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25959A -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25959A
CN105525959A CN201510666174.6A CN201510666174A CN105525959A CN 105525959 A CN105525959 A CN 105525959A CN 201510666174 A CN201510666174 A CN 201510666174A CN 105525959 A CN105525959 A CN 1055259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ventilsteuerzeitsteuervorrichtung
combustion engine
internal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661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25959B (zh
Inventor
梶浦干弘
岩瀬阳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25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59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259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59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9/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 F01L9/2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by electric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9/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 F01L9/2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by electric means
    • F01L9/26Driving circuit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9/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 F01L9/2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by electric means
    • F01L9/21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by electric means actuated by solenoids
    • F01L2009/2105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ctuated non-mechanically by electric means actuated by solenoid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urrent Collectors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抑制供电用刷的磨损粉附着于角度检测部件的不良情况、可对于该角度检测部件确保良好的检测精度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通过将供电用刷(47a、47b)配置于角度传感器(60)的靶(64)的铅垂方向正上方的、不与该靶(64)重合的周向位置,能够抑制因重力下降的供电用刷(47a、47b)的磨损粉向靶(64)附着的不良情况,从而能够对于角度传感器(60)确保良好的检测精度。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基于电动促动器的旋转力进行的气门正时控制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已知有例如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即,在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在电动马达的前端侧配置有供电板,并且该供电板的外侧被罩部件覆盖,使滑动自如地设于罩部件所具有的保持孔中的供电刷接触设于供电板的外侧面的滑环,从而对电动马达进行供电。
而且,在罩部件与马达输出轴的轴向之间设有所谓的电磁感应型的角度检测部件,该角度检测部件由固定于马达输出轴的顶端的被检测部、以及与该被检测部隔开规定的轴向间隙并与罩部件相对配置的检测部构成,通过用该角度检测部件检测出马达输出轴的旋转角度,用于进行电动马达的驱动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364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所述以往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中,由于采用供电用刷配置于罩部件的铅垂方向的大致上端部的结构,因此在因供电用刷与保持孔的滑动接触而产生的磨损粉基于重力下降时,担心该磨损粉附着于角度检测部件,导致该角度检测部件的检测精度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以往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申请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供电用刷的磨损粉附着于角度检测部件的不良情况、从而能够对于该角度检测部件确保良好的检测精度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本发明是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通过变更第2部件相对于第1部件的相对旋转位置,能够改变发动机阀的工作特性,其特征在于,该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电动马达,其通过使马达输出轴旋转而使第2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部件进行相对旋转;减速机构,其将所述马达输出轴的旋转减速并传递到所述第2部件,从而使所述第2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部件进行相对旋转;滑环,其设于所述电动马达的顶端侧面;罩部件,其以覆盖所述电动马达的顶端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供电用刷,其设于所述罩部件,并与所述滑环接触;以及角度检测机构,其具有设于所述马达输出轴的被检测部、以及设于所述罩部件并隔着规定的轴向间隙与所述被检测部相对配置的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马达输出轴的旋转角度;所述供电用刷在所述被检测部的铅垂方向正上方设为不与该被检测部重合。
根据本发明,由于供电用刷在被检测部的铅垂方向正上方配置为不与该被检测部重合,因此即使在供电用刷的磨损粉因重力下降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磨损粉附着于检测部的不良情况,能够确保该角度检测部件的良好的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分解成主要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C-C线剖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供电板的后视图。
图7是图3所示的罩部件的后视图。
图8是图7的D-D线剖视图。
图9是图7的E-E线剖视图。
图10是图2的F-F线剖视图。
图11(a)和(b)表示图2所示的被检测部,(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12(a)~(c)表示图2所示的检测部,(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仰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凸轮轴11…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2…罩部件13…正时链轮(第1部件)14…从动部件(第2部件)21…电动马达22…减速机构26…输出轴部件(马达输出轴)47a、47b…供电用刷36a、36b…滑环60…角度传感器(角度检测机构)61…被检测部62…检测部64…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在下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例示应用于进气阀侧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来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图1~图12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1具备:作为第1部件(驱动旋转体)的正时链轮13,其从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的曲轴(未图示)传递旋转驱动力,并与该曲轴同步地旋转;作为第2部件(从动旋转体)的从动部件14,其固定于凸轮轴2的一端部,并与该凸轮轴2一体地旋转,所述凸轮轴2经由轴承B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缸盖1;相位变更机构15,其夹设于所述正时链轮13与所述从动部件14之间,并与发动机的运转状态相应地变更所述两者13、14的相对旋转相位;以及罩部件12,其以覆盖该相位变更机构15的前端侧的方式设置。
所述正时链轮13整体利用铁类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并由筒状基部13a和齿部13b构成,该筒状基部13a构成内周面形成为阶梯径状的链轮主体,该齿部13b一体地设于该筒状基部13a的另一端部外周,并经由卷绕的未图示的正时链传递所述曲轴的旋转驱动力,所述正时链轮13经由作为公知的滚珠轴承的第1轴承B1旋转自如地支承在配置于所述筒状基部13a的内周侧的从动部件14上。而且,所述筒状基部13a的一端因配设后述的电动马达21而使得该一端侧开口被封堵,另一方面,另一端侧开口被大致圆板状的止挡板16封堵,该止挡板16通过将所述正时链轮13与电动马达21紧固的多个第1螺栓T1被紧固固定。
所述从动部件14一体地设有:筒状基部17,其设于从动部件14的径向中央位置;圆板部18,其在该筒状基部17的轴向中间位置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辊保持部19,其以扩径状并且朝向电动马达21侧沿轴向延伸设置在该圆板部18的轴向一端部(后述的电动马达21侧的端部),并在周向上保持多个辊20。而且,所述筒状基部17的靠凸轮轴2侧的端部(后述的另一端部17c)与突出设置于该凸轮轴2的凸部2a嵌合,从而将该从动部件14以确保了与该凸轮轴2与的同轴性的状态通过凸轮螺栓T0固定于凸轮轴2。
所述筒状基部17设有沿轴向贯穿其中央部的插入孔17a,在其一端部(后述的电动马达21侧的端部)17b的外周面嵌装有作为公知的滚针轴承的第2轴承B2,另一方面,其另一端部(凸轮轴2侧的端部)17c作为与突出设置于凸轮轴2的凸部2a嵌合的凹部而构成。另外,在该筒状基部17的一端侧,沿轴向相邻配置有用于后述的输出轴部件26的旋转支承的公知的滚珠轴承即第3轴承B3,该第3轴承B3的内环被夹持在筒状基部17的一端与凸轮螺栓T0的头部之间。
在所述圆板部18的周向的规定位置,从凸轮轴2侧贯穿形成有用于第2、第3轴承B2、B3等的润滑的后述的油孔18a。另外,在该圆板部18的外周面嵌装有第1轴承B1,通过该第1轴承B1旋转自如地支承正时链轮13。
所述辊保持部19构成为大致筒状,在其周向的规定位置分别贯穿形成有用于保持所述多个辊20的辊保持孔19a,在该各辊保持孔19a中分别收容各辊20并将其保持为旋转自如。
如图2、图5所示,在所述止挡板16的中央位置贯穿形成有供凸轮轴2的一端部插入的轴插入孔16a。而且,在该轴容纳孔16a的周向的规定范围内,突出形成有向切割形成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外周上的圆弧凹状的限制凹部2b卡入的限制凸部16b。根据该结构,该限制凸部16b的各侧端16c、16d分别与相对的所述限制凹部2b的各侧端2c、2d抵接,从而限制了这两者2、16的相对移动。换言之,仅在所述限制凹部2b的周向宽度的范围内,从动部件14与止挡板16的相对旋转、即正时链轮13与凸轮轴2的相对旋转被允许。
如图2所示,所述相位变更机构15是经由从动部件14配设在凸轮轴2的同轴上、并通过来自未图示的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电流被旋转驱动的电动促动器,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电动马达21,其用于产生相位变更扭矩;减速机构22,其被夹设于该电动马达21与从动部件14之间,对所述电动马达21的输出进行减速并传递。此外,关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基于从例如未图示的曲柄角传感器、空气流量计、水温传感器、节气门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类获得的发动机运转状态,驱动控制所述电动马达21。
所述电动马达21是有刷(后述的第1、第2刷34a、34b)的DC马达,并主要由如下部件构成:有底圆筒状的磁轭23,其通过所述各第1螺栓T1被紧固固定于正时链轮13,并与该正时链轮13一体旋转;作为定子的圆筒对开状的一对永磁体24a、24b,其固定于该磁轭23的内周面;作为转子的电枢25,其旋转自如地设于该两个永磁体24a、24b的内周侧;输出轴部件26,其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插入固定于该电枢25的内周侧,并用于所述电枢25的输出;换向器27,其设于该输出轴部件26的向磁轭23开口侧延伸的一端部外周;以及供电机构28,其以封堵所述磁轭23的一端侧开口的形式设置,并用于经由所述换向器27向电枢25(后述的线圈25b)供电。
所述磁轭23由圆筒部23a和底壁部23b构成,该圆筒部23a被设定为与正时链轮13的筒状基部13a大致相同的外径,该底壁部23b设于该圆筒部23a的与正时链轮13相对的端部。而且,以通过所述底壁部23b的外侧面封堵正时链轮13的一端侧开口的方式相对于该正时链轮13沿轴向串联地配置,通过贯穿正时链轮13的所述各第1螺栓T1与正时链轮13以及止挡板16一体地紧固,并且所述圆筒部23a的一端侧开口被供电机构28(后述的供电板31)封堵。
另外,在所述底壁部23b的大致中央位置,贯穿形成有供输出轴部件26插入的轴插入孔23c,通过该轴插入孔23c面向从动部件14侧的输出轴部件26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减速机构22。此外,在该轴插入孔23c的靠减速机构22侧的孔缘设有将形成于所述磁轭23的内周侧的马达收容空间29液密地密封的第1密封部件S1,通过该第1密封部件S1抑止润滑油从减速机构22侧向所述马达收容空间29流入。
所述电枢25由设于输出轴部件26的轴向中间部外周的铁心即转子25a、以及卷绕于该转子25a的多个线圈25b构成,所述各线圈25b经由换向器27与供电板31电连接,由此能够通电。
所述输出轴部件26采用如下结构:与从动部件14相对的轴向一端侧的内端侧经由所述第2轴承B2支承于凸轮螺栓T0,并且外端侧经由所述第2轴承B2支承于从动部件14。另外,在该输出轴部件26的一端部,一体地设有后述的偏心轴部30,该偏心轴部30的轴心形成为与该轴部件26中的其他轴向区域不同,且该偏心轴部30构成所述减速机构22的一部分。
所述供电机构28由供电板31和罩部件12构成,该供电板31以封堵磁轭23的一端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并用于经由换向器27对电枢25(线圈25b)进行供电,该罩部件12以覆盖该供电板31的外侧面的方式链接配置于该供电板31,并用于通过施加来自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电流而进行电动马达21的驱动控制。
所述供电板31通过在利用铁类金属材料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芯材31a的内外两侧面分别通过模制成形设有作为树脂制的绝缘部的内侧绝缘部31b以及外侧绝缘部31c而成,并经由所述芯材31a铆接固定于磁轭23的一端侧的开口端部。
另外,如图2、图6所示,在该供电板31上,在切割形成于芯材31a的周向规定位置的、形状不同的两个保持孔32a、32b的所述内侧绝缘部31b侧安装固定有金属制的一对刷保持件33a、33b,在这些各刷保持件33a、33b内分别收容配置有被设为能够从外周侧滑动接触于换向器27的切换用刷34a、34b、以及将该各刷33a、33b向换向器27侧施力的弹簧35a、35b。
而且,在所述外侧绝缘部31c,在与配设于罩部件12的后述的各供电用刷47a、47b相对的径向位置,内外周双重地设有一对滑环36a、36b。此外,这些滑环36a、36b利用插入所述各保持孔32a、32b的线束37a、37b与所述各切换用刷34a、34b电连接。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罩部件12由大致圆板状的罩主体41和罩部42构成,该罩主体41形成为比电动马达21(磁轭23)大的大径状,并以覆盖供电板31的外侧面(外侧绝缘部31c)的形式相对配置,该罩部42嵌装于该罩主体41的外侧部,并覆盖该罩主体41的前端部,所述罩部件12经由设于所述罩主体41的外周部的多个凸缘部43a通过螺栓紧固于未图示的链盒。
如图8、图9所示,所述罩主体41通过将树脂部43和芯材44一体地模制成形而构成,该树脂部43利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该芯材44利用线膨胀系数比构成该树脂部43的所述合成树脂材料小的金属材料形成于该树脂部43的内部。
如图8、图10所示,所述芯材44呈大致圆板状,在其大致中央位置贯穿形成有用于供后述的角度传感器60(筒状基部63)插入的大致圆形状的插入孔44a,在该插入孔44a的周围区域切割形成有用于供后述的各供电用刷47a、47b插入配置等的大致矩形状的窗部44b。
特别是,如图7所示,所述两个窗部44b均在通过所述插入孔44a的中心的水平线H上以与所述各滑环36a、36b相对的形式沿径向并列配置。即,该两窗部44b设于构成后述的角度传感器60的被检测部61的靶(ターゲット)64的铅垂方向正上方的、不与该靶64重合的周向位置,特别是正时链轮13的旋转方向R具有铅垂方向下侧的成分Rd这样的周向范围Ad(参照图7)中的、与后述的供电用连接器43b以及通信用连接器43c正交、且在水平方向上不与后述的角度传感器60的靶64重合的周向位置,形成即使各供电用刷47a、47b的磨损粉因重力下降、也不会致使该磨损粉附着于后述的角度传感器60的靶64的结构。
如图7~图10所示,所述树脂部43呈大致圆盘状,在其外周缘部突出设置有四个凸缘部43a,并且在这两个凸缘部43a、43a之间的大致下端侧位置,分别朝向铅垂下方侧地突出形成有以大致方筒状形成的供电用连接器43b以及通信用连接器43c。而且,在该树脂部43的与供电板31相对的内侧面贯穿形成有一对刷保持孔45a、45b,通过插入保持到该各刷保持孔45a、45b中的保持孔构成部件即金属制的一对刷保持件46a、46b而面向外部的供电用刷47a、47b能够与各滑环36a、36b滑动接触。
这里,所述各供电用刷47a、47b进退自如地收容于通过填充在芯材44的窗部44b内的所述合成树脂材料而模制固定的大致方筒状的所述各刷保持件46a、46b内,且各个基端侧被固定设置于芯材44的受扭螺旋弹簧49a、49b向供电板31侧施力,且从各刷保持件46a、46b的一端侧开口部面向供电板31的顶端部与各滑环36a、36b滑动接触。
此外,本发明的保持孔由所述各刷保持件46a、46b内的空间部构成,通过用刚性相对较高的金属制的刷保持件46a、46b构成该保持孔,能够确保各供电用刷47a、47b的稳定的滑动。而且,通过用作为其他部件的所述各刷保持件46a、46b构成该保持孔,除了能够确保各供电用刷47a、47b的适当并且稳定的滑动之外,也能够实现轻型化、小型化等。除此之外,通过沿径向并列配置各供电用刷47a、47b以及滑环36a、36b,能够使各供电用刷47a、47b与各滑环36a、36b的旋转方向垂直地进行接触,结果,能够确保针对电动马达21的稳定的供电。
另外,在所述树脂部43的内侧面的大致中央位置,以插入芯材44的插入孔44a的方式凹设有容纳后述的被检测部61的凹状的容纳部43d。而且,在该容纳部43d的底部设有极薄壁的底壁43e,在该底壁43e的外侧面经由突出设置于此的定位凸部43f安装固定有后述的控制基板65。
所述罩部42呈大致圆板状,通过从其外周缘部立设的环状凸部42a压入罩主体41(树脂部43)的外侧外周缘而安装固定于罩主体41。
如图9、图10所示,所述供电用连接器43b的埋设于罩主体41的内部的一对端子片53a、53b的一端部分别与连接于各供电用刷47a、47b的后端部的各尾纤配线54a、54b连接,并且向外部露出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侧的连接器(未图示)连接。
如图8、图10所示,所述通信用连接器43c的埋设于罩主体41的内部的多个端子片55的一端部与后述的控制基板65连接,并且向外部露出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侧的连接器(未图示)连接。
另外,在所述罩主体41的容纳部43d与输出轴部件26之间设有检测该输出轴部件26的旋转角度位置的角度传感器60。该角度传感器60是所谓的电磁感应型的传感器,如图2、图11、图12所示,由被检测部61和检测部62构成,该被检测部61固定于输出轴部件26,该检测部62固定于罩主体41的大致中央部,并检测基于所述被检测部61所产生的感应电流(涡电流)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通过采用该电磁感应型的传感器,从而在检测所述输出轴部件26的角度时难以受到电动马达21的影响,可用于进行良好的角度检测。
如图11所示,所述被检测部61由筒状基部63和靶64构成,该筒状基部63利用规定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状,并通过压入而固定于输出轴部件26的顶端部内周面,该靶64固定于作为该筒状基部63的顶端面的外底面,并利用由规定的导电性材料构成的三叶形状的薄壁金属板形成。
如图12所示,所述检测部62由如下部件构成:大致长方形的控制基板65,其从罩主体41的大致中央部沿径向延伸设置;集成电路(ASIC)66,其设于该控制基板6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外表面;作为一次线圈的振荡线圈67,其与所述靶64相对地设于所述控制基板65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外表面,且使该靶64产生高频磁场;以及作为二次线圈的检测线圈68,其检测出基于靶64所产生的感应电流(涡电流)的电磁感应作用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根据该结构,基于通过向所述振荡线圈67施加高频电流而产生的高频磁场(从振荡线圈67朝向靶64的磁通量),在靶64的金属表面流经作为感应电流的涡电流,基于在该涡电流的电磁感应作用下产生的逆向的磁通量在检测线圈68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结果,基于伴随着靶64的旋转的、靶64与检测线圈68之间的距离(间隙)的变化,检测出所述感应电动势的变化(电感的变化),并将用集成电路66对其进行角度运算的结果向所述电子控制单元输出。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减速机构22由如下部件构成:偏心轴部30,其在电动马达21的输出轴部件26的一端部以伴随着该输出轴部件26的旋转进行偏心旋转运动的方式构成;相对较大径状的公知的滚珠轴承即第4轴承B4,其被压入该偏心轴部30的外周面;所述多个辊20,其旋转自如地保持于从动部件14的辊保持部19,并伴随着所述偏心轴部30的旋转而始终在所述第4轴承B4的外周面上转动;以及横截面为大致圆弧状的多个内齿13c,其沿与该各辊20的外周侧相对配置的正时链轮13(筒状基部13a)的内周部的整周形成,并与各辊20啮合。
而且,在所述第4轴承B4的外环外周面与所述多个内齿13c之间形成具有各辊20的直径以上的宽度的环状的径向间隙,基于该径向间隙,第4轴承B4整体能够伴随着所述偏心轴部30的偏心旋转进行偏心移动,伴随着该偏心移动,各辊20向径向移动,从而一部分的辊20嵌入(啮合)到所述圆弧槽13c中,由此,正时链轮13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从动部件14。
更具体而言,伴随所述偏心轴部30旋转一周,各辊20与各圆弧槽13c的啮合位置错开一个(一齿的量),根据该结构,电动马达21的旋转被减速并传递,并且基于该电动马达21的旋转,从动部件14相对于正时链轮13进行相对旋转。
另外,在所述减速机构22的内部,通过未图示的润滑油供给部件被供给润滑油。如图2所示,该润滑油供给部件主要由如下部件构成:导入通路2c,其沿凸轮轴2的内部轴向形成,并通过所述缸盖的内部油通路由未图示的主油道引导润滑油;以及油孔18a,其沿从动部件14的内部轴向贯穿形成,一端连接于所述导入通路2c,另一端向由所述第2、第4轴承B2、B4构成的轴承部开口;通过引导来自所述主油道的润滑油,能够进行构成减速机构22的所述各轴承B2、B4等的润滑。
以下,基于图2对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在发动机起动时,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1被控制到最大迟滞角,通过未图示的起动马达旋转驱动所述曲轴,从而经由所述正时链使正时链轮13旋转,其旋转力经由磁轭23等使电动马达21同步旋转,并且正时链轮13的旋转力通过由辊20以及辊保持部19等构成的减速机构22和与其链接的从动部件14向凸轮轴2传递,该凸轮轴2所具有的凸轮旋转,由此,未图示的进气阀开闭工作。这样,在发动机起动时等,通过没有气门重叠地进行控制,能够抑制废气向吸入口的回流,并提高起动性。
接着,在该发动机起动后的发动机运转时,基于来自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旋转驱动电动马达21,从而将该电动马达21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22向凸轮轴2传递。由此,相对于正时链轮13,凸轮轴2正反地(正逆に)相对旋转,这两者2、13的相对旋转相位被变更,结果,进气阀的开闭正时(气门正时)被变更成所希望的正时。具体而言,例如根据运转负荷的上升,对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1进行提前角控制,从而使气门重叠增大。根据该控制,除了提高扭矩之外,还能够实现由内部EGR的增加产生的废气排放的增多、或由泵送损耗的降低产生的燃烧效率提高等与运转状态相应的燃烧的最佳化。
如以上那样,在所述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1中,所述供电板31与正时链轮13一体地向一个方向旋转,结果,各滑环36a、36b的旋转被拖曳,各供电用刷47a、47b的侧部(外周面)压接于各刷保持件46a、46b的顶端缘,因此,各供电用刷47a、47b以该状态滑动,由此产生该各供电用刷47a、47b的磨损粉。于是,关于该磨损粉因重力向铅垂下方下降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11中,由于各供电用刷47a、47b配置在角度传感器60的靶64的铅垂方向的正上方的、不与该靶64重合的周向位置,因此可抑制因所述重力下降的各供电用刷47a、47b的磨损粉向靶64附着的不良情况。
并且,对于该各供电用刷47a、47b,由于其配置于角度传感器60的靶64的铅垂方向的正上方的不与该靶64重合的周向位置中的、特别是正时链轮13的旋转方向R具有铅垂方向下侧的成分Rd这样的周向范围Ad内,因此不再担心上述的因重力下降的磨损粉因正时链轮13(供电板31)的旋转而卷起,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该磨损粉向靶64附着。
〔第2实施方式〕图13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并且变更了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各供电用刷47a、47b的配置。此外,除该各供电用刷47a、47b的配置以外的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供电用刷47a、47b设于角度传感器60的靶64的铅垂方向正上方的不与该靶64重合的周向位置中的、特别是正时链轮13的旋转方向R具有铅垂方向上侧的成分Ru这样的周向范围Au、并且是比靶64靠铅垂方向上侧并且与铅垂方向倾斜的位置。
即使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各供电用刷47a、47b在角度传感器60的靶64的铅垂方向正上方配置于不与该靶64重合的周向位置,因此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可抑制因重力下降的各供电用刷47a、47b的磨损粉向靶64附着的不良情况。
〔第3实施方式〕图14表示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并且变更了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各供电用刷47a、47b的配置。此外,除该各供电用刷47a、47b的配置以外的构成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供电用刷47a、47b设于角度传感器60的靶64的铅垂方向正上方的不与该靶64重合的周向位置、并且特别是比靶64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具体而言是相当于靶64的铅垂方向正下方的位置。此外,在采用该结构时,通信用连接器43c在布线方面采用不像所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的正下方、而是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偏移配置的结构。
如以上那样,即使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使各供电用刷47a、47b位于角度传感器60的靶64的铅垂方向正下方的结果,即使各供电用刷47a、47b的磨损粉因重力下降,也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可抑制该磨损粉向靶64附着的不良情况。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对于例如所述电动马达21、减速机构22等不会给本发明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的部位或部件的具体的结构,也能够根据装置、安装对象的规格等适当地变更。
另外,所述角度传感器60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电磁感应型,也可以由例如霍尔IC型的角度传感器等其他的构造(原理)构成。
以下,对根据所述各实施方式掌握的、除了本发明的记载以外的技术思想进行说明。
(a)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部件利用树脂材料一体地成形,所述保持孔利用埋设于所述罩部件的保持孔构成部件构成。
(b)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环由呈同心圆状设置的两个平板状环构成,所述供电用刷由分别与所述各平板状环接触的两个刷构成。
(c)根据所述(b)记载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部件具有用于向所述供电用刷供电的供电用连接器,所述供电用连接器向相对于将所述两个刷连结的直线成大致直角的方向延伸设置。

Claims (10)

1.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通过变更第2部件相对于第1部件的相对旋转位置,能够改变发动机阀的工作特性,其特征在于,该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包括:
电动马达,其通过使马达输出轴旋转而使第2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部件进行相对旋转;
减速机构,其将所述马达输出轴的旋转减速并传递到所述第2部件,从而使所述第2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部件进行相对旋转;
滑环,其设于所述电动马达的顶端侧面;
罩部件,其以覆盖所述电动马达的顶端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
供电用刷,其设于所述罩部件,并与所述滑环接触;以及
角度检测机构,其具有设于所述马达输出轴的被检测部、以及设于所述罩部件并隔着规定的轴向间隙与所述被检测部相对配置的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马达输出轴的旋转角度;
所述供电用刷在所述被检测部的铅垂方向正上方设为不与该被检测部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用刷滑动自如地设置在形成于所述罩部件的保持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利用树脂材料一体地成形,
所述保持孔利用埋设于所述罩部件的保持孔构成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用刷设于所述第1部件的旋转方向具有铅垂方向下侧的成分这样的周向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用刷设于比所述被检测部靠铅垂方向下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用刷设于所述第1部件的旋转方向具有铅垂方向上侧的成分这样的周向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用刷以在所述被检测部的铅垂方向上侧、并且是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形式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用刷以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被检测部重合的方式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检测机构是非接触的电磁感应型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检测部具有非圆形状的激励导体,
所述检测部具有检测电路,该检测电路具有一次线圈以及二次线圈,检测出基于通过所述一次线圈使所述激励导体产生的感应电流而在所述二次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从而检测出所述马达输出轴的旋转角度。
CN201510666174.6A 2014-10-16 2015-10-15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259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1290A JP6263462B2 (ja) 2014-10-16 2014-10-16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4-211290 2014-10-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25959A true CN105525959A (zh) 2016-04-27
CN105525959B CN105525959B (zh) 2019-05-03

Family

ID=55748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6617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25959B (zh) 2014-10-16 2015-10-15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24796B2 (zh)
JP (1) JP6263462B2 (zh)
CN (1) CN1055259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50089A1 (ja) * 2016-03-04 2017-09-0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7356220B (zh) * 2017-06-23 2020-01-17 萧山工业研究院 汽车轮毂轴承外圈轴向特征量测量与钢球选配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21919A (ja) * 1996-10-21 1998-05-12 Asmo Co Ltd 回転体に対する被回転体の位相調整方法及びその調整機構並びに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方法及びその調整装置
CN102235194A (zh) * 2010-04-20 2011-11-0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配气正时控制装置
CN103016089A (zh) * 2011-09-20 2013-04-0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US20140123922A1 (en) * 2012-11-07 2014-05-0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3982261A (zh) * 2013-02-07 2014-08-1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23769B2 (ja) 2011-08-09 2015-11-2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5978111B2 (ja) * 2012-11-16 2016-08-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21919A (ja) * 1996-10-21 1998-05-12 Asmo Co Ltd 回転体に対する被回転体の位相調整方法及びその調整機構並びに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方法及びその調整装置
CN102235194A (zh) * 2010-04-20 2011-11-0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配气正时控制装置
CN103016089A (zh) * 2011-09-20 2013-04-0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US20140123922A1 (en) * 2012-11-07 2014-05-0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3982261A (zh) * 2013-02-07 2014-08-1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25959B (zh) 2019-05-03
JP6263462B2 (ja) 2018-01-17
JP2016079876A (ja) 2016-05-16
US20160108778A1 (en) 2016-04-21
US9624796B2 (en) 2017-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95181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5208154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3806971B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JP6236362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及び可変動弁装置
JP6174160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5525959A (zh)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5386806A (zh) 内燃机的配气正时控制装置及配气正时控制系统
US9752467B2 (en) Variable valve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nd valve timing control device
JP6283599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システム
JP6381455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6542661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6339042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WO2017150089A1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WO2016009790A1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WO2018016133A1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8013060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6326333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9044603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と該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固定部材
JPWO2017026240A1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8003805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及び該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組立方法
JPWO2016158158A1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9190384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9049207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9113003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WO2019097970A1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6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03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