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2973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2973B
CN105372973B CN201510520938.0A CN201510520938A CN105372973B CN 105372973 B CN105372973 B CN 105372973B CN 201510520938 A CN201510520938 A CN 201510520938A CN 105372973 B CN105372973 B CN 1053729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ush
image carrier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209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2973A (zh
Inventor
高井隆幸
冈田拓也
川中子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372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29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2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29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3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brush; Details of cleaning brushes, e.g. fibre dens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7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parts of the cleaning unit
    • G03G21/0076Plural or sequential clean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去除感光鼓或中间转印带等像载体上的残留物的结构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洁性。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清洁刷(71、72),可去除中间转印带(21)上的二次转印后包含残留调色剂等在内的残留物;纸粉去除刷(8),具有通过粘接覆盖于原丝表面的微小粒子而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的刷毛(8b),在清洁刷(72)的带行进方向B的下游侧的位置与中间转印带21接触,去除未被清洁刷(71、72)去除的纸粉等异物。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形成于像载体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在感光鼓或中间转印带等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然后将形成于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等记录片材上。
在上述构成中,理想的情况是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全都转印到记录片材上,但实际上,一部分调色剂粒子不会被转印,而是作为残留调色剂残留在像载体上。另外,不仅仅是残留调色剂,因与纸张的接触而产生的纸粉、调色剂粒子的粉碎造成的粉状调色剂微粉、从调色剂粒子游离的外部添加剂粒子等有时也会附着在像载体上。
如果像载体的表面附着有残留调色剂、纸粉、调色剂微粉、外部添加剂粒子等,就会给之后的调色剂像形成带来障碍,所以设置清扫像载体表面的清洁部。
作为该清洁部的结构,通常是使清洁刮板或刷与旋转着的像载体抵接,从而刮取去除像载体上的残留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283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使用清洁刮板或刷虽然容易去除尺寸较大的残留调色剂(例如,μm单位),但对于远小于该残留调色剂的纸粉或外部添加剂粒子(例如,nm单位),因其微小而导致与像载体表面的附着力(范德华力等)比残留调色剂的附着力大,多数情况下无法从像载体的表面完全去除。
如果微小的纸粉或外部添加剂粒子等附着于像载体表面而固着于像载体表面,则容易在像载体表面产生所谓薄膜(フィルミング)。如果产生薄膜,就会在像载体表面产生薄膜发生部位与未发生部位之间的体积电阻值的差,由于体积电阻值的差产生转印电流的差,从而导致转印不均产生,这成为产生图像浓度不均的原因。
特别是近年来,为了应对伴随节能化的调色剂的低温定影化,使用低熔点调色剂,而且,机内温度随着打印速度上升而上升,这些因素导致,在像载体上,纸粉或外部添加剂粒子等与因机内温度的上升而容易发生熔融的调色剂微粉混合,堆积或固着而产生薄膜,而该薄膜的生长速度具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早期的薄膜产生容易导致浓度不均发生,这要求清洁性的提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去除感光鼓等像载体上的残留物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洁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将形成于表面移动的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其特征在于,具备:清洁部件,其为去除在转印后残留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残留物而设置;刷部件,其具有表面由粘接覆盖于原丝表面的微小粒子而形成凹凸形状的刷毛,该刷部件在比所述清洁部件更靠所述像载体表面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像载体接触,去除未通过所述清洁部件的去除作用而被去除的残留物。
另外,优选地,所述刷部件为旋转体,所述刷部件的旋转方向相对于所述像载体表面的移动方向为相同方向。
在此,所述刷部件的外径部的圆周速度可以和所述像载体表面的圆周速度相等。
在此,所述刷部件可通过与所述像载体的接触,从动于该像载体表面的移动而旋转。
另外,所述微小粒子可具有以与未被所述清洁部件去除的残留物相反的极性带电的带电特性。
进而,还可以具备回收被所述清洁部件去除的残留物的回收部件,所述清洁部件是具有未在原丝表面粘接有微小粒子的刷毛的旋转体,所述回收部件与旋转的清洁部件的刷毛接触,从而回收被该刷毛收进的残留物。
另外,也可以具备:移动单元,使所述刷部件和所述像载体中的至少一方朝向相对远离的方向及接近的方向移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移动单元,基于规定条件变更所述刷部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距离。
在此,所述规定条件可以为,是否到了使所述刷毛的前端部的、与所述像载体的表面的接触长度比当前增加规定增加量的规定时机,当到了所述规定时机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距离比当前缩短相当于所述增加量的量。
在此,所述控制单元可基于规定的变更条件变更所述增加量。
在此,所述规定的变更条件可以为,装置内的当前温度或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是否处于第一温度区域,在所述装置内的当前温度或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处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情况下,与处于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第二温度区域的情况相比,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增加量增大。
另外,所述规定的变更条件可以为,过去已执行的任务的平均印字率是否低于规定值,在所述平均印字率低于所述规定值的情况下,与所述平均印字率在所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相比,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增加量增大。
进而,所述控制单元可基于规定的执行条件变更所述规定时机。
在此,所述规定的执行条件可以为,装置内的当前温度或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是否处于第一温度区域,在所述装置内的当前温度或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处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情况下,与处于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第二温度区域的情况相比,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执行时机变更到提前的时期。
另外,所述刷部件可通过将未被所述清洁部件去除的、粒径小于所述微小粒子的残留物收进所述凹凸形状的凹部而从所述像载体去除。
根据上述构成,可先通过清洁部件去除像载体上的残留调色剂等残留物,接着,通过具有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的刷毛的刷部件来清扫未被清洁部件去除的残留物,例如,纸粉或外部添加剂粒子等。
与没有凹凸形状的刷毛相比,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的刷毛利用其凸的部分机械地刮取像载体上的例如纸粉等残留物的能力更高,并且,由于刷毛的表面积变得更大,收进回收这些纸粉等残留物的能力更高。而且,刷部件相对于清洁部件配置在像载体表面的移动方向下游侧,因此,可防止像载体上的大多数残留调色剂附着固着于刷部件的刷毛。
由此,能够长期保持具有凹凸形状的刷毛所带来的对纸粉或外部添加剂粒子等的较高的去除能力,防止薄膜的早期产生,从而进一步提高清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刷辊的刷毛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表示各色纵向贝塔带(ベタ帯)图案的测试图例的图;
图4是在实验机进行了耐久试验时,表示附着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碳酸钙含量的检测值的图;
图5(a)是表示整个面为均匀浓度的半色调图像例的图,(b)是表示产生了浓度不均的半色调图像例的图;
图6是在对将纸粉去除刷配置在清洁刷的带行进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构成分别进行了耐久试验时,表示附着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碳酸钙含量的检测值的图;
图7是用于对实施方式2的纸粉去除刷的位移机构结构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图7的D-D线上的位移机构的箭头方向视剖面图;
图9是在实验机上对添加了纸粉去除刷的吃进量控制的构成和未添加的构成分别进行了耐久试验时,表示附着于中间转印带表面的碳酸钙含量的检测值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控制部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由设置于控制部的刷位移部实施的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根据装置内的温度来变更刷吃进量增加量的控制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刷吃进增加量设定处理的子程序内容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考虑了印字率后的刷吃进增加量设定处理的子程序内容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根据装置内的温度来变更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执行时机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Y、1M、1C、1K 感光鼓
8、201 纸粉去除刷(刷部件)
8a 芯金
8b 刷毛
21 中间转印带
51 刷位移部
52 张数存储部
60 带清洁部
70 第一清洁部
71、72 清洁刷(清洁部件)
80 第二清洁部
81 刷原丝
82 微小粒子
200 位移机构
202 支撑辊
B 带行进方向(旋转方向)
W 带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串行式彩色打印机(以下简称“打印机”)为例,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图。
如该图所示,打印机通过公知的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具备:成像部10、中间转印部20、送纸部30、定影部40、控制部50、带清洁部60等,并与网络(例如,LAN)连接,当接受来自外部终端装置(未图示)的打印任务执行指示时,就基于该指示,执行由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构成的彩色图像的形成。下面,将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各再现色标记为Y、M、C、K,在与各再现色相关的结构部分的附图标记上添加该Y、M、C、K作为标注。
成像部10具备分别与Y~K色对应的成像单元10Y、10M、10C、10K、以及曝光部11。
成像单元10Y~10K具备: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感光鼓1Y、1M、1C、1K、沿着鼓旋转方向A配设于其周围的带电部2Y、2M、2C、2K、显影部3Y、3M、3C、3K、鼓清洁部4Y、4M、4C、4K、除静电部5Y、5M、5C、5K等,形成对应于感光鼓1Y~1K的颜色的调色剂像。
中间转印部20具备:中间转印带21、驱动辊22、从动辊23~27、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1Y、1M、1C、1K相对配置的一次转印辊28Y、28M、28C、28K、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驱动辊22相对配置的二次转印辊29等。
中间转印带21被驱动辊22、从动辊23~27等张紧架设,通过驱动辊22的旋转驱动力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带行进方向)环行。驱动辊22被未图示的电动机旋转驱动。
送纸部30具备供纸盒31、送出辊32、输送辊对33、定时辊对34等。
供纸盒31收纳作为记录片材的纸张S。送出辊32将收纳于供纸盒31的纸张S一张一张地向输送路39送出。
输送辊对33在输送路39上将送出的纸张S进一步向输送方向下游输送。定时辊对34获取将被输送的纸张S送到二次转印辊29和中间转印带21的接触位置即二次转印位置291的时机。
定影部40使定影辊和加压辊压接以确保定影夹持部,并利用加热器对定影辊进行加热,以维持定影所需要的温度。
带清洁部60配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周围,且配置在从二次转印位置291沿着带行进方向(箭头B方向)到感光鼓1Y的一次转印位置281(感光鼓1Y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一次转印辊28Y相对的位置)为止的空间内。
控制部50将来自外部终端装置的图像信号转换为Y~K色用的图像信号,生成用于驱动配置在曝光部11的各色用激光二极管(未图示)的驱动信号。通过所生成的驱动信号,从曝光部11分别射出Y色用的激光束Ly、M色用的激光束Lm、C色用的激光束Lc、K色用的激光束Lk,对感光鼓1Y~1K进行曝光扫描。
在受到该曝光扫描之前,感光鼓1Y~1K在被除静电部5Y~5K去除静电之后,通过带电部2Y~2K而均匀带电,通过激光束Ly~Lk的曝光,在感光鼓1Y~1K的周面形成静电潜像。
各静电潜像通过收纳于显影部3Y~3K的显影剂由调色剂显影。在此,使用具有负的带电极性的、平均粒径为约5~10μm左右的调色剂粒子。另外,在调色剂粒子含有用于提高带电性或流动性等的外部添加剂,例如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锆、二氧化硅等金属氧化物、钛酸锶、钛酸钡等钛酸化合物等。
一次转印辊28Y~28K被施加有正极性电压,从而在感光鼓1Y~1K和一次转印辊28Y~28K之间产生电场,通过显影而形成于感光鼓1Y~1K上的Y~K色的调色剂像受到因该电场产生的静电力的作用,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
向感光鼓1Y~1K的各色的成像动作错开时机而执行,以使所述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同一位置重叠转印。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的各色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21的环行而移动到二次转印位置291。
与上述成像动作的时机配合着,从送纸部30经由定时辊对34送来纸张S,该纸张S夹在二次转印辊29和中间转印带21之间被输送,通过因在中间转印带21和施加有正极性电压的二次转印辊29之间产生的电场而作用的静电力,中间转印带21上的各色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位置291一并被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
通过了二次转印位置291的纸张S向定影部40被输送,在通过定影夹持部时,调色剂像被加热、加压而定影在纸张S,之后,经由排出辊对40a向装置外排出。
感光鼓1Y~1K上的调色剂像中的、未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而是残留在感光鼓1Y~1K上的含有调色剂及外部添加剂等的残留物被鼓清洁部4Y~4K去除。
另外,含有未在二次转印位置291被二次转印到纸张S而是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因与纸张S接触而从纸张S附着到中间转印带21上的纸粉等的残留物被带清洁部60去除。此外,在残留物中,不仅含有残留调色剂和纸粉,还含有上述的调色剂微粉、外部添加剂粒子等。
在此,残留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基本上是微米〔μm〕单位级别,但纸粉、调色剂微粉、外部添加剂粒子大多是远小于残留调色剂的纳米〔nm〕单位级别的粒子。另外,残留调色剂中的极小一部分因受到转印时的正极性电压的电场影响而转变为与原来的负极性相反的正带电极性。
(2)带清洁部的结构
带清洁部60包括第一清洁部70、第二清洁部80、以及壳体90。在此,壳体90由绝缘性树脂等构成,将第一清洁部70和第二清洁部80等各部件收纳于内部,在面向中间转印带21的一侧具有开口部。
(2-1)第一清洁部的结构
第一清洁部70具备清洁刷71、72、回收辊73、74、输送螺杆75、刮板76、77等。
在此,清洁刷71~刮板77各自沿着中间转印带21的宽度方向(图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与带行进方向B正交的方向)形成长条状。以下,将上述中间转印带21的宽度方向称为带宽度方向W。
清洁刷71、72以清洁刷71位于清洁刷72的带行进方向B的上游侧的位置关系被配置在壳体90的开口部。
清洁刷71、72分别在芯金的外周设置刷纤维而成,向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在刷纤维的前端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滑动摩擦时,通过刷纤维的前端机械地刮取中间转印带21上的残留物。清洁刷71、72是具有在原丝的表面未粘接后述的微小粒子的刷毛的旋转体。
在清洁刷71的芯金施加有负极性的偏压,在清洁刷72的芯金施加有正极性的偏压。
由此,在清洁刷71和中间转印带21之间,产生用于使从中间转印带21朝向清洁刷71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中间转印带21上的二次转印后的残留物中的、带正电的残留调色剂的电场,因而所述残留调色剂容易被收进清洁刷71。
同样地,产生用于使从中间转印带21朝向清洁刷72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中间转印带21上的残留物中的、带负电的残留调色剂的电场,因而所述残留调色剂容易被收进清洁刷72。
回收辊73施加有负极性的偏压,以与清洁刷71接触的状态向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通过与清洁刷71接触而产生的刮取力以及由所述偏压所产生的静电力,回收被清洁刷71收进的残留调色剂等残留物。
回收辊74施加有正极性的偏压,以与清洁刷72接触的状态向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通过与清洁刷72接触而产生的刮取力以及由所述偏压产生的静电力,回收被清洁刷72收进的残留调色剂等残留物。
刮板76为薄板状部件,与回收辊73的表面抵接,刮取被回收辊73回收的残留物。所刮取的残留物通过重力落向下方。
刮板77为薄板状部件,与回收辊74的表面抵接,刮取被回收辊74回收的残留物。所刮取的残留物通过重力落向下方。
输送螺杆75配置在刮板76的正下方位置,向图中所示的方向旋转,将由刮板76、77从回收辊73、74刮掉的残留物向带宽度方向W的一端侧输送,收纳到未图示的回收箱。清洁刷、回收辊、输送螺杆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被旋转驱动。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清洁刷71、72各自的旋转方向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相同,但不限于此。清洁刷71、72中的一方或双方,也可将其旋转方向设为与上述相反的方向。
另外,虽然采用了清洁刷71、72,但只要是具有去除中间转印带21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等残留物的作用的清洁部件,则不限于刷,例如,也可采用清洁刮板。在采用清洁刮板的情况下,优选地,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反向配置清洁刮板,使清洁刮板的前端以朝向与带行进方向B相反的方向的姿态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接触,但不限于此。
第一清洁部70主要是为了去除粒径较大的残留调色剂而设置的,对于因粒径小而向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附着力大的纸粉、调色剂微粉、外部添加剂粒子等,无法完全去除,通过第一清洁部70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1表面上的粒子存在不少。
上述第一清洁部70未完全去除的残留物由第二清洁部80清扫。
(2-2)第二清洁部的结构
第二清洁部80包括清洁刷8,清洁刷8在壳体90的开口部配置在清洁刷72的带行进方向B的下游侧,沿着带宽度方向W形成长条状。
在第一清洁部70刚执行残留物的去除作用之后,清洁刷8与中间转印带21上的同一部位接触,去除纸粉、调色剂微粉、外部添加剂粒子等残留物,这些残留物尽管受到了第一清洁部70的去除作用,但通过第一清洁部70后仍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上。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纸粉、调色剂微粉、外部添加剂粒子中纸粉最多,所以,下面将清洁刷8称为纸粉去除刷8。另外,由于纸粉去除刷8将不同于第一清洁部70所去除的残留物的其他残留物作为去除对象,因此,下面有时也将其称为异物。
纸粉去除刷8在芯金8a的外周设置了由多根刷毛8b构成的刷纤维。如图2的放大示意图所示,各刷毛8b在刷原丝81的表面粘接覆盖有多个微小粒子82,从而其表面形成微小的凹凸形状。该凹凸形状的设计目的为,与没有凹凸形状的刷毛相比,通过其凸的部分,提高机械地刮取中间转印带21表面上的纸粉等异物的能力,并且,通过进一步加大刷毛8b的表面积,提高将纸粉等异物收进凹部进行保持的能力。作为粘接覆盖有该微小粒子的刷,例如可采用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2-139488号)所记载的刷。
作为刷原丝81的材料,例如可使用由聚酯系树脂等合成纤维构成的具有挠性的材料。
作为微小粒子82的材料,优选莫氏硬度比作为纸粉主要成分的碳酸钙的莫氏硬度(=3)更高的材料,例如,可使用莫氏硬度为9的氧化硅或氧化铝等。此外,将微小粒子82粘接覆盖于刷原丝81的表面的方法可使用上述公报记载的方法,但只要是具有通过粘接覆盖而形成有凹凸形状的刷毛8b的纸粉去除刷8即可,也可以使用采取不同于上述公报的方法而制造的纸粉去除刷8。
在此,微小粒子82所使用的材料优选为,具有绝缘性,通过与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滑擦,带有与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1上的纸粉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带电特性。这是因为,通过静电力能够将纸粉保持在刷毛8b。此外,在不管有无静电力作用,都要能够维持清洁性的情况下,不限于相反的极性,例如也可使用相同极性的材料。
微小粒子82的平均粒径优选为,比nm单位的纸粉等的直径大,且比残留调色剂中的、因粉碎等而变形为比原来直径稍小的调色剂粒子(1~2μm程度的粒子)小的值,例如将上限设为1μm。
优选将上限设为1μm的理由是,nm单位的纸粉等容易被收进因微小粒子82而具有凹凸形状的刷毛8b构成的刷纤维中,或者,比微小粒子82更小的纸粉等被收进刷毛8b的凹部而容易回收,另一方面,在因粉碎而变形了的调色剂粒子通过了第一清洁部70的情况下,容易由刷纤维将该调色剂粒子收进,又容易防止该调色剂粒子进入刷纤维的内部或凹部而导致堵塞。
另外,为了提升残留物的去除能力及向刷原丝81的粘接强度,微小粒子82的球形度例如优选为0.9以下。
纸粉去除刷8通过刷毛8b的前端部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接触时的与中间转印带21表面间的摩擦力,从动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而旋转。在此,纸粉去除刷8通过轴承等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未图示的机壳,以使在从动旋转时,在纸粉去除刷8的外径部(未与中间转印带21接触的刷毛8b的前端部)的圆周速度和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圆周速度之间几乎不产生速度差。
由此,能够极大地抑制纸粉去除刷8向中间转印带21表面造成的划痕或磨损。即,由于刷毛8b的表面成为凹凸形状,所以如果在纸粉去除刷8和中间转印带21间设置较大的圆周速度差,刷毛8b的凹凸形状的凸部顶点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滑动摩擦时经常刮削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若长期多次重复该刮削,就容易在中间转印带21表面产生划痕或加重磨损。
在纸粉去除刷8的刷毛8b,前端部,例如从前端起沿刷毛8b的长度方向上数mm左右的范围内的部分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接触。
如果以微观角度看该接触状态,刷毛8b从刷毛8b的前端与中间转印带21表面开始接触的时点起开始挠曲,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接触的长度逐渐增大,随着纸粉去除刷8的旋转,在刷毛8b离开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时点,该挠曲因刷毛8b的复原力而消失,恢复到原来的笔直状态,接触长度变为零。
即,对于各刷毛8b,其前端部与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接触长度在从开始接触到离开的期间时刻都在变化。以下,将刷毛8b的与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接触长度称为吃进量。
吃进量时刻变化相当于,在每一根刷毛8b因挠曲而从笔直的姿态变成倾斜的姿态,其后从该倾斜的姿态恢复到原来的笔直姿态期间,该刷毛8b的前端部的圆周速度也随着其姿态变化而时刻发生微小变化。
由于中间转印带21的环绕速度恒定,因此在从刷毛8b开始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接触到离开为止的期间,在刷毛8b的前端和中间转印带21表面之间会产生微小的速度差,由于该微小的速度差,在刷毛8b作用着剪切性地刮取中间转印带21表面上的异物的力。通过该刮取力,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上,未被清洁刷71、72去除的纸粉、调色剂微粉等异物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被去除。去除的异物几乎都被回收在由多根刷毛8b构成的刷纤维中。
通过纸粉去除刷8从动于中间转印带21而旋转的结构,能够尽可能地减小两者间的圆周速度差,与在两者间设定较大的圆周速度差的结构相比,即使使用具有微小粒子82的凹凸形状的刷毛8b,也能够抑制容易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产生划痕或磨损。
通过具备第一清洁部70和第二清洁部80,能够提高清洁性,该清洁性提高的事实可通过以下的实验结果来验证。
(3)实施例的实验结果
作为一个实施例,制作如下设定的实验机,用以评价中间转印带21的清洁性,下面对其评价结果进行说明。
作为中间转印带21,使用了由PI(聚酰亚胺)成形的体积电阻率为1×108Ω·cm的带。中间转印带21的厚度为80μm,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速度设为500mm/sec。
清洁刷71、72分别通过将直毛原丝制成纤度220T/96F、密度430KF、原丝长度4mm的形态而成,该直毛原丝由导电性的聚酰胺系合成纤维构成。
在与中间转印带21接触的部分,清洁刷71、72的旋转方向设为带行进方向B的相反方向(反向),外径部(未与中间转印带21接触的刷毛的前端部)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500mm/sec。清洁刷71、72分别被配置成对中间转印带21的吃进量(最大值)为1mm,电阻值设为1×108Ω·cm。
在带行进方向B的上游侧的清洁刷71上,通过恒压控制施加有-200V的偏压,而在带行进方向B的下游侧的清洁刷72上,通过恒压控制施加有+200V的偏压。
另一方面,纸粉去除刷8采用具有如下刷毛8b的刷,即,将由聚酰胺系合成纤维构成的直毛原丝81制成纤度220T/96F、密度430KF、原丝长度5mm的形态,在该直毛原丝81粘接覆盖平均粒径为0.5μm、平均球形度为0.75的氧化硅粒子作为微小粒子82。纸粉去除刷8的电阻值设为1×1010Ω·cm。
纸粉去除刷8配置成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吃进量(最大值)为1mm,且被旋转自如地支承,通过与中间转印带21的摩擦力而从动于中间转印带21进行旋转。此外,纸粉去除刷8的电位条件是接地,具体而言,纸粉去除刷8的芯金8a被接地。
在进行了上述设定的实验机中,实施了如下的耐久试验:将如图3所示的各色纵向贝塔带图案的测试图打印在Mondi彩色打印纸、A4大小、90g/m2的纸张上,一张一张地连续打印(打印)合计100万张。
在此,图3所示的箭头方向为纸张S的输送方向,相当于二次转印位置291上中间转印带21的带行进方向B,该方向成为纵向。纵向贝塔带图案91Y~91K在纸张S上沿与其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于隔开间隔的位置,没有形成纵向贝塔带图案91Y~91K的部分成为非图像形成区域92。
在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位置291时,纸张S中直接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接触的非图像形成区域92表面的纸粉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如果不去除该纸粉,随着打印张数增加,纸粉就会堆积、固着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由此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产生薄膜。
如果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产生薄膜,其发生区域的体积电阻值较未发生区域上升,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上将会混杂体积电阻值不同的部位,每个体积电阻值不同的部位都会在转印电流上产生差别,容易发生形成图像的浓度不均。
图4是表示在进行了上述耐久试验的情况下测定了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中对应于非图像形成区域92的带部分附着了多少纸粉的结果的图,横轴表示打印张数,纵轴表示作为纸粉的主要成分的碳酸钙含量的检测值(Ca检测值)。打印张数以1000张作为单位表示。下面,用该单位K表示打印张数。例如,如果打印张数为10万张,则称为100K,如果是100万张,则称为1000K。
碳酸钙的含量使用岛津制作所制的波长色散型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XRF-1800进行了检测。碳酸钙含量的Ca检测值越大,表示纸粉的量越多。
此外,为了进行比较,在图4中对没有配置纸粉去除刷8的结构(比较例1)的测定结果也进行了表示。实线的曲线表示的是实施例的测定结果,双点划线的曲线表示的是比较例1的测定结果。
如图4所示,在比较例1中,判明在打印张数到100K之前Ca检测值已超过0.5。在本实验机中,在实施图像形成时的屏幕处理例如抖动处理等灰度修正处理的情况下,将被打印的形成图像的浓度不均的可容许范围的Ca检测值上限预先设定为0.5,不实施屏幕处理时的上限预先设定为0.35。在以此为前提的情况下,在比较例1中,在100K的较早阶段,浓度不均就已超过容许范围,让用户看出画质劣化。
图5是示意图,表示在上述耐久试验后,将整个面都为均匀浓度的半色调图像打印在了纸张S上时,因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产生薄膜而在形成图像上产生浓度不均的情形,(a)表示的是均匀浓度的半色调图像,(b)表示的是产生了浓度不均的图像。图5(b)所示的区域93表示的是形成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中产生了薄膜的部位的图像部分,可知其浓度比区域93以外的部分浅。
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中产生了薄膜的部位,由于体积电阻值上升,转印电流比未产生薄膜的部位减小相当于上升程度的量,从中间转印带21向纸张S的调色剂像的转印率下降,形成于纸张S上的调色剂像的浓度比原来的浓度变浅。
与此相对地,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实线的曲线)中,到打印张数达到1000K为止的期间,Ca检测值都被抑制在0.35以下,即使在形成图像上发生了浓度不均,也在容许范围内。由此,能够防止发生如图5(b)所示的明显的浓度不均,在打印张数达到1000K为止的这种极长的期间均能够维持良好的画质。
进而,将实验机设置成将纸粉去除刷8的配置位置变更到清洁刷71的带行进方向B的上游侧的(比较例2),执行与上述相同条件的耐久试验,将测定的Ca检测值表示在图6中。
在图6中,实线的曲线表示的是实施例,双点划线的曲线表示的是比较例2。如图所示,可知,比较例2与实施例相比,Ca检测值大幅地增大。认为这是由于如下原因。
即,纸粉去除刷8配置在清洁刷71的带行进方向B的上游侧。由此,二次转印后的许多残留调色剂附着在纸粉去除刷8的刷毛8b,导致粘接覆盖于刷原丝81的微小粒子82被残留调色剂粒子覆盖,导致微小粒子82的凹凸形状产生的对纸粉等的刮取力提前下降,而且,下游侧的清洁刷71是刷原丝的表面没有粘接覆盖微小粒子82的通常的刷,因此无法去除纸粉等纳米单位的残留物。
由图6的实验结果可知,纸粉去除刷8和清洁刷71需要被设置成纸粉去除刷8配置在清洁刷71的带行进方向B的下游侧的位置关系。
如上所述,通过采取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先由清洁刷71、72清扫中间转印带21上的二次转印后的残留物(主要为残留调色剂),接下来,能够由配置在清洁刷71、72的带行进方向B的下游侧且具有在刷原丝81上粘接覆盖有微小粒子82的刷毛8b的纸粉去除刷8来清扫未被清洁刷71、72去除的、大小比残留调色剂小的异物,例如纸粉或调色剂微粉、外部添加剂粒子等。
与没有凹凸形状的刷毛相比,表面呈凹凸形状的刷毛8b通过其凸的部分提高了机械地刮取中间转印带21上的例如纸粉等异物的能力,并且,通过进一步增大刷毛8b的表面积,提高了将所述纸粉等异物收进回收的能力。
而且,通过将纸粉去除刷8配置在清洁刷71、72的带行进方向B的下游侧,防止中间转印带21上的许多残留调色剂附着固着在纸粉去除刷8的刷毛8b。
由此,能够长期保持因具有凹凸形状的刷毛8b而产生的对于纸粉或外部添加剂粒子等的高去除能力,防止薄膜的提前产生,进一步提高清洁性。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纸粉去除刷8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远近方向上的位置不变(固定),但在本实施方式2中,使其位置可变,进行基于累积打印次数等规定条件使纸粉去除刷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吃进量大小增加的控制,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不同。下面,为了避免重复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内容省略其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元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1)纸粉去除刷的位移机构的结构
图7是用于对实施方式2的纸粉去除刷的位移机构的结构例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图7中D-D线的位移机构的箭头方向剖面图。
如图7、图8所示,位移机构200具备纸粉去除刷201、支撑辊202、定位滚轮203、压缩弹簧204、偏心凸轮205、齿轮206、电动机207。
纸粉去除刷201配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侧,支撑辊202配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背面侧,纸粉去除刷201和支撑辊202夹着中间转印带21相对配置。在此,纸粉去除刷201和其旋转轴210一体旋转,但支撑辊202相对于其旋转轴220可自如旋转。
定位滚轮203分别嵌入纸粉去除刷201的旋转轴210的带宽度方向W的两端侧。各定位滚轮203由以旋转轴210的轴心为中心具有固定大小的半径的圆形板状部件构成,具有相同形状和相同大小,相对于旋转轴210可自如旋转。
偏心凸轮205分别嵌入支撑辊202的旋转轴220的带宽度方向W的两端侧。各偏心凸轮205具有相同的圆盘状的形状和相同的大小,被固定于旋转轴220。
分别在带宽度方向W的两端侧预先确定定位滚轮203和偏心凸轮205在带宽度方向W上的位置,以使定位滚轮203的周面和偏心凸轮205的周面抵接。
纸粉去除刷201的旋转轴210的两端部分别与设置在装置机壳88的长孔89卡合。长孔89沿着纸粉去除刷20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带远近方向(箭头Q所示的方向)形成细长形状。纸粉去除刷201通过旋转轴210与长孔89卡合,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且能够沿带远近方向自如地滑动相当于长孔89的长度的量。
支撑辊202的旋转轴220的两端部分别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设置于装置机壳88的孔87。
压缩弹簧204对应于各自的定位滚轮203而设置,对其对应的定位滚轮203施加朝向偏心凸轮205的按压力。通过该压缩弹簧204的按压力,定位滚轮203总是被按压在偏心凸轮205。
齿轮206为蜗轮,嵌入支撑辊202的旋转轴220的一端进行固定,与设置在电动机207的旋转驱动轴270的蜗杆271啮合,构成蜗杆齿轮。
在这种结构中,如果电动机207被驱动,其驱动力经由旋转驱动轴270、齿轮206、旋转轴220传递到偏心凸轮205,偏心凸轮205旋转与电动机的旋转驱动轴270的旋转角相应的角度。即使偏心凸轮205旋转,在箭头Q所示的方向上,支撑辊202和中间转印带21的位置也不变,但定位滚轮203相对于支撑辊202的间隔会发生变化。改变该间隔等于改变纸粉去除刷20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远近方向上(箭头Q所示的方向)的位置。
纸粉去除刷201越接近中间转印带21,刷毛8b的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抵接的部分的长度变得越长,即,吃进量变得越大。
因此,如果通过实验等先求出电动机207的旋转角和纸粉去除刷20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吃进量(下称“刷吃进量”)大小之间的关系,例如,像距基准的旋转角为5°时刷吃进量为X1、在10°时为X2(>X1)、在15°时为X3(>X2)这样的对应关系,就能够判断使刷吃进量比当前增加X所需要的电动机207的旋转角Y。
此外,在电动机207停止后,由于压缩弹簧204的按压力,与到此为止的旋转方向相反方向的旋转力从偏心凸轮205经由旋转轴220向齿轮206传递,但由于齿轮206构成蜗杆齿轮,因此齿轮206不会反向旋转,偏心凸轮205也不会反向旋转。
采用使用这种位移机构使刷吃进量可变的目的是,进一步降低向中间转印带21的纸粉等异物的附着量,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止薄膜产生的效果。
即,如果采用不改变纸粉去除刷201的位置的结构,只有纸粉去除刷201的刷毛8b的前端部分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长期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纸粉等一点点地附着固着于覆盖在刷毛8b前端的微小粒子82上的情况容易发生,则对微小粒子82的刮取能力会逐渐比初始状态(刚使用时)降低,向中间转印带21的纸粉等异物的附着量逐渐增加,随着接近纸粉去除刷201的使用寿命,容易产生薄膜。
这种刮取能力的下降,源于只有刷毛8b的前端部分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长期接触。
因此,在刮取能力下降了某种程度的时点,使纸粉去除刷201的吃进量比之前增大,从刷毛8b的前端稍微接近根部,使尚未固着有太多纸粉等的覆盖有微小粒子82的部分也能够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接触,这样,刮取能力就比刷吃进量增加之前提高,所以,在达到使用寿命为止的期间能够防止刮取能力持续下降。
因此,先通过实验等求出刮取能力在满足什么条件时下降什么程度,在满足该条件时,进行使刷吃进量增加预先设定的量的控制,进一步降低向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纸粉等异物的附着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规定条件,采用累积打印张数。
图9是表示分别对在上述实验机中添加及未添加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结构进行了与上述相同条件的耐久试验的情况下,附着于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碳酸钙含量的检测值的图。
此外,各结构在耐久试验的开始时,刷吃进量均为1mm,在添加了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的结构中,进行打印张数每达到100K,就使刷吃进量增加0.1mm的控制。
如图所示,在未添加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的结构(双点划线的曲线)中,在打印张数达到1000K的时点,Ca检测值变成比上限0.35稍小的值。如上所述,该值虽然处于薄膜造成的浓度不均不被用户识别的范围内,但已接近上限,且虽然平缓,但具有上升趋势。
相比之下,在添加了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的结构(实线的曲线)中,在打印张数达到1000K的时点,Ca检测值被抑制到0.2,该值比上限0.35小很多,且没有上升趋势,而是稳定在一定值。由此可知,通过添加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能够进一步降低向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的纸粉等异物的附着量。
向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纸粉等的附着量少,薄膜的成长速度就慢,将延迟浓度不均的发生,因此,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特别适合在更长的期间要求稳定高画质的、例如在所谓批量打印领域等使用的产品中应用。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采用以凸轮和蜗杆齿轮对刷吃进量进行可变控制的结构,但只要是能够使纸粉去除刷201和中间转印带21向相对远离的方向及接近的方向(远近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即可。例如,位移机构也可以是,通过丝杠机构使纸粉去除刷201和中间转印带21中的一方朝向接近另一方的方向移动相当于该丝杠的旋转量的距离。
(2)控制部的结构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控制部50的结构的图。
如图所示,控制部50包括刷位移部51和张数存储部52。
刷位移部51控制电动机207,从而控制纸粉去除刷20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吃进量。
张数存储部52为非易失性存储部,存储有累积打印张数P的数据。累积打印张数P表示的是在到当前为止执行的过去全部打印任务中已打印的纸张S的累积张数(合计数),如后所述,每结束对一张纸张S的打印动作,都由刷位移部51进行更新。
(3)纸粉去除刷的吃进量增加控制的处理内容
图11是表示刷位移部51实现的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每执行一次对一张纸张S的打印动作,该处理都被未图示的主程序调用出来执行。
如图所示,刷位移部51获取累积打印张数P(步骤S1)。该获取通过读取当前存储于张数存储部52的累积打印张数P的数据来进行。
判断所获取的累积打印张数P是否等于以规定值的倍数来表示的数值中的任一个(步骤S2)。规定值为预先设定的一定值,例如100K,判断累积打印张数P是否等于该一定值的倍数即100K、200K、300K···中的任一个。
如果判断为累积打印张数P是等于规定值的倍数的值(步骤S2中“是”),就进行使刷吃进量比当前增加规定量例如0.1mm的控制(步骤S3),然后移至步骤S4。该刷吃进量的增加,通过使电动机207旋转使刷吃进量增加规定量所需要的旋转角,从而使纸粉去除刷201和中间转印带21之间的距离比当前缩短相当于该增加量的量来进行。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累积打印张数P不是规定值的倍数(步骤S2中,“否”),就跳过步骤S3(不执行),移至步骤S4。
在步骤S4中,判断对一张纸张S的打印动作是否已结束。当判断为对一张纸张S的打印动作结束时(步骤S4中,“是”),就将在当前的累积打印张数P加上1的值作为新的累积打印张数P,将其更新保存于张数存储部52(步骤S5),然后返回。
由此,每当累积打印张数P达到以规定值的倍数来表示的数值时,都使刷吃进量增加规定的增加量,能够长期保持纸粉去除刷201对纸粉等异物的去除效果。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根据累积打印张数P的大小来判断是否达到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执行时机,但不限于此。可采用能够判断是否达到使刷吃进量比当前增大的适当规定时机的条件。
例如,将打印任务的执行时间累积起来作为累积打印执行时间,或将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时间或旋转数累积起来作为累积带驱动时间,当每次累积打印执行时间或累积带驱动时间达到规定值时,可作为上述规定时机。另外,也可采用与打印机的运转无关的一定周期,例如每经过一个月时,作为上述规定时机。也可采用上述中的任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合。
(4)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变形例1
在上述说明中,每次进行增加控制时,都将刷吃进量的增加量设定为恒定的规定量,但不限于恒定值。例如,也可基于装置内的温度,具体而言,基于中间转印带21的温度或其周边的温度高低来变更所述增加量。
例如在打印机使用低熔点调色剂的情况下,如果装置内的温度升高,则与温度低时相比,调色剂微粉或外部添加剂粒子等更容易通过熔融而与纸粉等一起固着于中间转印带21。这意味着,在装置内的温度高时,与温度低时相比,固着到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调色剂微粉等的量增多,薄膜的成长速度上升。
要抑制装置内的温度升高时的薄膜的成长速度的上升,只要使对调色剂微粉等的去除能力比装置内的温度低时高即可。为了提高对调色剂微粉等的去除能力,如上所述,只要进一步增大刷吃进量即可,但如果过大,纸粉去除刷201的刷毛8b对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刮取力就会过强,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容易被刷毛8b磨损。
因此,在执行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时,在装置内的温度处于比高温区域低的温度区域(非高温区域)的情况下,将所述增加量设定为基准值(在上述例子中,0.1mm),而在处于高温区域的情况下,将所述增加量变更为大于基准值的值(例如,0.15mm),由此,能够进行适合装置内温度的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
装置内的温度由图10所示的温度传感器208进行检测,该检测值被发送到刷位移部51。温度传感器208例如配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周边空间。
图12的流程图表示,根据装置内的温度来变更刷吃进量的增加量的控制的处理内容,其执行步骤S11、S12来代替图11所示的步骤S3,这一点与图11所示的处理内容不同。下面,以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即,如果判断为累积打印张数P等于规定值的倍数(步骤S2中,“是”),就执行刷吃进增加量设定处理(步骤S11)。
图13是表示刷吃进增加量设定处理的子程序内容的流程图。
如图所示,首先获取当前的装置内的温度T(步骤S21)。温度T的获取通过接收温度传感器208的检测值来进行。
判断装置内的温度T是否处于高温区域(步骤S22)。该高温区域为规定温度例如30℃以上的温度区域,在装置内的温度T处于该高温区域的情况下,认为有必要将吃进量的增加量设定成大于基准值的值,预先通过实验等来确定该温度范围。
在装置内的温度T不在高温区域,即,处于非高温区域的情况下(步骤S22中,“否”),将吃进量的增加量设定为基准值(在上述例子中,0.1mm)(步骤S24),然后返回。
如果装置内的温度T处于高温区域(步骤S22中,“是”),则将在上述基准值加上正的修正值G(例如,0.05mm)所得的值即大于基准值的值设定为吃进量的增加量(步骤S23),然后返回。
返回到图12,在步骤S12中,进行使刷吃进量增加步骤S11设定的增加量的控制。该控制通过使电动机207旋转使刷吃进量增加设定的增加量所需要的旋转角来进行。
由此,每当执行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时,都设定适合当时的装置内的温度T的增加量,因此,能够更适当地进行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此外,装置内的温度不限于当前温度,例如,也可使用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装置内平均温度可设定为,对于从上次的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执行结束到当前为止的期间所执行的全部打印,在该打印执行时的装置内的温度平均值。
在上述说明中,根据装置内的温度T是否处于高温区域来进行使吃进量的增加量不同的控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预先划分三个以上不同的温度区域,使不同的吃进量的增加量与每一温度区域细致地相互对应,然后设定与检测到的装置内的温度T所属的温度区域相对应的吃进量的增加量。
另外,作为用于判断是否要进行变更吃进量的增加量的控制的规定的变更条件,不限于装置内的温度,例如,也可选用调色剂像的印字率、一次转印偏压等。
<关于调色剂像的印字率>
调色剂像的印字率是用百分比表示在一张纸张S的整体面积中形成调色剂像的部分的累计面积的比例的数值,印字率越小,在纸张S的整体面积中的调色剂像的形成部分越少,即,非图像区域多。
一张纸张S的非图像区域多意味着,在该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位置291时,在该纸张S的纸面中直接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接触的部分多,因此,与非图像区域少的情况相比,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纸粉的量变多。如果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纸粉的量多,附着固着于纸粉去除刷201的刷毛8b前端的纸粉的量也会变多,因而如上所述,刷毛8b的刮取能力容易下降。
因此,在用户要求的整个打印任务中,处于印字率小的图像打印比例多的使用环境的情况下,与处于印字率小的图像打印比例小的使用环境相比,使一次的吃进量的增加量增大,由此,能够将纸粉去除刷201对纸粉等的去除能力维持在较高的状态。
图14是表示考虑了印字率后的刷吃进增加量设定处理的子程序内容的流程图。
如图所示,获取过去的平均印字率Cr(步骤S31)。平均印字率Cr表示从上次的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执行结束到当前为止的期间所执行的全部打印的印字率平均值。
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每结束一次,对于此后执行的全部打印任务,刷位移部51求出对各纸张S的打印的印字率。印字率通过基于打印任务的图像数据,计算构成要形成调色剂像的部分的像素数相对于一张纸张S的整体面积的比例来求出。对于供打印的各纸张S求出的印字率,以对一张纸张S的打印为单位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部。
然后,在执行步骤S31时,刷位移部51从所述存储部读取从上次的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结束到当前为止的期间所执行的全部打印的印字率,进行将读出的全部印字率平均化的处理,获取平均化后的印字率作为过去的平均印字率Cr。
判断平均印字率Cr是否小于规定值(步骤S32)。该规定值预先通过实验等来确定,在平均印字率Cr小于该规定值的情况下,认为有必要将吃进量的增加量设定成大于基准值的值。
在平均印字率Cr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32中,“否”),将吃进量的增加量设定成基准值(步骤S34),然后返回。在平均印字率Cr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步骤S32中,“是”),将在基准值加上修正值G所得的值设定为吃进量的增加量(步骤S33),然后返回。
由此,例如,在印字率小的图像打印占大部分的环境中设置打印机的情况下,在执行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时,增加量可被设定成较大的值,能够根据印字率的大小来更适当地进行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
<关于一次转印偏压>
一次转印偏压是指对每个成像部10Y~10K确定隔着中间转印带21作用于一次转印辊28Y~28K和感光鼓1Y~1K之间的电场大小的转印电压或转印电流。
如果一次转印偏压的值因装置内的湿度变化而发生变动,具体而言,如果转印电流因从常湿变化到高湿环境而变得过大,就会容易发生在常湿时不从感光鼓1Y~1K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调色剂微粉或纸粉等因转印电流过大而被一次转印的情况。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调色剂微粉等的量增加意味着,附着固着于纸粉去除刷201的刷毛8b前端的调色剂微粉等的量也相应增多,因此,如上所述,刷毛8b的刮取能力容易下降。
因此,在设置于一次转印偏压容易变动,例如,设置于周边湿度容易变动的环境的情况下,与设置于一次转印偏压的变动小的环境中的情况相比,使一次吃进量的增加量增大,由此,能够将纸粉去除刷201对纸粉等的去除能力维持在较高的状态。
一次转印偏压的变动例如可通过电流计测定实际流过一次转印辊28Y~28K的一次转印电流来检测。
可根据一次转印偏压的值是否超过了规定值,即,是否处于过大的状态,来进行使刷吃进量的增加量不同的控制。规定值预先通过实验等来确定,在一次转印偏压超过该规定值的情况下,认为有必要将吃进量的增加量设定成大于基准值的值。
此外,作为代替直接检测一次转印偏压的控制方法,例如可以检测影响一次转印偏压变动的装置内的湿度,当检测出的湿度的变化量超过一定值时,就认为一次转印偏压的值也超过了规定值,从而使吃进量的增加量变动。
在上述说明中,基于装置内的温度T或印字率等,将吃进量的增加量设定成基准值或大于基准值的量中的任一个,但不限于增加。
例如,在过去的平均印字率Cr比规定值大某种程度即向中间转印带21的纸粉附着量相当少,并且转印效率高到某种程度即向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微粉的附着量相当少,在满足以上特殊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使刷吃进量比当前减小规定值例如0.05mm,以代替增加。上述特殊条件可看作是薄膜的成长速度极慢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能够维持一定的清洁性,则通过进行使刷吃进量比当前减小规定值的控制,能够更长期地维持纸粉去除刷8的清洁性,并能够进一步抑制刷毛8b对中间转印带21表面造成的磨损。该刷吃进量的降低控制不限于平均印字率Cr,例如,也可用于一次转印偏压。
(5)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的变形例2
在上述说明中,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在累积打印张数P达到等于规定值的倍数值时等规定的时机执行,但不限于此。也可进行基于规定的执行条件例如装置内的温度来变更该规定的执行时机的控制。其依据基于如下理由。
即,如上所述,在附着于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调色剂微粉等的量因装置内的温度变化而变动时,在打印机设置于例如温度比常温环境高的高温环境的情况下,薄膜的成长速度变得比设置于常温环境时快。因此,在高温环境下将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执行时机变更为比常温环境时还提早的时机,能够更早抑制薄膜的成长。
图15是表示根据装置内的温度来变更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执行时机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在步骤S1和S2之间执行步骤S41~S44,这一点与图11所示的处理内容不同。下面,以所述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即,在获取了累积打印张数P后(步骤S1),刷位移部51获取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Ta(步骤S41)。装置内平均温度Ta表示,对于从上次的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执行结束到当前为止的期间所执行的全部打印,在这些打印的执行中装置内温度T的平均值。
每结束一次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对于此后执行的各打印任务,刷位移部51都会利用温度传感器208检测其执行中的装置内的温度T,并以向一张纸张的打印作为单位存储到未图示的存储部。
然后,在执行步骤S41时,刷位移部51从所述存储部读取从上次的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结束到当前为止的期间所执行的全部任务的装置内的温度T,进行将读取的全部温度T平均化的处理,获取平均化后的温度作为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Ta。
如果判断为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Ta不处于高温区域,即,处于比高温区域低的温度区域(非高温区域)(步骤S42中,“否”),将规定值设定为基准值Pa,例如100K(步骤S43),移至步骤S2。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Ta处于高温区域时(步骤S42中,“是”),则将规定值设定成小于基准值Pa的值Pb,例如80K(步骤S44),移至步骤S2。
在步骤S2中,判断在步骤S1获取的累积打印张数P是否是等于在步骤S43和S44中的任一个设定的规定值(Pa或Pb)的倍数值。如果判断为累积打印张数P是等于规定值(Pa或Pb)的倍数值(步骤S2中,“是”),就执行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步骤S3)。
在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Ta处于高温区域的情况下,由于规定值被设定成比非高温区域时的基准值Pa小的值Pb,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执行时机会比非高温区域时提前相当于Pa和Pb的打印张数之差的量,因而在设置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能够更早地抑制成长速度变快的薄膜的产生。此外,上述的Pa或Pb可根据装置结构,通过实验等事先确定成适当的值。
在上述说明中,根据装置内平均温度Ta来判断是否将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执行时机比通常提前,但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判断在到一定时期之前应该执行刷吃进量的增加控制即可,例如可选用装置内的当前的温度来代替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Ta。进而,也可选用印字率或一次转印偏压等。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将刷吃进量增加控制的执行时机变更到比通常提前的时期,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如满足前述的特殊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进行将执行时机变更到比通常推迟了规定期间的时期的控制。执行时机的变更对于刷吃进量的减小控制,也同样适用。
由上述可知,在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和2,为了变更刷吃进量,执行基于累积打印张数P等规定条件变更纸粉去除刷8和中间转印带21之间的距离的控制。而且,该控制包括:基于装置内的温度等规定的变更条件变更其增加量等的控制、和基于装置内的温度等规定的执行条件变更其执行时机的控制。
本发明不限于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通过上述的刷吃进量的变更控制来清洁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所执行的像载体的清洁方法。进而,也可以将该方法作为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另外,本发明的程序可记录于例如磁带、软盘等磁盘、DVD-ROM、DVD-RAM、CD-ROM、CD-R、MO、PD等光记录介质、闪存类记录介质等计算机可读取的各种记录介质,可以以该记录介质的形态进行生产、转让等,也可以以程序的形态经由包含互联网在内的有线、无线的各种网络、广播、电子通讯线路、卫星通讯等进行传输、提供。
<变形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显然,可考虑如下所述的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纸粉去除刷8的刷毛8b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纸粉或外部添加剂粒子等异物收进保持,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在第二清洁部80设置纸粉去除刷8、和回收被纸粉去除刷8所保持的纸粉等的回收部件(未图示)。
具体而言,可考虑以下结构等:使作为回收部件的回收辊与纸粉去除刷8接触,通过该回收辊将被纸粉去除刷8保持的纸粉等回收;对纸粉去除刷8和回收部件中的至少一方施加电压,从而在纸粉去除刷8和回收部件间产生使沿从纸粉去除刷8朝向回收部件移动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到被纸粉去除刷8所保持的纸粉等异物的电场。
此外,在使回收辊与纸粉去除刷8接触的情况下,优选地,尽可能减小其摩擦力,例如,使该回收辊从动于纸粉去除刷8旋转,从而使刷毛8b的微小粒子82不会因接触时的摩擦而过早脱离刷原丝81或被磨削。在利用静电力的情况下,可使回收部件不与纸粉去除刷8接触。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纸粉去除刷8从动于中间转印带21而旋转,但不限于从动旋转,例如,也可由电动机进行旋转驱动。
在采取电动机驱动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地,进行控制,以使纸粉去除刷8的外径部(未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接触的刷毛8b的前端部)的圆周速度和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圆周速度之间的速度差处于规定的容许范围内,即,使该速度差为零,或即使存在速度差,也使其大小处于该容许范围内。该容许范围通过实验等预先确定,以使其成为在因所述速度差而在中间转印带21表面产生了些许划痕或磨损也不会影响到中间转印带21或纸粉去除刷8的使用寿命的范围内的大小。
另外,在上述图1中,纸粉去除刷8的旋转方向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移动方向为相同方向,即,以纸粉去除刷8和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接触部位为基准,在该接触部位,纸粉去除刷8的旋转方向和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移动方向相同,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如不会影响到中间转印带21和纸粉去除刷8的使用寿命的装置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使纸粉去除刷8的旋转方向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移动方向成为相反方向,以代替相同方向。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纸粉去除刷8为旋转体,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使用被固定支承的作为非旋转体的刷。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多重转印Y色~K色的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21的清洁,采用了具有纸粉去除刷8的带清洁部60,但不限于此。例如,对于各感光鼓1Y~1K,也可分别使用与带清洁部60相同结构的清洁部作为清洁器。
另外,第一清洁部70采用具有两条清洁刷71、72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去除二次转印后中间转印带21上的残留调色剂等残留物的清洁部件即可。例如,也可采用一条清洁刷、一个清洁刮板、或它们的组合等。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应用于串行式彩色打印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应用于具有执行单色图像形成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以代替彩色图像形成。
即,可采用具备清洁部件和刷部件的结构,该清洁部件是为了将形成于表面移动的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去除转印后残留在像载体上的残留物而设置的,该刷部件在清洁部件的像载体表面的移动方向下游侧与像载体接触,去除未能通过清洁部件的去除作用而被去除的纸粉等残留物。刷部件可使用通过粘接覆盖于原丝表面的微小粒子而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的刷毛。如果是具备这种清洁部件和刷部件的结构,则可通用于例如复印机、FAX、MFP(Multiple Function Peripheral)等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像载体,不限于中间转印带21,只要表面通过旋转等而移动即可。例如,也可使用中间转印鼓、感光带等作为像载体。另外,被转印体也不限于记录片材。例如,如果是在将第一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另外的第二中间转印体以后再转印到记录片材的结构,则可将第一中间转印体当作像载体,将第二中间转印体当作被转印体。
另外,如果是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热定影带上以后,再将转印在热定影带的调色剂像在定影位置同时转印定影在记录片材的结构,则也可将中间转印带当作像载体,将定影带当作被转印体。
进而,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变形例的内容分别组合在一起。
本发明可用于去除像载体上的残留物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将形成于表面移动的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其特征在于,具备:
清洁部件,其为去除在转印后残留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残留物而设置;
刷部件,其具有表面由粘接覆盖于原丝表面的微小粒子而形成凹凸形状的刷毛,该刷部件在比所述清洁部件更靠所述像载体表面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像载体接触,去除未通过所述清洁部件的去除作用而被去除的残留物,
移动单元,使所述刷部件和所述像载体中的至少一方朝向相对远离的方向及接近的方向移动;
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移动单元,基于规定条件变更所述刷部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距离,
所述规定条件为,是否到了使所述刷毛的前端部的、与所述像载体的表面的接触长度比当前增加规定增加量的规定时机,
当到了所述规定时机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距离比当前缩短相当于所述增加量的量,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规定的变更条件变更所述增加量,
所述规定的变更条件为,装置内的当前温度或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是否处于第一温度区域,
在所述装置内的当前温度或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处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情况下,与处于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第二温度区域的情况相比,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增加量增大。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将形成于表面移动的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其特征在于,具备:
清洁部件,其为去除在转印后残留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残留物而设置;
刷部件,其具有表面由粘接覆盖于原丝表面的微小粒子而形成凹凸形状的刷毛,该刷部件在比所述清洁部件更靠所述像载体表面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像载体接触,去除未通过所述清洁部件的去除作用而被去除的残留物,
移动单元,使所述刷部件和所述像载体中的至少一方朝向相对远离的方向及接近的方向移动;
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移动单元,基于规定条件变更所述刷部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距离,
所述规定条件为,是否到了使所述刷毛的前端部的、与所述像载体的表面的接触长度比当前增加规定增加量的规定时机,
当到了所述规定时机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距离比当前缩短相当于所述增加量的量,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规定的变更条件变更所述增加量,
所述规定的变更条件为,过去已执行的任务的平均印字率是否低于规定值,
在所述平均印字率低于所述规定值的情况下,与所述平均印字率在所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相比,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增加量增大。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将形成于表面移动的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其特征在于,具备:
清洁部件,其为去除在转印后残留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残留物而设置;
刷部件,其具有表面由粘接覆盖于原丝表面的微小粒子而形成凹凸形状的刷毛,该刷部件在比所述清洁部件更靠所述像载体表面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像载体接触,去除未通过所述清洁部件的去除作用而被去除的残留物,
移动单元,使所述刷部件和所述像载体中的至少一方朝向相对远离的方向及接近的方向移动;
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移动单元,基于规定条件变更所述刷部件和所述像载体之间的距离,
所述规定条件为,是否到了使所述刷毛的前端部的、与所述像载体的表面的接触长度比当前增加规定增加量的规定时机,
当到了所述规定时机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距离比当前缩短相当于所述增加量的量,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规定的执行条件变更所述规定时机,
所述规定的执行条件为,装置内的当前温度或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是否处于第一温度区域,
在所述装置内的当前温度或过去的装置内平均温度处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情况下,
与处于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第二温度区域的情况相比,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执行时机变更到提前的时期。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刷部件为旋转体,
所述刷部件的旋转方向相对于所述像载体表面的移动方向为相同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刷部件的外径部的圆周速度和所述像载体表面的圆周速度相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刷部件通过与所述像载体的接触,从动于该像载体表面的移动而旋转。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小粒子具有以与未被所述清洁部件去除的残留物相反的极性带电的带电特性。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回收被所述清洁部件去除的残留物的回收部件,
所述清洁部件是具有未在原丝表面粘接有微小粒子的刷毛的旋转体,
所述回收部件与旋转的清洁部件的刷毛接触,从而回收被该刷毛收进的残留物。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刷部件通过将未被所述清洁部件去除的、粒径小于所述微小粒子的残留物收进所述凹凸形状的凹部而从所述像载体去除。
CN201510520938.0A 2014-08-21 2015-08-21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3729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8676A JP6123755B2 (ja) 2014-08-21 2014-08-2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68676 2014-08-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2973A CN105372973A (zh) 2016-03-02
CN105372973B true CN105372973B (zh) 2018-05-08

Family

ID=55348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20938.0A Active CN105372973B (zh) 2014-08-21 2015-08-2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17595B2 (zh)
JP (1) JP6123755B2 (zh)
CN (1) CN1053729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9832B2 (ja) * 2015-07-02 2019-09-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23802A (ja) * 1992-05-19 1993-12-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670631A (zh) * 2004-03-19 2005-09-21 株式会社东芝 成像设备
JP2007193255A (ja) * 2006-01-23 2007-08-02 Fuji Xerox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39488A (ja) * 2010-12-14 2012-07-26 Toei Sangyo Kk ブラシ、ブラシの製造方法、クリーニングシステム、化学物質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CN104238327A (zh) * 2013-06-11 2014-12-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清洁刷、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95289A (ja) 1988-05-24 1989-11-28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H0422763U (zh) * 1990-06-15 1992-02-25
JPH04190385A (ja) * 1990-11-26 1992-07-08 Fujitsu Ltd 電子写真記録装置用クリーニングブラシ
JPH1091048A (ja) * 1996-09-12 1998-04-10 Toshiba Corp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63826A (ja) * 2001-06-06 2002-12-18 Unitica Fibers Ltd 導電糸
JP2005234044A (ja) * 2004-02-17 2005-09-0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257362B2 (en) * 2005-03-29 2007-08-14 Xerox Corporation Photoreceptor abrader for LCM
JP4826229B2 (ja) * 2005-11-24 2011-1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29661B2 (ja) 2006-04-03 2011-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67443B2 (ja) * 2006-05-08 2012-07-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37292B2 (ja) * 2007-10-09 2012-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像担持体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87016B2 (ja) 2008-06-16 2013-04-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0448A (ja) 2009-01-09 2010-07-22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像担持体ユニット
JP2010256454A (ja) 2009-04-22 2010-11-11 Toei Sangyo Kk クリーナー、クリーニング製品及びクリーニングブラシ
JP2011128363A (ja) 2009-12-17 2011-06-30 Ricoh Co Ltd フィルミング除去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800221B2 (ja) * 2011-09-05 2015-10-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74957B2 (ja) 2011-09-08 2016-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20598B2 (ja) 2012-02-28 2017-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23802A (ja) * 1992-05-19 1993-12-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670631A (zh) * 2004-03-19 2005-09-21 株式会社东芝 成像设备
JP2007193255A (ja) * 2006-01-23 2007-08-02 Fuji Xerox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39488A (ja) * 2010-12-14 2012-07-26 Toei Sangyo Kk ブラシ、ブラシの製造方法、クリーニングシステム、化学物質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CN104238327A (zh) * 2013-06-11 2014-12-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清洁刷、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45320A (ja) 2016-04-04
CN105372973A (zh) 2016-03-02
US20160054700A1 (en) 2016-02-25
JP6123755B2 (ja) 2017-05-10
US9417595B2 (en) 2016-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3312B (zh) 清洁装置,处理卡盒,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清洁方法
CN104345600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润滑剂涂布方法
JP20172114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537297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446989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
CN10274983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55096C (zh) 成像装置
JP200900327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444330B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润滑剂量调整方法
JP58108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866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2013007850A (ja) 像担持体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像担持体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632502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5972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2573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860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843747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427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CN10484999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079065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052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684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598107B2 (ja) 帯電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474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寿命予測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0991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