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99722A - 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 - Google Patents

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99722A
CN105599722A CN201510763138.1A CN201510763138A CN105599722A CN 105599722 A CN105599722 A CN 105599722A CN 201510763138 A CN201510763138 A CN 201510763138A CN 105599722 A CN105599722 A CN 1055997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deckle board
belt
open communication
str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631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99722B (zh
Inventor
林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99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97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99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97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022/1818Belt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022/1818Belt guides
    • B60R2022/1831Belt guides comprising a slotted plate sliding in its plane, e.g. inside circular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其包含:连通开口路径,其与框板主体的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连通,且沿与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框板主体的外边缘处开口;主体接纳部,其布置在所述连通开口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一体地形成至所述框板主体;以及封闭构件,其安装在所述连通开口路径处且封闭所述连通开口路径,并且所述封闭构件包含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从在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方向上的一侧以及从在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方向上的另一侧夹持所述主体接纳部。

Description

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车辆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一部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
背景技术
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织带部分所插入通过的盖构件设置在安全带织带部分的出口处,并且抑制该安全带织带部分在安全带织带部分的宽度方向中间部折叠或缠绕的状态下卷绕到伸缩装置上。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第2012-218687号描述了一种形成有缝隙状的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的框板。
然而,为了在组装期间将安全带织带部分插入通过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框板需要具有与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连通的开口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第2012-218687号描述了一种如下的封闭凸起:所述封闭凸起在安全带织带部分已经插入通过之后封闭开口部。在框板以此方式由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情况下,由于部件的联接部的变形,因此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易于加宽。因而,为了防止安全带织带部分在折叠状态下通过框板的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存在对增强部件的联接部的需求。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一种能够防止或抑制安全带织带部分在折叠状态下通过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
依照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包含:框板主体,其形成有缝隙状的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连通开口路径,其形成在所述框板主体处,所述连通开口路径与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连通,且沿与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框板主体的外边缘处开口;主体接纳部,其布置在所述连通开口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与所述框板主体一体地形成;以及封闭构件,其安装在所述连通开口路径处且封闭所述连通开口路径,并且所述封闭构件包含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从沿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方向的一侧以及从沿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方向的另一侧夹持所述主体接纳部。
在依照第一方案连通开口路径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中,通过框板主体的连通开口路径,安全带织带部分能够插入通过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在安全带织带部分已经插入通过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之后,连通开口路径被封闭构件封闭。当这执行时,封闭构件和夹持部从沿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夹持一体地形成至框板主体的主体接纳部,以便在封闭构件和框板主体之间的联接部在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方向上具有增加的刚性。从而,即使安全带织带部分试图在折叠状态下通过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且负荷施加至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也更不易于加宽。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中,所述夹持部包含夹持凸部,该夹持凸部具有沿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方向凸出的形状,并且所述主体接纳部包含主体凹部,所述夹持凸部装配至所述主体凹部内。
在依照第二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中,夹持凸部装配到主体接纳部内,以便限制夹持部和主体接纳部在与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这能够抑制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因封闭构件和框板主体的相对移动而加宽。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中,所述夹持部的所述一侧和所述另一侧由布置在所述连通开口路径中的联接部联接在一起。
在依照第三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中,形成联接部使封闭构件的刚性能够增加,以便即使负荷施加至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也更不易于加宽。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中,所述封闭构件从所述框板主体的所述外边缘沿所述连通开口路径的延伸方向能够移动。
在依照第四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中,封闭构件能够从框板主体的外边缘沿连通开口路径的延伸方向移动,并且能够容易地被附接至框板主体。
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中,在所述封闭构件与所述框板主体的附接状态下,所述封闭构件被保持所述框板主体的保持器从所述连通开口路径的开口侧抵接,从而所述封闭构件被夹持在所述保持器和所述框板主体之间。
在依照第五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中,框板主体被保持器保持。当这执行时,封闭构件被保持器从连通开口路径的开口侧抵接,从而封闭构件被夹持在保持器和框板主体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依照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使得能够防止或抑制安全带织带部分在折叠的状态下通过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
依照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或第三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使得能够防止或进一步抑制安全带织带部分在折叠的状态下通过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
依照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使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的组装的简易性能够增强。
依照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使得能够防止或抑制封闭构件从框板主体脱离。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图示出安装有依照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车辆后座的后部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以及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从正面侧观看的封闭构件从依照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的框板主体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看的依照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剖面图;
图6是图示出从背面侧观看的依照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附接至保持器的状态的立体图;以及
图7是图示出在负荷由安全带织带部分施加至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的情况下的设想的变形状态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图示,依照示范性实施例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10(以下简称为“框板10”)在用于车辆的后座60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4中使用。座椅安全带装置14包含安全带织带部分12和伸缩装置14A。安全带织带部分12具有细长的带状,且其长度方向的一个端侧穿过构成后座60的座椅靠背62的上端部,且沿座椅靠背62的前面向下延伸。安全带织带部分12通过在座椅靠背62和坐垫(图中未图示出)之间的间隙,并且固定至后座60的框架构件、或车身等。
舌形部(图中未图示出)在座椅靠背62的前面侧处设置到安全带织带部分12,且舌形部紧固至扣环(图中未图示出),其中所述扣环紧固至车身、或后座60的框架。
伸缩装置14A固定至在后座60的后部的上外壳64。伸缩装置14A包含卷轴(spool),安全带织带部分12的另一个端侧锚定至该卷轴,且安全带织带部分12卷绕在该卷轴上。支座66设置到上外壳64,且保持器50固定至支座66。框板10附接至保持器50。安全带织带部分12从框板10的稍后描述的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朝向车厢侧拉出。
如图2所图示,框板10包含框板主体20和封闭构件40。如图3所图示,在平面图中,框板主体20具有大体细长的平板状。允许安全带织带部分12插入的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穿透框板主体20的板厚方向来形成。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形成为沿框板主体20的长度方向的缝隙状,且其两端弯曲使得朝向长度方向的中央侧折回。沿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的长度方向行进的部分在下文被称作“主通过部22A”,且成环的部分在下文被称作“成环部22B”。框板主体20的正面20A的除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之外的部分具有大体平坦的轮廓。
如图4所图示,导引肋24在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的外周缘部处形成至框板主体20的背面20B。导引肋24从框板主体20的背面20B突出,且具有朝向主通过部22A侧倾斜的、与主通过部22A对应的部分,以及朝向环的内侧倾斜的、与成环部22B对应的部分。
连通开口路径26形成至框板主体20。连通开口路径26为如下的切除部:该切除部从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沿与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正交的方向朝向框板主体20的外边缘延伸。在平面图中,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通过连通开口路径26而朝向框板主体20的外侧开口。在开口端处的部分在下文被称作“开口端部26B”。
如图3所图示,壁26A形成在框板主体20的连通开口路径2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主体接纳部28形成至每一个壁26A。从开口端部26B朝向主通过部22A看时,主体接纳部28从壁26A朝向连通开口路径26突出,且在沿连通开口路径26行进的方向上形成为从比开口端部26B更靠里侧起远至与主通过部22A的分界部。具有沿连通开口路径26行进的基端部(与壁26A的分界部)的主体凹部28A形成至主体接纳部28。主体凹部28A形成为具有在正面20A侧的凹槽的沟槽状,在开口端部26B侧沿连通开口路径26的延伸方向开口,且主体凹部28A在主通过部22A侧的端部处,既不开口也不与主通过部22A连通。即,从开口端部26B朝向主通过部22A看时,主体凹部28A的在主通过部22A侧的端部比主通过部22A更靠近近前侧地终止。
如图4所图示,一对接合凸起30A和一对接合钩部30B各自形成在框板主体20的背面20B处。接合凸起30A在成环部22B的与主通过部22A相反的侧处从导引肋24的外侧突出,且形成朝向开口端部26B侧倾斜的平板状。接合钩部30B在主通过部22A的两端的与成环部22B相反的侧处形成在导引肋24的外侧处,且形成为朝向与主通过部22A相反的侧弯的钩状并且能够弹性变形。接合凸起30A的基端部与稍后描述的保持器50的内壁52A接合。接合钩部30B与保持器50的内壁52A弹性接合。
一对加强肋32形成在一对接合钩部30B之间。加强肋32固定至导引肋24的外侧面且加强导引肋24。
内侧导引肋25在导引肋24的内侧形成至框板主体20的背面20B,且由导引肋24包围。内侧导引肋25具有比导引肋24低的突出高度,且使一端侧沿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形成。
一对限制构件34在沿连通开口路径26行进的位置处形成至框板主体20的背面20B。每一个限制构件34包含主体部34A以及形成在主体部34A的一端处的钩部34B。限制构件34的钩部34B彼此面对且朝向连通开口路径26突出,而钩部34B布置成比主体部34A更靠开口端部26B侧。
如图2所图示,封闭构件40是装配至连通开口路径26内且组装至框板主体20的构件。如图3和图5所图示,封闭构件40包含封闭主体42、下夹持部44、以及联接部46。在平面图中,封闭主体42沿连通开口路径26形成,其正面40A布置成在与框板主体20的正面20A相同的平面中。如图5所图示,从封闭主体42的背面突出的夹持凸部42A形成至封闭主体42的宽度方向端部。夹持凸部42A装配至主体凹部28A内,且封闭主体42抵接主体接纳部28的上面。台阶部42B形成至在封闭主体42的在开口端部26B侧的端部。封闭主体42的厚度在台阶部42B处变得较厚。
下夹持部44形成在封闭构件40的与封闭主体42相反的侧处,主体接纳部28介于下夹持部44与封闭主体42之间。下夹持部44各自具有平板状,且抵接主体接纳部28的下面。主体接纳部28被夹持在用作夹持部的封闭主体42和下夹持部44之间。联接部46形成在封闭主体42与下夹持部44之间。联接部46布置在沿连通开口路径26彼此面对的一对主体接纳部28之间,且将封闭主体42与下夹持部44联接在一起。
如图4所图示,联接壁47形成在联接部46的开口端部26B侧处,且限制凸部48形成至每一个联接壁47。限制构件34的钩部34B与联接壁47接合,将封闭构件40锚定在连通开口路径26中。限制凸部48从联接壁47朝向开口端部26B侧突出,且抵接下文描述的保持器50的开口52的内壁52A。
如图2所图示,保持器50具有平板状,且形成有开口52。保持器50附接至图2未图示出的车辆座椅或类似物。如图6所图示,在封闭构件40组装至框板10的框板主体20的状态下,接合凸起30A与接合钩部30B各自插入通过开口52。接合凸起30A的基端部与保持器50的沿开口52行进的内壁52A接合,且接合钩部30B与保持器50的内壁52A弹性接合。限制凸部48从开口端部26B的外侧抵接保持器50的开口52的内壁52A。因而,防止封闭构件40从连通开口路径26脱离。
以下作出关于本示范性实施例的作用和有益效果的说明。
在安全带织带部分12插入通过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期间,在封闭构件40脱离的状态下,安全带织带部分12插入通过连通开口路径26且朝向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移动。然后,封闭构件40从开口端部26B侧被附接至连通开口路径26。当这执行时,主体接纳部28被夹持在封闭主体42和下夹持部44之间,从而在将夹持凸部42A装配至主体凹部28A内的同时,封闭构件40朝向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侧移动。因而,连通开口路径26由封闭构件40封闭。
框板10然后被附接至保持器50。当这执行时,接合凸起30A和接合钩部30B各自插入通过开口52,接合凸起30A与保持器50的开口52的内壁52A接合,且接合钩部30B与保持器50的内壁52A弹性接合。使得保持器50的内壁52A从开口端部26B的外侧抵接限制凸部48。
在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框板10中,一体形成至框板主体20的主体接纳部28在安全带织带部分12的通过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处被封闭构件40的封闭主体42和下夹持部44夹持。因此,在包含夹持部的封闭构件40与框板主体20之间的联接部在安全带织带部分12的通过方向上具有增加的刚性。因此,如图7所图示,即使安全带织带部分12试图在折叠的状态下通过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且沿箭头F方向的负荷作用在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上,也能抑制封闭构件40如由双点划线所图示的那样移动,且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更不易加宽。这能够抑制安全带织带部分12在折叠的状态下通过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
在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框板10中,封闭构件40的夹持凸部42A装配至框板主体20的主体凹部28A内。因此,限制封闭主体42和主体接纳部28沿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的延伸方向在彼此分开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这能够抑制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因封闭构件40与框板主体20之间的相对移动而加宽。
在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框板10中,封闭主体42和下夹持部44由联接部46联接在一起。因此,增加封闭构件40的刚性,使得即使负荷施加至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也使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能够更不易于加宽。
在本示范性实施例的框板10中,通过沿连通开口路径26的长度方向移动封闭构件40,封闭构件40被附接至连通开口路径26。以此方式设定封闭构件40的移动方向使在平面图中主体接纳部28和下夹持部44能够充分重叠。这使得能够容易地增强框板主体20和封闭构件40之间的联接部。
在将框板10附接至保持器50之后,封闭构件40的限制凸部48从连通开口路径26的开口端部26B侧抵接保持器50,且被夹持在保持器50与框板主体20之间。如图7所图示,这使得即使沿箭头F方向的负荷施加至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22,也能够防止或抑制封闭构件40从连通开口路径26脱离。
注意的是,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已经解释了本发明的框板10应用到设置在后座60的后部处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4的实例;然而,本发明的框板可应用到设置在另一个位置处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例如,可应用至除后座之外的座椅,如前座。

Claims (5)

1.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包括:
框板主体,其形成有缝隙状的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
连通开口路径,其形成在所述框板主体处,所述连通开口路径与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连通,且沿与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部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框板主体的外边缘处开口;
主体接纳部,其布置在所述连通开口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与所述框板主体一体地形成;以及
封闭构件,其安装在所述连通开口路径处且封闭所述连通开口路径,并且所述封闭构件包含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从沿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方向的一侧以及从沿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方向的另一侧夹持所述主体接纳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其中:
所述夹持部包含夹持凸部,所述夹持凸部具有沿所述安全带织带部分通过方向凸出的形状;并且
所述主体接纳部包含主体凹部,所述夹持凸部装配至所述主体凹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其中所述夹持部的所述一侧和所述另一侧由布置在所述连通开口路径中的联接部联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其中所述封闭构件从所述框板主体的所述外边缘沿所述连通开口路径的延伸方向能够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其中,在所述封闭构件与所述框板主体的附接状态下,所述封闭构件被保持所述框板主体的保持器从所述连通开口路径的开口侧抵接,并且所述封闭构件被夹持在所述保持器和所述框板主体之间。
CN201510763138.1A 2014-11-14 2015-11-10 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997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1661A JP6090288B2 (ja) 2014-11-14 2014-11-14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用ベゼル
JP2014-231661 2014-11-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9722A true CN105599722A (zh) 2016-05-25
CN105599722B CN105599722B (zh) 2018-04-20

Family

ID=54478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6313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99722B (zh) 2014-11-14 2015-11-10 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10918B2 (zh)
EP (1) EP3020608B1 (zh)
JP (1) JP6090288B2 (zh)
CN (1) CN1055997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0495A (zh) * 2016-08-10 2016-11-09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板专用安全带外盖
US11014528B2 (en) * 2019-04-19 2021-05-25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Energy absorption for D-ring attachment bracke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22005A1 (de) * 1980-06-12 1981-12-17 Volkswagenwerk Ag, 3180 Wolfsburg Blende
US5716073A (en) * 1996-07-03 1998-02-10 Chrysler Corporation Two piece fabric-retaining seat belt bezel
US20070187939A1 (en) * 2006-02-06 2007-08-16 Toyota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eat Belt Shoulder Guide
JP2009166639A (ja) * 2008-01-15 2009-07-30 Toyota Motor Corp ウェビングガイド構造
CN102627095A (zh) * 2011-02-07 2012-08-0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203332034U (zh) * 2013-06-27 2013-12-11 江阴协统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顶置安全带收纳座
JP2014218157A (ja) * 2013-05-08 2014-11-20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のベ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00966U (zh) * 1989-01-31 1990-08-10
JP2003127828A (ja) 2001-10-30 2003-05-08 Kasai Kogyo Co Ltd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のシートベルト取出し構造
JP5244780B2 (ja) * 2009-12-25 2013-07-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12218687A (ja) 2011-04-13 2012-11-12 Toyota Motor Corp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用ベゼル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22005A1 (de) * 1980-06-12 1981-12-17 Volkswagenwerk Ag, 3180 Wolfsburg Blende
US5716073A (en) * 1996-07-03 1998-02-10 Chrysler Corporation Two piece fabric-retaining seat belt bezel
US20070187939A1 (en) * 2006-02-06 2007-08-16 Toyota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eat Belt Shoulder Guide
JP2009166639A (ja) * 2008-01-15 2009-07-30 Toyota Motor Corp ウェビングガイド構造
CN102627095A (zh) * 2011-02-07 2012-08-0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2014218157A (ja) * 2013-05-08 2014-11-20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のベゼル
CN203332034U (zh) * 2013-06-27 2013-12-11 江阴协统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顶置安全带收纳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20608A1 (en) 2016-05-18
EP3020608B1 (en) 2017-12-20
JP6090288B2 (ja) 2017-03-08
CN105599722B (zh) 2018-04-20
US20160137159A1 (en) 2016-05-19
US9610918B2 (en) 2017-04-04
JP2016094110A (ja) 2016-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9428B2 (en) Vehicle seat
CN101920668B (zh) 车辆用座椅
CN104627041A (zh) 卡扣夹固定夹具及具备其的座垫的成型模
WO2015049999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01287650Y (zh) 设有固定装置的安全座椅组合体
CN105599722A (zh) 座椅安全带装置框板
JP2014204780A (ja) 止着用クリップ
CN104659294A (zh) 密封件及电池模块的密封结构
US9039075B2 (en) Roof apparatus
US9409541B2 (en) Interior trim part for a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an airbag door
CN111051138B (zh) 用于车窗的导滑件的插入件
CN205351922U (zh) 一种冰箱及其门体
CN105015384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10351415B2 (en)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seat molding method used for same
CN102673454B (zh) 车用座椅的装饰罩末端固定构造
CN203172588U (zh) 一种安全带锁舌的固定机构
JP5189298B2 (ja) シート用パ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166305A (ja) 表皮材一体パッド材の成形方法
JP201608836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214647761U (zh)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用发泡体及汽车座椅靠背及汽车座椅
JP2013244939A (ja) ドアサッシュ及びサッシュモールディング
JP728010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442467B (zh) 车辆用座椅
JP7271372B2 (ja) カップホルダ付きアームレス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1592309U (zh) 一种汽车座椅滑轨的上轨装饰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