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4646A - 车体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体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44646A
CN104044646A CN201410093282.4A CN201410093282A CN104044646A CN 104044646 A CN104044646 A CN 104044646A CN 201410093282 A CN201410093282 A CN 201410093282A CN 104044646 A CN104044646 A CN 104044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gth direction
pillar
central portion
strengthening part
rea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932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44646B (zh
Inventor
清水大辅
野岛隆哉
片濑公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Mitsubishi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44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4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44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46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构造。通过抑制了增加成本和重量的简单的构造,可靠地保护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抵抗行李厢的容纳物的冲击。将连接行李厢(3)的地板(2)和搁板(4)的支柱(6)构成为具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底面(11)和沿着长度方向的一对侧面(12)的帽型截面,并形成为从一对侧面(12)的端缘至底面(11)的深度(高度)(d)从长度方向的端部(6a)向中央部(6b)逐渐加深,使支柱(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附近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提高。

Description

车体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已知有为了确保从后部的地板面到行李厢的部位的车体刚性而通过两个支柱部件连接地板面和行李厢上部的面板部件的构造。两个支柱部件的一端安装于靠近地板面的中央部,另一端分别安装于面板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在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行李厢侧配置为V字形(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利用支柱部件能够确保后轮用的车轮罩附近的刚性。并且,由于两个支柱部件在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行李厢侧配置为V字形,因此在紧急制动等时即使行李厢的容纳物(行李)向前方移动,也能够通过行李抵接于支柱部件而保护座椅靠背、缓和对乘客的冲击。
支柱部件例如由帽形截面的长部件构成,虽然行李抵接时的刚性被确保,然而由于行李的重量和向前方的移动速度,大的负荷被施加在支柱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另一方面,支柱部件在其构造上,与固定于车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侧相比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刚性变弱。
因此,为了可靠地保护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优选提高支柱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刚性。为了确保支柱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刚性,考虑增加支柱部件整体的厚度,或者利用加强部件加强中央部分,然而成本和重量的增加不可避免。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9-107387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抑制了增加成本和重量的简单的构造可靠地保护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抵抗行李厢的容纳物的冲击的车体后部构造。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本发明的车体后部构造是在后排座椅的后方具备连接地板面和行李厢上部的面板部件的长的加强部件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具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底面和从沿着该底面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弯曲形成的一对侧面并构成为开放截面,所述加强部件以从所述侧面的端缘至所述底面的高度从该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增高的方式形成。
在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本发明中,由于从构成加强部件的开放截面的侧面的端缘(开口边缘)至底面的高度从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增高,因此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提高。因此,即使行李厢的容纳物向车厢侧移动,也能够被加强部件可靠地挡住,能够可靠地保护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另外,由于无需增加材料的厚度、和追加其他加强等,因此能够形成抑制了增加成本和重量的简单的构造。
并且,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本发明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中,所述加强部件以所述一对侧面之间的宽度从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变窄的方式形成。
在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本发明中,由于以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一对侧面间的宽度(开口的宽度)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变窄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在不增加使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侧面的端缘(开口边缘)至底面的高度增高的量的材料的情况下,提高中央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通过使符合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宽度的现有的材料成形,能够制作具有从侧面的端缘(开口边缘)至底面的高度高的中央部的加强部件。
即,不需要使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高度增高的量的材料,通过使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开放截面的一对侧面间的宽度(开口的宽度)变窄,就能够制作从侧面的端缘(开口边缘)至底面的高度高的中央部,无需增大成形用的材料,就形成能够兼顾提高成品率以及刚性的加强部件。
并且,权利要求3所涉及的本发明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中,所述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底面与所述地板面以及所述面板部件连接。
在权利要求3所涉及的本发明中,能够利用开放截面的底面将加强部件与地板面以及面板部件连接。
并且,权利要求4所涉及的本发明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中,具备两个所述加强部件,两个所述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分别与靠近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所述地板面连接,一个所述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靠近车宽方向的一个外侧的所述面板部件连接,并且另一个所述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靠近车宽方向的另一个外侧的所述面板部件连接。
在权利要求4所涉及的本发明中,由于两个加强部件延伸至地板面以及面板部件而配置为V字形,因此在提高行李厢周围的刚性的状态下,当行李厢的容纳物向车厢侧移动时,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车体后部构造针对容纳于行李厢的行李向车厢侧的移动,可以可靠地保护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车体后部构造的骨架的外观图。
图2是从后侧观察到的表示车体后部构造的骨架的后视图。
图3是从侧面观察到的车体后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V-V线箭头视图。
图6是图4中VI-VI线箭头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车体后部构造是后排座椅下部的地板面与行李厢上部的隔板通过加强部件(支柱)连接的构造。并且,支柱具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与前后方向相对)的底面和从沿着底面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弯曲形成的一对侧面并构成为开放截面,以从侧面的端缘(开口边缘)至底面的高度(深度)从支柱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增高(加深)的方式形成。
由此,在相对于固定在车体侧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刚性相对降低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从支柱侧面的端缘(开口边缘)至底面的高度(深度)增高(加深),在作为对应于行李厢的行李的位置的支柱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提高。因此,即使行李向行李厢的车厢侧移动,行李也能够抵接于被确保高刚性的部位的支柱,从而能够可靠地保护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缓和对就座于座椅靠背的乘客的冲击。
参照附图具体说明车体后部构造。
图1示出从车辆的斜前方侧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车体后部构造的骨架的外观状况,图2示出从车辆的行李厢侧观察到的表示车体后部构造的骨架的状况。
另外,图3示出从侧面观察到的用于说明与行李厢的状况的关系的车体后部构造的侧视图,图4示出加强部件的单件的外观状况,图5示出说明加强部件的端部的截面的图4中的V-V线箭头视图,图6示出说明加强部件的中央部的截面的图4中的VI-VI线箭头视图。
如图1、图2所示,车体1具备地板2,在后部的行李厢3的部位的上部在整个车宽方向设置有搁板4。在搁板4的车体1前方侧的地板2设置有加强件5,加强件5的部位成为车厢和行李厢3的边界部位。在加强件5前侧的地板2配置有后述的后排座椅。
支柱6延伸连接至加强件5(地板2)和行李厢3的搁板4的前侧。支柱6是具有开放截面(帽型截面)的长部件,从帽型截面的侧面12的端缘(开口边缘)朝向底面11的高度方向(深度方向)朝向车体1的前后方向而配置。支柱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地板2的加强件5连接,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车体1的侧方侧的搁板4的侧方侧连接。具备两个支柱6,延伸至地板2和行李厢3而配置为V字形。
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支柱6具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与前后方向相对)底面11和从沿着底面1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弯曲形成的一对侧面12并构成为开放截面,从侧面12的端缘(开口边缘)与底面11平行延伸形成凸缘15。
支柱6以从侧面12的端缘至底面11的高度(深度)d从支柱6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6a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逐渐增高(加深)的方式形成。并且,帽型截面的一对侧面12间的宽度(开放截面的开口的宽度)h以相对于长度方向的端部6a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
上述车体后部构造形成后排座椅7下部的地板2(加强件5)和行李厢3上部的搁板4通过支柱6连接的构造。于是,如图3所示,由于与行李厢3的容纳物即行李8的位置相对应的支柱6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附近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提高,因此即使行李8向前方移动(即使向图中左侧移动),行李8也抵接于支柱6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而阻止向车厢侧的侵入。由此,后排座椅7的座椅靠背7a被可靠地保护,对就坐于后排座椅7的乘客的冲击被缓和。
根据图4至图6具体地说明支柱6。
如图4所示,使长方形的金属板成形作为开放截面(帽型截面)的部件制作成支柱6。上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6a的帽型截面的底面11接合于搁板4,下侧的长度方向的端部6a的帽型截面的底面11接合于加强件5。
此外,通过将长度方向的端部6a的底面11接合于搁板4以及加强件5而将支柱6安装于车体1侧,但是也可以通过将在开放截面上连续的凸缘15接合于搁板4以及加强件5而将支柱6安装于车体1侧。
如图5、图6所示,从支柱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的开放截面的一对侧面12的端缘(开口边缘)至底面11的深度d1,相对于从端部6a的开放截面的一对侧面12的端缘(开口边缘)至底面11的深度d2加深(d1>d2)。
具体而言,一对侧面12的端缘(开口边缘)从底面11朝向车辆前方侧延伸设置,从一对侧面12的端缘(开口边缘)至底面11的深度d从d2到d1以随着从支柱6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6a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逐渐加深的方式形成弯曲状。
另外,支柱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的开放截面的一对侧面12间的宽度(开口的宽度)h1,相对于端部6a的开放截面的一对侧面12间的宽度(开口的宽度)h2变窄(h1<h2)。
具体而言,在支柱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一对侧面12间的宽度(开口的宽度)h从h2到h1以随着从支柱6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6a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弯曲状。
因而,支柱6能够提高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附近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侧面12的深度方向)的刚性。
并且,由于从支柱6的侧面12的端缘(开口边缘)至底面11的深度d向着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从d2到d1逐渐加深,与其相对应,一对侧面12间的宽度(开口的宽度)h向着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从h2到h1逐渐变窄,因此能够在不增加使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的深度加深的量的材料的情况下,加深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的深度d1。
因而,能够不增大材料而制作提高在长度方向中央部6b附近的刚性的支柱6。
此外,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的深度d1形成为最深的同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的开放截面的开口的宽度h1形成为最窄的支柱6,通过利用使用符合长度方向的端部6a的深度d2、开口的宽度h2的长方形的材料进行成形使材料的需要部位延伸而进行制作。
因而,支柱6通过使符合长度方向的端部6a的深度d2、开口的宽度h2的长方形的材料成形,能够制作成至底面11的深度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6b为最深的状态。由此,制成能够兼顾提高成品率以及刚性的支柱6。
此外,从支柱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6a到中央部6b,支柱6的深度d以及开口的宽度h逐渐变化而形成,通过调整尺寸逐渐变化的状况、即侧面12的端缘(开口边缘)向车辆前方侧以及车宽方向内侧(开口内侧)的弯曲状态,能够将刚性调整为期望的状态。
如以上所说明的,只要是本发明的车体后部构造,即使不增加材料的厚度,也不追加其他加强部件等,由于能够效率良好地确保支柱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因此能够通过抑制了增加成本和重量的简单的构造,可靠地阻止紧急制动时向车厢侧(车辆前方侧)移动的行李厢3的容纳物,可靠地保护后排座椅7的座椅靠背7a。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的工业领域。
符号说明
1  车辆
2  地板
3  行李厢
4  搁板
5  加强件
6  支柱
7  后排座椅
8  行李
11 底面
12 侧面
15 凸缘

Claims (4)

1.一种车体后部构造,是在后排座椅的后方具备连接地板面和行李厢上部的面板部件的长的加强部件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底面和从沿着该底面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弯曲形成的一对侧面并构成为开放截面,
所述加强部件以从所述侧面的端缘至所述底面的高度从该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增高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以所述一对侧面之间的宽度从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变窄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底面与所述地板面以及所述面板部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两个所述加强部件,
两个所述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分别与靠近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所述地板面连接,
一个所述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靠近车宽方向的一个外侧的所述面板部件连接,并且,另一个所述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靠近车宽方向的另一个外侧的所述面板部件连接。
CN201410093282.4A 2013-03-14 2014-03-13 车体后部构造 Active CN1040446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2512A JP5652623B2 (ja) 2013-03-14 2013-03-14 車体の後部構造
JP2013-052512 2013-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4646A true CN104044646A (zh) 2014-09-17
CN104044646B CN104044646B (zh) 2017-01-04

Family

ID=51498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93282.4A Active CN104044646B (zh) 2013-03-14 2014-03-13 车体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52623B2 (zh)
CN (1) CN10404464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9940A (zh) * 2014-09-26 2016-04-0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构造
CN107199954A (zh) * 2017-07-13 2017-09-26 王冠文 后备箱缓冲装置及其上部缓冲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2809B (zh) * 2015-02-06 2017-02-22 天津东方兴泰汽车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行李箱搁板连接机构
CN104742810B (zh) * 2015-02-10 2017-02-01 天津东方兴泰汽车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行李箱搁板连接板前段本体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08023A (ja) * 2006-05-18 2007-11-2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の荷室構造
CN101269675A (zh) * 2007-03-22 2008-09-24 铃木汽车公司 汽车车身后部的结构
JP2009107387A (ja) * 2007-10-26 2009-05-21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1565007A (zh) * 2008-04-21 2009-10-2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后座背部用加强件
CN102107679A (zh) * 2009-12-25 2011-06-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2011161937A (ja) * 2010-02-04 2011-08-2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443U (ja) * 1992-09-24 1994-04-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後部車体構造
JP4670280B2 (ja) * 2004-08-25 2011-04-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08179174A (ja) * 2007-01-23 2008-08-07 Aisin Takaoka Ltd 車両用衝突補強材
JP5533779B2 (ja) * 2011-05-09 2014-06-25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08023A (ja) * 2006-05-18 2007-11-2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の荷室構造
CN101269675A (zh) * 2007-03-22 2008-09-24 铃木汽车公司 汽车车身后部的结构
JP2009107387A (ja) * 2007-10-26 2009-05-21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1565007A (zh) * 2008-04-21 2009-10-2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后座背部用加强件
CN102107679A (zh) * 2009-12-25 2011-06-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2011161937A (ja) * 2010-02-04 2011-08-2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9940A (zh) * 2014-09-26 2016-04-0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构造
CN105459940B (zh) * 2014-09-26 2018-03-02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构造
CN107199954A (zh) * 2017-07-13 2017-09-26 王冠文 后备箱缓冲装置及其上部缓冲结构
CN107199954B (zh) * 2017-07-13 2024-04-16 王冠文 后备箱缓冲装置及其上部缓冲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52623B2 (ja) 2015-01-14
JP2014177200A (ja) 2014-09-25
CN104044646B (zh)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82760B (zh) 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
CN104340276B (zh) 车辆车身
CN107031719B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RU2012153157A (ru) Структура кузова,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онная структура, для автомобиля
US9090291B1 (en) Front pillar assemblies with front pillar lower reinforcement members having lower wrap reinforcement structures
JPH04129883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4044646A (zh) 车体后部构造
CN106608283A (zh) 汽车的车身构造
CN103370258A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07097857B (zh) 车身结构
JP2014043133A5 (zh)
CN108215737A (zh) 车辆侧部构造
WO2017202229A1 (zh) 高刚性车身框架
CN109305225A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107097858A (zh) 车身结构
CN105189261A (zh) 车身后部构造
US9809253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CN109415095A (zh) 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CN202987294U (zh) 前地板加强板及具有该加强板的汽车
US9085325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JP2019064493A (ja) 車両の車体側部の上部アーチ構造
CN103129624A (zh) 机动车车身侧面结构
CN204309912U (zh) 一种汽车地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103112503B (zh) 仪表板部的结构
CN104903181A (zh) 车辆的车顶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ENGINEERING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ENGINEERING Kabushiki Kaisha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