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8270A - 静电潜影用显影剂 - Google Patents

静电潜影用显影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8270A
CN105278270A CN201510271127.1A CN201510271127A CN105278270A CN 105278270 A CN105278270 A CN 105278270A CN 201510271127 A CN201510271127 A CN 201510271127A CN 105278270 A CN105278270 A CN 1052782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ant
particle
resin
toner particle
develo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711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8270B (zh
Inventor
山田千晶
安野政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278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8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8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82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2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04Carbon black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1Azo dy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14Acridine; Azine; Oxazine; Thiazine-;(Xanthene-) dy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18Phthalocyanine dy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03G9/092Quinacrido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 G03G9/12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louring ag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 G03G9/13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polymer components
    • G03G9/13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polymer component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quid Develop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静电潜影用显影剂,其含有调色剂粒子。调色剂粒子含有树脂和着色剂,着色剂含有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第1着色剂为炭黑,第2着色剂为C.I.颜料紫19和C.I.颜料紫23中的1种以上,第3着色剂为C.I.颜料棕23和C.I.颜料棕25中的1种以上。第2着色剂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含有8质量%~25质量%。

Description

静电潜影用显影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等中使用的静电潜影用显影剂。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静电潜影用显影剂中,广泛使用炭黑作为得到黑色的图像的着色剂。但是,炭黑所呈现的黑色的色相与理想的黑色的色相相比色调有时不同。因此,日本特表2007-528006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并用炭黑、蓝色着色剂和紫色着色剂,与仅使用炭黑的情况相比,提高了黑色的色相的技术。
然而,并用炭黑、蓝色着色剂和紫色着色剂时,调色剂粒子的色相有偏蓝的趋势。因此,日本特表2007-528006号公报中公开的静电潜影用显影剂在色相这方面尚有改进的余地。
另外,由于炭黑具有导电性,所以单独使用它而以高浓度包含在调色剂粒子中时,调色剂粒子的电阻降低,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中有产生转印不良的趋势。为了使因炭黑存在而提高的调色剂粒子的导电性降低,有效的是与其它的着色剂并用使炭黑的含量减少,但由于日本特表2007-528006号公报中公开的蓝色着色剂具有铜酞菁骨架,其电阻低,因此并用它难以充分降低调色剂粒子的导电性。
此外,日本特表2007-528006号公报中公开的蓝色着色剂与炭黑相比,黑色的着色力低,因此为了实现并用它时与单独使用炭黑时是同样的图像浓度,需要增加所添的着色剂的含量的总量。如果着色剂的含量的总量增加,则相对地树脂的比例下降,结果调色剂粒子的定影性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呈现黑色的色相的静电潜影用显影剂,该静电潜影用显影剂在满足色相的同时,还防止了转印不良的问题,且定影性优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等认为要解决上述课题,需要将电阻较高、黑色的着色力高且能够使黑色的色相成为中色系的着色剂与炭黑并用。而且,经过深入研究,结果得到如下观点:仅并用只满足电阻较高、黑色的着色力较高这样的条件的着色剂时,无法满足色相、转印性和定影性全部,有效的是并用比炭黑的色相偏蓝的着色剂和比炭黑的色相偏红的着色剂。而且,基于该观点进一步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静电潜影用显影剂,其含有调色剂粒子,调色剂粒子含有树脂和着色剂,着色剂含有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第1着色剂为炭黑,第2着色剂为C.I.颜料紫19和C.I.颜料紫23中的1种以上,第3着色剂为C.I.颜料棕23和C.I.颜料棕25中的1种以上,第2着色剂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含有8质量%~25质量%。
在上述静电潜影用显影剂中,优选炭黑为酸性炭黑。
上述静电潜影用显影剂优选为将调色剂粒子分散在绝缘性液体中而成的液体显影剂,树脂为聚酯树脂,聚酯树脂的酸值为5mgKOH/g~40mgKOH/g。
上述静电潜影用显影剂优选为将调色剂粒子分散在绝缘性液体中而成的液体显影剂,着色剂在调色剂粒子中含有20质量%~40质量%。
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和其它的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根据参照附图理解的本发明涉及的下述详细的说明可清楚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简要概念图。
图2是实施例中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概念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评价中使用的图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予说明,本发明的附图中,为了使附图明了化和简单化,长度、宽度、厚度、深度等尺寸关系被适当地变更,不表示实际的尺寸关系。
[静电潜影用显影剂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静电潜影用显影剂(以下,称为“显影剂”)为干式显影剂或者液体显影剂,有效用作复印机、打印机、数码打印机或简易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后述)中使用的电子照相用显影剂、涂料、静电记录用显影剂,喷墨打印机用油性油墨或者电子纸用油墨。
干式显影剂包括单组分系显影剂和双组分系显影剂。单组分系显影剂由调色剂粒子构成,双组分系显影剂含有调色剂粒子和载体。双组分系显影剂中,调色剂粒子由调色剂母体粒子和外添剂粒子构成。另一方面,液体显影剂含有调色剂粒子和绝缘性液体(以下也称为“载体”)。液体显影剂中,优选含有10质量%~50质量%的调色剂粒子,优选含有50质量%~90质量%的绝缘性液体。
因此,干式显影剂只要至少含有调色剂粒子即可,可以含有显影剂常用的其它的任意成分,液体显影剂只要至少含有调色剂粒子和绝缘性液体即可,可以含有显影剂常用的其它的任意成分。作为显影剂常用的其它的任意成分,例如可以含有着色剂用分散剂、蜡、荷电控制剂、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等一直以来公知的任意的添加剂。这样的任意的添加剂可以包含在调色剂粒子中,也可以包含在其以外的部分。另外,液体显影剂中,在绝缘性液体中可以进一步含有调色剂分散剂(并非调色剂粒子中所含的着色剂用分散剂,而是使调色剂粒子本身分散的分散剂)、增粘剂。
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仅称为“调色剂粒子”时,没有特殊说明则表示液体显影剂的调色剂粒子和干式显影剂的调色剂母体粒子。另外,本说明书中,有时将附加外添剂前的调色剂粒子称为“调色剂母体粒子”,将附加外添剂后的调色剂粒子称为“附加外添剂的调色剂粒子”,以此来区别两者。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调色剂粒子的质量是指液体显影剂的“调色剂粒子”的质量和干式显影剂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的质量。
以下,对显影剂所含的调色剂粒子、载体、其它的成分进行说明。另外,关于调色剂粒子,除属于调色剂粒子中所含的必需成分的树脂和着色剂以外,对着色剂用分散剂、脱模剂、外添剂也进行说明。
<调色剂粒子>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所含的调色剂粒子含有树脂和着色剂。上述着色剂含有由炭黑构成的第1着色剂,由C.I.(颜色索引)颜料紫(C.I.PigmentViolet)19和C.I.颜料紫23中的1种以上构成的第2着色剂和由C.I.颜料棕(C.I.PigmentBrown)23和C.I.颜料棕25中的1种以上构成的第3着色剂。并且,第2着色剂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含有8质量%~25质量%。着色剂分散在树脂中。
调色剂粒子的中值粒径D50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为0.5μm~5.0μm。中值粒径D50低于0.5μm时,由于调色剂粒子的粒径过小,所以电场中的调色剂粒子的迁移性有降低的趋势,可能导致显影性的降低。另外,中值粒径D50超过5.0μm时,调色剂粒子的粒径的均匀性有降低的趋势,可能导致画质的降低。
这里,“调色剂粒子的中值粒径D50”是指以体积基准测定调色剂粒子的粒度分布时的中值粒径D50。干式显影剂所含的调色剂粒子的中值粒径D50例如可以使用粒径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MULTISIZER3”,BeckmanCoulter公司制)测定。另一方面,液体显影剂所含的调色剂粒子的中值粒径D50例如可以使用流式粒子图像分析装置(商品名:“FPIA-3000S”,Sysmex株式会社制)测定。
另外,无论是干式显影剂还是液体显影剂,均优选调色剂粒子具有核/壳结构。调色剂粒子通过具有核/壳结构,容易控制调色剂粒子的中值粒径D50和调色剂粒子的圆度等。另外,通过抑制着色剂向调色剂粒子表面的露出,能够提高耐糊版性(耐フィルミング性)。
应予说明,核/壳结构一般是指构成壳层的树脂(以下,也称为“壳树脂”)被覆在构成核粒子的树脂(以下也称为“核树脂”)的表面的结构,但不限于核树脂被壳树脂完全被覆的结构,核树脂的表面可以露出一部分,可以着色剂大多分散在核树脂中但一部分分散在壳树脂中。
(着色剂)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所含的着色剂只要含有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即可,还可以含有其它的着色剂(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以外的着色剂)。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的合计量与着色剂的总量一致,即,调色剂粒子所含的着色剂仅由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构成。这种情况下,能够更显著地发挥后述的作用效果。
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仅称为“着色剂”时,是包括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等着色剂和染料在内的概括表达(表示调色剂粒子所含的着色剂成分整体的表达)。另外,调色剂粒子中的着色剂的含量是指相对于调色剂粒子的总量的着色剂的含量(质量%)。
(1)第1着色剂
第1着色剂为炭黑。炭黑是以碳为主成分的黑色微粒的统称,化学上有时被分类成碳的单体,众所公知,可含有各种官能团。炭黑在各种着色剂中具有特别高的着色力,因此对于得到呈现黑色的调色剂粒子是重要的。
炭黑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热裂炭黑、乙炔黑、槽法炭黑、炉法炭黑、灯黑、苯胺黑等。作为优选的具体例、可举出三菱化学公司制的“#2400”、“#2400B”、“#2650”、“OIL7B”、“MA-77”、“MA-100”、“MA-100S”、“PCF#10”,Cabot公司制的“BlackPearlsL”、“MogulL”、“MONARCH1300”、“MONARCH1400”、“REGAL330R”、“REGAL400R”、“MONARCH1100”,Degussa公司制的“PrintexV”、“SpecialBlack4”、“Printex140V”等(以上“”内显示商品名)。
另外,第1着色剂优选为酸性炭黑。这种情况下,与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相互作用使各自的分散性良好。另外,这种情况下,炭黑在后述的具有特定的酸值的树脂中的分散性也变得良好。通过使炭黑的分散性良好,从而调色剂粒子的定影性提高。并且,通过使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位于由分散的炭黑构成的第1着色剂的粒子间,从而抑制炭黑的粒子相连所致的导电性的增加。因此,使炭黑的分散性良好,对改善转印性也有利。
这里,酸性炭黑是指将炭黑和纯水以1: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煮沸5分钟后冷却至室温,泥状的混合物的pH变成6以下的物质。这样的酸性炭黑通常通过使用湿式的表面处理方法、干式的表面处理方法等公知的方法对炭黑的表面赋予酸性的含氧官能团而得。
作为优选的湿式的表面处理方法,可举出将炭黑浸渍在乙酸溶液、磺酸溶液等酸性溶液中处理的方法。另外,作为优选的干式的表面处理方法,可举出与硝酸、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或者臭氧等氧化剂接触的方法。另外,还可举出空气氧化法。
作为市售的酸性炭黑,例如,可举出三菱化学公司制的“MA-100”、“MA-100S”,Cabot公司制的“MogulL”等。
第1着色剂相对于调色剂粒子中所含的着色剂的总量优选含有40质量%~65质量%。第1着色剂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的含量低于40质量%时,有图像浓度下降的趋势,超过65质量%时,调整调色剂粒子的电阻变得困难,呈现转印性变差的趋势。第1着色剂的上述含量更优选为45质量%~6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5质量%~55质量%。应予说明,使用2种以上的炭黑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1着色剂时,其合计量优选包含在上述的范围内。
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这样含有高浓度的炭黑是因为在调色剂粒子中不仅添加了炭黑,还一起添加了作为第2着色剂的特定的紫色颜料和作为第3着色剂的特定的棕色颜料,这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要特征。认为这是由于后述的特定的紫色颜料具有提高炭黑的分散性的作用,后述的特定的棕色颜料使炭黑的导电性缓和而降低。
(2)第2着色剂
第2着色剂是由C.I.颜料紫19和C.I.颜料紫23中的1种以上构成的紫色颜料。该特定的紫色颜料具有高的着色力,且其色相与黑色相近。并且,还能够显示提高炭黑的分散性这样的助剂的作用。
作为市售的C.I.颜料紫19,可举出ClariantJapan公司制的“Cromophtal(注册商标)VioletD5800”、“CinquasiaVioletK5350FP”,DIC公司制的“QUINDOViolet19228-1119”等。另外,作为市售的C.I.颜料紫23,可举出DIC公司制的“FASTOGENSuperVioletRZS”,ToyoColor公司制的“LIONOGENVIOLETFG6141G”等(以上“”内表示商品名)。
另外,使用酸性炭黑作为第1着色剂时,C.I.颜料紫19和C.I.颜料紫23的分散性良好,且炭黑的分散性也良好。通过使第1着色剂和第2着色剂的分散性均良好,能够使第2着色剂位于分散的炭黑的粒子间,因此结果抑制了炭黑的粒子相连导致的导电性的增加。并且,即便将调色剂粒子中的着色剂的含量设定得比以往高,也能够维护充分的定影性。
使用酸性炭黑作为第1着色剂时,C.I.颜料紫19和C.I.颜料紫23的分散性良好的理由尚不明确,但如下考虑。即,认为由于C.I.颜料紫19和C.I.颜料紫23具有供电子基,所以通过与酸性炭黑相互作用而提高彼此的分散性。
第2着色剂相对于调色剂粒子中所含的着色剂的总量含有8质量%~25质量%。第2着色剂的含量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脱离上述范围时,起不到上述的效果的理由尚不明确,但认为当第2着色剂的含量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脱离上述范围时,色相、导电性、分散性、着色剂的总量等的平衡瓦解,结果无法满足显影剂的色相、转印性和定影性全部。
第2着色剂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的含量低于8质量%时,有特别是颜色再现性的调整不充分的趋势,另外有转印特性下降特别多的趋势。另外,第2着色剂的上述含量超过25质量%时,有色相偏蓝的趋势。第2着色剂相对于上述着色剂的总量的含量更优选为15质量%~20质量%。应予说明,使用上述的2种紫色颜料作为第2着色剂时,优选使它们的合计量为上述的范围内。
(3)第3着色剂
第3着色剂是由C.I.颜料棕23和C.I.颜料棕25中的1种以上构成的棕色颜料。该特定的棕色颜料具有高的着色力,且其色相与黑色接近。并且,由于具有高的电阻,所以能够使炭黑的导电性缓和而降低。
作为市售的C.I.颜料棕23,可举出BASF公司制的“Cromophtal(注册商标)Brown5R”,作为市售的C.I.颜料棕25,可举出ClariantJapan公司制的“PVFastBrownHFR”。
另外,使用酸性炭黑作为第1着色剂时,C.I.颜料棕23和C.I.颜料棕25的分散性良好,且酸性炭黑的分散性也良好。这样,通过使第1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的分散性均良好,能够使第3着色剂位于分散的炭黑的粒子间,因此结果抑制炭黑的粒子相连导致的导电性的增加。并且,即便将调色剂粒子中的着色剂的含量设定得比以往高,也能够维持充分的定影性。
使用酸性炭黑作为第1着色剂时,C.I.颜料棕23和C.I.颜料棕25的分散性良好的理由尚不明确,但如下考虑。即,认为由于C.I.颜料棕23和C.I.颜料棕25具有供电子基,所以通过与酸性炭黑相互作用而提高彼此的分散性。
第3着色剂相对于调色剂粒子中所含的着色剂的总量优选含有20质量%~40质量%。第3着色剂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的含量低于20质量%时,有调色剂粒子的电阻的调整(减少)不充分,转印特性降低的趋势,超过40质量%时,有调色剂粒子的色相与棕色颜料的色相接近,得不到所希望的黑色的色相的趋势。第3着色剂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的含量更优选为24质量%~35质量%。应予说明,使用上述的2种棕色颜料作为第3着色剂时,优选使它们的合计量为上述的范围内。
(4)其它的着色剂
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粒子可以含有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以外的其它的着色剂。作为其它的着色剂,可举出C.I.颜料蓝15:3、C.I.颜料蓝15:4、C.I.颜料黄74、C.I.颜料黄155、C.I.颜料黄180、C.I.颜料黄185、C.I.颜料红48:1、C.I.颜料红53:1、C.I.颜料红57:1、C.I.颜料红5、C.I.颜料红269、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209等。但是,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粒子所含的着色剂优选仅由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特别显著地发挥后述的作用效果。
以上(1)~(4)中详述的着色剂的中值粒径D50优选为200μm以下,更优选为150μm以下。如果着色剂的粒径超过200μm则图像的色彩值偏离,有时得不到所希望的色彩。并且,着色剂在树脂中的分散性有降低的趋势,因此有时得不到所希望的图像浓度,定影性降低。着色剂的粒径的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能够制造的粒径的下限值。应予说明,着色剂的中值粒径D50可以利用超声波方式粒度分布·ζ-电位测定装置(商品名:“DT1200”,DispersionTechnology公司制)测定。
显影剂为干式显影剂时,调色剂粒子中的着色剂的总量优选为8质量%~3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20质量%。在干式显影剂的调色剂粒子中,通过使着色剂的总量为8质量%以上,即便是约4.5g/m2以下这样少的附着量也能得到适当的图像浓度。另外,如果调色剂粒子中的着色剂的总量超过30质量%,则树脂在调色剂粒子中所占的含量变少,因此有难以得到充分的定影强度的趋势。
另一方面,显影剂为液体显影剂时,调色剂粒子中的着色剂的总量优选为20质量%~40质量%,更优选为25质量%~35质量%。在液体显影剂的调色剂粒子中,通过使着色剂的总量为20质量%以上,即便是约1.5g/m2以下这样少的附着量也能得到适当的图像浓度。另外,如果调色剂粒子中的着色剂的总量超过40质量%,则树脂在调色剂粒子中所含的含量变少,因此有难以得到充分的定影强度的趋势。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通过使调色剂粒子中与第1着色剂一起含有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从而即便将调色剂粒子中的着色剂的总量如上所述设计得较高,也能够充分防止定影性的降低、转印不良的问题。
(树脂)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所含的树脂具有使着色剂彼此粘合,并且使粘合的着色剂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作用,作为这种用途中使用的树脂,可以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一直以来公知的树脂。例如,可举出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树脂、聚氨酯树脂、氯乙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环氧树脂、酰胺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酚醛树脂、苯胺树脂、脲树脂、硅树脂、酰亚胺树脂等。
其中,优选使用具有快速熔融性的聚酯树脂。这是由于聚酯树脂的热特性等各特性能够在广泛范围内变化,并且透光性、延展性、粘弹性优异。这样聚酯树脂由于透光性优异,所以在获得彩色图像时能够得到美丽的色彩,另外由于延展性和粘弹性优异,所以在纸等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树脂膜)牢固,并且能够与该记录介质强力地粘接。
聚酯树脂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为500~5000,更优选为500~3500。数均分子量低于500时,有时与着色剂的均匀分散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如果数均分子量超过5000,则在记录介质定影时所需的能量有时变大,因而不优选。树脂的Mn可以利用GPC(凝胶渗透色谱)测定。
另外,聚酯树脂显示热塑性,优选具有60℃~85℃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60℃时,有时保管稳定性变差,如果超过85℃,则使图像定影的能量明显增加对经济不利,而且对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部造成热损伤,另外定影温度低时,有时图像的光泽下降。更优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0℃~75℃。本实施方式中,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6200”(SeikoInstruments公司制)测定的值。
这样的聚酯树脂可以用公知的方法使例如多元醇与多元酸(典型的是多元羧酸)缩聚而得。
这里,作为多元醇,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1,2-丙二醇等的丙二醇、二丙二醇、1,4-丁二醇等丁二醇、新戊二醇、1,6-己二醇等己二醇等烷撑二醇(脂肪族二元醇)和它们的环氧烷加成物,双酚A、氢化双酚等双酚类和它们的环氧烷加成物,单环或多环二醇等脂环式和芳香族二醇,丙三醇、三羟甲基丙烷等三醇等,这些多元醇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混合2种以上使用。从作为生成物的聚酯树脂的溶解性、稳定性的方面考虑,特别是向双酚A附加2~3摩尔的环氧烷而得的加成物适合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粒子用树脂,且从低成本的观点考虑也优选。作为环氧烷,可举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
另外,作为多元酸(多元羧酸),例如可举出丙二酸、琥珀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富马酸、马来酸、衣康酸、邻苯二甲酸及其改性酸(例如、六氢邻苯二甲酸酐)、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等饱和或者不饱和(或芳香族)的2元酸以及它们的酸酐,偏苯三酸、1,3,5-苯三酸、均苯四甲酸、甲基纳迪克酸这样的3元酸和它们的酸酐、以及低级烷基酯等,这些多元酸可以各自单独使用或者混合2种以上。其中,从作为生成物的聚酯树脂的溶解性、稳定性的方面考虑,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偏苯三酸适合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粒子用树脂,且从低成本的观点考虑也优选。
另外,聚酯树脂的酸值优选为5mgKOH/g~40mgKOH/g。调色剂粒子中含有这样的具有特定的酸值的聚酯树脂时,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的分散性更好。如上所述,认为这是由于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具有供电子基,通过与具有特定的酸值的聚酯树脂相互作用使分散性提高。上述酸值更优选为10mgKOH/g~20mgKOH/g。
此外,使用如上所述的具有特定的酸值的聚酯树脂时,还能够发挥绝缘性液体不易浸入树脂中、树脂不易膨润、抑制调色剂粒子的凝聚之类的作用。应予说明,聚酯树脂的酸值在JISK5400中规定的条件下测定。
具有上述的特定的酸值的聚酯树脂可以通过使用3官能以上的多元酸作为多元酸的单体来制造。具体而言,通过使多元酸中的一部分为3官能以上的多元酸,从而在缩聚反应中未反应的羧酸残留在聚酯中,由此,能够呈现上述的特定的酸值。
上述的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可以是能构成核/壳型的结构的树脂。调色剂粒子所含的树脂构成核/壳型的结构时,通常调色剂粒子整体成为核/壳型的结构。这种情况下,着色剂可以包含在该核部分和壳部分的任一方中,另外也可以包含在核部分和壳部分这双方中。调色剂粒子通过具有核/壳结构,容易控制调色剂粒子的中值粒径和调色剂粒子的圆度等。
(着色剂用分散剂)
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粒子中,如上所述通过使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共存,从而着色剂的分散性提高,而且其定影性也变得适当,无论是干式显影剂还是液体显影剂,为了使着色剂进一步均匀分散,均可以含有着色剂用分散剂作为任意的成分。其中,优选由碱性高分子构成的碱性分散剂。这是由于碱性分散剂容易使调色剂粒子中的着色剂稳定且均匀地分散。
这里,碱性分散剂是指以下定义的概念。即,将着色剂用分散剂0.5g和蒸馏水20ml放入玻璃制螺口管中,使用涂料振动筛振摇30分钟后,进行过滤而得到滤液,使用pH测定仪(商品名:“D-51”,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制)测定该滤液的pH,该pH大于7时,称为碱性分散剂。应予说明,该pH小于7时,称为酸性分散剂。
作为这样的碱性分散剂,例如,可举出在着色剂用分散剂的分子内具有胺基、氨基、酰胺基、吡咯烷酮基、亚胺基、氨基甲酸酯基等官能团的化合物(着色剂用分散剂)。应予说明,着色剂用分散剂通常相当于分子中具有亲水性的部分和疏水性的部分的、所谓的表面活性剂,只要具有使着色剂分散的作用,则可以使用各种化合物。
作为碱性分散剂的市售品,例如,可举出AjinomotoFine-Techno公司制的“AjisperPB-821”、“AjisperPB-822”、“AjisperPB-881”,日本Lubrizol公司制的“Solsperse32000”、“Solsperse32500”、“Solsperse35100”、“Solsperse37500”、“Solsperse71000”等(以上“”内表示商品名)。
上述的着色剂用分散剂的添加量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优选为1质量%~100质量%。更优选为1质量%~40质量%。低于1质量%时,有时着色剂的分散性变得不充分,无法实现所需的ID(图像浓度),并且转印性、定影强度降低。另外如果超过100质量%,则添加了分散着色剂所需要的量以上的着色剂用分散剂,有时对调色剂粒子的荷电性、定影强度造成不良影响。
(脱模剂)
为干式显影剂时,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粒子可以含有脱模剂作为任意的成分。作为脱模剂,优选蜡,例如,可举出聚乙烯蜡、聚丙烯蜡等聚烯烃系蜡;石蜡、沙索蜡等长链烃系蜡;二硬脂基酮等二烷基酮系蜡;巴西棕榈蜡、褐煤蜡、三羟甲基丙烷三山萮酸酯、季戊四醇四肉豆蔻酸酯、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季戊四醇四山萮酸酯、季戊四醇二乙酸酯二山萮酸酯、丙三醇三山萮酸酯、1,18-十八烷二醇二硬脂酸酯、偏苯三酸三硬脂酯、马来酸二硬脂酸酯等酯系蜡;乙二胺二山萮酰胺、偏苯三酸三硬脂酰胺等酰胺系蜡。
蜡的熔点通常为40~125℃,优选为50~120℃,更优选为60~90℃。通过使熔点在上述范围内,确保调色剂粒子的耐热保存性,并且即便在低温下进行定影时也不发生冷偏移等而可以稳定地形成图像。另外,调色剂粒子中的蜡的含量优选为1质量%~30质量%,更优选为5质量%~20质量%。
(外添剂)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为干式显影剂时,作为调色剂母体粒子的调色剂粒子可以含有外添剂作为任意的成分。外添剂具有提高干式显影剂的调色剂粒子的流动性的作用。
作为外添剂,可以使用公知的外添剂,可优选使用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等无机氧化物粒子。优选对这样的外添剂进行疏水化处理。外添剂的添加量相对于调色剂粒子100质量份优选为0.1质量份~10质量份。低于0.1质量份时,所希望的效果不充分,如果超过10质量份,则有引起调色剂粒子的流动性降低的趋势。另外,外添剂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
<载体>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除含有上述的调色剂粒子以外,还可以含有载体。
显影剂为干式显影剂时,载体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优选使用干式显影剂中使用的公知的载体,例如日本特开昭62-039879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6-011461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涂布树脂的载体。
这里,涂布树脂的载体是指具有在粒子状的芯材的表面形成树脂层的结构的载体,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能够稳定地呈现对调色剂粒子的良好的带电赋予性能。
作为构成芯材的材料,可举出氧化铁、镍和钴等磁性金属,铁素体、磁铁矿等磁性氧化物等,特别优选铁素体、磁铁矿。另外,作为铁素体,优选含有铜、锌、镍、锰等重金属的铁素体,含有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的轻金属铁素体。
作为构成树脂层的材料,可举出聚烯烃系树脂、聚乙烯基和聚亚乙烯基系树脂、共聚物、由有机硅氧烷键构成的有机硅树脂或其改性树脂、氟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氨基树脂、环氧树脂等。特别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中烷基被分支成2~3级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在能够使含水量适当化且能够保持高的带电保持能力的方面优选。
作为具体的化合物,有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异丁酸酯、甲基丙烯酸环丙酯、甲基丙烯酸环丁酯、甲基丙烯酸环戊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庚酯等,其中特别优选甲基丙烯酸环己酯。这是由于使用它们时,能够将带电赋予能力和树脂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控制在更适当的范围。
另外,涂布树脂的载体的中值粒径D50优选为25μm~50μm。此外,涂布树脂的载体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
另一方面,显影剂为液体显影剂时,使用绝缘性液体作为载体。应予说明,液体显影剂中载体为必需成分。绝缘性液体优选为具有不扰乱静电潜影的程度(1011~1016Ω·cm左右)的电阻值、且臭味和毒性低的溶剂。
作为具体的化合物,一般可举出脂肪族烃、脂环式烃、芳香族烃、卤代烃或者聚硅氧烷等,从臭味、毒性和成本等观点考虑,优选使用正构烷烃系溶剂或者异构烷烃系溶剂等。
例如,可举出株式会社松村石油研究所制的“MORESCOWHITE”、ExxonMobil公司制的“ISOPAR”、ShellPetroleum化学公司制的“Shellsol”、出光兴产公司制的“IPSolvent1620”、“IPSolvent2028”等(以上“”内表示商品名)。应予说明,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其它的任意的成分>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为液体显影剂时,除上述的调色剂粒子、载体以外,可以含有调色剂分散剂作为其它的任意的成分。调色剂分散剂具有使调色剂粒子稳定地分散在绝缘性液体中的作用,因此,通常存在(吸附)于调色剂粒子的表面部。优选这样的调色剂分散剂对绝缘性液体显示可溶性,例如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分散剂等。
其中,根据与构成调色剂粒子的树脂的关系,作为调色剂分散剂,优选使用碱性的高分子分散剂。认为这是由于构成调色剂粒子的聚酯树脂的酸值高时(例如5mgKOH/g以上),通过使用碱性的高分子分散剂,因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使调色剂粒子的良好分散性长期稳定化。
作为调色剂分散剂的市售品,例如可举出AjinomotoFine-Techno公司制的“AjisperPB-821”、“AjisperPB-822”、“AjisperPB-881”,日本Lubrizol公司制的“Solsperse28000”、“Solsperse32000”、“Solsperse32500”、“Solsperse35100”、“Solsperse37500”、“Solsperse71000”等(以上“”内表示商品名)。
[静电潜影用显影剂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所含的调色剂粒子含有树脂和着色剂,着色剂含有由炭黑构成的第1着色剂、由C.I.颜料紫19和C.I.颜料紫23中的1种以上构成的第2着色剂和由C.I.颜料棕23和C.I.颜料棕25中的1种以上构成的第3着色剂。并且,第2着色剂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含有8质量%~25质量%。
采用含有如上所述的调色剂粒子的显影剂,能够在满足色相的同时,还防止转印不良的问题,且定影性优异。对于这样的作用效果与现有的显影剂比较进行说明。
例如,对于仅使用炭黑作为着色剂的现有的显影剂(以下,也称为“显影剂A”)而言,由于炭黑的电阻低,所以可能损害调色剂粒子的荷电性,产生转印不良。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满足高画质和低成本的要求,需要提高调色剂粒子所含的着色剂的比例,以更少的调色剂附着量实现高的图像浓度,但实际情况是为了兼顾如上所述的转印不良的产生频率,显影剂A难以实现上述需求。
另外,例如,对于日本特表2007-528006号公报中公开的并用了炭黑、蓝色着色剂和紫色着色剂的显影剂(以下,也称为“显影剂B”),蓝色颜料的电阻较低。因此,显影剂B也难以充分降低由炭黑引起的调色剂粒子的导电性,因此无法充分防止导电性引起的转印不良的问题。
另外,上述蓝色着色剂与炭黑相比黑色的着色力低。因此,为了实现并用它时与单独使用炭黑时是相同的图像浓度,需要增加所添的着色剂的含量,由此相对地树脂的比例下降,结果调色剂粒子的定影性降低。
另外,调色剂粒子的“色相”在JISZ8729规定的L*a*b*表色系统的均等色彩空间中,可以由L*轴、a*轴、b*轴的各值表示。作为黑色图像的理想色相,可举出由单张纸胶印颜色标准JapanColor颜色再现印刷2001表示的色相(纸种类:铜版纸,方式:黑色网点面积率100%部位)。一般而言,允许色差显示ΔE<6,更优选ΔE<3。应予说明,ΔE是JISZ8729中规定的L*a*b*表色系统的均等色彩空间中的某种颜色与其它的颜色的色差,由将L*轴、a*轴、b*轴的差分别进行平方而得的数值的和的平方根表示。
关于如上所述的色相,本发明人等发现并用炭黑、蓝色着色剂和紫色着色剂时,其色相有偏蓝的趋势。因此,显影剂B中,增加蓝色着色剂和紫色着色剂的含量时,色相变得更蓝,超过了黑色的允许色差。特别是,显影剂B中,仅用蓝色着色剂、紫色着色剂改善由炭黑引起的电气特性时,需要进一步添加大量的蓝色着色剂、紫色着色剂而超过适当的色相范围,成为偏蓝的色相。另外,用蓝色着色剂、紫色着色剂以外的着色剂改善电气特性时,与原来的炭黑色相(偏红的色相)想要调色的方向不同,并没有调成适当的色相。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所含的调色剂粒子含有炭黑(第1着色剂)、由C.I.颜料紫19和C.I.颜料紫23中的1种以上构成的紫色颜料(第2着色剂)以及由C.I.颜料棕23和C.I.颜料棕25中的1种以上构成的棕色颜料(第3着色剂)。并且,上述紫色颜料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含有8质量%~25质量%。
上述紫色颜料和上述棕色颜料与上述蓝色颜料不同,其化学结构中不具有金属原子。即,由上述紫色颜料构成的第2着色剂和由上述棕色颜料构成的第3着色剂的导电性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与现有的显影剂(显影剂A和显影剂B等)所含的调色剂粒子相比,能够充分保持导电性低,因此能够防止转印不良的问题。
另外,上述紫色颜料和上述棕色颜料具备在各种着色剂中具有高的着色力这样的特征。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所含的调色剂粒子,能够使炭黑以外的着色剂的添加量比现有的显影剂B少,能够将树脂的比例维持在充分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定影性优异。
另外,上述紫色颜料与炭黑相比具有偏蓝的色相,上述棕色颜料与炭黑相比具有偏红的色相。因此,通过并用它们,能够防止像显影剂B那样使色相偏蓝,能够靠近中色系。
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能够在满足色相的同时防止转印不良的问题,且定影性优异。
特别是上述棕色颜料具有高的电阻,通过并用它能够缓和炭黑的导电性使其降低。即,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能够在不过度减少炭黑的含量的情况下发挥充分的荷电性。另外,上述紫色颜料通过与炭黑并用,能够提高炭黑的分散性。即,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即便使炭黑的含量增加至以往不适当的含量,也能够维持炭黑的分散性,因此能够抑制由炭黑的含量引起的定影性的降低、颜色再现性的降低。
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即便提高炭黑的含量,也能够发挥上述效果,并且通过提高炭黑的含量能够实现高的图像浓度,同时能够维持优异的颜色再现性。
应予说明,例如,仅并用炭黑和紫色颜料时,对于与黑色的理想值的色差,当然难以实现ΔE<6,而且无法充分降低导电性,因此也无法防止转印性的问题。另外,仅并用炭黑和棕色颜料时,对于与黑色的理想值的色差,当然难以实现ΔE<6,而且无法提高炭黑的分散性,因此也无法实现定影性的提高。
[静电潜影用显影剂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可以使用利用现有的调色剂粒子的制造方法制造的调色剂粒子制造。作为现有的调色剂粒子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举出造粒法、粉碎法等。造粒法与粉碎法相比能源效率优异、工序数也少,因此是最优选的制造方法之一。这样的造粒法从能够容易地得到均匀的粒径分布的小直径的调色剂粒子这样的观点考虑也是优选的制造方法。
其中,造粒法在其制造工序中能够控制粒子的形状、大小而形成所希望的调色剂粒子,最适合制作能够忠实地再现微小的点图像的小直径的调色剂粒子。另外,利用造粒法,容易以高精度制造具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造粒法中,有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微粒凝聚法、向树脂溶液中添加不良好溶剂形成液滴的液滴法、喷雾干燥法等。
以下,作为干式显影剂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使用乳液聚合法,对含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和涂布树脂的载体的干式显影剂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作为液体显影剂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使用液滴法,对含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和作为载体的绝缘性液体的液体显影剂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干式显影剂的制造方法)
在使用乳液聚合法的干式显影剂的制造方法中,主要经过核树脂分散液的制作工序、着色剂分散液的制作工序、核树脂的凝聚·融合工序(核粒子的制作工序)、第1熟化工序、壳化工序、第2熟化工序、冷却工序、清洗工序、干燥工序、外添剂处理工序的各工序,制造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然后,经过将制造的调色剂粒子和涂布树脂的载体混合的混合工序,制造干式显影剂。以下,依次对各工序进行说明。
(1)核树脂分散液的制作工序
本工序中,制作由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构成的核树脂分散液。应予说明,核树脂分散液是构成调色剂粒子的核的树脂以粒子状分散而成的溶液。
具体而言,将苯乙烯单体和丙烯酸酯单体与表面活性剂一起投入水系介质中使其分散,进一步添加聚合引发剂进行单体的聚合。由此,制作利用由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构成的核树脂形成的粒子(以下,也称为“核树脂粒子”)分散在水系介质中的核树脂分散液。核树脂粒子的中值粒径优选为50nm~300nm。
作为优选的苯乙烯单体,可举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苯基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对正己基苯乙烯、对正辛基苯乙烯、对正壬基苯乙烯、对正癸基苯乙烯、对正十二烷基苯乙烯等。
作为优选的丙烯酸酯单体,可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苯酯等丙烯酸酯单体。另外,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等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
这些丙烯酸酯单体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即,使用苯乙烯单体和2种以上的丙烯酸酯单体形成共聚物、使用苯乙烯单体和2种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形成共聚物、或者并用苯乙烯单体和丙烯酸酯单体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形成共聚物均可。
另外,作为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公知的油溶性或者水溶性的聚合引发剂。作为油溶性的聚合引发剂,有偶氮系或叠氮系聚合引发剂、过氧化物系聚合引发剂。具体而言,可举出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异丁腈、1,1’-偶氮二(环己烷-1-甲腈)、2,2’-偶氮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偶氮二异丁腈等偶氮系或叠氮系聚合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氢异丙苯、叔丁基过氧化氢、二叔丁基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异丙苯、2,4-二氯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2,2-双-(4,4-叔丁基过氧化环己基)丙烷、三-(叔丁基过氧化)三嗪等过氧化物系聚合引发剂。另外,作为水溶性聚合引发剂,有过硫酸钾、过硫酸铵等过硫酸盐、偶氮双氨基二丙烷乙酸盐、偶氮双氰基戊酸及其盐、过氧化氢等。
另外,为了调整核树脂粒子的分子量,还可以使用公知的链转移剂。具体而言,可举出辛基硫醇、十二烷基硫醇、叔十二烷基硫醇、正辛基-3-巯基丙酸酯、四溴化碳、α-甲基苯乙烯二聚物等。
另外,本工序中,为了使聚合性单体的油滴均匀地分散在水系介质中,优选使用表面活性剂。这里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磺酸盐、硫酸酯盐、脂肪酸盐等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作为优选的表面活性剂。
作为优选的磺酸盐,例如,可举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芳基烷基聚醚磺酸钠、3,3-二砜二苯基脲-4,4-叠氮-双-氨基-8-萘酚-6-磺酸钠、邻羧基苯-偶氮-二甲基苯胺、2,2,5,5-四甲基-三苯基甲烷-4,4-叠氮-双-β-萘酚-6-磺酸钠等。
作为优选的硫酸酯盐,例如,有月桂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四烷基硫酸钠、十五烷基硫酸钠、辛基硫酸钠等,作为脂肪酸盐,可举出油酸钠、月桂酸钠、癸酸钠、正辛酸钠、己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钙等。
另外,作为表面活性剂,也可以使用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具体而言,可举出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丙烷和聚环氧乙烷的组合、聚乙二醇与高级脂肪酸的酯、烷基苯酚聚环氧乙烷、高级脂肪酸与聚乙二醇的酯、高级脂肪酸与聚环氧丙烷的酯、山梨醇酐酯等。
(2)着色剂分散液的制作工序
本工序中,将着色剂与表面活性剂一起投入水系介质中使其分散。由此,制作由着色剂构成的粒子(以下,也称为“着色剂粒子”)分散而成的着色剂分散液。着色剂粒子的中值粒径D50优选为50nm~200nm。
(3)核树脂的凝聚·融合工序(核粒子的制作工序)
本工序中,在水系介质中使核树脂粒子与着色剂粒子凝聚,且在凝聚的同时使这些粒子融合而制作核粒子。这里的核粒子是使着色剂粒子分散在构成核的树脂中而形成的。
具体而言,向制成的核树脂粒子和着色剂粒子混合而成的水系介质中添加凝聚剂。由此,在核树脂粒子和着色剂粒子凝聚的同时粒子彼此融合。然后,在核粒子的大小达到所希望的大小时,添加食盐水等盐使凝聚停止。由此,制作由核树脂和着色剂构成的所希望的大小的核粒子。核粒子的中值粒径D50优选为3.0μm~7.0μm。
作为凝聚剂,可以使用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等,例如钠、钾、锂等碱金属的盐等1价金属的盐,钙、镁、锰、铜等2价金属的盐,铁、铝等3价金属的盐等。具体而言,可举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锂、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锌、硫酸铜、硫酸镁、硫酸锰等。其中,从能够以更少量促进凝聚这点考虑,优选2价金属的盐。这些凝聚剂可以使用1种或者组合2种以上使用。
另外,本工序中,优选将作为反应体系的水系介质的温度加热至核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由此,能够在进行凝聚的同时促进融合。另外,着色剂粒子的添加量以固体成分换算,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总量(也包括后段中添加的其它材料)优选为1质量%~40质量%。
另外,本工序中,优选向反应体系中添加分散稳定剂。由此,能够使核树脂粒子、着色剂粒子均匀地分散在反应液中,因此能够均匀地引发其后的凝聚、融合。
作为上述分散稳定剂,例如,可举出磷酸三钙、磷酸镁、磷酸锌、磷酸铝、碳酸钙、碳酸镁、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偏硅酸钙、硫酸钙、硫酸钡、膨润土、二氧化硅、氧化铝等。另外,也可以使用聚乙烯醇、明胶、甲基纤维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环氧乙烷加成物、高级醇硫酸钠等常用作表面活性剂的物质。
应予说明,本工序中,将水系介质的温度设定得较高,将融合时间设定得较长时,核粒子成为呈圆形的形状,同时表面变得平滑。因此,能够制作表面平滑的核粒子。
(4)第1熟化工序
本工序中,接着上述的凝聚·融合工序,通过对反应体系加热处理而进行熟化使核粒子的形状成为所希望的形状。该工序中,通过将加热温度设定得较高,将处理时间设定得较长,也能够制作表面平滑的核粒子。
(5)壳化工序
本工序中,向第1熟化工序中形成的核粒子的分散液中添加由壳树脂构成的粒子(以下,称为“壳树脂粒子”),用壳树脂粒子被覆核粒子表面而在核粒子的表面形成壳层。
作为壳树脂,例如,可以使用将聚酯分子链(也称为聚酯链段)与苯乙烯丙烯酸共聚分子链(也称为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链段)进行分子键合而成的结构的改性聚酯树脂。其中,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链段的含有比例优选为5质量%~30质量%。
这里,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链段在改性聚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改性聚酯分子)中所占的含有比例也称为“苯乙烯丙烯酸改性量”,是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链段在改性聚酯树脂中所占的比率(质量比)。具体而言,是指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形成中使用的聚合性单体质量与合成改性聚酯树脂时使用的聚合性单体总质量的比。通过使“苯乙烯丙烯酸改性量”为上述范围,能更可靠地形成壳层。该理由如下考虑。
即,通过使用上述的改性聚酯树脂作为壳树脂,能够使核粒子表面呈现适当的亲和性而在核粒子与壳层之间形成牢固的键。另外,由于在壳树脂粒子间适当的分散性发挥作用,所以不易引起壳树脂粒子彼此的凝聚,在核粒子表面形成均匀且薄的壳层。
本工序中的改性聚酯树脂的添加量优选以壳层的厚度成为20nm~500nm左右的方式设定,具体而言,壳树脂粒子的添加量以固体成分换算优选为调色剂粒子总量中的1质量%~40质量%,更优选为5质量%~30质量%。
(6)第2熟化工序
本工序中,接着上述壳化工序,通过对反应体系加热处理而强化壳层对核粒子表面被覆,并且进行熟化使调色剂粒子的形状成为所希望的形状。该工序中,通过将加热温度设定得较高,将处理时间设定得较长,能够制作圆度高、表面平滑化的调色剂粒子。
(7)冷却工序
本工序中,第2熟化工序后的分散液,即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分散而成的分散液(以下,称为“调色剂粒子分散液”)被冷却。具体而言,优选以1~20℃/min的冷却速度将分散液冷却。冷却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从收容分散液的容器的外部导入制冷剂进行冷却的方法,将冷水直接投入分散液进行冷却的方法。
(8)清洗工序
本工序中,从冷却工序后的调色剂粒子分散液中固液分离出调色剂粒子,进一步从调色剂粒子的表面除去表面活性剂、凝聚剂等附着物。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固液分离从调色剂粒子分散液中分离出调色剂粒子。分离出的调色剂粒子是湿润的滤饼状集合体。接下来,对该滤饼状的集合体实施使用水的清洗处理使其滤液的电导率成为所希望的值以下,例如10μS/cm程度。由此,得到除去了不需要的附着物的湿润的调色剂粒子。应予说明,作为固液分离和清洗处理,可以采用离心分离法、使用布氏吸滤漏斗等进行的减压过滤法、使用压滤器等的过滤法等公知的处理方法。
(9)干燥工序
本工序中,对清洗工序后的调色剂粒子进行干燥处理,得到干燥的调色剂粒子。作为该工序中使用的干燥机,可举出喷雾干燥机、真空冻结干燥机、减压干燥机等公知的干燥机,也可以使用静置架干燥机、移动式架干燥机、流化床干燥机、旋转式干燥机、搅拌式干燥机等。另外,干燥处理过的调色剂粒子中含有的水分量优选为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质量%以下。应予说明,干燥处理过的调色剂粒子彼此靠弱的粒子间引力凝聚时,可以对该凝聚体进行破碎处理。作为破碎处理装置,可以使用喷射磨机、亨舍尔混合机、咖啡磨机、食物处理机等机械式破碎装置。
(10)外添剂处理工序
本工序中,对调色剂粒子实施干燥处理后,根据需要添加外添剂,进行混合向调色剂粒子表面附加外添剂。外添剂优选由个数平均1次粒径为5nm~150nm的单分散球状粒子构成。
(11)混合工序
本工序中,通过将实施上述的(1)~(10)的工序而制造的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和涂布树脂的载体混合而制造含有调色剂粒子的干式显影剂。应予说明,使用不实施壳化工序的核粒子作为调色剂粒子时,调色剂粒子不具有核/壳结构。调色剂粒子和涂布树脂的载体的混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混合方法。
另外,涂布树脂的载体可以使用公知的载体制造装置制作。载体制造装置是将芯材用的粒子(以下,也称为“芯材粒子”)和树脂层用的粒子(以下,也称为“树脂粒子”)混合和搅拌而使芯材粒子的表面静电附着树脂粒子,接着对附着有树脂粒子的芯材粒子加热并施加应力,使树脂粒子在芯材粒子的表面延展,从而制作在芯材的表面形成有树脂层的涂布树脂的载体的装置。
应予说明,制作涂布树脂的载体时,作为原料的芯材粒子和树脂粒子从原料投入口供给到容器主体内部。芯材粒子和树脂粒子被利用作为驱动机构的马达旋转的旋转叶片搅拌。通过控制旋转叶片的动作,能够分步进行使树脂粒子静电附着在芯材粒子表面的操作和使静电附着的树脂粒子强力固定在芯材粒子表面的操作。
即,至少经过下述工序能够制造用树脂层涂布芯材粒子表面的结构的涂布树脂的载体,所述工序是(A)将芯材粒子和树脂粒子在室温下搅拌和混合而靠静电的作用使树脂粒子附着在芯材粒子表面的工序;(B)将腔体加热至树脂粒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并施加机械式的冲击力,使树脂粒子在芯材粒子表面延展、被覆而形成树脂涂布层的工序;和(C)将腔体冷却至室温的工序。另外,上述(A)、(B)、(C)的工序根据需要也可以重复进行多次。
(液体显影剂的制造方法)
在使用液滴法的液体显影剂的制造方法中,如下制造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且制造该调色剂粒子分散在绝缘性液体中的液体显影剂。
首先,使树脂溶解于良好溶剂中得到含有核树脂的核树脂形成用溶液。接下来,在SP值与良好溶剂不同的不良好溶剂中将上述核树脂形成用溶液与表面张力调节剂(壳树脂)混合,实施剪切而形成液滴。其后,使良好溶剂挥发。由此,得到由核/壳结构构成的调色剂粒子。并且,通过使用绝缘性液体作为不良溶剂,能够使良好溶剂挥发后的溶液成为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分散在绝缘性液体中的液体显影剂。该方法中,通过改变剪切的实施方式、表面张力差或者表面张力调节剂等,能够容易地控制调色剂粒子的粒径或者调色剂粒子的形状。
[图像形成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可以使用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如图1所示的适合双组分系的干式显影剂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2所示的适合液体显影剂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
<干式显影剂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100被称为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组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和作为转印部的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单元7、输送记录介质P的环形带状的供纸输送机构21和作为定影机构的热辊式定影装置24。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A的上部配置有原稿图像读取装置SC。另外,11Y、11M、11C、11K表示感光体,14Y、14M、14C、14K表示显影装置,15Y、15M、15C、15K表示作为1次转印机构的1次转印辊,15A表示作为2次转印机构的2次转印辊,16Y、16M、16C、16K表示清洁装置,70表示中间转印体。
形成黄色的图像作为形成在各感光体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之一的图像形成部10Y具有作为第1感光体的鼓状的感光体11Y、配置在感光体11Y的周围的带电机构12Y、曝光机构13Y、显影机构14Y、作为1次转印机构的1次转印辊15Y和清洁装置16Y。
优选在清洁装置16Y设置作为主要的清洁部件的清洁刮刀并且设置在利用清洁刮刀除去转印残留调色剂前与转印残留调色剂接触的清洁辊。清洁辊优选用硅酮橡胶、聚氨酯泡沫等弹性体被覆芯骨表面而成。清洁辊可以与感光体接触而从动,但优选以感光体圆周速度的1.1~2.0倍的速度驱动,由此能够在不磨损感光体表面的情况下防止发生糊版。
另外,形成品红色的图像作为其它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之一的图像形成部10M具有作为第1感光体的鼓状的感光体11M、配置在感光体11M的周围的带电机构12M、曝光机构13M、显影机构14M、作为1次转印机构的1次转印辊15M和清洁装置16M。应予说明,清洁装置16M可以为与上述的清洁装置16Y相同的构成。
另外,形成青色的图像作为其它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之一的图像形成部10C具有作为第1感光体的鼓状的感光体11C、配置在感光体11C的周围配置的带电机构12C、曝光机构13C、显影机构14C、作为1次转印机构的1次转印辊15C和清洁装置16C。应予说明,清洁装置16C可以为与上述的清洁装置16Y相同的构成。
此外,形成黑色的图像作为其它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之一的图像形成部10K具有作为第1感光体的鼓状的感光体11K、配置在感光体11K的周围的带电机构12K、曝光机构13K、显影机构14K、作为1次转印机构的1次转印辊15K和清洁装置16K。应予说明,清洁装置16K可以为与上述的清洁装置16Y相同的构成。
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单元7具有被多个辊71、72、73、74、76、77等卷绕的、作为被可转动地支撑的中间转印环形带状的第2图像担载体的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
由图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形成的各色的图像被1次转印辊15Y、15M、15C、15K依次转印到转动的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上,形成合成的彩色图像。作为收容在供纸盒20内的转印材料的纸等记录介质P被供纸输送机构21输送,经过多个中间辊22A、22B、22C、22D、配准辊23,被输送到作为2次转印机构的2次转印辊15A,将彩色图像一并转印在记录介质P上。转印有彩色图像的记录介质P利用热辊式定影装置24进行定影处理,被排纸辊25夹持而载置于机外的排纸托盘26上。
另一方面,利用2次转印辊15A将彩色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P上后,利用清洁装置16A从将记录介质P曲率分离后的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除去残留调色剂。优选在清洁装置16A设置作为主要的清洁部件的清洁刮刀并且设置在利用清洁刮刀除去残留调色剂前与残留调色剂接触的清洁辊。清洁辊优选用硅酮橡胶、聚氨酯泡沫等弹性体被覆芯骨表面而成。清洁辊可以与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接触而从动,但优选以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圆周速度的1.1~2.0倍的速度驱动,由此能够在不磨损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表面的情况下防止发生糊版。
图像形成处理中,1次转印辊15K大多时候与感光体11K压接。其它的1次转印辊15Y、15M、15C仅在形成彩色图像时分别与对应的感光体11Y、11M、11C压接。与此相对,2次转印辊15A仅在记录介质P通过它而进行2次转印时与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压接。
这样经过带电、曝光、显影而在感光体11Y、11M、11C、11K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使各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叠在环形带状中间转印体70上,一并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用热辊式定影装置24进行加压和加热从而固定而定影。对于将调色剂图像转移到记录介质P后的感光体11Y、11M、11C、11K,用清洁装置16Y、16M、16C、16K清扫在转印时残留在感光体的调色剂后,进入上述的带电、曝光、显影的循环,进行下一个图像形成。
应予说明,例如使用非磁性单组分系显影剂的全彩色图像形成方法例如可以使用通过将上述的双组分系显影剂用的显影机构14Y、14M、14C、14K换成公知的非磁性单组分系显影剂用的显影机构而得的图像形成装置来实现。
<液体显影剂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2中,图像形成装置500主要具备加热辊51、显影辊53、控制刮刀54、感光体55、中间转印体56、清洁刮刀57、荷电装置58和支撑辊59。图像形成装置500中,首先,液体显影剂52被限制刮刀54刮抹,在显影辊53上形成液体显影剂52的薄层。其后,在显影辊53与感光体55的夹持下调色剂粒子移动,在感光体55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接着,在感光体55与中间转印体56的夹持下调色剂粒子移动,在中间转印体56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接着,调色剂重叠在中间转印体56上,在记录介质50上形成图像。然后,记录介质50上的图像利用加热辊51定影。
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和图像形成装置500,图像形成时使用的记录介质P和记录介质50只要是能够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具体的记录介质P,可举出公知的物质,例如,可举出从薄纸到厚纸的普通纸、优质纸、美术纸、或者铜版纸等被涂覆过的打印纸,市售的和纸、明信片用纸、OHP用的塑料膜、布等。
另外,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实施的定影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利用公知的定影方式进行应对。作为公知的定影方式,可以是由加热辊和加压辊构成的辊定影方式、由加热辊和加压带构成的定影方式、由加热带和加压辊构成的定影方式。由加热带和加压带构成的带定影方式等中的任一方式。另外作为加热方式,可以采用利用卤素灯的方式、IH定影方式等公知的任意的加热方式。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应予说明,实施例中“份”只要没有特殊说明则表示“质量份”。
[液体显影剂的制造]
实施例1~13中,制造本发明的液体显影剂,比较例1~9中,制造作为比较的液体显影剂。另外,实施例1~13和比较例1~9中,制造含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的液体显影剂。
<聚酯树脂1的制造>
在具备搅拌棒、分凝器、氮气导入管、温度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作为原料单体的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成物(以下的通式(I))750份(多元醇)、对苯二甲酸300份(多元酸)和偏苯三酸18份(多元酸),边搅拌边导入氮气,在约170℃的温度进行缩聚。在Mn变成约3000时将温度降低至100℃左右,添加作为聚合抑制剂的氢醌0.012份使缩聚停止。
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成物是式(I)中R1和R2表示亚丙基、m和n各自独立地表示0或正整数且两者的和为1~16的数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由此得到聚酯树脂1。测定聚酯树脂1的Mn,结果为3500,酸值为18mgKOH/g,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64℃。应予说明,树脂的Mn、酸值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方法如下,其它的树脂也同样地测定。
(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聚酯树脂的Mn利用GPC测定。测定条件如下。
检测器:RI(折射率)检测器
柱:ShodexKF-404HQ(商品名,昭和电工公司制)+ShodexKF-402HQ(商品名,昭和电工公司制)
溶剂:四氢呋喃
流速:0.4ml/min.
校正曲线:标准聚苯乙烯。
(酸值的测定)
聚酯树脂的酸值(mgKOH/g)在JISK5400中规定的条件下测定。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6200”(SeikoInstruments公司制),以试样量20mg、升温速度10℃/min.的条件测定。
<聚酯树脂2的制造>
使用320份对苯二甲酸,使用17份偏苯三酸,在Mn变成约2800时降低温度使缩聚停止,除此之外,利用与聚酯树脂1同样的方法制造聚酯树脂2。测定聚酯树脂2的Mn,结果为2850,酸值为12mgKOH/g,Tg为66℃。
<聚酯树脂3的制造>
使用800份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成物(通式(I)),使用350份对苯二甲酸,使用12份偏苯三酸,除此之外,利用与聚酯树脂1同样的方法制造聚酯树脂3。测定聚酯树脂3的Mn,结果为3100,酸值为8mgKOH/g,Tg为62℃。
<聚酯树脂4的制造>
使用820份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成物(通式(I)),使用350份对苯二甲酸,使用12份偏苯三酸,除此之外,利用与聚酯树脂1同样的方法制造聚酯树脂4。测定聚酯树脂4的Mn,结果为3050,酸值为5mgKOH/g,Tg为62℃。
<聚酯树脂5的制造>
使用60份偏苯三酸,在Mn变成约2800时降低温度使缩聚停止,除此之外,利用与聚酯树脂1同样的方法制造聚酯树脂5。测定聚酯树脂5的Mn,结果为2900,酸值为40mgKOH/g,Tg为67℃。
<聚酯树脂6的制造>
使用820份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成物(通式(I)),使用360份对苯二甲酸,使用10份偏苯三酸,除此之外,利用与聚酯树脂1同样的方法制造聚酯树脂6。测定聚酯树脂6的Mn,结果为3050,酸值为4mgKOH/g,Tg为61℃。
<聚酯树脂7的制造>
使用63份偏苯三酸,在Mn变成约2800时降低温度使缩聚停止,除此之外,利用与聚酯树脂1同样的方法制造聚酯树脂7。测定聚酯树脂7的Mn,结果为3000,酸值为42mgKOH/g,Tg为69℃。
<实施例1>
向51份聚酯树脂1、作为第1着色剂的炭黑(商品名:“MogulL”,Cabot株式会社制)18.0份、作为第2着色剂的C.I.颜料紫23(商品名:“Cromophtal(注册商标)VioletD5800”,ClariantJapan公司制)6份、作为第3着色剂的C.I.颜料棕25(商品名:“PVFastBrownHFR”,ClariantJapan公司制)11份、丙酮480份、着色剂用分散剂(商品名:“AjisperPB-822”,AjinomotoFine-Techno公司制)10份中,加入玻璃珠500份,使用涂料调节器分散3小时。其后,除去玻璃珠,由此制成着色剂(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分散在聚酯树脂1中的树脂溶解液X。
接着,使作为表面张力调节剂(壳树脂)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烷撑共聚物(商品名:“AntaronV-216”,GAF/ISPChemicals公司制)4份溶解于绝缘性液体(商品名:“IPSolvent2028”,出光石油化学公司制)400份中,启动均质器。向启动中的均质器投入576份上述的树脂溶解液X,分散5分钟,由此制成液体显影剂前体。
接着,利用蒸发器从上述的液体显影剂前体除去丙酮后,在50℃的恒温槽中保管4小时,由此制成含有调色剂粒子和绝缘性液体的液体显影剂。调色剂粒子是含有树脂(聚酯树脂1)和由炭黑、C.I.颜料紫23(相对于着色剂的总量为17.1质量%)和C.I.颜料棕25构成的着色剂的调色剂粒子(调色剂粒子中的着色剂的总含量为35质量%),体积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为1.3μm。
应予说明,调色剂粒子的平均粒径是使用粒径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FPIA-3000S”,Sysmex公司制)测定的体积平均粒径(以下相同)。
<实施例2~13和比较例1~9>
使树脂的种类、树脂的添加量(含量)、炭黑(第1着色剂)的种类、炭黑的添加量、着色剂(第2着色剂、第3着色剂和其它的着色剂)的种类、各着色剂的添加量成为表1中记载的内容,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液体显影剂。各液体显影剂所含的各调色剂粒子的平均粒径也大致为1.3μm。
表1
表1中,各种符号表示以下的内容。
PES1:聚酯树脂1
PES2:聚酯树脂2
PES3:聚酯树脂3
PES4:聚酯树脂4
PES5:聚酯树脂5
PES6:聚酯树脂6
CB1:炭黑(Cabot株式会社制的“MogulL”)
CB2:炭黑(三菱化学公司制的“MA77”)
V1:C.I.PigmentViolet23(ClariantJapan公司制的“Cromophtal(注册商标)VioletD5800”)
V2:C.I.PigmentViolet19(ClariantJapan公司制的“CinquasiaVioletK5350FP”)
V3:C.I.PigmentViolet27(BASF公司制的“BasoflexViolet6140”)
BR1:C.I.PigmentBrown25(ClariantJapan公司制的“PVFastBrownHFR”)
BR2:C.I.PigmentBrown23(BASF公司制的“Cromophtal(注册商标)Brown5R”)
M1:C.I.PigmentRed122(DIC公司制的“FASTOGENSuperMagentaRTS”)
C1:C.I.PigmentBlue15:3(DIC株式会社制的“FastogenBlueGNPT”)
应予说明,表1中,空栏(“-”)表示不含有该物。
另外,表1中,“第2着色剂的比率”表示第2着色剂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所含的着色剂的总量的比率(质量%),“着色剂的总量”表示着色剂的质量相对于调色剂粒子的总量的比率(质量%)。
[液体显影剂的特性评价]
关于实施例1~13和比较例1~9的各液体显影剂,使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来形成图像,使用各图像评价转印性、图像浓度、定影性、颜色再现性。
<图像形成装置的工序和工序条件>
使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温度35℃、相对湿度65%RH的环境下,使用实施例14~24和比较例10~18的各干式显影剂作为黑色调色剂,不使用其它颜色的调色剂,各干式显影剂每1种实施2000张的连续印刷,作成图像。
使通过连续印刷作成的图像在A4尺寸的记录介质(铜版纸)上4等分地输出人物肖像摄影图像、相对反射浓度0.4的半色调图像、白底图像、相对反射浓度1.3的实心图像。应予说明,半色调图像和实心图像的相对反射浓度是利用MACBETH反射浓度计(商品名:“RD918”,SAKATAINXENG.公司制)得到的测定值。
然后,在2000张的连续印刷结束时将图3所示的图像以附着量为4.5g/m2的方式在记录介质(铜版纸)上连续印刷10张,将其用于各评价。应予说明,工序的详细步骤如上,工序条件如下。
系统速度:40cm/s
感光体:负带电OPC
带电电位:﹣700V
显影电压(显影辊外加电压):﹣450V
1次转印电压(转印辊外加电压):﹢600V
2次转印电压:﹢1200V
显影前电晕CHG:用针外加电压-3~5kV适当地调整。
<转印性>
使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介质(铜版纸)上形成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液体显影剂的单色实心(solid)图案(10cm×10cm,调色剂粒子的附着量:1.2g/m2),接着用加热辊进行定影(180℃×夹持时间30msec.)。
其后,使用MACBETH反射浓度计(商品名:“RD918”,SAKATAINXENG.公司制),在20个位置测定没有进行过印刷的记录材料(铜版纸)的浓度,将其平均值作为白纸浓度。接下来,在20个位置测定上述得到的10张印刷过的白底图像的浓度,将由其平均浓度减去上述测定的白纸浓度而得的值作为灰雾浓度,进行以下3个等级的等级评价。
A:灰雾浓度低于0.005
B:灰雾浓度为0.005以上且低于0.01
C:灰雾浓度为0.01以上
灰雾浓度越低,表示转印性越优异(即转印不良的问题减少)。将该结果示于表2。
<图像浓度>
使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介质(铜版纸)上形成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液体显影剂的单色实心(solid)图案(10cm×10cm,调色剂粒子的附着量:1.2g/m2),接着用加热辊进行定影(180℃×夹持时间30msec.)。
其后,利用反射浓度计“X-Ritemodel404”(商品名,X-Rite公司制)测定上述得到的定影图像的黑色实心部分的图像浓度,进行以下2个等级的等级评价。
A:图像浓度为1.7以上
B:图像浓度低于1.5
图像浓度的数值越高,表示图像浓度越高。将该结果示于表2。
<定影性>
使用图2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介质(铜版纸)上形成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液体显影剂的单色实心(solid)图案(10cm×10cm,调色剂粒子的附着量:1.2g/m2),接着用加热辊进行定影(180℃×夹持时间40msec.)。
其后,用橡皮(商品名:磨砂橡皮“LION26111”,LION事务器公司制)以挤压荷重1kgf对上述得到的单色实心图案摩擦2次,利用反射浓度计“X-Ritemodel404”(商品名,X-Rite公司制)测定图像浓度的残存率,进行以下3个等级的等级评价。
A:图像浓度残存率为90%以上
B:图像浓度残存率为80%以上且低于90%
C:图像浓度残存率低于80%
图像浓度残存率越高,表示图像的定影强度越优异,具有越高的定影性。将该结果示于表2。
<颜色再现性>
使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介质(铜版纸)上形成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液体显影剂的单色实心(solid)图案(10cm×10cm,调色剂粒子的附着量:1.2g/m2),接着用加热辊进行定影(180℃×夹持时间30msec.)。
其后,使用色彩色差计(商品名:“CM-3700d”,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进行该单色实心图案的色相评价。具体而言,计算该单色实心图案与单张纸胶印颜色标准JapanColor颜色再现印刷2007图案(纸种类:铜版纸,方式:黑色单色实心部分)的色差ΔE并求出其平均值。对各平均值进行以下3个等级的等级评价。应予说明,色差ΔE是将JISZ8729中规定的L*a*b*表色系统的均等色彩空间中的L*轴、a*轴、b*轴的差分别进行平方而得的数值的和的平方根。
A:色差ΔE低于3
B:色差ΔE为3以上且低于6
C:色差ΔE为6以上
色差ΔE越小,表示色相越优异。将该结果示于表2。
应予说明,针对实施例12和比较例8的各液体显影剂,关于上述的各评价,使调色剂粒子的附着量为1.5g/m2
表2
[表2]
参照表2,可知实施例1~13的液体显影剂的定影性、转印性和色相全部优异。应予说明,在图像浓度的评价中,如果为“A”则实用上没有问题,在定影性、转印性和色相的评价中,如果为“A”或“B”则实用上没有问题。
[干式显影剂的制造]
在实施例14~24中,制造本发明的干式显影剂,在比较例10~18中,制造作为比较的干式显影剂。另外,在实施例14~24和比较例10~18中,制成含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的双组分系的干式显影剂。
<外添剂粒子1的准备>
使用溶胶-凝胶法,按照以下的步骤制成作为外添剂粒子1的二氧化硅粒子。
首先,在具备搅拌装置、滴液漏斗、温度计的反应容器中,投入甲醇625份、水40份和28质量%氨水50份,准备含有氨水的甲醇-水混合溶剂。
接下来,边将该混合溶剂的温度调整至35℃进行搅拌,边向混合溶剂中滴加四甲氧基硅烷800份、5.4质量%氨水420份,制备二氧化硅微粒分散液。应予说明,将这些化合物的滴加开始设为同时,用3.5小时滴加四甲氧基硅烷,用5小时滴加5.4质量%氨水。
接下来,在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分散液中,相对于二氧化硅微粒(SiO2)1摩尔添加3摩尔六甲基二硅氮烷后,加热至60℃进行3小时的反应处理,由此进行二氧化硅微粒的疏水化处理。疏水化处理后,在减压下馏去混合溶剂,由此得到个数平均1次粒径为50nm的疏水性二氧化硅粒子(外添剂粒子1)。
<外添剂粒子2的准备>
准备市售品的金属氧化物粒子(个数平均1次粒径7nm,BET值300,用六甲基二硅氮烷进行过疏水化处理的二氧化硅粒子)。
<涂布树脂的载体的准备>
按照以下的步骤,制成涂布树脂的载体。首先,准备体积平均粒径为35μm的铁素体粒子(市售品)作为芯材粒子。该铁素体粒子中,锰含量以MnO换算为21.0摩尔%,镁含量以MgO换算为3.3摩尔%,锶含量以SrO换算为0.7摩尔%,铁含量以Fe2O3换算为75.0摩尔%。应予说明,体积平均粒径利用具备湿式分散器的市售的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HELOS”,SYMPATEC公司制)测定,与上述的中值粒径D50一致。
另外,树脂层用的树脂粒子如下制成。首先,向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反应容器中投入使十二烷基硫酸钠1.7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3000份而成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边将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氮气流下以230rpm的搅拌速度进行搅拌边将内温升温至80℃。向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添加使过硫酸钾(KPS)10质量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400份中而成的引发剂溶液,使液温为80℃,用2小时滴加由下述化合物构成的单体混合液。
甲基丙烯酸环己酯400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400份。
滴加结束后,在80℃的温度下进行2小时加热和搅拌,使聚合反应进行,由此制成被覆用的树脂粒子分散而成的分散液。然后,用喷雾干燥机对该分散液进行干燥处理,制成树脂粒子。
然后,将铁素体粒子3000份和树脂粒子120份投入到载体水平旋翼型的载体装置,将水平旋翼的圆周速度设为4m/秒,在22℃的温度下进行15分钟混合搅拌。其后,在加热至120℃的状态下进行40分钟搅拌处理,制成体积平均粒径为38μm的涂布树脂的载体。
<实施例14>
实施上述的(1)~(10)的工序制成调色剂母体粒子,进一步实施上述(11)的工序制造双组分式的干式显影剂。以下,对本实施例14中实施的各工序进行具体说明。
(1)核树脂用分散液的制作工序
向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装置、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反应容器中投入作为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十二烷基硫酸钠2份和离子交换水2900份而制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边将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氮气流下以230rpm的搅拌速度进行搅拌边将温度升温至80℃。
升温后,添加使过硫酸钾(KPS)9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200份中而成的引发剂溶液,使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液温为78℃,用3小时滴加由下述化合物构成的单体混合液。
苯乙烯540份
丙烯酸正丁酯270份
甲基丙烯酸65份。
滴加结束后,在78℃的温度下进行1小时加热和搅拌,使聚合反应(第一段聚合)进行,制成“树脂微粒A1”的分散液。
接下来,使用具有循环路径的机械式分散装置(商品名:“CLEARMIX”,M-TECHNIQUE株式会社制),对由下述化合物构成的单体混合液进行1小时混合分散处理。由此,制成含有乳化粒子的“乳化分散液B1”。应予说明,作为具有酯键的蜡的季戊四醇四山萮酸酯在下述3种单体和作为链转移剂的正辛基硫醇溶解后添加,加热至85℃使其溶解。
接下来,向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装置、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反应容器中投入离子交换水1100份、十二烷基硫酸钠2份而制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将其加热至90℃。加热后,向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添加以固体成分换算为28份的“树脂微粒A1”,进一步使液温为80℃后,添加“乳化分散液B1”220份。向其中添加使2.5份的过硫酸钾(KPS)溶解于110份的离子交换水而成的引发剂溶液,在90℃的温度下进行2小时加热和搅拌,使聚合反应(第二段聚合)进行,由此制成“树脂微粒A2”的分散液。
接下来,向上述“树脂微粒A2”的分散液中添加使过硫酸钾(KPS)2.5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10份而成的引发剂溶液,使液温为80℃用1小时滴加由下述化合物构成的单体混合液。
苯乙烯230份
丙烯酸正丁酯100份
正辛基硫醇13份。
滴加结束后,在80℃的温度下进行3小时加热和搅拌,使聚合反应(第三段聚合)进行,其后,冷却至28℃,由此形成核树脂粒子分散的核树脂分散液,制成“核用树脂粒子A”的分散液。该“核用树脂粒子A”是使作为具有酯键的聚合性单体的丙烯酸正丁酯的质量比为31质量%而形成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3℃。
(2)着色剂分散液的制作工序
边搅拌使90份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解于1600份的离子交换水而成的溶液,边缓慢添加炭黑(商品名:“MogulL”,Cabot公司制)171份、C.I.颜料紫23(商品名:“CromophtalVioletD5800”,ClariantJapan公司制)43份、C.I.颜料棕23(商品名:“CromophtalBrown5R”,BASF公司制)71份。
接着,使用搅拌装置(商品名:“CLEARMIX”,M-TECHNIQUE公司制)进行分散处理,由此制备作为着色剂分散液的“着色剂微粒分散液C1”。使用MICROTRAC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UPA-150”,日机装公司制)测定该着色剂微粒分散液C1所含的着色剂粒子的粒径,结果为126nm。
(3)核树脂的凝聚·融合工序(核粒子的制作工序)
向装有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导入装置的反应容器中投入“核用树脂粒子A”的分散液288份(固体成分换算)、离子交换水1500份、40份着色剂微粒分散液C1(固体成分换算)。进一步向反应容器内中添加使聚氧乙烯-2-十二烷基醚硫酸钠3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20份而成的分散稳定剂溶液,使液温为30℃后,添加5摩尔/升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调节为10。
接着,在搅拌状态下在30℃用10分钟添加使35份的六水合氯化镁溶解于35份的离子交换水而成的凝聚剂水溶液,添加后保持3分钟后开始升温。升温用60分钟升至90℃,以保持在90℃的状态,使核用树脂粒子A与着色剂微粒凝聚,同时融合。
(4)第1熟化工序
接着上述凝聚·融合工序,将含有由核树脂粒子和着色剂粒子构成的核粒子的反应体系保持在90℃。然后,使用随时粒径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MULTISIZER3”,BeckmanCoulter公司制)测定在反应容器内生长的凝聚粒子的粒径,在其体积平均粒径达到5.4μm时,实施接下来的壳化工序。
(5)壳化工序
接着上述第1熟化工序,如上所述,在凝聚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达到5.4μm时,添加“壳树脂粒子B”的分散液72份(固体成分换算),持续加热搅拌直至壳树脂粒子B附着在凝聚粒子的表面。然后,随时取出少量反应溶液,将其离心分离,在上清液成为透明的时刻,添加使氯化钠150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600份而成的水溶液使粒子的生长停止。
本工序中使用的壳树脂粒子B是在聚酯分子链末端分子键合了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分子链而成的苯乙烯丙烯酸改性聚酯树脂的粒子,该壳树脂粒子B的分散液如下准备。
即,向装有氮导入装置、脱水管、搅拌装置和热电偶的反应容器中,投入双酚A环氧丙烷2摩尔加成物500份、对苯二甲酸154份、富马酸45份和辛酸亚锡(II)2份。然后,在温度230℃的温度下进行8小时的缩聚反应,进一步在8kPa下持续1小时缩聚反应后,冷却至160℃。由此,形成聚酯分子。
接下来,进一步在160℃的温度下向含有上述聚酯分子的反应体系中混合丙烯酸10份,保持15分钟后,利用滴液漏斗用1小时滴加由下述化合物构成的混合液。
苯乙烯142质量份
丙烯酸正丁酯35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二叔丁基过氧化物)10质量份。
滴加结束后,在维持160℃的温度的状态下进行1小时的加聚反应后,升温至200℃,在10kPa下保持1小时。由此,制成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分子链的含有比例为20质量%的“苯乙烯丙烯酸改性聚酯树脂B1”。
接下来,使用市售的粉碎处理装置(商品名:“RoundelMill”,形式:RM,株式会社德寿工作所制)对100份的“苯乙烯丙烯酸改性聚酯树脂B1”进行粉碎处理。接下来,与预先制成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浓度0.26质量%)638份混合,边进行搅拌处理边使用超声波均质器(商品名:“US-150T,日本精机制作所制),以V-LEVEL、300μA进行30分钟超声波分散处理。由此,制成体积平均粒径250nm的“壳用树脂粒子B”的分散液。
(6)第2熟化工序
接下来,接着上述壳化工序,在90℃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和搅拌,使粒子的生长进行。使粒子的融合进行至在该状态下利用粒子图像分析装置(商品名:“FPIA-2100”,Sysmex公司制)进行的测定中平均圆度成为0.965。
(7)冷却工序
其后,将液温冷却至30℃,使用盐酸将反应体系的pH调节为2使搅拌停止。由此,制备核/壳结构的调色剂母体粒子分散的分散液。
(8)清洗工序
接下来,使用篮型离心分离机(商品名:“MARKIII”,型号:60×40,松本机械株式会社制)对调色剂母体粒子的分散液进行固液分离,形成调色剂母体粒子的湿滤饼。接下来,用45℃的离子交换水对该湿滤饼进行清洗处理直至上述篮型离心分离机中滤液的电导率为5μS/cm。
(9)干燥工序
接下来,将清洗处理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移至干燥机(商品名:“FLASHJETDRYER”,SEISHIN企业株式会社制),进行干燥处理直至水分量为0.5质量%。
通过实施以上(1)~(9)的工序,制成体积平均粒径为5.7μm的调色剂母体粒子。该调色剂母体粒子是添加了以固体成分换算为288份的核用树脂粒子A的分散液、以固体成分换算为40份的着色剂微粒分散液C1和以固体成分换算72份的壳用树脂粒子B的分散液而制成的。因此调色剂粒子(调色剂母体粒子)中的着色剂的总含量为10质量%。应予说明,调色剂母体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利用粒径分布测定装置“MULTISIZER3”测定。
(10)外添剂处理工序
接下来,向干燥处理后的调色剂母体粒子100份中,添加1.0份外添剂粒子1,1.5份外添剂粒子2,将亨舍尔混合机(商品名:“FM10B”,三井三池化工株式会社制)的搅拌叶片圆周速度设为40m/秒,处理温度设为30℃,处理时间设为20分钟进行外添处理。进行外添处理后,使用网眼90μm的筛网除去粗大粒子,由此制成外添处理调色剂粒子。
(11)混合工序
接下来,使用外添处理调色剂粒子和涂布树脂的载体,以显影剂所含的调色剂粒子的浓度为7.0质量%的方式制备实施例14的干式显影剂。具体而言,向100份的涂布树脂的载体中配合7份的外添处理调色剂粒子,在常温常湿(20℃、50%RH)环境下,使用V混合机,使转速为20rpm,搅拌时间为20分钟进行处理。其后,将混合物用网眼125μm的筛网进行筛分,将通过了筛网的粒子作为干式显影剂。
<实施例15~24、比较例10~18>
使炭黑(第1着色剂)的种类、炭黑的添加量、着色剂(第2着色剂、第3着色剂和其它的着色剂)的种类、各着色剂的添加量成为表3记载的内容,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4同样地制成着色剂微粒分散液C2~C20,并利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成实施例15~24和比较例10~18的干式显影剂。表4中示出干式显影剂中的各成分的配合比例。
应予说明,关于实施例14~24和比较例10~18的各干式显影剂,利用粒径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FPIA-2100”,Sysmex公司制)测定调色剂母体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结果均为5.5~5.8μm。
表3
[表3]
表4
表3和表4中,各种符号的内容与表1相同。另外,表4中,“第2着色剂的比率”表示第2着色剂相对于调色剂粒子所含的着色剂的总量之比率(质量%),“着色剂的总量”表示着色剂的总量相对于调色剂粒子的质量的比率(质量%)。
[干式显影剂的特性评价]
关于实施例14~24和比较例10~18的各干式显影剂,使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使用各图像对转印性、图像浓度、定影性、颜色再现性进行评价。
<图像形成装置的工序和工序条件>
使用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对应的市售的复合机(商品名:bizhubPROC6500,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制),在温度35℃、相对湿度65%RH的环境下,使用实施例14~24和比较例10~18的各干式显影剂作为黑色调色剂,不使用其它颜色的调色剂,对各干式显影剂每1种实施2000张的连续印刷,作成图像。
使通过连续印刷作成的图像在A4尺寸的记录介质(铜版纸)上4等分地输出人物肖像摄影图像、相对反射浓度0.4的半色调图像、白底图像、相对反射浓度1.3的实心图像。应予说明,半色调图像和实心图像的相对反射浓度是利用MACBETH反射浓度计(商品名:“RD918”,SAKATAINXENG.公司制)得到的测定值。
然后,在2000张的连续印刷结束时将图3所示的图像以附着量为4.5g/m2在记录介质(铜版纸)上连续印刷10张,将其用于各评价。应予说明,工序的详细步骤如上,工序条件如下。
系统速度:40cm/s
感光体:负带电OPC
带电电位:﹣700V
显影电压(显影辊外加电压):﹣450V
1次转印电压(转印辊外加电压):﹢600V
2次转印电压:﹢1200V
显影前电晕CHG:用针外加电压-3~5kV适当地调整。
<特性评价>
转印性、图像浓度、定影性和颜色再现性的评价方法与液体显影剂相同。将其结果示于表5。
表5
[表5]
参照表5,可知实施例14~24的干式显影剂的定影性、转印性和色相全部优异。应予说明,在图像浓度的评价中,如果为“A”则实用上没有问题,在定影性、转印性和色相的评价中,如果为“A”或“B”则实用上没有问题。
如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适当地组合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的构成也可从最初预定。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全是例示并不限制于此。本发明的范围由请求保护的范围表示,认为也包含与请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范围和在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Claims (4)

1.一种静电潜影用显影剂,含有调色剂粒子,
所述调色剂粒子含有树脂和着色剂,
所述着色剂含有第1着色剂、第2着色剂和第3着色剂,
所述第1着色剂为炭黑,
所述第2着色剂为C.I.颜料紫19和C.I.颜料紫23中的1种以上,
所述第3着色剂为C.I.颜料棕23和C.I.颜料棕25中的1种以上,
所述第2着色剂相对于所述着色剂的总量含有8质量%~25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潜影用显影剂,其中,所述炭黑为酸性炭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电潜影用显影剂,其中,所述静电潜影用显影剂为将所述调色剂粒子分散在绝缘性液体中而成的液体显影剂,
所述树脂为聚酯树脂,
所述聚酯树脂的酸值为5mgKOH/g~40mgKOH/g。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静电潜影用显影剂,其中,所述静电潜影用显影剂为将所述调色剂粒子分散在绝缘性液体中而成的液体显影剂,
在所述调色剂粒子中含有20质量%~40质量%的所述着色剂。
CN201510271127.1A 2014-05-26 2015-05-25 静电潜影用显影剂 Active CN1052782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8388A JP5999137B2 (ja) 2014-05-26 2014-05-26 静電潜像用現像剤
JP2014-108388 2014-05-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8270A true CN105278270A (zh) 2016-01-27
CN105278270B CN105278270B (zh) 2019-07-26

Family

ID=53199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71127.1A Active CN105278270B (zh) 2014-05-26 2015-05-25 静电潜影用显影剂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10400B2 (zh)
EP (1) EP2950149B1 (zh)
JP (1) JP5999137B2 (zh)
CN (1) CN1052782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7769B2 (ja) * 2014-12-26 2018-06-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湿式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湿式画像形成方法
JP2022016989A (ja) * 2020-07-13 2022-01-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2804A (en) * 1994-05-30 1997-04-22 Fuji Xerox Co., Ltd. Liquid develop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process for image formation using the same
US20020081512A1 (en) * 2000-10-30 2002-06-27 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Inc. Charge-controlling agent and toner using the same
US20060194138A1 (en) * 2005-02-28 2006-08-31 Keren Regev Liquid toner methods of producing same
US20070020545A1 (en) * 2003-10-29 2007-01-25 Becky Bossidan Black toner
JP4858661B1 (ja) * 2010-06-17 2012-01-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
US20140134537A1 (en) * 2012-11-15 2014-05-15 Konica Minolta, Inc. Liquid developer
US20140186764A1 (en) * 2012-12-28 2014-07-03 Ka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liquid develop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64697A (en) 1979-07-02 1981-04-28 Xerox Corporation Imaging system
JPH0746237B2 (ja) 1985-08-16 1995-05-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キャリア
JP2002031075A (ja) * 2000-07-17 2002-01-31 Toyota Industries Corp 流体加熱用ロータおよび該ロータを備えた流体加熱装置、流体加熱方法
US8293443B2 (en) * 2007-10-12 2012-10-2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Black toners containing infrared transmissive and reflecting colorants
JP2014066886A (ja) * 2012-09-26 2014-04-17 Konica Minolta Inc 液体現像剤
JP2014098848A (ja) * 2012-11-15 2014-05-29 Konica Minolta Inc 液体現像剤
JP5742820B2 (ja) * 2012-11-15 2015-07-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5742819B2 (ja) * 2012-11-15 2015-07-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062278B2 (ja) * 2013-02-14 2017-01-18 クラリアント・ファイナンス・(ビーブイアイ)・リミテッド 黒色顔料組成物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2804A (en) * 1994-05-30 1997-04-22 Fuji Xerox Co., Ltd. Liquid develop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process for image formation using the same
US20020081512A1 (en) * 2000-10-30 2002-06-27 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Inc. Charge-controlling agent and toner using the same
US20070020545A1 (en) * 2003-10-29 2007-01-25 Becky Bossidan Black toner
US20060194138A1 (en) * 2005-02-28 2006-08-31 Keren Regev Liquid toner methods of producing same
JP4858661B1 (ja) * 2010-06-17 2012-01-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
US20140134537A1 (en) * 2012-11-15 2014-05-15 Konica Minolta, Inc. Liquid developer
US20140186764A1 (en) * 2012-12-28 2014-07-03 Ka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liquid develop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10400B2 (en) 2019-06-04
US20150338756A1 (en) 2015-11-26
CN105278270B (zh) 2019-07-26
JP2015225123A (ja) 2015-12-14
JP5999137B2 (ja) 2016-09-28
EP2950149B1 (en) 2017-04-26
EP2950149A1 (en) 201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1289B (zh) 调色剂、无油定影方法以及处理卡盒
CN100504624C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显影剂以及制造该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的方法
CN100474131C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其制备方法、静电潜像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CN101004563B (zh) 电子照相调色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
CN102047186B (zh) 调色剂
CN107561883A (zh) 调色剂、显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833256B (zh) 调色剂、显影剂、调色剂盒、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WO2014103961A1 (ja) トナー
CN104678723A (zh) 调色剂
JP5742820B2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5624482B2 (ja) カラートナー
CN101788777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印刷品
CN103823340B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
US9766564B2 (en)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to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9733585B2 (en) Toner fo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ment
CA2831886C (en) Red toners
CN104155857B (zh) 静电潜像用显影剂
CN101782727B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载体、显影剂及成像方法
CN105278270A (zh) 静电潜影用显影剂
JP6313538B2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CN103926810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色调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和色调剂盒
JP7278751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CN109765765A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双组分显影剂
JP2019053219A (ja) 画像形成方法
JP7130961B2 (ja) 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