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7801B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67801B
CN105467801B CN201510604293.9A CN201510604293A CN105467801B CN 105467801 B CN105467801 B CN 105467801B CN 201510604293 A CN201510604293 A CN 201510604293A CN 105467801 B CN105467801 B CN 1054678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part
protrusion
fixing device
core
recess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042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67801A (zh
Inventor
村崎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467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78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678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78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定影装置。定影装置包括:旋转部件,其包括导电层;在旋转部件内部配置的螺旋状线圈,线圈的螺旋轴在旋转部件的母线方向上延伸;以及在线圈内部设置的磁性部件,磁性部件包括以沿所述母线方向延伸而排成一列的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通过电磁感应使导电层产生的热而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在第一磁性部件在母线方向上的端面上设置凸部,在第二磁性部件在母线方向上的端面上设置凹部。以在所述母线方向上使其相对且相互交叠的方式配置凸部和凹部。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诸如电子照相式复印机、打印机等。
背景技术
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诸如电子照相式复印机、打印机等),通常采用通过加热来熔化调色剂、并在记录材料上定影调色剂的加热定影方法。近年来,作为加热定影方法的一种形式,开发了电磁感应加热定影装置来实际应用。电磁感应加热定影装置的优点在于:使温度上升到能够进行定影的温度所需的升温时间短。
日本特开第2014-026267号公报公开了具有作为发热旋转部件的发热辊(发热带)的电磁感应加热定影装置,所述发热辊的导电层的材质厚度小、制约少。
通常,电磁感应加热定影装置使用磁性部件(磁芯)来引导由线圈产生的磁力线成为期望的形状。通常将诸如铁氧体等的强磁性陶瓷用作磁芯。由于使用模具成形诸如铁氧体等的陶瓷,随着尺寸越大,精度就越难达到且制造就越困难,从而,磁芯变得昂贵。因此,通常采用使用并排列多个小磁芯的配置。
顺便提一下,在使用螺旋状线圈且线圈内部配置有磁芯的定影装置中,当芯间存在间隙时,与间隙对应的各位置处的发热量减少,并且,不利地,发热辊的热分布变得不均匀。已知,磁芯间的间隙尤其对具有诸如日本特开第2014-026267号公报公开的设备中那样从磁芯的端部射出的大多数磁力线通过发热辊的外部并返回磁芯的另一端这样的形状的设备中的热分布影响大。当热分布变得不均匀时,定影后的图像画质会劣化。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是一种用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旋转部件,其包括导电层;螺旋状线圈,其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的内部,所述线圈的螺旋轴在所述旋转部件的母线方向上延伸;以及磁性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线圈的内部,所述磁性部件包括以沿所述母线方向的方向排成一列的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在所述定影装置中,通过所述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形成磁场,通过所述磁场中的电磁感应使所述导电层产生的热而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在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在所述母线方向上的端面上设置凸部,并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所述母线方向上的端面上设置凹部,以及,以在所述母线方向上使其相对且相互交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框图。
图2是定影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定影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是加热单元的控制单元的框图。
图5A和图5B是例示由线圈产生的磁场及在导电层中流动的电流的图。
图6A至图6C是例示通过分割线圈而产生的影响的图。
图7A至图7C是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芯和热分布的说明图。
图8A和图8B是例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芯的形状的图。
图9A和图9B是例示在对芯施加外力时芯移动的图。
图10是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芯的透视图。
图11是第一变型例的芯的透视图。
图12是第二变型例的芯的透视图。
图13A至图13C包括第三变型例的芯的剖面图和透视图。
图14A至图14C包括第四变型例的芯的剖面图和透视图。
图15A至图15C是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芯和热分布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并根据示例性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模式。请注意,基于适用于本公开的设备及各种条件适当地修正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组件的尺寸、材料和形状以及组件的相对配置等。换言之,本公开的适用范围并不限于以下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示意框图。图像形成装置100是采用电子照相记录技术的激光打印机。
附图标记31是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单元的控制器。控制器31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32以及各种输入/输出控制电路(未示出),CPU 32包括ROM 32a、RAM 32b、定时器32c等。附图标记101是用作图像承载部件的转鼓式电子照相感光器。感光器101沿箭头方向以预定速度旋转。通过带电辊102对旋转中的感光器101执行带电处理,以使感光器101的表面具有预定极性和电位。附图标记103是输出激光束L的激光扫描器,对激光束L执行开启/关闭调制,以便对应于从诸如扫描器或主机42等的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感光器101的执行了带电处理的表面暴露给激光束L,并且在感光器101的表面形成了与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像。附图标记104是显影设备,其从显影辊104a向感光器101的表面上供给显影剂(调色剂),以使感光器101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附图标记105是容纳记录材料P的片材进给盒。附图标记107是注册辊,其以使感光器10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和记录材料P的预定位置相互吻合的方式输送记录材料P。当输入片材进给开始信号时,驱动片材进给辊106,并且逐页进给片材进给盒105中的记录材料P。在使用注册辊107调整了输送定时后,将进给的记录材料P引导至感光器101与转印辊108互相抵靠的转印部108T。在转印部108T处夹持并输送记录材料P的期间,从电源(未示出)向转印辊108施加转印偏压。通过向转印辊108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将感光器10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P。随后,将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与感光器101的表面分开、记录材料P经过输送引导件109,并被引入到定影单元A中。在定影单元A中对记录材料P上的调色剂图像(未定影图像)加热,并使其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通过片材输出口111将经过了定影单元A的记录材料P排出在输出托盘112上。同时,清洁部110清洁与记录介质P分开后的感光器101的表面。请注意,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是中央基准打印机,即,在记录材料P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与针对记录材料P的输送基准CR(稍后描述)相匹配时输送记录材料P的打印机。
定影单元A是电磁感应加热定影装置。具体地说,定影单元A是通过线圈产生的磁束所引起的电磁感应使旋转部件的导电层发热、并使用旋转部件的热使记录材料P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的定影装置。换言之,通过由电磁感应使导电层放射的热而使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图2是定影单元A的剖面图,图3是定影单元A的正视图,而图4是定影单元A中设置的线圈单元的透视图。图5A和图5B例示了线圈中产生的磁场的状态以及旋转部件中流动的电流。定影单元A包括加热单元和加压部件8,加热单元包括定影套筒1和线圈单元(稍后描述)。在加热单元和加压部件8之间形成夹持并输送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的定影夹持部N。请注意,如后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磁芯2是由沿旋转部件的母线方向成单列排列的多个小磁芯构成的,然而,为了便于描述,在图1至图5A和图5B中,磁芯2是单芯。
用作加压部件的加压辊8包括金属芯8a、由硅胶等形成的弹性层8b以及由氟素树脂等形成的分离层8c等。通过轴承使金属芯8a的两端部可旋转地保持在定影单元的设备底盘(未示出)之间。此外,通过在图3中例示的加压支柱(金属制的补强部件)5的两端部以及设备底盘侧上的弹簧接收部件18a和18b之间设置加压弹簧(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压缩弹簧)17a和17b,使压力作用于加压支柱5上。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单元A中,总共施加共计约100N到250N(约10kgf到约25kgf)的压力。综上述,在由耐热性树脂(PPS等)构成的套筒引导部件6的底侧和加压辊8之间夹持定影套筒1时,套筒引导部件6的底侧和加压辊8相互压接,从而形成定影夹持部N。使用驱动设备(未示出)以箭头方向驱动加压辊8,并且随加压辊8的旋转而旋转定影套筒1。附图标记12a和12b是随定影套筒1的旋转而旋转的法兰部件。在套筒引导部件6的长度方向上、在套筒引导部件6的端部处可旋转地配置法兰部件12a和12b。当旋转的定影套筒1横向移动到母线方向时,旋转的定影套筒1撞到法兰部件12a或12b,并且受定影套筒1推动的法兰部件12a或12b撞到限制部件13a(13b)。综上述,定影套筒1的横向位移受限制部件13a(13b)限制。法兰部件12a和12b是由诸如液晶聚合物(LCP)等具有良好耐热性能的材料形成的。
用作可旋转的圆柱形旋转部件的定影套筒1的直径最好是10到15mm,并包括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包括用作基层的发热层(导电层)1a、发热层1a的外表面上层积的弹性层1b,以及作为套筒1的表面的分离层1c。发热层1a是金属薄膜(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套筒的材料是不锈钢),并且薄膜厚度最好是10到50μm。弹性层1b是由硅胶形成的,并且硬度最好约是20度(JIS-A,负荷1kg),厚度是0.1mm到0.3mm。分离层1c是氟素树脂管,并且最好具有10到50μm的厚度。在交替磁束(稍后描述)的作用下,在发热层1a中产生感应电流。发热层1a通过感应电流发热,并向弹性层1b和分离层1c传热,从而使定影套筒1在圆周方向整体加热。请注意,之后将描述检测定影套筒1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9、10及11。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在发热层1a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机构。图4是加热单元中设置的线圈单元的透视图。线圈单元配置于旋转部件(定影套筒)1的内部,包括形成通过电磁感应使导电层1a发热的交替磁场的螺旋状线圈。线圈的螺旋轴大体上与旋转部件1的母线方向平行。请注意,仅使线圈的螺旋轴沿旋转部件1的母线方向延伸就足够。在线圈内部设置用于引导交替磁场的磁力线(磁束)的磁性部件(还称作芯或磁芯)2。如后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磁芯2是由沿旋转部件的母线方向成单列排列的多个小磁芯构成的。以使用固定设备(未示出)穿入定影套筒1的中空部的方式配置磁芯2。通过NP和SP表示芯2的磁极。芯2具有两端,并且通过线圈产生的磁束形成开磁路。芯的材料能够是具有小磁滞损耗且具有高相对透磁率的材料。例如,材料能够是由例如具有高透磁率的氧化物或合金(诸如烧制铁氧体、铁氧体树脂、非晶质合金及透磁合金等)构成的铁磁体。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具有1800的相对透磁率的烧制铁氧体。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芯具有圆柱状,并且最好具有5到30mm的直径。在针对A4大小的片材的打印机中安装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芯2的长度最好约为280mm。请注意,缠绕了线圈3的芯2被树脂的芯保持器4所覆盖,并由芯保持器4保持。
通过在定影套筒1的中空部中对磁芯2螺旋状地缠绕单导线而形成激磁线圈3。这样做,相对于线圈在轴向上的中部处的间隔,以密集地缠绕芯在芯的轴向上的端部处的间隔的方式缠绕导线。向长度尺寸280mm的磁芯2缠绕18圈激磁线圈3。在端部处的缠绕间隔是10mm,在中央部是20mm,而在其间是15mm。如上所述,以与芯的轴线X相交的方向缠绕线圈。
当通过供电接点部3a和3b使用高频变流器16而使高频电流I1分布于激磁线圈3中时,产生磁力线(磁束)。如图5A所示,如下设计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置:使从芯2的端部射出的大部分(70%以上、90%以上较好、94%以上更好)磁束在经过定影套筒1的发热层1a的外部后返回到芯2的另一端。因此,生成沿圆周方向在定影套筒1的发热层1a中流动的感应电流(循环电流)I2,以便生成抵消经过定影套筒1的外部的磁束的磁束(图5B)。综上述,使发热层1a沿圆周方向的整体发热。如上所述,通过使感应电流在定影套筒1的圆周方向流动的配置,使定影套筒1沿圆周方向的整体区域发热,并且能够获得以下优势:能够使定影装置加热到能够执行定影的温度的时间缩短。此外,由于以使芯2具有两端且形成开磁路的方式配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置,因此使大部分磁束经过发热层1a的外部。因此,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置具有如下优势:装置能够比以环状形成芯并形成闭磁路的装置更加小型化。请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流I1是100kHz的高频交流。
如图2所示,定影单元A的温度检测元件9、10及11配置于定影夹持部N在定影套筒1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并检测定影套筒1的表面温度。此外,如图3所示,温度检测元件9、10及11在定影单元A的长度方向上检测定影套筒1的中央和两端部的温度。使用热敏电阻器等作为温度检测元件9、10及11。以使温度检测元件9在中央部处的检测温度维持在适合于定影的控制目标温度的方式控制线圈的供电。此外,在定影套筒1的端部的附近设置的温度检测元件10和11能够在持续打印小尺寸记录材料P时,检测定影套筒1的非片材经过区域的升温。请注意,可以在压辊8在轴向上的端部处配置温度检测元件10和11,以在持续打印小尺寸记录材料P时,检测压辊8的非片材经过区域的升温。
图4是例示作为控制打印机的控制设备的CPU 32、打印机控制器41及主机42之间的关系的框图。打印机控制器41与稍后描述的主机42进行通信,接收图像数据,并将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展开为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打印的数据。此外,打印机控制器41与发动机控制单元43执行信号传输和串行通信。发动机控制单元43与打印机控制器41执行信号传输,并进一步通过串行通信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单元44至46。定影温度控制单元44基于温度检测元件9、10及11检测到的温度对定影单元A执行温度控制,并对定影单元A执行异常检测等。用作频率控制设备的频率控制单元45控制高频变流器16的驱动频率,而电力控制单元46开启和关闭高频变流器16的驱动器来控制高频变流器16的电力。具体地说,电力控制单元46开启和关闭高频变流器16的驱动器,以使温度检测元件9的检测温度维持在控制目标温度。主机42向打印机控制器41传送图像数据,并基于用户要求向打印机控制器41传送诸如记录材料P的大小等的各种打印条件。
在上述配置中,描述了如下配置:将磁芯2划分为三块,以使磁芯2的制造成本降低,并在通过例如定影单元A落下而施加了冲击时,使磁芯2中不会发生诸如破裂等的破损。即,三个芯21至23构成芯2。图6A是在磁芯2的划分区域中产生间隙D1和D2的加热单元的正视图,而图6B是例示在上述期间,定影套筒1在长度方向上的热分布的图。
由于间隙D1和D2的区域是空气层,因此透磁率低。因此,如图6C所示,在除磁芯2的两端部NP和SP外的部MP中形成磁极,并且在划分的区域中,透过芯2的长度方向的磁力线减少。因此,向定影套筒1与间隙D1和D2对应的区域引导的电动力也变小。然后,如图6B那样,会出现与间隙D1和D2对应的定影套筒1的温度变低的现象。在图6B中,以使温度保持在200℃的方式控制定影套筒1,然而,不利的是,出现温度下降的部是170℃。当各芯的划分区域的形状是平面时以及存在约100μm的间隙时,在定影套筒1与间隙部对应的部中,会出现约30℃的温度下降。请注意,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与A4大小的片材对应,并且图6B中例示的图像形成范围是能够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的最大图像大小的范围。
图7A至图7C例示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芯的剖面图以及定影套筒1的热分布。通过C1和C2表示芯的划分区域。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组合芯(第一磁性部件)21、芯(第二磁性部件)22及芯(第三磁性部件)23这三个芯来引导磁束。请注意,三个芯的外直径相同(在图8A中,例示了外直径的芯21和外直径的芯22)。
如图7A所示,芯21设置有凸部21a。凸部21a是比芯21的外直径小且在线圈的螺旋轴方向上凸出的部。在芯22与凸部21a相对的部中设置在线圈的螺旋轴方向上凹进的凹部22b。此外,通过使凸部21a和凹部22b相互适合,芯21和芯22在线圈的螺旋轴方向上相互交叠。芯23和芯22在线圈的螺旋轴方向上相互交叠。在芯22与设置了凹部22b的端部相对侧上的端部设置凸部22a,并且在芯23中设置与芯22的凸部22a相对的凹部23b。如图7C所示,在芯保持器4中容纳缠绕了线圈3的芯21、22及23。请注意,芯保持器4是两个沟状分开的保持器的组合体,而图7C仅例示了一个分开的保持器。
如上所述,通过使凸部和凹部相互适合而使各芯在线圈的螺旋轴方向上相互交叠,在划分区域C1和C2处能够减少经过芯内部的磁束的泄露。换言之,以使在旋转部件的母线方向上相对且相互交叠的方式设置凸部和凹部。图7B例示了在采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芯的情况下的定影套筒1的温度分布。如图中所示,在与划分区域对应的位置处的定影套筒1的温度能够是196℃。请注意,这里的“相互适合的凸部和凹部”包括以比“间隙适合”或“干涉适合”时更宽松的方式而适合。
接下来将描述能够在通过例如定影单元A的落下而对定影单元A施加冲击的情况下,抑制施加于芯的负荷的配置。在芯保持器4和其中容纳的芯21至23之间存在空间。因此,当施加冲击时,使芯变形的外力不利地施加于芯21至23。
图8A和图8B是划分区域的放大图,图9A和图9B是例示将外力施加于芯的状态的图,图10是芯的透视图。请注意,尽管图8A至图9B各自例示了分开区域C1的放大图,但由于分开区域C2的形状与C1的形状相似,因此省略对划分区域C2的描述。下文将描述具有改进的抗冲击性的芯形状。
如图8A和图8B所示,凸部21a的高度H21a大于凹部22b的深度H22b。凸部21a具有随着凸部21a向其尖端21at延伸而变窄的形状,而凹部22b具有随着凹部22b向其底端22bb延伸而宽度变窄的形状。凸部21a的基底的宽度W21ar小于凹部22b的前端的宽度W22bt。凸部21a的尖端的宽度W21at小于凹部22b的底部的宽度W22bb。此外,凸部21a的倾斜面21as的角度θ21a大于凹部22b的倾斜面22bs的角度θ22b。
假定凹部22b的前端的宽度W22bt和凸部21a的基底的宽度W21ar之间的差是L1(在图8B中,仅例示了针对芯的中心轴的一侧上的L1,并且实际差是L1的2倍)。此外,假定凹部22b的底部的宽度W22bb和凸部21a的尖端的宽度W21at之间的差是L2(同样,在L2的情况下,图中的实际差是L2的2倍)。L1与L2满足关系L2≤L1。
综上述,如图9A和图9B中所示,芯21能够以凸部21a的尖端作为旋转中心PT而沿上下方向(Z方向)摇摆。因此,即使通过例如定影装置落下而对芯施加了冲击,也能够减轻冲击,并且能够防止芯受损。
此外,如图10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芯中,在芯22的圆周方向上,芯21的凸部21a的相位和芯22的凸部22a的相位大体相同,并且能够在划分区域C1和C2中执行摇摆的方向都是Z方向。然而,如图11中例示的第一变型例那样,在芯22的圆周方向上,芯21的凸部21a的相位和芯22的凸部22a的相位可以不同。在图11中的示例中,相位偏移了90度。在图11中的示例中,在划分区域C1中能够沿Z方向执行摇摆,并且在划分区域C2中能够沿Y方向执行摇摆。综上述,能够进一步减轻施加于芯的冲击。
图12例示了第二变型例的芯的透视图。剖面与图8A中相同。同样,在本变型例中,将芯划分为芯221、222及223这三块。此外,凸部221a及222a各具有圆锥形,并且凹部222b及223b各具有钵形。
图13A至图13C例示了第三变型例的剖面图和透视图。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凸部321a的高度H321a大于凹部322b的深度H322b。凸部321a具有与从基底到尖端321at相同的厚度,而凹部322b具有随着凹部322b向底部322bb延伸而宽度变窄的形状。凸部321a的基底的宽度W321ar小于凹部322b的前端的宽度W322bt。凸部321a的尖端的宽度W321at小于凹部322b的底部的宽度W322bb。此外,凸部321a的倾斜面321as的角度θ321a(本示例中的90°)大于凹部322b的倾斜面322bs的角度θ322b。
凹部322b的前端的宽度W322bt和凸部321a的基底的宽度W321ar之间的差L1,以及凹部322b的底部的宽度W322bb和凸部321a的尖端的宽度W321at之间的差L2满足关系L2≤L1。
图14A至图14C例示了第四变型例的剖面图和透视图。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凸部421a的高度H421a大于凹部422b的深度H422b。凸部421a具有以尖端421at作为其顶点的球面,而凹部422b也具有以底部422bb作为其底的球面。凸部421a的基底的宽度W421ar小于凹部422b的前端的宽度W422bt。此外,凸部421a的弧面421as的曲率大于凹部422b的弧面422bs的曲率。在凹部422b的前端的宽度W422bt和凸部421a的基底的宽度W421ar之间设置差L1。
上述第一至第四变型例能够进一步减轻施加于芯的冲击。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15A至图15C例示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剖面图、定影套筒的热分布以及透视图。通过C1和C2表示芯的划分区域。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组合芯(第一磁性部件)521、芯(第二磁性部件)522及芯(第三磁性部件)523这三个芯来引导磁束。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弹簧(偏压部件)51a和51b进行偏压而使三个芯相互接触。偏压部件的偏压方向是与线圈的螺旋轴平行的方向。芯的划分区域的各部的形状各自是平面的,因此,芯各自大体具有圆柱状。请注意,在图15C中,省略了线圈3。如图15A至图15C所示,将缠绕了线圈3的芯521至523插入到芯保持器4中。在芯保持器4的两端4a及4b与芯521至523之间设置弹簧51a和51b,并且通过弹簧51a和51b的力F1和F2从两端偏压芯。随着弹簧51a和51b的偏压,芯521至523在划分区域C1和C2处相互接触。请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F1和F2各自设置为2N至5N(大约200gf至500gf)。综上述,划分区域C1和C2中没有造成间隙,并且如图15B中所示,能够在图像形成范围内以均匀的方式发热。
当在记录材料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与针对记录材料的输送基准CR(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范围的中央0mm位置)相匹配时输送记录材料的中央基准打印机中安装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时,使用弹簧51a和51b从两端偏压芯是可取的。综上述,使用输送基准CR能够更容易地匹配芯在芯轴向上的中央,因此,能够将图像形成范围的两端间的温度差抑制到小度数。此外,如图15C所示,如果在输送基准CR的位置(粘附位置BA)处将芯522粘附到芯保持器4,则能够将图像形成范围的两端间的温度差抑制到更小的度数。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使用弹簧从两端偏压芯的示例,然而,芯的一端可以抵靠着芯保持器,并且弹簧可以从芯的另一端偏压芯。此种通过单一弹簧执行偏压的配置适合于这样一种单侧基准打印机,在该单侧基准打印机中,在记录材料的与记录材料的输送方向平行的一侧与输送基准相匹配时输送记录材料。
请注意,能够使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例示的偏压部件偏压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例示的芯。在此种情况下,芯不仅在螺旋轴方向上相互交叠,芯还可靠地相互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划分区域中的磁束泄露。此外,芯的划分数并不限于三个,而能够是两个或大于两个的任意数。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对权利要求的范围赋予最宽的解释,以使其涵盖所有这些变型例以及等同的结构及功能。

Claims (12)

1.一种用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旋转部件,其包括导电层;
螺旋状线圈,其配置在所述旋转部件的内部,所述线圈的螺旋轴在所述旋转部件的母线方向上延伸;以及
磁性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线圈的内部,所述磁性部件包括以沿所述母线方向的方向排成一列的第一磁性部件和第二磁性部件,
其中,通过所述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形成磁场,
其中,通过所述磁场中的电磁感应使所述导电层产生的热而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材料上,
其中,在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在所述母线方向上的端面上设置凸部,并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所述母线方向上的端面上设置凹部,以及
其中,以在所述母线方向上使其相对且相互交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凹部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凸部具有随着所述凸部向其尖端延伸而变窄的形状,所述凹部具有随着所述凹部向其底部延伸而其宽度变窄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基底的宽度小于所述凹部的前端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尖端的宽度小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倾斜面的角度大于所述凹部的倾斜面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磁性部件还包括第三磁性部件,所述第三磁性部件在所述母线方向延伸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件一起排成一列,并且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在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三磁性部件之间的情况下,在与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相对侧上设置所述第三磁性部件,以及
其中,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在所述母线方向上的端面中,在与设置有所述凹部的端面的相对侧上的端面上设置凸部,在所述第三磁性部件在所述母线方向上的端面中,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相对侧的端面上设置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各自具有圆柱状,以及
其中,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上,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凸部的相位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凸部的相位大体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件各自具有圆柱状,以及
其中,在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上,所述第一磁性部件的凸部的相位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件的凸部的相位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还包括:
偏压部件,其以使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相互接触的方式执行偏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偏压部件的偏压方向是所述母线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旋转部件是有弹性的。
CN201510604293.9A 2014-09-30 2015-09-21 定影装置 Active CN1054678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1850A JP6381393B2 (ja) 2014-09-30 2014-09-30 定着装置
JPJP2014-201850 2014-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7801A CN105467801A (zh) 2016-04-06
CN105467801B true CN105467801B (zh) 2018-06-22

Family

ID=55584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04293.9A Active CN105467801B (zh) 2014-09-30 2015-09-21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42005B2 (zh)
JP (1) JP6381393B2 (zh)
CN (1) CN1054678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3404B2 (ja) * 2017-04-21 2019-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61998A (ja) * 2002-07-31 2004-02-26 Totoku Electric Co Ltd 加熱ローラの電磁誘導加熱用励磁コイル部品および電磁誘導加熱用励磁コイルの巻線方法
CN101030065A (zh) * 2006-02-27 2007-09-05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256988A (ja) * 2007-06-29 2007-10-04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26267A (ja) * 2012-06-19 2014-02-06 Canon Inc 定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16509A (ja) 1998-05-01 1999-11-16 Toshiba Corp 定着装置
JP3640842B2 (ja) 1999-08-06 2005-04-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定着装置
JP2003316182A (ja) 2002-04-24 2003-11-0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74777A (ja) * 2003-12-12 2005-06-30 Fuji Xerox Co Ltd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34606A (ja) * 2005-04-28 2005-09-02 Toshiba Corp 定着装置
US7386243B2 (en) * 2006-03-07 2008-06-1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eating apparatus and induction heating control method
JP5232808B2 (ja) * 2010-01-28 2013-07-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11090B2 (ja) * 2010-02-25 2013-06-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61998A (ja) * 2002-07-31 2004-02-26 Totoku Electric Co Ltd 加熱ローラの電磁誘導加熱用励磁コイル部品および電磁誘導加熱用励磁コイルの巻線方法
CN101030065A (zh) * 2006-02-27 2007-09-05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256988A (ja) * 2007-06-29 2007-10-04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26267A (ja) * 2012-06-19 2014-02-06 Canon Inc 定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81393B2 (ja) 2018-08-29
CN105467801A (zh) 2016-04-06
JP2016071226A (ja) 2016-05-09
US20160091846A1 (en) 2016-03-31
US9342005B2 (en) 2016-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12272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WO2003039197A1 (ja) 電磁誘導発熱ローラ、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110530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310731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1006059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94445C (zh) 图像加热装置
JP2015052687A (ja) 加熱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CN105467801B (zh) 定影装置
JP2014052457A5 (zh)
JP5183366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6395487B2 (ja) 熱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93338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fu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201513552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983521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145912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29356B2 (ja) 定着装置
JP2006126410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36980B (zh) 定影装置和使用其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US20240094667A1 (en)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8155848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60049A (ja) 誘導加熱装置
JP200900304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28170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81336B2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16120A (ja) 誘導加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