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59767B -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59767B
CN105459767B CN201510527820.0A CN201510527820A CN105459767B CN 105459767 B CN105459767 B CN 105459767B CN 201510527820 A CN201510527820 A CN 201510527820A CN 105459767 B CN105459767 B CN 1054597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protrusion
vehicle
opening portion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278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59767A (zh
Inventor
松本浩
松本浩一
妹尾隆志
织田匡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59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97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597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97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20Vehicle storage compartments for roof parts or for collapsible flexible tops
    • B60J7/202Vehicle storage compartments for roof parts or for collapsible flexible tops being characterised by moveable cover parts for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boot lid and rearmost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1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1/1807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movable for vehicles with convertible top
    • B60J1/1823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movable for vehicles with convertible top adjustable relative to hard- or soft-top, e.g. pivo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8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 B60J7/1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foldable; Tensioning mechanisms therefor, e.g. struts
    • B60J7/1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foldable; Tensioning mechanisms therefor, e.g. struts with a plurality of rigid plate-like elements or rigid non plate-like elements, e.g. with non-slidable, but pivotable or foldable movement
    • B60J7/143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foldable; Tensioning mechanisms therefor, e.g. struts with a plurality of rigid plate-like elements or rigid non plate-like elements, e.g. with non-slidable, but pivotable or foldable movement for covering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J7/146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non-sliding type, i.e. movable or removable roofs or panels, e.g. let-down tops or roofs capable of being easily detached or of assuming a collapsed or inoperative position foldable; Tensioning mechanisms therefor, e.g. struts with a plurality of rigid plate-like elements or rigid non plate-like elements, e.g. with non-slidable, but pivotable or foldable movement for covering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all elements being folded in same orientation and stacked fash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3/00Arrangement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interiors
    • B60Q3/20Arrangement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interiors for lighting specific fittings of passenger or driving compartments; mounted on specific fittings of passenger or driving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包括:车顶收纳室,设置在乘员室的后方,收纳开闭式车顶的至少一部分;车舱盖,在开闭式车顶覆盖乘员室的车顶关闭状态下以及在开闭式车顶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车顶收纳室的车顶开放状态下,覆盖车顶收纳室的开口部,在开闭式车顶在车顶关闭状态与车顶开放状态之间移动时,以开放开口部的方式移动;联杆机构,将车舱盖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于车身;其中,车舱盖具有基部、在基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上与该车宽方向两端部一体形成而且相对于基部向上方突出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隆起部、以及在车宽方向上将一对隆起部的上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由此,既能够提高车舱盖的外观性又能够充分确保该车舱盖的刚性。

Description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尤其涉及具备开闭式车顶的敞篷车的后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开发了带开闭式车顶的车辆(折叠式敞篷车),其例子公开于国际专利公报 WO2005/061253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以及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61405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2)中。
如图13至图15所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汽车100包括:折叠式车顶101、收纳折叠式车顶101的收纳室102(参照图14)、关闭收纳室102的开口部的盖体103。盖体103具有板状的基部104和设置在基部104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垂直翼105。基部104具有俯视下呈四角形形状的中央部104a和一体地设置在中央部104a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部104b。俯视下,两侧的侧部104b相对于中央部104a向后方突出(基部104的后部俯视下呈凹形)。垂直翼 105在基部104的两侧的侧部104b处向上突出设置,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垂直翼105 在车辆侧视下呈直角三角形状,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从前侧向后侧逐渐下降。该直角三角形的角度最小的锐角部105a设置在侧部104b的后端部。
基部104的两侧的侧部104b经由圆弧状的铰链106(参照图14)可转动地被安装于后舱盖107的里面。圆弧状的铰链106是所谓的鹅颈式铰链,圆弧的一端部以可围绕水平轴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后舱盖107的下表面,圆弧的另一端部被固定在基部104的侧部104b的下表面。
构成乘员室108的后窗的平坦的透明板109垂直地被设置在乘员室108与基部104的交界。透明板109基于其车宽方向两端部被垂直侧部引导部(未图示)引导而能够上下移动。
在透明板109被拉出到上侧的状态下,透明板109便将左右的垂直翼105间的空间与乘员室这两者隔开。
在折叠式车顶101从覆盖乘员室108的关闭状态(参照图13)向该折叠式车顶101被收纳到收纳室102的开放状态(参照图15)移动时,如图14所示那样,在向上方打开了盖体103 后,将折叠式车顶101折叠并收纳到收纳室102内,关闭盖体103(参照图15)。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汽车100,基于垂直翼105,车身后部在侧视下呈卧车风格,因此,能够成为外观性优异的带折叠式车顶汽车100。而且,驾驶员能够通过透明板109视认车辆前方。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伸缩式车顶、收纳伸缩式车顶的收纳空间、将收纳空间的开口部能够开闭地覆盖的盖体、以及将盖体与收纳空间的底部连结的联杆机构。
联杆机构是进行盖体的开闭的机构。联杆机构在伸缩式车顶被收纳到收纳空间的状态(开放状态)下以及在伸缩式车顶覆盖乘员室的状态(关闭状态)下被折叠。
另一方面,在从开放状态过渡到关闭状态时以及从关闭状态过渡到开放状态时,联杆机构立起,盖体相对于收纳空间的开口部向后方移动且上升。
根据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汽车,基于联杆机构立起,盖体相对于收纳空间的开口部向后方移动且上升,因此能够将伸缩式车顶经由开口部收纳到收纳空间中。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汽车100中,由于左右的垂直翼105仅其下端部彼此被连结,因此盖体103不具备充分的刚性。
此处,若取代铰链106而采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联杆机构来移动所述盖体103时,由于盖体103的刚性不足,会使盖体103在移动中发生扭曲,存在难以确保移动时的稳定性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提高车舱盖的外观性又能够充分确保该车舱盖的刚性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包括:车顶收纳室,设置在乘员室的后方,收纳开闭式车顶的至少一部分;车舱盖,在所述开闭式车顶覆盖所述乘员室的车顶关闭状态下以及在所述开闭式车顶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所述车顶收纳室的车顶开放状态下,覆盖所述车顶收纳室的开口部,在所述开闭式车顶在所述车顶关闭状态与所述车顶开放状态之间移动时,以开放所述开口部的方式移动;联杆机构,将所述车舱盖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于车身;其中,所述车舱盖具有在所述车顶关闭状态以及所述车顶开放状态下将所述车顶收纳室的开口部覆盖的平板状的基部、在所述基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上与该车宽方向两端部一体形成而且相对于所述基部向上方突出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隆起部、以及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一对隆起部的前端部的上部彼此连结而且在所述车顶关闭状态下与所述开闭式车顶的后侧连续地设置的连结部,由所述一对隆起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壁的前缘部、所述连结部的后缘部以及所述基部的前缘部所围成的区域形成后窗所面临的后窗用开口部,所述一对隆起部从所述车舱盖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并且所述一对隆起部的上缘在前部至后部的范围向斜下方倾斜,所述联杆机构是支撑所述隆起部的靠前部的部位的四联杆机构。
根据本发明,车舱盖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隆起部,从而能够营造出动感的外观,能够使车身后部的造型具有优异的外观性。此外,由于左右一对隆起部的上部彼此在车宽方向上被连结部连结,因而能够提高车舱盖的刚性尤其是车宽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因此,能够确保车舱盖移动时的移动稳定性。
根据该结构,由于后窗所面临的后窗用开口部形成于车舱盖,因此,能够确保驾驶员的后方视野。
根据该结构,由于一对隆起部从车舱盖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因而能够提高车舱盖的刚性尤其是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另外由于一对隆起部的上缘在前部至后部的范围向斜下方倾斜,因此能够实现更流畅的侧视外观。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隆起部的后端部相对于所述基部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
根据该结构,由于一对隆起部的后端部相对于基部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因此能够由该一对隆起部进一步有效地提高车舱盖的刚性。此外,在基部的后方设置行李室的情况下,无需缩短行李室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便能够使一对隆起部较长地延伸。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行李室的容量并且能够实现流畅的侧视外观。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隆起部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从后端部向所述后窗用开口部接近,俯视下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扩张。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容易刚性不足的后窗用开口部周边尤其是后窗用开口部的左右两侧的刚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隆起部中,处于所述后窗用开口部的侧方部分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从上端部向下端部接近,车辆后视下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扩张。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后窗用开口部周边中特别容易刚性不足的车舱盖的下侧部分尤其是后窗用开口部的下侧两个角部的刚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车辆侧视下,所述隆起部的上缘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小于所述后窗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
根据该结构,无需受后窗的倾斜的影响便能够使隆起部较长地向车辆后方延伸,因此,能够兼顾侧视下的流畅的造型和车舱盖的刚性确保。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灯光设置在所述基部上。
根据该结构,即使灯光设置在车舱盖上,也能够稳定地确保车舱盖移动中的灯光的视认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隆起部中形成有侧窗用开口部,该侧窗用开口部中设置有侧窗。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隆起部中形成有侧窗用开口部,因而驾驶员能够通过该侧窗用开口部直接视认车辆斜后方的车外情况。因此,能够减少因车舱盖的隆起部而产生的斜后方死角,能够提高车辆斜后方的视认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后窗在所述车顶关闭状态下处于所述乘员室与所述车顶收纳室之间的使用位置,在所述车顶开放状态下处于所述车顶收纳室的收纳位置,当所述后窗处于所述使用位置时,在车辆侧视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侧窗用开口部的后端比所述后窗的至少一部分处于后方。
根据该结构,由于侧窗用开口部相对于后窗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后方侧,因此,即使经由后窗的斜后方视野被隆起部遮挡,也能够通过该侧窗用开口部而有效地弥补因此导致的死角。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一对隆起部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从后端部向所述侧窗用开口部接近,俯视下在车宽方向上逐渐扩张。
根据该结构,由于隆起部被设置成随着接近侧窗用开口部而俯视下在车宽方向上逐渐扩张的形状,因此,能弥补因形成侧窗用开口部所导致的刚性下降。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灯光设置在所述车舱盖的所述基部上,所述隆起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壁处于所述灯光 与所述侧窗用开口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隆起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壁阻止灯光的光射到侧窗用开口部。因此,能够防止灯光的光映照到设置在侧窗用开口部中的侧窗上,从而能够在驾驶员向斜后方视认时进一步提高斜后方的视认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既能够提高车舱盖的外观性又能够充分确保该车舱盖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表示开闭式车顶的关闭状态下的后部车身结构。
图2是图1所示的后部车身结构的从车辆的斜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表示开闭式车顶从关闭状态向开放状态移动时的后部车身结构(车顶收纳前)。
图4是图3所示的后部车身结构的从车辆的斜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表示开闭式车顶从关闭状态向开放状态移动时的后部车身结构(车顶收纳后)。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表示开闭式车顶的开放状态下的后部车身结构。
图7是图6所示的后部车身结构的从车辆的斜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顶收纳室及行李室的位置的图。
图9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部车身结构的车辆的整体的俯视图,表示开闭式车顶的关闭状态下的车辆。
图10是图9中的车舱盖及后窗的从后方观察时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联杆机构的一个例子的图,表示开闭式车顶的关闭状态及开放状态下的第一联杆机构。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联杆机构的一个例子的图,表示开闭式车顶在关闭状态与开放状态之间移动时的第一联杆机构。
图13是表示以往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专利文献1)的立体图,表示折叠式车顶的关闭状态下的后部车身结构。
图14是表示以往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专利文献1)的立体图,表示折叠式车顶从关闭状态向开放状态移动时的后部车身结构。
图15是表示以往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专利文献1)的立体图,表示折叠式车顶的开放状态下的后部车身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部车身结构1。
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车辆的前后方向。
后部车身结构1是具备开闭式车顶2的敞篷车的后部车身结构。
后部车身结构1包括开闭式车顶2、车顶收纳室3(参照图8)、车舱盖4、行李室5(参照图8)、行李室盖6、第一联杆机构7(参照图3至图5、图11及图12)、第二联杆机构10(参照图3及图4)。
开闭式车顶2以能够在覆盖乘员室9的车顶关闭状态(参照图1及图2)与被收纳到车顶收纳室3中而开放乘员室9的车顶开放状态(图6及图7)之间位移的方式被车身支撑。
开闭式车顶2是硬顶型的车顶。开闭式车顶2具有前车顶21和中间车顶22。
前车顶21是覆盖乘员室9上方的车顶。
中间车顶22是在车顶关闭状态下与前车顶21的后侧连续地设置的车顶。
在车顶关闭状态下,作为车舱盖4的构成要素的板状的后顶横梁24(相当于本发明的“连结部”)与中间车顶22的后侧连续地设置,并且在后顶横梁24的下方连续地设置有后窗25(参照图2)。
在车顶关闭状态下,前车顶21、中间车顶22、后顶横梁24、以及后窗25通过图外的密封件而彼此紧密接触(参照图1及图2)。另一方面,在车顶开放状态下,前车顶21、中间车顶22、后顶横梁24、以及后窗25成为彼此分离的状态(参照图6)。详细后述。
前车顶21、中间车顶22、以及后窗25经由第二联杆机构10(参照图3及图4)而彼此被连结,并且经由第二联杆机构10而被连结于车身。后顶横梁24不连结于第二联杆机构10。
车顶收纳室3(参照图8)被设置在乘员室9与设于该乘员室9后方的行李室5之间。车顶收纳室3是收纳开闭式车顶2的前车顶21及中间车顶22、以及后窗25的间隔室。如图5及图6的虚线所示,前车顶21、中间车顶22、以及后窗25以在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被收纳。
车舱盖4将车顶收纳室3的开口部3a(参照图8)可开闭地覆盖。车舱盖4包括基部41、隆起部42、后顶横梁24、以及高位制动灯43(参照图2及图9)。
基部41是俯视下呈梯形形状的板状部分,前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短于后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参照图2及图9)。在基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上表面设有高位制动灯43。
隆起部42一体地设于基部41的左端(车宽方向的一端)及右端(车宽方向的另一端)。隆起部42相对于基部41向上方突出而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隆起部42在车辆侧视下呈三角形形状。即,基于隆起部42的上缘42a在前部至后部的范围向斜下方倾斜而且隆起部42的下端部42b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隆起部42形成为侧视下的三角形形状。上缘42a及下端部42b分别带有向上侧凸起的若干程度的圆形。三角形的前侧部分(参照图5)中形成有向后侧凹入而成的凹口部42c,在该凹口部42c中设置角窗8(相当于本发明的“侧窗”)。该凹口部42c包含在本发明的“侧窗用开口部”中。
在车顶关闭状态下,且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凹口部42c相对于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后窗 25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参照图1及图9),在车顶开放状态下,且从车辆的侧方观察时,凹口部42c相对于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后述的后窗用开口部44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参照图7)。在车顶关闭状态下,隆起部42的上缘42a的倾斜度比后窗25的倾斜度较缓。由此,在后窗 25的侧边部的后方形成有构成隆起部4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的侧视下呈三角形形状的壁部(以下,称作“车宽方向内侧壁42d”)(参照图2、图4、图7、图9及图10)。该车宽方向内侧壁42d介于高位制动灯43与凹口部42c之间。
另外,也可以取代开放形状的凹口部42c而形成通过切去闭合区域而成的通孔(未图示),并在该通孔中设置角窗8。该通孔也包含在“侧窗用开口部”中。
隆起部42的后端部相对于基部41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参照图2及图9)。该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分以其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尺寸(宽度和高度)都是越向后侧延伸变得越小的方式形成为越后越窄形状。
车宽方向一端侧的隆起部42(以下,称作“左侧的隆起部42”)的上端部(上缘42a的上端部)、以及另一端侧的隆起部42(以下,称作“右侧的隆起部42”)的上端部经由后顶横梁24而被连结。左侧的隆起部42、后顶横梁24、以及右侧的隆起部42一体形成。
左侧的隆起部42具有作为左侧的后柱的功能。此外,右侧的隆起部42具有作为右侧的后柱的功能。
另外,后顶横梁24并不一定连结于隆起部42的上端部,其只要连结于比隆起部42的下端部更上侧的任意位置便可。
由左侧的隆起部42、右侧的隆起部42、后顶横梁24、以及基部41所围成的四角形形状的区域形成后窗25所面临的后窗用开口部44(参照图2及图4)。具体而言,通过由左侧的车宽方向内侧壁42d的前缘部、右侧的车宽方向内侧壁42d的前缘部、后顶横梁24的后缘部、以及基部41的前缘部所围成的四角形形状的区域,形成后窗用开口部44。而且,车顶关闭状态下的车舱盖4及后窗25的各自的设置位置以该后窗用开口部44能够被后窗25 从前方堵塞的方式来设定。
左侧的隆起部42及右侧的隆起部42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接近后窗用开口部44及凹口部42c,俯视下逐渐向车宽方向内侧扩张(参照图9)。
左侧的隆起部42及右侧的隆起部42具有如下的形状:在后窗用开口部44的侧方,随着从上端部接近下端部,车辆后视下逐渐向车宽方向内侧扩张(参照图10)。
车辆侧视下,隆起部42的上缘42a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小于后窗25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参照图2)。
第一联杆机构7(参照图11及图12)分别设置在车顶收纳室3内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左端部及右端部)。第一联杆机构7将车舱盖4的底部与车顶收纳室3的侧部(例如侧壁)连结。第一联杆机构7支撑隆起部42的靠前部的部位。
第一联杆机构7是以马达71为驱动源而使车舱盖4摆动的机构。第一联杆机构7是四联杆机构。第一联杆机构7包括:作为基体的主支架72、被固定于车舱盖4的盖支架73、两端以轴支撑的方式连结于主支架72及盖支架73以使第一联杆机构7工作的主动杆74、以及两端以轴支撑的方式连结于主支架72及盖支架73以限制车舱盖4的摆动范围及摆动动作的从动杆75。主动杆74与从动杆75彼此大致平行。主支架72被固定于车顶收纳室3的侧壁从而被固定于车身。
马达71的驱动力经由小齿轮77及扇形齿轮76而被传递到主动杆74。若从图11所示的状态开始,马达71向正向转动,则主动杆74受到马达71的转动驱动力的作用,从而主动杆74及从动杆75以立起的方式转动,与该立起动作连动地,盖支架73向箭头A的方向移动(参照图11及图12)。基于该移动,被固定于盖支架73的车舱盖4一边向后方移动一边上升,位移到相对于车顶收纳室3的开口部3a处于斜后上方位置的状态。基于该位移,能够防止开闭式车顶2及后窗25移动时它们与车舱盖4发生干涉的情况。
在车舱盖4处于开口部3a的斜后上方位置后,若马达71向反向转动,则主动杆74受到马达71的转动驱动力的作用,从而主动杆74及从动杆75以倒伏的方式转动,与该倒伏动作连动地,盖支架73向箭头B的方向移动(参照图12)。基于该移动,被固定于盖支架73 的车舱盖4覆盖车顶收纳室3的开口部3a,能够关闭开口部3a。
第二联杆机构10(参照图3及图4)分别设置在车顶收纳室3内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左端部及右端部)。左侧的第二联杆机构10将前车顶21、中间车顶22、以及后窗25各自的左端部与车顶收纳室3的左侧的侧部(例如侧壁)连结。此外,右侧的第二联杆机构10将前车顶21、中间车顶22、以及后窗25各自的右端部与车顶收纳室3的右侧的侧部(例如侧壁)连结。
第二联杆机构10由图外的马达驱动。在从车顶关闭状态向车顶开放状态移动时,在车舱盖4开始了往与开闭式车顶2及后窗25不发生干涉的位置的退避动作后(参照图3),第二联杆机构10基于马达的正向的转动而进行中间车顶22、后窗25、以及前车顶21的开放动作。具体而言,基于马达的正向的转动,第二联杆机构10使开闭式车顶2的前车顶21及中间车顶22、以及后窗25向后方转动,使中间车顶22、后窗25、前车顶21依此序以从下至上重叠的状态收纳于车顶收纳室3(参照图5)。
另一方面,在从车顶开放状态向车顶关闭状态移动时,在车舱盖4开始了往与开闭式车顶2及后窗25不发生干涉的位置的退避动作后(参照图5),第二联杆机构10基于马达的反向的转动而进行中间车顶22、后窗25、以及前车顶21的关闭动作。具体而言,基于马达的反向的转动,第二联杆机构10使前车顶21、中间车顶22、以及后窗25向前方转动,使前车顶21与中间车顶22处于连续地设置的状态,并且使后窗25移动到相对于中间车顶22 的后端向后方离开距离的位置(参照图3)。该离开的距离为后顶横梁2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行李室5在车顶收纳室3的后方被设置于行李室盖6的下方。行李室5是收纳行李的间隔室。
行李室盖6将行李室5的开口部5a(参照图8)可开闭地覆盖。行李室盖6的前端部通过图外的铰链而可转动地被安装于车身。
下面,说明开闭式车顶2及车舱盖4的动作。
对开闭式车顶2从覆盖乘员室9的状态(车顶关闭状态)向开放乘员室9的状态(车顶开放状态)切换的切换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开闭式车顶2覆盖乘员室9的状态下,车舱盖4覆盖开口部3a。在该状态下,后顶横梁24处于与中间车顶22的后侧连续地设置的状态,后窗25以面临车舱盖4的后窗用开口部44的状态(从前方堵塞后窗用开口部44的状态)设置。车舱盖4的后窗用开口部44的周缘与后窗25的周缘部之间通过图外的密封件而被密封。此外,主动杆 74及从动杆75处于彼此大致平行且倒伏的状态,第一联杆机构7被折叠(参照图11)。
在该车顶关闭状态下,若用户按压设置在驾驶席附近的图外的车顶开放按钮,则马达71 向正向转动,第一联杆机构7的主动杆74及从动杆75便立起来(参照图12)。与该立起动作对应地,车舱盖4向开口部3a的斜后上方位移(参照图3及图4)。
在车舱盖4向开口部3a的斜后上方位移时,后顶横梁24脱离中间车顶22,并且后窗25脱离后窗用开口部44,车舱盖4离开前车顶21、中间车顶22、以及后窗25(参照图3及图4)。
其次,与开闭式车顶2连结的第二联杆机构10被马达驱动。与第二联杆机构10的动作对应地,开闭式车顶2的前车顶21及中间车顶22、以及后窗25向后方转动,并且中间车顶22、后窗25、前车顶21以此顺序从下向上重叠。中间车顶22、后窗25、以及前车顶21 以彼此重叠的状态,被收纳于车顶收纳室3(参照图5)。
其次,马达71向反向转动,第一联杆机构7的主动杆74及从动杆75倒伏(参照图11)。与该倒伏动作对应地,车舱盖4覆盖开口部3a(关闭开口部3a)(参照图6及图7)。主动杆74 及从动杆75成为彼此大致平行且倒伏的状态,第一联杆机构7恢复到折叠后的状态(参照图11)。
此外,从车顶开放状态向车顶关闭状态的切换动作按照与上述的切换动作(从车顶关闭状态向车顶开放状态)相反的顺序来进行。即,从图6及图7所示的车顶开放状态移动到图5 所示的状态,其次移动到图3及图4所示的状态,其次移动到图1及图2所示的车顶关闭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车舱盖4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隆起部42,从而能够营造出动感的外观,能够使车身后部的造型具有优异的外观性。此外,左侧的隆起部42的上部和右侧的隆起部42的上部在车宽方向上被后顶横梁24连结,因而能够提高车舱盖4的刚性尤其是车宽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因此,能够确保车舱盖4在覆盖车顶收纳室3的位置(参照图1、图2及图6至图9)与从开口部3a退避的位置(参照图3至图5)之间移动时的移动稳定性。此外,由于车舱盖42不仅能够向上方而且还向后方移动,因此在开闭式车顶2从关闭状态向开放状态移动时,即使车舱盖4向上方的移动量比较小,也能够避免开闭式车顶2 与车舱盖4发生干涉,并且能够将开闭式车顶2收纳。
而且,由左侧的隆起部42、右侧的隆起部42、后顶横梁24、以及基部41所围成的区域形成后窗25所面临的后窗用开口部44,因此,能够确保驾驶员的后方视野。
此外,由于左侧的隆起部42和右侧的隆起部42从车舱盖4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因而能够提高车舱盖4的刚性尤其是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另外,由于左侧的隆起部42 及右侧的隆起部42的上缘在其前端部至后端部的范围向斜下方倾斜,因此能够实现更流畅的侧视外观。
此外,由于左侧的隆起部42及右侧的隆起部42相对于基部41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因此无需缩短行李室5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便能够使隆起部42较长地延伸。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车舱盖4的刚性并且能够实现流畅的侧视外观,而且能够充分地确保行李室5的容量。
另外,左侧的隆起部42及右侧的隆起部42具有随着从其后端部接近后窗用开口部44 而俯视下向车宽方向内侧扩张的形状,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容易刚性不足的后窗用开口部 44周边尤其是后窗用开口部44的左右两侧的刚性。
此外,左侧的隆起部42及右侧的隆起部42具有在后窗用开口部44的侧方随着从上端部接近下端部而车辆后视下向车宽方向内侧扩张的形状,因此,能够提高后窗用开口部44 周边中特别容易刚性不足的车舱盖4的下侧部分尤其是后窗用开口部44的下侧两个角部的刚性。
此外,车辆侧视下,隆起部42的上缘42a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小于后窗25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因而无需受后窗25的倾斜影响便能够使隆起部42较长地向车辆后方延伸。因此,能够兼顾侧视下的车舱盖4的流畅的造型和车舱盖4的刚性确保。
此外,由于高位制动灯43设置在稳定地移动的车舱盖4的基部41上,因此,即使高位制动灯43设置在车舱盖4上,也能够稳定地确保车舱盖4移动中的高位制动灯43的视认性。
另外,车舱盖4的隆起部42中形成有凹口部42c,在该凹口部42c中设置角窗8,因而驾驶员能够通过该角窗直接视认车辆斜后方的车外情况。因此,能够减少因隆起部42而产生的斜后方的死角,能够提高斜后方的直接视认性。
此外,在车顶关闭状态下,且从车辆侧方观察时,凹口部42c相对于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后窗25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因此,即使经由后窗25的斜后方视野被隆起部42遮挡,也能够通过该凹口部42c而有效地弥补由此而导致的死角。同样,在车顶开放状态下,且从车辆侧方观察时,凹口部42c相对于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后窗用开口部44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因此,即使经由后窗用开口部44的斜后方视野被隆起部42遮挡,也能够通过该凹口部42c而有效地弥补由此而导致的死角。
另外,由于通过后顶横梁24连结一对隆起部42的各个上部而提高了刚性,从而能够弥补因形成凹口部42c而导致的刚性下降,能够确保车舱盖4移动时的稳定性。
此外,由于隆起部42具有随着从其后端部接近凹口部42c而俯视下在车宽方向上逐渐扩张的形状,因此,能够弥补因形成凹口部42c而导致的刚性下降。
另外,由于隆起部42的车宽方向内侧壁42d介于高位制动灯43与凹口部42c之间,因而车宽方向内侧壁42d阻止高位制动灯43的光射到凹口部42c。因此,能够防止高位制动灯43的光映照在角窗8上,从而能够在驾驶员向斜后方视认时进一步提高斜后方的视认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联杆机构7也可采用如下的结构:随着主动杆74及从动杆 75立起,盖支架73的主动杆74这一侧以逐渐地比从动杆75侧位于更上方的方式位移(盖支架73在主动杆74侧至从动杆75侧的范围向斜下方倾斜)。在该情况下,当车舱盖4位于开口部3a的斜后上方时,主动杆74侧的车舱盖4与开口部3a之间的距离大于从动杆75 侧的车舱盖4与开口部3a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开闭式车顶2往开口部3a的插入变得容易。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顶收纳室,设置在乘员室的后方,收纳开闭式车顶的至少一部分;
车舱盖,在所述开闭式车顶覆盖所述乘员室的车顶关闭状态下以及在所述开闭式车顶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所述车顶收纳室的车顶开放状态下,覆盖所述车顶收纳室的开口部,在所述开闭式车顶在所述车顶关闭状态与所述车顶开放状态之间移动时,以开放所述开口部的方式移动;
联杆机构,将所述车舱盖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于车身;其中,
所述车舱盖具有在所述车顶关闭状态以及所述车顶开放状态下将所述车顶收纳室的开口部覆盖的平板状的基部、在所述基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上与该车宽方向两端部一体形成而且相对于所述基部向上方突出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隆起部、以及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一对隆起部的前端部的上部彼此连结而且在所述车顶关闭状态下与所述开闭式车顶的后侧连续地设置的连结部,
由所述一对隆起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壁的前缘部、所述连结部的后缘部以及所述基部的前缘部所围成的区域形成后窗所面临的后窗用开口部,
所述一对隆起部从所述车舱盖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并且所述一对隆起部的上缘在前部至后部的范围向斜下方倾斜,
所述联杆机构是支撑所述隆起部的靠前部的部位的四联杆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隆起部的后端部相对于所述基部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隆起部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从后端部向所述后窗用开口部接近,俯视下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扩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隆起部中,处于所述后窗用开口部的侧方部分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从上端部向下端部接近,车辆后视下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扩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车辆侧视下,所述隆起部的上缘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小于所述后窗与水平面所成的倾斜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灯光设置在所述基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中形成有侧窗用开口部,该侧窗用开口部中设置有侧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窗在所述车顶关闭状态下处于所述乘员室与所述车顶收纳室之间的使用位置,在所述车顶开放状态下处于所述车顶收纳室的收纳位置,
当所述后窗处于所述使用位置时,在车辆侧视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侧窗用开口部的后端比所述后窗的至少一部分处于后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隆起部具有如下的形状:随着从后端部向所述侧窗用开口部接近,俯视下在车宽方向上逐渐扩张。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灯光设置在所述车舱盖的所述基部上,
所述隆起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壁处于所述灯光 与所述侧窗用开口部之间。
CN201510527820.0A 2014-09-26 2015-08-25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Active CN1054597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7052A JP6308086B2 (ja) 2014-09-26 2014-09-26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4-197052 2014-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9767A CN105459767A (zh) 2016-04-06
CN105459767B true CN105459767B (zh) 2018-01-12

Family

ID=55583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27820.0A Active CN105459767B (zh) 2014-09-26 2015-08-25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66849B2 (zh)
JP (1) JP6308086B2 (zh)
CN (1) CN1054597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010338B4 (de) * 2014-09-26 2018-10-3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Heck-Fahrzeugkarosseriestruktur eines Fahrzeugs
JP6225929B2 (ja) * 2015-02-16 2017-11-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197903B2 (ja) * 2016-03-18 2017-09-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格納式ルーフ付き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315012B2 (ja) * 2016-03-18 2018-04-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格納式ルーフ付き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681267B2 (ja) * 2016-05-17 2020-04-15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位置決め部材の取付構造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車両並びに位置決め部材の取付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9978A (ja) * 1991-12-20 1993-07-09 Nissan Shatai Co Ltd ルーフ開閉装置
DE29620492U1 (de) * 1996-11-25 1998-03-26 Karmann Gmbh W Cabriolet-Fahrzeug
DE19755254A1 (de) * 1997-12-12 1999-06-17 Porsche Ag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versenkbaren Dachkonstruktion
US6832805B2 (en) * 2002-10-02 2004-12-21 Wilhelm Karmann Gmbh Convertible top system for vehicle
DE10248346B3 (de) * 2002-10-17 2004-01-22 Wilhelm Karmann Gmbh Kraftfahrzeug
DE10345296A1 (de) * 2003-09-30 2005-05-04 Karmann Gmbh W Fahrzeugdach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602004024232D1 (de) * 2003-12-19 2009-12-31 Ferrari Spa Mit klappverdeck versehenes kraftfahrzeug
FR2882019B1 (fr) * 2005-02-15 2008-09-12 Heuliez Sa Vehicule convertible a capot de coffre arriere pourvu d'un portillon mobile
FR2891203B1 (fr) * 2005-09-29 2007-11-16 Heuliez Sa Vehicule equipe d'un toit escamotable a actionnement manuel
JP2007261405A (ja) 2006-03-28 2007-10-11 Webasto Japan Kk リンク機構
US7950718B2 (en) * 2008-12-30 2011-05-31 Wilhelm Karmann Gmbh Convertible soft top with fins
DE102009039926B3 (de) * 2009-09-03 2011-03-24 Webasto-Edscha Cabrio GmbH Verdeckanordnung für ein Cabriolet-Fahrzeug
DE102010055039B4 (de) * 2010-12-17 2021-12-0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Dachaufbau eines Kraftfahrzeugs
ITBO20110476A1 (it) * 2011-08-01 2013-02-02 Ferrari Spa Automobile con un tetto apribile provvista di montanti verticali interni ed esterni
ITBO20110477A1 (it) * 2011-08-01 2013-02-02 Ferrari Spa Automobile con un tetto apribile provvisto di corpi di chiusura di intercapedini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89965A1 (en) 2016-03-31
JP2016068617A (ja) 2016-05-09
CN105459767A (zh) 2016-04-06
US9566849B2 (en) 2017-02-14
JP6308086B2 (ja) 2018-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59767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5459768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ITRM950445A1 (it) Complesso di azionamento per tettuccio ribaltabile abbassabile per autoveicoli cabriolet.
JP2001239838A (ja) コンバーチブル車両ルーフ
CN103568973A (zh) 汽车的车门装饰件结构
CN106240426A (zh) 拉出装置
CN1328085C (zh) 车辆后视镜
JPS6260299B2 (zh)
US20060061131A1 (en) Retractable hardtop with articulating center panel
CN102883911A (zh) 车辆用收纳式座椅
JP2008529865A (ja) 自動車ハードトップ用の連結アームメカニズム
CN101837721B (zh) 用于篷式车的篷式车顶以及带有篷式车顶的篷式车
CN108136882A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US7673927B2 (en) Vehicle with horizontally-pivotable tail gate
JP2005515113A (ja) 折畳式ルーフを備えた自動車用後部パネル
CN108136883A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CN217623084U (zh) 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
CN208036420U (zh) 一种三厢车变两厢车的车身结构
CN107199859B (zh) 汽车的收纳式顶棚的连杆构造
CN102844233A (zh) 开闭式筐
JPH0554447B2 (zh)
JP6303958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H0220124Y2 (zh)
JP2011063261A (ja) コンバーティブル車のための折り畳み屋根構造
CN111016804B (zh) 汽车扶手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