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72480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72480A
CN105172480A CN201510236003.XA CN201510236003A CN105172480A CN 105172480 A CN105172480 A CN 105172480A CN 201510236003 A CN201510236003 A CN 201510236003A CN 105172480 A CN105172480 A CN 1051724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wall face
stepped part
inclination edge
cor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3600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72480B (zh
Inventor
末吉满
田麦显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083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478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027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8531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72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72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72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72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11Patterns comprising tread lugs arranged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 B60C11/0316Patterns comprising tread lugs arranged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60C11/132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asymmet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off-road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充气轮胎。在胎面部(2)的轮胎赤道(C)的两侧设有中心花纹块(3),各中心花纹块(3)的踏面具有朝向轮胎赤道侧的内侧缘(6)。内侧缘(6)呈大致V字状,具有从轮胎赤道侧的顶点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地延伸的第一倾斜缘(8)、以及从顶点向轮胎轴向外侧以与第一倾斜缘(8)相反的朝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二倾斜缘(9),第二倾斜缘(9)的轮胎周向的长度比第一倾斜缘(8)的轮胎周向的长度小。各中心花纹块(3)具备具有第一倾斜缘(8)的第一部分(3A)、及具有第二倾斜缘(9)的第二部分(3B)。第二部分在与第一部分(3A)相反的一侧具有端部壁面(15)。端部壁面包括朝向沟底呈阶梯状地延伸的阶梯状部分。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优越的泥路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全季节轮胎、M+S类型的不平整地面行驶用的充气轮胎,例如要求有在泥泞地面发挥充分的牵引性、排土性的泥路性能。为了提高泥路性能,例如,日本特开平09-300915号公报提出了在胎面部设置有划分多个花纹块的沟的块状花纹的轮胎。
然而,以往的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在沟内容易堵塞泥,从而无法持续良好的泥路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改善中心花纹块的形状为基本,能够在行驶过程中长期地持续良好的泥路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在胎面部的轮胎赤道的两侧设置有中心花纹块,其特征在于,各上述中心花纹块的踏面具有朝向轮胎赤道侧的内侧缘,上述内侧缘呈大致V字状,具有从轮胎赤道侧的顶点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地延伸的第一倾斜缘、以及从上述顶点向轮胎轴向外侧以与上述第一倾斜缘相反的朝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二倾斜缘,上述第二倾斜缘的轮胎周向的长度比上述第一倾斜缘的轮胎周向的长度小,各上述中心花纹块具备具有上述第一倾斜缘的第一部分、以及具有上述第二倾斜缘的第二部分,上述第二部分在与上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具有端部壁面,上述端部壁面包括朝向沟底呈阶梯状地延伸的阶梯状部分。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上述阶梯状部分能够在横截面中包括相对于上述中心花纹块的踏面为15度以下的角度的横壁面。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上述阶梯状部分能够包括设置于上述端部壁面的轮胎赤道侧的内侧阶梯状部分、以及设置于比上述内侧阶梯状部分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的外侧阶梯状部分,在该情况下,上述端部壁面也可以在上述内侧阶梯状部分与上述外侧阶梯状部分之间设置有从上述踏面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面。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上述内侧阶梯状部分能够包括比上述外侧阶梯状部分多的上述横壁面。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在上述中心花纹块设置有至少一条刀槽花纹,上述刀槽花纹能够沿上述第二部分的长条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在轮胎赤道的两侧邻接的上述中心花纹块也可以配置为上述第一倾斜缘相互相向。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上述端部壁面与上述踏面交叉的第四倾斜缘也可以以与上述第一倾斜缘相同的朝向倾斜地延伸。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在俯视胎面时,上述第四倾斜缘也可以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度以上的角度倾斜。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上述第四倾斜缘的长度也可以为从轮胎赤道至上述中心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为止的轮胎轴向距离的20%~50%。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上述阶梯状部分能够包括以比上述横壁面大的角度延伸的纵壁面。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对于上述阶梯状部分而言,也可以在横截面中,作为上述沟底与上述纵壁面的内角的第一角部、以及作为上述横壁面与上述纵壁面的内角的第二角部分别形成为圆弧状,上述第一角部的曲率半径比上述第二角部的曲率半径大。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上述阶梯状部分能够包括:设置于轮胎赤道侧的包括两个以上的上述横壁面的内侧阶梯状部分、设置于轮胎轴向外侧的包括两个以上的上述横壁面的外侧阶梯状部分、以及设置于上述内侧阶梯状部分与上述外侧阶梯状部分之间的具有一个上述横壁面的中央阶梯状部分。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上述中央阶梯状部分的上述横壁面也可以设置为与上述内侧阶梯状部分的最靠沟底侧的上述横壁面以及上述外侧阶梯状部分的最靠沟底侧的上述横壁面相同的高度。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在上述中央阶梯状部分的横截面中,上述横壁面的水平长度也可以为上述第二倾斜缘的长度的15%以上。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对于上述内侧阶梯状部分以及上述外侧阶梯状部分而言,从上述沟底至第一层的上述横壁面为止的高度为上述中心花纹块的最大高度的30%~38%,从上述沟底至第二层的上述横壁面为止的高度为上述中心花纹块的最大高度的64%~72%。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上述胎面部能够具有轮胎赤道的各侧的上述中心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之间的区域即中心区域,多个上述中心花纹块的踏面的合计面积也可以为上述中心区域的面积的50%~60%。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轮胎赤道的两侧设置有中心花纹块。各中心花纹块的踏面具有朝向轮胎赤道侧的内侧缘。内侧缘呈大致V字状,具有从轮胎赤道侧的顶点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地延伸的第一倾斜缘、以及从顶点向轮胎轴向外侧以与第一倾斜缘相反的朝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二倾斜缘。上述的第一倾斜缘以及第二倾斜缘具有轮胎轴向成分,因此能够对泥发挥剪断力,从而提高牵引性。
另外,第二倾斜缘的轮胎周向的长度比第一倾斜缘的轮胎周向的长度小。另外,中心花纹块具备具有第一倾斜缘的第一部分、以及具有第二倾斜缘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比,接地时的变形量增大。因此,在中心花纹块接地时,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进行不均衡的变形,因此能够从中心花纹块的周围的沟有效地排出泥,从而能够获得优越的排土性。
并且,第二部分具有与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壁面。端部壁面包括朝向沟底呈阶梯状地延伸的阶梯状部分。阶梯状部分使堵塞于包括端部壁面在内的沟的泥产生裂缝。由此,在沟内被压固的泥容易以裂缝为起点而破坏,从而能够有效地从沟排出。第二部分的接地时的变形量相对地小,泥本来从其端部壁面周围难以排出。但是,阶梯状部分设置于第二部分的端部壁面,因此能够防止第二部分的周围的泥的附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中心花纹块的踏面的放大图。
图3是中心花纹块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1的邻接的中心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8是图7的一对中心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9是图7的中心花纹块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图8的A-A线剖视图。
图11是图8的B-B线剖视图。
图12是比较例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适合作为四轮驱动汽车用的全季节用轮胎使用。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2设置有配置于轮胎赤道C的两侧的中心花纹块3、以及配置于比中心花纹块3更靠胎面端Te侧的胎肩花纹块4。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设置有多个中心花纹块3沿轮胎周向排列的一对中心花纹块列3R、多个胎肩花纹块4沿轮胎周向排列的一对胎肩花纹块列4R、以及划分各花纹块3以及4的沟5。
本实施方式的胎面花纹由以轮胎赤道C上的任意点为中心的、实际上点对称的花纹形成。该花纹能够应用花纹块的可变间距排列。在该情况下,不成为完全的点对称。
上述“胎面端”Te被定义为,对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度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正规状态下,胎面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被决定为胎面接地宽度TW。在未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在轮胎用于轿车的情况下,正规内压为180kPa。
“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在轮胎用于轿车的情况下,正规载荷为相当于上述载荷的88%的载荷。
图2是图1的右侧的中心花纹块3的踏面3a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中心花纹块3的踏面3a包括朝向轮胎赤道C侧的内侧缘6及朝向胎面端Te侧的外侧缘7。
内侧缘6形成为大致V字状,并具有从轮胎赤道C侧的顶点6a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地延伸的第一倾斜缘8、以及从顶点6a向轮胎轴向外侧以与第一倾斜缘8相反的朝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二倾斜缘9。第一倾斜缘8以及第二倾斜缘9均具有轮胎轴向成分,因此能够提高泥泞地面上的牵引性。
外侧缘7具有:从第一倾斜缘8的外端8e向轮胎轴向外侧以与第一倾斜缘8相反的朝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三倾斜缘10、从第二倾斜缘9的外端9e向轮胎轴向外侧以与第二倾斜缘9相反的朝向倾斜地延伸的第四倾斜缘11、从第三倾斜缘10的外端10e以与第一倾斜缘8相同的朝向倾斜的第五倾斜缘12、以及从第五倾斜缘12的内端12i向第四倾斜缘11延伸的第六倾斜缘1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倾斜缘12与第六倾斜缘13形成为在轮胎赤道C侧成为凸状的大致V字状。
第五倾斜缘12还包括相对于轮胎轴向以小的角度倾斜的第五缓倾斜缘12a、以及相对于轮胎轴向以比第五缓倾斜缘12a大的角度倾斜的第五陡倾斜缘12b。第五陡倾斜缘12b连接于第三倾斜缘10的外端10e。第六倾斜缘13包括相对于轮胎轴向以小的角度倾斜的第六缓倾斜缘13a、以及相对于轮胎轴向以比第六缓倾斜缘13a大的角度倾斜的第六陡倾斜缘13b。第六缓倾斜缘13a连接于第五倾斜缘12的内端12i。
中心花纹块3具备具有第一倾斜缘8的第一部分3A、及具有第二倾斜缘9的第二部分3B。第一部分3A例如由第一倾斜缘8、第三倾斜缘10、以及第五倾斜缘12构成。第二部分3B由第二倾斜缘9、第四倾斜缘11、以及第六倾斜缘13构成。这样,中心花纹块3的踏面3a由第一部分3A与第二部分3B以连接为大致V字状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缘8以及第二倾斜缘9由于以相反的朝向倾斜,因此能够在第一部分3A与第二部分3B之间有效地抓住泥,进而能够发挥优越的泥路性能。
第二倾斜缘9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2构成为比第一倾斜缘8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小。上述的结构带来第一部分3A与第二部分3B的刚性差,从而在接地时,第一部分3A、第二部分3B不均衡地变形。上述的变形能够获得使由在第一部分3A与第二部分3B之间抓住的泥有效地从沟排出的优越的排土性。为了更加有效地显出上述的作用,第二倾斜缘9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优选为第一倾斜缘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的15%~35%。
另一方面,在第二倾斜缘9的长度L2比第一倾斜缘8的长度L1过度地小的情况下,第一部分3A的变形过度地增大,从而存在牵引性降低的担忧。因此,第二倾斜缘9的长度L2优选为第一倾斜缘8的长度L1的40%~60%。
图3是第二部分3B附近的中心花纹块3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二部分3B具有与第一部分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壁面15。本实施方式的端部壁面15为从第四倾斜缘11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花纹块壁面。
本实施方式的端部壁面15包括朝向沟底呈阶梯状地延伸的阶梯状部分16、以及从踏面3a向沟底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面17。上述的端部壁面15即便在包括端部壁面15在内的沟5以压缩状态填充有泥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阶梯状部分16的角部使泥产生裂缝。压缩填充于沟5中的泥以该裂缝为起点而破坏,从而有效地从沟5中排出。另外,第二部分3B由于与第一部分3A相比存在接地时的变形量小的趋势,因此将阶梯状部分16设置于第二部分3B侧,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排出泥。因此,能够进一步获得优越的排土性。
阶梯状部分16包括设置于端部壁面15的轮胎赤道C侧的内侧阶梯状部分16A、以及设置于比内侧阶梯状部分16A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外侧阶梯状部分16B。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阶梯状部分16A设置为包括第四倾斜缘11的内端11a。外侧阶梯状部分16B设置为包括第四倾斜缘11的外端11b。由此,能够有效地使沟内的泥产生裂缝,从而排土性进一步提高。另外,以内侧阶梯状部分16A、外侧阶梯状部分16B为起点的裂缝,例如若传播至与第四倾斜缘11邻接的第二倾斜缘9、与第六倾斜缘13面对的沟5中的泥,则排土性进一步提高。
如图4所示,阶梯状部分16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相对于中心花纹块3的踏面3a以15度以下的角度θ1延伸的横壁面18、以及以比横壁面18大的角度θ2延伸的纵壁面19。本实施方式的阶梯状部分16具有设置于沟底侧的第一横壁面18A、以及设置于比第一横壁面18A更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第二横壁面18B。上述的阶梯状部分16均衡地提高排土性与牵引性。
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第二横壁面18B的距沟底的高度H2优选为中心花纹块3的高度Ha的64%~72%。另外,为了均衡地确保第二部分3B的刚性与沟容积,第一横壁面18A的距沟底的高度H1优选为中心花纹块3的高度Ha的30%~38%。
在横壁面18的进深长度L5过度地大的情况下,存在牵引性降低的担忧。在横壁面18的进深长度L5过度地小的情况下,存在使泥产生裂缝的效果降低的担忧。从上述的观点来看,横壁面18的进深长度L5优选为中心花纹块3的高度Ha的10%~30%。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阶梯状部分16A具有与外侧阶梯状部分16B相同的个数的横壁面。由此,端部壁面15的两端侧附近的刚性平衡提高,从而能够使泥有效地产生裂缝。
倾斜面17例如从踏面3a至沟底连续且光滑地延伸。上述的倾斜面17提高端部壁面15的刚性,从而有助于获得大的牵引性。
本实施方式的倾斜面17设置于内侧阶梯状部分16A与外侧阶梯状部分16B之间。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倾斜面17均衡地提高端部壁面15的中央部的刚性,其结果,能够抑制接地时的第二部分3B的过度的变形。
图5是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邻接的中心花纹块3、3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各中心花纹块3设置有至少一条刀槽花纹20。刀槽花纹20适当地缓和中心花纹块3的刚性。由此,在接地时,能够促进第一部分3A以及第二部分3B的变形,从而在第一部分3A与第二部分3B之间有效地抓住泥,并且,之后能够将其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刀槽花纹20例如包括外侧刀槽花纹21、以及配置于比外侧刀槽花纹21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的内侧刀槽花纹22。这些刀槽花纹21以及22大致均等地缓和中心花纹块3的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的变形作用。
外侧刀槽花纹21与内侧刀槽花纹22相互在轮胎轴向以及轮胎周向不重叠地分离。由此,能够进一步发挥上述的作用效果。
外侧刀槽花纹21边弯曲边从第三倾斜缘10向第一倾斜缘8延伸。
内侧刀槽花纹22沿着第二部分3B的长条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内侧刀槽花纹22从第四倾斜缘11呈直线状地延伸至第一倾斜缘8。内侧刀槽花纹22有效地降低比第一部分3A难变形的第二部分3B的刚性。由此,能够促进接地时的端部壁面15的变形,进而使沟内的泥有效地产生裂缝。
刀槽花纹20具有轮胎轴向成分的长度A、及轮胎周向成分的长度B。如图5的右侧所示,刀槽花纹20的轮胎轴向成分的长度A为构成刀槽花纹的各直线要素的轮胎轴向成分a1、a2、a3以及a4之和。刀槽花纹20的轮胎周向成分的长度B为构成刀槽花纹的各直线要素的轮胎周向成分b1、b2、b3以及b4之和。在优选的方式中,刀槽花纹20的轮胎周向成分的长度B例如优选为轮胎轴向成分的长度A与轮胎周向成分的长度B之和(A+B)的45%~70%。由此,在接地时,能够促进中心花纹块3的变形,并且相对于泥发挥大的剪断力。优选刀槽花纹20具有1.0mm以下的宽度及9.0~14.0mm左右的深度。
另外,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邻接的中心花纹块3配置为第一倾斜缘8、8相互相向。由此,能够在第一倾斜缘8、8之间的沟容易地抓住泥、砂等,从而提高牵引性,进而能够提高泥路性能、砂路性能。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邻接的第一倾斜缘8、8在轮胎轴向上重叠的重叠部K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a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5%以上,更加优选为7%以上。在重叠部K的长度La过度地大的情况下,存在无法从重叠部K顺畅地排出泥的担忧。因此,重叠部K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a优选胎面接地宽度TW的20%以下。为了进一步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第一倾斜缘8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b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0%~30%。
如图3所示,在中心花纹块3设置有凹部25。凹部25设置于中心花纹块3的外侧缘7向轮胎赤道C侧大幅凹陷的部分。凹部25具有花纹块壁面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缓慢地倾斜的缓斜面26。凹部25利用缓斜面26有效地排出沟内的泥,从而提高泥路性能。本实施方式的凹部25跨越第五缓倾斜缘12a与第六缓倾斜缘13a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凹部25的缓斜面26的端缘26a位于比沟底更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上述的凹部25维持中心花纹块3的刚性,从而抑制第一部分3A以及第二部分3B的过度的变形。由此,在泥泞地面行驶时,能够获得利用了第一倾斜缘8以及第二倾斜缘9的高剪断力。凹部25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
凹部25的深度(最大深度)D1优选为中心花纹块3的高度Ha的50%~80%。在凹部25的深度D1超过中心花纹块3的高度Ha的80%的情况下,中心花纹块3的刚性过度地降低,从而存在牵引性降低的担忧。在凹部25的深度D1不足中心花纹块3的高度Ha的50%的情况下,存在无法有效地抓住泥的担忧。
如图5所示,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凹部2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6优选为中心花纹块3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Wa的10%~30%。
从相同的观点来看,在俯视中心花纹块时,凹部25的表面积为中心花纹块3的踏面3a的总面积的3%~10%。
如图1所示,胎肩花纹块4的踏面4a具有从胎面端Te侧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度以下的角度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外侧部4A、以及与外侧部4A连接并相对于轮胎轴向以比外侧部4A大的角度倾斜的内侧部4B。上述的胎肩花纹块4在接地时承受载荷而变形,从而能够在外侧部4A与内侧部4B之间有效地压缩泥。这在不平整地面获得大的牵引性,进一步提高泥路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部4B包括划出其轮胎轴向内侧的第一花纹块缘30a、划出轮胎轴向外侧的第二花纹块缘30b、以及连接第一花纹块缘30a与第二花纹块缘30b的第三花纹块缘30c。第三花纹块缘30c以与第一花纹块缘30a相反的朝向倾斜。第一花纹块缘30a与第二花纹块缘30b向相同的方向倾斜。
内侧部4B配置为与中心花纹块3的第一部分3A隔着沟5b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轮胎周向邻接的胎肩花纹块4、4之间的沟5c,边光滑地倾斜,边从一方的胎面端Te延伸至另一方的胎面端Te,从而能够从沟容易地排出泥。优选沿轮胎周向邻接的外侧部4A、4A之间的沟部5d相对于轮胎轴向具有15度以下的角度α。
为了均衡地提高泥路性能与操纵稳定性能,优选各花纹块3、4的高度形成12~18mm。
沟5的沟宽(与沟中心线垂直地测定。)W1不被特别地限定,但从确保各花纹块3、4的刚性并提高相对于泥等的剪断力,并且有效地排出泥等的观点来看,优选形成胎面接地宽度TW的5%~15%。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端部壁面15中,内侧阶梯状部分16A的横壁面18a的个数形成为比外侧阶梯状部分16B的横壁面18b的个数多。由此,能够相对地提高轮胎赤道C侧的排土性。另外,横壁面18的进深长度,与内侧阶梯状部分16A相比能够在外侧阶梯状部分16B增大,因此在转弯行驶时,能够相对于泥发挥更大的剪断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端部壁面15中,排土性能与牵引性均衡地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阶梯状部分16A的横壁面18a设置有三个,外侧阶梯状部分16B的横壁面18b设置有两个。
[第三实施方式]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8示出了图7的一对中心花纹块的放大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要素相同或者共通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此处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倾斜缘11相对于轮胎轴向连续且呈大致直线状倾斜。优选第四倾斜缘11在俯视胎面时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度以上的角度倾斜。由此,在中心花纹块3接地时,能够避免第四倾斜缘11全部同时与路面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中心花纹块3的第四倾斜缘11的磨损,从而在轮胎的使用后期,也能够维持中心花纹块3的刚性。其结果,也能够抑制位于与第四倾斜缘11对置的第一倾斜缘8的磨损,从而能够抑制中心花纹块3的偏磨损,特别地抑制踵趾磨损(以下,称为“H/T磨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缘8的直线长度E1比第二倾斜缘9的直线长度E2、第三倾斜缘10的直线长度E3、以及第四倾斜缘11的直线长度E4大。第一倾斜缘8的直线长度E1为从顶点6a至第一倾斜缘8的外端8e的直线距离。第二倾斜缘9的直线长度E2为从顶点6a至第二倾斜缘9的外端9e的直线距离。第三倾斜缘10的直线长度E3为从第一倾斜缘8的外端8e至第三倾斜缘10的外端10e的直线距离。
在轮胎行驶时,第一倾斜缘8,与第二倾斜缘9相比,容易受来自路面的大的力,因此存在接地时的变形量增大的趋势。因此,在接地时,中心花纹块3进行不均衡的变形,从而能够有效地排出被与中心花纹块3邻接的沟5抓住的泥,进而能够获得优越的排土性。
为了有效地发挥该作用,第一倾斜缘8~第三倾斜缘10的直线长度E1~E3以及第四倾斜缘11的直线长度E4相对于从轮胎赤道C至中心花纹块3的轮胎轴向的外端(第三倾斜缘10的外端10e)的轮胎轴向的距离h,优选为规定的范围内的长度。例如,第一倾斜缘8的直线长度E1优选在距离h的110%~130%的范围内。另外,第二倾斜缘9的直线长度E2优选在距离h的40%~70%的范围内。另外,第三倾斜缘10的直线长度E3优选在距离h的20%~50%的范围内。并且,第四倾斜缘11的直线长度E4优选为距离h的20%~50%。
图9是中心花纹块3的局部立体图。图10为图8的A-A线剖视图,图11为图8的B-B线剖视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部壁面15包括呈阶梯状延伸的阶梯状部分16。
阶梯状部分16包括设置于端部壁面15的轮胎赤道C侧的内侧阶梯状部分16A、设置于轮胎轴向外侧的外侧阶梯状部分16B、以及设置于内侧阶梯状部分16A与外侧阶梯状部分16B之间的中央阶梯状部分16C。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阶梯状部分16A以及外侧阶梯状部分16B包括相对于中心花纹块3的踏面3a以15度以下的角度θ1延伸的横壁面18、以及以比横壁面18大的角度θ2延伸的纵壁面19。内侧阶梯状部分16A以及外侧阶梯状部分16B的横壁面18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设置于沟底侧的第一横壁面18A、以及设置于比第一横壁面18A更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第二横壁面18B构成。上述的阶梯状部分16确保沟容积,并且使堵塞于沟内的泥产生裂缝,从而能够均衡地提高排土性与牵引性。从第二横壁面18B至踏面3a的高度H3例如优选为中心花纹块3的高度Ha的30%~35%。
作为沟底与纵壁面19的内角的第一角部23优选形成为圆弧状。另外,作为横壁面18与纵壁面19的内角的第二角部24也优选形成为圆弧状。将第一角部23以及第二角部24形成为圆弧状,从而防止向此处的应力集中,进而能够长期地维持中心花纹块3的刚性。
第一角部23的曲率半径R1优选比第二角部24的曲率半径R2大。由此,能够获得中心花纹块3的充分的整体刚性。另一方面,第二角部24的曲率半径R2相对地小,因此能够获得大的横壁面18的面积,从而排土性进一步提高。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中央阶梯状部分16C也包括相对于中心花纹块3的踏面3a以15度以下的角度θ1延伸的横壁面18、以及以比横壁面18大的角度θ2延伸的纵壁面19。中央阶梯状部分16C的横壁面18比内侧阶梯状部分16A以及外侧阶梯状部分16B的横壁面18的个数少,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一个第三横壁面18C构成。上述的中央阶梯状部分16C抑制端部壁面15的刚性的过度的降低,从而发挥大的牵引性。
中央阶梯状部分16C的第三横壁面18C的水平长度W优选为第二倾斜缘9的长度L2(图8所示)的15%以上。在第三横壁面18c的水平长度W不足第二倾斜缘9的长度L2的15%的情况下,难以产生泥的裂缝。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阶梯状部分16C的第三横壁面18C具有与内侧阶梯状部分16A的第一横壁面18A(图10所示)以及外侧阶梯状部分16B的第一横壁面18A(图10所示)相同的高度H1。即,如图9所示,第一横壁面18A与第三横壁面18C形成同一平面。因此,能够均衡地提高端部壁面15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接地时的中心花纹块3的过度的变形。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阶梯状部分16A的横壁面18由与外侧阶梯状部分16B的横壁面18相同的个数形成。由此,端部壁面15的两端侧附近的刚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阶梯状部分16A以及外侧阶梯状部分16B分别具有两个横壁面18,但也可以具有更多的横壁面18。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仅对内侧阶梯状部分16A及外侧阶梯状部分16B的任意一方,增加横壁面18的个数。通过具有多的横壁面18,从而使泥容易产生裂缝,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排土性。
为了能够进一步均衡地提高泥路性能、湿地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能,中心花纹块3的踏面3a的合计面积优选为图7所示的中心区域Cf的总面积的50%~60%。此处,中心区域Cf为轮胎赤道C的各侧的中心花纹块3的轮胎轴向的外端(第三倾斜缘10的外端10e)之间的区域。另外,中心区域Cf的面积为在填满全部沟5的情况下所获得的踏面的面积。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例示的实施方式,不言而喻能够变形成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1]
基于表1的规格而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四轮驱动汽车用的轮胎(第一实施方式),并对各供试轮胎的泥路性能以及砂路性能进行了测试。各供试轮胎的主要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胎面接地宽度TW:240mm
中心花纹块的高度:17.1mm
胎肩花纹块的高度:17.1mm
<泥路性能、砂路性能>
将各供试轮胎在下述的条件下安装于排气量3600cc的四轮驱动汽车的全轮。并且,由测试驾驶员驾驶在泥泞路面以及砂石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根据测试驾驶员的感官对此时的与牵引性以及排土性相关的行驶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尺寸:37×12.50R17
轮辋:9.0JJ
内压:100kPa
表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的泥路性能、砂路性能提高。另外,虽改变轮胎尺寸而进行了相同的测试,但示出了与该测试结果相同的趋势。
[实施例2]
基于表2的规格而试制了具有图7的基本花纹的四轮驱动汽车用的轮胎(第三实施方式),对各供试轮胎的湿路性能、泥路性能以及偏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各供试轮胎的主要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轮胎尺寸:37×12.50R17
胎面接地宽度TW:240mm
中心花纹块的高度:15.6mm
胎肩花纹块的高度:15.6mm
轮辋:9.0JJ
内压:100kPa
<湿路性能>
将各供试轮胎安装于四轮驱动汽车的全轮,并由测试驾驶员驾驶在湿路状态的铺装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根据测试驾驶员的感官对此时的与操纵稳定性能以及排水性相关的行驶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以比较例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泥路性能>
将各供试轮胎安装于四轮驱动汽车的全轮,并由测试驾驶员驾驶在泥泞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根据测试驾驶员的感官对此时的与牵引性以及排土性相关的行驶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以比较例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偏磨损性能>
将各供试轮胎安装于台上试验机,实施了耐久试验直至完全磨损。通过对先着地侧与后着地侧的磨损量进行测定来对此时的偏磨损(H/T磨损)的产生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以比较例为3的五个阶段的评分来表示。评分越高越好。
表2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的湿路性能、泥路性能提高。另外,能够确认: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的偏磨损(H/T磨损)的产生程度低。

Claims (16)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的轮胎赤道的两侧设置有中心花纹块,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各所述中心花纹块的踏面具有朝向轮胎赤道侧的内侧缘,
所述内侧缘呈大致V字状,具有从轮胎赤道侧的顶点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地延伸的第一倾斜缘、以及从所述顶点向轮胎轴向外侧以与所述第一倾斜缘相反的朝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二倾斜缘,
所述第二倾斜缘的轮胎周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倾斜缘的轮胎周向的长度小,
各所述中心花纹块具备具有所述第一倾斜缘的第一部分、以及具有所述第二倾斜缘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二部分在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具有端部壁面,
所述端部壁面包括朝向沟底呈阶梯状地延伸的阶梯状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阶梯状部分在横截面中包括相对于所述中心花纹块的踏面为15度以下的角度的横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阶梯状部分包括设置于所述端部壁面的轮胎赤道侧的内侧阶梯状部分、以及设置于比所述内侧阶梯状部分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的外侧阶梯状部分,
所述端部壁面在所述内侧阶梯状部分与所述外侧阶梯状部分之间设置有从所述踏面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阶梯状部分包括比所述外侧阶梯状部分多的所述横壁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心花纹块设置有至少一条刀槽花纹,
所述刀槽花纹沿所述第二部分的长条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轮胎赤道的两侧邻接的所述中心花纹块配置为所述第一倾斜缘相互相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壁面与所述踏面交叉的第四倾斜缘以与所述第一倾斜缘相同的朝向倾斜地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胎面时,所述第四倾斜缘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度以上的角度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倾斜缘的长度为从轮胎赤道至所述中心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为止的轮胎轴向距离的20%~50%。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阶梯状部分包括以比所述横壁面大的角度延伸的纵壁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阶梯状部分而言,在横截面中,作为所述沟底与所述纵壁面的内角的第一角部、以及作为所述横壁面与所述纵壁面的内角的第二角部分别形成为圆弧状,
所述第一角部的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二角部的曲率半径大。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阶梯状部分包括:
设置于轮胎赤道侧的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横壁面的内侧阶梯状部分、
设置于轮胎轴向外侧的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横壁面的外侧阶梯状部分、以及
设置于所述内侧阶梯状部分与所述外侧阶梯状部分之间的具有一个所述横壁面的中央阶梯状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阶梯状部分的所述横壁面设置为与所述内侧阶梯状部分的最靠沟底侧的所述横壁面以及所述外侧阶梯状部分的最靠沟底侧的所述横壁面相同的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阶梯状部分的横截面中,所述横壁面的水平长度为所述第二倾斜缘的长度的15%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内侧阶梯状部分以及所述外侧阶梯状部分而言,
从所述沟底至第一层的所述横壁面为止的高度为所述中心花纹块的最大高度的30%~38%,
从所述沟底至第二层的所述横壁面为止的高度为所述中心花纹块的最大高度的64%~72%。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具有轮胎赤道的各侧的所述中心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之间的区域即中心区域,
多个所述中心花纹块的踏面的合计面积为所述中心区域的面积的50%~60%。
CN201510236003.XA 2014-05-26 2015-05-11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51724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8375A JP5947831B2 (ja) 2014-05-26 2014-05-26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108375 2014-05-26
JP2015-002724 2015-01-09
JP2015002724A JP6085317B2 (ja) 2015-01-09 2015-01-09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72480A true CN105172480A (zh) 2015-12-23
CN105172480B CN105172480B (zh) 2018-09-04

Family

ID=54555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36003.XA Active CN105172480B (zh) 2014-05-26 2015-05-11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239355B2 (zh)
CN (1) CN10517248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94867A (zh) * 2015-10-30 2017-08-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195818A (zh) * 2016-05-30 2019-01-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191813A (zh) * 2017-01-17 2019-08-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228332A (zh) * 2018-03-05 2019-09-1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4085B2 (ja) * 2015-11-17 2020-08-19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80771B2 (ja) * 2017-01-25 2021-06-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361763B1 (ja) * 2017-03-06 2018-07-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91556B2 (ja) * 2017-03-14 2021-06-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US11312841B2 (en) * 2017-07-13 2022-04-2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and rubber composition for tire
US11572115B2 (en) 2019-07-17 2023-02-07 Srj, Inc. Tread pattern
JP2021195075A (ja) * 2020-06-17 2021-12-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5366A (en) * 1993-01-13 1995-07-25 Sp Reifenwerke Gmbh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good aqua-planing performance and good winter characteristics
JPH11157308A (ja) * 1997-11-26 1999-06-1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1180116A (ja) * 1997-12-22 1999-07-0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494490A (zh) * 2001-02-28 2004-05-05 ��������̥��˾ 特别用于雪地的机动车轮胎胎面
US20040256041A1 (en) * 2003-06-23 2004-12-23 Ratliff Billy Joe Tire trea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3290A (en) * 1977-03-01 1987-09-15 The Goodyear & Rubber Company Bias ply snow tire compatible with radial ply tires
JPS62157812A (ja) * 1985-12-30 1987-07-1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195910A (ja) * 1987-10-07 1989-04-1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石噛みを防止し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DE3913199A1 (de) * 1989-04-21 1990-10-25 Sp Reifenwerke Gmbh Laufflaechenprofilierung bei fahrzeugreifen
USD337978S (en) * 1990-12-26 1993-08-0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Automobile tire
JPH06143939A (ja) * 1992-11-02 1994-05-24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515278B2 (ja) 1996-05-14 2004-04-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530405B1 (en) * 1998-08-26 2003-03-11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On/off-road tread
US6866076B2 (en) * 2000-02-07 2005-03-15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having longitudinally extending smaller grooves formed in the walls of a groove
JP4602782B2 (ja) * 2005-02-03 2010-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95443B2 (ja) * 2005-06-09 2011-06-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521829B2 (ja) * 2005-11-09 2010-08-1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38649B2 (ja) * 2006-04-18 2012-10-0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738276B2 (ja) * 2006-08-03 2011-08-0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BRPI0622166B1 (pt) * 2006-11-30 2020-03-10 Pirelli Tyre S.P.A. Pneu
JP5160870B2 (ja) * 2007-12-10 2013-03-1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627709S1 (en) * 2010-07-22 2010-11-23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JP5893370B2 (ja) * 2011-12-06 2016-03-2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3216118A (ja) * 2012-04-04 2013-10-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103137B (zh) * 2014-03-26 2019-05-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6010576B2 (ja) * 2014-04-14 2016-10-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14731B2 (ja) * 2014-10-31 2017-04-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5366A (en) * 1993-01-13 1995-07-25 Sp Reifenwerke Gmbh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good aqua-planing performance and good winter characteristics
JPH11157308A (ja) * 1997-11-26 1999-06-1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1180116A (ja) * 1997-12-22 1999-07-0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494490A (zh) * 2001-02-28 2004-05-05 ��������̥��˾ 特别用于雪地的机动车轮胎胎面
US20040256041A1 (en) * 2003-06-23 2004-12-23 Ratliff Billy Joe Tire tread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94867A (zh) * 2015-10-30 2017-08-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195818A (zh) * 2016-05-30 2019-01-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195818B (zh) * 2016-05-30 2020-10-0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191813A (zh) * 2017-01-17 2019-08-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191813B (zh) * 2017-01-17 2021-09-1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228332A (zh) * 2018-03-05 2019-09-1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72480B (zh) 2018-09-04
US20150336430A1 (en) 2015-11-26
US10239355B2 (en) 2019-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72480A (zh) 充气轮胎
CN105291710B (zh) 充气轮胎
CN103909786B (zh) 摩托车用轮胎
CN101992658B (zh) 充气轮胎
US10843509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3895453B (zh) 充气轮胎
CN103204033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5270101B (zh) 充气轮胎
CN104842717B (zh) 充气轮胎
RU2441764C2 (ru) Нешипованная шина
CN105899376B (zh) 充气轮胎
KR101562679B1 (ko) 공기 타이어
CN104890451B (zh) 充气轮胎
CN104972844B (zh) 充气轮胎
CN106394138B (zh) 充气轮胎
CN105644273A (zh) 充气轮胎
CN105711342A (zh) 充气轮胎
CN102529595A (zh) 充气轮胎
CN105764710A (zh) 充气轮胎
CN107031303A (zh) 充气轮胎
CN105856975A (zh) 充气轮胎
CN106604833A (zh) 充气轮胎
CN107539029A (zh) 轮胎
CN104228470B (zh) 充气轮胎
CN104972843B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