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3655B -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3655B
CN105143655B CN201580000157.7A CN201580000157A CN105143655B CN 105143655 B CN105143655 B CN 105143655B CN 201580000157 A CN201580000157 A CN 201580000157A CN 105143655 B CN105143655 B CN 1051436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ehicle
internal combustion
intercooler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01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3655A (zh
Inventor
重松大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43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3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36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inta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02B29/04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eat exchangers, e.g. pipes, plates, ribs, insulation, materials, 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 F02B29/0456Air cooled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67/1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charging or scavenging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091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details of intake ducts: shapes; connections; arrangements
    • F02M35/10131Ducts situated in more than one plane; Ducts of one plane crossing ducts of another pla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1Arrangement of the air intake system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e.g. with respect to the bonnet or the vehicle front 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安装于内燃机,内燃机经由固定装置支撑于车辆的车体,增压器和辅机安装于内燃机,上述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具备:稳压罐,其安装于内燃机的后部;进气歧管,其具有设于稳压罐的进气导入管;增压中冷器,其设置在内燃机的前方,具有空气出口管部,经由增压中冷器进气配管与增压器连接;以及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其从增压中冷器的空气出口管部朝向后方延伸并与进气导入管连结,在高度方向上将空气出口管部设置在比固定装置靠上方,将辅机设置在比固定装置靠下方,进气导入管从上述稳压罐向上述车辆的下方延长,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从空气出口管部经过固定装置的下方和辅机的下方与进气导入管连接。

Description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特别是涉及具备对从增压器导入内燃机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增压中冷器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在汽车等车辆的内燃机中设有对由增压器的压缩机增压的温度上升后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增压中冷器。该增压中冷器具备芯子部。该增压中冷器通过经过芯子部的外部气体与在该芯子部内经过的温度上升后的空气的热交换来降低向内燃机导入的空气的温度,由此能提高内燃机的进气效率。
作为现有的具备这种增压中冷器的内燃机,已知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内燃机。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内燃机是在搭载于发动机室内的内燃机的前方设置有增压中冷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内燃机是在内燃机的后方、且在内燃机的上部设置有进气歧管。增压中冷器和进气歧管由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连结。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随着从增压中冷器的上部罐往内燃机的位于与变速器侧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为相反的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端部的上侧而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向斜上方延伸,之后从内燃机的后部上方横穿内燃机的上方而与进气歧管连结。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空气滤清器排气配管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与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重叠的方式设置于车辆的前后方向前方侧。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第3进气管)随着从增压中冷器的下部罐沿着内燃机的与变速器侧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为相反的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端部往内燃机的上侧而向车辆的斜上方延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1-215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9-2271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内容,在内燃机的上述车辆宽度方向另一端部附近设置有产生热的交流发电机等辅机的情况下,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位于辅机的上方。
因此,如果从辅机产生并上升的热滞留在辅机的上方,则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暴露在该热中,经过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空气有可能被加热。
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是,相对于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前方侧,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重叠的方式设置有空气滤清器排气配管。因此,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被空气滤清器排气配管遮挡,不易接触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无法高效地冷却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空气。
以上的结果是,无法利用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进一步冷却被增压中冷器冷却后的空气。因而,无法提高内燃机的进气效率,难以提高内燃机的输出性能。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防止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空气被加热、提高内燃机的输出性能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1方式是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安装于内燃机,上述内燃机经由安装于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固定装置支撑于车辆的车体,增压器和当工作时产生热的辅机安装于上述内燃机,上述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具备:稳压罐,其安装于上述内燃机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进气歧管,其具有进气导入管,上述进气导入管设于上述稳压罐的上游侧,且设置成上述辅机位于上述进气导入管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方;增压中冷器,其设置在上述内燃机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并且具有空气出口管部,经由增压中冷器进气配管与上述增压器连接;以及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其从上述增压中冷器的上述空气出口管部沿着上述内燃机的上述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并与上述进气导入管连结,在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将上述空气出口管部设置在比上述固定装置靠上方,并且将上述辅机设置在比上述固定装置靠下方,上述进气导入管从上述稳压罐向上述车辆的下方延长,并且上述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从上述空气出口管部经过上述固定装置的下方和上述辅机的下方与上述进气导入管连接。
作为第2方式,也可以是,在从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目视内燃机的状态下,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具有随着从空气出口管部往进气导入管而向车辆的下方弯曲的多个台阶部。
作为第3方式,也可以是,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包括:第1配管部,其从空气出口管部延伸到相对于固定装置而言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侧附近而向车辆的下方弯曲;第2配管部,其与该第1配管部连续,位于比上述辅机的上端部低的位置,且经过固定装置的下方;第3配管部,其与该第2配管部连续,从相对于上述辅机而言的车辆的前后方向跟前侧向下方弯曲;以及第4配管部,其与该第3配管部连续,经过上述辅机的下方而与上述进气导入管连接。
作为第4方式,也可以是,上述辅机包括交流发电机。
发明效果
这样,根据上述第1方式,使进气导入管从稳压罐朝向车辆的下方延长,并且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至少延长到辅机的下部附近,使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从空气出口管部经过固定装置的下方和辅机下部附近(下侧)与进气导入管连接。
这样,通过将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和进气导入管从辅机的侧方到下侧以包围的方式设置,能防止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和进气导入管暴露在从辅机上升的热中。因而,根据该第1方式,能防止被增压中冷器冷却后的空气被加热。因而,根据该第1方式,能将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空气保持为低温。
其结果是,根据第1方式,能使被增压中冷器冷却后的空气不被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加热地经过进气歧管导入内燃机。因此,根据第1方式,能提高内燃机的进气效率并提高内燃机的输出性能。
另外,在第1方式中,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将空气出口管部设置在比固定装置靠上方,并且将辅机设置在比固定装置靠下方,使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从空气出口管部经过固定装置的下方和辅机的下部附近(下侧)与进气导入管连接。
因此,在第1方式中,能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将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设置成随着从车辆的前方(上游侧)往后方(下游侧)而变低,能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延长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高度方向的尺寸。
因而,根据第1方式,能增大从车辆的前方导入车辆的行驶风接触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表面积,能高效地冷却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其结果是,根据第1方式,能利用行驶风进一步降低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空气的温度,能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内燃机的进气效率。
另外,根据第1方式,在辅机的上方的空间内没有设置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因此能扩大辅机的上方的空间。因此,根据第1方式,进行维护的操作人员能从上方容易地操作辅机,能相对于内燃机容易地装拆辅机。因而,根据第1方式,能提高辅机的维护操作的操作性。
根据上述第2方式,在从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目视内燃机的状态下,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具有随着从空气出口管部往进气导入管而向车辆的下方弯曲的多个台阶部。
因此,根据第2方式,能更有效地增大从车辆的前方导入车辆的行驶风接触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表面积,能更高效地冷却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其结果是,根据第2方式,能利用行驶风更有效地降低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空气的温度,能更有效地提高内燃机的进气效率。
根据上述第3方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具有第1配管部,上述第1配管部从空气出口管部延伸到相对于固定装置而言的车辆的前后方向跟前侧,之后向车辆的下方弯曲。
因此,根据第3方式,能使第1配管部相对于固定装置位于车辆的前方,能使从车辆的前方进入的行驶风不被固定装置遮挡而可靠地接触第1配管部。因而,能冷却流经第1配管部的空气。
另外,在第3方式中,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具有与第1配管部连续的第2配管部。该第2配管部位于比辅机的上端部低的位置,且经过固定装置的下方。因此,根据第3方式,能防止第2配管部暴露在从辅机上升的热中,能防止被增压中冷器冷却后的空气被加热。
另外,在第3方式中,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具有与第2配管部连续的第3配管部。该第3配管部从相对于辅机而言的车辆的前后方向跟前侧向下方弯曲。因此,根据第3方式,能将第3配管部设置在比第2配管部更靠下方,能防止第3配管部暴露在从辅机上升的热中。因而,根据第3方式,能防止被增压中冷器冷却后的空气被加热。
而且,根据第3方式,在第3配管部的前方没有设置障碍物,因此能使从车辆的前方进入的行驶风可靠地接触第3配管部。因此,根据第3方式,能冷却流经第3配管部的空气。
另外,在第3方式中,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具有与第3配管部连续的第4配管部。该第4配管部具有经过辅机的下方而与进气导入管连接的第4配管部。因此,根据第3方式,能将第4配管部设置在比第3配管部更靠下方,能防止第4配管部暴露在从辅机上升的热中。因而,根据第3方式,能防止被增压中冷器冷却后的空气被加热。
以上的结果是,根据第3方式,流经第1配管部至第4配管部的空气不易暴露在辅机的热中,易于使行驶风接触第1配管部至第4配管部,能将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空气保持为低温。
根据上述第4方式,辅机包括交流发电机,因此能防止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空气被由于电机的旋转而从交流发电机产生的热加热。
另外,交流发电机与其它辅机相比是相对大型的,但根据第4方式,能扩大辅机的上方的空间,因此,操作人员能从上方容易地操作交流发电机。因而,根据第4方式,能相对于内燃机容易地装拆交流发电机,能提高交流发电机的维护操作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图,是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图,是车辆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图,是表示从车辆后方观看内燃机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图,是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的周边的内燃机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图1~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图。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构成。
在图1中,车辆1具备车体2,车体2具有一对侧框架2A、2B。侧框架2A配置在车体2的车辆宽度方向右侧。侧框架2B配置在车体2的车辆宽度方向左侧。各个侧框架2A、2B以沿着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在图1、图2中,车体2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前方具备仪表板3。仪表板3将车体2划分为设置于车辆1的前后方向前侧的发动机室4和设置于车辆1的前后方向后方、搭乘者所搭乘的车厢5。以后,前方、后方等这种表示前和后的表达是指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情况。
在发动机室4中设置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6。发动机6经由安装于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的固定装置7支撑于侧框架2A。
另外,固定装置7具有:第1固定支架7a,其与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连接;第2固定支架7b,其与第1固定支架7a连结;以及固定绝缘体部7c,其与第2固定支架7b连结,安装于侧框架2A。
如图3所示,在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另一端部6b设有变速器8。变速器8经由未图示的固定装置支撑于侧框架2B。在此,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构成本发明的内燃机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发动机6中设有增压器9和进气装置10。在图1~图3中,进气装置10设于发动机6的前方。如图1所示,进气装置10具备:进气导管11,其从车辆1的前方导入空气;空气滤清器12,其与进气导管11的下游端连接,净化空气;以及空气滤清器排气配管13,其将被空气滤清器12净化后的空气导入增压器9的压缩机壳体9a。
在图1中,增压器9具备:未图示的压缩机,其设于压缩机壳体9a的内部;以及涡轮壳体9b,其内置利用排出气体的压力旋转的未图示的涡轮。
在图1和图2中,进气装置10具备增压中冷器进气配管14、增压中冷器15、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以及进气歧管17。
如图1所示,增压中冷器进气配管14的上游端与增压器9的压缩机壳体9a连接,增压中冷器进气配管14的下游端与增压中冷器15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增压中冷器15连接着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上游端16a。如图3所示,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下游端16b与进气歧管17连接。在此,上游、下游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下游。
如图1所示,增压器9使由压缩机从空气滤清器排气配管13导入压缩机壳体9a的空气在增压中冷器进气配管14中增压,上述压缩机与受到排出气体的压力而旋转的涡轮一起一体地旋转。
该被增压的空气的温度上升,因此该高温的空气被导入增压中冷器15而被增压中冷器15冷却。由此,提高空气的氧密度。如图3所示,该被提高了氧密度的空气从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经由进气歧管17导入发动机6的未图示的燃烧室。
如图2所示,增压中冷器15设置在发动机6的前方。增压中冷器15具备芯子部18、顶罐19以及底罐20。芯子部18利用行驶风冷却由增压器9供给的空气,空气流通的未图示的流通部在上下方向或者车辆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未图示的行驶风的流通路介于其间。
底罐20设于芯子部18的下部。在底罐20中设有增压中冷器进气配管14所连接的空气入口管部20a。底罐20将从增压中冷器进气配管14经过空气入口管部20a导入的空气导入芯子部18。
顶罐19设于芯子部18的上部。如图1和图2所示,在顶罐19中,设有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上游端16a所连接的空气出口管部19a。
被芯子部18冷却后的空气被导入顶罐19。如图2所示,被导入顶罐19后的空气从空气出口管部19a经由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被导入进气歧管17。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发动机6的后部设有交流发电机21,在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设有水泵22。
交流发电机21构成发电机,具备未图示的转子和定子等。如图4所示,转子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交流发电机21的壳体21A。在转子的端部设有从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向外方突出的交流发电机皮带轮21B。如周知的那样,交流发电机21当工作时产生高温的热。本实施方式的交流发电机21构成本发明的辅机。
在水泵22中,例如安装有未图示的叶轮的旋转轴从作为发动机的车辆宽度方向一方侧的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端面)6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一方侧的外方突出。该旋转轴的端部安装有水泵皮带轮22A。
如图2和图4所示,交流发电机皮带轮21B和水泵皮带轮22A卷挂有定时皮带23。定时皮带23卷挂于曲柄皮带轮24。曲柄皮带轮24设于未图示的曲轴的车辆宽度方向一方侧的端部,从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一方侧的外方突出。
由此,曲轴的旋转经由定时皮带23向交流发电机21和水泵22传递,交流发电机21和水泵22与曲轴的旋转同步地被驱动。
如图1和图3所示,交流发电机21设置在进气歧管17的侧方、且靠与变速器8为相反的一侧的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如图2所示,交流发电机21在车辆1的高度方向上设置在发动机6的中央部。
如图1~图4所示,进气歧管17安装于发动机6的后部。如图3所示,进气歧管17具有:稳压罐(surge tank)25,其对发动机6分配吸入空气;以及进气导入管26,其设于该稳压罐25的上游侧。在此,在图1和图2中,用箭头W1表示的小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如图3所示,进气导入管26从稳压罐25向车辆1的下方延长,在车辆1的高度方向上向交流发电机21的下部21a延长。
如图2所示,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从增压中冷器15的空气出口管部19a沿着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延伸,并且如图3所示,延伸到进气导入管26且其下游端16b与该进气导入管26连结。
如图4所示,在车辆1的高度方向上,空气出口管部19a设置于比固定装置7靠上方。交流发电机21设置于比固定装置7靠下方。在图4中,用附图标记T表示空气出口管部19a的高度。
如图1所示,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以从空气出口管部19a朝向下游经过构成固定装置7的第1固定支架7a和第2固定支架7b的下方的方式配置。并且,如图3所示,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中的更下游部分经过交流发电机21的下方与进气导入管26连接。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需要将下游侧的部分与设置在发动机6的后部的进气导入管26连接。因此,如图3所示,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下游侧的部分相对于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上游侧的部分从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朝向发动机6的后部弯曲。
如图4所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目视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的状态下,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具有随着从空气出口管部19a往进气导入管26而向车辆1的下方弯曲的多个台阶部16c、16d。
详细地说,如图2和图4所示,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具有第1配管部16A,上述第1配管部16A从空气出口管部19a延伸到相对于固定装置7而言的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前侧附近,之后随着往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向下方弯曲。第1配管部16A相对于固定装置7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前侧附近具备在车辆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台阶部16c。
另外,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具有第2配管部16B,上述第2配管部16B与第1配管部16A连续,位于比交流发电机21的上端部21b低的位置,且经过构成固定装置7的第1固定支架7a和第2固定支架7b的下方。此外,为了易于了解第2配管部16B和交流发电机21的位置关系,在图4中,分别用双点划线表示交流发电机21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21b和第2配管部16B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16b。
另外,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具有第3配管部16C,上述第3配管部16C与第2配管部16B连续,相对于交流发电机21从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前侧向下方弯曲。第3配管部16C具备从固定装置7的下方位置延伸到交流发电机21的下方的台阶部16d。
而且,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具有第4配管部16D,上述第4配管部16D与第3配管部16C连续,经过交流发电机21的下方而与进气导入管26连接。在此,在图4中,表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目视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的状态下第1配管部16A~第4配管部16D的配置范围。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中,增压中冷器15设置在发动机6的前方,进气歧管17设置在发动机6的后部。另外,在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的附近设置有当工作时产生高温的热的交流发电机21。
因此,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需要从发动机6的前方经过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配置在发动机6的后方。然而,当发动机6运转时,从交流发电机21产生并上升的热(在图3中用箭头H表示)滞留在交流发电机21的上方。因此,如果如现有那样将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设置在交流发电机21的上方,则被增压中冷器15冷却后的空气有可能被滞留在上方的热加热。
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使进气导入管26从稳压罐25向车辆1的下方延长,并且在车辆1的高度方向上向交流发电机21的下部21a延长,将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从空气出口管部19a经过固定装置7的下方和交流发电机21的下方与进气导入管26连接。
因此,能从交流发电机21的侧方到下侧以包围的方式设置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和进气导入管26,能防止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和进气导入管26暴露在从交流发电机21上升的热中。因而,能防止被增压中冷器15冷却后的空气被加热,能将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空气保持为低温。
其结果是,能将被增压中冷器15冷却后的空气从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经过进气歧管17导入发动机6,能提高发动机6的进气效率并提高发动机6的输出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中,在车辆1的高度方向上将空气出口管部19a设置在比固定装置7靠上方,并且将交流发电机21设置在比固定装置7靠下方,使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从空气出口管部19a经过固定装置7的下方和交流发电机21的下方与进气导入管26连接。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在车辆1的高度方向上将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设置成随着从车辆1的前方(上游侧)往后方(下游侧)而变低,能在车辆1的高度方向上延长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高度方向的尺寸。
因而,如图2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增大从车辆1的前方导入车辆1的行驶风W接触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表面积,能高效地冷却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其结果是,能利用行驶风W进一步降低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空气的温度,能更有效地提高发动机6的进气效率。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在交流发电机21的上方的空间S中没有设置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因此能扩大交流发电机21的上方的空间S。因此,进行维护的操作人员能从上方容易地操作交流发电机21,能相对于发动机6容易地装拆交流发电机21。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提高交流发电机21的维护操作的操作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在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目视发动机6的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6a的状态下,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具有随着从空气出口管部19a往进气导入管26而向车辆1的下方弯曲的多个台阶部16c、16d。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更有效地增大从车辆1的前方导入车辆的行驶风W接触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表面积,能更高效地冷却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利用行驶风更有效地降低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空气的温度,能更有效地提高发动机6的进气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具有第1配管部16A,上述第1配管部16A从空气出口管部19a延伸到相对于固定装置7而言的车辆1的前后方向前侧的附近而向车辆1的下方弯曲。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使第1配管部16A相对于固定装置7位于车辆1的前方,能使从车辆1的前方进入的行驶风W不被固定装置7遮挡而可靠地接触第1配管部16A。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冷却流经第1配管部16A的空气。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中,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具有第2配管部16B,上述第2配管部16B与第1配管部16A连续,经过构成固定装置7的第1固定支架7a和第2固定支架7b的下方。该第2配管部16B配置在比交流发电机21的上端部21b低的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防止第2配管部16B暴露在从交流发电机21上升的热中,能防止被增压中冷器15冷却后的空气被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中,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具有第3配管部16C。该第3配管部16C与第2配管部16B连续,从相对于交流发电机21而言的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附近向下方弯曲。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将第3配管部16C设置在比第2配管部16B更靠下方,能防止第3配管部16C暴露在从交流发电机21上升的热中。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防止被增压中冷器15冷却后的空气被加热。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在第3配管部16C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没有设置障碍物,因此能使从车辆1的前方进入的行驶风W可靠地接触第3配管部16C。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冷却流经第3配管部16C的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中,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具有第4配管部16D。该第4配管部16D与第3配管部16C连续,经过交流发电机21的下方与进气导入管26连接。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将第4配管部16D设置在比第3配管部16C更靠下方,能防止第4配管部16D暴露在从交流发电机21上升的热中。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防止被增压中冷器15冷却后的空气被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中,能将在进气导入管26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跟前(上游侧)形成的第4配管部16D配置在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中最低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中,能使第4配管部16D接近在车辆1的下部经过的行驶风的气流。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中,能将第4配管部16D配置在发动机室4内比较低温的区域。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防止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空气被加热。
以上的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使流经第1配管部16A至第4配管部16D的空气不易暴露在交流发电机21的热中,并且能使行驶风W易于接触第1配管部16A至第4配管部16D,能将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空气保持为低温。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防止流经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16的空气由于利用电机的旋转而从作为辅机的交流发电机21产生的热的上升而被加热。
另外,作为辅机的交流发电机21与水泵22等其它辅机相比是相对大型的,而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能扩大(能较大地确保)交流发电机21的上方的空间S,因此,操作人员能从上方容易地操作交流发电机21。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10,操作人员能从发动机6能容易地装拆交流发电机21,能提高交流发电机21的维护操作的操作性。
虽然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明白能以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方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变更。权利要求中旨在包括所有这种修正和等价物。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2 车体
6 发动机(内燃机)
6a 车辆宽度方向一端部(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
7 固定装置
9 增压器
10 进气装置
14 增压中冷器进气配管
15 增压中冷器
16 增压中冷器排气配管
16A 第1配管部
16B 第2配管部
16C 第3配管部
16D 第4配管部
16c、16d 台阶部
17 进气歧管
19a 空气出口管部
21 交流发电机(辅机)
21b 上端部(辅机的上端部)
25 稳压罐
26 进气导入管。

Claims (5)

1.一种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安装于内燃机,上述内燃机通过安装于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固定装置支撑于车辆的车体,上述内燃机安装有增压器和工作时产生热的辅机,
上述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
稳压罐,其安装于上述内燃机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
进气歧管,其具有进气导入管,上述进气导入管设于上述稳压罐中的该稳压罐的空气流的上游侧,且设置成使上述辅机位于上述进气导入管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方;
中间冷却器,其设置在上述内燃机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并且具有空气出口管部,该中间冷却器通过中间冷却器进气配管与上述增压器连接;以及
中间冷却器排气配管,其从上述中间冷却器的上述空气出口管部沿着上述内燃机的上述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并与上述进气导入管连结,
在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将上述空气出口管部设置为比上述固定装置靠上方,并且将上述辅机设置为比上述固定装置靠下方,
上述进气导入管从上述稳压罐向上述车辆的下方延长,并且
上述中间冷却器排气配管从上述空气出口管部经过上述固定装置的下方和上述辅机的下方且与上述进气导入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目视上述内燃机的状态下,上述中间冷却器排气配管形成为从上述空气出口管部向上述进气导入管延伸并具有向上述车辆的下方弯曲的多个台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冷却器排气配管包括:
第1配管部,其从上述空气出口管部延伸到相对于上述固定装置的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侧附近且向上述车辆的下方弯曲;
第2配管部,其与上述第1配管部连续,位于低于上述辅机的上端部的位置,且经过上述固定装置的下方;
第3配管部,其与上述第2配管部连续,从相对于上述辅机的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侧向下方弯曲;以及
第4配管部,其与上述第3配管部连续,经过上述辅机的下方与上述进气导入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机包括交流发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机包括交流发电机。
CN201580000157.7A 2014-03-27 2015-03-10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43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5835A JP6221891B2 (ja) 2014-03-27 2014-03-27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2014-065835 2014-03-27
PCT/JP2015/056996 WO2015146572A1 (ja) 2014-03-27 2015-03-10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3655A CN105143655A (zh) 2015-12-09
CN105143655B true CN105143655B (zh) 2018-01-12

Family

ID=54195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015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43655B (zh) 2014-03-27 2015-03-10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21891B2 (zh)
CN (1) CN105143655B (zh)
DE (1) DE112015000037T5 (zh)
WO (1) WO20151465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101702A1 (de) * 2016-02-01 2017-08-0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Antriebssystem eines Fahrzeuges
FR3052112B1 (fr) * 2016-06-07 2018-07-06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Ensemble de deux conduits a circulation d’air opposee entre moteur et refroidisseur d’air de suralimentation
JP6614220B2 (ja) * 2017-09-29 2019-12-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6933078B2 (ja) * 2017-09-29 2021-09-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インタクーラの取付構造
EP3591211B1 (en) * 2018-06-15 2024-01-31 Kubota Corporation Work vehicl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8881C (zh) * 2000-04-28 2006-04-05 铃木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吸气通道结构
CN102877931A (zh) * 2012-10-12 2013-01-16 辽宁星际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涡轮增压发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5987A (ja) * 1994-07-19 1996-01-30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パワートレイン配設構造
JP4345110B2 (ja) * 1998-07-27 2009-10-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過給機付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05061337A (ja) * 2003-08-14 2005-03-10 Suzuki Motor Corp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付エンジンの吸気系構造
JP2009227132A (ja) * 2008-03-24 2009-10-08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5229145B2 (ja) * 2009-07-17 2013-07-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8881C (zh) * 2000-04-28 2006-04-05 铃木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吸气通道结构
CN102877931A (zh) * 2012-10-12 2013-01-16 辽宁星际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涡轮增压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90323A (ja) 2015-11-02
JP6221891B2 (ja) 2017-11-01
CN105143655A (zh) 2015-12-09
DE112015000037T5 (de) 2015-12-17
WO2015146572A1 (ja) 2015-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3655B (zh)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CN105003336B (zh) 高效双冷却风道的发电机组
CN104564300B (zh) 摩托车
KR20150104127A (ko) 배기가스 재순환(egr) 및 배기 유동을 제어하기 위한 분할형 노즐 링
CN105765208B (zh)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JP6066068B2 (ja) 車両の内燃機関の構造
CN106481438A (zh) 增压空气冷却器装置
CN103946510A (zh) 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及具备该进气结构的机动二轮车
CN102364073A (zh) 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
CN104564296A (zh) 用于车辆的通气道和冷却系统
JP2015074242A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の冷却構造
US9982586B2 (en) Integrated cooling air shroud assembly
CN102562262B (zh) 带有用于再循环废气的一体特征的增压装置
CN108571406A (zh) 消声装置
CN102242666B (zh) 数码发电机组通风冷却装置
CN206158836U (zh) 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和车辆
CN102536430B (zh) 带有用于再循环废气的一体特征的增压装置
JP2017223193A (ja) 過給機付きエンジン
CN204827657U (zh) 一种高效双冷却风道的发电机组
CN105960514A (zh) 发动机
GB2494488A (en) Dynamoelectric machine pressurizing apparatus
CN207064071U (zh) 小型直联式汽油发电机的微增压装置
JP2012082770A (ja) エンジン吸気装置
CN103912363A (zh) 中冷器
CN203756316U (zh) 一种机械增压器与发电机一体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