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5929B - 共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共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75929B CN105375929B CN201410790720.2A CN201410790720A CN105375929B CN 105375929 B CN105375929 B CN 105375929B CN 201410790720 A CN201410790720 A CN 201410790720A CN 105375929 B CN105375929 B CN 1053759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upled
- capacitor
- circuit
- resistor
- inp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0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101100112673 Rattus norvegicus Ccnd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MFSSHRCJKRDIOL-UHFFFAOYSA-N 2-(2-fluorophenoxy)-4-(2-methylpyrazol-3-yl)benzamide Chemical compound CN1C(=CC=N1)C2=CC(=C(C=C2)C(=O)N)OC3=CC=CC=C3F MFSSHRCJKRDIO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2s)-2-[[4-[2-(2,4-diaminoquinazolin-6-yl)ethyl]benzoyl]amino]-4-methylidenepentanedi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2=NC(N)=NC(N)=C2C=C1CCC1=CC=C(C(=O)N[C@@H](CC(=C)C(O)=O)C(O)=O)C=C1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021 line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1/00—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1/56—Modifications of input or output impedan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B—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DIRECTLY OR BY FREQUENCY-CHANGING, BY CIRCUITS EMPLOYING ACTIVE ELEMENTS WHICH OPERATE IN A NON-SWITCHING MANNER; GENERATION OF NOISE BY SUCH CIRCUITS
- H03B5/00—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using amplifier with regenerative feedback from output to input
- H03B5/20—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using amplifier with regenerative feedback from output to input with frequency-determining element comprising resistance and either capacitance or inductance, e.g. phase-shift oscillator
- H03B5/24—Generation of oscillations using amplifier with regenerative feedback from output to input with frequency-determining element comprising resistance and either capacitance or inductance, e.g. phase-shift oscillator active element in amplifier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07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03F3/4547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using IC block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116—Feedback coupled to the input of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118—At least one reactive element being added to at least one feedback circuit of a dif amp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45—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2203/45526—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the FBC comprising a resistor-capacitor combination and being coupled between the LC and the 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共振设备。该共振设备包括:放大电路、第一反馈电路、第二反馈电路以及增益调整电路,其中放大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和用于输出输出信号的输出端,第一反馈电路耦合在该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第二反馈电路,耦合在该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增益调整电路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的输入端和耦合至该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一输出端;其中,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上的第一等效阻抗等于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上的第二等效阻抗,并且增益调整电路用于调整从输入信号至输出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共振设备,具有低成本和宽调谐范围的特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具有大调谐范围的共振设备。
背景技术
在数据传输系统领域中,积分器或共振器(resonator)是重要的电路元件。共振器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某些电路模块的高质量因子(Q)带通响应。因此,共振器可以应用在滤波器或者高分辨率Delta-Sigma调制器中。通常地,共振器包含两个以负反馈配置的方式连接的积分器,其中一个积分器包含一个运算放大器。然而,因为共振器中的两个运算放大器会占据大的尺寸面积,所以该传统的共振器不再适合现代数据传输系统。此外,现代数据传输系统需要宽调谐范围(tuning range)的共振器,以便运行在宽带环境下。因此,如何提供低成本并且宽调谐范围的共振器是本领域中紧迫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并且具有宽调谐范围的共振设备。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共振设备,包括:
放大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和用于输出输出信号的输出端;
第一反馈电路,耦合在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
第二反馈电路,耦合在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以及
增益调整电路,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的输入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一输出端;
其中,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上的第一等效阻抗等于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上的第二等效阻抗,并且所述增益调整电路用于调整从所述输入信号至所述输出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
其中,所述增益调整电路用于调整所述传递函数的分子。
其中,所述放大电路进一步包括:耦合至参考电压的第二输入端。
其中,所述放大电路为差分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一輸入端为所述差分运算放大器的负向输入端,所述第二输入端为所述差分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
其中,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虚拟接地,所述增益调整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直接耦合到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其中,所述增益调整电路包括:
第一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到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第一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第二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以及
第二电容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增益调整电路进一步包括:
第三电阻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增益调整电路进一步包括:耦合至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或者耦合至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的第二输出端。
其中,所述增益调整电路包括:
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第一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以及
第二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或者耦合至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增益调整电路包括:
第一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以及
第二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或者耦合至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增益调整电路包括:
第一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第一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第二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的第二端;
第二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的第二端;
第三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的第二端;以及
第三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第一反馈电路包括:
第一电阻器,具有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一中间端的第二端;
第二电阻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一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的第二端;以及
电容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一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一参考电压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第一反馈电路进一步包括:
第三电阻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一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二参考电压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第二反馈电路包括:
第一电容器,具有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二中间端的第二端;
第二电容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二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的第二端;以及
电阻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二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三参考电压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第二反馈电路进一步包括:
第三电容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二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四参考电压的第二端。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的共振设备可以基于单个放大电路(如运算放大器)实现,因此减小共振设备实现时的尺寸面积,从而节约成本;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共振设备采用耦合在输入信号和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之间的增益调整电路来调整从输入信号至输出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从而使共振设备获得宽的调谐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共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共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共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共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共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共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共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申请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包含”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含)但不限定于”。另外,“耦接”一词在此为包括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第一装置耦接于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气连接至该第二装置,或透过其它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电气连接至该第二装置。
请参考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共振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该共振设备100包括:放大电路102、第一反馈电路104、第二反馈电路106和增益调整电路108。放大电路102可以为差分运算放大器。放大电路102具有第一输入端N1、第二输入端N2和输出端N3,其中第一输入端N1为放大电路102的负向输入端(-),第二输入端N2为放大电路102的正向输入端(+),并且该正向输入端耦合至参考电压Vgnd(如虚拟接地电压),以及输出端N3输出输出信号Vout1。第一反馈电路104耦合在放大电路102的第一输入端N1和其输出端N3之间。第二反馈电路106耦合在放大电路102的第一输入端N1和其输出端N3之间。增益调整电路108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1的输入端N4,以及耦合至放大电路102的第一输入端N1的第一输出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馈电路104中的第一中间端N5上的第一等效阻抗实质上等于第二反馈电路106中的第二中间端N6上的第二等效阻抗,增益调整电路108用于调整(tune)从输入信号Vin1至输出信号Vout1的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
其中,第一反馈电路104包括:第一电阻器1042、第二电阻器1044、第三电阻器1046和电容器1048。第一电阻器1042具有耦合至放大电路102的第一输入端N1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一中间端N5的第二端。第二电阻器1044具有耦合至第一中间端N5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102的输出端N3的第二端。第三电阻器1046具有耦合至第一中间端N5的第一端和耦合至参考电压的第二端。电容器1048具有耦合至第一中间端N5的第一端和耦合至参考电压的第二端。
其中,第二反馈电路106包括:第一电容器1062、第二电容器1064、第三电容器1066和电阻器1068。第一电容器1062具有耦合至放大电路102的第一输入端N1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二中间端N6的第二端。第二电容器1064具有耦合至第二中间端N6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102的输出端N3的第二端。第三电容器1066具有耦合至第二中间端N6的第一端和耦合至参考电压的第二端。电阻器1068具有耦合至第二中间端N6的第一端和耦合至参考电压的第二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电阻器1046、电容器1048、电阻器1068和第三电容器1066所接的参考电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放大电路102结合第一反馈电路104和第二反馈电路106就是所谓的“双T网络”。
其中,增益调整电路108包括:第一电阻器1081、第一电容器1082、第二电阻器1085、第二电容器1086、第三电阻器1083和第三电容器1084。第一电阻器1081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1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102的第一输入端N1的第二端。第一电容器1082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1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102的第一输入端N1的第二端。第二电阻器1085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1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一反馈电路104的第一中间端N5的第二端。第二电容器1086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1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一反馈电路104的第一中间端N5的第二端。第三电阻器1083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1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二反馈电路106的第二中间端N6的第二端。第三电容器1084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1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二反馈电路106的第二中间端N6的第二端。
为了使该共振设备100充当共振器,第一反馈电路104中的第一中间端N5上的第一等效阻抗实质上等于第二反馈电路106中的第二中间端N6上的第二等效阻抗。换言之,第一等效阻抗和第二等效阻抗两者都设计为具有相同的电阻RP1和相同的电容CP1,正如通过公式(1)和(2)说明的一样:
R1||R2||RIN1||RA=R3||RIN2=RP1 (1)
C1+C2+CIN2+CA=C3+CIN1=CP1 (2)
在公式(1)和(2)中,R1表示第一反馈电路104中的第一电阻器1042的电阻,R2表示第一反馈电路104中的第二电阻器1044的电阻,RIN1表示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二电阻器1085的电阻,RA表示第一反馈电路104中的第三电阻器1046的电阻,R3表示第二反馈电路106中的电阻器1068的电阻,RIN2表示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三电阻器1083的电阻,C1表示第二反馈电路106中的第一电容器1062的电容,C2表示第二反馈电路106中的第二电容器1064的电容,CIN2表示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三电容器1084的电容,CA表示第二反馈电路106中的第三电容器1066的电容,C3表示第一反馈电路中的电容器1048的电容,以及CIN1表示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二电容器1086的电容。
那么,从输入信号Vin1至输出信号Vout1的传递函数(也就是,Vout1/Vin1)可以通过如下公式(3)说明:
其中,C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一电容器1082的电容,R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一电阻器1081的电阻。根据公式(3),传递函数Vout1/Vin1的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104和第二反馈电路106控制,传递函数Vout1/Vin1的分子在分母确定以后,由增益调整电路108调整。换言之,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104中的第一电阻器1042的电阻R1,第一反馈电路104中的第二电阻器1044的电阻R2,第二反馈电路106中的第一电容器1062的电容C1,和第二反馈电路106中的第二电容器1064的电容C2确定。分子由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一电容器1082的电容CIN,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一电阻器1081的电阻RIN,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二电阻器1085的电阻RIN1,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二电容器1086的电容CIN1,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三电阻器1083的电阻RIN2,和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三电容器1084的电容CIN2调整。
更具体地,根据本实施例,在分母确定以后,分子中的s2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一电容器1082的电容CIN和第三电容器1084的电容CIN2控制。分子中的s1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二电容器1086的电容CIN1、第一电容器1082的电容CIN、第三电阻器1083的电阻RIN2和第一电阻器1081的电阻RIN控制。s0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二电阻器1085的电阻RIN1和第一电阻器1081的电阻RIN控制。于是,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共振设备100中的更多的组件可以用来控制共振设备100的传递函数Vout1/Vin1,因此共振设备100是宽调谐范围的共振器。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可调谐组件(也就是,增益调整电路108中的第一电阻器1081和第一电容器1082)直接连接至放大电路102的第一输入端N1,其中第一输入端N1虚拟接地。这样的连接可以减小对输入信号Vin1的影响,这是因为当调整第一电阻器1081和第一电容器1082时,在第一输入端N1处的电压摆幅几乎为0。于是,共振设备100的线性度也可以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馈电路104中的第三电阻器1046和第二反馈电路106中的第三电容器1066可以辅助使第一反馈电路104中的第一中间端N5上的等效阻抗实质上等于第二反馈电路106中的第二中间端N6上的第二等效阻抗,因此第三电阻器1046和第三电容器1066在本实施例中是可选组件。
请参考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共振设备200结构示意图。该共振设备200包括:放大电路202、第一反馈电路204、第二反馈电路206和增益调整电路208。在本实施例中,放大电路202、第一反馈电路204和第二反馈电路206分别相似于以上提及的放大电路102、第一反馈电路104和第二反馈电路106,因此出于简洁省略这一部分的细节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增益调整电路208包括:电阻器2081,第一电容器2082和第二电容器2083。电阻器2081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2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202的第一输入端N7的第二端。第一电容器2082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2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202的第一输入端N7的第二端。第二电容器2083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2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二反馈电路206的第二中间端N12的第二端。
为了使该共振设备200充当共振器,第一反馈电路204中的第一中间端N11上的第一等效阻抗实质上等于第二反馈电路206中的第二中间端N12上的第二等效阻抗。换言之,第一等效阻抗和第二等效阻抗两者都设计为具有相同的电阻RP2和相同的电容CP2,正如以下的公式(4)和(5)说明的一样:
R1||R2||RA=R3=RP2 (4)
C1+C2+CIN2+CA=C3=CP2 (5)
在公式(4)和(5)中,R1表示第一反馈电路204中的第一电阻器2042的电阻,R2表示第一反馈电路204中的第二电阻器2044的电阻,RA表示第一反馈电路204中的第三电阻器2046的电阻,R3表示第二反馈电路206中的电阻器2068的电阻,C1表示第二反馈电路206中的第一电容器2062的电容,C2表示第二反馈电路206中的第二电容器2064的电容,CIN2表示增益调整电路208中的第二电容器2083的电容,CA表示第二反馈电路206中的第三电容器2066的电容,C3表示第一反馈电路204中的电容器2048的电容。
那么,从输入信号Vin2至输出信号Vout2的传递函数(也就是,Vout2/Vin2)可以通过如下公式(6)说明:
其中,C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208中的第一电容器2082的电容,R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208中的电阻器2081的电阻。根据公式(6),传递函数Vout2/Vin2的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204和第二反馈电路206控制,传递函数Vout2/Vin2的分子在分母确定以后,由增益调整电路208调整。换言之,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204中的第一电阻器2042的电阻R1,第一反馈电路204中的第二电阻器2044的电阻R2,第二反馈电路206中的第一电容器2062的电容C1,和第二反馈电路206中的第二电容器2064的电容C2确定。分子由增益调整电路208中的第一电容器2082的电容CIN,增益调整电路208中的电阻器2081的电阻RIN,和增益调整电路208中的第二电容器2083的电容CIN2调整。
更特别地,根据本实施例,在分母确定以后,分子中的s2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208中的第一电容器2082的电容CIN和第二电容器2083的电容CIN2控制。分子中的s1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208中的第一电容器2082的电容CIN和电阻器2081的电阻RIN控制。s0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208中的电阻器2081的电阻RIN控制。于是,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共振设备200中的更多的组件可以用来控制共振设备200的传递函数Vout2/Vin2,因此共振设备200是宽调谐范围的共振器。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可调谐元件(也就是,增益调整电路208中的电阻器2081和第一电容器2082)直接连接至放大电路102的第一输入端N7,其中第一输入端N7虚拟接地。这样的连接可以减小对输入信号Vin2的影响,因为当调整电阻器2081和第一电容器2082时,在第一输入端N7处的电压摆幅几乎为0。于是,共振设备200的线性度也可以得到提高。
请参考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共振设备300的结构示意图。该共振设备300包括:放大电路302,第一反馈电路304,第二反馈电路306和增益调整电路308。在本实施例中,放大电路302,第一反馈电路304和第二反馈电路306分别相似于以上提及的放大电路102,第一反馈电路104和第二反馈电路106,因此出于简洁省略这一部分的细节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增益调整电路308包括:第一电阻器3081,电容器3082和第二电阻器3083。第一电阻器3081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3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302的第一输入端N13的第二端。电容器3082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3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302的第一输入端N13的第二端。第二电阻器3083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3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二反馈电路306的第二中间端N18的第二端。
为了使共振设备300充当共振器,第一反馈电路304中的第一中间端N17上的第一等效阻抗实质上等于第二反馈电路306中的第二中间端N18上的第二等效阻抗。换言之,第一等效阻抗和第二等效阻抗两者都设计为具有相同的电阻RP3和相同的电容CP3,正如以下公式(7)和(8)说明的一样:
R1||R2||RA=R3||RIN2=RP3 (7)
C1+C2+CA=C3=CP3 (8)
在公式(7)和(8)中,R1表示第一反馈电路304中的第一电阻器3042的电阻,R2表示第一反馈电路304中的第二电阻器3044的电阻,RA表示第一反馈电路304中的第三电阻器3046的电阻,R3表示第二反馈电路306中的电阻器3068的电阻,RIN2表示增益调整电路308中的第二电阻器3083的电阻,C1表示第二反馈电路306中的第一电容器3062的电容,C2表示第二反馈电路306中的第二电容器3064的电容,CA表示第二反馈电路306中的第三电容器3066的电容,C3表示第一反馈电路304中的电容器3048的电容。
那么,从输入信号Vin3至输出信号Vout3的传递函数(也就是,Vout3/Vin3)可以通过如下公式(9)说明:
其中,C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308中的电容器3082的电容,R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308中的第一电阻器3081的电阻。根据公式(9),传递函数Vout3/Vin3的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304和第二反馈电路306控制,传递函数Vout3/Vin3的分子在分母确定以后,由增益调整电路308调整。换言之,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304中的第一电阻器3042的电阻R1,第一反馈电路304中的第二电阻器3044的电阻R2,第二反馈电路306中的第一电容器3062的电容C1,和第二反馈电路306中的第二电容器3064的电容C2确定。分子由增益调整电路308中的电容器3082的电容CIN,增益调整电路308中的第一电阻器3081的电阻RIN,和增益调整电路308中的第二电阻器3083的电阻RIN调整。
更特别地,根据本实施例,在分母确定以后,分子中的s2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308中的电容器3082的电容CIN控制。分子中的s1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308中的电容器3082的电容CIN、第二电阻器3083的电阻RIN2和第一电阻器3081的电阻RIN控制。s0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308中的第一电阻器3081的电阻RIN控制。于是,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共振设备300中的更多的组件可以用来控制共振设备300的传递函数Vout3/Vin3,因此,共振设备300是宽调谐范围的共振器。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可调谐元件(也就是,增益调整电路308中的第一电阻器3081和电容器3082)直接连接至放大电路302的第一输入端N13,其中第一输入端N13虚拟接地。这样的连接可以减小对输入信号Vin3的影响,因为当调整第一电阻器3081和电容器3082时,在第一输入端N13处的电压摆幅几乎为0。于是,共振设备300的线性度也可以得到提高。
请参考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共振设备400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共振设备400包括:放大电路402,第一反馈电路404,第二反馈电路406和增益调整电路408。在本实施例中,放大电路402,第一反馈电路404和第二反馈电路406分别相似于以上提及的放大电路102,第一反馈电路104和第二反馈电路106,因此出于简洁省略这一部分的细节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增益调整电路408包括:第一电阻器4081,电容器4082和第二电阻器4083。第一电阻器4081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4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402的第一输入端N19的第二端。电容器4082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4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402的第一输入端N19的第二端。第二电阻器4083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4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一反馈电路404的第一中间端N23的第二端。
为了使共振设备400充当共振器,第一反馈电路404中的第一中间端N23上的第一等效阻抗实质上等于第二反馈电路406中的第二中间端N24上的第二等效阻抗。换言之,第一等效阻抗和第二等效阻抗两者都设计为具有相同的电阻RP4和相同的电容CP4,正如以下公式(10)和(11)说明的一样:
R1||R2||RIN1||RA=R3=RP4 (10)
C1+C2+CA=C3=CP4 (11)
在公式(10)和(11)中,R1表示第一反馈电路404中的第一电阻器4042的电阻,R2表示第一反馈电路404中的第二电阻器4044的电阻,RIN1表示增益调整电路408中的第二电阻器4083的电阻,RA表示第一反馈电路404中的第三电阻器4046的电阻,R3表示第二反馈电路406中的电阻器4068的电阻,C1表示第二反馈电路406中的第一电容器4062的电容,C2表示第二反馈电路406中的第二电容器4064的电容,CA表示第二反馈电路406中的第三电容器4066的电容,C3表示第一反馈电路404中的电容器4048的电容。
那么,从输入信号Vin4至输出信号Vout4的传递函数(也就是,Vout4/Vin4可以通过如下公式(12)说明:
其中,C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408中的电容器4082的电容,R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408中的第一电阻器4081的电阻。根据公式(12),传递函数Vout4/Vin4的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404和第二反馈电路406控制,传递函数Vout4/Vin4的分子在分母确定以后,由增益调整电路408调整。换言之,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404中的第一电阻器4042的电阻R1,第一反馈电路404中的第二电阻器4044的电阻R2,第二反馈电路406中的第一电容器4062的电容C1,和第二反馈电路406中的第二电容器4064的电容C2确定。分子由增益调整电路408中的电容器4082的电容CIN,增益调整电路408中的第一电阻器4081的电阻RIN,和增益调整电路408中的第二电阻器4083的电阻RIN调整。
更具体的,根据本实施例,在分母确定以后,分子中的s2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408中的电容器4082的电容CIN控制。分子中的s1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408中的电容器4082的电容CIN和第一电阻器4081的电阻RIN控制。s0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408中的第二电阻器4083的电阻RIN1和第一电阻器4081的电阻RIN控制。于是,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共振设备400中的更多的组件可以用来控制共振设备400的传递函数Vout4/Vin4,因此,共振设备400是宽调谐范围的共振器。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可调谐元件(也就是,增益调整电路408中的第一电阻器4081和电容器4082)直接连接至放大电路302的第一输入端N19,其中第一输入端N19虚拟接地。这样的连接可以减小对输入信号Vin4的影响,因为当调整第一电阻器4081和电容器4082时,在第一输入端N19处的电压摆幅几乎为0。于是,共振设备400的线性度也可以得到提高。
请参考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共振设备500结构示意图。该共振设备500包括:放大电路502,第一反馈电路504,第二反馈电路506和增益调整电路508。在本实施例中,放大电路502,第一反馈电路504和第二反馈电路506分别相似于以上提及的放大电路102,第一反馈电路104和第二反馈电路106,因此出于简洁省略这一部分的细节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增益调整电路508包括:电阻器5081,第一电容器5082和第二电容器5083。电阻器5081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5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502的第一输入端N25的第二端。第一电容器5082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5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502的第一输入端N25的第二端。第二电容器5083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5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一反馈电路504的第一中间端N29的第二端。
为了使共振设备500充当共振器,第一反馈电路504中的第一中间端N29上的第一等效阻抗实质上等于第二反馈电路506中的第二中间端N30上的第二等效阻抗。换言之,第一等效阻抗和第二等效阻抗两者都设计为具有相同的电阻RP5和相同的电容CP5,正如以下公式(13)和(14)说明的一样:
R1||R2||RA=R3=RP5 (13)
C1+C2+CA=C3+CIN1=CP5 (14)
在公式(13)和(14)中,R1表示第一反馈电路504中的第一电阻器5042的电阻,R2表示第一反馈电路504中的第二电阻器5044的电阻,RA表示第一反馈电路504中的第三电阻器5046的电阻,R3表示第二反馈电路506中的电阻器5068的电阻,C1表示第二反馈电路506中的第一电容器5062的电容,C2表示第二反馈电路506中的第二电容器5064的电容,CA表示第二反馈电路506中的第三电容器5066的电容,C3表示第一反馈电路504中的电容器5048的电容,CIN1表示增益调整电路508中的第二电容器5083的电容。
那么,从输入信号Vin5至输出信号Vout5的传递函数(也就是,Vout5/Vin5)可以通过如下公式(15)说明:
其中,C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508中的第一电容器5082的电容,R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508中的电阻器5081的电阻。根据公式(15),传递函数Vout5/Vin5的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504和第二反馈电路506控制,传递函数Vout5/Vin5的分子在分母确定以后,由增益调整电路508调整。换言之,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504中的第一电阻器5042的电阻R1,第一反馈电路504中的第二电阻器5044的电阻R2,第二反馈电路506中的第一电容器5062的电容C1,和第二反馈电路506中的第二电容器5064的电容C2确定。分子由增益调整电路508中的第一电容器5082的电容CIN,增益调整电路508中的电阻器5081的电阻RIN,和增益调整电路508中的第二电容器5083的电容CIN1调整。
更具体的,根据本实施例,在分母确定以后,分子中的s2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508中的第一电容器5082的电容CIN控制。分子中的s1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508中的第二电容器5083的电容CIN1、第一电容器5082的电容CIN和电阻器5081的电阻RIN控制。s0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508中的电阻器5081的电阻RIN控制。于是,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共振设备500中的更多的组件可以用来控制共振设备500的传递函数Vout5/Vin5,因此共振设备500是宽调谐范围的共振器。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可调谐元件(也就是,增益调整电路508中的电阻器5081和第一电容器5082)直接连接至放大电路502的第一输入端N25,其中第一输入端N25虚拟接地。这样的连接可以减小对输入信号Vin5的影响,因为当调整电阻器5081和第一电容器5082时,在第一输入端N25处的电压摆幅几乎为0。于是,共振设备500的线性度也可以得到提高。
请参考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共振设备600的结构示意图。该共振设备600包括:放大电路602,第一反馈电路604,第二反馈电路606和增益调整电路608。在本实施例中,放大电路602,第一反馈电路604和第二反馈电路606分别相似于以上提及的放大电路102,第一反馈电路104和第二反馈电路106,因此出于简洁省略这一部分的细节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增益调整电路608包括:第一电阻器6081,第一电容器6082,第二电阻器6083和第二电容器6084。第一电阻器6081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6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602的第一输入端N31的第二端,第一电容器6082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6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602的第一输入端N31的第二端。第二电阻器6083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6的第一端,第二电容器6084具有耦合至第二电阻器6083的第二端N37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602的第一输入端N31的第二端。
为了使共振设备600充当共振器,第一反馈电路604中的第一中间端N35上的第一等效阻抗实质上等于第二反馈电路606中的第二中间端N36上的第二等效阻抗。换言之,第一等效阻抗和第二等效阻抗两者都设计为具有相同的电阻RP6和相同的电容CP6,正如以下公式(16)和(17)说明的一样:
R1||R2||RA=R3=RP6 (16)
C1+C2+CA=C3=CP6 (17)
在公式(16)和(17)中,R1表示第一反馈电路604中的第一电阻器6042的电阻,R2表示第一反馈电路604中的第二电阻器6044的电阻,RA表示第一反馈电路604中的第三电阻器6046的电阻,R3表示第二反馈电路606中的电阻器6068的电阻,C1表示第二反馈电路606中的第一电容器6062的电容,C2表示第二反馈电路606中的第二电容器6064的电容,CA表示第二反馈电路606中的第三电容器6066的电容,C3表示第一反馈电路604中的电容器6048的电容。
然后,如果第二电阻器6083的电阻RS与第二电容器6084的电容CS的乘积等于电阻RP6和电容CP6的乘积(也就是如下的公式(18)所示),则从输入信号Vin6至输出信号Vout6的传递函数(也就是,Vout6/Vin6)可以通过如下公式(19)说明:
RS*CS=RP6*CP6 (18)
其中,C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608中的第一电容器6082的电容,R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608中的第一电阻器6081的电阻。根据公式(19),传递函数Vout6/Vin6的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604和第二反馈电路606控制,传递函数Vout6/Vin6的分子在分母确定以后,由增益调整电路608调整。换言之,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604中的第一电阻器6042的电阻R1,第一反馈电路604中的第二电阻器6044的电阻R2,第二反馈电路606中的第一电容器6062的电容C1,和第二反馈电路606中的第二电容器6064的电容C2确定。分子由增益调整电路608中的第一电容器6082的电容CIN,增益调整电路608中的第一电阻器6081的电阻RIN,和增益调整电路608中的第二电容器6084的电容CS调整。
更具体的,根据本实施例,在分母确定以后,分子中的s2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608中的第一电容器6082的电容CIN控制。分子中的s1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608中的第二电容器6084的电容CS、第一电容器6082的电容CIN和第一电阻器6081的电阻RIN控制。s0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608中的第一电阻器6081的电阻RIN控制。于是,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共振设备600中的更多的组件可以用来控制共振设备600的传递函数Vout6/Vin6,因此,共振设备600是宽调谐范围的共振器。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可调谐元件(也就是,增益调整电路608中的第一电阻器6081、第二电阻器6083、第一电容器6082和第二电容器6084)直接连接至放大电路602的第一输入端N31,其中第一输入端N31虚拟接地。这样的连接可以减小对输入信号Vin6的影响,因为当调整第一电阻器6081、第二电阻器6083、第一电容器6082和第二电容器6084时,在第一输入端N31处的电压摆幅几乎为0。于是,共振设备600的线性度也可以得到提高。此外,第一电阻器6081、第二电阻器6083、第一电容器6082和第二电容器6084的调整不会影响/改变第一中间端N35和第二中间端N36上的阻抗。
请参考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共振设备700的结构示意图。该共振设备700包括:放大电路702,第一反馈电路704,第二反馈电路706和增益调整电路708。在本实施例中,放大电路702,第一反馈电路704和第二反馈电路706分别相似于以上提及的放大电路102,第一反馈电路104和第二反馈电路106,因此出于简洁省略这一部分的细节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增益调整电路708包括:第一电阻器7081,第一电容器7082,第二电阻器7083,第二电容器7084和第三电阻器7085。第一电阻器7081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7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702的第一输入端N38的第二端,第一电容器7082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7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702的第一输入端N38的第二端。第二电阻器7083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Vin7的第一端,第二电容器7084具有耦合至第二电阻器7083的第二端N44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702的第一输入端N38的第二端。第三电阻器7085具有耦合至第二电阻器7083的第二端N44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702的第一输入端N38的第二端。
为了使共振设备700充当共振器,第一反馈电路704中的第一中间端N42上的第一等效阻抗实质上等于第二反馈电路706中的第二中间端N43上的第二等效阻抗。换言之,第一等效阻抗和第二等效阻抗两者都设计为具有相同的电阻RP7和相同的电容CP7,正如以下公式(16)和(17)说明的一样:
R1||R2||RA=R3=RP7 (20)
C1+C2+CA=C3=CP7 (21)
在公式(20)和(21)中,R1表示第一反馈电路704中的第一电阻器7042的电阻,R2表示第一反馈电路704中的第二电阻器7044的电阻,RA表示第一反馈电路704中的第三电阻器7046的电阻,R3表示第二反馈电路706中的电阻器7068的电阻,C1表示第二反馈电路706中的第一电容器7062的电容,C2表示第二反馈电路706中的第二电容器7064的电容,CA表示第二反馈电路706中的第三电容器7066的电容,C3表示第一反馈电路704中的电容器7048的电容。
然后,如果以下的公式(22)是成立(true)的,那么从输入信号Vin7至输出信号Vout7的传递函数(也就是,Vout7/Vin7)可以通过如下公式(23)说明:
其中,RS1表示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二电阻器7083的电阻,RS2表示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三电阻器7085的电阻,CS表示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二电容器7084的电容,C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一电容器7082的电容,RIN表示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一电阻器7081的电阻。根据公式(23),传递函数Vout7/Vin7的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704和第二反馈电路706控制,传递函数Vout7/Vin7的分子在分母确定以后,由增益调整电路708调整。换言之,分母由第一反馈电路704中的第一电阻器7042的电阻R1,第一反馈电路704中的第二电阻器7044的电阻R2,第二反馈电路706中的第一电容器7062的电容C1,和第二反馈电路706中的第二电容器7064的电容C2确定。分子由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一电容器7082的电容CIN,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一电阻器7081的电阻RIN,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二电容器7084的电容CS、增益调整电路中的第二电阻器7083的电阻RS1和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三电阻器7085的电阻RS2调整。
更具体的,根据本实施例,在分母确定以后,分子中的s2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一电容器7082的电容CIN控制。分子中的s1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二电容器7084的电容CS、第一电容器7082的电容CIN、第一电阻器7081的电阻RIN、第二电阻器7083的电阻RS1和第三电阻器7085的电阻RS2控制。s0的系数由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一电阻器7081的电阻RIN、第二电阻器7083的电阻RS1和第三电阻器7085的电阻RS2控制。于是,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共振设备700中的更多的组件可以用来控制共振设备700的传递函数Vout7/Vin7,因此,共振设备700是宽调谐范围的共振器。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可调谐元件(也就是,增益调整电路708中的第一电阻器7081、第二电阻器7083、第三电阻器7085、第一电容器7082和第二电容器7084)直接连接至放大电路702的第一输入端N38,其中第一输入端N38虚拟接地。这样的连接可以减小对输入信号Vin7的影响,因为当调整第一电阻器7081、第二电阻器7083、第三电阻器7085、第一电容器7082和第二电容器7084时,在第一输入端N38处的电压摆幅几乎为0。于是,共振设备700的线性度也可以得到提高。此外,第一电阻器7081、第二电阻器7083、第三电阻器7085、第一电容器7082和第二电容器7084的调整不会影响/改变第一中间端N42和第二中间端N43上的阻抗。
需要注意的是,出于说明的目的,共振设备100、200、300、400、500、600、700被简化为分别如图1至7所示的单端型(single-ended version)。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实际上,共振设备100、200、300、400、500、600、700可以以全差分(fully-differential)设备的方式实现,并且该全差分设备也具有类似于如图1至7所示的单端型共振设备的特点和优点。例如,如果共振设备100以全差分共振设备的方式实现,该全差分共振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反馈电路104的副本、第二反馈电路106的副本和增益调整电路108的副本。放大电路102现在变为具有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的全差分放大电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反馈电路104、第二反馈电路106和增益调整电路108耦合在负向输入端(-)和正向输入端(+)之间,并且第一反馈电路104的副本、第二反馈电路106的副本和增益调整电路106的副本耦合在正向输入端(+)和负向输出端(-)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共振设备100、200、300、400、500、600、700的全差分形式的运作,因此出于简洁此处忽略细节描述。
简言之,以上实施例为具有单个运算放大器的共振器(或共振设备)。如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共振器是低成本的共振器。此外,通过安排增益调整电路耦合在输入信号和放大电路之间,和/或,耦合在输入信号与第一反馈电路和/或第二反馈电路之间,使得当前的共振器可以满足所需的可控性并且获得比传统共振器更好的线性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大电路,具有第一输入端和用于输出输出信号的输出端;
第一反馈电路,耦合在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
第二反馈电路,耦合在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以及
增益调整电路,具有用于接收输入信号的输入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一输出端;
其中,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上的第一等效阻抗等于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上的第二等效阻抗,并且所述增益调整电路用于调整从所述输入信号至所述输出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
其中,所述第一反馈电路包括:
第一电阻器,具有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一中间端的第二端;
第二电阻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一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的第二端;
电容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一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一参考电压的第二端;以及
第三电阻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一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二参考电压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第二反馈电路包括:
第一电容器,具有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二中间端的第二端;
第二电容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二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的第二端;
电阻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二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三参考电压的第二端;以及
第三电容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二中间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第四参考电压的第二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调整电路用于调整所述传递函数的分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进一步包括:耦合至参考电压的第二输入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为差分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一輸入端为所述差分运算放大器的负向输入端,所述第二输入端为所述差分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虚拟接地,且所述增益调整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直接耦合到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调整电路包括:
第一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到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第一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第二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以及
第二电容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调整电路进一步包括:
第三电阻器,具有耦合至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调整电路还具有第二输出端,该第二输出端耦合至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或者耦合至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调整电路包括:
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第一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以及
第二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或者耦合至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的第二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调整电路包括:
第一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以及
第二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或者耦合至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的第二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调整电路包括:
第一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第一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的第二端;
第二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的第二端;
第二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一反馈电路的第一中间端的第二端;
第三电阻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的第二端;以及
第三电容器,具有用于接收所述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和耦合至所述第二反馈电路的第二中间端的第二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4/467,066 US9484877B2 (en) | 2014-08-25 | 2014-08-25 | Resonating device with single operational amplifier |
US14/467,066 | 2014-08-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75929A CN105375929A (zh) | 2016-03-02 |
CN105375929B true CN105375929B (zh) | 2019-05-31 |
Family
ID=55349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790720.2A Active CN105375929B (zh) | 2014-08-25 | 2014-12-18 | 共振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84877B2 (zh) |
CN (1) | CN1053759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583962B1 (ko) | 2017-01-20 | 2023-09-27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다중 모드를 지원하는 연속시간 델타 시그마 모듈레이터 |
US11092616B2 (en) * | 2018-11-06 | 2021-08-17 | Invensense,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band-pass sensor data acquisition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77458A (zh) * | 2004-06-29 | 2007-06-06 | 模拟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连续时间的增量累加模数转换器的混合调谐电路 |
US8044718B2 (en) * | 2008-12-15 | 2011-10-25 | Stmicroelectronics S.R.L. | Integrated 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 circuit and system including the circuit |
US8497791B2 (en) * | 2011-05-20 | 2013-07-30 | Hitachi, Ltd. | Operational amplifier |
CN103326682A (zh) * | 2013-05-27 | 2013-09-25 | 苏州贝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 具有高线性度的可调运算跨导放大器 |
CN103944574A (zh) * | 2013-01-22 | 2014-07-23 | 亚德诺半导体技术公司 | 连续时间输入级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29666A (en) * | 1971-01-08 | 1973-04-24 | Cogar Corp | Dc command smoothing circuit |
FR2462062A1 (fr) | 1979-07-20 | 1981-02-06 | Petit Jean P | Codeur delta sigma a double integration analogique et codeur delta sigma a double integration numerique |
US4984292A (en) | 1988-09-28 | 1991-01-08 | Correpro (Canada) Inc. | Bandpass amplifier and receiver using bandpass amplifier |
US5392042A (en) | 1993-08-05 | 1995-02-21 | Martin Marietta Corporation | Sigma-delta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with filtration having controlled pole-zero location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US5500645A (en) | 1994-03-14 | 1996-03-19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s using multistage bandpass delta sigma modulators with arbitrary center frequency |
US5673044A (en) | 1995-08-24 | 1997-09-30 |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 Cascaded recursive transversal filter for sigma-delta modulators |
US5917440A (en) | 1996-12-31 | 1999-06-29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Implementing transmission zeroes in narrowband sigma-delta A/D converters |
US6157329A (en) | 1997-09-15 | 2000-12-05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Bandpass sigma-delta modulator employing high-Q resonator for narrowband noise suppression |
US6954159B1 (en) | 2003-07-01 | 2005-10-11 | Impinj, Inc. | Low distortion band-pass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with feed forward |
US7075468B1 (en) | 2003-10-14 | 2006-07-11 |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 Wide-bandwidth, low-latency sigma-delta modulator |
US7242336B1 (en) | 2006-03-06 | 2007-07-10 | Broadcom Corporation | Continuous-time delta-sigma ADC for a radio receiver employing 200 kHz IF |
FI20065832A0 (fi) | 2006-12-21 | 2006-12-21 | Nokia Corp | Laite käsittäen taajuusselektiivisen piirin ja menetelmä |
US7504976B1 (en) | 2007-01-31 | 2009-03-17 |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 Direct radio frequency generation using power digital-to-analog conversion |
WO2009133653A1 (ja) * | 2008-04-28 | 2009-11-05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積分器、共振器及びオーバーサンプリングa/d変換器 |
GB2461510A (en) | 2008-06-30 | 2010-01-06 | Ubidyne Inc | Reconfigurable Bandpass Delta-Sigma Modulator |
CN102171926A (zh) | 2008-09-30 | 2011-08-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谐振器以及过采样a/d变换器 |
US8013771B2 (en) | 2010-01-15 | 2011-09-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ndpass digital-to-analog conversion |
WO2011089661A1 (ja) * | 2010-01-20 | 2011-07-2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共振器、デルタシグマ変調器、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
US8791848B2 (en) | 2012-02-22 | 2014-07-29 | Mediatek Inc. | Sigma-delta modulators with excess loop delay compensation |
-
2014
- 2014-08-25 US US14/467,066 patent/US9484877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2-18 CN CN201410790720.2A patent/CN1053759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77458A (zh) * | 2004-06-29 | 2007-06-06 | 模拟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连续时间的增量累加模数转换器的混合调谐电路 |
US8044718B2 (en) * | 2008-12-15 | 2011-10-25 | Stmicroelectronics S.R.L. | Integrated 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 circuit and system including the circuit |
US8497791B2 (en) * | 2011-05-20 | 2013-07-30 | Hitachi, Ltd. | Operational amplifier |
CN103944574A (zh) * | 2013-01-22 | 2014-07-23 | 亚德诺半导体技术公司 | 连续时间输入级 |
CN103326682A (zh) * | 2013-05-27 | 2013-09-25 | 苏州贝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 具有高线性度的可调运算跨导放大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484877B2 (en) | 2016-11-01 |
CN105375929A (zh) | 2016-03-02 |
US20160056783A1 (en) | 2016-0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74755B2 (en) | Differential source follower having 6dB gain with applications to WiGig baseband filters | |
US9263993B2 (en) | Low pass filter with common-mode noise reduction | |
CN1913345B (zh) | 带有变压器负反馈的推挽放大器 | |
US9479120B2 (en) | Fully differential signal system including common mode feedback circuit | |
JP2004201319A (ja) | 差動増幅器スルーレート増大構造 | |
US6160446A (en) | Balanced differential amplifier without common-mode feedback circuit | |
CN105375929B (zh) | 共振设备 | |
CN105610403B (zh) | 基于运算放大器的电路 | |
US5708391A (en) | High frequency differential filter with CMOS control | |
KR101694075B1 (ko) | 차동 전달 임피던스 증폭기 | |
US20120286869A1 (en) | Current buffer | |
CN102215028B (zh) | 放大器 | |
CN110233600B (zh) | 放大器电路及补偿电路 | |
US20140240044A1 (en) | Dual path operational amplifier | |
CN107112962A (zh) | 有源rc滤波器 | |
EP1434348A1 (en) | Wideband common-mode regulation circuit | |
JP2010220195A (ja) | カレントコンベアベースの計器増幅器 | |
US9621116B2 (en) | Active load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 |
JPH05227061A (ja) | 増幅装置 | |
CN107172537B (zh) | 一种信号放大电路及功放设备 | |
US20140247089A1 (en) | Two Stage Source-Follower Based Filter | |
Alaybeyoğlu et al. | A new reconfigurable filter structure employing CDTA for positioning systems | |
EP2051378A1 (en) | Inductance enchancement circuit | |
JP4364714B2 (ja) | ループスルー・リターンロス回路 | |
CN117395113B (zh) | 信号解调电路、芯片和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