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0743A - 打包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 - Google Patents

打包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0743A
CN105270743A CN201510417817.3A CN201510417817A CN105270743A CN 105270743 A CN105270743 A CN 105270743A CN 201510417817 A CN201510417817 A CN 201510417817A CN 105270743 A CN105270743 A CN 1052707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acking
film
interior layer
bas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178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0743B (zh
Inventor
武田美奈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eda San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keda San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eda San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keda San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70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07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07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07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打包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提供一种即使使用比较廉价的聚烯烃类树脂薄膜也能够利用张力适当地支承打包物的打包用部件。一种打包用部件(10),具备基材(11)、和粘接在基材(11)上并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的聚烯烃薄膜(12),聚烯烃薄膜(12)由多层结构构成,具备内部层(17)、配设在内部层(17)的一面侧的第1外层(18)和配设在内部层(17)的另一面侧的第2外层(19),内部层(17)的厚度(TIn)与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的各自的厚度(Tout1、Tout2)相比是1.5倍以上。

Description

打包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包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向需要者输送商品时,为了防止包装容器内的该商品的错位,例如在外箱中大量填塞泡沫苯乙烯或气密填料等缓冲材料,使商品埋没在其中。根据商品的性质(精密仪器或易碎品等),使用与商品的容量相比容量极大的缓冲材料及外箱的情况较多,因此,在节约资源的观点看是不利的,成本也容易升高。
这里,以安全地输送并保管输送物及实现节省资材等为目的,而提出了这样的包装容器:在至少分割为两个的容器主体的各分割面上接合由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或聚乙烯类弹性体等构成的弹性薄膜,并在这些弹性薄膜之间夹持打包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87469号公报。
但是,聚氨酯类树脂与以聚乙烯类树脂为代表的聚烯烃类树脂相比容易变得昂贵,在弹性薄膜中使用这样的聚氨酯类树脂的专利文献1的包装容器在低成本化的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也可以在弹性薄膜中使用聚乙烯类树脂的意思。但是,由聚烯烃类树脂构成的薄膜与由聚氨酯类树脂构成的薄膜相比一般难以伸展,关于这样的性质在专利文献1中完全没有考虑。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使用聚乙烯类树脂作为弹性薄膜来夹持打包物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该弹性薄膜立即开裂的问题。
另外,这样的问题不仅在使打包物夹持在弹性薄膜之间的包装容器中存在,在利用当将弹性薄膜按压在打包物上时所产生的该弹性薄膜的张力来支承该打包物的包装容器中同样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使用比较廉价的聚烯烃类树脂薄膜也能够利用张力适当地支承打包物的打包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打包用部件,具备:基材;和聚烯烃薄膜,粘接在上述基材上,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聚烯烃薄膜由多层结构构成,具备内部层、配设在上述内部层的一面侧的第1外层和配设在上述内部层的另一面侧的第2外层,上述内部层的厚度与上述第1外层及上述第2外层的各自的厚度相比是1.5倍以上。
根据这样的技术方案,能够使用与以往在用来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的薄膜中较多采用的树脂(例如聚氨酯类树脂)相比容易变得廉价的聚烯烃类树脂构成该薄膜。而且,由于该聚烯烃薄膜是预定的多层结构,所以能够实现将聚烯烃薄膜按压在打包物上时的该薄膜的耐开裂性的提高。由此,能够防止在通常使用范围内聚烯烃薄膜立即开裂的状况。
这里优选的是,上述第1外层、上述内部层及上述第2外层的密度都是0.850g/cm3~0.945g/cm3。在此情况下,关于由非结晶结构的聚烯烃类弹性体形成的聚烯烃薄膜,能够进一步防止其开裂。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内部层的密度为0.890g/cm3以下,并且比上述第1外层及上述第2外层密度低。在此情况下,关于由非结晶结构的聚烯烃类弹性体形成的聚烯烃薄膜,能够进一步防止该聚烯烃薄膜的开裂。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聚烯烃薄膜至少在上述基材的夹着中央部的一对对置区域中被加热熔敷。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将聚烯烃薄膜容易且可靠地粘接到基材上而且容易实现支承打包物的多种多样的形态的上述打包用部件。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打包用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将用来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的聚烯烃薄膜粘接至基材的工序,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聚烯烃薄膜而使用以下薄膜:包括内部层、配设在上述内部层的一面侧的第1外层和配设在上述内部层的另一面侧的第2外层,并且上述内部层的厚度与上述第1外层及上述第2外层的各自的厚度相比是1.5倍以上。
根据这样的技术方案,能够使用与以往在用来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的薄膜中较多采用的树脂(例如聚氨酯类树脂)相比容易变得廉价的聚烯烃类树脂构成该薄膜而制造打包用部件。而且,由于该聚烯烃薄膜是预定的多层结构,所以能够实现将聚烯烃薄膜按压在打包物上时的该薄膜的耐开裂性的提高。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通常使用范围内聚烯烃薄膜立即开裂的状况的打包用部件的制造方法。
这里优选的是,将上述聚烯烃薄膜至少在上述基材的夹着中央部的一对对置区域中加热熔敷。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将聚烯烃薄膜容易且可靠地粘接到基材上而且容易实现支承打包物的多种多样的形态的上述打包用部件的制造方法。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再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打包用部件、和能够收纳上述打包用部件的包装部件。根据这样的技术方案,由于具备上述打包用部件,所以成为容易变得比较廉价的包装容器。而且,由于包装容器中的打包用部件的聚烯烃薄膜是预定的多层结构,所以能够实现将聚烯烃薄膜按压在打包物上时的该薄膜的耐开裂性的提高。由此,能够防止在通常使用范围内聚烯烃薄膜立即开裂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打包用部件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包装容器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弹性薄膜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包装容器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包装容器;10、10A打包用部件;11、11A基材;12聚烯烃薄膜;13中央部;14粘接部;15a第1弯折部;15b第2弯折部;16a第1折翼部;16b第2折翼部;17内部层;18第1外层;19第2外层;20、20A包装部件;21开口;22折翼;30开口;31边缘部;32中板;33中央部;34开口;35边缘部;36粘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包用部件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具备图1的打包用部件的本实施方式的包装容器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如图示那样,打包用部件10具备基材11、和粘接在该基材11上且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P的聚烯烃薄膜12。
作为基材11,可以使用例如纸制瓦楞板。由此,能够将聚烯烃薄膜12容易地热熔敷在基材11上。但是,基材11的种类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也可以使用PASCO等特殊硬质纤维板、由PP(聚丙烯)或PC(聚碳酸酯)等构成的塑料瓦楞板、以及由PE(聚乙烯)、PS(聚苯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各种树脂材料构成的结构等。
即,在基材11是纸制瓦楞板或特殊硬质纤维板的情况下,通过加热将聚烯烃薄膜12渗入到多孔性的基材11中,由此能够容易地将两者粘接。此外,即使基材11是塑料瓦楞板或由各种树脂材料构成的,也能够根据需要而同时使用有机溶剂等粘接剂,同时以热熔敷为主将聚烯烃薄膜12粘接。关于聚烯烃薄膜12向基材11的粘接,除了上述以外,也可以经由涂敷在基材11上的可热熔敷的各种树脂材料来粘接聚烯烃薄膜12,也可以对聚烯烃薄膜12中的与基材11粘接的一侧的层(图3所示的第1外层18和第2外层19)自身赋予粘接性。
为了对聚烯烃薄膜12自身赋予粘接性,只要向作为其原料的聚烯烃类树脂中配合具有热相溶性的羰基、羟基及羧酸基等极性基的树脂材料(例如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或各种粘接性聚乙烯(例如アドマー(注册商标))等,来制造上述第1外层18或第2外层19即可。
而且,在以往在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的薄膜中较多采用的树脂(例如聚氨酯类树脂)的薄膜的情况下,对于由烯烃类树脂构成的基材难以进行热熔敷,但如果是本实施方式的聚烯烃薄膜12,则由于与由不具有极性基的聚烯烃树脂构成的基材也有热相溶性,所以对于由这样的烯烃类树脂构成的基材也能够进行热熔敷。
这样的基材11的厚度也取决于其材质,但只要以可弯折的程度具有平板状即可,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没有限制。基材11的形状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也没有限制,例如可以采用正方形、长方形及圆形中的任一种,但是这里采用将角倒角的大致长方形。
在基材11的一面侧,将夹着其中央部13的一对对置区域作为与聚烯烃薄膜12的粘接部14。这里,在基材11的短边方向两端位置沿着长边配设有粘接部14(图1和图2所示的虚线),在该粘接部14中热熔敷着聚烯烃薄膜12。另外,打包用部件10中的粘接部没有沿着基材11的短边配设,即,聚烯烃薄膜12没有沿着基材11的短边被热熔敷。
在比上述粘接部14稍靠中央部13侧的位置,沿着长边设置有第1弯折部15a(图1所示的单点划线)。即,基材11的短边方向两端侧(夹着第1弯折部15a的粘接部14侧)作为能够以第1弯折部15a为基点弯折的第1折翼部16a发挥功能。如上述那样,聚烯烃薄膜12没有沿着基材11的短边被热熔敷,所以通过以第1弯折部15a为基点将第1折翼部16a弯折,能够在基材11的短边侧在基材11和聚烯烃薄膜12之间产生间隙。
能够从这样产生的间隙向基材11的中央部13导入打包物P。第1折翼部16a也能够以第1弯折部15a为基点向相反方向弯折,通过在如上述那样将打包物P导入后将第1折翼部16a向相反方向弯折,将聚烯烃薄膜12向打包物P按压,由此能够利用被拉伸的聚烯烃薄膜12的张力来支承打包物P。
另外,在基材11上,以与上述第1弯折部15a交叉的方式,沿着其短边还设置有夹着中央部13的一对第2弯折部15b(图1和图2所示的双点划线)。即,不仅是基材11的短边方向两端侧,基材11的长边方向两端侧也能够以第2弯折部15b为基点弯折,它作为第2折翼部16b发挥功能。如果在以第1弯折部15a为基点将第1折翼部16a弯折后,以与该第1弯折部15a交叉的第2弯折部15b为基点进一步弯折第2折翼部16b,则防止了第1折翼部16a的折回,防止了聚烯烃薄膜12对于打包物P的张力意外被解除。但是,第2弯折部15b及第2折翼部16b可以省略。
这样支承着打包物P的打包用部件10可以将其收纳到与该打包用部件10分体的包装部件20中,作为包装容器1。在输送打包物P时,通过将打包用部件10再收纳到包装部件20中,能够更好地保护打包物P。
作为包装部件20,例如代表性地可以使用瓦楞板箱式的部件。为了将打包用部件10收纳到这样的包装部件20中,只要将包装部件20的一侧的开口关闭,并经由另一侧的开口21将打包用部件10装入到该包装部件20中,通过一体形成在包装部件20上的折翼22等根据需要将上述开口21盖上即可。也可以将盖部件分体地设置,并用该盖部件将开口21盖上。
包装部件20的形状及大小需要能够收纳打包用部件10,除此以外,从防止打包用部件10在包装部件20内的错位的观点出发,是适合于该打包用部件10的形状和大小,特别在这里优选的是与将打包用部件10的第1折翼部16a及第2折翼部16b弯折后的状态下的该打包用部件10的中央部13适合的形状和大小。此外,包装部件20的材质也可以适当选择在输送打包物P方面适当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纸制材料或树脂材料(PP、PS、PET等),但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
在以上那样的打包用部件1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这样的聚烯烃薄膜12与以往在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的薄膜中较多采用的树脂(例如聚氨酯类树脂)的薄膜相比是廉价的。而且,由于该聚烯烃薄膜12是预定的多层结构,所以能够实现将聚烯烃薄膜12按压在打包物上时的该聚烯烃薄膜12的耐开裂性的提高。由此,能够防止在通常使用范围内聚烯烃薄膜12立即开裂的状况。
图3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包用部件10中采用的聚烯烃薄膜12的剖视图。如图示那样,聚烯烃薄膜12由多层结构构成,具备内部层17、配设在内部层17的一面侧的第1外层18、和配设在内部层17的另一面侧的第2外层19。
在这样的多层结构中,内部层17的厚度与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的各自的厚度相比是1.5倍以上。即,聚烯烃薄膜12中,内部层17、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满足下述式(1)及(2)的任一厚度关系。
Tin≥Toutl×1.5…(1)
Tin≥Tout2×1.5…(2)
(式中,Tin:内部层17的厚度;Toutl:第1外层18的厚度;Tout2:第2外层19的厚度。)
如果内部层17的厚度与第1外层18或第2外层19的某个的厚度相比不到1.5倍,则不能实现聚烯烃薄膜12的耐开裂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内部层17的厚度相对于第1外层18或第2外层19过厚的聚烯烃薄膜的制造容易变困难。
因而,内部层17的厚度与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的各自的厚度相比优选的是2倍以上,此外,内部层17的厚度与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的各自的厚度相比优选的是5倍以下,更优选的是4倍以下,更加优选的是3倍以下。通过内部层17的厚度是上述范围内,能够实现聚烯烃薄膜12的耐开裂性的提高,所以即使使用比较廉价的烯烃类树脂薄膜,也能够在通常使用范围内利用张力适当地支承打包物。
这样的聚烯烃薄膜12的总厚优选的是20μm~200μm,更优选的是40μm~100μm。即使是这样的薄膜,只要是本实施方式的聚烯烃薄膜12,就能够实现耐开裂性的提高。但是,聚烯烃薄膜12的总厚及优选的范围并不限制于上述例子,能够根据打包物P的形状、大小及内容等适当选择。
这里,聚烯烃薄膜12的各层例如可以选择由超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及中密度聚乙烯构成的组的至少一种来构成。具体而言,可以使第1外层18、内部层17及第2外层19的密度为0.850g/cm3~0.945g/cm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外层18、内部层17及第2外层19都由密度为0.870g/cm3~0.910g/cm3的超低密度聚乙烯构成。在此情况下,能够更好地防止聚烯烃薄膜的开裂,所以是优选的形态。在更优选的形态中,第1外层18、内部层17及第2外层19可以都由密度为0.880g/cm3~0.905g/cm3的超低密度聚乙烯构成。
特别是,多层结构的聚烯烃薄膜12优选的是在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中使用耐开裂性高的聚烯烃薄膜,作为内部层17而使用与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相比柔性较高的聚烯烃薄膜、相对低密度的聚烯烃薄膜,优选的是在内部层17中使用与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相比相对低密度的聚烯烃薄膜,在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中使用与内部层17相比相对高密度的聚烯烃薄膜。
具体而言,例如内部层17密度比0.890g/cm3小,并且比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密度低。在此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防止聚烯烃薄膜12的开裂。如果遵循这些,则从聚烯烃薄膜12的耐开裂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内部层17在密度0.870g/cm3以上且小于0.890g/cm3的范围中选择,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在密度0.890g/cm3以上0.910g/cm3以下的范围中选择。
此外,从低成本的观点出发,作为聚烯烃薄膜12可以使用例如由乙烯C2H4构成的聚乙烯薄膜。但是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可以是丙烯C3H6、丁烯C4H8、戊烯C5H10、己烯C6H12、庚烯C7H14、辛烯C8H16等,只要是用一般式CnH2n表示的烯烃类单体构成的树脂(烯烃类树脂)构成的即可,进而,只要是以这样的烯烃类树脂为主要成分(例如80质量%以上)即可。这样的烯烃类树脂与以往在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的薄膜中较多采用的树脂(例如聚氨酯类树脂)的薄膜相比是廉价的。
作为聚烯烃薄膜12,也可以使用将上述烯烃类单体使用两种以上构成为共聚物的材料。在这样的共聚物中,作为例子,可以举出乙烯和乙烯以外的上述烯烃类单体。在聚烯烃薄膜12构成为这样的共聚物的情况下,各单体的配合比没有限制,此外单体排列也没有限制。另外,聚烯烃薄膜12也可以以市售品为原料来构成。
聚烯烃薄膜12也可以在第1外层18或第2外层19与内部层17之间、或在比第1外层18和第2外层19靠外侧的位置具有其他层,但这样的其他层只要以聚烯烃树脂为主要成分并且其密度是0.850g/cm3~0.945g/cm3,则包含在内部层17或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的某个中。例如,在与内部层17相邻地包含以聚烯烃树脂为主要成分并且其密度处于0.870g/cm3以上且小于0.890g/cm3的范围的其他层的情况下,这样的其他层包含在内部层17中。此外,在与第1外层18或第2外层19相邻地包含以聚烯烃树脂为主要成分并且其密度是0.890g/cm3以上0.910g/cm3以下的其他层的情况下,这样的其他层包含在第1外层18或第2外层19中。
在聚烯烃薄膜12中,内部层17或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分别并不限制为单层,也可以是多层。各层的构成材料并不限制于单独一种,也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
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可以做成相互相同的结构(膜厚和构成材料等)。在此情况下,以制造误差等能够容许的程度的差异为限度,只要实质上是相同结构即可。但是,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的结构并不限制为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因而,例如如果设第1外层18的膜厚为1.0,则只要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则第2外层19的膜厚即使在0.3以上不到1.0的范围中较薄,第2外层19的膜厚在大于1.0且3.0以下的范围中较厚也没有问题。同样,如果例如设第1外层18的密度为1.0,则只要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则即使第2外层19的密度是在0.9以上不到1.0的范围中的低密度,第2外层19的膜厚是在大于1.0且1.1以下的范围中的高密度也没有问题。
另外,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可以相互夹着内部层17使上下的位置反转。即,可以是第1外层18侧位于打包物P侧,也可以是第2外层19侧位于打包物P侧。
作为这样较强地抵接在打包物P上的聚烯烃薄膜12的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优选的是使用耐开裂性高且热熔敷性良好的材质,作为这样的树脂,可以举出乙烯-α-烯烃共聚物。作为乙烯-α-烯烃共聚物,可以举出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乙烯-4-甲基-1-戊烯共聚物、乙烯-癸烯共聚物等,优选的是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特别优选的是乙烯-辛烯共聚物。另外,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不需要是相同的材质,表面侧的材质也可以不是上述那样的耐开裂性高且热熔敷性良好的材质。
此外,为了保持打包物P的品质及物理性质,根据需要可以对聚烯烃薄膜12赋予除臭性、防霉性、抗菌性、防锈性、防雾性、遮光性或防静电性等。为了对聚烯烃薄膜12赋予这样的特性,例如只要在制造内部层17、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的至少某个层时,配合预定的除臭剂、防霉剂、抗菌剂、防锈剂、防雾剂、遮光剂或防静电剂等,或在聚烯烃薄膜12的表面上层叠预定的除臭层、防霉层、抗菌层、防锈层、防雾层、遮光层或防静电层即可。它们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
制造以上说明的打包用部件10的方法,即具有将用来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P的聚烯烃薄膜12粘接至基材11的工序的制造打包用部件10的方法是以下这样的。即,作为聚烯烃薄膜12,只要使用包括内部层17、配设在内部层17的一面侧的第1外层18和配设在内部层17的另一面侧的第2外层19并且内部层17的厚度与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的各自的厚度相比是1.5倍以上的薄膜即可。
如上述那样,在基材11是纸制瓦楞板或特殊硬质纤维板的情况下,通过加热使聚烯烃薄膜12渗入到多孔性的基材11中,由此能够将两者容易地粘接。此外,即使基材11是塑料瓦楞板或由各种树脂材料构成的,也能够根据需要同时使用有机溶剂等粘接剂,同时以热熔敷为主粘接聚烯烃薄膜12。聚烯烃薄膜12的向基材11的粘接部14也取决于打包用部件10的形态,但至少可以设为基材11的夹着中央部13的一对对置区域。
将聚烯烃薄膜12热熔敷至基材11时的各种条件(温度、时间及压力等)只要通过实验等决定优选的形态并使用该优选的形态即可。作为一例,可以使用能够升温至聚烯烃薄膜12的熔点以上的预定温度的升温装置,或与其组合能够冷却至室温以下的预定温度的冷却装置,一边将聚烯烃薄膜12向基材11按压一边将该聚烯烃薄膜12加热,然后通过使其散热来制造打包用部件10。
[实施例]
以下,表示实施例而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制作上述实施方式1的打包用部件10。这里,作为聚烯烃薄膜12的内部层17的原料,使用乙烯-辛烯嵌段共聚物(密度0.888,MeltIndex1.0)。此外,作为聚烯烃薄膜12的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的原料,使用乙烯-辛烯共聚物(密度0.902,MeltIndex1.0)。并且,使总厚为40μm而构成聚烯烃薄膜12,以使第1外层18、内部层17及第2外层19的膜厚比为1:2:1。作为基材11使用纸制瓦楞板,将聚烯烃薄膜12在基材11的粘接部14热熔敷。
[实施例2]
除了将第1外层18及第2外层19的密度如表1那样调节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打包用部件10。
[实施例3]
除了将第1外层18、内部层17及第2外层19的膜厚比如表1那样调节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打包用部件10。
[实施例4]
除了将第1外层18、内部层17及第2外层19的膜厚比如表1那样调节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打包用部件10。
[比较例1]
使聚烯烃薄膜为表1的结构,制作打包用部件。
[试验例]
使用实施例1~4及比较例1的打包用部件,利用聚烯烃薄膜的张力尝试了多种打包物的支承。将在通常使用范围内不论打包物的种类如何都能够将打包物适当地支承的情况设为◎,将大致能够支承打包物的情况设为〇,将聚烯烃薄膜立即开裂的情况设为×。在表1中表示结果。
[表1]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在上述打包用部件10中,将聚烯烃薄膜12与基材11粘接的粘接部14设置在对基材11导入打包物P的面侧,但并不限制于上述例子。也可以在与对基材11导入打包物P的面侧相反面侧设置粘接部,即,也可以使用比基材11的短边长的聚烯烃薄膜12,在基材11的短边两端将聚烯烃薄膜12折回后热熔敷到基材11上。
在上述打包用部件10中,将聚烯烃薄膜12在基材11的夹着中央部13的一对对置区域中加热熔敷,但将聚烯烃薄膜12加热熔敷的一对粘接部14不需要相互平行。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即使将粘接部14设为ハ字状,它也包含在一对粘接部14中。
这里,图4是表示具备另一实施方式的打包用部件的包装容器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在图4的包装容器1A中,在打包用部件10A的基材11A的中央部13形成有开口30,在该开口30的边缘部31,以包围该开口30的方式形成有与聚烯烃薄膜12的粘接部14。将聚烯烃薄膜12在该粘接部14热熔敷。
并且,在包装部件20A侧也设置有聚烯烃薄膜12。即,在包装部件20A内的中间附近,分体地配设有作为基材11的中板32,在该中板32的中央部33形成有开口34,在该开口34的边缘部35,以包围该开口34的方式,形成有与聚烯烃薄膜12的粘接部36。将聚烯烃薄膜12在该粘接部36热熔敷,另外,中板32可以为使用与包装部件20A或基材11A同种的材料等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包装容器1A,由于能够利用聚烯烃薄膜12的张力夹持打包物,所以与实施方式1的打包用部件10相比,容易保护打包物不受到输送时的冲击或振动。聚烯烃薄膜12的使用量比实施方式1增加,但即使这样,与使用以往在用来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的薄膜中较多采用的树脂(例如聚氨酯类树脂)的薄膜的情况相比,也容易变得廉价。
在包装容器1A中,将聚烯烃薄膜12在基材11的夹着中央部13(中板32的中央部33)的两对对置区域(夹着开口30、34以十字对置的区域)中加热熔敷。但是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只要将聚烯烃薄膜12至少在基材11的夹着中央部13的一对对置区域(中板32的中央部33)中加热熔敷即可。也可以将夹着开口30、34的各粘接部14、36彼此连续设置。各粘接部14、36既可以设置在打包物侧所处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该侧的相反侧。
此外,本发明广泛地以打包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为对象,能够在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的打包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中适当地使用。

Claims (7)

1.一种打包用部件,具备:
基材;和
聚烯烃薄膜,粘接在上述基材上,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
其特征在于,
上述聚烯烃薄膜由多层结构构成,具备内部层、配设在上述内部层的一面侧的第1外层和配设在上述内部层的另一面侧的第2外层,
上述内部层的厚度与上述第1外层及上述第2外层的各自的厚度相比是1.5倍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包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外层、上述内部层及上述第2外层的密度都是0.850g/cm3~0.945g/cm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包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部层的密度小于0.890g/cm3,并且比上述第1外层及上述第2外层密度低。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包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聚烯烃薄膜至少在上述基材的夹着中央部的一对对置区域中被加热熔敷。
5.一种打包用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将用来利用张力支承打包物的聚烯烃薄膜粘接至基材的工序,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聚烯烃薄膜而使用以下薄膜:包括内部层、配设在上述内部层的一面侧的第1外层和配设在上述内部层的另一面侧的第2外层,并且上述内部层的厚度与上述第1外层及上述第2外层的各自的厚度相比是1.5倍以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包用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聚烯烃薄膜至少在上述基材的夹着中央部的一对对置区域中加热熔敷。
7.一种包装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包用部件;和
能够收纳上述打包用部件的包装部件。
CN201510417817.3A 2014-07-16 2015-07-16 打包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707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6301 2014-07-16
JP2014146301A JP5782663B1 (ja) 2014-07-16 2014-07-16 梱包用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包装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0743A true CN105270743A (zh) 2016-01-27
CN105270743B CN105270743B (zh) 2018-06-08

Family

ID=54200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1781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70743B (zh) 2014-07-16 2015-07-16 打包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82663B1 (zh)
CN (1) CN1052707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1051B2 (ja) * 2017-04-19 2021-11-24 大倉工業株式会社 張力梱包用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梱包部材、梱包容器
JP7125852B2 (ja) * 2018-04-09 2022-08-25 タキロンシーアイ株式会社 梱包用フィルム及び梱包用部材
JP7210685B2 (ja) * 2018-04-09 2023-01-23 タキロンシーアイ株式会社 梱包用フィルム及び梱包用部材
JP7096081B2 (ja) * 2018-06-19 2022-07-05 タキロンシーアイ株式会社 梱包用フィルム及び梱包用部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3525A (ja) * 2000-10-03 2002-04-09 Asahi Kasei Corp 宙づり包装用フィルム
JP2002178464A (ja) * 2000-12-14 2002-06-2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緩衝機能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包装容器
US20030213719A1 (en) * 2002-05-16 2003-11-20 Mueller Walter B. Packaging structure having a frame and film
JP2004075072A (ja) * 2002-08-09 2004-03-1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緩衝機能付き容器
CN101058247A (zh) * 2006-12-08 2007-10-24 广东德冠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纸塑无胶复合用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1163A (ja) * 2002-07-19 2004-02-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緩衝機能付き容器
JP2004075073A (ja) * 2002-08-09 2004-03-1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緩衝機能付き容器
JP2004161341A (ja) * 2002-11-14 2004-06-1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緩衝機能付き容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3525A (ja) * 2000-10-03 2002-04-09 Asahi Kasei Corp 宙づり包装用フィルム
JP2002178464A (ja) * 2000-12-14 2002-06-2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緩衝機能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包装容器
US20030213719A1 (en) * 2002-05-16 2003-11-20 Mueller Walter B. Packaging structure having a frame and film
JP2004075072A (ja) * 2002-08-09 2004-03-1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緩衝機能付き容器
CN101058247A (zh) * 2006-12-08 2007-10-24 广东德冠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纸塑无胶复合用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0743B (zh) 2018-06-08
JP2016022958A (ja) 2016-02-08
JP5782663B1 (ja) 2015-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70743A (zh) 打包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装容器
US20140319018A1 (en) Insulative bottle shipping system
KR101764406B1 (ko) 재활용이 용이한 보온 및 보냉 기능을 갖는 포장용 박스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DK1658973T3 (da) Indpakningsfilm, der kan ånde, med forbedret termoformabilitet
JP2007314236A (ja) ガラス基板搬送用ボックス及びガラス基板搬送用包装体
TWM323457U (en) Box for delivering glass substrate and packing body for delivering the same
CA2917301C (en) Heat activated shrink films
BR112019019957B1 (pt) Filmes com recuperação de impacto de retorta
JP4820140B2 (ja) 果物用緩衝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515757A (ja) 食品包装用発泡トレ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722681A (zh) 叠层膜、包装材料和包装袋
JP2007276354A (ja) 多層シート、それを熱成形してなる成形体
JP2012250520A (ja) 積層包装材料
KR20170012856A (ko) 점착식 보온 단열 포장재
JP2018069460A (ja) シート及び包装袋
JP2014213587A (ja) 自己粘着性を有するプラスチック気泡シート及びその用途
CN207607824U (zh) 一种韧性更好的发泡复膜包装材料
JP3151053U (ja) 板体搬送用ボックス
JP2010234525A (ja) 積層体
JP2009012813A (ja) 容器
JPS62222837A (ja) 物品包装体
JP7325053B2 (ja) 断熱袋、保温袋、および断熱袋の製造方法
KR101867877B1 (ko) 포장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867878B1 (ko) 투과성 필름과 이를 포함하는 포장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7080926A (ja) 包装材および包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