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5255B - 悬架用的隔绝体 - Google Patents

悬架用的隔绝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65255B
CN105465255B CN201510570583.6A CN201510570583A CN105465255B CN 105465255 B CN105465255 B CN 105465255B CN 201510570583 A CN201510570583 A CN 201510570583A CN 105465255 B CN105465255 B CN 1054652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peripheral surface
cylindrical portion
insulation
inn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705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65255A (zh
Inventor
恒川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65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5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65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52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5/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 B60G15/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 B60G15/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and fluid damper
    • B60G15/067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and fluid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n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of the spring and damper unit
    • B60G15/068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and fluid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n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of the spring and damp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cPherson strut-type susp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1/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 B60G11/14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helical, spiral or coil springs only
    • B60G11/1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helical, spiral or coil springs only characterised by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ttaching the spring to axle or sprung part of the vehi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04Wound springs
    • F16F1/12Attachments or mountings
    • F16F1/126Attachments or mountings comprising an element between the end coil of the spring and the support proper, e.g. an elastomeric annul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30Spring/Damper and/or actuator Units
    • B60G2202/31Spring/Damper and/or actuator Units with the spring arranged around the damper, e.g. MacPherson strut
    • B60G2202/312The spring being a wound sp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2Mounting of springs or dampers
    • B60G2204/124Mounting of coil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2Mounting of springs or dampers
    • B60G2204/128Damper mount on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ring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悬架用的隔绝体,能够相对于弹簧座容易地安装于适当的位置而不致意外脱落,且能够防止异响的发生。在隔绝体(18)未安装于弹簧座(17)的状态下,圆筒部(18a)的内周面中的位于第1边界面(N1)与第2边界面(N2)之间的内侧面具有比周壁形成部(17b)的外周面(17as)的直径(φ0)小的第1直径(φ3),由此成为在安装于弹簧座(17)的状态下与外周面紧贴的紧贴面。在隔绝体(18)未安装于弹簧座(17)的状态下,主体部(18b)的内周面的全部、以及圆筒部(18a)的内周面中的内侧面(181~183)具有比第1直径大的直径,由此成为在安装于弹簧座的状态下不与外周面紧贴的非紧贴面。

Description

悬架用的隔绝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置在悬架装置的螺旋弹簧与弹簧座之间的悬架用的隔绝体。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悬架装置的螺旋弹簧与弹簧座之间配设有由作为弹性体的橡胶材料构成的悬架用隔绝体,以避免螺旋弹簧的振动向车身直接输入。该隔绝体也被称作“螺旋弹簧隔绝体”,在后文中,简称为“隔绝体”。
如图6(A)所示,以往的隔绝体100具有圆筒部101、从圆筒部101的一端部朝径向外侧伸出的环状的主体部102。在圆筒部101以及主体部102的内周面侧嵌合插入弹簧座110的圆筒状的周壁形成部111。即,隔绝体100在圆筒部101以及主体部102双方的内周面紧固周壁形成部111,由此相对于弹簧座110被保持。进而,主体部102被夹压于螺旋弹簧的上端侧的端部磨平圈部Sg与弹簧座110的凸缘部112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08921号公报
另外,由于隔绝体100由橡胶材料形成,因此其表面的摩擦系数比较大。因此,当弹簧座110的周壁形成部111的外周面的直径与隔绝体100的内周面的直径之差(所谓、过盈量)较大的情况下,两者间的摩擦力(摩擦阻力)变大。进而,即便在过盈量比较小的情况下,尤其由于主体部102的剖面积较大,因此扩大圆周的方向的弹簧常量(阻力)较大,其结果,在周壁形成部111的外周面与隔绝体100的内周面之间产生大的摩擦力。因此,以往的隔绝体100不易嵌合插入弹簧座110,因此在将隔绝体100向弹簧座110装配时,需要较大的力。其结果,存在组装时的作业效率不高的问题。此外,存在无法使隔绝体100紧贴于弹簧座110的凸缘部112,在局部发生浮起的情况。相反,如果为了减小装配时所需的力而使过盈量过低的话,则在组装作业中,隔绝体100会从弹簧座110中意外脱落,因此存在组装时的作业效率不高的问题。
进而,由于在进行隔绝体100的装配时需要较大的力,因此还产生作业者将隔绝体100沿弹簧座110的凸缘部112的方向过度压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部102的内周面被周壁形成部111的外周面朝与隔绝体100的压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扩张。其结果,例如,如图6(B)所示,多数情况下,在隔绝体100产生的内部应力致使主体部102的外周缘部分相对于凸缘部112翘起。此外,当使主体部102的内周面也具有与周壁形成部111的外周面之间的过盈量的情况下,主体部102无法保证平面度,例如,如图6(B)所示,存在翘起(翘曲)的情况。如果主体部102的外周缘部分相对于凸缘部112翘起(翘曲),则主体部102与凸缘部112未大面积紧贴,因此在两者间产生的摩擦力变小。
另一方面,螺旋弹簧通过将线材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因此,当螺旋弹簧伸缩时,如图6(C)中箭头所示,端部磨平圈部Sg的半径发生增减。即,伴随着螺旋弹簧的伸缩动作,由主体部102按压的端部磨平圈部Sg朝主体部102的径向外侧以及内侧移位。其结果,主体部102受到朝向径向外侧以及内侧的力。此时,当主体部102的外周缘部分相对于凸缘部112翘起等,主体部102与凸缘部112未按照设计意图正确地以大面积紧贴的情况下,螺旋弹簧的伸缩动作会使得主体部102相对于凸缘部112缓缓移位。其结果,伴随于螺旋弹簧的伸缩动作,主体部102与凸缘部112擦动,因此担心会产生异响或者由于螺旋弹簧与弹簧座的金属接触而产生异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形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相对于弹簧座容易地组装于适当的位置而不致意外脱落,且能够降低上述的异响发生等的问题的发生频度的悬架用的隔绝体。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悬架用的隔绝体(18)由弹性体构成,配设于悬架装置的螺旋弹簧(14)与弹簧座(17)之间。该弹簧座具有圆筒状的周壁形成部(17a)以及从周壁形成部(17a)的轴向的一端部朝径向外侧伸出的环状的凸缘部(17b)。
进而,上述隔绝体(18)具有圆筒状的圆筒部(18a)以及从圆筒部的一端部朝径向外侧伸出的环状的主体部(18b),
在“上述圆筒部以及上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侧插通弹簧座的周壁形成部(17a),
上述主体部的与上述圆筒部相反侧的面亦即第1面(18b1)与上述弹簧座的上述凸缘部(17b)的上述周壁形成部侧的面(17b1)抵接,并且,
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圆筒部侧的面亦即第2面(18b2)与螺旋弹簧(14)的端部磨平圈部(14b)抵接,从而使螺旋弹簧(14)落座于悬架用的隔绝体。
并且,该隔绝体(18)形成为:
在上述隔绝体(18)未安装于上述弹簧座(17)的状态下,上述圆筒部(18a)的内周面中的、位于第1边界面(N1,P3)与第2边界面(N2,P4)之间的内周面(第4圆筒部内周面)具有比上述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17as)的直径(φ0)小的第1直径(φ3),由此在上述隔绝体(18)安装于上述弹簧座(17)的状态下,成为与上述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17as)紧贴的紧贴面,其中,第1边界面(N1,P3)从相当于上述圆筒部与上述主体部的边界面的主体部基准面(P0)离开第1距离(D1),第2边界面(N2,P4)沿离开上述主体部的方向从上述第1边界面离开第2距离(D2),
在上述隔绝体(18)未安装于上述弹簧座(17)的状态下,上述主体部(18b)的内周面的全部、以及上述圆筒部(18a)的内周面中的、位于上述主体部基准面(P0)与上述第1边界面(N1,P3)之间的内周面(181~183)具有比上述第1的直径(φ3)大的直径,由此在上述隔绝体(18)安装于上述弹簧座(17)的状态下,成为不与上述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17as)紧贴的非紧贴面。
在以往的隔绝体中,“主体部的内周面以及圆筒部的内周面”与弹簧座的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紧贴(接触)。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隔绝体中,圆筒部的内周面中的位于上述第1边界面与上述第2边界面之间的内周面与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紧贴(接触),“主体部的内周面的全部以及圆筒部的内周面中的位于上述主体部基准面与上述第1边界面之间的内周面”不与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紧贴(接触)。
因此,可产生隔绝体与弹簧座之间的摩擦力的部分的面积与以往的隔绝体相比尤其小,因此能够减小在相对于弹簧座安装隔绝体时的摩擦力(摩擦阻力)。因此,相对于弹簧座,能够凭借较小的力将隔绝体容易地安装于适当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将隔绝体安装于弹簧座的过程中,在隔绝体的紧贴面与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之间会产生使隔绝体不致从弹簧座脱落的程度的摩擦力。因此,当将含有隔绝体的悬架装置组装于车身时,能够防止隔绝体脱落,因此能够提高组装的作业性。
此外,主体部的内周面为非紧贴面。进而,圆筒部的内周面中的位于上述第1边界面与上述第2边界面之间的内周面为紧贴面,因此该紧贴面与主体部分离。因而,即使在隔绝体的圆筒部被过度压入弹簧座的凸缘部侧的情况下,主体部的内周面也不会从弹簧座的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拉动,并且,紧贴面从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受到的力容易通过隔绝体的弹性变形而被吸收。其结果,维持了隔绝体的主体部的第1面的平面度,因此,第1面与弹簧座的凸缘部的周壁形成部侧的面以大的接触面积抵接。
因此,当螺旋弹簧的端部磨平圈部落座于主体部时,螺旋弹簧的端部磨平圈部将主体部朝凸缘部的方向强力推压,由此在主体部与凸缘部之间产生大的摩擦力。其结果,即使端部磨平圈部伴随着螺旋弹簧的伸缩动作而沿其半径方向移位,也能够防止主体部相对于凸缘部移位。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主体部与凸缘部擦动而引起的异响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一侧面中,上述隔绝体(18)形成为:
在上述隔绝体(18)未安装于上述弹簧座(17)的状态下,构成上述非紧贴面的“上述主体部以及上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中的位于上述第1边界面(N1,P3)与第3边界面(N3,P2)之间的内周面为随着从上述第1直径(φ3)接近上述第1面而扩径的锥形面,其中,上述第3边界面沿接近上述主体部的上述第1面(18b1)的方向从上述第1边界面离开第3距离(D3)。
据此,当从隔绝体的主体部(18b)侧向圆筒部(18a)的内部插通弹簧座(17)的周壁形成部(17a)时,如果周壁形成部(17a)与锥形面接触,则隔绝体沿着锥形面以与弹簧座同轴的方式被引导。因此,即使在作业者难以目视确认隔绝体与弹簧座的安装状态的情况下,作业者也能够容易且恰当地将隔绝体安装于弹簧座。
在本发明的一侧面中,上述第2边界面(N2,P4)位于相当于上述圆筒部(18a)的与上述主体部(18b)相反侧的另一端部的位置。
据此,无需过度增大隔绝体的轴向长度,便能够增大主体部与紧贴面的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侧面中,上述隔绝体(18)形成为:
上述圆筒部的形成上述紧贴面的部分的上述弹性体的厚度比上述圆筒部的形成上述非紧贴面的部分的上述弹性体的厚度小。
据此,圆筒部的形成紧贴面的部分被薄壁化。因此,例如即使被设定为弹簧座的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的直径为公差范围内的最大值并且隔绝体的紧贴面的直径为公差范围内的最小值,也能够避免由于形成紧贴面的部分的直径被弹簧座的周壁形成部扩张而产生的紧固力过大。因此,能够将在紧贴面与周壁形成部的外侧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维持为小值。其结果,能够在可避免隔绝体脱落的范围内减小相对于弹簧座安装隔绝体时的摩擦力。
在本发明的一侧面中,上述隔绝体(18)形成为:
上述圆筒部(18a)的上述弹性体的(径向的)厚度的最大值(T2)比上述主体部(18b)的上述弹性体的(轴向的)厚度(T1)小。
据此,圆筒部容易进行弹性变形,并且主体部不易进行弹性变形。因此,在当将上述隔绝体安装于上述弹簧座时从上述圆筒部的紧贴面向该圆筒部输入力的情况下,和/或主体部相对于弹簧座的凸缘部被过度压入而从凸缘部向主体部输入大的力的情况下等,主体部不变形而圆筒部变形,以此容易吸收该力。因此,减少了主体部的外周缘部分从凸缘部翘起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减少前述的异响发生的频度。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为了有助于理解发明,对于与实施方式对应的发明的结构加入在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附图标记并辅以括号,不过发明的各结构要件并不受由上述附图标记规定的实施方式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组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悬架用隔绝体的悬架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上部弹簧座以及上部隔绝体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上部隔绝体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上部隔绝体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为图1的上部隔绝体的剖视图。
图6中,图6(A)为表示以往的隔绝体以及弹簧座的剖视图,图6(B)以及图6(C)为相对于弹簧座以不适当的状态安装的以往的隔绝体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悬架用的隔绝体(上部隔绝体)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的隔绝体为构成图1的悬架装置10的一部分的部件。
(结构)
悬架装置10为撑杆式悬架装置。悬架装置10具备:减振器11、支架12、螺母13、螺旋弹簧14、下部弹簧座15、下部隔绝体16、上部弹簧座17以及上部隔绝体18等。
减振器11具有缸体11a以及活塞杆11b。缸体11a的下端部经由支架12安装于车轮侧部件(例如,省略图示的悬架臂等)。活塞杆11b的上端部通过螺母13紧固于固定在车身20的上部支承体21。其结果,减振器11以其轴线与车辆的上下方向实质平行的方式装配于车辆。
螺旋弹簧14为通过将金属制的线材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的弹簧。螺旋弹簧14以在其内周侧插通减振器11的方式被配置于减振器11的外周侧。
下部弹簧座15为具有在中央形成的圆形的孔15a、形成在该孔15a的周围的圆环状槽部15b的金属制的圆盘状的板体。下部弹簧座15在下部弹簧座15的圆形的孔15a中插通缸体11a,该圆形的孔15a的缘部通过相对于缸体11a的外周焊接而被固定于缸体11a。
下部隔绝体16为由作为弹性材料的橡胶构成的环状的部件。下部隔绝体16被配置固定于下部弹簧座15的上表面且为前述的圆环状槽部15b内。在下部隔绝体16的上表面形成有圆环状的座槽16a。螺旋弹簧14的下方侧(下端部)的端部磨平圈部14a(以下,称作“下侧端部磨平圈部14a”。)落座在该座槽16a内。其结果,螺旋弹簧14经由下部隔绝体16被下部弹簧座15支承。
下部隔绝体16防止金属制的下侧端部磨平圈部14a与金属制的下部弹簧座15相互抵接。因此,下部隔绝体16能够防止下侧端部磨平圈部14a与下部弹簧座15抵接而产生异响。
上部弹簧座17为金属制(或者树脂制)。上部弹簧座17经由固定于上部支承体21的里侧部件19a、固定于里侧部件19a的基体部件19b以及固定于基体部件19b的尾轴架轴承(strut bearing)19c,相对于上部支承体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此外,也存在上部弹簧座17经由相对于上部支承体21作为其他部件固定的尾轴架轴承19c相对于上部支承体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的情况。
如图2所示,上部弹簧座17具有圆筒状的周壁形成部17a、以及从周壁形成部17a的轴向的一端部(为了便于说明,也称为“上端部”。)朝径向外侧伸出的环状的凸缘部17b。因此,凸缘部17b与周壁形成部17a同轴。周壁形成部17a的外径(外周面的直径)为φ0。凸缘部17b具有“周壁形成部17a侧的面17b1(以下,也称为“下表面17b1”。)以及与下表面17b1相反侧的面17b2(以下,也称为“上表面17b2”。)。下表面17b1与上表面17b2对置且彼此大致平行。在上表面17b2形成环状的突起部17c。
上部隔绝体18为由作为弹性材料的橡胶构成的环状的部件。如图1~图3所示,上部隔绝体18具有:具有圆筒形状的圆筒部18a;以及从圆筒部18a的一端部(为了便于说明,也称为“上端部”。)朝径向外侧伸出的环状的主体部18b。因此,主体部18b与圆筒部18a同轴。在圆筒部18a以及主体部18b的内周面侧插通弹簧座17的周壁形成部17a。
主体部18b具有:与圆筒部18a相反侧的面亦即第1面18b1;以及作为圆筒部18a侧的面的第2面18b2。为了便于说明,还将第1面18b1以及第2面18b2分别称为“上表面18b1”以及“下表面18b2”。第1面18b1与第2面18b2对置且彼此大致平行。在上部隔绝体18装配于上部弹簧座17的状态下,第1面(上表面)18b1与上部弹簧座17的凸缘部17b的下表面17b1紧贴。进而,如图1以及图4所示,第2面(下表面)18b2与螺旋弹簧14的上方侧(上端部)的端部磨平圈部14b(以下,称为“上侧端部磨平圈部14b”。)抵接。即,上侧端部磨平圈部14b落座于第2面18b2。其结果,螺旋弹簧14被保持在下部弹簧座15与上部弹簧座17之间。进而,此时,上部隔绝体18的主体部18b由上侧端部磨平圈部14b与上部弹簧座17的凸缘部17b夹压。
上部隔绝体18防止金属制的上侧端部磨平圈部14b与金属制的上部弹簧座17相互抵接。因此,上部隔绝体18能够防止上侧端部磨平圈部14b与上部弹簧座17抵接而产生异响。
此外,由于与本发明无关而省略详细说明,不过如图1所示,在悬架装置10设置有防尘罩DC。防尘罩DC设置在螺旋弹簧14的内侧,防止有异物附着于减振器11的活塞杆11b的外周面(滑动面)。
以下,主要参照图4以及图5对上部隔绝体18的形状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圆环状的主体部18b的轴向的厚度(板厚)T1比圆筒部18a的径向的厚度(板厚)的最大的部分(即,与主体部18b的第2面18b2相同的平面上的圆筒部18a的部分)的厚度T2(圆筒部18a的径向的厚度的最大值T2)大。
主体部18b具有在上部隔绝体18被安装于上部弹簧座17的状态下,与上部弹簧座17的周壁形成部17a的外周面17as对置的内周面18bs。该内周面18bs的直径(即,主体部18b的内径)φ1比外周面17as的直径(即,周壁形成部17a的外径)φ0大(φ1>φ0)。因此,在内周面18bs与周壁形成部17a的外侧面17as之间不存在过盈量,在上部隔绝体18被安装于上部弹簧座17的状态下,内周面18bs不与外周面17as紧贴(接触)。如该内周面18bs那样,将不与外周面17as紧贴的上部隔绝体18的内周面为了便于说明而称为“非紧贴面”。
圆筒部18a具有在上部隔绝体18被安装于上部弹簧座17的状态下与外周面17as对置的内周面18as。该内周面18as如后文中叙述的那样被划分为4个部分181~184。此外,在后文中,“下方”被作为“沿着圆筒部18a的轴线朝圆筒部18a的下端(与形成主体部18b一侧相反侧的端部)的朝向”使用。
(1)第1圆筒部内周面181为内周面18as中的、位于相当于圆筒部18a与主体部的边界面的主体部基准面P0和从主体部基准面P0向下方离开距离L1的边界面P1之间的内周面。此外,主体部基准面P0位于与主体部18b的第2面(下表面)18b2相同的平面上。
(2)第2圆筒部内周面182为内周面18as中的、位于边界面P1和从该边界面P1向下方离开距离L2的边界面P2之间的内周面。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边界面P2也称为“第3边界面N3”。
(3)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为内周面18as中的、位于边界面P2和从该边界面P2向下方离开距离L3的边界面P3之间的内周面。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边界面P3也称为“第1边界面N1”。
(4)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为内周面18as中的、位于边界面P3和从该边界面P3向下方离开距离L4的边界面P4之间的内周面。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边界面P4也称为“第2边界面N2”。进而,边界面P4与圆筒部18a的下端部(与主体部18b相反侧的另一端部)的位置一致。
距离L1~L4的大小关系如以下的不等式所示。
距离L2<距离L4<距离L1<距离L3
进而,为了便于说明,将距离L1、距离L2与距离L3之和称为“第1距离D1”(D1=L1+L2+L3)。
为了便于说明,将距离L4也称为“第2距离D2”。
为了便于说明,将距离L3也称为“第3距离D3”。
接下来,对于上述的内周面181~184的直径(径)进行叙述。在此叙述的直径为当上部隔绝体18未装配于上部弹簧座17的情况(上部隔绝体18处于自由状态的情况)下的直径。
第1圆筒部内周面181的直径为与主体部18b的内周面18bs的直径φ1相等的恒定值φ1,因而,比外周面17as的直径φ0大(φ1>φ0)。因此,在第1圆筒部内周面181与周壁形成部17a的外周面17as之间不存在过盈量。因此,当将上部隔绝体18装配于上部弹簧座17时,第1圆筒部内周面181不与外周面17as紧贴(接触)。即,第1圆筒部内周面181也是“非紧贴面”。
第2圆筒部内周面182的直径在边界面P1处为φ1并且在边界面P2处为φ2。φ2比φ1小且比φ0大(φ0<φ2<φ1)。第2圆筒部内周面182随着从边界面P1趋向边界面P2(即,趋向下方)而连续缩径。因而,在将上部隔绝体18装配于上部弹簧座17时,第2圆筒部内周面182不与外周面17as紧贴(接触)。即,第2圆筒部内周面182也是“非紧贴面”。此外,由于距离L2较短,因此可以说第2圆筒部内周面182为具有大的角度的锥形面。
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的直径在边界面P2处为φ2并且在边界面P3处为φ3。为了方便说明,φ3也称为“第1直径”,比φ0略小。因而,φ3当然比φ2以及φ1小。(φ3<φ0<φ2<φ1)。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随着从边界面P2趋向边界面P3(即,随着趋向下方)而连续缩径。由于距离L3较长(比距离L2长很多),因此,可以说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为具有小的角度的锥形面。
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的直径为恒定值φ3。如上所述,φ3比外周面17as的直径φ0略小(φ3<φ0)。因此,在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与周壁形成部17a的外周面17as之间存在过盈量(=φ0-φ3)。因此,在上部隔绝体18安装于上部弹簧座17时,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与外周面17as紧贴(接触)。即,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是与周壁形成部17a紧贴的“紧贴面”。
此外,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的直径在边界面P3处为最小值φ3,不过在将上部隔绝体18装配于上部弹簧座17时,边界面P3的直径变得与外周面17as的直径φ0相等。因而,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不与外周面17as紧贴(接触)。因此,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也是“非紧贴面”。
进而,在圆筒部18a的“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以及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的相反侧的面形成有角度比在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形成的锥形面小的锥形面185。该锥形面185从与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的轴线方向的大致中央对应的位置形成至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的下端部。进而,锥形面185的直径(外周径)随着趋近第4圆筒都内周面184的下端部而变小。
其结果,圆筒部18a的与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对应的部分的径向的厚度(板厚)的最大值T3比圆筒部18a的径向的厚度的最大值T2小,因此,当然比主体部18b的轴向的厚度(板厚)T1小。即,与形成紧贴面的部分对应的圆筒部18a的厚度(径向的厚度)比与形成非紧贴面的部分对应的圆筒部18a的厚度(径向的厚度)小。进而,圆筒部18a的厚度(径向的厚度)比主体部18b的厚度(轴向的厚度)小。
(作用)
当将上述结构的悬架装置10组装于车身20的情况下,上部弹簧座17被固定于上部支承体21。上部隔绝体18被安装于该固定的上部弹簧座17。具体进行描述,以上部弹簧座17的周壁形成部17a插通上部隔绝体18的主体部18b以及圆筒部18a的内周侧的方式将上部隔绝体18安装于上部弹簧座17。此时,形成锥形面的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与上部弹簧座17的周壁形成部17a的外周面17as接触,由此上部隔绝体18沿着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被引导。因此,上部隔绝体18容易以与上部弹簧座17具有同轴性的方式被安装。
进而,圆筒部18a的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即,紧贴面)的直径(内径)被设定为比周壁形成部17a的外侧面17as的直径φ0略小的直径φ3。因此,如果将上部隔绝体18向上部弹簧座17压入直至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与外周面17as抵接,则圆筒部18a的形成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的部分扩张。因此,扩张的部分紧固周壁形成部17a(外周面17as),因此在第4圆筒部内周面(紧贴面)184与外周面17as之间产生摩擦力。其结果,在悬架装置10的组装作业中,能够避免上部隔绝体18从上部弹簧座17简单脱落。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当在以往的上部隔绝体的内周侧插通上部弹簧座的周壁形成部时,在圆筒部的内周面以及主体部的内周面与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之间产生大的摩擦力,因此需要较大的力。与此相对,根据上部隔绝体18,在与周壁形成部17a的外周面17as之间产生摩擦力的紧贴面仅为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因此,与上部隔绝体的内周面整体(圆筒部的内周面以及主体部的内周面的整体)为紧贴面(外周面17as的摩擦面)的以往的隔绝体相比,上部隔绝体18的紧贴面的面积小,因此组装时产生的摩擦力(摩擦阻力)较小。
此外,形成作为紧贴面的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的圆筒部18a的部分的板厚最大为厚度T3,在形成作为锥形面的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的圆筒部18a的部分的板厚的最小值以下。即,形成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的圆筒部18a的部分被实施薄壁化。因此,在组装时,形成作为紧贴面的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的圆筒部18a的部分容易扩径,因此不会产生紧固周壁形成部17a的过大的力。
基于以上两点(即,紧贴面的面积小以及紧固力不过大),能够减小在将上部隔绝体18安装于上部弹簧座17时产生的两者间的摩擦力。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轻易使上部隔绝体18移动至用于使上部隔绝体18的主体部18b与上部弹簧座17的凸缘部17b适当紧贴的上部隔绝体18的适当的安装位置。进而,由于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在与周壁形成部17a的外周面17as之间产生摩擦力,因此在组装作业时,上部隔绝体18不致从上部弹簧座17中意外脱落。
此外,主体部18b的内周面18bs(以及第1圆筒部内周面181~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为非紧贴面。因而,即便在圆筒部18a被过度压入弹簧座17的凸缘部17b侧的情况下,含有主体部18b的内周面18bs的非紧贴面也不会因弹簧座的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17as而被拉动。进而,只有第4圆筒部内周面184为紧贴面,该紧贴面与主体部18b分离。因此,紧贴面从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17as受到的力容易因隔绝体18的弹性变形(特别是,薄壁的圆筒部18a的构成非紧贴面的部分的弹性变形)而被吸收。其结果,维持隔绝体18的主体部18b的第1面18b1的平面度,主体部18b的外周端部侧不会发生翘起,因此,第1面18b1与弹簧座17的凸缘部17b的下表面17b1将按照设计意图以大的接触面积抵接。因此,当螺旋弹簧的端部磨平圈部14b落座于主体部18b时,端部磨平圈部14b将主体部18b向凸缘部17b的方向强力推压,由此在主体部18b与凸缘部17b之间产生大的摩擦力。其结果,能够抑制上述的“由于主体部18b与凸缘部17b之间的相对移动而引起的异响”的发生。
如果像这样将上部隔绝体18安装于上部弹簧座17,则悬架装置10的减振器11的活塞杆11b插通于上部弹簧座17的周壁形成部17a内。此时,使螺旋弹簧14的上侧端部磨平圈部14b与上部隔绝体18的主体部18b的第2面(下表面)18b2抵接。在该状态下,从上部支承体21突出的活塞杆11b的上端部(螺钉部)通过螺母13被紧固,缸体11a的下端部经由支架12被安装于车轮侧部件。由此,上侧端部磨平圈部14b以朝凸缘部17b方向推压主体部18b的方式落座于上部隔绝体。通过以上的作业,完成悬架装置10对于车身20的安装。
至此,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上部隔绝体18相对于上部弹簧座17能够以较小的力容易地安装于适当的位置,并且能够防止从上部弹簧座17中意外脱落。进而,能够抑制“由于主体部18b与凸缘部17b之间的相对移动而引起的异响”的发生。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各种变更例。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上部隔绝体18的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为锥形面,不过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可以是其直径具有比φ3大的恒定的直径(例如,φ2)的面。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依然为“非紧贴面”。进而,第2圆筒部内周面182以及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可以具有与第1圆筒部内周面181的直径φ1相同的恒定的直径φ1,也可以具有比φ1小且比φ0大的恒定的直径φ4。在这种情况下,第2圆筒部内周面182以及第3圆筒部内周面183依然为“非紧贴面”。
此外,圆筒部18a的形成第4圆筒部内周面(紧贴面)184的部分的厚度可以是上述厚度T3以下的恒定值。进而,在圆筒部18a,在相比构成第4圆筒部内周面(紧贴面)184的部分靠下方的位置,可以附设形成非紧贴面的部分。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悬架装置;11:减振器;11a:缸体;11b:活塞杆;14:螺旋弹簧;14a:下侧端部磨平圈部;14b:上侧端部磨平圈部;15:下部弹簧座;16:下部隔绝体;17:上部弹簧座;17a:周壁形成部;17as:外周面;17b:凸缘部;17b1:下表面;17b2:上表面;18:上部隔绝体;18a:圆筒部;18as:圆筒部的内周面;18b:主体部;18b1:第1面(上表面);18b2:第2面(下表面);18bs:主体部的内周面;181:第1圆筒部内周面;182:第2圆筒部内周面;183:第3圆筒部内周面;184:第4圆筒部内周面。

Claims (5)

1.一种悬架用的隔绝体,配设于悬架装置的螺旋弹簧与弹簧座之间,且由弹性体构成,所述弹簧座具有圆筒状的周壁形成部以及从该周壁形成部的轴向的一端部朝径向外侧伸出的环状的凸缘部,
所述悬架用的隔绝体具有圆筒部以及从所述圆筒部的一端部朝径向外侧伸出的环状的主体部,在所述圆筒部以及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侧插通所述弹簧座的所述周壁形成部,所述主体部的与所述圆筒部相反侧的面亦即第1面与所述弹簧座的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周壁形成部侧的面抵接,并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圆筒部侧的面亦即第2面与所述螺旋弹簧的端部磨平圈部抵接,由此使该螺旋弹簧落座,
其中,
所述悬架用的隔绝体形成为:
在所述隔绝体未安装于所述弹簧座的状态下,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中的、位于第1边界面与第2边界面之间的内周面的部分亦即第1部分具有比所述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的直径小的第1直径,由此在所述隔绝体安装于所述弹簧座的状态下,所述第1部分成为与所述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紧贴的紧贴面,其中,所述第1边界面从相当于所述圆筒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边界面的主体部基准面离开第1距离,所述第2边界面沿离开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从所述第1边界面离开第2距离,
在所述隔绝体未安装于所述弹簧座的状态下,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的全部、以及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中的、位于所述主体部基准面与所述第1边界面之间的内周面的部分亦即第2部分具有比所述第1直径大的直径,由此在所述隔绝体安装于所述弹簧座的状态下,所述第2部分的一部分成为不与所述周壁形成部的外周面紧贴的非紧贴面,
所述第2边界面位于相当于所述圆筒部的与所述主体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用的隔绝体,其中,
所述悬架用的隔绝体形成为:在所述隔绝体未安装于所述弹簧座的状态下,构成所述非紧贴面的、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以及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中的位于所述第1边界面与第3边界面之间的内周面为随着从所述第1直径接近所述第1面而扩径的锥形面,其中,所述第3边界面沿接近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面的方向从所述第1边界面离开第3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用的隔绝体,其中,
所述圆筒部的形成所述紧贴面的部分的所述弹性体的厚度比所述圆筒部的形成所述非紧贴面的部分的所述弹性体的厚度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用的隔绝体,其中,
所述圆筒部的形成所述紧贴面的部分的所述弹性体的厚度比所述圆筒部的形成所述非紧贴面的部分的所述弹性体的厚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用的隔绝体,其中,
所述圆筒部的所述弹性体的厚度的最大值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弹性体的厚度小。
CN201510570583.6A 2014-09-25 2015-09-09 悬架用的隔绝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652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4772A JP6036777B2 (ja) 2014-09-25 2014-09-25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のインシュレータ
JP2014-194772 2014-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5255A CN105465255A (zh) 2016-04-06
CN105465255B true CN105465255B (zh) 2018-09-11

Family

ID=55486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7058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65255B (zh) 2014-09-25 2015-09-09 悬架用的隔绝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39875B2 (zh)
JP (1) JP6036777B2 (zh)
CN (1) CN105465255B (zh)
DE (1) DE1020152156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093039A (ko) * 2015-12-10 2018-08-20 바스프 에스이 코일 스프링을 위한 스프링 지지체
WO2020235311A1 (ja) * 2019-05-21 2020-11-26 Kyb株式会社 スプリングガイド及び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4752A (ja) * 1996-12-18 1998-07-14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車両懸架装置のスプリングシートラバー
JP2002323078A (ja) * 2001-04-25 2002-11-0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シートスプリングラバー
EP1982857A1 (en) * 2006-02-08 2008-10-22 Nissan Motor Co., Ltd. Spring seat of suspension
JP2009108921A (ja) * 2007-10-30 2009-05-2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コイルスプリングインシュレータ
JP2009210075A (ja) * 2008-03-05 2009-09-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スプリングシートラバー
CN101557951A (zh) * 2006-12-08 2009-10-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悬架
CN102639897A (zh) * 2009-09-25 2012-08-15 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弹簧垫板和用于制造该弹簧垫板的方法
JP2013092219A (ja) * 2011-10-26 2013-05-1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15165A (ja) * 1992-02-05 1993-08-24 Toyoda Gosei Co Ltd アッパマウント用スプリングインシュレータ
JPH09280298A (ja) * 1996-04-10 1997-10-28 Nissan Motor Co Ltd マウントインシュレータ
JP2001140964A (ja) 1999-11-10 2001-05-22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車両懸架装置におけるスプリングシートラバーの取付構造
JP6143011B2 (ja) * 2014-08-21 2017-06-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インシュレー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4752A (ja) * 1996-12-18 1998-07-14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車両懸架装置のスプリングシートラバー
JP2002323078A (ja) * 2001-04-25 2002-11-0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シートスプリングラバー
EP1982857A1 (en) * 2006-02-08 2008-10-22 Nissan Motor Co., Ltd. Spring seat of suspension
CN101557951A (zh) * 2006-12-08 2009-10-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悬架
JP2009108921A (ja) * 2007-10-30 2009-05-2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コイルスプリングインシュレータ
JP2009210075A (ja) * 2008-03-05 2009-09-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スプリングシートラバー
CN102639897A (zh) * 2009-09-25 2012-08-15 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弹簧垫板和用于制造该弹簧垫板的方法
JP2013092219A (ja) * 2011-10-26 2013-05-1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89948A1 (en) 2016-03-31
JP2016065598A (ja) 2016-04-28
JP6036777B2 (ja) 2016-11-30
CN105465255A (zh) 2016-04-06
DE102015215639A1 (de) 2016-03-31
US9539875B2 (en) 2017-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4321B (zh) 弹簧垫圈以及包括弹簧垫圈的轴承座
WO2014148364A1 (ja) スプリングラバーシート及びストラット型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143011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インシュレータ
RU2542839C1 (ru) Упорный подшипник скольжения и монтажн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подвески стоечного типа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упорного подшипника скольжения
JP6160583B2 (ja)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US20150061203A1 (en) Vibration dampe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7614900B (zh) 球窝接头
CN105465255B (zh) 悬架用的隔绝体
JP2008303995A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010007772A (ja) スプリングシート
JP2007155078A (ja) 密封装置
JP2012072794A (ja) 防振ブッシュ
CN104641142A (zh) 在区域内具有线性特征的波形弹簧
US8734044B2 (en) Ball joint with an elastic bearing shell
RU2526305C2 (ru) Подшипник в сборе
JP2016070498A (ja) 転がり軸受
JP6202188B2 (ja) ボールねじ装置
JP5889090B2 (ja) スプリングシートラバー
JP6135263B2 (ja) スプリング支持構造
CN105264260A (zh) 减振带轮制造方法及减振带轮制造装置
ES2328968T3 (es) Disposicion del brazo.
JP6391482B2 (ja) 防振装置
JP4026609B2 (ja) 筒型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5944282B2 (ja) 中空軸用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18035903A (ja) 摩擦プー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