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31297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31297A CN105431297A CN201480001673.7A CN201480001673A CN105431297A CN 105431297 A CN105431297 A CN 105431297A CN 201480001673 A CN201480001673 A CN 201480001673A CN 105431297 A CN105431297 A CN 1054312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fer materials
- image
- size
- ink ribbon
-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ferric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02—Feeding mechanisms
- B41J17/08—Feed independent of the record-paper feed
- B41J17/10—Feed independent of the record-paper feed electromagnetically controll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02—Feeding mechanisms
- B41J17/12—Special adaptations for ensuring maximum lif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02—Feeding mechanisms
- B41J17/14—Automatic arrangements for reversing the feed dir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1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 B41J33/40—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arrangements for reversing the feed direction
- B41J33/4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with arrangements for reversing the feed direction automatic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1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 B41J33/5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for ensuring maximum life of the ribb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使用被部分使用的转印材料区域的未使用部分来重新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使转印材料区域之间的边界被误检测的可能性降低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一边对与多个转印材料分别对应的第一尺寸的多个转印材料区域以预先确定的顺序在长度方向上被重复配置的带状的转印介质进行传送,一边针对各个转印材料区域而对转印材料进行转印,在记录介质上进行第一尺寸的图像形成或进行该第一尺寸的一半以下即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在使用已被用于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各转印材料所包含的未使用部分,重新进行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直到与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已使用部分相邻的下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未使用部分来到检测位置为止,将转印介质向正向传送后再向反方向传送,从该未使用部分一侧检测该已使用部分和该未使用部分的边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对于被重复配置在带状的转印介质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转印材料区域中的每一个转印材料区域,将转印材料进行转印,在存储介质上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已知部分使用转印材料区域并以转印材料区域的一半以下的尺寸进行了图像形成后,能够卷回转印介质,使用被部分使用的转印材料区域的未使用部分并以相同的尺寸进行新的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利用2L尺寸对应的墨带来进行L尺寸印字的情况下,代替通常所考虑的来自墨带的各油墨的先头方向(墨带卷取方向)的使用,而从后方(墨带卷回方向)使用的热转印彩色打印机。该打印机中,在将L尺寸分为两次进行印刷的情况下,遇到卷回第1/2张印刷后的墨带而再使用时,能够不受在墨带的油墨空漏的部分处产生的皱折的影响,印刷第2/2张。
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利用与A4尺寸的记录卡对应并包含各颜色的染料部的油墨卡来在记录卡上进行转印记录的热转印记录装置。该热转印记录装置具备A5尺寸的记录模式中对到当前为止的记录张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在A5尺寸的记录卡上进行连续记录的情况下,如果计数值为奇数,则与A4尺寸的情况相同地进行各颜色的转印记录,如果计数值为偶数,则一边驱动卷回马达来卷回墨带,一边进行各颜色的转印记录。
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根据多个颜色的油墨在传送方向上被依次涂布的油墨卡,将各种颜色重叠地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记录装置中的转印方法。该转印方法中,在油墨卡的各油墨涂布面积的大致一半的面积的记录纸上进行转印的情况下,使用各颜色的油墨涂布区域的前半区域并结束转印后,直到油墨涂布区域的后半区域为止,卷回油墨卡并在进一步的画面转印时利用油墨卡的后半区域来进行转印。
作为转印介质,具有设置了表示边界的黑线记号等标记的转印介质,以使得能够检测转印材料区域之间的边界。但是,为了使各转印材料区域的面积尽可能地增大,常常使用没有设置这样的标记的转印介质。对应于这种转印介质,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根据被传送且通过检测位置的转印材料区域的颜色变化来检测转印材料区域之间的边界的检测部被利用。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029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06-1437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04-1489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使用被部分使用的转印材料区域的未使用部分来进行新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有时检测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已使用部分与下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未使用部分的边界。但是,在根据转印材料区域的颜色变化而检测转印材料区域彼此边界的检测部中,如果检测从由于先前的图像形成而导致转印材料脱落了的已使用部分变化为转印材料未脱落的未使用部分的边界的话,则检测电平不稳定,有可能产生边界的误检测。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使用被部分使用的转印材料区域的未使用部分来进行新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与不具有本构成的情况相比,使转印材料区域之间的边界被误检测的可能性降低。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传送部,其传送转印介质,转印介质是与多个转印材料分别对应的第一尺寸的多个转印材料区域以预先确定的顺序在长度方向上被重复配置的带状的转印介质;图像形成部,其针对各个转印材料区域而转印转印材料,在记录介质上进行第一尺寸的图像形成或进行第一尺寸的一半以下的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检测部,其根据被传送部传送且通过检测位置的转印材料区域的颜色的变化,检测转印材料区域之间的边界;控制部,其按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使用已被用于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各转印材料区域所包含的未使用部分,图像形成部重新进行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传送部将转印介质向正向传送后再向反方向传送,直到与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已使用部分相邻的下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未使用部分来到检测位置为止,检测部从未使用部分一侧检测已使用部分和未使用部分的边界。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形成部在使用未使用的转印材料区域来进行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时,优选地,对应于正向使用各转印材料区域的后半部分,已使用部分是对应于正向为各转印材料区域的后半部分,且未使用部分是对应于正向为各转印材料区域的前半部分。
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方法,该图像形成方法是一边对与多个转印材料分别对应的第一尺寸的多个转印材料区域以预先确定的顺序在长度方向上被重复配置的带状的转印介质进行传送,一边针对各个转印材料区域而转印转印材料,在记录介质上进行第一尺寸的图像形成或进行第一尺寸的一半以下的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方法,该图像形成方法包括:根据被传送且通过检测位置的转印材料区域的颜色的变化,检测转印材料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工序;按如下方式进行控制的工序:在使用已被用于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各转印材料区域所包含的未使用部分,重新进行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将转印介质向正向传送后再向反方向传送,直到与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已使用部分相邻的下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未使用部分来到检测位置为止,从未使用部分一侧检测已使用部分和未使用部分的边界。
根据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在使用被部分使用的转印材料区域的未使用部分而重新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与不具有本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误检测转印材料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可能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打印机1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A)及(B)是对图1的打印头3的周边进行了扩大的图。
图3(A)及(B)是示出墨带感应器8的输出波形的实例。
图4(A)~(G)是用于说明墨带4的运动的图。
图5(H)~(K)是用于说明墨带4的运动的图。
图6是示出打印机1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进行详细说明。但是请注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被限定为这些实施形态,也涉及专利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物。
图1是用于说明打印机1的概略构成的图。此外,图1中,在打印机1具备的各构成要素之中,仅示出对进行说明必要的部分,对于其他构成要素则加以省略。
打印机1(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是通过使卷筒状的记录用纸(记录介质的一例)相对于打印头往复运动,在记录用纸上多次重复图像形成,由此在同一纸面上例如以黄色、品红色及青色的多个颜色来形成图像的打印机。下面,将图像形成称为“印画”。
打印机1将辊状的记录用纸10保持于辊纸架2,并在从该辊纸架2释放的记录用纸10的记录面上形成图像。为了使辊状的记录用纸10保持于辊纸架2,例如通过辊纸架2使辊状的记录用纸10具有的中心轴旋转自如地支承。由此,记录用纸10可旋转地被收纳于辊纸架2。
一边使墨带4(转印介质的一例)与记录用纸10的记录面抵接,一边通过打印头3将油墨记录于规定位置,由此进行图像形成。这时,使墨带4和记录用纸4重叠地移动并通过打印头3与压纸卷轴9之间。打印头3以相对于压纸卷轴9而可移动地被构成,在图像形成时被按压到压纸卷轴9并接触。打印机1使构成打印头3的发热体以规定模式发热,将图像从墨带4转印到记录用纸10之上,由此形成图像。
要形成彩色图像,就得沿墨带4的卷取方向在墨带4上按顺序准备与图像形成的颜色对应的黄色、品红色及青色(转印材料的一例)的油墨区域,并针对各颜色重复一边卷取墨带4一边使油墨区域在打印头3通过的动作。墨带4从供给侧墨带辊4A被供给,并在卷取侧墨带辊4B被卷取。下面,也将上述辊仅称为“墨带辊4A、4B”。墨带4通过位于供给侧墨带辊4A和打印头3之间的墨带引导辊15、与打印头3一体地被构成的墨带引导部16(参照图2(A))而被引导。
记录用纸10的各颜色的图像形成中,一旦进行了与通过打印头3的位置并形成图像的长度相应的纸张输送(卷放)后,就进行卷回。打印头3在卷回该记录用纸10的过程中形成图像。打印机1在图像形成时,为了在记录用纸10的相同图像形成区域重叠地形成各颜色的图像,使记录用纸10往返移动。该记录用纸10的往返移动通过记录用纸10的传送路径上所设置的夹辊17和夹送辊18而被实行。利用上述辊,根据记录用纸的传送方向,改变辊纸架2的旋转方向,记录用纸10的卷放和卷回被重复进行。不进行图像形成时,夹送辊18相对于夹辊17离开,将记录用纸10释放。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时,夹辊17和夹送辊18将记录用纸10夹着传送。这样一来,使记录用纸10相对于打印头3往返移动,对于记录用纸10的相同图像形成区域,重复进行多次图像形成。
此外,墨带4除了黄色、品红色及青色的油墨区域以外还包括涂覆层(转印材料的一例)。在全部颜色的图像结束了的记录用纸10的记录面上,通过用该涂覆层覆盖而被保护。
又,打印机1在排出路径13上排出口跟前的位置具备记录用纸切断部5。图像形成结束了的记录用纸10通过打印头3的部分后,通过排出路径13,打印机1的壳体7所设置的排出口6向打印机外部被排出。记录用纸切断部5将从排出口6向外部被送出的记录用纸10在排出口6跟前的位置切断。由此,切断的记录用纸10从排出口6被取出。
进而,打印机1包括:控制部30、数据存储器31、记录用纸驱动部32、打印头驱动部33、墨带驱动部34、切断控制部35及通信接口36。
控制部30控制打印机的整体的动作。控制部30包含CPU、RAM、ROM等,通过将ROM中预先存储的程序载入到RAM中并加以执行,实行后述的图像形成处理。数据存储器31是对通过通信接口36从主机接收的图像数据进行蓄积的存储区域。
记录用纸驱动部32用夹辊17和夹送辊18夹着记录用纸10来驱动记录用纸10。记录用纸驱动部32通过旋转驱动夹辊17及辊纸架2而将记录用纸10送出。又,记录用纸驱动部32通过使驱动方向反转并旋转驱动夹辊17及辊纸架2,将被送出的记录用纸10卷回。打印机1在被送出的记录用纸10被卷回时,在记录用纸10上形成图像。
打印头驱动部33基于图像数据驱动打印头3,在记录用纸10上形成图像。打印头3可利用与升华型的打印机、热熔式打印机等各种图像形成方式相应的机构。打印机1中,作为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的一例,设置打印头3、压纸卷轴9、打印头驱动部33。
墨带驱动部34驱动供给侧墨带辊4A和卷取侧墨带辊4B,与打印头3的驱动同步地使墨带4相对于打印头3移动。墨带驱动部34也包括墨带4的卷回机构,可在与卷取方向(正向)相反的方向即卷回方向上驱动墨带4。打印机1中,作为传送带状的转印介质的传送部的一例,设置墨带辊4A、4B、墨带驱动部34。
在经由排出路径13从排出口6向外部排出记录用纸10时,切断控制部35控制记录用纸切断部5,以将记录用纸10的记录部分的后端切断并切分成一张一张。
通信接口36通过通信电缆与主机相互收发数据。例如在预先确定的时间内从主机连续地接收比墨带4的油墨区域更小的尺寸的两张图像数据的情况下,为了进行将该两张图像数据分配于相同的油墨区域内来图像形成的处理,计时器37对经过时间进行计测。
图2(A)及图2(B)是对图1的打印头3的周边进行了扩大的图。图2(A)示出对于一种颜色开始图像形成时的打印头3与记录用纸10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图2(B)示出对于一种颜色的图像形成结束时的打印头3与记录用纸10的位置关系。此外,图2(A)中,在一幅图中重叠地,分别用实线表示图像形成中图像形成中的打印头3的位置,用虚线表示没有图像形成时的打印头3的位置。
如图2(A)所示,对于一种颜色开始图像形成时,首先,根据记录用纸10上的图像形成区域的长度,向箭头A方向送出记录用纸10,记录用纸10的端部10E来到图中左侧。例如,如果考虑对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开始时的话,这时,在打印头3形成图像的位置Ph,黄色的油墨区域的先头与记录用纸10上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先头被位置对齐。下面,将在墨带4的传送路径上,打印头3形成图像的位置称为“打印头位置Ph”。在打印头位置Ph处以墨带4与记录用纸10重合的状态,一边将记录用纸10向箭头B方向、将墨带4向箭头C方向分别传送,一边通过打印头3在记录用纸10上进行对于黄色的图像形成。
如果黄色的图像形成结束并成为图2(B)中示出的状态的话,再次向箭头A方向送出记录用纸10。由此,打印头3与记录用纸10的位置关系再次成为与图2(A)相同的状态。然后,下一个的品红色油墨区域的先头与记录用纸10上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先头在打印头位置Ph被位置对齐,进行品红色的图像形成。像这样,记录用纸10一边在图中的左右方向上来回,一边对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及涂覆层(オーバーコート)进行图像形成。其后,向箭头A方向送出记录用纸10,通过记录用纸切断部5在图像后端切割并排出记录用纸10。
在卷取侧墨带辊卷取墨带4时向箭头C方向传送墨带4,在供给侧墨带辊4A卷回墨带4时向箭头D方向传送墨带4。箭头C方向与箭头D方向分别对应于卷取方向与卷回方向。对于墨带4,从供给侧墨带辊4A朝向卷取侧墨带辊4B的箭头C方向成为从上游向下游的方向。这是与记录用纸10通过打印头3、压纸卷轴9,经由排出路径13被排出的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
打印机1中,用于检测依次涂布黄色、品红色、青色及涂覆层的墨带4的各油墨区域的边界的墨带传感器8相对于打印头3而被设置于墨带4的卷取方向的下游侧。墨带传感器8是检测转印材料区域之间的边界的检测部的一例。墨带传感器在各色的印画结束且墨带4又被卷取时,检测下一区域的边界。下面,将各色的油墨区域、涂覆层的区域(转印材料区域的一例)称为“板(日语:パネル)”,并将各板的边界称为“板边界”。又,在墨带4的传送路径上,将设置墨带传感器8的位置Ps(检测位置)称为“传感器位置Ps”。
此外,可配置墨带传感器于可检测出各板边界的范围内的任意处。例如,也可相对于打印头3在墨带4的卷取方向的上游侧配置墨带传感器。
打印机1中,将透过型彩色传感器用作为墨带传感器8。透过型彩色传感器以隔着墨带4的传送路径而分别设置于相对的位置的、投光侧墨带传感器和受光侧墨带传感器构成。此外,也可将投光侧墨带传感器和受光侧墨带传感器配置于相反的位置。
又,虽未图示,但墨带辊4A、4B中的任一方或双方都具备检测墨带4的移送量的编码器。墨带驱动部34基于该编码器的脉冲数、墨带辊4A、4B中任一方或双方的卷绕直径、墨带传感器8的检测结果等,计算出为了在打印头3的打印头位置Ph对各板的先头进行定位而需要的送出量。墨带驱动部34通过根据该送出量传送墨带4,在打印头位置Ph对各板的先头进行定位。
记录用纸10上可图像形成的长度取决于墨带4的各色的长度。但是,打印机1也能形成比墨带4对应的长度更短的图像。例如,在安装2L版的墨带时,除2L版以外,打印机1可形成L版的图像。
像这样,打印机1可印画比墨带4的板的尺寸更小的尺寸的图像。下面,对例如使用各板的尺寸为6×8英寸(152×203mm)的墨带4,形成尺寸为6×8英寸、或其一半即6×4英寸(152×101mm)的图像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尺寸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尺寸,对于面积为2倍以上不同的两个尺寸的组,可适用下面的动作例。例如,两个尺寸的组可为A5尺寸(148×210mm)和A6尺寸(105×148mm),或2L尺寸(127×178mm)和L尺寸(89×127mm)等。此外,下面,将尺寸为6×8英寸的情况称为“6×8尺寸”,将尺寸为6×4英寸的情况称为“6×4尺寸”。6×8尺寸是第一尺寸的一例,6×4尺寸是第一尺寸的一半以下即第二尺寸的一例。
下面,对打印机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打印机1中,形成了为各色板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的图像时,将存在半个未使用的板的情况存储于打印机中,根据表示该情况的数据和接下来被印画的图像尺寸,确定是否再使用该半个未使用的板来进行印画。然后,能够再使用半个未使用的板并形成下一图像的情况下,通过墨带卷回机构将墨带卷回,使用该半个未使用的板进行印画。
此外,表示是否存在半个未使用的板的信息可存储于接受图像数据的主机的存储器中,也可根据墨带4的停止位置来存储。后者的情况下,墨带传感器8检测出在墨带4停止时位于传感器位置Ps的板的颜色,根据检测出的板的颜色,控制部30判定在墨带4是否存在半个未使用的板。例如,控制部30在墨带4停止时,如果墨带传感器8检测出黄色,则判定没有半个未使用的板,如果墨带传感器8检测出黄色以外的颜色(例如青色或品红色),则判定存在半个未使用的板。
进而,控制部30根据墨带传感器检测结果和从主机接收的接下来被印画的图像的尺寸,在墨带4存在半个未使用的板的情况下,判定能否将其用于下一图像形成。
接收下一图像数据,控制部30判定为能够再使用半个未使用的板的情况下,直到半个未使用的黄色的板上的未使用部分的先头位置来到打印头位置Ph为止,墨带驱动部34通过卷回机构将墨带4卷回。然后,使用该未使用部分,打印头3在记录用纸10上形成下一图像。另一方面,控制部30判定为不能再使用半个未使用的板的情况下,墨带驱动部34将新的黄色的板的先头在打印头位置Ph进行位置对齐。然后,使用新的板,打印头3在记录用纸10上形成下一图像。
再使用半个未使用的板并进行下一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有时检测一个板内的图像形成中已使用且油墨脱落的已使用部分和下一个板的未使用部分的板边界。例如,在先前的图像形成中使用与墨带4的卷取方向(正向)相对的板的后半部分,并使用该板的前半部分而进行新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需要检测一个板上的已使用的后半部分与下一个板上的未使用的前半部分的板边界。然而,该情况下,在已使用的后半部分通过传感器位置Ps时,用墨带传感器8检测的电平不稳定,有可能会产生从已使用部分变为下一未使用部分的板边界的误检测。
图3(A)及图3(B)是示出墨带感应器8的输出波形的实例。各图中,对应地示出输出波形和对应于各输出值的墨带4上的位置。
图3(A)是未使用的涂覆层OP0与黄色Y1的板通过传感器位置Ps时的输出波形。在涂覆层OP0与黄色Y1的板边界处输出值大幅减少,在各板上输出值大致为一定。
另一方面,图3(B)是未使用的涂覆层OP0和被部分使用的黄色Y1的板通过传感器位置Ps时的输出波形。黄色Y1的板的卷取方向的前半部分Y1A为未使用,后半部分被使用,油墨部分地脱落。与被部分使用的板对应的墨带传感器8的输出波形中,如图3(B)中用箭头所示,根据被印画的图像,可看到波形的升降。因此,打印机1在检测黄色Y1和未图示的下一品红色的板边界时,有可能会误检测为:用箭头表示的升降是板边界。
此外,与上述相反地,在使用与先前的图像形成中墨带4的卷取方向(正向)相对的板已使用前半部分,并使用该板的后半部分而进行新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墨带传感器8检测一个板上的未使用的后半部分和下一板上的已使用的前半部分的板边界。这种情况下,由于检测从墨水未脱落的未使用部分变为下一颜色的板边界,如上述的误检测产生的可能性变低。
然而,如果先使用与墨带4的卷取方向相对的板的前半部分,则在使用其后半部分而进行新的图像形成时,墨带4上产生皱纹。然后,已知先使用板的后半部分,该皱纹会变少。因此,在进行为板的尺寸的一半以下的尺寸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优选先使用板的后半部分,需要防止上述的板边界的误检出。
因此,打印机1中,在使用被部分使用的墨带4的未使用部分来进行印画的情况下,在检测板边界时,直到下一个板的未使用部分来到传感器位置Ps为止,墨带驱动部34将墨带4卷取后,卷回墨带4。然后,墨带传感器8在该卷回的过程中检测板边界。即,直到传感器位置Ps越过板边界一次为止,将墨带4向正向传送后,通过向反方向传送,墨带传感器8从油墨未脱落侧在板边界接近传感器位置Ps的过程中检测板边界。因为板的未使用部分中,墨带传感器8的检测电平为大致一定值,所以由此会变得难以产生板边界的误检测。
图4(A)~图5(K)是用于说明墨带4的运动的图。图4(A)示出6×8尺寸的墨带4。区域40是全部面已使用的板,区域41是全部面未使用的板。区域40包含黄色Y0、品红色M0、青色C0及涂覆层OP0的板,区域41包含黄色Y1、品红色M1、青色C1及涂覆层OP1的板。区域40的左侧及区域41的右侧的未图示的范围中,也设为以该顺序重复配置黄色、品红色、青色及涂覆层的各板。图4(A)示出到区域40为止的板被全部面使用,使用区域41的印画开始前的状态。黄色Y1的先头部分位于打印头位置Ph。
图4(B)示出根据来自于主机的印画指示,使用区域41的板之中的、箭头C方向(正向,卷取方向)所对应的后半部分,形成6×4尺寸的图像后的状态。墨盒4在印画时通过墨盒驱动部34在卷取侧墨带辊被卷取,并在箭头C方向上被传送。在印画前为全部面未使用的板的区域41中,6×8尺寸的板的卷取方向所对应的后半部分被使用并成为一半未使用的板。
图4(C)示出以具有一半未使用的板的状态从主机接收6×4尺寸的图像数据,直到先前的图像形成中后半部分被使用了的黄色Y1的前半部分来到传感器位置Ps位置,卷回墨带4的状态。这时,墨带4通过墨带驱动部34向供给侧墨带辊4A在箭头D方向(反方向,卷回方向)上被传送。
图4(D)示出一边向箭头D方向进一步地卷回墨带4,一边墨带传感器8检测涂覆层OP0与黄色Y1的板边界时的状态。这时,墨盒传感器8因为在传感器位置Ps检测从黄色Y1的未使用部分变化为涂覆层OP0的板边界,所以板边界的误检测难以发生。
图4(E)示出直到黄色Y1的先头位置进而来到打印头位置Ph为止,将墨带4向箭头D方向卷回的状态。如果涂覆层OP0与黄色Y1的板边界被检测出,则如从黄色Y1的先头位置开始印画那样地,墨带4进而仅被卷回与传感器位置Ps和打印头位置Ph之间的距离相应的送出量。
图4(F)示出使用黄色Y1的前半部分来印画时的状态。印画时,向箭头C方向卷取墨带4。
图4(G)示出用黄色Y1印画后,直到品红色M1的未使用的前半部分来到传感器位置Ps为止,向箭头C方向卷取墨带4的状态。像这样,如果对于一个板的印画结束的话,墨带4直到下一个板的未使用部分为止向箭头C方向被卷取。
图5(H)示出一边再次向箭头D方向卷回墨盒4,一边墨带传感器8检测到黄色Y1和品红色M1的板边界时的状态。这时,因为墨带传感器8在传感器位置Ps检测从品红色M1的未使用部分变为黄色Y1的板边界,所以板边界的误检测变得难以发生。
图5(I)示出直到品红色M1的先头位置进而来到打印头位置Ph为止,将墨带4向箭头D方向卷回的状态。如果检测出黄色Y1和品红色M1的板边界,则如从品红色M1的先头位置开始印画那样地,墨盒4进一步地仅被卷回与传感器位置Ps和打印头位置Ph之间的距离相应的送出量。
图5(J)示出使用品红色M1的前半部分来印画时的状态。印画时,箭头C方向卷取墨带4。
图5(K)示出用平红色M1印画后,直到青色C1的未使用的前半部分来到传感器位置Ps为止,将墨带4向箭头C方向卷取的状态。其后,也与图5(H)及图5(I)中示出的品红色M1的先头位置的检测同样地,进行青色C1的先头位置(品红色M1与青色C1的板边界)及涂覆层OP1的先头位置(青色C1和涂覆层OP1的板边界)的检测。
又,在印画到涂覆层OP1为止,6×4尺寸的印画结束后,进而进行下一6×8尺寸或6×4尺寸的印画时,接着检测黄色Y1的先头位置(涂覆层OP1和黄色Y2的板边界)。因为涂覆层OP1的后半部分为已使用且黄色Y2的前半部分为未使用,所以也可以与图5(H)及图5(I)中示出的品红色M1的先头位置的检测同样地进行该检测。
图6是示出打印机1的动作例的流程图。按照被预先存储于控制部30中的ROM的程序,由控制部30中的CPU来执行图6中示出的流程。打印机1中设为安装有6×8尺寸的墨带4。
打印机1首先从主机接收印画指示及印画对象的图像数据(S11)。这样一来控制部判定该图像数据是否为6×4尺寸。例如6×8尺寸等图像数据不为6×4尺寸的情况下(S12中的否),进入后述的S31,使用6×8尺寸的板的全部面,打印头3在记录用纸10上形成该图像。此外,在为比6×8尺寸的板更大的尺寸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进行错误处理(未图示)。
图像数据为6×4尺寸的情况(S12中的是)下,控制部30进而通过参照表示在打印机中保持的一半未使用的板有无的信息,判定能否再使用先前的图像形成中使用的板(S13)。控制部30判定为不能再使用板的情况(S13中的否)下,进入后述的S31,使用新的板,打印头3在记录用纸10上形成6×4尺寸的图像。
另一方面,控制部30判定为不能再使用板的情况(S13中的是)下,如图4(B)那样地,对应于卷取方向的前半部分未使用的板存在,因此墨带驱动部34如图4(C)那样地将墨带4卷回直到这之中的黄色Y的板中的未使用的前半部分来到传感器位置Ps位置(S20)。这时,墨带驱动部34基于各板的间距、编码器的脉冲数、墨带辊4A、4B的卷绕直径等计算出需要的送出量,并按照该送出量,在箭头D方向上卷回墨带4。
接下来,如图4(D)所示,一边墨带驱动部34在箭头D方向上进一步地卷回墨带4,一边墨带传感器8检测板边界(最初为涂覆层OP与黄色Y的板边界)(S21)。
然后,如图4(E),直到黄色Y的先头位置来到打印机位置Ph为止,墨带驱动部34将墨带4仅传送与传感器位置Ps和打印头位置Ph之间的距离相应的送出量(S22)。这时,打印机1中在比打印头3更靠近卷取方向的下游侧设置墨带传感器8,因此墨带4在箭头D方向上被卷回。但是,在将墨带传感器8设置于比打印头3更靠近卷取方向的上游侧的情况下,墨带4在箭头4方向上被卷取。
如果像这样定位先头位置的话,打印头3使用一张板(最初为黄色Y),进行如图4(F)那样地图像形成(S32)。具体来说,记录用纸驱动部32将记录用纸10与记录用纸10上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尺寸匹配地送出。又,打印头驱动部33使打印头3移动并对压纸卷轴9按压。然后,记录用纸驱动部32卷回记录用纸10,同时打印头3对于一种颜色(最初为黄色Y)形成图像。这时,墨带驱动部34使墨带4也一起移动。基于该记录用纸10的卷回和墨带4的卷取和打印头3的图像形成同步地被进行。如果对于一种颜色的图像形成结束的话,打印头驱动部33使打印头3从压纸卷轴9离开。
在这里,控制部30判定直到涂覆层OP为止的印画是否结束(S24)。在还没有印画到涂覆层OP的情况下(S24中的否),如图4(G)所示,直到下一颜色(第二颜色为品红色M)的板上的未使用的前半部分来到传感器位置Ps为止,墨带驱动部34卷取墨带4(S25)。
然后,处理返回S21,对于品红色M、青色C及涂覆层OP,也与黄色Y时同样地,进行板边界的检测和图像形成。像这样,打印机1在记录用纸10的相同的图像形成区域上形成黄色Y、品红色M及青色C的各色彩色图像,覆盖涂覆层而形成保护层。如果到涂覆层OP为止的印画结束的话(S24中的是),处理进入S40。印画后,墨带驱动部34使下一黄色Y的先头位置与传感器位置Ps匹配地停止墨带4。
另一方面,在印画对象的图像数据不为6×4尺寸的情况(S12中的否)或在控制部30判定为即使图像数据为6×4尺寸但也不能在使用在先前的图像中已被使用的板的情况(S13中的否)下,使用新的板来进行图像形成。这就是下一图像没有被收纳于未使用部分中的尺寸(这里是6×8尺寸)的情况或即使为收纳的尺寸但没有一半未使用的板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一边墨带驱动部34将墨带4向箭头C方向卷取,一边墨带传感器8检测板边界(最初为涂覆层OP与黄色Y的板边界)(步骤S31)。但是,从一开始,让黄色的先头位置位于传感器位置Ps的情况保持不变。
接下来,与S22同样地,直到黄色Y的先头位置来到打印头位置Ph为止,墨带驱动部34将墨带4仅传送与传感器位置Ps和打印头位置Ph之间的距离相应的送出量(S32)。这样一来,如果板的先头位置被定位的话,与S23同样地,打印头3使用一张板进行图像形成(S33)。其后,控制部30判定直到涂覆层OP为止的印画是否结束(S34)。在还没有印画到涂覆层OP的情况下(S34中的否),返回S31,如果直到涂覆层OP为止的印画结束的话(S34中的是),处理进入S40。
此外,使用新的板来进行6×4尺寸的印画的情况下,被使用了的板成为一半未使用的状态,因此控制部将该情况存储于打印机1中。或者,为了用墨带4的停止位置表示存在一半未使用的板的情况,墨带驱动部34也可例如卷回墨带4直到青色的板来到传感器位置Ps为止,使墨带4停止于与通常的印画结束时的停止为止不同的位置。
印画结束后,记录用纸10通过记录用纸驱动部32被送出,并通过记录用纸切断部5被切断,从排出口6排出(S40)。至此,打印机1结束动作。
如以上说明,在打印机1中,在使用被部分使用的墨带4的未使用部分来印画的情况下,直到与一个板的已使用部分相邻的下一个板的未使用部分来到传感器位置Ps为止,将墨带4向正向传送后再向反方向传送,由此,从油墨未脱落侧在板边界靠近传感器位置Ps的过程中,墨带传感器8检测该已使用部分和未使用部分的板边界。通过这种检测方法,在打印机1中,板边界的误检测难以发生。
符号说明
1打印机
2辊纸架
3打印头
4墨带
4A供给侧墨带辊
4B卷取侧墨带辊
8墨带传感器
9压纸卷轴
10记录用纸
30控制部
Ph打印头位置
Ps传感器位置。
Claims (3)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送部,其传送转印介质,所述转印介质是与多个转印材料分别对应的第一尺寸的多个转印材料区域以预先确定的顺序在长度方向上被重复配置的带状的转印介质;
图像形成部,其针对各个所述转印材料区域而转印所述转印材料,在记录介质上进行所述第一尺寸的图像形成或进行该第一尺寸的一半以下的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
检测部,其根据被所述传送部传送且通过检测位置的所述转印材料区域的颜色的变化,检测所述转印材料区域之间的边界;
控制部,其按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使用已被用于所述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各转印材料区域所包含的未使用部分,所述图像形成部重新进行该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所述传送部将所述转印介质向正向传送后再向反方向传送,直到与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已使用部分相邻的下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未使用部分来到所述检测位置为止,所述检测部从该未使用部分一侧检测该已使用部分和该未使用部分的边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部在使用未使用的转印材料区域来进行所述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时,相对于所述正向使用各转印材料区域的后半部分,
所述已使用部分是相对于所述正向各转印材料区域的后半部分,且所述未使用部分是相对于所述正向各转印材料区域的前半部分。
3.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方法是一边对与多个转印材料分别对应的第一尺寸的多个转印材料区域以预先确定的顺序在长度方向上被重复配置的带状的转印介质进行传送,一边针对各个该转印材料区域而转印该转印材料,在记录介质上进行所述第一尺寸的图像形成或进行该第一尺寸的一半以下的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方法,
所述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根据被传送且通过检测位置的所述转印材料区域的颜色的变化,检测所述转印材料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工序;
按如下方式进行控制的工序:在使用已被用于所述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各转印材料区域所包含的未使用部分,重新进行该第二尺寸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将所述转印介质向正向传送后再向反方向传送,直到与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已使用部分相邻的下一个转印材料区域的未使用部分来到所述检测位置为止,从该未使用部分一侧检测该已使用部分和该未使用部分的边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36910 | 2013-06-28 | ||
JP2013136910A JP5984746B2 (ja) | 2013-06-28 | 2013-06-28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PCT/JP2014/062349 WO2014208203A1 (ja) | 2013-06-28 | 2014-05-08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31297A true CN105431297A (zh) | 2016-03-23 |
CN105431297B CN105431297B (zh) | 2017-05-24 |
Family
ID=52141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01673.7A Active CN105431297B (zh) | 2013-06-28 | 2014-05-08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87687B2 (zh) |
EP (1) | EP2894036B1 (zh) |
JP (1) | JP5984746B2 (zh) |
CN (1) | CN105431297B (zh) |
WO (1) | WO2014208203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53268A (zh) * | 2016-03-25 | 2019-01-04 | 爱弗丽斯公司 | 用于保护打印数据的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1513308D0 (en) * | 2015-07-29 | 2015-09-09 | Videojet Technologies Inc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91977A (ja) * | 1988-05-19 | 1989-11-24 | Nec Corp | カラー熱転写プリンタ装置 |
CN1167038A (zh) * | 1996-04-17 | 1997-12-10 | 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 打印机的色带供送装置 |
JP2001246823A (ja) * | 2000-03-07 | 2001-09-11 | Ricoh Elemex Corp | 記録装置 |
JP2004202941A (ja) * | 2002-12-26 | 2004-07-22 | Casio Comput Co Ltd | 昇華型プリンタ印刷制御方法 |
CN1914045A (zh) * | 2004-06-14 | 2007-02-14 | 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 带传送装置和打印机 |
CN101395006A (zh) * | 2006-03-01 | 2009-03-25 |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 热印刷机 |
US7553096B2 (en) * | 2006-09-12 | 2009-06-30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Detection of donor material use |
CN101559678A (zh) * | 2008-04-17 | 2009-10-21 |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48944A (ja) | 1990-10-12 | 1992-05-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記録装置における転写方法 |
JPH04348982A (ja) * | 1991-05-10 | 1992-12-03 | Tokyo Electric Co Ltd | 記録装置 |
JPH06143720A (ja) | 1992-10-30 | 1994-05-24 | Canon Inc | 記録媒体及び熱転写記録装置 |
US5567066A (en) * | 1993-03-30 | 1996-10-22 | Paranjpe; Suresh C. | Nonimpact printer with read and write systems for monitoring ribbon usage |
JP3386524B2 (ja) * | 1993-07-30 | 2003-03-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インクリボン |
JP3787995B2 (ja) * | 1997-11-20 | 2006-06-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H11245493A (ja) | 1998-02-27 | 1999-09-14 | Canon Inc | インクシートカセット及びそのインクシートカセット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
US6412991B1 (en) * | 1998-12-07 | 2002-07-02 | Fargo Electronics, Inc. | Identification code for color thermal print ribbon |
DE10338949A1 (de) * | 2003-08-25 | 2005-04-28 | Nexpress Solutions Llc | Verfahren zum Bedrucken von Bögen mit Schöndruck und Widerdruck |
US7400337B2 (en) * | 2005-02-17 | 2008-07-15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donor material use |
US7397489B2 (en) * | 2005-02-17 | 2008-07-08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donor material use |
JP4940673B2 (ja) | 2006-01-27 | 2012-05-30 |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およびプリント制御方法 |
US20080012928A1 (en) * | 2006-07-13 | 2008-01-17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Producing standard format and wide-format prints with efficient donor material use |
-
2013
- 2013-06-28 JP JP2013136910A patent/JP5984746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5-08 US US14/429,335 patent/US9387687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5-08 CN CN201480001673.7A patent/CN105431297B/zh active Active
- 2014-05-08 EP EP14818039.1A patent/EP2894036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4-05-08 WO PCT/JP2014/062349 patent/WO201420820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91977A (ja) * | 1988-05-19 | 1989-11-24 | Nec Corp | カラー熱転写プリンタ装置 |
CN1167038A (zh) * | 1996-04-17 | 1997-12-10 | 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 打印机的色带供送装置 |
JP2001246823A (ja) * | 2000-03-07 | 2001-09-11 | Ricoh Elemex Corp | 記録装置 |
JP2004202941A (ja) * | 2002-12-26 | 2004-07-22 | Casio Comput Co Ltd | 昇華型プリンタ印刷制御方法 |
CN1914045A (zh) * | 2004-06-14 | 2007-02-14 | 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 带传送装置和打印机 |
CN101395006A (zh) * | 2006-03-01 | 2009-03-25 |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 热印刷机 |
US7553096B2 (en) * | 2006-09-12 | 2009-06-30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Detection of donor material use |
CN101559678A (zh) * | 2008-04-17 | 2009-10-21 |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53268A (zh) * | 2016-03-25 | 2019-01-04 | 爱弗丽斯公司 | 用于保护打印数据的方法 |
CN109153268B (zh) * | 2016-03-25 | 2020-07-10 | 爱弗丽斯公司 | 用于保护打印数据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4208203A1 (ja) | 2014-12-31 |
US9387687B2 (en) | 2016-07-12 |
US20150239257A1 (en) | 2015-08-27 |
EP2894036A4 (en) | 2016-10-19 |
EP2894036A1 (en) | 2015-07-15 |
JP2015009467A (ja) | 2015-01-19 |
EP2894036B1 (en) | 2018-02-21 |
JP5984746B2 (ja) | 2016-09-06 |
CN105431297B (zh) | 2017-05-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915353B2 (ja) | 熱転写プリンター | |
CN101977775B (zh) | 打印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US9132674B2 (en) | Printer and control method of a printer | |
US20060007295A1 (en) |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 |
EP0947345A2 (en) | Thermal printer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donor ribbon type and for aligning color patches relative to a print head | |
CN101905569A (zh) | 打印装置 | |
CN100364777C (zh) | 通过对准图像打印热敏介质的方法 | |
JPH06191081A (ja) | 熱転写プリンタおよびリボンカセット | |
WO2019167492A1 (ja) | プリンタ | |
CN102616003B (zh) | 打印机 | |
US20090067911A1 (en) | Printing method, prin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printing material | |
CN10543129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JP596365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CN105263714B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 |
JP5691347B2 (ja)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 |
JP2005271453A (ja) | プリンタ | |
JP601655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H03112664A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3188885A (ja) | 熱転写装置 | |
JP2004306363A (ja) | プリンタ | |
JP2005271452A (ja) | プリンタ | |
JP2013000972A (ja) | プリンタ及び印字方法 | |
JP2002113912A (ja) | ライン式ドットプリンタ | |
JP2005262734A (ja) | プリンタ | |
JP2005262735A (ja) | プリン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Japan Tokyo Tozai Tokyo city Tanashi town six chome 1 No. 12 Applicant after: Citizen Watch Co., Ltd. Applicant after: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Tokyo Tozai Tokyo city Tanashi town six chome 1 No. 12 Applicant before: Citizen Watch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