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01333B - 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方法和通过它们制造的薄片、以及用于它们的复合体及其收纳容器 - Google Patents
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方法和通过它们制造的薄片、以及用于它们的复合体及其收纳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01333B CN105401333B CN201510552774.XA CN201510552774A CN105401333B CN 105401333 B CN105401333 B CN 105401333B CN 201510552774 A CN201510552774 A CN 201510552774A CN 105401333 B CN105401333 B CN 1054013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site
- wax
- resin
- fibers
- she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91/00—Compositions of oils, fats or wax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L91/06—Wax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007—After-treatmen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 D04H1/587—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nding agents used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 D04H1/6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the bonding agent being applied in dry state, e.g. thermo-activatable agents in solid or molten state, and heat being applied subsequently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3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fluid current, e.g. air-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Dry Formation Of Fiberboard And The Like (AREA)
- Chemical And Physical Treatments For Wood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制造装置,其使用了即使粒径小也难以从纤维间脱离的热熔性树脂。本发明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具备:混合部,其将纤维与复合体在空气中混合,所述复合体是树脂与蜡形成一体的复合体;以及成形部,其将混合了纤维与复合体的混合物堆积、加热而使薄片成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方法和通过它们制造的薄片、以及用于它们的复合体及其收纳容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使纤维状的物质堆积,并使结合力作用于堆积了的纤维的相互之间而得到片状或膜状的成形体。作为其典型例,可举出通过使用水的抄制(抄纸)来制造纸。即使在目前也广泛应用抄制法作为制造纸的方法之一。采用抄制法制造的纸一般大多具有下述结构:来自于例如木材等的纤维素的纤维相互缠绕,通过粘合剂(纸强度增强剂(淀粉糊、水溶性树脂等))使彼此部分粘结。
采用抄制法能够以均匀性良好的状态使纤维堆积,并且在将纸强度增强剂等用于纤维间的结合的情况下,即使对于该纸强度增强剂也能够使其在纸面内以均匀性良好的状态分散(分布)。但是由于抄制法为湿式,需要使用大量的水,并且在纸形成后,产生脱水、干燥等的需要,因此花费的能源、时间非常大。另外,使用了的水作为废水需要适当处理。因此难以响应近来的节能、环境保护等要求。另外,用于抄制法的装置大多需要水、电力、排水设备等的大型杂用室、基础设施,难以小型化。从这些观点出发,作为代替抄制法的纸的制造方法,期待称为干式法的完全或基本上不使用水的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公开了在含有高吸水性树脂的气流成网无纺布中,利用热熔性合成树脂使纤维间粘接的尝试。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991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热熔性树脂为粉体性状,担心会在气流成网时从纤维间脱离。在该文献的段落0013中有以下记载,如果热熔性粉体过小,则会通过网状输送带(网带)的网眼,难以固定在纤维间。因此,在该文献中记载了使用粒径较大(20目通过(mesh pass)300目通不过(mesh on))的热熔性树脂粉体是合适的。
但是,如果树脂的粒径大,则有时制品片中的树脂分布均匀性受损。因此为了使树脂均匀分散于纤维间,期望树脂的粒径更小。
另外,通过气流成网形成织物的情况下,一般从网带的下方吸引。这样的话,认为如果使树脂的粒径比网带的开口大小小,则在织物形成时容易从纤维间脱离。因此,需要精心设计以使得即使减小树脂的粒径,也难以从纤维间脱离。
本发明的若干方式涉及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使用了即使粒径小也难以从纤维间脱离的热熔性树脂的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方法和通过它们制造的薄片、以及用于它们的收纳容器。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可以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实现。
本发明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一方式,具备:混合部,其将纤维与复合体在空气中混合,所述复合体是树脂与蜡形成一体的复合体;以及成形部,其将混合了所述纤维与所述复合体的混合物堆积、加热而使薄片成形。
根据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将一体具有蜡和树脂的复合体、与纤维在空气中混合,因此在混合时复合体带电从而容易附着于纤维,形成织物时,复合体难以从纤维脱离。并且,由于将复合体与纤维粘结,因此能够制造强度良好的薄片。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在所述混合部中进行混合时,所述复合体可以不分离为所述树脂和所述蜡。
根据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在复合体的状态下不只是树脂与蜡简单地成为一体,而是混合时以复合体不分离为树脂和蜡的程度成为一体,因此在混合时能够提供一体的效果。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所述复合体可以是所述树脂与所述蜡熔融混炼而成的。
通过将树脂与蜡熔融混炼,能够容易地一体化。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所述成形部可以具有:吐出所述混合物的吐出部;堆积所述混合物的网带;和吸引气体的吸引部,所述气体包含经由所述网带吐出的所述混合物。
由于经由网带吸引,复合体从纤维脱离的可能性提高,但根据本申请的薄片制造装置,即使具有吸引部也能够抑制复合体从纤维脱离。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所述复合体的大小可以为40μm以下。
复合体为40μm以下的情况下,由于小,因此容易混合、分散于纤维间。并且,由于小,因此难以受到重力的影响,难以脱离。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所述复合体中的所述蜡的含有率可以为2%以上且低于4%。
根据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即使复合体中的蜡的含有率少也能发挥效果,因此可以减少蜡。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中,所述混合部可以具有多个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具有旋转的叶片,可以使所述纤维和所述复合体通过所述旋转部,由此进行混合。
根据这样的薄片制造装置,使纤维和复合体通过具有旋转叶片的旋转部,由此复合体容易带电从而难以从纤维脱离。
本发明涉及的薄片制造方法的一方式,包括:将纤维与复合体在空气中混合的工序,所述复合体是树脂与蜡形成一体的复合体;以及将混合了所述纤维与所述复合体的混合物堆积、加热而成形的工序。
根据这样的薄片制造方法,将一体具有蜡和树脂的复合体、与纤维在空气中混合,因此在混合时复合体容易带电从而附着于纤维,形成织物时,复合体难以从纤维脱离,能够制造强度等的均匀性良好的薄片。
本发明涉及的薄片的一方式,包含纤维与复合体作为原料,所述复合体是树脂与蜡形成一体的复合体,所述纤维与所述复合体彼此粘结。
这样的薄片,复合体难以从纤维脱离,强度等良好。
本发明涉及的收纳容器的一方式,收纳复合体,所述复合体是树脂与蜡形成一体的复合体,并与纤维混合使用。
这样的收纳容器能够容易地运送、保管树脂与蜡形成一体的复合体,所述复合体具有在与纤维混合使用时难以脱离的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复合体的一方式,一体地具有树脂和蜡,并与纤维混合使用。
这样的复合体,在与纤维混合使用时,可抑制树脂从纤维的脱离。
本发明涉及的复合体的一方式,用于薄片制造装置,并一体地具有树脂和蜡。
这样的复合体,在与纤维混合而形成织物时,可抑制树脂的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合体截面的若干例子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实验例中使用的吸引装置的概略图。
图4是绘制了实验例涉及的粒子保持率相对于蜡含量的散布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料斗,2、3、4、5…管,6…料斗,7、8…管,9…料斗,10…供给部,12…粗碎部,14…粗碎刃,20…解纤部,22…导入口,24…排出口,30…分级部,31…导入口,32…圆筒部,33…倒圆锥部,34…下部排出口,35…上部排出口,36…接收部,40…拣选部,42…导入口,44…排出口,50…混合部,52…添加物供给部,54…管,56…吹风机,60…堆积部,62…导入口,70…织物形成部,72…网带,74…张力辊,76…吸引机构,78…调湿部,80…薄片形成部,82…第1粘结部,84…第2粘结部,86…加热辊,90…切断部,92…第1切断部,94…第2切断部,96…排出部,100…薄片制造装置,102…制造部,W…织物,S…薄片,re…树脂,wa…蜡,co…复合体,200…吸引装置,210…筛,220…漏斗部,230…排气装置,240…废气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例子进行说明。本发明丝毫不被以下的实施方式所限定,也包括在不变更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所实施的各种变形方式。再者,以下所说明的结构的全部不一定是本发明的必要结构。
1.薄片制造装置
1.1.结构的概要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薄片制造装置100的图。
如图1所示,薄片制造装置100具备供给部10、制造部102和控制部140。制造部102制造薄片。制造部102具有粗碎部12、解纤部20、分级部30、拣选部40、混合部50、堆积部60、织物形成部70、薄片形成部80和切断部90。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混合部50、堆积部60和织物形成部70合并称为成形部。
供给部10向粗碎部12供给原料。供给部10例如是用于向粗碎部12连续投入原料的自动投入部。由供给部10供给的原料例如有废纸、纸桨板等。
粗碎部12将由供给部10供给的原料在空气中切断而成为碎片。是碎片的形状、大小例如为几厘米见方的碎片。在图示的例子中,粗碎部12具有粗碎刃14,通过粗碎刃14能够将被投入的原料切断。作为粗碎部12,使用例如粉碎机(shredder)。被粗碎部12切断的原料由料斗1接收后经由管2向解纤部20移送(运送)。
解纤部20将由粗碎部12切断的原料解纤。在此,“解纤”是指将多个纤维粘结而成的原料(被解纤物)解开为1根1根的纤维。解纤部20也具有使附着于原料的树脂颗粒、墨、树脂粉末、防渗剂等物质从纤维分离的功能。
将通过了解纤部20的物质称为“解纤物”。“解纤物”中除了被解开的解纤物纤维以外,有时也包含在解开纤维时从纤维分离的树脂(用于使多个纤维彼此粘结的树脂)颗粒、油墨、树脂粉末等有色材料、防渗剂、纸强度增强剂等添加剂。被解开的解纤物的形状为绳(string)状、扁带(ribbon)状。被解开的解纤物可以以不与其它被解开的纤维交织的状态(独立的状态)存在,也可以以与其它被解开的解纤物交织成为块状的状态(形成所谓的“团块”的状态)存在。
解纤部20在大气中(空气中)以干式进行解纤。具体而言,作为解纤部20,使用叶轮研磨机。解纤部20具有产生气流的功能,所述气流吸引原料,将解纤物排出。由此,解纤部20能够通过自身产生的气流,从导入口22将原料与气流一起吸引,进行解纤处理,并向排出口24运送。通过了解纤部20的解纤物经由管3被移送到分级部30。
分级部30将通过了解纤部20的解纤物分级。具体而言,分级部30将解纤物之中比较小的物质、密度低的物质(树脂颗粒、有色材料、添加剂等)分离除去。由此,能够提高解纤物之中比较大的或密度高的物质即纤维所占的比例。
作为分级部30使用气流式分级机。气流式分级机产生旋转气流,通过根据被分级物的尺寸和密度不同而受到的离心力之差来进行分离,可以通过气流速度和离心力的调整来调整分级点。具体而言,作为分级部30,使用旋风分离器、弯头喷射器、埃迪分类器等。特别是旋风分离器,由于结构简单,因此可以很好地用作分级部30。
分级部30具有例如导入口31、连接导入口31的圆筒部32、位于圆筒部32下方且与圆筒部32连接的倒圆锥部33、设置于倒圆锥部33下部中央的下部排出口34、和设置于圆筒部32上部中央的上部排出口35。
在分级部30中,承载了从导入口31导入的解纤物的气流,在圆筒部32变为圆周运动。由此,对被导入的解纤物施加离心力,分级部30能够将其分离为解纤物之中比树脂颗粒、有色材料、添加剂大且密度高的纤维(第1分级物)、和解纤物之中比纤维小且密度低的树脂颗粒、有色材料、添加剂等(第2分级物)。第1分级物从下部排出口34排出,经由管4被导入拣选部40。另一方面,第2分级物从上部排出口35经由管5被排出到接收部36。
拣选部40将通过了分级部30的第1分级物从导入口42导入,根据纤维的长度进行拣选。作为拣选部40,使用例如筛子。拣选部40具有网(filter、screen),能够将第1分级物所含的、比网的网眼大小小的纤维或粒子(通过网的物质,第1拣选物)、和比网的网眼大小大的纤维、未解纤片、团块(未通过网的物质,第2拣选物)分开。例如,第1拣选物用料斗6接收后经由管7被移送到混合部50。第2拣选物从排出口44经由管8返回解纤部20。具体而言,拣选部40是能够通过电动机而旋转的圆筒的筛。拣选部40的网使用例如金属网、将具有切口的金属板拉伸而成的扩张金属网、利用压制机等在金属板上形成孔的冲孔金属板。
混合部50将通过了拣选部40的第1拣选物、和包含树脂的添加物混合。混合部50构成成形部的一部分。混合部50具有供给添加物的添加物供给部52、运送拣选物和添加物的管54、和吹风机56。在图示的例子中,添加物从添加物供给部52经由料斗9被供给到管54。管54与管7连接。
在混合部50中,通过吹风机56产生气流,在管54中,能够一边使第1拣选物与添加物混合,一边进行运送。再者,不特别限定使第1拣选物和添加物混合的机构,可以是通过旋转的叶片进行搅拌的机构,也可以是像V型搅拌机那样利用容器的旋转的机构。另外,混合部50具有多个旋转部,可以使第1拣选物(纤维)和添加物(复合体(树脂))通过该旋转部进行混合,所述旋转部具有旋转的叶片。对于混合部50的详细情况和具有多个旋转部的形态会在后面详细描述。
作为添加物供给部52,使用图1所示的螺旋给料机、未图示的圆盘给料机等。从添加物供给部52供给的添加物包含用于使多个纤维粘结的树脂。在供给树脂的时刻,多个纤维没有粘结。树脂在通过薄片形成部80时熔融,使多个纤维粘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添加物供给部52供给的添加物是树脂和蜡形成一体的复合体。对于复合体的详细情况会在后面描述。复合体可以单独或与其它物质适当混合地使用。从添加物供给部52供给的添加物可以是纤维状,也可以是粉末状。
再者,从添加物供给部52供给的添加物中,除了使纤维粘结的树脂(作为复合体被供给)以外,可以根据所制造的薄片的种类,包含用于将纤维着色的着色剂、用于防止复合体、纤维的凝聚的凝聚抑制剂、用于使纤维等不易燃烧的阻燃剂。通过了混合部50的混合物(第1拣选物和添加物的混合物)经由管54被移送到堆积部60。
堆积部60将通过了混合部50的混合物从导入口62导入,将缠绕的解纤物(纤维)解开,在空气中使其分散并落下。堆积部60构成成形部的一部分。另外,堆积部60可以称为吐出混合物并使其落在织物形成部70上的吐出部。并且,堆积部60在从添加物供给部52供给的添加物的树脂为纤维状的情况下,将缠绕的树脂解开。由此,堆积部60能够使混合物均匀性良好地堆积于织物形成部70。
作为堆积部60,使用旋转的圆筒的筛。堆积部60具有网,使通过了混合部50的混合物中所含的纤维或粒子(通过网的物质)落下,所述纤维或粒子的大小比网的网眼小。堆积部60的构成例如与拣选部40的构成相同。
再者,堆积部60的“筛”可以不具有拣选特定对象物的功能。即,作为堆积部60而使用的“筛”意味着具备网的物质,堆积部60可以使被导入到堆积部60的全部混合物落下。
织物形成部70将通过了堆积部60的通过物堆积,形成织物W。织物形成部70构成成形部的一部分,通过气流成网形成织物W。织物形成部70具有例如网带72、张力辊74和吸引机构76。
网带72一边移动,一边将通过了堆积部60的开口(网的开口)的通过物堆积。网带72通过张力辊74而被伸展设置,成为通过物难以通过且空气可通过的结构。网带72通过张力辊74自转而移动。网带72一边持续移动,一边使通过了堆积部60的通过物持续地落下堆积,由此在网带72上形成织物W。网带72为例如金属制、树脂制、布制或无纺布等。网带72接收到包含从堆积部60落下来的混合物的气流,收集混合物并使气体透过。对于网带72的网眼与复合体的粒径的关系会在后面描述。
吸引机构76设置于网带72的下方(与堆积部60侧为相反侧)。吸引机构76能够产生向下方的气流(从堆积部60向网带72的气流)。通过吸引机构76能够将由堆积部60吐出并分散于空气中的混合物吸引到网带72上。即,吸引机构76可以称为经由网带72将由堆积部60吐出的混合物吸引的吸引部。由此,能够提高从堆积部60的排出速度。并且,通过吸引机构76,能够在混合物的落下路径上形成下降气流,能够防止在落下中解纤物、添加物缠绕。
如上所述,通过经由堆积部60和织物形成部70(织物形成工序),形成含大量空气且柔软蓬松状态的织物W。堆积于网带72的织物W向薄片形成部80运送。
再者,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有将织物W调湿的调湿部78。调湿部78对织物W添加水、水蒸汽,可以调节织物W与水的量比。
薄片形成部80对堆积于网带72的织物W加压加热而将薄片S成形。薄片形成部80构成成形部的一部分。薄片形成部80中,通过对织物W中混合的解纤物和添加物的混合物施加热,能够介由添加物(树脂)将混合物中的多个纤维相互粘结。
作为薄片形成部80,使用例如加热辊(heating roller)、热压成型机、加热板、暖风机、红外线加热器、闪光定影器。在图示的例子中,薄片形成部80具备第1粘结部82和第2粘结部84,粘结部82、84分别具备一对加热辊86。通过将粘结部82、84作为加热辊86而构成,与将粘结部82、84作为板状的压制装置(平板压制装置)而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一边持续地运送织物W一边将薄片S成形。再者,不特别限定加热辊86的数量。
切断部90将通过薄片形成部80成形的薄片S切断。在图示的例子中,切断部90具有在与薄片S的运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切断薄片S的第1切断部92、和在与运送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切断薄片S的第2切断部94。第2切断部94例如将通过了第1切断部92的薄片S切断。
根据以上所述,规定尺寸的单张薄片S被成形。被切断了的单张薄片S向排出部96排出。
1.2.纤维
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作为原料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广泛的纤维材料。作为纤维,可举出天然纤维(动物纤维、植物纤维)、化学纤维(有机纤维、无机纤维、有机无机复合纤维)等,更详细地,可举出包含纤维素、丝绸、羊毛、棉花、大麻、洋麻、亚麻、苎麻、黄麻、马尼拉麻、剑麻、针叶树、阔叶树等的纤维、包含人造丝、莱赛尔、铜氨、维尼纶、腈纶、尼龙、芳纶、涤纶、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聚酰亚胺、碳、玻璃、金属的纤维,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可以适当混合使用,也可以作为进行了精制等的再生纤维使用。作为原料,可举出例如废纸、旧布等,但只要包含这些纤维的至少1种即可。另外,纤维可以被干燥,也可以含有或浸渗水、有机溶剂等液体。另外,可以进行各种表面处理。另外,纤维的材质可以是纯物质,也可以是包含杂质、添加物和其它成分等多种成分的材质。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可使用多种原料,但这些原料之中包含纤维素纤维的废纸、纸桨板等,由于纤维素的亲水性较高且难以带电,因此与其它纤维的情况相比,由后述的复合体中包含蜡带来的复合体与纤维的附着性的提高效果更加明显。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纤维,在成为独立的1根纤维时,其平均直径(截面不是圆形的情况下,是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之中最大的值、或假定具有与截面的面积相等面积的圆时的该圆的直径(当量圆直径))平均而言为1μm~1000μm,优选为2μm~500μm,更优选为3μm~200μm。
不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使用的纤维的长度,但独立的1根纤维中,沿其纤维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1μm~5mm,优选为2μm~3mm,更优选为3μm~2mm。纤维的长度短的情况下,难以与复合体粘结,因此薄片的强度会不足,但如果为上述范围则能够得到充分强度的薄片。
另外,纤维的平均长度,作为长度-长度加权平均纤维长,为20μm~3600μm,优选为200μm~2700μm,更优选为300μm~2300μm。并且,纤维的长度可以具有参差不均(分布),对于独立的1根纤维的长度,在以100以上的n数得到的分布中,假定正态分布的情况下,σ为1μm~1100μm,优选为1μm~900μm,更优选为1μm~600μm。
纤维的粗细、长度,可以通过各种光学显微镜、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透过型电子显微镜、纤维试验机等来测定。另外,显微镜观察的情况下,通过根据需要适当实施观察试料的预处理,能够进行截面观察、将独立的1根纤维的两端根据需要以不断裂的方式拉伸的状态下的观察。
1.3.复合体
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作为从添加物供给部52供给的添加物使用的复合体,一体地具有树脂和蜡。
1.3.1.复合体的结构
复合体将树脂和蜡形成一体的状态,是指复合体中的树脂和蜡在薄片制造装置100内和/或织物W中、薄片S中难以分散(难以分离)的状态。
即,复合体一体地具有树脂和蜡的状态,是指树脂和蜡相溶成为一个相的状态、树脂和蜡成为所谓的海岛结构的状态(树脂和蜡的任一者可以是海也可以是岛)、树脂和蜡相互粘接的状态、蜡结构性(机械性)地固定于树脂的状态、树脂和蜡通过静电力、范德瓦尔斯力等凝聚的状态、以及树脂和蜡化学结合了的状态的至少一种状态。
另外,复合体一体地具有树脂和蜡的状态,可以是蜡内含于树脂内的状态,可以是蜡附着于树脂的状态,也可以是树脂内含于蜡内的状态(树脂被蜡被覆的状态)。并且也可以是这些状态同时存在的状态。
图2对于一体地具有树脂和蜡的复合体的截面,示意性地表示了几个方式。作为一体地具有树脂和蜡的复合体的具体方式的例子,可举出例如图2(a)所示,树脂和蜡相溶成为一个相的复合体co。图2(a)所示的复合体co中包含树脂和蜡,这可以通过例如采用了各种色谱法、光谱法等的分析手段来确认。
另外,作为一体地具有树脂和蜡的复合体的具体方式的例子,可举出如图(b)所示的树脂re为基质(matrix)、蜡wa为域(domain)的、所谓的海岛结构的复合体co,即具有在树脂re的内部分散地内含单个或多个蜡wa的结构的复合体co。该情况下,内含的蜡wa不一定需要全部都被内含,一部分可以在复合体co的表面露出或突出。并且,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使树脂re为域,蜡wa为基质。
并且,如图2(c)、(d)所示,蜡wa可以被配置为覆盖树脂re的表面,如图2(e)所示,树脂re可以被配置为覆盖蜡wa的表面。这些例子中,树脂re和蜡wa的个数以一对一进行例示,但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多。
并且,作为一体地具有树脂和蜡的复合体的具体方式的例子,可举出如图2(f)所示,蜡wa粘接和/或附着于树脂re表面的复合体co。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是树脂re粘接和/或附着于蜡wa表面。该例中的两种成分的粘接和/或附着,可以基于静电力、范德瓦尔斯力等,也可以视为两种成分凝聚了的状态。
如图2(b)~(f)所示的复合体co,全都可以通过例如电子显微镜等的结构分析方法、采用了各种色谱法、光谱法等的分析手段来确认。
图2(a)~(f)中例示的复合体co的结构能够相互共存,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复合体,可以是一个粒子的结构包含上述结构的至少一种的结构,在复合体的粉体中,多个粒子可以成为具有相互不同的结构的粒子。
另外,图2的例子中,复合体的外形形状都示意性地表示为近似球形,但不特别限定复合体的外形形状,也可以是圆盘状、不定形等形状。但是,复合体的形状尽量接近球形时在混合部50中容易配置于纤维与纤维之间,因此更优选。
另外,图2所示的任一结构的复合体在混合部50中的混合时都难以分离为树脂和蜡,但认为如果是图2(a)~(e)中例示的复合体结构,则可进一步形成难以分离为树脂和蜡的结构。再者,在本申请中,粉体的复合体中,没有分离为树脂和蜡的情况下,相对于粉体整体的复合体粒子的个数,期望全都没有分离,但实际上难以达成全都没有分离的状态。因此,没有分离的状态是指相对于粉体整体的复合体粒子的个数,平均而言70%以上的个数的复合体粒子没有分离为树脂和蜡。
1.3.2.复合体的功能
对一体地具有树脂和蜡的复合体的若干方式进行了例示,但无论哪个方式,在薄片制造装置100内接受各种处理时、成形为织物W、薄片S时,树脂和蜡都难以分离。
通过蜡与树脂成为一体而形成复合体,并在该复合体与纤维之间产生吸附力。因此,在薄片制造装置100的织物形成部70的网带72上作为织物W堆积时,能够使复合体难以从纤维间脱离。由此,蜡能够使通过薄片制造装置100制造的薄片S的机械强度成为规定的强度。即,本实施方式的复合体配置于纤维间时,由于对纤维具有充分的附着力而难以从纤维间脱离。对于得到这样的效果的原因,认为是由于蜡容易摩擦带电,在混合部50中,复合体与纤维在大气中混合,由此通过摩擦而产生静电力,具有使复合体(树脂)附着于纤维的作用。
1.3.3.复合体的材质
作为复合体的成分即树脂的种类,可以是天然树脂、合成树脂的任一种,也可以是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的任一种。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构成复合体的树脂优选在常温下为固体,如果考虑到通过薄片形成部80中的热将纤维粘结,则更优选热塑性树脂。
作为天然树脂,可举出松香树脂(rosin)、达玛树脂、乳香树脂、柯巴树脂、琥珀树脂、虫胶树脂、龙血树脂、山达树脂、松脂树脂(colophonium)等,可举出将它们单独或适当混合使用的材质,也可以将它们适当改性。
合成树脂之中作为热固性树脂,可举出酚树脂、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尿素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聚氨酯、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等热固性树脂。
另外,合成树脂之中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举出AS树脂、ABS树脂、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尼龙、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缩醛、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等。这些树脂可以单独或适当混合使用。另外,可以进行共聚合、改性,作为这样的树脂的系统,可举出苯乙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烯烃系树脂、氯乙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乙烯基醚系树脂、N-乙烯基系树脂、苯乙烯-丁二烯系树脂等。
另一方面,作为蜡,可以使用天然、合成的各种蜡。可举出例如褐煤蜡、石蜡、酯蜡、巴西棕榈蜡(carnauba wax)、米蜡、小烛树蜡、微晶蜡、聚乙烯蜡、聚丙烯蜡、微晶蜡、酰胺蜡、金属皂、高级醇。
蜡容易积累电荷,难以放出电荷,具有易带电的性质。作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蜡,在常温下为固体且比较柔软。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蜡,优选熔点为60℃以上的蜡,并且,优选比熔点高10℃以上的温度下的粘度为5Pa·s以下的蜡。并且,通过加热而熔融时,优选不伴有化学反应、分解,且能够反复进行熔融(熔化)和凝固(固化)。
再者,作为蜡与上述的树脂的不同点,典型地可举出粘度。即,可举出树脂和蜡在化学结构类似的情况下,例如以相同温度熔融时,树脂的粘度比蜡的粘度大这一点。另外,蜡与树脂相比分子量低,在即使与树脂的结构类似也具有熔点这一点,也可以作为不同点举出。
再者,树脂、蜡的粘度、熔点等,可以采用一般的方法测定,对于熔点,可以采用DSC(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由此,对复合体进行DSC测定,根据需要组合其它分析手段(IR(红外光谱法)、NMR(核磁共振)、MS(质谱法)、各种色谱法等),由此能够确认树脂和蜡的存在、确定种类。
作为复合体中的蜡的含量不特别限制,可以在不阻碍由树脂进行的粘接的范围内自由添加,例如可以为0.01质量%~50质量%。但是,在提高复合体粒子向纤维的静电的附着作用这一点上,复合体中的蜡的含量为1质量%~50质量%,更优选为2质量%~50质量%。另外,在确保所制造的薄片S的高机械强度这一点上,复合体中的蜡的含量为0.1质量%~10质量%,更优选为1质量%~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质量%~4质量%。如果复合体中的蜡的含量在该范围,则至少将织物W成形时,能够将至少添加量(质量)的1/2以上、优选为2/3以上、更优选为3/4以上保持在纤维间。
1.3.4.复合体的制造
复合体可以通过例如将树脂粒子与蜡粒子在大气中充分混合(摩擦混合)而形成。该情况下,认为可得到在树脂粒子的表面附着或嵌入蜡粒子的形态的复合体。在后述的实验例中示出,认为在形成复合体时,如果与纤维等其它物质一同在大气中混合,则蜡粒子附着于纤维的比例增多,难以形成复合体。
另外,复合体能够将树脂与蜡熔融混炼而形成。如果将树脂与蜡熔融混炼,则可得到上述的海岛结构的复合体、被覆结构的复合体。这些结构可以主要通过调节树脂的软化点、蜡的熔点等条件、以及熔融混炼时的温度而适当形成。再者,蜡的熔点与树脂的熔点之差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下。
在通过熔融混炼而形成复合体的情况下,将通过熔融混炼而形成的颗粒粉碎,由此能够以具有规定粒径的粉体的状态得到复合体。熔融混炼可以利用例如捏合机、班伯里混炼机、单轴挤出机、多轴挤出机、双辊、三辊、连续式捏合机、连续式双辊等进行。粉碎可以利用锤磨机、针磨机、切碎机、粉碎机、涡轮式粉碎机、盘磨机、筛磨机、喷磨机等粉碎机进行。可以将它们适当组合得到复合体的粒子。另外,粉碎的工序可以首先进行粗粉碎使粒径大致变为1mm左右后,进行细粉碎成为目标粒径等,阶段性地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各阶段中也可以适当利用例示的装置。并且为了提高复合体的粉碎效率也可以采用冷冻粉碎法。这样得到的复合体有时也包含各种大的物质,为了成为目标大小的复合体,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公知的分级装置进行分级。
复合体的粒子粒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6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μm以下。如果平均粒径小,则作用于复合体的重力减小,因此能够抑制由自重导致的从纤维间的脱离,并且,由于空气阻力减小,因此能够抑制通过吸引机构76等产生的空气流(风)所导致的从纤维间的脱离、机械振动所导致的脱离。另外,网带72的网眼可适当设定,但由于复合体附着于纤维,因此即使在复合体的粒径小于网带72的网眼(通过物体的孔的大小)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其通过网带72。即,本实施方式的复合体,在复合体的粒径小于网带72的网眼的情况下可得到进一步显著的效果。
再者,不特别限定复合体粒子的平均粒径的下限,例如为10μm,在能够采用粉碎等方法进行粉体化的范围内可为任意大小。另外,复合体粒子的平均粒径可以具有分布,只要树脂与蜡为一体,就能够得到上述的抑制从纤维间的脱离的效果。
复合体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可以通过例如以激光衍射散射法为测定原理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测定。作为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可举出例如以动态光散射法为测定原理的粒度分布仪(例如“マイクロトラックUPA”日機装株式会社制)。
被粉碎了的复合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可根据提高所形成的薄片S的强度(抗拉强度、撕裂强度等)、和降低所形成的薄片S中的强度不均等的平衡而适当设定,与此相结合进行粉碎、分级操作。即,使与薄片S配合的复合体的量恒定的情况下,如果复合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大,则纤维间的粘结力提高,薄片S的强度能够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复合体的个数减少,因此薄片S面内的复合体的分散(分布)变得粗大,容易发生薄片S面内的强度不均。另一方面,使与薄片S配合的复合体的量恒定的情况下,如果复合体的体积平均粒径小,则纤维间的固定力减弱,薄片S的强度减小,另一方面薄片S面内的复合体的分散(分布)变得密集,薄片S面内的强度不均得到减轻。像这样,使与薄片S配合的复合体的量恒定的情况下,薄片S的强度和颜色不均这样的性质,关于复合体的体积平均粒径有相互折衷的关系,为了使2个性质并存(或协调),认为存在合适的体积平均粒径。
复合体粒子为树脂单独的粒子的情况下,认为通过静电力而强力附着于纤维。另外,可知该蜡的效果即使在树脂粒子包含颜料的情况下也不会受损,即使在含有凝聚抑制剂、涂层的存在下,也会发挥效果。蜡与其它物质的相溶性不太高,但认为如果与树脂成为一体而形成复合体,则具有容易集合在与各种物质的界面、粒子的表面上的倾向。推定其结果会提高复合体的静电力。并且,一般来说如果湿度高则难以蓄积静电力,但例如纤维为纤维素的情况下即使包含一些水分,复合体向纤维的附着力也具有通过蜡的配合而提高的倾向。
1.3.5.其它成分
再者,描述了复合体中可以包含用于将纤维着色的着色剂、用于使纤维等不易燃烧的阻燃剂,但在包含它们的至少一种的情况下,复合体可以通过将它们熔融混炼来进行配合,从而更加容易地得到。另外,用于防止复合体、纤维的凝聚的凝聚抑制剂,可以通过在形成了复合体的粉体后,利用高速搅拌机等将复合体的粉体与凝聚抑制剂的粉体混合来进行配合。
作为凝聚抑制剂,可使用各种凝聚抑制剂,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由于不使用或几乎不使用水,因此优选使用配置于复合体表面(也可以是涂布(被覆)等)的种类。作为这样的凝聚抑制剂,可举出包含无机物的微粒,通过将其配置于复合体表面,能够得到非常优异的凝聚抑制效果。
再者,凝聚是指同种或不同种的物体通过静电力、范德瓦尔斯力物理性地接触而存在的状态。另外,在多个物体的集合体(例如粉体)中,称为未凝聚的状态的情况下,并不一定是指构成该集合体的全部物体离散配置。即,未凝聚的状态也包括构成集合体的物体的一部分凝聚的状态,那样的凝聚了的物体的量即使为集合体整体的10质量%以下、优选为5质量%以下的程度,也将该状态包括在多个物体的集合体中“未凝聚的状态”。并且,在将粉体装袋等的情况下,成为粉体的粒子彼此接触而存在的状态,通过柔和的搅拌、由气流导致的分散、自由落下等,施加不破坏粒子的程度的外力,能够成为使粒子离散的状态的情况,包括在未凝聚的状态中。
作为凝聚抑制剂的材质的具体例,可举出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铈、氧化镁、氧化锆、钛酸锶、钛酸钡、碳酸钙。
不特别限定凝聚抑制剂的粒子的平均粒径(数均粒径),但优选为0.001~1μm,更优选为0.008~0.6μm。只要凝聚抑制剂的一次粒子的粒径在该范围内,就能够在复合体的表面良好地进行涂布,能够赋予充分的凝聚抑制效果。
向复合体添加凝聚抑制剂的情况下的添加量,如果相对于100质量份复合体为0.1质量份~5质量份,则能够得到上述效果,从提高该效果、和/或抑制凝聚抑制剂从所制造的薄片脱离等观点出发,相对于100质量份复合体优选为0.2质量份~4质量份,更优选为0.5质量份~3质量份。
作为在复合体表面配置凝聚抑制剂的方式,可举出涂布、被覆等,但并不一定覆盖复合体的整个表面。另外,被覆率可以超过100%,但如果大致成为300%以上,则有时会损害将复合体与纤维粘结的作用,因此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被覆率。
如果在复合体中配合凝聚抑制剂,则能够使复合体的凝聚非常不易发生,因此能够在混合部50中使复合体与纤维材料更容易地混合。即,如果在复合体中配合凝聚抑制剂,则复合体迅速地在空间中扩散,能够形成非常均匀的混合物。
在复合体上涂布了凝聚抑制剂的情况下,凝聚抑制效果可以通过例如测定休止角来评价。休止角的测定例如可以基于JIS R 9301-2-2:1999的“氧化铝粉末-第2部:物性测定方法-2:休止角”的方法来测定。相对于没有涂布凝聚抑制剂的复合体,涂布了凝聚抑制剂的复合体中,休止角小,复合体间的凝聚得到抑制,能够确认凝聚抑制剂发挥作用。
复合体可以含有其它成分。作为其它成分,可举出例如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防霉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氧吸收剂等。
在混合部50中,上述的纤维和复合体被混合,它们的混合比率可以根据所制造的薄片S的强度、用途等而适当调节。所制造的薄片S如果在复印纸等的办公用途方面,则复合体相对于纤维的比例为5质量%~70质量%,从在混合部50中得到良好的混合的观点、以及在将混合物成形为薄片状的情况下使复合体更加难以由于重力而脱离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质量%~50质量%。
1.4.混合部
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所具备的的混合部50,具有使纤维与复合体混合的功能,所述复合体一体地具有树脂和蜡。在混合部50中,至少混合纤维和复合体。在混合部50中,也可以混合纤维和复合体以外的成分。在本说明书中“使纤维与复合体混合”被定义为在一定容积的空间(系统)内,使复合体位于纤维与纤维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混合部50中的混合处理,是将纤维和复合体导入气流中并使它们在气流中相互扩散的方法(干式),成为流体力学的混合处理。混合中的“干式”是指不在水中而在空气中混合的状态。即,混合部50可以在干燥状态下发挥作用,也可以在作为杂质存在的液体或有意添加的液体存在的状态下发挥作用。在有意添加液体的情况下,优选在之后的工序中用于通过加热等而除去该液体的能量、时间不会过大的程度下进行添加。再者,该方法的情况下,管54等之中的气流如果为紊流则有时混合效率变好,因此更加优选。
只要能够使纤维(纤维材料)和复合体混合,则不特别限定混合部50的处理能力,可以根据薄片制造装置100的制造能力(生产量)来适当设计、调节。混合部50的处理能力的调节可以通过使管54内的用于移送纤维和复合体的气体的流量、材料的导入量、输送量等变化来进行。
通过混合部50而混合了的混合物可以通过薄片成形部等其它结构而进一步混合。另外,图1的例子中,混合部50具有设置于管54的吹风机56,还可以具有未图示的吹风机。
吹风机是使纤维与复合体混合的机构,具有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具有旋转的叶片。通过该叶片旋转,纤维和/或复合体通过叶片而摩擦、碰撞到叶片上。另外,通过该叶片旋转,由叶片形成气流,通过该气流使纤维与纤维、纤维与复合体、和/或复合体与复合体碰撞、相互摩擦。
认为通过这样的碰撞、摩擦,至少复合体的蜡成分带电(带有静电),产生用于使复合体附着在纤维上的附着力(静电力)。这样的附着力的强度依赖于纤维和复合体的性状、吹风机的结构(旋转的叶片的形状等)。即使如图1所示设置了一个吹风机56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附着力,但通过在添加物供给部52的下游侧进一步设置另一个吹风机,能够得到更强的附着力。不特别限定增设的吹风机的数量。另外,在设置多个吹风机的情况下,可以设置送风力更大的吹风机、和搅拌力(使其带电的能力)更大的吹风机等,按吹风机不同分担主要的功能。这样的话,能够进一步提高复合体向纤维的附着力,能够在将织物W成形时进一步抑制复合体从纤维间的脱离。
1.5.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在混合部50中与纤维混合的复合体一体地具有蜡和树脂,因此在织物形成时,复合体难以从纤维间脱离。并且,由于在薄片形成部80中将复合体与纤维粘结,因此能够制造树脂的分散性良好、且强度等的均匀性良好的薄片。
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中使用的复合体,与纤维的附着力非常优异。通过蜡与树脂被一体地添加,由于蜡具有的容易带静电的性质,使复合体粒子容易带静电,其结果粒子自身的电荷量增高,向纤维的附着力提高。
2.薄片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方法,包括:将纤维和复合体在空气中混合的工序,所述复合体是树脂与蜡形成一体的复合体;以及将混合了该纤维和该复合体的混合物堆积、加热而成形的工序。纤维、树脂、蜡和复合体,与上述的薄片制造装置部分中描述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方法可以包括选自以下工序中的至少1个工序:将作为原料的纸桨板、废纸等在空气中切断的工序;将原料在空气中分解为纤维状的解纤工序;从被解纤了的解纤物中将杂质(树脂粉末、纸强度增强剂)、由于解纤而变短了的纤维(短纤维)在空气中分级的分级工序;从解纤物中将长的纤维(长纤维)、没有充分解纤的未解纤片在空气中拣选的拣选工序;使混合物在空气中一边分散一边落下的分散工序;将落下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堆积并成形为织物的形状等的成形工序;根据需要使薄片干燥的干燥工序;将所形成的薄片卷绕为辊状的卷绕工序;将所形成的薄片切断的切断工序;以及将所制造的薄片进行包装的包装工序。这些工序的详情与上述的薄片制造装置部分中描述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3.薄片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或薄片制造方法而制造的薄片S,主要是指至少以上述的纤维作为原料,成为薄片状的物质。但是并不限定于薄片状,也可以是板状、织物状、或具有凹凸的形状。本说明书中的薄片能够分类为纸和无纺布。纸包含例如以纸浆、废纸为原料并成形为薄片状的形态等,包括以笔记、印刷为目的的记录纸、壁纸、包装纸、有色纸、绘图纸、肯特纸等。无纺布是比纸厚和/或强度低的物质,包括一般的无纺布、纤维板、纸巾、厨房用纸、清洁件、过滤件、液体吸收材料、吸音件、缓冲材料、垫等。
再者,无纺布的情况下,纤维与纤维之间的间隔大(薄片的密度小)。与此相对,纸的纤维与纤维之间的间隔小(薄片的密度大)。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100或薄片制造方法而制造的薄片S如果是纸,则能够更加显著地体现复合体的从纤维的脱离抑制、成为薄片时的强度的均匀性等的作用、功能。
4.收纳容器
本实施方式的收纳容器收纳上述复合体,所述复合体是树脂和蜡形成一体的复合体,并与纤维混合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复合体,通过给料机、阀门的开闭,向混合部50供给。本实施方式的复合体以外观为粉体的状态被供给。因此,也可以以例如复合体在被制造后,通过管等直接被供给到混合部50的方式构成装置。但是,根据装置的设置场所,考虑到复合体作为商品搭载于流通路径上,有时在制造复合体后进行移送、保存。
本实施方式的收纳容器具有收纳复合体的收纳室,在该收纳室内能够收纳复合体。即,本实施方式的收纳容器可以称为复合体的收纳盒(cartridge),能够容易地运送、保管复合体。
不特别限定收纳容器的形状,可以设为适合于薄片制造装置100的收纳盒的形状。收纳容器可以通过例如一般的高分子材料而形成。另外,收纳容器可以是箱状的坚固形态,也可以是膜(袋)状的柔软形态。构成收纳容器的材质与被收纳的复合体的材质相比,优选由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高的材料构成。
收纳复合体的收纳室,只要能够收纳并保持复合体,就不特别限定。收纳室可以由膜、成形体等形成。收纳室由膜形成的情况下,收纳容器可以包含将形成收纳室的膜收纳的成形体(筐体)而形成。另外,收纳室也可以由比较坚固的成形体形成。
形成收纳室的膜、成形体由高分子、金属的蒸镀膜等构成,可以是多层结构。收纳容器由膜、成形体等的多个构件形成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熔敷部分、粘接部分。另外,被收纳的复合体(粉体)由于与大气的接触而受到变质等影响的情况下,膜、成形体优选由透气率小的材质形成。形成收纳室的膜、成形体的材质之中,与被收纳的复合体接触的部分的材质优选对于复合体稳定。
不特别限定收纳室的形状和容积。在收纳室中收纳复合体,但也可以与复合体一同收纳相对其为惰性的固体、气体。也不特别限定收纳于收纳室中的复合体的体积。
收纳室可以具有将收纳室内部与收纳容器的外部连通、并能够将复合体取出到收纳容器的外部的流通口。另外,收纳室可以形成除了流通口以外的其它流通路。作为这样的其它流通路,可以通过例如开启阀等构成。在收纳室设置开启阀的情况下,不特别限定开启阀的配置位置,但如果配置在与移送、运送、使用时的通常方式中重力作用方向的相反侧,则在收纳室内产生压力等的情况下,将该压力向大气开放时难以排出复合体,因此优选。
5.其它事项
本实施方式的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方法如上所述,完全不使用或仅使用一点水,但根据需要,也可以通过喷雾等,以调湿等为目的适当添加水来制造薄片。
作为这样的情况下的水,优选使用离子交换水、超滤净水、反渗透水、蒸馏水等的纯水或超纯水。特别是将这些水通过紫外线照射或过氧化氢添加等进行了灭菌处理的水,能够长期抑制霉菌、细菌的产生,因此优选。
在本说明书中,“均匀”这个词,在均匀的分散、混合这样的情况下,是指在能够定义2种以上或2相以上的成分的物体中,一成分相对于另一成分的相对存在位置在整个系统中一样、或在系统的各部分中彼此相同或是实质上相等。另外,着色的均匀性、色调的均匀性,是指在平面观察薄片时不存在颜色的深浅,为一样的浓度。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均匀”“相同”“等间隔”等意味着密度、距离、尺寸等相等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指期望相等,但由于难以完全相等,因此也包括由于误差、偏差等的积累而使数值偏离为不相等的情况。
6.实验例
以下示出实验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丝毫不被以下例子所限定。
6.1.复合体的制作方法
通过高速磨机(シニオン株式会社HS-20)对巴西棕榈蜡(熔点86℃)反复进行4次以上的处理45秒钟-停止120秒钟的操作,得到了巴西棕榈蜡的粗粉碎物A。
(1)聚酯树脂(玻璃化转变点:54℃,软化温度:96℃):9.7kg
(2)巴西棕榈蜡的粗粉碎物A:0.3kg
将上述材料混合后,投入双轴混炼挤出机以80~120℃进行熔融混炼而制成股线(strand),将该股线切为5mm的长度而得到颗粒。将该颗粒再次投入双轴混炼挤出机以80~120℃进行熔融混炼同样地得到颗粒。
通过高速磨机对所得到的颗粒进行30秒钟处理,由此将颗粒粗粉碎后,投入喷磨机而得到了1~60μm的粒径范围的粉体。
使利用喷磨机而得到的粉体通过分级装置,由此得到了包含平均粒径为11μm、且粒径为5~25μm的粒子的复合体的粉体B。
(3)复合体的粉体B:6kg
(4)疏水化超微粒子二氧化钛(凝聚抑制剂):0.1kg
利用亨舍尔混合机对上述的材料进行60秒钟搅拌,由此将疏水化超微粒子二氧化钛(粒径18nm)涂布于复合体的粉体B的表面(由粉体的休止角检测了是否已涂布;休止角基于JIS R 9301-2-2:1999的“氧化铝粉末-第2部:物性测定方法-2:休止角”的方法测定,确认了休止角降低)。
所得到的复合体具有蜡内含于树脂内的一体的结构。另外,该实验相当于表1所示的实验例5,将上述(1)和(2)的重量进行变更,使其它相同,制作了实验例1-4和实验例6-8的复合体。并且,将巴西棕榈蜡分别变更为石蜡(熔点:71℃)、酯蜡(熔点:82℃)、聚乙烯蜡(熔点:100℃),制作了实验例9-11的复合体。
6.2.树脂粒子和蜡粒子
在上述复合体粒子的制作方法中,没有放入(2)的蜡粗粉碎物A,同样地进行混炼而得到了不含蜡的树脂颗粒。对该颗粒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处理,得到了包含平均粒径为11μm且粒径为5~25μm的粒子的树脂粉体C。
(1)树脂粉体C:6kg
(2)疏水化超微粒子二氧化钛:0.1kg
采用亨舍尔混合机对上述的材料进行60秒钟搅拌,由此将疏水化超微粒子二氧化钛(粒径18nm)涂布于树脂粉体C的表面,得到了涂布完成的树脂粒子D(由粉体的休止角检测了是否已涂布;休止角基于JIS R 9301-2-2:1999的“氧化铝粉末-第2部:物性测定方法-2:休止角”的方法测定,确认了休止角降低)。
(3)涂布完成的树脂粒子D:4.85kg
(4)巴西棕榈蜡的粗粉碎物A:0.15kg
将上述材料放入聚乙烯的袋中并柔和地混合,得到了均匀的粉体。该粉体中,蜡和树脂为独立体。该粉体相当于表1的实验例12的粉体。
6.3.纤维间的树脂的保持率的评价方法
[吸引法]
(1)针叶木漂白硫酸盐纸浆(NBKP):16g
(2)复合体粒子、或树脂粒子和蜡粒子的混合物:4g
(3)粒子含有率:4g/(16g+4g)=20质量%
称量上述质量,放入520mm×600mm×0.030mm的透明聚乙烯的袋中,用气枪吹入空气,将纸浆与树脂粒子在空气流中搅拌,使纸浆和复合体、或纸浆和树脂粒子以及蜡粒子的混合物(各实验例的粉体)混合。
将各实验例的混合体分别取出5.0g,平稳地用镊子在140目的标准筛上均等地铺展。然后,在筛的上侧覆盖相同的筛,安装于吸引装置。图3表示吸引装置200的概略图。使用的吸引装置200是自制的,在图3所示的构成中,包含安装了筛210的漏斗型的漏斗部220、排气装置230、废气过滤器240。在该装置中,设置了没有盛载任何东西的筛210的情况下,调节排气装置230的排气速度以使筛210的网面的风速变为25±1m/s。再者,只要满足该风速条件,则装置的形态也可以不必如图3那样。以各混合体由筛210夹持的状态将筛210安装于吸引装置200并进行了30秒钟吸引后,将测定了剩余的各混合体的质量后的值设为X(g)。
在此,粒子保持率RV(%)根据下式算出。
RV=(5×0.2-(5-X))/(5×0.2)×100=(X-4)×100
显示粒子保持率越高,在纸浆的纤维间保持有更多的混合体,如果RV=100%,则混合体的粒子不会由于吸引而通过筛210,可称为理想的状态。
再者,在各实验例中将筛210所夹持的混合体的重量设为了5.0g,但该质量可以由实验效率等适当调节。其中,在测定时使用的各筛210中,夹持能够覆盖筛面整个面的体积的混合体。选择了满足该条件的混合体的质量的情况下,所得到的RV的值有不依赖于混合体质量的倾向。
6.4.实验结果
对于各实验例,将试料的性状和粒子保持率归纳于表1。
表1
*)为树脂粒子。
**)树脂与蜡为独立体,是非复合体的树脂粒子。
***)蜡粒子相对于树脂粒子和蜡粒子的总量的含量。
将绘制了实验例1-8的粒子保持率相对于蜡含量的散布图示于图4。由图4的图示来看,可知在蜡的含量低于3质量%的区域,粒子保持率明显上升。特别是在0质量%~2质量%的区域,观察到粒子保持率的急剧上升。即,明确了通过稍微(例如0.001质量%,优选为0.01质量%)地配合蜡,显著地使复合体粒子难以从纤维间脱离。另外,明确了蜡的含量为2质量%左右,可保持大致68.7%(大致2/3)的粒子。
另外,可知在蜡的含量为3质量%以上的区域,粒子保持率恒定而几乎没变化。该现象虽然没有脱离推定的区域,但可以如下进行说明。在将纸浆与复合体粒子混合时采用通过空气、机械进行的搅拌,此时在复合体粒子与纤维之间反复发生剧烈碰撞。由此,在纤维与复合体粒子间发生摩擦,结果复合体粒子和纤维带静电的可能性高。树脂通常为绝缘体,具有容易带静电的性质。蜡也可以说容易带静电。向树脂中添加蜡而形成复合体的情况下,与树脂单体时相比进一步具有通过摩擦而容易带静电的性质被认为是原因之一。因此,与复合体粒子为绝缘性相配合地强烈带电,能够推定其结果会通过静电力而强力附着在纤维上。
另外,如果不添加一定量(2质量%左右)则效果不明显,认为其原因之一是存在于复合体粒子内部的蜡没能有助于摩擦带电。蜡与其它物质的相溶性不太好,因此在与树脂等混合了的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溶解的可能性高。溶解于树脂的蜡量具有以低浓度饱和的可能性。由于该性质,认为即使例如为2质量%,能够存在于粒子内部的量也会饱和,在表面存在大量的蜡。
但是,也考虑如果相对于表面积存在一定量的蜡,则不会寄予更多的摩擦带电效果,其结果添加3质量%以上的蜡时,也许可观察到粒子保持效果的饱和。另外,鉴于实验例9-10的结果,关于蜡的添加,也存在蜡的种类的差异,但认为更重要的因素是添加量,并且即使大量配合也是浪费成本,因此推定2质量%~4质量%为特别优选的范围。
另一方面,关于没有使蜡与树脂一体地存在、而是与树脂粒子以单独体配合的情况,由实验例12的结果来看,树脂粒子保持率为极低的值。该结果成为与没有配合蜡的仅为树脂粒子的情况(实验例8)同等的结果。详细观察实验例12,在与纤维的混合后,蜡基本上都脱离。认为这是由于仅将蜡与树脂粒子以单独体添加,两者没有结合(没有成为一体)而由于外力而分离。该情况下,在树脂粒子表面及其附近不存在蜡,并且粒子内部也没有蜡,因此不具有容易带静电的性质,因此推定对于纤维的附着力没有提高。另外,认为通过将树脂粒子与蜡粒子在大气中混合而成为一体时,以如实验例12那样在聚乙烯的袋内的搅拌程度则不会成为一体,但通过更强的搅拌(例如使其通过吹风机等),是能够一体化的。另外,实验例12中,在将树脂粒子与蜡粒子搅拌时,纤维也是共存的,因此也许不能达成一体化。由这些可知,蜡与树脂成为一体是重要的。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本发明包括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案实质上相同的方案(功能、方法和结果相同的方案、或目的和效果相同的方案)。另外,本发明包括将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案的非本质性部分替换了的方案。另外,本发明包括发挥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案相同作用效果的方案、或能够达成同一目的的方案。另外,本发明包括向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案中附加了公知技术的方案。
Claims (7)
1.一种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混合部,其将纤维与复合体在空气中混合,所述复合体是树脂与蜡形成一体的复合体;以及
成形部,其将混合了所述纤维与所述复合体的混合物堆积、加热而使薄片成形,
所述混合部具有吹风机,所述吹风机具有多个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具有旋转的叶片,使所述纤维和所述复合体通过所述旋转部,由此进行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合部中进行混合时,所述复合体不分离为所述树脂和所述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体是所述树脂和所述蜡熔融混炼而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形部具有:吐出所述混合物的吐出部;堆积所述混合物的网带;和吸引气体的吸引部,所述气体包含经由所述网带吐出的所述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体的大小为40μ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体中的所述蜡的含有率为2%以上且低于4%。
7.一种薄片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使用具有多个旋转部的吹风机,使纤维和复合体通过所述旋转部,由此将所述纤维与所述复合体在空气中混合的工序,所述旋转部具有旋转的叶片,所述复合体是树脂与蜡形成一体的复合体;以及
将混合了所述纤维与所述复合体的混合物堆积、加热而成形的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82998 | 2014-09-09 | ||
JP2014182998A JP6413522B2 (ja) | 2014-09-09 | 2014-09-09 |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らにより製造される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らに用いる複合体及びその収容容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01333A CN105401333A (zh) | 2016-03-16 |
CN105401333B true CN105401333B (zh) | 2020-02-07 |
Family
ID=54065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52774.XA Active CN105401333B (zh) | 2014-09-09 | 2015-09-01 | 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方法和通过它们制造的薄片、以及用于它们的复合体及其收纳容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68854B2 (zh) |
EP (1) | EP2995708B1 (zh) |
JP (1) | JP6413522B2 (zh) |
CN (1) | CN10540133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52232B2 (ja) * | 2014-02-21 | 2017-12-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JP6248690B2 (ja) * | 2014-02-21 | 2017-12-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JP6264986B2 (ja) * | 2014-03-26 | 2018-01-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CN107849766B (zh) * | 2015-07-03 | 2020-12-2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薄片制备装置、薄片制备方法、树脂粉体及薄片 |
WO2017086326A1 (ja) | 2015-11-20 | 2017-05-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樹脂粉体 |
WO2018037843A1 (ja) * | 2016-08-23 | 2018-03-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CN108724990B (zh) * | 2017-04-24 | 2021-05-1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处理装置、薄片制造装置、处理方法以及薄片的制造方法 |
JP7043739B2 (ja) * | 2017-04-24 | 2022-03-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JP6919476B2 (ja) | 2017-09-29 | 2021-08-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結合素材、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およびシート |
CN108385400B (zh) * | 2018-05-18 | 2020-11-03 | 宁波荣昌祥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抗皱免烫型西服面料 |
RU190142U1 (ru) * | 2019-04-01 | 2019-06-21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Куба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ФГБОУ ВО "КубГТУ")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композитн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
JP7451899B2 (ja) * | 2019-08-13 | 2024-03-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結合素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繊維成形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13215850A (zh) * | 2020-01-21 | 2021-08-0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收纳体、缓冲材料、缓冲材料的制造方法、以及缓冲材料制造装置 |
TWI754912B (zh) | 2020-03-31 | 2022-02-11 |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 耐磨纖維 |
JP7552074B2 (ja) | 2020-05-21 | 2024-09-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繊維用結合剤及び繊維構造体を生産する方法 |
JP7567215B2 (ja) * | 2020-06-03 | 2024-10-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繊維構造体製造装置、繊維構造体製造方法、繊維構造体 |
JP2022035102A (ja) * | 2020-08-20 | 2022-03-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繊維体製造方法、及び繊維体製造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L278860A (zh) * | 1961-06-21 | 1900-01-01 | ||
JPS62166358A (ja) * | 1986-01-20 | 1987-07-22 | Hitachi Metals Ltd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 |
US5432000A (en) * | 1989-03-20 | 1995-07-11 | Weyerhaeuser Company | Binder coated discontinuous fibers with adhered particulate materials |
JPH0359070A (ja) | 1989-07-28 | 1991-03-14 | Toray Ind Inc | 繊維接着用粉体 |
JPH0760846A (ja) | 1993-05-28 | 1995-03-07 | Mitsubishi Chem Corp | 繊維強化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
JPH07100827A (ja) * | 1993-09-30 | 1995-04-18 | Nippon Steel Chem Co Ltd | フェノ−ル樹脂系バインダ−組成物及び成形ボ−ドの製造方法 |
JPH08120551A (ja) | 1994-10-21 | 1996-05-14 | Komatsu Felt Seizosho:Kk | 防虫・抗菌フェルト及び不織布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
JPH0919907A (ja) | 1995-07-10 | 1997-01-21 | New Oji Paper Co Ltd | 古紙ボード |
JPH09316763A (ja) * | 1996-05-30 | 1997-12-09 | Nippon Steel Chem Co Ltd | 繊維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
US6305920B1 (en) * | 1998-01-18 | 2001-10-23 | Boricel Corporation | Nonwoven fibrous product forming apparatus |
US6113818A (en) * | 1997-11-24 | 2000-09-05 | Owens Corning Fiberglas Technolog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grating organic fibers with mineral fibers |
US6028133A (en) * | 1998-03-20 | 2000-02-22 | Georgia-Pacific Resins, Inc. | Phenolic resins compatible with wax emulsions |
DE19819442A1 (de) * | 1998-04-30 | 1999-11-04 | Beiersdorf Ag | Trägermaterial für medizinische Zwecke |
JPH11335955A (ja) | 1998-05-21 | 1999-12-07 | Toray Ind Inc | 不織布 |
RU2211814C2 (ru) * | 1998-10-13 | 2003-09-10 | Ппг Индастриз Огайо, Инк. | Пропитанные пряди стекловолокон и ткань на их основе |
US6592983B1 (en) | 1999-06-18 | 2003-07-15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Absorbent sheet material having cut-resistant particl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
JP3827995B2 (ja) * | 2001-11-14 | 2006-09-27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繊維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JP4194880B2 (ja) * | 2003-05-20 | 2008-12-10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繊維成形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1910507B1 (en) * | 2005-06-29 | 2018-06-13 | Hexion Research Belgium SA | Wax emulsions for lingnocellulosic products, methods of their manufacture and products formed therefrom |
NZ544493A (en) * | 2005-12-22 | 2008-07-31 | Nz Forest Research Inst Ltd | Method for producing wood fibre composite products |
JP4863894B2 (ja) * | 2007-01-29 | 2012-01-25 | 日本バイリーン株式会社 |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874348B2 (ja) | 2009-02-05 | 2012-02-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ポリプロピレン着色成形品及びポリプロピレン着色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
CN102459425B (zh) * | 2009-05-28 | 2015-06-17 | 丽格诺创新有限公司 | 来自硬木原料的天然木素衍生物 |
JP2011099172A (ja) | 2009-11-05 | 2011-05-19 | Oji Paper Co Ltd | 揮散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11130048A2 (en) * | 2010-04-13 | 2011-10-2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Inorganic fiber web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
KR20130056866A (ko) * | 2010-04-13 | 2013-05-30 |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캄파니 | 무기 섬유 웨브의 제조 방법 |
KR20130091734A (ko) * | 2010-07-07 | 2013-08-19 |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 패턴화된 에어 레이드 부직포 일렉트릿 섬유질 웨브 및 그 제조 및 사용 방법 |
WO2012037322A2 (en) * | 2010-09-15 | 2012-03-22 | Jeld-Wen, Inc. | Anti-bonding coatings for inhibiting material adhesion to equipment in thin-layer fiber composite manufacturing |
AR088713A1 (es) * | 2011-02-21 | 2014-07-02 | Momentive Specialty Chem Inc | Composicion de cera diluida y paneles compuestos preparados con la misma |
CN104220661B (zh) * | 2011-12-30 | 2019-04-12 | 3M创新有限公司 | 用于制备非织造纤维网的设备和方法 |
JP2014047445A (ja) | 2012-08-31 | 2014-03-17 | Sanyo Chem Ind Ltd | 無機繊維不織布用バインダー |
JP6171390B2 (ja) * | 2013-02-18 | 2017-08-02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粉末混合物 |
JP6609898B2 (ja) | 2013-10-01 | 2019-11-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らにより製造される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らに用いる複合体、その収容容器、及び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
SG11201703222WA (en) * | 2015-01-09 | 2017-07-28 | Exxonmobil Res & Eng Co | Wax coating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use |
US10216111B2 (en) * | 2015-05-07 | 2019-02-26 | Xerox Corporation | Antimicrobial sulfonated polyester resin |
-
2014
- 2014-09-09 JP JP2014182998A patent/JP641352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9-01 CN CN201510552774.XA patent/CN105401333B/zh active Active
- 2015-09-03 EP EP15183773.9A patent/EP2995708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9-08 US US14/847,272 patent/US9868854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01333A (zh) | 2016-03-16 |
EP2995708B1 (en) | 2018-02-28 |
JP2016056470A (ja) | 2016-04-21 |
US20160068681A1 (en) | 2016-03-10 |
US9868854B2 (en) | 2018-01-16 |
EP2995708A1 (en) | 2016-03-16 |
JP6413522B2 (ja) | 2018-10-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01333B (zh) | 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方法和通过它们制造的薄片、以及用于它们的复合体及其收纳容器 | |
CN105862249B (zh) | 片制造装置及片制造方法 | |
US11001949B2 (en) |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omposite manufacturing method, sheet, and composite | |
CN107849766B (zh) | 薄片制备装置、薄片制备方法、树脂粉体及薄片 | |
JP7234525B2 (ja) | シート製造用結合素材、収容容器、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粉体セット | |
JP6443407B2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 |
CN108350634B (zh) | 薄片制造装置、薄片制造方法以及树脂粉体 | |
WO2018163670A1 (ja) | シート、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 |
JP6421316B2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らに用いる粉体 | |
JP6973545B2 (ja) | 複合体 | |
WO2018163669A1 (ja) | シート | |
JP6687089B2 (ja) | 複合体 | |
JP6946673B2 (ja) | シート | |
JP2015182412A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らにより製造される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らに用いる粉体及びその収容容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