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9783A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9783A
CN105579783A CN201480053238.9A CN201480053238A CN105579783A CN 105579783 A CN105579783 A CN 105579783A CN 201480053238 A CN201480053238 A CN 201480053238A CN 105579783 A CN105579783 A CN 1055797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set
indoor
air
temperature
condition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32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村忠史
木保康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79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7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absorption or discharge of heat in outdoor units
    • F24F11/871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absorption or discharge of heat in outdoor units by controlling outdoor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20Feedback from 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10Pressure
    • F24F2140/12Heat-exchange flui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一种空调系统,在同一室内空间内配置多个室内机,能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多个室内机配置于作为同一室内空间的一个房间(1),且分别包含室内热交换器(42、52、62),并且能个别地对设定温度进行设定。室外机(20)包含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热交换器(23)对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用多个室内机的设定温度算出共同的代表温度相关值,并且根据代表温度相关值来对室内机的热开启和热关闭同时进行切换。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与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之间循环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空调装置等空调系统中,进行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其中,制冷剂回路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和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在像这样的空调系统中,为了对例如会议室等宽敞的同一室内空间的整体进行充分空气调节,存在将多台包含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机配置于同一室内空间的情况。
在像这样具有多台室内机的空调系统、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257126号公报)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通过调节室外机和多个室内机的运转,在多个室内机不产生能力不足的前提下提高运转效率。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因为还针对多个室内机中的每个室内机进行个别控制,所以根据运转状态的不同,会有多个室内机中热开启的室内机和热关闭的室内机并存的状况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在个别的室内机中运转效率高,有时就整体来说仍存在能够提高运转效率的余地。
本发明的课题是针对在同一室内空间内配置多个室内机的空调系统,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具有:
多个室内机,该多个室内机设置于同一室内空间且分别包含利用侧热交换器,并且能够个别地对设定温度进行设定;
室外机,该室外机包含对在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
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构成为:使用多个室内机的设定温度算出多个室内机的共同的代表温度相关值,且根据代表温度相关值对多个室内机的热开启和热关闭同时进行切换。
在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中,以能够根据共同的代表温度相关值来对多个室内机的热开启和热关闭同时进行切换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防止热开启的室内机与热关闭的室内机并存。此时采用共同的代表温度相关值,因此能够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控制装置以满足来自多个室内机的空调能力的增加要求之中最高的增加要求的方式确定室外机的运转条件。
在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中,能够对应多个室内机之中被要求最高空调能力的室内机来运转室外机,因此能够一边防止一部分空调能力不足,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控制装置具有要求温度运算部以及目标值确定部,要求温度运算部针对每个室内机运算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目标值确定部根据要求温度运算部所运算出的多个室内机的要求蒸发温度之中的最小值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或根据要求温度运算部所运算出的多个室内机的要求冷凝温度之中的最大值来确定目标冷凝温度。
在第三方面的空调系统中,通过对应多个室内机之中被要求最高空调能力的室内机来确定室外机的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能够一边防止一部分空调能力不足,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控制装置使用加权平均值作为代表温度相关值,所述加权平均值是根据对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室内空间的在座者的舒适性的影响程度之中的至少一方对多个室内机各自的控制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进行加权而得到的。
在第四方面的空调系统中,通过对多个室内机的控制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进行加权平均而不是进行平均,能够进行在对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室内空间的在座者的舒适性的影响程度之中的至少一方上反映了室内机各自的差异的控制。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四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在控制装置中,加权平均值是用每个室内机的额定容量来进行加权的。
在第五方面的空调系统中,能够使用室内机的额定容量根据对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加权,并且能够反映出每一时刻每个室内机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程度。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在控制装置中,加权平均值是用每个室内机的空调能力来进行加权的。
在第六方面的空调系统中,通过用室内机的空调能力根据对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加权,能够对输出高空调能力的室内机的控制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进行加权,从而能够反映每一时刻每个室内机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程度。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四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在控制装置中,加权平均值是用每个室内机的风量来进行加权的。
在第七方面的空调系统中,通过使用室内机的风量根据对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加权,能够对风量大的室内机的控制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进行加权,从而能反应每一时刻每个室内机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程度。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四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在控制装置中,加权平均值是用每个室内机的周边的在座密度来进行加权的。
在第八方面的空调系统中,通过使用室内机的周边的在座密度根据对在座者的舒适性的影响程度进行加权,能对在座密度高的室内机的控制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进行加权,从而容易提供更多人能感受到舒适的环境。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四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在控制装置中,加权平均值是用每个室内机的加权设定值来进行加权的。
在第九方面的空调系统中,通过使用室内机的加权设定值根据对在座者的舒适性的影响程度进行加权,能对加权设定值大的室内机的控制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进行加权,从而容易通过加权设定值来提供对应于在座者的个别情况的环境,从而容易提高在座者的舒适性。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多个室内机还分别包含送风机,该送风机能对送往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风量进行调节,控制装置针对每个室内机调节送风机,若空调能力有剩余则减少风量,若空调能力不足则增加风量。
在第十方面的空调系统中,能针对每个室内机利用送风机的风量来自主地调节空调能力从而使能力变得合适,并且能通过变更热开启条件来抑制效率变差。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多个室内机还分别包含膨胀机构,该膨胀机构能调节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过热度或过冷度,控制装置针对每个室内机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若空调能力有剩余则使过热度或过冷度变小,若空调能力不足则使过热度或过冷度变大。
在第十一方面的空调系统中,能够针对每个室内机自主地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从而使每个室内机的能力变得合适,并且能够通过变更热开启条件抑制效率变差。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控制装置是集中控制器,其从室外机以及多个室内机取得数据,并且对室外机以及多个室内机提供数据。
在第十二方面的空调系统中,能够用集中控制器对室外机和多个室内机进行一元化管理,容易对空调系统整体进行协调。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空调系统具有:多个室内机,该多个室内机设置于同一室内空间且分别包含利用侧热交换器,并且能够个别地对设定温度进行设定;以及室外机,该室外机包含对在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构成为:使用多个室内机的设定温度算出多个室内机的共同的代表温度相关值,且根据代表温度相关值对多个室内机的热开启和热关闭同时进行切换。
在第十三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中,空调系统构成为能根据共同的代表温度相关值来对多个室内机的热开启和热关闭同时进行切换,因此能够防止热开启的室内机与热关闭的室内机并存。此时,因为采用共同的代表温度相关值,所以能够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或第十三方面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中,能改善在同一室内空间内配置多个室内机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可实现一边维持足够空调能力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第三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可实现通过目标值确定部确定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来一边维持足够空调能力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第四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可实现一边在对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在座者的舒适性的影响程度之中的至少一方上反映室内机各自的差异,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第五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可实现一边使用室内机的额定容量来反映每个室内机对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的差异,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第六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可实现一边使用室内机的空调能力来反映每个室内机对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的差异,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第七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可实现一边使用室内机的风量来反映每个室内机对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的差异,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第八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可实现一边使用室内机的周边的在座密度来提供更多人能感到舒适的环境,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第九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可实现一边使用室内机的加权设定值来提供对应于在座者的个别情况的环境,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第十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可实现一边针对每个室内机利用送风机的风量来自主地抑制因变更热开启条件而导致的效率变差,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第十一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可实现一边针对每个室内机利用膨胀机构的开度来自主地抑制因变更热开启条件而导致的效率变差,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第十二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可实现一边用集中控制器使空调系统整体取得协调,一边改善空调系统整体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大致结构的回路图。
图2是用于说明空调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节能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节能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平均温度控制时的室内机的动作的图表。
图6是表示在判断热关闭(thermo-off)和判断热开启(thermo-on)时使用不同加权指标值的制冷时的平均温度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以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为例说明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空调装置10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转,来用于大楼等的室内的制冷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0主要包括:一台作为热源单元的室外机20;与该室外机20并联连接的多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台)作为利用单元的室内机40、50、60;以及将室外机20与室内机40、50、60连接且作为制冷剂连通管的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即,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1通过连接室外机20、室内机40、50、60、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而构成。
(1-1)室内机
室内机40、50、60通过埋入或悬挂于大楼等室内的天花板等方式,或者通过挂在室内的壁面上等方式设于例如会议室等一间房间1。室内机40、50、60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与室外单元20连接,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1的一部分。
接着,对室内单元40、50、6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室内机40和室内机50、60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仅说明室内机40的结构,对于室内机50、60的结构则分别标注50号段或60号段的符号以代替表示室内机40各部分的40号段的符号,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室内机40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a(在室内机50中为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b,在室内机60中为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c)。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a主要具有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内膨胀阀41和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室内机40、50、60中分别设置室内膨胀阀41、51、61来作为膨胀机构,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膨胀机构(包括膨胀阀)设置在室外机20中,还可以设置在独立于室内机40、50、60及室外机20的连接单元中。
室内膨胀阀41是为了对在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a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其也能切断制冷剂的流过。
室内热交换器42是例如由导热管和许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其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室内机40具有室内风扇43,该室内风扇43作为送风机,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单元内,使其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将热交换后的室内空气作为供给空气供给到室内。室内风扇43是能使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42的空气的风量在规定风量范围内可变的风扇,并且是例如由直流风扇电动机等构成的电动机43m驱动的离心风扇、多叶片风扇等。在该室内风扇43中,能选择可通过遥控器等输入装置手动变更的风量设定模式中的以下任一模式进行设定:风量固定模式,其可设定为三种固定风量,即风量最小的弱风、风量最大的强风以及在弱风与强风之间的中间程度的中风;以及风量自动模式,其可根据过热度SH或过冷度SC等在从弱风到强风的范围内自动变更风量。即,使用者在例如通过遥控器选择“弱风”、“中风”及“强风”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是固定在弱风下的风量固定模式,在选择“自动”的情况下,是根据运转状态来自动改变风量的风量自动模式。另外,在此说明室内风扇43的风量的风级能切换为“弱风”、“中风”以及“强风”这三级的结构。此外,室内风扇43的风量即室内风扇风量Ga能通过例如以电动机43m的转速为参数的运算导出。此外,室内风扇风量Ga还有以下导出方法:根据电动机43m的电流值来进行运算,或根据所设定的风级来进行运算。
此外,在室内机40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即与制热运转时的冷凝温度Tc或制冷运转时的蒸发温度Te对应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在室内机40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有对流入单元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Tr)进行检测的室内温度传感器46。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以及室内温度传感器46能采用例如热敏电阻。另外,室内机40具有对构成室内机4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室内侧控制装置47具有空调能力运算部47a以及要求温度运算部47b,其中,空调能力运算部47a运算室内机40中的当前的空调能力等,要求温度运算部47b根据当前的空调能力来运算发挥其能力所需要的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参照图2)。然后,室内侧控制装置47具有为了对室内机40进行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未图示)和存储器47c等,并且能与用于个别地操作室内机40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与室外机20之间经由传送线80a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1-2)室外机
室外机20设置于大楼等的室外,且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以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连接于室内机40、50、60,与室内机40、50、60一起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1。
接着,对室外机20的结构进行说明。室外机20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d。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d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膨胀阀38、储罐24、液体侧截止阀26及气体侧截止阀27。
压缩机21是一种能够使运转容量改变的压缩机,其是一种通过用逆变器控制转速的电动机21m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另外,虽然在此表示的室外机20所具有的压缩机21为一台,但是在室内机的连接台数多的情况下,压缩机的台数也可以设置为两台以上。
四通切换阀22是用于对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阀。在制冷运转时,为了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且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四通切换阀22连接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并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侧(具体是储罐24)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侧(制冷运转状态: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22的实线)。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为了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作为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且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中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四通切换阀22连接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侧,并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制热运转状态: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22的虚线)。
室外热交换器23是例如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其是为了将空气作为热源而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室外热交换器23是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室外热交换器33的液体侧与室外膨胀阀38连接。
室外膨胀阀38是电动膨胀阀,其为了进行在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d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流量等的调节而在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即,室外膨胀阀38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
室外机20具有室外风扇28,该室外风扇28作为送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单元内,并在使该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将其排出到室外。该室外风扇28是能改变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空气风量的风扇,例如是被由直流风扇电动机等构成的电动机28m驱动的螺旋桨风扇等。
液体侧截止阀26及气体侧截止阀27是设于室外机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之间的连接口的阀。液体侧截止阀26在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室外膨胀阀38的下游侧且配置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的上游侧,能切断制冷剂的流过。气体侧截止阀27连接于四通切换阀22且能够切断制冷剂的流过。
此外,在室外机20中设有吸入压力传感器29、排出压力传感器30、吸入温度传感器31以及排出温度传感器32,其中,吸入压力传感器29检测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即与制冷运转时的蒸发压力Pe对应的制冷剂压力),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即与制热运转时的冷凝压力Pc对应的制冷剂压力),吸入温度传感器31检测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排出温度传感器32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在室外机20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设有对流入单元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室外温度)进行检测的室外温度传感器36。吸入温度传感器31、排出温度传感器32以及室外温度传感器36能采用例如热敏电阻。此外,室外机20具有对构成室外机2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装置37。如图2所示,室外侧控制装置37具有目标值确定部37a,该目标值确定部37a确定用于控制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的目标蒸发温度Tet或目标冷凝温度Tct(或者是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或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此外,室外侧控制装置37具有为了进行室外机20的控制而设的微型计算机(未图示)、存储器37b、对电动机21m进行控制的逆变器电路等,其能与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之间经由传送线80a来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即,由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室外侧控制装置37、将室内侧控制部47、57、67与室外侧控制装置37之间连接的传送线80a来构成对空调装置10整体的运转进行控制的运转控制装置80。
如图2所示,运转控制装置80连接成能够接收吸入压力传感器29、排出压力传感器30、吸入温度传感器31、排出温度传感器32、室外温度传感器36、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64、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65以及室内温度传感器46、56、66的检测信号。此外,运转控制装置80以能够根据这些检测信号控制室外机20以及室内机40、50、60的方式连接于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风扇28、室外膨胀阀38、室内膨胀阀41、51、61以及室内风扇43、53、63等。此外,在构成运转控制装置80的存储器37b、47c、57c、67c中存储有用于控制空调装置10的各种数据。
(1-3)制冷剂连通管
制冷剂连通管71、72是在将空调装置10设置于大楼等的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被施工的制冷剂管,其能根据设置场所、室外机与室内机的机型组合等设置条件而使用具有各种长度和管径的制冷剂管。例如,在第一次将空调装置10设置于大楼等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空调装置10填充与制冷剂连通管71、72的长度、管径等设置条件相符合的恰当量的制冷剂。
如上所述,连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a、11b、11c、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d、制冷剂连通管71、72,从而构成空调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11。此外,空调装置10通过由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和室外侧控制装置37构成的运转控制装置80,利用四通切换阀22切换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来进行运转,并根据各室内机40、50、60的运转负载进行室外机20及室内机40、50、60的各设备的控制。
(2)空调装置的动作
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空调装置10对每个室内机40、50、60进行使室内温度Tr1、Tr2、Tr3接近设定温度Ts1、Ts2、Ts3的室内温度控制,其中,设定温度Ts1、Ts2、Ts3是使用者通过遥控器等输入装置分别对室内机40、50、60个别地进行设定的。在该室内温度控制中,在室内风扇43、53、63被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以使室内温度Tr1接近于设定温度Ts1的方式调节室内风扇43的风量以及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以使室内温度Tr2接近于设定温度Ts2的方式调节室内风扇53的风量以及室内膨胀阀51的开度,以使室内温度Tr3接近于设定温度Ts3的方式调节室内风扇63的风量以及室内膨胀阀61的开度。
此外,在室内风扇43、53、63被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以使室内温度Tr1接近于设定温度Ts1的方式调节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以使室内温度Tr2接近于设定温度Ts2的方式调节室内膨胀阀51的开度,以使室内温度Tr3接近于设定温度Ts3的方式调节室内膨胀阀61的开度。此外,在制冷运转时通过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调节被控制的是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的过热度,在制热运转时通过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调节被控制的是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的过冷度。
(2-1)制冷运转
首先,用图1对制冷运转进行说明。
在制冷运转时,四通切换阀22成为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成为以下状态: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并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经由气体侧截止阀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与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气体侧连接。此处,室外膨胀阀38处于全开状态。液体侧截止阀26以及气体侧截止阀27处于打开状态。室内膨胀阀41是以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1达到目标过热度SHt1的方式来调节开度,室内膨胀阀51是以室内热交换器52的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2在目标过热度SHt2处保持恒定的方式来调节开度,室内膨胀阀61是以室内热交换器62的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62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3达到目标过热度SHt3的方式来调节开度。
此外,目标过热度SHt1、SHt2、SHt3为了在规定的过热度范围内使室内温度Tr1、Tr2、Tr3接近于设定温度Ts1、Ts2、Ts3而设定为最适合的温度值。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1、SH2、SH3通过从由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6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由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6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对应于蒸发温度Te)而分别被检测出。然而,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1、SH2、SH3并不限于由上述方法检测出,也可通过将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9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换算为对应于蒸发温度Te的饱和温度值、并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6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而检测出。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未采用,但也可设置对在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并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6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由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对应于蒸发温度Te的制冷剂温度值,来分别检测出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1、SH2、SH3。
当以该制冷剂回路11的状态使压缩机21以及室外风扇28及室内风扇43、53、63运转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被压缩,从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从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然后,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6以及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输送至室内机40、50、60。
上述输送至室内机40、50、60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内膨胀阀41、51、61被分别减压到接近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后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52、62,并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中分别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上述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被输送到室外机20,并经由气体侧截止阀27及四通切换阀22而流入储罐24。然后,流入储罐24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这样,空调装置10能进行制冷运转,在该制冷运转中,使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并且,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62起到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被冷凝后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及室内膨胀阀41、51、61而被输送来的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另外,在空调装置10中,由于在每个室内机40、50、60中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气体侧没有设置对制冷剂的压力进行调节的机构,因此所有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中的蒸发压力Pe为共同的压力。
在空调装置10中,在该制冷运转中进行节能控制。以下,根据图3的流程图对制冷运转中的节能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11中,各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根据当时的条件分别运算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Q11、Q12、Q13,所述条件是:室内温度Tr1、Tr2、Tr3与蒸发温度Te之间的温度差,即温度差ΔTer1、ΔTer2、ΔTer3;室内风扇43、53、63的室内风扇风量Ga1、Ga2、Ga3;以及过热度SH1、SH2、SH3。运算出的空调能力Q11、Q12、Q13分别被存储于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此外,空调能力Q11、Q12、Q13也可以用蒸发温度Te来代替温度差ΔTer1、ΔTer2、ΔTer3进行运算。
在步骤S12中,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根据由室内温度传感器46、56、66分别检测的室内温度Tr1、Tr2、Tr3与当时使用者用遥控器等设定的设定温度Ts1、Ts2、Ts3之间的温度差ΔT1、ΔT2、ΔT3,分别运算室内空间的空调能力的变位ΔQ1、ΔQ2、ΔQ3,且通过与空调能力Q11、Q12、Q13相加,运算出要求能力Q21、Q22、Q23。运算出的要求能力Q21、Q22、Q23分别被存储于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
此外,虽然在图3中未图示,但如上所述,在各室内机40、50、60中室内风扇43、53、63被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在该室内温度控制中,根据要求能力Q21、Q22、Q23调节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及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以使室内温度Tr1、Tr2、Tr3分别接近设定温度Ts1、Ts2、Ts3。此外,在室内风扇43、53、63被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在该室内温度控制中,根据要求能力Q21、Q22、Q23调节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以使室内温度Tr1、Tr2、Tr3分别接近于设定温度Ts1、Ts2、Ts3。
即,通过室内温度控制,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会分别被始终维持在上述空调能力Q11、Q12、Q13与要求能力Q21、Q22、Q23之间。实质上,相当于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的能力处在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Q11、Q12、Q13与要求能力Q21、Q22、Q23之间。因此,在从运转开始经过足够时间而达到恒定状态时的节能控制中,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Q11、Q12、Q13和要求能力Q21、Q22、Q23大致相当于当前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
在步骤S13中,确认各室内风扇43、53、63在遥控器上的风量设定模式是被设为风量自动模式还是被设为风量固定模式。在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设定模式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4,在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5。
在步骤S14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根据要求能力Q21、Q22、Q23、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最大值GaMAX1、GaMAX2、GaMAX3(“强风”的风量)以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1、SHmin2、SHmin3,分别运算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1、Ter2、Ter3。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还分别运算蒸发温度差ΔTe1、ΔTe2、ΔTe3,该蒸发温度差ΔTe1、ΔTe2、ΔTe3是从要求蒸发温度Ter1、Ter2、Ter3减去当时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64检测的蒸发温度Te1、Te2、Te3而得出的。另外,这里所谓的“过热度最小值SHmin”是指通过调节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而能够设定的过热度范围内的最小值,各自的值SHmin1、SHmin2、SHmin3根据机型而设定,设定值有时彼此不同,有时彼此相同。此外,在各室内机40、50、60中,在将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和过热度设定为风量最大值GaMAX1、GaMAX2、GaMAX3以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1、SHmin2、SHmin3时,若当前不是风量最大值GaMAX1、GaMAX2、GaMAX3以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1、SHmin2、SHmin3,则能够形成可发挥出比当前更大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的状态,因此,风量最大值GaMAX1、GaMAX2、GaMAX3以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1、SHmin2、SHmin3这样的运转状态量的意思是能形成可发挥出比当前更大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的状态的运转状态量。然后,将运算出的蒸发温度差ΔTe1、ΔTe2、ΔTe3分别存储于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
在步骤S15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根据要求能力Q21、Q22、Q23、各室内风扇43、53、63的固定风量Ga1、Ga2、Ga3(例如“中风”的风量)以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1、SHmin2、SHmin3,分别运算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1、Ter2、Ter3。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还分别运算蒸发温度差ΔTe1、ΔTe2、ΔTe3,该蒸发温度差ΔTe1、ΔTe2、ΔTe3是从要求蒸发温度Ter1、Ter2、Ter3减去当时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64检测的蒸发温度Te而得出的。运算出的蒸发温度差ΔTe1、ΔTe2、ΔTe3分别被存储于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在上述步骤S15中,采用固定风量Ga1、Ga2、Ga3而不采用风量最大值GaMAX1、GaMax2、GaMax3,这是因为优先使用使用者设定的风量的缘故,其被识别为在使用者所设定的范围内的风量最大值。
在步骤S16中,将在步骤S14及步骤S15中分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的蒸发温度差ΔTe1、ΔTe2、ΔTe3发送至室外侧控制装置37,并存储在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存储器37b中。然后,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目标值确定部37a将蒸发温度差ΔTe1、ΔTe2、ΔTe3内最小的最小蒸发温度差ΔTemin确定为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例如,在各室内机40、50、60的蒸发温度差ΔTe1、ΔTe2、ΔTe3为1℃、0℃、-2℃的情况下,ΔTemin为-2℃。
在步骤S17中,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接近更新为ΔTemin的新的目标蒸发温度Tet。这样,根据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的结果是,在运算出用作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的最小蒸发温度差ΔTemin的室内机(在此假设为室内机40)中,在室内风扇43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风量被调节为风量最大值GaMAX1,且室内膨胀阀41被调节成使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过热度SH为最小值SHmin1
另外,在步骤S11的空调能力Q11、Q12、Q13的运算中,以及在步骤S14或步骤S15中进行的蒸发温度差ΔTe1、ΔTe2、ΔTe3的运算中,分别对每个室内机40、50、60采用了不同的制冷用热交函数,该制冷用热交函数考虑了每个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要求)能力Q11、Q12、Q13(Q21、Q22、Q23)、风量Ga1、Ga2、Ga3、过热度SH1、SH2、SH3以及温度差ΔTe1、ΔTe2、ΔTe3的关系。上述制冷用热交函数是使表示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特性的空调(要求)能力Q11、Q12、Q13(Q21、Q22、Q23),风量Ga1、Ga2、Ga3,过热度SH1、SH2、SH3以及温度差ΔTer1、ΔTer2、ΔTer3相关而产生的关系式,且分别存储于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此外,空调(要求)能力Q11、Q12、Q13(Q21、Q22、Q23)、风量Ga1、Ga2、Ga3、过热度SH1、SH2、SH3以及温度差ΔTer1、ΔTer2、ΔTer3之中的一个变量可以通过将其他三个变量输入制冷用热交函数来分别求得。藉此,能使蒸发温度差ΔTe1、ΔTe2、ΔTe3高精度地成为适当的值,并能准确地求出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因此,能够防止过度提高蒸发温度Te。因此,能在防止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过大或不足的同时,使室内机40、50、60尽快稳定地实现最优状态,并能进一步发挥节能效果。
另外,在上述流程中,根据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更新目标蒸发温度为Te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但不局限于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也可以是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在各室内机40、50、60中运算出的要求蒸发温度Ter的最小值确定为目标蒸发温度Tet,并根据所确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
(2-2)制热运转
接着,用图1对制热运转进行说明。
在制热运转时,四通切换阀22成为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制热运转状态),即成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经由气体侧截止阀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而与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室外膨胀阀38为了将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减压到能使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的压力(即蒸发压力Pe)而进行开度调节。液体侧截止阀26以及气体侧截止阀27处于打开状态。室内膨胀阀41、51、61是进行开度调节,以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1、SC2、SC3分别成为目标过冷度SCt1、SCt2、SCt3。另外,目标过冷度SCt1、SCt2、SCt3在根据当时的运转状态而确定的过冷度范围内为了使室内温度Tr1、Tr2、Tr3接近于设定温度Ts1、Ts2、Ts3而设定为最适合的温度值。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1、SC2、SC3是将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换算成对应于冷凝温度Tc的饱和温度值,并从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减去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6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来分别检测的。
另外,虽然没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加以采用,但也可以通过设置对在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并从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6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中减去由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对应于冷凝温度Tc的制冷剂温度值,来分别检测出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1、SC2、SC3。
当以该制冷剂回路11的状态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及室内风扇43、53、63运转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而被压缩,从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切换阀22、气体侧截止阀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而被输送至室内机40、50、60。
然后,被输送至室内机40、50、60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之后,在经过室内膨胀阀41、51、61时,根据室内膨胀阀41、51、61的阀开度而被减压。
上述经过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制冷剂在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而被输送至室外机20并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6及室外膨胀阀38而被进一步减压之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切换阀22流入储罐24。然后,流入储罐24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另外,在空调装置10中,由于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气体侧没有设置对制冷剂的压力进行调节的机构,因此所有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中的冷凝压力Pc为共同的压力。
在空调装置10中,在该制热运转中进行节能控制。以下,根据图4的流程图对制热运转中的节能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21中,各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根据当时的条件分别运算当前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Q31、Q32、Q33,所述条件是:室内温度Tr1、Tr2、Tr3与冷凝温度Tc之间的温度差,即温度差ΔTcr1、ΔTcr2、ΔTcr3;室内风扇43、53、63的室内风扇风量Ga1、Ga2、Ga3;以及过冷度SC1、SC2、SC3。运算出的空调能力Q31、Q32、Q33分别被存储于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另外,空调能力Q31、Q32、Q33也可以用冷凝温度Tc来代替温度差ΔTcr1、ΔTcr2、ΔTcr3进行运算。
在步骤S22中,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根据由室内温度传感器46、56、66分别检测的室内温度Tr1、Tr2、Tr3与当时由使用者用遥控器等设定的设定温度Ts1、Ts2、Ts3之间的温度差ΔT1、ΔT2、ΔT3,分别运算室内空间的空调能力的变位ΔQ1、ΔQ2、ΔQ3,且通过与空调能力Q31、Q32、Q33相加,分别算出要求能力Q41、Q42、Q43。运算出的要求能力Q41、Q42、Q43分别被存储于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此外,虽然在图4中未图示,但如上所述,在各室内机40、50、60中室内风扇43、53、63被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在该室内温度控制中,根据要求能力Q41、Q42、Q43来调节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及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以使使室内温度Tr1、Tr2、Tr3分别接近于设定温度Ts1、Ts2、Ts3。此外,在室内风扇43、53、63被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在该室内温度控制中,根据要求能力Q41、Q42、Q43分别调节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以使室内温度Tr1、Tr2、Tr3接近于设定温度Ts1、Ts2、Ts3。
即,通过室内温度控制,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会被始终维持在上述空调能力Q31、Q32、Q33与要求能力Q41、Q42、Q43之间。实质上,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处在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Q31、Q32、Q33与要求能力Q41、Q42、Q43之间。因此,在从运转开始经过足够时间而达到大致恒定状态时的节能控制中,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Q31、Q32、Q33和要求能力Q41、Q42、Q43大致相当于当前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
在步骤S23中,确认各室内风扇43、53、63在遥控器上的风量设定模式是被设为风量自动模式还是被设为风量固定模式。在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设定模式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4,在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5。
在步骤S24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根据要求能力Q41、Q42、Q43、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最大值GaMAX1、GaMAX2、GaMAX3(“强风”的风量)以及过热度最小值SCmin1、SCmin2、SCmin3,分别运算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冷凝温度Tcr1、Tcr2、Tcr3。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还分别运算冷凝温度差ΔTc1、ΔTc2、ΔTc3,该冷凝温度差ΔTc1、ΔTc2、ΔTc3是从要求冷凝温度Tcr1、Tcr2、Tcr3减去当时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64检测的冷凝温度Tc1、Tc2、Tc3而得到的。另外,这里所谓的“过冷度最小值SCmin”是指在通过调节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而能够设定的过冷度范围内的最小值,各自的值SCmin1、SCmin2、SCmin3根据机型不同进行设定。此外,在各室内机40、50、60中,在将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和过热度设定为风量最大值GaMAX1、GaMAX2、GaMAX3以及过冷度最小值SCmin1、SCmin2、SCmin3时,若当前不是风量最大值GaMAX1、GaMAX2、GaMAX3以及过冷度最小值SCmin1、SCmin2、SCmin3,则能形成可发挥出比当前更大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的状态,因此,风量最大值GaMAX1、GaMAX2、GaMAX3以及过冷度最小值SCmin1、SCmin2、SCmin3这样的运转状态量的意思是能形成可发挥出比当前更大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的状态的运转状态量。然后,将运算出的冷凝温度差ΔTc1、ΔTc2、ΔTc3分别存储于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
在步骤S25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根据要求能力Q41、Q42、Q43、各室内风扇43、53、63的固定风量Ga1、Ga2、Ga3(例如“中风”的风量)以及过冷度最小值SCmin1、SCmin2、SCmin3,分别运算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冷凝温度Tcr1、Tcr2、Tcr3。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还分别运算冷凝温度差ΔTc1、ΔTc2、ΔTc3,该冷凝温度差ΔTc1、ΔTc2、ΔTc3是从要求冷凝温度Tcr1、Tcr2、Tcr3减去当时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64检测的冷凝温度Tc1、Tc2、Tc3而得到的。将运算出的冷凝温度差ΔTc1、ΔTc2、ΔTc3分别存储于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在上述步骤S25中,采用固定风量Ga1、Ga2、Ga3而不采用风量最大值GaMAX1、GaMax2、GaMax3,这是因为优先使用使用者设定的风量的缘故,其被识别为在使用者所设定的风量的范围内的最大值。
在步骤S26中,将在步骤S24及步骤S25中分别存储于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的冷凝温度差ΔTc1、ΔTc2、ΔTc3发送至室外侧控制装置37,并存储在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存储器37b中。接着,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冷凝温度差ΔTc1、ΔTc2、ΔTc3内最大的最大冷凝温度差ΔTcMAX确定为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例如,在各室内机40、50、60的冷凝温度差ΔTc1、ΔTc2、ΔTc3为1℃、0℃、-2℃的情况下,ΔTcMAX为1℃。
在步骤S27中,根据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这样,根据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的结果是,在运算出用作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的最大冷凝温度差ΔTcMAX的室内机(在此假设为室内机40)中,在室内风扇43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风量被调节为风量最大值GaMAX1,且室内膨胀阀41被调节成使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过冷度SC为最小值SCmin
另外,在步骤S21的空调能力Q31、Q32、Q33的运算中,以及在步骤S44或S25中进行的冷凝温度差ΔTc1、ΔTc2、ΔTc3的运算中,对每个室内机40、50、60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制热用热交函数,该制热用热交函数考虑了每个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要求)能力Q31、Q32、Q33(Q41、Q42、Q43)、风量Ga1、Ga2、Ga3、过热度SC1、SC2、SC3以及温度差ΔTcr1、ΔTcr2、ΔTcr3(室内温度Tr与冷凝温度Tc之间的差)的关系。上述制热用热交函数是使表示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特性的空调(要求)能力Q31、Q32、Q33(Q41、Q42、Q43)、风量Ga1、Ga2、Ga3、过冷度SC1、SC2、SC3以及温度差ΔTcr1、ΔTcr2、ΔTcr3分别相关而产生的关系式,且分别存储于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此外,空调(要求)能力Q31、Q32、Q33(Q41、Q42、Q43)、风量Ga1、Ga2、Ga3、过冷度SC1、SC2、SC3以及温度差ΔTcr1、ΔTcr2、ΔTcr3之中的一个变量可以通过将其他三个变量输入制热用热交函数来分别求得。藉此,能使冷凝温度差ΔTc1、ΔTc2、ΔTc3高精度地成为适当的值,并能准确地求出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因此,能够防止过度提高冷凝温度Tc。因此,能在防止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过大或不足的同时,使室内机40、50、60尽快稳定地实现最优状态,并能进一步发挥节能效果。
另外,在上述流程中,根据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但不局限于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也可以是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在各室内机40、50、60中运算出的要求冷凝温度Tcr的最大值确定为目标冷凝温度Tct,并根据所确定的目标冷凝温度Tc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
另外,通过作为进行包含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在内的通常运转的运转控制元件起作用的运转控制装置80(更具体而言是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室外侧控制装置37以及连接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与室外侧控制装置37之间的传送线80a),来进行上述运转控制。
(2-3)室内机运转状态的协调
接下来,对平均温度控制进行说明,该平均温度控制是为了避免室内机的相同组内的一部分室内机进行了热开启的偏差状态而进行的。
在此,将室内机40、50、60作为一个组AA进行说明。此外,在组AA中,以室内机40为主机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分别具有以下信息:室内机40、50、60属于组AA,室内机40为主机。此外,室内侧控制装置47从室内侧控制装置57、67得到室内机50、60的热开启、热关闭的信息。具体而言,室内机50的设定温度、控制温度及额定容量以及室内机60的设定温度、控制温度及额定容量被发送至室内机4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
这里的热开启差分是指使处于热关闭状态的室内机进行热开启的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温度差,热关闭差分是指使处于热开启状态的室内机进行热关闭的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温度差。
室内侧控制装置47对属于组AA的室内机实施平均温度控制。在平均温度控制中,采用以下式(1)、式(2)对所有室内机40、50、60同时进行热开启和热关闭的切换。在式(1)以及式(2)中,Tsn是设定温度,Ts1、Ts2、Ts3分别是室内机40、50、60的设定温度,Trn是各室内机的控制温度,Tr1、Tr2、Tr3分别是室内机40、50、60的控制温度,Capn是各室内机的额定容量,Cap1、Cap2、Cap3是各室内机40、50、60的额定容量。在此,控制温度Tr1、Tr2、Tr3是室内温度传感器46、56、66的检测温度。
(数学式1)
Σ n { ( T s n - T r n ) × C a p n } Σ n C a p n > 1 - - - ( 1 )
满足式(1)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
(数学式2)
&Sigma; n { ( T s n - T r n ) &times; C a p n } &Sigma; n C a p n < - 1 - - - ( 2 )
满足式(2)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
在上述平均温度控制中,假设热开启差分和热关闭差分为1℃、-1℃,但热开启差分和热关闭差分不局限于1℃、-1℃。
图5是表示制冷时利用平均温度控制来控制室内机40、50、60的情况的一例的图表。在图5中,曲线C1是室内机40的控制温度(室内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温度),曲线C2是室内机50的控制温度(室内温度传感器56的检测温度),曲线C3是室内机60的控制温度(室内温度传感器66的检测温度)。此外,在图5中,箭头Ar4表示室内机40处于热开启的期间,箭头Ar1、Ar7表示室内机40处于热关闭的期间。箭头Ar2、Ar8表示室内机50处于热关闭的期间,箭头Ar5表示室内机50处于热开启的期间。此外,箭头Ar3、Ar9表示室内机60处于热关闭的期间,箭头Ar6表示室内机60处于热开启的期间。
在图5所示的时刻t0,室内机40、50、60处于热关闭。室内机40、50、60正进行着平均温度控制。因此,作为主机的室内机40用各室内机40、50、60的设定温度、控制温度、以及额定温度,进行上述式(1)以及式(2)的左边的计算。从时刻t0至t1的期间,上述(1)以及(2)的左边的计算结果(加权平均温度C)在-1至1之间,因此室内机40、50、60保持热关闭状态。
在时刻t1,根据上述的式(1)以及式(2)的计算结果,满足式(1)的条件,因此室内机40、50、60全部热开启。
从时刻t1至时刻t2的期间,平均温度控制的结果是上述(1)以及式(2)的左边的计算结果在-1至1之间,因此室内机40、50、60保持热开启状态。
在时刻t2,根据上述的式(1)以及式(2)的计算结果,满足式(2)的条件,因此室内机40、50、60全部热关闭。
如上所述,从时刻t1至时刻t2所有的室内机40、50、60会热开启,从时刻t1至时刻t2以及时刻t2至时刻t3所有的室内机40、50、60会热关闭。藉此,空调装置10的整体效率会被改善。
(3)特征
(3-1)
如上述说明,空调装置10的室内机40、50、60设于一个房间1(同一室内空间的一例)。室内机40、50、60分别包含室内热交换器42、52、62(利用侧热交换器的一例),且以能够个别地对设定温度进行设定的方式构成。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控制装置的一例)是在规定条件下采用室内机40、50、60的设定温度用上述的式(1)以及式(2)来算出室内机40、50、60的共同的式(1)以及式(2)的左边的值(代表温度相关值的一例)。根据满足上述的式(1)以及式(2)中的哪一个来对室内机40、50、60的热开启和热关闭同时进行切换(构成为根据代表温度相关值来同时切换多个室内机的热开启和热关闭的一例)。
在通常的个别温度控制中,在三台室内机40、50、60中热开启的室内机和热关闭的室内机并存的时刻t1,使全体同时进行热开启,使得热开启状态的室内机个数增加,从而能使在室外热交换器23(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一例)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增加。能够在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整体传热面积(热开启状态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传热面积的总和)增加的状态下使热交换平衡,并且能使空调系统的蒸发压力与冷凝压力之间的差压变小从而改善空调系统的整体效率。
(3-2)
运转控制装置80的室外侧控制装置37(控制装置的一例)是以满足来自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的增加要求之中最高增加要求的方式来确定室外机20的运转条件的。其结果是,能够对应室内机40、50、60之中被要求最高空调能力的室内机来运转室外机20,因此能够满足所有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的要求。藉此,能一边防止一部分室内机空调能力不足一边改善效率。
(3-3)
运转控制装置8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用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针对每个室内机运算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此外,运转控制装置80的室外侧控制装置37用目标值确定部37a根据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运算出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中的最小值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或者,运转控制装置80的室外侧控制装置37用目标值确定部37a根据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运算出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冷凝温度中的最大值来确定目标冷凝温度。由此,通过对应室内机40、50、60之中被要求最高空调能力的室内机来确定室外机20的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能够确定对应所有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的要求的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从而能够一边防止一部分空调能力不足一边改善效率。
(3-4)
上述的作为主机的室内机4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采用上述式(1)以及式(2),因此,在室内机40、50、60的各室内温度传感器46、56、66的检测温度(控制温度的一例)与设定温度之差上乘以额定容量(对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的一例)。也就是说,将用额定容量进行加权了的加权平均值用作代表温度相关值。藉此,能够将重点放在额定容量大且对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大的室内机上,从而能够反映每个室内机40、50、60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程度。
(3-5)
室内机40、50、60分别具有能调节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风量的室内风扇43、53、63(送风机的一例)。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针对每个室内机调节室内风扇43、53、63,若空调能力有剩余则减少风量,若空调能力不足则增加风量。通过这样地控制,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能够根据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对每个室内机自主地调节空调能力,从而能够自主地使空调能力变得合适。通过平均温度控制,热开启的室内机增加,虽然会有临时成为会引起效率变差的空调能力过多状态的情况,但在那种情况下自主调节也会起作用而抑制效率变差。
(3-6)
室内机40、50、60分别具有能对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侧的过热度或过冷度进行调节的室内膨胀阀41、51、61(膨胀机构的一例)。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针对每个室内机对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进行调节,若空调能力有剩余则使过热度或过冷度变小,若空调能力不足则使过热度或过冷度变大。通过这样地对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进行调节,能针对每个室内机自主地使空调能力变得合适。通过平均温度控制,热开启的室内机增加,虽然会有临时成为会引起效率变差的空调能力过多状态的情况,但在那种情况下自主调节也会起作用而抑制效率变差。
(4)变形例
(4-1)变形例1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用额定容量来进行加权,但也能够用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对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的一例)代替额定容量来进行加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例如以下式(3)以及式(4)来代替上述的式(1)和式(2)。也就是说,将用空调能力进行了加权的加权平均值(以下式(3)以及式(4)的左边的值)用作代表温度相关值。藉此,在进行了式(3)或式(4)的计算时,能够将重点放在额定容量大且对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大的室内机上,从而能够反映每个室内机40、50、60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程度。空调能力能够根据例如当时的室内机的工作状况来算出。在式(3)以及式(4)中,ACapn是各室内机的空调能力,ACap1、ACap2、ACap3是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
(数学式3)
&Sigma;n { ( Tsn - Trn ) &times; ACapn } &Sigma;nACapn > 1 . . . ( 3 )
满足式(3)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
(数学式4)
&Sigma;n { ( Tsn - Trn ) &times; ACapn } &Sigma;nACapn < - 1 . . . ( 4 )
满足式(4)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
但是,在变形例1A的情况下,在室内机40、50、60处于热关闭的期间不能算出上述空调能力。因此,在室内机40、50、60处于热关闭的期间(图6的步骤S31),采用例如根据式(1)或式(2)的计算的额定容量等不受室内机的热开启/热关闭影响的指标值进行控制(图6的步骤S32),或者,将前一次热开启时的空调能力值作为数据保持,并使用该值进行式(3)以及式(4)的计算。另外,在图6中,An是额定容量、在座密度或加权设定值等不受室内机的热开启/热关闭影响的指标值,Bn是受室内机的热开启/热关闭影响的指标值,在此是空调能力。也就是说,在室内机40、50、60处于热开启的期间(图6的步骤S33),通过式(3)或式(4)的计算,将空调能力用作指标值来进行控制(图6的步骤S34)。
(4-2)变形例1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用额定容量来进行加权,但也能够用室内机40、50、60的风量(对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的一例)代替额定容量来进行加权。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例如以下式(5)以及式(6)代替上述的式(1)和式(2)。也就是说,将用空调能力进行了加权的加权平均值(以下式(5)以及式(6)的左边的值)用作代表温度相关值。藉此,能够将重点放在风量大且对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大的室内机上,从而能够反映每个室内机40、50、60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式(5)以及式(6)中,Avon是各室内机的风量,AVo1、AVo2、AVo3是各室内机的风量。
(数学式5)
&Sigma;n { ( Tsn - Trn ) &times; AVon } &Sigma;nAVon > 1 . . . ( 5 )
满足式(5)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
(数学式6)
&Sigma;n { ( Tsn - Trn ) &times; AVon } &Sigma;nAVon < - 1 . . . ( 6 )
满足式(6)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
但是,采用变形例1B的情况也与采用变形例1A的情况同样地,不能在室内机40、50、60处于热关闭的期间(图6的步骤S31)算出上述风量。因此,在室内机40、50、60处于热关闭的期间,采用例如根据式(1)和式(2)的计算的额定容量等不受室内机的热开启/热关闭影响的指标值进行控制(图6的步骤S32),或者,将前一次热开启时的风量作为数据保持,并使用该值进行式(5)以及式(6)的计算。另外,这里的Bn是受室内机的热开启/热关闭影响的指标值,在此是风量。也就是说,在室内机40、50、60处于热开启的期间(图6的步骤S33),通过式(3)和式(4)的计算,将风量用作指标值来进行控制(图6的步骤S34)。
(4-3)变形例1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用额定容量来进行加权,但也能够用室内机40、50、60的周边的在座密度(对室内空间的在座者的舒适性的影响程度的一例)代替额定容量来进行加权。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例如以下式(7)以及式(8)代替上述的式(1)和式(2)。也就是说,将用在座者的密度进行了加权的加权平均值(以下式(7)以及式(8)的左边的值)用作代表温度相关值。藉此,能够将重点放在在座密度大且对在座者的舒适性的影响程度大的室内机上,从而能够反映每个室内机40、50、60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式(7)以及式(8)中,SDn是各室内机的在座密度,SD1、SD2、SD3是各室内机40、50、60的在座密度。关于在座密度,例如能够在各室内机40、50、60中设置人检测传感器等,且将针对每个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检测出的人数作为在座密度。或者,也可以用人检测传感器所能检测的区域的面积除检测出的人数作为在座密度。
(数学式7)
&Sigma;n { ( Tsn - Trn ) &times; SDn } &Sigma;nSDn > 1 . . . ( 7 )
满足式(7)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
(数学式8)
&Sigma;n { ( Tsn - Trn ) &times; SDn } &Sigma;nSDn < - 1 . . . ( 8 )
满足式(8)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
(4-4)变形例1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用额定容量来进行加权,但也能够用室内机40、50、60的加权设定值(对室内空间的在座者的舒适性的影响程度的一例)代替额定容量来进行加权。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例如以下式(9)以及式(10)代替上述的式(1)和式(2)。也就是说,将用加权设定值进行了加权的加权平均值(以下式(9)以及式(10)的左边的值)用作代表温度相关值。藉此,能够将重点放在加权设定值大且认为对在座者的舒适性的影响程度大的室内机上,从而能够反映每个室内机40、50、60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式(9)以及式(10)中,WP是各室内机的加权设定值,WP1、WP2、WP3是各室内机40、50、60的加权设定值。加权设定值例如构成为能够通过遥控器等输入各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结构。
(数学式9)
&Sigma;n { ( Tsn - Trn ) &times; WPn } &Sigma;nWPn > 1 . . . ( 9 )
满足式(9)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
(数学式10)
&Sigma;n { ( Tsn - Trn ) &times; WPn } &Sigma;nWPn < - 1 . . . ( 10 )
满足式(10)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
(4-5)变形例1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作为主机的室内机4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进行式(1)以及式(2)的计算。但是,也可以用室外侧控制装置37进行上述的式(1)以及式(2)的计算和与之相伴的平均温度控制。
(4-6)变形例1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或包含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和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运转控制装置80作为控制装置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控制装置的例子不限于此,控制装置也可以是从室外机20以及室内机40、50、60中取得数据并且对室外机20以及室内机40、50、60提供数据的集中控制器。通过用集中控制器进行一元化管理,容易对空调系统整体进行协调。
(4-7)变形例1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图6对在热关闭时和热开启时使用不同指标值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不同指标值的使用区分不限于热开启和热关闭的情况。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从运转开始到规定时间为止采用额定容量进行加权,过了规定时间后用在座密度进行加权。像这样的加权用指标值的切换能够通过进行各种条件设定来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
(4-8)变形例1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各判定式分别只使用了一个指标值,但也可以在判别式内同时使用多个指标值。将该情况概括表示,会形成式(11)以及式(12)。
(数学式11)
&Sigma;n { ( Tsn - Trn ) &times; f ( x 1 n , x 2 n ) } &Sigma;nf ( x 1 n , x 2 n ) > 1 . . . ( 11 )
满足式(11)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
(数学式12)
&Sigma;n { ( Tsn - Trn ) &times; f ( x 1 n , x 2 n ) } &Sigma;nf ( x 1 n , x 2 n ) < - 1 . . . ( 12 )
满足式(12)时,若是制冷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关闭,若是制热时则使所有室内机40、50、60进行热开启。
在上述的式(11)以及式(12)中,变量x1n、x2n能够采用从以下要素中进行选择的要素:各室内机的额定容量Capn、各室内机的空调能力ACapn、各室内机的风量Avon、各室内机的在座密度SDn以及各室内机的加权设定值WP。例如,像f(x1n,x2n)=Capn×SDn这样,能够将两种指标值相乘来形成新的指标值。在此,对将两个变量相乘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变量也可以为三种以上,且函数也不限于变量之间的相乘。
(4-9)变形例1I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始终进行平均温度控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与现有技术相同地,采用以下结构:在进行位于同一室内空间的组AA的室内机40、50、60独立进行温度控制的个别温度控制的情况下,当出现处于热开启状态的室内机与处于热关闭状态的室内机并存的状况时,或是当出现并存状况且满足规定条件时,从个别温度控制切换为平均温度控制。作为在出现并存状况且满足规定条件时进行切换的一例,可举出以下结构:在个别温度控制中,当组AA的室内机40、50、60之中存在热开启持续第一规定时间以上(例如10分钟以上)的室内机且存在热关闭持续第二规定时间以上(例如10分钟以上)的室内机时,从个别温度控制切换为平均温度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例如在平均温度控制进行了第三规定时间之后从平均温度控制恢复到个别温度控制即可。
符号说明
10空调装置
11制冷剂回路
20室外机
23室外热交换器
37室外侧控制装置
40、50、60室内机
41、51、61室内膨胀阀
42、52、62室内热交换器
43、53、63室内翅片
47、57、67室内侧控制装置
80运转控制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257126号公报

Claims (13)

1.一种空调系统,其具有:
多个室内机(40、50、60),该多个室内机(40、50、60)设置于同一室内空间且分别包含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62),并且能够个别地对设定温度进行设定;
室外机(20),该室外机(20)包含对在多个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以及
控制装置(37、47、57、67、80),该控制装置(37、47、57、67、80)构成为:使用多个所述室内机的所述设定温度算出多个所述室内机的共同的代表温度相关值,且根据所述代表温度相关值对多个所述室内机的热开启和热关闭同时进行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控制装置以满足来自多个所述室内机的空调能力的增加要求之中最高的增加要求的方式确定所述室外机的运转条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以及目标值确定部(37b),
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针对每个所述室内机运算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
所述目标值确定部(37b)根据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所运算出的多个所述室内机的所述要求蒸发温度之中的最小值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或根据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所运算出的多个所述室内机的所述要求冷凝温度之中的最大值来确定目标冷凝温度。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控制装置使用加权平均值作为所述代表温度相关值,所述加权平均值是根据对所述室内空间的温热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对所述室内空间的在座者的舒适性的影响程度之中的至少一方对多个所述室内机各自的控制温度与所述设定温度之间的差进行加权而得到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加权平均值是用每个所述室内机的额定容量来进行加权的。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加权平均值是用每个所述室内机的空调能力来进行加权的。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加权平均值是用每个所述室内机的风量来进行加权的。
8.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加权平均值是用每个所述室内机的周边的在座密度来进行加权的。
9.如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加权平均值是对应每个所述室内机的加权设定值来进行加权的。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多个所述室内机还分别包含送风机(43、53、63),该送风机(43、53、63)能对送往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风量进行调节,
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个所述室内机调节所述送风机,若空调能力有剩余则减少风量,若空调能力不足则增加风量。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多个所述室内机还分别包含膨胀机构(41、51、61),该膨胀机构(41、51、61)能调节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过热度或过冷度,
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个所述室内机调节所述膨胀机构的开度,若空调能力有剩余则使过热度或过冷度变小,若空调能力不足则使过热度或过冷度变大。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是集中控制器,该集中控制器从所述室外机以及多个所述室内机取得数据,并且对所述室外机以及多个所述室内机提供数据。
13.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多个室内机(40、50、60),该多个所述室内机(40、50、60)设置于同一室内空间且分别包含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62),并且能够个别地对设定温度进行设定;以及室外机(20),该室外机(20)包含对在多个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
所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构成为:使用多个所述室内机的所述设定温度算出多个所述室内机的共同的代表温度相关值,且根据所述代表温度相关值对多个所述室内机的热开启和热关闭同时进行切换。
CN201480053238.9A 2013-09-30 2014-09-04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55797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4146 2013-09-30
JP2013204146A JP5780280B2 (ja) 2013-09-30 2013-09-30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CT/JP2014/073289 WO2015045777A1 (ja) 2013-09-30 2014-09-04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9783A true CN105579783A (zh) 2016-05-11

Family

ID=52742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3238.9A Pending CN105579783A (zh) 2013-09-30 2014-09-04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03136B2 (zh)
EP (1) EP3054231B1 (zh)
JP (1) JP5780280B2 (zh)
CN (1) CN105579783A (zh)
ES (1) ES2683837T3 (zh)
WO (1) WO2015045777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55342A (zh) * 2017-06-15 2017-10-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07388477A (zh) * 2017-06-15 2017-11-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的转速控制方法
CN107575993A (zh) * 2017-08-22 2018-01-1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式新风机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92353A (zh) * 2018-05-09 2018-09-2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TWI718075B (zh) * 2020-06-29 2021-02-01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應用於冷凍系統的冷凝壓力控制方法及其冷凍系統
CN113983667A (zh) * 2021-10-14 2022-01-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器的换热控制系统、方法及空调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41469C2 (en) * 2015-11-20 2019-10-08 Sens Geoenergy Storage Ab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heat pumping
US20180143601A1 (en) * 2016-11-18 2018-05-2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with occupancy tracking us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18108245A1 (de) * 2016-12-13 2018-06-21 Oblamatik Ag Verfahren zum aufheizen oder abkühlen von räumen eines gebäudes
CN108332366B (zh) * 2017-01-17 2021-08-2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控制装置及空气调节机控制方法
JP6493432B2 (ja) * 2017-02-24 2019-04-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949610B (zh) * 2017-05-03 2018-11-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的压缩机开关机温度设置方法、装置及空调
JP6647317B2 (ja) * 2017-05-17 2020-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881021B2 (ja) * 2017-05-19 2021-06-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DE112017007594T5 (de) * 2017-06-01 2020-03-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Klimatisierungssystem
WO2019012600A1 (ja) * 2017-07-11 2019-0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531794B2 (ja) * 2017-07-31 2019-06-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11033138B (zh) * 2017-08-30 2021-06-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控制装置
CN107726554B (zh) * 2017-09-19 2020-01-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舒适度均衡控制方法及系统
GB2589474B (en) 2018-06-20 2022-03-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operation condition
JP6791315B1 (ja) * 2019-07-18 2020-11-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12815495B (zh) * 2021-01-11 2022-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内机的热保护装置、方法和空调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8143A (ja) * 1993-09-30 1995-04-11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US20070095083A1 (en) * 2005-10-28 2007-05-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partial overload in an air conditioner
JP2008261925A (ja) * 2007-04-10 2008-10-30 Hoya Corp 光学素子および撮像光学系
CN101484761A (zh) * 2006-01-20 2009-07-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1666530A (zh) * 2008-09-04 2010-03-10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控制变频压缩机供电频率的方法
CN101769574A (zh) * 2009-01-07 2010-07-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JP2012149858A (ja) * 2011-01-21 2012-08-0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7819A (en) * 1981-04-10 1982-10-15 Nippon Denso Co Ltd Air conditioner for automobile
US4487028A (en) * 1983-09-22 1984-12-11 The Trane Company Control for a variable capacity temperature conditioning system
JPH01174844A (ja) * 1987-12-28 1989-07-1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使用電力積算装置
GB2269465A (en) * 1992-08-06 1994-02-09 Inductotherm Europ Induction heating
US5303767A (en) * 1993-01-22 1994-04-19 Honeywell Inc.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s
KR100208345B1 (ko) * 1996-04-02 1999-07-15 윤종용 냉장고의 온도제어방법 및 온도제어장치
US5803357A (en) * 1997-02-19 1998-09-08 Coleman Safety And Security Products, Inc. Thermostat with remote temperature sensors and incorporating a measured temperature feature for averaging ambient temperatures at selected sensors
JP2918536B2 (ja) * 1997-07-23 1999-07-12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冷蔵庫の冷気吐出口の開閉作動制御方法
FR2778228B1 (fr) * 1998-05-04 2000-10-06 Robert Ribo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et/ou de chauffage d'un local comprenant au moins une piece de service et au moins deux pieces principales
SE513258C2 (sv) * 1998-11-05 2000-08-07 Electrolux Ab Sätt och anordning för styrning av en temperatur i ett skåp
US6114671A (en) * 1999-07-22 2000-09-05 Trw Inc. System fo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an object using temperature control elements spaced from the object
JP2002061925A (ja) * 2000-08-23 2002-02-2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4130998A (ja) * 2002-10-11 2004-04-30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968707B2 (en) * 2003-12-02 2005-11-29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Inc. Variable speed,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room air conditioner
KR20060012837A (ko) * 2004-08-04 2006-0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 및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의 운전방법
US20060196953A1 (en) * 2005-01-19 2006-09-07 Tim Simon, Inc. Multiple thermostat installation
JP2007139369A (ja) * 2005-11-22 2007-06-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DE102007002538B4 (de) * 2007-01-17 2009-12-24 Airbus Deutschland Gmbh Flexible Luftfahrzeugklimaanlage für eine flexibel unterteilbare Luftfahrzeugkabine
KR101151321B1 (ko) * 2007-02-06 2012-06-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운전방법
US20090108082A1 (en) * 2007-10-31 2009-04-30 Richard Goldmann Programmatic climate control of an exercise environment
KR101270621B1 (ko) * 2007-12-21 2013-06-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5218280B2 (ja) * 2009-05-21 2013-06-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監視装置、監視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監視方法
US20110016893A1 (en) * 2009-07-23 2011-01-27 Warwick Graham Andrew Dawes Redundant Cooling Method and System
JP4947221B2 (ja) 2010-05-11 2012-06-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US8290628B2 (en) * 2010-07-23 2012-10-16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5598353B2 (ja) * 2011-01-28 2014-10-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092119B2 (ja) * 2011-11-30 2017-03-0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空気調和機
JP5805579B2 (ja) * 2012-04-16 2015-11-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931192B2 (ja) * 2012-06-21 2016-06-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5847034B2 (ja) * 2012-07-24 2016-0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2043194B1 (ko) * 2012-07-25 2019-11-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관리 시스템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 방법
US9933796B2 (en) * 2012-09-13 2018-04-03 Siemens Corporation Social learning softthermostat for commercial buildings
JP6100523B2 (ja) * 2012-12-28 2017-03-22 株式会社Ntt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冷水循環システム
US20140216704A1 (en) * 2013-02-07 2014-08-0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hvac system
US9551501B2 (en) * 2013-03-15 2017-01-2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ulti-mode auto changeover system
US10330328B2 (en) * 2013-07-22 2019-06-25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KR102129297B1 (ko) * 2013-07-29 2020-07-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8143A (ja) * 1993-09-30 1995-04-11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US20070095083A1 (en) * 2005-10-28 2007-05-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partial overload in an air conditioner
CN101484761A (zh) * 2006-01-20 2009-07-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08261925A (ja) * 2007-04-10 2008-10-30 Hoya Corp 光学素子および撮像光学系
CN101666530A (zh) * 2008-09-04 2010-03-10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控制变频压缩机供电频率的方法
CN101769574A (zh) * 2009-01-07 2010-07-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JP2012149858A (ja) * 2011-01-21 2012-08-0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55342A (zh) * 2017-06-15 2017-10-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07388477A (zh) * 2017-06-15 2017-11-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的转速控制方法
CN107255342B (zh) * 2017-06-15 2019-10-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07388477B (zh) * 2017-06-15 2019-11-0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的转速控制方法
CN107575993A (zh) * 2017-08-22 2018-01-1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式新风机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575993B (zh) * 2017-08-22 2020-08-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式新风机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92353A (zh) * 2018-05-09 2018-09-2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8592353B (zh) * 2018-05-09 2021-05-2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TWI718075B (zh) * 2020-06-29 2021-02-01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應用於冷凍系統的冷凝壓力控制方法及其冷凍系統
CN113983667A (zh) * 2021-10-14 2022-01-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器的换热控制系统、方法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68591A (ja) 2015-04-13
JP5780280B2 (ja) 2015-09-16
ES2683837T3 (es) 2018-09-28
US10203136B2 (en) 2019-02-12
EP3054231A4 (en) 2017-06-14
EP3054231B1 (en) 2018-07-18
WO2015045777A1 (ja) 2015-04-02
EP3054231A1 (en) 2016-08-10
US20160238268A1 (en) 2016-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9783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637298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884383B (zh) 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及包括该运转控制装置的空调装置
CN103038584B (zh) 空调装置
JP5597767B2 (ja) 暖房装置および暖房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182156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958985B (zh) 制冷剂循环系统
CN104024764B (zh) 制冷装置
CN101809372A (zh) 压缩机的运转控制装置及其包括它的空调装置
JP2013194975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暖房装置
WO2017204287A1 (ja) 熱源システム、及び熱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07127321A (ja) 冷凍機の冷水負荷率制御装置
KR100852344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A2964528C (en)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JP5433451B2 (ja) 熱源システム
Dong Dynamic Modeling and Controls of 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 Systems
JPH10205914A (ja) セパレート形ヒートポンプ
JP2011220680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