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62410A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62410A
CN105362410A CN201510095869.3A CN201510095869A CN105362410A CN 105362410 A CN105362410 A CN 105362410A CN 201510095869 A CN201510095869 A CN 201510095869A CN 105362410 A CN105362410 A CN 1053624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n
oil
chinese medicine
angelicae sinensis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958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62410B (zh
Inventor
郭琪
杜晓敏
赵忠奎
张兰英
张岱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TZE RIVER PHARMACEUTICAL GROUP JIANGSU PHARMACEUTICAL STOCK Co.,Ltd.
YANGZIJIANG PHARMACEUTICAL GROUP JIANGSU LONGFENGT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td.
Yangtze River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Academy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Academy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Academy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51009586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624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62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2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62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24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其引起的创面感染及不愈合创面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黄连、地榆、昆脂油、当归、蜂蜡、冰片六味中药材制备而成。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功效,用于烧烫伤及其引起的创面感染及不愈合创面。临床验证结果表明安全、有效、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品的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其引起的创面感染及不愈合创面的药物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烧伤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都是常见创伤,烧伤包括烫伤、火焰烧伤、化学烧伤和电烧伤,一般以热力烧烫伤(包括热液,如水、汤、油等、蒸气、高温气体、火焰、炽热金属或塑料液体和固体,如钢水、钢锭或高温塑料等)为主。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化学和电子烧伤亦呈增多的趋势。在森林火灾、易燃易爆物燃烧爆炸、公共场所失火及现代战争均可造成成批的伤员。据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报告,该所1986~1990年烧伤门诊数和住院病人数推算,每年百万人中约有5000~10000人烧伤。战争时期烧伤发生率则更高。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治疗和研究,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医学哲学思想和医学体系。早在公元三世纪,晋代葛洪《肘后方》(公元341年)和晋末《刘涓子鬼遗方》(公元483年)中,已有治疗水火烫伤的记载,所用药物及治则,特别是内外兼治、辩证施治的观念,迄今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古代中医文献中都认为其病因是热毒, 在治疗上所采用几乎全是清热解毒药。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指出,本病多由火热毒邪外伤所致,治疗当以苦寒收敛为主,谓“火疮用栀子、黄芩、白敛煎汤以淋疮,气溜去火热毒”。《医学入门·汤火疮》指出“汤泡火烧疮。初时宜强忍痛,急向火炙,慎勿以冷物熨之,使热不能出,烂入筋骨。后用寒水石七两,黄柏、黄连、黄芩、山栀、大黄、赤石脂各一两,甚者加冰片少许为末,酒调或鸭子清调敷。”清代陈士铎在《洞天奥旨》指出,本病乃火毒所致,内外受之,治疗当内外同治,谓“汤烫疮,轻则害在皮肤,重则害在肌肉,尤甚者害在脏腑,故治火烧之症,必须内外同治,则火毒易解也”。这些都为中医药在烧烫伤及其引起的创面感染及不愈合创面应用提供了立法方药的理论依据。
由于创面的存在是烧伤的主要问题,正确的创面处理十分重要。祖国医学历来重视创面外用药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各种用于创面治疗的处方不下数千种。现代医学西医也重视和发展了局部外用药的应用,主要是抗菌的外用药诸如碘胺类,金属盐类,抗生素类,喹诺酮类及有机磺制剂等,其中使用最广的当属磺胺嘧啶银,它的抗菌作用对控制创面感染虽有显著效果,但对细胞的活性亦有一定的损害作用,特别是使用高浓度的磺胺嘧啶银糊剂或混悬剂,有使创面损害加深之嫌。因此,迫切需要从临床实践中寻找一种起效快、降低渗出、保护创面、抗菌作用较强、无耐药性、无毒副作用、促进创面修复、创面愈合瘢痕少、无色素沉着、价格便宜、保存使用方便等特点的中药药物。随着中医治疗烧烫伤的临床实践不断发展,以及中医科研水平和层次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治疗烧伤的中药剂型。目前,很多治疗烧烫伤中药及其制剂,通过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明,都有很好疗效。根据配制方法及使用方法不同,大致又可分为膏剂、散剂、汤剂或水剂、乳剂、擦剂、膜剂等剂型。这些制剂大多数都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理气止痛、祛瘀生肌等功效。但不同的剂型在临床运用上又有不同特点。而膏剂目前治疗烧伤多采用的一种剂型,因其富有粘性,外敷患处,既可避免外来刺激和细菌感染,又可消炎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故本中药药物选择软膏剂剂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首次利用我省的药用资源–昆脂油,作为本药处方中主要药味之一,用于研制烧烫伤的中药药物。提供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起效较快、保护创面、无毒副作用、促进创面修复、创面愈合瘢痕少、携带方便、疗效确切、制备方法简单、价格便宜的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其引起的创面感染及不愈合创面的中药药物以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案是设计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并在现代药理学、临床实验基础上通过总结研制而获得的。该药物由黄连、地榆、昆脂油、当归、蜂蜡、冰片六味中药材组成,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功效,用于烧烫伤及其引起的创面感染及不愈合创面。临床验证结果表明安全、有效、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中药药物的制备方法。
构成本发明所述药物之各组分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黄连8~30,地榆6~25,昆脂油20~50,当归4~18,蜂蜡5~20,冰片1~5,辅料27~60;
本发明所述药物是一种针对临床烧烫伤及其引起的创面感染及不愈合创面。中医认为烧伤是火毒侵体,变化诸症,有火毒炽盛证,火毒伤阴证,火毒内攻脏腑证,阴损及阳证等。既有肌肤烧伤,又有全身诸症,故应根据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内外治法及用药。对于小于(10%以内)的Ⅱ度烧伤者,往往尚无内证,仅有局部肌肤因火毒炽盛而损伤,就可仅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敛疮之法。本品即具有这些功效,治疗烧伤的一种外用药物。该药以黄连为君,味苦性寒,归心脾等经,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外用可治疗烧伤火毒,痈疽疔疮火热之毒蕴于肌肤,故为君。方中地榆,苦酸微寒,凉血解毒敛疮。《药品化义》说它“解诸热毒痈”。《药物图考》说地榆“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为臣药。昆脂油为蝇蛆体中提取的脂类物质(主要是混合脂肪酸)。蛆又称五谷虫,在《本草纲目》中与蝇同列,其“气味寒,无毒”。《本草求原》用其治“臁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昆脂油有消肿止痛,生肌敛疮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烧烫伤,昆脂油亦为臣。二臣药助君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痛,且又能生肌敛疮,治疗烧烫伤。
该方配伍用当归、蜂蜡相辅相成为佐药。《医林篡要》去蜂蜡“治烫火伤疮,欣赤疼痛,毒腐成脓”。可助君拔毒,止痛,敛疮。当归补血活血,活血而理血,祛除因毒热引起气血逆乱形成之瘀血,瘀去而新血生,补血以防正气虚(血虚),且二药性温,佐之又可防止君药寒凉太过。
还用辛苦寒之冰片为佐使。冰片入心脾肺经。《医林篡要》说冰片“辛香之气,固无不达主散郁火,能透骨除热,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因烫火伤,病在皮肉肌肤,但心情怫郁,心火亢盛,冰片助君药清心火,除郁热,引诸药外达肌肤,内入心脾,又可生肌止痛,故为良好的佐使药。
六味药配伍精当,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烧烫伤创面治疗之良方。
上述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其引起的创面感染及不愈合创面之药物,可以制成软膏剂,制备方法如下所述:
处方6味药材中,取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蒸馏后的饱和水溶液及药渣和水溶液另器收集;
②处方中黄连、地榆2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煎煮1.5小时,趁热滤过;第二次加入上述药渣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趁热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适当相对密度清膏;
③步骤②中清膏加乙醇至含醇50%,热滤,50%乙醇以上洗涤沉淀,得到乙醇合并滤液;
④步骤③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状;
⑤步骤①所得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步骤④所得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细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Ⅰ;
⑥取方中昆脂油、蜂蜡及辅料适量,加热共融,混合均匀,得到共融物;
⑦步骤⑥共融物中,慢慢加入步骤⑤备用液Ⅰ,边加边搅拌研磨至油相和水相完全分散,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得到制剂。
本发明的处方组成科学,符合中医理法方药原则,制备方法合理并适合大生产,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黄连95g,地榆70g,昆脂油213g,当归48g,蜂蜡55g,冰片10g
所述的剂型为软膏剂,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以上6味,取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蒸馏后饱和水溶液、药渣及水提液另器收集;取黄连、地榆2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煎煮1.5小时,趁热滤过;第二次加入上述药渣煎煮1小时,趁热滤过,合并滤液及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清膏1.05~1.11(40℃测);加乙醇至含醇50%,60℃条件下趁热滤过,60℃以上50%乙醇洗涤沉淀,滤过,得到乙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1.14~1.20(40℃测)的稠膏;将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细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取方中昆脂油、蜂蜡及橄榄油400g,加热共融,混合均匀,放冷至40~45℃时,再慢慢加入备用液,边加边搅拌研磨至完全分散均匀,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密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2
黄连120g,地榆90g,昆脂油273g,当归60g,蜂蜡70g,冰片12g
所述的剂型为软膏剂,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以上6味,取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蒸馏后饱和水溶液、药渣及水提液另器收集;取黄连、地榆2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煎煮1.5小时,趁热滤过;第二次加入上述药渣煎煮1小时,趁热滤过,合并滤液及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清膏1.02~1.09(45℃测);加乙醇至含醇50%,65℃条件下趁热滤过,60℃以上50%乙醇洗涤沉淀,滤过,得到乙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1.15~1.22(35℃测)的稠膏;将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细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取方中昆脂油、蜂蜡及橄榄油480g,加热共融,混合均匀,放冷至45~50℃时,再慢慢加入备用液,边加边搅拌研磨至完全分散均匀,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密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3
黄连140g,地榆105g,昆脂油320g,当归70g,蜂蜡80g,冰片15g
所述的剂型为软膏剂,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以上6味,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及其饱和水溶液备用,药渣与药液留用;取黄连、地榆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时,趁热滤过,滤液与当归药液合并,药渣与当归药渣,再煎煮1小时,趁热滤过,合并二次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08(50℃测),加乙醇至含醇量50%,在70℃条件下趁热过滤,沉淀用70℃以上50%的乙醇洗涤沉淀,滤过,得到乙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4~1.20(40℃测)的稠膏。将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成细粉状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另取昆脂油、蜂蜡及辅料麻油435g,加热共融,混合均匀,放冷至50~55℃时,再慢慢加入上述备用液,边加边搅拌研磨至完全分散均匀,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密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4
黄连180g,地榆100g,昆脂油280g,当归60g,蜂蜡90g,冰片12g
所述的剂型为软膏剂,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以上6味,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及其饱和水溶液备用,药渣与药液留用;取黄连、地榆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时,趁热滤过,滤液与当归药液合并,药渣与当归药渣,再煎煮1小时,趁热滤过,合并二次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12(45℃测),加乙醇至含醇量50%,在70℃条件下趁热过滤,沉淀用65℃以上50%的乙醇洗涤沉淀,滤过,得到乙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2~1.18(35℃测)的稠膏。将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成细粉状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另取昆脂油、蜂蜡及辅料麻油500g,加热共融,混合均匀,放冷至55~60℃时,再慢慢加入上述备用液,边加边搅拌研磨至完全分散均匀,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密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5
黄连130g,地榆95g,昆脂油300g,当归70g,蜂蜡80g,冰片15g
所述的剂型为软膏剂,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以上6味,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及其饱和水溶液备用,药渣与药液留用;取黄连、地榆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时,趁热滤过,滤液与当归药液合并,药渣与当归药渣,再煎煮1小时,趁热滤过,合并二次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3(45℃测),加乙醇至含醇量50%,在65℃条件下趁热过滤,沉淀用65℃以上50%的乙醇洗涤沉淀,滤过,得到乙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2~1.18(35℃测)的稠膏。将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成细粉状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另取昆脂油、蜂蜡及色拉油650g,加热共融,混合均匀,放冷至55~60℃时,再慢慢加入上述备用液,边加边搅拌研磨至完全分散均匀,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密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6
黄连150g,地榆110g,昆脂油300g,当归70g,蜂蜡80g,冰片12g
所述的剂型为软膏剂,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以上6味,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及其饱和水溶液备用,药渣与药液留用;取黄连、地榆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时,趁热滤过,滤液与当归药液合并,药渣与当归药渣,再煎煮1小时,趁热滤过,合并二次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6~1.14(45℃测),加乙醇至含醇量50%,在70℃条件下趁热过滤,沉淀用65℃以上50%的乙醇洗涤沉淀,滤过,得到乙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4~1.20(40℃测)的稠膏。将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成细粉状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另取昆脂油、蜂蜡及辅料色拉油550g,加热共融,混合均匀,放冷至45~50℃时,再慢慢加入上述备用液,边加边搅拌研磨至完全分散均匀,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密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7
黄连135g,地榆130g,昆脂油260g,当归60g,蜂蜡70g,冰片10g
所述的剂型为软膏剂,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以上6味,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及其饱和水溶液备用,药渣与药液留用;取黄连、地榆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时,趁热滤过,滤液与当归药液合并,药渣与当归药渣,再煎煮1小时,趁热滤过,合并二次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6~1.14(45℃测),加乙醇至含醇量50%,在70℃条件下趁热过滤,沉淀用65℃以上50%的乙醇洗涤沉淀,滤过,得到乙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4~1.20(40℃测)的稠膏。将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成细粉状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另取昆脂油、蜂蜡及辅料麻油550g,加热共融,混合均匀,放冷至50~55℃时,再慢慢加入上述备用液,边加边搅拌研磨至完全分散均匀,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密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8
黄连150g,地榆120g,昆脂油380g,当归85g,蜂蜡95g,冰片18g
所述的剂型为软膏剂,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以上6味,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及其饱和水溶液备用,药渣与药液留用;取黄连、地榆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时,趁热滤过,滤液与当归药液合并,药渣与当归药渣,再煎煮1小时,趁热滤过,合并二次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6~1.14(45℃测),加乙醇至含醇量50%,在60℃条件下趁热过滤,沉淀用60℃以上50%的乙醇洗涤沉淀,滤过,得到乙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8(40℃测)的稠膏。将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成细粉状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另取昆脂油、蜂蜡及辅料蓖麻油520g,加热共融,混合均匀,放冷至45~50℃时,再慢慢加入上述备用液,边加边搅拌研磨至完全分散均匀,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密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9
黄连140g,地榆95g,昆脂油330g,当归80g,蜂蜡80g,冰片15g
所述的剂型为软膏剂,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以上6味,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及其饱和水溶液备用,药渣与药液留用;取黄连、地榆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时,趁热滤过,滤液与当归药液合并,药渣与当归药渣,再煎煮1小时,趁热滤过,合并二次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50℃测),加乙醇至含醇量50%,在60℃条件下趁热过滤,沉淀用60℃以上50%的乙醇洗涤沉淀,滤过,得到乙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2~1.18(40℃测)的稠膏。将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成细粉状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另取昆脂油、蜂蜡及辅料麻油520g,加热共融,混合均匀,放冷至45~50℃时,再慢慢加入上述备用液,边加边搅拌研磨至完全分散均匀,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密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10
黄连150g,地榆120g,昆脂油380g,当归85g,蜂蜡95g,冰片18g
所述的剂型为软膏剂,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以上6味,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及其饱和水溶液备用,药渣与药液留用;取黄连、地榆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时,趁热滤过,滤液与当归药液合并,药渣与当归药渣,再煎煮1小时,趁热滤过,合并二次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50℃测),加乙醇至含醇量50%,在60℃条件下趁热过滤,沉淀用60℃以上50%的乙醇洗涤沉淀,滤过,得到乙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2~1.18(40℃测)的稠膏。将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成细粉状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另取昆脂油、蜂蜡及辅料蓖麻油520g,加热共融,混合均匀,放冷至45~50℃时,再慢慢加入上述备用液,边加边搅拌研磨至完全分散均匀,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密封,灭菌即得。
本发明在研制过程中,为证明该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对本药物软膏剂的药效学、毒理学和临床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药效学研究
经对本发明软膏剂进行药效学试验,方法和结果如下:
一、烫伤模型的治疗作用
试验方法:1、对小鼠烫伤模型的治疗作用:.取健康小鼠60只,造成Ⅱ∘烫伤模型,烫伤面积约3〜4cm2,每日患处涂抹给药一次,观察并记录小鼠创面愈合及死亡情况,给药15天,取创面皮肤进行剖检,结果显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烫伤皮肤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且动物无一死亡;在用药第3天~第8天,试验组创面愈合速度为对照组的二倍以上;用药15天,小鼠皮肤进行剖检,基本痊愈。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对烫伤小鼠有减少死亡率,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2、对豚鼠烫伤的治疗
试验方法:取健康豚鼠50只,分为连榆烧伤膏高、低两个剂量、京万红、赋形剂、空白对照组5个组,造成皮肤Ⅱ∘烫伤模型,烫伤面积18〜20cm2约占体表面积的5%左右。每日两次,连续给药13天,并于给药第1、3、5、8、13天,用卡尺测量豚鼠皮肤创面的结痂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百分率。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效果最佳,表皮完整,皮肤基本正常,部分真皮乳头层见散在表浅的瘢痕形成,局部毛囊减少,其中见再生的毛囊。
结论:通过对小鼠、豚鼠烫伤皮肤的治疗试验可以看出,用药第5~8天,试验组皮肤愈合速度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快,至用药第13天,连榆烧伤膏烧伤膏组动物皮肤愈合速度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赋形剂组。表明本品有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的作用。
二、烫伤感染模型的治疗试验
试验方法:取健康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1、2组为连榆烧伤膏高、低两个剂量组,3为京万红阳性对照,4组为赋形剂组,5为空白对照组,造成Ⅱ∘(部分区域为Ⅲ度)烫伤模型,烫伤面积20~22cm2,约占体表面积的5~7%;将新鲜制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涂抹于烫伤创面,1ml/只,造成大鼠烫伤感染模型。造型2小时后开始给药,每日2次。
结论:连榆烧伤膏高低两个剂量组对烫伤感染模型有迅速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连榆烧伤膏试验组皮肤未见明显感染及分泌物,愈合面积基本相似。皮肤病理切片检查发现:连榆烧伤膏试验组皮肤已愈合,表皮与毛囊已再生修复,深部毛囊再生。
三、体外抑菌实验
试验方法:1.菌液的制备,开启菌种后将不同的菌种分离至各种适宜其生长的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接种血清肉汤与37℃培养24小时,将该培养物作为原菌液,用血清肉汤对原菌液进行1:1000稀释,作为试验用菌液。每1ml菌液含菌量约106个。2.采用管碟法试验,将不同浓度的连榆烧伤膏烧伤膏加入不同菌株平皿的钢管中,放置37℃培养24小时,观察药物的抑菌情况。
结论:连榆烧伤膏烧伤膏对各试验菌株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值0.0625g/ml,异性溶血性链球菌MIC值0.125g/ml,绿脓杆菌MIC值0.5g/ml,大肠杆菌MIC值0.125g/ml,克雷伯氏菌MIC值0.25g/ml,白色念球菌0.25g/ml。
四、镇痛试验
试验方法:1.采用热板法,取筛选合格的小鼠60只,分为试验药物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两个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将不同药物及香油抹于小鼠足底部,并于给药30、60、90秒钟后测定各鼠痛阈值。
结论:连榆烧伤膏三个剂量组的镇痛作用较为突出,尤以高剂量组更为明显。
2.扭体法,取健康小鼠50只,随机分为试验药物高中低三个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分别给药,于给药后50分钟腹腔注射0.6%醋酸0.2ml/只,观察10分钟内各组动物扭体次数。
结论:连榆烧伤膏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可显著提高小鼠的热痛阈值,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五、抗炎实验
试验方法:1.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取健康小鼠50只,随机分为试验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阳性对照药物京万红组和赋形剂对照组。各组动物分别将药物涂抹于右耳,60分钟后,以温水洗去药物,用干棉球擦净,以二甲苯(0.05ml/只),涂抹小鼠右耳,左耳作对照,15分钟后脱颈椎处死动物,用直径7mm打孔器将双耳同部位等面积切下,用扭力天平分别称重,以左、右耳重量差为肿胀程度,计算肿胀抑制率。
结论:连榆烧伤膏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对小鼠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40%以上。
2.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试验,取雄性大鼠50只,分组方法同上,每组动物分别于右足跖底部涂以连榆烧伤膏2、1、0.5g/kg。对照组涂以等量香油,50分钟后,分别于给药右足底部皮下注射10%蛋清液50μl/只,于致炎前和致炎后40、80、120、160分钟测量大鼠足关节以下的体积,以致炎前后差值为肿胀程度。
结论:连榆烧伤膏各剂量组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炎症初期,作为较为突出。
3.对烫伤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取小鼠50只,分为连榆烧伤膏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京万红组和赋形组对照组。背部脱毛面积2*2cm2,用80℃热水烫10秒,造成皮肤Ⅱ∘烫伤,分别将药物涂于烫伤面,1小时后各组动物尾静脉注入0.2%伊文斯兰溶液0.1ml/只,20分钟后,处死动物,从烫伤皮肤正中央以直径9mm打孔器,取下各鼠皮片,分别放入装有水--丙酮溶液(3:7)的试管内,浸泡24小时,过滤,滤液在分光光度计590mm处测定吸收度。
结论:连榆烧伤膏各剂量组对小鼠皮肤烫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活血化瘀试验
试验方法:取健康小鼠32只,随机分为连榆烧伤膏高低剂量组,京万红组,对照组,用0.2%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30mg/kg)麻醉,保持实验环境及所给药物恒温(30±0.5℃),将麻醉小鼠放于观察板上,耳廓去毛,并垫耳托使其平展,以便于观察,在耳廓与耳托间滴加液体石蜡,将观察板置于多部位微循环观察系统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显示,记录给药前小鼠耳中动脉第三分支微动脉的血管直径及血流速度作为正常指标,分别在耳廓涂以不同的药物(25mg/只),10分钟后,用棉拭子轻擦去所涂药物,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论:连榆烧伤膏高低两个剂量组对小鼠耳廓动脉、尾静脉有扩张作用,微动、静脉血流量亦有明显增加,尤以微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更加显著,与赋形剂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其有良好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
经对本发明软膏剂急性毒性试验表明:A家兔皮肤急性毒性试验,家兔正常皮肤及破损皮肤高、低各两个剂量组(4/kg、12/kg)皮肤涂抹给药;B小鼠灌胃急性毒性试验,小鼠灌胃本品66g/kg/日。上述两项试验,给药后连续观察7天,各组家兔及小鼠均未见异常情况,未观察到毒、副反应发生,动物无一死亡。
大鼠长期毒性试验
1、将大鼠分为正常皮肤、破损皮肤高、低各两个剂量组(4g/kg、8g/kg)及对照组进行试验,每日皮肤涂抹给药一次,连续7周;实验结束时,取各组的1/2动物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各项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十余种内脏,组织的病理切片检查;剩余1/2动物停药饲养二周后进行同样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结束与结束二周后各试验组所检各项指标均属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病理检查各脏器无药物所致的病理改变。
2、皮肤刺激试验:A家兔正常皮肤及破损皮肤涂抹本品2g/kg;B豚鼠正常皮肤及破损皮肤涂抹本品(3g/kg),连续8天。除去受试物后连续观察72小时至7天,家兔单次给药与豚鼠连续多次给药均未见动物局部皮肤有红斑、水肿等刺激现象发生,动物整体状态良好。
3、皮肤致敏试验:豚鼠皮肤涂抹本品致敏后,激发给药,连续观察72小时,未见致敏反应发生。
临床验证试验
连榆烧伤膏进行二期临床验证试验研究,观察该制剂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及其对二度烧伤创面的促进愈合作用、控制感染作用、缓解疼痛作用。共完成观察病例528例。其中连榆烧伤膏375例,京万红对照组153例,研究结果表明,连榆烧伤膏治疗烧伤创面临床痊愈率为100%。其中二度浅创面8天愈合率为70.53±23.43%,愈合天数为11.15±2.25天;二度深创面坏死组织脱落时间为11.99±3.83天,16天愈合率为84.25±20.88%,愈合天数为17.61±3.15。对照组京万红治疗二度烧伤创面临床痊愈率为100%。其中二度创面8天愈合率为65.31±28.11%,愈合天数为11.89±2.94天;二度深创面坏死组织脱落时间为12.75±5.05天,16天愈合率为79.22±28.99%,愈合天数为19.54±3.83天。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二度浅创面的8天愈合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愈合天数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二度深创面坏死组织脱落时间、16天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愈合天数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以VAS量对两组不同药物受试创面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其统计结果显示连榆烧伤膏浅二度试验组第5次换药VAS评分显著低于京万红软膏对照组(P﹤0.01);连榆烧伤膏深二度试验组第1次换药、第5次换药VAS评分均显著低于京万红软膏对照组(P﹤0.05,P﹤0.01)。此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受试创面第1次换药后连榆烧伤膏试验组创缘炎性反应明显轻于京万红软膏对照组(P﹤0.01),余时相两组间创缘炎性反应及创面分泌物均无显著差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果表明:
1. 浅二度创面8天愈合率:连榆烧伤膏和京万红软膏分别为70.53±23.43和65.31±28.11(%),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分别为11.15 为±2.25和11.89±2.94(天),P﹤0.05,两组有显著差异。深二度创面连榆烧伤膏和京万红软膏坏死组脱落时间分别为11.99±3.83和12.75±5.05(天),16天愈合率分别为84.25±20.88和79.22±28.99(%),P均﹥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分别为17.61±3.15和19.54±3.83(天)P﹤0.0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尽管连榆烧伤膏试验组8天愈合率、16天愈合率及坏死组织脱落时间与京万红软膏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浅二度及深二度创面愈合天数均显著少于京万红对照组,提示连榆烧伤膏具有明显的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2. VAS量表评定结果显示:连榆烧伤膏浅二度试验组第5次换药VAS评分显著低于京万红软膏对照组,连榆烧伤膏深二组试验组第1次换药和第5次换药VAS评分均显著低于京万红软膏对照组,提示连榆烧伤膏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作用。
3. 受试后第1次换药连榆烧伤膏试验组创缘炎性反应明显轻于京万红软膏对照组(P﹤0.01),余时相两组间创缘炎性反应及创面分泌物均无明显差异。提示连榆烧伤膏具有控制创缘炎性反应、减少创面分泌物及控制创面细菌感染的作用。
4. 随创面的愈合及疗程进展,患者火毒炽盛证的各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提示连榆烧伤膏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
5. 临床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连榆烧伤膏有明显的副作用,实验检查中也未发现对人体血液、心、肝、肾功能有损害,提示该药具有安全性。
综上所述,连榆烧伤膏对于二度烧伤创面具有一定的促进愈合、消炎、止痛效果,且经临床试验证明其是安全的。连榆烧伤膏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烧伤创面外用软膏。

Claims (7)

1.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其引起的创面感染及不愈合创面的中药药物,其特征在于是由黄连、地榆、昆脂油、当归、蜂蜡、冰片6味原料和1味辅料制成,其原料、辅料重量份配比为:
黄连8~30,地榆6~25,昆脂油20~50,当归4~18,蜂蜡5~20,冰片1~5,辅料27~60;
其制备工艺步骤为:
①方中当归提取挥发油,挥发油、蒸馏后的饱和水溶液及药渣和水溶液另器收集;
②黄连、地榆2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煎煮1.5小时,趁热滤过;第二次加入上述药渣煎煮1小时,合并煎液,趁热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适当相对密度清膏;
③步骤②中清膏加乙醇至含醇50%,热滤,50%乙醇以上洗涤沉淀,得到乙醇合并滤液;
④步骤③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状;
⑤步骤①所得挥发油及饱和水溶液、步骤④所得稠膏混合均匀,加入研细的冰片,混匀作为备用液Ⅰ;
⑥取方中昆脂油、蜂蜡及辅料适量,加热共融,混合均匀,得到共融物;
⑦步骤⑥共融物中,慢慢加入步骤⑤备用液Ⅰ,边加边搅拌研磨至油相和水相分散均匀,继续搅拌至35℃以下,分装得到软膏制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药物,其特征在于辅料为橄榄油或麻油或色拉油或蓖麻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醇沉热滤温度为60℃~8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每次提取时加水量为6~20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水提取后合并的水溶液浓缩成的清膏相对密度为1.02~1.15(50℃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稠膏相对密度为1.10~1.25(40℃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加热共融和混合时的温度为40℃~75℃。
CN201510095869.3A 2015-03-04 2015-03-04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Active CN1053624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95869.3A CN105362410B (zh) 2015-03-04 2015-03-04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95869.3A CN105362410B (zh) 2015-03-04 2015-03-04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62410A true CN105362410A (zh) 2016-03-02
CN105362410B CN105362410B (zh) 2020-02-28

Family

ID=55365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95869.3A Active CN105362410B (zh) 2015-03-04 2015-03-04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6241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09493A (zh) * 2020-04-09 2021-10-19 大连麦琪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促创面愈合的抑菌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68529A (zh) * 2021-03-16 2022-09-20 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压疮皮肤溃疡药物的应用
CN115068528A (zh) * 2021-03-16 2022-09-20 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药物的应用
WO2022194168A1 (zh) * 2021-03-16 2022-09-22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药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药物中的用途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6116A (zh) * 2003-12-16 2004-11-17 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733048A (zh) * 2005-07-29 2006-02-15 王衡新 理气化痰祛风和胃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6116A (zh) * 2003-12-16 2004-11-17 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733048A (zh) * 2005-07-29 2006-02-15 王衡新 理气化痰祛风和胃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范文昌等 编著: "《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物大全》", 31 July 2011,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09493A (zh) * 2020-04-09 2021-10-19 大连麦琪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促创面愈合的抑菌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09493B (zh) * 2020-04-09 2024-01-30 大连麦琪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促创面愈合的抑菌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68529A (zh) * 2021-03-16 2022-09-20 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压疮皮肤溃疡药物的应用
CN115068528A (zh) * 2021-03-16 2022-09-20 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药物的应用
WO2022194168A1 (zh) * 2021-03-16 2022-09-22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药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药物中的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62410B (zh) 2020-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21131B (zh) 一种治疗妇女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栓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62410A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4784270A (zh) 一种消肿止痛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40965B (zh) 治疗湿疹、皮炎、癣类皮肤病的外用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43166B (zh) 消肿止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800269B (zh)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外用乳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53996C (zh) 一种用于治疗筋腱软组织损伤及骨关节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JP2021516696A (ja) 漢方薬組成物、漢方薬配合製剤及びその調製方法と応用
CN101062085B (zh) 一种治疗尖锐湿疣的药物
CN103721138B (zh) 一种治疗酒糟鼻的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63451B (zh) 一种主治外伤、疮疡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125641A (zh) 复方白鲜皮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61950A (zh) 一种具有活血、散瘀、止痛等保健功效的妇科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12377B (zh) 一种痤疮治疗修复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189289B (zh) 一种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44356A (zh) 用于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6310179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的药物中的应用
CN102274328B (zh)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79621B (zh) 用于治疗尖锐湿疣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444917B (zh) 一种治疗湿疹的中药组合物、中药乳膏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579696B (zh) 治疗输液静脉炎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344630B (zh) 一种含有叶绿素的消炎止痛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54550B (zh) 一种治疗溃疡型淋巴结结核的外用中药组合物
CN101869668B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涂膜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43743A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紫珠蒲黄治疗液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21

Address after: 225321 No. 1 Jiangnan Road, Taizhou high port district, Jiangsu, China

Co-patentee after: YANGTZE RIVER PHARMACEUTICAL GROUP JIANGSU PHARMACEUTICAL STOCK Co.,Ltd.

Patentee after: YANGTZE RIVER PHARMACEUTICAL GROUP Co.,Ltd.

Co-patentee after: YANGZIJIANG PHARMACEUTICAL GROUP JIANGSU LONGFENGT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td.

Address before: Xinluo Avenue high tech Zone of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No. 989 250101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BIOPHARMACEUTICALS OF SHANDONG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