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1539B - 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1539B
CN105371539B CN201510262549.2A CN201510262549A CN105371539B CN 105371539 B CN105371539 B CN 105371539B CN 201510262549 A CN201510262549 A CN 201510262549A CN 105371539 B CN105371539 B CN 1053715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inlet tube
air reg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625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1539A (zh
Inventor
赵殷晙
徐范洙
朴起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371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1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1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15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1/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28F9/0275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with multiple branch pip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其包括:热交换器,其具有多个制冷剂管;分配器,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并用以将制冷剂分流到多个流动路径;多个毛细管,其从所述分配器朝向所述多个制冷剂管延伸;引导管,其用以引导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分配器;入口管,其连接于所述分配器的流入侧;以及弯折部,其设置于所述引导管和入口管之间,并用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其中,所述入口管以水平方向延伸或倾斜延伸,以引导在所述入口管中流动的二相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能够流动于所述入口管的下部。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器是用以根据用途、目的而将规定空间的空气保持为最适宜的状态的装置。一般来说,上述空气调节器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及蒸发器,通过驱动用以执行制冷剂的压缩、冷凝、膨胀及蒸发过程的制冷剂循环,能够对上述规定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上述规定空间根据使用上述空气调节器的场所而可提出多种。作为一例,在上述空气调节器配置于家庭或办公室的情况下,上述规定空间可以是家或建筑物的室内空间。另外,在上述空气调节器配置于汽车的情况下,上述规定空间可以是提供给人们搭乘的搭乘空间。
当空气调节器执行制冷运转时,设于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起到冷凝器功能,设于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执行蒸发器功能。反之,当空气调节器执行制热运转时,上述室内热交换器起到冷凝器功能,上述室外热交换器执行蒸发器功能。
图1A,图1B是示出现有的分配器及热交换器中通过的风速的趋势的示意图。
参照图1A,现有的热交换器1包括:排列成多个列的多个制冷剂管2;结合板3,与上述制冷剂管2的端部结合,并用以支撑上述制冷剂管2;以及,集管(header)4,其用以将制冷剂分流到上述制冷剂管2,或是使上述制冷剂管2中通过的制冷剂汇流。
上述集管4可根据上述制冷剂管2的排列方向而朝一方向长长地延伸。作为一例,如图所示,上述集管4以上下方向延伸。
上述热交换器1还包括分配器6。上述分配器6用以将上述热交换器1中流入的制冷剂通过多个分流管5分流到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或是使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中通过的制冷剂经过上述多个分流管5汇流。
上述分流管5可包括毛细管(capillary tube)。
上述热交换器1还包括:分配器连接管7,其用以使制冷剂流入到上述分配器6;以及,出入管8,其用以将制冷剂引导到上述热交换器1。
在如上所述的热交换器1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及制热运转时将相反地形成。以下,以上述热交换器1为“室外热交换器”的情况为一例进行说明。
当空气调节器进行制冷运转时,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执行作为冷凝器的功能。详细说,在上述压缩机中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到上述集管4并分流到多个制冷剂管2,在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中流动的过程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上述被热交换的制冷剂经过上述多个分流管5在上述分配器6汇流后,将流动到室内机侧。
反之,当空气调节器进行制热运转时,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执行作为蒸发器的功能。详细说,通过室内机后的制冷剂在通过上述分配器连接管7流入到上述分配器6。此外,制冷剂通过与上述分配器6连接的上述多个分流管5流入到上述制冷剂管2,在上述制冷剂管2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在上述集管4汇流,并流动到上述压缩机侧。
参照图1B,其按室外热交换器1的不同位置示出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中通过的风速的变化。室外热交换器1的一侧可设置有用以吹送外部空气的送风扇,根据上述送风扇的设置位置或室外热交换器周边的结构物的布置等,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中通过的外部空气的风速或风量将会不同。
图1B作为一例,其示出室外热交换器1的上部侧风速大于下部侧风速的情形。详细说,在上述送风扇设置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的上侧的情况下,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中的位于靠近上述送风扇的部分,作为一例,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的上部侧的风速大于下部侧的风速。
在此情况下,配置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的上部侧的制冷剂管2的制冷剂具有优异的热交换效率,而配置于下部侧的制冷剂管2的制冷剂的热交换效率则降低。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朝向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的上部侧延伸的分流管5的长度可短于朝向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的下部侧延伸的分流管5的长度。在此情况下,在朝向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的上部侧延伸的分流管5中流动的制冷剂量会多于在朝向上述室外热交换器1的下部侧延伸的分流管5中流动的制冷剂量。
另外,如图1A、图1B所示,现有的分配器连接管7可具有弯折的形状,并在连接于上述分配器6时朝向上方延伸。此外,上述分配器6连接于上述分配器连接管7,并朝向上方延伸。这样的布置起因于从分配器6连接于热交换器1的分流管5的设置条件或与设置有热交换器的室外机或室内机的其他结构物的干涉条件等。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上述分配器连接管7及分配器6中作用有几乎相同的重力,因此,能够防止重力根据制冷剂路径而产生相互不同的影响的现象。此外,这样的分配器6及分配器连接管7的布置等可基于空气调节器的额定负载而进行设计。其中,上述额定负载可以是与在空气调节器中循环的额定流量对应的负载。
即,在空气调节器的额定负载条件下,图1A、图1B所示的分配器的布置较为有效。
另外,当空气调节器以额定负载以外的条件,作为一例,当在低于额定负载的低负载条件下进行运转,上述热交换器发挥蒸发器功能时,根据从分配器流入到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路径而产生较大的过热度偏差。
详细说,当空气调节器以额定负载进行运转时,即,当循环有额定流量的制冷剂时,蒸发压力相对较低地形成,制冷剂的干度(dryness)较高地形成,因此,在上述分流管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稍微多些。
因此,考虑到这样的压力损失等而设计从上述分配器6传递到热交换器1的制冷剂路径的长度或位置等。作为一例,就压力损失较多的路径而言,制冷剂流量较少,因此连接于热交换器的低风速侧,而就压力损失较少的路径而言,制冷剂流量相对较多,因此连接于热交换器的高风速侧。
另外,当上述空气调节器以低于额定负载的低负载进行运转时,即,当循环有少于额定流量的低流量的制冷剂时,蒸发压力将相对较高地形成,制冷剂的干度较低地形成,因此,在上述分流管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稍微少些。
在此情况下,由于在多个分流管5中流动的各制冷剂量的差异不大,当以额定负载时的分配器及热交换器的设计为基准时,朝向热交换器的高风速侧流动的制冷剂过热较为严重,朝向热交换器的低风速侧流动的制冷剂过热则较差。
图2A示出空气调节器在额定负载运转时,热交换器按不同路径的在热交换器的入口、中间部及出口侧的温度变化和蒸发温度。可将上述蒸发温度理解为是经由热交换器的多个路径中的制冷剂汇流后的温度。
此外,图2B示出空气调节器在低负载运转时,热交换器按不同路径的在热交换器的入口、中间部及出口侧的温度变化和蒸发温度。
参照图2B,过热度按各不同的路径可定为蒸发温度和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热交换器的路径5的情况下,过热度为热交换器出口温度(约24℃)和蒸发温度(约19℃)之间的差值即约5℃,其大于其它路径上的过热度(约1~3℃)的值。
因此,根据现有技术的分配器的布置结构,热交换器按不同路径的过热度偏差较大。
其结果,当空气调节器以额定负载以外的条件进行运转时,通过热交换器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偏差严重,导致降低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性能。
另外,这样的问题除了上述热交换器1为室外热交换器的情况以外,在根据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模式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提示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效率及运转性能得以改善的空气调节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其包括:热交换器,其具有多个制冷剂管;分配器,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并用以将制冷剂分流到多个流动路径;多个毛细管,其从所述分配器朝向所述多个制冷剂管延伸;引导管,其用以引导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分配器;入口管,其连接于所述分配器的流入侧;以及弯折部,其设置于所述引导管和入口管之间,并用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其中,所述入口管以水平方向延伸或倾斜延伸,以引导在所述入口管中流动的二相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能够流动于所述入口管的下部。
并且,所述引导管以上下方向延伸,沿着所述引导管朝向上方流动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弯折部及入口管流入到所述分配器。
并且,所述分配器包括:分配器本体,其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以及管结合部,其形成所述分配器本体的一面,并具有用以结合所述多个毛细管的多个结合孔。
并且,所述多个结合孔包括:下部结合孔,其配置于所述分配器的下部,并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中形成高风速的制冷剂管连通;以及上部结合孔,其配置于所述分配器的上部,并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中形成低风速的制冷剂管连通。
并且,所述热交换器朝上下方延伸,形成所述高风速的制冷剂管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部,形成所述低风速的制冷剂管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部。
并且,从所述下部结合孔朝向形成所述高风速的制冷剂管延伸的毛细管的长度,短于从所述上部结合孔朝向形成所述低风速的制冷剂管延伸的毛细管的长度。
并且,所述入口管及所述分配器中的一个插入于另一个。
并且,所述入口管的内径(R1、R1a)大于所述分配器的流入部的内径(R2、R2a)。
并且,所述热交换器是放置于室外机的底座上侧的室外热交换器。
并且,所述入口管被设置为与所述底座平行。
并且,所述入口管相对所述室外机的底座所构成的角度被定为约大于0°且小于90°的一个值。
并且,所述热交换器是设于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
并且,所述入口管被设置为与所述室内机的前面板平行。
并且,所述入口管相对所述室内机的前面板所构成的角度被定为约大于0°且小于90°的一个值。
并且,所述入口管从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分配器向上方倾斜延伸。
并且,所述入口管从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分配器向下方倾斜延伸。
并且,所述入口管的长度形成为30mm以上。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通过改善分配器及与所述分配器连接的管结构,当热交换器发挥蒸发器的功能时,能够减少通过了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偏差。
详细说,将分配器水平或倾斜配置,以空气调节器的额定负载以外的条件,特别是在低负载条件下,能够使液相制冷剂流入到热交换器的高风速侧路径,从而能够改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并减少通过了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不同路径下的过热度偏差。
并且,在向上方延伸的引导管和与分配器连接并水平或倾斜延伸的入口管之间具有用以切换制冷剂流动方向的弯折部,当制冷剂流量较少时,可使干度较低的制冷剂向所述入口管或分配器的一侧集中,并且所述分配器的一侧连接于热交换器的高风速侧,从而可增大干度较低的制冷剂的热交换量。
并且,分配器的入口部内径形成的比入口管的内径小,以引导制冷剂的混合作用,从而能够防止从入口管流动到分配器的制冷剂的干度偏差变得过大的现象。
并且,分配器及与所述分配器连接的管结构均可适用于室外热交换器或室内热交换器侧,从而能够改善产品的利用性。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分配器及热交换器中通过的风速的趋势的示意图。
图2A及图2B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路径的、通过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温度分布的图表。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外观的示意图。
图4是概略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系统示意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通过分配器及室外热交换器的风速的趋势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分配器及连接管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分配器的管结合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分配器及入口管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入口管中的制冷剂流动的示意图。
图11A及图1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通过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按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路径的温度分布的图表。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分配器及入口管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室内机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于室内热交换器的分配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5及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分配器及入口管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入口管中的制冷剂流动的示意图。
图18及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分配器及入口管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入口管中的制冷剂流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定于所提示出的实施例,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相同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容易地提示出其它实施例。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外观的示意图,图4是概略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室外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参照图3及图4,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10包括: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机10a;以及配置于室内空间并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的室内机。
上述室外机10包括壳体11,其形成外观并内置有多个部件。上述壳体11包括:用以吸入室外空气的吸入部12;以及用以使被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后排出的排出部13。上述排出部13可形成于上述壳体11的上端部。
上述壳体11的内部包括:用以压缩制冷剂的多个压缩机110、112;气液分离器280,其用以滤出吸入于上述多个压缩机110、112的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机油分离器120、122,其分别结合于上述多个压缩机110、112的一侧,并用以从上述压缩机110、112中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机油;以及用以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200。
上述多个压缩机110、112和气液分离器280及室外热交换器200可设置于上述室外机10的底座15的上侧。上述底座15构成上述室外机10的底面,并形成大致垂直于重力的面。
上述室外机10还包括制冷剂管,其用以引导上述室外机10中循环的制冷剂,即上述多个压缩机110、112和气液分离器280及室外热交换器200中流动的制冷剂。
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一侧可设置有:分配器230,其在空气调节器的制热运转时,用以将制冷剂分流到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引导管221,其用以使制冷剂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以及,多个毛细管207,其作为从上述分配器230按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各不同的路径延伸的分流管。此时,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可执行作为蒸发器的功能。
上述分配器230可被设置为相对上述底座15的一面沿水平方向延伸。与此相关的将参照附图进行后述。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系统示意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通过分配器及室外热交换器的风速的趋势的示意图。
参照图5及图6,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10包括:配置于室外的室外机10a;以及配置于室内的室内机30(参照图13)。上述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器300(参照图13),其用以与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图2中示出上述室外机的结构。
上述空气调节器10包括:多个压缩机110、112;机油分离器120、122,其配置于上述多个压缩机110、112的出口侧,并用以从上述多个压缩机110、112中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机油。
上述多个压缩机110、112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压缩机110及第二压缩机112。在上述第一压缩机110及第二压缩机112的出口侧可分别设置有排出温度传感器114,其用以检测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温度。
此外,上述机油分离器120、122包括配置于上述第一压缩机110的出口侧的第一机油分离器120及配置于上述第二压缩机112的出口侧的第二机油分离器122。
上述空气调节器10包括回收流路116,其用以从上述机油分离器120、122将机油回收到上述压缩机110、112。上述回收流路116从上述第一、第二机油分离器120、122的各出口侧延伸并汇合,汇合的流路可连接于上述第一、第二压缩机110、112的入口侧的管。
在上述回收流路116可设置有干燥器(dryer)127及毛细管128。
在上述机油分离器120、122的出口侧设置有:高压传感器125,其用以检测从上述压缩机110、112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高压;以及,流动切换部130,其用以将经由上述高压传感器125的制冷剂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200或室内机侧。作为一例,上述流动切换部130可包括四通阀。
当上述空气调节器进行制冷运转时,制冷剂从上述流动切换部130经由第一出入管141流入到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将上述第一出入管141理解为是从上述流动切换部130延伸到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管。
反之,当上述空气调节器进行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上述流动切换部130朝向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300侧流动。
当上述空气调节器进行制冷运转时,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中冷凝后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出入管145通过主膨胀阀260(电子膨胀阀),此时,上述主膨胀阀260被完全开放而不执行制冷剂的减压作用。即,上述主膨胀阀260以制冷运转为基准,可设置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出口侧。此外,可将上述第二出入管145理解为是从引导管221延伸到上述主膨胀阀260的管。
通过了上述主膨胀阀260的制冷剂将通过散热板265。上述散热板265可设置于具有发热部件的电气单元。
作为一例,上述发热部件包括电源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智能型功率模块)。可将上述IPM理解为是设置有用于控制功率的功率场效应管(MOSFET)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功率装置的驱动电路及自保护功能的保护电路的模块。
用以引导上述冷凝后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管结合于上述散热板265,以对上述发热部件进行冷却。
上述空气调节器10还包括:过冷却热交换器270,经由上述散热板265的制冷剂流入到过冷却热交换器;以及,过冷却分配器271,其设置于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270的入口侧并用以对制冷剂进行分流。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270执行作为中间热交换器的功能,以使在系统中循环的第一制冷剂和从上述第一制冷剂中分流出的一部分制冷剂(第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其中,上述第一制冷剂是经由上述过冷却分配器271并流入到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270的制冷剂,其可被上述第二制冷剂过冷却。反之,上述第二制冷剂可从上述第一制冷剂吸热。
上述空气调节器10包括过冷却流路273,其设置于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270的出口侧,并使从上述第一制冷剂分流出第二制冷剂。此外,在上述过冷却流路273设置有过冷却膨胀装置275,其用以对上述第二制冷剂进行减压。上述过冷却膨胀装置275可包括电子膨胀阀(Electric Expansion Valve,EEV)。
上述过冷却流路273的第二制冷剂流入到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270并与上述第一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可流动到气液分离器280的入口侧。上述空气调节器10还包括过冷却排出温度传感器276,其用以检测通过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270后的第二制冷剂的温度。
上述气液分离器280是在制冷剂流入到上述压缩机110、112之前分离出气相制冷剂的结构。被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可流入到上述压缩机110、112。
在冷冻循环被驱动的过程中,被蒸发的制冷剂可经由上述流动切换部130流入到上述气液分离器280,此时,上述被蒸发的制冷剂与经由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270的第二制冷剂进行汇流并流入到上述气液分离器280。
在上述气液分离器280的入口侧可设置有吸入温度传感器282,其用以检测将要吸入到上述压缩机110、112的制冷剂的温度。
另外,通过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270后的第一制冷剂可通过室内机连接管279流入到室内机。上述室内机连接管279包括:连接于室内热交换器300的一侧的第一连接管279a;以及连接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管279b。通过上述第一连接管279a流入到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的制冷剂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中进行热交换后,将流动于上述第二连接管279b。
上述空气调节器10还包括液管温度传感器278,其设置于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270的出口侧,并用以检测通过上述过冷却热交换器270后的第一制冷剂的温度,即,用以检测被过冷却的制冷剂的温度。
以下,对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及其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上述空气调节器10包括:第一出入管141,其从上述流动切换部130连接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一侧;以及,第二出入管145,其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另一侧延伸到上述主膨胀装置260。
作为一例,上述第一出入管141可连接于集管205的上部,上述第二出入管145连接于用以向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分流制冷剂的分配器230侧,即连接于与上述分配器230连接的引导管221。
当空气调节器10进行制冷运转时,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一出入管141流入到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并通过上述第二出入管145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及分配器230排出。
反之,当空气调节器10进行制热运转时,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二出入管145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在上述分配器230中分流为多个路径并流入到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此外,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中热交换后的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一出入管141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排出。
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包括构成多个列和段的多个制冷剂管202。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可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可弯折并长长地延伸。作为一例,以图3为基准,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可以朝向纸面的后方延伸后再向前方延伸的方式构成。在此情况下,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可具有U形状。
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还包括结合板203,其用以支撑上述制冷剂管202。上述结合板203可设置有多个,以支撑具有弯折形状的制冷剂管202的一侧及另一侧。图3中示出用以支撑上述制冷剂管202的一侧的一结合板203。上述结合板203可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
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还包括回流(return)管204,其结合于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的端部,并用以将一制冷剂管202中流动的制冷剂引导到另一制冷剂管202。上述回流管204可设置有多个,并结合于上述结合板203。
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还包括用以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的集管205。上述集管205可被构成为根据空气调节器10的制冷或制热运转与否,使制冷剂分流流入到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或是使在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汇流。上述集管205可与上述结合板203的延伸方向对应地沿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
在上述集管205和上述结合板203之间延伸有多个制冷剂流入管206。上述多个制冷剂流入管206从上述集管205延伸,并连接于被上述结合板203支撑的制冷剂管202。此外,上述多个制冷剂流入管206可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当空气调节器10进行制冷运转时,上述集管205内的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多个制冷剂流入管206流入到上述制冷剂管202。反之,当空气调节器10进行制热运转时,上述制冷剂管202的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制冷剂流入管206流入到上述集管205。
以制热运转为基准,上述空气调节器10还包括:分配器230,其用以将制冷剂分流使其流入到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以及,引导管221,其用以引导制冷剂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上述引导管221结合于上述第二出入管145,并向上述分配器230的流入侧延伸。
其中,上述分配器230的“流入侧”表示的是,当空气调节器进行制热运转而室外热交换器被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向上述分配器230流入的方向。即,可将上述引导管221及第二出入管145理解为是位于上述主膨胀阀260和上述分配器230之间。
上述引导管221构成为与上述结合板203或集管205的延伸方向对应地向上方延伸。
上述空气调节器10包括:入口管225,其设置于上述分配器230的流入侧并朝水平方向延伸;以及,弯折部223,其从上述引导管221朝上述入口管225延伸。上述弯折部223被构成为使通过上述引导管221朝向上方流动的制冷剂向上述入口管225以水平方向进行方向切换。
可将上述入口管225理解为沿相对室外机10a的底座15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构件。换句话说,可将上述入口管225理解为沿垂直于重力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构件。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制冷剂通过上述引导管221朝向上方流动,在上述弯折部223以大致垂直的方向进行方向切换后,流经上述入口管225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由于上述入口管225沿水平方向延伸,制冷剂朝向上述分配器230的流入部以水平方向流动。
上述空气调节器10还包括多个毛细管207,其作为从上述分配器230延伸到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的分流管。当空气调节器10进行制热运转时,制冷剂从上述分配器230分流,并通过各个多个毛细管207流动到上述制冷剂管202。
即,上述多个毛细管207连接于上述分配器230,从上述分配器230分流的制冷剂沿着多个路径流动,并流入到上述多个制冷剂管202。
在上述多个毛细管207中,与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00的空气的风速较高侧(高风速侧)连接的毛细管207,其长度相对较短地形成以减少制冷剂的压力损失,从而使通过上述毛细管207的制冷剂的量形成得相对较多。如图6所示,将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理解为是形成于(a)、(b)、(c)位置的制冷剂管202。
反之,在上述多个毛细管207中,与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00的空气的风速较低侧(低风速侧)连接的毛细管207,其长度相对长长地形成以增加制冷剂的压力损失,从而使通过上述毛细管207的制冷剂的量形成得相对较少。如图6所示,将上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理解为是形成于(d)、(e)、(f)位置的制冷剂管202。
另外,在从上述分配器230分流并流动于上述多个路径的制冷剂中,在干度低的制冷剂流动较多的路径中,随着压力损失的减少,使相对较多量的制冷剂通过,在干度高的制冷剂流动较多的路径中,随着压力损失的增加,使相对较少量的制冷剂通过。
基于这样的制冷剂的物理特征,可设计出上述分配器230、多个毛细管207及室外热交换器200的连接结构。特别是,可基于空气调节器以额定负载进行运转时的制冷剂流量,进行最优化设计。但是,如现有技术中所述,当空气调节器以低负载进行运转时,可能会存在有热交换器中被蒸发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产生较大偏差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当空气调节器以低负载进行运转而循环制冷剂量较少时,使干度低的制冷剂流入到特定毛细管,以能够向室外热交换器的高风速侧供给较多量的制冷剂。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分配器及连接管的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分配器的管结合部的结构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分配器及入口管的结构的剖面图。
参照图7及图8,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10包括:分配器230,其具有一个流入部及多个排出部;入口管225,其连接于上述分配器230的流入部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引导管221,其用以引导制冷剂的上方流动;以及,弯折部223,其用以连接上述入口管225和引导管221。
上述弯折部223被构成为从上引导管221沿大致垂直的方向向上述入口管225弯折。在制冷剂从引导管221经由上述弯折部223流动于入口管225的过程中,根据制冷剂的流量,相对地比重较高的液相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入口管225的上部或下部进行流动。
此外,为使制冷剂流经上述入口管225的上部或下部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上述入口管225可具有设定值以上的长度D1。上述入口管225的长度D1可形成为30mm以上。
上述分配器230包括:分配器本体231,其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管结合部232,其形成上述分配器本体231的一面,并与上述多个毛细管207结合。
因水平方向延伸的入口管225,上述分配器230沿平行于上述底座15的方向配置。
以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为基准,上述分配器本体232被形成为流动截面积逐渐增大的形状。此外,上述管结合部232形成大致垂直于上述底座15的面。
上述管结合部232包括多个能够使上述多个毛细管207结合的结合孔233a、233b、233c、233d、233e、233f。上述多个结合孔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结合孔233a、233b、233c,配置于上述分配器本体231或管结合部232的上部;第四、第五、第六结合孔233d、233e、233f,配置于上述分配器本体231或管结合部232的下部。
在本实施例中,以在分配器230形成有六个结合孔,并形成有朝向室外热交换器200流动的制冷剂的六个路径为例进行说明,但是结合孔的个数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一例,可在第一结合孔233a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即,与图6的(f)侧连接的毛细管207。此外,可在第二结合孔233b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即,与图6的(e)侧连接的毛细管207。
可在第三结合孔233c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即,与图6的(d)侧连接的毛细管207。此外,可在第四结合孔233d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即,与图6的(c)侧连接的毛细管207。
可在第五结合孔233e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即,与图6的(b)侧连接的毛细管207。此外,可在第六结合孔233f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即,与图6的(a)侧连接的毛细管207,。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上述多个结合孔中形成于上述分配器230的上部的第一、第二、第三结合孔233a、233b、233c,可通过长度相对长的毛细管207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此外,上述多个结合孔中形成于上述分配器230的下部的第四、第五、第六结合孔233d、233e、233f,可通过长度相对较短的毛细管207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
可将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结合孔233a、233b、233c称为“上部结合孔”,将上述第四、第五、第六结合孔233d、233e、233f称为“下部结合孔”。
参照图9,上述入口管225可结合于上述分配器230的流入部231a。作为一例,上述分配器230的流入部231a以能够插入于上述入口管225的内侧的方式构成。其中,上述流入部231a可通过收缩上述分配器本体231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因此可称为“缩管部”。
上述入口管225的内径R1比上述分配器230的流入部231a的内径R2形成得大。由此,当流经上述入口管225的制冷剂通过上述分配器230的流入部231a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时,可获得制冷剂的混合效果。
由此,对于分配器的上部及下部,可防止因制冷剂的干度差变得太大,导致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00后制冷剂的过热度无法达到最优化的现象。特别是,当空气调节器以额定负载进行运转而在上述分配器230中流入额定流量的制冷剂时,可获得制冷剂的混合效果。此外,基于这样的混合效果,可使分配器230的上下部干度差连续地进行变化。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入口管中的制冷剂流动的示意图。
参照图10,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分配器230的连接结构,在空气调节器10进行高负载运转的情况和低负载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的流动情形可相互不同。
作为一例,在上述空气调节器10进行高负载运转,使得朝向上述分配器230流入较多量的制冷剂,即流入额定流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当制冷剂从上述引导管221经由弯折部223朝向上述入口管225进行方向切换时,所作用的离心力将比重力形成得大。
由此,以进行方向切换的制冷剂的流路为基准,比重相对较大的液相制冷剂经由外侧,即经由上述入口管225的上部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其结果,上述入口管225的上部侧干度比下部侧干度形成得低。
此外,在制冷剂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的过程中,可在上述流入部231a中进行混合,因而可减小上述分配器230的上下部侧的干度差。
反之,在上述空气调节器10进行低负载运转,使得朝向上述分配器230流入较少量的制冷剂,即流入低流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当制冷剂从上述引导管221经由弯折部223朝向上述入口管225进行方向切换时,所作用的重力将比离心力形成得大。
由此,以进行方向切换的制冷剂的流路为基准,比重相对较大的液相制冷剂经由内侧,即经由上述入口管225的下部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其结果,上述入口管225的下部侧干度比上部侧干度形成得低。
另外,由于制冷剂的流量较少,在制冷剂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的过程中,在上述流入部231a进行混合的效果可能会相对较差。由此,分配器230下部的低干度制冷剂可通过上述第四、第五、第六结合孔233d、233e、233f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分配器230上部的高干度制冷剂可通过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结合孔233a、233b、233c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
图11A及图1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通过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按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路径的温度分布的图表。
图11A示出采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分配器230及分配器230的连接结构的空气调节器进行额定负载运转时,按热交换器的不同路径的热交换器的入口、中间部及出口侧的温度变化和蒸发温度。可将上述蒸发温度理解为是经由热交换器的多个路径中的制冷剂汇流后的温度。
此外,图11B示出空气调节器的低负载运转时,按热交换器的不同路径且按分配器的不同路径的、热交换器的入口、中间部及出口侧的温度变化和蒸发温度。
参照图11B,过热度按各不同的路径可定为蒸发温度和热交换器出口温度之间的差值。在热交换器路径1至6的情况下,上述过热度约形成为1~2℃。
这与图2B所示的现有技术,即,与过热度约形成为1~5℃的情况相比时,过热度的偏差并不大。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分配器及入口管的结构的剖面图。
参照图12,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入口管225可结合于上述分配器230的扩管部231b。作为一例,上述入口管225以能够插入于上述分配器230的扩管部231b的内侧的方式构成。其中,上述扩管部231b可通过扩张上述分配器本体231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
上述分配器230还包括流入部231c,其从上述扩管部231b朝向上述管结合部232延伸,并具有比上述扩管部231b的内径小的内径。
上述入口管225的内径R1a比上述分配器230的流入部231c的内径R2a形成得大。由此,当流经上述入口管225的制冷剂通过上述分配器230的流入部231c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时,可获得制冷剂的混合效果。
由此,对于分配器的上部及下部,可防止因制冷剂的干度差变得太大,导致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00后制冷剂的过热度无法达到最优化的现象。特别是,当空气调节器以额定负载进行运转而在上述分配器230中流入额定流量的制冷剂时,可获得制冷剂的混合效果。此外,基于这样的混合效果,可使分配器230的上下部干度差连续地进行变化。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室内机的结构的剖面图,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与室内热交换器连接的分配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参照图13,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室内机30包括:围绕外观的机壳(cabinet)31;壳体(case)32,其插入于上述机壳31的内侧并用以保护内部部件;底座33,其贴附于上述壳体32的底面;室内热交换器300,其设置于上述壳体32的内部,并从上述壳体32向内侧隔开间隔安装;风扇组件37、38,其设置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的内侧;排水盘(drainpan)35,其安置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的上侧,并用以接收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的表面上形成的冷凝水;罩盖(shroud),其设置于上述排水盘35的内侧,并用以引导室内空气的吸入;以及,前面板39,其安置于上述排水盘35的上侧并覆盖上述壳体32。
上述风扇组件37、38包括:风扇电机37;送风扇38,其连接于上述风扇电机37的转轴进行旋转并吸入室内空气。此外,上述送风扇38可以是以轴向吸入空气并径向排出的离心风扇,其中可采用涡流风扇(turbo fan)。此外,上述风扇电机37通过电机机架(motormount)固定安装于上述底座33。
并且,在上述前面板39安装有用以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格栅39a,在上述吸入格栅39a的底面安装有用以净化所吸入的室内空气的过滤器42。此外,在上述前面板39的边缘四个面设置有用以排出所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排出口45,上述排出口45通过百叶窗(louver)选择性地进行开闭。
并且,在上述排水盘35的下部形成有凹陷部40,所述凹陷部40用以容纳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的下端部。详细说,上述凹陷部40是上述热交换器300的表面生成的冷凝水掉落而汇集的空间,在上述凹陷部40安装有用以排出冷凝水的排水泵(未图示)。
并且,在上述罩盖的内侧以规定曲率弯折形成有节流孔(orifice),上述节流孔在室内空气被吸入的过程中使流动阻力达到最小。此外,上述节流孔36朝上述送风扇38方向以圆筒形状延伸。
参照图14,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室内热交换器300包括:多个制冷剂管302;用以支撑上述制冷剂管302的结合板303。上述结合板303可设置有多个,并支撑具有弯折形状的制冷剂管302的一侧及另一侧。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还包括回流管304,上述回流管304结合于上述多个制冷剂管302的端部,并用以将一制冷剂管302中流动的制冷剂引导到另一制冷剂管302。
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延伸形成有: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的集管305;以及设置于上述集管305和上述结合板303之间的多个制冷剂流入管306。
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的一侧可设置有之前实施例中所述的分配器230、毛细管207、引导管221、弯折部223及入口管225。对此的说明将沿用之前实施例中所述的内容。
上述入口管225以平行于上述室内机30的前面部,即平行于前面板39的方式延伸。其中,在上述室内机30设置于天花板的状态下,上述前面板39面向地板面,因此是以大致垂直于重力作用的方向的方式延伸。
上述第一、第二连接管279a、279b中的第二连接管279b可连接于上述集管305,第一连接管279a可连接于上述引导管221。
当空气调节器进行制冷运转时,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执行作为蒸发器的功能。详细说,制冷剂通过上述第一连接管279a、引导管221、弯折部223及入口管225流入到上述分配器230,并通过上述多个毛细管207流入到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
此外,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00排出的制冷剂可通过上述第二连接管279b流入到上述流动切换部130。
图15及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分配器及入口管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入口管中的制冷剂流动的示意图。
参照图15及图16,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10包括:分配器430,其具有一个流入部及多个流出部;入口管425,其连接于上述分配器430的流入部,并朝向上方倾斜延伸;引导管421,其朝向上方延伸并用以引导制冷剂的上方流动;以及,弯折部423,其用以连接上述入口管425和引导管421。
上述入口管425从上述弯折部423朝向上述分配器430上向倾斜延伸。换句话说,上述入口管425从上述弯折部423向相对重力方向向上倾斜的方向延伸。
可将上述入口管425相对上述室外机10a的底座15所构成的角度α,定为约大于0°且小于90°的一个值。优选地,可将上述角度α定为约大于0°且小于45°的一个值。例如,当上述角度α在45°以上时,实质上,上述入口管425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效果将变大,由此,在高风速侧制冷剂管的出口侧将观察到制冷剂的过热。
上述弯折部423被弯折为从上述引导管421向上方倾斜。在制冷剂从引导管421经由上述弯折部423并流经入口管425的过程中,根据制冷剂的流量,比重相对较高的液相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入口管425的上部或下部流动。
此外,为使制冷剂可流经上述入口管425的上部或下部而流入到上述分配器430,上述入口管425可具有设定值以上的长度D2。上述入口管425的长度D2可形成为30mm以上。
上述分配器430包括:分配器本体431,其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管结合部432,其形成上述分配器本体431的一面,并与上述多个毛细管207结合。
以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为基准,上述分配器本体432形成为流动截面积逐渐增大的形状。
上述管结合部432包括多个能够使上述多个毛细管207结合的结合孔433a、433b、433c、433d、433e、433f。上述多个结合孔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结合孔433a、433b、433c,配置于上述分配器本体431或管结合部432的上部;第四、第五、第六结合孔433d、433e、433f,配置于上述分配器本体431或管结合部432的下部。
作为一例,可在第一结合孔433a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即,与图6的(f)侧连接的毛细管207。此外,可在第二结合孔433b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即,与图6的(e)侧连接的毛细管207。
可在第三结合孔433c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即,与图6的(d)侧连接的毛细管207。此外,可在第四结合孔433d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即,与图6的(c)侧连接的毛细管207。
可在第五结合孔433e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即,与图6的(b)侧连接的毛细管207。此外,可在第六结合孔433f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即,与图6的(a)侧连接的毛细管207。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上述多个结合孔中形成于上述分配器430的上部的第一、第二、第三结合孔433a、433b、433c,可通过长度相对长的毛细管207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此外,上述多个结合孔中形成于上述分配器430的下部的第四、第五、第六结合孔433d、433e、433f,可通过长度相对短的毛细管207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
如上所述的向上倾斜型入口管及分配器的结构,除了适用于室外热交换器以外,如图13及图14所述,还可适用于室内热交换器侧。当将上述分配器430应用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时,将上述入口管425相对室内机的前面板所构成的角度α可定为约大于0°且小于90°的一个值。优选地,可将上述角度α定为约大于0°且小于45°的一个值。
参照图17,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分配器430的连接结构,在空气调节器10进行高负载运转的情况和低负载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的流动情形可相互不同。
作为一例,在上述空气调节器10进行高负载运转,使得朝向上述分配器430流入较多量的制冷剂,即流入额定流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当制冷剂从上述引导管421经由弯折部423朝向上述入口管425进行方向切换时,所作用的离心力将比重力形成得大。
由此,以进行方向切换的制冷剂的流路为基准,比重相对较大的液相制冷剂经由外侧,即经由上述入口管425的上部流入到上述分配器430。其结果,上述入口管425的上部侧干度比下部侧干度形成得低。
此外,流经入口管425的上部的制冷剂通过上述分配器430的第一、第二、第三结合孔433a、433b、433c及毛细管207连接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
反之,在上述空气调节器10进行低负载运转,使得朝向上述分配器430流入较少量的制冷剂,即流入低流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当制冷剂从上述引导管421经由弯折部423朝向上述入口管425进行方向切换时,所作用的重力将比离心力形成得大。
由此,以进行方向切换的制冷剂的流路为基准,比重相对较大的液相制冷剂经由内侧,即经由上述入口管425的下部流入到上述分配器430。其结果,上述入口管425的下部侧干度比上部侧干度形成得低。
此外,经由入口管425的下部的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分配器430的第四、第五、第六结合孔433d、433e、433f及毛细管207连接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
图18及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分配器及入口管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入口管中的制冷剂流动的示意图。
参照图18及图19,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10包括:分配器530,其具有一个流入部及多个流出部;入口管525,其连接于上述分配器530的流入部并朝向下方倾斜延伸;引导管521,其水平延伸并用以引导制冷剂的水平流动;以及,弯折部523,其用以连接上述入口管525和引导管521。
上述入口管525从上述弯折部523朝向上述分配器530下向倾斜延伸。换句话说,上述入口管525从上述弯折部523相对重力方向向下倾斜延伸。
可将上述入口管525相对上述室外机10a的底座15所构成的角度β,定为约大于0°且小于90°的一个值。优选地,可将上述角度β定为约大于0°且小于45°的一个值。
上述弯折部523被弯折为从上述引导管521朝向下方倾斜。在制冷剂从引导管521经由上述弯折部523并流经入口管525的过程中,根据制冷剂的流量,比重相对较高的液相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入口管525的上部或下部流动。
此外,为使制冷剂可流经上述入口管525的上部或下部而流入到上述分配器530,上述入口管525可具有设定值以上的长度D3。上述入口管525的长度D3可形成为30mm以上。
上述分配器530包括:分配器本体531,其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管结合部532,其形成上述分配器本体531的一面,并与上述多个毛细管207结合。
以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为基准,上述分配器本体532可形成为流动截面积逐渐增大的形状。
上述管结合部532包括多个能够使上述多个毛细管207结合的结合孔533a、533b、533c、533d、533e、533f。上述多个结合孔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结合孔533a、533b、533c,配置于上述分配器本体531或管结合部532的上部;第四、第五、第六结合孔533d、533e、533f,配置于上述分配器本体531或管结合部532的下部。
作为一例,可在第一结合孔533a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即,与图6的(f)侧连接的毛细管207。此外,可在第二结合孔533b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即,与图6的(e)侧连接的毛细管207。
可在第三结合孔533c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即,与图6的(d)侧连接的毛细管207。此外,可在第四结合孔533d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即,与图6的(c)侧连接的毛细管207。
可在第五结合孔533e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即,与图6的(b)侧连接的毛细管207。此外,可在第六结合孔533f结合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即,与图6的(a)侧连接的毛细管207。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上述多个结合孔中形成于上述分配器530的上部的第一、第二、第三结合孔533a、533b、533c,可通过长度相对较长的毛细管207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此外,上述多个结合孔中形成于上述分配器530的下部的第四、第五、第六结合孔533d、533e、533f,可通过长度相对较短的毛细管207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
如上所述的向下倾斜型入口管及分配器的结构,除了适用于室外热交换器以外,如图13及图14所述,还可适用于室内热交换器侧。
参照图18,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分配器530的连接结构,在空气调节器10进行高负载运转的情况和低负载运转的情况下,制冷剂的流动情形可相互不同。
作为一例,在上述空气调节器10进行高负载运转,使得朝向上述分配器530流入较多量的制冷剂,即流入额定流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当制冷剂从上述引导管521经由弯折部523朝向上述入口管525进行方向切换时,所作用的离心力将比重力形成得大。
由此,以进行方向切换的制冷剂的流路为基准,比重相对较大的液相制冷剂经由外侧,即经由上述入口管525的上部流入到上述分配器530。其结果,上述入口管525的上部侧干度比下部侧干度形成得低。
此外,流经入口管525的上部的制冷剂通过上述分配器530的第一、第二、第三结合孔533a、533b、533c及毛细管207连接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低风速侧。
反之,在上述空气调节器10进行低负载运转,使得朝向上述分配器530流入较少量的制冷剂,即流入低流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当制冷剂从上述引导管521经由弯折部523朝向上述入口管525进行方向切换时,所作用的重力将比离心力形成得大。
由此,以进行方向切换的制冷剂的流路为基准,比重相对较大的液相制冷剂经由内侧,即经由上述入口管525的下部流入到上述分配器530。其结果,上述入口管525的下部侧干度比上部侧干度形成得低。
此外,经由入口管525的下部的制冷剂可通过上述分配器530的第四、第五、第六结合孔533d、533e、533f及毛细管207连接到室外热交换器200的高风速侧。

Claims (15)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交换器,其具有多个制冷剂管,
分配器,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侧,并用以将制冷剂分流到多个流动路径,
多个毛细管,其从所述分配器朝向所述多个制冷剂管延伸,
引导管,其用以引导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分配器,
入口管,其连接于所述分配器的流入侧,以及
弯折部,其设置于所述引导管和入口管之间,并用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所述分配器包括:
分配器本体,其形成制冷剂的流动空间,以及
管结合部,其具有下部结合孔以及上部结合孔,所述下部结合孔配置于所述分配器的下部,并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中形成高风速的制冷剂管连通,所述上部结合孔配置于所述分配器的上部,并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中形成低风速的制冷剂管连通;
所述入口管以水平方向延伸或倾斜延伸,以引导在所述入口管中流动的二相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能够流动于所述入口管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管以上下方向延伸,沿着所述引导管朝向上方流动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弯折部及入口管流入到所述分配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朝上下方延伸,
形成所述高风速的制冷剂管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部,形成所述低风速的制冷剂管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下部结合孔朝向形成所述高风速的制冷剂管延伸的毛细管的长度,短于从所述上部结合孔朝向形成所述低风速的制冷剂管延伸的毛细管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及所述分配器中的一个插入于另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的内径大于所述分配器的流入部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是放置于室外机的底座上侧的室外热交换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被设置为与所述底座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相对所述室外机的底座所构成的角度被定为大于0°且小于90°的一个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是设于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被设置为与所述室内机的前面板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相对所述室内机的前面板所构成的角度被定为大于0°且小于90°的一个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从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分配器向上方倾斜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从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分配器向下方倾斜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的长度形成为30mm以上。
CN201510262549.2A 2014-08-14 2015-05-21 空气调节器 Active CN1053715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105770A KR101615445B1 (ko) 2014-08-14 2014-08-14 공기 조화기
KR10-2014-0105770 2014-08-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1539A CN105371539A (zh) 2016-03-02
CN105371539B true CN105371539B (zh) 2018-03-09

Family

ID=53268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62549.2A Active CN105371539B (zh) 2014-08-14 2015-05-21 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61656B2 (zh)
EP (1) EP2993418B1 (zh)
KR (1) KR101615445B1 (zh)
CN (1) CN1053715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1748B2 (ja) * 2012-04-26 2016-04-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この冷媒分配器を備えた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5972845A (zh) * 2016-03-16 2016-09-28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节能经济耐高温空调制冷系统
JP6563115B2 (ja) * 2016-03-31 2019-08-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9690211B (zh) * 2016-09-12 2020-10-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CN107062705A (zh) * 2016-12-06 2017-08-1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US11543185B2 (en) * 2017-03-24 2023-01-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20190059026A (ko) 2017-11-22 2019-05-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046632B1 (ko) * 2018-01-19 2019-1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분배기
JP6791196B2 (ja) * 2018-04-13 2020-11-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外ユニット
JP6466047B1 (ja) * 2018-08-22 2019-0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3195902B (zh) * 2018-12-19 2024-04-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离心式鼓风机、鼓风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JP7255215B2 (ja) * 2019-02-06 2023-04-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EP3884232B1 (en) * 2019-03-06 2023-05-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tributo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15527A1 (de) * 1995-04-27 1996-10-31 Thermal Werke Beteiligungen Gm Verdampfer in Flachrohr- oder Plattenbauweise für den Kältemittelkreislauf einer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EP2184564A2 (en) * 2008-11-10 2010-05-12 Lg Electronics Inc. Distributor and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2374704A (zh) * 2011-09-30 2012-03-14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空气热交换器
EP2578967A2 (en) * 2011-10-07 2013-04-10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Pressure Correcting Distributor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
EP2618077A2 (en) * 2012-01-20 2013-07-24 LG Electronics, Inc.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68404A (en) * 1935-05-23 1939-08-08 Carrier Corp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US2193696A (en) * 1937-08-23 1940-03-12 Young Radiator Co Distributor head for evaporators
US4341086A (en) * 1980-10-06 1982-07-27 Clarion Co., Ltd. Refrigeration system
DE3133665C2 (de) * 1981-08-26 1984-06-07 Süddeutsche Kühlerfabrik Julius Fr. Behr GmbH & Co KG, 7000 Stuttgart Verbindung von Rohren eines Wärmetauscherblocks mit einem Anschlußkasten,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Verdampfer
FR2629190B1 (fr) * 1988-03-22 1990-05-18 Valeo Chausson Thermique Echangeur de chaleur pour le changement d'etat d'un fluide tel qu'evaporateur pour une installation de climatisation, en particulie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US5243838A (en) * 1989-08-18 1993-09-14 Matsushita Refrigeration Company Refrigerant shunt
JP3216960B2 (ja) * 1994-09-19 2001-10-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室内機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られる冷媒分配器
JP3399257B2 (ja) * 1996-11-19 2003-04-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冷媒分岐管およびこの冷媒分岐管を取り付けた空気調和装置
US5842351A (en) * 1997-10-24 1998-12-01 American Standard Inc. Mixing device for improved distribution of refrigerant to evaporator
US20100313585A1 (en) * 2006-04-21 2010-12-16 Parker Christian D Fluid expansion-distribution assembly
JP2008045859A (ja) 2006-08-21 2008-02-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媒分流装置
CN102135352A (zh) 2010-01-22 2011-07-27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分液器
CN201653010U (zh) 2010-02-08 2010-11-24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剂流量分配装置及空调设备
JP5404489B2 (ja) 2010-03-25 2014-01-2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8763424B1 (en) * 2013-09-30 2014-07-01 Heat Pump Technologies, LLC Subcooling heat exchanger adapted for evaporator distribution lines in a refrigeration circui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15527A1 (de) * 1995-04-27 1996-10-31 Thermal Werke Beteiligungen Gm Verdampfer in Flachrohr- oder Plattenbauweise für den Kältemittelkreislauf einer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EP2184564A2 (en) * 2008-11-10 2010-05-12 Lg Electronics Inc. Distributor and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2374704A (zh) * 2011-09-30 2012-03-14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空气热交换器
EP2578967A2 (en) * 2011-10-07 2013-04-10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Pressure Correcting Distributor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
EP2618077A2 (en) * 2012-01-20 2013-07-24 LG Electronics, Inc.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15445B1 (ko) 2016-04-25
EP2993418A2 (en) 2016-03-09
EP2993418B1 (en) 2021-03-10
US20160047580A1 (en) 2016-02-18
US10161656B2 (en) 2018-12-25
EP2993418A3 (en) 2016-03-16
KR20160020716A (ko) 2016-02-24
CN105371539A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1539B (zh) 空气调节器
CN104567135B (zh) 空调装置
CN101876465B (zh) 鞍形窗式空调器
US10401041B2 (en) Portable air conditioner
CN106247501A (zh) 数据中心用封闭热通道‑全回风干空气能中央空调系统
CN10537153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1876464A (zh) 窗式空调器
CN102022787A (zh) 一体型空调器
CN106716024A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957027A (zh) 一体型窗式空调器
CN103968475A (zh) 除湿装置
CN107208954A (zh) 空调装置
KR101096412B1 (ko) 버스용 천정형 에어컨 장치
CN204154039U (zh) 空调装置
KR101664999B1 (ko) 냉각탑 상부 일체형 냉동시스템
CN101592362A (zh) 空调器
CN210832608U (zh) 一种基于温湿度控制和热水加热的集成供应装置
CN101881487A (zh) 一体式空调器
WO2009036788A1 (en) Condenser having a sub-cooling unit
KR100621243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CN101957031A (zh) 一体式空调
CN107238190A (zh) 一种空调
KR200170292Y1 (ko) 에어컨용 콘덴서
KR10020257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100532971C (zh) 一拖多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