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84383B - 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及包括该运转控制装置的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及包括该运转控制装置的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84383B CN102884383B CN201180023294.4A CN201180023294A CN102884383B CN 102884383 B CN102884383 B CN 102884383B CN 201180023294 A CN201180023294 A CN 201180023294A CN 102884383 B CN102884383 B CN 1028843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indoor
- degree
- air quantity
- indoor 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7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9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9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06010008190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08000006011 Strok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absorption or discharge of heat in outdoor units
- F24F11/871—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absorption or discharge of heat in outdoor units by controlling outdoor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能提高运转效率以实现节能化。空调装置(10)包括室外机(20)和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62)的室内机(40、50、60),所述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80)进行对设于室内机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内温度控制,以使室内温度接近于设定温度,包括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该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和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或是表现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及包括该运转控制装置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一种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2-57875号公报)所示的具有多个室内机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在这种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通过基于在各室内机中运算得到的要求能力中最大的最大要求能力来确定压缩机的运转容量,可提高运转效率并实现节能。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仅基于吸入空气温度(室温)与此时的设定温度的温差来运算出各室内机中的要求能力,而不考虑其它因素(例如风量、过热度、过冷度等)。因此,在上述现有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不能说始终提高运转效率,有时也无法实现节能。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在空调装置中提高运转效率并实现节能。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上述空调装置具有室外机和包括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机,并进行对设于室内机的设备予以控制的室内温度控制,以使室内温度接近于设定温度,上述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包括要求温度运算部,该要求温度运算部基于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和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或是表现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
藉此,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由于要求温度运算部基于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和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或是表现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可运算出在进一步表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能力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能求出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藉此,能充分提高运转效率。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室内机具有能在规定风量范围内调节风量的送风机,以作为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在对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时,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送风机的当前风量及在规定风量范围内比当前风量大的风量,来作为表现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
藉此,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由于要求温度运算部基于送风机的当前风量及在规定风量范围内比当前风量大的风量,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可运算出在进一步表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能力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能求出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藉此,能充分提高运转效率。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空调装置具有膨胀机构,以作为在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能调节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过热度或过冷度。在对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时,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当前过热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热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当前过热度小的过热度、或是当前过冷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冷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当前过冷度小的过冷度,来作为表现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
藉此,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由于要求温度运算部基于当前过热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热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当前过热度小的过热度、或是当前过冷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冷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当前过冷度小的过冷度,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可运算出在进一步表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能力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能求出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藉此,能充分提高运转效率。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室内机具有能在规定风量范围内调节风量的送风机,以作为在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在对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时,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送风机的当前风量及在规定风量范围内使送风机的风量达到最大值的风量最大值,来作为表现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
藉此,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由于要求温度运算部基于送风机的当前风量及风量最大值,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可运算出在进一步表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能力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能求出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藉此,能充分提高运转效率。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一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空调装置具有膨胀机构,以作为在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能调节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过热度或过冷度。在对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时,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当前过热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热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最小的过热度最小值、或是当前过冷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冷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最小的过冷度最小值,来作为表现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
藉此,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由于要求温度运算部基于当前过热度及过热度最小值、或是当前过冷度及过冷度最小值,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可运算出在进一步表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能力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能求出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藉此,能充分提高运转效率。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室外机具有压缩机。运转控制装置基于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来进行压缩机的容量控制,并将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用作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空调装置具有多台室内机,对于每台室内机进行室内温度控制,要求温度运算部运算出每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在运转控制装置中,基于在要求温度运算部中运算出的每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中的最小的要求蒸发温度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或是基于在要求温度运算部中运算出的每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冷凝温度中的最大的要求冷凝温度来确定目标冷凝温度。
因此,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能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室内机中,与要求空调能力最大的室内机对应地确定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藉此,能在不使多台室内机产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充分提高运转效率。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七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多台室内机具有能在规定风量范围内调节风量的送风机,以作为在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在对每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时,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送风机的当前风量及在规定风量范围内比当前风量大的风量,来作为表现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
藉此,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由于要求温度运算部基于送风机的当前风量及在规定风量范围内比当前风量大的风量,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可运算出在进一步表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能力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能求出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并能采用上述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中的最小(最大)的要求蒸发温度(要求冷凝温度),来作为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藉此,能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室内机中,与要求空调能力最大的室内机对应地确定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从而能在不使多台室内机产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充分提高运转效率。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空调装置具有多个膨胀机构,以作为在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这些膨胀机构与每个室内机一一对应,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能调节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过热度或过冷度。在对每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时,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当前过热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热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当前过热度小的过热度、或是当前过冷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冷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当前过冷度小的过冷度,来作为表现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
藉此,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由于要求温度运算部基于当前过热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热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当前过热度小的过热度、或是当前过冷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冷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当前过冷度小的过冷度,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可运算出在进一步表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能力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能求出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并能采用上述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中的最小(最大)的要求蒸发温度(要求冷凝温度),来作为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藉此,能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室内机中,与要求空调能力最大的室内机对应地确定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从而能在不使多台室内机产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充分提高运转效率。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七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多台室内机具有能在规定风量范围内调节风量的送风机,以作为在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在对每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时,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送风机的当前风量及在规定风量范围内使送风机的风量达到最大值的风量最大值,来作为表现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
藉此,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由于要求温度运算部基于送风机的当前风量及风量最大值,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可运算出在进一步表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能力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能求出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并能采用上述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中的最小(最大)的要求蒸发温度(要求冷凝温度),来作为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藉此,能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室内机中,与要求空调能力最大的室内机对应地确定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从而能在不使多台室内机产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充分提高运转效率。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七方面或第十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空调装置具有多个膨胀机构,以作为在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这些膨胀机构与每个室内机一一对应,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能调节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过热度或过冷度。在对每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时,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当前过热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热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最小的过热度最小值、或是当前过冷度及在通过调节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冷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最小的过冷度最小值,来作为表现当前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
藉此,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由于要求温度运算部基于由膨胀机构调节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当前过热度及过热度最小值、或是当前过冷度及过冷度最小值,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可运算出在进一步表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能力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能求出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并能采用上述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中的最小(最大)的要求蒸发温度(要求冷凝温度),来作为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藉此,能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室内机中,与要求空调能力最大的室内机对应地确定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从而能在不使多台室内机产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充分提高运转效率。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七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室外机具有压缩机。运转控制装置基于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来进行压缩机的容量控制。
藉此,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能将要求空调能力最大的室内机的要求蒸发温度(要求冷凝温度)设定为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因此,能以对于要求能力最大的室内机不存在过大或不足的方式设定为目标蒸发温度差(目标冷凝温度差),从而能以所需最小限度的容量来使压缩机驱动。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是在第二方面至第五方面和第八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的基础上,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还包括空调能力运算部,该空调能力运算部基于送风机的风量和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的过热度或过冷度中的至少一个,来运算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中,由于运算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因此能高精度地求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藉此,能高精度地将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目标蒸发温度或目标冷凝温度)设定为适当的值,并能防止蒸发温度的过分上升或冷凝温度的过分下降。因此,能使室内机尽快稳定地实现最优状态,并能进一步发挥节能效果。
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空调装置包括室外机、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机和第一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运转控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空调装置10的控制框图。
图3是表示制冷运转时的节能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节能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3的节能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7的制冷运转时的节能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7的制热运转时的节能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及包括该运转控制装置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示意结构图。空调装置10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转来进行高楼等的室内的制冷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0主要包括:一台作为热源单元的室外机20;与该室外机20并联连接的多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台)作为利用单元的室内机40、50、60;以及将室外机20与室内机40、50、60连接的、作为制冷剂连通管的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即,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1通过连接室外机20、室内机40、50、60、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而构成。
(1-1)室内机
通过埋入或悬挂于高楼等的室内的天花板等方式或者通过挂在室内的壁面上等方式来设置室内机40、50、60。室内机40、50、60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与室外机20连接,来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一部分。
接着,对室内机40、50、6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室内机40和室内机50、60是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仅对室内机40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室内机50、60的结构,分别标注50号段或60号段的符号来代替表示室内机40各部分的40号段的符号,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室内机40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a(在室内机50中为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b,在室内机60中为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c)。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a主要具有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内膨胀阀41和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室内机40、50、60中分别设置室内膨胀阀41、51、61来作为膨胀机构,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膨胀机构(包括膨胀阀)设置在室外机20上,还可以设置在独立于室内机40、50、60及室外机20的连接单元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膨胀阀41是为了对流过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a内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其也可以切断制冷剂的流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42是由导热管和许多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42是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其它形式的热交换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机40具有室内风扇43,该室内风扇43作为送风机,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单元内,并在使该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将其作为供给空气供给到室内。室内风扇43是能使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42的空气的风量在规定风量范围内可变的风扇,在本实施方式中,其是被由直流风扇电动机等构成的电动机43m驱动的离心风扇、多叶片风扇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风扇43能利用遥控器等输入装置来将风量设定模式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和风量自动模式,其中,在上述风量固定模式下,可设定为风量最小的弱风、风量最大的强风及在弱风与强风间的中间程度的中风这三种固定风量,在上述风量自动模式下,可根据过热度SH或过冷度SC等而在弱风至强风之间自动改变。即,使用者在选择例如“弱风”、“中风”及“强风”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为固定在弱风下的风量固定模式,在选择“自动”的情况下,为根据运转状态来自动改变风量的风量自动模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风扇43的风量的风扇旋塞(日文:フアンタツブ)可在“弱风”、“中风”及“强风”这三个阶段间切换,但不局限于三个阶段,也可以是例如十个阶段等。另外,作为室内风扇43的风量的室内风扇风量Ga可通过电动机43m的转速来运算出。室内风扇风量Ga不局限于基于电动机43m的转速来进行运算,也可以基于电动机43m的电流值来进行运算,还可以基于所设定的风扇旋塞来进行运算。
此外,在室内机40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设置有对制冷剂的温度(即与制热运转时的冷凝温度Tc或制冷运转时的蒸发温度Te相对应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设置有对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在室内机40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有对流入单元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Tr)进行检测的室内温度传感器46。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及室内温度传感器46由热敏电阻构成。此外,室内机40具有对构成室内机4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室内侧控制装置47具有:空调能力运算部47a,该空调能力运算部47a运算出室内机40中的当前的空调能力等;以及要求温度运算部47b,该要求温度运算部47b基于当前的空调能力来运算出表现其能力所需要的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此外,室内侧控制装置47具有为了进行室内机40的控制而设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47c等,能与用于个别操作室内机40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与室外机20之间经由传送线80a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1-2)室外机
室外机20设置于高楼等的室外,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与室内机40、50、60连接,并与室内机40、50、60一起构成制冷剂回路11。
接着,对室外机20的结构进行说明。室外机20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d。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d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膨胀阀38、储罐24、液体侧截止阀26及气体侧截止阀27。
压缩机21是能使运转容量可变的压缩机,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被利用逆变器(invertor)来控制转速的电动机21m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21仅有一台,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根据室内机的连接台数等来将两台以上的压缩机并联连接。
四通切换阀2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阀,在制冷运转时,为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且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被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能连接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并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侧(具体而言,是储罐24)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侧(制冷运转状态: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22的实线),在制热运转时,为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作为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且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中被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能连接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侧并连接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制热运转状态: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22的虚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23是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其是用于将空气作为热源来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室外热交换器23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与室外膨胀阀38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23是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其它形式的热交换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膨胀阀38是为了对在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d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流量等进行调节而在进行制冷循环时的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机20具有室外风扇28,该室外风扇28作为送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单元内,并在使该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将其排出到室外。该室外风扇28是能使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空气的风量可变的风扇,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被由直流风扇电动机等构成的电动机28m驱动的螺旋桨风扇等。
液体侧截止阀26及气体侧截止阀27是设于与外部的设备、配管(具体而言是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连接的连接口的阀。液体侧截止阀26在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室外膨胀阀38的下游侧及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的上游侧,并能切断制冷剂的流通。气体侧截止阀27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此外,在室外机20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来说,在室外机20上设置有吸入压力传感器29、排出压力传感器30、吸入温度传感器31及排出温度传感器32,其中,上述吸入压力传感器29对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即与制冷运转时的蒸发压力Pe相对应的制冷剂压力)进行检测,上述排出压力传感器30对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即与制热运转时的冷凝压力Pc相对应的制冷剂压力)进行检测,上述吸入温度传感器31对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进行检测,上述排出温度传感器32对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进行检测。在室外机20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设有对流入单元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室外温度)进行检测的室外温度传感器36。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温度传感器31、排出温度传感器32及室外温度传感器36由热敏电阻构成。此外,室外机20具有对构成室外机2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装置37。如图2所示,室外侧控制装置37具有目标值确定部37a,该目标值确定部37a确定用于控制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的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或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参照后述)。此外,室外侧控制装置37具有为了进行室外机20的控制而设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37b、对电动机21m进行控制的逆变器电路等,其能与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之间经由传送线80a来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即,利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室外侧控制装置37以及将运转控制装置37、47、57彼此连接的传送线80a来构成运转控制装置80,该运转控制装置80作为进行空调装置10整体的运转控制的运转控制装置。
如图2所示,运转控制装置80连接成能接收各种传感器29~32、36、39、44~46、54~56、64~66的检测信号,并连接成能基于上述检测信号等来对各种设备及阀21、22、28、38、41、43、51、53、61、63进行控制。此外,在构成运转控制装置80的存储器37b、47c、57c、67c中存储有各种数据。在此,图2是空调装置10的控制框图。
(1-3)制冷剂连通管
制冷剂连通管71、72是在将空调装置10设置在高楼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管,其能根据设置场所、室外机与室内机的组合等设置条件而使用具有各种长度和管径的制冷剂管。因此,例如在新设置空调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将与制冷剂连通管71、72的长度、管径等设置条件相应的恰当量的制冷剂填充到空调装置10中。
如上所述,连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1a、11b、11c、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1d、制冷剂连通管71、72,来构成空调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1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中,通过由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和室外侧控制装置37构成的运转控制装置80,利用四通切换阀22切换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来进行运转,并且根据各室内机40、50、60的运转载荷来进行室外机20及室内机40、50、60的各设备的控制。
(2)空调装置的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空调装置10中,在下述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对各室内机40、50、60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在该室内温度控制中,使室内温度Tr接近由使用者利用遥控器等输入装置设定的设定温度Ts。在上述室内温度控制中,在将室内风扇43、53、63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对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及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设定温度Ts。此外,在将室内风扇43、53、63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设定温度Ts。另外,在此所说的“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调节”是指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对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的过热度进行控制,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对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的过冷度进行控制。
(2-1)制冷运转
首先,使用图1对制冷运转进行说明。
在制冷运转时,四通切换阀22成为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成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经由气体侧截止阀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而与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在此,室外膨胀阀38处于全开状态。液体侧截止阀26及气体侧截止阀27处于打开状态。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位于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即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恒定在目标过热度SHt上。另外,将目标过热度SHt设定为最优的温度值,以使室内温度Tr在规定的过热度范围内接近于设定温度Ts。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6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6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与蒸发温度Te相对应),来检测出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但是,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不局限于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检测,也可以将由吸入压力传感器29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换算为与蒸发温度Te相对应的饱和温度值,并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6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上述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来进行检测。另外,虽然没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加以采用,但也可以通过设置对在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并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65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中减去由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对应于蒸发温度Te的制冷剂温度值,来检测出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
当以该制冷剂回路11的状态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及室内风扇43、53、63运转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并被压缩,从而形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被输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3,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凝,从而形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接着,上述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6及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而被输送至室内机40、50、60。
输送至上述室内机40、50、60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内膨胀阀41、51、61被减压到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附近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后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42、52、62,并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上述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被输送到室外机20,并经由气体侧截止阀27及四通切换阀22而流入储罐24。接着,流入储罐24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这样,在空调装置10中至少能进行这样的制冷运转:室外热交换器23起到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的作用,且室内热交换器42、52、62起到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被冷凝后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及室内膨胀阀41、51、61而被输送的制冷剂的蒸发器的作用。另外,在空调装置10中,由于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气体侧没有设置对制冷剂的压力进行调节的机构,因此所有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中的蒸发压力Pe为共同的压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中,在上述制冷运转中,基于图3的流程图来进行节能控制。以下,对制冷运转中的节能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11中,各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基于此时的室内温度Tr与蒸发温度Te间的温度差即温度差ΔTer、室内风扇43、53、63吹出的室内风扇风量Ga以及过热度SH,来运算出室内机40、50、60中的空调能力Q1。运算出的空调能力Q1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另外,也可以采用蒸发温度Te代替温度差ΔTer来运算出空调能力Q1。
在步骤S12中,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基于室内温度传感器46、56、66检测出的室内温度Tr与此时使用者使用遥控器等设定的设定温度Ts间的温度差ΔT,来运算出室内空间的空调能力的移位ΔQ,并加至空调能力Q1,藉此来运算出要求能力Q2。运算出的要求能力Q2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此外,虽然在图3中未图示,但如上所述在各室内机40、50、60中室内风扇43、53、63被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基于要求能力Q2来进行对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及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予以调节的室内温度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设定温度Ts。此外,在将室内风扇43、53、63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基于要求能力Q2,进行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予以调节的室内温度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设定温度Ts。即,利用室内温度控制,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始终维持在上述空调能力Q1与要求能力Q2之间。此外,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Q1及要求能力Q2在实质上相当于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因此,在上述节能控制中,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Q1及要求能力Q2相当于当前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
在步骤S 13中,确定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遥控器上的风量设定模式是风量自动模式还是风量固定模式。在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设定模式为风量自动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14,在为风量固定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15。
在步骤S14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2、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最大值GaMAX(“强风”下的风量)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接着运算出从要求蒸发温度Ter中减去此时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蒸发温度Te后得到的蒸发温度差ΔTe。另外,在此所说的“过热度最小值SHmin”是指通过调节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而得到的过热度设定可能范围内的最小值,将其设定为根据机型不同而不同的值。此外,在各室内机40、50、60中,在将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及过热度设定为风量最大值GaMAX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时,能形成可表现比当前更大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的状态,因此,风量最大值GaMAX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这样的运转状态量意味着能形成可表现比当前更大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的状态的运转状态量。接着,运算出的蒸发温度差ΔTe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
在步骤S15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2、各室内风扇43、53、63的固定风量Ga(例如“中风”下的风量)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接着运算出从要求蒸发温度Ter中减去此时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蒸发温度Te后得到的蒸发温度差ΔTe。运算出的蒸发温度差ΔTe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在上述步骤S15中,采用固定风量Ga而不采用风量最大值GaMAX,这是因为优先使用使用者设定的风量的缘故,其被识别为在使用者所设定的范围内的风量最大值。
在步骤S16中,将在步骤S14及步骤S15中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的蒸发温度差ΔTe传送至室外侧控制装置37,并存储在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存储器37b中。接着,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在蒸发温度差ΔTe内最小的最小蒸发温度差ΔTemin确定为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例如,在各室内机40、50、60的ΔTe为1℃、0℃、-2℃的情况下,ΔTemin为-2℃。
在步骤S17中,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接近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这样,基于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的结果是,在运算出用作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的最小蒸发温度差ΔTemin的室内机(在此假设为室内机40)中,在室内风扇43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风量被调节为风量最大值GaMAX,且室内膨胀阀41被调节成使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过热度SH为最小值。
另外,在步骤S11的空调能力Q1的运算及步骤S14或步骤S15中进行的蒸发温度差ΔTe的运算中,利用考虑了室内机40、50、60各自的空调(要求)能力Q、风量Ga、过热度SH及温度差ΔTer的关系的、因室内机40、50、60而异的制冷用热交换函数,来求出上述空调能力Q1和蒸发温度差ΔTe。上述制冷用热交换函数是与表示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特性的空调(要求)能力Q、风量Ga、过热度SH及温度差ΔTer相关的关系式,其被存储在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此外,通过将空调(要求)能力Q、风量Ga、过热度SH及温度差ΔTer中的三个变量输入制冷用热交换函数中,来求出另外一个变量。藉此,能使蒸发温度差ΔTe高精度地成为适当的值,并能正确地求出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因此,能防止蒸发温度Te的过度上升。因此,能在防止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过大或不足的同时,使室内机40、50、60尽快稳定地实现最优状态,并能进一步发挥节能效果。
另外,在上述流程中,基于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但不局限于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也可以是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在各室内机40、50、60中运算出的要求蒸发温度Ter的最小值确定为目标蒸发温度Tet,并基于所确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
(2-1-2)制热运转
接着,使用图1对制热运转进行说明。
在制热运转时,四通切换阀22成为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制热运转状态),即,成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经由气体侧截止阀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而与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室外膨胀阀38进行开度调节以将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减压到能使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的压力(即蒸发压力Pe)。另外,液体侧截止阀26及气体侧截止阀27处于打开状态。对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恒定为目标过冷度SCt。另外,将目标过冷度SCt设定为最优的温度值,以在根据此时的运转状态而确定的过冷度范围内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设定温度Ts。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换算成对应于冷凝温度Tc的饱和温度值,并从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中减去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6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来检测出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另外,虽然没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加以采用,但也可以通过设置对在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并从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64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中减去由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对应于冷凝温度Tc的制冷剂温度值,来检测出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
当以该制冷剂回路11的状态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及室内风扇43、53、63运转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而被压缩,从而形成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切换阀22、气体侧截止阀27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72被输送到室内机40、50、60。
接着,被输送至室内机40、50、60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之后,在经过室内膨胀阀41、51、61时,对应于室内膨胀阀41、51、61的阀开度而被减压。
经过上述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制冷剂在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71而被输送至室外机20并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6及室外膨胀阀38而被进一步减压之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接着,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切换阀22流入储罐24。接着,流入储罐24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另外,在空调装置10中,由于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气体侧没有设置对制冷剂的压力进行调节的机构,因此所有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中的冷凝压力Pc为共同的压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中,在上述制热运转中,基于图4的流程图来进行节能控制。以下,对制热运转中的节能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21中,各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基于此时的室内温度Tr与冷凝温度Tc间的温度差即温度差ΔTcr、室内风扇43、53、63吹出的室内风扇风量Ga以及过冷度SC,来运算出当前的室内机40、50、60中的空调能力Q3。运算出的空调能力Q3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另外,也可以采用冷凝温度Tc代替温度差ΔTcr来运算出空调能力Q3。
在步骤S22中,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基于室内温度传感器46、56、66检测出的室内温度Tr与此时使用者使用遥控器等设定的设定温度Ts间的温度差ΔT,来运算出室内空间的空调能力的移位ΔQ,并加至空调能力Q3,藉此来运算出要求能力Q4。运算出的要求能力Q4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此外,虽然在图4中未图示,但如上所述在各室内机40、50、60中室内风扇43、53、63被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基于要求能力Q4来进行对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及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予以调节的室内温度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设定温度Ts。此外,在将室内风扇43、53、63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基于要求能力Q4,进行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予以调节的室内温度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设定温度Ts。即,利用室内温度控制,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始终维持在上述空调能力Q3与要求能力Q4之间。此外,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Q3及要求能力Q4在实质上相当于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因此,在上述节能控制中,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Q3及要求能力Q4相当于当前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
在步骤S23中,确定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遥控器上的风量设定模式是风量自动模式还是风量固定模式。在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设定模式为风量自动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24,在为风量固定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25。
在步骤S24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4、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最大值GaMAX(“强风”下的风量)及过冷度最小值SC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冷凝温度Tcr。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接着运算出从要求冷凝温度Tcr中减去此时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冷凝温度Tc后得到的冷凝温度差ΔTc。另外,在此所说的“过冷度最小值SCmin”是指在通过调节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而得到的过冷度设定可能范围内的最小值,将其设定为根据机型不同而不同的值。此外,在各室内机40、50、60中,在将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及过热度设定为风量最大值GaMAX及过冷度最小值SCmin时,能形成可表现比当前更大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的状态,因此,风量最大值GaMAX及过冷度最小值SCmin这样的运转状态量意味着能形成可表现比当前更大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的状态的运转状态量。接着,运算出的冷凝温度差ΔTc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
在步骤S25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4、各室内风扇43、53、63的固定风量Ga(例如“中风”下的风量)及过冷度最小值SC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冷凝温度Tcr。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接着运算出从要求冷凝温度Tcr中减去此时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冷凝温度Tc后得到的冷凝温度差ΔTc。运算出的冷凝温度差ΔTc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在上述步骤S25中,采用固定风量Ga而不采用风量最大值GaMAX,这是因为优先使用使用者设定的风量的缘故,其被识别为在使用者所设定的风量范围内的最大值。
在步骤S26中,将在步骤S24及步骤S25中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的冷凝温度差ΔTc传送至室外侧控制装置37,并存储在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存储器37b中。接着,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在冷凝温度差ΔTc内最大的最大冷凝温度差ΔTcMAX确定为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
在步骤S27中,基于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这样,基于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的结果是,在运算出用作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的最大冷凝温度差ΔTcMAX的室内机(在此假设为室内机40)中,在室内风扇43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风量被调节为风量最大值GaMAX,且室内膨胀阀41被调节成使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过冷度SC为最小值。
另外,在步骤S21的空调能力Q3的运算及步骤S24或步骤S25中进行的冷凝温度差ΔTc的运算中,利用考虑了室内机40、50、60各自的空调(要求)能力Q、风量Ga、过冷度SC及温度差ΔTcr(室内机Tr与冷凝温度Tc间的温度差)的关系的、因室内机40、50、60而异的制热用热交换函数,来求出上述空调能力Q3和冷凝温度差ΔTc。上述制热用热交换函数是与表示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特性的空调(要求)能力Q、风量Ga、过热度SH及温度差ΔTcr相关的关系式,其被存储在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此外,通过将空调(要求)能力Q、风量Ga、过冷度SC及温度差ΔTcr中的三个变量输入制热用热交换函数中,来求出另外一个变量。藉此,能使冷凝温度差ΔTc高精度地成为适当的值,并能正确地求出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因此,能防止冷凝温度Tc的过度上升。因此,能在防止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过大或不足的同时,使室内机40、50、60尽快稳定地实现最优状态,并能进一步发挥节能效果。
另外,在上述流程中,基于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但不局限于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也可以是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在各室内机40、50、60中运算出的要求冷凝温度Tcr的最大值确定为目标冷凝温度Tct,并基于所确定的目标冷凝温度Tc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
另外,利用起到进行包括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在内的通常运转的运转控制元件的作用的运转控制装置80(更具体来说是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室外侧控制装置37和将运转控制装置37、47、57间连接的传送线80a),来进行上述运转控制。
(3)特征
(3-1)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运转控制装置80中,当进行制冷运转时,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基于室内机40、50、60各自的蒸发温度Te、室内风扇43、53、63吹出的室内风扇风量Ga、过热度SH,来运算出当前的室内机40、50、60中的空调能力Q1。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再基于运算出的空调能力Q1和空调能力的移位ΔQ,来运算出要求能力Q2。接着,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2、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最大值GaMAX(“强风”下的风量)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
此外,当进行制热运转时,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基于室内机40、50、60各自的冷凝温度Tc、室内风扇43、53、63吹出的室内风扇风量Ga、过冷度SC,来运算出当前的室内机40、50、60中的空调能力Q3。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再基于运算出的空调能力Q3和空调能力的移位ΔQ,来运算出要求能力Q4。接着,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4、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最大值GaMAX(“强风”下的风量)及过冷度最小值SC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冷凝温度Tcr。
这样,由于包括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和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在内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基于空调能力Q1、Q3、风量最大值GaMAX、过热度最小值SHmin(过冷度最小值SCmin),来运算出每个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因此运算出在能进一步表现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能力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因此,能求出在充分提高各室内机40、50、60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并能采用上述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中的最小(最大)的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冷凝温度Tcr),来作为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藉此,能与在充分提高各室内机40、50、60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各室内机40、50、60中要求空调能力最大的室内机相应地确定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并能充分地提高运转效率。
(3-2)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运转控制装置80中,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能在规定风量范围即从“弱风”至“强风”的风量范围内进行调节。在室内风扇43、53、63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将上述规定风量范围的最大值即“强风”下的风量作为风量最大值GaMAX来用于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在室内风扇43、53、63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将由使用者设定的固定风量(例如“中风”)作为风量最大值GaMAX来用于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
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中,在同时存在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室内机和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室内机的情况下,或在全部室内机40、50、60均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在风量自动模式下的室内机中,无论此时的室内风扇的风量如何,均将规定风量范围的最大值即“强风”下的风量作为风量最大值GaMAX,在风量固定模式的室内机中,将使用者设定的固定风量(例如“中风”)作为风量最大值GaMAX。因此,在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室内机中,能在使使用者的与风量相关的嗜好为优先的状态下,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并在除此之外的风量自动模式的室内机中,能在将风量设定为规定风量范围的最大值即“强风”的风量的状态下,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藉此,能在使使用者的嗜好优先的同时尽量提高运转效率。
(3-3)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运转控制装置80中,基于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或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来进行压缩机21的容量控制。
因此,能将要求空调能力最大的室内机中的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冷凝温度Tcr)设定为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ΔTct)。因此,能以对要求能力最大的室内机而言不存在过大或不足的方式设定为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并能以所需最小限度的容量来使压缩机21驱动。
(4)变形例
(4-11)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运转控制装置80中,运算出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或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并基于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或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来进行压缩机21的容量控制。接着,在进行上述压缩机21的容量控制的同时,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61或各室内风扇43、53、63进行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使用者使用遥控器等设定的设定温度Ts,其结果是,在运算出用作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的最小蒸发温度差ΔTemin(最大冷凝温度差ΔTcMAX)的室内机(在此假设为室内机40)中,在室内风扇43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风量被调节为风量最大值GaMAX,且室内膨胀阀41被调节成使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过热度SH(过冷度SC)为最小值(最大值)。这样,基于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进行压缩机21的容量控制,并通过渐进方式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61或各室内风扇43、53、63进行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使用者使用遥控器等设定的设定温度Ts,但不局限于上述渐进控制,也可以在确定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的同时,确定用于调节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的目标过热度SHt(目标过冷度SCt)及室内风扇43、53、63的目标风量Gat,并利用所确定的膨胀阀的开度及室内风扇的风量来运转。
更具体来说,利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基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运算出的要求能力Q2(Q4)、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以及当前的室内风扇风量Ga,来运算出目标过热度SHt(目标过冷度SCt)。此外,利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基于要求能力Q2(Q4)、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以及当前的过热度SH(过冷度SC),来运算出目标风量Gat。
(4-2)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10中,设置在室内机40、50、60上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能由使用者切换风量自动模式和风量固定模式,但不局限于此,既可以是只能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室内机,也可以是只能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室内机。
在只能设定风量自动模式的室内机的情况下,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运转的流程内,省略步骤S13和步骤S15,在制热运转的流程内,省略步骤S23和步骤S25。
此外,在只能设定风量固定模式的室内机的情况下,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运转的流程内,省略步骤S13和步骤S14,在制热运转的流程内,省略步骤S23和步骤S25。
(4-3)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10的运转控制装置80中,在制冷运转的节能控制的步骤S11或制热运转的节能控制的步骤S21中,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对空调能力Q1(Q3)进行运算,但也可以不进行上述运算。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进行步骤S31~S35的节能控制。下面,对制冷运转的节能控制的情况进行说明,对于制热运转的节能控制,使用括号来说明与制冷运转的节能控制不同的部分。即,制热运转的节能控制是用括号中的语句替换制冷运转的节能控制中的语句的控制。
在步骤S31中,确定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遥控器上的风量设定模式是风量自动模式还是风量固定模式。在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设定模式为风量自动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32,在为风量固定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33。
在步骤S32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各室内风扇43、53、63当前的室内风扇风量Ga、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最大值GaMAX(“强风”下的风量)、当前的过热度SH(当前的过冷度SC)以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过冷度最小值SC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冷凝温度Tcr)。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接着运算出从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冷凝温度Tcr)中减去此时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蒸发温度Te(冷凝温度Tc)后得到的蒸发温度差ΔTe(冷凝温度差ΔTc)。运算出的蒸发温度差ΔTe(冷凝温度差ΔTc)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
在步骤S33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各室内风扇43、53、63的固定风量Ga(例如“中风”下的风量)、当前的过热度SH(当前的过冷度SC)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过冷度最小值SC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冷凝温度Tcr)。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接着运算出从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冷凝温度Tcr)中减去此时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蒸发温度Te(冷凝温度Tc)后得到的蒸发温度差ΔTe(冷凝温度差ΔTc)。运算出的蒸发温度差ΔTe(冷凝温度差ΔTc)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在上述步骤S15中,采用固定风量Ga而不采用风量最大值GaMAX,这是因为优先使用使用者设定的风量的缘故,其被识别为在使用者所设定的范围内的风量最大值。
在步骤S34中,将在步骤S32及步骤S33中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的蒸发温度差ΔTe(冷凝温度差ΔTc)传送至室外侧控制装置37,并存储在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存储器37b中。接着,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在蒸发温度差ΔTe(冷凝温度差ΔTc)内最小的最小蒸发温度差ΔTemin(最大冷凝温度差ΔTcMAX)确定为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
在步骤S35中,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接近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这样,基于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的结果是,在运算出用作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的最小蒸发温度差ΔTemin(最大冷凝温度差ΔTcMAX)的室内机(在此假设为室内机40)中,在室内风扇43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风量被调节为风量最大值GaMAX,且室内膨胀阀41被调节成使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过热度SH(过冷度SC)为最小值。
此外,在上述步骤S31~S35的节能控制中,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没有进行空调能力Q1(Q3)及要求能力Q2(Q4)的运算,但也可以不进行空调能力Q1(Q3)的运算,而直接进行要求能力Q2(Q4)的运算。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12(S22)中,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运算出室内温度传感器46、56、66检测出的室内温度Tr与此时使用者使用遥控器等设定的设定温度Ts间的温度差ΔT,并基于该温度差ΔT、由室内风扇43、53、63吹出的室内风扇风量Ga以及过热度SH,来运算出要求能力Q2,而省略进行空调能力Q1(Q3)的运算的步骤S11、S21。
(4-4)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3中,为了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冷凝温度Tcr),需要基于当前的室内风扇风量Ga、风量最大值GaMAX、当前的过热度SH(当前的过冷度SC)以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过冷度最小值SCmin)来进行,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求出当前的室内风扇风量Ga与风量最大值GaMAX之差即风量差ΔGa以及当前的过热度SH(当前的过冷度SC)与过热度最小值SHmin(过冷度最小值SCmin)之差即过热度差ΔSH(过冷度差ΔSC),并基于上述风量差ΔGa和过热度差ΔSH(过冷度差ΔSC),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冷凝温度Tcr)。
(4-5)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4的空调装置10的运转控制装置80中,在制冷运转的节能控制的步骤S14(S32)或步骤S15(S33)中,除了风量最大值GaMAX或作为风量最大值的固定风量Ga之外,还基于过热度最小值SH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基于风量最大值GaMAX或作为风量最大值的固定风量Ga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此外,在制热运转的节能控制的步骤S24(S32)或步骤S25(S33)中,除了风量最大值GaMAX或作为风量最大值的固定风量Ga之外,还基于过冷度最小值SC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基于风量最大值GaMAX或作为风量最大值的固定风量Ga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冷凝温度Tcr。
(4-6)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5的空调装置10的运转控制装置80中,在制冷运转的节能控制的步骤S14(S32)或步骤S15(S33)中,基于风量最大值GaMAX或作为风量最大值的固定风量Ga和过热度最小值SH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基于过热度最小值SH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此外,在制热运转的节能控制的步骤S24(S32)或步骤S25(S33)中,也同样地基于风量最大值GaMAX或作为风量最大值的固定风量Ga和过冷度最小值SC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基于过冷度最小值SCmin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冷凝温度Tcr。
(4-7)变形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6的空调装置10的运转控制装置80中,包括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和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在内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基于与当前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相当的空调能力Q1、Q2(Q3、Q4)和表现比当前大的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即风量最大值GaMAX及过热度最小值SHmin(过冷度最小值SCmin),来运算出室内机40、50、60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藉此,运算出最大限度表现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的热交换量最大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但是,不限定于运算出上述热交换量最大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例如,也可以运算出在表现比当前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大规定比例(在以下说明中为5%)的热交换量的热交换量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Ter或要求冷凝温度Tcr。
在本变形例中,在制冷运转中,基于图6的流程图来进行节能控制。以下,对制冷运转中的节能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41中,各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运算出此时的室内温度传感器46、56、66检测出的室内温度Tr与此时使用者使用遥控器等设定的设定温度Ts间的温度差ΔT,并基于该温度差ΔT、由室内风扇43、53、63吹出的室内风扇风量Ga以及过热度SH,来运算出要求能力Q2。另外,也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11、S12那样,运算出空调能力Q1,并运算出要求能力Q2。接着,运算出的要求能力Q2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此外,虽然在图6中未图示,但如上所述在各室内机40、50、60中室内风扇43、53、63被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基于要求能力Q2来进行对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及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予以调节的室内温度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设定温度Ts。此外,在将室内风扇43、53、63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基于要求能力Q2,进行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予以调节的室内温度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设定温度Ts。即,利用室内温度控制,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始终维持在上述空调能力Q1与要求能力Q2之间。此外,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能力Q2在实质上相当于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因此,在上述节能控制中,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能力Q2相当于当前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
在步骤S42中,确定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遥控器上的风量设定模式是风量自动模式还是风量固定模式。在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设定模式为风量自动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43,在为风量固定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45。
在步骤S43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2和各室内风扇43、53、63当前的风量,来运算出与使要求能力Q2增加规定比例(在此为5%)后的能力相当的风量(以下称为“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风量”)。接着,对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风量与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最大值GaMAX(“强风”下的风量)进行比较,除了风量最大值GaMAX小于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风量的情况之外,选择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风量作为在接着的步骤S44的要求蒸发温度Ter的运算中使用的风量。此外,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2和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当前的过热度,来运算出与使要求能力Q2增加规定比例(在此为5%)后的能力相当的过热度(以下称为“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热度”)。接着,对上述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热度与过热度最小值SHmin进行比较,除了过热度最小值SHmin比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热度小的情况之外,选择上述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热度作为在接着的步骤S44的要求蒸发温度Ter的运算中使用的过热度。
在步骤S44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2、在步骤S43中选择的各室内机40、50、60的风量,若要求进一步节能的话,再基于过热度,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接着运算出从要求蒸发温度Ter中减去此时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蒸发温度Te后得到的蒸发温度差ΔTe。运算出的蒸发温度差ΔTe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
在步骤S45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2和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当前的过热度,来运算出与使要求能力Q2增加规定比例(在此为5%)后的能力相当的过热度(以下称为“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热度”)。接着,对上述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热度与过热度最小值SHmin进行比较,除了过热度最小值SHmin比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热度小的情况之外,选择上述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热度作为在接着的步骤S46的要求蒸发温度Ter的运算中使用的过热度。
在步骤S46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2、各室内风扇43、53、63的固定风量Ga(例如“中风”下的风量)以及在步骤S45中选择的各室内机40、50、60的过热度,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蒸发温度Ter。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接着运算出从要求蒸发温度Ter中减去此时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蒸发温度Te后得到的蒸发温度差ΔTe。运算出的蒸发温度差ΔTe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
在步骤S47中,将在步骤S44及步骤S46中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的蒸发温度差ΔTe传送至室外侧控制装置37,并存储在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存储器37b中。接着,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在蒸发温度差ΔTe内最小的最小蒸发温度差ΔTemin确定为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
在步骤S48中,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接近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这样,基于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来控制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的结果是,在运算出用作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的最小蒸发温度差ΔTemin的室内机(在此假设为室内机40)中,在室内风扇43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风量被调节为在步骤S43中选择的风量(除了风量最大值GaMAX的情况外,为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风量),且室内膨胀阀41被调节成使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过热度SH为在步骤S43、步骤S45中选择的过热度(除了过热度最小值SHmin的情况外,为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热度)。
另外,在步骤S41的要求能力Q2的运算及步骤S44或步骤S46中进行的蒸发温度差ΔTe的运算中,利用考虑了室内机40、50、60各自的要求能力Q2、风量Ga、过热度SH及温度差ΔTer的关系的、因室内机40、50、60而异的制冷用热交换函数,来求出上述要求能力Q2和蒸发温度差ΔTe。上述制冷用热交换函数是与表示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特性的要求能力Q2、风量Ga、过热度SH及温度差ΔTer相关的关系式,其被存储在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接着,通过将要求能力Q2、风量Ga、过热度SH及温度差ΔTer中的三个变量输入制冷用热交换函数中,来求出另外一个变量。藉此,能使蒸发温度差ΔTe高精度地成为适当的值,并能正确地求出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因此,能防止蒸发温度Te的过度上升。因此,能在防止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过大或不足的同时,使室内机40、50、60尽快稳定地实现最优状态,并能进一步发挥节能效果。
另外,在上述流程中,基于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但不局限于目标蒸发温度差ΔTet,也可以是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在各室内机40、50、60中运算出的要求蒸发温度Ter的最小值确定为目标蒸发温度Tet,并基于所确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制热运转中,基于图7的流程图来进行节能控制。以下,对制热运转中的节能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51中,各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空调能力运算部47a、57a、67a运算出此时的室内温度传感器46、56、66检测出的室内温度Tr与此时使用者使用遥控器等设定的设定温度Ts间的温度差ΔT,并基于该温度差ΔT、由室内风扇43、53、63吹出的室内风扇风量Ga以及过冷度SC,来运算出要求能力Q4。另外,也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21、S22那样,运算出空调能力Q3,并运算出要求能力Q4。接着,运算出的要求能力Q4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此外,虽然在图7中未图示,但如上所述在各室内机40、50、60中室内风扇43、53、63被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基于要求能力Q4来进行对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及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予以调节的室内温度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设定温度Ts。此外,在将室内风扇43、53、63设定为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基于要求能力Q4,进行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61的开度予以调节的室内温度控制,以使室内温度Tr接近于设定温度Ts。即,利用室内温度控制,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始终维持在上述空调能力Q3与要求能力Q4之间。此外,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能力Q4在实质上相当于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因此,在上述节能控制中,室内机40、50、60的要求能力Q4相当于当前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热交换量。
在步骤S52中,确定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遥控器上的风量设定模式是风量自动模式还是风量固定模式。在各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设定模式为风量自动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53,在为风量固定模式时,转移至步骤S55。
在步骤S53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4和各室内风扇53、53、63当前的风量,来运算出与使要求能力Q4增加规定比例(在此为5%)后的能力相当的风量(以下称为“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风量”)。接着,对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风量与室内风扇43、53、63的风量最大值GaMAX(“强风”下的风量)进行比较,除了风量最大值GaMAX小于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风量的情况之外,选择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风量作为在接着的步骤S54的要求冷凝温度Tcr的运算中使用的风量。此外,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4和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当前的过冷度,来运算出与使要求能力Q4增加规定比例(在此为5%)后的能力相当的过冷度(以下称为“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冷度”)。接着,对上述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冷度与过冷度最小值SCmin进行比较,除了过冷度最小值SCmin比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冷度小的情况之外,选择上述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冷度作为在接着的步骤S54的要求冷凝温度Tcr的运算中使用的过冷度。
在步骤S54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4、在步骤S43中选择的各室内机40、50、60的风量以及过冷度,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冷凝温度Tcr。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接着运算出从要求冷凝温度Tcr中减去此时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冷凝温度Tc后得到的冷凝温度差ΔTc。运算出的冷凝温度差ΔTc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
在步骤S55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4和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出口处的当前的过冷度,来运算出与使要求能力Q4增加规定比例(在此为5%)后的能力相当的过冷度(以下称为“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冷度”)。接着,对上述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冷度与过冷度最小值SCmin进行比较,除了过冷度最小值SCmin比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冷度小的情况之外,选择上述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冷度作为在接着的步骤S56的要求冷凝温度Tcr的运算中使用的过冷度。
在步骤S56中,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要求能力Q4、各室内风扇43、53、63的固定风量Ga(例如“中风”下的风量)以及在步骤S45中选择的各室内机40、50、60的过冷度,来运算出各室内机40、50、60的要求冷凝温度Tcr。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接着运算出从要求冷凝温度Tcr中减去此时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检测出的冷凝温度Tc后得到的冷凝温度差ΔTc。运算出的冷凝温度差ΔTc被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
在步骤S57中,将在步骤S44及步骤S46中存储在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的冷凝温度差ΔTc传送至室外侧控制装置37,并存储在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存储器37b中。接着,室外侧控制装置37的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在冷凝温度差ΔTc内最大的最大冷凝温度差ΔTcMAX确定为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
在步骤S58中,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以接近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这样,基于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来控制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的结果是,在运算出用作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的最大蒸发温度差ΔTcMAX的室内机(在此假设为室内机40)中,在室内风扇43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风量被调节为在步骤S53中选择的风量(除了风量最大值GaMAX的情况外,为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风量),且室内膨胀阀41被调节成使室内热交换器42的出口的过冷度SC为在步骤S53、步骤S55中选择的过冷度(除了过冷度最小值SCmin的情况外,为相当于要求能力增加5%的过冷度)。
另外,在步骤S51的要求能力Q4的运算及步骤S54或步骤S56中进行的冷凝温度差ΔTc的运算中,利用考虑了室内机40、50、60各自的要求能力Q4、风量Ga、过冷度SC及温度差ΔTcr的关系的、因室内机40、50、60而异的制热用热交换函数,来求出上述要求能力Q4和冷凝温度差ΔTc。上述制热用热交换函数是与表示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62的特性的要求能力Q4、风量Ga、过冷度SC及温度差ΔTcr相关的关系式,其被存储在室内机40、50、60的室内侧控制装置47、57、67的存储器47c、57c、67c中。接着,通过将要求能力Q4、风量Ga、过冷度SC及温度差ΔTcr中的三个变量输入制热用热交换函数中,来求出另外一个变量。藉此,能使冷凝温度差ΔTe高精度地成为适当的值,并能正确地求出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因此,能防止冷凝温度Tc的过度上升。因此,能在防止各室内机40、50、60的空调能力过大或不足的同时,使室内机40、50、60尽快稳定地实现最优状态,并能进一步发挥节能效果。
另外,在上述流程中,基于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但不局限于目标冷凝温度差ΔTct,也可以是目标值确定部37a将在各室内机40、50、60中运算出的要求冷凝温度Tcr的最小值确定为目标冷凝温度Tct,并基于所确定的目标冷凝温度Tct来对压缩机21的运转容量进行控制。
(4-8)变形例8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7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多台室内机的空调装置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一台室内机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7的运转控制装置80中,不需要目标值确定部37a及步骤S16、S26、S34、S47、S57,通过将要求蒸发温度(要求冷凝温度)直接用作目标蒸发温度(目标冷凝温度),来进行压缩机21的容量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基于当前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和比当前大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或表现当前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风量及过热度、过冷度)和表现比当前大的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风量及过热度、过冷度),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可运算出在进一步表现室内热交换器的能力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因此,能求出在充分提高室内机的运转效率的状态下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藉此,能充分提高运转效率。
(符号说明)
10空调装置
20室外机
37a目标值确定部
41、51、61室内膨胀阀(多个膨胀机构)
42、52、62室内机
43、53、63室内风扇(送风机)
47a、57a、67a空调能力运算部
47b、57b、67b要求温度运算部
80运转控制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2-57875号公报
Claims (9)
1.一种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80),所述空调装置(10)具有室外机(20)和包括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62)的多台室内机(40、50、60),并按每个所述室内机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在该室内温度控制中,对设于所述室内机的设备进行控制,以使室内温度接近于设定温度,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转控制装置(80)包括:
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该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表现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大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来运算出每个所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以及
目标值确定部(37a),该目标值确定部(37a)基于在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中运算出的每台所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中的最小的要求蒸发温度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或是基于在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中运算出的每台所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冷凝温度中的最大的要求冷凝温度来确定目标冷凝温度,
多台所述室内机具有能在规定风量范围内调节风量的送风机(43、53、63),以作为在所述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
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所述送风机的当前风量及在所述规定风量范围内比所述当前风量大的风量,来作为表现所述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所述比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大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以对每台室内机各自的所述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
所述室外机具有压缩机(21),
基于所述目标蒸发温度或所述目标冷凝温度,来进行所述压缩机的容量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80),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具有多个膨胀机构(41、51、61),以作为在所述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这些膨胀机构(41、51、61)与每台所述室内机一一对应,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41、51、61)的开度,能调节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过热度或过冷度,
在对每台室内机各自的所述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时,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还使用当前过热度及在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热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所述当前过热度小的过热度,或是使用当前过冷度及在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冷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当前过冷度小的过冷度,来作为表现所述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所述比当前大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
3.一种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80),所述空调装置(10)具有室外机(20)和包括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62)的多台室内机(40、50、60),并按每个所述室内机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在该室内温度控制中,对设于所述室内机的设备进行控制,以使室内温度接近于设定温度,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转控制装置(80)包括:
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该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表现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大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按每个所述室内机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以及
目标值确定部(37a),该目标值确定部(37a)基于在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中运算出的每台所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中的最小的要求蒸发温度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或是基于在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中运算出的每台所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冷凝温度中的最大的要求冷凝温度来确定目标冷凝温度,
所述空调装置具有多个膨胀机构(41、51、61),以作为在所述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这些膨胀机构(41、51、61)与每台所述室内机一一对应,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41、51、61)的开度,能调节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过热度或过冷度,
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当前过热度及在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热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所述当前过热度小的过热度,或是使用当前过冷度及在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冷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比当前过冷度小的过冷度,来作为表现所述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所述比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大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以对每台室内机各自的所述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
所述室外机具有压缩机(21),
基于所述目标蒸发温度或所述目标冷凝温度,来进行所述压缩机的容量控制。
4.一种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80),所述空调装置(10)具有室外机(20)和包括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62)的多台室内机(40、50、60),并按每个所述室内机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在该室内温度控制中,对设于所述室内机的设备进行控制,以使室内温度接近于设定温度,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转控制装置(80)包括:
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该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表现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大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按每个所述室内机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以及
目标值确定部(37a),该目标值确定部(37a)基于在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中运算出的每台所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中的最小的要求蒸发温度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或是基于在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中运算出的每台所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冷凝温度中的最大的要求冷凝温度来确定目标冷凝温度,
多台所述室内机具有能在规定风量范围内调节风量的送风机(43、53、63),以作为在所述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
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所述送风机的当前风量及在所述规定风量范围内使所述送风机的风量达到最大值的风量最大值,来作为表现所述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所述比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大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以对每台室内机各自的所述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
所述室外机具有压缩机(21),
基于所述目标蒸发温度或所述目标冷凝温度,来进行所述压缩机的容量控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80),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具有多个膨胀机构(41、51、61),以作为在所述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这些膨胀机构(41、51、61)与每台所述室内机一一对应,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41、51、61)的开度,能调节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过热度或过冷度,
在对每台室内机各自的所述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时,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还使用当前过热度及在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热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最小的过热度最小值,或是使用当前过冷度及在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冷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最小的过冷度最小值,来作为表现所述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所述比当前大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
6.一种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80),所述空调装置(10)具有室外机(20)和包括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62)的多台室内机(40、50、60),并按每个所述室内机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在该室内温度控制中,对设于所述室内机的设备进行控制,以使室内温度接近于设定温度,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转控制装置(80)包括:
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该要求温度运算部(47b、57b、67b)基于表现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比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大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按每个所述室内机来运算出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以及
目标值确定部(37a),该目标值确定部(37a)基于在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中运算出的每台所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蒸发温度中的最小的要求蒸发温度来确定目标蒸发温度,或是基于在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中运算出的每台所述室内机各自的要求冷凝温度中的最大的要求冷凝温度来确定目标冷凝温度,
所述空调装置具有多个膨胀机构(41、51、61),以作为在所述室内温度控制中受到控制的设备,这些膨胀机构(41、51、61)与每台所述室内机一一对应,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41、51、61)的开度,能调节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过热度或过冷度,
所述要求温度运算部至少使用当前过热度及在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热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最小的过热度最小值,或是使用当前过冷度及在通过调节所述膨胀机构的开度而得到的过冷度设定可能范围内最小的过冷度最小值,来作为表现所述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和表现所述比当前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大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的运转状态量,以对每台室内机各自的所述要求蒸发温度或要求冷凝温度进行运算,
所述室外机具有压缩机(21),
基于所述目标蒸发温度或所述目标冷凝温度,来进行所述压缩机的容量控制。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80),其特征在于,
使用者能针对每台所述室内机将所述送风机设定为风量自动模式和风量固定模式,在所述风量自动模式下,能自动地将风量调节为所述规定风量范围内的适当风量,在所述风量固定模式下,使用者能将风量设定在所述规定风量范围内的任意的固定风量,
在所述送风机处于所述风量自动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风量最大值是所述规定风量范围内的最大值,
在所述送风机处于所述风量固定模式的情况下,所述风量最大值是在所述风量固定模式下由使用者设定的固定风量。
8.一种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
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机;以及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转控制装置。
9.一种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
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机;以及
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转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09042 | 2010-05-11 | ||
JP2010-109042 | 2010-05-11 | ||
JP2011-078717 | 2011-03-31 | ||
JP2011078717A JP4947221B2 (ja) | 2010-05-11 | 2011-03-31 |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
PCT/JP2011/059924 WO2011142234A1 (ja) | 2010-05-11 | 2011-04-22 |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84383A CN102884383A (zh) | 2013-01-16 |
CN102884383B true CN102884383B (zh) | 2015-04-08 |
Family
ID=44914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23294.4A Active CN102884383B (zh) | 2010-05-11 | 2011-04-22 | 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及包括该运转控制装置的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95517B2 (zh) |
EP (2) | EP2570746B1 (zh) |
JP (1) | JP4947221B2 (zh) |
KR (1) | KR101462745B1 (zh) |
CN (1) | CN102884383B (zh) |
AU (1) | AU2011251411B2 (zh) |
BR (1) | BR112012028619B1 (zh) |
ES (1) | ES2911657T3 (zh) |
WO (1) | WO201114223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94267B2 (ja) * | 2011-09-12 | 2014-09-2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EP2835602B1 (en) * | 2012-03-27 | 2022-06-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CN104603699B (zh) * | 2012-09-04 | 2017-08-2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温度管理系统 |
AU2012392673B2 (en) * | 2012-10-18 | 2015-10-01 | Daikin Europe N.V.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AU2012392672B2 (en) * | 2012-10-18 | 2015-06-11 | Daikin Europe N.V.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JP5780280B2 (ja) | 2013-09-30 | 2015-09-1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790729B2 (ja) * | 2013-09-30 | 2015-10-0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9820411B2 (en) | 2013-10-10 | 2017-11-14 | Lenovo Enterprise Solutions (Singapore) Pte. Ltd. | Reversible fan direction control responsive to device enclosure orientation |
JP5846226B2 (ja) * | 2014-01-28 | 2016-01-2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5831661B1 (ja) * | 2014-09-30 | 2015-12-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機 |
JP6115594B2 (ja) * | 2014-09-30 | 2017-04-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JP6036783B2 (ja) * | 2014-10-08 | 2016-11-3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CN104406270B (zh) * | 2014-11-12 | 2017-02-1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温度自适应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JP6028817B2 (ja) | 2015-01-30 | 2016-11-2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6028816B2 (ja) | 2015-01-30 | 2016-11-2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7044383A (ja) * | 2015-08-25 | 2017-03-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7044382A (ja) * | 2015-08-25 | 2017-03-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
CN105485859B (zh) * | 2016-01-04 | 2018-09-0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室内机风档调节方法、装置及空调器室内机 |
CN105485861B (zh) * | 2016-01-06 | 2018-09-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多联机内机制热膨胀阀开度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JP6672860B2 (ja) * | 2016-02-10 | 2020-03-25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装置 |
JP6693312B2 (ja) | 2016-07-07 | 2020-05-1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装置 |
JP6493432B2 (ja) | 2017-02-24 | 2019-04-0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7316759B2 (ja) * | 2018-03-20 | 2023-07-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GB2589474B (en) | 2018-06-20 | 2022-03-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operation condition |
SG11202011786VA (en) * | 2018-07-18 | 2020-12-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method |
CN109751718B (zh) * | 2018-11-29 | 2020-04-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9855245B (zh) * | 2019-02-13 | 2021-09-21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换热量计算方法 |
CN110260452B (zh) * | 2019-05-24 | 2022-01-04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换热量计算方法 |
CN115183407A (zh) * | 2022-06-10 | 2022-10-14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系统、控制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4032A (ja) | 1983-07-05 | 1985-01-24 | Daikin Ind Ltd | 多室用冷暖房装置 |
JPS62206357A (ja) * | 1986-03-05 | 1987-09-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ヒ−トポンプ用センサ−装置 |
JPS6325446A (ja) * | 1986-07-18 | 1988-02-02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
US4873649A (en) * | 1988-06-10 | 1989-10-10 | Honeywell Inc. | Method for operating variable speed heat pumps and air conditioners |
JPH0762569B2 (ja) * | 1988-08-19 | 1995-07-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 |
US5475986A (en) * | 1992-08-12 | 1995-12-19 | Copeland Corporation | Microprocessor-based control system for heat pump having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
US5303561A (en) * | 1992-10-14 | 1994-04-19 | Copeland Corporation | Control system for heat pump having humidity responsive variable speed fan |
JPH11281222A (ja) * | 1998-03-31 | 1999-10-15 | Nippon Kentetsu Co Ltd | 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の冷媒循環量制御装置 |
JP4032634B2 (ja) * | 2000-11-13 | 2008-01-1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US7493775B2 (en) * | 2002-10-30 | 2009-02-24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 conditioner |
JP4127230B2 (ja) * | 2004-03-26 | 2008-07-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5053527B2 (ja) * | 2005-07-29 | 2012-10-17 |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 ショーケース冷却装置 |
JP2009229012A (ja) | 2008-03-24 | 2009-10-08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JP5045524B2 (ja) * | 2008-03-31 | 2012-10-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5034066B2 (ja) * | 2008-03-31 | 2012-09-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US8849604B2 (en) * | 2011-05-24 | 2014-09-30 | Clark Equipment Company |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probability of moisture build-up in a compressor |
-
2011
- 2011-03-31 JP JP2011078717A patent/JP4947221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4-22 KR KR1020127032096A patent/KR10146274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4-22 ES ES11780491T patent/ES2911657T3/es active Active
- 2011-04-22 AU AU2011251411A patent/AU2011251411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4-22 US US13/696,980 patent/US9995517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4-22 CN CN201180023294.4A patent/CN102884383B/zh active Active
- 2011-04-22 EP EP11780491.4A patent/EP2570746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4-22 EP EP21204440.8A patent/EP3964768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4-22 BR BR112012028619-6A patent/BR112012028619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4-22 WO PCT/JP2011/059924 patent/WO201114223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70746B1 (en) | 2022-03-09 |
KR20130018917A (ko) | 2013-02-25 |
US20130067944A1 (en) | 2013-03-21 |
KR101462745B1 (ko) | 2014-11-17 |
EP2570746A1 (en) | 2013-03-20 |
US9995517B2 (en) | 2018-06-12 |
AU2011251411A1 (en) | 2013-01-10 |
CN102884383A (zh) | 2013-01-16 |
WO2011142234A1 (ja) | 2011-11-17 |
EP3964768A1 (en) | 2022-03-09 |
AU2011251411B2 (en) | 2013-11-28 |
JP2011257126A (ja) | 2011-12-22 |
BR112012028619B1 (pt) | 2021-04-20 |
JP4947221B2 (ja) | 2012-06-06 |
EP3964768B1 (en) | 2024-07-10 |
ES2911657T3 (es) | 2022-05-20 |
EP2570746A4 (en) | 2018-03-28 |
BR112012028619A2 (pt) | 2016-08-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84383B (zh) | 空调装置的运转控制装置及包括该运转控制装置的空调装置 | |
CN103038584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5637298B (zh)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5780280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CN101821560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4024764B (zh) | 制冷装置 | |
JP665761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2460030B (zh) | 制冷装置 | |
JP5517667B2 (ja) | 熱源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5872110B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900464B2 (ja) |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制御方法 | |
CN104903662A (zh) | 空调装置 | |
JP2016161235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7201495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JP2015108459A (ja) |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制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