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3090A - 废调色剂存放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废调色剂存放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3090A
CN105573090A CN201510689895.9A CN201510689895A CN105573090A CN 105573090 A CN105573090 A CN 105573090A CN 201510689895 A CN201510689895 A CN 201510689895A CN 105573090 A CN105573090 A CN 1055730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d toner
container body
toner
partition wall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898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3090B (zh
Inventor
水谷尚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573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3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3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30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2Toner waste contain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05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toner was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废调色剂存放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使容纳于容器内的废调色剂的量均匀。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具备容器主体、第一输送部以及第二输送部。所述容器主体容纳从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多个像载体分别排出的废调色剂。所述第一输送部能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部,通过旋转将所述废调色剂向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输送。所述第二输送部设置于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内部、比所述第一输送部靠下侧且与所述第一输送部平行,通过旋转将所述废调色剂向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输送。

Description

废调色剂存放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纳从像载体排出的废调色剂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以及具备该废调色剂存放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清洁装置具有暂时容纳所述废调色剂的收容部,该收容部设置有螺旋输送器。容纳于所述收容部的废调色剂被螺旋输送器向一个方向输送,并从设置于收容部的排出部排出到外部。所述排出部与废调色剂容纳部相连结,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废调色剂流入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容纳到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内。
具有多个感光鼓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清洁装置。另外,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承载从各感光鼓转印的彩色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像载体)。中间转印带上的彩色调色剂像由转印装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此时,中间转印带表面上也残留有未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因此,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有清洁装置,用于清除残留于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容纳从多个清洁装置排出的废调色剂,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形成为在多个清洁装置的排列方向长的形状。
但是,在以往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的结构中,从各连接部流入的废调色剂的排出量,对于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等多个像载体来说,每个都不同。因此,在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内,废调色剂的量在废调色剂存放容器的长边方向上变得不均匀。因此,存在只要来自调色剂使用量多的像载体的废调色剂流入的部分处于载满状态、就不能有效地利用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内的容纳空间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调色剂存放容器以及具备该废调色剂存放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废调色剂存放容器能够通过使容纳在容器内的废调色剂的量均匀,不必在容器内设立多余的空间,就能将废调色剂高效率地充填到容器内。
本发明提供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具备:容器主体,容纳从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多个像载体分别排出的废调色剂;第一输送部,能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部,通过旋转将所述废调色剂向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输送;以及第二输送部,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部,比所述第一输送部靠下侧且与所述第一输送部平行,通过旋转将所述废调色剂向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输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所述废调色剂存放容器、承载调色剂像的多个像载体以及多个废调色剂清除部,所述多个废调色剂清除部将废调色剂从所述多个像载体的各自的表面上清除,并排出到所述废调色剂存放容器。
按照本发明,通过使容纳于容器内的废调色剂的量变均匀,不必在容器内设立多余的空间,就能够使废调色剂高效地充填到容器内。
本说明书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内容简略化的方式来进行介绍。本说明书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内部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图像形成部的构成的图。
图4是说明由清洁装置从感光鼓以及中间转印带清除的废调色剂流入到废调色剂存放容器之前的调色剂流道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的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7是图5以及图6中的剖面VII-VII处的剖视图。
图8A~图8C是表示废调色剂积存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内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具体化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以图像形成装置1的通常的使用状态为基准,使用图1中定义的上下方向D1、前后方向D2以及左右方向D3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式彩色打印机。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包括外框盖以及内部框架的箱体2。另外,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多个图像形成部3、中间转印单元4、二次转印装置5、定影装置6、曝光装置7、供纸部8、出纸部9、控制部10、带清洁装置16(本发明的废调色剂清除部的一个例子)以及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
多个图像形成部3(3A~3D)并排设置在前后方向D2上。多个图像形成部3形成颜色互不相同的调色剂像。在图2中,位于最后面侧的图像形成部3A用黑色的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像。从后面数第二个图像形成部3B用黄色的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像。从后面数第三个图像形成部3C用青色的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像。并且,位于最前侧的图像形成部3D用品红色的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像。每个图像形成部3都具备感光鼓11(本发明的像载体的一个例子)、带电装置12、显影装置13、一次转印装置14以及鼓清洁装置15(本发明的废调色剂清除部的一个例子)。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多个感光鼓11、显影装置13以及鼓清洁装置15等。
中间转印单元4具有:中间转印带4A(本发明的像载体的一个例子)、驱动辊4B以及从动辊4C。中间转印带4A承载由多个颜色的调色剂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色)构成的调色剂像。通过由驱动辊4B以及从动辊4C可旋转驱动地支撑中间转印带4A,使其表面能够边与各感光鼓11的表面接触边移动(行进)。当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4A时,其表面通过感光鼓11和一次转印装置14之间。此时,承载于多个感光鼓11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A。
二次转印装置5将已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A的调色剂像转印于从供纸部8输送来的印刷薄片体。已转印有调色剂像的印刷薄片体被输送到定影装置6。定影装置6具有加热辊6A和加压辊6B。定影装置6对已转印有调色剂像的印刷薄片体边加热加压边输送。由此,使调色剂像融溶并定影于印刷薄片体上。已定影有调色剂像的印刷薄片体进一步向下游输送,被排出并保持在配置于中间转印单元4上方的托盘状出纸部9上。
带清洁装置16配置于中间转印单元4的前侧。带清洁装置16具备作为清洁部件的清洁辊24、螺旋输送部件25以及调色剂盒26。清洁辊24与从动辊4C相对配置,其表面与中间转印带4A相接触。清洁辊24可旋转地支撑在调色剂盒26内。通过对清洁辊24的支承轴输入旋转驱动力,使清洁辊24旋转。清洁辊24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A大致相同的长度。在与中间转印带4A相接触的状态下,通过旋转清洁辊24清除由二次转印装置5转印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A的表面的调色剂。通过重力的作用或者清洁辊24的旋转力,将该被除掉的调色剂(以下称为“废调色剂”)收集到调色剂盒26中。由螺旋输送部件25输送已收集到调色剂盒26中的废调色剂。调色剂盒26的底面的右端部侧形成有排出口27(参照图4)。螺旋输送部件25在圆柱状轴部件的周围具有螺旋状叶片。通过旋转螺旋输送部件25,所述废调色剂受所述叶片的作用在调色剂盒26内被输送向所述排出口27。然后,废调色剂从排出口27被排出到外部。即,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A的表面的调色剂由带清洁装置16去除,并作为废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4A排出。
多个图像形成部3的每一个除了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之外,都是相同的结构。
感光鼓11是表面形成有感光层的筒状旋转体。感光鼓11可旋转地支撑于箱体2的内部,通过输入旋转驱动力向规定方向旋转。感光鼓11的表面承载有对应颜色的调色剂像。具体地说,在由带电装置12使感光鼓11的表面带电为规定电位的状态下,当曝光装置7对感光鼓11的表面曝光时,能够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由后面所述的显影装置13使该静电潜像显影,调色剂像被承载于感光鼓11的表面。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像由一次转印装置14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A。
如图3所示,显影装置13利用显影剂使形成于感光鼓1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显现。显影装置13具有显影盒37以及磁辊38。显影盒37内容纳有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磁辊38是用于显影的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盒37内。对磁辊38施加与感光鼓11的带电极性相同极性的偏压。显影盒37中设置搅拌螺旋桨(未图示),通过旋转搅拌螺旋桨搅拌显影剂,使调色剂带电为规定的电荷。另外,所述带电的调色剂被磁辊38输送到与感光鼓11对置位置,调色剂从该对置位置飞到感光鼓1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上。由此,使感光鼓11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显影盒37设置有调色剂供给口40,调色剂通过该调色剂供给口40从调色剂容器(未图示)补给到显影盒37。
如图4所示,显影装置13的显影盒37具有隔板35。隔板35沿显影盒37的长边方向(与左右方向D3一致的方向),直立设置于显影盒37的底面。由隔板35将显影盒37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两个空间。两个空间中的每一个都由位于所述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的连通部31、32连通。另外,两个空间分别设置有边搅拌显影剂边进行输送的螺旋输送部件33(参照图3)。通过螺旋输送部件33的旋转,显影盒37内的显影剂在各空间之间沿循环路线30(参照图4的双点划线)循环输送。
鼓清洁装置15配置于感光鼓11的后侧。每个感光鼓11都设置有鼓清洁装置15。鼓清洁装置15具备作为清洁部件的清洁刮板41、清洁辊42、螺旋输送部件43以及调色剂盒44。清洁刮板41以及清洁辊42具有与感光鼓11大致相同的长度。清洁刮板41的前端配置为与感光鼓11的表面相接触或者接近。清洁辊42可旋转地支撑在调色剂盒44内。通过对清洁辊42的支承轴输入旋转驱动力,使清洁辊42旋转。当感光鼓11旋转时,清洁刮板41清除由一次转印装置14转印后残留于感光鼓11的表面的调色剂。通过重力的作用或者清洁辊42的旋转力,将该被除掉的调色剂(以下称为“废调色剂”)收集到调色剂盒44中。已收集于调色剂盒44内的废调色剂由螺旋输送部件43向图4中的箭头47所示的排出方向输送。调色剂盒44右端部的侧壁形成有排出口45(参照图4)。螺旋输送部件43在圆柱状轴部件的周围具有螺旋状叶片。通过旋转螺旋输送部件43,所述废调色剂受所述叶片的作用在调色剂盒44内被输送向排出口45。然后,废调色剂从排出口45被排出到外部。即,残留于感光鼓11表面的调色剂由鼓清洁装置15去除,并作为废调色剂从感光鼓11排出。
感光鼓11以及鼓清洁装置15作为鼓单元17(参照图4)被组成一体。鼓清洁装置15所具备的排出口45从鼓单元17的壳体(未图示)向外部突出,与后面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的装入口65(65A~65D)相连结。
如图4所示,由鼓清洁装置15去除的废调色剂被螺旋输送部件43向朝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右方向D3的右侧的排出方向输送(参照箭头47)。已输送到调色剂盒44右端部的所述废调色剂从排出口45经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的装入口65(65A~65D)排出到后面所述的容器主体52的内部。
另外,由带清洁装置16从中间转印带4A去除的废调色剂由螺旋输送部件25向朝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右方向D3的右侧的排出方向输送(参照箭头48)。已输送到调色剂盒26右端部侧的所述废调色剂从位于调色剂盒26底面的排出口27经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的装入口65(65E)排出到后面所述的容器主体52的内部。
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设置于箱体2内。如图2所示,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A的下方。另外,如图4所示,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配置于比鼓清洁装置15以及带清洁装置16的右端部更靠右侧。
如图5~图7所示,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具备容器主体52、上层螺旋输送器61(本发明的第一输送部、第三输送部的一个例子)以及下层螺旋输送器62(本发明的第二输送部的一个例子)。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5中省略了构成容器主体52的盖部52B的图示。
容器主体52由主体箱52A和盖部52B(参照图7)构成。容器主体52形成为前后方向D2上长的形状。主体箱52A在容器主体52中构成左侧(图像形成部3侧)的部分,盖部52B在容器主体52中构成右侧的部分。
容器主体52的内部,容纳从鼓清洁装置15以及带清洁装置16排出的废调色剂。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主体箱52A的左侧面设置有五个装入口65(65A~65E),废调色剂从各装入口65流入。
如图5所示,主体箱52A的左侧面设置有四个相同形状的装入口65(65A~65D)。各装入口65A~65D在前后方向D2上隔开均等间隔,配置于大约相同高度位置。装入口65A位于最后侧。该装入口65A设置于对应形成黑色的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部3A的位置,与图像形成部3A的鼓清洁装置15的排出口45相连结。即,由图像形成部3A的鼓清洁装置15从感光鼓11清除并排出的黑色的废调色剂从装入口65A流入容器主体52。同样,装入口65B设置于对应形成黄色的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部3B的位置。装入口65C设置于对应形成青色的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部3C的位置。装入口65D设置于对应形成品红色的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部3D的位置。装入口65A~65D形成于从主体箱52A的左侧面向左突出的筒部66的前端。筒部66承担将已进入装入口65A~65D的废调色剂引导至容器主体52的内部的输送通道的作用。
另外,主体箱52A的左侧面的最前侧设置有装入口65E。主体箱52A的左侧面的最前侧设置有从左侧面向左侧突出的导向部67。导向部67的上表面67A形成为水平的平坦面,装入口65E形成于该上表面67A的突出侧的端部。装入口65E是向上敞开的开口。导向部67的内部成为空洞,从装入口65E连通到容器主体52的内部。导向部67的底侧成为从装入口65E朝容器主体52的内部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67B。装入口65E形成于对应带清洁装置16的位置,具体地说,形成于能够与调色剂盒26的排出口27相连结的位置。排出口27和装入口65E直接连结,或者由未图示的输送导向构件等间接地连结。因此,从排出口27排出的废调色剂能够流入装入口65E。因此,由带清洁装置16从中间转印带4A清除并排出的废调色剂,从装入口65A通过导向部67的内部,沿倾斜面67B滑动而下降移动,流入容器主体52。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一次转印装置14以及二次转印装置5进行的调色剂像的转印率大致相同。因此,如果比较转印后残留于感光鼓11的调色剂的残留量和转印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A的调色剂的残留量,则叠合多个颜色的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4A上的残留量多。例如,假定各颜色的调色剂的使用量相同时,设所述转印率为90%,相对于从各感光鼓11分别排出的废调色剂的量,从中间转印带4A排出的废调色剂的量为3.6倍。即,五个装入口65(65A~65E)中,废调色剂的流入量最多的是配置于最前侧的装入口65E。换而言之,多个感光鼓11以及中间转印带4A中,废调色剂的排出量最多的像载体是中间转印带4A。因此,当废调色剂从五个装入口65流入时,由于流入量有偏差,所以在容器主体52的内部,废调色剂的量在容器主体52的长边方向变得不均匀。即,只有废调色剂从装入口65E流入的部分比其他部分量增大。此时,即使容器主体52的其他部分还存在空闲空间,装入口65E也会被废调色剂堵塞,导致废调色剂不能从装入口65E流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消除由于流入量的偏差所导致的不利情况,容器主体52设置有上层螺旋输送器61,还在其下方设置有下层螺旋输送器62。
上层螺旋输送器61以及下层螺旋输送器62可旋转地设置于容器主体52的内部。
上层螺旋输送器61可旋转地设置于容器主体52中的上下方向D1的中间附近。上层螺旋输送器61贯通位于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的侧壁54、55,以架设于侧壁54、55的状态由轴承101、102可旋转地支撑。由驱动马达(未图示)通过后面所述的驱动传递机构110而旋转驱动上层螺旋输送器61。通过上层螺旋输送器61旋转将容器主体52内的废调色剂向旋转轴线方向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螺旋输送器61具有后侧输送部61A以及前侧输送部61B。在上层螺旋输送器61中,后侧输送部61A以及前侧输送部61B配置于同轴上。即,后侧输送部61A位于上层螺旋输送器61的后侧。后侧输送部61A是本发明的第一输送部的一个例子,通过旋转将所述废调色剂向旋转轴线方向的前侧(相当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向侧)输送。另外,前侧输送部61B配置于上层螺旋输送器61的前侧,即,在后侧输送部61A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与前侧相邻接设置。前侧输送部61B是本发明的第三输送部的一个例子,通过旋转将所述废调色剂向旋转轴线方向的后侧(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侧)输送。废调色剂的输送由形成于上层螺旋输送器61的螺旋状叶片实现。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输送部61A的叶片和前侧输送部61B的叶片形成有互不相同的角度。由此,当上层螺旋输送器61旋转时,后侧输送部61A以及前侧输送部61B分别将废调色剂向互不相同的方向(相反方向)输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上层螺旋输送器61具有后侧输送部61A和前侧输送部61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上层螺旋输送器61也可以是不具有前侧输送部61B的结构,即,可以仅由后侧输送部61A构成。
下层螺旋输送器62可旋转地设置于容器主体52中的上下方向D1中的下侧。具体地说,下层螺旋输送器62在比上层螺旋输送器61靠下侧、与上层螺旋输送器61平行地设置。下层螺旋输送器62贯通位于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的侧壁54、55,以架设于侧壁54、55的状态由轴承103、104可旋转地支撑。由驱动马达(未图示)通过后面所述的驱动传递机构110而旋转驱动下层螺旋输送器62。通过下层螺旋输送器62旋转将容器主体52内的底侧的废调色剂向旋转轴线方向的后侧输送。该下层螺旋输送器62旋转,使从装入口65E流入的废调色剂远离装入口65E并向后方输送。
已容纳于容器主体52的废调色剂受其重量的影响,上层的废调色剂比下层的废调色剂密度低。因此,上层螺旋输送器61和下层螺旋输送器62采用相同的输送力时,实际上所输送的废调色剂的输送量会产生偏差。详细地说,由下层螺旋输送器62输送的废调色剂的输送量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上层螺旋输送器61的废调色剂的输送力比下层螺旋输送器62的废调色剂的输送力大。具体地说,通过使上层螺旋输送器61以及下层螺旋输送器62所具备的叶片的大小不同或者使叶片的倾斜角不同,能够使输送力不同。另外,也可以使上层螺旋输送器61以及下层螺旋输送器62各自的旋转速度不同。由此,减轻上层螺旋输送器61和下层螺旋输送器62输送的废调色剂的实际输送量的偏差。此外,输送力能够由单位时间内废调色剂移动的量(输送量)表示。
侧壁54上设置有驱动传递机构。驱动传递机构110具有齿轮111以及齿轮112。齿轮111与贯通到侧壁54外侧的上层螺旋输送器61的旋转轴63的端部相连结,与上层螺旋输送器61设置于同轴上。齿轮112与贯通到侧壁54外侧的下层螺旋输送器62的旋转轴64的端部相连结,与下层螺旋输送器62设置于同轴上。并且,这些齿轮111和齿轮112相互啮合。齿轮111通过空转齿轮与所述驱动马达可驱动传递地连结。当所述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驱动传递机构110时,齿轮111沿箭头71的方向旋转,上层螺旋输送器61也沿相同方向旋转。由此,后侧输送部61A能够将废调色剂向前侧输送,前侧输送部61B能够将废调色剂向后侧输送。另一方面,齿轮112沿与齿轮111相反的方向(由箭头72所示方向)旋转,下层螺旋输送器62也沿相同方向旋转。由此,下层螺旋输送器62能够将废调色剂向后侧输送。
这样,由于在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中,上层螺旋输送器61和下层螺旋输送器62设置于上下分开的位置,所以在容器主体52的底侧,由下层螺旋输送器62向后方输送废调色剂,在容器主体52的上层,由上层螺旋输送器61向前方输送废调色剂。由此,如图8A中虚线所示,即使容纳在容器主体52中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少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下层螺旋输送器62的输送,使容器主体52内积存的废调色剂的量在整个前后方向D2变平坦。另外,即使废调色剂的流入逐渐地增加、废调色剂的收容量已增加时,如图8B中虚线所示,通过上层螺旋输送器61和下层螺旋输送器62的双向输送,废调色剂的量也变平坦。即,废调色剂的量处于均匀高度。其结果,容器主体52内没有浪费的空间,能够在容器主体52内的空间高效率地填充废调色剂。
尤其是,由于在容器主体52的底部,下层螺旋输送器62总是将废调色剂向后方输送,即使从装入口65E流入大量的废调色剂时,也能够输送废调色剂,使容器主体52的废调色剂量整体变均匀。
在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中,当废调色剂的收容量已满时,需要更换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52的内部设置有检测废调色剂的收容量已满的检测机构80。如图6所示,检测机构80具有间隔壁部81以及检测部87。
间隔壁部81是形成与容器主体52的内部的废调色剂容纳空间隔离开的内部空间82的部件,设置于容器主体52的内部。详细地说,间隔壁部81形成为从容器主体52的底面向上方伸出的矩形状。如图7所示,间隔壁部81的上端是敞开的开口部83。在开口部83的右侧的端部形成有切口84。该切口84是在废调色剂被收容到容器主体52的内部的过程中,当超过一定的收容量时,废调色剂流入间隔壁部81内部的内部空间82的进口。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壁部81的上端的位置设定于对应容器主体52中能够容纳废调色剂的临界高度的位置。更详细地说,切口84形成于与间隔壁部81中所述临界高度一致的位置。所述临界高度是评估容器主体52已装满时的废调色剂的量的高度位置。该临界高度由容器主体52的收容容积和装入口65的高度位置等主要因素确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间隔壁部81的上端的位置设定于与上层螺旋输送器61的中心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如图7所示,间隔壁部81位于容器主体52的左侧,与上层螺旋输送器61以及下层螺旋输送器62相比靠左侧配置。具体地说,间隔壁部81与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设置的容器主体52的左侧面相邻接设置。在间隔壁部81和构成容器主体52的左侧面的侧壁之间形成内部空间82。
检测部87设置于间隔壁部81。检测部87是当容器主体52的废调色剂的容纳空间中已容纳有被评估为装满的量的废调色剂时,用于检测该装满状况的构件。检测部87由例如发光元件88以及受光元件89构成。在间隔壁部81中,发光元件88设置于一方的侧壁,受光元件89设置于另一方的侧壁,隔着内部空间82。因此,当容器主体52内容纳有装满的废调色剂、且所述废调色剂从切口84进入内部空间82时,该已进入的废调色剂遮断从发光元件88到受光元件89的光路。受光元件89与控制部10相连接,控制部10根据来自受光元件89的信号水平变化,判断废调色剂是否进入了内部空间82。
这样,由于废调色剂存放容器50设置有检测机构80,如图8C所示,不必在容器主体52内浪费空间,就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废调色剂的收容量已到装满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壁部81设置于容器主体52中、与容器主体52的长边方向(与上层螺旋输送器61的旋转轴线方向一致的方向)的端部相比靠中央侧。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配置在装入口65D和装入口65C之间且靠近装入口65D的位置。当以容器主体52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基准时,该位置是距前端隔开大约三分之一的位置。如上所述,从装入口65E流入的废调色剂比从其他装入口65A~65D流入的废调色剂多。即,来自每个装入口65的流入量有偏差。因此,间隔壁部81在前后方向D2划分容器主体52时,间隔壁部81设置于使来自各装入口65的流入量处于均匀的量的位置。即,以间隔壁部81为界,来自位于后方的装入口65A~65C的流入量的总量,与来自位于前方的装入口65D、65E的流入量的总量大致相同。
当间隔壁部81设置于这样的位置时,上层螺旋输送器61的后侧输送部61A将来自装入口65A~65C的废调色剂朝间隔壁部81向前方输送。另外,上层螺旋输送器61的前侧输送部61B将来自装入口65D、65E的废调色剂朝间隔壁部81向后方输送。由此,容器主体52内的废调色剂以平坦的状态容纳,另外,当废调色剂的收容量已满时,能够提前检测到。
此外,在设置有间隔壁部81的结构中,优选下层螺旋输送器62根据旋转轴线方向的位置,调整使废调色剂的输送力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层螺旋输送器62的、间隔壁部81的附近的部分的叶片62A产生的输送力比其他部分的叶片62B产生的输送力大。具体地说,叶片62A比叶片62B大,另外,叶片62A相对于旋转轴64的角度比叶片62B的角度大。由此,即使在间隔壁部81的附近废调色剂过量输送,也能够向远离间隔壁部81的方向顺利地输送废调色剂。此外,为了使叶片62A产生的输送力比叶片62B产生的输送力大,也可以与叶片62B的配置间隔相比,缩短叶片62A的配置间隔。另外,也可以相对于叶片62B,只增大叶片62A的尺寸或者叶片62A的角度中的任意一方。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多个感光鼓11以及中间转印带4A的图像形成装置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不具备中间转印带4A而具备多个感光鼓11、调色剂像直接从多个感光鼓11转印于印刷薄片体的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此时,通常由于多个颜色的调色剂中使用量最多的是黑色的调色剂,所以四个装入口65(65A~65D)中废调色剂的流入量最多的是配置于最后侧的装入口65A。换而言之,多个感光鼓11中废调色剂的排出量最多的像载体是图像形成部3A的感光鼓11。在该结构中,上层螺旋输送器61将容器主体52内的废调色剂向后侧输送,下层螺旋输送器62将容器主体52内的废调色剂向前侧输送。即,下层螺旋输送器62向前侧输送废调色剂,使废调色剂远离装入口65A。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多个感光鼓11以及中间转印带4A等多个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1,但是并不限定多个像载体的构成的组合。即,具有一个感光鼓11和一个中间转印带4A的图像形成装置,和至少具有两个感光鼓11的图像形成装置等都能够应用本发明。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可以认为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主体,容纳从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多个像载体分别排出的废调色剂;
第一输送部,能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部,通过旋转将所述废调色剂向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输送;以及
第二输送部,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部,比所述第一输送部靠下侧且与所述第一输送部平行,通过旋转将所述废调色剂向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间隔壁部,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部,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面向上方伸出,形成从收容所述废调色剂的容纳空间中隔开的内部空间;以及
检测部,能够检测到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所述废调色剂从所述间隔壁部的上部开口进入由所述间隔壁部形成的所述内部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壁部具有隔着所述内部空间设置的、一方的侧壁和另一方的侧壁,
所述检测部具有设置于所述一方的侧壁的发光元件和设置于所述另一方的侧壁的受光元件,当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中容纳有被评估为装满的量的所述废调色剂、且所述废调色剂已进入到所述间隔壁部的所述内部空间时,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容纳空间被所述废调色剂装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壁部具有:开口部,其上端敞开;以及切口,设置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部,成为用于使所述废调色剂进入所述内部空间的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壁部的上端位置对应于所述容器主体中能够容纳所述废调色剂的临界高度的位置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壁部的上端位置设定于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中心基本相同的高度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三输送部,所述第三输送部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所述一侧邻接设置,向所述另一侧输送所述废调色剂,
所述间隔壁部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内、比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靠中央侧,
所述第一输送部朝向所述间隔壁部、向所述一侧输送所述废调色剂,
所述第三输送部朝向所述间隔壁部、向所述另一侧输送所述废调色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输送部中,所述第二输送部中的所述间隔壁部附近的部分的输送力比其他部分的输送力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送部的旋转轴的周围具有螺旋状的叶片,所述间隔壁部附近的所述叶片与其他部分的叶片相比,尺寸、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角度以及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配置间隔大。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壁部与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延伸设置的所述容器主体的侧壁邻接设置,在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内部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器主体中,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侧壁具有接受来自所述像载体的所述废调色剂的多个装入口,
当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划分所述容器主体时,所述间隔壁部设置于使来自各装入口的流入量为均匀的量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器主体中,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一侧具有接受来自排出量最多的所述像载体的所述废调色剂的装入口,
所述第二输送部将所述废调色剂向所述另一侧输送,使所述废调色剂远离所述装入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调色剂排出量最多的所述像载体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承载图像形成处理时被显影的黑色调色剂像的感光鼓,或者,是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承载图像形成处理时被转印彩色调色剂像的转印带。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送部产生的调色剂的输送力比所述第二输送部产生的调色剂的输送力大。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废调色剂存放容器;
多个像载体,承载调色剂像;以及
多个废调色剂清除部,从所述多个像载体的各自的表面清除废调色剂,并排出到所述废调色剂存放容器。
CN201510689895.9A 2014-10-30 2015-10-22 废调色剂存放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5730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1922 2014-10-30
JP2014221922A JP6274074B2 (ja) 2014-10-30 2014-10-30 廃トナー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3090A true CN105573090A (zh) 2016-05-11
CN105573090B CN105573090B (zh) 2019-10-11

Family

ID=55852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89895.9A Active CN105573090B (zh) 2014-10-30 2015-10-22 废调色剂存放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94907B2 (zh)
JP (1) JP6274074B2 (zh)
CN (1) CN10557309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4228A (zh) * 2016-06-27 2018-01-0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2334841A (zh) * 2018-09-10 2021-02-0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增大废墨粉收集效率的废墨粉收集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61075A (ja) * 2017-09-27 2019-04-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84937B2 (ja) * 2019-09-10 2023-06-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67466A (ja) * 2022-05-12 2023-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回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11582A1 (en) * 2008-10-31 2010-05-06 Koji Nishimura Powder material recovery container, and powder material recover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ing powder material recovery container
US20100166461A1 (en) * 2008-12-25 2010-07-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Waste powder recovery container, connecting structure to waste powder recovery container,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073258A (zh) * 2009-11-20 2011-05-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回收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69A (zh) * 2010-03-11 2011-09-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收集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3178424A (ja) * 2012-02-29 2013-09-09 Oki Data Corp 現像剤収容装置、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2820A (ja) 1995-11-30 1997-06-10 Mita Ind Co Ltd トナー回収装置
JP2008083630A (ja) * 2006-09-29 2008-04-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11582A1 (en) * 2008-10-31 2010-05-06 Koji Nishimura Powder material recovery container, and powder material recover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ing powder material recovery container
US20100166461A1 (en) * 2008-12-25 2010-07-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Waste powder recovery container, connecting structure to waste powder recovery container,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073258A (zh) * 2009-11-20 2011-05-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回收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69A (zh) * 2010-03-11 2011-09-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收集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3178424A (ja) * 2012-02-29 2013-09-09 Oki Data Corp 現像剤収容装置、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4228A (zh) * 2016-06-27 2018-01-05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2334841A (zh) * 2018-09-10 2021-02-0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增大废墨粉收集效率的废墨粉收集设备
CN112334841B (zh) * 2018-09-10 2023-12-0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增大废墨粉收集效率的废墨粉收集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90672A (ja) 2016-05-23
CN105573090B (zh) 2019-10-11
JP6274074B2 (ja) 2018-02-07
US9494907B2 (en) 2016-11-15
US20160124378A1 (en) 2016-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3090A (zh) 废调色剂存放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24070B (zh) 回收调色剂而输送到调色剂收纳容器的调色剂输送单元
US9864301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083630A (ja)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
JP5520981B2 (ja) 中間ホッパ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82735B2 (ja) 回転型現像装置または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45873A (zh)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JP6094336B2 (ja) 現像剤回収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168744B (zh) 粉体回收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6483811B (zh) 废调色剂收容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5573089B (zh) 废调色剂存放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44054C (zh) 成像设备
CN100334510C (zh) 显影装置
JP5891676B2 (ja) 廃棄粉体回収装置
CN106468865B (zh) 具备收容回收的废调色剂的收容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916419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69991A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6068276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4422B2 (ja) 現像装置、この現像装置を有し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の現像装置もしくは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62023B2 (ja)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221809A1 (en) Powder transport device,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7040903A (ja)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98585B2 (ja) 回収トナー搬送装置
JP2015094805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1487850A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