够在维持其与所述第二贮存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所述液密密封的同时,在所述第二贮存部内移动。所述装置构成为,所述第二贮存部内的血液成分能够随着所述滑动部进入所述第二贮存部内而经由所述流路被推出到所述贮存槽外。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当在滑动部处于第一贮存部内的状态下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之后将滑动部插入第二贮存部内时,能够将第二贮存部内的白血球成分经由流路推出到贮存槽外。滑动部在第二贮存部内移动时,能够将附着于第二贮存部的内周面的白血球成分刮掉。因此,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能够得到提高。
为了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在使用现有装置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使用生理盐水的清洗工序以及对清洗时所用的生理盐水进行离心分离的工序,而在使用本发明的装置的情况下,无需上述这些工序。因此,采用本发明,能够高效回收白血球成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滑动部和杆的立体图。图4B是该滑动部和杆的剖视立体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顶帽的立体图。图5B是该顶帽的剖视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锁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装置的、在针对滑动部所用的锁定机构呈锁定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装置的、在针对滑动部所用的锁定机构呈非锁定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装置的、在滑动部呈嵌入缸部的靠第一贮存部侧的开口的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装置的、在结束白血球成分回收时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血液成分回收器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5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滑动部和第一杆的立体图。图15B是该滑动部和第一杆的剖视图。
图16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阻断构件和第二杆的立体图。图16B是该阻断构件和第二杆的剖视图。
图17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顶帽的立体图。图17B是该顶帽的剖视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第一锁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第二锁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装置的、在初始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2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装置的、在阻断构件阻断了缸部与副贮存部之间的连通的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21B是图21A所示的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装置的、在将第一锁定构件拔掉之后的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装置的、在滑动部阻断了第一贮存部与缸部之间的连通的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装置的、在结束白血球成分回收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装置还具有第一杆,该第一杆保持上述滑动部,且该第一杆被导出至所述贮存槽外。在该情况下,可以是,所述流路设于所述第一杆内。利用第一杆保持滑动部的结构有利于容易地使滑动部在贮存槽内移动。将流路设于第一杆内的结构能够省略用于构成流路的其他构件,因此,该结构有利于简化装置结构。将流路设于滑动部侧的结构有利于回收高纯度的白血球成分以及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装置还具有第一锁定机构,该第一锁定机构限制所述第一贮存部内的所述滑动部朝向所述第二贮存部移动。该结构有利于防止下述情况发生:滑动部意外移动而导致将第一贮存部与第二贮存部之间的连通阻断。
也可以是,所述第二贮存部具有缸部,该缸部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贮存部相邻。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缸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滑动部之间能够形成所述液密密封。
优选的是,所述缸部的内周面为圆筒面。这样有利于利用简单的结构使缸部的内周面与滑动部之间形成液密密封。
可以是,所述第二贮存部具有副贮存部,该副贮存部借助所述缸部与所述第一贮存部相连通。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副贮存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缸部的内径。由于用于在离心分离之后贮存红血球成分的副贮存部的内径相对较大,因此,能够减小贮存槽和装置的高度。
可以是,所述第二贮存部具有副贮存部,该副贮存部借助所述缸部与所述第一贮存部相连通。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贮存部内设有能够阻断所述缸部与所述副贮存部之间的连通的阻断构件。由此,能够通过在利用阻断构件阻断缸部与副贮存部之间的连通的状态下,将滑动部插入缸部,从而将缸部内的白血球成分推出到贮存槽外。只要利用阻断构件阻断缸部与副贮存部之间的连通,就不会导致缸部内的白血球成分与副贮存部内的红血球成分混在一起。因而,采用上述优选的结构,能够稳定地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也可以是,所述阻断构件能够在所述副贮存部内移动。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阻断构件处于所述副贮存部内时,所述缸部与所述副贮存部相连通。优选的是,当所述阻断构件嵌入所述缸部的靠所述副贮存部侧的开口时,所述缸部与所述副贮存部之间的连通被所述阻断构件阻断。上述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在缸部与副贮存部的连通状态和该连通被阻断的阻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装置还具有第二杆,该第二杆保持有所述阻断构件,且该第二杆被导出至所述贮存槽外。在该情况下,可以是,所述流路设于所述第二杆内。利用第二杆保持阻断构件的结构有利于容易使阻断构件在副贮存部内移动。将流路设于第二杆内的结构能够省略用于构成流路的其他构件,因此,有利于简化装置结构。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装置具有第二锁定机构,该第二锁定机构用于维持所述阻断构件阻断所述缸部与所述副贮存部之间的连通的状态。这样有利于防止缸部与副贮存部之间意外被连通的情况发生。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装置还具有通气口,该通气口使所述第一贮存部与所述贮存槽外相连通。采用该优选的结构,外部气体能够随着滑动部进入第二贮存部内而经由通气口流入第一贮存部内。这样有利于容易地进行下述操作:通过使滑动部在第二贮存部内移动来将血液成分推出到贮存槽外。
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贮存部设有能够调整所述贮存槽的容积的容积调整机构。采用该优选的结构,无论待被离心分离的血液的血液量、血细胞比容值为多少,都能够使经离心分离后得到的白血球成分层的位置准确地处于第二贮存部内的期望区域(例如缸部)。这样有利于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装置还具有血液成分回收器,该血液成分回收器用于回收经由所述流路被推出到所述贮存槽外的所述血液成分。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所述回收器具有:第一容器;第二容器;及切换机构,其能够使所述流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容器和所述第二容器中的任一者连通。采用该优选的结构,能够与从第二贮存部经由流路被推出的血液成分相应地,使流路适当地与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中的任一者连通。这样有利于回收实质上没有血浆成分和红血球成分混入的、高纯度的白血球成分。
下面,通过示出优选的实施方式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不限定于下面的实施方式。为了方便说明,在下面的说明所参照的各附图中简化地示出了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主要构件。因而,本发明可以包括未在下面的各附图中表示出来的任意的构件。而且,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对下面的各附图所示的各构件进行变更或省略。
1.实施方式一
1.1.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结构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下面仅称为“装置”)1的结构。
图1是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装置1的、沿着上下方向剖切后得到的剖视立体图。图2中的单点划线1a为装置1的中心轴线。为了便于下面的说明,将与中心轴线1a平行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与同中心轴线1a正交的平面平行的方向称为“水平方向”。将与中心轴线1a正交的直线所沿着的方向称为“半径方向”或“径向”,将绕中心轴线1a旋转的方向称为“周向”。
如图2所示,装置1具有用于贮存血液的血液贮存槽(下面仅称为“贮存槽”)20。装置1用于对被贮存在贮存槽20内的血液进行离心分离从而将该血液分离为各血液成分。
贮存槽20具有第一贮存部21和第二贮存部22。第二贮存部22具有缸部23和副贮存部24。按照从上向下的顺序依次配置有第一贮存部21、缸部23、副贮存部24,它们之间相连通。即,缸部23分别与第一贮存部21和副贮存部24相连通,第一贮存部21与副贮存部24之间借助缸部23相连通。使用装置1时,通常以中心轴线1a的方向为铅垂方向并使副贮存部24处于下方。呈大致圆筒形状的开口25从第一贮存部21的上表面的中央朝向上方突出。开口25、第一贮存部21、缸部23和副贮存部24与中心轴线1a同轴地配置。
能够经开口25将血液注入贮存槽20内。将贮存槽20内贮存有血液的装置1以能向图1和图2中的箭头F的朝向被作用离心力的方式搭载于离心分离设备。在离心分离时,各血液成分能够自由地从第一贮存部21经由缸部23向副贮存部24移动或进行与此相反的移动。在离心分离之后,比重相对较大的红血球成分被贮存在副贮存部24,比重相对较小的血浆成分被贮存在第一贮存部21,含白血球成分和血小板的血沉棕黄层(buffycoat)(白血球成分层)被贮存在缸部23。第一贮存部21、缸部23、副贮存部24各自的容积以能够将构成血液的各成分在离心分离之后贮存在贮存槽20内的规定部分内的方式设定。
第一贮存部21呈空心的大致圆筒形状。
副贮存部24整体呈空心的大致圆筒形状。副贮存部24的外径与第一贮存部21的外径大致相同,副贮存部24的内径与第一贮存部21的内径大致相同。但在副贮存部24的呈圆筒形状的侧壁设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伸长和/或压缩的褶皱构造28。褶皱构造28是通过使副贮存部24的侧壁周期性地呈锯齿状曲折而形成的。通过使褶皱构造28在上下方向上伸缩,能够增减副贮存部24的容积进而增减贮存槽20的容积。即,褶皱构造28发挥能够调整贮存槽20的容积的“容积调整机构”的功能。
缸部23也呈空心的大致圆筒形状。在中心轴线1a的方向上,缸部23的内周面为内径恒定的圆筒面。这样有利于在像后述那样地滑动部30在缸部23内朝向下方移动时,使缸部23的内周面与滑动部30之间形成液密密封。而且,在离心分离时,便于各血液成分经由缸部23朝向上方或下方移动,因此,各血液成分的分离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缸部23的内径小于第一贮存部21的内径且小于副贮存部24的内径。由于血液中的白血球成分的比率相对较小,因此,通过减小缸部23的内径,能够相对增大经离心分离后得到的血沉棕黄层的厚度(上下方向尺寸)。这样有利于高效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优选的是,第一贮存部21的下侧壁(靠缸部23侧的壁)21a的内表面呈下述这样的漏斗形状(即圆锥面形状或坡面形状):内表面以随着接近中心轴线1a(接近缸部23)而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这样有利于在离心分离时第一贮存部21内的红血球等比重相对较大的血球成分通过缸部23向副贮存部24移动。
同样地,优选的是,副贮存部24的上侧壁(靠缸部23侧的壁)24a的内表面呈下述这样的漏斗形状(即圆锥面形状或坡面形状):内表面以随着接近中心轴线1a(接近缸部23)而逐渐上升的方式倾斜。这样有利于在离心分离时副贮存部24内的血浆等比重相对较小的成分通过缸部23向第一贮存部21移动。
对于贮存槽20的材料而言,优选的是,具有在贮存有血液的状态下其形状不会发生变化(即具有保形性)的程度的机械强度,而且,优选的是,具有下述这样的比较高的刚性:在离心分离时,即使受到作用于血液的离心力,也能够将变形程度抑制得较小。但对于褶皱构造28而言,优选具有能够伸缩的程度的柔软性。而且,优选的是,具有能够从外部观察到贮存槽20内的血液那样的程度的透明性。从上述这样的观点来看,贮存槽20的材料没有限制,例如能够使用LDPE(低密度聚乙烯)、PP(聚丙烯)、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等树脂材料。
就贮存槽20的制造方法而言,没有限制,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树脂材料,通过吹塑成形法等,以包含褶皱构造28在内的贮存槽20整体成为一个部件的方式一体地成形出。与将做成为相互独立的多个零部件接合在一起的情况相比,将贮存槽20无接点地一体成形的做法有利于降低被离心分离时的离心力加压后的血液漏到贮存槽20外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利于简化贮血槽20的制造工序以及降低成本。
当然,也能够通过将做成为相互独立的多个构件液密结合而使它们成为一体地制造贮血槽20。为了使缸部23的内周面与滑动部30之间形成液密密封(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理想的是,提高构成缸部23的内周面的圆筒面的精度。从该观点来看,优选的是,通过注塑成形法等,使用模具来高精度地形成缸部23的内周面。为了实现上述内容,也可以是,通过注塑成形法制作整个缸部23,或也可以是,通过注塑成形法制作用于构成缸部23的内周面的圆筒状的构件,再将该构件嵌入另外通过吹塑成形法制成的贮存槽20内。若采用注塑成形法,为了提高成形精度,优选使用材质相对较硬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碳酸酯、聚乙烯、聚酯、聚甲基戊烯、甲基丙烯酸、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ET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VC(聚氯乙烯)等树脂材料。
图3是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根据图1~图3能够理解的是,能够在贮存槽20的外周面装配支承构件90。支承构件90具有大致沿着贮存槽20的外周面的内周面,支承构件90能够以从贮存槽20的上端(围成开口25的、呈圆筒形状的部分)一直覆盖至褶皱构造28的方式覆盖贮存槽20。支承构件90具有支承半部91a和支承半部91b这两部分(参照图3)。支承半部91a和支承半部91b能够以将贮存槽20夹在它们之间的方式装配在贮存槽20的外周面。之后,从支承半部91a和支承半部91b的上方将锁定环98套在该支承半部91a和支承半部91b的外侧。这样,使支承半部91a和支承半部91b在贮存槽20上成为一体。之后,在支承构件90的下端装配底帽80,在支承构件90的上端装配顶帽60。
支承构件90(支承半部91a和支承半部91b)在其下端具有边裙部92。边裙部92呈圆筒形状,其围在贮存槽20的褶皱构造28周围。在边裙部92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93。
底帽80呈有底圆筒形状。在底帽80的圆筒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83。内螺纹83能够与支承构件90的外螺纹93螺纹接合。
通过使底帽80相对于支承构件90旋转,来使外螺纹93逐渐旋入内螺纹83,与此相伴随,能够使贮存槽20的褶皱构造28在支承构件90和底帽80之间沿上下方向进行压缩变形。当褶皱构造28进行压缩变形时,副贮存部24的容积会减少,从而贮存槽20的容积会减少。如此,通过调整外螺纹93相对于内螺纹83的旋入深度,能够调整褶皱构造28的压缩变形量,进而,能够调整贮存槽20的容积。支承构件90的外螺纹93和底帽80的内螺纹83构成了用于调整褶皱构造28的伸缩量的“褶皱调整机构”。也可以是,将表示底帽80的旋转位置或表示外螺纹93和内螺纹83的螺纹接合深度的刻度设于底帽80或支承构件90。
支承构件90和底帽80能够防止在离心分离时因作用于血液贮存槽20内的血液的离心力导致贮存槽20(特别是褶皱构造28和缸部23)变形。因而,优选的是,支承构件90和底帽80具有实质上能被视为刚性体的程度的较高的机械强度。而且,为了能够透过支承构件90和底帽80观察到贮存槽20内的血液,优选的是,支承构件90和底帽80具有透明性。从上述这样的观点来看,作为支承构件90和底帽80的材料,能够例示出例如聚碳酸酯、聚丙烯、硬质聚氯乙烯、聚甲醛、聚醚醚酮等树脂材料。
如图2所示,装置1在第一贮存部21内具有滑动部30。滑动部30被保持在杆40的下端。
图4A是滑动部30和杆40的立体图,图4B是滑动部30和杆40的剖视立体图。滑动部30呈大致圆板形状(或较薄的大致圆筒形状)。在滑动部30的呈圆筒面状的外周面装配有作为密封构件的呈环状的密封垫50。在滑动部30的中央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滑动部30的贯通孔。
杆40为呈空心圆筒形状的棒状构件。杆40的下端与滑动部30的上表面的中央部相连接。如图4B所示,杆40的内腔与滑动部30的贯通孔相连通从而形成流路40f。流路40f沿上下方向贯通滑动部30和杆40。在杆40的外周面形成有一对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锁定槽40g。另外,也可以是,锁定槽40g例如为沿周向连续的环状槽而无需在周向上被断开。在杆40的外周面装配有O型密封环53。O型密封环53位于锁定槽40g与滑动部30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30(不含密封垫50)和杆40整体作为一个部件被制成为一体,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将制成为相互独立的滑动部30和杆40组合在一起。
图5A是顶帽60的立体图,图5B是顶帽60的剖视立体图。顶帽60具有:顶板61,其为圆形;外周壁62,其为圆筒形状,从顶板61的外周端缘朝向下方延伸;及引导筒63,其从顶板6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
在顶板61的上表面设有笔直延伸的槽65。槽65的宽度并不是恒定的,槽65具有宽度相对较宽的宽幅部65a和宽度相对较窄的窄幅部65b。宽幅部65a设于顶板61的中央,窄幅部65b将宽幅部65a和顶板61的外周端缘连起来。
引导孔70沿上下方向贯通顶板61和引导筒63。引导孔70以与顶板61同轴的方式设于槽65的宽幅部65a内。在引导孔70的朝向上方的开口端缘,通过稍微扩径而形成环状的凹部,在该凹部内装配有O型密封环54。
在顶板61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顶板61的贯通孔64a和贯通孔64b这两个孔。贯通孔64a和贯通孔64b设于顶板61的除了槽65以外的区域。
贯通孔64a被用作用于向贮存槽20内注入血液的注入口。在经注入口64a将血液注入贮存槽20内之后,利用栓(未图示)等将该注入口64a密封。
贯通孔64b被用作通气口。在贯通孔64b内设有通气过滤器68。通气过滤器68为具有下述性质的过滤器:能允许气体通过,但不允许液体通过,而且也不允许细菌等通过。通气口64b借助通气过滤器68使贮存槽20(特别是第一贮存部21)内的气体和外界气体相通。
在外周壁62的内周面设有内螺纹69,该内螺纹69能够与设于支承构件90(支承半部91a和支承半部91b)的外螺纹99(参照图3)螺纹接合。
图6是锁定构件110的立体图。锁定构件110具有:操作部111,其呈大致矩形的薄板状;及框部112,其呈大致字母“U”状,设于操作部111的一边。框部112具有位于顶端的扩径部114和处于扩径部114与操作部111之间的、相互平行的两根锁定条113。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径部114呈大致圆形,但扩径部114的形状不限定于此,其也可以呈椭圆形、正六边形(参照后述的图19)、正八边形等任意形状。扩径部114的内径(扩径部114的内接圆的直径)与杆40(参照图4A)的外径大致相同或稍大于该杆40的外径。扩径部114的外尺寸大于两根锁定条113的外尺寸。两根锁定条113之间的间隔小于扩径部114的内径且小于杆40的外径。如后所述,两根锁定条113构成为能够卡合于在杆40形成的锁定槽40g(参照图4A和图4B)。
根据图2和图3能够理解的是,顶帽60和由杆40保持的滑动部30大致按照下述方式组装于贮存槽20。
将支承构件90装配于贮存槽20。将杆40从下方插入顶帽60的引导孔70。将滑动部30插入贮存槽20的开口25,将顶帽60拧紧在支承构件90的上端。开口25被顶板61所覆盖。杆40贯穿顶帽60并朝向上方突出。将杆40插入锁定构件110的扩径部114内。然后,使锁定构件110嵌入在顶帽60的上表面形成的槽65。更详细地讲,使锁定构件110的扩径部114嵌入槽65的宽幅部65a,使锁定构件110的操作部111嵌入槽65的窄幅部65b。调整杆4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以使设于杆40的锁定槽40g处于与锁定构件110相同的高度。然后,使锁定构件110在槽65内移动,使锁定构件110的锁定条113嵌入杆40的锁定槽40g。
图7是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组装得到的装置1的俯视图。杆40位于锁定构件110的锁定条113之间。图1和图2表示的是锁定构件110处于图7所示的位置时的装置1。如图2所示,锁定条113卡合于杆40的锁定槽40g。因此,能够防止杆40及其所保持的滑动部30下降。如此,锁定构件110和与之卡合的、设于杆40的锁定槽40g构成了能防止滑动部30下降的、“针对滑动部30所用的锁定机构”。能够通过使锁定构件110在槽65内沿水平方向移动来切换利用锁定机构进行锁定的有效和无效。在像图7那样地杆40位于锁定条113之间且锁定条113卡合于锁定槽40g时,锁定机构呈锁定状态,在杆40位于扩径部114内时,锁定机构呈非锁定状态。能够通过手指按压操作部111来使锁定构件110移动。
在锁定机构呈锁定状态时,如图2所示,被保持在杆40的下端的滑动部30在不与第一贮存部21的内周面接触的情况下悬在第一贮存部21内。将图2所示的滑动部30的位置称为滑动部30的“初始位置”。
只要不解除锁定构件110(锁定条113)与杆40相卡合的状态(锁定状态),那么,即使对杆40施加朝下的力,或对杆40和滑动部30作用重力或离心力,滑动部30也不会从初始位置下降。锁定机构有利于稳定地将滑动部30保持在初始位置。因此,能够保证第一贮存部21与第二贮存部22(缸部23和副贮存部24)之间相连通。这样有利于在从贮存槽20的开口25注入血液时可靠地使血液从第一贮存部21流入第二贮存部22。而且,有利于使血液进行离心分离进而将血液分离为处于第一贮存部21内的血浆成分、处于缸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以及处于副贮存部24内的红血球成分。
将滑动部30处于初始位置且锁定构件110与杆40相卡合的状态(锁定状态)称为“初始状态”(图1、图2和图7)。
O型密封环53、O型密封环54将杆40的外周面与顶帽60的引导孔7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液密密封。而且,顶帽60将贮存槽20的位于上端的开口25液密密封。因而,就贮存槽20内的空间而言,除了设于滑动部30和杆40的流路40f以及顶帽60的贯通孔64a、贯通孔64b之外,都被液密密封。
就滑动部30的材料而言,为了能够使缸部23的内周面与密封垫50之间形成液密密封(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优选为实质上能被视为刚性体的硬质材料。具体地讲,作为滑动部3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聚乙烯(PE)、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EVA)等树脂材料。而且,为了抑制红血球附着于滑动部30,也可以是,在滑动部30的上表面设置圆锥面等倾斜面,或对滑动部30的上表面实施涂敷。
就密封垫50而言,能够使用与安装在普通注射器的柱塞(推动部)顶端的密封垫同样的密封垫。而且,就O型密封环53、O型密封环54而言,能够使用能够形成液密密封的通用的O型密封环。密封垫50、O型密封环53和O型密封环54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制,能够使用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硅橡胶等橡胶、或苯乙烯系弹性体、烯烃系弹性体、聚氨酯系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也被称为弹性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部30装配有作为密封件的密封垫50,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将能够在自身与缸部2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液密密封的任意密封件装配于滑动部30。也可以是,例如,将与O型密封环53、O型密封环54同样的任意的O型密封环装配在滑动部30的外周面。
1.2.使用方法
说明装置1的使用方法。
首先,采集待进行离心分离的血液(骨髓液)。采集方法为任意,例如,能够用事先已被肝素润湿的注射器刺入骨髓的数十处,采集规定量(例如100ml~400ml左右)的骨髓液。
接着,对采集到的血液的血液量和血细胞比容值进行测量。根据血液量和血细胞比容值来计算红血球成分量、血浆量。
准备呈初始状态的空的装置1(参照图1、图2和图7)。旋转底帽80,调整褶皱构造28的压缩变形量。能够基于之前求得的红血球成分量和血浆量来确定压缩变形量,以能够使经离心分离后得到的血沉棕黄层形成在贮存槽20的缸部23内。在杆40的上端装配有用于封堵流路40f的帽(未图示)。
接着,将采集到的血液经注入口64a注入贮存槽20内。贮存槽20内的空气伴随着血液的注入而经通气口64b流到贮存槽20外。因此,即使流路40f被封堵,也较容易注入血液。之后,将注入口64a密封。
接着,将填充有血液的装置1架在离心分离设备上,进行离心分离。离心力以与中心轴线1a平行的方式沿图1和图2中的箭头F的朝向作用。通过离心分离而将血液分离为处于第一贮存部21内的血浆成分、处于缸部23内的血沉棕黄层(白血球成分和血小板)、以及处于副贮存部24内的红血球成分。
在初始状态下,锁定构件110卡合于保持有滑动部30的杆40,锁定机构呈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锁定状态。因此,即使在离心分离时被作用离心力F,滑动部30也不会自初始位置向下方移动。
在离心分离之后,将装置1从离心分离设备上取出。为了使血沉棕黄层准确地配置在缸部23内,也可以是,在离心分离之后,根据需要,旋转底帽80,对血沉棕黄层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细微调整。
接着,将血液成分回收器150(参照图11。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连接在杆40的上端。
接着,像图8所示的那样,使锁定构件110在槽65内沿水平方向移动,以使杆40位于扩径部114内。由此,解除锁定构件110的锁定条113与杆40的锁定槽40g相卡合的状态(成为非锁定状态)。
接着,向下推动杆40。设于杆40的下端的滑动部30也与杆40一起向下方移动。如图9所示,滑动部30嵌入缸部23的上侧(靠第一贮存部21侧)的开口。缸部23的内周面与设于滑动部30的密封垫50之间形成液密密封。其结果,第一贮存部21与第二贮存部22(缸部23和副贮存部24)之间的连通被滑动部30液密阻断。
继续向下推动杆40。滑动部30维持其与缸部23的内周面之间液密密封的同时在缸部23内朝向下方移动。伴随着滑动部30进入缸部23内(即远离第一贮存部21),第二贮存部22的容积逐渐减少。因此,能够使与滑动部30的下表面相接触的血液成分(例如白血球成分)经流路40f流到贮存槽20外。外部气体伴随着滑动部30的下降,经通气口64b流入第一贮存部21内,从而能够防止第一贮存部21内变为负压。因此,容易进行向下推动杆40和滑动部30的操作。
在缸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全部都流到贮存槽20外时,使滑动部30停止下降,白血球成分的回收作业结束。图10是此时的装置1的剖视图。滑动部30到达缸部23的下侧(靠副贮存部24侧)的开口或该开口附近。
1.3.作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一的装置1具有滑动部30,该滑动部30能够在贮血槽20内从第一贮存部21向缸部23(第二贮存部22)移动。在滑动部30处于第一贮存部21内时,第一贮存部21与缸部23相连通。当滑动部30插入缸部23时,缸部23的内周面与滑动部30之间形成液密密封,滑动部30阻断第一贮存部21与缸部23之间的连通。滑动部30能够维持着该液密密封地在缸部23内移动。因此,只要在将滑动部30保持在第一贮存部21内的状态下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并在离心分离之后将滑动部30从第一贮存部21插入缸部23内,缸部23内的血液成分就能够随着滑动部30进入缸部23内而经由流路40f被推出到贮存槽20外。只要在将滑动部30插入缸部23内之前完成对血液进行的离心分离,使白血球成分存在于缸部23内,就能够经由流路40f回收白血球成分。
滑动部30维持其与缸部23的内周面之间液密密封的同时在缸部的内周面上滑动。因此,附着于缸部23的内周面的白血球成分能够通过滑动部30的滑动被刮下来(或被剥下来)。在滑动部30经过缸部之后,几乎不会在缸部23的内周面残留有白血球成分。因而,装置1有利于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如上所述,在使用现有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需要进行使用生理盐水的清洗作业。然而,若仅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则有时无法完全回收附着于贮存槽的内周面的白血球成分。相对于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装置1,滑动部30以与缸部30相接触的状态移动(即滑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回收附着于缸部23的内周面的白血球成分。因而,与以往相比,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得到显著提高。
而且,在使用现有装置的情况下,除了需要使用生理盐水清洗贮存槽内的工序之外,还需要在这之后进行下述工序:对含白血球成分的生理盐水进行离心分离等,从生理盐水中分离出白血球成分并进行回收。因此,为了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而要花费大量的工作。相对于此,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装置1的情况下,无需进行清洗工序以及针对生理盐水的离心分离工序,就能够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因而,通过使用装置1,能够高效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在现有装置中,为了封堵贮存槽的第三贮存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一的缸部23的部分)的上下开口,需要具有两个能够在贮存槽内移动的阻断构件。而且,若采用现有装置,则要在将贮存槽的第三贮存部的上下开口封堵的状态下将第三贮存部内的白血球成分抽吸到注射器中,因此,除了需要设置供白血球成分从第三贮存部流出的流路之外,还需要设置供空气伴随着白血球成分的流出而流入第三贮存部内的空气流路,以不使第三贮存部成为负压。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贮存槽20内移动的构件只有滑动部30。而且,能够利用滑动部30将第二贮存部22内的白血球成分推出并进行回收,因此,无需设置与第二贮存部22相通的空气流路。而且,供白血球成分流出的流路40f设于用于使滑动部30移动的杆40内。采用上述结构的结果是,与现有装置相比,本实施方式一的装置1的构造非常简单。
若采用现有装置,则是在利用两个阻断构件将贮存槽的第三贮存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一的缸部23的部分)的上下的开口封堵的状态下,经设于杆内的流路来回收第三贮存部内的白血球成分的,其中,该杆保持有用于封堵第三贮存部的下侧的开口的阻断构件(第一阻断构件)。构成为空气伴随着从第三贮存部对白血球成分进行回收而流入第三贮存部内,因此,供白血球成分流动的流路借助在位于第三贮存部的下端的第一阻断构件的附近位置设置的开口与第三贮存部相连通。因此,流路变得较长,因而导致附着于流路的内壁面的白血球成分变多。而且,在位于下侧的第一阻断构件的表面也会附着白血球成分。如上所述,白血球成分所附着的区域较大,因此存在无法完全回收白血球成分这样的问题。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回收白血球成分的流路40f设于保持有滑动部30的杆40,因此,与现有装置的流路相比,能够缩短流路40f。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相当于现有装置的第一阻断构件的构件。如此,本实施方式中,白血球成分所附着的区域相对较小。因而,本实施方式的装置1有利于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若采用现有装置,则要在分别利用阻断构件依次将贮存槽的第三贮存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一的缸部的部分)的下侧的开口和上侧的开口封堵之后,再回收第三贮存部内的白血球成分。有时,在利用阻断构件封堵第三贮存部的下侧的开口时,阻断构件会打乱白血球成分层与红血球成分层之间的分界,导致在分界附近白血球成分和红血球成分混在一起。其结果,引起下述等问题:在已回收的白血球成分中混有红血球成分,或无法回收全部的白血球成分。相对于此,采用本实施方式一,无需封堵缸部23的下侧(靠副贮存部24侧)的开口。而且,即使将滑动部30从缸部23的上侧开口插入缸部23,也几乎不会使处于缸部23的下侧的开口附近的、白血球成分层与红血球成分层之间的分界受到影响。因此,能够解决现有装置的上述问题。从该方面也可知,装置1有利于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一中,为了回收白血球成分,只需在离心分离之后向下推动杆40,使滑动部30从第一贮存部21向缸部23移动即可。通过推压杆40来推出白血球成分的原理,与使用普通注射器时将柱塞推入外筒内来将外筒内的液体推出的原理基本相同。由于只需使杆40和滑动部30仅朝向下方移动就能够回收白血球成分,因此,误操作的可能性较低,能够减轻操作者的负担。
1.4.血液成分回收器
对使用本实施方式一的装置1来回收白血球成分时优选的血液成分回收器进行说明。
图11表示的是血液成分回收器150的一例。回收器150具有第一容器151、第二容器152和柔软且透明的管155。在管155中,从主管155c呈字母Y状(或字母T状)地分支出分支管155a和分支管155b这两个管。主管155c连接在装置1的杆40的上端(参照图1和图2)。分支管155a与容器151相连接,分支管155b与容器152相连接。在分支管155a上设有用于使分支管155a中的流路开闭的夹子157a,在分支管155b上设有用于使分支管155b中的流路开闭的夹子157b。在容器151的帽部设有用于使容器151的内外通气的通气孔151a,在容器152的帽部设有用于使容器152的内外通气的通气孔152a。在通气孔151a、通气孔152a均设有允许气体通过但不允许液体通过的通气过滤器(未图示)。
按照下述方式进行使用回收器150的血液成分回收作业。
在对装置1内的血液进行完离心分离之后,在滑动部30处于初始位置的初始状态(参照图2)下,将主管155c连接在杆40的上端。之后,使杆40下降,使滑动部30嵌入缸部23的上侧的开口(参照图9)。
透过支承构件90和贮存槽20观察缸部23内的血液成分。例如,在缸部23内的、滑动部30的正下方存在较薄的血浆成分层且在该血浆成分层的下方存在白血球成分层的情况下,使夹子157a松开并使夹子157b闭合。然后,使杆40下降。随着滑动部30在缸部23内下降,首先是血浆成分从缸部23经由杆40中的流路40f和管155流出,接着是白血球成分随之流出。透过管155观察在管155中流动的血液成分,在管155中流动的血液成分从血浆成分切换为白血球成分时,使夹子157a闭合并使夹子157b松开。之后,继续使杆40下降。之后,在管155中流动的血液成分从白血球成分切换为红血球成分时(参照图10),使夹子157b闭合,停止使杆40下降的操作。这样,能够将血浆成分回收到第一容器151,将白血球成分回收到第二容器152。
如上所述,回收器150具有:容器151、容器152这两个容器:及切换机构(夹子157a、夹子157b),其能够切换上述两个容器与装置1中的流路40f之间的连通状态。通过使用上述这样的回收器150,即使在使滑动部30嵌入缸部23的上侧的开口的时刻(参照图9),在滑动部30的下侧存在血浆成分层,或有红血球成分层进入缸部23的下部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切换机构(夹子157a、夹子157b)切换流路40f与容器151、容器152之间的连通状态,也能够回收实质上没有血浆成分和红血球成分混入的、高纯度的白血球成分。
因此,在使用回收器150的情况下,无需在离心分离之后的滑动部30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参照图2)使白血球成分层的上端与缸部23的上端精确地一致、以及使白血球成分层的下端与缸部23的下端精确地一致。只要白血球成分层全部都存在于缸部23内即可,血浆成分层或红血球成分层可以进入缸部23内。因此,能够省略对采集到的血液中的红血球成分量、血浆量进行计算的工序,能够降低对褶皱构造28的压缩变形量的调整精度的要求,能够简化白血球成分的回收作业。而且,还能够省略像褶皱构造28这样的容积调整机构,还能够进一步简化贮存槽20和装置1的结构。
在上述回收器150中,作为用于使流路40f选择性地与第一容器151和第二容器152中的任一者连通的切换机构而具有夹子157a、夹子157b,但切换机构的结构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切换机构是设于管155的呈字母Y状(或字母T状)的分支部分的三通旋塞而不是夹子157a、夹子157b。
第一容器151和第二容器152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例如,第一容器151和/或第二容器152为通过将具有柔软性的片材贴在一起做成的包袋。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不在包袋设置通气孔151a、通气孔152a。
2.实施方式二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在下面的说明所参照的附图中,针对与实施方式一中所参照的附图所示的构件或要素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或要素,标注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本实施方式二中,对上述这些构件或要素省略重复的说明。因而,需根据需要来参照实施方式一的说明。下面,以实施方式二中的不同于实施方式一的方面为中心进行说明。
2.1.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的结构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下面仅称为“装置”)2的结构。
图12是装置2的立体图。图13是装置2的、沿着上下方向剖切后得到的剖视立体图。图13中的单点划线2a是装置2的中心轴线。图14是装置2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3所示,装置2在第一贮存部21内具有滑动部31,在副贮存部24内具有阻断构件32。滑动部31是与实施方式一的滑动部30具有同样功能的构件,其被保持在两根第一杆41的下端。阻断构件32被保持在第二杆42的下端。
图15A是滑动部31和第一杆41的立体图,图15B是滑动部31和第一杆41的剖视图。滑动部31呈大致圆板形状(或较薄的大致圆筒形状)。在滑动部31的中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滑动部31的贯通孔31a。呈有底圆筒形状的密封垫51以覆盖滑动部31的外周面和下表面的方式装配于滑动部31。在密封垫51的、与滑动部31的贯通孔31a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密封垫51的底板的贯通孔51a。优选的是,贯通孔51a的口径稍小于贯通孔31a的口径。
第一杆41是实心的棒状构件。两根第一杆41设于滑动部31的上表面的、相对于贯通孔31a对称的位置。两根第一杆41相互平行地朝向上方延伸。
在各第一杆41的外周面形成有一对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锁定槽41g(在图15A中看不到设于第一杆41的背面的第一锁定槽41g)。另外,设于各第一杆41的第一锁定槽41g也可以例如为沿周向连续的环状槽而无需在周向上被断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31(不含密封垫51)和第一杆41整体作为一个部件被制成为一体,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将制成为相互独立的滑动部31和第一杆41组合在一起。
图16A是阻断构件32和第二杆42的立体图,图16B是阻断构件32和第二杆42的剖视图。阻断构件32呈大致圆板形状(或较薄的大致圆筒形状)。在阻断构件32的呈圆筒面状的外周面装配有O型密封环52。在阻断构件32的上表面形成有四个开口32a。四个开口32a借助流路32f彼此相连通,其中,该流路32f形成在阻断构件32内且俯视呈大致十字状。开口32a的数量无需为四个,既可以多于四个也可以少于四个。
第二杆42为呈空心圆筒形状的棒状构件。优选的是,第二杆42的外径与第一杆41(参照图15A)的外径相同。第二杆42设于阻断构件32的上表面的中央。如图16B所示,第二杆42内的流路42f与阻断构件32内的流路32f相连通。因而,开口32a、流路32f、流路42f依次相连通。
另外,也可以是,省略阻断构件32的开口32a和流路32f,而是在阻断构件32的靠近第二杆42的位置设置与流路42f相连通且沿着半径方向的横孔。
在第二杆42的外周面形成有一对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锁定槽42g(在图16A中看不到设于第二杆42的背面侧的第二锁定槽42g)。另外,第二锁定槽42g也可以例如为沿周向连续的环状槽而无需在周向上被断开。
图17A是顶帽260的立体图,图17B是顶帽260的剖视立体图。顶帽260具有:顶板61,其为圆形;外周壁62,其为圆筒形状,从顶板61的外周端缘朝向下方延伸;及引导筒263,其从顶板6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
在顶板61的上表面设有笔直延伸的槽67。槽67的宽度并不是恒定的,其与实施方式一的槽65(参照图5A)同样地,具有宽度相对较宽的宽幅部67a和宽度相对较窄的窄幅部67b。宽幅部67a设于顶板61的中央,窄幅部67b将宽幅部67a和顶板61的外周端缘连起来。
引导孔71a、引导孔71b、引导孔72这三个孔均沿上下方向贯通顶板61和引导筒263。引导孔71a、引导孔71b、引导孔72沿着与槽67的长边方向大致正交的直线配置。第一引导孔71a和第一引导孔71b以将槽67夹在它们之间的方式设于槽67的两侧,第二引导孔72以与顶板61同轴的方式设在槽67的宽幅部67a内。在引导孔71a的朝向上侧的开口端缘,通过稍微扩径而形成环状的凹部,在该凹部内装配有O型密封环55a,在引导孔71b的朝向上侧的开口端缘,通过稍微扩径而形成环状的凹部,在该凹部内装配有O型密封环55b,在引导孔72的朝向上侧的开口端缘,通过稍微扩径而形成环状的凹部,在该凹部内装配有O型密封环56。同样地,在引导孔71a的朝向下侧的开口端缘,通过稍微扩径而形成环状的凹部,在该凹部内装配有O型密封环57a,在引导孔71b的朝向下侧的开口端缘,通过稍微扩径而形成环状的凹部,在该凹部内装配有O型密封环57b。
在顶板61的除了槽67以外的区域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顶板61的贯通孔64a和贯通孔64b这两个孔。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贯通孔64a被用作注入口,贯通孔64b被用作通气口。
图18是第一锁定构件210的立体图。第一锁定构件210具有呈大致字母“C”状的操作部211和从操作部211的两端延伸出来的两根锁定条213。在两根锁定条213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设有扩宽部214,两根锁定条213的除了该扩宽部214以外的部分相互平行地延伸。就锁定条213之间的间隔而言,扩宽部214处的间隔大于其他部位处的间隔。扩宽部214的内径(扩宽部214的内接圆的直径)与第二杆42(参照图16A)的外径大致相同或稍大于该第二杆42的外径。两根锁定条213的除了扩宽部214以外的部位之间的间隔均小于第一杆41(参照图15A和图15B)的外径。如后所述,两根锁定条213的除了扩宽部214以外的部分构成为都能够卡合于在第一杆41形成的第一锁定槽41g(参照图15A)。
图19是第二锁定构件220的立体图。第二锁定构件220与实施方式一的锁定构件110(参照图6)同样地,具有呈大致矩形的薄板状的操作部221和呈大致字母“U”状的框部222。框部222具有扩径部224和位于扩径部224与操作部221之间的、相互平行的两根锁定条223。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径部224呈大致正六边形,但扩径部224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呈圆形(参照图6)、椭圆形、正八边形等任意形状。扩径部224的内径(扩径部224的内接圆的直径)与第二杆42(参照图16A)的外径大致相同或稍大于该第二杆42的外径。扩径部224的外尺寸大于两根锁定条223的外尺寸。两根锁定条223之间的间隔小于扩径部224的内径且小于第二杆42的外径。如后所述,两根锁定条223构成为能够卡合于在第二杆42形成的第二锁定槽42g(参照图16A)。
根据图13和图14能够理解的是,顶帽260、由第一杆41保持的滑动部31和由第二杆42保持的阻断构件32大致按照下述方式组装于贮存槽20。
将支承构件90装配于贮存槽20。将阻断构件32从开口25插入贮存槽20内。使用第二杆42,使阻断构件32从第一贮存部21经由缸部23移动到副贮存部24内。使第二杆42依次插入密封垫51的贯通孔51a和滑动部31的贯通孔31a。然后,将第二杆42从下方插入顶帽260的第二引导孔72。然后,将两根第一杆41从下方插入顶帽260的第一引导孔71a和第一引导孔71b。将顶帽260拧紧在支承构件90的上端。开口25被顶板61所覆盖。第一杆41、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贯穿顶帽260并朝向上方突出。
将第二杆42插入第二锁定构件220的扩径部224内。然后,使第二锁定构件220嵌入在顶帽260的上表面形成的槽67。更详细地讲,使第二锁定构件220的扩径部224嵌入槽67的宽幅部67a,使第二锁定构件220的操作部221嵌入槽67的窄幅部67b(参照图20)。
接着,将第一杆41、第一杆41和第二杆42插入第一锁定构件210的两根锁定条213之间。调整第一锁定构件210的水平方向位置,以使第二杆42位于扩宽部214内。然后,使锁定条213嵌入在第一杆41设置的第一锁定槽41g。将第一锁定构件210载置在顶帽260的顶板61上。
图20是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组装得到的装置2的俯视图。第二杆42位于第二锁定构件220的扩径部224内且位于第一锁定构件210的扩宽部214内。第一杆41位于第一锁定构件210的锁定条213之间。图12和图13表示的是第一锁定构件210和第二锁定构件220位于图20所示的位置时的装置2。
如图12所示,第一锁定构件210的锁定条213(不含扩宽部214)卡合于第一杆41的第一锁定槽41g。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杆41及其所保持的滑动部31下降(参照图13)。如此,第一锁定构件210和与之卡合的、设于第一杆41的第一锁定槽41g构成了能防止滑动部31下降的“针对滑动部31所用的锁定机构”(下面称为“第一锁定机构”)。能够通过第一锁定构件210相对于第一杆41的卡合与否来切换利用第一锁定机构进行锁定的有效和无效。在像图20那样地在第一杆41位于锁定条213之间且锁定条213卡合于第一锁定槽41g时,第一锁定机构呈锁定状态,当将第一锁定构件210从第一杆41取下时(参照后述的图22),第一锁定机构呈非锁定状态。能够通过将手指插入操作部211并沿第一杆41、第二杆42和第一杆41的排列方向拉拽第一锁定构件210,来将第一锁定构件210从第一杆41取下。
在第一锁定机构呈锁定状态时,如图13所示,被保持在第一杆41的下端的滑动部31在不与第一贮存部21的内周面接触的情况下悬在第一贮存部21内。将图13所示的滑动部31的位置称为滑动部31的“初始位置”。
只要不解除第一锁定构件210(锁定条213)与第一杆41相卡合的状态(锁定状态),那么,即使对第一杆41施加朝下的力,或对第一杆41和滑动部31作用重力或离心力,滑动部31也不会从初始位置下降。第一锁定机构有利于稳定地将滑动部31保持在初始位置。因此,能够保证第一贮存部21与第二贮存部22(缸部23)之间相连通。这样有利于在从贮存槽20的开口25注入血液时可靠地使血液从第一贮存部21流入第二贮存部22。而且,有利于使血液进行离心分离进而将血液分离为处于第一贮存部21内的血浆成分、处于缸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以及处于副贮存部24内的红血球成分。
如图20所示,第二锁定构件220的扩径部224的内径与第二杆42的外径相同或大于该第二杆42的外径。而且,第一锁定构件210的扩宽部214的内径与第二杆42的外径相同或大于该第二杆42的外径。因此,图13所示的第二杆42以及被保持在其下端的阻断构件32能够相对于贮存槽20沿上下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当使第二杆42上升以使第二锁定槽42g处于与第二锁定构件220相同的高度时,能够使第二锁定构件220的锁定条223嵌入第二杆42的第二锁定槽42g(参照后述的图21A和图21B)。
当锁定条223卡合于第二锁定槽42g时,能够防止第二杆42及其所保持的阻断构件32下降。如此,第二锁定构件220和与之卡合的、设于第二杆42的第二锁定槽42g构成了能防止阻断构件32下降的、“针对阻断构件32所用的锁定机构”(下面称为“第二锁定机构”)。能够通过使第二锁定构件220在槽67内沿水平方向移动来切换利用第二锁定机构进行锁定的有效和无效。在像图20那样地,第二杆42位于扩径部224内时,第二锁定机构呈非锁定状态,在第二杆42位于锁定条223之间且锁定条223卡合于第二锁定槽42g时(参照后述的图21A和图21B),第二锁定机构呈锁定状态。能够通过用手指按压操作部221来使第二锁定构件220移动。
在图13中,阻断构件32与副贮存部24的底板24b相接触。将图13所示的阻断构件32的位置称为阻断构件32的“初始位置”。
在本发明中,将下述状态称为“初始状态”:滑动部31和阻断构件32均位于上述初始位置,且第一锁定构件210与第一杆41相卡合(锁定状态),且第二锁定构件220不与第二杆42卡合(非锁定状态)(图12、图13和图20)。
第一杆41的外周面与被保持于顶帽260的O型密封环55a、55b、57a、57b之间形成液密密封,第二杆42的外周面与设于滑动部31的密封垫51之间、以及第二杆42的外周面与被保持于顶帽260的O型密封环56之间都能够形成液密密封。而且,顶帽260将贮存槽20的位于上端的开口25液密密封。因而,就贮存槽20内的空间而言,除了流路32f、流路42f、顶帽260的贯通孔64a、贯通孔64b(参照图17A)之外,都被液密密封。
为了能够使缸部23的内周面与密封垫51之间、以及缸部23的内周面与O型密封环52之间形成液密密封(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滑动部31和阻断构件32的材料优选为实质上能被视为刚性体的硬质材料。有关滑动部31和阻断构件32的材料的内容,能够应用实施方式一的有关滑动部30的说明。
有关密封垫51、O型密封环52、O型密封环55a、O型密封环55b、O型密封环56、O型密封环57a和O型密封环57b的材料的内容,能够应用实施方式一的有关密封垫50、O型密封环53和O型密封环54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部31装配有作为密封件的密封垫51,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将能够在自身与缸部2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液密密封的任意密封件装配于滑动部31。也可以是,例如,将与实施方式一的密封垫50同样的、不具有底板的环状的密封垫装配在滑动部31的外周面。或也可以是,将与O型密封环52同样的任意的O型密封环装配在滑动部31的外周面。在上述这些情况下,优选的是,将能够在自身与第一杆4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液密密封的O型密封环装配在滑动部31的贯通孔31a的内周面的下端,或装配在顶帽260的第二引导孔72的内周面的下端。
2.2.使用方法
说明装置2的使用方法。
将采集到的血液注入呈初始状态的空的装置2(参照图12、图13和图20)的贮存槽20。接着,进行离心分离。通过离心分离而将血液分离为处于第一贮存部21内的血浆成分、处于缸部23内的血沉棕黄层(白血球成分和血小板)、以及处于副贮存部24内的红血球成分。上述操作实质上与实施方式一相同。
在初始状态下,第一锁定构件210卡合于保持有滑动部31的第一杆41,第一锁定机构呈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锁定状态。而且,阻断构件32与副贮存部24的底板24b相接触。因此,即使在离心分离时被作用离心力F(参照图13),滑动部31和阻断构件32也不会自初始位置移动。
在离心分离之后,将实施方式一中说明的血液成分回收器(参照图11)的主管155c连接在第二杆42的上端。
接着,抓住第二杆42的上端,向上提起第二杆42。此时,为了防止滑动部31与上升的第二杆42一起上升,也可以是,根据需要,利用不同于抓着第二杆42的手的另一只手,朝下压住第一杆41或第一锁定构件210。当提起第二杆42时,安装在第二杆42的下端的阻断构件32在副贮存部24内朝向上方移动。然后,如图21A所示,阻断构件32嵌入缸部23的靠副贮存部24侧的开口,将该开口封堵。装配于阻断构件32的O型密封环52与缸部2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液密密封。其结果,缸部23与副贮存部24之间的连通被阻断构件32液密阻断。
在阻断构件32将缸部23的下侧的开口封堵的状态下,像图21B所示的那样,使第二锁定构件220沿水平方向移动,以使第二杆42位于两根锁定条223之间。在利用阻断构件32封堵缸部23的下侧的开口之后,将第二杆42的第二锁定槽42g(参照图16A)设于与第二锁定构件220相同的高度位置。因而,如图21A所示,第二锁定构件220的锁定条223嵌入第二锁定槽42g,第二锁定机构呈锁定状态。只要不解除第二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那么,即使对第二杆42施加朝下的力,阻断构件32也不会下降,缸部23的下侧的开口也不会敞开。
另外,也可以是,以与上述不同的方式,在使第二杆42向上方移动之前,以与上述同样的方式使第二锁定构件220沿水平方向移动,以使第二杆42位于两根锁定条223之间。因第二杆42的存在,使得第二锁定构件220的框部222(参照图19)以两根锁定条223的间隔扩大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借助第一锁定构件210压住第二锁定构件220以使第二锁定构件220不上升,同时使第二杆42上升。当第二锁定槽42g上升到锁定条223所在的位置时,框部222弹回原状,锁定条223嵌入第二锁定槽42g,第二锁定机构呈锁定状态。与此同时,阻断构件32将缸部23的靠副贮存部24侧的开口液密封堵。采用该方法,只要使锁定条223嵌入第二锁定槽42g,就能够利用阻断构件32将缸部23的下侧的开口液密封堵,因此,无论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如何,都能够容易且稳定地进行将缸部23与副贮存部24之间的连通阻断的作业。
接着,像图22所示的那样,抓住操作部211,沿水平方向拉拽第一锁定构件210,将第一锁定构件210从第一杆41取下。由此,解除第一锁定构件210与第一锁定槽41g相卡合的状态,第一锁定机构呈非锁定状态。
接着,将两根第一杆41一起向下推动。设于第一杆41的下端的滑动部31也与第一杆41一起向下方移动。如图23所示,滑动部31嵌入缸部23的上侧(靠第一贮存部21侧)的开口。缸部23的内周面与设于滑动部31的密封垫51之间形成液密密封。其结果,第一贮存部21与第二贮存部22(缸部23)之间的连通被滑动部31液密阻断。
然后,继续向下推动第一杆41。滑动部31维持其与缸部23的内周面之间液密密封的同时在缸部23内朝向下方移动。伴随着滑动部31进入缸部23内(即远离第一贮存部21),缸部23的容积逐渐减少。因此,能够使缸部23内的血液成分(例如白血球成分)流入阻断构件32的开口32a,进而经由流路32f、流路42f(参照图16A和图16B)流到贮存槽20外。外部气体伴随着滑动部31的下降而经通气口64b(参照图17A)流入第一贮存部21内。因此,容易进行向下推动第一杆41和滑动部31的操作。
如上所述,第二锁定构件220与第二杆42的第二锁定槽42g相卡合,第二锁定机构依然呈锁定状态。因而,即使在要向下推动第一杆41时误将朝下的力施加给第二杆42,或在滑动部31在缸部23内下降的过程中缸部23内的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使阻断构件32从缸部23的下侧的开口脱出这样的误操作。
在缸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全部都流到贮存槽20外的时刻,使滑动部31停止下降,白血球成分回收作业结束。图24是此时的装置2的剖视图。滑动部31(或密封垫51)靠近或抵接阻断构件32。
从缸部23经由流路42f流出来的血液成分流入回收器150(参照图11)。通过与在管155中流动的血液成分相应地切换夹子157a、夹子157b的开闭状态,能够将白血球成分回收到第二容器152。在利用阻断构件32封堵缸部23的下侧的开口且将滑动部31插入缸部23的上侧的开口时(参照图23),可能会发生下述情况:在阻断构件32的正上方存在较薄的红血球成分层,在滑动部31的正下方存在较薄的血浆成分层,在红血球成分层与血浆成分层之间存在白血球成分层。与采用实施方式一的装置1时不同的是,若采用装置2,能够使缸部23内的血液成分通过阻断构件32的开口32a流入回收器150。因而,在上述情况下,能够使红血球成分、白血球成分、血浆成分按照所述顺序依次从缸部23流出。在管155中仅流动有白血球成分时,通过使夹子157a闭合并使夹子157b松开,能够将白血球成分回收到第二容器152。
2.3.作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二的装置2在贮存槽20内不仅具有滑动部31,还具有构成为能够将缸部23与副贮存部24之间的连通液密阻断的阻断构件32。在离心分离之后,利用阻断构件32来阻断缸部23与副贮存部24之间的连通。之后,将滑动部31从第一贮存部21插入缸部23内。能够随着滑动部31进入缸部23内而将缸部23内的、存在于滑动部31与阻断构件32之间的血液成分经由流路32f、流路42f推出到贮存槽20外。只要在将滑动部31插入缸部23内之前完成对血液的离心分离,使白血球成分存在于缸部23内,就能够经由流路32f、流路42f回收白血球成分。
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滑动部31以维持其与缸部23的内周面之间液密密封的方式在缸部23的内周面上滑动。因此,附着于缸部23的内周面的白血球成分能够通过滑动部31的滑动而被刮下来(或被剥下来)。在滑动部31通过缸部之后,几乎不会在缸部23的内周面残留白血球成分。因而,装置2有利于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而且,在使用现有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要进行利用生理盐水的清洗工序以及在清洗后对回收的生理盐水进行离心分离的工序,而若采用本实施方式二,则无需进行上述这些工序就能够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因而,通过使用装置2,能够高效地回收白血球成分。
若采用现有装置,则在将贮存槽的第三贮存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一的缸部23的部分)的上下开口封堵的状态下将第三贮存部内的白血球成分抽吸到注射器中,因此,除了需要设置供白血球成分从第三贮存部流出的流路之外,还需要设置供空气伴随着白血球成分的流出而流入第三贮存部内的空气流路,以不使第三贮存部成为负压。相对于此,采用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滑动部31将白血球成分推出并进行回收,因此,无需设置与第二贮存部22(缸部23)相通的空气流路。其结果,与现有装置相比,本实施方式二的装置2的构造较简单。
通过将回收器150(参照图11)连接于装置2,能够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回收白血球成分。在利用阻断构件32封堵缸部23的下侧的开口并将滑动部31插入缸部23的上侧的开口时(参照图23),即使在阻断构件32的正上方存在红血球成分层的情况下,或者,即使在滑动部31的正下方存在血浆成分层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地利用切换机构(夹子157a、夹子157b)进行切换,也能够将实质上没有红血球成分和血浆成分混入的、高纯度的白血球成分回收到第二容器152。因此,能够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省略对采集到的血液中的红血球成分量和血浆量进行计算的工序,且能够降低对褶皱构造28的压缩变形量的调整精度的要求,从而,能够简化白血球成分的回收作业。
实施方式二的装置2不同于实施方式一的是,具有能够阻断缸部23与副贮存部24之间的连通的阻断构件32。因此,只要利用阻断构件32将缸部23与副贮存部24之间的连通阻断,那么,之后就不会因装置2的姿势发生变化(倾斜)、滑动部31进入缸部23内等而导致缸部23内的白血球成分和副贮存部24内的红血球成分混在一起。因此,若使用装置2,即使对还未能熟练操作的操作者而言,也能够稳定地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在本实施方式二中,除了上述内容外,其他内容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实施方式一的说明能够适当地应用于实施方式二。
3.各种变更的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仅为例示。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中,第二贮存部22具有内径互不相同的缸部23和副贮存部24,但是,第二贮存部22无需具有像上述这样的内径互不相同的部分。
例如,在不具有阻断构件32的实施方式一中,也可以是,副贮存部24的内径与缸部23的内径相同。在该情况下,缸部23和副贮存部24在外观上没有区别,从中心轴线1a的方向看,第二贮存部22的内径为恒定(但褶皱构造28除外)。即使为上述这样的情况,只要在离心分离之后,使滑动部30在第二贮存部22内移动到白血球成分层与红血球成分层之间的分界处,就能够回收白血球成分。但是,由于血液中所含的红血球成分多于所含的白血球成分,因此,像上述实施方式一那样地,在第二贮存部22设置直径大于缸部23的直径的副贮存部24的做法有利于减小贮存槽20和装置1的高度(沿着中心轴线1a的尺寸)。
在实施方式二中,将能够在第二贮存部22内移动的阻断构件32用作在离心分离之后将第二贮存部22在白血球成分层与红血球成分层之间的分界处或在该分界附近液密分隔开的部件,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是,例如,利用能够沿水平方向膨胀的球囊构成用于将第二贮存部22分隔成两部分的部件。球囊预先被固定在白血球成分层与红血球成分层之间的分界位置附近。在球囊萎缩的状态下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之后,使球囊鼓起,使球囊与第二贮存部2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液密密封,从而将第二贮存部22内分隔成两部分。能够从装置2外借助管等供给用于使球囊鼓起的空气或液体(水、生理盐水等)。在像该结构那样地不使用能够在副贮存部24内升降的阻断构件32的情况下,即使在实施方式二中,也无需使第二贮存部22的内径在缸部23和副贮存部24处有所不同。
就用于使贮存槽20的内外连通并用于回收白血球成分的流路而言,在实施方式一中,将该流路设于保持有滑动部30的杆40内,在实施方式二中,将该流路设于保持有阻断构件32的第二杆42内,但本发明的流路不限定于上述这些方式。
例如,在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中,也可以是,在滑动部30、滑动部31设置沿上下方向贯通其自身的贯通孔,将柔软的管连接于该贯通孔,并将该管导出到贮存槽20外。如此,采用将流路设于杆40、第二杆42之外的做法,能够将实心的构件用作杆40、第二杆42,因此,有利于提高杆40、第二杆42的强度。
在实施方式二中,也可以是,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在滑动部31和保持有该滑动部31的第一杆41内形成流路。
一般来讲,与实施方式二那样的、从位于白血球成分层的下侧的阻断构件32侧回收白血球成分的结构相比,对于实施方式一那样的、从位于白血球成分层的上侧的滑动部30侧回收白血球成分的结构而言,流路内非白血球成分的血液成分向白血球成分混入的量变少,因此,有利于回收高纯度的白血球成分。即,在实施方式一中,为下述情况:随着滑动部30在缸部23内下降,首先是血浆成分在流路40f中流动,接着是白血球成分在流路40f中流动,在该情况下,在流路40f内血浆成分混入白血球成分的量比较少。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二中,为下述情况:随着滑动部31在缸部23内下降,首先是红血球成分在流路32f、流路42f中流动,接着是白血球成分在流路32f、流路42f中流动,在该情况下,在流路32f、流路42f内红血球成分混入白血球成分的量比较多。虽然该差异不明确,但能够想到是由比重、粘度等血液成分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引起的。因而,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借助滑动部31来设置流路的结构能够有利于回收高纯度的白血球成分。而且,与将流路设在保持有阻断构件32的第二杆42内的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相比,采用将流路设在保持有滑动部31的第一杆41内的结构,能够缩短流路。这样能够减少附着于流路的内壁面的白血球成分,因此,有利于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针对滑动部30、滑动部31和阻断构件32所用的锁定机构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例如,在杆40、第一杆41的、在滑动部30、滑动部31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图2、图12和图13)下从顶帽60、顶帽260向上方突出来的部分设置沿着半径方向突出的突起,在该突起与顶帽60、顶帽260的顶板61之间装配能够被拆装的间隔件。在要使滑动部30、滑动部31下降时,将间隔件拆下来。采用该结构,无需对杆40设置锁定槽40g,也无需对第一杆41设置锁定槽41g,因此,能够避免下述等问题:因设有锁定槽40g、锁定槽41g导致杆40、第一杆41的强度降低,因锁定槽40g、锁定槽41g与O型密封环54、O型密封环55a、O型密封环55b、O型密封环57a、O型密封环57b相互干扰导致使滑动部30、滑动部31下降的作业的操作性降低。同样地,也可以是,在第二杆42的、在阻断构件32封堵缸部23的下侧的开口的状态(图21A和图21B)下从顶帽260向上方突出来的部分设置沿着半径方向突出的突起,在该突起与顶帽260的顶板61之间装配能够被拆装的间隔件。采用该结构,也无需对第二杆42设置第二锁定槽42g,因此,能够避免下述等问题:因设有第二锁定槽42g导致第二杆42的强度降低,因第二锁定槽42g与O型密封环56相互干扰导致使阻断构件32上升的作业的操作性降低。
用于保持滑动部30、滑动部31和阻断构件32的杆的数量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任意进行变更。也可以是,例如,在实施方式二中,利用一根第一杆41保持滑动部31,利用两根第二杆42保持阻断构件3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中,为了使缸部23的内周面与滑动部之间以及缸部23的内周面与阻断构件32之间形成液密密封,在滑动部30装配有密封垫50,在滑动部31装配有密封垫51,在阻断构件32装配有O型密封环52。但是,通过利用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也被称为弹性体)构成滑动部30、滑动部31和阻断构件32自身,能够省略密封垫50、密封垫51和O型密封环52。在该情况下,就能够使用的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而言,没有特殊限制,能够使用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硅橡胶等橡胶、或苯乙烯系弹性体、烯烃系弹性体、聚氨酯系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中,经设于顶帽60、顶帽260的注入口64a将血液注入贮存槽20。然而,注入血液的方法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例如,经用于回收白血球成分的流路40f、流路42f、流路32f注入血液,也可以是,例如,在将顶帽60、顶帽260装配于贮存槽20之前,经贮存槽20的开口25注入血液。在上述这些情况下,能够省略注入口64a。
用于回收白血球成分的容器也可以是图11所示的回收器150以外的任意容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中,褶皱调整机构构成为通过对褶皱构造28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压缩来调整褶皱构造28的压缩量,但也可以是,褶皱调整机构构成为通过使褶皱构造28在上下方向上伸长来调整褶皱构造28的伸长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中,构成用于调整褶皱构造28的伸缩量的褶皱调整机构的外螺纹93和内螺纹83中,外螺纹93形成于支承构件90,内螺纹83形成于底帽80,但也可以是,内螺纹形成于支承构件90,外螺纹形成于底帽80。
也可以是,外螺纹93设于支承构件90以外的构件,而且,也可以是,内螺纹83设于底帽80以外的构件。也可以是,例如,将构成褶皱调整机构的外螺纹93和内螺纹83中的至少一者设于贮存槽20。例如,能够将外螺纹93设于贮存槽20的比褶皱构造28靠上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贮存槽20具有在离心分离时不会因离心力导致变形的程度的强度的情况下,能够省略支承构件90。或能够将外螺纹93设于贮存槽20的比褶皱构造28靠下侧的位置。能够将支承构件90的边裙部92往下方延长,在该延长部分的内周面形成内螺纹。能够通过使支承构件90相对于贮存槽20旋转来调整褶皱构造28的伸长量。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底帽8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中,褶皱调整机构构成为:通过调整底帽80相对于支承构件90的旋转位置、或外螺纹93和内螺纹83的螺纹接合深度来调整褶皱构造28的压缩量,但也可以是,通过上述以外的方法来调整褶皱构造28的压缩量。例如,考虑到下述方法:在底帽80的底板80b与贮存槽20的底板24b之间安插一种板状构件,该板状构件具有与褶皱构造28的被需求的压缩量相应的厚度,然后,使支承构件90和底帽80嵌合在一起。通过改变板状构件的层数,或通过更换成不同厚度的板状构件,能够调整褶皱构造28的压缩量。采用该方法,实质上是利用板状构件在底帽80的底板80b上垫起来,因此,即使不调节螺纹接合深度,也能够在将底帽80装配于支承构件90的时刻使褶皱构造28压缩期望的量。
用于调整贮存槽20的容积的容积调整机构不限定于为褶皱构造28。例如,能够利用隔膜、活塞、球囊等构成容积调整机构。容积调整机构例如能够设于副贮存部24内或设为与该副贮存部24相邻。由于会在离心分离之前求出血液的血细胞比容值,因此,能够使用容积调整机构来调整贮存槽20的容积,以使得在离心分离之后使血沉棕黄层形成在缸部23内。
在实施方式一的上述使用方法中,为了将白血球成分推出到贮存槽20外,使滑动部30在缸部23中下降。然而,使用实施方式一的装置1在贮存槽20外来回收白血球成分的方法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是,像图9所示的那样,使滑动部30嵌入缸部23的上侧(靠第一贮存部21侧)的开口,阻断第一贮存部21与第二贮存部22之间的连通,在该状态下,使用容积调整机构(褶皱构造28)来减少第二贮存部22的容积。能够使与滑动部30的下表面相接触的血液成分(例如白血球成分)随着第二贮存部22的容积逐渐减少而经由流路40f流到贮存槽20外。采用装置1的该使用方法(下面称为“另一使用方法“),无需在缸部23的内周面与滑动部30之间维持液密密封的同时使滑动部30在缸部23内移动。这样能够降低对缸部23的内周面的精度的要求,因此,有利于例如通过吹塑成形法等高效地且以较低的成本制造贮血槽20的整体。另外,采用该另一使用方法,由于滑动部30不在缸部23内移动,因此,不同于实施方式一的上述使用方法,滑动部30不会刮掉附着于缸部23的内周面的白血球成分。然而,由于是在缸部23的下侧(靠副贮存部24侧)的开口敞开的状态下使用容积调整机构来减少副贮存部24的容积,因此,白血球成分和红血球成分混在一起的可能性较低。从该观点来看,与使用现有装置的情况相比,采用装置1的另一使用方法,能够提高白血球成分的回收率。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省略用于调整贮存槽20的容积的容积调整机构。但是,在使用装置1进行上述另一使用方法的情况下,不可省略容积调整机构。
用于维持贮存槽20的形状的支承构件9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该结构为任意。例如,支承构件不限定于像上述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那样地在周向上被分割成两部分,也可以是,支承构件由在周向上被分割成三部分以上所得到的三个以上的构件构成。也可以是,支承构件由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的多个柱状构件构成。在通过将支承构件和构成贮存槽20的零部件形成为一体等方法而使得贮存槽20具有在离心分离时不会因离心力导致变形的程度的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相对于贮存槽20独立的支承构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应用本发明的领域没有特殊限制,本发明能够广泛被用在需要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的医疗领域。其中,能够优选被用在仅向患者输入血液中的患者所需成分的成分输血等情况下的血液成分分离领域、主要使用白血球成分的骨髓移植领域、再生医疗领域。
附图标记说明
1、2、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20、血液贮存槽;21、第一贮存部;22、第二贮存部;23、缸部;24、副贮存部;28、褶皱构造(容积调整机构);30、31、滑动部;32、阻断构件;40f、32f、42f、流路;40、杆(第一杆);40g、锁定槽(第一锁定机构);41、第一杆;41g、第一锁定槽(第一锁定机构);42、第二杆;42g、第二锁定槽(第二锁定机构);110、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机构);150、血液成分回收器;151、第一容器;152、第二容器;157a、157b、夹子(切换机构);210、第一锁定构件(第一锁定机构);220、第二锁定构件(第二锁定机构)。

Claims (14)

1.一种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用于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其特征在于,
该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具有:血液贮存槽,其具有第一贮存部和第二贮存部;滑动部,其能够从所述第一贮存部向所述第二贮存部移动;及流路,其使所述贮存槽内与所述贮存槽外相连通,
在所述滑动部处于所述第一贮存部内时,所述第一贮存部与所述第二贮存部彼此相连通,
当所述滑动部插入所述第二贮存部时,所述第二贮存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滑动部之间形成液密密封,并且,所述第一贮存部与所述第二贮存部之间的连通被所述滑动部阻断,
所述滑动部能够在维持其与所述第二贮存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所述液密密封的同时,在所述第二贮存部内移动,
所述第二贮存部内的血液成分能够随着所述滑动部进入所述第二贮存部内而经由所述流路被推出到所述贮存槽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该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滑动部保持杆,该滑动部保持杆保持所述滑动部,且该滑动部保持杆被导出到所述贮存槽外,
所述流路设于所述滑动部保持杆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该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第一锁定机构,该第一锁定机构限制所述第一贮存部内的所述滑动部朝向所述第二贮存部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贮存部具有缸部,该缸部配置为与所述第一贮存部相邻,
在所述缸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滑动部之间能够形成所述液密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所述缸部的内周面为圆筒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贮存部具有副贮存部,该副贮存部借助所述缸部与所述第一贮存部相连通,
所述副贮存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缸部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贮存部具有副贮存部,该副贮存部借助所述缸部与所述第一贮存部相连通,
在所述第二贮存部内设有能够阻断所述缸部与所述副贮存部之间的连通的阻断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所述阻断构件能够在所述副贮存部内移动,
在所述阻断构件处于所述副贮存部内时,所述缸部与所述副贮存部彼此相连通,
当所述阻断构件嵌入所述缸部的靠所述副贮存部侧的开口时,所述缸部与所述副贮存部之间的连通被所述阻断构件阻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该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阻断构件保持杆,该阻断构件保持杆保持所述阻断构件,且该阻断构件保持杆被导出到所述贮存槽外,
所述流路设于所述阻断构件保持杆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该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具有第二锁定机构,该第二锁定机构用于维持所述阻断构件阻断所述缸部与所述副贮存部之间的连通的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该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通气口,该通气口使所述第一贮存部与所述贮存槽外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贮存部设有能够调整所述贮存槽的容积的容积调整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中,
该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还具有血液成分回收器,该血液成分回收器能够将经由所述流路被推出到所述贮存槽外的所述血液成分回收,
所述回收器具有:第一容器;第二容器;及切换机构,其能够使所述流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容器和所述第二容器中的任一者相连通。
14.一种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其用于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其特征在于,
该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具有:血液贮存槽,其具有第一贮存部和第二贮存部;滑动部,其能够从所述第一贮存部向所述第二贮存部移动;流路,其使所述贮存槽内与所述贮存槽外相连通;及容积调整机构,其能够调整所述第二贮存部的容积,
在所述滑动部处于所述第一贮存部内时,所述第一贮存部与所述第二贮存部彼此相连通,
当所述滑动部插入所述第二贮存部时,所述第二贮存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滑动部之间形成液密密封,并且,所述第一贮存部与所述第二贮存部之间的连通被所述滑动部阻断,
当在所述滑动部阻断了所述第一贮存部与所述第二贮存部之间的连通的状态下,利用所述容积调整机构使所述第二贮存部的容积减少时,能够使所述第二贮存部内的血液成分经由所述流路被推出到所述贮存槽外。
CN201680079636.7A 2016-01-21 2016-12-20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Active CN1086018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9739 2016-01-21
JP2016009739 2016-01-21
PCT/JP2016/087953 WO2017126279A1 (ja) 2016-01-21 2016-12-20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1868A CN108601868A (zh) 2018-09-28
CN108601868B true CN108601868B (zh) 2020-08-14

Family

ID=59361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9636.7A Active CN108601868B (zh) 2016-01-21 2016-12-20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2121B2 (zh)
EP (1) EP3406276B1 (zh)
JP (1) JP6618209B2 (zh)
KR (1) KR102154729B1 (zh)
CN (1) CN108601868B (zh)
AU (2) AU2016387808B2 (zh)
CA (1) CA3011673C (zh)
ES (1) ES2925940T3 (zh)
HK (1) HK1255866A1 (zh)
MX (1) MX2018008976A (zh)
MY (1) MY186942A (zh)
SG (1) SG11201806097PA (zh)
TW (1) TWI704934B (zh)
WO (1) WO20171262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12577A1 (en) 2016-09-16 2019-07-24 Fenwal, Inc. Blood sepa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employing centrifugal and spinning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s
KR101979382B1 (ko) * 2018-11-30 2019-05-17 (주)레보메드 줄기세포를 포함하는 체액세포 분리 및 농축키트
US11311823B2 (en) 2019-03-05 2022-04-26 Fenwal, Inc. Collection of mononuclear cells an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US11890399B2 (en) 2019-05-23 2024-02-06 Fenwal, Inc. Centrifugal separation and collection of red blood cells, plasma, or both red blood cells and plasma
US11484891B2 (en) 2019-05-23 2022-11-01 Fenwal, Inc. Adjustment of target interface location between separated fluid components in a centrifuge
CN112495596B (zh) 2019-09-16 2022-07-26 汾沃有限公司 用于血液成分的分离和收集的算法的动态调整
EP3834858A1 (en) 2019-12-12 2021-06-16 Fenwal, Inc. Systems enabling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rapeutic red blood cell exchange and/or 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CN112535881A (zh) * 2020-11-02 2021-03-23 南京泽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动物血液连续离心分离的分离装置
AU2022209370A1 (en) * 2021-01-21 2023-06-29 Patrick Pennie Vented dual port centrifuge tub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6959A (en) 1981-02-04 1982-04-27 Ferrara Louis T Blood separator and dispenser
US8012077B2 (en) * 2008-05-23 2011-09-06 Biomet Biologics, Llc Blood separating device
EP2349377B1 (en) 2008-11-28 2017-04-05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Blood bag system and cassette
US8313954B2 (en) 2009-04-03 2012-11-20 Biomet Biologics, Llc All-in-one means of separating blood components
KR101049201B1 (ko) 2009-10-29 2011-07-14 토자이홀딩스 주식회사 말초혈액 내의 조혈 줄기세포 및 중간엽 줄기세포의 추출을 위한 바이오 디바이스
KR101128163B1 (ko) 2011-09-22 2012-03-23 황의재 일회용 자가 혈소판 농축물질 분리장치
KR101170146B1 (ko) 2011-11-30 2012-07-31 (주)알엠바이오 혈소판이 풍부한 성장인자 추출을 위한 혈액분리 및 농축장치
KR101313048B1 (ko) 2013-04-09 2013-09-30 김준우 성분 분리기
JP6146188B2 (ja) 2013-07-25 2017-06-14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54904B2 (ja) * 2013-08-22 2017-06-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US9603986B2 (en) * 2013-08-30 2017-03-28 Fenwal,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and producing 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
KR101371674B1 (ko) 2013-09-11 2014-03-10 김준우 성분분리기
JP2015054181A (ja) * 2013-09-13 2015-03-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JP6360486B2 (ja) 2013-09-25 2018-07-18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KR101585857B1 (ko) 2014-05-23 2016-01-15 주식회사 라온 Prp 추출키트
US10905819B2 (en) * 2014-08-19 2021-02-02 Fenw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ed recovery of white blood cells after producing a leuko-reduced blood produc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1868A (zh) 2018-09-28
MY186942A (en) 2021-08-26
AU2019284105A1 (en) 2020-01-23
SG11201806097PA (en) 2018-08-30
EP3406276A4 (en) 2019-09-18
AU2016387808B2 (en) 2019-09-26
AU2019284105B2 (en) 2021-04-01
MX2018008976A (es) 2018-11-09
EP3406276B1 (en) 2022-07-27
TWI704934B (zh) 2020-09-21
ES2925940T3 (es) 2022-10-20
KR102154729B1 (ko) 2020-09-10
JPWO2017126279A1 (ja) 2019-01-24
US20190030545A1 (en) 2019-01-31
AU2016387808A1 (en) 2018-08-30
WO2017126279A1 (ja) 2017-07-27
US11192121B2 (en) 2021-12-07
EP3406276A1 (en) 2018-11-28
KR20180100387A (ko) 2018-09-10
JP6618209B2 (ja) 2019-12-11
TW201731534A (zh) 2017-09-16
HK1255866A1 (zh) 2019-08-30
CA3011673A1 (en) 2017-07-27
CA3011673C (en) 2020-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1868B (zh) 血液成分分离用装置
US10238787B2 (en) Blood component separation device
US11660603B2 (en) Cell concentr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including a syringe and a syringe holder
KR900008693B1 (ko) 혈액 분리 장치
JP6154904B2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US9804070B2 (en) Biological fluids concentration assembly
KR20080025050A (ko) 혈액 분리 기구 및 혈액 분리 장치
WO2014010604A1 (ja) 生体試料移送装置及び生体試料移送方法
JP2015054181A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JP2016198386A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
WO2013146505A1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及び血液成分分離方法
JP2013208155A (ja) 血液成分分離用装置の姿勢保持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586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