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6996B - 电力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6996B
CN105576996B CN201510727061.2A CN201510727061A CN105576996B CN 105576996 B CN105576996 B CN 105576996B CN 201510727061 A CN201510727061 A CN 201510727061A CN 105576996 B CN105576996 B CN 1055769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terminal
busbar
electric power
power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270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6996A (zh
Inventor
原田修央
中坂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957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32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76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6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6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69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9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power bus ba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电力转换器。电力转换器1包括半导体模块2、电容器3以及将它们电连接的DC汇流条5。该电容器3具有电容器元件30与连接至该电容器元件30的电容器端子4。该电容器端子4与该DC汇流条5在至少两个连接部6a,6b处彼此连接。该DC汇流条5具有与该半导体模块2连接的汇流条主体部51。通过该汇流条主体部51的至少一部分来连接该两个连接部6a、6b。该电容器端子4具有与该电容器元件30连接的端子主体部41。通过该端子主体部41的至少一部分来连接该两个连接部6a、6b。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转换器,该电力转换器包括具有内置的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模块、电容器以及将它们电连接的DC汇流条。
背景技术
作为执行DC电力与AC电力之间电力转换的电力转换器,已知一种电力转换器,该电力转换器包括具有内置的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模块、电容器以及将它们电连接的一对DC汇流条(有关于日本专利公开No.2010-183748)。
在该电力转换器中,通过使用该电容器来使DC电源的电压平滑。
然后,其被配置为通过开关操作该半导体元件来把从DC电源提供的DC电力转换为AC电力。
该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元件和连接至该电容器元件的电容器端子。
该DC汇流条连接至该电容器端子。
在上述电力转换器中,通过仅在一个位置处使用螺钉等来连接相应的DC汇流条与电容器端子。
然而,存在大电感可能寄生在上述电力转换器中的DC汇流条与电容器端子上的可能性。
即,仅在上述电力转换器中的一个位置处连接相应的DC汇流条与电容器端子。
因此,在DC汇流条与电容器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总是通过单个连接部,因此仅存在一条电流流动的路径。
当电流路径的数量很小时,大电感可能寄生。
因此,存在大的电感可能寄生在上述电力转换器中的DC汇流条与电容器端子上的可能性。
因此,考虑到存在当开关操作半导体元件时由于电感发生相对较大浪涌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而作出,并且具有提供一种能进一步降低寄生在DC汇流条与电容器端子上的电感的电力转换器的目的。
根据第一方面的电力转换器中,该电力转换器包含具有内置的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模块、具有电容器元件和连接至该电容器元件的电容器端子的电容器、以及将该半导体模块与该电容器端子电连接的DC汇流条。
该电容器端子与该DC汇流条在至少两个连接部处彼此连接。
该DC汇流条包括连接至该半导体模块的汇流条主体部,并且该两个连接部通过该汇流条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来连接。
该电容器端子包括连接至该电容器元件的端子主体部,并且该两个连接部通过该端子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来连接。
在上述电力转换器中,该DC汇流条与该电容器端子在至少两个连接部处彼此连接。
该DC汇流条包括连接至该半导体模块的该汇流条主体部,并且该两个连接部通过该汇流条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来连接。
此外,该电容器端子包括连接至该电容器元件的该端子主体部,并且该两个连接部通过该端子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来连接。
因此,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寄生在该DC汇流条与该电容器端子上的电感。
即,通过采取上述配置,在该半导体模块与该电容器元件之间流动的电流可被分成至少两个电流路径以在两个连接部之中穿过该连接部中的一个的路径上流动并且在穿过该连接部的另一个的另一路径上流动。
因此,有可能增加电流路径的数量。
虽然电感寄生于单独的电流路径,但是这些电感彼此并联连接。
因此,通过组合多个电感获得的总电感值小于每个电感值。
因此,有可能降低寄生在该DC汇流条与该电容器端子上的电感(组合电感),并且当该半导体元件被接通与断开时,有可能防止发生由电感引起的大浪涌。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有可能提供能进一步降低寄生在DC汇流条与电容器端子上的电感的电力转换器。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着图2的线I-I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II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线III-III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4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DC汇流条与电容器的透视图;
图5是沿图2的线V-V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6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第二连接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7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第一连接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8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电路图;
图9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制造步骤图;
图10示出图9后续的示图;
图11示出图10后续的示图;
图12示出图11后续的示图;
图13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放大剖视图,该电力转换器处于汇流条连接部与端子连接部接触的状态;
图14是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着图15的线XIV-XIV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4的线XV-XV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16是第三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着图17的线XVI-XVI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6的线XVI-XVII所得到的截面图;
图18是第四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着图19的线XVIII-XVIII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19是沿图18的线XIX-XIX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20是第五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着图21的线XX-XX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21是沿图20的线XXI-XXI所得到的剖视图;
图22示出第六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3示出沿图22的箭头线XXIII所示出的示图;
图24示出第七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剖视图;以及
图25示出第八实施例中的电力转换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电力转换器可被定义为车载电力转换器以用于安装在车辆上,诸如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
(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将参考图1至12描述根据电力转换器的实施例。
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1包括半导体模块2、电容器3以及DC汇流条5(5p,5n)。
每个半导体模块2于其中并入多个半导体元件20(参见图8)。
电容器3具有电容器元件30以及连接至电容器元件30的电容器端子4。
DC汇流条5(5p,5n)电连接在半导体模块2与电容器端子4之间。
电容器端子4与DC汇流条5在两个连接部6(第一连接部6a和第二连接部6b)处彼此连接。
DC汇流条5具有与半导体模块2连接的汇流条主体部51。
两个连接部6a、6b通过汇流条主体部51的部分来连接。
此外,电容器端子4具有与电容器元件30连接的端子主体部41。
两个连接部6a、6b通过端子主体部41的部分来连接。
本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是车载电力转换器以用于安装在车辆上,诸如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
如图2中所示,电容器3包括两个电容器端子4(4p,4n),即与DC电源8的正电极88电连接的正极侧电容器端子4p以及与DC电源8的负电极89电连接的负极侧电容器端子4n(参见图8)。
该电力转换器1进一步包括两个DC汇流条5(5p,5n),即与该正极侧电容器端子4p连接的正极侧DC汇流条5p以及与负极侧电容器端子4n连接的负极侧DC汇流条5n。
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层积体10是通过层积多个半导体模块2和用于冷却半导体模块2的多个冷却管11来形成的。
如图1与图4所示,每个汇流条主体部51包括用于连接两个连接部6a、6b的汇流条连接部511以及从汇流条连接部511竖立的汇流条竖立部512。
每个汇流条连接部511在层积体10的层积方向(X方向)上具有拉长的形状。
每个汇流条竖立部512以连接部6的厚度方向(Z方向)在半导体模块2侧竖立在汇流条连接部511上。
此外,每个端子主体部41包括用于连接两个连接部6a、6b的端子连接部411以及从端子连接部411竖立的端子竖立部412。
每个端子竖立部412在X方向上具有拉长的形状。
每个端子竖立部412以Z方向在电容器元件30侧竖立在端子连接部411上。
如图2所示,在两个DC汇流条5p,5n上分别形成的汇流条竖立部512(512p,512n)以预定的间隔靠近彼此安置。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换器电路200由多个半导体模块2构成。
从DC电源8提供的DC电力通过开关操作相应的半导体模块2中内置的半导体元件20(IGBT元件)而被转换为AC电力。
然后,三相AC电动机81通过使用所得的AC电力来驱动,由此驱动车辆。
如图2所示,电容器3包括电容器元件30、用于容纳电容器元件30的电容器外壳31、用于将电容器元件30密封在电容器外壳31中的密封部件32以及电容器端子4。
如图6与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汇流条连接部511与端子连接部411彼此重叠。
空间S形成在汇流条连接部511与端子连接部411之间。
因此,电流I流动的路径被分为两个路径;即在两个连接部6a、6b之中穿过连接部中的一个6a的路径以及穿过连接部中的另一个6b的另一路径。
此外,电流I流过汇流条连接部511的方向与电流I流过端子连接部411的方向变得彼此相反。
此外,如图1与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电容器外壳31中形成管状部34。
在管状部34中形成通孔33。
通孔33从底壁部311在Z方向上穿透到电容器外壳31的开口312(参见图1)。
在Z方向上与通孔33重叠的位置处形成第一连接部6a。
当制造电力转换器1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固定部件13从底壁部311侧插入通孔33来固定第一连接位置6a,如下所述。
此外,在电容器外壳31的外侧上形成第二连接部6b。
同时,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层积体10是通过在X方向上层积多个半导体模块2与多个冷却管11而构成的。
在X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冷却管11通过在垂直于X方向与Z方向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处连接管15来连接。
此外,用于导入制冷剂18的进口管16和用于排出制冷剂18的出口管17附连到多个冷却管11之中的位于X方向上的一端处的末端冷却管11a。
随着从进口管16导入制冷剂18,制冷剂18通过连接管15流过所有的冷却管11并从出口管17排出。
由此,这被配置为冷却半导体模块2。
在框架70内固定层积体10。
在X方向上与层积体10相邻的位置上设置挤压部件14(板簧)。
通过挤压部件14向框架70的壁部700挤压层积体10。
由此,在确保半导体模块2与冷却管11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同时,层积体10也被固定在框架70中。
框架70被固定到外壳71。
如图2所示,每个半导体模块2包括具有内置的半导体元件20的密封部21以及从密封部21凸出的多个电力端子22和控制端子23。
电力端子22是与正极侧DC汇流条5p连接的正极端子22p、与负极侧DC汇流条5n连接的负极端子22n以及用于输出AC电力的AC端子22c。
AC汇流条(未示出)连接至AC端子22c。
AC端子22c与三相AC电动机81通过AC汇流条电连接(参见图8)。
此外,控制端子23连接至控制电路板12。
由控制电路板12来控制半导体元件20的开关操作。
由此,这被配置为将从DC电源8提供的DC电力(参见图8)转换为AC电力。
如图5所示,相应的电力端子22包括从半导体模块2的密封部21在Z方向上凸出的凸出部221,以及从凸出部221的远端在X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222。
进一步,在DC汇流条5p,5n的上述汇流条竖立部512上形成梳状部521(参见图4)。
如图5所示,每个梳状部521与电力端子22的延伸部222重叠。
延伸部222的尖端没有重叠在梳状部521上。
激光束L照射尖端229和梳状部521以焊接它们。
接着,将描述制造电力转换器1的方法。
在制造电力转换器1中,首先,如图9所示,通过层积半导体模块2与冷却管11来形成层积体10,而且层积体10通过挤压部件14被固定在框架70内(参见图3)。
然后,控制电路板12连接至半导体模块2的控制端子23。
接着,如图10所示,负极侧DC汇流条5n连接至半导体模块2的负极端子22n。
此时,激光束L照射负极侧DC汇流条5n的梳状部521(参见图5)以及负极端子22n的延伸部222而焊接它们。
接着,如图11所示,正极侧DC汇流条5p连接至半导体模块2的正极端子22p。
此时,激光束L照射正极侧DC汇流条5p的梳状部521(参见图5)以及正极端子22p的延伸部222而焊接它们。
随后,如图12所示,DC汇流条5的汇流条连接部511与电容器端子4的端子连接部411重叠。
然后,连接部6a、6b(参见图1)被固定。
此时,通过将固定部件13从电容器外壳31的底壁部311侧插入通孔33来固定第一连接部6a。
然后,层积体10与电容器3被安置在外壳71中。
最后,相应的框架70与电容器3被固定到外壳71。
通过执行以上步骤,制造了电力转换器1。
接着,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至少通过两个连接部6a、6b来连接DC汇流条5与电容器端子4。
每个DC汇流条5具有与半导体模块2连接的汇流条主体部51。
通过汇流条主体部51的零件来连接两个连接部6a、6b。
此外,电容器端子4具有与电容器元件30连接的端子主体部41。
通过端子主体部41的零件来连接两个连接部6a、6b。
因此,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寄生在DC汇流条5与电容器端子4上的电感。
即,通过采取上述配置,如图6与7所示,在半导体模块2与电容器元件30之间流动的电流I可被分成至少两个电流路径,以在两个连接部6a、6b之中穿过连接部中的一个6a的路径中流动以及在穿过连接部中的另一个6b的另一路径中流动。
因此,有可能增加电流路径的数量。
尽管电感寄生于单独的电流路径,因为这些电感彼此并联连接,所以通过组合多个电感所获得的总电感值小于每个电感值。
因此,有可能降低寄生在DC汇流条5与电容器端子4上的电感(组合电感),并且当半导体元件20被接通与断开时,有可能防止发生由电感引起的大浪涌。
此外,如图13所示,当汇流条主体部51与端子主体部41接触时,电流I在汇流条主体部51与端子主体部41之间直接流动而不穿过连接部6a、6b。
因此,电流路径的长度被缩短了。
因此,在此情况下,能降低寄生在DC汇流条5与电容器端子4上的电感。
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汇流条连接部511与端子连接部411彼此重叠。
因此,如图6与7所示,可使汇流条连接部511与端子连接部411彼此靠近。
电流I流过汇流条连接部511的方向与电流I流过端子连接部411的方向彼此相反。
因此,通过使汇流条连接部511与端子连接部411彼此靠近,有可能消除由电流I流过汇流条连接部511所产生的磁场以及由电流I流过端子连接部411所产生的磁场。
因此,有可能降低寄生在汇流条连接部511与端子连接部411之间的相互电感。
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电容器3中形成了在Z方向上穿透的通孔33。
两个连接部6(6a,6b)中的连接部6中的一个(第一连接部6a)被设置在与通孔33在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
然后,通过将固定部件13从与第一连接部6a被设置的那侧相反的一侧插入通孔33来固定第一连接部。
因此,有可能当从Z方向观察时,将第一连接部6a设置在电容器3的外部边缘内。
因此,有可能缩短端子连接部411与汇流条连接部511在X方向上的长度,从而DC汇流条5与电容器端子4能被减轻重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通过将固定部件13插入通孔33来固定第一连接部6a,框架70、挤压部件14等不会在固定操作期间有干扰,所以能平稳地实现固定操作。
此外,如上所述,有可能通过在电容器外壳31中形成通孔33来增大密封部件32的表面面积。
因此,有可能增强电容器元件30的冷却效率。
此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相邻设置了一对DC汇流条5p、5n,并且DC汇流条5p,5n的汇流条竖立部512p,512n被设置为彼此靠近,其间具有预定的距离。
因此,有可能降低寄生在正极侧DC汇流条5p的汇流条竖立部512p与负极侧DC汇流条5n的汇流条竖立部512n之间的相互电感。
因此,能进一步降低当开关操作半导体元件20时产生的浪涌。
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从Z方向观察时,第二连接部6b被形成在没有与电容器3重叠的位置处。
因此,电容器3在固定第二连接部6b时没有干扰,从而能平稳地实现固定操作。
此外,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DC汇流条5包括汇流条竖立部512。
汇流条竖立部512竖立在汇流条连接部511的Z方向上。
因此,与汇流条竖立部512连接的半导体模块2可被设置在远离连接部6a、6b的位置。
因此,半导体模块2等在将连接部6a与6b连接期间没有干扰,从而能容易地实现连接操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半导体模块2的电力端子22与DC汇流条5通过使用激光束L来焊接。
传统地,因为电力端子22与DC汇流条5是通过TIG焊接来焊接的,所以在焊接期间很容易出现大热量。
因此,在电力端子22被缩短的情况下,由焊接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电力端子22被传输到半导体元件20,存在半导体元件20的特性可能改变的可能性。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形成长的电力端子22,从而大电感很容易寄生在电力端子22上。
然而,由于在本实施例中DC汇流条5与电力端子22是通过激光焊接来焊接的,因此有可能抑制这类问题发生。
即,由于激光焊接有可能在窄范围内集中高能量,过热不太可能发生。
因此,即使当电力端子22的长度被缩短时,也能防止半导体元件20的特性由于大热量通过电力端子22传输至半导体元件20而导致改变。
因此,有可能缩短电力端子22,并且有可能降低寄生在电力端子22上的电感。
因此,有可能进一步减少施加到半导体元件20的浪涌。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有可能提供能进一步降低寄生在DC汇流条与电容器端子上的电感的电力转换器。
应该注意,如图1所示,尽管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6是通过使用固定部件13来连接的,本发明不限于此,同样有可能焊接连接部6。
此外,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了第一连接部6a与第二连接部6b的两个连接部6,本发明不限于此。
换而言之,同样有可能通过使汇流条连接部511与端子连接部411在Y方向上延伸并连接它们来形成其他连接部6。
由此,有可能形成三个或更多的连接部6。
此外,尽管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6是在Z方向上固定的,本发明不限于此。
即,这可被配置为弯曲连接部6而在Y方向或X方向上固定它们。
此外,尽管本实施例的DC汇流条5包括汇流条连接部511与汇流条竖立部512,本发明不限于此。
即,半导体模块2可直接连接到汇流条连接部511而不形成汇流条竖立部512。
换而言之,有可能在汇流条主体部51的所有位置处连接两个连接部6a、6b。
类似地,尽管本实施例的电容器端子4包括端子连接部411和端子竖立部412,本发明不限于此。
即,电容器元件30可直接连接到端子连接部411而不形成端子竖立部412。
换而言之,有可能在端子主体部41的所有位置处连接两个连接部6a、6b。
第二实施例
在以下实施例中,在附图中使用的参考标记之中,那些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元件,除非另外指出。
本实施例是改变电容器端子4的形状的示例。
如图14与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子连接部411被设置在电容器外壳31内。
端子连接部411未使用密封部件32来密封。
此外,汇流条连接部511被设置在电容器31的外部。
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端子连接部411被设置在电容器外壳31中。
因此,有可能缩短端子竖立部412在Z方向上的长度,从而电容器端子4可被减轻重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汇流条连接部511被设置在电容器外壳31的外部。
因此,有可能在汇流条连接部511与端子连接部411之间形成相对较大的空间S。
当电力转换器1开始运行时,半导体模块2产生热量,而此热量被传输到DC汇流条5。
因此,汇流条连接部511的温度增大。
然而,如果在本实施例中在汇流条连接部511与端子连接部411之间形成了大空间S,那么汇流条连接部511的热量几乎不传输至端子连接部411。
因此,有可能抑制电容器元件30的温度上升。
剩余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功能和效果。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改变电容器端子4的形状的示例。
如图16与图17所示,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在本实施例中端子连接部411被容纳在电容器外壳31内。
端子连接部411使用密封部件32来密封。
在端子连接部411与汇流条连接部511之间存在密封部件32的一部分。
此外,汇流条连接部511被设置在电容器31的外部。
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端子连接部411与汇流条连接部511之间存在密封部件32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当电力转换器1开始运行时,半导体模块2产生热量,而此热量传输至DC汇流条5,使得汇流条连接部511的温度增加。
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端子连接部411与汇流条连接部511之间提供密封部件32的一部分,从汇流条连接部511辐射的热量可被密封部件32阻挡。
因此,热量几乎不从汇流条连接部511传输至端子连接部411,从而这可有效地抑制电容器元件30的温度上升。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汇流条连接部511被设置在电容器外壳31的外部。
因此,有可能在汇流条连接部511与密封部件32之间形成大空间S。
因此,可通过空间S有效地抑制热量从汇流条连接部511传输至端子连接部411。
剩余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功能和效果。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改变电容器3的位置的示例。
如图18与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电容器3被设置在X方向上相对于层积体10的邻近位置处。
电容器端子4的相应端子连接部411与DC汇流条5的汇流条连接部511在Y方向上具有细长的形状。
在Y方向上由端子连接部411与汇流条连接部511夹在中间的位置处形成了两个连接部6a、6b。
此外,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固定部件13在X方向上固定连接部6。
剩余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功能和效果。
第五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改变电容器3的位置的示例。
如图20与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电容器3被设置在Y方向上相对于层积体10的邻近位置处。
电容器端子4的相应端子连接部411与DC汇流条5的汇流条连接部511在X方向上具有细长的形状。
在X方向上由端子连接部411与汇流条连接部511夹在中间的位置处形成了两个连接部6a、6b。
此外,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固定部件13在Y方向上固定连接部6。
剩余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功能和效果。
第六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改变DC汇流条5的形状的示例。
如图22与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DC汇流条5的梳状部521中形成夹具部59。
电力端子22的延伸部222在Z方向上被夹具部59夹在中间。
因此,当将延伸部222与梳状部521焊接时,防止这些部件在Z方向上分开。
因此,在延伸部222与梳状部521之间几乎不形成间隙,从而有可能容易地焊接它们。
剩余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功能和效果。
第七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改变第一连接部6a的形成位置的示例。
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中当从Z方向观察时,在没有与电容器3重叠的位置处形成第一连接部6a。
因此,即使没有对电容器3形成通孔33,第一连接部6a也可被容易地连接。
因此,有可能简化电容器3的结构。
剩余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功能和效果。
第八实施例
本实施例是改变电容器3的形状和第二连接部6b的形成位置的示例。
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容器3包括两个管状部34(34a,34b)。
在每个管状部34a、34b内分别形成通孔33(33a,33b)。
在Z方向上与通孔33a,33b重叠的位置处分别形成两个连接部6a,6b。
当制造电力转换器1时,通过将固定部件13从底壁部311侧分别插入两个通孔33a、33b来固定两个连接部6a、6b。
根据本结构,因为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密封部件32的表面面积,所以有可能增强电容器元件30的冷却效率。
此外,框架70、层积体10等不会在两个连接部6a、6b的固定操作期间有干扰。
因此,能容易地实现固定操作。
剩余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功能和效果。

Claims (5)

1.一种电力转换器(1)包括:
半导体模块(2),具有内置的半导体元件(20);
电容器(3),具有电容器元件(30)和连接至所述电容器元件(30)的电容器端子(4);以及
DC汇流条(5),将所述半导体模块(2)与所述电容器端子(4)电连接;其中,
所述电容器端子(4)与所述DC汇流条(5)在至少两个连接部(6)处彼此连接;
所述DC汇流条(5)包括与所述半导体模块(2)连接的汇流条主体部(51),而且所述两个连接部(6)通过所述汇流条主体部(51)的至少一部分来连接;以及
所述电容器端子(4)包括与所述电容器元件(30)连接的端子主体部(41),而且所述两个连接部(6)通过所述端子主体部(41)的至少一部分来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器(1),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主体部(51)之中连接所述两个连接部(6)的汇流条连接部(511)与所述端子主体部(41)之中连接所述两个连接部(6)的端子连接部(411)彼此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器(1),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3)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电容器元件(30)的电容器外壳(31)以及用于将所述电容器元件(30)密封在所述电容器外壳(31)中的密封部件(32);以及
所述端子主体部(41)之中连接所述两个连接部(6)的端子连接部(411)被设置在所述电容器外壳(31)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器(1),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连接部(411)由所述密封部件(32)来密封;以及
在所述端子连接部(411)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51)之间存在所述密封部件(32)的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器(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部(6)的厚度方向上穿透的通孔(33)被形成在所述电容器(3)中;
所述两个连接部(6a,6b)之中的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6a)被设置在与所述通孔(33)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以及
通过将固定部件(13)从与所述连接部中的一个(6a)被设置的那侧相反的一侧插入所述通孔(33)来固定所述连接部中的一个(6a)。
CN201510727061.2A 2014-10-31 2015-10-30 电力转换器 Active CN1055769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3069 2014-10-31
JP2014223069 2014-10-31
JP2015095768A JP6443211B2 (ja) 2014-10-31 2015-05-08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5-095768 2015-05-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6996A CN105576996A (zh) 2016-05-11
CN105576996B true CN105576996B (zh) 2019-03-08

Family

ID=55753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27061.2A Active CN105576996B (zh) 2014-10-31 2015-10-30 电力转换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756755B2 (zh)
CN (1) CN105576996B (zh)
DE (1) DE1020151185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4021B2 (ja) 2015-04-24 2019-07-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6451694B2 (ja) * 2016-05-25 2019-01-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99494B2 (ja) * 2016-10-03 2020-05-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半導体積層ユニット
JP6862282B2 (ja) * 2017-05-29 2021-04-21 株式会社Soken 電力変換装置
CN110710341B (zh) * 2017-06-02 2020-12-15 庞巴迪运输有限公司 变换器的功率相模块、变换器和车辆
JP6919348B2 (ja) * 2017-06-07 2021-08-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9180113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7087638B2 (ja) * 2018-04-27 2022-06-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2020008459A (ja) * 2018-07-10 2020-01-16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センサユニット
JP7040334B2 (ja) * 2018-07-19 2022-03-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19111111A1 (de) * 2019-04-30 2020-11-0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Leistungselektronik mit hohl ausgebildeten Stromschienen zur direkten Kondensatorkühlung; sowie Elektromotor
JP6867432B2 (ja) * 2019-05-09 2021-04-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7052783B2 (ja) * 2019-08-27 2022-04-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回路用通電部
DE102020215373A1 (de) * 2020-12-04 2022-06-09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Baugruppe umfassend einen Kondensator, insbesondere einen Zwischenkreiskondensator für ein Mehrphasensys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2190A (zh) * 2012-03-13 2013-09-18 株式会社电装 电力转换器
CN103856074A (zh) * 2012-12-04 2014-06-11 株式会社电装 电源转换器
CN103907280A (zh) * 2011-09-20 2014-07-02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电路
CN103986309A (zh) * 2014-05-23 2014-08-13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直流电容模块及其叠层母排结构
CN104167934A (zh) * 2014-09-04 2014-11-26 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适用于半桥模块的三相逆变复合母排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11585A (ja) * 1994-01-20 1995-08-11 Fuji Electric Co Ltd ブスバー接続用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接続方法
JP5250442B2 (ja) 2009-02-06 2013-07-3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4924750B2 (ja) * 2010-02-05 2012-04-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5403089B2 (ja) * 2011-05-26 2014-01-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5738676B2 (ja) * 2011-05-30 2015-06-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338932B2 (ja) * 2011-07-26 2013-1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5344013B2 (ja) * 2011-09-06 2013-11-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5700022B2 (ja) * 2012-10-29 2015-04-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7280A (zh) * 2011-09-20 2014-07-02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电路
CN103312190A (zh) * 2012-03-13 2013-09-18 株式会社电装 电力转换器
CN103856074A (zh) * 2012-12-04 2014-06-11 株式会社电装 电源转换器
CN103986309A (zh) * 2014-05-23 2014-08-13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直流电容模块及其叠层母排结构
CN104167934A (zh) * 2014-09-04 2014-11-26 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适用于半桥模块的三相逆变复合母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56755B2 (en) 2017-09-05
DE102015118591A1 (de) 2016-05-04
CN105576996A (zh) 2016-05-11
US20160128216A1 (en) 2016-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6996B (zh) 电力转换器
US9300221B2 (en) Power converter including smoothing capacitor and discharge resistor
CN107493687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4412383B (zh) 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连接构造
US8410640B2 (en) Electric power converter
CN102291034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5580503B (zh) 电力变换单元、电力变换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JP5263334B2 (ja)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US9184670B2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574785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9750147B2 (en) Power converter
JP7226481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DE112013004237T5 (de) Elektrische Schalt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elektrischen Schaltungsvorrichtung
CN105981284A (zh) 电力变换单元和电力变换装置
JP5949273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WO2019181261A1 (ja) パワー半導体装置
JP2019030043A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07259685A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10615706B2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CN104380587B (zh) 功率转换装置
JP6524919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3519050A (zh) 半导体装置
US10554145B2 (en) Electrical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JP5630531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4626101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