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58375A - 车门后视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门后视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58375A
CN105358375A CN201480037964.1A CN201480037964A CN105358375A CN 105358375 A CN105358375 A CN 105358375A CN 201480037964 A CN201480037964 A CN 201480037964A CN 105358375 A CN105358375 A CN 1053583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vehicle
mirror
casing
door mirr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79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58375B (zh
Inventor
泽田真
宫本直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58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8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58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83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7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yieldable to excessive external force and provided with an indexed us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2696Mounting of devices using LE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3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change of drive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60R1/1207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with lamps; with turn indic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车门后视镜装置具有:安装在后视镜基座(16)上的后视镜外壳(18);和相对于后视镜外壳(18)而从车辆前方侧付与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能够使后视镜外壳(18)向车辆后方转动的可倒机构(20),后视镜外壳(18)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具有占据上下方向上的过半范围的第1区域(R1)和占据比第1区域(R1)少的范围的第2区域(R2),第2区域(R2)的外表面(26)与第1区域(R1)的外表面(28)相比位于车辆前方,并且在俯视观察下第2区域(R2)的外表面(26)与车辆(11)的外侧面(1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2)设定得比在俯视观察下第1区域(R1)的外表面(28)与车辆(11)的外侧面(1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1)大(θ1<θ2)。

Description

车门后视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安装在汽车等的车身上的车门后视镜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门后视镜装置,其将盖部件安装在单独地构成的车门后视镜的外壳上,且使外壳与盖部件在外形上连续。通常,车门后视镜的外壳的前表面形状形成为随着在车宽方向上从车身侧趋向外侧而向车辆后方倾斜的形状。
在该情况下,如图13的(a)、(b)所示,在车门后视镜的使用位置上,在俯视观察下车身1的外侧面2与外壳3的前表面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A、θB)越小,空气阻力会越小从而降低油耗等。图13的(a)中所示的车身1的外侧面2与外壳3的前表面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A)设定得比图13的(b)中所示的车身1的外侧面2与外壳3的前表面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B)小(θA<θB)。
此外,汽车的车门后视镜在安全上要求为如下构造:例如在从车辆前方有物体(障碍物5)碰撞时,外壳3因该冲击而以未图示的转动轴为中心朝向车辆后方转动且成为收纳位置。另外,在图13的(a)、(b)中,点P1及点P2表示外壳3的前表面4与障碍物5之间的碰撞点。该碰撞点P1、P2从车身1的外侧面2在规定距离D的位置上均等地离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962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当为了提高空气动力特性而使车身1的外侧面2与车门后视镜的外壳3的前表面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变小时,对来自车辆前方的物体(障碍物5)的碰撞载荷进行向量分解时的作用于车门后视镜的外壳3上的分力F会变小。在图13的(a)、(b)中,作用于车门后视镜的外壳3上的分力F1比分力F2小(F1<F2)。
换言之,根据车身1的外侧面2与车门后视镜的外壳3的前表面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不同,而在与物体(障碍物5)之间的碰撞点P1、P2上作用于外壳3的分力F的大小也不同。因此,在为了提高空气动力特性而使车身1的外侧面2与车门后视镜的外壳3的前表面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变小的情况下,担心外壳3不会朝向车辆后方适当地转动,从而导致在所碰撞的物体(障碍物5)与外壳3之间载荷升高。
另外,如图14的(a)、(b)所示,在从车身1的外侧面2至物体(障碍物5)的中心点O为止的离开距离S各自为等距离时,从车身1的外侧面2至碰撞点P1为止的离开距离D1和从车身1的外侧面2至碰撞点P2为止的离开距离D2各不相同(D1≠D2、D1<D2)。在该情况下,与图14的(b)相比图14的(a)的外壳3的未图示的转动轴相对于车身1的距离也会较短,导致外壳3的转动力矩也较小,从而担心其不会适当地转动。
本发明的通常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后视镜装置,其能够均衡地同时实现空气阻力的降低和在碰撞到物体时的车门后视镜向车辆后方的可倒性这双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安装在车辆的外侧面的后视镜基座;安装在所述后视镜基座上的后视镜外壳;和在相对于所述后视镜外壳而从车辆前方侧付与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能够使所述后视镜外壳向车辆后方转动的可倒机构,所述后视镜外壳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具有占据上下方向上过半的范围的第1区域;和占据比所述第1区域少的范围的第2区域,所述第2区域的外表面与所述第1区域的外表面相比位于车辆前方,并且在俯视观察下所述第2区域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辆的外侧面所成的锐角的角度,设定得比在俯视观察下所述第1区域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辆的外侧面所成的锐角的角度大。
根据本发明,占据上下方向上的过半范围且空气动力的影响大的第1区域与第2区域相比,能够将与车辆的外侧面之间所成的锐角的角度设定得较小,从而能够降低空气阻力。此外,与第1区域相比空气动力的影响小的第2区域在从车辆前方碰撞物体时,比第1区域先受到碰撞,因此,能够提高因来自物体的碰撞载荷而作用于后视镜外壳的分力。其结果是,在本发明中,能够均衡地同时实现空气阻力的降低和在碰撞到物体时的车门后视镜向车辆后方的可倒性这双方。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外壳具有:与所述可倒机构连结的基座部件;和安装在所述基座部件上的盖部件,所述第1区域设在所述盖部件上,所述第2区域设在所述基座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第2区域设在与可倒机构连结的基座部件上,因此,能够从基座部件相对于可倒机构而有效地传递碰撞载荷,从而能够确实地使后视镜外壳可倒。此外,第1区域设在与基座部件单独地构成的盖部件上,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1区域的基于设计或空气动力设计等实现的外形变更,从而提高产品开发及设计变更等的自由度。另外,“与可倒机构连结的基座部件”除了相对于可倒机构而直接地连结基座部件的情况以外,也包括例如经由与可倒机构连结的托架而间接地连结基座部件的情况。
而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视镜外壳上,安装有透明的突起部件,所述第2区域设在所述突起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第2区域设在透明的突起部件上,即使设置适于可倒载荷的外形形状的突起部件,也能够抑制对设计的不良影响。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一部分收纳在所述后视镜外壳的内部,且剩余的部分在所述后视镜外壳的外部露出的导光体,在所述后视镜外壳的内部设有灯体,所述突起部件是将射入至所述导光体的一部分内的所述灯体的光引导至所述后视镜外壳的外部而发光的所述导光体。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突起部件作为导光体来利用,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抑制制造成本。此外,在突起部件不发光时,无法从外部视觉辨认灯体,因此能够提高商品的外观性。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2区域在车宽方向上设在从设有所述可倒机构的位置直到所述后视镜基座的最外端为止的整个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在从前方碰撞物体时,由于第2区域设在将可倒机构作为转动中心而在能够转动的后视镜基座的整个区域内,所以即使物体碰撞在第2区域的任意的位置上也能够使后视镜外壳顺畅地转动(可倒)。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区域设在喷涂面上,所述第2区域设在未喷涂面上。
根据本发明,将第2区域设在相比较凹凸不醒目的未喷涂面上,由此,能够抑制对设计的不良影响,同时形成与可倒载荷相适的外形形状。此外,由于对设计的影响大的喷涂面成为占据过半范围的第1区域,所以能够一边提高商品外观性一边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车门后视镜装置,其能够均衡地同时实现空气阻力的降低和在碰撞到物体时的车门后视镜向车辆后方的可倒性这双方。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车辆的局部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从图3的箭头Z方向观察的向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4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物体碰撞到后视镜外壳而后视镜可倒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适用了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车辆的局部侧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立体图。
图11的(a)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立体图,图11的(b)是沿着图11的(a)的XI-XI线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物体相对于图11的(a)所示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突起部件碰撞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的(a)、(b)是表示在以往技术的车门后视镜中,空气阻力与碰撞到物体时向车辆后方的可倒性之间关系的说明图。
图14的(a)、(b)是表示在以往技术的车门后视镜中,在使从车身的外侧面向障碍物的离开距离相同时的转动力矩之间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适宜附图进行具体地说明。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车辆的局部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从图3的箭头Z方向观察的向视图,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着图4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在车辆11中适用于驾驶者能够视觉辨认车辆后方(后侧方)的车门后视镜。
该车门后视镜装置10分别安装在车身的驾驶席侧及副驾驶席侧的左右前车门12的外侧面14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对安装在右前车门12的外侧面14上的一个车门后视镜装置10进行具体说明,并省略安装在左前车门12的外侧面14上的另一个车门后视镜装置10的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车门后视镜装置10构成为,具有:安装在车身的驾驶席侧的右前车门12的外侧面14上的后视镜基座16;安装在后视镜基座16上的后视镜外壳18;在相对于后视镜外壳18而从车辆前方侧付与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能够使后视镜外壳18向车辆后方转动的可倒机构20;设在后视镜外壳18上且能够视觉辨认车辆后方的景象的后视镜22(参照图6);和显示例如转向信号等的方向指示部24。
后视镜外壳18能够可倾倒地支承在由前可倒位置、使用位置、以及收纳位置(后方可倒位置)组成的3个位置上。前可倒位置是例如在车身的后退时碰撞到障碍物时,为了缓和冲击而能够从使用位置倾倒至车辆前方侧的位置。此外,使用位置是通常时使用后视镜外壳18的位置。收纳位置(后方可倒位置)是例如在车身的前进时等碰撞到障碍物时,为了缓和冲击而能够从使用位置倾倒(转动)至车辆后方侧的位置。
后视镜外壳18形成为随着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从车身侧趋向外侧而向车辆后方倾斜的形状。此外,后视镜外壳18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占据过半的表面积的第1区域R1(未附有网点的部分);和占据比第1区域R1少的范围(表面积)的第2区域R2(网点部分)。
在第2区域R2中最位于车辆前方的外表面26与在第1区域R1中最位于车辆前方的外表面28相比在水平方向上仅突出规定长度。即,如图6所示,第2区域R2的外表面2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第1区域R1的外表面28相比仅以尺寸ΔT位于车辆前方。
此外,如图4所示,在俯视观察下第2区域R2的外表面26与车身的外侧面1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2设定得比在俯视观察下第1区域R1的外表面28与车身的外侧面1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1大(θ1<θ2)。换言之,从第2区域R2的外表面26中最先与障碍物5抵接的碰撞点P2穿过的切线与车身的外侧面1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2,设定得比从设想的第1区域R1的外表面28中与障碍物5最先抵接的碰撞点P1穿过的切线与车身的外侧面1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1大(θ1<θ2)。该碰撞点P1、P2与图13同样地,从车辆11的外侧面14均等地仅离开规定距离。另外,碰撞点P1是虽然如后述在实际上未与障碍物5抵接,但为了便于说明锐角的角度θ1的切线而表示的点。
另外,与上述不同,例如,也可以为,将从第2区域R2的外表面26中最位于车辆前方的点穿过的切线与车身的外侧面1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2设定得比从第1区域R1的外表面28中最位于车辆前方的点穿过的切线与车身的外侧面1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θ1大(θ1<θ2)。
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第2区域R2在车宽方向上设在从包括构成可倒机构20的轴部36的位置在内的后视镜基座16的车内侧最内端直到后视镜基座16的最外端为止的整个区域内。另外,也可以为,将第1区域R1设在相对于后视镜外壳18的外表面而涂敷有涂料的喷涂面上,并且将第2区域R2设在相对于后视镜外壳18的外表面未涂敷涂料的未喷涂面上。
后视镜外壳18具有:与可倒机构20连结的基座部件30;安装在基座部件30上的盖部件32;和收纳在盖部件32的内部的托架34(参照图6)。基座部件30、盖部件32、以及托架34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第1区域R1设在盖部件32上,第2区域R2设在基座部件30上。另外,基座部件30除了相对于可倒机构20直接连结的情况以外,例如也可以存在经由托架34而间接地与可倒机构20连结的情况。
可倒机构20具有:轴部36,其成为使后视镜外壳18倾倒的中心(参照图2);和设在基座部件30及托架34上的未图示的抵接凹部及抵接凸部。在该情况下,可倒机构20通过使抵接凹部与抵接凸部抵接而从使用位置向收纳位置或前可倒位置倾倒。
如图7所示,方向指示部24具有:设在盖部件32的狭缝38上的透明或半透明部件40;和未图示的光源部。
本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基本上如上所述地构成,接着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物体碰撞到后视镜外壳而后视镜倾倒的状态的说明图。另外,在图8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安装在车身的副驾驶席侧的左前车门12的外侧面14上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来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能够将与第2区域R2相比占据上下方向上的过半范围且空气动力的影响大的第1区域R1中的与车辆11的外侧面14所成的锐角的角度设定得小(θ1<θ2),从而能够降低空气阻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与第1区域R1相比空气动力的影响小的第2区域R2在(障碍物5)从车辆前方碰撞物体时,与第1区域R1相比先受到碰撞,由此能够通过第2区域来提高因来自物体(障碍物5)的碰撞载荷而作用于后视镜外壳18的分力。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均衡地同时实现空气阻力的降低和在被物体碰撞时的后视镜外壳18(车门后视镜)向车辆后方的可倒性这双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与可倒机构20连结的基座部件30,因此,能够从基座部件30相对于可倒机构20而有效地传递碰撞载荷,从而使后视镜外壳18确实地倾倒。而且,由于第1区域R1设在与基座部件30独立地构成的盖部件32上,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第1区域R1的基于设计或空气动力设计等实现的外形变更,从而提高产品开发及设计变更等的自由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区域R2在车宽方向上设在从包括构成可倒机构20的轴部36的位置在内的后视镜基座16的车内侧最内端直到后视镜基座16的最外端为止的整个区域内。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从前方碰撞物体时,由于第2区域R2设在将可倒机构20的轴部36作为转动中心而能够转动的整个区域内,所以无论物体碰撞在第2区域R2的任意位置上,都能够使后视镜外壳18顺畅地转动(可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2区域R2设在相比较凹凸不醒目的未喷涂面上,能够抑制对设计的不良影响,同时形成为与可倒载荷相适的外形形状。此外,由于使对设计的影响大的喷涂面成为占据过半范围的第1区域R1,所以能够提高商品外观性同时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车辆前方与物体(障碍物5)碰撞时,第2区域R2比第1区域R1先受到碰撞,因此,与物体(障碍物5)之间的碰撞点仅成为P2。在该情况下,将可倒机构20的轴部36的中心点与碰撞点P2连结的距离比将可倒机构20的轴部36的中心点与碰撞点P1连结的距离大。因此,例如,当因来自物体(障碍物5)的碰撞载荷而作用于后视镜外壳18上的力设为相同时,能够将以轴部36为转动中心的后视镜外壳18的转动力矩设定得大。
接着,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a进行说明。图9是适用了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车辆的局部侧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立体图。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与图2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具体的说明。
在其他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a中,后视镜外壳18的形状虽然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但后视镜基座50的形状不同。该后视镜基座50由宽幅的板状构成,且安装在车门腰部52与车门窗框54之间的角落部的附近位置上。后视镜基座50固定在车门窗框54上。
接着,对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b进行说明。图11的(a)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立体图,图11的(b)是沿着图11的(a)的XI-XI线的纵剖视图,图12是表示物体相对于图11的(a)所示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突起部件碰撞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而且,在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b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后视镜外壳60的一部分上朝向外侧而安装有仅以规定长度突出的突起部件62、且第2区域R2设在突起部件62上。该突起部件62例如由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
如图12所示,突起部件62在俯视观察下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以与后视镜外壳60的上部外表面60a相比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因此,设置为,在从车辆前方碰撞物体(障碍物5)时,空气动力影响小的突起部件62即第2区域R2与后视镜外壳60的上部外表面60a即第1区域R1相比先受到碰撞。
更具体来说,如图11的(b)所示地设置为,中空的突起部件62的一部分62a收纳在后视镜外壳60的内部,且突起部件62的剩余部分(外部突出部)62b作为在后视镜外壳60的外部露出的导光体来发挥功能。在后视镜外壳60的内部,例如设有LED等的灯体64,且以将射入至导光体的一部分的灯体64的光引导至后视镜外壳60的外部而发光的方式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2区域R2设在透明的突起部件62上,即使设置与可倒载荷相适的外形形状的突起部件62,也能够抑制对设计的不良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突起部件62作为导光体来利用,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抑制制造成本。此外,在突起部件62不发光时,由于无法从外部视觉辨认灯体64,所以能够提高产品的外观性。另外,其他作用效果与图2所示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相同,因此省略其具体的说明。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车门后视镜装置
11车辆
14外侧面
16后视镜基座
18、60后视镜外壳
20可倒机构
26外表面(第2区域)
28外表面(第1区域)
30基座部件
32盖部件
62突起部件(导光体)
64灯体
R1第1区域
R2第2区域
θ1、θ2锐角的角度

Claims (6)

1.一种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安装在车辆的外侧面上的后视镜基座;
安装在所述后视镜基座上的后视镜外壳;和
在相对于所述后视镜外壳而从车辆前方侧付与规定值以上的载荷时,能够使所述后视镜外壳向车辆后方转动的可倒机构,
所述后视镜外壳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具有占据上下方向上的过半范围的第1区域;和占据比所述第1区域少的范围的第2区域;
所述第2区域的外表面与所述第1区域的外表面相比位于车辆前方,并且,
在俯视观察下所述第2区域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辆的外侧面所成的锐角的角度,设定得比在俯视观察下所述第1区域的外表面与所述车辆的外侧面所成的锐角的角度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视镜外壳具有:与所述可倒机构连结的基座部件;和安装在所述基座部件上的盖部件,
所述第1区域设在所述盖部件上,
所述第2区域设在所述基座部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视镜外壳上安装有透明的突起部件,
所述第2区域设在所述突起部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部分收纳在所述后视镜外壳的内部,且剩余部分在所述后视镜外壳的外部露出的导光体,
在所述后视镜外壳的内部设有灯体,
所述突起部件是将射入至所述导光体的一部分内的所述灯体的光引导至所述后视镜外壳的外部而发光的所述导光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区域在车宽方向上设在从设有所述可倒机构的位置直到所述后视镜基座的最外端为止的整个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区域设在喷涂面上,
所述第2区域设在未喷涂面上。
CN201480037964.1A 2013-07-04 2014-05-23 车门后视镜装置 Active CN105358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0308 2013-07-04
JP2013140308 2013-07-04
PCT/JP2014/063657 WO2015001864A1 (ja) 2013-07-04 2014-05-23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8375A true CN105358375A (zh) 2016-02-24
CN105358375B CN105358375B (zh) 2017-08-04

Family

ID=52143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7964.1A Active CN105358375B (zh) 2013-07-04 2014-05-23 车门后视镜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37862B2 (zh)
EP (1) EP3000660B1 (zh)
JP (1) JP6096297B2 (zh)
CN (1) CN105358375B (zh)
MX (1) MX368675B (zh)
WO (1) WO20150018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57573S1 (en) * 2016-10-17 2019-08-27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Wing mirror
TWD189256S (zh) * 2016-11-22 2018-03-21 福特環球科技有限公司 車輛輪圈
USD893372S1 (en) * 2018-01-09 2020-08-18 Honda Motor Co., Ltd. Mirro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9125B2 (ja) * 1994-12-09 2001-01-2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取付構造
JP2001332316A (ja) * 2000-05-24 2001-11-30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及び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の配線方法
CN1468753A (zh) * 2002-07-02 2004-01-21 ��ʽ���綫������������� 车辆反射镜装置
CN1621284A (zh) * 2003-11-26 2005-06-0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门后视镜装置
JP2005212755A (ja) * 2004-02-02 2005-08-11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JP2009113753A (ja) * 2007-11-09 2009-05-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外部ミラー構造
CN102463929A (zh) * 2010-11-08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6036A (ja) 1984-07-30 1986-02-20 Tsutomu Miwa 自動車外部空力ミラ−
CA2230930A1 (en) 1997-04-25 1998-10-25 Dale Gathergood Exterior rear view mirror integral warning light
JP2004319445A (ja) * 2003-03-31 2004-11-11 Toyoda Gosei Co Ltd 発光体および後視鏡装置
JP2004338431A (ja) * 2003-05-13 2004-12-02 Toshiki Honshi バックミラー
DE102004048669B4 (de) * 2003-10-07 2007-06-14 Toyoda Gosei Co., Ltd. Fahrzeugseitenspiegelgerät
JP4170249B2 (ja) 2004-04-05 2008-10-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外部ミラー
JP2007062556A (ja) * 2005-08-31 2007-03-15 Honda Motor Co Ltd 外部ミラー装置
JP2008189168A (ja) * 2007-02-06 2008-08-21 Sakae Riken Kogyo Co Ltd 発光体を内部に有するドアミラー装置
JP5383083B2 (ja) * 2008-05-02 2014-01-08 亮 伊藤 ドアミラーウィンカーのメインハウジング
ES2383404B1 (es) * 2008-11-13 2013-06-20 Alejandro Rodriguez Barros Conjunto espejo retrovisor exterior multifuncion para vehiculos
JP5346746B2 (ja) * 2009-08-31 2013-11-20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ターンランプ付アウターミラー
JP2013530869A (ja) * 2010-06-22 2013-08-01 アダック プラスティックス,インク. 選択的照光部分を有するサイドミラーアセンブリ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9125B2 (ja) * 1994-12-09 2001-01-2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取付構造
JP2001332316A (ja) * 2000-05-24 2001-11-30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及び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の配線方法
CN1468753A (zh) * 2002-07-02 2004-01-21 ��ʽ���綫������������� 车辆反射镜装置
CN1621284A (zh) * 2003-11-26 2005-06-01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门后视镜装置
JP2005212755A (ja) * 2004-02-02 2005-08-11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JP2009113753A (ja) * 2007-11-09 2009-05-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外部ミラー構造
CN102463929A (zh) * 2010-11-08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01568A1 (en) 2017-01-05
JP6096297B2 (ja) 2017-03-15
EP3000660A4 (en) 2017-03-08
MX2015017415A (es) 2016-12-08
EP3000660B1 (en) 2018-03-28
US9937862B2 (en) 2018-04-10
MX368675B (es) 2019-10-10
JPWO2015001864A1 (ja) 2017-02-23
EP3000660A1 (en) 2016-03-30
CN105358375B (zh) 2017-08-04
WO2015001864A1 (ja) 2015-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58375A (zh) 车门后视镜装置
CN101428588B (zh) 车辆用外部后视镜构造
KR200288528Y1 (ko) 자동차용 사이드미러
KR20130118916A (ko) 비대칭형 자동차
CN2928591Y (zh) 后视镜
US9139129B2 (en) Vehicle with rear light that is displaceable to produce at least one airflow breakaway edge
KR200387240Y1 (ko) 차량용 미러
EP3115257B1 (en) Side mirror for vehicle
KR200190429Y1 (ko) 자동차용 사이드미러
KR200164347Y1 (ko) 사각지대가 없는 자동차용 사이드 미러
CN103029627B (zh) 多功能汽车后视镜
ES2270692B1 (es) Sistema retrovisor completamente integrado en el interior del automovil.
US20220176879A1 (en) Rear view mirror for vehicle
JP4438730B2 (ja) 車体構造
KR100942809B1 (ko) 차량용 인사이드 리어뷰 미러의 제조방법
JP2011005891A (ja) 車両の前側方視認装置
KR101585101B1 (ko) 차량용 사이드 미러
KR200418021Y1 (ko) 자동차 백미러용 거울
KR200256589Y1 (ko) 사각주시용 차량의 사이드미러
KR200374560Y1 (ko) 차량용 후측방 사각 미러
CN201432613Y (zh) 一种镶嵌放大镜的后视镜
KR200356470Y1 (ko) 프리즘을 이용한 차량용 백밀러
CN201086677Y (zh) 乘用车双视角扫盲后视镜
CN114506270A (zh) 一种具有双使用姿态的外后视镜及轿车
KR20050018420A (ko) 자동차의 룸미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