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5067A - 带引导件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带引导件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5067A
CN115245067A CN202080097876.6A CN202080097876A CN115245067A CN 115245067 A CN115245067 A CN 115245067A CN 202080097876 A CN202080097876 A CN 202080097876A CN 115245067 A CN115245067 A CN 115245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tape guide
guide
management
fee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78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崎正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45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50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7Equipment tracking or labelling, e.g. tracking of nozzles, feeders or mounting hea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带引导件管理系统是管理带引导件的系统,该带引导件安装于进给收容元件的载带的带式供料器,能够使元件从载带露出。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具备:标签,针对每个带引导件而设置,示出个体识别信息;标签读取器,从标签读入个体识别信息;存储部,将个体识别信息与带引导件的管理信息相关联地存储;及管理装置,基于与由标签读取器读入的个体识别信息对应的管理信息来进行带引导件的管理。

Description

带引导件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带引导件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有获取对带引导件附加的识别码的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带引导件安装于进给收容元件的载带的带式供料器。带引导件具有元件露出部,该元件露出部使元件从用带式供料器进给的载带露出。元件露出部例如是在前端部将载带的盖带从基底带剥离的切割部件。
带引导件根据载带的种类、元件的种类而设置有多个种类。即,元件露出部形成为与载带的种类、元件的种类对应的形状。对带引导件附加的识别码根据该带引导件的种类而设定。该识别码例如是两列代码,对应于“白-白”、“白-黑”及“黑-白”这三个种类。
在上述系统中,当读取识别码时,进行该识别码与带式供料器的串行ID的比较比对。然后,在该比对不一致的情况下,视为安装于该带式供料器的带引导件不对应于由该带式供料器进给的载带,发出针对作业者的警告,催促该带引导件的更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3/15710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带引导件在元件露出部与载带相接地使元件从该载带露出,所以是起因于与载带的接触而容易发生形状变化等的消耗品。因此,当带引导件的使用期间变长或带剥离的次数变多时,起因于元件露出部的形状的经年变化等,有可能对带引导件的元件露出处理造成影响。然而,在上述系统中,只是根据带引导件的种类进行与带式供料器的比对,所以未进行带引导件各自的管理。
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行带引导件的单独管理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带引导件管理系统,管理带引导件,该带引导件安装于进给收容元件的载带的带式供料器,能够使所述元件从所述载带露出,其中,所述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具备:标签,针对每个所述带引导件而设置,示出个体识别信息;标签读取器,从所述标签读入所述个体识别信息;存储部,将所述个体识别信息与所述带引导件的管理信息相关联地存储;及管理装置,基于与由所述标签读取器读入的所述个体识别信息对应的所述管理信息来进行所述带引导件的管理。
根据本公开,能够管理安装于带式供料器的带引导件各自的单独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元件安装机的俯视图。
图3是载带的俯视图。
图4是在载带的图3所示的IV-IV处截断时的剖视图。
图5是安装于元件安装机的带式供料器的侧视图。
图6是安装于带式供料器的带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存储于存储部的带引导件的个体识别信息和管理信息的一个例子的关系的图。
图8是为了使用了带引导件的个体识别信息的比对而执行的控制例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9是为了使用了带引导件的个体识别信息的使用历史的更新而执行的控制例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0是为了使用了带引导件的个体识别信息的检查或更换的引导而执行的控制例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1是为了使用了带引导件的个体识别信息的使用限制的执行而执行的控制例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2是为了使用了带引导件的个体识别信息的带引导件的种类与载带的种类或带式供料器的种类的匹配程度的引导而执行的控制例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是一个变形方式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带引导件管理系统的概略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是管理安装于进给收容元件的载带的带式供料器的带引导件的系统。如图1所示,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具备元件安装机10、标签读取器20及主计算机30。元件安装机10与主计算机30相互通信连接。另外,标签读取器20与主计算机30相互通信连接。
2.元件安装机的概略结构
元件安装机10是进行元件向基板的安装的装置。如图2所示,元件安装机10具备基板运输部11、元件供给部12、元件移载部13、带盘保持部14及控制部15。以下,将进给元件的水平的运输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正交的运输基板的水平的运输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图2中纸面正背方向)设为Z轴方向。
基板运输部11是在Y轴方向上依次运输基板2的带式传送带等。元件供给部12将安装于基板2的电子元件等元件3供给到后述元件移载位置Ps。元件供给部12具有在后面详述的带式供料器50和能够装卸地安装该带式供料器50的多个槽12a。各槽12a分别在Y轴方向上排列地配置。对各槽12a设定有用于识别彼此的槽编号。元件供给部12使用带式供料器50使卷绕于带盘90的载带80在X轴方向上进给移动,将收容于该载带80的元件3运输至位于带式供料器50的前端侧的元件移载位置Ps。
元件移载部13具有能够装卸地安装吸嘴(未图示)的安装头13a。安装头13a能够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移动,并且能够在Z轴方向上升降。元件3使用负压等吸附于吸嘴。安装头13a利用吸嘴来吸附供给到元件移载位置Ps的元件3,之后,利用基板运输部11使该元件3位置移动至定位于预定的安装位置的基板2,解除吸嘴对元件的吸附,将该元件3安装于基板2。
带盘保持部14是能够更换地保持卷绕有载带80的带盘90的部位。此外,带盘保持部14也可以能够在作为载带80的进给方向的X轴方向上排列地配置两个带盘90。
控制部15是控制元件安装机10(具体而言,基板运输部11、元件供给部12及元件移载部13)的动作的部位。控制部15具有CPU、存储器,依照预先决定的程序执行各种控制处理。
3.载带及带盘的结构
载带80是收容元件3的带。载带80与元件3的大小、形状等对应地准备有多个种类。如图3及图4所示,载带80包括基底带81、盖带82及下封带83。
基底带81是作为载带80的基部的带。基底带81设置有元件收容部81a和进给孔81b。元件收容部81a是形成收容元件3的空间的部位。元件收容部81a设置于基底带81的带宽度方向中央部。元件收容部81a在带长度方向上隔开预定间距间隔地设置。进给孔81b是用于在X轴方向上进给载带80的贯通孔。进给孔81b设置于基底带的带宽度方向端部。进给孔81b在带长度方向上隔开预定间距间隔地设置。
盖带82是封堵基底带81的元件收容部81a的开口的带。盖带82利用粘接剂粘接于基底带81的带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上表面。下封带83是防止收容于元件收容部81a的元件3的脱落的带。下封带83利用粘接剂粘接于基底带81的下表面。
带盘90是卷绕载带80的圆盘状的部件。此外,带盘90可以与载带80的大小、形状等对应地准备多个种类。带盘90能够更换且能够旋转地保持于带盘保持部14。带盘90能够旋转地保持于带盘保持部14。带式供料器50能够在安装于槽12a的状态下,从保持于带盘保持部14的带盘90引出载带80。
4.带式供料器的结构
带式供料器50是将通过在X轴方向上进给载带80而将元件3供给到元件移载位置Ps的装置。带式供料器50与载带80的大小、形状等对应地准备有多个种类。带式供料器50安装于元件供给部12的槽12a。带式供料器50是能够利用进给部将带端部被插入于插入部的载带80进给至元件移载位置Ps的自动装载供料器。
如图5所示,带式供料器50具有供料器主体51、第一进给部52、第二进给部53、带按压部54、带引导件60及控制部55。
供料器主体51形成为扁平的箱形状。供料器主体51具有插入部51a和运输路51b。插入部51a是作为运输对象的载带80的带端部所插入的部位。运输路51b是从下侧支承在插入部51a插入有带端部的载带80的轨道。在插入部51a插入有带端部的载带80由带按压部54按压到运输路51b的上表面。
第一进给部52是沿着运输路51b在X轴方向上将带端部被插入于插入部51a的载带80进给至元件移载位置Ps附近的部位。第一进给部52具有一对导带齿轮52a、52b和马达52c。
导带齿轮52a、52b分别是具有与载带80的进给孔81b卡合的齿的旋转部件。导带齿轮52a、52b分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供料器主体51。一对导带齿轮52a、52b在作为带运输方向的Y轴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导带齿轮52a、52b分别以使该齿从运输路51b的上表面稍微向上方突出的方式配置于运输路51b的下方。
马达52c是使导带齿轮52a、52b旋转的步进马达。马达52c经由减速机连结于各导带齿轮52a、52b。马达52c使导带齿轮52a、52b各旋转载带80的元件收容部81a的间距间隔量地在X轴方向上进给载带80。当在导带齿轮52a、52b的齿与在插入部51a插入有带端部的载带80的进给孔81b卡合的状态下驱动马达52c时,该载带80在X轴方向上送出至元件移载位置Ps附近。
第二进给部53是在由带引导件60限制向上方及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状态下在X轴方向上将进给至元件移载位置Ps附近的载带80进一步进行进给而引入到该元件移载位置Ps的部位。第二进给部53具有一对导带齿轮53a、53b和马达53c。
导带齿轮53a、53b分别是具有与载带80的进给孔81b卡合的齿的部位。导带齿轮53a、53b分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供料器主体51。一对导带齿轮53a、53b在作为带运输方向的Y轴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导带齿轮53a、53b分别以使该齿从带引导件60的运输面向上方稍微突出的方式配置于该运输面的下方。
马达53c是使导带齿轮53a、53b旋转的步进马达。马达53c经由减速机连结于各导带齿轮53a、53b。马达53c使导带齿轮53a、53b各旋转载带80的元件收容部81a的间距间隔量地在X轴方向上进给载带80。当在导带齿轮53a、53b的齿与带端部到达元件移载位置Ps附近的载带80的进给孔81b卡合的状态下驱动马达53c时,该载带80在X轴方向上被引入到元件移载位置Ps。
5.带引导件的结构
带引导件60是一边引导在运输路51b上运输的载带80一边将该载带80内的元件3供给到元件移载位置Ps的部件。带引导件60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能够相对于带式供料器50进行装卸。带引导件60与载带80的大小、形状等对应地准备有多个种类。
带引导件60配置于运输路51b的X轴方向下游侧。带引导件60能够按压载带80的上表面,并且能够使元件3从载带80的基底带81的元件收容部81a露出。带引导件60对供料器主体51向下方施力并被按压,即使载带80的带厚发生改变,也按压该载带80的上表面,从而能够防止该载带80的翘起,使导带齿轮53a、53b向进给孔81b的卡合变可靠。
如图6所示,带引导件60具有引导部61。引导部61是引导载带80的部位。引导部61沿着X轴方向延伸,形成为剖面U字状。引导部61具有上壁部62和一对侧壁部63。上壁部62具有限制载带80向上方的移动而防止载带80的翘起的功能。另外,一对侧壁部63分别具有限制载带80向带宽度方向的移动的功能。
带引导件60具有元件露出部64。元件露出部64是使基底带81的元件收容部81a内的元件3露出的部位。元件露出部64通过在紧接着元件移载位置Ps之前将盖带82从载带80的基底带81剥离,从而使元件3露出。
元件露出部64具有舌部64a和刃部64b。舌部64a是在载带80的运输过程中插入于基底带81与盖带82之间的部位。刃部64b插入于基底带81与盖带82的粘接部位,是将盖带82从基底带81部分地剥离的部位。
在带引导件60的引导部61的上壁部62,设置有开口部62a。开口部62a通过切除上壁部62的一部分而形成。舌部64a以经由开口部62a露出到外部的方式配置。舌部64a以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舌部64a形成为板状,以使板面成为水平的方式配置。舌部64a在X轴方向的下游侧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引导部61。舌部64a以使前端部朝向X轴方向上流侧的状态配置。
舌部64a在载带80的带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该预定宽度以比载带80的带幅小的方式设定。舌部64a以偏向在载带80的宽度方向上在基底带81粘接有盖带82的该带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一个带宽度方向端部侧(具体而言,与设置有进给孔86的侧相反一侧)的方式配置。舌部64a以使前端部成为山型且偏向一个带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形成。舌部64a以使前端部位于基底带81的元件收容部81a的正上的方式配置。
刃部64b设置于舌部64a的前端中的偏向带宽度方向中的某一方向的部位。刃部64b与在载带80的基底带81粘接有盖带82的带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一个带宽度方向端部侧(具体而言,与设置有进给孔81b的侧相反一侧)对应地设置。刃部64b在载带80的一个带宽度方向端部插入于基底带81与盖带82之间,将盖带82部分地从基底带81剥离,在元件移载位置Ps处使基底带81的元件收容部81a内的元件3露出。
带引导件60另外具备折返部65。折返部65是在从基底带81剥离盖带82的带宽度方向一端部之后抬升该盖带82的剥离侧的带宽度方向一端部而折返的部位。折返部65比舌部64a靠带运输方向X下游侧配置,并且比元件移载位置Ps靠X轴方向上流侧配置。折返部65形成为板状,以使宽度从X轴方向上流侧向X轴方向下游侧变大的方式形成。折返部65以堵塞开口部62a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配置。
控制部55是控制带式供料器50的动作的部位。具体而言,控制部55基于配置于带式供料器50的供料器主体51的各处的传感器等的探测结果(具体而言,载带80的有无),控制马达52c、53c的驱动。控制部55具有CPU、存储器,依照预先决定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
对带盘90附加有示出用于识别带盘90的个体识别信息的带盘标签90a。该带盘标签90a在印字于密封件的状态下紧贴于带盘90。带盘标签90a例如在将卷绕于带盘90的载带80所收容的元件3的代码(例如,可以是制造商等设定的元件的型号等。以下,称为元件代码。)与该带盘90相关联地登记时被赋予。带盘标签90a所示的个体识别信息例如是条形码等一维码、二维码。该个体识别信息是带盘90各自的信息,例如,包括用带盘90的大小、带盘宽度等区分的种类、串行编号、厂家等信息。
另外,对带式供料器50附加有示出用于识别带式供料器50的个体识别信息的供料器标签50a。供料器标签50a在印字于密封件的状态下紧贴于带式供料器50。供料器标签50a所示的个体识别信息例如是条形码等一维码、二维码。该个体识别信息是带式供料器50各自的信息,例如,包括用带式供料器50的大小、宽度等区分的种类、串行编号、厂家等。
进而,对带引导件60附加有示出用于识别带式供料器50的个体识别信息的带引导件标签60a。带引导件标签60a在印字于密封件的状态下紧贴于带引导件60。带引导件标签60a所示的个体识别信息例如是条形码等一维码、二维码。该个体识别信息是带引导件60各自的信息,例如,包括用带引导件60的大小、带对应宽度等区分的种类、串行编号、厂家等。
6.标签读取器的结构
标签读取器20是从上述各标签50a、60a、90a读入个体识别信息的装置。特别是,标签读取器20能够从带引导件标签60a读入个体识别信息。标签读取器20设置于进行将带引导件60相对于带式供料器50进行装卸的作业的工场等。标签读取器20是能够由作业者随身携带的手持型的读取器,或者是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供料器主体51或设置于保管带引导件60的管理仓库的读取器。
如图1所示,标签读取器20具备标签读取部21、控制部22、显示部23及通信部24。
标签读取部21是从标签50a、60a、90a读取示出个体识别信息的条形码、二维码等代码的部位。标签读取部21连接于控制部22。由标签读取部21读取的代码被供给到控制部22。
控制部22是基于从标签读取部21供给的代码来执行各种控制的部位。控制部22具有CPU、存储器,依照预先决定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控制部22连接于通信部24。通信部24例如是能够通过无线LAN、有线LAN等而与主计算机30进行通信的部位。控制部22在从标签读取部21供给代码的情况下,探测进行代码读取的情况,并且经由通信部24将该读取到的代码发送到主计算机30。
控制部22从通信部24发送特别是在校验作业时读取的代码。此外,校验作业是指连续地或单独地读取供料器标签50a、带引导件标签60a及带盘标签90a的各代码,检查带式供料器50、带引导件60及带盘90例如在元件安装机10内是否按照正确的对应关系准备的作业。
校验作业例如在带引导件60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且对该带式供料器设置有卷绕载带80的带盘90的状态具体而言安装有带引导件60的带式供料器50安装于元件安装机10的槽12a且卷绕载带80的带盘90保持于元件安装机10的带盘保持部14的状态下进行。
显示部23是能够使作业者视觉辨认的显示装置。显示部23连接于控制部22。显示部23依照来自控制部22的指示进行各种画面显示。
7.主计算机的结构
主计算机30是能够进行作为管理对象的元件安装机10的控制,并且能够管理安装于元件安装机10的带引导件60等安装部件(具体而言,带式供料器50、带引导件60及带盘90)的管理装置。主计算机30具有CPU、存储器、控制电路,依照预先决定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
如图1所示,主计算机30具备控制部31、存储部32、通信部33及显示部34。控制部31具有更新部31a、使用控制部31b、第一引导控制部31c、读出部31d、使用限制部31e、是否成功合计部31f及第二引导控制部31g。
存储部32例如存储有用于控制元件安装机10等的控制程序、用于生产基板2的任务数据D1、及用于管理元件安装机10、带式供料器50及带引导件60等的管理数据D2等。控制部31能够从存储部32读入控制程序而执行,控制元件安装机10,并且特别管理带引导件60。通信部33是能够与标签读取器20的通信部24进行通信的部位。显示部34是能够使作业者视觉辨认的显示装置。显示部34依照来自控制部31的指示进行各种画面显示。
任务数据D1例如是决定存在利用元件安装机10安装于基板2的元件3的槽12a的位置、顺序及基板2的生产张数等生产计划等的数据。主计算机30将任务数据D1发送到元件安装机10。元件安装机10依照来自主计算机30的任务数据D1而按顺序将多个元件3安装于基板2。
另外,元件安装机10能够从安装于槽12a的带式供料器50获取能够供给的元件3的元件代码、能够供给的元件3的最大数量、所供给的(所使用的)元件3的数量等元件信息,并且能够将该元件信息与槽12a的槽编号及带式供料器50或带盘90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关联地发送到主计算机30。主计算机30当接收到来自元件安装机10的元件信息时,将该元件信息与带式供料器50或带盘90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关联地存储于存储部32。
另外,元件安装机10能够从安装于槽12a的带式供料器50获取表示在利用带引导件60的元件露出部64进行元件3的露出处理时进行该元件露出处理的意思和该元件露出处理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是否成功的信息,并且能够将该信息与带式供料器50或带引导件60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关联地发送到主计算机30。主计算机30当接收到来自元件安装机10的信息时,如在后面详述那样,使控制部31的更新部31a基于该信息来执行存储于存储部32的信息的更新处理。
主计算机30能够运算在安装于槽12a的带式供料器50或保持于带盘保持部14的带盘90中产生元件用尽的元件用尽时刻等。例如,主计算机30基于元件3的剩余数量、每一张生产的基板2所使用的元件3的数量、基板2的生产速度、元件3的减少率等,运算上述元件用尽时刻。
另外,管理数据D2例如包括表示在元件安装机10的槽12a处是否安装有带式供料器50的数据、表示在带盘保持部14是否配置有带盘90的数据等。另外,管理数据D2可以包括针对元件安装机10的每个安装部件而表示能够与该安装部件对应的部件种类的数据。例如,可以包括针对每个带式供料器50而表示能够安装于该带式供料器50的带引导件60的种类和能够与该带式供料器50对应的带盘90的种类的数据。
主计算机30将元件安装机10的槽编号、安装于元件安装机10的槽12a的带式供料器50的个体识别信息、安装于该带式供料器50的带引导件60的个体识别信息、保持于与该带式供料器50对应的带盘保持部14的带盘90的个体识别信息及包含卷绕于该带盘90的载带80所收容的元件3的元件代码的元件信息相互关联,作为管理数据D2而存储于存储部32。
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当利用通信部33接收到从标签读取器20供给的代码时,使用该接收到的代码所表示的个体识别信息,进行是否适当地安装有元件安装机10的各安装部件(具体而言,带式供料器50、带引导件60及带盘90)的比对。然后,控制部31将由标签读取器20读入个体识别信息的安装部件的比对结果通知给标签读取器20。
标签读取器20的控制部22当接收到该比对结果时,在该比对结果为正常时,使该正常的意思、元件安装机10中的各安装部件的关联性显示于显示部23,另一方面,在该比对结果为异常时,使比对错误的意思、在元件安装机10中误安装的安装部件显示于显示部23。
另外,如图7所示,管理数据D2特别包含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带引导件60的管理信息。该带引导件60的管理信息至少包含表示带引导件60的使用历史、带引导件60的所在信息的数据。另外,该管理信息可以包括表示带引导件60的厂家的信息。
作为使用历史,包括带引导件60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安装次数、由元件露出部64进行元件露出处理的露出处理次数等使用次数,并且还包括针对该露出处理次数的该元件露出处理的是否成功的程度(例如,成功次数、成功率或失败次数、失败率)等。
此外,使用历史可以是从该带引导件60的使用开始、检查结束起的使用历史。另外,在安装有该带引导件60的带式供料器50存在多个的情况下,使用历史可以针对安装该带引导件60的每个带式供料器50而决定。或者,在安装有该带引导件60的带式供料器50的种类存在多个的情况下,使用历史可以针对安装该带引导件60的带式供料器50的每个种类而决定。
另外,使用历史可以包括带引导件60的制造年月日等制造时间、其制造后可使用期间(例如1年、3年等)等信息。另外,作为带引导件标签60a内的信息,可以包括由标签读取器20读取该带引导件60的个体识别信息的读入年月日或从该带引导件60单独地被密闭的袋子、箱子能够使用地取出的取出年月日等使用开始时、从该带引导件60的使用开始起的可使用期间等信息。此外,制造后可使用期间或使用开始后可使用期间可以决定为预计无法在通常使用环境下由带引导件60适当地进行元件露出处理的期间。
另外,所在信息包括在工场内使用该带引导件60的元件安装机10的识别信息、位置、在管理仓库中保管有该带引导件60的保管位置、搬运该带引导件60的搬运车的位置等所在位置。
8.带引导件管理系统的动作及效果
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当在校验作业时等(图8所示的步骤S101),由标签读取器20从带式供料器50的供料器标签50a、带引导件60的带引导件标签60a或带盘90的带盘标签90a读取示出个体识别信息的代码时,该读取的代码被发送到主计算机30。
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当接收到来自标签读取器20的代码时(步骤S102),利用读出部31d从存储部32读出与该代码所表示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关联的管理数据D2(步骤S103),利用使用控制部31b依照该读出的管理数据D2进行读入该个体识别信息的安装部件的比对(步骤S104)。然后,控制部31经由通信部33将该比对结果通知给标签读取器20(步骤S105)。
标签读取器20的控制部22当接收到来自主计算机30的比对结果时,在该比对结果为正常时,使该正常的意思、进而元件安装机10中的各安装部件的关联性显示于显示部23,另一方面,在该比对结果为异常时,使比对错误的意思、进而在元件安装机10中误安装的安装部件显示于显示部23。
当进行该错误显示时,作业者被催促误安装的安装部件的更换、修理,能够应对比对错误。因而,能够通过上述标签读取器20与主计算机30的配合,防止误安装的安装部件维持为安装于元件安装机10的状态。
另外,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当接收到从元件安装机10侧(具体而言,带式供料器50)发送的进行元件露出部64中的元件露出处理的意思和表示该元件露出处理的是否成功的信息(图9所示的步骤S111)时,利用读出部31d读出作为管理数据D2而存储于存储部32的该元件安装机10的安装部件的使用历史(步骤S112),利用更新部31a来执行更新该使用历史的处理(步骤S113)。
例如,控制部31的更新部31a使存储于存储部32的由该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次数递增“1”,并且在该元件露出处理失败的情况下,使存储于存储部32的由该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的失败次数递增“1”。进而,在使露出处理次数、失败次数递增的情况下,运算存储于存储部32的由该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的失败率。此外,该失败率是指进行由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的露出处理次数中的该元件露出处理失败的失败次数所占的比例。
此外,上述使用历史(特别是,失败次数及失败率)的更新仅针对在该更新时间点安装有该带引导件60的带式供料器50或仅针对该带式供料器50的种类即可,也可以不针对未安装该带引导件60的带式供料器50进行,或不针对该带式供料器50的种类进行。
主计算机30的存储部32针对每个带引导件60或针对带引导件60的每个种类,将设定为使用应被限制的下限的使用限制次数、使用限制失败次数或使用限制失败率作为使用限制阈值而存储,并且存储有作为应对作业者引导带引导件60的检查时期、更换时期等的使用次数而设定的引导设定次数。此外,引导设定次数是预计无法适当地进行由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的下限次数,以比上述使用限制次数少的方式设定。
控制部31在上述校验作业时或上述更新处理时,利用读出部31d读出与存储于存储部32的对应的带引导件60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关联的使用历史(图10所示的步骤S121及图11所示的步骤S131),利用使用控制部31b基于该使用历史来控制该带引导件60的使用。使用控制部31b针对每个带引导件60而执行该使用控制。
具体而言,使用控制部31b比较基于带引导件60的使用次数和引导设定次数,判别该使用次数是否为该引导设定次数以上(步骤S122)。另外,比较该使用次数和使用限制次数,判别该使用次数是否为该使用限制次数以上,并且比较由该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的失败次数或失败率和使用限制失败次数或使用限制失败率,判别该失败次数是否为该使用限制失败次数以上或该失败率是否为该使用限制失败率以上(步骤S132)。然后,使用控制部31b基于上述判别结果来控制该带引导件60的使用。
例如,控制部31在带引导件60的使用次数小于引导设定次数时,不对该带引导件60进行针对作业者的检查、更换的引导处理。另一方面,在带引导件60的使用次数为引导设定次数以上时,利用第一引导控制部31c对该带引导件60进行针对作业者的检查、更换的引导处理(步骤S123)。
作为上述引导处理,例如,使设置于元件安装机10的显示装置(未图示)、标签读取器20的显示部23或主计算机30的显示部34进行将该带引导件60的检查时期等到来这一情况告知给作业者的显示,使该到来自身和该到来时期显示。
根据上述引导处理,能够在无法对带引导件60分别适当地进行由该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之前,对作业者催促该带引导件60的检查、更换。作业者在被催促带引导件60的检查、更换的情况下,检查或更换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带引导件60。因此,能够使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带引导件60始终维持为最佳的状态,能够确保使用了元件安装机10中的带引导件60的适当的元件露出处理。由此,能够易于使由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成功”,抑制生产效率下降。
另外,控制部31在带引导件60的使用次数小于使用限制次数且由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的失败次数或失败率小于使用限制失败次数或使用限制失败率时,不限制该带引导件60的使用,而允许。另一方面,在带引导件60的使用次数为使用限制次数以上、或者由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的失败次数或失败率为使用限制失败次数或使用限制失败率以上时,利用使用限制部31e来限制该带引导件60的使用(步骤S133)。
作为该使用限制,例如,进行对元件安装机10请求禁止由该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除了该禁止之外或代替该禁止而对作业者催促不进行由该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的显示。
根据上述使用限制,能够对作业者催促针对每个带引导件60,限制使用次数、元件露出处理的是否成功的程度不满足预定的使用限制条件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或进而限制该使用。作业者能够在带引导件60的使用被限制的情况下,检查或更换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带引导件60,再次开始由带式供料器50供给元件3。因此,能够在执行元件露出处理的基础上消除无法维持最佳的状态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能够维持使用了元件安装机10中的带引导件60的适当的元件露出处理。由此,能够易于使由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成功”,抑制生产效率下降。
此外,上述带引导件60的使用限制既可以只是针对能够安装该带引导件60的所有的带式供料器50中的满足使用限制的条件(特别是,与失败次数、失败率有关的条件)的带式供料器50,或也可以只是针对能够安装该带引导件60的带式供料器50的所有种类中的满足使用限制的条件(特别是,与失败次数、失败率有关的条件)的带式供料器50的种类。
只要如上述那样带引导件60的使用限制只是针对特定的带式供料器50,则不满足使用限制的条件的带式供料器50或针对该种类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就被允许,带引导件60的使用虽然是限定的,但仍继续。因此,能够防止白白地废弃带引导件60,能够使带引导件60的使用变高效,能够考虑带引导件60的废弃,抑制带引导件60的持有数量(即,库存数)变多。
此外,也可以在带引导件60的更换开始时、更换完成后由作业者对设置于主计算机30等的操作部进行预定操作,从而控制部31执行带引导件60的使用限制、使用再次开始。
另外,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能够利用是否成功合计部31f针对带引导件60的每个种类而对元件露出处理的是否成功的程度进行合计。具体而言,控制部31首先读出与作为管理数据D2而存储于存储部32的所有的带引导件60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关联的该带引导件60的使用历史(图12所示的步骤S141)。然后,利用是否成功合计部31f,针对带引导件60的每个种类而汇总该使用历史,针对该带引导件60的每个种类而对元件露出处理的是否成功的程度进行合计(步骤S142)。
上述是否成功的程度是对种类相同的所有的带引导件60的各露出处理次数进行总计的总露出处理次数中的元件露出处理成功的总成功次数与失败的总失败次数的比例。该是否成功的程度例如是相对于上述总露出处理次数而对这些带引导件60的各失败次数进行总计的总失败次数所占的比例即总失败率或相反地对这些带引导件60的各成功次数进行总计的总成功次数所占的比例即总成功率。另外,该是否成功的程度可以针对带式供料器50进行元件露出处理的载带80的每个种类或针对安装带引导件60的带式供料器50的每个种类而划分地合计。
控制部31当如上述那样针对带引导件60的每个种类而对元件露出处理的是否成功的程度进行合计时,利用第二引导控制部31g对作业者进行表示基于该合计结果的带引导件60的种类与载带80(特别是该种类)或带式供料器50(特别是该种类)的匹配程度的引导(步骤S143)。例如,第二引导控制部31g使显示部34等显示该匹配程度。当进行该处理时,在显示部34显示带引导件60的种类与载带80或带式供料器50的匹配程度。
此外,引导的匹配程度既可以是指作为合计结果的总失败率自身、总成功率自身,也可以将这些总失败率、总成功率例如表示为“优”、“良”、“及格”、“不及格”这四个等级。
作业者能够观察如上述那样引导的匹配程度,针对带引导件60的每个种类而掌握相容性良好或相反相容性差的载带80或带式供料器50。在该情况下,作业者能够针对特定的载带80、带式供料器50而消除相容性差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能够针对特定的载带80、带式供料器50而仅使用相容性良好的带引导件60。因此,能够在使在元件安装机10中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带引导件60执行针对载带80的元件露出处理的基础上,确保该带引导件60的适当使用。
这样,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管理带引导件60,该带引导件60安装于进给收容元件3的载带80的带式供料器50,能够使元件3从载带80露出。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具备:带引导件标签60a,针对每个带引导件60而设置,示出个体识别信息;标签读取器20,从带引导件标签60a读入个体识别信息;存储部32,将个体识别信息与作为管理数据D2的带引导件60的管理信息相关联地存储;及主计算机30,基于与由标签读取器20读入的个体识别信息对应的管理信息来进行带引导件60的管理。
根据该结构,能够管理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带引导件60各自的单独使用。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带引导件60的上述管理信息包括带引导件60的使用历史,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当在带引导件60中进行使元件3从载带80露出的元件露出处理的情况下,更新与存储于存储部32的该带引导件60的个体识别信息对应的使用历史。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带引导件60各自的使用历史与个体识别信息对应地积蓄。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带引导件60的上述管理信息包括带引导件60的使用历史,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基于存储于存储部32的使用历史来控制带引导件60的使用。根据该结构,能够依照带引导件60的使用历史实现该适当使用。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基于存储于存储部32的使用历史,对作业者进行催促带引导件60的检查或更换的引导。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无法对带引导件分别适当地进行元件露出处理之前,对作业者催促该带引导件60的检查、更换,所以能够使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带引导件60始终维持为最佳的状态。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在作为使用历史的使用次数为引导设定次数以上的情况下,对作业者进行催促带引导件60的检查或更换的引导,或在作为使用历史的元件露出处理失败的失败次数为使用限制失败次数以上或失败率为使用限制失败率以上的情况下,对作业者进行催促不由该带引导件60进行元件露出处理的引导。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无法对带引导件分别适当地进行元件露出处理之前,对作业者催促该带引导件60的检查、更换,所以能够使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带引导件60始终维持为最佳的状态。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使用历史包括执行元件露出处理的露出处理次数及元件露出处理的是否成功的程度。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新露出处理次数及其是否成功的程度,或基于该露出处理次数及其是否成功的程度来控制带引导件60的使用。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从存储部32读出与由标签读取器20读入的个体识别信息对应的是否成功的程度,在作为该是否成功的程度的元件露出处理失败的失败次数或失败率为使用限制失败次数以上或使用限制失败率以上的情况下,限制该个体识别信息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根据该结构,限制元件露出处理的失败次数或失败率变高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所以能够在执行元件露出处理的基础上消除无法维持最佳的状态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能够维持使用了元件安装机10中的带引导件60的适当的元件露出处理。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使用历史包括带引导件60使元件3露出的载带80的每个种类或安装带引导件60的带式供料器50的每个种类的露出处理次数及所述是否成功的程度。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新载带80的每个种类或带式供料器50的每个种类的带引导件60的露出处理次数及其是否成功的程度,或基于该露出处理次数及其是否成功的程度来控制带引导件60的使用。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从存储部32读出与由标签读取器20读入的个体识别信息对应的是否成功的程度,在作为该是否成功的程度的元件露出处理失败的失败次数或失败率为使用限制失败次数以上或使用限制失败率以上的情况下,限制针对与该是否成功的程度对应的载带的种类或带式供料器的种类的该个体识别信息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根据该结构,限制针对特定种类的载带80或带式供料器50的元件露出处理的失败次数或失败率变高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所以能够在执行元件露出处理的基础上消除无法维持最佳的状态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能够维持使用了元件安装机10中的带引导件60的适当的元件露出处理。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针对带引导件60的每个种类而对是否成功的程度进行合计,基于该合计的是否成功的程度,对作业者进行表示与带引导件的每个种类的载带或带式供料器的匹配程度的引导。根据该结构,能够对作业者示出针对带引导件60的每个种类而相容性良好或相反相容性差的载带80或带式供料器50,所以能够在使在元件安装机10中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带引导件60执行针对载带80的元件露出处理的基础上,确保该带引导件60的适当使用。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匹配程度是元件露出处理成功的成功次数与失败的失败次数的比例。根据该结构,能够对作业者示出由带引导件60进行的元件露出处理成功的成功次数与失败的失败次数的比例。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带式供料器50是自动装载供料器,该自动装载供料器具有:插入部51a,供载带80的带端部插入;及进给部52、53,将带端部被插入于插入部51a的载带80进给至元件移载位置Ps。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带引导件60的单独管理应用于带式供料器50、带引导件60及带盘90(甚至载带80)的配置位置关系严格的自动装载供料器。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标签读取器20是能够由作业者随身携带的手持型的读取器,或者是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的供料器主体51或设置于保管带引导件60的管理仓库的读取器。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合适部位读入带引导件60的单独识别信息,进行该带引导件60的单独管理。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当在带引导件60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0且针对带式供料器50而设置有卷绕载带80的带盘90的状态下进行的校验作业时,由标签读取器20从带引导件标签60a读入个体识别信息。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校验作业时读出与带引导件60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关联的管理数据D2。
另外,在带引导件管理系统1中,带引导件60的上述管理信息包含带引导件60的使用历史,在由标签读取器20读入了个体识别信息时,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读出存储于存储部32的使用历史,并基于该使用历史来控制该带引导件60的使用。根据该结构,能够依照在个体识别信息的读入时从存储部读出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历史实现该适当使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引导件标签60a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标签”。主计算机30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管理装置”。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更新部”、“使用控制部”、“第一引导控制部”、“读出部”、“使用限制部”、“是否成功合计部”及“第二引导控制部”。
9.变形方案
然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关于元件安装机10中的带引导件60的使用而进行带引导件60各自的单独管理。但是,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3所示,在带引导件60在具有多个保管架的管理仓库70中被保管时或在多个管理仓库70中的某个管理仓库70中被保管时,也可以应用于针对每个带引导件60而管理针对管理仓库70的入库及出库的情况。
例如,也可以在管理仓库70的入库口及出库口配置有标签读取器20的基础上,每当带引导件60入库及出库时,该标签读取器20从带引导件60的带引导件标签60a读入个体识别信息,主计算机30的控制部31从存储部32读出与该读入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关联的所在位置,控制部31的出库入库管理部31h更新该所在位置。
根据该变形方式,能够依照针对管理仓库70的带引导件60的入库及出库来更新存储部32内的所在位置的信息,能够管理针对管理仓库70的带引导件70的入库及出库。因此,能够易于掌握管理仓库70中的带引导件60的持有数量,由此,能够实现工场内的带引导件60的持有数量的最佳化。另外,只要能够对作业者引导存储部32内的所在位置,就能够针对每个带引导件60而使作业者容易地确认管理行驶70中的所在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带引导件管理系统2:基板3:元件10:元件安装机20:标签读取器22:控制部30:主计算机(管理装置)31:控制部31a:更新部31b:使用控制部31c:第一引导控制部31d:读出部31e:使用限制部31f:是否成功合计部31g:第二引导控制部32:存储部50:带式供料器50a:供料器标签60:带引导件60a:带引导件标签64:元件露出部70:管理仓库80:载带90:带盘90a:带盘标签。

Claims (16)

1.一种带引导件管理系统,管理带引导件,所述带引导件安装于进给收容元件的载带的带式供料器,能够使所述元件从所述载带露出,其中,
所述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具备:
标签,针对每个所述带引导件而设置,示出个体识别信息;
标签读取器,从所述标签读入所述个体识别信息;
存储部,将所述个体识别信息与所述带引导件的管理信息相关联地存储;及
管理装置,基于与由所述标签读取器读入的所述个体识别信息对应的所述管理信息来进行所述带引导件的管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管理信息包含所述带引导件的使用历史,
所述管理装置具有更新部,当在所述带引导件中进行使所述元件从所述载带露出的露出处理的情况下,所述更新部更新与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该带引导件的所述个体识别信息对应的所述使用历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管理信息包含所述带引导件的使用历史,
所述管理装置具有使用控制部,所述使用控制部基于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使用历史来控制所述带引导件的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管理装置具有第一引导控制部,所述第一引导控制部基于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使用历史,对作业者进行催促所述带引导件的检查或更换的第一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在作为所述使用历史的在所述带引导件中执行使所述元件从所述载带露出的露出处理的露出处理次数、或者所述露出处理失败的失败次数或失败率为第一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导控制部对作业者进行所述第一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使用历史包括在所述带引导件中执行使所述元件从所述载带露出的露出处理的露出处理次数及所述露出处理的是否成功的程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管理装置具有:
读出部,从所述存储部读出与由所述标签读取器读入的所述个体识别信息对应的所述是否成功的程度;及
使用限制部,在作为由所述读出部读出的所述是否成功的程度的所述露出处理失败的失败次数或失败率为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限制该个体识别信息的所述带引导件的使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使用历史包括所述带引导件使所述元件露出的所述载带的每个种类或安装所述带引导件的所述带式供料器的每个种类的所述露出处理次数及所述是否成功的程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管理装置具有:
读出部,从所述存储部读出与由所述标签读取器读入的所述个体识别信息对应的所述是否成功的程度;及
使用限制部,在作为由所述读出部读出的所述是否成功的程度的所述露出处理失败的失败次数或失败率为第三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限制针对与该是否成功的程度对应的所述载带的种类或所述带式供料器的种类的该个体识别信息的所述带引导件的使用。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管理装置具有:
是否成功合计部,针对所述带引导件的每个种类而对所述是否成功的程度进行合计;及
第二引导控制部,基于由所述是否成功合计部合计的所述是否成功的程度,对作业者进行表示与所述带引导件的每个种类的所述载带或所述带式供料器的匹配程度的第二引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匹配程度是所述露出处理成功的成功次数与失败的失败次数的比例。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带式供料器是自动装载供料器,所述自动装载供料器具有:
插入部,供所述载带的带端部插入;及进给部,进给所述带端部被插入于所述插入部的所述载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标签读取器是能够由作业者随身携带的手持型的读取器,或者是安装于所述带式供料器的供料器主体或设置于保管所述带引导件的管理仓库的读取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具备管理仓库,所述管理仓库保管所述带引导件,
所述管理信息包括所述带引导件的所在信息,
所述管理装置具有出库入库管理部,所述出库入库管理部基于与由所述标签读取器读入的所述个体识别信息对应的所述管理信息,管理所述带引导件相对于所述管理仓库的入库及出库。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当在所述带引导件安装于所述带式供料器且对所述带式供料器设置有卷绕所述载带的带盘的状态下进行的校验作业时,由所述标签读取器从所述标签读入所述个体识别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引导件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管理信息包含所述带引导件的使用历史,
在由所述标签读取器读入了所述个体识别信息时,所述管理装置读出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使用历史,并基于该使用历史来控制该带引导件的使用。
CN202080097876.6A 2020-03-10 2020-03-10 带引导件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52450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10329 WO2021181522A1 (ja) 2020-03-10 2020-03-10 テープガイド管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5067A true CN115245067A (zh) 2022-10-25

Family

ID=77670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7876.6A Pending CN115245067A (zh) 2020-03-10 2020-03-10 带引导件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120813A4 (zh)
JP (2) JP7357143B2 (zh)
CN (1) CN115245067A (zh)
WO (1) WO202118152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86259B2 (ja) * 1998-12-22 2010-06-23 マイデータ オートメーション アクチボラグ 部品テープ情報を部品取付機に移転する方法および手段
JP4301853B2 (ja) * 2002-09-18 2009-07-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部品装着機
JP4724402B2 (ja) 2004-10-04 2011-07-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メンテナンス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機
EP1796453A1 (en) * 2004-09-28 2007-06-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aintenance method and component mounter
JP5897112B2 (ja) 2012-04-18 2016-03-30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方法
EP3041335B1 (en) * 2013-08-26 2020-08-05 FUJI Corporation Feeder
WO2015029123A1 (ja) * 2013-08-26 2015-03-0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
JP6427757B2 (ja) * 2014-03-24 2018-11-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露出機構の照合方法および照合システム
JP6427756B2 (ja) * 2014-03-24 2018-11-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部品露出機構の照合方法および照合システム
WO2017109892A1 (ja) * 2015-12-24 2017-06-2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
JP6785743B2 (ja) 2017-11-13 2020-11-18 Juki株式会社 部品管理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20813A4 (en) 2023-05-03
JPWO2021181522A1 (zh) 2021-09-16
WO2021181522A1 (ja) 2021-09-16
EP4120813A1 (en) 2023-01-18
JP2023164752A (ja) 2023-11-10
JP7357143B2 (ja)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7614B (zh) 保管装置及带盘保管方法
JP5384398B2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フィーダ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KR102061155B1 (ko) 셋업 지원 장치, 부품 실장기, 셋업 지원 방법
CN107535083B (zh) 供料器的管理装置
JP6650574B2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WO2007057968A1 (ja) 部品搭載装置における作業支援システム、部品配列の認識方法およびカセット配列の認識方法
US11019760B2 (en) Feeder management method and feeder management device
CN107926145A (zh) 元件安装位置偏差量测定单元及其自动更换系统以及元件安装机
JP2012104634A (ja) 部品照合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6524416B2 (ja) 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CN109906673B (zh) 料带误安装检测系统
JP6714720B2 (ja) 部品照合システム
JPH11163591A (ja) 実装機の電子部品配置管理装置
JP4291633B2 (ja) 部品供給テープ接続部材,接続部材供給装置,電子回路部品供給システム,電子回路部品装着システム,部品情報付与方法および電子回路部品供給方法
CN115245067A (zh) 带引导件管理系统
CN110301171B (zh) 拼接带管理系统
JP7257533B2 (ja) 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機
JP6684985B2 (ja)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4317581B2 (ja) 電子回路部品装着システム
JP2020047960A (ja) フィーダの管理装置
JP7459175B2 (ja) テープ不正挿入検出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
CN111279810A (zh) 元件供应装置及带式供料器
JP7157405B2 (ja) 部品供給方法
JP2010251774A (ja) 部品搭載装置における作業支援システム、部品配列の認識方法およびカセット配列の認識方法
JP6876496B2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