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79372B - 电梯群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群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79372B
CN103979372B CN201310692980.1A CN201310692980A CN103979372B CN 103979372 B CN103979372 B CN 103979372B CN 201310692980 A CN201310692980 A CN 201310692980A CN 103979372 B CN103979372 B CN 1039793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lling
evaluation
call
time
wait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929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79372A (zh
Inventor
杉原俊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79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793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793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793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本实施方式涉及分为在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呼叫的层和登记上下呼叫的层的电梯群管理系统。本发明能减轻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中等待时间的不公平感地进行运转服务。在具备登记目的地呼叫的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和登记上下呼叫的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群管理控制装置(30)具备累计目的地呼叫的等待时间的等待时间实际累计部(37)、累计上下呼叫的未响应时间的未响应时间实际累计部(38)和基于等待时间的平均值和未响应时间的平均值来调整分配评价的加权的加权调整部(39)。

Description

电梯群管理系统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3-025394号(申请日:2013年2月13日)为基础并享受其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在先申请而包括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为在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呼叫的层和登记上下呼叫的层的电梯群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在建筑物的各层的乘梯处,设置有用于登记上下呼叫来作为乘梯处呼叫的上下呼叫按键。“上下呼叫”是指在使用者操作上方向或下方向的按键时产生的呼叫。通过该上下呼叫来在每个楼层分配乘用轿厢。
近年来,能在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呼叫的电梯群管理系统正在实用化。“目的地呼叫”是指使用者在乘梯处输入目的地层时产生的呼叫。通过该目的地呼叫来对每个使用者分配乘用轿厢。
将能在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呼叫的系统称为“目的地层控制系统(DCS:DestinationControlSystem)”。目的地层控制系统基于在乘梯处登记的目的地呼叫来分配各号机中的最适合的乘用轿厢,从而实现输送效率的提高。
此处,可考虑分为目的地呼叫的层和登记上下呼叫的层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将此类系统称为“混合DCS”。在该混合DCS中,根据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来分配乘用轿厢时的评价方法不同。因此,根据拥挤状况,有时一方呼叫的等待时间变长。通常,目的地呼叫的等待时间比上下呼叫长。
以往,在电梯群管理系统中,提出了用于分配评价的各种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仅以目的地呼叫或上下呼叫为对象。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并存的混合DCS中,根据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而使分配评价不同,因此,因拥挤状况而产生等待时间的不公平感。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能减轻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中等待时间的不公平感地进行运转服务的电梯群管理系统。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具备:第一呼叫登记装置;第二呼叫登记装置;运行预测部;第一评价部;第二评价部;分配号机决定部;第二累计部;和加权调整部。
第一呼叫登记装置,其在第一楼层登记使用者的目的地呼叫。第二呼叫登记装置,其在与所述第一楼层不同的第二楼层登记使用者的上下呼叫。
运行预测部,其在由所述第一或第二呼叫登记装置登记了呼叫时包括分配完的呼叫地预测各号机的将来的运行。
第一评价部,其对于所述目的地呼叫,使用以等待时间和乘坐时间为分配评价的对象的第一评价式来根据所述运行预测部的预测结果求出使所述各号机运行时的第一评价值。第二评价部,其对于所述上下呼叫,使用以未响应时间为分配评价的对象的第二评价式来根据所述运行预测部的预测结果求出使所述各号机运行时的第二评价值。
分配号机决定部,其基于由所述第一评价部得到的第一评价值和由所述第二评价部得到的第二评价值来从所述各号机中选出分配号机并进行响应。
第一累计部,其累计通过所述目的地呼叫而使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时的等待时间。第二累计部,其累计通过所述上下呼叫而使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时的未响应时间。
加权调整部,其基于由所述第一累计部累计的等待时间的平均值和由所述第二累计部累计的未响应时间的平均值来调整所述第一或第二评价部的分配评价的加权。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群管理系统,能减轻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中等待时间的不公平感以进行运转服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2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的图。
图3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在同一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设置的拥挤管理表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在同一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设置的目的地呼叫分配储存部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在图1的例子中,表示了将A~C号机的三个乘用轿厢进行群管理的构成。再有,将多个乘用轿厢的每个称为“号机”。
图中的11a~11c是号机控制装置,12a~12c是乘用轿厢。号机控制装置11a~11c设置于每个乘用轿厢,并进行与各自对应的乘用轿厢的运转控制。具体地,号机控制装置11a~11c进行用于使乘用轿厢12a~12c进行升降动作的未图示的电机(卷扬机)的控制和/或门的开闭控制等。该号机控制装置11a~11c由计算机构成,并与作为上位装置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连接。
乘用轿厢12a~12c通过电机的驱动来在井道内进行升降动作。在乘用轿厢12a~12c内,分别设有操作盘13a~13c。在操作盘13a~13c,设有包括用于输入目的地层的目的地层按键、开门按键、关门按键等在内的各种操作按键。
此外,在乘用轿厢12a~12c的底部,设有用于检测轿厢室内的装载载荷的载荷检测器14a~14c。将由载荷检测器14a~14c检测的载荷数据与通过目的地层按键的操作而登记的轿厢呼叫的信息等一同经号机控制装置11a~11c输送至群管理控制装置30。
另外,在各层的乘梯处(电梯间),设有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或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被称为“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是用于在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呼叫的装置。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是用于在乘梯处登记上下呼叫的装置。
“目的地呼叫”是使用者在乘梯处输入目的地层时产生的呼叫,且包括登记层和目的地层的信息。根据该目的地呼叫,而向每个使用者分配号机。“上下呼叫”是使用者在乘梯处操作上方向或下方向的按键时产生的呼叫,且包括登记层和目的地方向的信息。根据该上下呼叫,而向登记层和目的地方向的每个组合分配号机。再有,将分配有目的地呼叫或上下呼叫的号机称为“分配号机”。
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具有用于输入目的地层的输入部21a和用于显示分配号机的显示部21b。再有,作为目的地层的输入方法,除了按键操作等之外,也可以是读取在使用者所持的磁卡等中预先记录的目的地层信息等方法。
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具有用于输入上方向来作为目的地方向的上方向按键22a和用于输入下方向来作为目的地方向的下方向按键22b。再有,在最下层仅具有上方向按键22a,在最上层仅具有下方向按键22b。
此处,呼叫登记的优点在于,通过使目的地层一致的使用者乘坐到相同号机中而缩短号机的周转时间以提高输送力。因此,通常,在使用者较多的楼层(基准层等)使用能登记目的地呼叫的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另一方面,在使用者较少的楼层,使用能简单地使用的上下方向按键所构成的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
在图1的例子中,在使用者较多的第一楼层23设有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在第二楼层24设有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
再有,实际上在各楼层设有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或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该情况下,在同一楼层的乘梯处没有设置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和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这是因为,如果在同一层设有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和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则在分配号机响应乘梯处时,不知道响应哪一呼叫,使用者会感到迷惑。
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和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经未图示的传输电缆而连接于群管理控制装置30。该群管理控制装置30是用于群管理控制多个号机的运转的装置,与号机控制装置11a~11c同样地由计算机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群管理控制装置30,具备目的地呼叫分配储存部31、上下呼叫分配储存部32、运行预测部33、第一评价部34、第二评价部35及分配号机决定部36。
目的地呼叫分配储存部31储存由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登记的目的地呼叫的信息(登记层、目的地层)和分配了目的地呼叫的号机的信息。上下呼叫分配储存部32储存由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登记的上下呼叫的信息(登记层、目的地方向)和分配了目的地呼叫的号机的信息。
运行预测部33在由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和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登记呼叫时包括分配完的呼叫(乘梯处呼叫)和由操作盘13a~13c登记的轿厢呼叫地预测各号机的将来的运行。再有,也将“分配完的呼叫”称为“已分配的呼叫”。
上下呼叫的已分配在直到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期间内保存于上下呼叫分配储存部32中。与之相对,目的地呼叫的已分配在直到分配号机到达该呼叫的目的地层并开门的期间内保存于目的地呼叫分配储存部31中。
对于目的地呼叫,第一评价部34使用以等待时间和乘坐时间为分配评价的对象的第一评价式E1来求出在根据运行预测部33的预测结果使各号机运行时的第一评价值。
第一评价式
E1=T1×p+T2×(1-p)
T1是等待时间(预测值),T2是乘坐时间(预测值)。
p是权重(重み)系数,取0~1的值。再有,在固定模式中,设定为例如p=0.6。在该情况下,第一评价式由E1=T1×0.6+T2×0.4表示。
对于上下呼叫,第二评价部35使用以未响应时间为分配评价的对象的第二评价式E2来求出在根据运行预测部33的预测结果使各号机运行时的第二评价值。
第二评价式
E2=T3
T3是未响应时间(预测值)。
此处,T1、T2、T3如以下那样定义。
目的地呼叫的等待时间T1:在登记目的地呼叫后直到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的时间
目的地呼叫的乘坐时间T2:分配号机在响应登记层后直到到达目的地层并开门的时间
上下呼叫的未响应时间T3:在登记上下呼叫后直到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的时间
分配号机决定部36基于由第一评价部34得到的第一评价值和由第二评价部35得到的第二评价值而从各号机中选出分配号机以进行响应。具体地,在群管理控制装置30设有未图示的运行控制部。该运行控制部向与分配号机对应的号机控制装置输出运行指令,从而使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
此处,为了容易理解,对于群管理系统中的分配处理进行说明。
分配处理是决定分配新登记的呼叫(目的地呼叫或上下呼叫)的号机的处理。为了决定向哪个号机分配呼叫最好,而预测各号机的将来的运行。
将来的运行预测在各号机以下面两种情况来进行。
·新登记的呼叫向该号机分配的情况下的预测
·新登记的呼叫没有向该号机分配的情况下的预测
任一预测皆使用以下的信息。
·预测开始时间点的号机的位置和/或方向、开门状况
·已经分配完的乘梯处呼叫(上下呼叫和目的地呼叫)的信息
·在分配了新呼叫的情况下的预测中,该新呼叫的信息
·登记完的轿厢呼叫的信息
从该预测结果获得目的地呼叫的等待时间T1的预测值、乘坐时间T2的预测值和上下呼叫的未响应时间T3的预测值。
在每一个目的地呼叫求出目的地呼叫的评价值。如在上述第一评价式E1所示,目的地呼叫的评价值为等待时间T1(预测值)和乘坐时间T2(预测值)的加权(重み付け)和。
在每一个上下呼叫登记求出上下呼叫的评价值。如在上述第二评价式E2所示,上下呼叫的评价值为未响应时间T3
对于某一号机的评价值是将目的地呼叫的评价值和上下呼叫的评价值全部合计的值。选择分配号机以使该合计值为最小。再有,在评价值的计算中,该值越低则意味着评价越高。
此处,由于根据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而使分配评价的对象不同,因此有时会在等待时间产生不公平感。在本系统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作为用于消除此类不公平感的功能,具备等待时间实际累计部37、未响应时间实际累计部38、加权调整部39、拥挤状况判断部40。
等待时间实际累计部37用作第一累计部。该等待时间实际累计部37将因目的地呼叫而使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时的等待时间T1累计并储存。
未响应时间实际累计部38用作第二累计部。该未响应时间实际累计部38将因上下呼叫而使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时的未响应时间T3累计并储存。
加权调整部39基于由等待时间实际累计部37累计的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和由未响应时间实际累计部38累计的未响应时间T3的评价值来调整第一或第二评价部的分配评价的加权。
具体地,加权调整部39调整对于上述第一评价式E1的等待时间T1的权重系数p以使等待时间T1的评价值和未响应时间T3的评价值之差变小。
拥挤状况判断部40判断各楼层的拥挤状况。再有,对于具体的判断方法在后面叙述。第一评价部34在由拥挤状况判断部40判断为第一楼层23不拥挤的情况下将由加权调整部39调整的权重系数p适用于第一评价式E1。在判断为第一楼层23拥挤的情况下,第一评价部34将预先设定的权重系数p的固定值(例如p=0.6)适用于第一评价式E1
图2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的图。
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设置于使用者多的第一楼层23(例如基准层)。在使用者操作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的输入部21a来输入目的地层时,产生包含该输入的目的地层和登记层的信息的目的地呼叫。将该目的地呼叫的信息送至群管理控制装置30,并储存于目的地呼叫分配储存部31。在图2的例子中为,目的地层:10F,登记层:1F。
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设置于使用者少的第二楼层24。在使用者操作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的上方向按键22a或下方向按键22b来输入目的地方向时,产生包含该输入的目的地方向和登记层的信息的上下呼叫。将该上下呼叫的信息送至群管理控制装置30,并储存于上下呼叫分配储存部32。在图2的例子中为,目的地方向:上方向,登记层:2F。
此处,在群管理控制装置30,具备根据分配完的呼叫(已分配的呼叫)和新登记的呼叫来预测各号机的将来的运行的运行预测部33。再有,新登记的呼叫是此后进行分配的呼叫,称为“分配请求的呼叫”。
运行预测部33以现在运转中的各号机为对象来进行将分配对象的呼叫分配到该号机的情况下的预测和没有分配到该号机情况下的预测。而且,运行预测部33在各预测中以已分配的呼叫和分配请求的呼叫为对象来求出目的地呼叫的等待时间T1和乘坐时间T2的预测值、上下呼叫的未响应时间T3的预测值。
在决定分配号机的情况下,需要对全部已分配的呼叫和分配请求的呼叫求出评价值并评价这些评价值的合计。
例如,在包括A、B、C号机的系统中,预测以下三个运行,并在各号机评价在各预测中得到的评价值。
·向A号机分配了呼叫的情况下的运行预测
将分配请求的呼叫向A号机分配而没有向B、C号机分配的情况下的全部号机的评价值的合计
·向B号机分配了呼叫的情况下的运行预测
将分配请求的呼叫向B号机分配而没有向A、C号机分配的情况下的全部号机的评价值的合计
·向C号机分配了呼叫的情况下的运行预测
将分配请求的呼叫向C号机分配而没有向A、B号机分配的情况下的全部号机的评价值的合计
将在以上三个运行预测中评价值的和为最小的号机决定为分配号机。
此处,关于目的地呼叫,使用以等待时间T1和乘坐时间T2为评价对象的第一评价式E1来求出评价值。关于上下呼叫,使用以未响应时间T3为评价对象的第二评价式E2来求出评价值。
这样,由于根据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而使分配评价的对象不同,因此目的地呼叫的等待时间容易比上下呼叫长。这是因为,在目的地呼叫的分配评价中,考虑乘坐时间T2,仅通过对于等待时间T1的评价不能决定分配号机。
再有,将乘坐时间T2添加到分配评价的目的是,使目的地层相同的使用者同乘相同号机以能尽早到达目的地层以及通过加快号机的周转来提高输送力(能使用的人数的限制)。
下面,对消除此类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中等待时间的不公平感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处理通过作为计算机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读取预定的程序来执行。
首先,由设置于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拥挤状况判断部40来判断各楼层的乘梯处的拥挤状况(步骤S101)。作为判断拥挤状况的方法,使用以下三个方法中的任一个。
再有,“拥挤的状况”意指等待电梯(乘用轿厢)的使用者有预定人数以上(例如乘用轿厢的定员人数的1倍以上)的状况。
(1)时间带
如果是例如写字楼,则使用电梯的人流由时间带来决定。即、在上班时间带,从写字楼的出入口所在的基准层去往各楼层的使用者较多,基准层最拥挤。此外,如果是下班时间带,则从基准层以外的各楼层去往基准层的使用者较多。
于是,预先研究在各楼层中的每层拥挤的时间带,并将其结果在图4所示的拥挤管理表41中保存。该拥挤管理表41设置于群管理控制装置30内。拥挤状况判断部40通过参照该拥挤管理表41来判断在各时间带拥挤的楼层。
(2)装载载荷
在各号机的乘用轿厢12a~12c,设有用于检测装载载荷的载荷检测器14a~14c。拥挤状况判断部40在各号机到达各楼层时根据从载荷检测器14a~14c输出的载荷信号的变化来推测在各楼层乘降的使用者的人数,并从该推测结果来判断该楼层是否拥挤。
(3)目的地呼叫
在由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登记的目的地呼叫中,包括使用者的目的地层和登记该呼叫的登记层的信息。因此,如果监视目的地呼叫的信息,则能判断各楼层的拥挤状况。目的地呼叫的信息对应于每个使用者地储存于目的地呼叫分配储存部31中。
图5是表示储存于目的地呼叫分配储存部31中的目的地呼叫的信息的一例的图。拥挤状况判断部40参照该目的地呼叫分配储存部31来判断各楼层的拥挤状况。再有,虽然图5中省略,但是,实际上,除了目的地呼叫的信息之外,分配了该目的地呼叫的号机的信息也储存于目的地呼叫分配储存部31中。
此处,在判断为设置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目的地呼叫的登记装置)的第一楼层23是拥挤的情况下(步骤S102的是),在第一评价式E1适用固定模式以进行分配控制(步骤S103)。即、在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情况下,在第一评价部34,使对于上述第一评价式E1的等待时间T1的权重系数p为p=0.6来评价各号机。
再有,在第一楼层23为拥挤时适用固定模式是因为,在固定模式中,确定了使输送力优先的权重系数p。对于上下呼叫,与拥挤状况无关,在第二评价部35中,使用上述第二评价式E2来评价各号机。
在判断为第一楼层23不拥挤的情况下(步骤S102的否),如以下那样调整权重系数p。
即、在分配号机对于目的地呼叫而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时,在等待时间实际累计部37,将等待时间T1累计以作为此时的运行实际(运行实际时间)(步骤S104)。同样地,在分配号机对于上下呼叫而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时,在未响应时间实际累计部38,将未响应时间T3累计以作为此时的运行实际(步骤S105)。
再有,在群管理控制装置30,设有监视各号机的运转状态的未图示的运转状态监视部。等待时间实际累计部37和未响应时间实际累计部38通过该运转状态监视部来判断分配号机的响应状态。此外,上述运转状态监视部具备以下功能:在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号机到达目的地层时从目的地呼叫分配储存部31删除该呼叫的信息且在上下呼叫的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时从上下呼叫分配储存部32删除该呼叫的信息。
等待时间T1和未响应时间T3的累计处理分别在通常的运转中继续进行。将这些累计结果送到加权调整部39。
加权调整部39将由等待时间实际累计部37累计的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和由未响应时间实际累计部38累计的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步骤S106)。比较的结果,在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比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大的情况下(步骤S106中的是),加权调整部39将对于上述第一评价式E1的等待时间T1的权重系数p比固定模式时提高(步骤S107)。
例如,在固定模式中p=0.6的情况下,提高为p=0.7。提高等待时间T1的权重系数p是使等待时间T1比固定模式时优先地进行分配控制的操作。
另一方面,在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比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小的情况下(步骤S106的否),加权调整部39将对于上述第一评价式E1的等待时间T1的权重系数p比固定模式时降低(步骤S108)。
例如,在固定模式中p=0.6的情况下,降低为p=0.5。提高等待时间T1的权重系数p是使未响应时间T3比固定模式时优先地进行分配控制的操作。
具体地,由于成为“相对于等待时间T1而提高对于乘坐时间T2的优先度”,因此等待时间T1增加,乘坐时间T2减少地进行分配。作为其结果,与等待时间T1相比使未响应时间T3优先,且能修正等待时间T1和未响应时间T3的平衡。
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调整权重系数p时,比固定模式增加或降低0.1,但是,权重系数p的调整量不限于0.1,也可以是其他值。再有,也可根据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和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之差来阶段地改变权重系数p的调整值。
这样,基于等待时间T1和未响应时间T3的累计结果,来调整对于第一评价式E1的等待时间T1的权重系数p,从而能减轻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中等待时间的不公平感。
特别地,在设置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的第一楼层23不拥挤的情况下,不能发挥目的地呼叫的优点,具有目的地呼叫的等待时间比上下呼叫长的倾向。通过在该情况下调整权重系数p,而能消除等待时间的不公平感地进行运转服务。
第二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设置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的第一楼层23不拥挤的情况下,通过使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比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大或小来调整权重系数p。但是,在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和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大体相同的状况下,不需要一定调整权重系数p。
于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仅在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和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之差为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调整权重系数p。
再有,由于关于基本的装置构成与图1相同,因此此处使用图6来仅对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处理动作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处理通过作为计算机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读取预定的程序来执行。
在图6的流程图中,步骤S201~S206与图3的流程图的步骤S101~S106相同。即、首先,判断各层的拥挤状况(步骤S201)。而且,在设置第一呼叫登记装置21的第一楼层23拥挤的情况下,在第一评价式E1适用固定模式来进行分配控制(步骤S202~S203)。
在第一楼层23不拥挤的情况下,为了调整对于第一评价式E1的等待时间T1的权重系数p,而将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和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步骤S204~S206)。
此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比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大的情况下(步骤S206的是),加权调整部39判断两者的差是否是预定值以上(步骤S207)。
具体地,求出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和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之差,并判断将该差除以等待时间T1时的比例是否为预定值以上(例如0.5以上)。
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的情况下
r1=︱T1-T3︱/T1(1)
r1是比例,T1是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T3是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如果上述(1)式的结果为0.5以上,则加权调整部39判断为需要进行权重系数p的调整。
例如,如果是T1=60秒、T3=30秒,则r1=0.5,判断为需要进行权重系数p的调整。此外,如果是T1=60秒、T3=40秒,则r1=0.33,判断为不需要进行权重系数p的调整。
在具有上述预定值以上的差且判断为需要进行权重系数p的调整的情况下(步骤S207的是),加权调整部39将对于第一评价式E1的等待时间T1的权重系数p比固定模式时提高(步骤S208)。例如,在固定模式中p=0.6的情况下,使p=0.7。在第一评价部34,使用调整了权重系数p的第一评价式E1来评价各号机。
此外,在没有上述预定值以上的差且判断为不需要进行权重系数p的调整的情况下(步骤S207的否),不进行加权调整部39所形成的权重系数p的调整,原样地保持现在设定的权重系数p的值。
在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比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小的情况下也同样(步骤S206的否),加权调整部39判断为两者的差为预定值以上(步骤S209)。
具体地,求出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和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之差,并判断将该差除以未响应时间T3时的比例是否为预定值以上(例如0.5以上)。
·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
r2=︱T1-T3︱/T3(2)
r2是比例,T1是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T3是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如果上述(2)式的结果为0.5以上,则加权调整部39判断为需要进行权重系数p的调整。
例如,如果是T1=30秒、T3=60秒,则r2=0.5,判断为需要进行权重系数p的调整。此外,如果是T1=40秒、T3=60秒,则r2=0.33,判断为不需要进行权重系数p的调整。
在具有上述预定值以上的差且判断为需要进行权重系数p的调整的情况下(步骤S209的是),加权调整部39将对于第一评价式E1的等待时间T1的权重系数p比固定模式时降低(步骤S210)。例如,在固定模式中p=0.6的情况下,使p=0.5。在第一评价部34,使用调整了权重系数p的第一评价式E1来评价各号机。
此外,在没有上述预定值以上的差且判断为不需要进行权重系数p的调整的情况下(步骤S209的否),不进行加权调整部39所形成的权重系数p的调整,原样地保持现在设定的权重系数p的值。
再有,权重系数p的调整量不限于0.1,也可以是其他值。再有,也可根据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和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之差来阶段地改变权重系数p的调整值。
这样,通过在等待时间T1的平均值和未响应时间T3的平均值之差为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调整权重系数p,而能防止在两者之差小的情况下意外地调整权重系数p而使分配评价混乱。
第三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目的地呼叫为全部使用者必须登记,因此一个呼叫对应于一个使用者。与之相对,如果上下呼叫(登记层、使用方向)是相同使用者,则仅登记最初的一个,每个呼叫的使用人数不限于一个人。
此处,等待时间是使用者在乘梯处登记呼叫后直到分配号机响应的时间。目的地呼叫的等待时间T1对于每一个使用者进行定义,因此能简单地求出。
但是,对于上下呼叫的等待时间,不是每个使用者一个,因此在以一个呼叫而使多个使用者乘坐的情况下,必须考虑第二人以后的使用者的人数和各使用者的出现时刻。例如,在第一个使用者先登记上下呼叫后第二个使用者来到乘梯处的情况下,该第二个使用者的等待时间的期待值为第一人的等待时间的一半左右。
这样,在上下呼叫中,每一个呼叫的使用者人数不同,因此为了确保与目的地呼叫的公平性,优选进行考虑了使用者人数的评价。于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考虑使用者人数量的等待时间来修正作为上下呼叫的评价对象的未响应时间T3,而消除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的等待时间的不公平感。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再有,在图7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群管理控制装置30,设有使用者人数累计部42。此外,在第二评价部35连接拥挤状况判断部40和使用者人数累计部42。
使用者人数累计部42在各楼层的每个累计每一个上下呼叫的使用者人数w。“每一个上下呼叫的使用者人数”是在登记了上下呼叫时在响应该上下呼叫的号机中乘坐的使用者的人数。此时的使用者人数能从号机的载荷变化来推测。再有,分为上方向和下方向来累计使用者人数。
第二评价部35基于由该使用者人数累计部42累计的使用者人数w来修正各号机的未响应时间T3,并将该修正后的未响应时间T3适用于第二评价式E2。此外,仅在由拥挤状况判断部40判断为第二楼层24是拥挤的情况下,第二评价部35将上述修正后的未响应时间T3适用于第二评价式E2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该流程图中所示的处理通过作为计算机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读取预定的程序来执行。
首先,由设置于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拥挤状况判断部40来判断各楼层的乘梯处的拥挤状况(步骤S301)。
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作为判断拥挤状况的方法,有(1)从时间带判断的方法、(2)从载荷变化判断的方法、(3)从目的地呼叫的信息判断的方法。此外,“拥挤的状况”意指等待电梯(乘用轿厢)的使用者有预定人数以上(例如乘用轿厢的定员人数的一倍以上)的状况。
此处,在判断为设置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上下呼叫的登记装置)的第二楼层24不拥挤的情况下(步骤S302的否),在第二评价式E2适用固定模式以进行分配控制(步骤S303)。
即、在登记了上下呼叫的情况下,在第二评价部35,使用上述第二评价式E2来评价各号机。在该情况下,对于作为评价对象的未响应时间T3,预测在登记上下呼叫后到号机响应的时间。再有,对于目的地呼叫,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第一评价部34根据拥挤状况来调整权重系数p以评价各号机。
在判断为第二楼层24是拥挤的情况下(步骤S302的是),进行以下的处理。再有,第二楼层24为拥挤的在例如下班时间带等在基准层以外的楼层是电梯的使用者较多之时。
即、在由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登记上下呼叫时,在使用者人数累计部42,累计该每一个上下呼叫的使用者人数w(步骤S304)。具体地,在登记了上下呼叫时,从该号机的载荷变化推测在响应该上下呼叫的号机中乘坐的使用者的人数,并累计该乘坐人数来作为每一个上下呼叫的使用者人数w。
在该情况下,在各楼层分为上方向和下方向来累计。该使用者人数w的累计处理在通常的运转中继续进行。在第二楼层24为拥挤时,将该累计结果发送至第二评价部35。
第二评价部35基于该使用者人数w来修正未响应时间T3(步骤S305)。具体地,根据以下的式子,将未响应时间T3替换为使用者的等待时间来进行修正。
T4=w×T3’(3)
w是每一个上下呼叫的使用者人数(推定值)。T3’是将未响应时间T3替换为使用者的等待时间的值。T4相当于使用者人数量的等待时间的合计值(修正后的未响应时间)。
在w=1时,为T3’=T3。在w≠1(除了w=0之外)时,T3’由以下的式子求出。
T3’={T3+T3×(w-1)/2}/w(4)
即、在使用者为一人的情况下,未响应时间T3原样地成为使用者的等待时间。另一方面,如果使用者为两人以上,则未响应时间T3变为与此时的使用者人数w对应的等待时间。
例如,在T3=30秒时,根据使用者人数w,T4成为以下的值。
一个使用者:T4=30秒
两个使用者:T4=45秒
三个使用者:T4=60秒
四个使用者:T4=75秒
第二评价部35使用该T4的值来作为修正后的未响应时间T3,并适用于第二评价式E2来评价各号机(步骤S306)。
这样,根据使用者人数来修正上下呼叫的未响应时间T3,并作为使用者的等待时间来进行评价,从而能减轻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中等待时间的不公平感。特别地,在设置第二呼叫登记装置22的第二楼层24为拥挤的状况下,通过变为此类评价方法,而能更有效减轻不公平感地进行运转服务。
根据上述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可提供能减轻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中等待时间的不公平感以进行运转服务的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再有,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为了在目的地呼叫和上下呼叫取得等待时间的平衡而调整对于目的地呼叫的分配评价的加权的构成,但是,也可调整对于上下呼叫的分配评价的加权。
总而言之,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无意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具备:第一呼叫登记装置,其在第一楼层登记使用者的目的地呼叫;和第二呼叫登记装置,其在与所述第一楼层不同的第二楼层登记使用者的上下呼叫,该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其具备:
运行预测部,其在由所述第一或第二呼叫登记装置登记了呼叫时包括分配完的呼叫地预测各号机的将来的运行;
第一评价部,其对于所述目的地呼叫,使用以等待时间和乘坐时间为分配评价的对象的第一评价式来根据所述运行预测部的预测结果求出使所述各号机运行时的第一评价值,所述等待时间是在登记所述目的地呼叫后直到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的时间,所述乘坐时间是分配号机在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后直到到达目的地层并开门的时间;
第二评价部,其对于所述上下呼叫,使用以未响应时间为分配评价的对象的第二评价式来根据所述运行预测部的预测结果求出使所述各号机运行时的第二评价值,所述未响应时间是在登记所述上下呼叫后直到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的时间;
分配号机决定部,其基于由所述第一评价部得到的第一评价值和由所述第二评价部得到的第二评价值来从所述各号机中选出分配号机并进行响应;
第一累计部,其累计通过所述目的地呼叫而使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时的所述等待时间;
第二累计部,其累计通过所述上下呼叫而使分配号机响应该呼叫的登记层时的所述未响应时间;和
加权调整部,其基于由所述第一累计部累计的所述等待时间的平均值和由所述第二累计部累计的所述未响应时间的平均值来调整所述第一或第二评价部的分配评价的加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权调整部在由所述第一累计部累计的等待时间的平均值比由所述第二累计部累计的未响应时间的平均值大的情况下使对于所述第一评价式的等待时间的权重比基准值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权调整部在由所述第一累计部累计的等待时间的平均值比由所述第二累计部累计的未响应时间的平均值大且两者之差为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使对于所述第一评价式的等待时间的权重比基准值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拥挤状况判断部,该拥挤状况判断部判断各楼层的拥挤状况,
所述第一评价部在由所述拥挤状况判断部判断为所述第一楼层不拥挤的情况下将所述加权调整部所形成的调整后的加权适用于所述第一评价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三累计部,该第三累计部累计由所述第二呼叫登记装置登记的每一个上下呼叫的使用者人数,
所述第二评价部基于由所述第三累计部累计的使用者人数来修正所述各号机的未响应时间,并将该修正后的未响应时间适用于所述第二评价式以进行分配评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拥挤状况判断部,该拥挤状况判断部判断各楼层的拥挤状况,
所述第二评价部在由所述拥挤状况判断部判断为所述第二楼层拥挤的情况下基于由所述第三累计部累计的使用者人数来修正所述各号机的未响应时间,并将该修正后的未响应时间适用于所述第二评价式以进行分配评价。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拥挤状况判断部基于时间带来判断所述各楼层的拥挤状况。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拥挤状况判断部基于所述各号机响应所述各楼层时的装载载荷的变化来判断所述各楼层的拥挤状况。
9.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拥挤状况判断部基于由所述第一呼叫登记装置登记的目的地呼叫所含的使用者的目的地层的信息来判断所述各楼层的拥挤状况。
CN201310692980.1A 2013-02-13 2013-12-17 电梯群管理系统 Active CN1039793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5394/2013 2013-02-13
JP2013025394A JP5511037B1 (ja) 2013-02-13 2013-02-13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79372A CN103979372A (zh) 2014-08-13
CN103979372B true CN103979372B (zh) 2016-01-06

Family

ID=51031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92980.1A Active CN103979372B (zh) 2013-02-13 2013-12-17 电梯群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511037B1 (zh)
CN (1) CN103979372B (zh)
MY (1) MY175163A (zh)
SG (1) SG201309484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5894B2 (ja) * 2015-02-05 2018-12-12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及び乗場呼びの登録モード切替制御方法
JP6518149B2 (ja) * 2015-06-30 2019-05-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7848732B (zh) * 2015-07-16 2019-06-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目的地呼梯登记系统及其方法
KR101767903B1 (ko) * 2015-08-04 2017-08-14 누리엔지 엔지니어링(주) 엘리베이터의 군 관리 시스템장치
JP6420217B2 (ja) * 2015-08-04 2018-11-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730216B2 (ja) * 2017-03-23 2020-07-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の管理方法
JP6419918B1 (ja) * 2017-09-20 2018-11-0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方法
JP6506862B1 (ja) * 2018-02-23 2019-04-2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JP6784272B2 (ja) * 2018-03-29 2020-11-11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割当装置
JP6690661B2 (ja) * 2018-03-29 2020-04-28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割当装置
JP6538240B1 (ja) * 2018-06-12 2019-07-03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JP6783905B1 (ja) * 2019-06-27 2020-11-1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CN114040881B (zh) * 2019-07-19 2024-04-16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呼叫分配
KR102361662B1 (ko) * 2019-12-13 2022-02-11 현대엘리베이터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행선층 예약시스템의 카콜 제어장치
JP7032478B2 (ja) * 2020-06-24 2022-03-08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6987932B1 (ja) * 2020-07-07 2022-01-0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6629A (zh) * 2006-06-27 2009-06-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02190215A (zh) * 2010-03-15 2011-09-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86581A (ja) * 1991-03-18 1992-10-12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H06100249A (ja) * 1992-09-22 1994-04-12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JP3239587B2 (ja) * 1994-02-23 2001-1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H0873139A (ja) * 1994-09-05 1996-03-19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JPH0977394A (ja) * 1995-07-07 1997-03-25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運行制御装置
JP2003040357A (ja) * 2001-08-03 2003-02-13 Akira Matsuda 保温保冷ペットボトル容器
JP4454979B2 (ja) * 2003-08-21 2010-04-21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エレベータ群管理方法、および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6629A (zh) * 2006-06-27 2009-06-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02190215A (zh) * 2010-03-15 2011-09-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52032A (ja) 2014-08-25
CN103979372A (zh) 2014-08-13
SG2013094842A (en) 2014-09-26
MY175163A (en) 2020-06-11
JP5511037B1 (ja) 201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79372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JP6239892B2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EP1879824B1 (en) Elevator system
CN102060218B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以及群管理方法
JP5566740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CN102897637B (zh) 电梯控制装置
CN102190215A (zh) 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4229569A (zh) 电梯系统
CN104291170B (zh) 电梯组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组管理控制方法
CN104973468A (zh)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预测配梯控制方法
CN102849546A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CN101233063A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03508279A (zh) 群管理电梯系统
CN107235391A (zh)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4030100A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CN104909224A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CN100486880C (zh) 电梯的群体管理控制装置
CN102689822B (zh) 电梯系统
CN105253726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控制系统
WO2022097188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方法
KR20140042896A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고정부들 및 고정부들을 제어하는 서버
JP2012192997A (ja) エレベータ
CN105253727A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CN105253728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CN112209188B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