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23084U - 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23084U
CN217623084U CN202221156835.2U CN202221156835U CN217623084U CN 217623084 U CN217623084 U CN 217623084U CN 202221156835 U CN202221156835 U CN 202221156835U CN 217623084 U CN217623084 U CN 217623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hinged
flip
rear wal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5683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杨
周维明
辛雯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5683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230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23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23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该后围翻转结构包括:翻转组件,设置有用于连接后围安装框架的第一安装点;以及与所述翻转组件铰接的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设置有用于连接车顶翻转结构的第二安装点;其中,所述翻转组件设置为可带动所述后围安装框架从初始状态翻转至避让状态,用以避让汽车后盖板翻转,且带动所述车顶翻转结构向后折叠。该后围翻转结构可为汽车后盖板翻转提供避让空间,同时为车顶翻转结构折叠提供作用力,从整体上缩短汽车车顶的折叠周期。

Description

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但不限于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提高,敞篷车越来越多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为了适应全天候要求,敞篷车车顶在展开状态应具备轿车车顶的密封性,开启和闭合应具备安全性和稳定性。作为软顶敞篷,折叠的翻转机构可以实现敞篷车顶开启和关闭功能,对后背所需收纳空间要求低,同时多连杆机构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该后围翻转结构可为汽车后盖板翻转提供避让空间,同时为车顶翻转结构折叠提供作用力,从整体上缩短汽车车顶的折叠周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包括:
翻转组件,设置有用于连接后围安装框架的第一安装点;以及
与所述翻转组件铰接的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设置有用于连接车顶翻转结构的第二安装点;其中,所述翻转组件设置为可带动所述后围安装框架从初始状态翻转至避让状态,用以避让汽车后盖板翻转,且带动所述车顶翻转结构向后折叠。
通过设置翻转组件以及与翻转组件铰接的驱动连杆,在翻转组件上设置用于连接后围安装框架的第一安装点,在驱动连杆上设置用于连接车顶翻转结构的第二安装点,当该翻转组件运动以使后围安装框架从初始状态翻转至避让状态,用来避让汽车后盖板翻转的同时,带动车顶翻转结构向后折叠,实现多个部件的联动,从整体上缩短汽车车顶的折叠周期。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翻转组件包括:
驱动部件;以及
与所述驱动部件输出端铰接的第一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设有所述第一安装点;
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驱动部件的输出端铰接,或者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铰接。
通过设置驱动部件,以实现对后围安装框架和车顶翻转结构的同时驱动,简化设计结构,降低后围翻转结构的制造成本。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括相铰接的第一连杆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驱动部件的输出端铰接;所述连接支架设有所述第一安装点;
其中,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
通过细化第一连杆组件的结构以形成四连杆机构,使得第一安装点具有稳定的运行轨迹,可保证后围安装框架翻转的可靠性。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翻转组件还包括:
第二连杆,一端设有所述第一安装点,另一端设置为与安装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可带动所述第二连杆旋转,以使所述后围安装框架翻转至所述避让状态。
通过设置第二连杆,以增加对后围安装框架的支撑,保证后围安装框架运动的平稳性。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翻转组件还包括:
第一活动支架,所述第二连杆通过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铰接;
其中,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球头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活动支架,使得第二连杆通过该第一活动支架与安装座进行连接,以与第一连杆组件构成的四连杆机构构成两组四连杆机构,以保证后围安装框架运动的平稳性。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翻转组件还包括:
第二活动支架,所述第二连杆通过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铰接;
其中,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的同一侧;或者,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的两侧。
通过设置第二活动支架,以提高第二连杆运动的稳定性。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座,所述翻转组件安装至所述安装座。
通过设置安装座,以提高后围翻转结构的集成度,降低对车身边界的要求,也可有效提高整车的组装效率。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包括两个所述翻转组件,两个所述翻转组件分设于所述后围安装框架沿车身宽度的两端。
通过沿车身宽度的两端布置两个翻转组件,以提高后围安装框架从初始状态翻转至避让状态的速度,以缩短车顶折叠的周期。
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安装至所述车身的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围翻转结构。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车顶翻转结构,所述车顶翻转结构通过所述第二安装点与所述驱动连杆连接;
所述车顶翻转结构设置为可带动所述后围安装框架从所述避让状态向后翻转至折叠状态。
通过借助车顶翻转结构的运动,以使后围安装框架从避让状态向后翻转至折叠状态,以使车顶折叠到车身内,从整体上优化设计结构,简化设计复杂性,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阅读并理解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的后围翻转结构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的后围翻转结构处于避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示意性实施例的后围翻转结构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翻转组件,101-第一安装点,102-驱动部件,102a–安装端,102b–输出端,103-第一连杆组件,103a-第一连杆,103b-连接支架,104-第二连杆,105-第一活动支架,106-第二活动支架;
200-驱动连杆,201-第二安装点;
300-后围安装框架;400-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提供一种后围翻转结构。该后围翻转结构包括翻转组件100和驱动连杆200。后围翻转结构可包括后围安装框架300,即翻转组件100、驱动连杆200以及后围安装框架300以总成的方式进行后序装配。也可将后围安装框架300与篷布等部件组装后,以后围总成的方式再与翻转组件100进行装配。在翻转组件100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后围安装框架300的第一安装点101。第一安装点101可设置为通孔,如图1所示,可利用螺接的方式将翻转组件100与后围安装框架300进行装配。后围安装框架300可设置于翻转组件100的一侧,且向着车辆的后方延伸。
驱动连杆200可设置为如图1所示的细长杆状,向着车辆的前方延伸。在驱动连杆200的延伸端设置有用于连接车顶翻转结构(图中未示出)的第二安装点201。第二安装点201可设置为通孔,与车顶翻转结构螺接或者是铰接等。第二安装点20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如图1所示,翻转组件100与驱动连杆200进行铰接,后围安装框架300处于初始状态,后围翻转结构整体也处于初始状态。待翻转组件100运动,带动后围安装框架300向前翻转,以给汽车后盖板(图中未示出)翻转提供避让空间。如图2所示,在翻转组件100的带动下,后围安装框架300从初始状态向前翻转至基本与水平面呈90°角,即到达避让状态,后围翻转结构整体也处于避让状态。在翻转组件100运动的过程中,通过驱动连杆200以向车顶翻转结构提供向后的拖拽力,使得车顶翻转结构向后折叠。当该翻转组件100运动时,以使后围安装框架300从初始状态翻转至避让状态,在为汽车后盖板翻转提供避让的同时,也带动车顶翻转结构向后折叠,实现多个部件的联动,可从整体上缩短汽车车顶的折叠周期,提高用户的驾乘舒适感。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翻转组件100包括驱动部件102和第一连杆组件103。驱动部件102可设置为油缸或者是气缸,也可以是凸轮组件等。驱动部件102作为后围翻转结构的动力能源而使用。驱动部件102包括安装端102a和输出端102b。驱动部件102的安装端102a可与车身连接。驱动部件102的输出端102b与第一连杆组件103相铰接。其中,第一安装点101设置在第一连杆组件103上,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杆组件103的端部。驱动连杆200可以设置为与驱动部件102的输出端102b相铰接,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一连杆组件103相铰接,如图1所示。当驱动连杆200和第一连杆组件103均设置成与驱动部件102的输出端102b相铰接时,并非是限定驱动连杆200和第一连杆组件103共用驱动部件102的输出端102b的同一个铰接点,而是由驱动部件102对驱动连杆200和第一连杆组件103进行直接的驱动。
如图1所示,后围安装框架300处于初始状态,即后围翻转结构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连杆组件103和驱动连杆200分别向驱动部件102的两侧延伸,可构成如图所示的Y型,驱动部件102处于伸长的状态。当驱动部件102收缩时,驱动部件102的输出端102b向下运动,带动第一连杆组件103远离铰接点的一端向上翻转,使得后围安装框架300跟随一起运动。另一侧,驱动连杆200远离与输出端102b相铰接的一端向上翻转,使得车顶翻转结构向上翻转,待驱动部件102停止运动后,后围安装框架300运动到避让状态,车顶翻转结构也运动到相应的折叠位置。基于图1所示,驱动部件102也可布置在第一连杆组件103和驱动连杆200的上方,运动原理相同,后围安装框架300和车顶翻转结构的相应运动过程在此不再展开赘述。通过设置驱动部件102,以实现对后围安装框架300和车顶翻转结构的同时驱动,简化后围翻转结构以及整个汽车产品的设计结构,也可降低后围翻转结构以及整个汽车产品的制造成本。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杆组件103包括相铰接的第一连杆103a和连接支架103b。第一连杆103a和连接支架103b可设置成细长杆状,也可设置成如图所示的长条板状,具体横截面形状在此不作限定。可以将第一连杆103a的长度设置得比连接支架103b的长度长。可在第一连杆103a的侧面设置加强筋,以提高第一连杆103a的刚、强度。也可在驱动连杆200等部件的侧面设置加强筋。第一连杆103a与驱动部件102的输出端102b相铰接,铰接点可设置在第一连杆103a的端部,端部并非限定是第一连杆103a的一个端点,而是靠近端点的一定区域内。其中,第一安装点101设置在连接支架103b上,可设置在远离与第一连杆103a铰接的端部。驱动连杆200可与第一连杆103a的一端部相铰接。如图所示,驱动连杆200与第一连杆103a的铰接点相比第一连杆103a与驱动部件102的铰接点更靠近第一连杆103a的端点(如图所示,该第一连杆103a的端点为更靠近车前方一侧的端点)。当驱动部件102运动时,驱动部件102、第一连杆103a、连接支架103b以及后围安装框架300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以获得稳定的第一安装点101的运动轨迹,以保证后围安装框架300运行的可靠性,以到达设计的避让状态。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翻转组件100还包括第二连杆104。在第二连杆104的一端部也可设置第一安装点101,可为后围安装框架300的翻转提供辅助支撑,提高后围安装框架300翻转运动的平稳性。第二连杆104的另一端部可设置成与车身铰接,也可设置成与安装座400连接。第二连杆104的另一端部可与安装座400相铰接,也可通过中间的连接部件进行连接。当驱动部件102运动时,通过第一连杆组件103带动后围安装框架300翻转,后围安装框架300翻转以带动第二连杆104旋转,使得后围安装框架300翻转到避让状态,如图2所示,第二连杆104另一端设置有安装点,从整体上形成支撑后围安装框架300的封闭结构,以保证后围安装框架300运动的平稳性。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翻转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活动支架105。第二连杆104通过该第一活动支架105与安装座400进行连接。第一活动支架105可设置成如图1所示的板状,第一活动支架105的一端部与第二连杆104铰接,另一端与安装座400铰接。其中,驱动部件102的安装端102a可设置成与第一活动支架105球头连接。在翻转组件100中通过设置第一活动支架105,使得第二连杆104通过该第一活动支架105与安装座400进行连接,以与通过第一连杆组件103形成的四连杆机构构成两组四连杆机构,以保证后围安装框架300运动的平稳性。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翻转组件100还包括第二活动支架106。第二连杆104通过该第二活动支架106与安装座400连接。第二活动支架106可设置成如图1所示的细长条板状,第二活动支架106的一端与第二连杆104铰接,另一端与安装座400铰接。第二活动支架106与第一活动支架105构成双重支撑。其中,第一活动支架105和第二活动支架106可呈并排设置,位于第二连杆104的同一侧。或者,可将第一活动支架105和第二活动支架106分别设置在第二连杆104的两侧。第一活动支架105、第二活动支架106、安装座400以及第二连杆104也形成一个四连杆机构,可提高第二连杆104运动的稳定性。当没有设置相对独立的安装座400时,车身即成为四连杆机构中的一个杆。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后围翻转结构还包括安装座400。可将翻转组件100安装到该安装座400上。通过在后围翻转结构中设置相对独立的安装座400,以提高后围翻转结构整体的集成度,降低对车身边界的要求,提高车身的通用性,也可有效提高整车的组装效率。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后围翻转结构可设置成包括两个翻转组件100。两个翻转组件100分别设于后围安装框架300沿车身宽度的两端。通过沿车身宽度的两端布置两个翻转组件100,以提高后围安装框架300从初始状态翻转到避让状态的速度,缩短车顶折叠的周期。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当设置两个翻转组件100时,也可设置两个安装座400,分别设置在沿车身宽度的两端。也可相应的设置两个驱动连杆200,以对车顶翻转结构施加拖拽力。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图中未示出)和安装到该车身的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围翻转结构。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该车辆还包括车顶翻转结构(图中未示出),该车顶翻转结构通过第二安装点201与后围翻转结构的驱动连杆200相连接。当车顶翻转结构运动时,可向后围翻转结构施加作用力,使得后围安装框架300从如图2所示的避让状态向后翻转至如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后围翻转结构整体也处于折叠状态),以使得后围折叠到汽车后备箱内。通过利用后围翻转结构和车顶翻转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处于避让状态的后围安装框架300借助车顶翻转结构的运动,顺势向车后倾倒,使得后围安装框架300实现从避让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变换,以便于后期车顶折叠到车身的后备箱内,从整体上优化了车顶折叠的设计结构,简化了设计结构的复杂性,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整车的市场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翻转组件,设置有用于连接后围安装框架的第一安装点;以及
与所述翻转组件铰接的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设置有用于连接车顶翻转结构的第二安装点;其中,所述翻转组件设置为可带动所述后围安装框架从初始状态翻转至避让状态,用以避让汽车后盖板翻转,且带动所述车顶翻转结构向后折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围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组件包括:
驱动部件;以及
与所述驱动部件输出端铰接的第一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设有所述第一安装点;
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驱动部件的输出端铰接,或者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铰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围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括相铰接的第一连杆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驱动部件的输出端铰接;所述连接支架设有所述第一安装点;
其中,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围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组件还包括:
第二连杆,一端设有所述第一安装点,另一端设置为与安装座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可带动所述第二连杆旋转,以使所述后围安装框架翻转至所述避让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围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组件还包括:
第一活动支架,所述第二连杆通过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铰接;
其中,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球头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围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组件还包括:
第二活动支架,所述第二连杆通过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铰接;
其中,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的同一侧;或者,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和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后围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座,所述翻转组件安装至所述安装座。
8.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后围翻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所述翻转组件,两个所述翻转组件分设于所述后围安装框架沿车身宽度的两端。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和安装至所述车身的上述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后围翻转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顶翻转结构,所述车顶翻转结构通过所述第二安装点与所述驱动连杆连接;
所述车顶翻转结构设置为可带动所述后围安装框架从所述避让状态向后翻转至折叠状态。
CN202221156835.2U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7623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6835.2U CN217623084U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6835.2U CN217623084U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23084U true CN217623084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53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56835.2U Active CN217623084U (zh) 2022-05-12 2022-05-12 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230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69937B2 (ja) コンバーチブル車の三分割折畳みルーフ
US4828317A (en) Convertible top frame with quarter windows
JP3771877B2 (ja) ルーフ機構格納部のカバー装置
JP3885607B2 (ja)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JP4562397B2 (ja) クーペ型自動車の折りたたみ屋根
US7658008B2 (en) Injection molded magnesium convertible top stack
US6871899B2 (en) Top for a convertible vehicle
US20030080580A1 (en) Top for a convertible vehicle
CN105459768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EP1555152B1 (en) Mechanism for use with both hard and hybrid retractable cabrilolet vehicle tops
JP3664613B2 (ja) 自動車幌システム
US6796595B2 (en) Vehicle convertible roof
US6659533B1 (en) Vehicle convertible roof
US7032951B2 (en) Convertible vehicle top stack mechanism
CN105459767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4212847B2 (ja) ルーフ機構格納部のカバー装置
CN217623084U (zh) 一种后围翻转结构及车辆
JP4235402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2009523089A (ja) 自動車の折畳み式ルーフ
JP2003252061A (ja) ルーフ開閉装置
US4840421A (en) Vehicle convertible top frame side rail linkage assembly
US7980620B2 (en) Hardtop folding roof for an open motor vehicle
CN217872371U (zh) 一种车顶翻转结构及车辆
CN209852438U (zh) 电动汽车后备箱及电动汽车
CN217804938U (zh) 一种翻转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