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84570A - 跨坐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84570A
CN105584570A CN201410575178.9A CN201410575178A CN105584570A CN 105584570 A CN105584570 A CN 105584570A CN 201410575178 A CN201410575178 A CN 201410575178A CN 105584570 A CN105584570 A CN 105584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vehicle
rides
cap
front side
fo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751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84570B (zh
Inventor
曾宇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7517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84570B/zh
Priority to US14/805,463 priority patent/US9463843B2/en
Priority to EP15179978.0A priority patent/EP3012178B1/en
Priority to BR102015026852-1A priority patent/BR102015026852B1/pt
Publication of CN105584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4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845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45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6Bar-type foot 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62M7/06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directly under the saddle or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跨坐型车辆,包含座垫、脚踏杆及车壳。车壳包含彼此连接的脚踏板和后壳部。后壳部包含中央盖部、前侧盖部、承载盖部及后侧盖部。前侧盖部具有上部和下部。上部的前端部比下部的后端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前方。俯视时,中央盖部的前缘的中央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且中央盖部的前缘的两端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方。上部比下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承载盖部在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以连接于中央盖部的下部侧缘与下部的前缘之间,并具有用以承载脚踏杆且朝跨坐型车辆上方的承载面。侧视时,前侧盖部位于中央盖部的后方。从承载面延伸的假想延伸线通过座垫。后侧盖部从上部的后缘延伸至后方。

Description

跨坐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跨坐型车辆,特别是关于一种速可达型跨坐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速可达型车辆等跨坐型车辆中,会依据车辆的尺寸,具体来说是座垫的高度,以将同乘者脚座(tandemfootrest)设置在分别对应于同乘者的乘车姿势的位置。
在专利文献1中,揭露一种小型速可达车辆。参照该专利文献1的图16,第四盖构件44构成侧盖20d的左右两侧面的一部份和置脚部21a。具体来说,在第四盖构件44的右侧面,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方向凹陷的凹部44a,且此凹部44a的底面构成配置有后脚踏板18a的阶部22c。凹部44a与阶部22c朝向车辆前方延伸,且与置脚部21a相连。因此,后脚踏板18a、18b,不论在展开状态或收纳状态时,其枢轴都位于阶部22c的上方,且位于凹部44a的外侧。
在专利文献2中,揭露一种小型速可达车辆。参照该专利文献2的图1,在速可达型车辆的1的左右侧车盖9中,对应于折叠式脚踏杆机构30的设置场所的位置上,设置有收纳孔(未图示),藉此将呈收纳状态的折叠式脚踏杆机构30收纳在收纳孔中,以使速可达型车辆1的车体呈现平齐的外观。脚踏板5的两侧连接至左右侧车盖9,并位于折叠式脚踏杆机构30前方。因此,可知折叠式脚踏杆机构30,不论在展开状态或收纳状态时,其枢轴都位于左右侧车盖9的收纳孔的内部。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台湾专利公开第I4211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台湾专利公开第I4001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后脚踏板18a、18b,其枢轴位于阶部22c的上方,且位于凹部44a的外侧,所以其本体的大半总是露出。因此,使得进行后脚踏板18a、18b的展开或收纳时的操作变得容易。亦即,操作性良好。后脚踏板18a、18b,虽然能够提供良好操作性的效果,但是在同乘者用脚踩在后脚踏板18a、18b时,同乘者的脚的位置远离左右侧盖20d,使得同乘者不容易将脚紧靠至左右侧盖20d。亦即,脚部的承载舒适性低。
又,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由于折叠式脚踏杆机构30的枢轴位于左右侧车盖9的收纳孔中,在同乘者用脚踩在折叠式脚踏杆机构30时,同乘者的脚的位置靠近左右侧车盖9,所以容易将脚紧靠至脚部附近的左右侧车盖9。亦即,脚部的承载舒适性高。但是,折叠式脚踏杆机构30,是以其枢轴不会露出的方式被固定在收纳孔中,所以在收纳状态时,其本体的全部会嵌入在收纳孔中。因此,要将折叠式脚踏杆机构30,从本体的全部被嵌入在收纳孔中的收纳状态展开时的操作变得困难。亦即,操作性低。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包含车体框架、动力单元、座垫、脚踏杆及车壳。该动力单元以摇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该车体框架上。该座垫位于比该动力单元更高的位置。该脚踏杆能够以枢轴为中心做转动的方式被支持于该车体框架上,且具有能够切换成收纳状态或展开状态的脚部载置面。该车壳覆盖该车体框架,并包含脚踏板和后壳部。该脚踏板位于该座垫的前方且下方,并位于该动力单元的前方。该后壳部连接该脚踏板的后缘。
其中,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的后壳部在侧视跨坐型车辆时是以划分该座垫的下方空间的方式位于该座垫的下方。该后壳部包含中央盖部、前侧盖部、承载盖部及后侧盖部。该中央盖部连接该脚踏板的后缘。在俯视跨坐型车辆时,该中央盖部的前缘的中央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且该中央盖部的前缘的两端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方。该前侧盖部在侧视跨坐型车辆时是位于该中央盖部的后方,且在跨坐型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从该座垫的下端延伸至比该动力单元的上端部更下方。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后端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前方。在俯视跨坐型车辆时,该前侧盖部的上部比该前侧盖部的下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该承载盖部在俯视跨坐型车辆时是以在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连接于该中央盖部的下部侧缘(以跨坐型车辆的左侧面为例,是左下部侧缘)与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前缘之间,并具有用以承载该脚踏杆的朝向跨坐型车辆上方的承载面。在侧视跨坐型车辆时,从该承载面延伸的假想延伸线会通过该座垫。该后侧盖部在侧视跨坐型车辆时该后侧盖部的下缘位于该动力单元的上方,且从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后缘朝后方延伸。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较佳为在侧视跨坐型车辆时,该前侧盖部的下部从其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越大。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较佳为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表面呈凹凸状。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较佳为在侧视跨坐型车辆时,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前缘在跨坐型车辆的上下方向和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实质上由该座垫朝向后方且下方(亦即,往后下方)倾斜延伸。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前缘,以连接至该脚踏板的后缘的方式,在跨坐型车辆的上下方向和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实质上由该前侧盖部的上部朝向前方且下方(亦即,往前下方)倾斜延伸。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较佳为在俯视跨坐型车辆时,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后端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且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前缘更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较佳为在俯视跨坐型车辆时,该承载盖部比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前部的外缘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较佳为在俯视跨坐型车辆时,该脚踏杆比该前侧盖部的上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较佳为该脚踏杆具有枢接部,该枢接部设置在该承载面上。在俯视跨坐型车辆时,该枢接部比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外缘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较佳为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后缘与该后侧盖部的前缘连接并形成段差。并且,在俯视跨坐型车辆时,该前侧盖部的上部比该后侧盖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较佳为在该脚踏杆呈收纳状态下,侧视跨坐型车辆时,该脚踏杆在跨坐型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该脚踏杆在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大。
在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较佳为在该脚踏杆呈收纳状态时,该脚踏杆位于该承载面上方,并实质上平行于该承载面。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该跨坐型车辆所具有的后壳部可兼顾脚踏杆的操作性与脚部的承载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1B是表示图1A的跨坐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A的后壳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表示图1A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A是表示图1A的前侧盖部、承载盖部及脚踏杆的前视图,其中该脚踏杆呈收纳状态。
图4B是表示图4A的另一前视图,其中该脚踏杆呈展开状态。
图4C是表示在脚踏杆呈展开状态且同乘者用脚踩在脚踏杆上时的前视图。
图5是表示图1A的前侧盖部和承载盖部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1A的前侧盖部、承载盖部及脚踏杆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1A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其中同乘者用脚踩在脚踏杆上。
图8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线段8-8’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表示沿着图5中的线段9-9’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复数个实施形态。又,为了明确地说明,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亦即,在本发明的一部分的实施形态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是必要的。另外,为简化附图,一些已知的先前的结构和组件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表示在附图中。
请参照图1A、图1B、图2、图3、图4A及图4B。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的侧视图。图1B是表示图1A的跨坐型车辆10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图1A的后壳部320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表示图1A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4A是表示图1A的前侧盖部322、承载盖部323及脚踏杆500的前视图,其中该脚踏杆500呈收纳状态。图4B是表示图4A的另一前视图,其中该脚踏杆500呈展开状态。
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分别是指从骑乘在跨坐型车辆10上的骑乘者观看时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另外,在图1A中,符号U表示上方,符号D表示下方,符号F表示前方,符号B表示后方。在图1B中,符号R表示右方,符号L表示左方。
<车辆概要>
如图1A~图4B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的跨坐型车辆10包含车体框架100、转向轴110、前叉120、前轮130、动力单元200(在图3中以虚线表示)、座垫400、脚踏杆500、后轮140及车壳300。
<车体框架>
车体框架100是藉由铁制的管子(pipe)所形成。车体框架100具备头管部101、下框架部102(在图1A中以虚线表示)、底框架部103(在图1A中以虚线表示)及后框架部104(在图1A中以虚线表示)。另外,车体框架100的构成可藉由弯曲加工等的方式一体成形,或者,可藉由将复数个零件加以熔接的方式一体化。
头管部101位于在车宽方向上的跨坐型车辆中央。转向轴1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头管部101中。在转向轴110的上部,连接有把手部150。在转向轴110的下部,连接有前叉120。前叉120将前轮130支持成能够旋转。下框架部102被连接在头管部101。下框架部102从头管部101朝向下方延伸。底框架部103被连接在下框架部102的下端部。底框架部103从下框架部102朝向后方延伸。后框架部104被连接在底框架部103的后端部。后框架部104从底框架部103的后端部朝向后上方倾斜延伸。
<座垫>
座垫400被支持在车体框架100上。座垫400被配置在后框架部104的上方。座垫400位于比头管部101更后方。座垫400经由收纳部(未图示)而被支持在后框架部104上。另外,座垫400可以不直接安装在车体框架100上而是经由其他构件而被支持在车体框架100上,也可以直接安装在车体框架100上。如图1B所示,座垫400包含座垫前缘部401、座垫左侧缘部402及座垫右侧缘部403。座垫前缘部401位于比座垫左侧缘部402和座垫右侧缘部403更前方。座垫左侧缘部402从座垫前缘部401斜向左后方延伸。座垫右侧缘部403从座垫前缘部401斜向右后方延伸。
<动力单元>
动力单元200(在图3中以虚线表示)被配置在座垫400的下方。动力单元200被支持在车体框架100上。动力单元200经由支架以能够摇动的方式被安装在该车体框架100上。动力单元200具有输出轴(未图示)。此输出轴将后轮140支持成能够旋转。动力单元200和后轮140,是以相对于车体框架100能够一起摇动的单元式摇动(unitswing)的方式来构成。动力单元200包含作为驱动源的引擎。然而,本发明的动力单元200只要能够以摇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车体框架上即可,可以具有引擎来作为驱动源,也可以具有马达来作为驱动源。驱动源并没有限制。
<脚踏杆>
脚踏杆500能够以枢轴510为中心做转动的方式被支持在车体框架100上。另外,脚踏杆500能够以枢轴510为中心做转动的方式,可以不直接安装在车体框架100上而是经由其他构件而被支持在车体框架100上,也可以直接安装在车体框架100上。脚踏杆500以能够切换成收纳状态(在图4A中表示)或展开状态(在图4B中表示)的方式被支持在车体框架100上。脚踏杆500以枢轴510为中心做转动,藉此能够被切换成收纳状态或展开状态。此处,所谓收纳状态是脚踏杆500没有被使用的状态。所谓展开状态是脚踏杆500能够使用的状态。脚踏杆500具有脚部载置面500a和枢接部520。脚部载置面500a在展开状态中是坐在座垫400上的同乘者放置脚部的面。枢接部520具有枢轴510贯通的开口。枢接部520支持枢轴510。脚踏杆500在收纳状态中被配置成脚部载置面500a会位于比枢轴510更上方。在收纳状态中,脚踏杆500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车壳300的宽度内。亦即,在收纳状态中,脚踏杆500的整体被配置在车壳300的承载盖部323的承载面323a的上方。在展开状态中,脚踏杆500的脚部载置面500a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车壳300的外侧方向上。亦即,脚踏杆500在从收纳状态变成展开状态时会以与车壳300的承载盖部323的承载面323a正交的枢轴510为中心做转动,以使载置面500a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在车壳300的宽度方向外延伸。因此,脚踏杆500的脚部载置面500a会从车壳300的承载盖部323的承载面323a的上方离开而被移动到适合支持同乘者的脚的位置。
<车壳>
如图1A所示,车壳300包含前壳部330、后壳部320及底壳部340。前壳部330主要是覆盖头管部101和下框架部102的周围。后壳部320位于座垫400的下方。后壳部320覆盖后框架部104的前方及两侧边。在后文中,针对后壳部320进行详细说明。底壳部34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壳部330与后壳部320之间。底壳部340连结前壳部330和后壳部320。底壳部340包含脚踏板310。
脚踏板31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轮130和座垫400之间。脚踏板310被配置在比座垫400更前方且更下方。脚踏板310被配置在动力单元200的前方。脚踏板310是坐在座垫400上的骑乘者在行进时载置脚部的面。脚踏板310位于底框架部103的上方。脚踏板31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下框架部102和后框架部104之间。脚踏板310横跨车宽方向平坦地形成。此处,所谓“脚踏板310是平坦”是指骑乘者的脚部载置部的任一个部分都是能够载置脚部程度的平坦。亦即,在脚踏板310上,也可以形成例如用以止滑等的凹凸。另外,在本发明中,脚踏板310不限于平坦。在本发明中,脚踏板310只要能够让骑乘者能够放置脚部即可。例如,脚踏板3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也可以位于比脚踏板310的左右方向的侧边更上方。
<后壳部>
如图1A所示,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后壳部320以划分座垫400的下方空间的方式位于座垫400的下方。又,后壳部320包含中央盖部321、前侧盖部322、承载盖部323及后侧盖部324。如图1B所示,中央盖部321连接脚踏板310的后缘(在图1B中以虚线来表示该连接位置)。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中央盖部321的前缘321a是在中央盖部321的前缘321a的右端321d和其左端321e之间的曲线。如图1B所示,脚踏板310的后缘连接至中央盖部321的前缘321a。又,中央盖部321不仅连接至脚踏板310的外侧方向的后缘(位于中央盖部321的前缘321a的左右两端),更连接至比脚踏板310的外侧方向的后缘更内侧方向的后缘(位于中央盖部321的前缘321a的中央部分)。
如图1A及图2所示,中央盖部321具有前缘321a、左下部侧缘321b、左上部侧缘321c、右下部侧缘(未图示)及右上部侧缘(未图示)。又,中央盖部321的左下部侧缘321b和左上部侧缘321c与中央盖部321的右下部侧缘和右上部侧缘是左右对称。如果详细说明,中央盖部321是利用左下部侧缘321b、左上部侧缘321c、右下部侧缘及右上部侧缘来连接左右的前侧盖部322。因此,左下部侧缘321b是与承载盖部323的侧缘323b相同地斜向后上方延伸;而左上部侧缘321c是与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相同地斜向后下方延伸。右下部侧缘和右上部侧缘与左下部侧缘321b和左上部侧缘321c是左右对称,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1B所示,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中央盖部321的前缘321a的中央部分,比中央盖部321的前缘321a的左右两端321d、321e,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的更前方。亦即,中央盖部321的前缘321a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朝向后方延伸,并且在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上从中央朝向两侧延伸。
又,如图3所示,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位于中央盖部321的后方。前侧盖部322,在该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上,从该座垫400的下端延伸直至比动力单元200的上端部200a更下方,且延伸直至比脚踏板310的表面更下方。脚踏板310的表面是坐在座垫400上的骑乘者放置脚部的面。进而,如图1A、图1B及图2所示,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两个前侧盖部322分别被连接在中央盖部321的后方;又,两个后侧盖部324分别被连接在这两个前侧盖部322的后方。具体来说,以跨坐型车辆10的左侧面为例,如图2所示,中央盖部321的左下部侧缘321b和左上部侧缘321c分别被连接至承载盖部323的侧缘323b和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又,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后缘322g被连接至后侧盖部324的前缘324b。
请参照图4C、图5、图6及图7。图4C是在脚踏杆呈展开状态且同乘者用脚踩在脚踏杆上时的前视图。图5是表示图1A的前侧盖部322和承载盖部323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图1A的前侧盖部322、承载盖部323及脚踏杆500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图1A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其中同乘者用脚踩在脚踏杆500上。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的前侧盖部322包含上部322a和下部322b。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比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后端部322b1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前方;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在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上,上部322a比下部322b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内侧方向。
又,如图5和图7所示,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在本实施形态中的前侧盖部322的形状是回力镖形。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在本实施形态中的前侧盖部322是由斜向后下方延伸的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和斜向前下方延伸的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彼此连续而形成。但是关于本发明的前侧盖部322的形状不受限于上述形状。例如,在图2、图4A、及图4B中,承载盖部323的侧缘323b与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所夹的角度也可以大到180度。又,在图5中,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与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所夹的角度也可以大到180度。又,承载盖部323的侧缘323b(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与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所夹的角度也可以比图5所示的角度更小。亦即,只要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下部322b的后端部322b1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前方,前侧盖部322的形状容许任何的变形。
如图1B及图2所示,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承载盖部323以在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上延伸的方式连接于中央盖部321的左下部侧缘321b与下部322b的前缘322d(在图2中以虚线表示)之间,并具有用以承载脚踏杆500而朝向跨坐型车辆10的上方的承载面323a。
另外,回到图1A,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从承载盖部323的承载面323a延伸的假想延伸线A会通过座垫400。请参照图2、图4A及图4B,假想延伸线A是承载盖部323的侧缘323b与下部322b的前缘322d所夹出的平面也就是承载面323a的斜率。亦即,假想延伸线A以在承载面323a所载置的脚踏杆500能够移动到适合支持同乘者的脚的位置的方式斜向后方延伸而通过座垫400。如图1A所示,假想延伸线A能够在从通过座垫400的最后端的假想延伸线A’直到假想延伸线A”的范围内适当地设定。又,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后侧盖部324的下缘324a(参照图3)在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上位于比动力单元200更上方,且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从上部322a的后缘322g朝后方延伸。
另外,在本发明中,承载面323a不限于平面。承载面323a也可以是曲面或有凹凸的表面。在这场合,为了适当地表示承载面323a的斜率,能够适当地定义假想延伸线A。例如,假想延伸线A可以是承载面323a的最前端与最后端之间的斜率,也可以是沿着承载面323a的外缘的斜率,也可以是位于承载面323a的上面的脚踏杆500的枢轴510与承载面323a的最后端之间的斜率。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从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的宽度越大。
另外,在本发明中,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不限于从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的宽度越大。只要在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上具有能够抵接脚的脚跟602的内侧的面积即可。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呈凹凸状。具体来说,在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部设置有斜向前下方延伸的突出部322b3。前侧盖部322的突出部322b3的中央位于比突出部322b3的前部和后部更外侧方向。进而,请参照图9。图9是沿着图5中的线段9-9’的剖面示意图。如图5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突出部322b3在靠近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的部分,突出至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侧方向。亦即,前侧盖部322的突出部322b3被设置在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不限于呈凹凸状。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只要能够支持在脚踏杆500上的脚部即可。另外,在本发明中,在没有特别记载的场合,所谓“表面”是指露出在跨坐型车辆10的外侧方向上的面,且是指在对于跨坐型车辆10进行侧视、前视、俯视等时能够视认的面。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在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实质上由座垫400朝向后方且下方倾斜延伸;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以连接至脚踏板310的后缘的方式,在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实质上由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朝向前方且下方倾斜延伸。
另外,在本发明中,不受限于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在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实质上从座垫400朝向后方且下方倾斜延伸;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以连接至脚踏板310的后缘的方式,在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实质上由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朝向前方且下方倾斜延伸。只要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比下部322b的后端部322b1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前方即可。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后端部(在本实施行态中,是与下部322b的后端部322b1相同的位置)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内侧方向,且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内侧方向。
另外,在本发明中,不受限于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后端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内侧方向,且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内侧方向。只要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在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上,上部322a比下部322b更位于在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内侧方向即可。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承载盖部323比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部的外缘部322e(在图6的上部以虚线表示)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侧方向。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部的外缘部322e是从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直到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部的后端部322a2(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是上部322与承载盖部323的交点)的线段。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脚踏杆500比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侧方向。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脚踏杆500具有枢接部520,枢接部520设置于承载面323a上,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枢接部520比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外缘部322f(在图6的下部以虚线表示)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内侧方向。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外缘部322f,是从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端部322b2直到从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后端部322b1的线段。
请参照图8,图8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线段8-8’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状态中,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后缘322g与后侧盖部324的前缘324b连接并形成段差,并且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比后侧盖部324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侧方向。
另外,在本发明中,不受限于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后缘322g与后侧盖部324的前缘324b连接并形成段差,并且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比后侧盖部324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侧方向。只要同乘者能够用脚的脚跟的内侧夹住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上方而得到安定感即可。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在脚踏杆500呈收纳状态下,于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脚踏杆500在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上的高度h,大于脚踏杆500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的长度l。例如,该高度h是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的通过脚踏杆500的上端的水平线与通过下端的水平线之间的长度。又,该长度l是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的通过脚踏杆500的前端的垂直线与通过后端的垂直线之间的长度。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脚踏杆500呈收纳状态下,于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不受限于脚踏杆500在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上的高度h,大于脚踏杆500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的长度l。只要同乘者在将脚踏杆500切换成展开状态时能够施力即可。
如图1A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当脚踏杆500呈收纳状态时,脚踏杆500位于承载面323a上方,并实质上平行于该承载面323a。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包含车体框架100、动力单元200、座垫400、脚踏杆500及车壳300。
该动力单元200以摇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该车体框架100上。该座垫400位于比该动力单元200更高的位置。该脚踏杆500能够以枢轴510为中心做转动的方式被支持于该车体框架100上,且具有能够切换成收纳状态或展开状态的脚部载置面500a。该车壳300覆盖该车体框架100,并包含脚踏板310和后壳部320。该脚踏板310位于该座垫400的前方和下方并位于该动力单元200的前方。该后壳部320连接该脚踏板310的后缘。
该后壳部320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10时是以划分该座垫400的下方空间的方式位于该座垫400的下方。该后壳部320包含中央盖部321、前侧盖部322、承载盖部323及后侧盖部324。
该中央盖部321连接该脚踏板310的后缘。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该中央盖部321的前缘321a的中央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且该中央盖部321的前缘321a的两端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的后方。该前侧盖部322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10时是位于该中央盖部321的后方,且在该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上从该座垫400的下端延伸直至比该动力单元200的上端部200a更下方。并且,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该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后端部322b1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前方。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比该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该承载盖部323,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是以在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连接于该中央盖部321的下部侧缘(以跨坐型车辆的左侧面为例,是左下部侧缘321b)与该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之间,并具有用以承载该脚踏杆500的朝向该跨坐型车辆10的上方的承载面323a。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从该承载面323a延伸的假想延伸线A会通过该座垫400。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10时,该后侧盖部324的下缘位于该动力单元200的上方,且从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后缘322g朝后方延伸。
因此,如图4C及图7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在同乘者用脚踩在脚踏杆500上时,同乘者的脚跟602容易抵接至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以实现良好的脚部的承载舒适性。详细来说,本发明以不妨碍同乘者的小腿601的方式,使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比下部322b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左右方向L-R的内侧,且在踩在展开状态的脚踏杆500上时,以同乘者的两脚(鞋子附近的部分)的脚跟602容易从外侧夹住分别位于跨坐型车辆10两侧的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方式,使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比上部322a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左右方向L-R的外侧方向,藉此能够确保同乘者的小腿601的舒适性和脚部的安定性,以达成良好的脚部的承载舒适性。
又,如图1B及图2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本发明可藉由以不被后壳部320遮蔽的方式将脚踏杆500设置在朝向跨坐型车辆10上方的承载盖部323的承载面323a上,使脚踏杆500的枢轴510朝向跨坐型车辆10上方露出,以实现良好的操作性。
另外,关于本发明的前侧盖部322的形状不受限于上述形状。例如,在图2、图4A及图4B中,承载盖部323的侧缘323b与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所夹的角度也可以大到180度。又,在图5中,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与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所夹的角度也可以大到180度。又,承载盖部323的侧缘323b(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与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所夹的角度也可以比图5所示的角度更小。亦即,只要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下部322b的后端部322b1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前方,前侧盖部322的形状容许任何的变形。
另外,在本发明中,承载面323a不限于平面。承载面323a也可以是曲面或有凹凸的表面。在这场合,为了适当地表示承载面323a的斜率,能够适当地定义假想延伸线A。例如,假想延伸线A可以是承载面323a的最前端与最后端之间的斜率,也可以是沿着承载面323a的外缘的斜率,也可以是位于承载面323a的上面的脚踏杆500的枢轴510与承载面323a的最后端之间的斜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中,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10时,该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从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该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越大。
因此,如图5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同乘者用脚踩在展开状态的脚踏杆500上时,主要是利用脚的脚跟602的内侧来夹住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上方来得到安定感,所以如果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上方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的宽度越大,则能够利用脚的脚跟602的内侧抵接的面积也会越大。因此,不论同乘者的脚部的尺寸为何,都能够更加提升脚部的安定感,以提高舒适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不限于从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该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的宽度越大。只要在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上具有能够抵接脚的脚跟602的内侧的面积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中,该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呈凹凸状。
因此,如图5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上的凹凸状结构能够提升下部322b的刚性。并且,凹凸结构的凸部能够强化朝向外侧的支持,以确实支持在脚踏杆500上的脚,因而更加提升脚部的安定感,以提高舒适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不限于呈凹凸状。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表面只要能够支持在脚踏杆500上的脚部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中,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10时,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在该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和该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实质上从该座垫400朝向后方且下方倾斜延伸;该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以连接至该脚踏板310的后缘的方式,在该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和该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实质上由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朝向前方且下方倾斜延伸。
因此,如图5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前侧盖部322的形状,在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上的中央部分,实质上是呈现朝向跨坐型车辆10后方突出的回力镖形,因此能够提升前侧盖部322的刚性,并能够强化朝向外侧的支持,以确实支持在脚踏杆500上的脚,因而更加提升脚部的安定感,以提高舒适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缘322c,不受限于在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实质上从座垫400朝向后方且下方倾斜延伸;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不受限于以连接至脚踏板310的后缘的方式,在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和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实质上由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朝向前方且下方倾斜延伸。只要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下部322b的后端部322b1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前方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中,在俯视该跨坐型车辆10时,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后端部322b1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且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比该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
因此,如图6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在跨坐型车辆10左右方向L-R上比后端部位于更内侧,使得在脚踏杆500上的脚与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较为靠近,因此同乘者的两脚的脚跟602容易从外侧夹住分别位于跨坐型车辆10两侧的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以确保脚部的安定感。另一方面,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在跨坐型车辆10左右方向L-R上比下部322b的前缘322d位于更内侧,可使得同乘者的脚踝601能够不与上部322a接触,而能够更加提升同乘者的脚部的舒适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不受限于比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后端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内侧方向,且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端部322a1,不受限于比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内侧方向。只要在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在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上,上部322a比下部322b更位于在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内侧方向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中,在俯视该跨坐型车辆10时,该承载盖部323,比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部的外缘部322e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
因此,如图6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如果将承载盖部323设置在比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前部的外缘部322e更外侧方向,则在承载盖部323的承载面323a上所设置的脚踏杆500也会被设置在外侧,因此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脚踏杆500会露出于后壳部320之外,以提升脚踏杆500的操作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中,在俯视该跨坐型车辆10时,该脚踏杆500比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
因此,如图6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脚踏杆500设置在比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更外侧方向,因此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脚踏杆500会露出于后壳部320之外,以提升脚踏杆500的操作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中,该脚踏杆500具有枢接部520,该枢接部520设置于该承载面323a上,在俯视该跨坐型车辆10时,该枢接部520比该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外缘部322f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
因此,如图6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展开状态的脚踏杆500,在跨坐型车辆10左右方向L-R上是从位于下部322b的外缘部322f的内侧方向的枢轴510朝向下部322b的外缘部322f的外侧方向延伸,因此会使得在脚踏杆500上的脚与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较为靠近。所以,同乘者的两脚的脚跟602容易从外侧夹住分别位于跨坐型车辆10两侧的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以确保脚部的安定感。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中,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后缘322g与该后侧盖部324的前缘324b连接并形成段差,并且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该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比该后侧盖部324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
因此,如图8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后缘322g与后侧盖部324的前缘324b之间形成段差,且前侧盖部322朝向外侧突出,因此会使得在脚踏杆500上的脚与前侧盖部322较为靠近。所以,同乘者的两脚的脚跟容易从外侧夹住分别位于跨坐型车辆10两侧的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以更确保脚部的安定感。
另外,在本发明中,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的后缘322g,不受限于与后侧盖部324的前缘324b连接并形成段差;并且在俯视跨坐型车辆10时,前侧盖部322的上部322a不受限于比后侧盖部324更位于跨坐型车辆10的左右方向L-R的外侧方向。只要同乘者能够用脚的脚跟602的内侧夹住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上方而得到安定感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中,在该脚踏杆500呈收纳状态下,侧视该跨坐型车辆10时,该脚踏杆500在该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h,大于该脚踏杆500在该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
因此,如图3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收纳状态的脚踏杆500被急倾斜地配置,因此同乘者在将脚踏杆500切换成展开状态时,容易施力而使得脚踏杆500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脚踏杆500呈收纳状态下,于侧视跨坐型车辆10时,脚踏杆500在跨坐型车辆10的上下方向U-D上的高度h,不受限于是大于脚踏杆500在跨坐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F-B上的长度l。只要同乘者在将脚踏杆500切换成展开状态时能够施力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0中,当该脚踏杆500呈收纳状态时,该脚踏杆500位于该承载面323a上方,并实质上平行于该承载面323a。
因此,如图1A所示,根据此结构配置,脚踏杆500被急倾斜地配置,所以与脚踏杆500平行的承载面323a也具有急倾斜的角度,使得与承载面323a平行的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的前缘322d也具有急倾斜的形状,进而使得在脚踏杆500上的脚与前侧盖部322的下部322b较为靠近。因此,同乘者在将脚踏杆500切换成展开状态时,容易施力而使得脚踏杆500的操作性提高。
以上,针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形态进行详细说明,藉此明确地知道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其所具有的后壳部可兼顾脚踏杆的操作性与脚部的承载舒适性。具体来说,本发明可藉由以不被后壳部遮蔽的方式,将脚踏杆设置在朝向跨坐型车辆上方的承载盖部的承载面上,并使脚踏杆的枢轴朝向跨坐型车辆上方露出,以实现良好的操作性。进而,本发明还以不妨碍同乘者的小腿的方式,使前侧盖部的上部比下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且在踩在展开状态的脚踏杆上时,以同乘者的两脚(鞋子附近的部分)的脚跟容易从外侧夹住分别位于跨坐型车辆两侧的前侧盖部的下部的方式,使前侧盖部的下部比上部更位于跨坐型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藉此能够确保同乘者的小腿的舒适性和脚部的安定性,以达成良好的脚部的承载舒适性。
虽然本发明已利用上述的实施形态进行揭露,但是本发明不受限于这些实施形态,业者知道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内能够进行其他的各种更动及修正,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附加的权利要求书的定义为准。
符号说明
10:跨坐型车辆322d:下部的前缘
100:车体框架322e:上部的前部的外缘部
101:头管部322f:下部的外缘部
102:下框架部322g:上部的后缘
103:底框架部323:承载盖部
104:后框架部323a:承载面
110:转向轴323b:承载盖部的侧缘
120:前叉324:后侧盖部
130:前轮324a:后侧盖部的下缘
140:后轮324b:后侧盖部的前缘
150:把手部330:前壳部
200:动力单元340:底壳部
200a:动力单元的上端部400:座垫
300:车壳401:座垫前缘部
310:脚踏板402:座垫左侧缘部
320:后壳部403:座垫右侧缘部
321:中央盖部500:脚踏杆
321a:中央盖部的前缘500a:脚部载置面
321b:中央盖部的左下部侧缘510:枢轴
321c:中央盖部的左上部侧缘520:枢接部
321d:中央盖部的前缘的右端601:同乘者的小腿
321e:中央盖部的前缘的左端602:同乘者的脚跟
322:前侧盖部A:假想延伸线
322a:上部A’假想延伸线的范围
322a1:上部的前端部A”假想延伸线的范围
322a2:上部的前部的后端部F-B:前后方向
322b:下部L-R:左右方向
322b1:下部的后端部或上部的后端部U-D:上下方向
322b2:下部的前端部h:跨坐型车辆的上下方向的高度
322b3:下部的突出部l: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322c:上部的前缘

Claims (11)

1.一种跨坐型车辆,包含:
车体框架;
动力单元,以摇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该车体框架上;
座垫,位于比该动力单元更高的位置;
脚踏杆,能够以枢轴为中心做转动的方式被支持在该车体框架上,且具有能够切换成收纳状态或展开状态的脚部载置面;及,
车壳,覆盖该车体框架,并包含脚踏板和后壳部,该脚踏板位于该座垫的前方且下方并位于该动力单元的前方,该后壳部连接该脚踏板的后缘;
其中,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后壳部以划分该座垫的下方空间的方式位于该座垫的下方,且包含:
中央盖部,其连接该脚踏板的后缘,在俯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中央盖部的前缘的中央位于该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且该中央盖部的前缘的两端位于该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方;
前侧盖部,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前侧盖部位于该中央盖部的后方,且在该跨坐型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从该座垫的下端延伸直至比该动力单元的上端部更下方,且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后端部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的前方,在俯视跨坐型车辆时,该上部比该下部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
承载盖部,在俯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承载盖部以在该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连接于该中央盖部的下部侧缘与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前缘之间,并具有用以承载该脚踏杆而朝向该跨坐型车辆的上方的承载面,且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时,从该承载面延伸的假想延伸线(A)通过该座垫;及,
后侧盖部,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后侧盖部的下缘位于该动力单元的上方,且从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后缘朝后方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前侧盖部的下部从下端越往上方的位置在该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越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表面呈凹凸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侧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前缘在该跨坐型车辆的上下方向和该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实质上从该座垫朝向后方且下方倾斜延伸;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前缘以连接至该脚踏板的后缘的方式,在该跨坐型车辆的上下方向和该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实质上从该前侧盖部的上部朝向前方且下方倾斜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俯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后端部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且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前端部比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前缘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俯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承载盖部比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前部的外缘部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俯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脚踏杆比该前侧盖部的上部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该脚踏杆具有枢接部,该枢接部设置于该承载面上,在俯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枢接部比该前侧盖部的下部的外缘部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方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该前侧盖部的上部的后缘与该后侧盖部的前缘连接并形成段差,并且在俯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前侧盖部的上部比该后侧盖部更位于该跨坐型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方向。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该脚踏杆呈收纳状态下,于侧视该跨坐型车辆时,该脚踏杆在该跨坐型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大于该脚踏杆在该跨坐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当该脚踏杆呈收纳状态时,该脚踏杆位于该承载面上方,且实质上平行于该承载面。
CN201410575178.9A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车辆 Active CN1055845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75178.9A CN105584570B (zh)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车辆
US14/805,463 US9463843B2 (en) 2014-10-24 2015-07-21 Straddle-type vehicle
EP15179978.0A EP3012178B1 (en) 2014-10-24 2015-08-06 Vehicle
BR102015026852-1A BR102015026852B1 (pt) 2014-10-24 2015-10-22 Veículo do tipo motociclet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75178.9A CN105584570B (zh)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4570A true CN105584570A (zh) 2016-05-18
CN105584570B CN105584570B (zh) 2018-04-06

Family

ID=53871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75178.9A Active CN105584570B (zh)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63843B2 (zh)
EP (1) EP3012178B1 (zh)
CN (1) CN105584570B (zh)
BR (1) BR102015026852B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04651A (zh) * 2017-06-29 2019-01-1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骑跨式车辆
CN111278722A (zh) * 2017-09-29 2020-06-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2441166A (zh) * 2019-08-27 2021-03-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踏脚板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84566B (zh) * 2014-10-24 2021-09-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速克达型车辆
TWD185399S (zh) * 2016-08-01 2017-09-11 巴加汽車公司 摩托車
USD838212S1 (en) * 2016-11-28 2019-01-15 Ujet Vehicles S.À R.L. Motor scooter
USD874984S1 (en) * 2017-05-25 2020-02-11 Gogoro Inc. Motor scooter
JP6798974B2 (ja) * 2017-12-28 2020-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樹脂部品
CN110920788B (zh) * 2018-09-14 2021-08-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USD899974S1 (en) * 2019-02-28 2020-10-27 Unu Gmbh Motor scooter
USD896130S1 (en) * 2019-05-03 2020-09-15 Chompians, Inc. Hybrid mobility vehicle
USD934738S1 (en) * 2020-07-01 2021-11-02 Eflow Europe GmbH Motor scoot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1983U (ja) * 1982-12-11 1984-06-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車両におけるピリオンステツプ
EP2327615A2 (en) * 2009-11-24 2011-06-01 Honda Motor Co., Ltd. Scooter-type vehicle
CN103963893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03963884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7283A (en) * 1981-10-19 1984-12-11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JPS58118466A (ja) * 1982-01-07 1983-07-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三輪車の通風装置
JPS61155080A (ja) * 1984-12-26 1986-07-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パワユニツト懸架装置
US4715465A (en) * 1985-01-17 1987-12-2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ody construction for motor scooter vehicles
US4964483A (en) * 1987-09-25 1990-10-2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 scooter
JP2006117230A (ja) * 2004-09-21 2006-05-1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US7543673B2 (en) * 2006-07-14 2009-06-09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Wheeled vehicle with water deflectors
TWI421190B (zh) 2010-09-24 2014-01-01 Yamaha Motor Co Ltd locomotive
TWI400172B (zh) 2010-09-30 2013-07-01 Yamaha Motor Co Ltd Speed ​​accessible vehicl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1983U (ja) * 1982-12-11 1984-06-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車両におけるピリオンステツプ
EP2327615A2 (en) * 2009-11-24 2011-06-01 Honda Motor Co., Ltd. Scooter-type vehicle
CN103963893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03963884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04651A (zh) * 2017-06-29 2019-01-1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骑跨式车辆
CN109204651B (zh) * 2017-06-29 2022-04-08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骑跨式车辆
CN111278722A (zh) * 2017-09-29 2020-06-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78722B (zh) * 2017-09-29 2022-05-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二轮电动车辆
CN112441166A (zh) * 2019-08-27 2021-03-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踏脚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12178A1 (en) 2016-04-27
US20160114857A1 (en) 2016-04-28
BR102015026852B1 (pt) 2022-02-01
US9463843B2 (en) 2016-10-11
BR102015026852A2 (pt) 2016-08-02
CN105584570B (zh) 2018-04-06
EP3012178B1 (en) 2018-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84570A (zh) 跨坐型车辆
WO2015115109A1 (ja) 車両
JP5723501B1 (ja) 車両
CN103661712A (zh) 车辆
US8672075B1 (en) Vehicle assembly
JP4151773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構造
TWI768390B (zh) 傾斜車輛
JPWO2021002404A5 (zh)
CN104554559A (zh) 骑乘型车辆
CN104507791B (zh) 车辆
CN106794882B (zh) 具有球形车轮的车辆
JP6196272B2 (ja) 鞍乗型車両
KR20120030859A (ko) 리컴번트 자전거의 조향 장치
JP2018122632A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3590804A1 (en) Straddled vehicle
EP4306187A1 (en) Vehicle
EP3495252A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0436240C (zh) 自动二轮车的结构
CN107416100B (zh) 骑乘式车辆
EP2138390B1 (en) Lamp and motorcycle
EP3636530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61333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TWI557010B (zh) 跨坐型車輛
CN105501342B (zh) 鞍乘式车辆
US20220274665A1 (en) Leaning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