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3794B - 送风系统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系统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3794B
CN105223794B CN201510381722.0A CN201510381722A CN105223794B CN 105223794 B CN105223794 B CN 105223794B CN 201510381722 A CN201510381722 A CN 201510381722A CN 105223794 B CN105223794 B CN 1052237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air blowing
displacement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817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23794A (zh
Inventor
畑中正嗣
森田极
山中久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371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768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371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0585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23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3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23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37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送风系统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该送风系统包括送风装置和引导由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通道,在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送风方向上的通道下游侧,设置有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冲撞和通过的通风部,其中,上述通道具有变位部,该变位部使送风装置与通风部之间的内壁面的一部分朝向与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一侧变位而得到,使得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向与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一侧去。在本发明的包括送风装置和引导由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通道的送风系统中,在上述通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用于减小连续的面的表面积的表面积减小部。

Description

送风系统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4年7月2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137104号和日本特愿2014-137105号的优先权。由此,在本申请中引用其所有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送风装置和引导由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通道的送风系统,特别涉及设置在复印机、复合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例如,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记录片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包括送风装置和引导由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通道的送风系统中,关于送风时的噪音,存在以下那样的问题。
例如,在由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送风方向的通道下游侧,设置有由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冲撞和通过的通风部。具体而言,具备该送风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一般将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空气从送风装置利用通道进行引导而经由图像形成装置的通风部排出至外部。此处,作为通风部,具体而言能够例示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装部件的、具有开口的开口部(例如,具有多个狭缝的开口部)和/或过滤器(例如除去尘埃和调色剂等微粒的净化过滤器、除去臭氧的臭氧过滤器)。
在这样的送风系统中,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通过通风部时的风声刺耳,令使用者感到不快。
此外,在包括送风装置和引导由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通道的送风系统中,在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通过通道内时通道周期性地变形而振动共鸣时的共鸣声刺耳,令使用者感到不快。
关于这些方面,日本特开2001-166622号公报公开有具备从一个送风口分支为叉状的通道,在该通道的两个风路的内部设置有分隔各风路的肋的结构。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1-166622号公报记载的结构中,因为仅利用肋将各风路简单地进行分隔,所以不能抑制由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通过通风部时的风声的产生。
此外,在特开2001-166622号公报记载的结构中,因为仅利用肋、简单地将各风路分割,所以不能抑制在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通过通道内时通道周期性地变形而振动共鸣时的共鸣声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系统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该送风系统包括送风装置和引导由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通道,能够抑制送风时的噪音(具体而言,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通过通风部时的风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通过通道内时通道周期性地变形而振动共鸣时的共鸣声)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包括送风装置和引导由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通道,且在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送风方向的上述通道的下游侧设置有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冲撞和通过的通风部的送风系统中,如果在上述通道内使空气的气流变化而使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向上述通风部去的冲撞角度变化,则能够抑制上述通风部的风声的产生。
本发明是基于该见解而完成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以下第一方式的送风系统和第一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1)第一方式的送风系统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送风系统包括送风装置和引导由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通道,在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送风方向上的上述通道的下游侧,设置有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冲撞和通过的通风部,该送风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通道具有变位部,上述变位部通过使上述送风装置与上述通风部之间的内壁面的一部分向与上述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一侧变位而得到,使得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向与上述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一侧去。
(2)第一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送风系统。
上述第一方式中,能够例示以下方式:上述变位部为使上述内壁面的一部分呈凹状变位而得到的变位凹部。
上述第一方式中,能够例示以下方式:上述通道在上述送风装置与上述通风部之间具有直线状的部分,上述变位部设置在上述直线状的部分。
上述第一方式中,在上述通风部为过滤器、和/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装部件设置的具有将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开口的开口部的情况下,能够优选应用本发明。
上述第一方式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上述通风部具有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面,上述通道和上述送风装置构成为使得在与上述变位部变位的变位方向不同的非变位方向,上述送风方向相对于上述通风部的上述空气流入面倾斜。
上述第一方式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在上述通道的内表面设置有使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向与上述送风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偏向的肋,其中上述交叉方向为与上述变位部变位的变位方向不同的非变位方向。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见解,发现在具备送风装置和引导由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通道的送风系统中,通过使上述通道的表面的连续的面的表面积变小,能够抑制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从上述通道内通过时的上述通道的周期性变形,而且能够有效地防止上述通道发生振动共鸣。
本发明是基于该见解而完成的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以下第二方式的送风系统和第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3)第二方式的送风系统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送风系统,其包括送风装置和引导由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通道,该送风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通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用于使连续的面的表面积变小的表面积减小部。
(4)第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送风系统。
上述第二方式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上述通道具有沿着与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送风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的交叉通道部,上述表面积减小部设置在上述通道的外表面的至少上述交叉通道部。
上述第二方式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上述表面积减小部与上述通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形成为凸状。
上述第二方式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上述表面积减小部为对上述通道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划分的划分部。
上述第二方式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上述表面积减小部具有格子状的部分。
上述第二方式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在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送风方向上的上述通道的下游侧,设置有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冲撞和通过的通风部,上述通风部具有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面,上述通道和上述送风装置构成为使得上述送风方向相对于上述通风部的上述空气流入面倾斜。
上述第二方式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在上述通道的内表面设置有使上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向与上述送风方向不同的偏向方向偏向的肋。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送风时的噪音(具体而言,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通过通风部时的风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通过通道内时因通道周期性地变形而振动共鸣时的共鸣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对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从正面观看时的概略截面图。
图3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背面侧、从斜下方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正面侧、从斜下方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平面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底面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正面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背面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左侧面图。
图10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将送风装置和下游侧通道的第二通道覆盖部件除去后的状态的背面侧,从左侧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11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背面侧、从斜上方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送风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下游侧通道和送风装置的背面侧,从斜上方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1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下游侧通道和送风装置的背面侧,从斜下方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下游侧通道和送风装置的背面图。
图1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第二通道覆盖部件的里侧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下游侧通道部分的、沿图15所示的A-A线的概略截面图。
图18是从空气流入面侧观看设置在下游侧通道的过滤器时的立体图。
图19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除去送风装置和下游侧通道的第二通道覆盖部件后的状态的背面侧,从左侧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20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除去下游侧通道的第二通道覆盖部件和过滤器后的状态的背面侧,从稍微斜上方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在下游侧通道、变位部为使内壁面的一部分呈凸状变位而得到的变位凸部的例子的概略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对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从正面观看时的概略截面图。
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包括沿规定方向(本例中为宽度方向X)并列设置的多个(在本例中为四个)的像担持体(具体而言为感光鼓3a、3b、3c、3d)(参照图2),根据从外部传来的图像数据,对记录用纸等记录片P(参照图2)形成多色和单色的图像的串联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和图像读取装置120。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图像形成部101和片材输送系统102。此处,宽度方向X表示从正面看时的左右方向。
图像形成部101(参照图2)包括曝光装置1、多个显影装置2a、2b、2c、2d、多个感光单元10a、10b、10c、10d、中间转印带装置6和定影装置7。感光单元10a~10d为将感光鼓3a~3d、带电器5a、5b、5c、5d和鼓清洁部4a、4b、4c、4d组合成一体而构成的单元。
此外,片材输送系统102包括片材供给部30、片材输送部40和片材排出部50。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包括覆盖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内部的各构成部件的外装部件111(具体而言为外装覆盖物)。外装部件111(参照图1),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内部的各构成部件,包括覆盖正面侧的正面侧外装部件111a、覆盖背面侧的背面侧外装部件111b、覆盖右侧面侧的右侧面侧外装部件111c、覆盖左侧面侧的左侧面侧外装部件111d和覆盖上表面侧的上表面侧外装部件111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正面侧为装卸感光单元10a~10d和显影装置2a~2d的装卸侧(操作侧)。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上部设置有图像读取装置120。图像读取装置120包括用于读取原稿G(参照图2)的图像的图像读取部121、输送原稿G的原稿输送部122和载置原稿G的原稿载置台123(参照图2)。
图像读取装置120利用图像读取部121读取由原稿输送部122输送的原稿G,或者利用图像读取部121读取载置在原稿载置台123的原稿G。由图像读取装置120读取的原稿G的图像作为图像数据被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基于图像数据形成的图像被记录于记录片P。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使用多种颜色(此处为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各色)的彩色图像相应的数据。因此,显影装置2a~2d和感光单元10a~10d以形成与各色相应的多种(此处为四种)图像的方式分别设定多个(此处各设置四个,分别为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由它们构成多个(此处为四个)图像站。
感光鼓3a~3d以鼓轴沿着进深方向Y的方式配置,显影装置2a~2d以显影辊轴沿着进深方向Y的方式配置。此处,进深方向Y是与宽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Z双方正交的方向。
中间转印带装置6(参照图2)配置在感光鼓3a~3d的上方。中间转印带装置6包括作为中间转印体发挥作用的中间转印带61、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多个中间转印辊64a~64d和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65。
中间转印辊64a~64d与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各色对应地设置有4根。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与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和中间转印辊64a~64d一起将无端状的中间转印带61撑架开,通过被旋转驱动而使得中间转印带61向规定的移动方向M(参照图2)转圈移动,随之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和中间转印辊64a~64d从动旋转。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每次进行图像形成时,使中间转印带61向移动方向M转圈移动并且使感光鼓3a~3d旋转,通过带电器5a~5d使感光鼓3a~3d的表面按规定的电位均匀地带电,通过来自曝光装置1的与各色调色剂像对应的激光对感光鼓3a~3d的表面进行曝光,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2a~2d将感光鼓3a~3d的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鼓3a~3d的表面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由此,在各感光鼓3a~3d的表面形成多种颜色(在本例中为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之后,利用鼓清洁部4a~4d除去和回收感光鼓3a~3d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
接着,在中间转印带装置6,使中间转印带61向移动方向M转圈移动,并且,通过被施加有转印偏压的中间转印辊64a~64d,将在各感光鼓3a~3d的表面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重叠于中间转印带61,在中间转印带61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由此,在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之后,利用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65将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除去和回收。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由鼓清洁部4a~4d和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65除去和回收的残留调色剂被收容在省略图示的废调色剂盒中。
另一方面,在片材供给部30,利用片材供给辊31a(参照图2)将积存在供纸托盘31的记录片P从供纸托盘31引出,经由片材输送部40的片材输送路径40a(参照图2)输送至图像形成部101。
在片材输送路径40a设置有转印辊41、各输送辊42、定位辊43和排出辊44。定位辊43使记录片P暂时停止,将记录片P的前端对齐后,与在中间转印带61与转印辊41之间的转印压送区域的彩色调色剂像的转印时序一致地开始记录片P的输送。即,将从片材供给部30经由片材输送部40的片材输送路径40a被输送至图像形成部101的记录片P夹入到中间转印带61与转印辊41之间的转印压送区域而进行输送,并且利用被施加有转印偏压的转印辊41将中间转印带61表面的彩色的调色剂像转印于记录片P上。
之后,将记录片P夹入到定影装置7的加热辊71与加圧辊72之间进行加热和加圧,使记录片P上的彩色的调色剂像定影,并进一步向片材排出部50输送,经排出辊44排出至片材排出部50的排出托盘51。
此外,在不仅进行记录片P的表面而且进行背面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利用排出辊44使通过定影装置7在表面定影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片P向反转路径40b逆向输送,利用反转路径40b使记录片P的表背面反转,将记录片P再次导向定位辊43,与记录片P的表面同样地,在记录片P的背面形成调色剂像并进行定影,将记录片P排出至片材排出部50的排出托盘51。
另外,对图1所示的通风部112和通风部112的开口部112a,在之后进行说明。
[关于送风系统]
接着,以下参照图3至图21对本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背面侧、从斜下方观看时的立体图。图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正面侧、从斜下方观看时的立体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平面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底面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正面图。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背面图。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左侧面图。图10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将送风装置210和下游侧通道230的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除去后的状态的背面侧,从左侧观看时的立体图。图11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背面侧、从斜上方观看时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送风装置21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3至图10表示送风系统200设置在感光单元10a~10d的带电器5a~5d的状态。
如图3至图1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送风系统200在本例中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具体而言为感光单元10a~10d的带电器5a~5d)。
送风系统200包括送风装置210(参照图3至图9、图11和图12)和作为引导由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通道发挥作用的下游侧通道230(参照图3至图11)。
送风系统200通过送风装置210和下游侧通道230将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空气W(参照图3至图11)排出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系统200使含有因感光单元10a~10d的带电器5a~5d施加高电圧而产生的臭氧的空气W向外部移动,并利用过滤器112b(参照图4和图10)将臭氧除去,将除去臭氧后的空气W排出到外部。
详细而言,感光单元10a~10d的带电器5a~5d包括向进深方向Y延伸的中空部件13a~13d(参照图3和图6)。中空部件13a~13d在与感光鼓3a~3d相对的部分具有开口(未图示)。带电器5a~5d在中空部件13a~13d的内侧具有沿进深方向Y设置的带电电极(未图示),通过对带电电极施加高电圧而经由中空部件13a~13d的开口使感光鼓3a~3d的表面带电。
中空部件13a~13d具有:设置在比进深方向Y上的一侧(在本例中为正面侧)的带电电极更靠外侧端部的位置的吸气口11a~11d(参照图3至图6和图10);和设置在比进深方向Y上的另一侧(背面侧)的带电电极更靠外侧端部的位置的排气口12a~12d(参照图3至图6),并将吸气口11a~11d和排气口12a~12d连通。由此,能够使中空部件13a~13d内的空气W(即带电电极的周辺的空气)在吸气口11a~11d与排气口12a~12d之间流通。
具体而言,中空部件13a~13d为在进深方向Y上延伸的箱形部件。吸气口11a~11d和排气口12a~12d设置在包围中空部件13a~13d的空气W的周向的面中的、与设置有与感光鼓3a~3d相对的开口的面不同的面(在本例中为与设置有开口的面相反侧的面,下侧的面)。
送风系统200还包括上游侧通道220(参照图3至图11),该上游侧通道220具有与带电器5a~5d的排气口12a~12d连接的吸气口221a~221d(参照图11)和与下游侧通道230的吸气口231(参照图10)连接的排气口222(参照图10)。
上游侧通道220为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中空部件。上游侧通道220具有:在与带电器5a~5d的多个排气口12a~12d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的多个吸气口221a~221d(参照图11);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的比带电器5a~5d更靠外侧端部(在本例中为从正面观看时的右侧端部)的位置的排气口222(参照图10),将吸气口221a~221d与排气口222连通。由此,能够使上游侧通道220内的空气W在吸气口221a~221d与排气口222之间流通。
具体而言,上游侧通道220为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箱形部件。吸气口221a~221d在包围上游侧通道220的空气W的周向的面中的、与带电器5a~5d的排气口12a~12d相对的面(在本例中为上面),沿宽度方向X并列设置(参照图11)。此外,排气口222设置在包围上游侧通道220的空气W的周向的面中的、与送风装置210的吸入口213a相对的面(在本例中为背面)(参照图10)。
送风装置210(参照图12)包括:驱动发动机211;固定于驱动发动机211的旋转轴,通过驱动发动机211的旋转轴的旋转驱动而向规定方向V(从背面看时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送风叶片212;和引导因送风叶片212的旋转而移动的空气W的送风引导部件213。
送风引导部件213具有:在送风叶片212的空气W的流入侧,与下游侧通道230的吸气口231(参照图10)连接的吸入口213a;和在送风叶片212的空气W的流出侧,与下游侧通道230的通道部232(参照图10)连接的排出口213b。
具体而言,送风引导部件213包括:两个平板部213c、213d;和与两个平板部213c、213d交叉而与两个平板部213c、213d连接的侧板部213e。吸入口213a设置在两个平板部213c、213d中的一个平板部213c,排出口213b设置在侧板部213e的周向的一部分。送风引导部件213的侧板部213e的进深方向Y(厚度方向)的尺寸(送风引导部件213的厚度)比两个平板部213c、213d的宽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小。
在本例中,送风装置210为西洛克风扇(离心式风扇),具有涡旋状的涡形外壳。送风引导部件213的两个平板部213c、213d在正面视图或背面视图中为圆形,在两个平板部213c、213d中的任一个平板部213c的中央部设置有圆形的吸入口213a。送风引导部件213具有从两个平板部213c、213d的圆形的一部分向接线方向延伸设置的延设部213f,在延设部213f设置有排出口213b。送风引导部件213的涡形外壳在进深方向Y上的一侧和另一侧被分割为两部分。送风叶片212为在进深方向Y上彼此相对的圆形的壳体212a、212a的外周部,沿圆周方向排列设置有沿着轴向的长的多个叶片部212b~212b的前弯叶片。
下游侧通道230为具有与上游侧通道220的排气口222连接的吸气口231(参照图10)和将来自吸气口231的空气W向外部引导的通道部232(参照图10)的中空部件。关于下游侧通道230,在之后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在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送风方向上的下游侧通道230的下游侧(下游侧通道230的下游侧附近,具体而言,与下游侧通道230接近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或接触的位置),设置有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冲撞和通过的通风部112(参照图1、图4至图8和图10)。此处,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送风方向是指,由送风装置210输送而被下游侧通道230引导的空气W朝向通风部112整体地移动的整体的移动方向。即,空气W的送风方向是指下游侧通道230整体地对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进行引导的方向。
详细而言,通风部112包括: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冲撞的被冲撞部;和与该被冲撞部相邻,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所通过的通过部。图像形成装置100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具体而言为感光单元10a~10d的带电器5a~5d)内的空气W从送风装置210经下游侧通道230通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通风部112排出到外部。
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外装部件(在本例中为右侧面侧外装部件111c)的与下游侧通道230的通道部232(参照图10)的出口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具有将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空气W排出到外部的开口112a1(参照图1)的开口部112a。在本例中,在开口部112a的内侧设置有过滤器112b(参照图4和图10)。此处,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先与过滤器112b冲撞并通过过滤器112b,通过过滤器112b后的空气W与开口部112a冲撞并通过开口部112a。即,通风部112为开口部112a和设置在开口部112a的内侧的过滤器112b(特别是空气W先冲撞而通过的过滤器112b)。过滤器112b安装在下游侧通道230的通道部232。在本例中,过滤器112b为除去臭氧的臭氧过滤器。
[关于下游侧通道]
接着以下不仅参照图1至图12而且参照图13至图17,对下游侧通道230进行说明。
-关于变位部-
图13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下游侧通道230和送风装置210的背面侧,从斜上方观看时的立体图。图1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下游侧通道230和送风装置210的背面侧,从斜下方观看时的立体图。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下游侧通道230和送风装置210的背面图。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里侧的立体图。此外,图1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下游侧通道230部分的、沿图15所示的A-A线的概略截面图。
下游侧通道230具有使送风装置210与通风部112之间的内壁面234a(参照图16和图17)的一部分向与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一侧变位的变位部235(参照图3、图5、图6、图8、图9、图11、图13至图16和图17),以使得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向与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一侧去。
变位部235在包围下游侧通道230的空气W的周向上,可以设置一处或多处,也可以遍及全周地设置。在本例中,变位部235在包围下游侧通道230的空气W的周向的一处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变位部235为使内壁面234a的一部分呈凹状地变位而得到的变位凹部,从空气W的通路退避。下游侧通道230在送风装置210与通风部112之间具有作为直线状的部分的直线状通道部α(参照图17),变位部235设置在直线状通道部α。此外,形成为变位凹部的变位部235中,至少通风部112侧的壁面235a(235a1)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详细而言,变位部235为具有多个壁面235a~235a(参照图16和图17)和底面235b(参照图16和图17)的变位凹部,多个壁面235a~235a中的至少通风部112侧的壁面235a(235a1)(通风部112侧的交叉通道部2351的壁面235a1)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在本例中,变位部235的所有壁面235a~235a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
在本实施方式中,变位部235在空气W的下游侧通道230的进深方向Y上的两侧中的一侧,遍及送风装置210与通风部112之间的送风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地设置。变位部235在下游侧通道230的进深方向Y上的两侧中的一侧,遍及送风装置210与通风部112之间的上下方向Z上的大致整个区域地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风部112具有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流入的空气流入面112b1(在本例中为过滤器112b的空气流入面112b1,参照图10和图17),下游侧通道230和送风装置210构成为使得空气W的送风方向相对于通风部112的空气流入面112b1倾斜,详细而言,在与变位部235变位的变位方向(在本例中为进深方向Y)不同的非变位方向(在本例中为与进深方向Y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使得空气W的送风方向相对于通风部112的空气流入面112b1倾斜。此处,与进深方向Y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是指与沿着宽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Z的假想平面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向。通风部112的空气流入面112b1在本例中为与宽度方向X正交或大致正交的面。
具体而言,下游侧通道230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随着向来自送风装置210的空气W的送风方向上的下游侧去而变大。
下游侧通道230包括:面朝上游侧通道220的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参照图3至图11、图13至图15和图17);和与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组合的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参照图3至图6、图8至图9、图11、图13至图17)。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构成下游侧通道230的进深方向Y上的一侧(正面侧)部分,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构成下游侧通道230的进深方向Y上的另一侧(背面侧)部分。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安装于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下游侧通道230通过在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安装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而构成通道部232(参照图10、图16和图17)。
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在使吸气口231(参照图10)与上游侧通道220的排气口222(参照图10)连接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等固定部件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框架FL(参照图5和图6)。
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具有:配置送风装置210的送风装置配置部233a(参照图10);和通过安装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而构成通道部232的通道构成部233b(参照图10)。
在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送风装置配置部233a和通道构成部233b设置成使得沿着在通道部232流动的空气W的送风方向的假想直线β(参照图10)与通风部112的空气流入面112b1的假想垂线γ(参照图10)交叉(在本例中,使得送风装置配置部233a位于下侧,通道构成部233b位于上侧),来自送风装置210的空气W从斜方向(在本例中为从斜下方)冲撞空气流入面112b1。
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包括:沿着与进深方向Y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基座板2331(参照图10);和在基座板2331的外周部的一部分中的设置有送风装置210的一侧立起设置而支承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支承板2332、2332(参照图10)。支承板2332、2332设置在通道构成部233b。支承板2332、2332具有沿着假想直线β的倾斜部分,还具有与基座板2331的通道构成部233b和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一起将来自送风装置210的空气W向通风部112进行引导的引导部的功能。在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的送风装置配置部233a,设置有容纳送风装置210的吸入口213a(参照图12)的圆形的凹部2333(参照图10),在凹部2333的底面的中心部设置有吸气口231。
而且,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其送风装置配置部233a的凹部2333收容送风装置210的吸入口213a(参照图12),且在支承板2332、2332夹持着送风装置210的延设部213f(参照图12)的状态下,利用螺钉等固定部件将送风装置210固定支承。
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与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的通道构成部233b一起将来自送风装置210的空气W向通风部112进行引导。
变位部235设置在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变位部235是将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形状变更而形成的部分。
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变位部235为使得与进深方向Y正交或大致正交的内壁面234a凹向与来自送风装置210的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在本例中为进深方向Y的另一侧(背面侧))的形状。即,变位部235具有:与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内壁面234a正交或大致正交的壁面235a~235a(参照图16和图17);和与壁面235a~235a连接,且与壁面235a~235a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与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内壁面234a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底面235b(参照图16和图17)。
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包括:沿与进深方向Y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设置的第一引导部2341(参照图16和图17);和在第一引导部2341的外周部的一部分,从第一引导部2341向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侧弯曲的第二引导部2342、2342(参照图16)。变位部235设置在第一引导部2341。第二引导部2342、2342具有沿着假想直线β(参照图10)的倾斜部分。第二引导部2342、2342还具有作为在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的支承板2332、2332的外侧安装的安装部的功能。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通过凹凸卡合固定在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在本例中,在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卡合突起部234b~234b(参照图3、图5、图6、图8、图9、图11和图13~图16)。在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的与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对应的周缘部形成有对多个卡合突起部234b~234b分别进行卡止的多个卡止孔部233c~233c(参照图3、图5、图6、图8至图11和图13~图15)。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通过使多个卡合突起部234b~234b嵌入到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的多个卡止孔部233c~233c而被固定于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
在下游侧通道230设置有安装过滤器112b的过滤器安装部232a(参照图3至图8、图10、图11和图13~图17)。过滤器安装部232a设置在下游侧通道230的通道部232的出口部。过滤器安装部232a的内侧的形状为与过滤器112b的周向的外形相同的形状。过滤器安装部232a的内侧的形状的尺寸为比过滤器112b的周向的外形的尺寸稍大的尺寸(以从通道部232的出口部侧安装过滤器112b时过滤器112b能够顺利地安装的程度地增大规定尺寸的尺寸)。此外,在通道部232设置有限制向过滤器112b的安装方向(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相反的方向)去的移动的限制部232b(参照图10和图16)。在本例中,限制部232b为相对于通道部232沿周向设置的多个限制突起部。限制部232b在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和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双方设置。
构成通风部112的开口部112a(参照图17)具有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冲撞的外装覆盖部112a2。在外装覆盖部112a2,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在本例中为多个)开口112a1~112a1(在本例中为向进深方向Y延伸的狭缝)。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与外装覆盖部112a2冲撞,并从设置在外装覆盖部112a2的开口112a1通过。
构成通风部112的过滤器112b为多面体形状。在本例中,过滤器112b为六面体形状,具体而言,为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的长方体形状。过滤器112b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比进深方向Y的尺寸小。
图18是对设置在下游侧通道230的过滤器112b、从空气流入面112b1侧观看时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8,将内部结构夸张表示,实际上内部结构为细微的结构。
如图18所示,过滤器112b在本例中具有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冲撞的波状片材112b2和平面片材112b3、112b3。波状片材112b2(例如活性炭担持片材)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起伏的波形。平面片材112b3、112b3为与进深方向Y正交或大致正交的平坦的片材。过滤器112b为利用平面片材112b3、112b3从进深方向Y的两侧夹持波状片材112b2的结构。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与波状片材112b2和平面片材112b3、112b3冲撞,并从形成在波状片材112b2与平面片材112b3、112b3之间的间隙112b4通过。
另外,过滤器112b的波状片材112b2在本例中在上下方向Z上起伏,但也可以在进深方向Y上起伏。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进深方向Y上起伏的波状片材112b2被平面片材112b3、112b3从上下方向Z的两侧夹持。
-关于表面积减小部-
在下游侧通道230的外表面230a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用于使连续的面的表面积减小的表面积减小部236(参照图3至图9、图11和图13至图17)。此处,“连续的面”是指宏观地看几乎不存在凹凸的部分和弯曲的部分的面,例如,作为连续的面,能够列举平面和球面、曲面等。在本例中,连续的面为平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通道230具有沿与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送风方向交叉(在本例中为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设置的交叉通道部2351(参照图16和图17)。交叉通道部2351的壁面235a(235a1)朝向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所冲撞的一侧。表面积减小部236至少设置在壁面235a(235a1)朝向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所冲撞的一侧的交叉通道部2351。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积减小部236与下游侧通道230的外表面230a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形成为凸状。表面积减小部236为对下游侧通道230的外表面230a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划分的划分部。表面积减小部236具有格子状的部分。
具体而言,表面积减小部236设置在整个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外表面230a。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厚度为1.5mm左右。表面积减小部236的高度为0.5mm~1mm左右,宽度为0.5mm~1mm左右。此外,表面积减小部236的格子状的部分的长宽尺寸为5mm~8mm左右。
此处,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和表面积减小部236利用铸模形成,铸模的取出方向在本例中为沿着进深方向Y的方向。因此,在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外表面230a中的沿着进深方向Y的外表面230a设置的表面积减小部236,为沿着进深方向Y的直线状的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关于下游侧通道的肋-
图19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送风装置210和下游侧通道230的、除去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后的状态的背面侧,从左侧观看时的立体图。图20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下游侧通道230的、除去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和过滤器112b后的状态的背面侧,从稍微斜上方观看时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9表示送风系统200设置在感光单元10a~10d的带电器5a~5d的状态。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下游侧通道230的内表面设置有偏向肋233d,其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向与送风方向不同的偏向方向,详细而言为与送风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偏向的肋发挥作用,其中,所述交叉方向为与变位部235变位的变位方向(在本例中为进深方向Y)不同的非变位方向(在本例中为与进深方向Y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偏向肋233d为沿偏向方向(详细而言为交叉方向)设置的板状的肋,沿上下方向Z排列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在本例中为四个)。
偏向肋233d~233d在设置有变位部235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设置。详细而言,立起设置在包围下游侧通道230的空气W的多个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具体而言为设置有变位部235的壁面以外的至少一个壁面(在本例中为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的内壁面233f)(在本例中为直角或大致直角地立起设置)。偏向肋233d~233d与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形成为一体。
此外,在下游侧通道230的内表面,对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沿送风方向进行引导的引导肋233e,设置在送风方向上的比偏向肋233d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引导肋233e为沿空气W的送风方向设置的板状的肋,沿上下方向Z排列设置一个或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
引导肋233e~233e在设置有变位部235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设置。详细而言,立起设置在包围下游侧通道230的空气W的多个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具体而言为设置有变位部235的壁面以外的至少一个壁面(在本例中为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的内壁面233f)(在本例中为直角或大致直角地立起设置)。引导肋233e~233e与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形成为一体。引导肋233e~233e的至少一个(在本例中为最上部的引导肋233e)与偏向肋233d~233d的至少一个(在本例中为最下部的偏向肋233d)连接。
(第三实施方式)
-关于变位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变位部235为使内壁面234a的一部分呈凹状地变位而得到的变位凹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或代替该方式使内壁面234a的一部分呈凸状地变位而得到的变位凸部。
图21是表示在下游侧通道230,变位部235为使内壁面234a的一部分呈凸状地变位而得到的变位凸部的例子的概略截面图。
变位部235为使内壁面234a的一部分呈凸状地变位而得到的变位凸部,遮挡空气W的通路。在形成为变位凸部的变位部235中,至少与通风部112侧相反侧的壁面235c(235c1)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详细而言,变位部235为具有多个壁面235c~235c和顶面235d的变位凸部,多个壁面235c~235c中的至少与通风部112侧相反侧的壁面235c(235c1)(与通风部112侧相反侧的交叉通道部2351的壁面235c1)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在本例中,变位部235的所有壁面235c~235c均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
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与第一通道覆盖部件233的通道构成部233b一起将来自送风装置210的空气W向通风部112引导。
变位部235设置在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变位部235是将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形状进行变更而形成的。
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变位部235为与进深方向Y正交或大致正交的内壁面234a向与来自送风装置210的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在本例中为进深方向Y一侧(正面侧))突出的形状。即,变位部235具有与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内壁面234a正交或大致正交的壁面235c~235c、和与壁面235c~235c连接且与壁面235c~235c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与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内壁面234a平行或大致平行的)顶面235d。
形成为变位凸部的变位部235能够为与形成为变位凹部的情况相同的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
-关于表面积减小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积减小部236设置在下游侧通道230的外表面230a的至少一部分,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或代替该方式设置在下游侧通道230的内表面230b(参照图10和图16)的至少一部分。例如,表面积减小部236也可以在整个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的内表面230b设置。
设置在下游侧通道230的内表面230b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积减小部236能够为与设置在下游侧通道230的外表面230a的至少一部分的情况相同的结构。
(第五实施方式)
-关于送风系统-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系统200构成应用于感光单元10a~10d的带电器5a~5d的臭氧除去系统,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对定影装置7和各种电装部件等发热部进行空气冷却的空冷系统。此外,虽然将送风系统200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具体而言应用于包括图像读取装置、供纸盘、大容量供纸托盘、选项的处理单元的各种处理单元。
(第六实施方式)
-关于过滤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风部112为存在过滤器112b的结构,也可以为不存在过滤器112b的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与开口部112a冲撞而通过。此外,作为过滤器112b,也可以不仅使用臭氧过滤器,或者在送风系统200不构成臭氧除去系统的情况下代替臭氧过滤器,例如使用将尘埃和调色剂等微粒子除去的净化过滤器。
(第七实施方式)
-关于送风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装置210为西洛克风扇,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根据使用条件和用途,使用螺旋桨风扇(轴流扇或斜流扇)、横流风扇(横流扇)。
[关于本实施方式(变位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在将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进行排气时,驱动送风装置210。这样,通过送风装置210从送风对象部件(在本例中为感光单元10a~10d的带电器5a~5d)吸引空气W,将吸引到的空气W通过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通道发挥作用的下游侧通道230进行引导,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0的通风部112排出到外部。具体而言,使从带电器5a~5d的排气口12a~12d经上游侧通道220的吸气口221a~221d吸引到的空气W在上游侧通道220合流,经上游侧通道220的排气口222、送风装置210的吸入口213a和排出口213b被通道部232引导,通过构成通风部112的过滤器112b和开口部112a排出到外部。
此时,在现有的结构中,在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通过通风部时会导致风声的产生。
针对该问题,根据本实施方式,下游侧通道230具有使送风装置210与通风部112之间的内壁面234a的一部分向与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一侧变位而形成的变位部235,以使得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向与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一侧去,由此,能够在变位部235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暂时向与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一侧去,最终能够在变位部235使空气W的气流变化而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向通风部112去的冲撞角度发生变化,特别是能够使空气W的送风方向相对于通风部112的空气流入面112b1倾斜,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的风声的产生。
因此,如包括第三实施方式的本实施方式那样,变位部235也可以为使内壁面234a的一部分呈凸状地变位而得到的变位凸部,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为变位凸部的变位部235来遮挡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送风装置210的送风效率容易恶化。
针对这一点,在除第三实施方式以外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得变位部235为使内壁面234a的一部分呈凹状地变位而得到的变位凹部,能够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不被形成为变位凹部的变位部235遮挡而向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一侧去,能够维持送风装置210的送风效率并且抑制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的风声的产生。
因此,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送风装置210与通风部112之间具有直线状的部分(直线状通道部α)的情况下,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沿直线状的部分(直线状通道部α)直接与通风部冲撞,容易产生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的风声。
针对这一点,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对于在送风装置210与通风部112之间具有直线状的部分(直线状通道部α)的情况,通过在直线状的部分(直线状通道部α)设置变位部235,能够有效地防止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沿直线状的部分(直线状通道部α)直接与通风部112冲撞,与之相应地,能够抑制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的风声的产生。
因此,在如除第三实施方式以外的本实施方式那样,变位部235为变位凹部的情况下,容易对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向通风部112去的冲撞角度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壁面,为通风部112侧的壁面235a(235a1)。
针对这一点,在除第三实施方式以外的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变位凹部的变位部235中,至少通风部112侧的壁面235a(235a1)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由此能够容易地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向通风部112去的冲撞角度发生变化,与之相应地,能够抑制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的风声的产生。而且,通过使通风部112侧的壁面235a(235a1)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能够减小下游侧通道230的送风方向上的尺寸,与之相应地,能够实现下游侧通道230的小型化。
此外,在如包括第三实施方式的本实施方式那样,变位部235为变位凸部的情况下,容易对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向通风部112去的冲撞角度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壁面,为与通风部112侧相反侧的壁面235a(235a1)。
针对这一点,在包括第三实施方式的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变位凸部的变位部235中,至少与通风部112侧相反侧的壁面235c(235c1)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能够容易地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向通风部112去的冲撞角度发生变化,与之相应地,能够抑制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的风声的产生。而且,通过使与通风部112侧相反侧的壁面235c(235c1)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能够减小下游侧通道230的送风方向的尺寸,与之相应地,能够实现下游侧通道230的小型化。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风部112为过滤器112b和/或开口部112a的情况下,能够优选使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
但是,当下游侧通道230和送风装置210构成为使得空气W的送风方向与通风部112的空气流入面112b1正交或大致正交时,在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容易产生风声。
针对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通道230和送风装置210构成为在与变位部235变位的变位方向不同的非变位方向,使得空气W的送风方向相对于通风部112的空气流入面112b1倾斜,由此能够使送风方向相对于通风部112的空气流入面112b1倾斜,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的风声的产生。
在包括第二实施方式的本实施方式中,在下游侧通道230的内表面设置有作为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向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偏向的肋发挥作用的偏向肋233d,其中,该交叉方向为与变位部235变位的变位方向不同的非变位方向,由此,能够利用偏向肋233d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朝向交叉方向去,进而,能够利用偏向肋233d使空气W的气流进一步发生变化,从而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向通风部112去的冲撞角度进一步发生变化,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的风声的产生。
[关于本实施方式(表面积减小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中,在将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进行排气时,驱动送风装置210。这样,通过送风装置210从送风对象部件(在本例中为感光单元10a~10d的带电器5a~5d)吸引空气W,将吸引到的空气W通过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通道发挥作用的下游侧通道230进行引导,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0的通风部112排出到外部。具体而言,使从带电器5a~5d的排气口12a~12d经上游侧通道220的吸气口221a~221d吸引到的空气W在上游侧通道220合流,经上游侧通道220的排气口222、送风装置210的吸入口213a和排出口213b被通道部232引导,通过构成通风部112的过滤器112b和开口部112a排出到外部。
此时,在现有的结构中,在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通过通道内时因通道周期性地变形而振动共鸣时会产生共鸣声。
针对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下游侧通道230的表面(外表面230a、内表面230b)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用于使连续的面的表面积减小的表面积减小部236,由此,能够使下游侧通道230的表面(230a、230b)的至少一部分的连续的面的表面积减小,由此能够抑制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下游侧通道230内时的下游侧通道230的周期性的变形,进而能够有效地防止下游侧通道230的振动共鸣。因此,能够抑制在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下游侧通道230内时下游侧通道230周期性地变形而振动共鸣时的共鸣音的发生。
因此,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下游侧通道230具有沿与下游侧通道230的空气W的送风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的交叉通道部2351的情况下,因为交叉通道部2351沿与空气W的送风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所以交叉通道部2351容易周期性地变形,由此,交叉通道部2351容易振动共鸣,进而容易产生下游侧通道230的振动导致的共鸣音。
针对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通道230的表面积减小部236设置在下游侧通道230的表面(230a、230b)的至少交叉通道部2351,由此能够使交叉通道部2351难以周期性地变形,由此,能够使得交叉通道部2351不易振动共鸣,进而不易产生下游侧通道230的振动导致的共鸣音。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积减小部236与下游侧通道230的表面(230a、230b)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形成为凸状,由此能够实现将表面积减小部236与下游侧通道230的表面(230a、230b)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形成为凸状的简单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积减小部236为对下游侧通道230的表面(230a、230b)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划分的划分部,由此能够可靠地减小下游侧通道230的表面(230a、230b)的至少一部分的连续的面的表面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积减小部236具有格子状的部分,由此,结构简单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小下游侧通道230的表面(230a、230b)的至少一部分的连续的面的表面积。
此外,虽然也可以如包括第四实施方式的本实施方式那样,表面积减小部236设置在下游侧通道230的内表面230b的至少一部分,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抑制下游侧通道230的变形引起的共鸣音的发生时,容易扰乱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气流。
针对这一点,在除第四实施方式以外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表面积减小部236设置在下游侧通道230的外表面230a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不扰乱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气流地抑制下游侧通道230的变形引起的共鸣音的产生。
此外,如果下游侧通道230和送风装置210构成为使得空气W的送风方向相对于通风部112的空气流入面112b1正交或大致正交,则容易在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产生风声。
针对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通道230和送风装置210构成为使得空气W的送风方向相对于通风部112的空气流入面112b1倾斜,由此能够使送风方向相对于通风部112的空气流入面112b1倾斜,从而能够抑制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的风声的产生。
在包括第二实施方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游侧通道230的内表面,设置有作为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向与送风方向不同的偏向方向偏向的肋发挥作用的偏向肋233d,由此能够利用偏向肋233d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朝向偏向方向去,进而能够利用偏向肋233d使空气W的气流发生变化,从而使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向通风部112去的冲撞角度发生变化,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通过通风部112时的风声的产生。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因此,该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不过为例示而已,并不是限定性的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技术方案的范围表示,在说明书正文中没有任何限制。进一步,属于与技术方案的范围均等范围的变形和变更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送风系统,其包括送风装置和引导由所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通道,在所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的送风方向上的所述通道的下游侧,设置有所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冲撞和通过的通风部,该送风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具有变位部,所述变位部通过使所述送风装置与所述通风部之间的一部分向与所述送风方向交叉的方向变位而得到,
所述通风部具有使所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面,所述通道包括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使所述送风方向在与所述变位部变位的变位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通风部的所述空气流入面倾斜,
所述倾斜部分与所述变位部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位部为使所述送风装置与所述通风部之间的内壁面的一部分呈凹状变位而得到的变位凹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在所述送风装置与所述通风部之间具有直线状的部分,
所述变位部设置在所述直线状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部为过滤器和/或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置在包括所述送风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装部件上,具有将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开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道的内表面设置有使所述送风装置输送的空气向与所述送风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偏向的肋,其中所述交叉方向为与所述变位部变位的变位方向不同的非变位方向。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系统。
CN201510381722.0A 2014-07-02 2015-07-02 送风系统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2237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7105 2014-07-02
JP2014137104A JP6347682B2 (ja) 2014-07-02 2014-07-02 送風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37105A JP6305851B2 (ja) 2014-07-02 2014-07-02 送風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37104 2014-07-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3794A CN105223794A (zh) 2016-01-06
CN105223794B true CN105223794B (zh) 2019-12-13

Family

ID=54992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81722.0A Active CN105223794B (zh) 2014-07-02 2015-07-02 送风系统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9465359B2 (zh)
CN (1) CN1052237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1018B2 (ja) * 2014-12-08 2019-07-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筐体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05273B2 (ja) * 2016-04-21 2020-06-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17274A (ja) * 2017-12-27 2019-07-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排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01892A (ja) * 2020-06-19 2022-01-06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粒子フィルタを帯電するための電極
JP2022191700A (ja) * 2021-06-16 2022-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3554A (ja) * 1988-09-30 1990-04-04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56367A (ja) * 1994-10-03 1996-06-18 Ricoh Co Ltd 消音装置
JP2003150026A (ja) * 2001-11-15 2003-05-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37081A (ja) * 2009-08-07 2011-02-24 Canon Inc 消音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80786B2 (ja) 1999-12-09 2006-05-3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7446787B2 (en) * 2005-06-15 2008-11-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a fan is used to affect air flow
JP4813573B2 (ja) * 2009-01-19 2011-11-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391741B2 (en) * 2009-07-21 2013-03-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system
JP5440233B2 (ja) * 2010-02-12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88731A (ja) * 2011-10-21 2013-05-13 Fuji Xerox Co Ltd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70561B2 (en) * 2013-01-25 2015-10-27 Ricoh Company, Ltd. Coo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3554A (ja) * 1988-09-30 1990-04-04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56367A (ja) * 1994-10-03 1996-06-18 Ricoh Co Ltd 消音装置
JP2003150026A (ja) * 2001-11-15 2003-05-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37081A (ja) * 2009-08-07 2011-02-24 Canon Inc 消音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3794A (zh) 2016-01-06
US9465359B2 (en) 2016-10-11
US20160370760A1 (en) 2016-12-22
US9857770B2 (en) 2018-01-02
US20160004216A1 (en) 2016-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3794B (zh) 送风系统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US105031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ir cooling system
US7526223B2 (en) Heat exhausting struc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048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397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3388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953343B2 (en) Air guide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920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47233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Guide Member to Guide Air
JP2001269529A (ja) 静電フィルタ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52073B2 (en) Charg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harging unit
JP5877414B2 (ja) 排気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405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05851B2 (ja) 送風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682B2 (ja) 送風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28539A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8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510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81692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 image on a sheet
JP20070787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3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オゾンフィルタ及びオゾンフィルタ の製造方法
EP3611553B1 (en) Light deflecting device
JP20102309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91764B2 (ja) 画像形成機における冷却装置
JP68934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