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9250A - 供料器 - Google Patents
供料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19250A CN105519250A CN201380079110.5A CN201380079110A CN105519250A CN 105519250 A CN105519250 A CN 105519250A CN 201380079110 A CN201380079110 A CN 201380079110A CN 105519250 A CN105519250 A CN 1055192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rier band
- band
- loader
- sprocket wheel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004—Cutting, tearing or severing, e.g. bursting; Cutter 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5—Interconnecting of containers, e.g. splicing of tap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05/00—Adhesive articles, e.g. adhesive ta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具备:多种带剥离单元(70),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21)的前端部,且与由供料器输送的载带(900)的种类对应;刀具部件(72),设于多种带剥离单元,对载带的盖带(902)的一端侧进行剥离而使收纳元件的收纳部(901a)开放;识别标记(75),设于多种带剥离单元;识别传感器(76),设于供料器的主体(21b),对识别标记进行识别;及比较对照单元(200a),对由识别传感器识别出的信息与收纳于载带的元件的信息进行比较对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在不拼接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的情况下向元件供给位置连续地输送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的供料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记载有能够在不拼接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的情况下向元件供给位置连续地输送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的供料器,通过使用该供料器,不需要元件用尽引起的拼接作业,也不会由于拼接而使元件安装机停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16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由供料器输送的载带上粘接有对收纳元件的收纳部进行封闭的盖带。因此,在供料器上设有对盖带进行剥离的刀具,通过刀具将盖带剥离而使收纳部开放,由此能够通过吸嘴来吸附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的元件。
然而,在这种元件安装机中,大小不同的多种元件安装于电路基板,因此装配于多个供料器的载带也不同。即,在供料器上装配具有收纳大小不同的元件的收纳部的多种载带,因此,对收纳部进行封闭的盖带的宽度也根据收纳部的大小而变化,对盖带的一方的端部进行剥离的刀具的刀尖位置也需要根据载带的种类来设定。
但是,若将刀尖位置不同的刀具固定地设于供料器,则在供料器上无法装配规定种类的载带。因此,预先准备对盖带进行剥离的刀具的刀尖位置不同的多种带剥离单元,根据装配的载带的种类而将带剥离单元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是有效的。
在该情况下,掌握在供料器上安装哪个种类的带剥离单元,并对装配于供料器的载带所收纳的元件和带剥离单元的种类是否正确进行检查,在错误的情况下,需要向操作者发出警告等处置。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多种带剥离单元上设置识别标记,通过识别传感器对识别标记进行识别,并对识别的信息与收纳于载带的元件的信息进行比较对照的供料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涉及一种供料器,能够在不拼接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的情况下向元件供给位置连续地输送上述第一载带和上述第二载带,上述供料器具备:多种带剥离单元,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上述供料器的前端部,上述多种带剥离单元与由上述供料器输送的上述载带的种类对应;刀具部件,设于上述多种带剥离单元,对上述载带的盖带的一端侧进行剥离而使收纳元件的收纳部开放;识别标记,设于上述多种带剥离单元;识别传感器,设于上述供料器的主体,对上述识别标记进行识别;及比较对照部,对由上述识别传感器识别出的信息与收纳于上述载带的元件的信息进行比较对照。
第二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以第一方案记载的供料器为基础,其中,上述盖带将两端部粘接于上述载带的基带,剥离上述盖带的刀具部件的刀尖对于各上述多种带剥离单元而配置在上述载带的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第三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以第一或第二方案记载的供料器为基础,其中,在上述带剥离单元具有折回部件,上述折回部件抬起被上述刀具部件剥离的上述盖带的一端侧并向上述盖带的另一端侧折回。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的发明,将与由供料器输送的载带的种类对应的多种带剥离单元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的前端部,在上述多种带剥离单元上设有对载带的盖带的一端侧进行剥离而使元件收纳部开放的刀具部件、识别标记,通过识别传感器对识别标记进行识别,并对识别出的信息与载带收纳的元件的信息进行比较对照,因此能够可靠地检查与收纳于载带的元件一致的带剥离单元安装于供料器的情况。
根据第二方案的发明,盖带将两端部粘接于载带的基带,将盖带剥离的刀具部件的刀尖按照多种带剥离单元而配置在载带的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能够因此通过与载带的盖带的端部对应的刀尖的刀具而可靠地剥离盖带。
根据第三方案的发明,在带剥离单元具有将被刀具部件剥离后的盖带的一端侧抬起并向盖带的另一端侧折回的折回部件,因此能够保持盖带902的另一端部的粘接状态,并能够通过折回部件将盖带的一端侧折回,由此,能够一体地回收盖带与载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的整体俯视图。
图2是载带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载带的A-A剖视图。
图4是供料器的分解侧视图。
图5是表示供料器的插入部分的分解侧视图。
图6是表示供料器的插入部分的分解侧视图。
图7是安装有带剥离单元的无拼接供料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带剥离单元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
图9是带剥离单元的侧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B-B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9的C-C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多种带剥离单元的图。
图13是表示多种刀具部件的刀尖位置的图。
图14是表示通过带剥离单元将盖带折回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对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的元件进行图像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元件安装装置)
以下,使用图1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21的元件安装装置100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板的输送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在水平面内与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为了区别送给中的载带与待机中的载带,有时将前者称为第一载带,将后者称为第二载带。在该情况下,在收纳于第一载带的元件全部被使用之后,第二载带成为第一载带,因此第一载带、第二载带并非指特定的载带。
元件安装装置100具有:基板输送装置10、元件供给部20、元件装配装置40、带盘保持部50及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200。
元件供给部20由多个槽部20a和以可拆装的方式装配于各槽部20a的多个供料器21构成。槽部20a在元件供给部20上沿X轴方向并列设有多个。
带盘保持部50将卷绕有载带900的第一带盘810及第二带盘820保持为能够更换。第一带盘810和第二带盘820沿Y方向并列地配置各一个,并且与各供料器21对应地沿X方向配置多个。
载带900将多个电子元件等元件收纳于一列。如图2和图3所示,载带900由基带901、盖带902、底带903构成。基带901由纸材或树脂等柔软的材料构成。在基带90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长度方向隔开一定间隔地贯通形成有作为空间的收纳部901a。在该收纳部901a中收纳有元件。在基带901的侧部,沿长度方向隔开一定间隔地贯通形成有卡合孔901b。
盖带902的两侧部通过粘接材料902a(参照图3)而粘接于基带901上表面的两侧部。盖带902由透明的高分子膜构成。
如图3所示,在基带901的下表面粘接有底带903。通过该底带903防止收纳于收纳部901a的元件的脱落。底带903由纸材或高分子膜等构成,成为透明或半透明。
卷绕于第一带盘810及第二带盘820的载带900分别被插入各供料器21。并且,卷绕于一个带盘810(820)的载带(第一载带)900由供料器21依次送给于设于供料器21的前端部的元件供给位置21a。由此,向元件供给位置21a供给保持于该载带900的元件。另外,卷绕于另一个带盘820(810)的载带(第二载带)900被插入供料器21,不通过供料器21送给而待机。关于供料器21,在后文详细说明。
在基板输送装置10中,在元件装配装置40的基台41上分别设有一对导轨13a、13b。另外,基板输送装置10设有对由上述导轨13a、13b分别引导的基板B进行支撑并输送的省略图示的一对传送带。另外,在基板输送装置10上设有将输送到预定位置的基板B抬起并夹紧的省略图示的夹紧装置。
安装元件的基板B由基板输送装置10的导轨13a、13b引导并由传送带沿X轴方向输送至元件安装位置。输送到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B由夹紧装置定位夹紧于元件安装位置。
如图1所示,元件装配装置40具有:导轨42、Y轴滑动件43、X轴滑动件45及保持有省略图示的吸嘴的元件装配头48。Y轴滑动件43及X轴滑动件45由省略图示的Y轴伺服电动机及X轴伺服电动机控制向Y轴方向及X轴方向的移动。
通过导轨42及Y轴滑动件43而构成Y轴机器人。导轨42沿Y轴方向装架在基台41上而配置在基板输送装置10的上方。Y轴滑动件43设为能够沿着导轨42在Y轴方向上移动。Y轴滑动件43通过省略图示的Y轴伺服电动机并经由滚珠丝杠机构沿Y轴方向移动。
由X轴滑动件45构成X轴机器人。X轴滑动件45以能够沿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于Y轴滑动件43。在Y轴滑动件43上设有省略图示的X轴伺服电动机。通过该X轴伺服电动机并经由滚珠丝杠机构而X轴滑动件45沿X轴方向移动。上述X轴滑动件45构成能够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的移动台。
在X轴滑动件45上设有元件装配头48。元件装配头48以可拆装的方式保持有多个吸嘴(未图示)。吸嘴吸附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21a的元件,并装配在被基板输送装置10定位于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B上。
在X轴滑动件45上安装有基板相机46,基板相机46从上方拍摄在定位于基板安装位置的基板B上设置的基准标记或者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21a的元件等,取得基板位置基准信息及元件位置信息等。
另外,在基台41上设有能够从下方拍摄由吸嘴吸附的元件的元件相机47。
(供料器)
以下,使用图4~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21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输送方向”是指载带900的输送方向。另外,在图4~图6中,将纸面右侧设为前方(输送方向下游侧),将纸面左侧设为后方(输送方向上游侧)。而且,在图4~图6中,将纸面上方设为上方,将纸面下方设为下方。
供料器21主要包括:主体21b、第一伺服电动机22、第二伺服电动机23、第一齿轮24、第二齿轮25、第三齿轮26、第四齿轮27、上浮防止部件28、扭簧29、止动部件31、上游侧按压部件32、下游侧按压部件33、第一链轮61、第二链轮62、第三链轮63、第四链轮64、轨道38、控制部39、带剥离单元70。
供料器21从其前方侧向槽部20a插入并装配。主体21b是扁平的箱形。另外,图4~图6是除去主体21b的侧壁而能够视觉辨认供料器21的内部构造的图。
轨道38设于主体21b的后部的插入部21d至前部的供给位置21a。轨道38的上表面构成载带900的输送路。轨道38的前部38a水平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轨道38以从其后部到前部38a的跟前逐渐升高的方式倾斜。另外,虽未图示,但是在轨道38的两侧设有以比载带900的宽度尺寸稍大的尺寸分离的引导部件。
在轨道38的前部38a的下方的主体21b中,即,在与主体21b的供给位置21a相邻的位置从前方朝向后方(输送方向下游侧至上游侧)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有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在轨道38的后部的下方的主体21b中,从前方朝向后方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有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在第一链轮61、第二链轮62及第三链轮63的各自的外周,隔开一定角度地形成有第一卡合突起61a、第二卡合突起62a、第三卡合突起63a。在第四链轮64的外周的一部分,隔开一定角度地设有第四卡合突起64a。各个卡合突起61a~64a与载带900的卡合孔901b卡合。
在比第一链轮61~第四链轮64的外周部靠内侧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链轮齿轮61b、第二链轮齿轮62b、第三链轮齿轮63b、第四链轮齿轮64b。另外,在轨道38的各链轮61~64的上方设有窗孔38b(参照图5)。从该窗孔38b,各卡合突起61a~64a从轨道38上突出。
第一伺服电动机22是使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旋转的伺服电动机。在第一伺服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上设有第一传动齿轮22b。第一齿轮2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的下方的主体21b上。在第一齿轮24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一传动齿轮22b啮合的第一外侧齿轮24a。在比第一齿轮24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内侧齿轮24b。
第二齿轮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与第一齿轮24之间的主体21b上。第二齿轮25与第一链轮齿轮61b、第二链轮齿轮62b及第一内侧齿轮24b啮合。通过这种结构,将第一伺服电动机22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第一链轮61及第二链轮62同步地旋转。
第二伺服电动机23是使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旋转的伺服电动机。在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轴23a上设有第二传动齿轮23b。第三齿轮2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的下方的主体21b上。在第三齿轮26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二传动齿轮23b啮合的第三外侧齿轮26a。在比第三齿轮26的外周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第三内侧齿轮26b。
第四齿轮2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与第三齿轮26之间的主体21b上。第四齿轮27与第三链轮齿轮63b、第四链轮齿轮64b及第三内侧齿轮26b啮合。通过这种结构,将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第三链轮63及第四链轮64同步地旋转。
下游侧按压部件33为块状,在轨道38后部的上方设于主体21b的插入部21d。下游侧按压部件33经由轴34-1而以能够进行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支撑部件30-1及第二支撑部件30-2上,上述第一支撑部件30-1及第二支撑部件30-2安装于主体21b。在轴34-1上安装有对下游侧按压部件33向下方施力的螺旋弹簧35-1。在下游侧按压部件33的前方形成有在第三链轮63上与轨道38抵接的按压部33d。通过这种结构,按压部33d相对于轨道38分离或接触。如图5所示,在按压部33d的后端下部切口形成有进入部33b。
上游侧按压部件32为块状,沿着轨道38的后部上表面设置。上游侧按压部件32从下游侧按压部件33的后部向下方经由轴34-2而安装成能够进行上下方向移动。上游侧按压部件32与按压部33d的后方相邻。在轴34-2上安装有对上游侧按压部件32向下方施力的螺旋弹簧35-2。通过这种结构,上游侧按压部件32相对于轨道38分离或接触。在上游侧按压部件32的后端的下部切口形成有插入凹部32a。
如图5所示,止动部件31为块状,与上游侧按压部件32的下游侧相邻设置。止动部件31的形成于中间部分的轴支部31b被轴支撑于下游侧按压部件33,而能够摆动。止动部件31的轴支部31b的前方的下部形成为向下方突出形成的抵接部31a。止动部件31的下部的后端成为停止部31c。
在下游侧按压部件33上安装有对止动部件31向抵接部31a与轨道38接近的方向施力的弹簧36。如图5所示,在输送方向上,第四链轮64的顶部位于下游侧按压部件33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后端之间。
如图4所示,上浮防止部件28为板状,沿着第三链轮63与第二链轮62之间的轨道38上设置。在上浮防止部件28的前端形成有轴支部28a,该轴支部28a轴支撑于设于主体21b的轴部21c,上浮防止部件28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21b。在上浮防止部件28的后端形成有向上方弯曲的引导部28b。扭簧29安装于上浮防止部件28的上方的主体21b上,对上浮防止部件28向下方施力。通过该扭簧29而上浮防止部件28的下表面与轨道38的上表面紧贴。
另外,在第二链轮62与第三链轮63之间的轨道38的上方形成有空间38c。
控制部39对供料器21进行控制,对第一伺服电动机22及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进行控制。控制部39具有微处理器、向伺服电动机22、23供给驱动电流的驱动器。
在第三链轮63的下游侧的主体21b上设有第一传感器65,该第一传感器65检测载带900的有无并将其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部39。第一传感器65是对后述的输送带910与待机带920的边界部分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在第二链轮62的上游侧的主体21b上设有第二传感器66,该第二传感器66检测载带900的有无并将其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部39。关于该第二传感器66的作用,在后文叙述。
以下,对供料器21的动作进行说明。作业者将载带900插入到图4所示的插入凹部32a与轨道38的后端之间。然后,第四卡合突起64a与形成于所插入的载带900的前端部的卡合孔901b卡合,该载带900由第四链轮64向第三链轮63输送。第四卡合突起64a仅形成于第四链轮64的外周的一部分,因此当第四卡合突起64a与形成于所插入的载带900的前端部的卡合孔901b卡合时,该载带900间歇地向第三链轮63侧移动。因此,载带900不会急剧地被引入第三链轮63侧,因此安全。
由第四链轮64向下游侧送给的载带900的前端从进入部33b向按压部33d的下方进入。并且,当形成于载带900的前头部的卡合孔901b与第三卡合突起63a卡合时,通过第三链轮63将载带900向第二链轮62输送。在第三链轮63的外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第三卡合突起63a,因此可在短时间内将载带900输送至第二链轮62侧。另外,输送带910被按压部33d从上方按压,而避免了卡合孔901b与第三卡合突起36a的卡合松脱。
载带900的前端从引导部28b与轨道38之间向上浮防止部件28的下方进入。载带900的前端由上浮防止部件28抑制从轨道38的浮起,并向第二链轮62输送。
当第二传感器66检测到由第三链轮63输送的载带900的前头时,第一伺服电动机22及第二伺服电动机23使链轮61~64间歇地旋转元件间距P1(图2所示)量。当形成于载带900的前头部的卡合孔901b与第二卡合突起62a卡合时,通过第二链轮62而将载带900向带剥离单元70输送,通过带剥离单元70从载带900将盖带902剥离。并且,当形成于载带900的前头的卡合孔901b与第一卡合突起61a卡合时,通过第一链轮61将收纳于载带900的元件依次定位于供给位置21a并进行供给。
在输送中的载带900即输送带910由供料器21输送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输送带910按压抵接部31a,止动部件31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向停止部31c接近轨道38的方向摆动,而止动部件31的后下端与输送带910的上表面接触。
作业者将待机的载带900即待机带920插入到插入凹部32a与输送带910之间。然后,由于止动部件31的后下端与输送带910的上表面接触,因此待机带920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待机带920向下游的输送被阻止,待机带920在输送带910的上方待机。
待机带920被上游侧按压部件32按压于输送带910。因此,防止了待机带920的前端从输送带910的浮起,防止了待机带920的前端进入上游侧按压部件32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后端之间。
另外,输送带910卷绕于前方侧的带盘810。另外,待机带920卷绕于后方侧的带盘820。
如图6所示,当输送带910的后端被输送至比待机带920的前端更靠下游侧的位置时,成为待机带920载置在轨道38上的状态,形成于待机带920的前头部的卡合孔901b与第四卡合突起64a卡合。并且,由第四链轮64送给的载带900的前端从进入部33b向按压部33d的下方进入。并且,当形成于载带900的前头部的卡合孔901b与第三卡合突起63a卡合时,通过第三链轮63将载带900向第二链轮62输送,如上所述输送至供给位置21a。
当作为待机带920的载带900的前端按压抵接部31a时,止动部件31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而向停止部31c接近轨道38的上表面的方向摆动,止动部件31的后下端与新的输送带910(旧待机带920)抵接。
作业者将输送带910被全部送给的使用完的带盘810从带盘保持部50除去,并将新的卷绕有待机带920的带盘820保持于带盘保持部50。并且,作业者将新的待机带920的前端插入到插入凹部32a与输送带910之间,来安设新的待机带920。如上所述,止动部件31的后下端与新的输送带910抵接,因此新的待机带920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阻止待机带920向下游的输送,待机带920在输送带910的上方待机。
(带剥离单元)
接下来,使用图7~图14,对本实施方式的带剥离单元7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在供料器21的前端部,用于将输送到元件供给位置21a的载带900的盖带902剥离的带剥离单元70以可拆装的方式紧贴于供料器主体21b。
带剥离单元70对应于载带900的种类而准备有多个种类,与装配于供料器21的载带900的种类对应的带剥离单元70安装于供料器主体21b。在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准备有三种带剥离单元70A、70B、70C。
如图8~图11所示,带剥离单元70具有由向下开放的截面“コ”字形构成的单元主体71,单元主体71的两侧壁71a、71b的前后通过螺丝等紧固单元而固定于供料器主体21b的两侧面,在两侧壁71a、71b之间对载带900进行引导。在单元主体71的上壁71c在包含元件供给位置21a的预定位置形成切口部71c1,而从载带900的收纳部901a取出元件。
在单元主体71的上壁71c,将载带900的盖带902剥离的前端具有锐利的刀尖72a的板状的刀具部件72以覆盖切口部71c1的方式紧贴于载带900的上方位置。刀具部件72的刀尖72a配置在与将两端粘接于载带900的盖带902的一方的端部(卡合孔901b侧的端部)对应的位置。并且,刀具部件72的刀尖72a通过载带900的输送,插入基带901与盖带902之间,保持盖带902的另一方的端部的粘接状态,并将盖带902的一方的端部剥离。
在此,如图13所示,多个种类的载带900的卡合孔901b的间距相同,但是收纳部901a及收纳于其的元件的大小不同。因此,封闭收纳部901a的盖带902的宽度尺寸也对应于收纳部901a的大小而互不相同,由刀具部件72的刀尖72a剥离的盖带902的一方的端部位置(粘接位置)按照载带900的种类而不同。
随之,如图13所示,刀具部件72的刀尖72a位置以对应于盖带902的一方的端部的方式,配置在相对于载带900的中心分别离开了d1、d2、d3量的位置。这样,刀具部件72的刀尖位置对应于多种带剥离单元70A、70B、70C的种类而分别配置在载带900的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另外,抬起并折回剥离后的盖带902的一方的端部的板状的折回部件73以与载带90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的方式固定在单元主体71的上壁71c上。在盖带902的宽度方向上倾斜的倾斜面73a沿着载带900的输送方向以预定长度形成于折回部件73。折回部件73的倾斜面73a相对于刀具部件72沿盖带902的宽度方向突出。
折回部件73通过倾斜面73a将由刀具部件72的刀尖72a剥离后的盖带902的一方的端部逐渐抬起并折回,而使收纳有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21a的元件的收纳部901a的上表面开放(露出)。如图14所示,通过折回部件73的倾斜面73a而折回的盖带902被强制性地压入折回部件73与载带900(基带90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而维持收纳部901a的上表面的开放状态。
由此,不需要以往那样将盖带902折回并回收的格外的回收机构,能够将盖带902与载带900的基带901一体地回收。另外,图7中的74是用于一起回收载带900与盖带902的引导件,其固定在供料器主体21b的前端部。
在带剥离单元70的单元主体71的一方的侧壁71a的内侧形成有与载带900的种类对应的识别标记75,识别该识别标记75的识别传感器76安装在与一方的侧壁71a的内侧相向的供料器主体21b的侧面上。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如图12(A)~(C)所示,将具有黑白的色彩的代码沿着载带900的输送方向排列2列而构成识别标记75,通过由反射传感器构成的两个识别传感器76a、76b对该识别标记75进行识别。并且,由识别传感器76a、76b识别的2列的代码根据“白-白”、“白-黑”、“黑-白”来识别三种的带剥离单元70的种类。
在机外,通过操作员将与装配于供料器21的载带900的种类一致的上述结构的带剥离单元70安装于供料器主体21b。
安装有带剥离单元70(70A、70B、70C)的供料器21安设于元件供给部20,经由通信连接器80(参照图7)而从元件安装装置100的主体侧向供料器21侧供给电力,并将供料器ID等所需要的信息从供料器21侧传递至元件安装装置100的主体侧。由此,基于供料器21的序列ID,取得由装配于供料器21的载带900输送的元件的信息,并存储于元件安装装置100的控制装置200。同时,通过设于供料器21的识别传感器76(76a、76b)识别的带剥离单元70的种类的信息存储于元件安装装置100的控制装置200。
另外,在供料器主体21b上形成有表示供料器21的基准位置的供料器标记77。供料器标记77作为一例而形成在供料器21的前端上表面,在安装于供料器21的前端部的单元主体71的上壁71c及折回部件73上贯通有孔78,以使能够通过基板相机46从上方拍摄供料器标记77。
当在元件供给部20上安设供料器21时,控制装置200通过控制装置200的比较对照部200a将基于序列ID而取得的元件的信息与通过识别传感器76(76a、76b)识别的信息进行比较对照,在不一致的情况下,即,在判断为安装了与由供料器21输送的载带(元件)900不对应的种类的带剥离单元70的情况下,对操作员发出警告,催促带剥离单元70的更换。
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供料器主体21b的上表面设置显示部,在该显示部上显示基于比较对照部200a的比较对照结果。由此,操作员通过显示部的显示能够确认比较对照结果。
(图像处理)
接下来,基于图15对供给元件的载带从第一载带切换为第二载带的情况下的控制装置200的图像处理进行说明。在切换了载带的情况下,为了修正载带各自的个体差异、链轮与载带的啮合引起的元件的偏离,在吸附第二载带的最初的元件之前进行图像处理,而无论载带的个体差等如何,都能够通过吸嘴始终吸附元件的中心位置。
在图15中,由作为检测传感器的第一传感器65检测先行的第一载带的终端(步骤S100),接下来,当由第一传感器65检测到后续的第二载带的前端(步骤S102)时,在接下来的步骤S104中,快速输送与第二载带卡合的链轮来旋转预定量,输送至第二载带的前端与链轮卡合之前为止。
接下来,在步骤S106中,执行使链轮与第二载带的卡合孔901b啮合的啮合动作,链轮与第二载带的卡合孔901b啮合,而链轮被定位于原点。接下来,在步骤S108中,链轮旋转一定量,将最初的元件向元件供给位置21a供给。
此时,链轮从原点位置旋转一定量,由此收纳于第二载带的收纳部901a的最初的元件的中心位置应定位于元件供给位置21a的确定的目标位置,但是由于载带900的个体差异等,可能会产生元件的中心位置相对于目标位置偏离的情况。
在步骤S110中,移动台45移动,基板相机46定位于元件供给位置21a的上方位置,通过基板相机46拍摄最初的元件,并通过图像处理来识别元件的中心位置,取得元件的中心位置相对于目标位置的偏离量(ΔX,ΔY),并存储于控制装置200的存储器。在该情况下,在到步骤S108为止的期间使移动台45移动,能够将基板相机46预先定位于元件供给位置21a的上方位置。
在步骤S112中,基于基板相机46的中心与吸嘴的中心的偏移量来使移动台45移动,并且对移动台45进行存储于控制装置200的存储器的位置偏离量(ΔX,ΔY)的位置修正控制。由此,定位在最初的元件的中心与目标位置一致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吸嘴下降,通过吸嘴吸附最初的元件。此时,通过上述位置偏离量(ΔX,ΔY)的修正,元件由吸嘴可靠地吸附中心位置。然后,由吸嘴吸附的元件被安装在基板B的预定位置。另外,通过对最初的元件的中心相对于元件供给位置21a进行位置修正,而能够消除第一载带与第二载带的个体差异,因此第二个以后的元件通过基于链轮的载带的间距输送,能够几乎准确地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21a。因此,即使省略第二个以后的元件的图像处理也没有问题。
这样,在吸附切换了载带的情况下的最初的元件之前,进行图像处理来识别元件的中心位置,因此即使切换了载带也能够通过吸嘴准确地吸附元件的中心位置。由此,无论载带的个体差异等如何,都能够抑制元件的吸附错误。
另外,基板相机46对元件的中心位置的识别也可以在通过载带供给元件的中途进行1次或2次。这是因为,由于载带的元件的剩余量的减少,引出载带的负载发生变动,由此相对于载带的输送方向而产生偏差。
这样,吸附切换了载带的情况下的最初的元件之前和载带的中途的进行1、2次左右的图像处理来识别元件的中心位置,由此能够始终通过吸嘴准确地吸附元件的中心位置。而且,与对吸附的元件一次次地进行图像处理的情况相比,循环时间也不会变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如下的例子:通过供料器21而在不拼接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的情况下向元件供给位置21a连续地输送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上述通过供料器21具备:与第一载带卡合而将第一载带收纳的元件向元件供给位置21a输送的链轮61(62)和与待机的第二载带卡合而将第二载带输送到与链轮61卡合的位置的链轮63(64)。但是,对于本发明来说,供料器21的结构不作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链轮,只要是能够在不拼接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的情况下向元件供给位置21a连续地输送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的供料器21即可,可以是任意的结构。
这样,本发明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叙述的结构,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采取各种方式。
工业上的可用性
本发明的供料器适用于能够在不拼接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的情况下向元件供给位置连续地输送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20…元件供给部,21…供料器,21a…元件供给位置,21b…主体,70(70A、70B、70C)…带剥离单元,72…刀具部件,72a…刀尖,73…折回部件,75…识别标记,76…识别传感器,200…控制装置,200a…比较对照部,900…载带,901a…收纳部,902…盖带。
Claims (3)
1.一种供料器,能够在不拼接第一载带和第二载带的情况下向元件供给位置连续地输送所述第一载带和所述第二载带,所述供料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多种带剥离单元,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供料器的前端部,所述多种带剥离单元与由所述供料器输送的所述载带的种类对应;
刀具部件,设于所述多种带剥离单元,对所述载带的盖带的一端侧进行剥离而使收纳元件的收纳部开放;
识别标记,设于所述多种带剥离单元;
识别传感器,设于所述供料器的主体,对所述识别标记进行识别;及
比较对照部,对由所述识别传感器识别出的信息与收纳于所述载带的元件的信息进行比较对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盖带将两端部粘接于所述载带的基带,剥离所述盖带的刀具部件的刀尖对于各所述多种带剥离单元而配置在所述载带的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在所述带剥离单元具有折回部件,所述折回部件抬起被所述刀具部件剥离的所述盖带的一端侧并向所述盖带的另一端侧折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3/072783 WO2015029124A1 (ja) | 2013-08-26 | 2013-08-26 | フィー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19250A true CN105519250A (zh) | 2016-04-20 |
CN105519250B CN105519250B (zh) | 2018-12-21 |
Family
ID=52585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9110.5A Active CN105519250B (zh) | 2013-08-26 | 2013-08-26 | 供料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02399B2 (zh) |
EP (1) | EP3041335B1 (zh) |
JP (1) | JP6271563B2 (zh) |
CN (1) | CN105519250B (zh) |
WO (1) | WO201502912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56966A (zh) * | 2018-11-20 | 2021-06-29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部件补给系统及部件补给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893761B2 (en) * | 2010-09-08 | 2014-11-25 | Raytheon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improve reel feeder efficiency |
JP6427756B2 (ja) * | 2014-03-24 | 2018-11-2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部品露出機構の照合方法および照合システム |
JP6427757B2 (ja) * | 2014-03-24 | 2018-11-2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部品露出機構の照合方法および照合システム |
US10342168B2 (en) * | 2015-06-18 | 2019-07-02 | Fuji Corporation | Feeder |
US10390469B2 (en) * | 2015-09-08 | 2019-08-20 | Fuji Corporation | Tape feeder |
US10660249B2 (en) * | 2015-09-09 | 2020-05-19 | Fuji Corporation | Separate installation-type reel holding device |
JP6492289B2 (ja) * | 2015-10-14 | 2019-04-0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
JP6814503B2 (ja) * | 2015-10-23 | 2021-01-20 | 株式会社Fuji | テープ不正挿入検出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 |
CN108370661B (zh) * | 2015-12-24 | 2020-04-28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元件供给装置、表面安装机 |
DE102016108668B4 (de) * | 2016-05-11 | 2020-06-04 | Asm Assembly Systems Gmbh & Co. Kg | Werkzeug und Verfahren zum Verarbeiten einer Deckfolie eines Bauelementgurtes, Bauelement-Zuführvorrichtung |
WO2019180884A1 (ja) * | 2018-03-22 | 2019-09-26 | 株式会社Fuji | オートローディングフィーダの検査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機 |
JP6603893B2 (ja) * | 2018-05-22 | 2019-11-1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部品露出機構の照合方法および照合システム |
JP6572451B2 (ja) * | 2018-05-29 | 2019-09-1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
JP6572450B2 (ja) * | 2018-05-29 | 2019-09-1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
WO2019229993A1 (ja) | 2018-06-01 | 2019-12-05 | 株式会社Fuji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CN112586105B (zh) * | 2018-08-23 | 2022-03-08 | 株式会社富士 | 移动作业管理装置、安装系统及移动作业管理方法 |
CN115245067A (zh) * | 2020-03-10 | 2022-10-25 | 株式会社富士 | 带引导件管理系统 |
JP7105023B2 (ja) * | 2020-10-27 | 2022-07-22 | 株式会社Fuji | テープ不正挿入検出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75096A (ja) * | 1996-09-02 | 1998-03-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フリップチップ部品の実装装置 |
JP2005503677A (ja) * | 2001-09-19 | 2005-02-03 | マイデータ オートメーション アクチボラグ | コンポーネント装着機でコンポーネントを扱うシステム |
CN101450518A (zh) * | 2007-12-06 | 2009-06-10 | 株式会社理光 | 载带制作装置,元件插入装置及元件供应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662948B2 (ja) * | 1986-10-30 | 1997-10-15 | ニツト− システム テクノロジ− インコ−ポレ−テツド | チップテープのトップテープ除去装置 |
JP4117859B2 (ja) | 1998-06-24 | 2008-07-16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部品供給ユニット |
ATE288673T1 (de) * | 1998-12-22 | 2005-02-15 | Mydata Automation Ab |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on bauteilträgerband- informationen zu einem bauteil-bestückungsapparat und vorrichtung dafür |
US6332536B2 (en) * | 1999-11-03 | 2001-12-25 | Solectron Corporation | Component tape including a printed component count |
US7220095B2 (en) * | 2001-05-24 | 2007-05-22 | Lyndaker David W | Self-threading component tape feeder |
US7472737B1 (en) * | 2003-01-15 | 2009-01-06 | Leannoux Properties Ag L.L.C. | Adjustable micro device feeder |
JP2004228256A (ja) | 2003-01-21 | 2004-08-12 |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
DE60313464T2 (de) * | 2003-11-07 | 2008-01-10 | Mydata Automation Ab | Ein Verfahren und eine Anlage zur Aussetzung elektronischer Bauteilen |
JP4479616B2 (ja) * | 2005-07-13 | 2010-06-0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JP4539522B2 (ja) | 2005-10-12 | 2010-09-0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実装ラインにおける部品供給方法 |
US8353424B2 (en) * | 2009-01-27 | 2013-01-15 |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 Component feeder |
JP2010212681A (ja) | 2009-03-09 | 2010-09-24 | Koshoku Kin | 部品実装機用キャリアテープ自動供給装置 |
JP2011077096A (ja) * | 2009-09-29 | 2011-04-14 |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
JP5384398B2 (ja) | 2010-02-22 | 2014-01-08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フィーダ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
US8678065B2 (en) * | 2010-03-30 | 2014-03-25 | Sts Co., Ltd. | Carrier tape feeder |
KR102025369B1 (ko) * | 2012-09-12 | 2019-09-25 | 한화정밀기계 주식회사 | 부품 장착 장비용 테이프 공급 장치 및 테이프 공급 방법 |
JP6097938B2 (ja) * | 2014-01-27 | 2017-03-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部品照合方法および部品照合システム |
-
2013
- 2013-08-26 US US14/911,354 patent/US9802399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8-26 EP EP13892573.0A patent/EP3041335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8-26 CN CN201380079110.5A patent/CN105519250B/zh active Active
- 2013-08-26 WO PCT/JP2013/072783 patent/WO201502912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8-26 JP JP2015533811A patent/JP6271563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75096A (ja) * | 1996-09-02 | 1998-03-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フリップチップ部品の実装装置 |
JP2005503677A (ja) * | 2001-09-19 | 2005-02-03 | マイデータ オートメーション アクチボラグ | コンポーネント装着機でコンポーネントを扱うシステム |
CN101450518A (zh) * | 2007-12-06 | 2009-06-10 | 株式会社理光 | 载带制作装置,元件插入装置及元件供应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56966A (zh) * | 2018-11-20 | 2021-06-29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部件补给系统及部件补给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71563B2 (ja) | 2018-01-31 |
JPWO2015029124A1 (ja) | 2017-03-02 |
EP3041335A4 (en) | 2017-04-19 |
EP3041335B1 (en) | 2020-08-05 |
US20160185093A1 (en) | 2016-06-30 |
CN105519250B (zh) | 2018-12-21 |
US9802399B2 (en) | 2017-10-31 |
WO2015029124A1 (ja) | 2015-03-05 |
EP3041335A1 (en) | 2016-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19250A (zh) | 供料器 | |
CN105474773B (zh) | 元件安装装置 | |
CN105474770B (zh) | 供料器 | |
CN106465571B (zh) | 供料器 | |
CN105493651B (zh) | 供料器 | |
CN105474772B (zh) | 供料器 | |
CN107211563B (zh) | 换产调整辅助装置、元件安装机、换产调整辅助方法 | |
CN104885589B (zh) | 连接装置及连接带检测方法 | |
CN105007713B (zh) | 元件安装方法 | |
EP3270676A1 (en) | Feeder | |
JP6630914B2 (ja) |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 |
CN107006143B (zh) | 供料器 | |
CN104272892A (zh) | 自动存储带引导件的方法和设备 | |
JP6434500B2 (ja) | キャリアテープ検出装置および検知方法 | |
CN109923956A (zh) | 元件核对系统 | |
CN106416452A (zh) | 供料器 | |
WO2015162761A1 (ja) | テープ不正挿入検出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 | |
CN107409485A (zh) | 元件安装装置中的元件供给装置及供给方法 | |
US11032960B2 (en) | Feeder | |
JP6694980B2 (ja) | 部品実装装置 | |
JP2017084862A (ja) | テープ不正挿入検出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 | |
JP6543750B2 (ja) | 部品実装装置 | |
JP6759423B2 (ja) | 部品実装装置 | |
JP6480560B2 (ja) | 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 |
KR101463596B1 (ko) | 아이씨소자용 실드 제조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