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53728B -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53728B
CN105253728B CN201510404558.0A CN201510404558A CN105253728B CN 105253728 B CN105253728 B CN 105253728B CN 201510404558 A CN201510404558 A CN 201510404558A CN 105253728 B CN105253728 B CN 1052537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stination floor
travel distance
speed
elevator
trave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045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53728A (zh
Inventor
须藤豪
小村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e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53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3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53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37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使可变速电梯的提速运转的频度增加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在电梯群管理系统中,控制装置具备: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用于记录表示使用者希望的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控制装置,根据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向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目的地楼层呼叫。在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控制装置对多台电梯分别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求取在虚拟分配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并根据求取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设定表示分配优先度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根据优先分配性评价值,向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Description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根据记录的目的地楼层分配多台电梯中任意一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在轿厢内载荷和行进距离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能够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行进的可变速电梯相关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5/1028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4732343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第5404394号公报
随着设置有电梯的大楼的交通环境不同,存在难以生成搭乘率和行进距离满足规定的条件的行进区间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即使设置有可变速电梯,也难以充分得到其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在可变速电梯中,能够增加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电梯行进的提速运转的频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具备: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用于记录表示使用者希望的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控制装置,根据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向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目的地楼层呼叫,使存在行进距离以及搭乘率满足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在该行进区间中能够进行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行进的提速运转。
控制装置在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
对于多台电梯分别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求取在虚拟分配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并根据求取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设定表示分配优先度的评价值,
根据评价值,向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本发明的电梯群管理方法根据用于记录表示使用者希望的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向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所述目的地楼层呼叫,并且,使存在行进距离以及搭乘率满足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在该行进区间中进行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行进的提速运转,
在所述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
对所述多台电梯分别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求取在虚拟分配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并根据求取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设定表示分配优先度的评价值,
根据所述评价值,向所述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可变速电梯中,能够使电梯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行进的提速运转的频度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用于简要说明提速运转的运行路线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的号机的分配工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计算出向不存在可提速区间的号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i)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可提速区间列表(i)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计算出向存在可提速区间的号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控制可进行提速的第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控制可进行提速的第二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控制可进行提速的第三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控制可进行提速的第四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控制可进行提速的第五例的图。
符号说明
10 控制装置
11 控制部
12 存储部
13 输入输出接口
20 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
21 控制部
22 存储部
23 输入输出接口
24 显示部
25 操作部
30 电梯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1、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结构的框图。
电梯群管理系统具有控制装置10以及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电梯群管理系统统一控制多台电梯30的行进。此外,电梯群管理系统对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记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进行分配多台电梯30(以下,在实施方式中适当地称为“号机”)中的任意一台的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至少配备在大楼的大厅楼层(1层)。再有,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也可以在各楼层的搭乘处或在搭乘处附近配备有多台。
作为一个例子,设置有6台电梯30。各电梯30(各号机)具有轿厢、曳引机(电动机)、配重、控制部等。各电梯30的控制部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0的控制信号控制曳引机(电动机)等的工作,从而控制轿厢的上升、下降、停止、行进速度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电梯30(各号机)为可变速电梯。可变速电梯在轿厢(包括使用者(乘客))与配重的重量差较小的情况下,若行进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上,则为能够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的行进速度行进的电梯。所谓额定速度是指与额定承载量相当的承载载荷作用于轿厢而上升时的最高速度。在轿厢与配重的重量差较小时,例如搭乘率为40%~60%左右时,此时,用于以额定速度使轿厢升降所需的曳引机的输出相比该重量差较大时可变小。换言之,即使在以额定速度使轿厢行进的情况下,曳引机的输出也有空余。因此,能够使行进速度提高至额定速度以上。例如,若额定速度为45m/分,则行进速度能够提高至60m/分。电梯30的控制部在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成立时,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0的控制信号控制曳引机的旋转速度等,从而使轿厢(电梯30)以比额定速度更快的行进速度行进。在下文中,适当地,将各电梯30以比额定速度更快的行进速度行进称为“提速运转”。
控制装置10具备:控制部11、存储部12以及输入输出接口13。存储部12储存有程序以及各种数据。程序包括用于实现本实施方式的各种功能的程序。控制部11进行运算处理。控制装置10通过控制部11根据上述程序对各种数据等进行运算处理,从而实现后述的各种功能。控制部11例如由CPU、MPU、或者FPGA构成。可以由硬件和软件的配合实现控制装置10的功能,也可以仅由硬件(电子电路)实现控制装置10的功能。
输入输出接口13是用于在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以及多个电梯30之间收发信号的接口。输入输出接口13将控制部11输出的信号转换为规定形式的信号并输出。此外,输入输出接口13将从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以及多个电梯30输入的信号转换为规定形式的信号并输出至控制部11。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10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本控制装置10实现目的地楼层呼叫分配部11A、速度切换指示部11B的各功能。若目的地楼层呼叫分配部11A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3从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接收到对应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号机的分配委托信号,则确定分配号机,并将分配号机相关信息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3发送至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此外,目的地楼层呼叫分配部11A判断分配号机是否能够提速,在能够提速的情况下,将速度切换信号输出至速度切换指示部11B。若输入速度切换信号,则速度切换指示部11B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3将速度切换信号发送至分配号机。若接收到速度切换信号,则分配号机提高曳引机(电动机)的旋转速度。由此,提高号机轿厢的行进速度。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的结构的框图。
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具有:控制部21、存储部22、输入输出接口23、显示部24以及操作部25。存储部22储存有程序以及各种数据。程序包括用于实现本实施方式的各种功能的程序。控制部21进行运算处理。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通过控制部21根据上述程序对各种数据等进行运算处理,从而实现各种功能。控制部21例如由CPU、MPU或者FPGA构成。可以由硬件和软件的配合实现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的功能,也可以仅由硬件(电子电路)实现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的功能。
输入输出接口23是用于在与控制装置10之间收发信号的接口。输入输出接口23将从控制部21输出的信号转换为规定形式的信号并输出。此外,输入输出接口23将从控制装置10输入的信号转换为规定形式的信号并输出至控制部21。
显示部24基于从控制部21输出的显示信号进行显示。
操作部25是用于由使用者输入目的地楼层的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操作部25,例如,如图1等所示,采用数字键盘。操作部25将与操作部25的操作内容对应的信号输出至控制部21。
2、工作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30是能够使号机轿厢的行进速度根据行进距离和搭乘率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行进的可变速电梯。控制装置10对于存在满足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在下文中,适当地称为“可提速区间”)的号机,在该可提速区间中,进行提速运转。提速运转条件是(1)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和(2)该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所谓搭乘率是指搭乘人数与轿厢的搭乘额定人数的比率,能够根据目的地楼层呼叫的记录个数求取搭乘人数。目标搭乘率的范围是指能够提速运转的搭乘率范围。根据轿厢(包括使用者)和配重的重量差为能够进行提速运转的规定量以下的范围设定目标搭乘率的范围。行进距离是指电梯的上升运转或下降运转时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因为电梯是在楼层间行进,所以能够作为出发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的楼层间距离求取行进距离。目标行进距离是指在进行提速运转的情况能够得到希望的行进时间缩短效果的预先设定的行进距离。目标行进距离根据作为目标的行进时间缩短量设定为任意值即可。
图4是表示用于简要说明提速运转的运行路线一例的图。在图4所示例子中,目标行进距离为从大厅楼层开始至规定楼层(F层)为止的楼层间距离,目标搭乘率为40%~60%。在上升过程中的区间A中,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搭乘率为50%,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因此,在区间A中,能够进行提速运转。可是,在区间B中,虽然搭乘率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但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短。因此,不能进行提速运转。此外,在区间C中,搭乘率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此外行进距离也比目标行进距离短。因此,不能进行提速运转。
在此,在区间A的途中若在规定楼层(F层)之下的楼层分配有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区间消失,即使进行提速运转也不能得到行进时间缩短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尽可能地抑制这样的状况产生,采用以下构成。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号机的分配工作的流程图。
若在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中,由使用者对操作部25进行目的地楼层的指定操作,则操作部25将与指定操作对应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信号输出至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的控制部21。控制部21在对与指定操作对应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信号实施规定的处理之后,将该处理后的信号经由输入输出接口23输出至控制装置10(S10)。
若接收到来自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信号,则控制装置10将号机作为编号i设定为1(S11)。再有,将号机编号i的号机在下文中适当地称为“i号机”。
控制装置10在i号机中,在现状下,换言之,在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前,在由现在分配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生成的区间(行进区间)中,判断是否存在能够进行提速运转的区间(S12)。具体地,控制装置10参照每个号机存储的可提速区间列表,判断是否存在能够进行提速运转的区间。
在存在可提速区间的情况下(在S12中为“是”),控制装置10使用存在可提速区间的号机用的算法,计算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S13)。
与此相对,在不存在可提速区间的情况下(在S12中为“否”),控制装置10使用不存在可提速区间的号机用的算法,计算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S14)。
控制装置10根据式(1)计算出i号机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并将计算出的i号机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存储至存储部12(S15)。
式(1)E(i)=a×S(i)+b×P(i)
在此,S(i)为服务性评价值,P(i)为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a、b是根据经验法则或模拟结果等预定的常量。服务性评价值S(i)例如为全体乘客的等待时间合计值的倒数。服务性评价值S(i)值越大,表示例如等待时间越短,服务性越好。服务性评价值S(i)以及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使用以现在的控制周期计算出的值。例如,在求取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之前,在本步骤求取服务性评价值S(i)。
控制装置10判断是否已对所有号机完成求取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的处理(步骤S12~S15)(S16)。
在未完成对所有号机的判断处理的情况下(在S16中为“否”),为了进行下一个号机的判断处理,控制装置10对号机编号i加1(S17),返回至步骤S12,并重复进行步骤S12以后的处理。
控制装置10将在上述步骤中计算出的各号机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最大的号机确定为分配号机(S18)。
接下来,在图5的步骤S14中,对计算出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的工作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计算出向不存在可提速区间的号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的工作的流程图。
控制装置10初始化i号机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换言之,设定为0(S31)。
控制装置10将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虚拟分配至i号机(S32)。
控制装置10在将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虚拟分配至i号机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区间(S33)。
在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区间的情况下(在S33中为“是”),控制装置10将该区间记录至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i)(S34),并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1(S35)。对每个号机设置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i)。图7是表示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i)的一个例子的图。本图表示了1号机的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i)的例子。在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中记录有号机编号、出发楼层、目的地楼层。再有,在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中,在本项目以外也可以记录有其它项目。在1号机的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i)中记录有两个区间。第一个区间出发楼层为1层,目的地楼层为10层,第二个区间表示出发楼层为12层,目的地楼层为21层。
控制装置10判断包含在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i)中的任意一个区间的搭乘率是否接近目标搭乘率(S36)。再有,“接近”是指在未进入目标搭乘率范围内的范围内搭乘率变大,不包括在下一步骤中进行判断的是否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
在任意一个区间的搭乘率接近目标搭乘率的情况下(在S36中为“是”),控制装置10将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1(S37),在不接近的情况下(在S36中为“否”),不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进行加算。
控制装置10判断包含在目标行进距离区间列表(i)中的任意一个区间的搭乘率是否进入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S38)。
在任意一个区间的搭乘率进入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在S38中为“是”),控制装置10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1(S39),将进入该目标搭乘率范围内的区间作为可提速区间记录至可提速区间列表(i)(S40)。图8是表示可提速区间列表(i)的一个例子的图。本图表示1号机的可提速区间列表(i)的例子。在可提速区间列表(i)中记录有号机编号,出发楼层,目的地楼层和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在本例的1号机的可提速区间列表(i)中记录有一个区间。该区间表示出发楼层为1层,目的地楼层为10层,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为2。
与此相对,在任何区间的搭乘率均未进入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在S38中为“否”),控制装置10不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进行加算,也不向可提速区间列表(i)记录区间。
接下来,对在图5的步骤S13中,计算出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计算出向存在可提速区间的号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的工作的流程图。
控制装置10从i号机的可提速区间列表(i)读取可提速区间的出发楼层、目的地楼层以及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S51)。
控制装置10将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虚拟分配至i号机(S52)。
控制装置10在将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虚拟分配至i号机的情况下,判断可提速区间的行进距离是否能够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S53)。具体地,控制装置10判断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关的行进区间(出发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的区间)与可提速区间是否重叠。然后,控制装置10在(1)判断为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关的行进区间(出发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的区间)与可提速区间不重叠的情况,(2)判断为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关的行进区间(出发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的区间)与可提速区间重叠的情况下,判断是否能够以不同方法将可提速区间的行进距离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
更具体地,(1)在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关的行进区间(出发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的区间)与可提速区间不重叠的情况下,即使向该号机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行进距离也没有变动。因此,控制装置10判断可提速区间的行进距离能够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
与此相对,(2)在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关的行进区间(出发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的区间)与可提速区间重叠的情况下,若向i号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则可提速区间分割为多个区间。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10在分割生成的多个区间中,判断是否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行进区间,在至少存在一个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行进区间时,判断为可提速区间的行进距离能够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在完全不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行进区间时,判断为可提速区间的行进距离不能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
在判断为可提速区间的行进距离不能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在S53中为“否”时),控制装置10从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中减去3(S56)。由此,大大减少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的大小,作为其结果,在上述步骤S15中计算出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的大小也大大减少。因此,在上述步骤S18中,选择为分配号机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少。
与此相对,在判断为可提速区间的行进距离能够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在S53中为“是”时),在向i号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判断可提速区间的搭乘率是否能够维持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S54)。控制装置10在(1)判断为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关的行进区间(出发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的区间)与可提速区间不重叠的情况下,(2)判断为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关的行进区间(出发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的区间)与可提速区间重叠的情况下,判断是否能够以不同方法将可提速区间的搭乘率维持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
更具体地,(1)在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关的行进区间(出发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的区间)与可提速区间不重叠的情况,因为即使向该号机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可提速区间的搭乘率也没有变动,所以控制装置10判断为能够将可提速区间的搭乘率维持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
与此相对,(2)在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相关的行进区间(出发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的区间)与可提速区间重叠的情况下,若向i号机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则如前述那样,将可提速区间分割为多个区间。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10在分割生成的多个区间中,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断为能够将可提速区间的搭乘率维持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
然后,在(1)或(2)中,在判断为可提速区间的搭乘率能够维持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在S54中为“是”时),控制装置10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3(S56)。由此,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的值大大增加,作为其结果,在上述步骤S15中计算出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大大增加。因此,在上述步骤S18中,选定为分配号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与此相对,在判断为可提速区间的搭乘率不能维持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在S54中为“否”时),控制装置10在上述步骤S56中,从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减去3。由此,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的大小大大减少,作为其结果,在上述步骤S15中计算出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的大小也大大减少。因此,在上述步骤S18中,选择为分配号机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少。
3、提速运转的具体例
在大楼中,存在大厅楼层中产生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在途中楼层产生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在途中楼层设置有食堂等如大厅楼层那样运用的情况等。此外,在高层大楼等中,在至最顶层为止的上升过程中也存在能够生成多个目标行进距离区间的情况。在下文中,参照图10~图14,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分配控制可进行提速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控制可进行提速的第一例的图。第一例是由在大厅楼层中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登乘)达到目标搭乘率变成可提速的例子。图10(a)表示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前的状态。在本例中,存在从大厅楼层开始至Fa楼层为止的区间A、从Fa楼层开始至Fb楼层为止的区间B、从Fb楼层开始至Fc楼层为止的区间C的三个区间。在区间A中,虽然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但搭乘率为30%,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B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20%,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C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5%,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
图10(b)表示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后的状态。具体地,本图表示虚拟分配与区间A重叠的区间即从大厅楼层开始至Fc楼层为止的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在本例中,在区间A中,因为行进距离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1,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成1。进而,搭乘率增加至40%,变成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1,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成2。此外,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B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虽然搭乘率增加至30%,但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C中,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分配与之前没有变化。即,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15%,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
这样,在第一例中,在区间A中,由于满足提速运转条件,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成2。在此,在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情况下,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为0或1。因此,在号机的最终分配中利用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与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情况相比变大的可能性变高,作为其结果,易于对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分配该号机。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控制可进行提速的第二例的图。第二例是由在途中楼层中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登乘)变成目标搭乘率从而变成可提速的例子。图11(a)表示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前的状态。在本例中,存在从大厅楼层开始至Fa楼层为止的区间A、从Fa楼层开始至Fb楼层为止的区间B、从Fb楼层开始至Fc楼层为止的区间C的三个区间。在区间A中,虽然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但搭乘率为30%,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B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20%,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C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5%,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
图11(b)表示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后的状态。具体地,本图表示虚拟分配在区间A的途中存在的从Fd楼层开始至Fb楼层为止的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在本例中,区间A分割为区间A1、区间A2的两个。在这种情况下,在区间A1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30%,保持原样并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与此相对,在区间A2中,因为行进距离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所以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1,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成1。进而,因为搭乘率增加至40%,变成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所以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1,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成2。此外,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B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虽然搭乘率增加至30%,但仍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因此,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C中,与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分配前没有变化。换言之,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5%,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
这样,在第二例中,虽然区间A分割成两个区间A1、A2,但在区间A2中,由于满足提速运转条件,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成2。在此,在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的情况下,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为0或1。因此,在号机的最终分配中利用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与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情况相比变大的可能性变高,作为其结果,易于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控制可进行提速的第三例的图。第三例是即使向已经是可提速的行进区间分配新的呼叫之后也可提速的例子。图12(a)表示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前的状态。在本例中,存在从大厅楼层开始至Fa楼层为止的区间A、从Fa楼层开始至Fb楼层为止的区间B、从Fb楼层开始至Fc楼层为止的区间C的三个区间。在区间A中,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搭乘率为60%,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因此,区间A已经记录至可提速运转列表(i),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成至少2以上的值。在区间B中,虽然搭乘率为50%,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但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C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25%,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
图12(b)表示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后的状态。具体地,本图表示虚拟分配从大厅楼层开始存在于区间A的途中的至Fd楼层为止的区间的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在本例中,区间A分割为区间A1、区间A2的两个区间。在本例中,在区间A1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70%,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可是,在区间A2中,行进距离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搭乘率维持在60%,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因此,满足提速运转条件。换言之,即使将区间A分割成两个区间A1、A2,在区间A2中,也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因此,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3,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成5。在区间B、C中,即使在区间A的途中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行进距离以及搭乘率也没有变化。换言之,持续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的状态。
这样,在第三例中,虽然区间A分割成两个区间A1、A2,但在区间A2中,由于满足提速运转条件,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增加至至少5以上的值。因此,即使与第一例的情况相比,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也变成更大。因此,在号机的最终分配中利用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与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情况相比进一步变大,作为其结果,进一步易于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控制可进行提速的第四例的图。第四例是由于从大厅楼层开始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登乘),从途中楼层开始的区间变成目标搭乘率,从而变成可提速的例子。图13(a)表示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前的状态。在本例中,存在从大厅楼层开始至Fd楼层为止的区间D、从Fd楼层开始至Fa楼层为止的区间A、从Fa楼层开始至Fb楼层为止的区间B、从Fb楼层开始至Fc楼层为止的区间C的四个区间。在区间D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20%,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A中,虽然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但搭乘率为30%,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B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20%,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C中,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5%,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
图13(b)表示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后的状态。具体地,本图表示虚拟分配从大厅楼层开始至Fb楼层为止的区间的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在本例中,在区间D中,虽然搭乘率增加至30%,但仍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此外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A中,行进距离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1,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成1。进而,因为搭乘率增加至40%,变成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所以对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加1,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成2。此外,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B中,虽然搭乘率增加至30%,但仍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此外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在区间C中,与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分配前没有变化。换言之,行进距离比目标行进距离小,此外搭乘率为5%,不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
这样,在第四例中,在区间A中,由于满足提速运转条件,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成2。在此,在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情况下,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为0或1。因此,在号机的最终分配中利用的最终分配性评价值E(i)与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情况相比变大的可能性变高,作为其结果,易于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例中,对在上升运转中生成可提速区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可是,不仅是上升运转中,也可以在下降运转中进行提速运转。此外,对可提速区间仅生成1个区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可是,也存在可提速区间生成有多个区间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各可提速区间中进行提速运转。在下文中,对该例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控制可进行提速的第五例的图。在第五例中,在大楼物的中间楼层的Fe楼层设置有食堂等。在这种大楼的情况下,不仅是在从大厅楼层向Fe楼层的上升运转中,如图14(a)所示,在从Fe楼层向大厅楼层(区间A)的下降运转中,也存在搭乘率满足目标搭乘率,并且行进距离满足目标行进距离的情况。换言之,存在满足提速条件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区间A的下降运转中执行提速运转。
此外,在这种大楼的情况下,如图14(b)所示,从大厅楼层开始向Fe楼层(区间B)的上升运转中以及从Fe楼层开始向Ff层(区间C)的各个上升运转中,存在搭乘率满足目标搭乘率,并且行进距离满足目标行进距离的情况。换言之,在从大厅楼层开始向Ff层的上升运转中,在各个区间B、C中存在满足提速条件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各个区间B、C中执行提速运转。
4、总结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具备: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用于记录表示使用者希望的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控制装置10,根据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记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向多台电梯30中的任意一台分配目的地楼层呼叫,使存在行进距离以及搭乘率满足提速运转条件(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在该行进区间中进行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行进的提速运转。
控制装置10在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记录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
对多台电梯30分别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求取在虚拟分配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并根据求取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设定表示分配优先度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评价值),
根据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向多台电梯30中的任意一台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由此,在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20记录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下,根据表示分配优先度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向多台电梯30中的任意一台分配上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根据在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求取表示分配优先度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在以往,因为不考虑行进距离地进行分配,例如,作为对于行进距离满足用于提速运转的行进距离条件的行进区间原本就存在的电梯30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结果,存在该电梯30中行进距离满足用于提速运转的行进距离条件的行进区间消失的情况。可是,在本发明中,通过根据在虚拟分配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消除这种情况。因此,易于生成可提速运转的电梯30。换言之,在可变速电梯中,能够增加电梯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行进的提速运转的频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
控制装置10对于多台电梯30分别进一步求取在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并根据求取的所有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和行进距离,设定表示分配优先度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
由此,根据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和搭乘率求取表示分配优先度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在以往,由于没有考虑行进距离以及搭乘率而进行分配,例如,作为向原本存在搭乘率满足用于提速运转的搭乘率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结果,存在该电梯30中满足用于提速运转的搭乘率条件的行进区间消失的情况。可是,在本发明中,通过根据在虚拟分配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和搭乘率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消除了这种情况。因此,变得更加易于生成可提速运转的电梯30。换言之,能够使在可变速电梯中进一步增加提速运转的频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
提速运转条件是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该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
由此,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搭乘率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时,变成能够进行提速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
控制装置10在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下,对于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相比不存在该行进区间的电梯30设定表示更高分配优先度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
由此,虚拟分配的结果,与不存在该区间的电梯30相比,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更容易被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换言之,变为易于生成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行进区间。因此,易于生成可提速运转的电梯30。即,在可变速电梯中能够增加提速运转的频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
控制装置10在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下,对于存在满足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搭乘率接近目标搭乘率的范围或进入该范围内的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相比存在仅满足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设定表示更高分配优先度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
由此,虚拟分配的结果,与存在仅满足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相比,存在满足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搭乘率接近目标搭乘率的范围或进入该范围内的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更容易被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换言之,更加易于生成满足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搭乘率接近目标搭乘率的范围或进入该范围内的条件的行进区间,即可提速运转的行进区间。因此,更加易于生成可提速运转的电梯30。换言之,能够在可变速电梯中进一步增加提速运转的频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
控制装置10对于在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前已经存在满足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存储变成满足提速运转条件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
在对该电梯30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下,在该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维持在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该行进区间的搭乘率维持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时,将该电梯30中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更为与变成满足提速运转条件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表示的分配优先度相比表示更高分配优先度的值。
由此,与其它的电梯30相比,在存在虚拟分配之前已经满足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被进一步优先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因此,能够在可变速电梯中进一步增加提速运转的频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
控制装置10对于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前已经存在满足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存储变成满足提速运转条件时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
在对该电梯30虚拟分配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下,在该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变得比目标行进距离小和/或该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变得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外时,将该电梯30中的优先分配性评价值P(i)变更为与不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相比表示更低分配优先度的值。
由此,对于在虚拟分配之前已经存在满足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30,防止分配使其变成不满足提速运转条件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因此,在可变速电梯中能够进一步增加提速运转的频度。

Claims (3)

1.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具备: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用于记录表示使用者希望的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向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所述目的地楼层呼叫,使存在行进距离以及搭乘率满足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在该行进区间中能够进行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行进的提速运转,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
对所述多台电梯分别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求取在虚拟分配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并根据求取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设定表示分配优先度的评价值,
根据所述评价值,向所述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所述控制装置对于所述多台电梯分别进一步求取在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搭乘率,根据求取的所有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和行进距离,设定表示所述分配优先度的评价值,
所述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是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该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
所述控制装置在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下,对于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行进区间的电梯,与不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行进区间的电梯相比设定表示更高分配优先度的评价值。
2.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具备: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用于记录表示使用者希望的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向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所述目的地楼层呼叫,使存在行进距离以及搭乘率满足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在该行进区间中能够进行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行进的提速运转,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
对所述多台电梯分别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求取在虚拟分配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并根据求取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设定表示分配优先度的评价值,
根据所述评价值,向所述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所述控制装置对于所述多台电梯分别进一步求取在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搭乘率,根据求取的所有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和行进距离,设定表示所述分配优先度的评价值,
所述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是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该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
所述控制装置对于在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前已经存在满足所述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存储满足所述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时的评价值,
在对该电梯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下,在该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维持在所述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该行进区间的搭乘率维持在所述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时,将该电梯的评价值变更为与满足所述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时的评价值表示的分配优先度相比表示更高分配优先度的值。
3.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具备: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用于记录表示使用者希望的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的目的地楼层呼叫向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所述目的地楼层呼叫,使存在行进距离以及搭乘率满足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在该行进区间中能够进行相比额定速度以更快速度行进的提速运转,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目的地楼层记录装置记录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
对所述多台电梯分别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求取在虚拟分配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并根据求取的所有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设定表示分配优先度的评价值,
根据所述评价值,向所述多台电梯中的任意一台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
所述控制装置对于所述多台电梯分别进一步求取在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时存在的所有行进区间的搭乘率,根据求取的所有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和行进距离,设定表示所述分配优先度的评价值,
所述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是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并且该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在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内,
所述控制装置对于在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之前已经存在满足所述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的行进区间的电梯,存储满足所述规定的提速运转条件时的评价值,
在对该电梯虚拟分配所述新的目的地楼层呼叫的情况下,在该行进区间的行进距离变得比所述目标行进距离小和/或该行进区间的搭乘率变得在所述目标搭乘率的范围外时,将该电梯的评价值变更为与不存在行进距离为目标行进距离以上的行进区间的电梯相比表示更低分配优先度的值。
CN201510404558.0A 2014-07-11 2015-07-10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Active CN1052537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3358A JP6213409B2 (ja) 2014-07-11 2014-07-11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14-143358 2014-07-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3728A CN105253728A (zh) 2016-01-20
CN105253728B true CN105253728B (zh) 2019-03-01

Family

ID=55093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04558.0A Active CN105253728B (zh) 2014-07-11 2015-07-10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13409B2 (zh)
CN (1) CN105253728B (zh)
HK (1) HK12145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0197B (zh) * 2019-12-12 2022-04-0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梯的选择方法及智能电梯控制装置
JP7306518B1 (ja) 2022-03-17 2023-07-11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2303A (zh) * 2004-06-07 2006-07-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体管理控制装置
CN103803362A (zh) * 2012-11-12 2014-05-2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0272B2 (ja) * 1999-02-22 2004-09-29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2001310877A (ja) * 2000-04-27 2001-1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装置
CN101466629B (zh) * 2006-06-27 2013-03-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KR101122332B1 (ko) * 2007-07-12 2012-03-23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JP2011026034A (ja) * 2009-07-22 2011-02-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JP5566646B2 (ja) * 2009-09-11 2014-08-06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及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CN102612480B (zh) * 2009-11-27 2014-03-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组群管理系统
JP6076825B2 (ja) * 2013-05-09 2017-02-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2303A (zh) * 2004-06-07 2006-07-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体管理控制装置
CN103803362A (zh) * 2012-11-12 2014-05-2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13409B2 (ja) 2017-10-18
HK1214584A1 (zh) 2016-07-29
CN105253728A (zh) 2016-01-20
JP2016016993A (ja) 2016-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79372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109292579A (zh) 电梯系统、图像识别方法和运行控制方法
CN107235392A (zh)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5253726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控制系统
CN105314475B (zh)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04724555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方法
JP5774643B2 (ja)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方法
CA2472532C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operated with zoning and an elevator installation
CN105084137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4909224B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CN105253728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JP590403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CN104891286B (zh) 电梯管理系统
CN107108149A (zh) 通过电梯控制装置处理呼叫输入的方法和用于执行该方法的电梯设备
CN105253727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JP6270748B2 (ja) エレベータ設備計画支援装置
CN101139059B (zh)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07572320A (zh) 自动分配电梯乘客的方法及系统
JP2019006608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6431841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6516917B (zh) 电梯系统
Miyamoto et al. MceSim: A multi-car elevator simulator
CN108545563A (zh) 提高用户乘坐体验的电梯智能指示系统和方法
CN105263840B (zh) 电梯控制系统
CN112209188B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458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21458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