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89129B -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89129B CN105189129B CN201480016343.5A CN201480016343A CN105189129B CN 105189129 B CN105189129 B CN 105189129B CN 201480016343 A CN201480016343 A CN 201480016343A CN 105189129 B CN105189129 B CN 1051891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bel
- strip
- band
- shaped members
- det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Detecting type of paper, e.g. by automatic reading of a code that is printed on a paper package or on a paper roll or by sensing the grade of translucency of the pap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6—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the guidance of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kewed conveyance of the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8—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16—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 B41J15/165—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for tensio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by use of redirecting rollers or redirecting nonrevolving gui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抑制检测部的错误检测的带盒。带盒(100)安装于带打印装置中,该带盒(100)具备:标签带(101),其在带宽度方向的端部具有局部突出的多个检测凸部(109);盒壳体,其收纳标签带(101);压辊(103),其收纳于盒壳体中,并且通过旋转将标签带(101)送出;以及露出区域,其形成于盒壳体,并且,伴随着压辊(103)实现的标签带(101)的送出,多个检测凸部(109)在该露出区域依次露出,除检测凸部以外的标签带(101)不在露出区域露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带打印装置中的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盒,该盒安装于设有标记传感器的标记标签制作装置中,该盒具备:标记带,在该标记带上沿着带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黑色标记;以及盒壳体,该盒壳体以能够将被卷绕成卷筒状的标记带送出的方式收纳该标记带(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一种带盒,该带盒安装于设有光传感器的标签制作装置中,该带盒具备:标签带,其在带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标签位置被检测凸片,该标签位置被检测凸片是使带宽度方向的一侧向带宽度方向的侧方局部突出而成的,;以及盒壳体,其收纳被卷绕成卷筒状的标签带,在盒壳体的外表面设有下述区域:伴随着带状部件的送出,多个标签位置被检测凸片在该区域依次露出以进行光传感器的检测(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81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愿2012-1710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将具备具有形成为凸状的检测凸部的带状部件的带盒安装于具备检测部的带打印装置中时,在送出的带状部件在带宽度方向上振动的情况下,有可能造成检测部错误检测。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检测部的错误检测的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带盒安装于带打印装置中,该带盒的特征在于,该带盒具备:带状部件,其在带宽度方向的端部具有局部突出的多个检测凸部;盒壳体,其收纳带状部件;压辊,其收纳于盒壳体中,将带状部件送出;以及露出区域,其形成于盒壳体,多个检测凸部伴随着压辊实现的带状部件的送出而在该露出区域依次露出,除检测凸部以外的带状部件不在露出区域露出。
根据该结构,除检测凸部以外的带状部件不会从露出区域露出,由此,检测部不会错误地检测到除检测凸部以外的带状部件。因此,能够抑制检测部的错误检测。
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所述盒壳体中,在露出区域的带状部件的送出方向下游侧设有带送出口,该带送出口伴随着压辊实现的带状部件的送出而使带状部件排出到盒壳体外。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盒壳体上设置带送出口,能够准确地将带状部件排出到盒壳体外。
这种情况下,优选在盒壳体中,在露出区域的带状部件的送出方向上游侧设置有通过口,伴随着压辊实现的带状部件的送出,多个检测凸部依次通过该通过口。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盒壳体上设置通过口,能够使检测凸部朝向露出区域准确地通过。
这种情况下,优选在盒壳体上设有露出开口,该露出开口连接带送出口与通过口,并且,使多个检测凸部在露出区域露出。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盒壳体上设置露出开口,从而在通过口与带送出口之间,能够使检测凸部在露出区域准确地露出。
这种情况下,优选在盒壳体中,在露出区域设有轴支承压辊的旋转轴的压辊卡合孔。
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将带盒安装于带打印装置中时,设于带打印装置中的检测部位于露出区域。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位于露出区域的检测部准确地检测在露出区域露出的检测凸部。
这种情况下,优选盒壳体具有外界光减少部,该外界光减少部减少从外部入射到露出区域的光。
根据该结构,盒壳体具有外界光减少部,由此,能够减少从外部入射到光传感器所处的露出区域的光。因此,能够防止由从外部入射的光造成的光传感器的错误检测。
这种情况下,在盒壳体的外表面形成有包含露出区域的凹状空间,外界光减少部由凹状空间的周壁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光传感器位于形成于盒壳体的外表面的凹状空间中,并且,能够利用该凹状空间的周壁,减少从外部入射到露出区域的光。
这种情况下,优选盒壳体还具有能够视觉确认带状部件的余量的余量确认部,外界光减少部以及余量确认部是半透明的。
外界光减少部为了减少从外部入射到露出区域的光,而优选光透过率较低,但是另一方面,在盒壳体上形成能够视觉确认带状部件的余量的余量确认部的情况下,如果余量确认部的光透过率过低,则不容易视觉确认带状部件的余量。
关于这方面,根据本结构,外界光减少部以及余量确认部是半透明的,由此,无需用不同的材料形成两者等,就能够简易地形成同时实现了外界光减少和带余量确认的盒壳体。
这种情况下,优选盒壳体还具有能够视觉确认带状部件的余量的余量确认部,在盒壳体上形成有作为余量确认部的开口。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形成于盒壳体的开口作为余量确认部,即使在盒壳体的透过率低的(遮光性高的)情况下,也能够视觉确认带状部件的余量。
这种情况下,优选盒壳体还具有能够视觉确认带状部件的余量的余量确认部,外界光减少部以及余量确认部分别是透光性的,并且,借助于不同的表面处理,使得余量确认部的光透过率比外界光减少部的光透过率高。
根据该结构,借助于不同的表面处理,余量确认部的光透过率比外界光减少部的光透过率高,由此,无需用不同的材料形成两者等,就能够简易地形成同时实现了外界光减少和带余量确认的盒壳体。
这种情况下,优选该带盒安装于带打印装置中,该带打印装置具备:输送部,其以送出带状部件的方式输送带状部件;以及光传感器,其在被输送的带状部件的正背面中的一侧具有受光元件,检测各检测凸部的通过,盒壳体具有形成为缝隙状的带送出口,关于带送出口的供各检测凸部通过的凸部通过部,带状部件的正背另一侧的缘部是透光性的,并且,在缘部的盒壳体内表面侧的角部形成有C倒角部。
根据该结构,从外部朝向光传感器入射到凸部通过部的缘部的光利用C倒角部被折射。由此,能够减少向凸部通过部入射并朝向光传感器的受光元件的光。因此,能够防止由从外部入射(进入)的光造成的光传感器的错误检测。
本发明的带打印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带打印装置具备:盒安装部,其安装有上述的带盒;光传感器,其检测各检测凸部的通过;输送部,其以送出带状部件的方式输送带状部件;窗部,其设于覆盖盒安装部的壁部,能够视觉确认安装于盒安装部的带状部件;以及外界光减少部,其设于光传感器与窗部之间,减少经由窗部从外部入射到光传感器的光。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光传感器与窗部之间设置外界光减少部,能够减少从外部经由窗部入射到光传感器的光。因此,能够防止由从外部入射的光造成的光传感器的错误检测。
这种情况下,优选光传感器具有互相对置的发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受光元件被设置为与窗部背对。
根据该结构,光传感器的受光元件与窗部背对,由此,即使光从外部经由窗部入射,也能够防止该光入射到受光元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由从外部入射的光造成的光传感器的错误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标签制作装置的闭盖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标签制作装置的开盖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收纳于标签制作装置的带盒的标签带的图。
图4是带盒的立体图。
图5是带盒的俯视图。
图6是将上壳体取下后的带盒的立体图。
图7是将上壳体取下后的带盒的俯视图。
图8是从左侧方观察的开盖状态下的开闭盖的立体图。
图9是光传感器周围的开闭盖的仰视图。
图10是光传感器周围的标签制作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11是光传感器周围的标签制作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标签制作装置中的打印及切断动作的图。
图13中的(a)是压辊以及拉入防止部周围的说明图,图13中的(b)是示出图13中的(a)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4中的(a)以及图14中的(c)是相关技术中光传感器对检测前端部进行检测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4中的(b)是本实施方式中光传感器对检测前端部进行检测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5中的(a)是相关技术中从带送出口的出口侧观察的标签带的说明图,图15中的(b)是本实施方式中从带送出口的出口侧观察的标签带的说明图。
图16中的(a)是相关技术的标签带的俯视图,图16中的(b)是图16中的(a)的剖视图。
图17是将上壳体取下后的现有技术的带盒的立体图。
图18是将上壳体取下后的现有技术的带盒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向形成于盒壳体上的带送出口的缘部入射的光的折射的图。
图20是第1变形例的带盒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标签制作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制作装置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与由例如个人计算机构成的打印数据制作装置连接而使用的,获取由打印数据制作装置制作/编辑的打印数据,并基于获取的打印数据,在标签带的各标签部上进行打印。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标签制作装置1具备带盒100以及装置主体200,带盒100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装置主体200。带盒100具有:标签带101;墨带102;压辊103;以及收纳上述部分的盒壳体104(参照图6)。标签带101具有沿带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标签部105(参照图3)。
另外,装置主体200是专利权利要求书中的“带打印装置”的一例。
标签制作装置1从所安装的带盒100中以送出标签带101的方式输送标签带101,并且基于从图外的打印数据制作装置获取的打印数据在各标签部105上进行打印,将打印完毕的各标签部105切断,由此,制作出进行了期望的打印的标签。
参照图3以及图15中的(b)对标签带101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带宽度方向也称为“上下”。当然,该方向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在本发明的实施中,不限定于该方向。
标签带101具备:衬纸带107;打印带106,其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衬纸带107的衬纸面107a上;以及衬纸面露出部153,其供衬纸面107a呈大致“眼镜框”状地露出。
衬纸带107在带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即上端部具有局部突出的多个衬纸凸部108。另一方面,打印带106具有沿带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标签部105以及上下2个非标签部120。
多个标签部105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在衬纸带107的除多个衬纸凸部108以外的衬纸面107a上。在各标签部105的周围设有供衬纸面107a露出的环状露出部154。利用多个环状露出部154以及连接环状露出部154彼此的多个连接露出部155构成了上述衬纸面露出部153。非标签部120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在衬纸带107的衬纸面107a上。图中上侧的非标签部120以包含多个衬纸凸部108的方式粘贴在衬纸面107a上,并且与多个衬纸凸部108一起构成多个检测凸部109。
如图3所示,在标签带101上,多个标签部105沿带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此外,在标签带101上,在作为带宽度方向的两侧边部的第1侧边部151以及第2侧边部152中,上侧的第1侧边部151在带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凹凸状。即,在标签带101上,形成为凸状的上述检测凸部109与形成为凹状的非检测凹部110在带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
检测凸部109是使第1侧边部151局部地向带宽度方向的侧方即上侧呈大致矩形形状地突出而成的。多个检测凸部109以与多个标签部105一对一地对应的方式,且与多个标签部105以相同间距沿带长度方向设置。
各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前端部109a相对于各标签部105的标签前端部105a在带长度方向上位于送出方向下游侧,其中,检测前端部109a是检测凸部109的带送出前端侧、即标签带101的送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标签前端部105a是标签部105的带送出前端侧、即标签带101的送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
另一方面,各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后端部109b相对于各标签部105的标签后端部105b在带长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其中,检测后端部109b是检测凸部109的送出终端侧、即送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标签后端部105b是标签部105的送出终端侧、即送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
标签带101构成为包含衬纸带107以及打印带106,打印带106经由粘合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在衬纸带107的正背面中的一侧的面、即衬纸面107a(参照图15)。在衬纸面107a上,为了容易地将打印带106剥离而进行了例如硅加工(シリコン加工)。衬纸带107及打印带106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纸、树脂等。打印带106的透光性比衬纸带107低。
如上所述,衬纸面露出部153具有沿带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环状露出部154以及连接环状露出部154彼此的多个连接露出部155。多个环状露出部154留有余地地设置在带宽度方向的两侧方。
设于各环状露出部154的内侧的打印带106成为上述标签部105。此外,设于多个环状露出部154的带宽度方向的两侧方的打印带106成为非标签部120。即,打印带106具有多个标签部105以及2个非标签部120。
各标签部105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取具有长轴的圆形(参照图3中的(a))、圆角矩形(参照图3中的(b))、圆形(参照图3中的(c))等各种形状。
非标签部120设于标签带101的第1侧边部151侧以及第2侧边部152侧双方。此外,各非标签部120在带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
衬纸面露出部153例如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将打印带106按衬纸面露出部153的形状冲切,并将被冲切的部分的打印带106从衬纸带107上去除、即掀起(カス上げ)。另外,环状露出部154彼此通过连接露出部155而连接,由此能够连续进行打印带106的掀起。
这样构成的标签带101的各部分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但在下面示出标签带101的一例。
·包含检测凸部109在内的标签带101的带宽度(以下也称为“第1带宽度W1”):42mm
·除去检测凸部109后的标签带101的带宽度(以下也称为“第2带宽度W2”):36mm
·从检测前端部109a至标签前端部105a的、以朝向带长度方向上的送出方向上游侧的距离为正的距离(以下也称为“第1距离S1”):2.5mm
·标签部105的带宽度方向的尺寸A:25mm
·标签部105的下端部与标签带101的下端部之间的尺寸B:5.5mm
·非检测凹部110的带长度方向的尺寸G:16.7mm
·环状露出部154的露出宽度M1:2mm
·连接露出部155的露出宽度M2:5mm
另外,标签部105的带长度方向的尺寸C根据标签部105的形状而不同。伴随于此,检测凸部109的带长度方向的尺寸E根据标签部105的形状而不同。
标签制作装置1能够对各标签部105进行无边缘打印、即在标签部105的周缘部不产生空白的打印(参照图12)。因此,对于各标签部105,向带长度方向的两侧以及带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伸出规定的尺寸、例如1mm的范围成为打印范围156。
此外,在后面对细节进行叙述,装置主体200基于各检测凸部109、即检测前端部109a以及检测后端部109b的通过检测,来控制标签带101的输送。装置主体200如果检测到检测前端部109a的通过,则在将标签带101输送了打印空白宽度N之后,开始对各标签部105进行打印。此外,装置主体200如果检测到检测后端部109b的通过,则在将标签带101输送了切断空白宽度Q之后,将标签带101切断。即,在标签带101中,比检测前端部109a靠送出方向上游侧打印空白宽度N的位置是打印开始位置111,比检测后端部109b靠送出方向上游侧切断空白宽度Q的位置是切断位置112。打印空白宽度N是例如1.5mm,切断空白宽度Q是例如2.5mm。此外,在装置主体200的发货时等对打印空白宽度N及切断空白宽度Q的值进行调整。此外,用户也能够在打印数据制作装置中,对打印空白宽度N及切断空白宽度Q的值进行调整。
另外,也可以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凸部109的位置设置非检测凹部110,并且在非检测凹部110的位置设置检测凸部109,装置主体200基于检测后端部109b的通过检测,开始对各标签部105进行打印,并且基于检测前端部109a的通过检测,将各标签部105切断。
参照图4至图7对带盒100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带盒100的厚度方向也称为“上下”,带盒100的宽度方向也称为“左右”,带盒100的进深方向也称为“前后”。当然,这些方向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在本发明的实施中,不限定于这些方向。
如图4至图7所示,在盒壳体104中,使上壳体113与下壳体114对接且能够分离地接合。上壳体113由顶壁部115以及在顶壁部115的周缘部突出设置的上周壁部116构成,下壳体114包含底壁部117以及在底壁部117的周缘部突出设置的下周壁部118而构成。顶壁部115与底壁部117相互对置。另外,上壳体113由半透明的树脂构成,下壳体114由遮光性(例如黑色不透明)的树脂构成。
在盒壳体104内,在后侧收纳有带卷筒157,在前侧右方收纳有墨带送出卷轴122以及墨带卷绕卷轴123,在左端部收纳有压辊103。
带卷筒157中,标签带101以打印带106侧为外侧,并且以能够送出的方式呈卷状地卷绕在带芯121上。带卷筒157将设有检测凸部109的第1侧边部151作为顶壁部115侧,将第2侧边部152作为底壁部117侧,带卷筒157收纳于盒壳体104。即,标签带101的第1侧边部151侧的端面被上壳体113的顶壁部115覆盖,标签带101的第2侧边部152侧的端面被下壳体114的底壁部117覆盖。
另一方面,在墨带送出卷轴122上以能够送出的方式卷绕有墨带102,在墨带卷绕卷轴123上卷绕有从墨带送出卷轴122送出的墨带102。
为了将标签带101排出到盒壳体104外,而在盒壳体104的左侧面、即上周壁部116以及下周壁部118的左侧面上,沿上下形成长的缝隙状的带送出口124。此外,在盒壳体104的左前角部,上下贯通地形成有供后述的打印头225贯穿插入的头开口125。
上壳体113的顶壁部115由高壁部126、低壁部127、垂直壁部128构成。高壁部126在俯视时形成于带卷筒157以及墨带送出卷轴122所处的区域。低壁部127在墨带卷绕卷轴123以及压辊103所处的区域,形成为比高壁部126低一段,即靠向底壁部117。垂直壁部128呈大致横“Γ”字状地延伸,并且连接高壁部126与低壁部127
低壁部127具有:卷轴壁部158,其设有墨带卷绕卷轴123;以及辊壁部159,其设有压辊103。卷轴壁部158以及头开口125的上方成为四周被上周壁部116的上端部以及垂直壁部128包围、且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的凹状空间131。辊壁部159连接上周壁部116的左侧的前后大致中间部与垂直壁部128的左端部。此外,辊壁部159在比后述的光传感器206靠下侧的位置,与光传感器206对置(参照图11)。辊壁部159连接上周壁部116与垂直壁部128,由此能够提高上周壁部116以及垂直壁部128的强度。
带盒100在形成有高壁部126的区域内,是与第1带宽度W1相对应的厚度。另外,经由半透明的高壁部126,能够视觉确认卷绕在带芯121上的标签带101的余量。
另一方面,带盒100在形成有低壁部127的区域内,是与第2带宽度W2相对应的厚度。因此,在低壁部127的辊壁部159上形成有缝隙状的露出开口133,以使得伴随着标签带101的送出,多个检测凸部109在上方依次露出。辊壁部159夹着露出开口133具有处于标签带101的打印带106侧的打印带侧壁部161以及处于衬纸带107侧的衬纸带侧壁部162。
通过在辊壁部159上设置露出开口133,能够在标签带101的正背两面侧设置辊壁部159、即打印带侧壁部161以及衬纸带侧壁部162。因此,与只在标签带101的正背面中的一侧设置辊壁部159的情况相比,辊壁部159的面积变大,能够进一步提高上周壁部116以及垂直壁部128的强度。
在垂直壁部128上,形成有用于伴随着标签带101的送出而使多个检测凸部109依次通过的通过口132。形成于辊壁部159的露出开口133连接通过口132与带送出口124。关于露出开口133,使其与标签带101的余量的变动相应地、即与对应于带芯121上卷绕的标签带101的量的输送路径的变动相应地,将通过口132侧、即送出方向上游侧形成为宽幅。
此外,在露出开口133的送出方向上游侧端部,以从通过口132的缘部向送出方向下游侧呈肋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前后一对带罩部134。即,一对带罩部134在露出开口133的送出方向上游侧端部处,从打印带侧壁部161的缘部以及衬纸带侧壁部162的缘部分别向上方突出设置。一对带罩部134的高度比垂直壁部128的高度稍微低。因此,一对带罩部134的上端部相比于高壁部126的上端部位于下侧。
在露出开口133处,在比带罩部134的送出方向的下游端、即罩部下游端134a(参照图12中的(a))靠上游侧的位置,从露出开口133向上方突出的各检测凸部109被一对带罩部134覆盖了打印带106侧以及衬纸带107侧。另一方面,在露出开口133处,在比罩部下游端134a靠下游侧的位置,从露出开口133向上方突出的各检测凸部109以能够利用光传感器206进行通过检测的方式露出。即,罩部下游端134a与带送出口124之间成为使各检测凸部109向上方露出的露出区域135,以便利用光传感器206检测各检测凸部109的通过。露出区域135设置于送出方向上与压辊103重叠的位置。在露出区域135的送出方向上游侧设有上述通过口132,在露出区域135的送出方向下游侧设有上述带送出口124。
另外,在后面对细节进行叙述,在带盒100中,各检测凸部109的上端部、即作为检测凸部109的带宽度方向的侧端部的凸部侧端部109c相比于辊壁部159位于上侧。此外,各非检测凹部110的上端部、即作为非检测凹部110的带宽度方向的侧端部的非检测侧端部110c相比于辊壁部159位于下侧(参照图13中的(a))。
另一方面,在下壳体114的底壁部117上突出设置有引导壁136,以使得除去压辊103与打印头225对置的部分外包围头开口125的四周。在引导壁136的上端面的多个位置,形成有供形成于上壳体113的卡合销(省略图示)卡合的引导卡合孔137。从墨带送出卷轴122送出的墨带102沿引导壁136的外周面环绕,并卷绕在墨带卷绕卷轴123上。另外,墨带102具有与第2带宽度W2大致相同的宽度。
此外,在底壁部117上突出设置有细长的板状的拉入防止部138,该拉入防止部138设于比压辊103靠送出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且位于标签带101的打印带106侧。拉入防止部138在横断标签带101的输送路径的横断方向、即与输送路径交叉的方向上,突出设置在与压辊103重叠的位置(参照图7)。关于拉入防止部138的细节在后面进行叙述,拉入防止部138与压辊103配合,防止标签带101被拉入盒壳体104内。
在拉入防止部138的送出方向上游侧的基端部突出设置有带位置限制部163(参照图13)。标签带101的下端面与带位置限制部163的上表面接触,由此标签带101在上下方向上被限制位置。
拉入防止部138与检测凸部109不接触,并在从标签带101的第2侧边部152侧的端部至第2带宽度W2的中途的范围内,与标签带101接触。在带宽度方向上,拉入防止部138的长度F比压辊103的长度R短。这里,拉入防止部138的长度F是指从带位置限制部163的上表面至拉入防止部138的前端的长度。此外,压辊103的长度R是指与标签带101接触的压辊橡胶142的长度。拉入防止部138在从标签带101的下端至向上方第2带宽度W2的a%的位置是接触的。即,拉入防止部138的长度F为第2带宽度W2的a%。a是例如50以上100以下的值,优选为60以上80以下的值。
拉入防止部138的前端与上壳体113的顶壁部115不接触。此外,拉入防止部138在标签带101的正背方向、即横断标签带101的输送路径的横断方向上形成为薄壁。因此,拉入防止部138的前端部能够向远离标签带101的方向、即横断方向上与压辊103相反的一侧弹性地倾斜。
拉入防止部138的后表面形成为平缓的圆弧状,且与标签带101的打印带106侧接触。另一方面,拉入防止部138的前表面与墨带102接触。即,打印带106与拉入防止部138的后表面滑动接触并被输送,墨带102与拉入防止部138的前表面滑动接触并被输送。打印带106与墨带102在拉入防止部138的下游侧附近汇合之后,被夹入压辊103与打印头225之间。
带送出口124形成为比第1带宽度W1稍微长,并且形成为在整个长度上为大致相同宽度且比标签带101的厚度稍微宽。带送出口124的上端部由上壳体113的上周壁部116的上端部构成,成为供各检测凸部109通过的凸部通过部124a。在凸部通过部124a的前后两缘部的盒壳体104内表面侧的角部分别形成有C倒角部139(参照图10)。
压辊103被设置成与贯穿插入头开口125的打印头225对置。压辊103借助装置主体200进行旋转,对在与打印头225之间夹持的标签带101以及墨带102进行旋转输送。
压辊103具有圆筒状的辊主体141以及绕装于辊主体141上的压辊橡胶142。压辊橡胶142与标签带101的衬纸带107侧滚动接触。压辊橡胶142与墨带102同样地,具有与第2带宽度W2大致相同的长度。
在上壳体113的衬纸带侧壁部162上形成有供辊主体141的上端部卡合的上压辊卡合孔143,同样地,在下壳体114的底壁部117上形成有供辊主体141的下端部卡合的下压辊卡合孔(省略图示)。即,上压辊卡合孔143在露出区域135内形成于衬纸带侧壁部162。
上压辊卡合孔143以及下压辊卡合孔轴支承压辊103的旋转轴。此外,上压辊卡合孔143以及下压辊卡合孔分别形成为在送出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由此,压辊10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于盒壳体104,并且伴随着标签带101的送出以及拉入,在送出方向上规定范围内移动。因此,在带盒100未被安装于装置主体200的状态下,即使带芯121因振动而旋转等,标签带101被拉入,压辊103也会伴随着标签带101的拉入而向送出方向上游侧移动,从而将标签带101夹持在压辊103与上述拉入防止部138之间。由此,标签带101不会被过度拉入,防止了标签带101的前端进入盒壳体104内的情况。
参照图1、图2、图8至图11对装置主体200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装置主体200的高度方向也称为“上下”,装置主体200的宽度方向也称为“左右”,装置主体200的进深方向也称为“前后”。当然,这些方向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在本发明的实施中,不限定于这些方向。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利用形成为大致立方体状的装置壳体201形成装置主体200的外壳。在装置壳体201的上表面设有开闭盖202。开闭盖202开闭安装有带盒100的盒安装部210。在装置主体200的左前角部设有用于打开开闭盖202的盖打开按钮203。如果用户按下盖打开按钮203,则开闭盖202以设于右端部的铰链部204为中心向上方转动。
带盒100以将上壳体113作为上侧并且将下壳体114作为下侧的姿势安装于盒安装部210。因此,当带盒100被安装于盒安装部210时,从形成于上壳体113的辊壁部159的露出开口133向上方露出的各检测凸部109与被闭合的开闭盖202的背面侧对置。
如图8至图11所示,在开闭盖202上,在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圆角长方形形状的观察窗205,在开闭盖202的背面侧安装有位于观察窗205的前方并且检测各检测凸部109的通过的光传感器206。
另外,光传感器206是权利要求书中的“检测部”的一例。
观察窗205由透光性的树脂构成,经由观察窗205,能够视觉确认带盒100有没有安装在盒安装部210。另外,除了观察窗205,装置壳体201包含开闭盖202,由遮光性的树脂构成。在开闭盖202的背面侧,在观察窗205的周缘部突出设置有肋状的环状凸部207。环状凸部207也是由遮光性的树脂构成。环状凸部207形成为下述程度的高度:在将开闭盖202闭合的状态下,在环状凸部207与安装于盒安装部210的带盒100的上表面之间产生微小的间隙。
光传感器206由透过型的光遮断器构成,光传感器206具备:互相对置的发光元件216以及受光元件217、收纳有发光元件216以及受光元件217的传感器壳体208、安装有电路元件的传感器基板209。发光元件216例如包含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而构成,受光元件217例如包含红外线光敏晶体管而构成。传感器基板209从开闭盖202的背面较低地突出设置为仰视呈横“L”字状,并被收纳于基板收纳部211。
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前端部109a通过发光元件216与受光元件217之间,由此,光传感器206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检测到检测前端部109a的通过。此外,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后端部109b通过发光元件216与受光元件217之间,由此,光传感器206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检测到检测后端部109b的通过。
在闭盖状态下,光传感器206位于盒壳体104的上表面设置的露出区域135。此外,在将开闭盖202闭合时,基板收纳部211落在形成于带盒100的凹状空间131内,基板收纳部211不与带盒100的顶壁部115发生干涉(参照图10)。
传感器壳体208从侧面观察具有大致倒“U”字形状,传感器壳体208形成为:分别收纳有发光元件216和受光元件217的发光侧收纳部213和受光侧收纳部214沿前后夹着成为输送路径的槽部212。即,光传感器206以下述方式安装于开闭盖202:在将开闭盖202闭合的状态下,发光侧收纳部213处于前侧并且受光侧收纳部214处于后侧、即观察窗205侧。也就是说,受光元件217与观察窗205背对。
此外,如图10所示,在送出方向上,光传感器206的检测光的光轴的位置与压辊103的轴的位置一致。即,在送出方向上,基于光传感器206的检测位置P1与基于打印头225的打印位置P2(参照图12)一致。因此,从基于光传感器206的检测位置P1至基于打印头225的打印位置P2的、以朝向送出方向的上游侧的距离为正的第2距离S2大致为0mm。
发光侧收纳部213以及受光侧收纳部214分别具有互相对置的发光侧对置面213a以及受光侧对置面214a。各检测凸部109通过发光侧对置面213a与受光侧对置面214a之间、即槽部212。作为发光侧对置面213a与受光侧对置面214a的间隔的对置间隔D1(参照图9)、即槽部212的宽度为例如4mm左右。此外,在发光侧对置面213a以及受光侧对置面214a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供从发光元件216发出的检测光透过的缝隙。
而且,在基板收纳部211的下表面上,突出设置有仰视时呈倒“U”字状的发光侧凸部218以及仰视时呈横“C”字状的受光侧凸部219。发光侧凸部218以及受光侧凸部219分别由遮光性的树脂构成。另外,发光侧凸部218的上游侧角部以及受光侧凸部219的上游侧角部分别被倒角加工,防止了输送来的各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前端部109a卡在该角部。
发光侧凸部218覆盖发光侧收纳部213的周面中的除发光侧对置面213a以外的周面。另一方面,受光侧凸部219由受光侧上游引导部221、受光侧下游引导部222、受光侧罩部223构成为一体。受光侧上游引导部221以塞住槽部212的上游侧开放部的受光侧的方式形成于一方的前端部。受光侧下游引导部222以塞住槽部212的下游侧开放部的受光侧的方式形成于另一方的前端部。受光侧罩部223覆盖受光侧收纳部214的周面中的除受光侧对置面214a以外的周面。
受光侧上游引导部221以及受光侧下游引导部222沿着受光侧对置面214a分别向内侧延伸至受光元件217的近前。各检测凸部109被受光侧上游引导部221以及受光侧下游引导部222的前表面和发光侧对置面213a引导着通过槽部212。即,各检测凸部109在受光侧上游引导部221以及受光侧下游引导部222与发光侧对置面213a之间,以比上述对置间隔D1窄的引导宽度D2被输送(参照图9)。
如图2所示,在盒安装部200的左前角部突出设置有热式的打印头225。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210,从而在带盒100的头开口125中贯穿插入该打印头225。而且,在盒安装部210,与打印头225对峙地竖立设置有压辊驱动轴226,该压辊驱动轴226与带盒100内的压辊103卡合并且使其旋转。另外,在盒安装部210的大致中央部,突出设置有引导带盒100的安装的引导突起,在打印头225的右侧竖立设置有与墨带卷绕卷轴123卡合并使其旋转的墨带卷绕驱动轴。
而且,在盒安装部210的背面侧设有使压辊驱动轴226以及墨带卷绕驱动轴旋转的输送部231。输送部231具备作为动力源的输送电机232以及由齿轮系等组成的输送动力传递机构(省略图示),该齿轮系用于将输送电机232的动力分开地传递到压辊驱动轴226以及墨带卷绕驱动轴(参照图12中的(a))。输送部231使压辊驱动轴226以及墨带卷绕驱动轴旋转,由此,压辊103以及墨带卷绕卷轴123旋转,从而输送标签带101以及墨带102。
在装置壳体201的左侧部形成有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缝隙状的带排出口234。带排出口234与盒安装部210连通,从安装于盒安装部210的带盒100输送来的标签带101被从带排出口234排出到装置外。
在盒安装部210与带排出口234之间内置有将标签带101切断的切断部241。切断部241由以下部分等构成:切断器244,其具有以夹着标签带101的输送路径的方式设置的固定刀242以及可动刀243,以剪刀形式将标签带101切断;切断器电机245,其为可动刀243的动力源;以及切断器动力传递机构(省略图示),其将切断器电机245的动力传递到可动刀243(参照图12中的(a))。
在送出方向上,固定刀242与可动刀243彼此的刀刃(刃线)相擦接(擦り合う)的位置是将标签带101切断的切断位置P3。并且,在送出方向上,相对于切断位置P3的、到上述罩部下游端134a即露出区域135的上游端为止的距离L1比距离L2短(L1<L2),该距离L2是与从送出方向下游侧开始数第n个标签部105对应的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前端部109a、和第n-1个标签部105的切断位置112之间的距离(参照图12中的(a))。
此外,装置主体200具备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及各种存储元件等构成的控制部250(参照图12)。如下所述,控制部250根据由光传感器206进行的各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前端部109a及检测后端部109b的通过检测,来驱动控制输送电机232及切断器电机245。
参照图12对标签制作装置1的打印及切断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2中,关于压辊103、打印头225以及可动刀243,在驱动时显示为涂黑,在非驱动时显示为涂白。此外,关于光传感器206,在进行各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前端部109a及检测后端部109b的通过检测时显示为涂黑,在非检测时显示为涂白。
首先,设为在上一次的打印及切断动作中,从送出方向下游侧开始数第n-1个标签部105已在切断位置112被切掉。此时,在开始对标签带101进行打印及切断动作之前,标签带101的前端与切断位置P3一致。此外,与第n个标签部105对应的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前端部109a位于比光传感器206的检测位置P1稍微(例如4mm)靠送出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参照图12中的(a))。
在该状态下,当用户进行执行打印的输入时,控制部250驱动输送电机232,压辊103旋转,开始输送标签带101以及墨带102。然后,当与第n个标签部105对应的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前端部109a到达检测位置P1时,光传感器206检测到检测前端部109a的通过,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部250(参照图12中的(b))。
当控制部250获取了检测前端部109a已通过这一内容的检测结果时,将标签带101输送打印空白宽度N(参照图3),使得第n个标签部105的打印开始位置111到达打印位置P2。此后,控制部250驱动打印头225,从打印开始位置111、即打印范围156的送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对第n个标签部105开始打印(参照图12中的(c))。
此后,当与第n个标签部105对应的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后端部109b到达检测位置P1时,光传感器206检测到检测后端部109b的通过。光传感器206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部250(参照图12中的(d))。
当控制部250获取了检测后端部109b已通过这一内容的检测结果时,将标签带101输送切断空白宽度Q(参照图3),使得第n个标签部105的切断位置112到达切断位置P3,随后,驱动可动刀243,在该切断位置112将标签带101切断,从而将第n个标签部105切掉(参照图12中的(e))。
这样,通过标签制作装置1,能够制作进行了期望的打印的标签。另外,这里,对针对1个标签部105进行了打印之后将其切掉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对多个标签部105连续地进行了打印之后,在其中的最末尾的标签部105的切断位置112将标签带101切断,从而将多个标签部105一起切掉。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制作装置1的概要进行了说明,接下来,进一步对下述内容进行详细说明:(1)带盒100中的标签带101与露出区域135的位置关系、(2)标签带101的检测凸部109与标签部105的位置关系、(3)标签带101的检测凸部109、(4)拉入防止部138。
<(1)带盒100中的标签带101与露出区域135的位置关系>
如图13中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中,在露出区域135,没有露出除检测凸部109以外的标签带101。更具体而言,各非检测凹部110的非检测侧端部110c位于比辊壁部159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各非检测凹部110不会位于比辊壁部159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下述情况:在比辊壁部159靠上侧的位置,各非检测凹部110被与辊壁部159对置的光传感器206错误检测到。因此,标签制作装置1能够在适当的位置对各标签部105进行打印以及切断。
如图13中的(b)所示,各非检测凹部110的非检测侧端部110c在上下方向上也可以处于与辊壁部159相同的位置。在该结构中,各非检测凹部110也不会位于比辊壁部159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各非检测凹部110被光传感器206错误检测到的情况。
<(2)标签带101的检测凸部109与标签部105的位置关系>
如上所述,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前端部109a相对于对应的标签部105的标签前端部105a,在带长度方向上位于送出方向下游侧。并且,在打印时,从打印开始位置111进行打印,该打印开始位置111在带长度方向上是检测前端部109a与标签前端部105a之间的位置。即,检测凸部109与标签部105被配设为:在打印时,在带长度方向上,从处于检测前端部109a与标签前端部105a之间的位置的打印开始位置111进行打印。由此,可靠地对各标签部进行无边缘打印。
另外,如图14中的(a)所示,与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带101不同,从检测前端部109a至标签前端部105a的第1距离S1与从检测位置P1至打印位置P2的第2距离S2相同(例如0mm),在上述情况下,在光传感器206检测到检测前端部109a的时刻,对应的标签部105的标签前端部105a已经到达打印位置P2。因此,如果光传感器206被设置为相对于打印头225比设计值稍稍向送出方向下游侧偏移,则在光传感器206检测到检测前端部109a的时刻,标签前端部105a就会到达比打印位置P2靠送出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因此,不能够对各标签部105可靠地进行无边缘打印。
与此相对,如图14中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带101中,从检测前端部109a至标签前端部105a的第1距离S1(2.5mm)比从检测位置P1至打印位置P2的第2距离S2(0mm)大。因此,在光传感器206检测到检测前端部109a的时刻,对应的标签部105的标签前端部105a位于比打印位置P2靠送出方向上游侧一定距离的位置,该一定距离为第1距离S1与第2距离S2的差值(2.5mm)。因此,即使光传感器206被设置为相对于打印头225比设计值向送出方向下游侧在第1距离S1与第2距离S2的差值的范围内偏移,也能够从比标签前端部105a向送出方向下游侧超出的位置开始对标签部105进行打印,从而能够可靠地对各标签部105进行无边缘打印。
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光传感器206相对于打印头225的位置偏移量的最大值以及无边缘打印时的超出宽度等对第1距离S1进行适当设定。此外,优选根据光传感器206相对于打印头225的位置偏移量,在装置主体200的发货时及用户使用时等对打印空白宽度N进行调整。
另外,在第1距离S1为零,第2距离S2为负值的情况下,由于在光传感器206检测到检测前端部109a的时刻,对应的标签部105的标签前端部105a也会位于比打印位置P2靠送出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3)标签带101的检测凸部109>
在标签带101上,如上所述,检测凸部109由衬纸凸部108以及粘贴于衬纸凸部108的非标签部120构成。因此,与检测凸部109只由衬纸凸部108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检测凸部109的强度提高。由此,抑制了检测凸部109折叠或弯曲的情况。因此,检测凸部109能够良好地通过形成于盒壳体104的通过口132和带送出口124、以及光传感器206的槽部212。
而且,检测凸部109由衬纸凸部108和非标签部120构成,由此,与检测凸部109只由衬纸凸部108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检测凸部109的遮光性。因此,能够提高光传感器206的检测光被检测凸部109遮挡的比例,即遮光率。因此,能够利用光传感器206可靠地检测检测凸部109的通过。
此外,通过在衬纸带107上粘贴非标签部120,与在衬纸带107上只粘贴多个标签部105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标签带101整体的强度。因此,即使在将标签带101卷绕在带芯121上时等,在带长度方向上施加张力,也能够抑制标签带101破损。
如图15中的(a)所示,与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不同,设想在衬纸带107的衬纸面107a上只粘贴有多个标签部105的标签带101被收纳于盒壳体104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标签部105与标签部105之间的位置通过带送出口124时,从带送出口124的出口侧观察,有时标签部105会成为与带送出口124的缘部重叠的状态。如果在该状态下将标签带101送出,则在标签部105通过带送出口124时,标签前端部105a容易卡在带送出口124的缘部。
与此相对,如图15中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中,打印带106具有相对于多个环状露出部154设于带宽度方向的两侧方的非标签部120。由此,在标签带101被送出、标签部105与标签部105之间的位置通过带送出口124时,从带送出口124的出口侧观察,能够抑制标签部105成为与带送出口124的缘部重叠的状态。因此,在各标签部105通过带送出口124时,标签前端部105a不容易卡在带送出口124的缘部。因此,具有多个标签部105的标签带101被从带送出口124顺畅地送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多个环状露出部154在第1侧边部151侧和第2侧边部152侧双方设有非标签部120,但是,只在第1侧边部151侧和第2侧边部152侧中的一侧设置非标签部120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当在打印带106上不形成环状露出部154,而是与标签部105相接地设置非标签部120的情况下,有时标签部105的上下端部会爬上非标签部120的内周缘部120a。即,在标签部105为例如圆形的情况下,在将标签带101卷绕在带芯121上时等,如果施加有带长度方向上的张力,则标签部105基本不会从圆形发生变形。与此相对,由于非标签部120整体上在带长度方向上伸长,各内周缘部120a会从圆形变形为在带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椭圆形,因此,标签部105的上下端部会爬上非标签部120的内周缘部120a(参照图16)。这种情况下,针对爬上了非标签部120的标签部105的上下端部,无法良好地转印墨水,不能准确地进行无边缘打印。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带101中,通过在打印带106上形成环状露出部154,即使在施加了带长度方向的张力时,标签部105的上下端部也不会爬上非标签部120的内周缘部120a,从而能够准确地进行无边缘打印。
<(4)拉入防止部138>
如上所述,带盒100具有:压辊103,其与标签带101的衬纸带107侧接触;以及拉入防止部138,其设于比压辊103靠送出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并且与标签带101的打印带106侧接触。此外,在收纳有未设置多个检测凸部109的通常的标签带101的现有的带盒100中,拉入防止部138具有与上壳体113的顶壁部115卡合的长度,并且与标签带101的整个带宽度接触(参照图17)。因此,在现有的带盒100中,在从拉入防止部138至压辊103的输送路径中,标签带101遍及整个带宽度地在正背方向上呈“S”字状弯曲(参照图18)。
在收纳有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带101的带盒100中,假设拉入防止部138与各检测凸部109接触,则各检测凸部109会以在正背方向上呈“S”字状弯曲的状态进入光传感器206。因此,与各检测凸部109以直线状的状态进入光传感器206的情况相比,有可能无法使各检测凸部109准确地进入光传感器206的发光元件216与受光元件217之间。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中,标签带101中的与拉入防止部138接触的部分、即标签带101的第2侧边部152侧在正背方向上呈“S”字状弯曲,而各检测凸部109不与拉入防止部138接触,因此,成为大致直线状、例如平缓的圆弧状(参照图7)。
因此,各检测凸部109以大致直线状的状态进入光传感器206。与以呈“S”字状弯曲的状态进入光传感器206的情况下相比,各检测凸部109的进入路径的状况不会改变,能够使各检测凸部109准确地进入光传感器206的发光元件216与受光元件217之间。因此,检测凸部109在光传感器206的发光元件216与受光元件217的对置方向上的通过位置稳定,因此,不会出现因通过位置的变动而导致通过时的输出电压变动的情况,能够准确地进行光传感器206对检测凸部109的通过检测。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在伴随着标签带101的拉入而压辊103向送出方向上游侧移动时,标签带101的第2侧边部152侧会被夹持在压辊103与拉入防止部138之间,因此,能够防止标签带101的前端进入盒壳体104内。因此,能够防止标签带101的前端进入盒壳体104内,并且能够准确地进行光传感器206对检测凸部109的通过检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拉入防止部138在从标签带101的第2侧边部152侧的端部至第2带宽度W2的中途的范围内与标签带101接触。
而且,在底壁部117突出设置的拉入防止部138构成为,前端部能够向远离标签带101的方向弹性地倾斜,由此,在输送标签带101时,拉入防止部138被以张紧的状态输送来的标签带101按压,前端部向远离标签带101的方向倾斜。因此,通过该结构,在从拉入防止部138至压辊103的输送路径中,标签带101中的处于拉入防止部138的基端侧的第2侧边部152侧呈“S”字状弯曲,而处于拉入防止部138的前端侧的第1侧边部151侧为大致直线状、例如平缓的圆弧状。因此,能够使标签带101的上侧进一步成为直线状。因此,能够使各检测凸部109更准确地进入光传感器206的发光元件216与受光元件217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中,如上所述,标签带101中的与拉入防止部138接触的第2侧边部152侧呈“S”字状弯曲,而设有多个检测凸部109的第1侧边部151侧为大致直线状、例如平缓的圆弧状。由此,与标签带101遍及整个带宽度方向地呈“S”字状弯曲的情况相比,在从拉入防止部138至压辊103的输送路径中,不易产生打印带106从衬纸带107局部剥离的情况,防止了在打印带106上产生褶皱。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能够抑制光传感器206的错误检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带状部件,以标签带10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不设置有标签部105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制作装置1中,利用光传感器206来检测各检测凸部109的通过。假设,由于如果经由观察窗205及带排出口234从外部进入的光(红外线)变多,则检测凸部109的通过时与非通过时的输出电压的差基本消失,因此,可能无法检测出检测凸部109的通过(错误动作)。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盒100中,光传感器206位于在盒壳体104的上表面形成的凹状空间131的露出区域135,并且,利用构成凹状空间131的周壁的、半透明的垂直壁部128以及突壁部129,能够减少从外部进入露出区域135的光(遮挡一部分光)。因此,能够防止由从外部进入的光导致的光传感器206的错误动作。
此外,垂直壁部128以及突壁部129是半透明的,并且,能够视觉确认标签带101的余量的高壁部126也是半透明。因此,能够确保各自的功能,并且不需要用不同的材料形成两者等,能够简易地形成。
而且,如图19所示,在凸部通过部124a的前侧(相对于输送路径是发光元件侧)的缘部的内表面侧角部形成C倒角部139,由于从外部经由带排出口234等朝向受光元件217入射到凸部通过部124a的缘部的光在凸部通过部124a的缘部外表面以及缘部内表面(C倒角部139)的各界面如图19中的(a)中实线所示那样发生折射,因此,避开了受光元件217。换言之,由于向凸部通过部124a的缘部入射并到达受光元件217的光相对于带送出口124的入射角度θ变大(参照图19中的(b)),因此,到达受光元件217的光量变少。因此,利用该C倒角部139,能够减少向凸部通过部124a入射并朝向光传感器206的受光元件217的光,能够防止由从外部进入的光导致的光传感器206的错误检测。另外,凸部通过部124a的缘部不限于半透明的情况,也可以是透明的。即,凸部通过部124a的缘部只要是透光性的,则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如上所述,在开闭盖202的背面侧,在观察窗205的周缘部突出设置有环状凸部207(参照图8以及图11),因此,能够遮断从外部经由观察窗205而进入到光传感器206的光。因此,利用该环状凸部207,也能够防止由从外部进入的光导致的光传感器206的错误检测。而且,受光元件217与观察窗205背对,由此,即使光从外部经由观察窗205进入,也能够防止该光进入到受光元件217。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标签制作装置1以及带盒100,能够防止由从外部进入的光导致的光传感器206的错误检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传感器206,以透过型的光遮断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在使用反射型的光遮断器等其他形式的光传感器206的情况,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而且,本发明除了标签制作装置1之外,也能够应用于不具有打印功能的刻字机等的刻字对象物的输送装置。
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盒100不同的点为中心对带盒1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1变形例的带盒100中,不仅是下壳体114,上壳体113也是由遮光性的树脂构成的。而且,如图20所示,在上壳体113的高壁部126,以与带芯121大致同心的扇形形状形成有余量确认开口251。用户能够经由该余量确认开口251来确认标签带101的余量。因此,即使在盒壳体104的遮光性高的情况下,也能够视觉确认标签带101的余量。换言之,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由半透明的树脂构成整个上壳体113的情况相比,由于垂直壁部128以及突壁部129的遮光性变高,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遮断)从外部进入到露出区域135的光。另外,余量确认开口251的形状是任意的。
第2变形例的带盒100没有特别图示,在整个上壳体113由半透明(或者透明)的树脂构成这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但是,借助于表面加工的不同,使得覆盖卷绕在带芯121上的标签带101的上端面的高壁部126的透过率比构成凹状空间131的周壁的垂直壁部128以及突壁部129的透过率高。例如,通过镜面加工使高壁部126的透过率变高,通过咬花加工使垂直壁部128以及突壁部129的透过率变低。这样,借助于不同的表面处理,使高壁部126的光透过率比垂直壁部128、突壁部129的光透过率高,由此,无需用不同的材料形成两者等,就能够简易地形成同时实现了外界光减少和带余量确认的上壳体113。另外,不需要对高壁部126的整体实施提高透过率的表面加工,只对上述余量确认开口251那样的扇状部分实施该表面加工即可。
标号说明
1:标签制作装置;100:带盒;200:装置主体。
Claims (14)
1.一种带盒,该带盒用于安装于带打印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该带盒具备:
带状部件,其在带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局部突出的多个检测凸部;
盒壳体,其收纳所述带状部件;
压辊,其收纳于所述盒壳体中,将所述带状部件送出;以及
露出区域,其形成于所述盒壳体,所述多个检测凸部伴随着所述压辊实现的所述带状部件的送出而在该露出区域依次露出,
除所述检测凸部以外的所述带状部件不在所述露出区域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壳体中,在所述露出区域的所述带状部件的送出方向下游侧设有带送出口,该带送出口伴随着所述压辊实现的所述带状部件的送出而使所述带状部件排出到所述盒壳体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壳体中,在所述露出区域的所述带状部件的送出方向上游侧设置有通过口,伴随着所述压辊实现的所述带状部件的送出,所述多个检测凸部依次通过该通过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壳体上设有露出开口,该露出开口连接所述带送出口与所述通过口,并且,使所述多个检测凸部在所述露出区域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壳体中,在所述露出区域设有轴支承所述压辊的旋转轴的压辊卡合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带盒安装于所述带打印装置中时,设于所述带打印装置中的检测部位于所述露出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壳体具有外界光减少部,该外界光减少部减少从外部入射到所述露出区域的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壳体的外表面形成有包含所述露出区域的凹状空间,
所述外界光减少部由所述凹状空间的周壁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壳体还具有能够视觉确认所述带状部件的余量的余量确认部,
所述外界光减少部以及所述余量确认部是半透明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壳体还具有能够视觉确认所述带状部件的余量的余量确认部,
在所述盒壳体上形成有作为所述余量确认部的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壳体还具有能够视觉确认所述带状部件的余量的余量确认部,
所述外界光减少部以及所述余量确认部分别是透光性的,并且,借助于不同的表面处理,使得所述余量确认部的光透过率比所述外界光减少部的光透过率高。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
该带盒安装于所述带打印装置中,该所述带打印装置具备:输送部,其以送出所述带状部件的方式输送所述带状部件;以及光传感器,其在被输送的所述带状部件的正背面中的一侧具有受光元件,检测所述各检测凸部的通过,
所述盒壳体具有形成为缝隙状的带送出口,
关于所述带送出口的供所述各检测凸部通过的凸部通过部,所述带状部件的正背面中的另一侧的缘部是透光性的,并且,在所述缘部的位于所述盒壳体的内表面侧的角部形成有C倒角部。
13.一种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带打印装置具备:
盒安装部,其安装有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盒;
光传感器,其检测所述各检测凸部的通过;
输送部,其以送出所述带状部件的方式输送所述带状部件;
窗部,其设于覆盖所述盒安装部的壁部,使得能够视觉确认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的所述带状部件;以及
外界光减少部,其设于所述光传感器与所述窗部之间,减少经由所述窗部从外部入射到所述光传感器的光。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传感器具有互相对置的发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
所述受光元件被设置成与所述窗部背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58872 | 2013-03-21 | ||
JP2013058872A JP6346729B2 (ja) | 2013-03-21 | 2013-03-21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送り装置 |
JP2013209710A JP6226680B2 (ja) | 2013-10-04 | 2013-10-04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3-209710 | 2013-10-04 | ||
PCT/JP2014/001653 WO2014148063A1 (ja) | 2013-03-21 | 2014-03-20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89129A CN105189129A (zh) | 2015-12-23 |
CN105189129B true CN105189129B (zh) | 2017-03-22 |
Family
ID=51579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1634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89129B (zh) | 2013-03-21 | 2014-03-20 |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30429B2 (zh) |
EP (1) | EP2977217B1 (zh) |
CN (1) | CN105189129B (zh) |
WO (1) | WO20141480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6187923A (ja) * | 2015-03-30 | 2016-11-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6447398B2 (ja) | 2015-07-24 | 2019-01-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カートリッジつき印刷装置 |
CN111959136B (zh) * | 2020-08-12 | 2022-05-13 | 福建实达电脑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纸张页缝的识别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14409A (ja) * | 1998-05-07 | 1999-11-16 | Casio Comput Co Ltd | 印刷装置 |
CN101578181A (zh) * | 2007-03-16 | 2009-11-11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和打印机 |
CN101758672A (zh) * | 2008-12-25 | 2010-06-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式打印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85928A (ja) * | 1995-09-25 | 1997-03-31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3994804B2 (ja) * | 2002-06-25 | 2007-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2011178147A (ja) | 2010-03-04 | 2011-09-15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ラベル作成装置及びラベル作成方法 |
JP5429090B2 (ja) * | 2010-07-16 | 2014-02-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US8734035B2 (en) * | 2010-07-29 | 2014-05-27 | Brady Worldwide, Inc. | Media cartridge with shifting ribs |
JP5709576B2 (ja) | 2011-02-24 | 2015-04-30 |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 研削装置 |
JP6011120B2 (ja) | 2012-08-01 | 2016-10-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ラベル作成装置およびラベル作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
2014
- 2014-03-20 CN CN201480016343.5A patent/CN10518912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3-20 WO PCT/JP2014/001653 patent/WO20141480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3-20 EP EP14769151.3A patent/EP2977217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4-03-20 US US14/777,657 patent/US963042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14409A (ja) * | 1998-05-07 | 1999-11-16 | Casio Comput Co Ltd | 印刷装置 |
CN101578181A (zh) * | 2007-03-16 | 2009-11-11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和打印机 |
CN101758672A (zh) * | 2008-12-25 | 2010-06-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式打印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77217B1 (en) | 2018-06-13 |
US20160271979A1 (en) | 2016-09-22 |
CN105189129A (zh) | 2015-12-23 |
EP2977217A4 (en) | 2017-05-03 |
EP2977217A1 (en) | 2016-01-27 |
WO2014148063A1 (ja) | 2014-09-25 |
US9630429B2 (en) | 2017-04-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89128B (zh) |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 |
CN105142919B (zh) | 带盒 | |
TWI616349B (zh) | 帶匣 | |
JP6881654B2 (ja) | 薬剤包装装置 | |
CN105383193B (zh) | 打印装置、打印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 |
CN105189129B (zh) |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 |
TWI697414B (zh) | 帶匣 | |
US9156288B2 (en) | Printing device for controlling print head based on oblique lines on print medium | |
EP2598006A1 (fr) | Système de distribution d'une bande de produit absorbant enroulée en un rouleau conforme | |
CN105142918B (zh) | 带盒以及带输送装置 | |
CN106132712A (zh) |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 |
CN105073433B (zh) |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 |
CN107264064B (zh) | 带打印装置 | |
CN107405937A (zh) | 带盒 | |
CN106132717A (zh) |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 |
US9079438B1 (en) | Printer | |
JP4924363B2 (ja) | 用紙パッケージ | |
US11912049B2 (en) | Cartridge | |
JP4780068B2 (ja) | 用紙パッケージ及び用紙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 | |
JP2020106934A (ja) | 硬貨包装装置および硬貨包装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526672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057168A (ja) | 用紙パッケージ | |
JPS6296253A (ja) | 記録装置 | |
JPH04205578A (ja) | 光カードの記録情報読取装置 | |
JP2004264406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