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59940B - 车辆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59940B
CN105459940B CN201510616574.6A CN201510616574A CN105459940B CN 105459940 B CN105459940 B CN 105459940B CN 201510616574 A CN201510616574 A CN 201510616574A CN 105459940 B CN105459940 B CN 1054599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late
crossbeam
fixing member
junctio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165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59940A (zh
Inventor
武田宗信
进藤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59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9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59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99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26Rigid partitions inside vehicles, e.g. between passengers and load compart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发生后方碰撞时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的横梁脱落的车辆后部构造。该车辆后部构造位于座椅靠背与行李厢空间之间,其中,该车辆后部构造包括:第1横梁,其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并向斜后上方倾斜;以及固定用构件;固定用构件具有:接合部,其接合于第1横梁的端部;第1板,其从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弯曲并向后方延伸;以及第2板,其从第1板的后端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固定于车身;从穿过向车身固定第2板的固定部位的直线与第2板的上边之间的第1交点经由第1板的上边到达接合部的第1路径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从直线与第2板的下边之间的第2交点经由第1板的下边到达接合部的第2路径的长度。

Description

车辆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位于车辆的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后侧的行李厢空间之间的车辆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行李厢空间、即车上行李空间(luggage space)例如位于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后侧。在这种车辆中,在发生后方碰撞时,行李厢空间的行李向车辆前侧移动,而存在与座椅靠背接触,并对座椅靠背施加较大的载荷的可能性。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在车辆的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后侧的行李厢空间之间配置了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安全区(日文:安全ブロック)的车辆后部构造。安全区包括在整个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和从突出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弯曲的侧端部。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利用螺栓等将安全区的侧端部的下部结合在形成车辆地板面的后地板的上表面上,从而形成了包括安全区和后地板的闭合截面。另外,在后地板的下表面上,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时安全区所重叠的位置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辅助加强材料。
在专利文献1中,即使在发生后方碰撞时等行李向车辆前侧移动,也能利用安全区的突出部防止行李滑入车厢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529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中,在发生后方碰撞时等,根据行李的尺寸,也可能有行李越过安全区的突出部滑入车厢内的情况。因此,作为一例,考虑有在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且是后地板的上方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横梁的构造。在此,横梁与座椅靠背相面对地朝向斜后上方倾斜配置。
但是,在该构造中,为了经受住来自行李的冲击载荷,需要借助设于车身的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大型的托架将横梁安装在车身上。因此,在该构造中,需要大型的托架,存在车身的重量、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
另外,也考虑有在座椅靠背的后侧使横跨车辆宽度方向的管等构件交叉地安装于车身的结构或提高座椅靠背自身的强度的结构,但是无论哪一种结构都增加了车身的重量、成本。
因此,考虑有不使用托架、而是将横梁直接接合于车身的结构。但是,在该情况下,若在发生后方碰撞时等行李厢空间的行李向车辆前侧移动,则行李最初接触向斜后上方倾斜的横梁的上缘。于是,载荷集中于横梁的上缘,在横梁与车身之间的接合部位中的接合部位的上部产生焊接剥离,存在横梁脱落的可能性。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发生后方碰撞时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的横梁脱落的车辆后部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代表性的结构如下: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车辆后部构造位于车辆的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后侧的行李厢空间之间,该车辆后部构造包括:第1横梁,其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并向斜后上方倾斜;以及固定用构件,其分别接合于第1横梁的两端部,并固定于车身;固定用构件具有:接合部,其重叠接合于第1横梁的端部;第1板,其从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弯曲并向后方延伸;以及第2板,其从第1板的后端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固定于车身;第2板与第1横梁不平行,穿过将第2板固定于车身的固定部位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直线与第2板的上边相交形成第1交点且从该第1交点经过第1板的上边到接合部为第1路径,以及直线与第2板的下边相交形成第2交点且从该第2交点经过第1板的下边到接合部为第2路径,第1路径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2路径的长度。
在此,若在发生车辆的后方碰撞时,行李厢空间的行李向车辆前侧移动,则行李最初接触向斜后上方倾斜的第1横梁的上缘。因此,载荷集中于第1横梁的上缘,载荷输入到固定用构件的接合部。在上述结构中,在固定用构件中,从第2板的上边的第1交点到接合部为第1路径,从第2板的下边的第2交点到接合部为第2路径,第1路径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2路径的长度。因此,在载荷输入到接合部,固定用构件发生变形的情况下,固定用构件的上部的伸长量大于或等于下部的伸长量。因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向接合部输入的输入载荷不仅向接合部的上部分散也向下部分散来吸收冲击,因此能够防止第1横梁与固定用构件之间的接合部脱落。
较佳的是,上述固定用构件的板厚大于第1横梁的板厚。由此,仅接合于第1横梁的端部的固定用构件的板厚较大,因此能够减少第1横梁的重量。
较佳的是,上述固定部位包括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固定点,上侧的固定点位于比下侧的固定点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固定用构件的上部的第1路径的长度比下部的第2路径的长度大。因此,易于改变第1板和第2板的形状,易于与座椅靠背相面对地倾斜配置第1横梁。
较佳的是,上述车辆后部构造还包括:两个纵构件,两个纵构件分别在固定部位被固定到固定用构件;以及第2横梁,其接合于形成车辆地板面的后地板的下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第1横梁与两个纵构件和第2横梁一起形成框形状。由此,利用包括第1横梁、两个纵构件以及第2横梁的框形状,能够充分地支承装载于行李厢空间内的行李的载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发生后方碰撞时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的横梁脱落的车辆后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图。
图2是图1的(b)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图2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辆后部构造;102…后地板;104…座椅靠背;106…后地板中央板;108…后地板前板;110…后地板后板;112…行李;114…行李厢空间;116…第1横梁;118…第2横梁;120;122…固定用构件;124…纵构件;130…接合部;132…第1板;134…第2板;140…固定部位;144…分区板;146…分区侧板;148…车轮罩内板;150…后支柱内前加强件;152…车轮罩内下角撑板;154、156…上边;158a、158b、158c…孔部;160、162…下边;164…上缘;B…直线;C…第1交点;E…第2交点;La…第1路径;Lb…第2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添加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容易理解发明的例示,除了特别事先说明的情况以外,并不是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的部件,通过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而且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省略了图示。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图。图1的(a)是以省略了车辆的后座椅的状态从斜前方观察车辆后部而得到的图。图1的(b)是放大表示图1的(a)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一部分的图。图2是图1的(b)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以下,各个附图所示的箭头X、Y分别表示车辆后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如图1的(a)所示,车辆后部构造100包括形成车辆后部的车辆地板面的后地板102。后地板102具有后地板中央板106、后地板前板108以及后地板后板110,其中,该后地板中央板106载置有包括座椅靠背104(参照图3的(b))在内的未图示的后座椅。后地板前板108从后地板中央板106的车辆前侧端106a弯曲并向车辆下方延伸。后地板后板110从后地板中央板106的车辆后侧端106b向后侧连续,并位于装载行李112(参照图3的(b))的行李厢空间114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后部构造100,主要说明位于座椅靠背104与座椅靠背104后侧的行李厢空间114之间的构造。如图1的(a)所示,车辆后部构造100包括第1横梁116、第2横梁118以及固定用构件120、122。第1横梁116位于座椅靠背104的车辆后侧,在后地板102的后地板后板110的上方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第1横梁116如图1的(b)所示向斜后上方倾斜,并与座椅靠背104相面对(参照图3的(b))。第2横梁118接合于后地板后板110的下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固定用构件120、122分别接合于第1横梁116的端部116a、116b并固定于车身(纵构件124)。另外,固定用构件120、122的板厚大于第1横梁116的板厚。另外,在图1的(a)中,固定在位于车辆左侧的固定用构件122上的纵构件省略了图示。第1横梁116与固定用构件120、122、纵构件124以及第2横梁118一起如图1的(a)所示形成框形状,能够充分地支承装载于行李厢空间114内的行李112的载荷。以下,说明位于车辆右侧的固定用构件120和纵构件124,位于车辆左侧的固定用构件122和纵构件的结构和功能也是相同的。
如图1的(b)所示,固定用构件120具有接合部130、第1板132以及第2板134。接合部130重叠接合于第1横梁116的端部116a。如图2所示,第1板132从接合部13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130a弯曲并向后方延伸。第2板134从第1板132的后端132a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如图1的(b)所示,第2板134在螺栓136a、136b等所位于的固定部位140固定于纵构件124。在固定部位140,如图2所示,通过隔着第2板134使螺母142a、142b螺合于穿过纵构件124并向车辆前方突出的螺栓136a、136b,从而将第2板134固定于纵构件124。
纵构件124是支承分区板144(参照图1的(a))的构件之一,例如是分区侧前下板。分区板144在座椅靠背104的车辆后侧与后地板后板110大致平行地进行配置,对行李厢空间114进行划分。分区板144除了利用纵构件124支承以外,还利用分区侧板146进行支承。分区侧板146与座椅靠背104大致平行地进行配置,上端接合于分区板144,下端在车辆前侧接合于车轮罩内板148。另外,车轮罩内板148是形成用于收纳后轮的车轮罩的板。
纵构件124接合于分区侧板146和车轮罩内板148,其位于分区侧板146的下方且是车轮罩内板148的车内侧的位置。另外,在分区侧板146和纵构件124的车内侧接合有后支柱内前加强件150。另外,后支柱内前加强件150利用车轮罩内下角撑板152与后地板后板110相连。
图3是示意性表示图2的车辆后部构造100的一部分的图。图3的(a)是表示接合于第1横梁116的固定用构件120的形状的图。图3的(b)是表示从图3的(a)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将图3的(a)的固定用构件120固定于纵构件124的状态看到的样子的图。另外,在图3的(b)中,除了车辆后部构造100以外,还示出了装载于行李厢空间114内的行李112和与第1横梁116相面对的座椅靠背104。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的(a)中划线所示的直线B与第2板134的上边154相交形成第1交点C且将从该第1交点经过第2板134的上边154和第1板132的上边156到接合部130的路径设为了第1路径La。另一方面,直线B与第2板134的下边160相交形成第2交点E且将从该第2交点经过第2板134的下边160和第1板132的下边162到接合部130的路径设为了第2路径Lb。但是,第1路径和第2路径也可以设为到达接合部13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130a,而不是到直线D。另外,直线B是穿过将第2板134固定于纵构件124的固定部位140的直线,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此处的固定部位140包括沿上下方向排列的作为两个固定点的孔部158a、158b。如图3的(b)所示,在这些孔部158a、158b中贯穿有螺栓136a、136b。通过使螺母142a、142b螺合于该螺栓136a、136b,从而使第2板134固定于纵构件124。
本实施方式的重要特征是第1路径La的长度与第2路径Lb的长度相等。在此,若在发生车辆的后方碰撞时,行李厢空间114的行李112如图3的(b)的箭头F所示向车辆前侧移动,则行李112最初接触向斜后上方倾斜的第1横梁116的上缘164。
因此,载荷集中于第1横梁116的上缘164,载荷输入到固定用构件120的接合部130,因此固定用构件120发生变形。即,固定用构件120的第1路径La和第2路径Lb会因固定用构件120受到载荷而伸长。但是,如上所述,由于第1路径La的长度与第2路径Lb的长度相等,因此固定用构件120的上部伴随着变形产生的伸长量与固定用构件120的下部伴随着变形产生的伸长量大致相等。
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车辆后部构造200的图。图4的(a)是表示接合于第1横梁202的比较例的固定用构件204的形状的图。图4的(b)是表示从图4的(a)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将图4的(a)的固定用构件204固定于纵构件124的状态看到的样子的图。
如图4的(a)所示,比较例的车辆后部构造200在第1路径Lc的长度比第2路径Ld的长度短这一点上与上述车辆后部构造100不同。第1路径Lc是从图4的(a)的划线所示的直线G与第2板206的上边208相交形成的第1交点H经过第2板206的上边208和第1板210的上边212到位于接合部214的直线I的路径。另外,直线G是穿过将第2板206固定于纵构件124的固定部位215的直线,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另外,固定部位215包括沿车辆上下方向排列的作为两个固定点的孔部216a、216b。
第2路径Ld是从直线G与第2板206的下边218相交形成的第2交点J经过第2板206的下边218和第1板210的下边220到示出于接合部214的直线I的路径。
在比较例的固定用构件204中,第2板206的上边208的从第1交点H到第1板210的后端210a的长度与下边218的从第2交点J到第1板210的后端210a的长度相同,如图4的(a)所示成为长方形。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固定用构件120的第2板134的上边154比下边160长,如图3的(a)所示成为倒梯形。另外,固定用构件120、204的第1板132、210的形状均成为梯形。
在比较例的车辆后部构造200中,当在发生后方碰撞时,行李112向车辆前侧移动,载荷集中于第1横梁202的上缘222时,固定用构件204发生变形。但是,固定用构件204由于第1路径Lc的长度比第2路径Ld的长度短,因此固定用构件204的上部伴随着变形产生的伸长量比固定用构件204的下部伴随着变形产生的伸长量小。
因此,在比较例的车辆后部构造200中,在发生后方碰撞时固定用构件204的上部比下部先伸长至极限,输入载荷仅集中于接合部214的上部,无法在接合部214整个区域内分散输入载荷,接合部214易于剥离。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用构件120具有形成梯形的第1板132和形成倒梯形的第2板134相邻的形状,利用这种形状使第1路径La的长度与第2路径Lb的长度相等。即,在固定用构件120中,伴随着发生后方碰撞时的变形产生的伸长量在上部和下部大致相等。
因而,在车辆后部构造100中,在发生后方碰撞时能够在不仅包括固定用构件120的上部而且也包括下部的接合部130整个区域内均匀地分散输入载荷,能够防止接合部130脱落。
另外,由于接合于第1横梁116的端部116a、116b的固定用构件120、122的板厚大于第1横梁116的板厚,因此能够减少第1横梁116的重量。而且,如图3的(b)所示,第2板134与第1横梁116不平行,因此能够使第1横梁116向斜后上方倾斜,并与座椅靠背104相面对地进行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固定用构件120的第1路径La的长度设为了与第2路径Lb的长度相等,但是并不限于此,第1路径La的长度也可以比第2路径Lb的长度长。作为一例,如图3的(a)所示,可以取代固定部位140所含有的作为上侧的固定点的孔部158a,设置作为上侧的固定点的孔部158c,该孔部158c位于比作为下侧的固定点的孔部158b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如果如此设置,则在载荷输入到接合部130,固定用构件120发生变形的情况下,固定用构件120的上部的伸长量比下部的伸长量长。因而,能够进一步分散向接合部130输入的输入载荷且易于吸收冲击,使得第1横梁116与固定用构件120之间的接合部130更难以剥离。另外,由于固定用构件120的第1路径La的长度比第2路径Lb的长度长,因此第1板132和第2板134的形状的自由度增大,更容易地与座椅靠背104相面对地配置第1横梁116。
以上,参照添加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该例子。可知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改例,应理解这些变更例或修改例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位于车辆的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后侧的行李厢空间之间的车辆后部构造。

Claims (4)

1.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后部构造位于车辆的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后侧的行李厢空间之间,
该车辆后部构造包括:
第1横梁,其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并向斜后上方倾斜;以及
固定用构件,其分别接合于第1横梁的两端部,并固定于车身;
所述固定用构件具有:
接合部,其重叠接合于第1横梁的端部;
第1板,其从所述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弯曲并向后方延伸;以及
第2板,其从第1板的后端弯曲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固定于车身;
第2板与第1横梁不平行,
穿过将第2板固定于车身的固定部位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直线与第2板的上边相交形成第1交点且从该第1交点经过第1板的上边到所述接合部为第1路径,以及所述直线与第2板的下边相交形成第2交点且从该第2交点经过第1板的下边到所述接合部为第2路径,所述第1路径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2路径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用构件的板厚大于第1横梁的板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位包括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固定点,
上侧的固定点位于比下侧的固定点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后部构造还包括:
两个纵构件,所述两个纵构件分别在所述固定部位被固定到所述固定用构件;以及
第2横梁,其接合于形成车辆地板面的后地板的下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第1横梁与所述两个纵构件和第2横梁一起形成框形状。
CN201510616574.6A 2014-09-26 2015-09-24 车辆后部构造 Active CN1054599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5974A JP6358014B2 (ja) 2014-09-26 2014-09-26 車両後部構造
JP2014-195974 2014-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9940A CN105459940A (zh) 2016-04-06
CN105459940B true CN105459940B (zh) 2018-03-02

Family

ID=55485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16574.6A Active CN105459940B (zh) 2014-09-26 2015-09-24 车辆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22702B2 (zh)
JP (1) JP6358014B2 (zh)
CN (1) CN105459940B (zh)
DE (1) DE102015116070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0328B2 (ja) * 2013-12-13 2016-05-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WO2020261917A1 (zh) * 2019-06-27 2020-12-30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9734A (zh) * 2007-11-19 2009-05-27 铃木株式会社 后部车身结构
CN202783414U (zh) * 2012-08-09 2013-03-13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缓冲挡板、车身后隔板及汽车行李箱
CN104044646A (zh) * 2013-03-14 2014-09-17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78674U (ja) * 1983-11-04 1985-06-01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リヤバルクヘツド部構造
JPH0546672U (ja) * 1991-11-27 1993-06-22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H1178984A (ja) * 1997-09-11 1999-03-23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後部車体構造
DE19905578A1 (de) 1999-02-11 2000-08-1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Cabriolet mit Verdeck und Überrollbügel
KR100337830B1 (ko) 2000-08-01 2002-05-24 류정열 트렁크룸의 수화물침입 방지구조
JP4134563B2 (ja) * 2002-01-31 2008-08-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JP3880916B2 (ja) * 2002-11-11 2007-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車体取付構造
JP2005112284A (ja) * 2003-10-10 2005-04-28 Nissan Motor Co Ltd 蓄電装置の搭載構造
JP4893949B2 (ja) * 2007-03-22 2012-03-0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956268B2 (ja) * 2007-05-10 2012-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DE102007046536A1 (de) 2007-09-28 2009-04-0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Überrollschutzeinrichtung
DE102007046534B4 (de) 2007-09-28 2022-08-1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Aussteifungseinrichtung
JP5807515B2 (ja) * 2011-11-07 2015-11-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US8813888B2 (en) * 2012-02-06 2014-08-2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KR101371458B1 (ko) 2012-07-16 2014-03-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오픈카의 배플구조
JP5597681B2 (ja) * 2012-09-12 2014-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9734A (zh) * 2007-11-19 2009-05-27 铃木株式会社 后部车身结构
CN202783414U (zh) * 2012-08-09 2013-03-13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缓冲挡板、车身后隔板及汽车行李箱
CN104044646A (zh) * 2013-03-14 2014-09-17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构造
JP2014177200A (ja) * 2013-03-14 2014-09-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体の後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9940A (zh) 2016-04-06
US9522702B2 (en) 2016-12-20
DE102015116070B4 (de) 2023-04-06
DE102015116070A1 (de) 2016-03-31
US20160090128A1 (en) 2016-03-31
JP6358014B2 (ja) 2018-07-18
JP2016064794A (ja) 2016-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0243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075049B2 (en) Stiffen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EP2620353B1 (en) Automobile floor structure
US1011265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7206877B (zh) 抵抗侧面撞击的强化车辆门
JP485308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2205854B (zh) 车辆的车身底板结构
US20180362087A1 (en) Vehicular frame
JP2009101815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9415095B (zh) 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CN104044642A (zh) 车框结构
CN105459940B (zh) 车辆后部构造
US9758192B2 (en) Underbody structure for absorbing energy to improve roof structure integrity during side impact
CN102476656A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5630615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US20130270869A1 (en) Bodywork arrangement for a front end and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vehicle
US9114742B2 (en) Vehicle seat
CN109803878B (zh) 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
CN108698648B (zh) 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
US10106198B2 (en) Vehicle upper body structure
CN108454715B (zh) 驾驶室加强构造
JP2008105575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579307B2 (ja) 車体骨格構造
CN104002875B (zh) 车辆及其地板骨架结构
US9815496B2 (en) Vehicle bod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