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31316A - 导气元件 - Google Patents
导气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31316A CN105431316A CN201480042268.XA CN201480042268A CN105431316A CN 105431316 A CN105431316 A CN 105431316A CN 201480042268 A CN201480042268 A CN 201480042268A CN 105431316 A CN105431316 A CN 1054313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guide
- guide element
- end section
- air
- adjustment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空气排出口的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导气元件以及一种空气排出口(10),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导气元件(12;14)具有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一端部区段(22),其中,至少一个与第一端部区段(22)相对置的第二端部区段(24)被这样支承,从而通过至少一个力分量对导气元件(12;14)在第一端部区段(22)与第二端部区段(24)之间的区域(26;34)上的作用使得所述导气元件(12;14)至少在该区域(26;34)中变形,并且该导气元件在力作用结束之后自动复位至其初始位置。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导气元件具有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一端部区段。这种导气元件能够例如应用于汽车的空气排出口中。
总体上,导气元件用于沿水平方向和/或垂直方向或沿处于二者之间的方向对排出的空气进行控制。
由文献DE10010688A1已知一种空气排出口,所述空气排出口具有导气元件,所述导气元件被设计为可弯曲的。
由文献EP2266824B1还已知一种空气导通元件,所述空气导通元件具有前侧和后侧的壳体连同布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由沿所述壳体的纵向延伸的壁件构成的导气元件,所述壁件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壁件能够利用调整元件通过挤压力和/或推拉力和/或转矩从其几何上的基本形状转换成所期望的变换形状。
在由文献EP2266824B1所公开的导气元件中,柔性的壁件布置在壳体中,从而使所述壁件要么通过压缩而被顶锻要么翻转,其中,在该特殊情况下,壁件为此倾斜地布置在壳体中。然而在该欧洲专利申请中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的弊端在于,借助所述壁件仅能实现对排出的空气的有限控制。此外,其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在所谓的宽带通风时针对水平叶片或壁件调整方面具有弊端,因为为了调整排出的空气的方向,壁件必须相应面积较大地设计尺寸(尤其沿空气排出口的中轴线的方向)并且必须设有昂贵的调整装置,以便还能在空气排出口的排气口区域的紧邻周围环境中实现>50度的较大偏转。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气排出口以及导气元件,所述导气元件能够被简单地控制,并且通过空气排出口和导气元件提供相对较大的偏转区域,所述导气元件具有平滑过渡的导气面。
根据本发明,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带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技术特征的导气元件和带有权利要求23所述的技术特征的空气排出口解决。
本发明的优选改进方式由从属权利要求具体给出。
在根据本发明的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导气元件中规定,导气元件具有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一端部区段,并且至少与所述第一端部区段相对置的第二端部这样支承,从而通过至少一个力分量在导气元件的第一端部区段与第二端部区段之间的区域上的作用使得导气元件在该区域中变形,其中,所述第二端部区段被移位,并且导气元件在力分量的作用结束之后自动地(或通过相应的驱动器)复位到其初始位置。
导气元件的柔性材料具有这样设计的抗变形的阻力,从而使导气元件在力分量作用之后重新采取其初始的定向。由此例如与具有刚性体的传统的叶片相比,不需要复位力来将导气元件送至其未变形的状态。导气元件在力分量作用之后至少不必为了复位至其初始位置(中性位置)而重新通过装置被操作。然而,当复位不应不受控地完成时,仍然可以设置用于复位的力分量的作用;这可以例如借助电动机式控制实现。
此外,在特定的情况下,导气元件应在调整之后保持在转移后的位置中,因为该位置是有意选择的。为了使导气元件由于抗变形的阻力而保持在选定的位置中,用于调整定向或者说用于施加力分量的装置可以这样设置,以使所述装置保持其力作用。所述保持可以这样实现,即,所述装置保留在选定的位置中。
此外,这样设定抗变形的阻力的大小,从而使变形所需的能量不超过这样的量,该量是不相称的或者需要相对复杂的装置。这样,用于提供至少一个力分量的作用的装置可这样设置,从而使得所述装置自动保持所调整的位置(例如通过卡止或电气方式)。
导气元件的柔性设计此外还具有的优点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排出的空气的方向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调整,而无需此外再摆动大量的叶片。
这还提供了在设计领域的优点,其中,导气元件的第一端部区段大体上静态地布置在空气排出口的排气区域中,并且排出的气流的偏转通过导气元件的柔性区域完成,所述柔性区域例如容纳在空气排出口的壳体中并且由此自外部是不可见的。
力作用此外还可通过调整装置完成。调整装置例如可以直接作用于第一端部区段与第二端部区段之间的区域中。这样,导气元件可以大体上被设计为面状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导气元件沿纵向具有比在宽度上更大的延伸。导气元件的高度相对较小(例如几毫米)。由此导气元件能够简单地变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装置将力分量(例如通过电动机方式)沿纵向平行于第一端部区段地施加在导气元件上。只要调整装置保持其位置,导气元件就处于变形状态并且保持该状态(例如电动机具有相应的保持力矩)。如果调整装置运动返回其初始位置(例如通过电动机的重新控制)并且由此不再在导气元件上施加力,则导气元件基于导气元件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设计而自动完成复位。
在导气元件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对于面状的导气元件来说,力分量的引入大体上在中心处(不仅沿纵向而且在宽度上)完成。
此外,第二端部区段还可以可移动地支承在容纳部中。第一端部区段被静态地支承,其中,第二端部区段通过导气元件的变形实施相对于第一端部区段的运动。由此,通过容纳部可以使第二端部区段根据变形而移动。由此确保了,第二端部区段占据并保持确定的位置。由此排除了从导气元件方面不受控的变形。
第一端部区段可以通过第一支承元件支承,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可摆动地支承在至少一个容纳部中,或第一支承元件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端部区段中或支承在第一端部区段上。这样,第一支承元件可以支承在空气排出口的壳体的容纳部中,并且相对于导气元件是刚性的或者不可活动的。在导气元件变形时由此能够实现,使第一支承元件相对于壳体的容纳部摆动。作为备选或补充,第一端部区段可这样设计,从而使延伸穿过第一端部区段的支承元件可转动地容纳在第一端部区段中。
为了导气元件的变形,在第一端部区段与第二端部区段之间将至少一个操作元件布置在导气元件上或布置在导气元件中,并且力作用能够通过至少一个操作元件完成。所述至少一个操作元件可以设计为棒状。如果这种棒形件或操作元件例如通过器件沿一定方向运动,其中,所述操作元件或棒形件从侧面突出于导气元件,则操作元件导致导气元件的变形。
为此,操作元件可以具有支承区段,其中,所述支承区段至少大体上平行于第一端部区段地延伸。此外,所述操作元件也可以平行于第一端部区段地延伸。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操作元件在第一端部区段与第二端部区段之间相互间隔地布置在导气元件上或布置在导气元件中,并且操作元件的支承区段在此从导气元件伸出并且与至少一个调整件或调整装置相连。这样,支承区段能够在导气元件的两侧从导气元件伸出。由此可以简单地实现导气元件的变形。此外,还可以在导气元件的两侧分别设置调整件,其中,两个调整件分别与操作元件的在导气元件的相应侧面伸出的支承区段相连。如果一个操作元件例如通过支承区段向上运动,并且第二操作元件通过其支承区段向下运动,则导气元件大体上以所谓的S形曲线得以变形。
为此,至少一个调整件可以是绕平行于第一端部区段延伸的旋转轴可转动的调整件,其中,至少两个操作元件的两个支承区段彼此相间隔地与调整件相连,并且至少一个支承区段与旋转轴相间隔地布置在可转动的调整件上。可转动的调整件可以设计为所谓的控制轮,或者与这种控制轮耦连。如果控制轮旋转,则通过两个操作元件的支承区段与控制轮的连接实现导气元件的变形。另外的操作元件也可以与可转动的调整件相连,其中,所述支承区段(操作元件通过它们与可转动的调整件相连)在导气元件的未变形状态下大致位于一个平面内。如果可转动的调整件此时被操作,则基于导气元件的柔性设计而产生不同的变形。根据支承区段的设计或支承区段与移位装置的连接,能够实现空气流的不同出口角度。此外,空气流的出口角度还可以通过与控制轮的位置相关的变形的程度进行调整。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导气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大体上平行于第一端部区段延伸的筋条、接缝、加固元件和/或衬入物。所述衬入物能够用于在各个区域中刚性地构建导气元件,这妨碍或阻止导气元件在所述区域中的变形。此外,接缝或筋条能够这样影响导气元件的变形,从而使变形在该处首先或者易于发生,或在该处难以或者稍晚才发生。
衬入物还可以大体上在导气元件的整个面上延伸。所述衬入物由此可以影响导气元件在可变形性方面的性质。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操作元件插入至少一个接缝中或贴靠在由接缝构成的壁件上,从而使力分量通过接缝引入至导气元件。在此,可以通过有利的方式在变形时在接缝的区域中构成变形的顶点(导气元件与未变形状态相比的最大间距的区域)。
此外,导气元件还可以这样构成,从而使导气元件具有由至少两个层组成的层状结构。所述层能够相互粘接或以其他方式相互连接。导气元件的这些层还能够这样构成,从而使它们在一个端部区段(第一或第二端部区段)中相互连接,并且具有配置或未配置衬入件的楔形件或在第一端部区段与第二端部区段之间的气体填充的间隙。
在导气元件的这种层状结构中的层可以具有碳纤维组分和/或玻璃纤维组分。
此外,导气元件还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层,所述层根据导气元件的所期望的性质构成导气元件的表面。导气元件还可以在第一或第二端部区段中具有减少摩擦的表面,这例如能够通过相应的涂层(例如特氟龙)实现。
导气元件的涂层可以在一侧上位于第一端部区段和/或第二端部区段中,其中,在至少一个侧面上或在第一和第二端部区段中还可以设置结构或形状,所述结构或形状发挥作用导致空气的湍性涡流或特定的排出。
此外,导气元件可以在第一端部区段和/或第二端部区段上具有终端元件。在此,第一支承区段还可以容纳在位于第一端部区段中的终端元件中。
因为在导气元件变形的情况下基于第一端部区段的静态支承的原因而使得第二端部区段发生移动,所以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规定,第二端部区段通过至少一个可转动的第二支承元件支承,或者第二端部区段支承在两个可转动地支承的第二支承元件之间。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支承元件在此可以是滚子或辊子。如果导气元件发生变形,则第二端部区段例如根据变形的程度在两个滚子或辊子之间被导引。此外,由此还可以减少例如相对于容纳部的摩擦。然而为了即使对于容纳部来说也减少导气元件的第二端部区段的摩擦,不仅第二端部区段而且容纳部都可以相应地以减少摩擦的方式表面涂覆或构成。
第一端部区段和/或第二端部区段的终端元件可以由塑料、金属、合金或经涂覆的塑料制成。尤其在由塑料制成的终端元件上的铬涂层是易于实现的,而且在空气排出口的视野方向提供了导气元件的良好的视觉外观。此外,在终端元件中还可以容纳第一支承元件,其中,用于第一支承元件的容纳部的设计在终端元件由塑料、金属或合金制成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例如注塑)制成。
至少一个操作元件可以具有非线性的走向,所述走向在导气元件未受力作用的情况下大体上在导气元件中或在平行于导气元件的平面中延伸。这样的操作元件例如具有拱突,其中,导气元件的未操作状态下所述拱突保持其面状的初始定向。然而当通过调整装置或调整件转动非线性构成的操作元件时,(处于导气元件中或处于导气元件上的)操作元件的特殊形状与第一端部区段的静态支承以及导气元件的柔性设计共同作用,导致所谓的“峰谷”结构,所述峰谷结构以有利的方式影响对排出空气的量的调节。此外,还可以在多个操作元件共同作用的情况下调整排出空气的方向以及量二者。还能实现的是,例如借助第二操作元件完全限制例如从空气排出口中排出的空气流,以至于没有空气再离开。
该导气元件可以通过耦连装置、调整件或调整装置与至少一个另外的导气元件相连。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已知用于刚性叶片的所谓的耦连杆被设置为耦连装置。
此外,导气元件或导气元件的至少一个层可以由可拉伸的材料或橡胶状材料构成。所述可拉伸的材料这样构建,从而使可拉伸的材料是柔性的而且能够多倍地变形,然而没有或仅有极少的空气能够穿流通过所述材料。在此还得到了有关导气元件的易于制造和声学上的其他优点。
如根据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导气元件以有利的方式可以是用于汽车的空气排出口的导气元件。然而这种类型的导气元件也可以应用于建筑物内的静态装置中或甚至应用于其他交通工具类型(飞机、船舶、公共汽车、火车等)。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汽车的空气排出口具有至少一个导气元件,所述导气元件包括至少一个上述技术特征和设计。上述的优点由此也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空气排出口。
对导气元件上的力作用的调整可以手动地或以电动机的方式完成。在至少一个操作元件上的力作用还可以通过调整装置大体上自上和/或自下实现,其中,在特定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实现侧向的力作用。这尤其可以在带有接缝或筋条的导气元件的设计中实现,而无需将操作元件耗费地引入至导气元件中。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空气排出口具有柔性的壳体。所述柔性的壳体还可以容纳在容纳部中,从而使柔性的壳体例如在车辆仪表板的视野中不可见。在柔性的壳体的情况下至少一个部件被这样构建,从而使该部件构成柔性的导气元件或与柔性的导气元件相连。优选地,导气元件和壳体部件一件式(例如通过薄膜铰链;2K方法中的硬质/软质塑料连接)地构成。也可以使用独立的部件,所述部件与空气排出口的构件(壳体、导气元件)相连。
第二端部区段可以为了在力作用下移动而可滑移地容纳在导引部中,其中,为了减少导引部内部的摩擦力而为导气元件的一个或多个第二端部区段或为容纳部涂覆滑动涂层、覆层(例如特氟龙)或特殊塑料。
本发明的扩展方式以及设计可能性由以下附图说明给出。
在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具有示例性的特点,并且由此不应限制性地理解,并且能够在待实施的实施方式方面与所阐述的有所区别。
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柔性的导气元件的空气排出口的示意图,所示导气元件处于变形和未变形状态;
图2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柔性的导气元件的空气排出口的示意图,所示导气元件处于变形和未变形状态;
图3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有柔性的导气元件的空气排出口的示意图,所示导气元件处于变形和未变形状态;
图4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带有柔性的导气元件的空气排出口的示意图,所示导气元件处于变形和未变形状态;
图5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带有柔性的导气元件的空气排出口的示意图,所示导气元件处于变形和未变形状态;
图6示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带有柔性的导气元件的空气排出口的示意图,所示导气元件处于变形和未变形状态;
图7示出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带有柔性的导气元件的空气排出口的示意图,所示导气元件处于变形和未变形状态;
图8a示出操作元件的示意图;
图8b示出导气元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c示出带有接缝的导气元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d示出带有加固元件的导气元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e示出带有多个层的导气元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f示出带有支承在两个辊子之间的端部区段的导气元件的示意性剖视图;和
图9示出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调整装置和导气元件的示意图,所示导气元件处于变形和未变形状态。
只要没有另作说明,附图中标注以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基本相互对应。
此外,还省略了对理解所述技术方案来说没有必要的构件的示出和描述。
图1示出带有三个导气元件12和14的空气排出口的示意图。在左侧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示出了导气元件12和14的变形状态,而右侧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示出了处于未变形状态的导气元件12和14。在附图中示出空气排出口10,所示空气排出口具有柔性的壳体部件。所述柔性的壳体部件构成导气元件14,或者通过薄膜铰链32与所述导气元件14相连。然而所述导气元件14也可以设置在空气排出口的其他形式中,其中,所述导气元件14以及导气元件12通过其第一端部区段被支承。
导气元件14通过薄膜铰链32与壁件16相连。此外,壁件16还与其他壳体部件或容纳部件相连,所述壳体部件或容纳部件构成用于空气排出口10的空气输入井的或壳体的部件。然而导气元件14也可以与空气输入井的壳体部件相间隔地布置和构成。这样,导气元件14在其他有利的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第一支承元件96(见图8e)相对于空气排出口10静态地布置。这尤其涉及这样的情况,其中,导气元件14由与空气排出口10的壁件16和其他部件或其壳体不同的材料制成。空气排出口10的部件和壁件通常由硬质塑料制成,而导气元件14以及导气元件12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材料明显更易于变形。
导气元件12通过第一支承元件(在附图中未示出)绕支承点30可摆动地布置在空气排出口10中。此外,导气元件12和14与调整装置18相连。所述调整装置18这样构成,即当调整装置18向上或向下(如通过箭头28所给出的)运动时,该调整装置导致导气元件12和14在区域26和34中的变形。
导气元件12以及其他导气元件14具有第一端部区段22和第二端部区段24。导气元件12的分段通过虚线示出。该划分也大致相同地适用于导气元件14。导气元件12和14在第一端部区段22中静态地和可摆动地布置,并且沿箭头28可滑移地容纳在第二端部区段24中。导气元件12在此通过带有导引部的容纳部(例如见图6和图7)可滑移地支承。导气元件14在它们的第二端部区段可滑移地支承在容纳部20中。此外,容纳部20以及导气元件14(以及同样在相应的实施方式中的导气元件12)的第二端部区段还能够具有涂层,所述涂层减少了在其表面上的摩擦。由此减少/避免了导气元件12和14在容纳部20以及在相应的用于导气元件12的容纳部中的卡住或不顺利的滑移。
导气元件12和14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材料允许变形。由此不需要通过调整装置18施加较大的力以使导气元件12和14像附图所示那样变形。此外,导气元件12和14这样设计,从而使它们在通过调整装置18的力作用结束之后自动复位到它们的初始位置(在图1右侧示出初始位置)或在必要时自动保持在其最终位置。调整装置18此外还设计为,它在向上或向下调整或运动之后始终维持该位置并由此维持导气元件12和14的变形,直至重新进行对调整装置18的操作,所述操作允许导气元件12和14要么以其他方式变形,要么复位至其初始位置。
导气元件12和14能够例如由橡胶状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延伸量或者说距离,其中,宽度(在图中所示)小于其长度。由此,导气元件12和14特别适合于所谓的宽带空气排出口。然而所述导气元件12和14也可以以其他方式构成,并且由此(与附图所示不同地)还可沿垂直方向布置。此外,空气排出口10不仅可以具有在附图中所示的水平定向的导气元件12和14而且可以具有这之后或之前垂直定向的导气元件。
如果导气元件12和14的变形通过调整装置18完成,则由空气输入井进入的空气流(通过穿流方向42示出)如由箭头120所给定的那样通过变形的导气元件12和14被偏转。如由箭头28所给定的那样,由空气排出口10排出的空气流能够不同地偏转,其中,与传统的有现有技术已知的空气排出口相比能实现更大的偏转。例如通过图1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能够实现相对于叶片12和14的初始状态而言超过60度的偏转。然而根据空气排出口10的设计还能够实现相对于初始状态而言明显大于60度的偏转。
图2示出空气排出口10的备选实施方式。在此,在图2右侧示出带有处于未变形状态的导气元件12和14的空气排出口10,并且在左侧示出带有变形的导气元件12和14的空气排出口10。如结合图1所述,导气元件14可以不通过薄膜铰链32支承,而是与空气排出口10的壳体相连。
在此所示的实施方式大体上与图1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的实施方式一致,然而其中,导气元件12在第一端部区段22中在其外表面上具有终端元件36。这种终端元件36例如可以是带有或不带铬涂层的塑料条或可以是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22的涂层。在图2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的实施方式中,终端元件36是塑料条,所述塑料条与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22相连。塑料条(终端元件36)具有铬涂层。由此空气排出口10或者中间的导气元件12在空气排出口10的视野中具有吸引人的外观。这种应用也可以具有其他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LED)。
此外,在图2中,导气元件12绕支承点30与空气排出口10的壳体部件固定地相连。由此导气元件12不能绕支承点30摆动,并且第一端部区段22相对于空气排出口10的壳体固定地布置。此外,调整装置18这样设计,从而使导气元件12在区域26不在中心处变形,而是在第二端部区段24的方向变形。这通过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22的固定且不可摆动或不可转动的布置产生。由此,在导气元件12的操作状态下产生了如图2所示的变形。这种变形的作用在于,除了使穿流的空气偏转之外还造成了更高的空气出口速度。在此,空气不是在空气排出口10的整个宽度和长度上完全加速,而是仅在这样的区域中加速,所述区域使得在导气元件12与14之间构成的通道的横截面与所述通道在变窄之前的横截面相比降低。例如使得在导气元件12与下方的导气元件14之间的区域中的空气出口速度提高,因为在导气元件12与导气元件14之间的空气穿流通道的截面在导气元件12的最大变形的区域中大于在导气元件14与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22之间的区域中。
导气元件12和14与图1所示的导气元件12和14一样由柔性材料制成。因此空气排出口10的导气元件12和14在借助调整装置18的力分量的作用和调整装置18的移动结束之后自动复位至初始位置(见图2右侧所示的视图)。导气元件12、14的材料也可以选择为这样的柔软,从而使导气元件12、14能够保持在各个任意位置上。
图3示出带有导气元件12和14的空气排出口10的另一备选设计方式,所述导气元件12和14柔性地设计,并且能够通过调整装置18变形。图3中的空气排出口10大体上与图1和图2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一致,其中,布置在中心的导气元件12具有切口38(薄膜铰链)并且如图2的导气元件12一样具有终端元件36。除了作用点(所述作用点对导气元件12在区域26中的变形有关键影响)的位置之外,切口38还能够实现导气元件12还更容易的变形并且支持导气元件12相对于导气元件12第一端部区段22的变形。
如图2所示,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22静态地布置,并且不发生像图1的第一端部区段22那样的变形和绕支承点30摆动。与图2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的实施例不同,在图3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中,在导气元件12与14之间排出的空气在其速度方面基本上不受影响,因为导气元件12与导气元件14之间的间距大体上保持不变。然而在下方的导气元件14与导气元件12之间在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22的区域中,排出空气的速度还是发生变化,其中,排出空气的速度略微升高。
此外,在上方的导气元件14与导气元件12之间的区域在第二端部区段24中,排出空气的速度出现降低,因为随后的在导气元件12与导气元件14之间的区域大于上方的导气元件14与导气元件12的第二端部区段24之间的区域。
排出空气的速度的升高或降低的程度以及穿流过空气排出口10且排出的空气的偏转能够通过导气元件12、14的不同位置或其变形或通过调整装置18的变形来控制。此外,在所述附图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调整装置18也可以沿箭头38的方向移动至少一个较少的量,从而使导气元件12和14的区域26和34中的变形发生变化,这也发挥改变排出的空气的偏转和改变排出的空气的速度的作用。
图4示出空气排出口10的另一种备选实施方式,所述空气排出口大体上与图1至3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一致。在图4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中,这样设置中间的导气元件12,从而使该导气元件由上半部44和下半部46组成,其中,在所述上半部44与下半部46之间要么存在气体填充的间隙,要么导气元件12具有位于上半部与下半部之间的层(必要时该层具有碳纤维组分和/或玻璃纤维组分)。上半部44和下半部46在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22中相连,并且在第二端部区段24中具有终端元件40。所述终端元件40例如可以是塑料条,所述塑料条与上半部44和下半部46牢固相连。由此将包含在上半部44与下半部46之间的气体保持在上半部44与下半部46之间。上半部44与下半部46之间的空隙也可以相对于其周围环境是开放的,从而不会导致包含的气体的压缩,并由此可沿着所期望的方向发生变形。然而,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有目的地将气体或其他介质置入半部44与半部46之间,以便实现确定的变形。所述半部44和46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柔性材料在通过调整装置18的力作用结束之后自动复位至初始位置,或所述柔性材料被选择为这样的柔软,从而使所述半部能维持变形位置。此外,导气元件12在第二端部区段24中例如通过突出的轴承销在终端元件40的侧面可滑移地支承在相应的导引部中。由此,提供了导气元件12的第二端部区段24在预定轨道中的运动,并且提供了导气元件14的端部区段在容纳部20中的运动。
中间的导气元件12的设计还有利于,排出的空气出于楔形设计的原因而沿导气元件12朝第一端部区段22导向,并且在其出口速度方面降低较小的程度。这尤其适用于图4右侧所示的调整装置18的未操作状态和空气排出口10的导气元件12和14的未变形状态(翼剖面)。至少所述导气元件12的设计在另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还可能的是,较厚端部处于第一端部区段22,而较薄端部处于第二端部区段24。
图5示出空气排出口10的另一种备选设计方式,其中,图5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大体上与图1至4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一致。图5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尤其与图1所示的空气排出口一致。然而图5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在中间的导气元件12上具有终端元件36。与图2和3所示的终端元件36相比,图5的终端元件36在导气元件12变形时与第一端部区段22共同绕支承点30摆动。
在图5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中,通过调整装置18的移动实现导气元件12和14在区域26和34中的变形,其中,穿流过空气排出口10的空气(穿流方向42)如由箭头120所给定的那样偏转,并且由此相应地由空气排出口10的前端排出。由于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22绕支承点30共同摆动,在第一端部区段22中的空气的排出不像例如图2和3所示的空气排出口那样受到影响,因为在图2和3的实施方式中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不能摆动。
终端元件36的尺寸可以自由选择。在图2和3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中,终端元件36放置在导气元件12上。然而终端元件也可以与导气元件12的表面齐平地封端或者作为细丝(filigraneLinie)位于导气元件12的正面边棱的最前方区域中。
图1至7和9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的实施方式的空气偏转根据导气元件12的设计条件以及根据第一端部区段22与空气排出口10未示出壳体的连接的设计条件而变化。这样,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导气元件12的通过支承点30可摆动的端部区段22能够提供更好的空气偏转,然而其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这出于特定的原因是不被期望的。同样的,图1至7和9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提供了在空气输入井与空气排出口10的开放端之间不同的压力曲线。如上所示,通过穿流空气的通道高度的不同设计实现了排出空气的穿流速度的提高或降低,这同样也导致了压力损失或压力升高。所述压力损失或压力升高应该根据所期望的实施方式和设计方式来选择和规划。例如在图2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中,在导气元件12和14的变形状态下出现了排出空气的额外的涡流。与其他在附图中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相比,在图4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的实施方式例如具有在空气排出口10的开放端上更高的压力损失。图1和图5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的实施方式例如具有较低的压力损失。
图6示出空气排出口10的另一种备选实施方式。图6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的实施方式与图1至5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的实施方式的区别首先在于引入用于使导气元件12和14变形的力。在图6中设有调整件48,所示调整件能够绕转动点124沿箭头62的方向转动。调整件48与操作元件52相连,所述操作元件在导气元件12的区域26中延伸穿过导气元件12。由此在调整件48沿箭头62的方向转动时实现导气元件12沿箭头64的方向的变形。导气元件14同样也在区域34中具有操作元件54,所述操作元件在导气元件14中延伸穿过所述导气元件,并且与耦连杆56相连。此外,耦连杆56还与操作元件52相连,从而在导气元件12通过调整件48的转动和操作元件52的运动而变形时,同样也产生操作元件54的操作和运动,这导致导气元件14在区域34中的变形。
导气元件12在第二端部区段24中(在图6中未示出,然而该导气元件12的设计方式与图1至5所示的导气元件12大体一致)具有延伸穿过导气元件12的导引杆58。导引杆58像操作元件52和54一样至少在一侧突出于导气元件12和导气元件14,并且支承在导引部50中。由此在导气元件1变形时,导气元件12的第二端部区段通过导引杆58在相应的轨道中滑移。导引部50由此解决了与用于导气元件14的端部区段的容纳部20相同的技术问题。
在空气排出口10中还可以设置两个调整件48,其中所述调整件分别与从导气元件12和14中伸出的支承区段相连。这两个调整件48可绕转动点124转动。其中一个调整件48在此可以与另一个调整件48通过耦连装置相连,从而操控人员能够仅操作一个调整件48,然而两个调整件48都转动相同的程度。耦连装置可以例如是轴,在所述轴的端部带有齿轮,其中,所述齿轮与调整件48上的相适配的齿轮或齿轮区段相连。然而一个或多个调整件48的转动也可以以电动机的方式成。
导气元件12在第一端部区段22中绕第一支承元件(在图6中未示出)以可摆动的方式静态地支承,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与空气排出口10的壳体固定地相连。调整件48具有凹空60。所述凹空60用于使第一支承元件在调整件48绕转动点124转动时不与调整件48碰撞并且不阻碍对导气元件12和14的调整。由此这样规定凹空60绕转动点124的延伸,即,其延伸的程度使得调整件48能够转动。在另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操作元件52可以沿调整件48移动,从而使操作元件52相对于转动点124的距离是可变的。
调整件48可以相对不顺利地绕转动点可转动地布置,从而为了转动调整件48而需要一定的力,以便实现导气元件12和14的变形。然而这种不顺利性确保了,在调整件48调整之后调整件48不会出于导气元件12和14的抗变形的阻力原因而意外地被送回至初始位置(见图6的右侧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然而调整件48还可以通过另外的装置保持在该位置,导气元件12和14在该位置中变形,从而对于导气元件12和14来说被送至初始位置只有在这是所期望的并且调整件48相应地被操作时才实现。调整件48在此并不导致导气元件12和14复位至其初始位置,而是允许该复位。
调整件48可以例如还与电气驱动装置耦连,所述电气驱动装置导致调整件48的转动和运动。在导气元件12和14变形之后,调整件48保留在所期望的位置,并且当存在相应的控制信号时,通过电气驱动装置重新被送回至初始位置或者送至其他位置。
操作元件52和54可以是棒形元件,所述棒形元件具有较高的刚度并且与导气元件12和14牢固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规定,操作元件52和54分别设计为双重的,从而在耦连杆56和调整件48上分别设置两个分别用于相应的导气元件12和14的操作元件52和54。所述操作元件由此包绕导气元件12和14,从而使导气元件12和14不必直接与操作元件52和54相连。耦连杆56可以在流动通道之外定位,以便不产生流体阻力。
图7示出空气排出口10的另一种备选实施方式,其中,图7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为了使导气元件12和14变形而具有调整件66。
与图6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和所述的调整件48相比,调整件66能够绕转动点转动,所述转动点在导气元件12的未变形状态下处于操作元件52的区域中(见图7右侧视图)。导气元件12具有终端元件36,所述终端元件在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22中与导气元件12相连。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22在支承点30中与壳体和第一支承元件(在图7中未示出)固定地连接,从而使第一端部区段22和终端元件36在导气元件12的未变形状态下不经历定向的变化。
调整件66具有隆起68,所述隆起用于实现导引杆58在导气元件12的第二端部区段24中向不同位置的滑移,而不会使导引杆58撞击在调整件66上。此外,由于第一端部区段22的固定支承,导引杆58能够根据导气元件12的变形在导引部50中运动。同样的,导气元件14的第二端部区段由于导气元件14的变形而能够在容纳部20中运动。
导气元件14通过在导气元件14中延伸的操作元件54(所述操作元件54在其外端部上从至少一个侧面突出于导气元件14)与耦连杆56相连,并通过耦连杆56与操作元件52的从导气元件12伸出的支承区段相连。操作元件52容纳在导气元件12中。
此外,导气元件12具有操作元件70,所述操作元件70与操作元件52相间隔地在导气元件12中延伸。操作元件52和70与调整件66相连,从而在调整件66沿箭头62的方向转动时导气元件12发生变形,如图7左侧所示。
操作件70和52能够例如抗扭固定地与调整件66相连,其中,操作元件70和52要么固定地布置在导气元件12中,要么可转动地容纳在导气元件12的容纳部中。此外,操作元件70和52还能够与导气元件12固定地相连,并且可转动地与调整件66这样相连,从而在调整件沿箭头62的方向运动的情况下所述操作元件70和52也发生运动,然而绕它们的纵轴线与调整件66可转动地连接。
图7左侧中的隆起68此外这样设计,从而使导引杆58不与调整件66撞击。由此图7所选定的示图在功能技术上不是完美的,然而示出了部件的原理性设计方式。这样,隆起68可以设计得较大或可以具有另外的切口,所述切口相应于图6所示的凹空60设置在调整件66中,以便能够实现调整件66的运动而不会与导引杆58碰撞。此外,在调整件66中设置了与图6所示的凹空60相对应的凹空,所述凹空实现了调整件66的转动,而不会使第一支承元件(所述第一支承元件通过导气元件12的第一端部区段22延伸穿过支承点30)与调整件66撞击或阻碍或限制调整件66的运动。
在图7中,导气元件12通过两个操作元件70和52与调整件66相连。由此在调整件66转动时,产生了导气元件12的特殊的变形或弯曲。在另外的设计方式中可以设有多个操作元件,从而使导气元件12能够经受不同的偏转。在图7所示的空气排出口10中产生了进一步的压力差,所示压力差导致排出空气的变化的出口速度。
图8a示出操作元件72的示意图,所述操作元件具有多个拱突74。这种操作元件72能够布置在柔性的导气元件12中,其中,在导气元件的未变形和未操作状态下,拱突74大体上在导气元件的平面内或面内延伸。
操作元件72的外部支承区段从侧面自相应的导气元件伸出,并且这样与调整件相连,从而使操作元件72显著导致导气元件的变形,所述变形大体上与拱突74的形状相对应。由于导气元件固定地/静态地支承在端部区段上,并且导气元件由非常柔性的材料制成,因此能够实现这种变形,其中,导气元件的材料在拱突74的区域中比在拱突之间的区域中更剧烈地拉伸。
图8b示出带有筋条78的导气元件76。如图8b所示,所述筋条78例如能够布置在导气元件76的顶侧或底侧上。此外,所述筋条78还能够沿纵向在导气元件76上延伸,或在宽度上、也即例如平行于操作元件(见图6、7)延伸。筋条78能够构成用于操作元件的作用面,其中,当相应地设计间距时,操作元件还能够支承在两个筋条78之间。
此外,筋条78还导致导气元件的特定的变形,因为导气元件76在筋条78的区域中设计得更强,而且具有更高的抗变形阻力(为了加固而有目的地加厚)。
由此,筋条78例如还可以设置在导气元件76变形时所期望的顶点的区域中。
图8c示出另一种导气元件80,所述导气元件具有多个接缝82。所述接缝82例如能够用于容纳或支承操作元件。此外,接缝82还能够构成导气元件80的首先出现变形的区域,因为导气元件80在接缝82的区域中具有较小的抗变形阻力(有目的地削弱材料)。
图8d示出导气元件84,所述导气元件具有加固元件86。所述加固元件86容纳在导气元件84中或被导气元件84包封。所述加固元件86同样可以设计为柔性的并且实施变形,然而导气元件84的带有加固元件86的区域比导气元件84的其他区域更难或更晚地出现变形。这种加固元件86还能够通过多个玻璃纤维组分和/或碳纤维组分构成,所述玻璃纤维组分和/或碳纤维组分容纳在导气元件84的材料中。
还可以将不同的衬入件应用于加固元件。此外,加固元件86的形状也不限于图8d所示的实施方式。加固元件86还能够在导气元件84的整个宽度或长度上延伸,或仅在特定区域中延伸。这样,还能为特定的实施方式规定在导气元件的第一端部区段上引入加固元件86。
图8e示出另一种导气元件88,所述导气元件由多个层组成。导气元件88具有第一层90、第二层92和第三层94。所述第一层90和第三层94由橡胶状材料制成,而位于第一层与第三层之间的第二层92具有硬质的组分(例如碳纤维增强组分)。然而第二层92同样构建为,该第二层在力分量作用时实施变形。在第二层92中还容纳有第一支承元件96,所述第一支承元件位于导气元件88的第一端部区段中。在中间区域(其被变形或通过其而将变形引入导气元件88中),导气元件88的第二层92具有操作元件98。
此外,第一层90和第三层94可设有另外的层(例如用于减少摩擦)或本身可以是涂覆的涂层。
图8f示出两个辊子102之间的导气元件100的容纳部。所述辊子102用于在变形时在端部区段中补偿导气元件100的运动,因为导气元件100在第一端部区段中固定或静态地支承。辊子102由此发挥了与将导气元件14的第二端部区段支承在容纳部20中相同的技术效果。辊子102绕轴承销可转动地布置在空气排出口的壳体中,并且允许导气元件100沿箭头104的方向在第二端部区段中摩擦减少地运动。为此,辊子102具有涂层或这样构成,从而使辊子102与导气元件100之间、至少在第二端部区段的区域中的摩擦减少。
图9示出用于空气排出口的另一种备选设计方式的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一个导气元件110。该导气元件110能够与另外的导气元件耦连,或空气排出口仅具有在图9中所示的导气元件110。导气元件110与调整件106相连,所述调整件能够绕转动点114沿箭头108的方向转动。此外,调整件106与导气元件110通过两个操作元件116和118这样相连,以便在调整件106沿箭头108的方向运动时,导气元件110的区域彼此远离地运动。这种状态在图9右侧示出。
第二端部区段可滑移地要么支承在容纳部20中要么例如通过辊子102支承,并且第一端部区段通过第一支承元件112静态地与空气排出口的壳体相连。由此在调整件106转动时实现导气元件110的变形,如在图9右侧所示。所述变形可达到这样的程度,从而使在操作元件116和118处于其最大偏转的状态下、也即当操作元件116位于最顶位置而操作元件118位于最底位置的状态下,完全抑制来自空气排出口的空气输入井的空气流。
为此,导气元件110由柔性材料制成,所示柔性材料实现了相应的变形。
在另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空气排出口不具有中间的导气元件(如导气元件12),而仅具有上方和下方的导气元件(如导气元件14)。空气排出口还能够具有多个中间的导气元件(如导气元件12)。
附图标记清单
10空气排出口
12导气元件
14导气元件
16壁件
18调整装置
20容纳部
22第一端部区段
24第二端部区段
26区域
28箭头
30支承点
32薄膜铰链
34区域
36终端元件
38切口
40终端元件
42穿流方向
44半部
46半部
48调整件
50导引部
52操作元件
54操作元件
56耦连杆
58导引杆
60凹空
62箭头
64箭头
66调整件
68隆起
70操作元件
72操作元件
74拱突
76导气元件
78筋条
80导气元件
82接缝
84导气元件
86加固元件
88导气元件
90第一层
92第二层
94第三层
96第一支承元件
98操作元件
100导气元件
102辊子
104箭头
106调整件
108箭头
110导气元件
112第一支承元件
114转动点
116操作元件
118操作元件
120箭头
122箭头
124转动点
Claims (23)
1.一种导气元件,其由柔性材料制成,其中,所述导气元件具有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一端部区段(22),其特征在于,至少与第一端部区段(22)相对置的第二端部区段(24)这样支承在壳体中,从而通过至少一个力分量对导气元件(12)在第一端部区段(22)与第二端部区段(24)之间的区域(26;34)上的力作用而使得所述导气元件(12)至少在所述区域(26;34)中变形,并且导气元件(12)在所述力作用结束之后自动复位至其初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力作用通过调整装置(18)实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第二端部区段(24)可滑移地支承在容纳部(20)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区段(22)借助第一支承元件(96)支承,并且所述第一支承元件(96)可摆动地支承在至少一个容纳部中或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端部区段(22)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在第一端部区段(22)与第二端部区段(24)之间,至少一个操作元件(52;70)布置在所述导气元件上或布置在所述导气元件中,并且所述力作用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操作元件(52;70)实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操作元件(52;70)具有支承区段,其中,所述支承区段至少大体上平行于第一端部区段(22)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至少两个操作元件(116;118)在第一端部区段(22)与第二端部区段(24)之间相互间隔地布置在导气元件(110)上或布置在导气元件(110)中,并且所述操作元件(116;118)的支承区段从导气元件(110)伸出,并且与至少一个调整件(106)或调整装置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调整件是绕平行于第一端部区段(22)延伸的旋转轴可转动的调整件(48;66;106),其中,至少两个操作元件的两个支承区段相互间隔地与调整件(48;66;106)相连,并且至少一个支承区段与所述旋转轴相间隔地布置在所述可转动的调整件(48;66;106)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导气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大体上平行于所述第一端部区段延伸的筋条(78)、接缝(82)、加固元件(86)和/或衬入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操作元件被嵌入或贴靠于至少一个接缝(82)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导气元件(88)具有带有至少两个层(90;92;94)的层状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至少一个层由含有碳纤维和/或玻璃纤维的塑料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导气元件至少在一侧上、在第一端部区段和/或在第二端部区段中具有涂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导气元件在第一端部区段(22)和/或第二端部区段(24)上具有终端元件(36;4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96)容纳在所述终端元件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第二端部区段(24)通过至少一个可转动的第二支承元件支承,或者第二端部区段(24)支承在两个可转动地支承的第二支承元件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至少一个第二支承元件是滚子或辊子(102)。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终端元件(36;40)由塑料、金属、合金或经涂覆的塑料制成。
19.根据权利要求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至少一个操作元件(72)具有非线性的走向,所述走向在导气元件不受力作用的状态下大体上在导气元件中延伸或在平行于导气元件的平面内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导气元件(12)与至少一个另外的导气元件(14)通过耦连装置、调整件或调整装置相连。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导气元件或所述导气元件的至少一个层由可拉伸的材料或橡胶类材料制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其中,所述导气元件是汽车的空气排出口(10)的导气元件。
23.一种用于汽车的空气排出口(10),其具有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导气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3108059.6 | 2013-07-29 | ||
DE102013108059.6A DE102013108059A1 (de) | 2013-07-29 | 2013-07-29 | Luftleitelement |
PCT/EP2014/065070 WO2015014596A1 (de) | 2013-07-29 | 2014-07-15 | Luftleitelemen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31316A true CN105431316A (zh) | 2016-03-23 |
CN105431316B CN105431316B (zh) | 2018-02-16 |
Family
ID=51212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42268.XA Active CN105431316B (zh) | 2013-07-29 | 2014-07-15 | 导气元件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027443B1 (zh) |
KR (1) | KR101855601B1 (zh) |
CN (1) | CN105431316B (zh) |
DE (1) | DE102013108059A1 (zh) |
WO (1) | WO2015014596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28121A (zh) * | 2018-02-06 | 2018-06-08 | 浙江智动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风向调节装置 |
CN111634172A (zh) * | 2019-05-06 | 2020-09-08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风道组件、通风系统、以及机动车辆 |
CN114060592A (zh) * | 2020-08-07 | 2022-02-18 | 马勒国际公司 | 转矩传递装置 |
US11554643B2 (en) * | 2020-02-26 | 2023-01-17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Air vent device for vehicl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4218840B4 (de) * | 2014-09-18 | 2023-01-19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Ausströmer |
DE102015101097A1 (de) * | 2015-01-27 | 2016-07-28 |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 Flexibles Luftleitelement |
DE102017120417A1 (de) * | 2017-09-05 | 2019-03-07 | Weber GmbH & Co. KG Kunststofftechnik + Formenbau | Luftausströmer mit einstellbarer Luftaustrittsrichtung, insbesondere Flach- oder Fugenausströmer |
DE102018105564A1 (de) * | 2018-03-12 | 2019-09-12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Flexible Auslassdüse |
FR3084295B1 (fr) * | 2018-07-25 | 2021-01-01 | Renault Sas | Systeme de diffusion d'air. |
KR20220136744A (ko) | 2021-04-01 | 2022-10-11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슬림 에어벤트 |
DE102022111454A1 (de) | 2022-05-09 | 2023-11-09 | Weber Gmbh & Co. Kg Kunststofftechnik Und Formenbau | Luftausströmer mit einstellbarer Luftaustrittsrichtung, insbesondere Flach- oder Fugenausströmer |
DE102022002178A1 (de) * | 2022-06-15 | 2023-12-21 | Mercedes-Benz Group AG |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e Belüft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22126800A1 (de) * | 2022-10-13 | 2024-04-18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hiermit ausgestattetes Kraftfahrzeug |
DE102023203296A1 (de) | 2023-04-12 | 2024-10-17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Innenraumkomponente für einen Luftausströmer, Luftausström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66545U (zh) * | 1987-10-20 | 1989-04-27 | ||
JPH02143209U (zh) * | 1989-04-28 | 1990-12-05 | ||
JPH0443754U (zh) * | 1990-08-07 | 1992-04-14 | ||
US5176571A (en) * | 1990-04-28 | 1993-01-05 | Toyoda Gosei Co., Ltd. | Wind deflecting plate for air conditioning grilles |
JPH1114132A (ja) * | 1997-06-25 | 1999-01-22 |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 ダクトの風量調整機構付きダンパー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05580A (en) * | 1987-10-20 | 1990-03-06 | Toyoda Gosei Co., Ltd. | Grilles for air conditioning |
JPH079845A (ja) * | 1993-06-24 | 1995-01-13 | Nippon Plast Co Ltd | 風向調整装置 |
DE29910199U1 (de) * | 1999-06-11 | 1999-08-05 | Utescheny-Endos GmbH, 75059 Zaisenhausen | Luftleitvorrichtung |
DE10010688A1 (de) | 2000-03-04 | 2001-09-13 | Volkswagen Ag | Luftströmungsbeeinflussungs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zur Verwendung in Kraftfahrzeugen |
DE10303114B3 (de) * | 2003-01-27 | 2004-08-05 | Sai Automotive Sal Gmbh | 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
JP5266529B2 (ja) * | 2009-03-05 | 2013-08-21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空調用レジスタ |
EP2266824B1 (de) | 2009-06-20 | 2013-05-15 |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 Luftdurchsatzelement |
-
2013
- 2013-07-29 DE DE102013108059.6A patent/DE102013108059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
- 2014-07-15 WO PCT/EP2014/065070 patent/WO2015014596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7-15 CN CN201480042268.XA patent/CN105431316B/zh active Active
- 2014-07-15 EP EP14741835.4A patent/EP3027443B1/de active Active
- 2014-07-15 KR KR1020167005316A patent/KR10185560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66545U (zh) * | 1987-10-20 | 1989-04-27 | ||
JPH02143209U (zh) * | 1989-04-28 | 1990-12-05 | ||
US5176571A (en) * | 1990-04-28 | 1993-01-05 | Toyoda Gosei Co., Ltd. | Wind deflecting plate for air conditioning grilles |
JPH0443754U (zh) * | 1990-08-07 | 1992-04-14 | ||
JPH1114132A (ja) * | 1997-06-25 | 1999-01-22 |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 ダクトの風量調整機構付きダンパー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28121A (zh) * | 2018-02-06 | 2018-06-08 | 浙江智动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风向调节装置 |
CN111634172A (zh) * | 2019-05-06 | 2020-09-08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风道组件、通风系统、以及机动车辆 |
CN111634172B (zh) * | 2019-05-06 | 2024-08-16 | 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风道组件、通风系统、以及机动车辆 |
US11554643B2 (en) * | 2020-02-26 | 2023-01-17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Air vent device for vehicle |
CN114060592A (zh) * | 2020-08-07 | 2022-02-18 | 马勒国际公司 | 转矩传递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027443A1 (de) | 2016-06-08 |
WO2015014596A1 (de) | 2015-02-05 |
KR20160037228A (ko) | 2016-04-05 |
EP3027443B1 (de) | 2020-02-19 |
CN105431316B (zh) | 2018-02-16 |
DE102013108059A1 (de) | 2015-01-29 |
KR101855601B1 (ko) | 2018-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31316A (zh) | 导气元件 | |
CN102343785B (zh) | 包括偏转件的机动车出气口装置 | |
CN105473429B (zh) | 车轮轴的底部挡板部件和包括底部挡板部件的结构组合件 | |
US6644599B2 (en) | Mechanism for at least regionally adjusting the curvature of airfoil wings | |
CN108068900B (zh) | 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后扰流板装置 | |
CN101506050B (zh) | 用于飞机的增升系统 | |
CN109789920A (zh) | 对飞行器上的多功能后缘操纵面进行驱动和引导的系统 | |
US10266214B2 (en) | Variable spoiler apparatus of rear bumper for vehicle | |
CN105813931A (zh) | 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器装置 | |
CN109677491B (zh) | 空气引导装置 | |
JP2014210564A5 (zh) | ||
CN108082446A (zh) | 缝翼组件 | |
CN204340977U (zh) | 汽车除霜口装置及汽车 | |
JP5346029B2 (ja) | 高い固有剛性を有する自動車のルーフ | |
KR102634399B1 (ko) | 변형 헤드라이닝 장치 | |
US10618644B2 (en) | System for driving a slat device of an aircraft wing | |
CN203215933U (zh) | 汽车空调出风口装置以及具有其的汽车空调出风口机构 | |
CN109502008A (zh) | 致动机构、操纵面及具有柔性操纵面的飞行器 | |
JP2011500409A (ja) | 異なる大きさのピンを備えたセグメントルーフ | |
CN105644327A (zh) | 卷帘组件 | |
CN204438459U (zh) | 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板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03404936U (zh) | 一种拉索式空调风门调节结构 | |
JP2018518419A (ja) | 引圧荷重に強い構造を有するスクリーンドア | |
US20200094890A1 (en) | Variable aerodynamic device | |
JP6700611B2 (ja) |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