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8744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8744B
CN105278744B CN201510411838.4A CN201510411838A CN105278744B CN 105278744 B CN105278744 B CN 105278744B CN 201510411838 A CN201510411838 A CN 201510411838A CN 105278744 B CN105278744 B CN 1052787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area
coat
display device
display area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118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8744A (zh
Inventor
渡边义弘
池田雅延
仓泽隼人
石崎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to CN20181103602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399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78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87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8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87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12.5D-digitiser, i.e. digitiser detecting the X/Y position of the input means, finger or stylus, also when it does not touch, but is proximate to the digitiser's interaction surface and also measures the distance of the input means within a short range in the Z direction, possibly with a separate measurement setu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了显示装置,其具备显示面板、金属层、涂覆层、盖部件和粘结层。上述显示面板具有包含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主面。上述金属层设于上述主面。上述涂覆层覆盖上述金属层并与上述主面相接。上述盖部件与上述涂覆层相对。上述粘结层使上述盖部件与上述涂覆层粘结并连续覆盖上述涂覆层的周边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主面。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本发明基于并享有在2014年7月1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4-143832的优先权权益,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具备检测与显示区域接触或接近的物体的传感器的带传感器显示装置不断被实用化。上述传感器有时也称为触摸面板。
并且,提出了如下的技术:在这种显示装置中,用透明导电材料在基板形成传感图案,另一方面,用低电阻金属材料在基板形成与传感图案连接的传感线。
金属材料与透明导电材料等相比容易被水分腐蚀。因此,在将上述的传感线等金属材料设于基板的情况下,期望能抑制该金属材料的因水分导致的腐蚀。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具有主面,该主面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金属层,设于所述主面;涂覆层,覆盖所述金属层且与所述主面相接;盖部件,与所述涂覆层相对;以及粘结层,将所述盖部件粘结到所述涂覆层,并连续覆盖所述涂覆层的周边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主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模式地示出上述显示装置具备的液晶显示面板及设于该面板的主面的单元的一结构例的截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上述显示装置具备的传感器的图。
图4是模式地示出设于上述显示面板的一主面的各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5是模式地示出沿图4中的V-V线的截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模式地示出沿图4中的VI-VI线的截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实验I所用的第一采样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8是模式地示出实验I所用的第一采样的截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9是模式地示出实验I所用的第二采样的截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10是示出实验I的测定结果的图表。
图11是用于说明实验II所用的第一采样的概略结构及实验方法的图。
图12是示出实验II的测定结果的图表。
图13是模式地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于上述显示面板的一主面的各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4是模式地示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于上述显示面板的一主面的各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5是模式地示出沿图14中的XV-XV线的截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几个实施方式。
概括来讲,依据各实施方式,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金属层、涂覆层、盖部件和粘结层。上述显示面板具有包含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主面。上述金属层设于上述主面。上述涂覆层覆盖上述金属层并与上述主面相接。上述盖部件与上述涂覆层相对。上述粘结层使上述盖部件与上述涂覆层粘结并连续覆盖上述涂覆层的周边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主面。
各实施方式中的公开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想到保持发明的主旨的适当变更,这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更明确地进行说明,附图与实际的方式相比,有时示意性表示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但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在各图中,对连续配置的相同或类似的单元有时会省略符号。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已出现的图,对发挥与上述单元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单元,有时标记相同的参照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在以下说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公开带传感器的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该液晶显示装置例如能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终端、便携电话终端、笔记本类型的个人计算机、游戏设备等各种装置中。
此外,显示装置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等自发光型显示装置、或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显示装置等所有平板型的显示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液晶显示装置DSP包括: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面板PNL、驱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驱动IC芯片IC1、静电电容型的传感器SE、驱动传感器SE的驱动IC芯片IC2、照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背光单元BL、控制模块CM、柔性布线基板FPC1、FPC2、FPC3等。
传感器SE具备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显示面上形成的多个检测电极Rx。
驱动IC芯片IC1安装在液晶显示面板PNL上。柔性布线基板FPC1连接液晶显示面板PNL和控制模块CM。柔性布线基板FPC2连接传感器SE的至少一部分的要素和控制模块CM。驱动IC芯片IC2安装在柔性布线基板FPC2上。柔性布线基板FPC3连接背光单元BL和控制模块CM。
液晶显示面板PNL包括第一基板SUB1、与第一基板SUB1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SUB2、以及夹在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液晶层(后述液晶层LQ)。
液晶显示面板PNL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在图1的例子中,多个检测电极Rx设于显示区域DA。这些检测电极Rx例如沿第一方向X排列,并沿与第一方向X相交的第二方向Y延伸。例如,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是互相正交的方向。
背光单元BL配置在第一基板SUB1的背面侧。作为这样的背光单元BL,可适用各种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背光单元BL包括与第一基板SUB1对置的导光板、沿该导光板的端部配置的发光二极管(LED)等的光源。
图2是模式地示出液晶显示面板PNL及设于该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主面的要素的一结构例的截面图。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单位像素(单位像素区域)PX。单位像素PX是构成在显示区域DA显示的彩色图像的最小单位。
在图2的例子中示出与红、绿、蓝分别对应的副像素(副像素区域)PXR、PXG、PXB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单位像素PX的构造。在显示区域DA呈矩阵状地配置有多个这样的单位像素PX。此外,对构成单位像素PX的副像素PXR、PXG、PXB的布局,不限于图2的例子,三个副像素PXR、PXG、PXB也可不沿一个方向排列。另外,单位像素PX例如也可包括与白对应的副像素等除红、绿、蓝以外的颜色的副像素。
如上所述,液晶显示面板PNL包括第一基板SUB1、与第一基板SUB1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SUB2、保持在这些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液晶层LQ。
第一基板SUB1包括具有光透过性的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等的第一绝缘基板10。该第一绝缘基板10具有与第二基板SUB2相向的第一主面10A、以及第一主面10A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10B。
另外,第一基板SUB1包括:覆盖第一绝缘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的第一绝缘层11、配置在第一绝缘层11上的共通电极CE、以及覆盖共通电极CE的第二绝缘层12。
而且,第一基板SUB1具备与副像素PXR、PXG、PXB分别对应的像素电极PER、PEG、PEB、与覆盖这些像素电极PER、PEG、PEB及第二绝缘层12的液晶层LQ相接的第一定向膜AL1。共通电极CE和像素电极PER、PEG、PEB隔着第二绝缘层12对置。在图2的例子中,像素电极PER、PEG、PEB具有狭缝PSL。
共通电极CE及像素电极PER、PEG、PEB用例如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或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另一方面,第二基板SUB2具备具有光透过性的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等的第二绝缘基板20。该第二绝缘基板20具有与第一基板SUB1相向的第一主面20A、以及第一主面20A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20B。
另外,第二基板SUB2具备设于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第一基板SUB1侧的面)的滤色器CFR、CFG、CFB及黑色矩阵21。
滤色器CFR由例如着色成红色的树脂材料形成,配置在红色的副像素PXR。滤色器CFG由例如着色成绿色的树脂材料形成,配置在绿色的副像素PXG。滤色器CFB由例如着色成蓝色的树脂材料形成,配置在蓝色的副像素PXB。
黑色矩阵21划分副像素PXR、PXG、PXB。滤色器CFR、CFG、CFB的边界位于黑色矩阵21上。
而且,第二基板SUB2具备覆盖滤色器CFR、CFG、CFB及黑色矩阵21的第三绝缘层22、与覆盖第三绝缘层22的液晶层LQ相接的第二定向膜AL2。
在图2的例子中,在第一绝缘基板10的第二主面10B配置第一偏振光板PL1和第一粘结层GL1。第一偏振光板PL1隔着第一粘结层GL1与第二主面10B粘结。
另外,在图2的例子中,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二主面20B配置上述检测电极Rx、涂覆层OC、与显示区域DA对置的第二偏振光板PL2、以及第二粘结层GL2。此外,在第一偏振光板PL1和第一绝缘基板10之间、及在第二偏振光板PL2和第二绝缘基板20之间,可配置相位差板。
涂覆层OC覆盖检测电极Rx。作为涂覆层OC的材料,能使用例如聚酰亚胺、丙烯树脂、环氧树脂等。
第二偏振光板PL2包括使来自显示区域DA的光偏振的偏振光元件,第二偏振光板PL2隔着第二粘结层GL2与涂覆层OC粘结。第一偏振光板PL1的第一偏振光轴和第二偏振光板PL2的第二偏振光轴,处于在X-Y平面互相的偏振光轴(吸收轴)正交的正交尼科耳(クロスニコル)的位置关系。此外,第二偏振光板PL2是盖部件的一个例子。
第二偏振光板PL2是例如在一对支撑层之间夹着偏振光元件的多层构造。支撑层利用例如三醋酸纤维素(TAC)形成。偏振光元件例如用聚乙烯醇(PVA)形成。对第一偏振光板PL1也能适用与第二偏振光板PL2同样的多层构造。
作为第二粘结层GL2的材料,例如能使用丙烯酸类聚合物或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
此外,作为一个例子,图2所示的构造可适用于将与基板主面大致平行的横向电场用于液晶分子的切换的模式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但,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模式不限于利用横向电场的模式,也可以是如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模式或VA(VerticalAligned,垂直对齐型)模式那样将与基板主面的法线方向平行的纵向电场用于液晶分子的切换的模式。
上述传感器SE例如构成为具备检测电极Rx及共通电极CE。在该情况下,共通电极CE作为显示用的电极起作用,也可以作为传感用的驱动电极起作用。以下说明这样的传感器SE的结构及动作。
图3是用于说明传感器SE的图,其概略地示出检测电极Rx和共通电极CE之间的平面位置关系。在该图的例子中,显示区域DA是具有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短边和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长边的长方形状。检测电极Rx在显示区域DA中沿第二方向Y带状延伸,且沿第一方向X按一定的间距排列。另一方面,共通电极CE沿第一方向X带状延伸,同时沿第二方向Y按一定的间距排列。
检测电极Rx与检测电路RC电连接。该检测电路RC例如内置于驱动IC芯片IC2。检测电路RC也可设于控制模块CM。
共通电极CE与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电连接。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例如在显示区域DA的外部形成于第一基板SUB1。
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对共通电极CE选择性地供给用于驱动各单位像素PX所含有的副像素的共同驱动信号(第一驱动信号)、及用于驱动传感器SE的传感器驱动信号(第二驱动信号)。例如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在将图像显示于显示区域DA的显示期间依次供给共同驱动信号到各共通电极CE,在检测与显示区域DA接触或接近的物体的传感期间依次供给传感器驱动信号到各共通电极CE。
在供给了传感器驱动信号的共通电极CE和检测电极Rx之间产生第一电容。作为导体的物体存在于显示区域DA的附近时,在该物体和检测电极Rx之间产生第二电容。受到该第二电容的影响,物体附近的检测电极Rx和共通电极CE之间的第一电容发生变化。因此,从物体的附近的检测电极Rx取得的传感器输出信号表示与从其他检测电极Rx取得的传感器输出信号不同的值。
检测电路RC基于这样的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变化,检测与显示区域DA接触或接近的物体。而且,检测电路RC可在显示区域DA中检测物体接近或接触的位置。
接着,详细说明设于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二主面20B的各要素。此外,该第二主面20B相当于包括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DA的一主面。
图4是模式地示出设于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二主面20B的各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在该图的例子中,检测电极Rx具备多个检测线L1、连接这些检测线L1的连接线L2。由连接线L2连接的各检测线L1在显示区域DA中,呈波形(具体而言,三角波形)地反复弯曲并沿第二方向Y延伸,同时沿第一方向X按一定的间距排列。
此外,检测电极Rx的构造不限于图4所示的例子。例如,检测电极Rx可具备金属线网状相交的构造等。另外,在相邻的检测电极Rx之间可设置电浮动的伪电极。这样的伪电极例如可利用在适当的位置断裂的检测线构成为与检测电极Rx类似的形状。
第二主面20B具有位于显示区域DA的外侧的周边区域SA及布线区域WA。周边区域SA及布线区域WA是不会赋予显示的区域,构成显示区域DA的框区域。在图4的例子中,周边区域SA相当于显示区域DA的一个短边(图中上侧的短边)及两个长边、与第二主面20B的端部之间的区域,布线区域WA相当于显示区域DA的剩下的一边(图中下侧的短边)和第二主面20B的端部之间的区域。此外,在图4中,为了简化说明,可示出周边区域SA及布线区域WA,使其宽度比实际的方式宽。
在布线区域WA设有多个衬垫(pad)P、以及一对一地电连接检测电极Rx和衬垫P的多条引线L3。在图4的例子中,各引线L3分别连接各检测电极Rx的各衬垫P的侧的端部(连接线L2)和各衬垫P。另外,在图4的例子中,各衬垫P沿第一方向X隔开一定的间隔而排列。各衬垫P与柔性布线基板FPC2电连接。
检测线L1、连接线L2及引线L3例如用相同的金属材料以相同的制造工序整体地形成。作为该金属材料,例如能使用铝(Al)、钼(Mo)或包含它们一方的合金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线L1、连接线L2及引线L3是金属层ML的一个例子。
第二偏振光板PL2、第二粘结层GL2及涂覆层OC例如全都是覆盖显示区域DA的长方形状。例如,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是相同的形状,在第二主面20B中周边部对齐地配置。在图4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的周边部R1,用双点划线表示涂覆层OC的周边部R2。此外,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的周边部R1可不严格一致。例如,第二粘结层GL2的周边部可比第二偏振光板PL2的周边部位于稍外侧,也可以是第二偏振光板PL2的周边部比第二粘结层GL2的周边部位于稍外侧。
周边部R1包括相当于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的短边的边部R1a、R1b、以及相当于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的长边的边部R1c、R1d。边部R1a在周边区域SA中沿第一方向X延伸。边部R1b在布线区域WA中沿第一方向X延伸。边部R1c、R1d分别连接边部R1a、R1b之间,在周边区域SA及布线区域WA中沿第二方向Y延伸。
另一方面,涂覆层OC的周边部R2包括相当于涂覆层OC的短边的边部R2a、R2b、以及相当于涂覆层OC的长边的边部R2c、R2d。边部R2a在周边区域SA中沿第一方向X延伸。边部R2b在布线区域WA中沿第一方向X延伸。边部R2c、R2d分别连接边部R2a、R2b之间,在周边区域SA及布线区域WA中沿第二方向Y延伸。
在图4的例子中,边部R1a比边部R2a位于更外侧(从显示区域DA离开的一侧),边部R1c比边部R2c位于更外侧,边部R1d比边部R2d位于更外侧。边部R1b比边部R2b位于更内侧(接近显示区域DA的一侧)。
从其他角度来看,边部R2a位于边部R1a和显示区域DA之间,边部R2c位于边部R1c和显示区域DA之间,边部R2d位于边部R1d和显示区域DA之间。边部R1b位于边部R2b和显示区域DA之间。
在图4的例子中,涂覆层OC覆盖构成检测电极Rx的检测线L1及连接线L2、及引线L3。另外,涂覆层OC覆盖各衬垫P的一部分。即,各衬垫P沿涂覆层OC的一边(边部R2b)配置在第二主面20B。
在周边区域SA中,边部R2a和显示区域DA之间的涂覆层OC的宽度是W1,边部R2c和显示区域DA之间及边部R2d和显示区域DA之间的涂覆层OC的宽度是W2。在布线区域WA中,边部R2b和显示区域DA之间的涂覆层OC的宽度是比宽度W1、W2大的W3。
图5是模式地示出沿图4中的V-V线的显示区域DA及周边区域SA的截面的一个例子的图。在显示区域DA中,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二主面20B设置金属层ML(检测线L1),涂覆层(coat)OC覆盖该金属层ML。涂覆层OC在周边区域SA中与第二主面20B相接。
在图5的例子中,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的周边部R1(边部R1d)与第二绝缘基板20的端部对齐。第二粘结层GL2填满第二偏振光板PL2和涂覆层OC及第二绝缘基板20之间,覆盖涂覆层OC并与第二主面20B相接。即,第二粘结层GL2粘结第二偏振光板PL2并连续覆盖涂覆层OC的周边部R2(边部R2d)和第二主面20B,当然覆盖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BD。
这里,第二粘结层GL2和第二主面20B之间的第一粘结力比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之间的第二粘结力大(第一粘结力>第二粘结力)。另外,经由第二粘结层GL2粘结的第二偏振光板PL2和第二主面20B之间的第三粘结力,比经由第二粘结层GL2粘结的第二偏振光板PL2和涂覆层OC之间的第四粘结力大(第三粘结力>第四粘结力)。满足这样的条件的第一至第四粘结力的具体的值由第二绝缘基板20、涂覆层OC及第二粘结层GL2的材质等确定。
此外,在周边区域SA中,关于包含边部R1a、R2a的截面及包含边部R1c、R2c的截面,都是与图5所示的截面大致相同的构造。
图6是模式地示出沿图4中的VI-VI线的布线区域WA的截面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布线区域WA中,金属层ML(引线L3)与衬垫P连接。该金属层ML由涂覆层OC覆盖。
柔性布线基板FPC2例如隔着热硬化型的导电粘结材料(各向异性导电膜)压接到衬垫P。在该压接的工序中,由于将衬垫P的周围置于高温下,因此第二偏振光板PL2有可能因受热而遭到损坏。因此,如图4及图6的例子所示,通过使第二偏振光板PL2从柔性布线基板FPC2远离地配置,从而能保护第二偏振光板PL2免于上述压接的工序中的热的影响。另外,使涂覆层OC的周边部R2(边部R2b)位于衬垫P上。即,涂覆层OC覆盖衬垫P的一部分并覆盖与衬垫P连接的引线L3的整体。由此,在布线区域WA中,能防止金属层ML(引线L3)的露出。另外,从涂覆层OC露出的衬垫P可用压接柔性布线基板FPC2的导电粘结材料覆盖。由此,能防止衬垫P的露出。此外,衬垫P可用与金属材料相比耐腐蚀性高的ITO等的氧化物导电材料形成。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检测电极Rx(检测线L1、连接线L2)及引线L3由低电阻金属材料形成,与由例如ITO等的高电阻导电材料形成检测电极Rx及引线L3的情况相比,能将检测电极Rx及引线L3的电阻抑制为较低。通过使用这样低电阻化的检测电极Rx及引线L3构成传感器SE,从而能大幅改善传感器SE的时间常数。
此外,不需要金属层ML所含有的要素(检测线L1、连接线L2、引线L3)全部都由金属材料形成,可以是一部分由IT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与用高电阻导电材料形成金属层ML所含有的全部要素的情况相比,能改善传感器SE的时间常数。
金属材料与ITO等相比硬度较低,所以容易带伤,容易腐蚀(氧化)。涂覆层OC担当着保护金属层ML免于这样的损伤及腐蚀的任务。
此外,在涂覆层OC和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二主面20B的紧贴性弱的情况下,水分有可能从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例如图5所示的边界BD)浸入金属层ML。在图4等所示的例子中,在周边区域SA中,金属层ML中的一部分的检测线L1与涂覆层OC的周边部R2最近。因此,在如上所述水分侵入金属层ML的情况下,该水分容易腐蚀检测线L1。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用第二粘结层GL2覆盖上述的边界,故能防止水分从该边界浸入金属层ML及该水分导致的检测线L1等的金属层ML的腐蚀。
但在设有衬垫P的布线区域WA中,使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的周边部比涂覆层OC的周边部更位于显示区域DA侧。然而,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在布线区域WA中的涂覆层OC的宽度W3比周边区域SA中的涂覆层OC的宽度W1、W2大的情况下,与周边区域SA相比,水分难以从布线区域WA中的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浸入,故在布线区域WA中也能防止引线L3等的金属层ML的腐蚀。
第二粘结层GL2和第二主面20B之间的第一粘结力比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之间的第二粘结力大,故第二粘结层GL2和第二主面20B与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相比更强固紧贴。通过使用这样的第二粘结层GL2,从而能更有效地防止水分向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的浸入。而且,考虑到经由第二偏振光板PL2和第二主面20B之间的第二粘结层GL2的第三粘结力,比经由第二粘结层GL2和涂覆层OC之间的第二粘结层GL2的第四粘结力大,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与第二粘结层GL2不与第二主面20B相接的情况相比,第二偏振光板PL2强固地粘结到第二主面20B。因此,能提高第二偏振光板PL2和第二绝缘基板20(或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剥离强度。
此外,第二偏振光板PL2可具有导电性。例如,通过将用ITO等构成的透明带电防止层(导电层)设于第二偏振光板PL2,从而能对第二偏振光板PL2提供导电性。第二偏振光板PL2具有导电性,从而第二偏振光板PL2作为密封剂起作用,静电或离子难以滞留在例如涂覆层OC的主面、周边部R2的附近等。其结果是,能防止因这些静电或离子导致的显示异常或传感器SE的检测不良。
另外,第二粘结层GL2也可具有导电性。作为这样的第二粘结层GL2,例如,能使用向粘结剂树脂添加导电性的填充剂的粘结材料。通过第二粘结层GL2具有导电性,能得到与上述的带电防止层同样的作用。
发明人进行了验证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金属层ML的防腐蚀的效果的实验I、及验证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剥离强度提高的效果的实验II。参照图7至图12说明这些的实验。
[实验I]
图7示出在实验I中使用的第一采样SP11的概略结构。该第一采样SP11具备第二绝缘基板20、在该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二主面20B形成的多个检测电极Rx、覆盖这些检测电极Rx的涂覆层OC、配置在涂覆层OC的上方的第二偏振光板PL2、配置在第二偏振光板PL2和涂覆层OC之间的第二粘结层GL2。
检测电极Rx包括与图4的例相同的多个检测线L1及连接线L2。但在该实验I中,多个检测线L1的两端部分别利用连接线L2连接。向各连接线L2连接引线L3的一端,向该引线L3的另一端连接衬垫P。
涂覆层OC覆盖各检测电极Rx、各引线L3、和各衬垫P的一部分。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的周边部R1跨整个周长地位于涂覆层OC的周边部R2更外侧(从第二主面20B的中心离开的一侧)。
图8是模式地示出第一采样SP11的截面的一部分的图。该图所示的截面大致与图5所示的截面相同。即,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BD由第二粘结层GL2覆盖。此外,在第一采样SP11中,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设置有金属层MLE。如图7虚线所示那样,该金属层MLE横跨第一主面20A的整体而形成。
发明人与这样的第一采样SP11一起准备实验I所用的第二采样SP12。图9是模式地示出第二采样SP12的截面的一部分的图。第二采样SP12在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的周边部R1横跨整个周长地位于涂覆层OC的周边部R2更内侧(接近第二主面20B的中心的一侧)这点,与第一采样SP11不同。即,在第二采样SP12中,边界BD由第二粘结层GL2覆盖。
发明人在第一采样SP11及第二采样SP12双方,使金属层MLE接地(GND),并经由各衬垫P连续向金属层ML提供10V的电压,测定各衬垫P之间的电阻值。实验环境是温度70℃且湿度为90%。此外,在实验开始时,第一采样SP11中的各衬垫P间的电阻值及第二采样SP12中的各衬垫P间的电阻值全都大致相同。
图10是示出电阻值的测定结果的图表。横轴是对金属层ML的电压的投入时间(h),纵轴是设各衬垫P之间的当初的电阻值为1的情况下的电阻值的变化率。表示第一采样SP11的电阻值的图表,相当于指定的时间中第一采样SP11的各衬垫P之间的电阻值的平均。表示第二采样SP12的电阻值的图表,相当于指定的时间中的第二采样SP12的各衬垫P之间的电阻值的平均。
第二采样SP12的电阻值随着时间经过而上升,在经过2000小时的时刻,成为实验开始当初的大概1.08倍的值。另一方面,第一采样SP11的电阻值随时间经过而几乎不变化。
根据该实验结果确认,通过用第二粘结层GL2覆盖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能取得防止金属层ML的腐蚀的优异的效果。
[实验II]
图11是说明在实验II中使用的第一采样SP21的概略结构及实验方法的图。该第一采样SP21具备第二绝缘基板20。而且,第一采样SP21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二主面20B之上,具备使用图4至图6说明的金属层ML、涂覆层OC、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等的各单元。这些单元与图4至图6的例子同样地配置。即,第二粘结层GL2在周边区域SA中,覆盖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BD,并与第二主面20B相接。
发明人与这样的第一采样SP21一起准备实验II所用的第二采样SP22。第二采样SP22在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的周边部R1跨整个周长位于涂覆层OC的周边部R2更内侧的方面,与第一采样SP21不同。
在实验II中,将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固定到台上,并如图11所示,经由粘结材料G向这些第一采样SP21及第二采样SP22的第二偏振光板PL2粘结夹具T,对该夹具T施加第二主面20B的法线方向的拉力TF。到第二偏振光板PL2从第二绝缘基板20剥离为止,该拉力TF从零开始阶段性增加,并记录产生剥离的瞬间的拉力TF。对多个第一采样SP21及多个第二采样SP22进行这样的实验II。
图12是示出与多个第一采样SP21及多个第二采样SP22相关的剥离时的拉力TF的测定结果的图表。纵轴是将剥离时的拉力TF换算成任意单位的剥离强度。整体来看,第一采样SP21的剥离强度比第二采样SP22的剥离强度高三成左右。
根据该实验结果确认,通过第二粘结层GL2与第二主面20B相接,能得到提高第二偏振光板PL2和第二绝缘基板20的剥离强度的优异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对没有特别言及的结构及作用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图13是模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中设于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二主面20B(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一主面)的各要素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在该图中,还示出作为与检测电极Rx一起构成传感器SE的驱动电极的共通电极CE。
在图13的例子中,显示区域DA是具有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短边和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长边的长方形状。共通电极CE在这样的显示区域DA中,沿第二方向Y带状延伸,并沿第一方向X按一定的间距排列。
另一方面,检测电极Rx在显示区域DA中,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沿第二方向Y按一定的间距排列。各检测电极Rx具备连接多个检测线L1和这些检测线L1的连接线L2。由连接线L2连接的各检测线L1在显示区域DA中,按波形(具体而言,三角波形)反复弯曲地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按一定的间距排列。此外,检测电极Rx的构造不限于图13所示的例子,例如,可具备金属线网状相交的构造等。
在图13的例子中,从图中的上方开始奇数编号的检测电极Rx在显示区域DA的左侧(边部R1c、R2c的一侧)具有连接线L2,连接这些连接线L2和衬垫P的引线L3沿周边区域SA中显示区域DA的左侧延伸。另一方面,从图中的上方开始偶数编号的检测电极Rx在显示区域DA的右侧(边部R1d、R2d的一侧)具有连接线L2,连接这些连接线L2和衬垫P的引线L3沿周边区域SA中显示区域DA的右侧延伸。这样,本实施方式中引线L3分别与各检测电极Rx的第一方向X中的任一个端部(连接线L2)和各衬垫P连接。
这样的结构中,在显示区域DA的左右的周边区域SA中,金属层ML中的引线L3的一部分位于最外侧(从第二主面20B的中心离开的一侧)。涂覆层OC的周边部R2的边部R2c、R2d位于这些引线L3更外侧,第二偏振光板PL2及第二粘结层GL2的周边部R1的边部R1c、R1d位于边部R2c及R2d更外侧。
周边区域SA中,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由与图4所示的边界BD相同的第二粘结层GL2覆盖。该第二粘结层GL2连续覆盖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当然同时覆盖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BD。
在显示区域DA的左右的周边区域SA中,在水分从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侵入的情况下,离该边界最近的引线L3容易腐蚀。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的边界被第二粘结层GL2覆盖,故能防止水分从该边界对金属层ML的浸入及因该水分导致的引线L3等的金属层ML的腐蚀。
此外,从本实施方式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对未特别言及的结构及作用等,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图14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中设于第二绝缘基板20的第二主面20B的各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该图的例子中,传感器SE包括配置在第二主面20B的多个检测电极Rx、以及对这些检测电极Rx供给传感器驱动信号的多个驱动电极Tx。通过设置相关的驱动电极Tx,不需要使共通电极CE作为传感用的驱动电极起作用,由此共通电极CE仅供给共同驱动信号。其结果是,能另外地独立驱动液晶显示面板PNL中的图像的显示和物体的检测。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实施方式,不需要时分地设置上述的显示期间及传感期间。
多个检测电极Rx在显示区域DA中沿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排列。多个驱动电极Tx在显示区域DA中,与检测电极Rx隔开间隙沿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排列。检测电极Rx及驱动电极Tx具有对角线沿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的菱形的形状。检测电极Rx及驱动电极Tx利用IT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在第二主面20B成膜。
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检测电极Rx由第一连接线La电连接。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驱动电极Tx由第二连接线Lb电连接。
在图14的例子中,对在显示区域DA的左侧(边部R1c、R2c的侧)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检测电极Rx中的、从图中的上方开始奇数编号的检测电极Rx连接引线L3。这些引线L3沿显示区域DA的左侧的周边区域SA中第二方向Y延伸,与布线区域WA中衬垫P连接。
另外,对在显示区域DA的右侧(边部R1d、R2d的侧)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检测电极Rx中的、从图中的上方开始偶数编号的检测电极Rx连接引线L3。这些引线L3在显示区域DA的右侧的周边区域SA中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布线区域WA中与衬垫P连接。
引线L3由包含铝(Al)、钼(Mo)或这些的一方的合金等的金属材料形成。这样的引线L3是金属层ML的一个例子。通过用金属材料形成引线L3,从而与用IT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引线L3的情况相比,能将引线L3的电阻抑制为较低。因此,能改善传感器SE的时间常数。
另一方面,在布线区域WA的附近中,对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驱动电极Tx连接引线L3。这些引线L3在布线区域WA中与衬垫P连接。
从与衬垫P连接的柔性布线基板FPC2对驱动电极Tx供给传感器驱动信号。检测电路RC与传感器驱动信号的供给同步地从检测电极Rx获取传感器输出信号,基于该传感器输出信号检测与显示区域DA接触或接近的物体。检测电路RC也可检测物体接触或接近的位置。
图15是模式地示出沿图14中的XV-XV线的显示区域DA及周边区域SA的截面的一个例子的图。第二连接线Lb在相邻的检测电极Rx之间与这些检测电极Rx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连接线Lb由绝缘层30覆盖。
第一连接线La配置在绝缘层30上,并与相邻的检测电极Rx相接。这样的第一连接线La也称为桥接器(bridge)等。第一连接线La及第二连接线Lb例如由IT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金属层ML(引线L3)在周边区域SA中配置在第二主面20B之上。该金属层ML由涂覆层OC覆盖。第二粘结层GL2连续覆盖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即,第二粘结层GL2覆盖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BD。
在以上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水分从涂覆层OC和第二主面20B的边界(例如图15所示的边界BD)侵入的情况下,金属层ML、即引线L3有可能腐蚀。关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的边界被第二粘结层GL2覆盖,故能防止水分从该边界向金属层ML的浸入及该水分导致的引线L3等的金属层ML的腐蚀。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取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整个周边区域SA中涂覆层OC的周边部R2由第二粘结层GL2覆盖情况。然而,只要涂覆层OC的周边部R2的至少一部分被第二粘结层GL2覆盖,就能防止水分对存在于该一部分的附近的金属层ML的浸入,能取得提高第二偏振光板PL2的剥离强度的效果。
另外,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公开了使用检测电极和驱动电极进行传感的方式(也称为互电容检测方式等)的传感器SE。然而,传感器SE可以是例如利用检测电极自身具有的电容进行传感的方式(称为自电容检测方式等)等其他的方式的传感器。
例如,在具备图14所示的检测电极Rx及驱动电极Tx的传感器中适用自电容检测方式的情况下,能使驱动电极Tx作为用于第一方向X中的位置检测的第一电极(X轴检测电极)起作用,同时使检测电极Rx作为用于第二方向Y中的位置检测的第二电极(Y轴检测电极)起作用。即,在传感时,向各第一电极供给驱动信号并从各第一电极读出检测信号,另外,向各第二电极供给驱动信号并从各第二电极读出检测信号。与显示区域DA接触或接近的物体对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自身具有的电容产生影响,故基于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取得的检测信号,可检测分别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的物体的位置。
此外,在图14的例子中,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驱动电极Tx电连接,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检测电极Rx电连接。然而,在分别使驱动电极Tx及检测电极Rx作为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起作用的情况下,可以使这些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各自电独立,并经由引线L3将这些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分别与衬垫P连接。这样的话,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分别表示显示区域DA中的二维的位置,可基于从各第一电极及各第二电极取得的检测信号直接检测物体的位置。
另外,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经由粘结层与涂覆层OC及第二主面20B粘结的盖部件是第二偏振光板PL2的情况。然而,盖部件也可以是与例如第二主面20B相对配置并覆盖显示区域DA的盖玻璃等其他部件。
说明了本发明的若干的实施方式,但这些的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不意为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可用其他的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的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思想中并包含在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具有主面,该主面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
金属层,设于所述主面;
涂覆层,覆盖所述金属层且与所述主面相接;
盖部件,与所述涂覆层相对;以及
粘结层,将所述盖部件粘结到所述涂覆层,并连续覆盖所述涂覆层的周边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主面,
所述粘结层和所述主面之间的第一粘结力比所述涂覆层和所述主面之间的第二粘结力大,
所述金属层包括检测线、连接线及引线,
所述涂覆层保护所述金属层以防水分侵入。
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具有主面,该主面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
金属层,设于所述主面;
涂覆层,覆盖所述金属层且与所述主面相接;
盖部件,与所述涂覆层相对;以及
粘结层,将所述盖部件粘结到所述涂覆层,并连续覆盖所述涂覆层的周边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主面,
经由所述粘结层粘结的所述盖部件和所述主面之间的第三粘结力,比经由所述粘结层粘结的所述盖部件和所述涂覆层之间的第四粘结力大,
所述金属层包括检测线、连接线及引线,
所述涂覆层保护所述金属层以防水分侵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包括使来自所述显示区域的光偏振的偏振光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检测电极,用于检测与所述显示区域接触或接近的物体,所述检测电极设于所述主面;以及
引线,与所述检测电极电连接,所述引线设于所述主面,
所述检测电极及所述引线中的至少一个构成所述金属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沿所述涂覆层的一边设于所述主面并与所述引线连接的衬垫,
所述粘结层连续地覆盖所述涂覆层的除所述一边以外的周边部和所述主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衬垫连接的布线基板,
所述盖部件和所述布线基板互相远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设有所述衬垫的所述涂覆层的所述一边到所述显示区域的宽度,比从所述涂覆层的除所述一边以外的所述周边部到所述显示区域的宽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多个所述检测电极;
多条所述引线,分别与多个所述检测电极连接;以及
多个所述衬垫,分别与多条所述引线连接,
多个所述检测电极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在沿着设有所述衬垫的所述涂覆层的所述一边的第一方向上排列,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
多条所述引线分别连接多个所述检测电极的所述衬垫一侧的端部和多个所述衬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多个驱动电极,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分别与多个所述检测电极对置,与多个所述检测电极一起构成用于检测与所述显示区域接触或接近的物体的传感器,
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显示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电路,对多个所述驱动电极选择性地供给用于驱动所述显示区域所含有的像素的第一驱动信号、及用于驱动所述传感器的第二驱动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多个所述检测电极;
多条所述引线,分别与多个所述检测电极连接;以及
多个所述衬垫,分别与多条所述引线连接,
多个所述检测电极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在沿设有所述衬垫的所述涂覆层的所述一边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排列,
多条所述引线分别连接多个所述检测电极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任一个端部和多个所述衬垫。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多个驱动电极,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分别与多个所述检测电极对置,与多个所述检测电极一起构成用于检测与所述显示区域接触或接近的物体的传感器,
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显示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电路,对多个所述驱动电极选择性地供给用于驱动所述显示区域所含有的像素的第一驱动信号、及用于驱动所述传感器的第二驱动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所述检测电极,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主面;
多个驱动电极,与多个所述检测电极隔开间隙地配置于所述主面,与多个所述检测电极一起构成用于检测与所述显示区域接触或接近的物体的传感器;
多条所述引线,分别与多个所述检测电极及多个所述驱动电极连接;以及
多个所述衬垫,分别与多条所述引线连接。
CN201510411838.4A 2014-07-14 2015-07-14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52787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36023.2A CN109239960B (zh) 2014-07-14 2015-07-14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3832 2014-07-14
JP2014143832A JP2016021103A (ja) 2014-07-14 2014-07-14 表示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36023.2A Division CN109239960B (zh) 2014-07-14 2015-07-14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8744A CN105278744A (zh) 2016-01-27
CN105278744B true CN105278744B (zh) 2018-09-25

Family

ID=5506747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36023.2A Active CN109239960B (zh) 2014-07-14 2015-07-14 显示装置
CN201510411838.4A Active CN105278744B (zh) 2014-07-14 2015-07-14 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36023.2A Active CN109239960B (zh) 2014-07-14 2015-07-14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927646B2 (zh)
JP (1) JP2016021103A (zh)
CN (2) CN1092399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7603B (zh) * 2015-04-16 2017-01-21 Au Optronics Corp 觸控顯示裝置
JP2018017976A (ja) * 2016-07-29 2018-02-0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2018017988A (ja) * 2016-07-29 2018-02-0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6685874B2 (ja) * 2016-09-23 2020-04-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6324882A (zh) * 2016-10-31 2017-01-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1864329B1 (ko) * 2016-12-07 2018-06-05 한화에어로스페이스 주식회사 로봇 암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2438256B1 (ko) 2017-06-07 2022-08-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을 갖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WO2019026777A1 (ja) * 2017-08-03 2019-02-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位置入力装置
KR102341650B1 (ko) * 2017-09-28 2021-12-21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포스 터치 센서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7506092B (zh) * 2017-09-30 2021-02-1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输入控制方法和终端
KR102549925B1 (ko) * 2017-10-26 2023-06-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11073940B2 (en) * 2019-03-28 2021-07-27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substrate, touch device and touch detection method
KR20210017519A (ko) * 2019-08-08 2021-0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518050A (zh) * 2019-08-30 2019-11-2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7276A (zh) * 2010-11-02 2012-05-23 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2736777A (zh) * 2011-04-12 2012-10-1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13172000A1 (ja) * 2012-05-14 2013-11-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86518B2 (ja) 1993-07-13 2003-03-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2010271796A (ja) * 2009-05-19 2010-12-02 Optrex Corp 電極間接続構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JP5538566B2 (ja) * 2010-12-09 2014-07-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WO2012086531A1 (ja) * 2010-12-24 2012-06-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該タッチパネル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TW201234247A (en) * 2010-12-28 2012-08-16 Sharp Kk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as well as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ouch panel
KR101381817B1 (ko) 2011-06-30 2014-04-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202585805U (zh) * 2012-04-10 2012-12-0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接合结构
KR20140067379A (ko) * 2012-11-26 2014-06-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접촉 감지 장치 및 터치스크린 장치
KR20150043787A (ko) * 2013-10-15 2015-04-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7276A (zh) * 2010-11-02 2012-05-23 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2736777A (zh) * 2011-04-12 2012-10-1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13172000A1 (ja) * 2012-05-14 2013-11-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39960A (zh) 2019-01-18
US10036913B2 (en) 2018-07-31
CN105278744A (zh) 2016-01-27
CN109239960B (zh) 2021-11-02
JP2016021103A (ja) 2016-02-04
US9927646B2 (en) 2018-03-27
US20160011448A1 (en) 2016-01-14
US20180157085A1 (en) 2018-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78744B (zh) 显示装置
US11347338B2 (en) Detec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detection function
CN107195249B (zh) 显示装置
CN109427258A (zh) 显示装置
CN207216224U (zh) 显示装置
US9198291B2 (en) Plastic panel and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2298370B1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4106026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和触摸面板
CN10739342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4460070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394149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8345137A (zh) 具有输入装置的显示设备以及触摸检测基座构件
CN106024840A (zh) 柔性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柔性oled显示装置
JP2014085424A5 (zh)
KR20140014615A (ko) 플라스틱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한 평판표시장치
CN108536327A (zh) 电极连接结构、触摸传感器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6371672A (zh) 柔性显示面板和装置
KR20080048627A (ko)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패널
CN105892758A (zh)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器及电子装置
CN205450518U (zh) 显示装置
CN110531883A (zh) 显示装置
CN205487266U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0527895B2 (en) 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07424431U (zh) 显示装置
CN104808358B (zh) 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